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科研产品;项目计划;重要性

1 科研产品项目计划概述

科研项目是一门科学技术研究,在学科上来说就是继续做先人或者别人没有接触过的或者没有完成的科学研究活动,并且相关科研人员或者科学家在继续探索科学领域、创造新的科技产品会得出一些科学技术成果、做出一些新科技发明。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科研项目所研发出来的产品对于国内外科学技术研究、科学技术产品创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作用。现代人们众所周知的科学研究已经成为科研产品、科学研究项目的发明起点,而科研产品如纳米高科技还是信息化技术都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科研产品项目计划如其他项目计划一样,分为项目范围计划、项目进度计划、项目费用计划、项目质量计划、项目沟通计划、项目风险应对计划和项目采购计划。

2 科研产品项目计划的作用

(1)科研产品的项目计划的范围涵盖了整个项目的所有内容和细节,包括明确了所有项目相关人员的工作范围和具体工作内容,落实了每个成员的工作责任和工作义务,限制了项目各成员的工作职权和所有任务的完成时间,保障了整个项目有序进行。(2)科研产品项目计划的制定加强了项目所有涉及人员和部门之间的沟通,保证了整个项目的各个程序协调有序,也使得需求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地传达个人和部门的手中,保证了项目的协调和一致性。(3)科研产品项目计划的制定保障了整个科研产品项目的有序进行。项目计划为整个项目的进行和调控提供了基础和标准,不仅避免了整个项目的混乱现象,也降低了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4)科研产品项目计划的制定特别是费用计划和采购计划的制定不仅对整个项目的需求进行了分析,也对整个项目的费用进行了估算,从而确定了整个项目需求总费用。做到了用最少的项目成本获得最大的项目效益。(5)科研产品项目计划的设定作为记录项目内容、范围等基础,为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标准和要求,不仅方便了项目实施的进程的测算,也为项目估算可能存在的偏差和风险提供了预防措施和调整手段。

3 科研产品项目计划的重要性

毋庸置疑,项目计划是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的,一个良好的计划是一项科研产品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也是整个项目成功完成的保障。在科研产品项目中额外的成本开销大都来自于项目的重新返工,而返工的原因就是因为科研产品项目的相关管理人员和制定人员没有及时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在这种条件下就会使得项目无法高效利用、合理配置有限资源以及项目无法及时完成和质量不达标。而如果能在科研项目实施前编制一个完整合理的项目,明确了所有项目参与人员的具体工作,规定了项目的具体完成时间,测算了项目所需的资源成本,从而提高了所有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高效利用率。所以,在科研产品项目实施前制定切合实际的项目计划,不仅能够保证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和项目的经济效益。项目计划的制定项目实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从大局的角度出发,为整个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标准和基础,不仅降低了风险,也减少了变化所带来的其它问题;对项目的成本进行预算和估算,有效地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成本;制定了项目进度计划和质量,让项目及时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

4 科研项目计划的制定

只有有效制定科研项目计划一项科研项目,才能够保证计划与科研项目能够完全一致的进行。计划的有效制定一般包括如下三项步骤:

4.1 科研项目目标确定

科研项目计划一定要从项目目标的确定着手,这样才能够纵观整个科研项目方向是否正确。科研项目目标的明确需要经过市场调研、研究实地考察、确定科研项目研究范围等步骤,最后还需要项目诚约商与客户从协定到利益达成共识,并且目标必须可行、实际、可度量。

4.2 科研项目WBS的制定

科研项目WBS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一是要将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分类为可执行任务明确给科研项目工作人员;二是部分小规模任务更容易激发科研项目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三是科研项目WBS是完成整项科研项目所有环节所构架出来的结构框架,并不是科研产品的具体结构图。

科研项目WBS的制定方法有自上而下法、头脑风暴法、二者结合法、采用原始模板法等。科研在一个科研项目WBS中看到该科研项目必须要做的工作和禁止做的额外工作,如项目不需的额外功能、附加的额外工作等。在制定科研项目WBS过程中不可忽视WBS本身所具有的分解原则。

4.3 网路图与网络计划的制定

基于WBS的帮助下,科研产品项目计划网络图比较容易构造出来。项目网络图构造之后需要制定网络计划,科研产品项目的网络计划是整个项目计划、项目进度、项目控制中十分受用的一门技术,像PDM、GERT都可以被纳入项目网络计划中来。

4 科研产品项目计划的执行

从以上制定有效的科研计划过程中可以看出WBS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在制定WBS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只制定项目计划而没有将计划有效执行,意味着科研产品项目只取得了一部分成功,既然制定了项目计划就应该按照计划有效执行各环节工作,如此才能保证科研产品项目能够按原定计划圆满完成。首先,科研产品项目计划的有效执行需要科研产品项目主管增加对项目计划制定、实施环节的监督力度,只有项目管理人员适当的引导、督促,才能够保证科研产品项目按照原定计划切实执行。其次,科研产品项目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全体项目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水平高低。这就要求执行项目过程中,所有参与科研产品项目的工作人员都必须对该科研产品项目有较深层次的研究和了解,这样才能够保证科研项目中扎实的专业技术应用,从而实现科研产品项目计划切实可行。

5 总结

本文从科研产品项目的概念开始,概述科研项目计划的内容,接着论述了科研产品项目计划的作用和重要性、最后指出制定更有效的科研计划、如何更好执行科研项目计划。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科研项目所研发出来的产品对于国内外科学技术研究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要使得一项科研产品的研究可以顺利、有序的完成就需要在项目实施前就要制定一个合理完善的计划。一个良好的项目计划既要涵盖整个项目的内容,也要注意具体的细节,还要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做评估并列出相应对策,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个科研产品项目顺利实施并高效地完成。

参考文献

[1]赵之友.浅谈项目计划制定的关键问题[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79-84.

[2]马雪君.浅谈项目计划制定的重要性[J].经营管理者,2010(7):248.

[3]王悦,孙树栋.科研项目管理的成功标准和风险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6(3):27-29.

[4]吕存霞.工程项目计划与控制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4):275-277.

[5]周涛.也谈科研项目管理的实施[J].中国外资,2012(5):51-53.

篇2

关键词 科研农场;作物轮作;重要性;常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 S3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305-01

Importance and Common Methods of Crop Rota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Farm

MA Shao-kang YANG Jiu-chen * SHI Lei LI Ke-min ZHAO Guang-cai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

Abstract This paper took Shunyi Farm of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China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s an example,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and effect of crop rotation in research farm,and also discussed the specific principles,and introduced several methods of rotation,in order to provide materials for the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farm;crop rotation;importance;common method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试验农场主要承担高产、优质、多抗作物良种的培育及相关配套栽培技术的田间试验任务,承担作物原种繁殖任务,承担作物品种资源保护、性状鉴定的田间试验任务;承担国家区试、农业部新品种展示任务等。农场目前直接管辖7个试验站,其中顺义试验地 109.4 hm2,每年承接着将近40 hm2玉米以及20 hm2大豆的科研任务。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讲话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粮食虽然实现了“十三”连增,但农业生产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要实现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从农业生产的本质出发,科学种田。作物生产的本质就是如何激发品种的潜能,使其更充分地利用生态区内的光、温、水、气等自然条件,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其中栽培措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轮作是农业生产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指的是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者年间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模式,合理轮作可以平衡土壤中的养分,减少土壤中病虫的危害,有利于全年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1 轮作的意义

科研农场不同于普通的农业生产,轮作对于科研农场意义重大。

1.1 科研农场的特殊性

科研农场种植的材料多为高代材料或承担国家区试任务,对土地质量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土地平整,精耕细作,而且土壤养分力求均匀一致。以作科所农场顺义基地为例,基地主要安排玉米、小麦、大豆3种大田作物试验,小面积的杂粮如谷子、高粱等,每种作物从播种到收获都有严格的作业标准。如整地:要求地表平整、横向落差小于10 cm,无直径大于2 cm的土块,无秸秆残留;播种:试验材料人工点播,机播的要严格选种,严防种子掺混;施肥:要求施肥均匀;防治病虫草害:按试验要求配制农药,按规定均匀喷洒,避免重喷、漏喷等[1-2]。

1.2 试验材料的特殊性

轮作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生态区实际选择合适轮作作物。以顺义基地为例,能参与轮作的作物为大豆、玉米、杂粮,试验地种植的都是科研材料,对土壤条件反应敏感,尤其大豆的种质资源材料对试验地要求严格,有研究表明重茬大豆减产11.1%~34.6%,迎茬大豆减产5%~20%,由于大豆不能重茬和迎茬,且大豆种植面积较大,所以需要合理安排才能保证大豆科研材料正常生长。

2 轮作的作用

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关于轮作的记载,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对作物轮作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

2.1 平衡利用土壤养分

每种作物生长需要的养分种类和比例不同,同一块田地长期种植一种作物会引起养分失衡,造成某种养分的缺失,久而久之会造成产量和品质的降低。例如合理轮作有利于作物平衡利用土壤中各种大量元素及微量元素,避免某种元素的片面消耗,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2.2 调节土壤肥力

在北方农作物轮作中,大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大豆是一种很特殊的作物,大豆与根部的根瘤菌为共生关系,大豆光合产生的有机物一部分供根瘤菌消耗,而根瘤菌固定的氮则供给豆科作物使用。有研究表明,根瘤菌固定的氮素只有1/3~1/2供给了大豆使用,其余的则留在了根瘤中,所以说大豆是一个好的茬口,根瘤中的氮素随着整地翻入土壤,有利于补充土壤氮素,供下茬作物使用。同时大豆主根系可深入土层60~80 cm以下,支根向四周延伸可达 30~40 cm,可有效疏松土层[3-4]。

2.3 减少病虫害

每种动植物都有自己适宜的栖息环境,在适宜的环境中会茁壮生长,否则容易得病,甚至死亡,引起大田作物病害的病菌,虫害的成虫、幼虫同样如此,常见连作会创造有利于病虫害生活的土壤环境,使得虫卵及病菌大量滋生繁殖,病虫害大量增加,危害严重的甚至造成绝产。例如,一些作物疾病是通过土壤传播的,如将感染的寄主作物与其他作物轮作,可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种群数量,减少危害。引起作物虫害的线虫轮作不感染的作物后,会降低虫卵数量,减轻危害。

3 科研农场轮作特定原则

科研农场不同于普通的农户用地,所以需要掌握一些特定的原则,才能合理安排轮作,在不影响科研生产的条件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顺利收获试验材料,完成国家区试等试验任务,同时完善栽培措施,以达到作物优质高产的目的。

3.1 统筹原则

因大豆生长的特殊性,大豆试验不能重茬和迎茬,需要与非豆科作物轮作,周期在2年以上,所以要合理作物布局,非豆科作物的种植比例要2倍以上于豆科作物,才能保证大豆轮作需要的土地。根据科研单位的实际,选择合适的作物与大豆轮作,以作科所顺义试验站为例,研究方向是大田主要粮食作物,所以玉米主要与大豆轮作。首先选择好需要轮作的地块,其次提前安排好未来5年的轮作计划,并提前把计划发给需要的各课题,最后报所里批准。安排好了轮作方案,才能根据不同地块,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栽培措施。

3.2 相对固定原则

因秋播小麦的高代材料对前茬作物和土壤肥力及土壤肥力均匀度的要求较高;又因为小麦在秋天播种,且试验地种植的多为试验材料,收获期不一致,不能在小麦播种前完成收获整地工作,无法参与到正常的与大豆作物的轮作中,所以考虑试验地相对固定不变;水稻试验地由于水田的特殊性,且水稻对灌溉及土地平整度有较高的要求,要求试验地相对固定不变。

4 常用的轮作方法

4.1 小麦―大豆―小麦轮作

北方常用的轮作方式,6月中下旬待小麦收获后,可免耕栽培大豆,利用小麦生产的间隙收获一茬,既提高了经济价值,又培肥了地力,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对于北方科研农场而言,这种轮作方式也可以实现,但由于生长期积温不够,所以大豆只能在9月小麦秋整地之前,粉碎翻入地下,作绿肥用。

4.2 小麦―玉米―小麦轮作

北方常用的轮作方式,由于科研农场的特殊性,因全年积温的限制,玉米、小麦两者都保证收获很难做到,必须选择早熟品种或者玉米作青储收获,可提高经济价值。

4.3 大豆―油菜―大豆轮作

根据作物科学研究所承担的项目的特点,大多采用此方法,相应地制定了5年的规划,使有限的试验基地得到充分利用,保证了试验的顺利进行。

5 参考文献

[1] 于振文.作物栽培学各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2] 王玉芹.关于轮作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10.

篇3

关键词:科学研究;医学生教育;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66-02

一、科学研究对医学生的意义

(一)利于提升医学生的主体意识

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还是以教授为主,医学生在本科的医学教育中主要对医学诊疗知识进行学习,不重视医学研究,缺乏创新的观念。这决定了我们目前医学领域独特的医学建树较少,多为常规诊疗的局面。在和国外的对比中,我们发现由于医学创新能力的缺少,我国广大医学工作者一直在延续国外已经成熟的医疗技术和观点,缺少自主创新。因此在学习阶段加强科学研究教育工作也即提前为医学生打下预防针,为未来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利于丰富医学生知识储备量

通过科学研究学生既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又获取了新的知识。当前在我国医学生教育当中普遍存在重视书本知识,轻视科研能力的现象,大多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书本还是书本,较为狭窄,而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就为学生打开了另一扇学习之门。进行科学研究之前,学生们需要对指导老师指定的题目或者自拟的题目进行调研,其中包括发表文献的回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复习所有的相关文献之外,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献所阐述的问题,他们还要查阅更多的教科书、相关材料,这种学习过程属于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不同于老师在课堂上所进行的传授,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学生知识面,扩大了视野。

(三)利于提升医学生实践能力

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大量的实践工作。医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过程中,在分析提出问题后,自己必须动手解决问题。科学研究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实验结果往往与预期不相符,所以如何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如果调整试验方案,除了需要分析能力之外,还需要动手能力的提高。在重复多次试验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很明显的提高,这些毫无疑问对今后临床诊疗工作具有重要的帮助,可以使他们能够运用在科学实践中获得的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去解决临床工作中的问题,甚至创造出更加适合病人的新的诊疗方法。

二、加强医学生科研教育的必要性

(一)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今年我们国家已经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墨守成规已经不再能够使我们进一步前进,我们整个社会,各行各业需要新思维、新思路,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所以无论是高等医学教育还是涉及民生的临床医疗工作都需要创新,决定这些创新的还是我们未来的栋梁医学生。他们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直接影响着我国医学教育和医疗水平的高低及走向,所以如何加强医学生这些能力的提高目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转变以往医学教育中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增加以创新为主的教育思路,以适应新时期社会的最新发展要求。

(二)培养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是我国医学今后发展的趋势

高等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临床医疗工作者。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医学知识不断更新,所以要求所有医学工作者不断地进行学习。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着医学也在不停前进,大学里医学课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临床日益更新的变化。所以要求所有的医学生除了在掌握医学基本诊疗知识之外,还要具有自学、创造性学习及终身学习的习惯。因此,我们的医学院校广大教师除了教授最基础的医学知识和诊疗手段之外,教授和培养学生的创性能力、自学能力及归纳整合能力是非常必要及必须的。传统的医学院校教育模式已经落后,医学生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在医学课程中加入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研究思想和能力的科学研究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仅是学习,还要创造。这种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医学生在今后的诊疗实践中能够提升独立思考及随机应变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后的临床工作对广大医生的要求一定会提升,只会死背书本的医生很难适应新的医疗体系,所有医生除了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之外,对疾病的深入认识,对疾病的开拓诊疗更加重要。

(三)加强科学研究教育是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高等医学院校之间,甚至于与国外高等医学院校之间的合作往往都集中在学生们的科学研究交流之中,提高医学院校学生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创新性非常有利于这种合作交流。医学院校之间的竞争就是学生素质之间的竞争,抛开医学生入学前的基本素质、医学课程的学习及科学创新研究能力的提升代表着医学院校教育的水平,其中科学创新素质的提高对于广大医学生来讲是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方面,对于整个国家医疗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社会医疗水平的前进往往需要的就是这些医学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医疗工作者。在一些发达国家,教育一直侧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当学生们进入到医学院校后,教育则更重视医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国外的医学院校强调文献收集、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在回顾了大量文献后,鼓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这些培养对于今后的科学研究十分重要及必要,对比国内外研究生,我们发现国外的学生的确在提出问题等方面要远远高于我们本国的研究生,这正是我们医学教育倾向于学习型,而非创造型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国医学生教育模式应该更加鼓励教授指导学生多进行学术交流,就某一问题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独特见解。并且我们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开放某些实验室,以增强医学生科学实践经验,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国的医学生教育除在本科阶段需要增加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阶段更不应该被忽视。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虽然比较着重科学研究,但也存在地区、学校及科研水平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严重制约着我国广大医学研究生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前进的步伐。我们要合理安排研究生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时间比例,让医学研究生们能够在有限的几年中科研工作能力得到扎实的提升,但也要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只有这样综合素质全面的医学研究生在今后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中才能崭露头角。

三、加强医学生科研教育的措施

(一)提升科研教育的重视度

科学研究对于医学生未来的发展极其重要,不仅关系着学生自身的发展更关系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提升。因此,不仅是学校,国家都应转变对医学生科研教育工作的认识,不断提高对其的重视度,从实际出发加强医学生的科研教育工作。当前重中之重就是要给医学生指定本科科研指导教授,面向医学生开放实验室,给予其参与科研的机会。由于目前很多高等医学院校的科学研究培养主要集中于研究生阶段,但是我们目前能够考入并进行研究生教育的学生数量是有限的,所以给医学本科生配备指导老师,使其在文献回顾及试验阶段均有专门老师代教,对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高等医学院校的实验室对本科生都是不完全开放的,学生无法在一个全面轻松、方便、能够使自身潜能全面发展的实验室中进行学习和培养科研能力。所以建议在配备了本科生指导老师的情况下,让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可能只是一些比较容易的操作,但对他们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容忽视的。

(二)加强科研设备的引进和完善

科研设备是医学生在学习阶段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任何科学研究离开科研设备都将成为纸上谈兵,难以获得实际的成效。尤其是医学专业是极其严谨的一门科学,在任何一个过程当中都不能出现疏忽,轻者是学生对此方面知识的不解,重者或许在学生参加工作当中导致病人生命危险。因而,政府应加大对医学专业科研设备经费的投入,学校自身应加强对科学设备的管理,降低损耗以延迟设备的寿命,使其发挥更大的教育与科研功能。目前本科生教学中的仪器设备是以往陈旧的设备,在操作上对学生本身的培养性不强,学生毕业后往往很少接触这些他们曾经用的实验仪器,在科学研究中无法跟上最新的实验技术发展。所以高等院校除了改变制度,准许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外还应该加大投入,及时更新本科生实验所用设备。

(三)提升医学院校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除了医学生自身素质提高之外,科研活动中指导教师的重要性也决定着医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质量和水平。第一,包括高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在内,所有科研活动相关的参与人员必须更新现代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渗入科学研究技术的最新信息,最新的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跟自身相关的研究进展和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广大教授可以在介绍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以外,提供部分领域科学研究的临床素材,寓科学于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可以采取提出研究问题,让医学生采取自学、分组讨论及回顾文献等方法,使学生掌握领悟学术研究中的基本思路、基本程序,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创新性,以便于今后自行进行科学研究时具有更好的创新思维。其次,要针对具体参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指导老师放宽各种政策,提高教师的研究教育积极性;同时进行量化考核,并且做到奖惩分明。高校行政部门应该首先在各项政策的制定上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医学生的科学研究代教中,多服务于广大教师,提高教师的参与度,以达到广大教师愿意,并且踊跃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另一方面,同时在教授过程中,也要制定相关审核措施,提高教师们的科研教授水平。鼓励以课题组形式,多进行组内及组间学术交流,多举办科研讲座,提高科研指导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4

目前,大多数检验科的质量控制着眼于本科内部,而忽视了外部许多重要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如:病人所处的环境、季节、用药情况、习惯饮食、运动、标本正确采集与传送等,常出现检验结果与病人实际不符的情况,导致临床医生的误解甚至诊断失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仪器和检验技术也不断进步,现以激光技术为原理的流式细胞仪,以化学发光及电化学发光的原理的多种免疫和药物浓度检查使用的仪器,以及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取代过去手工操作化验项目,使检验医学从可测项目范围到技术先进程度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因此,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联系显得极为重要,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分析。

1 检验医学专家、医师参与临床科室的重要性

1.1 检验医师的相关要求 依据卫生部人事司自2001年正式确定检验科为临床科室,正式设立了各级检验医师的岗位,检验医师必须通过全国医师资格统一考试获得医师资格,并根据有关规定,检验医师应参与临床医疗工作。

1.2 检验医师与临床科室的关系 检验医学专家参加专家门诊、临床科室医院内会诊,与临床保持经常性的密切联系,有利于提高检验工作质量。一方面可提高诊疗水平,另方面向临床提供可靠的参考意见,有利于治疗效果。因此,门诊、住院病人的临床化验工作是检验工作重要的第一窗口,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通过专家门诊、会诊,使检验与临床科室以及患者直接联系、互相沟通、交流,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得到群众的充分信赖。

1.3 检验医师参与查房 查房的目的是要了解住院患者的病情,特别对危重、疑难患者的诊断,常和临床医师交流、探讨、分析后确立有效治疗方案。

1.4 检验科定期与临床科召开座谈会议 由临床科反映检验项目存在的问题,检验科给予解释和说明,并分析问题的实质与根源,为解决问题提供正确依据;由检验科说明各项指标允许误差的范围及本科的实际情况,解释误差的来源,找到控制的办法,争取临床科的合作和理解;通报新增检验项目和正常值的适用范围,帮助临床科优选检验项目。

1.5 对临床工作人员的培训 经常组织临床护理人员,讲解标本的正确采集、传送方法,说明注意事项。应要求刚参加工作的临床医生及护理人员到检验科实习一段时间,了解检验科的工作程序、工作开展项目,以及怎样参考化验单的结果和正常值允许误差情况分析。

2 促进检验科与临床结合的教学工作

2.1 在校教育 加强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的联系应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工程,不是通过一时一事的努力即可的。因此,对教学院校来说,基础课得从实验诊断学开始,检验医学课程和临床各基础课密切配合,尽量与临床医疗专业课同步。如临床检查、生化和免疫教学中强调实验为主的临床教学中,从实践角度把医院感染作为临床微生物学的重要内容;在病例讨论中注意增加新的检验项目,以适应检验医学新的发展趋势。

2.2 在职教育 从事医学专业人员要实行终身教育,这是现代医学提出的要求。特别是我们计划生育医学行业队伍,所面临的都是健康及亚健康的育龄人群,不能忽视了她们自觉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所采取的各种节育手术的治疗。越是健康人群,越要认真、耐心细致的做好各种检查,特别做好各项常规检验工作,以便建立完整的病例档案。《计划生育服务规范化管理》中要求计生服务站、所建立实验室诊断。云南省计生委已经给各县、乡、镇配备显微镜仪器,陆良县已有5个乡、镇服务所培训检验人员,开展了实验室的诊断工作。这就要求检验医学专业人员要多方面、多层次参加继续教育和被教育,主动与临床各专业沟通联系,进行各专题讲座,配合临床科到基层,与育龄妇女面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丰富各科知识、了解新的诊断标准,做好新课题,提高检验质量,给临床提供重要依据。

3 促进检验科与临床结合的科研工作

3.1 提高检验质量,拟定本科科研课题 计生服务站化验室,每天接触大量的常规化验工作,面临大多数都是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如果检验人员缺乏一种竞争心理,没有压力和紧迫感,那么怎样提高检验质量?又如何结合临床完成科研工作呢?笔者认为:首先检验科人员要有自信、自强感,不能落在临床科后面,除积极参与临床科研工作外,要有本科的科研项目。近几年来,生殖道感染已被广大群众所重视,关注生殖道感染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不仅影响到妇女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到下一代人口素质的提高。不孕不育症的各种化验检验、免疫检测、病残儿童染色体检测等都是检验科的课题。

篇5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新教材采用的以语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围绕语篇阅读,开展语言能力训练和语言知识学习,为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自学能力提供了可能。

1 研究性学习与英语课堂教学

从知识类型的层面,英语课堂需要研究性学习。

记忆型知识。英语作为外国语,它的习得离不了语言知识学习。其教育形式只能是单向传递式的,即教师讲学生记,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诵读、记忆、模仿、操练来习得和掌握。用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接受学习”。

操作型技能。语言的掌握还要学习者大量的实践练习。单纯的机械记忆显然不适应语言学习的特点和需要。教师讲授应该结合学生的提问、讨论、练习和应用等各种形式。这时,教师仍然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并掌握学习内容。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显著地增加了,这就形成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探究型能力。语言是工具,学语言丰富学生探询世界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目的。有目的的探究或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在探究中学习语言和学科知识、发展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和建构自学机制。因此,应该提倡研究性的学习。

从课堂教学的步骤来讲,英语课堂可以也应该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语篇阅读活动结束以后,学生的思维不应停止,可引导他们在围绕话题进一步探索或进行辨证思考。通过话题面上的扩展、主题意义上的深入或不同观点的对比,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同时,学生在创造性学习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练习和巩固已有的语言技能,其学习效果大大优于脱离实际的练习。因此,新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介绍的复习-呈现-操练-练习-巩固模式可改写为语言知识讲授-操作技能训练-探究能力开发的新课堂结构。

2 研究性课堂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课堂学了具有开放性(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研究的内容、方式各异)、探究性(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和实践性(强调学生把学到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的特点外, 还表现出独特的课堂特色:

延展性:研究性课堂学习的选题是基于课堂学习的话题或技能进行的拓展,如知识面的扩大、话题的深入或论点的辩异等。要求学生在掌握课堂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拓展性学习中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扩大知识面并构筑新的知识技能平台。

协作性:英语的习得需要一定的语境,即交际实践。英语研究性课堂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就是模仿真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的语言技能发展;另外协作研究可让学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各尽所能;也能避免少数学生一言堂而部分学生胆怯畏难的心理。

参与性:基于课堂的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不一定也不必要都在课堂完成。师生在课堂上的工作主要是题目的选定、研究方法的探讨、分工的明确、成果的评价和经验的交流;而研究的过程,改进的步骤可放在课后。研究的成果不宜评判优劣,而应鼓励学生参与不同话题和途径的研究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总之,研究性课堂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3 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篇6

关键词:科学实验;小学科学教学;能力

三至六年级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要进行观察和实验制作等活动。”而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课教学的特点。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应符合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利用趣味性较强的实验进行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学教学中,加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是我们科学教师必须抓好的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

一、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正处在学习的启蒙阶段,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都不太成熟和端正。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调动全部感官。而科学课上的实验则是引导孩子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往往能成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如,我任教的几个班级的学困生,到下午时上课精神不佳,我校科学课一般安排在下午,为了调节学习状态,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少灌输多实验。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兴趣,实验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直接动力,学生主动探索,参与知识的形成,通过实验活跃课堂气氛能改变学生对上课的厌倦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

二、实验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古人云:“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而空手归。”这句名言阐述了观察的重要性。科学实验中的观察要讲究方法,通过亲自操作实验,能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实验的手段去验证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使学生从小培养学习能力,学会正确的学习探索方法。比如,四年级下册为了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分析和合作能力,我在课前就准备好材料和用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手拿放大镜从外到内仔细观察,有步骤地解剖鸡蛋,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探究,分析结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就有浓厚的想要成功、想要发现别人没有看到的现象的愿望,所以,探究的热情也就异常地高涨,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也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实验能促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实验能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让学生在反复观察和探究中,能充分调动自身的各种感官,在没有压力,思想放松,心情舒畅的状态下,自觉主动地学习,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如,四年级下册在观察蚕豆发芽的实验中,通过十天的观察,每天写观察记录,课堂上让学生对蚕豆进行解剖,对蚕豆的种皮、子叶、胚根、胚芽的变化等更加了解,让各小组讨论蚕豆种子可以分为几部分,推测各部分蚕豆种子生长过程各起什么作用。课后鼓励学生继续观察,特别是蚕豆种子各部分的生长变化。我们的科学课每课都与生活、自然息息相关。既然科学课来源于生活,那么科学课的教学就应尽量让孩子们接触精彩的大自然。大自然的奇事妙物也必将引发学生无尽的探究兴趣,使他们主动去探究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无疑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四、实验能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实验是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它的作用不只是为了获取信息,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是在相关原理指导下进行的,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只动脑不动手和只动手不动脑都是不正确的。如,“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选用了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比较熟悉的液体——胶水、洗发液、醋、酒精和食用油,让学生预测胶水、醋、酒精、食用油四种液体能否在水中溶解,然后用实验证明。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思考:当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时,加入少量洗涤剂后会溶解吗?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不溶于水的液体,由于加入了某种物质也会发生类似溶解的现象。通过实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分析与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篇7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劳动者的专业人才。《科学》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几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本人以多年的科学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本次参与“国培”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从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做简要的阐述。为从事科学教学工作的教师提供一点参考。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是初中、高中物理、化学、生物课的基础。小学生要想今后能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小学科学非学好不可。小学科学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让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感悟和内化。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获取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任务,就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让他们认识大自然,喜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分析、去研究,从小学会进行科学实验的本领。因此,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的特点,实验教学时必须做到广度、深度的准确把握,增强其趣味性和知识性,教师讲授、演示要精当,以点带面,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当中,在实验中探究,在实验中发展,举一反三,循序渐进。科学教师要想上好科学课,实验教学尤为重要。

1.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好学,对科学实验更为热爱。通过实验,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边玩边实验,边学习,寓教学于游戏之中。正如有的孩子所说:“我听了,忘记了;我看了,记住了;我做了,理解了”。此话是对实验与掌握知识关系的通俗概括。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理论与实践、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教学原则,通过游戏、观察、实验、操作等亲身实践,主动去探索、获取新知识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苏霍姆林斯基说:你要使你的学生尽量看到、感到能摸得到的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临出现的疑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1.1 通过诱发学生好奇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来引起兴趣。怎样使学生爱上科学课呢?怎样来激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呢?首先要引起他们对知识强烈的渴求感。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我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有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

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老师做了一个小魔术――会走的回形针。首先老师竖放着一张白纸,在对着学生的一面纸放上回形针,背着学生的一面纸用磁铁吸引着回形针,并慢慢地移动磁铁,使回形针随意地走动。同学们,你们看一看回形针不但不会掉下来,而且还会走呢?真神奇呀!我把“神奇”两个字特别加重了语气。这一下,同学们的情绪可高涨了,一双双小眼睛紧盯着老师,流露出急切的神情。我不慌不忙地把纸的背面反过来,让同学们看到用条形磁铁遥控着回形针的走动。学生惊奇得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发出了惊叹声。这时,我又说“回形针自如地走动的奥妙在哪里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短短2分钟的演示,通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我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了。

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后,老师就要精心组织教学,或通过讲解,或通过实验、讨论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渴望知道的问题,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味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1.2 通过组织饶有趣味的游戏,寓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来增强兴趣。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在贯彻愉快教学中,把游戏相进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之中,让学生运用自然知识开展饶有趣味的游戏,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自然知识。

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看谁力气大”。老师故意挑选了班上身材较高大的男同学与身材较瘦小的女同学作为对手。同学们都以为不用比赛,就能断定谁胜谁负了。力量悬殊的两位对手也不愿作比试,但在老师的激将动员后,要求男同学在接近门转轴处,把门往外推,让女孩子在远离门转轴的门把手处,用力把门往里推,比赛开始前,老师用粉笔在门板的前后两面中间划上一条白线,要求参赛者双手都不能超越白线,看来极其公正。比赛结果,小女孩竟出乎意外地获胜利,这是什么道理?同学们学习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

在科学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加深了对自然知识的理解,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得有劲,玩得愉快,让学生能轻松地学习自然知识。

1.3 通过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创造才能来升华兴趣。学生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单凭兴趣还是不够的。教师有责任帮助每个孩子立志学好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这方面,由于我们大力提倡创造精神,鼓励儿童动手创造,让孩子们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对升华孩子们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当然,对学生的创造不能要求过高。我认为只要不是一味重复别人的,而是具有个人独创性的想象、制作、结论、回答,甚至疑问,那怕是幼稚可笑的,都可看作是孩子们的创造,都应给以鼓励和肯定。例如:学习了《月相变化及其成因》这一课以后,开展了一次“我到月球去”。假想旅行,学生以书上学到的知识为依据,结合电视、画报、书刊上了解的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描绘了到月球施行的有趣过程。当然,儿童的见解并非每次都是正确的,偏差和错误是常常出现的,这时候老师不要轻易地否定他们,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而要鼓励他们进一步思考,继续创造。

实验本身具有生动、新奇、鲜明的特征,小学生们对“动手做”的实验都很感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直接动力,甚至会从中留下终身难忘的经历,激发他们潜在的勤奋和探究科学问题的毅力。因此,实验在科学课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1.4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和规范,其目的也正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能动地改造自然。但是实验中器材不足,材料缺乏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实验教学。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科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上好科学课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合理取材,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去感知自然现象,科学课既能上得生动活泼、学到许多科学知识和方法,又能受到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教育。如:教学动植物,水的污染和保护、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自己亲手采集样本,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科学教学的知识和当地自然资源结合起来,

2.实验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学生在亲历“做科学”中,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分析结果、形成结论的过程中,需要归纳、分析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能培养操作技能、观察记录、分析数据等实验基础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交流汇报中,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因此,实验不仅是建立科学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环节,还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这些能力之间具有相辅相承的关系,以实验过程为载体,能够得到综合的培养和发展。

2.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小学生注意力时间短、容易分散,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图像清晰、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的特点,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又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通过观察认识事物是他们增长知识的主要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般采用观察事物、观察图片、观察标本、进行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等方式使他们认识事物。但由于有的实物或标本体积过小,不易看清,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如:采用电脑多媒体,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观察物体的细节部分及整体结构,从而使学生可全面深刻地认识物体。

在科学课上做实验,学生们动手又动脑,个个兴高采烈,精神抖擞,兴趣浓厚,求知欲强烈。只要我们教师精心准备,正确引导,我们的科学实验教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1世纪的学生再也不是以前的学生,。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虽然社会和家庭给予了他们很多,但是也剥夺了他们很多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就是其中一项没有机会好好培养的能力。而科学课中大量的实验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动手操作的平台。

例如:《点亮小灯泡》,学生在生活中是不可能接触到连接灯泡,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实验操作,经历使用一根电线、一节电池,使小灯泡发亮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用剪刀或火柴去除导线的塑料外壳,学会将细小的铜丝向顺时针方向扭紧,学会更好的将导线连接在灯泡的金属外壳上。再如:《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中,将面粉从水中过滤出来的实验,这个实验有许多小细节要注意:一高(漏斗管高于玻璃杯地部),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倒入的液体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漏斗管靠于玻璃杯壁,玻璃棒靠于滤纸重叠面,液体靠着玻璃棒流入)。这就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注意好每一个细节。

2.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精神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课“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在这一独特的学科性质更需要学生在探究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究。 合作讨论、合作操作,必须要以个人独特的见解和认识作为基础。

个人的思维是丰富的,小组中的个人想法也是各种各样的。“凡事预则立”,任何有效的工作都始于明确一致的目标。在合作的初始阶段,小组成员只要能达到共识即可,随着合作学习的深入,合作项目挑战性的增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制定周密完善的计划,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

例如在《观察绿豆芽的生长》中研究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各小组应先制定一份研究计划:我们想研究的问题;我们的猜想;我们实验的方法;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我们不改变的条件。计划指定好后开始实验,把5颗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的一端湿润。3、5天后观察实验结果,并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4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兰本达认为:“思想体系是社会结构的反映”,“而一定的教学方法形成相应的思想体系。”传统的实验课,往往是教师先演示实验,然后由学生照教师的方法做实验,按部就班,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争辩、去研究、去创造。

在科学学习中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点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探究过程中间,学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他可以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可以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养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也可以获取科学知识,并且可以领悟科学的本质,所以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在科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探究活动是学好科学的核心。除了对身边事物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还必须让学生去经历这些观察,研究,认识活动。

例如:在《哪艘船装得多》中,通过第一个实验:用橡皮泥制作小船,比较哪一组制作的小船装得玻璃珠多,从中学生会自主发现问题:为什么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制作的小船装得玻璃珠多少不同呢?学生的猜测可能会是与形状、大小、厚薄等有关,教师不必直接去判断对错,而是可以让学生任意挑选其中一个条件,通过实验去验证它是否影响小船是载重。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不能仅靠教师的讲解来传授的,而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2.5 实验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有利手段。现在的实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整个课堂上,学生是演员,在教室里尽情地表演。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协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教师的一切教学安排都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服务,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大胆放手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独立发表见解,自由争论,教师在其中因势利导。这样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当然,这要求教师花费精力,学生得有一定的基础,教师也要下很大的功夫,但收到的效果是令人瞩目的,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教学《水的浮力》一课,课前教师让学生把小木块和小铁片等物体一起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同学们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铁片沉下去了。教师问学生“为什么铁片会沉在水里,木块却浮在水面上呢?”学生答:“因为铁重。”教师接着设置悬念,“为什么用铁板等材料制成的巨轮能浮在水面上呢?”“想知道为什么吗?”此时激起了学生对科学发明创造的兴趣,产生想弄明白的想法。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研究。同时也可以介绍一些科学家创造的故事,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发现了地球引力,鲁班由小草划破皮肤而发明锯条等,从而拨动学生创造的心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实验教学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学生的素质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知识因素,智能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实验除了对知识的掌握、智能的提高有明显的作用外,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有显著的作用。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而且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观念和优秀的道德品质,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素质是可以培养的,而且应该从小培养,良好的素质对学生一生都有益。因此素质的培养不能离开实践的,凭空说教是培养不出来良好素质的。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乃至全民族的素质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是适应时代潮流发展方向的。在科学课学习中,实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而且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科学教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认识方法,也是一种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主编:喻伯军 2005.6

[2] 《合作学习设计》主编:盛群力、郑淑贞 2006.7

[3] 《新教师的成长提示》 作者:何树德 2007.6

[4] 《走向科学课的路》 章鼎儿特级教师工作室 主编 2006.10\省

篇8

一、高中化学“创新实验”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迸发了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的欲望,师生们共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设想,老师则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改进和创新实验的方法作为研究性课题进行研究实施。师生通过讨论思考后,统一了认识,提出“创新实验”教学方法的具体目的:(1)以化学实验为依据学习高中化学知识点。(2)研究系列的化学创新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4)创新实验要简便,易操作,实验现象要明显,实验成功率要达100%,而且无污染。(5)创新实验要有科学性和真实性,培养学生的真实和科学的精神。(6)创新实验要有发散性和开拓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开拓创新精神。

二、重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

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在化学实验方法中,科学的、全面的观察尤其具有特殊的关键作用。因此,要创新就要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能对观察的现象进行积极的分析研讨,这样才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化学实验中的观察一般包括对教师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组实验。对化学初学者来说,有的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往往不能抓住实验的本质特征来观察,实验效果不理想。为此,教师一定要正确地引导,教给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为了使实验教学更有成效,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观察必须突出以下两点。

1.抓住量变,精确观察

观察需要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对化学实验的观察更是如此。对一些定性实验要求观察准确,对一些定量的实验则要求必须有足够的精确度。正如化学家拉瓦锡的细致观察,才令他断言金属燃烧的结果是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与其发生反应,从中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而他的这个实验,早在100年前就被波义耳做过。

2.抓住本质,敏锐观察

能够抓住变化的本质,敏锐地观察实验是指在观察实验过程中,比别人更敏锐地看出某些事物的特点,能从平凡的现象中敏锐地发现那些乍看起来有些“反常”的现象,从而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化学现象。正如居里夫人在研究元素铀的放射性时发现,铀矿石的放射性比提纯的铀化合物的放射性更强。于是预言在未提纯的铀矿石中肯定存在一种新的元素比铀的放射性更强。为此居里夫人花了4年的时间,从8吨沥青铀矿中提炼出0.1克的新元素氯化物,并以极少量的纯化合物测出了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5,这就是元素镭。居里夫人为此也得到了诺贝尔化学奖。

3.掌握现代仪器的科学使用方法

滴定分析法是在18世纪中叶从法国诞生和发展起来的,至今仍有广泛的实际应用。新教材中安排了“实验测定酸碱滴定曲线”的实践活动。但该实验不仅操作难度大,而且很难绘制出标准的滴定曲线。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利用传感器采集数据,边滴定边采集数据同时在电脑上获得滴定曲线。但在实验操作时经常得到的是曲曲折折的不圆滑的曲线。笔者通过实践摸索出实验成功的操作方法是:在确保搅拌均匀的条件下,无论滴速快与慢,只要匀速滴入标准液(或待测液),就能绘制出标准美观的滴定曲线。

巧妙地利用化学仪器和试剂,不仅能产生新奇的各种实验现象,激发探究化学问题的浓厚兴趣,而且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创新灵感,获取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化学实验技能。

三、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索性

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的区别在于,前者根据已学到的化学知识用实验来论证其准确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后者通过模拟发现知识的过程,使学生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工作,怎样认识世界,怎样解决需要探索的问题,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方法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例如Cl2与H2O反应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取两瓶Cl2(颜色深浅接近),在一瓶中加入适量的水振荡。

①比较两瓶氯气的颜色。

②比较水溶液和蒸馏水的颜色,可得出什么结论。

(2)在氯水中分别滴入少量AgNO3和固体NaHCO3及几滴石蕊试液。

①加人Na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说明有什么离子。

②为何石蕊先变红后褪色?是氯水中的氯离子起作用还是氯分子的氧化性,或氯分子与水反应生成新物质的氧化性造成的?

(3)取两瓶干燥的氯气,分别加入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和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观察比较。

最后得出结论:氯气溶于水的过程本质是氯气在水中溶解为主,伴有一定的化学反应:Cl2+H2O=HCl+HClO。

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索性实验”,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索,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激发了探索的兴趣,激活了创新能力。

篇9

一、对演示实验进行创新,突出重要知识点

物理演示实验是该课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演示过程中教师能否让学生更清晰明了的了解实验,并从中明白一些原理是实验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在新课演示实验时,仅仅是用书本上较为的单一的实验专用仪器进行演示,学生通过实验能明白一些原理,但是因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有差距,且学生接受知识相对被动,不能更好的挖掘出学生的潜力和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老师在进行新课演示实验时,多利用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器具进行演示,同时在复习课中让学生用这些器具分组或独立实验,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性平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复习课中也能感觉到一些新意,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如,在复习一老师在复习“压强”这一课时,所用实验器材除了书本上钉子做腿的小桌、砝码和装有细沙的容器外,还结合实际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将小桌改成三块木板的,一块木板上钉三个钉子,一块木板上钉许多同样的钉子,最后一块木板不钉钉子;将细沙改成常见的气球;盛沙的容器改成支撑气球的支架,同样准备砝码.在此基础上,教师就改进的新仪器提出压力、压强和受力面积之间的联系,并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效果良好,学生也对这一知识点有详尽的了解.

二、巧妙设计实验,化难为简

物理学科与一般学科相比,其概念和规律理解起来相对困难且易于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复习中,教师应选用身边的物品巧妙的设计一些实验,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实验内容.如,在某一教师在讲复习课时,出一道题:同学们都知道将水杯水平的放在桌面,水杯对桌面有一定的压力,那么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如何形成的呢,请大家考虑一下.有的同学认为茶杯本身有力且作用于茶杯上;有的同学认为茶杯对桌面的力属于重力;有的同学说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因为茶杯形变而形成的.虽然学生们说出自己的看法,但是对茶杯对桌面产生的压力是由于形变产生的并不是很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找来一只红色的气球和一只绿色的气球,将两只气球叠放在桌子上,且红的在上面,这时让学生们观察两只气球的变化,经过教师和学生的讨论分下后得出,红色气球向上产生了形变,在恢复原状过程中与它下面的绿色气球产生压力,绿色气球在压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对红色气球的支撑力,这里的支撑力隶属于弹力.学生通过气球实验,能让学生较容易的理解弹力,对巩固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也有促进作用.

三、从生活出发,使物理知识与实践融合

物理知识点与其他学科相比相对较零散,且较贴近日常生活,这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始终秉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进行知识讲解,在复习过程中,尽量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创设出学生身边发生的、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其中能更好的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应该以学习时间紧或实验器材缺乏为理由,减少复习中的实验.如,教师在“摩擦起电”这一课时,可以用塑料袋进行摩擦实验,选用食品塑料袋和泡沫塑料袋,让二者相互摩擦,来证明下述观点:一,保鲜袋和泡沫塑料袋之间存在吸引力;二,有相互排斥的同种电荷;三,相互吸引的同种电荷.该实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验时学生全神贯注的观察食品塑料袋和泡沫塑料袋是如何起电的,并结合摩擦起电原理自己动手实验.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进行实验,不仅激发起其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对摩擦起点原理和概念也有进一步的了解,为其以后工作和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多组织课外实践,提高学生复习意识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主体,而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地位,需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为学生创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积极思考问题和学习更多的知识.在物理教学中复习课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说出来.学生在比赛的促使下,会认真的观察并积极发言,从而提高其对物理的兴趣.如,在复习小孔成像和光的直线传播前,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一组成员结合其原理自己动手进行照相机实验,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的进行指导,最后由一人进行总结.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小实验,对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有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

篇10

关键词:物理实验;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180-01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理论联系实际设计实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往往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边学边实验

教学是一种低容量高密度思维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因材施教,切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课的容量是指一节课内运用新概念、基本规律、技能、科学方法的多少。高密度思维是指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并能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

1、边学边实验能够起到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教学中如果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边学边实验是一种效率高负担轻的中学物理教学活动。十多年来,我们开展边学边实验所需的仪器,大多是通过发动广大师生因陋就简自制的。纵观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全部物理实验,其精确度要求不高,有的只要能表现出一些物理现象和事实就可达到教学目的。可以说所有初中物理实验除配备一定的基本仪器和必要器件外,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制仪器来解决。

二、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功能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边学边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所学物理知识所做的课外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常做一做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无力并不抽象,物理来源与生活。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3、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方法边学边实验的学习探索过程。更接近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因此,我们主张将课堂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主动学习的活动场所。

三、实施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策略

1.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对能力、技能的具体要求,安排边学边实验的内容。例如,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会使用某些基本物理实验仪器,那么就应该采取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努力增加学生对这些仪器的使用频数,逐步提高学生使用这些仪器技能方面的要求。

2、对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演示实验,可以改为学生边学边实验。例如,课本上用铅皮和铅盒来演示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若改为边学边实验,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管(尾端剪开)和一只玻璃杯。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它就在水中下沉,然后将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