调查情况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6: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调查情况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城镇;居民;晨练活动;现状;调查分析
中国在将走完它20世纪历程的时候,推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7年实施的全民健身工程进一步推动了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晨练已经成为我国全民健身的最大阵营,也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途径之一。清晨是机体由较差的状态逐步向最佳状态发展的过渡性阶段,它具有在一天中将人的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由低迷状态逐步动员进入工作状态的功能,对人的生理机能、心理形态都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能够缓解精神紧张,愉悦心情。晨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群众,由于人们受工作、学习任务、家庭生活质量、医药费支出等因素的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对健康的理念和健康投资意识又有进一步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健康的身体、强健的体魄、理想的身材,愿意以体育锻炼的方式来提高和改变个人的健康状况。所以晨练的居民越来越多。经常在清新的空气中进行适当的晨练,能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同时,晨练可以强身健体,增强国民体质。
一、对晨练居民情况的基本调查
从调查中发现,对随机抽取的387名晨练者中男性有196人,女性有191人,男性与女性仅差1.2个百分点,基本处于均衡状态。各晨练点中、青年组的人群成为晨练的主力军,有169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问卷发放的时间是在暑假期间发放的,增加了部分学生和教师晨练的数量。从晨练的项目上看出该群体选择晨练项目较为丰富多样,以跑步、太极拳、剑、交际舞、毽球等为主。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该年龄群体承担着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而晨练可以适度缓解精神紧张,放松心情,对提高工作效率、缓解就业压力有一定的帮助,其次,就是老年组人数较多121人。其中有部分离退休人员,无论是从时间还是工作上都比较自由,不受限制,可以随意的由自己进行支配。在被调查对象中少年组(15~17岁)只有43人占11.1%,有48.8%的少年认为影响自己参加锻炼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这一反馈应引起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如何更好的提高全民素质,就应该从小抓起,培养孩子的锻炼意识,把“阳光体育运动”落到实处,真正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对晨练居民选择晨练项目的调查
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在进行晨练的时候选择跑步的最多,有193人占49.9%,尤其以中、青年人居多。跑步可以使人的心肺功能得到改善,在起到减肥作用的同时对跑步的环境要求并不高,形式简单。在羽毛球项目上,青年人所占比例最多,占8.5%,而老年组则相对较少,由于羽毛球的运动强度相对较大、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对抗性较强是青年人喜欢的运动项目;太极拳的动作缓慢,强度小,是中老年人喜欢的运动项目,其中老年人最多有31人,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较多,太极拳可以使心脑血管疾病得到改善和预防,所以太极拳是老年人锻炼的最佳选择;在交际舞和健身操项目上中青年人较多,由于文化和思想方面的差异,农民和工人都相对较少。通过观察发现,在跳交际舞的时候,跳的人少,看的人多;由于健身操的动作要求较高,强度比较大,对减肥和塑型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深受中青年人(尤其是女性)喜欢。晨练的居民中大多数农民还都局限于参加传统的锻炼项目(例如:跑步),像交际舞、健身操这类项目参加的人就相对较少,晨练居民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项目上,应该多参加一些接触较少的运动项目,从而达到全面的锻炼效果。
三、对晨练居民身体状况的调查
晨练居民的目的是为了防病治病,这一类型的人有86人占18.5%,人们更是把体育锻炼作为增进健康、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以娱乐休闲为目的有63人占13.5%,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体育锻炼可以使他们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但是,不难发现居民在参加晨练的时候,锻炼的目的比较明确,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调查显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居多占71%,通过调查得知,尤其是年轻的老年组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最多,这就要求进行晨练的老年组要特别注意避免单独进行晨练。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有13%,这就要求晨练的居民要了解什么样的天气才适宜晨练,什么样的天气要避免晨练,从而达到理想的晨练效果。在晨练中,有64.9%的居民说自己将会一直坚持晨练,有4.7%的人说自己不会坚持下去,有10.9%的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有4.1%的人不知道是否会坚持下去,有15.5%的人说会视情况而定。而在众多的晨练者中,有55.8%的人在参加晨练后身体没有出现过异常,有21.2%的人偶尔出现过异常,仅有3.4%的人偶尔出现过异常,同时也提醒大家尽量不要单独进行锻炼,根据调查显示,多数人都能和家人、同事、邻居、朋友一起进行锻炼,但是还有15%的人单独进行锻炼。结伴进行锻炼有很多好处,有17.1%的人认为结伴晨练不孤独,有47.8%的人认为结伴晨练可以增加晨练的积极性,有20.2%的人认为可以交流心得,有15%的人认为可以相互照应。因此,不提倡单独进行晨练。
四、晨练居民对晨练场所的满意程度
晨练居民有92%的人对活动场所都比较满意,农民、工人对场地的要求相对较低,基本上都能得到满足。只有8%的人表示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有,40.3%的人认为活动场地小,21%的人认为人群拥挤、噪音大,17.8%的人认为活动设备不全。同时又对场地管理的情况提出了要求,因为49.9%的人都不清楚活动的场地由谁管理;有41.3%的人认为活动场地是由锻炼者自主管理的;仅有8.8%的人说活动场地是由体育协会管理。可见,政府部门并没有对居民的晨练场地给予高度重视。而且,有62.8%的人说活动的场地都没有社会指导员;有1~2个社会指导员的占21.7%;有3~5个指导员的占13.2%;有5个人以上的仅有2.3%。通过调查得知,人们在学习新的项目时,有37.7%的居民是自学的;有37.5%的居民是通过相互学习习得的;有专门人指导的仅有10.3%。由此看来,人们在对晨练的认识上必然会存在一些错误,因此,必须加强社会指导员的培养。
本研究对城镇居民的锻炼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目的旨在通过对城镇居民晨练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为基层相关部门提供一些数据资料,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锦棉之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校运动员 社会认可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137-02
目前,针对高校运动员的研究正随着高校运动队的发展与壮大不断丰富,但这些研究中对高校运动员社会认可情况却少有关注。社会认可,是社会对运动员行为的许可、肯定、称赞等。其形式多种多样,如:舆论的肯定和支持、团体的许可与表彰、他人的许可、称赞及效仿,社会认可可以给运动员强大的精神鼓励。其中社会认可还包括家庭认可、教练认可、队友认可、领导认可、同行认可、同学认可和自我认可。查阅中国知网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发现关于社会认可的研究不少,但是针对与高校运动员的却寥寥无几,叶平(1999年)[1]运用竞技动机量表,验明5个竞技动机因子,即,社会认可、运动水平提高、娱乐、感性体验和努力取向。经过标准化程序,得到了用于中国运动员的竞技动机量表。文中提示量表的社会认可、运动水平提高和感性体验测度的可靠性可以接受。不过有研究表明,高校运动员的社会认可与竞技成绩有重要联系,因此,该研究也算具有意义,望日后便于后续研究者提供一丝参考意见和帮助教练员能够根据高校运动员社会认可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定计划,促进高校运动员竞技成绩的提高。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均符合以下任何一项条件:(1)年龄在18岁以上在校学生;(2)国家二级以上运动水平;(3)在高校参加训练至少1年。
1.2 研究方法
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其中,该研究通过访谈调查及研制并发放发《高校运动员社会认知情况调查表》,回收问卷后对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根据筛选出来的项目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回收并经过信效度设计最终问卷,对全国部分省市31所高校运动员进行调查。其中各测量指标的评价分值从0~10不等,各分值代表高校运动员的目标取向强弱,0分代表最弱,10分为最强。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表1、2可知,被调查的高校运动员中,超过400名、占样本总数55%以上的人选择7~9分,为最高,最低均为选择1~3分的人,不到总数的1.1%。
表3可知,被调查的高校运动员中,有4名运动员、约0.6%选择最低分2分,有86名运动员约11.9%选择最高分10分,其中8分选择人数最多,有177名运动员、占总样本的24.5%,2分选择人数最少,有4名运动员,占总样本的0.6%。
表4、5可知,被调查的高校运动员中,选择1~3分的人数为最少,但不同的是表4中选择4~6分的人数与7~9分的人数持平均为44.2%,而表5则7~9分最高,占总数的53%。
表6可知,被调查的高校运动员中,有3名运动员、约0.4%选择最低分2分,有63名运动员约8.7%选择最高分10分,其中8分选择人数最多,有208名运动员、占总样本的28.8%,2分选择人数最少,有3名运动员,占总样本的0.4%。
3 结语
影响高校运动员社会认可的因素主要由家庭认可、教练认可、队友认可、领导认可、同行认可、同学认可、自我认可构成,多数高校运动员的社会认可的情况大同小异,其中同学认可的程度较低,其余均维持在较高水平。针对高校运动员这一特征,高校教练员可以制定相关计划来端正高校运动员社会认可的情况,从而端正态度促进运动成绩提高。
参考文献
[1] 叶平,霍红,孙小敏,等.竞技动机量表在中国的标准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25(2):12-16.
篇3
摘 要 农民收入增加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要在2012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的目标,就应切实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一个重要地位。
关键词 农民收入 调查 分析
一、我区农民收入的总体概况
沈北新区地处沈阳北部,辖11个乡镇,144个行政村,耕地61.5万亩,农业人口18.3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001年至2006年分别为3781元、4115元、4462元、4868元、5480元、6183元,年均增长10.3%,在全市八个县区中始终排在第4位。
二、我区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主要做法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过渡当中,我区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几年来,全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格局日渐成型。由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牵头领办的1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整合资源,发展特色生产。奶牛、蛋鸡、肉牛、花卉、淡水养殖、蔬菜、特种养殖等都具有了一定规模。沈北新区奶牛协会由于和蒙牛乳业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产品全部销往蒙牛乳业,道义街道孝汉、进步等村,会员已发展到186 户,饲养奶牛12000头,年产原奶10800吨,年销售收入2052万元。户均收入超过5万元。目前,我区已形成西部优质米生产、东部绿色果品、中部花卉种植、北部特种种植为产业链及怪坡旅游观光等特色农业,在“一品村”发展方面取得突破。
2.强力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
我区非常重视农事龙头企业的培育,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把农事企业放在突出的位置。目前,新区已引进农事龙头企业412家,主要集中在粮油、乳品、畜禽3个加工行业,“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已经形成,农户有产品不愁销售,并有相对稳定的产品收入;企业加工产品获取高附加值,相与依托,互相支持,促进产业良性循环。企业还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仅沈北新区成立至今,就新开发就业岗位1.6万个,有效的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
3.开展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
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我区非常重视对农民劳动技能的培训,着力培养新型农民。我区现有12所职业学校,培训能力达10万人以上。2007年以“阳光工程”为统领的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全面展开,已经培训农民5000人次,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
三、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
1.在主观因素上,小农意识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小富即安是多数农民的心态,我区人均3亩耕地,基本可以维持低标准的温饱,一些农民不愿从土地中走出来,存在惜地、恋土情结,知足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2.受资金、信息等因素影响,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还不能在最广范围内应用。受传统思想影响,农民对一些新技术持观望态度,不敢尝试,一方面制约了新技术推广,另一方面也错过了致富的机会。
3.在市场经济的链条中,农民处于弱者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城乡“剪刀差”一直存在,并有拉大的趋势。农民生产农产品周期长,环节多,但在市场中获得利益不对等,这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因素。
4.由于区域位置等差异,农民收入很不均衡。2007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为8000元,由于征地等因素,蒲河新城所属村今年将超过1万元;全区有农村经纪人约2000人(其中经常工作的有500人),一般年均收入约3万元,多的在百万元以上;兴隆台镇兴鲜村,全村600多口人,有200多人在南韩从事劳务,实际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没有外出劳务或从事种植业以外其他行业的村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我们估算,全区人均收入能够达到8000元以上的农户约占30%,其中有约占5%的农户收入在2万元以上,农户间收入差异巨大。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我区是一个传统农业区,农民占主体,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要在2012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的目标,就应切实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一个重要地位,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应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推广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沈北水田立体养殖协会引进稻田养蟹,已推广1000多亩,每亩增收300元以上;尹家乡的万亩葫萝卜基地、新城子乡的万亩五味子基地都有很好的前景,应加以推广。
2.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加收入。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转包等方法流转土地使用权,将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实行适度规模经营,让更多的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中脱离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拓宽收入渠道。
篇4
【关键词】医院感染 预防 控制 有效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某医院2010年1月至12月11862例住院病历,每份病历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和临床医师诊断报卡,确诊为医院感染病例,逐份病历进行系统的查阅、监测并进行分析统计,记录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调查。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率 调查11862例住院病人,发生医院感染268例,感染率为2.26%,其中血液内科感染率最高,感染28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66%(28/600 ),占全院医院感染发病率的10.45%。各科室的医院感染率及构成比详见表1。
表1 各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及构成比(%)
2.2 感染部位及构成比 医院感染部位及构成比见
表2 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要,构成比为75%
表2 各部位医院感染及构成比(%) 3 讨论
通过调查11862例住院病历其结果显示发生医院感染268例,医院感染率2.26%,低于三级医院所规定的10%的标准[1],可见本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是符合三级医院规定的标准。从调查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本医院血液内科、肾内科、其它内科医院感染发生率居前三位,268例医院感染中血液内科占首位感染率4.66%。
调查显示医院感染中呼吸道感染占首位为75%,手术伤口感染为12.31%,胃肠道感染为9.70%。本次调查医院感染情况,其中呼吸道感染占首位为75%,而且大多为原发病基础上的继发感染,多数病人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心脑血管病人入院时大多病情严重且伴有意识障碍,由于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等相关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因受机械刺激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机率大。在我国医院感染的好发部位呼吸道感染最常见[2],也有资料表明呼吸道感染不仅有外源性感染,也有内源性感染,其中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与病人自身口咽部定植菌有高度同源性,而肠道菌群是口腔革兰氏阴性菌主要来源,即肠道细菌逆向缓行和易位[3],同时住院病人机体抵抗力差,病室内空气不流通,室内飞沫间的传播往往不易控制,因而造成交叉感染,这是呼吸道感染占医院感染发生率首位的其中原因。手术伤口感染的因素:(1)与患者机体免疫力、年龄大小、营养状况有直接关系。(2)天气炎热或肥胖者脂肪过多,伤口组织易发生感染。(3)手术患者体腔内留置导管,引流不畅,淤积或渗出者易发生感染,另外引流器更换消毒不严格也是感染的诱因。(4)一般认为体液免疫与切口感染有关,当Th百分比下降或Ts百分比升高时,切口感染危险性增加,提示及时纠正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有助于防止切口感染的发生[4]。(5)手术时间延长,手术人员无菌操欠规范,也极易导致切口感染的发生。(6)手术时室内空气菌落数不达标也是切口感染发生的诱因,如接台手术之间空气消毒不严,手术室未严格按《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执行等。对于消化道感染结果显示为肠道真菌感染合并细菌感染或先细菌感染后合并肠道真菌感染,除与基础疾病外与住院患者饮食能力差、抵抗力低、住院时间偏长、抗生素未合理使用,导致条件致病菌的感染率越来越多见,也是导致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5]。
通过以上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可发现医院感染管理的薄弱环节,针对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易感因素,准确评估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并进行有效干预。同时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达到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目的。针对某院呼吸道感染、手术伤口感染、胃肠道感染居前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首先加强病房管理,减少陪护和探视人员的数量,保证室内环境清洁,空气流通,定时通风换气做好终末消毒,其次加强输氧装置的消毒监测,防止吸入性感染,并保持口腔、咽部的卫生,强化规范洗手,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同时要严格掌握合理应用抗生素原则及适应症,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减少术前住院时间,缩短手术持续时间,缩短用药时间,重视细菌学检测,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以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有效的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6]。另外,医院院内感染管理科通过科学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医院感染监控,普及医院感染知识,使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树立无菌操作意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从而达到医院感染的“零容忍”, 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参 考 文 献
[1]刘振声,金大鹏.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819.
[2]徐廷模,杨薇,赵和平.6543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25.
[3]刘建钧,刘传木,王秀华,等.限制性使用抗生素与控制医院感染关系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67.
[4]何瑾玢,李卿,江金燕.101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110.
篇5
一、学生上课现状调查
以2003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天中十节课为例(如表)。
二、缺课原因分析
经调查了解到造成学生缺课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最主要原因是兴趣问题。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尤其是理论课)不感兴趣,因而不能主动去学习,也就不愿意去上课了。
2.学生上大学的目的不明确,没有认识到大学学习生活的重要性。高兴就去上课,不高兴就不去上课,只要能及格就行。现在学生中流行一句话:“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这也许正反映了部分学生无所谓的学习态度。
3.部分教材陈旧,所学的知识不适合时代的发展。学生认为学了也没用,学的再好也是过时的,不如自己去学点“能用得着的”,故而选择“逃课”。
4.出勤率与课任课教师有关。个别教师上课“对付”,私自串课、不上课现象时有发生;上课讲授内容随意性较大,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讲课方式过于呆板,课堂气氛沉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授的知识陈旧,讲课技巧缺乏等等,使学生认为跟这样的老师学不到什么。
5.文化水平低是造成缺课的另一原因。体育专业的学生,尤其是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多数是从小开始一直在各专业队练习,可能只有高中一二年级的文化水平,甚至更少。上大学后所接触到的理论知识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书”。上了几次课没听懂,回去也没有复习的习惯,再上课一想反正也听不懂,加上专业本身形成的好动、坐不住板凳,索性就不去了。
6.上课时间的安排以及教室的远近,也对上课出勤率造成了一定影响。一上午的体育专项课,都在不停地跑和跳,下午上课时就犯困,如果老师要求的不严,还不如在寝室好好睡一觉。这部分学生占缺课学生的绝大多数。
7.网络游戏是一个无形的杀手。网络进入学生公寓所带来的益处自不必提,但如何利用网络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我们始终在苦苦思索的课题。经调查95%以上的学生都是利用电脑来打网络游戏。
8.逃课为了打工赚钱。现在部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很高,只靠每月几百元的生活费应付不了各种各样的开支,所以大部分时间去做兼职,更好的满足自己在学习、生活上的各种需求。
三、解决对策
1.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导向作用
解决缺课现象首先要解决思想上不愿意上课的问题。党团组织要想办法多组织一些引导学生学习的活动。可以请一些研究生与在校生面对面地搞几次考研座谈会,给同学们提供一些建议,从而使学生少走弯路;请大四的学生或已经工作了的毕业生讲一讲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及自己的亲身感受,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请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生讲讲实习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及我院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缺点和不足,使学生明白在学校期间应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等等,形成一种人人谈学习,时时谈学习、处处谈学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2.发挥入学教育的行为规范作用
在新生一入学时,就要有计划地开展好入学教育及大学学习经验交流会,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意识,使学生明确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遵守校规校纪是大学生的行为准则。
3.发挥奖惩并举的激励与鞭策作用
奖和惩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重要途径。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大量的活动,都要评选表彰一大批的活动积极分子,学院应制定具有明确导向作用的奖惩制度进行客观公正的奖励和处罚,这对于树立良好的学风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
社会实践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社会上、在实践中检验自己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大学四年中的寒暑假必须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哪怕是做力工也会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知社会、体味人生。只有让学生得到实践的锻炼,才能使他们亲身感受到知识的重要、体会到创业的艰辛。
5.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
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大化,招生生源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政工人员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运动健将组成的骨干队伍是与学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对学生骨干的培训和引导,不但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甚至可以起到政工干部难以起到的作用。
6.发挥畅通信息的作用
要想树立好的学习风气,教学管理人员和政治辅导员必须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我的想法是在每个专业的每个班甚至于每个学生寝室都挑选出一个或几个责任心强、能客观公正的反映情况的“信息员”。这样,我们就会在第一时间内掌握第一手资料,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篇6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终身体育
[DOI]10.13939/ki.zgsc.2017.12.072
1 研究目的
沈阳工业大学体育课程已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由竞技体育向终身体育过渡,尽量满足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条件,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学生的锻炼能在必要的时间段内得到满足,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兴趣选择项目,使锻炼的有效时间大大提高,同时也为我校体育竞赛与训练提供了选拔人才的机会。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我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与动机,摸索出了一系列措施,为在高校普及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大学一二年级在校学生,随机抽取学生400名。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法
2016年3―5月给我校自动化学院及商贸学院一、二年级学生400名发放问卷。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与动机进行了调查,收回问卷379份,有效问卷363份,有效率90.2%。
2.2.2 调查访问法
2016年3―5月针对我校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体育教和院舍管学生工作的院长进行访问。
2.2.3 文献资料法
查阅我校图书馆有关课外体育锻炼的著作及文章,从理论上对本课题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2.2.4 数理分析法
运用数据处理软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测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
3.1 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调查
调查数据表明:除去体育课上锻炼科目外,每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在3次以上的占13.5%,说明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还有50%的人没有达到学校要求,然后对这部分的学生(168人)进行调查,总结出不锻炼的原因。
从以上的调查问卷中发现:
(1)学生大部分都是注意课外体育锻炼的,热爱对抗性和娱乐性较强的运动,每个人都有一项专长,甚至有的同学到校园外参加诸如健身俱乐部的锻炼,对于这样的学生,锻炼欲望较强,希望得到水平高的体育教师指导。
(2)还有一部分学生也愿意锻炼,但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没有计划性,盲目锻炼不科学,一段时间之内看不到锻炼的成效,觉得锻炼意义不大,导致积极性不高。
(3)导致锻炼缺乏的原因有:场地器材少,缺少专业教师的指导。34.9%的学生缺乏锻炼的原因是想继续学业,或家庭条件差,课余时间去打工没时间锻炼,还有一部分学生属于不能吃苦,闲暇时间都用于上网、谈恋爱、逛街等。
而对于以上状况,学校应该着手于解决场地器材问题,让专业教师从心理、身体上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了解体育、喜爱体育,做到终身体育的目标。
3.2 学生选项课的排名
由于男女性别的差别,从表中可以看出,男生偏向于对抗性强、运动性大的项目。女生则喜欢偏重于塑身、运动量适中的项目。
3.3 我校体育教师情况
从以上体育项目可以看出,教师的体育特长有: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散打、网球、瑜伽、健美操、武术、游泳等。有的是身兼两项。
4 结论与建议
(1)首先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内容进行相对稳定的活动方式。为此,我校确定了体育选项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意愿去选课,这样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体育爱好。
(2)在我校的教学改革和教材编写中,要兼顾到学生活动的兴趣趋向与健身健美和娱乐性以及发展自我的特点,编写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材内容。
(3)学校各院之间可以定期举行多样的比赛,以促进学生的锻炼欲望。
(4)大学生课外锻炼的兴趣和动机富有明显的社会性,更倾向于服务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要让学生们懂得终身体育是将来职业志向和抱负的前提条件。
(5)加强课外锻炼的组织工作,各院及体育部门要齐抓共管,加强组织及辅导工作。在早操课外锻炼中起到核心作用,特别是高年级的课外锻炼的管理工作。
(6)要完成学生体质达标工作,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实现。
(7)学校应积极创造体育锻炼条件,改善运动场地和器材设备和自身条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以激发学生的锻炼欲望和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篇7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堂语言 输出情况 调查与分析
在中国,从事英语教学的人员队伍非常庞大,教学周期也很长,这个现象在教育界是很少见的。现在中国的学生从小学甚至学龄前就已经开始基础英语的学习,在考入大学后的4年间及研究生阶段又为了通过各种级别的考试,投入了更多的热情、精力和时间继续学习英语,即使他们的学历已经达到很高的层次,然而运用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实际操作能力却仍然十分低下。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国的英语教育投入如此之大却收效不明显呢?究其根源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思维依然影响着众多师生,其中以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影响最为广泛。后来Swain提出的“输出假设”对让我们对课堂英语教学有了重新的认识。本文通过对96名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对输出的重视不够,所以我们应重新思考和定位外语课堂教学功能,努力创造语言输出环境和机会鼓励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并且帮助学习者提高语言后续输入质量、充分利用输出项目测试对教学的反拨效应。
一、对Krashen“输入假设”理论的反思
Krashen认为“语言习的理论中最重要部分”是“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因为它旨在回答语言学习中的关键问题:语言习得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接触什么样的语言才能最有效地促使语言习得的产生。这个假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才是习得的唯一来源[1]。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倾向语言输入的情况也很普遍,课堂上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其间交际性教学活动所占比例极小,微乎其微。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时候,得到运用的机会很少,所以有的学生即使能在各类英语考试中得到高分,在实际生活应用的时候也会显得措手不及,不能表现出应有的交际能力。
二、Swain的“输出假设”
不少研究者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输出和输入相互影响的过程,单纯的语言输入对习得是不够的,学习者应该有机会使用语言,语言的输出对语言的习得也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1985年Swain提出了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2],这一假设基于她所进行的“浸泡式”(Immersion)的教学实验。“浸泡式”教学的主要原则是将第二语言作为其他学科的工具,而语言获得则是理解这些学科信息及内容的“伴随产品”(By-product)。她在加拿大进行的实验表明:尽管学生经过几年的“浸泡”,但是并没有获得入本族语者那种语言产生的能力。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是学生获得的语言输入有限,而是他们的语言输出活动不足,所以她认为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Comprehensible Output),并阐述了输出对语言习得的作用,即输出三大功能:
(一)注意/触发功能(The Noticing/Triggering Function)。
Swain认为,学习者在进行表达时,他们会注意到,他们想要表达的与能够表达的之间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所不知道的目的语知识。当学习者认识到自身语言问题时,他们会在以后的输入中更加集中注意力去关注有关的语言特征,加强对这些相关输入信息的处理,这样就激活了有助于习得的内在认知过程,从而促进语言习得,学习者的这种认知是连结输入和输出的一个纽带。
(二)验证功能(The Hypothesis Function)。
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对目的语不断地提出假设,并需要在使用语言中不断地对这些假设进行修正。输出为学习者提供了机会,去尝试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来检验这些对目的语潜在的假设是否正确。假设检验的前提是“互动和反馈”,反馈的方式可以是证实询问(Confirmation Checks)或者澄清请求(Clarification Request),也可以是含蓄或直截了当地纠正。反馈能让学习者修改或更新加工其输出,换言之,通过反馈,学习者会放弃不正确的假设,进行正确的假设。
(三)元语言功能(The Metalinguistic Function)。
元语言是指学习者所具有的“关于语言”的知识总和,即他们通过反思和分析语言所得到的关于语言的形式、结构及语言系统其他方面知识的雏形。对元语言功能的研究表明语言表达及用语言反思对语言习得过程有着积极的作用[3]。当学习者用英文表达意思时,不得不主动地调用已学过的英语知识,斟酌语法规则的运用,琢磨词语的搭配,掂量词句使用的确切性和得体性,这就使英语知识不断得到巩固并内化,有效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
三、问卷调查及其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学者的研究,为了分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输出的现状,笔者对理工大学10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作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答卷96份,调查情况如下:
问卷调查
1.现在使用的英语课本对您来说
A.内容新颖,难易适中,学到不少有用的新的东西
B.内容陈旧,前后缺少联系,学不到新东西
C.内容一般,可以巩固已学知识,也能学到新的知识
(A.24人 B.5人 C.67人)
2.英语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对于您来说
A.可以接受 B.有点难 C.比较难 D.听不懂
(A.68人 B.20人 C.4人 D.4人)
3.您的英语老师
A.比较开朗,安排各种课堂活动,气氛活泼
B.课堂上没有设计什么活动,气氛沉闷
C.有时会安排一些课堂活动,气氛一般
(A.13人 B.53人 C.30人)
4.您认为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最好办法是
A.多说多写 B.多听多看 C.多在语法和词语搭配上下功夫
(A.53人 B.35人 C.8人)
5.您认为翻译和写作对提高您的英语表达能力
A.很有帮助 B.有一定的帮助 C.帮助不大
(A.61人 B.12人 C.人23)
6.您平时进行写作和翻译的练习吗
A.很少做 B.经常做
(A.75人 B.21人)
7.您在用英语表达思想(说或写)时通常
A.直接用英语思维 B.先想好中文,再译成英语 C.部分用英文,部分用中文
(A.22人 B.45人 C.39人)
8.课堂上您
A.能主动抓住机会用英语表达
B.老师提问您就回答
C.希望最好不要被提问
(A.22人 B.57人 C.17人)
9.您认为课堂上的活动(小组讨论、一对一对话、回答问题等)对提高表达能力
A.很有帮助,也很有兴趣
B.很重要,但效果不明显
C.没有什么帮助
(A.14人 B.39人 C.43人)
10.您在英语课上参加讨论时常用的语言是
A.英语 B.汉语 C.英语夹杂着汉语
(A.8人 B.26人 C.62人)
11.如果表达出错,您希望
A.老师及时纠正
B.老师鼓励您自己改正
C.当时不要指出,事后老师讲解
(A.48 B.30人 C.18人)
12.老师的反馈对您来说
A.很重要,我通常通过这种反馈学会正确的表达
B.不重要,我自己会找到正确的表达方式
C.可有可无,印象不深刻
(A.72人 B.14人 C.10人)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课堂教学整体上还是以知识输入为主导。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英语学习所用的教材已经改变了以往题材陈旧、内容单调、没有系统性的特点,94.8%的学生认为能学到新知识,而且对于老师的授课内容大部分的学生也表示可以接受。但是根据数据显示52%的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没有活动可以参与,31.25%的学生有时能进行些课堂活动,但多数以回答问题为主。这也反映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知识传授型模式依然普遍存在。
(二)学生已经意识到输出的重要作用,但是进行这方面的活动却不多。
可喜的是55%的学生认为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最好办法是多说多写,76%的学生都赞成翻译和写作对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有帮助,这说明他们已认识到传统逐字逐句学习的方法的弊端,现在更加重视的是在语篇中掌握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但是78%的学生平时很少进行这方面的练习,77%的学生上课基本处于被动提问状态,对课堂活动效果也持消极态度。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多年来我国语言测试模式一直不太注重对写作和口语的考查,所以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导致了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输出的机会不多,形成了“你教我学”的局面,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养成了不愿动手去写、开口去讲的习惯。
(三)学生很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50%的学生在表达出错时希望老师及时纠正,75%的学生认为老师的反馈很重要,并通常通过这种反馈学会正确的表达。
四、调查结果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结合这次的调查结果,笔者认为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有以下启示。
(一)重新思考和定位外语课堂教学功能。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以体现社会改革开放对我国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PPP模式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出机会,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大大忽视,其语言表达的积极性也未被充分调动起来,这严重阻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要求教师应扮演好“导演”的角色,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让学生以“演员”的身份充分发挥其表演的天分,在对语言进行输出的过程中内化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
(二)努力创造语言输出环境和机会。
目前已有实验证明创造机会让学习者产出大量的语言输出,然后再提供相应的语言输入可以提高学习者目的语运用的准确性,广大外语教师应创造机会鼓励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这里主要是指增加说和写的机会。现在我们的课堂中使用较多的是操练性输出,如句型操练、句型翻译等。这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输出的内容和形式都受到一定的限制的有组织的活动,往往脱离现实的语境,过于枯燥乏味,甚至不符合学生外语能力的发展阶段需求,因此很难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说”的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真实的语言素材来设计一些合作性的课堂交际活动。往往学习者在参加某一具体的合作性活动时,通过接触语言素材,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对目的语言提出假设,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从合作者那里及时得到反馈,以此来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合作性的课堂交际活动摆脱了纯语法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是对于某类语言形式进行机械操练,而是在有意义的活动中通过交流,内化语言知识。这样注意了语言问题,又学习了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更加准确地理解这种语言。
在“写”的方面,根据赵平“输出的三个作用应用于写作中,每一种作用在不同层次上影响写作。引起注意主要在词汇层面;检验假设主要在句法层面;元语言作用主要应用于语篇层面”。[4]我们可以使用一定的方法,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所给材料的语言特征,并让学生使用英语思维,对英语的形式结构进行假设检验,进行笔头表达练习,促使学生掌握英语的语言形式,并流利、准确地运用这些形式,最终达到自动化,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传统的写作讲究“八股文”格式,题目也不新颖,很难提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尝试“写长法”[5],不要限制字数,不设置框框,让学生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规范语言的使用。这种以量促质、以篇章带动段落的组织和词句的运用方法被证明能促进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并且可带动听、说、读能力的提高。
(三)克服和减轻外语学习焦虑,鼓励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
有的学生往往过于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使可能出现的有利评价因素降到最低程度。比如与人交往时通常不会首先提起话题,或沉默寡言,或礼貌地微笑点头;有的缺乏信心,怕教师提问,担心一旦出错,贻笑大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准确、恰当的评价,多给予鼓励,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上课应改变简、生硬、不耐烦的态度,让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思考坦露在教师面前,诚恳接受教师的评价;教师绝不应该讽刺、挖苦、嘲笑学生,以致学生丧失自尊心,不愿积极发言,不愿主动参与课内活动。总之,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的反应不应是简单的对或错、是或否的评估,而是让学生从中获得信息,享受学习的乐趣。对学生学习作出正确的评价,既要满足学生的探索心理,又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
(四)帮助学习者提高语言后续输入质量。
Swain和Lapkin的研究中表明,学习者在注意到自身语言问题后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尝试去解决问题,并且有的学习者在短期的语言输出阶段还不能明确意识到语言困难[6]。因此,教师本身要提高错误辨认范围的能力,注意纠错的规律和一致性。在鼓励学习者语言输入的同时更要通过学习者的语言输出了解学习者的输出能力及存在的问题,并针不同的错误类型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同时也要注重分析的目的,不要就个别错误进行孤立分析,要把错误放在一个大系统中加以考虑,使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借鉴,避免同类型错误的再次发生。
(五)充分利用输出项目测试对教学的反拨效应。
语言测试中的反作用(Backwash Effect)是指“考试对在语言测试中的教与学的积极和消极的反馈作用”。[7]测试中的输出项目主要指写作和口语试题。写作是一种对产出性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能够测量出学生各个层次的语言能力,不仅包括语法、词汇、语篇结构、语用能力等,而且可以测量学生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流利性等,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CET全国统考结果所反馈的信息来指导英语教学。近年来CET统考结果表明:全国作文分均值在8分左右。这反映了学生整体写作水平不高,平时不愿意多下功夫。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再以CET的口语测试为例,要达到口试的要求,学习者不仅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语言知识,还需要具备正确理解各种交际情景以及在不同语境中恰当地运用这种语言知识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最终掌握英语的实际运用,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了解各种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学习各种跨文化交际策略。口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学习学习英语的观念和态度,也提高了教师对交际教学法的认识。口试对传统教学法的改革、交际英语教学模式的促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2]Swain,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Swain,M.The output hypothesis:Just speaking and writing aren’t enough[J].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93,(158-164).
[4]赵平.Swain的输出假设对大学英语写作的指导意义[J].山东外语教学,2000,(3),(总80):80-83.
[5]王初明.正确认识外语学习过程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0):40-42.
篇8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调查分析
0.背景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且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左右,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性较大,尤其在经济快速发展下,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明显,人口老龄化现象也越加严重,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多年以来,国家开展的社会保障工作多集中在城镇地区,相关学者对于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研究比较丰富,而对于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致使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城乡之间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日益扩大,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农村社会保障领域的欠缺,使得“三农”问题越来越凸显,城乡之间的矛盾增多。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方面,针对具体试点县市的跟踪研究较少。本研究则深入试点市县地区,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的方式取得第一手资料,更加直观地对当前张家港市新农保试点工作状况进行分析,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实际操作方法,这对于解决张家港市农村社会养老问题有一定的操作性,同时结合国外典型国家农村养老保险的经验对新农保制度在全国范围的推广提出借鉴意义。
1.项目研究的目的
对老年人的养老保险问题进行调查。探究现阶段试点的新型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农村老年人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使农村老年人在有保障、有尊严、有安全的社会条件下生活,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投保对象的担忧
以张家港市为例,市里再农保实施具体措施,要求村干部组建工作组挨家挨户,通过村广播等方式宣传,鼓励村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宣传过程中,村民的提问反映出对新农保的担忧。首先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可靠性。距离老农保不到几年的时间推行新农保,国家政策能否长期有效,关乎到农民能否安稳的拿到养老保险金。其次,质疑“保险”能否保住资金。因为养老保险是长线投资,农村对经济金融不熟悉,但是人们却了解通货膨胀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成本上的改变,担心几十年之后的每年几千元会贬值得厉害而变成废纸,折损现在利益投资长远是否合算。最后,看似自愿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具有变相强制参与的性质。60岁以上老人如要拿到基础养老金的前提是,子女参保养老保险,这让本想持观望态度的子女不得不参保。好在新农保缴费档次要求的缴费金额比较低,对年轻子女造成的负担不重,选择100元最低档次的较多,造成了低档次缴费占大多数的现象。
2.2农民普遍投保低,筹资难度大
虽然参保率高,但是农民的投保一般都在100元的档次,这个档次的特点是个人占比低,政府补贴所占比重较高,给农民的错觉是农民能享受到更多政府补贴。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担心风险,认为这样的固定长线投资不如把资金结余出来做现在事情来得保险,宁可自己把钱存进银行,也不乐意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由此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水平低,基金规模小,基金效益的增值受到影响,这严重危及农村养老保险存在。
2.3经济发展快对基金增值要求高,基金运营管理难度大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十一五”期间的GDP增长率在11.5%,但是通货膨胀也毕竟严重,去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1.8亿,1.96万亿元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每年的收益率只有不到2%,如何能跑赢通货膨胀达到保值甚至增值的目的,对养老基金而言是个非常严峻的考验。初级阶段的养老保险金的保障水平较低,基础养老金平均每年才660元,500元档次的平均每年才1300元左右,而我国贫困线是1196元,将来养老金能否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要,能否提高相应基础养老金的给付水平,同样是个艰巨的任务。
本文提出的几条主要对策建议:
一是要加强新农保管理体制建设。
二是要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来完善新农保的外部环境。
三是建立科学的新农保筹资机制,核心观点在于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并合理划分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
四是建议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进程。
希望通过以上措施的实行,改善目前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不足之处,使之早日成为惠及全体农村居民的又一重大社会保障政策。 [科]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商务印书馆,2008.
篇9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我听我们班许多同学说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为了让我们班同学的视力好起来,我们小组做了一次关于同学近视情况的调查及其原因分析的研究报告。
二、调查方法
1、上网了解什么是近视及近视产生的原因。
2、查体检卡片,了解本班同学的视力状况以及近几年同学视力不良的发展趋势。
3、调查访问,了解眼睛近视同学的学习及生活习惯。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上网查询 什么是近视眼,及近视眼产生的原因。
近视是平行光进入眼内后在视网膜之前形成焦点,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影像,病人主观感觉看远处模糊,看近处还行,用凹透镜可矫正近视。
近视产生的原因有:1、看电视离得太近。2、看电视的时间太长。3、写作业的姿势不正确。 查资料(体检卡片视力测试) 学生近视情况,近视眼的比例等。
本班49名同学,近视人数有10名,占本班人数的1/5。较前几年比,近视人数有所增多。 交谈、访问、调查 近视同学的用眼习惯 多数同学不注意用眼卫生,躺着看书,在强光下看书。
四、结论
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过厚而造成的,可以用凹透镜矫正近视。
篇10
【关键词】重庆医科大学;毕业生;追踪调查
为全面掌握毕业生就业情况,了解用人单位的综合评价,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质量实时评价体系,加强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衔接,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发展,重庆医科大学学生工作部(处)根据学校总体部署,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按照《重庆医科大学关于开展毕业生追踪调查活动的通知》要求,在2012年7―9月期间,组织在校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同时积极收集毕业生工作单位的反馈信息。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毕业生所学专业划分,采用整群抽样。根据各专业学生人数分布情况进行等比例随机抽样。经计算,共有760名2000年至2011年从重庆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以及270个毕业生工作单位为本次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1. 调查问卷设计
通过查阅文献,咨询专家,并结合学校情况及学生处、教务处需要,制订并印制两种问卷:(1)《重庆医科大学毕业生跟踪调查表》(以下简称毕业生调查表):调查对象为重庆医科大学毕业生,问卷内容主要有:毕业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工作获得途径、所学专业与工作对口情况、适应工作所依靠的能力及在校期间的能力提高情况等。(2)《用人单位对重庆医科大学毕业生情况反馈表》(以下简称用人单位调查表):调查对象为重庆医科大学毕业所在的单位。问卷内容主要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评价,以及毕业生在工作中的思想表现、敬业精神、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创新精神、组织协调与管理、团队合作、英语水平、人际沟通这九方面素质的评价。
2. 调查实施
2012年4月-6月,各院系、学办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工作,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式,积极组织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调查。2012年6月-7月,各院系、学办根据所负责的区域落实具体的调查地区和负责进行调查的学生,并对期进行调查相关的培训。2012年7月-8月,按照前期安排的任务,参与调查的学生以纸质问卷和发送电子邮件的形式对问卷数据进行收集并完成回收工作。
(三)统计学方法
使用Epidata3.1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核对。应用SPSS 17.0对问卷中的计数资料进行频数分析。
二、结果
在全市多个调查点进行调查,现场发放毕业生调查表760份,用人调查表270份,回收有效毕业生调查表747份(涉及临床、儿科、护理、公卫等专业),有效用人单位调查表259份(用人单位分布在全国各省市),两类调查表的有效应答率分别为98.29%(747/760)和95.93%(259/270)。
(一)毕业生调查表
1. 工作的获得途径
毕业生工作的获得途径单一,主要通过自行联系、参加学校招聘会的方式,参加公务员招考、自主创业、出国等也占了不小比例(见表1)。
2. 不同学历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对口情况
根据对不同学历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对口情况的比较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重庆医科大学不同学历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对口率在97%以上。
3. 毕业生适应工作依靠的能力
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毕业生中,79.79%(596/747)认为适应工作所依靠的能力是专业实践能力; 46.05%(344/747)认为适应工作所依靠的能力是人际沟通能力; 45.78%(342/747)认为适应工作所依靠的能力是自学能力; 42.70%(319/747)认为适应工作所依靠的能力是社会活动能力。而其他能力所在工作中运用并不多,数据分析结果见表3.
4. 毕业生在校期间提高的能力
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760名毕业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主要是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得到了较大程度提升,该两项技能在毕业生在校期间提高的能力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3.13%(621/747),65.46%(489/747),其他方面能力的提升相对较低。数据分析结果见表4。
(二)用人单位调查表
1.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整体情况
经统计发现, 64.86%(168/259)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整体印象很好,32.05%(83/259)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整体印象良好,2.70%(7/259)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整体印象一般,0%(0/259)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整体印象较差,0.39%(1/259)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整体印象很差。数据分析结果见表5
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项能力的评价情况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工作期间的思想表现、敬业精神、专业知识、团队合作四大方面素质的评价最高。评价为很好的分别占:65.25%(169/259);64.48%(168/259);64.48%(167/259);55.21%(143/259)。评价为良好的分别占:33.20%(86/259);32.82%(85/259);31.27%(81/259);39.00%(101/259)。数据分析结果见表6。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重庆医科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能力与素质评价由高到低分别是:专业知识、思想表现、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工作中的敬业精神、诚实守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给予了充分肯定。但英语水平、创新精神等方面评价较低,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差距。
三、讨论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
毕业生获取工作的途径稍显单一,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仍需加强。重庆医科大学毕业生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的对口率非常高,在很大程度上使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得到发挥,为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二)用人单位评价
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各单位对重庆医科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较高。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业务能力高,且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与团队合作意识;思想政治素质好,组织纪律性强,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上进心,能吃苦,爱学习。
无论从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自身来看,重庆医科大学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都非常过硬,说明学校在教学实践方面与医院联合培养的模式是非常成熟的。当然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前提下,学校还应有针对性地提高在校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创新精神与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等,使更多的毕业生成为具有高水平核心竞争力的医务工作者。毕业生在各级医疗机构和其他行业中勤奋工作、爱岗敬业,也为用人单位的发展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同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工作中体现出的业务能力、综合素质也给予了高度肯定。
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与学生培养过程中,重庆医科大学将坚定不移地推行科学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用科学的思想引导教育,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使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综合性人才。
(三)存在的问题
毕业生在工作中缺乏创新精神、组织协调能力较差以及英语水平较低。在“木桶原理”的指引下,学校对在校学生的培养中应当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提升学生英语水平,使重庆医科大学毕业生成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用人单位乐于接受的工作者。
(四)原因
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专业学制及其学习方式的影响和局限。众所周知,相对于文科和工科而言,医学生的学制时间较长,大多在四年以上,有的多达七、八年。加之,在校读书期间,医学生需要掌握的概念性和记忆性知识较多,为此,其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背诵、记忆,自然可用于思考和接触其他方面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便少之甚少。由于疲于应付众多专业学科考试,涉猎社会知识,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有限,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可想而知了。
(五)对策
1. 减负。通过适度减轻其学习压力,重视其科学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培养,使医学生们拥有更多涉猎其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
2. 传授。举办各种知识讲座,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让医学生能适时了解当今世界社会科学前沿知识和高新科技成果,开拓视野,激发其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
3. 引导。向医学生推荐世界名著和畅销书,通过汲取其精华,丰富和扩大医学生知识面,增强其求知欲。
4. 鼓励。丰富第二课堂教育,吸引和鼓励医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其广泛兴趣爱好。以开拓智力和 。
5. 组织。组织医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融入社会,了解社情民意,在理论联系实践相结合中,感知“外面的世界更精彩”,逐步提升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力,从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分析社会的用人要求[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1(2).
[2] 廖为海,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几个问题与思考[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