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趋势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趋势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首先,目前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中并未引入“金融消费者”的概念,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投资者混为一体。金融消费者是指为了生活需要,办理银行存贷款、购买保险合同、申请购买信用卡、购买个人理财产品的消费者。随着金融业的发展,上述的消费行为已经是当代人必不可少的金融生活需求,与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不同,在资本市场的个人投资者,由于不具备专业的信息分析能力,在金融产品曰益复杂化的时代,实质上处于信息获取的弱势地位,因此也应当将其划入金融消费者的行列。其次,目前我国关于消费者保护的法律只有《消费者保护法》、《产品质量法》,而这两部法律的设立均为保护实体领域的消费者,由于金融产品的特殊性,金融消费的概念和权利尚未明确,在保护效果上更是收效甚微了。而金融领域的《保险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对涉及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大多是一些概念和原则性的条文,例如银行领域只有“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仅仅限于对存款人的保护;在保险领域的“保护保险当事人的合法权利”,限于规定保险机构的从信息披露角度保护消费者利益。法律保护手段严重不足。鉴于此种情形,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层级相对较高的法律,并将在法律条文中引入“金融消费者”的概念,明确金融消费者的权利,做到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建立消费者保护的具体职权机构
纵观世界各国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无论实施混业经营还是分业经营的国家,均建立具体的职权明确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我国目前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职权分散于消费者协会,银监会、证监会等机构,在保监会设立的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职能表述为具有规章制定权,接受消费者投诉和咨询,调查处理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事项,但自2003年以来,并未见保险领域内关于消费者保护的规章出台,投诉和处理机制不明确。在证监会设立的投资者保护局的职能表述为“督导促进派出机构、交易所、协会以及市场各经营主体在风险揭示、教育服务、咨询建议、投诉举报等方面,提高服务投资者的水平:推动投资者受侵害权益的依法救济”投资者保护局并不直接接受和处理消费者的投诉。消费者保护职权不明确,缺乏专业性,容易造成消费者保护的监管空白区。在改革过程中,我国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银行、证券、保险、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等领域建立具体的职权明确的消费者保护机构,并赋予该机构一定的规章制定权和处罚权,建立完善的工作和监督流程,保证消费者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设置便利的消费者投诉和纠纷解决机制
篇2
关键词:金融调控;金融发展;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3)-0004-05
一、2016年金融业发展状况
2016年中国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中国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态势,GDP增长保持在6.7%,CPI上涨2%,均在政府目标区间。中国金融业深化改革开放,支持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金融宏观调控成效显著
2016年,根据我国经济形势变化,中国人民银行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和审慎监管,着力防范金融风险,取得较好成效。
一是加强金融宏观调控。为应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2016年我国货币政策“稳”字当头。在总体稳健的基调下,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保持政策灵活适度,注重稳定市场预期。针对外汇占款下降形成的流动性缺口,考虑到准备金工具可能形成资产负债表效应且信号意义较强、受到的制约较多,央行更多借助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提供流动性,保持了流动性合理适度和利率水平的基本稳定。上半年,在稳增长要求下仍较为宽松,年初降准一次;后转向以高频的公开市场操作和MLF、SLF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调节为主。下半年,货币政策更加注重防风险,表现在流动性投放总量控制和结构上“锁短放长”。2016年12月未,广义货币(M2)余额155.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3%;狭义货币(M1)余额48.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4%。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8万亿元,比上年多2.4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44万亿元,同比多增1.17万亿元。总的来看,货币总量和利率水平与经济基本面的变化相匹配,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二是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主要针对系统性风险,着力平滑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风险传染,目标是保障金融体系稳定性。2015年底,央行提出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MPA从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七大方面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多维度引导。2016年以来,为了更好地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央行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同时,央行进一步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框架。
三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2016年以来,“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初步建立,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弹性增强,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随着人民币正式加入SDR,人民币全球接受程度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央行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扩大金融机构利率自主定价权。2016年以来,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基本形成;配合利率管制的逐步放开,央行和相关部门着力培育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国债收益率曲线和贷款基础利率(LPR)等为代表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为金融产品定价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金融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2016年,我国金融业积极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银行业改革逐步深化。2016年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了银行“十三五”良好开局。支持“三去一补”全面推进,普惠金融全面实施,服务实体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截至2016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余额2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全年实现净利润2万亿元,同比增长4%;截至2016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1%,拨备覆盖率175.5%,资本充足率13.3%。2016年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股改收官。经过多年发展,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均已成为国有大型金融控股集团,旗下拥有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租赁等金融牌照。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作用的发挥呈现出如下特点:对农村金融的需求有所提高,融资额也在逐年增长;农村金融服务的领域逐步拓宽;农村金融体系在逐步形成。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业改革,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在关注农村,形成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农村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同时,随着担保公司、民间互助社、典当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种农村金融机构逐步产生和发展,使农村金融`活多样地发挥着作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巩固传统的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的基础上,推出了银行卡、信息咨询、理财业务等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创新不仅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改变着农民的传统理财观,同时一定程度上培育了农村金融市场。
2014年,银监会批准了前海微众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温州民商银行、浙江网商银行、上海华瑞银行的筹建。截至2016年底,首批试点5家民营银行资产总额达到1300多亿元。目前,银监会共批准筹建11家民营银行,其中6家已经开业。这些银行探索出了有别于传统银行的发展特色,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股东资源优势,提出明确的市场定位和特定战略,开展颇具新意的各项业务,与现有银行实现错位竞争。
我国信托业不失时机地抓住宏观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不断开拓业务空间。2016年,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保持增长态势,跨入“18万亿时代”,利润总额实现两位数增长。信托公司的业务拓展能力以及与业务协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信托业的资金实力处于提升时期,为今后信托业务转型夯实了实力基础。近年来,在国务院以及商务部、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鼓励下,融资租赁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企业数量、行业实力和业务总量都大幅增加,为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从融资租赁规模看,已形成三分天下的市场格局,其中金融租赁公司市场份额领先,市场占比39.45%;外商和内资租赁公司的租赁市场份额分别为30.40%、30.15%。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我国消费市场的不断成熟,消费金融公司作为与商业银行传统消费信贷业务差异化竞争、互补发展的新型金融主体,已经成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增长的新抓手。2016年底,消费金融公司行业资产总额达到1100多亿元。
二是保险业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保险业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保险监管和保险行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各方面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6年底,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5.1万亿元,同比增长22.2%;全国保费收入从2011年的1.4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1万亿元,年均增长16.8%,保费收入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二。全面深化保险监管改革,推动保险监管走向现代化。坚持“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积极推进保险费率形成机制改革、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改革、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保险产品监管改革,正式实施“偿二代”监管制度体系,打造全面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格局。个人税收优惠健康保险、巨灾保险工作持续推进,大病保险全面铺开,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责任保险产品体系日益健全,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日益发挥。
三是证券业积极创新和稳步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宏观经济快速增长,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多项基础性制度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历史遗留的一些突出制度障碍和市场风险得以化解,我国资本市场发生转折性变化,已初步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沪港通、深港通开通并正常运行,宏观经济“晴雨表”作用日渐显现。从2015年 11 月股转系统分层方案征求意见稿以来,到2016年 6 月 27 日新三板分层制度正式实施,新三板将进入价值重塑的新常态,新三版挂牌企业从2015年的5129家发展到2016年的10163家。
二、金融业面临的挑战
2017年我国经济仍然面临下行压力,防控风险将面临挑战。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叠加,可能会给已经聚集起来的泡沫、杠杆带来更大的压力,从而给经济金融带来风险。
(一)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
2017年我国将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一方面美元进入到加息通道,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资金压力;另一方面,美国新选总统上台后,在“美国利益优先”的口号之下,我国的外贸环境面临更大压力。受财政约束、供给侧因素的变化以及去杠杆、遏制房地产泡沫的影响,基建投资可能有所回落,房地产销售也将受这些因素影响出现下降,从而导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从消费和出口看,2017年消费将与去年基本持平,出口形势依旧严峻。总体分析,2017年经济将延续缓中趋稳态势,经济增速将在6.5%左右。
(二)金融运行面临的风险压力较大
一是杠杆率过高。截至2015年底,我国债务总额为168.48万亿元,全社会杠杆率为249%。尽管与美、英、法、日等主要国家相比,这一水平并不算高,但有再次加快趋势。二是货币存量高企。中国的货币存量(M2)是世界上最高的,高达150万亿元人民币,折成美元超过21万亿;而美国作为最大的国际货币美元的发行国,货币存量也仅为11万亿美元左右。
三、2017年金融业发展展望
(一)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
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再平衡”的过程,货币政策需加速转型以应对再平衡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调控方式将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7年货币政策定调“稳健中性”,同时强调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防范金融风险”。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人民银行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调节好货币政策闸门,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既要防止顺周期紧缩,也要防止货币供应过于宽松而产生的加杠杆效应和放大资产泡沫。根据调控需要,灵活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适时适度运用利率工具预调微调,发挥好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用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继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
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中央银行调控能力,不断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有效发挥利率走廊的作用。对于短期利率,将加强运用短期回购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以培育和引导短期市场利率的形成。对于中长期利率,将发挥再贷款、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对中长期流动性的调节作用以及中期政策利率的功能,引导和稳定中长期市场利率。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弹性。积极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切实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平衡跨境资本流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二)继续稳妥推进金融业改革
一是银行业深化改革和稳中求进。在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增长动力转换的大背景下,银行业的发展面临着盈利放缓、息差收窄、资产质量下滑的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促进货币信贷增长和资产质量改善的有利条件,比如我国经济整体保持平稳,银行业在不良贷款管理和化解上积累了更丰富的经验;消费稳定较快增L带来相关贷款需求增加、基建投资融资需求较大等。预计2017年我国M2增长11.5%左右、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12.8%左右。预计2017年上市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负债规模增速将分别保持在11%、10.5%左右;不良贷款率上升势头将持续放缓,小幅上升到1.8%左右的水平。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依然面临两大问题:营收能力面临挑战;信用成本持续增加。综合考虑,2017年上市银行整体净利润增速将与2016年基本持平。
我国银行业面对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挑战,将借鉴国际大银行战略发展经验,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新常态”和金融监管新变化,把握好当前经营策略和长远发展规划之间的平衡,持续推进经营转型。第一,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银行业根据社会融资结构的新变化,实行综合性经营、多功能服务、集约化发展;牢牢把握客户需求,大力发展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创新型业务,注重金融服务的便捷化、场景化和自主化,向“轻型”银行转型。第二,加快组织体系、业务布局和信贷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力转换将带来更多新业务增长点。银行业抓住国家战略部署带来市场契机,加快优化组织体系、业务布局和信贷结构,积极对接包括“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在内的“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持续提升跨境金融服务水平;加强企业兼并重组、注重通过智能化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升、节能环保改造升级等促进过剩产能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第三,加强防控和化解金融风险。当前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依然严峻,实体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压力正在向银行业传导,不良贷款风险、流动性风险、交叉性金融风险、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非法集资风险、外部冲击风险不断积累。因此,需要更加清醒认识到金融风险的扩散性和蔓延性,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完善监管规则,加强监测预警工作,加强防范风险宣教、积极主动预防与处置各类金融风险。
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主体之一,在促进我国“三农”经济发展,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缺陷等方面作用明显。但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当前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和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通过改革和转型,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竞争力,从而有效提高农村金融效率。第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合理运用宏观审慎工具,完善定向降准政策和再贴现业务管理,运用和管理好支农再贷款,提供更优惠的支农再贷款利率,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对投放较多涉农贷款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税收减免政策,加大财政补贴,降低运营成本。建立财政风险担保与损失补偿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分散和补偿自然风险。第二,完善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大中型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改革,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等大中型银行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期限更长、利率更低的资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网点布局上,要继续强化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以农村金融服务力量薄弱的贫困边远地区为重点开展业务,同时积极化解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在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实施分类监管。第三,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针对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的多样化需求,简化审批程序,探索更加灵活、便利的服务模式;积极开发符合“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制定合适的贷款还款期限,积极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规模化、多元化、长期化的金融支持。拓宽农村金融市场的融资渠道,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和开展涉农信贷资产证券化,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和股票。促进传统金融机构与相关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平台“对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守住网络安全和金融安全底线,促进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二是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创新和较快发展。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为信托业安排和调整业务布局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信托业应努力探索新的转型方式,根据新的市场机会配置资金,深入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改善信托资产管理方式;不断延展信托产品的投资范围,给投资人更丰富的产品选择。我国是世界上潜在的最大租U市场已成为国内外业内人士共识,融资租赁行业未来仍将保持年均20%以上的复合增速。未来,中国将面临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新兴行业和装备制造业正迅速发展,传统产业正待升级,这势必会加大对高端设备的需求;同时,民生工程如保障房建设、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开展,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设备投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这些都为中国融资租赁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金融租赁行业将主要在体制机制、业务模式、盈利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持续创新,纵向深耕特定行业,降低融资成本,实现融资的多样性、多元化,提升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水平,加大租赁资产流转,提高盈利能力。消费金融公司抓紧经济“新常态”下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历史发展机遇,围绕服务居民消费升级谋发展,坚守功能定位,坚持特色经营,夯实专业化能力基础,依托“小、快、灵”等独特优势,持续发挥促消费、惠民生、稳增长的积极作用。
三是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和规范发展。随着互联网金融各项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和自律组织的建立,互联网金融将会更加规范,发展将更加稳步,逐步摆脱“野蛮生长”的局面,发展模式会逐步稳定与成熟。随着金融改革创新,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竞争会愈加激烈。金融科技引领互联网金融新发展,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在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金融“电商化”、一体化服务平台等综合化服务模式逐步涌现。互联网金融加速与产业结合,为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金融服务市场下沉,细分市场表现良好,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展,甚至延伸到农村,成为普惠金融。
四是保险业谋划战略发展定位和稳定发展。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黄金战略机遇期,要始终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正确把握保险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做实“保险业姓保”,成为国家发展的稳定器、人民生活的保障器和实体经济的助推器。保险业全面深化保险改革,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深入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推进保险业双向开放。继续抓住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脱贫攻坚战略两大主线,推动保险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建设、脱贫攻坚战略、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坚持预警与防范化解相结合,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进一步改造万能险业务规则,重塑万能险发展生态,研究制定万能险的经营门槛、业务资格、产品期限最低标准等一系列刚性约束,强化比例控制;研究制定在“偿二代”框架下更高的资本约束。切实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互联网保险业务飞速发展的同时,其运营模式也逐渐向着多样化发展。各保险公司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借助公司网站、网上商城、离线平台以及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多种形式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未来随着互联网和保险业继续融合深化,以平台建设、渠道拓展、客户资源以及大数据精准营销为主要着力点的互联网保险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时代。
(三)金融市场面临机遇和挑战
一是资本市场机遇和挑战并存。促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促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发挥其主要服务所在省级行政区域内中小微企业的积极作用。对目前跨区域经营的,要抓紧调整规范。建设大宗商品国际定价中心,进一步促进期货市场加快发展。目前由于新三板缺乏流动性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显著改善,因此研究推出新三板转板制度,对很多挂牌新三板企业而言具备很大吸引力,可以提升新三板的定位。2017年的国内大类资产配置中,相较债市、楼市,机构普遍更为看好股市。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新产业、新行业加快形成,基础设施继续加码,将成为股市上行的重要驱动因素,股票市场面临比2016年更好的机遇。但考虑到经济基本面难改弱势格局,企业盈利难以根本改善等影响,整体而言将延续窄幅震荡、小步上行走势。2017年债市仍存阶段性机会。业内人士预测,债券市场收益率易升难降,信用利差收窄空间有限,但上升幅度不会太大。由于经济弱势增长局面难以根本改观,利率债仍将是低风险偏好资金抱团取暖的避风港;人民币加入SDR后,债券市场国际化纵深发展,国际投资者配置债券的意愿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推动PPP项目与资本市场深化发展相结合等相关政策的加速落地,债券产品创新继续提速,有利于将资本引入债市。
二是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2017年美联储或将延续加息步伐;同时,英国脱欧的后续影响依然存在,欧、日等经济体复苏态势不明朗等,这些不确定性因素随时可能加大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因此,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仍然存在一定的贬值压力,但不会出现持续单边贬值,汇率或将保持宽幅双向浮动。从中长期来看,在中国经济基本面较好、贸易顺差较高以及外汇储备充足等背景下,人民币不具备长期贬值的基础。同时,人民币正式纳入SDR提振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将有助外汇市场供求改善。这一系列因素将支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参考文献
[1]陈晓华.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2]杜恂诚.近代中国金融业发展模式与社会转型[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5,(3):15-24。
[3]林全杰.“一带一路”中国金融业发展战略分析[J].中国市场,2016,(3):81-82。
[4]陆岷峰,虞鹏飞.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发展策略研究[J].西部金融,2015,(1):3-9。
[5]中人民银行.2016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R].2017。
篇3
一、加勒比海地区离岸金融业的成就
位于该地区的巴哈马,自1627年起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1964年开始实行自治,直到1973年才正式独立。巴哈马虽然只是一个国土面积仅有1.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的岛国,但如今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离岸金融中心之一。1994年,在巴哈马登记注册的国际商业公司已达28550家。来自美、英、加、瑞、法、日等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银行在此注册,其中,180多家设立了分支机构,总资产高达3600亿美元。截至2009年年底,巴哈马离岸金融中心资产和负债总额达9415亿美元,占全球离岸金融中心总资产184540亿美元的5.1%,排在开曼群岛(84000亿美元)、英属泽西岛(20240亿美元)、百慕大群岛(15760亿美元)、英属根西岛(10179亿美元)之后,位居全球离岸金融中心资产第5位。
与巴哈马相比,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群岛和开曼群岛则更是“小字辈”――面积分别只有151平方公里、54平方公里和259平方公里,人口也分别只有2.7万、6万和4.4万,以至人们稍有疏忽在地图上都发现不了它们。
自17世纪英国殖民者从荷兰殖民者手中夺得控制权以来,英属维尔京群岛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和海外领地。自1984年重新发展离岸金融业务以来,英属维尔京群岛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离岸金融中心之一,尤其是在国际商业公司注册方面。据统计,截至2004年年底,有54.4万家国际商业公司在此注册,有312家保险企业、2023家基金在运作,并且注册有90家信托投资机构。金融业收入占英属维尔京群岛政府收入的一半,是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英属维尔京群岛已经超过美、日、德、英、韩等国对中国的投资,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第二大来源地,实际使用外资数额仅次于香港。
百慕大群岛则是从1684年起沦为英国殖民地。也是英联邦中最早的殖民地。1968年6月,百慕大实行自治,英国通过总督来控制百慕大的外交和内部治安。目前,百慕大的金融业已超过旅游业,成为其外汇收入最主要来源。其保险业相当发达,约占世界意外险种再投保量的1/3。截至1998年年底,在百慕大注册的国际公司有10394家,其中大部分为保险公司。
开曼群岛同样也是英国的海外领地。这些岛屿原为牙买加的一个独立部分,1962年牙买加独立后,开曼群岛才获得H前的地位。到2004年时,已有317家银行和信托机构在此注册。开曼群岛拥有世界上重要的医疗保险市场。开曼群岛在共同基金方面的发展也异常迅速,目前已有4808家基金注册,而1994年时只有868家。开曼群岛于1997年成立了自己的证券交易所,并设立了半自治的货币管理机构。如今,开曼群岛已成为继纽约、伦敦、东京、香港之后的世界第五大金融中心,与同位于加勒比海地区的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群岛并列成为世界三大离岸企业注册地。
二、加勒比海地区离岸金融业繁荣的原因
加勒比海上这些璀璨的世界金融中心有一个共性,它们都属于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所谓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是指其本身并不经营投融资业务,只从事信贷投资等业务转账服务的离岸金融市场。在这里进行交易的公司,其目的只是逃避高额税收或金融管制。不难发现,正是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实行避税港型金融市场的配套政策,使离岸公司享受众多优惠待遇,才使加勒比海等地成为国际上名声大噪的离岸金融市场。世界离岸公司选择这里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宽松开放的金融政策
加勒比海地区发展成为离岸金融中心,不仅受益于国际市场上的动荡和不稳定,同时也受益于该地区金融业对国际资本的开放与对接。为了适应国际金融发展的要求,发展本地区的金融行业,加勒比海地区离岸金融业在金融服务监管方而采取了极为松散的监管政策。离岸公司通过离岸金融中心,可以成功绕过贸易壁垒。并且,通过离岸金融中心,它们可以逃避外汇管制,使资金转移更加便利化。因此多年来,该地区通过金融服务领域的优越政策,使本地区银行、信托、保险、离岸公司及其他离岸机构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信息披露要求极少,保密规定相对严格
加勒比海地区的主要离岸金融中心,对在本地注册的国际商业公司实行极为有利的保密规定。如允许发行不记名股票,不必登记股东信息,不必向公司登记负责人透露董事名字,不必拥有在本地活动记录等。
这里极为宽松的法律环境以及对公司业务的高度保密性,使得国际离岸公司自身财务安全具备充分保障,并减少了各种风险因素。当地法院甚至曾经屡次阻止本地区注册银行向外国法院、政府提供受保护的相关客户资料,给企业及实际控制人提供了极为隐蔽的条件。
(三)税赋轻微且可以避免双重征税
加勒比海离岸金融中心向各类国际商业公司征收的税赋极其轻微,几乎该地区所有离岸金融中心都与主要经济大国签署了条约以避免双重征税。在英属维尔京群岛,非居民只需就来自本岛的收入纳税,没有资本利得税,国际商业公司享受包括预提税在内的税收豁免;开曼群岛不征收所得税、资本利得税、公司税或遗产税。
(四)公司治理要求宽松
离岸公司无须每年召开股东大会及董事会,或股东可任意选择召开股东大会的地点。绝大多数离岸金融中心对国际离岸商业公司没有最低资本金要求。如尼维斯岛离岸公司的股东、董事和职员可以是任何国家公民并且住在任何地方,股东和董事可以不开会就采取一致行动,公司档案和主要营业场所可以位于任何地方。
(五)注册程序便利,维持成本低
离岸公司的注册程序极为简单,由专业的注册机构代为完成;注册人可网上注册;注册周期短,通常24小时内就可以完成。在西萨摩亚,商业公司注册甚至可以在1小时内完成,其名称可以在5分钟内获得批准。一些机构甚至采用类似装配流水线的方式“制造”各种“规格”的注册国际商业公司供客户选择。在巴巴多斯,注册国际商业公司只需支付初始执照费10美元,另外,每年只需支付100美元管理费用。
三、加勒比海地区离岸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像世界其他避税地一样,加勒比海各国家和地区土地狭小、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正因如此,这些国家或地区都以为离岸公司提供优惠措施、发展配套金融服务、放松管制来吸引外资。当然,由于资金转移不受任何限制,该地区也成为国际洗钱活动最猖獗的地方,并逐渐引起国际社会密切关注。9・11事件
后,包括塞舍尔、巴拿马、百慕大等避税地都被指责成为国际犯罪分子洗钱的庇护所,对该地区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也多了一层反恐的色彩。因此,加勒比海地区在国际政治环境的压力下可能会改变其延续多年的账户保密制度和离岸公司注册制度。
随着各国对离岸金融风险认识的逐步提高,对离岸金融业务的严格监管已成为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1980年,国际清算银行成立了银行业监管离岸小组,协调各国对离岸业务的监管;1983年通过了突出综合监管的巴塞尔协议,建议各个国密切关注国际银行业务的风险状况;1991年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倒闭案之后,巴塞尔委员会再次强调各国应在管辖范围内强化对外资银行的监管。自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国际社会金融监管改革的呼声更加高涨。在这样一种监管改革的浪潮下,加勒比海各个国家和地区必然会受此影响。一旦修改部分过于宽松的金融条款,其作为“避税场所”的活力就会减弱,该地区离岸金融市场的优势也会随之下降。根据2010年IMF调查数据,国际离岸金融中心资产已超过主要国家如法、德、日的经济总量,也是其他主要经济体如中国GDP的数倍。这种情况一方面凸显了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在全球资本投资流动动发挥的中间作用,但也使OECD及20国集团对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管制要求进一步加强。
另外,由于市场的竞争机制,加勒比海地区离岸金融市场的优势地位必然受到影响。一方面,随着该地区内部各个国家及地区的离岸金融业的发展,以及对离岸公司客户资源的相互竞争,会导致各自国内福利水平的下降,动摇个别离岸金融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其他新兴地区的离岸金融业在政府的扶持政策出台后将保持相对快的发展势头,这也给加勒比海地区的离岸金融业以沉重打击。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岸金融的进一步自由化无形中削弱了离岸金融中心金融制度的相对优势。大部分小型离岸金融中心由于多为岛国经济,国内经济规模小,不能吸引大规模金融业务到其管辖区内,更无法依靠国内金融市场孕育出规模巨大且市场流动性较强的证券、金融衍生品等能充分体现金融发展潮流的国际金融市场。
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现金需求 发展 趋势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传统的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完全融入到了金融行业中,尤其是以第三方交易平台为代表的网络交易技术已经逐步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同时网络金融手段的引入也改变了货币的存在形式,严重影响了传统的金本位制的货币制度,对现有的银行金融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刺激了民众的消费,同时也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极大的考验,自1990年以来,按照传统金融货币理论计算出的现金需求量与实际现金需求量产生了巨大的误差,这也就成为了现代经济学中的难题,以往的现金需求计算模型早已不能应用在当下的互联网金融体系中,如果继续使用只会得出错误的宏观经济的分析结果。本文将通过深入的研究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现金需求的影响及趋势,为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提供参考。
一、互联网金融以及现金需求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就是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的金融贸易,互联网金融的具体操作手段是依托现有的互联网平台(如第三方支付、云计算、搜索引擎、手机APP等互联网工具)实现消费支付、资金流动、信息交换等金融活动。现有的互联网金融中的互联网已经不是简单的应用工具,互联网金融是在保证用户隐私及账户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网络交易,满足了新的市场需求,互联网金融必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就是电子化商务,所谓的电子商务就是在互联网的网络环境下,买卖双方不用当面进行各种贸易活动,消费者可以在网上购物、商户之间可以网上交易,所有的支付手段都采用电子支付方式,电子商务的常见形式有ABC、B2B、B2G、C2A、O2O等,目前,我国民众普遍使用的支付宝就是电子商务的产品之一。现金漏损指客户从银行系统中取出一定数量的现金,导致这部分现金逃离银行系统的管理范围,而现金漏损率指的是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间的比值,如果现金漏损率较大就会出现传统现金需求模型中的“货币失踪”现象,导致传统的银行系统受到冲击。
二、互联网金融对现金需求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各国的经济学家都展开了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研究者们在现有的银行货币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因素,针对性的探讨了互联网金融在“货币失踪”中的影响。目前,已经进行很多网络金融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对于小面值货币的影响,表明互联网金融交易现金需求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同时进行的研究还有信用卡对现金需求的影响,说明了信用卡交易对短期存款没有明显的影响。芬兰的经济学家瓦萨赖对于网络金融的研究最为透彻,直接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对于现金的替代作用,从正面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对现金需求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由于国情差异,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直接引用国外的新型现金需求模型。我国普通民众持有了大量的现金,活期存款的主体都是企业,所以,我国民众的现金需求在现金需求中占有了很大的比例,民间的流通现金在传统的货币金融交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基础货币调节经历了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两个时期,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虚拟电子货币总量也在急剧增加。
三、互联网金融影响现金需求量的模型
本文将在美国经济学家史密斯提出的VAR的模型上进行改进,VAR模型可以有效的分析各个变量的影响,可以将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也反应在模型中,可以将政策、文化等其他领域的变量纳入模型中,可以研究者展现出抽象因素对于现金需求的动态过程。下面是VAR模型的构建以及分析过程。
(一)确定模型的变量,选取合适的分析样本
经济学分析和其他学科的分析一样,需要研究者预先确定影响结果的相关变量,同时,对以往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其中的有效变量,最后才能根据这些变量确立函数模型。中国的国情比较复杂,影响金融行业的因素有很多,只能从微观主体的角度选择这些变量,经过筛选后的数据因素有以下几类变量:规模变量、机会成本变量以及技术成本变量,下面对这些变量进行详细阐述。
1.规模变量。研究者的切入角度不同,选择的规模变量也不相同,常用的规模变量包括GDP、工业生产总值、商品销售总额等等,本文选择的规模变量为商品销售总额。
2.机会成本变量。由于我国对利率的管控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利率的变动比较小,只有经常变化的利率才能产生机会成本,但是市场中的利率却是快速变化的,市场的变化对机会成本的影响极大,如何选取模型的机会成本一直是经济学中的难题,本文的模型选取的是一年内的市场利率作为机会成本变量。
3.技术成本变量。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成本已经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先进的技术可以为持有者带来巨大的利益,本文通过将ATM机的数量作为技术成本变量。
(二)检验VAR模型变量的ADF单位根
根据经典经济学理论的ADF单位根检测原理,利用金融分析软件检测各个变量的稳定性,以下是四个变量的稳定性评估,具体的数据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VAR模型变量的ADF检测结果
(三)Johansen协整检测
一般对于多变量的数据模型,需要对数据之间的动态关联性进行分析,本文选择的检测方案是Johansen协整检测,通过软件分析可以得出Johansen协整检测的结果,详细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Johansen协整检测的结果对比
(四)使用Granger法检测因果关系
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技术成本因素与现金需求存在必然的联系;
(2)规模因素与现金需求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3)所选择的机会成本因素与现金需求M0直接不存在任何关联。
(五)使用脉冲响应动态模拟的方案分析模型
通过以上的模型系统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所选模型样本中的各个因素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
(2)从总体上看,互联网金融与现金需求之间呈现反比的关系;
(3)市场的利率波动对现金需求有着直接的影响,属于反作用影响;
(4)货币失踪的经济难题主要是互联网金融的虚拟电子货币造成的,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影响最大。
本文通过深入的研究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现金需求的影响及趋势,利用VAR数字模型对目前的现金需求进行了细致的讨论,明确了互联网金融对现金需求的影响,为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协整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导致了全球经济增长的衰退,再次引发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深层次研究。金融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方面,在风险管理、信息提供、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不仅直接反应区域性的特点,而且区域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的发展水平。因此,探求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内在的作用机理,不断优化区域金融结构,制定适合本地区域金融发展战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实现一国经济金融跨越式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文献综述
1955年、1965年托宾在其《动态总体模型》和《货币与经济增长》提出了著名的新古典货币增长模型,托宾在该模型中引入了货币金融因素,认为货币对经济增长具有影响作用的机制在于:货币影响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又影响其消费或储蓄行为,进而影响经济增长。20世纪七十年代约翰・G・格利、爱德华・S・肖、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等发展金融学论著问世,标志着发展金融理论的形成。1955年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1960年的《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以及1967年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标志着格利和肖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他们的主要观点有:①货币与各种非货币的金融资产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类同性与替代性;②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③金融发展的过程是从不发达社会的初始金融制度向发达社会的金融制度的演进;④金融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技术创新。麦金农和肖(1973)分别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这两本巨著的问世,才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提出了金融发展开创性的观点。Kapur(1976),Galbis(1977)等学者都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论证提高利率和利率自由化的必要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麦金农和肖的金融发展模型,形成了麦金农-肖学派。Hellmann、Murdock、Stieglitz(1997)等主要从有效需求观点和信息不对称角度批评传统的金融深化理论,认为金融自由化改革利率上升对经济的作用是不确定的,一方面可能带来投资和产出的增加,另一方面可能带来有效需求不足,抑制经济增长;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自由化会带来银行从事高风险行业,竞争和不受管制的金融市场也会加剧金融时常的不稳定性。熊・彼特(1990)首先指出金融发展对经济长期增长具有重大影响。此后,第二代金融理论摒弃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的基本假设,把不确定性、不对称信息和交易成本考虑在内,认为金融体系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内生形成的,因而也叫内生金融理论。
二、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区域金融,是指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这样,导致金融资源的需求与供给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金融的运行必然具有区域性不平衡的特点;区域经济,是特定地区国民经济的总称,由于自然资源、经济条件、独特区域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双重的作用。
(一)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区域金融发展。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导致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同,区域经济增长对区域金融发展具有推动和制约作用。
1、区域经济的运行状况决定区域金融运行效率。经济规模的扩大一方面能够增加金融资源的需求与供给;另一方面还可带动金融产业的不断发展。经济运行效率决定金融效率,通过提高金融市场上融资者和投资者的需求来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同时,经济结构的突变可以导致金融结构需求与供给结构的变化而影响金融效率。
2、区域市场化进程的差异导致资源要素的跨区流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在经济资源的分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市场化进程的差异直接会造成金融资源在空间的分布不均衡。
(二)区域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论述:
一是通过资金优化配置机制以实现区域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发展,除了要不断增加储蓄及投资总量之外,还必须保证储蓄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投资结构的协调。注重投资质量比注重投资数量更为重要,减少低效率的投资和增加新投资在本质上一样重要。金融体系将分散的资金市场融为一体,使资金在整个社会实现配置,同时金融体系通过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及监督优势将资金引导向那些预期收益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行业和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起到以金融资源来实现区域经济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是通过资本积累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资本的积累来源于储蓄,形成于投资。资本积累的关键是能否动员足够的储蓄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首先,金融体系从本身的职能出发并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使其能够动员吸收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并转化为储蓄,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来源;其次,通过金融业务产品的不断创新提供安全性高、流动性强、收益稳定的金融工具,进而优化储蓄结构、提高边际储蓄倾向;再次,金融机构部门通过利用信用扩张功能,高效运用资金,不断强化风险管理水平,降低流动性资产的持有量,增加用于生产投资的比例,将储蓄资金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通过金融内部经营管理机制的影响和带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内涵增长。金融业是经营资金信用的行业,而资金的运用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金融业被称为高风险行业,但同时也是追求经营管理质量的行业,金融部门为规避自身风险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完整而严密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对于其他经济组织则会起到影响带动作用。因此,金融发展不仅从宏观方面促进资本的集中和转移,推动企业集团化、产业区域化发展,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而且还能从微观层面为企业集团提供内部控制手段,推动企业管理机制、经营体制的转换和组织形式演化,推动企业由粗放式向集约化、内涵式方向发展,继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区域经济转型。
四是通过资金流导向机制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它不仅与科学研究状况有关,还与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关。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有利于企业提升质量和内部效益。而金融追求质量与效益是其最基本的原则。银行业将通过风险分散管理和对资产投向的正确引导,影响资金对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行业和企业的供给,不断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三、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一)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尽管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存在诸多争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都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本文遵循马尔科・帕加洛(1993)的研究框架构建了一个简单的内生增长模型以揭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假定人口规模是静态不变的,总产出是总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
y=AK(1)
则经济增长率gt+1为:
gt+1=yt+1/yt-1=Kt+1/Kt-1(2)
为体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我们假定经济中只生产一种产品,该产品既可以作为消费品,也可以用于投资。如果用于投资,每期将以δ比例折旧,因此t期总投资为:
It=Kt+1-(1-δ)Kt(3)
假设不存在跨期消费,在一个封闭的两部门经济中,总储蓄St等于总投资It。如果金融发展不完美,即总储蓄中有一部分在金融中介过程中损失掉,则总投资仅为总储蓄的一定比例,即:
It=?兹St(4)
将(3)式和(4)式代入(2)式得:
gt+1=It/Kt-δ=A?兹St/yt-δ(5)
去掉时间下标,均衡状态经济增长率为:
g=A?兹S-δ(6)
其中,s为储蓄率。从式(6)可以看出,金融发展通过影响储蓄-投资转化机制来影响经济增长率,即θ是金融发展水平的函数,并且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储蓄转化为投资越多,经济增长就越快。
(二)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
由(6)式,可以得到:
g+δ=A?兹S(7)
两边取对数有ln(g+δ)=lnA+ln?兹+lnS,考虑到本文主要考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因此假设技术水平和储蓄率在样本期对经济增长不存在影响,可以构建如下实证模型:
GRE=β0+β1FIR+β2FME+β3DSM+β4DIM+ut
(三)指标的说明
1、区域经济增长GDP。本文选择云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该指标的度量,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计量标准。在数据的处理上,对人均GDP取自然对数,以消除数据的非平稳性和异方差,即:GRE=Ln(人均GDP)。
2、金融相关率。在数据处理上,本研究选取云南省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的均值与该地区当年的名义GDP的比值作为该指标的度量,即:FIR=[(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名义GDP。
3、金融中介效率。该指标衡量金融机构资金投放和运用的效率,基于数据可获性,本研究以云南省历年金融机构对商业企业的贷款作为该指标的度量,即:FME=金融机构对商业企业的贷款/名义GDP。
4、股票及证券市场发展程度。股票证券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金融衍生品,反应了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在数据的处理上,本研究将其与名义GDP的比值作为衡量股票市场发展水平的度量,即:DSM=股票筹资额/名义GDP。
5、保险市场发展程度DIM。保险是金融重要组成部分,保费收入的多少已经逐渐成为金融发展程度考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认为,保费收入的高低,可以很容易、很直观地看出该地区保险市场的发展水平,即:DIM=保费收入/名义GDP。
(四)数据来源。考虑到数据来源的可获性,本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09),其中的缺失数据我们利用SPSS软件技术运用线性趋势方法来补足。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平稳性的检验。在对时间序列分析之前,首先要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运用Eviews软件,在ADF检验办法下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可知,第一个指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一阶、二阶差分都是平稳的;第二个指标在10%的显著水平,一阶差分是平稳的;第三个指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一阶差分是平稳的;第四个指标在10%的显著水平下,一阶差分是平稳的;第五个指标在10%的显著水平下,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都是平稳的。
(二)协整检验。对时间序列平稳性分析表明,该时间序列组合中的各个时间序列均为一阶单整,这符合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用ADF法对残差序列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该序列一阶差分平稳,即序列GRE、FIR、FE、DSM、DIM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方程有意义。(表1)
运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的结果如下:
GRE=8.734300-2.007334×FIR+3.285805×FME-1.596637×DSM+38.30740×DIM+ut
t=(29.45565)(-2.438044)(2.975432)(-1.272835)(2.841637)
R2=0.981147adjR2=0.962293
F=52.04057DW=2.374559
从模型的拟合结果来看,R2值达到0.98,说明该模型能解释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超过98%,而F值也达到52,其相应的P值也小于0.01,说明在1%的显著水平下,该模型是显著的。除DSM变量的统计不显著外,FME、DIM在5%的显著水平下是显著的,FME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是显著的。而DSM变量不显著是由于云南地处西南边陲,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融资难,近年来虽然不少企业(目前有27家上市公司)通过上市融资,但对经济的贡献还是较少。
(三)误差修正模型。为反映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短期作用,我们还引入了误差修正模型(ECM):
其中,ecmt=ut=GRE-(β0+β1FIR+β2FE+β3DSM+β4DIM)
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得到:
GRE=0.260937+1.601170×FIR-2.848265×FME+1.538301×DSM-25.86136×DIM+0.330031×ecmt-1+?着t
t=(2.974781)(1.061053)(-1.232467)(1.392336)(-1.024402)(0.369877)
R2=0.767911adjR2=-0.392537
F=0.661737DW=1.650707
从该误差修正模型来看,拟合效果不好,F值很低,方程不显著,因此需要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修正。在本文的研究中,首先利用OLS估计原模型得到残差序列ut,然后利用残差序列的绝对值四次方的倒数作为加权序列,最后利用OLS估计得到新的模型。
t=(6.589094)(-0.212610)(-0.542057)(7.213355)(1.912352)(-4.201929)
R2=0.999999adjR2=0.999996
F=76.34800DW=0.866411
通过修正后,模型的显著性提高,F值也提高了很多,可决系数R2达到0.99,说明方程的解释能力提高。但是DW值有所下降。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回归方程和误差修正方程的系数可知,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正负作用,这点可以从回归方程和误差修正方程的系数看出,长期和短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在长期,金融相关率和股票证券市场的发展对经济起重要作用;而短期却是保险市场发展和金融效率推动经济的发展,符合云南的实际情况。
(一)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着力鼓励有实力的地方企业上市融资,推动大中型企业发展,加大对商业企业的贷款力度,解决其融资难问题。适应当代政策取向,有目标、有步骤地建设昆明泛亚金融服务中心,服务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为云南地方企业发展、进出口企业融资、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提供基础与准备。
(二)推动云南地方保险市场发展,扩宽保险渠道,不断增加保险收入。不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云南地方现有金融机构体系,不断进行金融工具与产品创新,适时引入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金融机构落户昆明及周边国家的金融机构在昆明开展金融服务,使得整个云南金融体系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从而真正地建立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中介发展水平。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江.金融发展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
篇6
金融学是研究价值判断和价值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传统金融学理论和演化金融学理论两大领域,是现代经济社会的产物。本专业培养具有金融学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
金融学研究的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限于金融理论方面的研究,还包括金融史、金融学说史、当代东西方各派金融学说,以及对各国金融体制、金融政策的分别研究和比较研究,证券、信托、保险等理论也在金融学的研究范围内。
在金融理论方面主要研究课题有:货币的本质、职能及其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信用的形式、银行的职能以及它们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利息的性质和作用;在现代银行信用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货币流通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货币对经济生活进行宏观控制的理论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关键词: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和谐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2-0047-05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否有必然的联系、两者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这是研究金融发展所不能回避的问题。传统经济理论认为金融体系只是被动地适应经济实物部门的需要与发展。但现代金融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最先Patric(1966)建立了一个包含“需求追随(demandfollowing)”和“供给领先(supplyleading)”的分析框架,强调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1]。此后,以Goldsmith(1969)为开创者的金融结构论和以Mckinnon(1973),Shaw(1973)为开创者的金融抑制论不仅研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而且深入研究了两者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金融抑制论强调价格(主要是利率)变量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推行金融自由化,使利率等金融变量不受到压制,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金融结构论认为金融变量的数量及结构影响经济增长,金融结构变化就是金融发展,而Greenwood和Jovanvic(1990)[2],Greenwood和Smith(1997)[3],Levine(1993)[4]等进一步将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等引入研究中,认为金融中介系统是内生形成并发展的,这样,在一个经济体中,有可能既存在低收入水平、低金融发展水平和低经济发展水平的均衡,又存在较高收入水平、较高金融发展水平和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均衡,等等,即存在多重均衡。
尽管上述研究取得了较多有用的成果,但存在以下三个主要缺陷:第一,上述研究主要集中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利的影响,没有考虑金融体系本身的脆弱性,因为金融体系功能不完全性会削弱金融体系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5];第二,研究金融发展只拘泥于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但经济发展的目标主要是促进整个社会进步,而且目前金融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因此,研究金融发展有必要综合考虑金融、经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内生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发展纯粹是经济体内生的原因,但在我国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上层建筑,是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来建立的,不都是经济体内生形成的,在某些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相适应,这样,金融发展研究应涉及到合理金融结构的判断及判断的标准。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二元结构相当突出[6],已成为制约建设和谐社会这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金融发展的主要任务应是建立有利于减弱二元结构,进而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金融体系。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三大地区中最低①,二元结构表现尤为突出,所以在研究我国西部金融发展时,前述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一种新的视角,从一种新的高度来考察西部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和谐金融的内涵
一般地,和谐的含义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和谐指事物内部之间和睦相处,这是指属于同一系统的不同事物或个体“平等、和睦、友好”相处,尊重彼此的地位、权利,它们之间可以竞争,但是没有恶意的伤害;其次,和谐是指不同事物彼此支持、互相依赖,相辅相成;再次,和谐是互补、相得益彰,不同事物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最后,和谐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良性互动状态。因此,“和谐金融”的内涵主要应从“金融体系自身发展、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以及金融体系与整个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考察。
1.金融结构的和谐性,是指金融体系本身发展的内部协调性,表现为金融体系内部结构的合理性。金融是一个系统,和谐金融体系应表现为金融结构内部匀称,大型和小型金融机构、区域之间的金融机构各司其职、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应该良性互动,根据自身特点优化各自功能,有序发展[7]。
2.从金融与经济相互关系来考察和谐金融的内涵。一个和谐金融体系表现为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年第2期2007年第2期(总第146期)周鸿卫,李思维等:论我国西部地区金融的发展:和谐金融视角的分析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即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处于一种动态的均衡中。一方面金融发展应很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金融应充分发挥“货币第一推动力”作用,使资金流有效地引导实物流,优化资源配置。
3.从金融与社会的关系来考察和谐金融。现代金融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金融不仅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也是社会进步中的金融。一方面,金融体系在发挥其功能的同时,必须与社会各界发生联系,对金融中介来说,应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包括贷款机会相等、披露和透明性、风险管理和信托责任等[8];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与社会的联系是靠信用来维持,良好的信用环境(可以说金融生态)对金融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和谐金融应考虑金融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和谐金融的最高层次。
在和谐金融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和谐性。相对于金融体系结构自身的和谐性而言,金融与经济是否协调发展是判断金融体系内部结构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如果金融与经济不能协调发展,说明金融体系内部结构存在不和谐;相对金融与整个社会的和谐性而言,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支撑。所以,从和谐金融视角研究区域金融发展,首先应考察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性。
三、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和谐性
目前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和谐性不足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过程存在严重的结构性资金缺口。
(一)对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应有的资金支持
1.对西部农民增收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偏低。2001~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 253.42元、2 366.4元、2 475.63元、2 936.4元、3 255元,而西部农民仅为1 661.03元、1 721.19元、1 820.87元、2 157.91元、2 410元,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4%、73%、74%、73%、74%。影响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很多,但是西部金融机构没有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应有的支持是主要原因之一。根据一项对西部农村的抽样调查资料表明:2003年西部地区有59%的农户觉得缺少资金,西部农业至少有四成左右的信贷资金缺口[9]。
2.西部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缺口巨大。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化等“三化”是解决工农差距、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而农业产业化在“三化”中处于核心地位,一方面可以带动农民专业化,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城镇化。目前西部农业产业化的金融需求量相当大,但未获金融信贷的相应支持,资金缺口巨大。以四川双流县为例:2004年,该县申请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10项,共需银行提供资金7790万元。其中最少的为200万元,最多的四川三龙开发公司所要建设的5000吨鲜食水果气调保鲜库,总投资3650万元,最终的银行信贷缺口为1750万元[10]。
(二)金融机构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外源融资主要是银行贷款,但中国人民银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我国东部中小企业贷款满足率达74%,西部中小企业的贷款满足率仅为61.6%[11]。据世界银行的调查,2004年我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和海南,小型内资私营企业可获得银行贷款的比例为48.5%,西北地区(包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和新疆)小型内资私营企业可获得银行贷款比例为39.7%。
由于从银行获取贷款有限,西部中小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主要靠内部融资,2003年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曾对四川省三个城市中小企业2002年的资金来源结构状况做过一项典型调查(见表1、2)。
根据对以上资料测算,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将近90%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于内部筹集、家人和朋友,80%左右的流动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资金积累。内部融资的资金来源毕竟有限,这样过度依赖内部融资不利于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西部金融与经济间和谐性不足的原因:金融体系内部结构不和谐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结构性资金缺口,说明西部金融体系功能尚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结构决定功能,可以判断西部金融体系内部结构存在不和谐。
(一)从金融体系总体来看,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分布密度低
金融机构的分布密度与金融体系的储蓄聚集和资源配置功能有较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分布密度越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越高。以每万人口机构数来考察金融机构的分布密度,东、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分布密度为:
东部地区以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所辖区为代表,到2003年底,辖区三省全部金融机构分布密度为2.23个/每万人;西部地区以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为代表,到2003年底,辖区五省区的分布密度为1.72个/每万人。
(二)从金融体系内部构成来看,西部地区中小存款金融机构数量太少
中小存款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等)的贷款优势在中小企业和农村,中小存款金融机构的发展对西部农村和中小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到2005年底,东、中、西部地区地方性中小存款金融机构分支数量见表3。
从表3可知,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数量,西部11省(市、区)最少,还不到东部11省(市)的一半;城市信用社分支机构数量,西部地区也最少,差不多是中部8省的1/3;农村信用社西部11省(市、区)与中部8省差不多。由此可见,西部地区中小存款金融机构数量最少。
(三)从金融体系内部结构特征来看,大型金融机构处于高度垄断地位
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四家大型商业银行在西部金融市场的金融业务上处于高度垄断地位。当然,四大商业银行主导金融格局在全国也是普遍现象,但比较而言,西部地区四家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业中的垄断地位更突出。以甘肃为例,截至2003年5月底,四大商业银行占全省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的份额分别是:75.85%、69.2%。2003年底该两项比例的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53.7%、57.8%[12]。
银行业高度垄断不利于经济增长,Artus(1995)对一个由21个OECD成员国组成的样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银行业集中程度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反向关系[13]。对我国西部地区来说,大银行高度垄断还存在以下问题:大银行强调在全行范围内对信贷资金进行优化配置,这必然会对西部地区资金起到一种“虹吸”作用,从而使西部欠发达地区更加陷入金融支持不足的困境。
五、我国西部地区和谐金融发展模式与发展思路
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我国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有利于弱化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和谐金融体系。金融体系主要是通过将储蓄转化为投资这项功能来完成该项任务,而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是通过两种类型金融中介来完成的:一是以存款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中介体,二是金融市场(主要是证券市场)。因此,确立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模式主要是选择建立以市场为主导型金融体系,还是以金融中介体为主导型金融体系。由金融发展理论可知,在经济欠发达时,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较低,人们主要通过金融中介体来完成储蓄向投资转化,这时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效率较高;在经济发展的较高级阶段,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和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在效率上难分伯仲[14]。所以,我国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应选择建立以金融中介体主导型的和谐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内部结构是否达到和谐,主要体现在金融中介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是否有效率,而金融中介效率与金融体系内部的竞争性直接有关。从前面的分析可知,我国西部地区四家大型商业银行高度垄断金融业务,缺乏各种类型的中小金融机构在某些特定层面与之竞争,导致金融中介效率较低,不能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在西部经济发展中产生严重的结构性资金缺口。因此,西部地区建立以金融中介体主导型和谐金融体系的重点是:改变金融中介体内部结构,以增加金融机构间、特别是存款金融机构间的竞争,降低金融中介成本,提高效率,增强金融体系内部结构的和谐性,从而提高金融与经济、社会的和谐性。其发展思路主要有:
(一)大力发展存款类中小金融机构
金融中介体主要有两种形式:存款金融机构和非存款金融机构。在储蓄向投资转化中存款金融机构具有重要的地位,存款金融机构是金融中介体的主体,特别在经济欠发达的我国西部地区尤其如此。彭建刚、李关政(200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非国家金融机构的作用越大,地区经济差异越小,地区二元经济结构越弱[15]。此处的非国家金融机主要就是中小存款金融机构。因此,应大力发展存款类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增加存款类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性,提高金融中介效率。发展措施主要包括:其一,设立新的存款金融机构,如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其二,改组现有的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另外,允许和引导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承认民间借贷与各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合作金融组织的合法地位。
(二)积极发展非存款类金融机构
要建立和谐金融体系,银行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相对大型金融机构而言,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货款具有比较优势[16]。因此,中小存款类金融机构在西部中小企业的融资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中小企业本身所固有的风险性,增加了贷款金融机构的风险,因此,必须有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来分散风险。包括:第一,在政府的参与下设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第二,建立中小企业商业信誉评估系统,推进信息的收集和分享;第三,建立金融咨询类的金融机构,等等。
(三)加大西部中小金融机构的创新力度
重点应是推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和创新,允许农村信用社业务适度“综合化”。基于西部地区农村地域广阔,金融机构网点分散,其体系不可能像城市金融体系那样多样、健全,分工明晰。因此,西部农村信用社的业务不宜片面强调“分业经营”与“分业管理”,可考虑允许其“经营”、“综合经营”。
(四)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为西部地区金融中介体发展创造有利的金融环境
金融发展不仅包括金融结构论认为的金融结构的变化,还应包括金融抑制论中的金融深化,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只要进行金融改革――金融深化,就可以在本国资金市场上筹措到所需的发展资金。其实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在一个以金融中介体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中,主要是通过存款类金融机构来实现的。这样,通过金融深化(即金融改革)能为金融中介体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这种改革主要为:(1)适度放松市场准入的限制。包括:一方面积极引导诸如中信、民生、光大、深发展、招商、华夏等全国性和跨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到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业务;另一方面,对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设立和改组采取积极的态度,并给予相应的支持。(2)进一步深化利率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可考虑让西部地区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某些方面先行一步。使中小存款金融机构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以充分挖掘西部地区潜在的储蓄资源,扩大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
注释:
①本文的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市、自治区。
参考文献:
[1] Hugh T.Patrick.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oloped Countries[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1966(14):174-189.
[2]Jeremy Greenwood,Boyan Jovanovic.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1990,(5):1076-1107.
[3]Jeremy Greenwood,Bruce D.Smith.Financial Markets in Development,and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s[J].Joue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1997,(21):145-181.
[4]Ross Levine.Financial Structur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Revista de Análisis Económico,1993(8):113-129.
[5]韩延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9.
[6]彭建刚,申俊华,何桐娟.关于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思考[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84-88.
[7]秦池江. 构建和谐社会要贯穿于金融改革发展的过程之中[OL]. 中国金融网, 省略, 2005-03-14 .
[8]Joseph F.Sinkey,Jr.,David A.Carter.Evidence on the financial characteristics of banks that do and do not use derivatives[J].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0,(40):431-449.
[9]世界银行.2003年世界各国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0]双流县经济信息网.tttp://shuangliu.省略.
[11]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中国金融年鉴[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2]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13]P.Artus.Mode de Financement de I'investissement et Croissance[J].Revue Economique,1995,(46):169-194.
[14]谈儒勇.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5]彭建刚,李关政.我国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机构内在关系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6,(4):90-100.
[16]彭建刚,王睿.交易成本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内在关联性[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6):17-22.
Finance Development of West China:
An Analysis from Harmonious Financial Angle ZHOU Hongwei,LISiwei, FENGXiangyong
篇8
【关键词】互联网普及率 金融相关比率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一、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互联网作为一项新技术,虽然其应用历史并不长,但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和扩散对中国的金融业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边际效用递增等特性,其对中国金融业总产值的提高具有较大影响。由于对互联网与金融发展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的文献甚少,本文在选取相关指标时只能借鉴与互联网发展和金融发展分别相关的文献。
(一)金融发展指标的选取
一般我们将金融中介发展指标和金融市场发展指标作为金融发展指标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金融发展指标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戈德史密斯首次将金融相关比率(FIR)应用于衡量和比较各国金融发展状况。第二阶段(20世纪70-80年代),麦金农和肖在对实际利率水平与储蓄、投资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包含金融发展水平指标、结构指标等在内的相对比较完善的金融中介发展指标体系。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内生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相继被引入金融发展模型,至此,对金融发展状况的度量和评价从金融中介扩展到金融市场,最终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金融发展指标体系。
本文借鉴戈德史密斯的研究经验,选取金融相关比率作为衡量金融发展的综合指标。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通过统计全国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011年年末的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和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并计算二者之和,然后用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存贷款余额之和与对应地区的当年总产值(GDP)之比来近似各地区金融相关比率(FIR)。
(二)互联网发展指标的选取
国内很多专家对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及其影响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俞立平(2005) 提出了用来衡量我国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金兼斌、吴科特(2006) 在我国各省互联网普及率的基础上,对互联网扩散的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刘桂芳(2006) 以我国各省的域名拥有量为切入点,对中国互联网区域差异进行分析。从以往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国内对互联网发展方面的研究还有所欠缺。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互联网仍旧是一个新生事物,要准确把握其发展规律还需要很长时间;其次,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时间比较短,互联网发展的数据积累也较少,使得研究时存在很多困难;最后,由于统计口径和指标存在差别,使得一些研究很难得以展开。
借鉴以往互联网研究经验,同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兼顾全面性,本文选取互联网普及率、网站数、域名总数、IPV4地址数比例、互联网平均连接速度(KB/S)和CN域名数作为衡量互联网发展的指标。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考虑到模型中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会删掉一些变量。
本文中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公报和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由于关于互联网的数据统计年份较少,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分析会存在不合理之处,因此本文全用2011年全国截面数据进行建模分析。由于地区统计数据不全面,本文未将该地区考虑在内。
二、实证分析
(一)建立模型
舍弃地区,对其余的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相关指标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1)
上式中,FIR表示金融相关比率;PR表示互联网普及率;WN表示网站数;DN表示域名总数;IPV4表示IPV4地址数比例;S表示互联网平均连接速度;CN表示CN域名数。
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相关指标数据代入(1)式,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结果(见表1)。
注:1.回归模型的因变量是FIR,估计的方法是普通最小二乘法,包括30个样本。
通过表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变量CN统计不显著(P值大于0.1),变量WN、S和DN的系数为负,这显然有悖于常理。考虑到互联网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变量间可能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我们对这些变量做相关系数分析,结果发现,一些变量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系数,说明变量间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采取剔除冗余变量的方法消除多重共线性,剔除部分统计不显著和与其他变量相关系数均较大的变量,最后保留R和IPV4两个解释变量,再一次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结果(见表2)。
注:1.回归模型的因变量是FIR,估计的方法是普通最小二乘法,包括30个样本。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各个变量均是统计显著的(P值均小于0.05)。F统计量的伴随概率P值为0.000003,说明模型整体是统计显著的。DW值为2.025989,接近于2,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问题。截面数据回归分析中容易出现异方差现象,从而导致建模失败,下面进一步对回归模型进行不含交叉项的White检验,得出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两个伴随概率P值均大于0.05,所以无法拒绝White检验的原假设H0:模型不存在异方差现象。借此判定模型设定不存在异方差现象。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2011年中国各省区互联网发展水平对其金融发展影响力的评价模型,对表2中的结果进行简单变换后得到最终模型:
(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对于互联网发展水平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因果方向性检验,即判断究竟是互联网发展导致了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还是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带动了互联网发展,我们采用非平稳时间序列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利用Evews软件输出的结果,进一步整理得出结论(见表4)。
由表4的检验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互联网普及率和FIR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可以说互联网发展和金融发展之间呈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11年的横截面数据进行考查,做出回归模型,证明了互联网发展对中国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同时金融业的发展也将对互联网技术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进而拉动互联网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发展水平将对全国各地区的金融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截至2011年,我国网民普及率已达到38.3%,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较低。为了推动我国网民普及率的提高,我们必须在网络安全方面多下功夫,因为相关调查表明,由于网络安全隐患的存在,多数人不愿意通过网络办理相关金融业务。另外笔者通过对全国各省区进行调查,发现内蒙古、甘肃等一些地区,无论是网站数,还是CN域名数与其他地区相比都比较少,因此国家在加快互联网发展速度的同时也应该兼顾地区间平衡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丽萍.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08):141-142.
篇9
资源概况及品质分析
(一)资源概况。呼伦贝尔位于的东北部,得名于境内的呼伦湖(亦称达赉湖)和贝尔湖,面积25.3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1.4%,相当于山东、江苏两省面积的总和,人口270万,其中农牧民人口89.1万,占总人口的33.0%。据统计,我国产绒量1万余吨,占世界的60%,其中内蒙古占全国的60%。据2013年呼伦贝尔年鉴数据,呼伦贝尔地区存栏羊只数1700万只,其中山羊存栏270万只,可生产山羊原绒近1000吨。
国家为了从源头加强山羊绒质量的监督和管理,赋予了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对毛绒纤维质量进行公证检验。呼伦贝尔市产品质量计量检测所作为公证检验机构之一,按照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对呼伦贝尔市山羊原绒的型级、平均直径、手扯长度、洗净率和净绒率主要指标进行检验,本文对2012年和2013年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品质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呼伦贝尔地区2013年山羊原绒,与全国主产区平均值相比,洗净率较高,高出3.2%,说明呼伦贝尔的山羊较干净;净绒率较低,低了3.45%,平均长度与全国主产区平均值相同,但原绒平均直径(细度)较粗,相差0.8μm,这项指标直接影响原绒型号,呼伦贝尔的山羊绒为粗型二等,国家主产区为细型二等。
呼伦贝尔草原是牧业四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旗和海拉尔区、满洲里及额尔古纳南部、牙克石西部草原的总称。呼伦贝尔市产品质量计量检测所就牧业四旗的山羊原绒进行了公证检验,并对近两年山羊原绒的技术指标进行了比对。
表2中2013年数据是从132个批次中统计出的,2012年数据是从174个批次统计的。从表2可以看出,牧业四旗山羊原绒平均直径、平均长度、洗净率、净绒率年度间没有显著差异,该地区山羊绒绒质较为稳定。其趋势是,平均直径变粗、洗净率提高,净绒率降低。
改进措施
山羊绒平均直径(细度)变粗,这项指标直接影响山羊绒的价格和型号,为不断提高原绒产量和质量,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继续改良绒山羊的品种,继续实施自治区畜牧的“种子工程”,提高绒山羊个体产绒量和羊绒品质。
(二)呼伦贝尔地区有天然草场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纬度在北纬47°~53°、东经115°~126°是绒山羊理想的生产繁殖区域。要大力提倡舍饲圈养和放牧相结合,并给予绒山羊养殖户一定的优惠政策,向养殖户宣传山羊饲养、管理、繁殖、育种等方面的知识,在发展山羊绒生产的同时,倡导农牧民保护生态平衡。
(三)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在牧区、半农半牧区坚持以草定畜,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在农区大力发展设施畜牧业,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饲料草料基地、储草棚等设施建设。目前,呼伦贝尔畜牧业的物质基础仍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小,政府应加大牧区畜牧良种补贴范围和额度,发展优质山羊绒产业不仅是呼伦贝尔特色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牧民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将羊绒产业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已势在必行。
篇10
关键词:碳金融;乡镇企业;融资载体;渠道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B
碳金融是伴随低碳经济运行的深化而发展起来的,其实质是为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做融资支持的一系列的金融活动。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一般处于碳排放量较低的农村地区,较城市大中型企业拥有绝对的低碳环境优势。因此乡镇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目前的经营情况、资金的持有状况和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通过合理的预测,率先向产业的低碳化迈进,而为实现这一突破性的迈进转变,利用乡村环境赋予的碳拥有量的优势和国家对低碳融资的政策的制度支持,建立碳融资渠道,最大限度利用政策支持的碳融资并降低融资成本。因此碳金融渠道的选择成为了乡镇企业能否突破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碳金融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随着低碳经济的逐渐发展,作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碳金融体制也伴随着衍生出现,碳金融的发展成为了实施低碳经济的又一种运营支撑。碳金融即碳融资,是指围绕限制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的所产生的一系列金融活动。碳金融将碳物质看作为一种远期的期货产品,通过生态绿化需求市场实现融资交易。目前在碳金融的实施上主要包括了碳减排的直接贷款、碳减排项目融资、碳交易融资和银行信贷等几个融资方案。碳金融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碳金融的本质是一种金融活动。碳金融是以限制各种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手段,温室气体排放量少的单位可以通过减排项目筹集一定数目的资金,高温室气体排放单位必须支付一定的资金购买排放指标。第二,碳金融的发展本质上是以碳为核心的交易活动。当前碳金融的发展主要按照两种模式,一是以国际协定为基础的碳金融模式,二是以自主承诺为基础的碳金融模式[1]。前者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根据国际协定的碳减排总量开展的各种金融活动,在这种模式下发达国家承担一定的减排任务,通常情况下,发达国家的工业水平较高,碳的排放量也就较高,通过自身节能减排很难达到国际协定的标准,需要购买二氧化碳的排放额度。后者是一些没有承担国际减排任务的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实际的发展需要,适当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通常这些国家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很较低,是二氧化碳的额度的供给方。发达国家通过支付一定的金额向发展中国家购买二氧化碳的排放额度,形成了以碳为中心的交易活动。第三,碳金融最终目标是保护环境。碳金融的起源是两大国际环境公约:(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在全球范围内主要针对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的过高排放和控制气候变暖的步伐而制定的国际合约。每年举行一次缔约大会,就每个时间断的气候变化出一个适当的政策规定。(2)《京都议定书》是以法规的形式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各个参与国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标准都予以严格的规定。碳金融基于这两个环境公约兴起,金融活动只是一个手段,最终的目的是保护环境。
二、我国乡镇企业碳融资存在的束缚和困难
我国乡镇企业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在常规融资条件下,我国乡镇企业的贷款由2008年的7 45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9 029亿元,增加了近1 600亿元[2]。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贷款的增加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2009年,全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93 532亿元,同比增长10.78%,高于全国GDP增幅2.1个百分点;全国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39.8万亿元和营业收人38.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3%和10.57%;实现利润总额22 879亿元,同比增长10.09%[3](见表1)。但与常规融资相比,乡镇企业实施碳融资会有更多的束缚和困难。
一是低碳技术研发受专业人才不足的限制;另外,乡镇通过碳金融的方式对开发低碳技术建设项目进行项目融资具有一定的风险,乡镇企业在技术开发上相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会存在对市场的预测不够充分、对技术的了解不够深入等实际问题,项目前途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
二是乡镇企业实现产业的低碳化需要很大的前期投入,如大量的低碳设备与设施的购建,而在碳融资时金融机构会对包括企业的经营状况与发展能力、融资的期限、融资的成本、资金使用的自由度和融资的规模等等因素进行考虑,乡镇企业所花费的融资成本会很高。较大的投入和较高的融资成本让乡镇企业望而生畏,因而放弃碳融资的机会。
三是考虑碳融资的机会成本会,乡镇企业的动力不足。目前乡镇企业仍然是以小型的工业为主。2009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93 532亿元,其中近70%是由工业创造;2008年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全国企业总数中已经超过85%,产值比例也将近60%;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将近不到70%的乡镇纺织企业,实现了全国纺织业67%的总产值,如表1。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有着较好的发展空间和前景,而碳融资的大量投入和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很多乡镇企业更愿意固守传统的产业,对于利用碳融资没有积极性。
三、积极构建有效的碳金融平台,促进碳融资规模的壮大
乡镇企业要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融资,必须要有碳计量和检测的技术,同时要经过第三方的审核和规范碳金融市场的秩序。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碳额度卖家,但我国碳交易的市场几乎处在“零”的状态,碳交易却依赖国外交易平台。
近几年来我国积极尝试构建碳金融平台。2008年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环境交易所。2010年,上海能源交易所的成立,成为国内第一个自愿减排的交易平台,通过不断完善将具备和国际机构接轨的能力。2011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2011地坛论坛”上,很多专家学者也建议尽快建立国家级的碳交易平台,并估计到2015年建成中国第一个碳交易平台。2011年11月国务院在《“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要求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碳市场的建立。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与日益扩大的融资规模,迫切需要一个有效的碳金融平台,来促进和规范其发展。
四、构建我国乡镇企业融资载体的可行性渠道
乡镇企业处大都处在乡村和城市的结合处,相对于城市的大中型企业而言,乡镇企业可以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借助碳金融的思路,创建碳交易产品运行载体,通过各种融资手段将原本虚体的绿色环保概念转变为有形的融资实体,这种融资载体可为进行低碳交易和碳融资项目构建抵押、质押的标的物。
(一)挖掘碳汇资源,创新农业碳交易品的融资载体
《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发达国家都在争先购买二氧化碳的排放额度,高度重视碳汇市场的发展。所谓碳汇交易,就是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二氧化碳的减排或吸收,向有需要的地区和国家出售多余的碳排放指标。碳汇是发达国家地区为抵消减排任务而进行的一种虚拟交易,不是真正的把空气进行打包出售。乡镇企业可以利用地理条件和涉农产业等特色资源,创作碳汇资源和融资载体,拓宽融资渠道。
1.发展植树造林产业,创造森林碳交易品。据中国林业局统计,我国的目前的森林覆盖面积达到1.95公顷,蓄积量达到137.21亿立方米。据不完全估算,这些森林碳储量达78.11亿吨。可见森林的碳储蓄量的还是很高的,这给乡镇企业通过植树造林提供了更多的碳汇资源。乡镇企业通过发展植树造林,创造碳交易品,构建融资载体。一是林木是通过真实的吸收二氧化碳而实现的减排,乡镇企业可以根据筹集资金的数目和碳交易的价格,来确定植树造林的数量(林木在一定成长阶段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基本上是不变的)。由于植树造林与工业节能减排相比具有价格和低成本开发的优势,因此通过造林可以实现每吨大约需要60多人民币的碳汇交易额,而要通过工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成本大约是碳汇造林的10倍。乡镇企业可以根据当地的地质特征发展经济林来构建融资载体,以增强金融机构的的融资信心。二是以碳汇造林形成新的产业链。碳汇造林是包括从种子的栽培到苗木的供应、肥料施用、林业设备等一列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形成乡镇企业的一个产业链条,乡镇企业可以在链条的发展过程中获得一定的融资支持。
2.构建草坪和花卉碳交易品载体。据统计,北京花卉市场每年花卉的成交额一般超过40亿元,中国的花卉市场呈现出每年20%增长的趋势,一些有净化空气作用的花卉、草坪的需求更是异常旺盛。由于花卉需要长时间的专业园林人员的护理,所以他们更容易选择租赁业务来满足短期的需求。鉴此,乡镇企业可以利用富裕的、成本较低的农村劳动力进行花卉、草坪的培育,并形成规模生产具有特色的花卉、草坪培育基地。由于花卉和草坪的培育有培育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可以满足乡镇企业短期融资的需要。乡镇企业通过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花卉和草坪的直接输出(以直接出售或者租赁的形式)或碳汇交易,实现碳交易品的直接融资。利用这一载体优势可以延伸和扩大花卉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化管理。
3.控制农作物的生长到加工过程,发展农业有机交易品。农作物可以通过天然的生态功能——固碳功能,来实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目标。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一些高碳的设备和肥料已经进入了现代化农业的生产过程,土壤的结构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农业地区已经变成了“碳源”的基地。我国目前大约有18亿亩的耕地资源,拥有广阔的有机交易品来源。根据有关报道,有机产品的生产成本比传统农业产品节约大约40%,同时价格却比传统农业产品高20%-50%左右。乡镇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一是最大限度的减少无机生产要素(主要是肥料和农药)的投入,实现减排的同时提高资源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发挥有机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有机原料不需要人工的合成过程,避免了无机肥料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三是注重引入高固氮作物,提高农作物的固氮效果。四是利用低碳技术,尽量减少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二)引导碳金融进入乡镇企业开发项目融资
乡镇企业的低碳模式项目融资是指乡镇企业通过建设碳减排的项目,并以该减排项目本身或者该减排项目所在乡镇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未来收益或其他与项目有关的资产和权益作为抵押的取得融资的一种模式。我国乡镇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开发项目进行融资。
1.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建设低碳项目进行融资。循环经济是区别于传统的、物质和能量单向循环的经济而言,它强调的是物质和能量的再循环利用。乡镇企业以靠近原料基地的地理条件优势,建设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并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抵押,来进行项目融资。
2.以绿色物流供应链为基础建设低碳项目进行融资。这是一种把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它们的贸易关系进行融资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其实质就是借助核心企业的良好的商誉和信用水平给上下游企业融资。绿色供应链是将绿色环保的理念应用到整个物流和供应链(采购原材料、产业设计、制造、交付)体系中[4]。低碳物流是在物流作业环节(包括低碳运输低碳包装、低碳流通加工)和物流管理过程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出发,改进整个物流运作体系,实现供应链上的低碳化[5]。在这种模式下,由于核心企业一般都是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很容易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这样可以促使整条供应链高速的运转,提高整体的市场竞争力,参与到其中的乡镇企业也借此机会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同时,核心企业一般都运营稳健,对处于供货商地位的上游企业付款期限明确规定且有符合规定的合同来保证,银行可以根据对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的审核来对决定是对上游企业的授信。这样乡镇企业可以通过对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的审核来融资。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银行要把物流链的低碳排放量作为授信审核的重要参考标准,这关系到整条物流链的稳定和核心企业的发展空间和降低信用风险。
3.以低碳技术为指导建设新能源项目扩大融资。低碳技术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应广泛应用乡镇企业的低碳化运行中。而作为碳交易的载体,各类型的低碳技术拥有不同的融资条件。第一,低碳秸秆技术。秸秆是乡镇企业最容易获得的材料,目前秸秆的处理方式还是以焚烧为主,这直接提高了空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含量,造成了灰霾天气的频繁发生,致使农村地区的空气质量的严重下降。乡镇企业可以利用廉价的秸秆,以低碳秸秆技术做指导,开发以秸秆利用的项目。第二,太阳能无碳技术。我国具有尤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绝大多数地区的日辐射在4wkh/m2。同时太阳能的成本很低,无污染被称为“无碳资源”,可以被循环利用。针对乡镇企业资金较少,可以选择发展太阳技术代替传统的煤炭等原料为温室提供能源,较少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使用;发展太阳能光伏技术,可以根据已经具备的技术水平选择适当的太阳能发电类型(如塔式、槽式、碟式、太阳能热气流和太阳能池热发电[6])。总之,引导乡镇企业进行项目融资,就是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使乡镇企业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循环经济项目、绿色物流经济项目、先进低碳技术项目之中,然后通过这些项目进行融资。
(三)引导乡镇企业进入低碳旅游行业进行融资
随着GDP的不断增长,以“无烟”工业著称的旅游的碳排放也在不断地升高。据统计,2011年旅游部门人为因素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在已经占到了约5% -14%[7]。低碳旅游是把低碳的概念贯彻到整个旅游过程中,包括吃、喝、住、行、购、娱都体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和节约化使用,保护环境降低污染。我国乡村拥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发展低碳旅游行业是乡镇企业一个很好的商机。一方面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低碳旅游项目。相对于城市喧嚣的环境,乡村地区的一些树林、湿地、池塘本身就是一种低碳的旅游资源,乡镇企业可以利用很少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稍微进行改造,使之形成具有保护植被、以自然环境和生物体为主的高碳汇旅游基地,将旅游项目创造为低碳融资的载体。二是建设低碳的旅游周边配套设施。低碳旅游不是仅仅旅游环境的低碳化,它要求周边设施也要以保护环境为主题。如建设旅游公共交通设施、提供环保型交通工具。三是减少一次性生活用品的生产项目建设,根据当地的特色,选择加工具有碳排放量较低的农产品、手工艺品。乡镇企业通过旅游项目的开发、配套设施的建设、旅游产品的生产等,将低碳的理念灌输其中,即创造碳汇资源,有构建融资载体,是一条新的碳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 彭亮,伍庄.低碳金融发展模式研究[J].企业经济,2011(5):107-110.
[2] 2010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 2010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4] 王国文.低碳物流和绿色供应链:概念、流程与政策 [J].开放导报, 2010(2):37-53.
[5] 李蜀湘,陆小成.中国低碳物流金融支持模型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 2010(2):27-3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