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门诊手术室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妇科门诊手术室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落实妇科门诊手术室院感管理制度,并健全管理监控小组。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在院感办公室的领导下,成立由妇科门诊手术室科主任、护士长、一名主治医生和一名护士组成的管理监控小组,并制定出符合妇科门诊手术室特点的消毒隔离制度、工作流程,坚决做到分工明确,落实到人。院感办公室应当将医院管理质量控制考核标准当作工作依据,每月举办定期、不定期的考核,严格奖惩,从而达到督促医护人员严格按照门诊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认真执行的目的。同时要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2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每月要针对有关医院感染法律的知识对本科室医务人员和保洁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院感知识的培训。督促工作人员积极参加院感的预防和管理工作,同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工作制度。
3严格洗手制度
医护人员在操作的每一次前后都必须进行彻底洗手或消毒方可进行下一次的操作,坚决杜绝戴1双手套同时与多个患者进行接触。有一定的条件可对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合格指数为:菌落数≤5cfu/cm2。大量调查发现,导致院感发生的增高30%的原因是由于医务人员洗手不彻底,而彻底洗手可以让院感下降50%。医院感染多数情况都通过直接或间接手传播,这相比空气传播而言更加危险。因此要降低医院感染必须规范洗手。
4加强医疗器械物品管理
4.1严格按照国家对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的管理规定,必须做到一人一用一销毁,绝对不能重复使用。手术床的床上一次性用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更换。
4.2要彻底将启用后的无菌物品进行清洁,以此防止残留血迹、污垢、异物等,同时要严格按照清洁—消毒—清洁—灭菌的程序进行,并且供应室要对无菌物品进行统一管理,标识清楚,专柜存放,严防过期。
4.3常用物品:做到清洁无尘,对于没有明显污染的物体表面应当使用清水进行擦拭,有污染或血迹的物品必须立即使用500mg/L的消毒液对其进行擦拭。对于科室的拖把和抹布必须分开使用,并且要对使用后的拖把和抹布进行消毒后再清洗并要定点放置。
4.4门诊手术室尽可能的避免人员过多、灰尘飞扬,并且每天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空气,严格登记,及时对灯管更换。
4.5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对其用后的物品处理时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进行,并且要对房间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
5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
有效的对医疗废弃物进行预防和控制,从而确保医疗废弃物管理安全,可以减少对人体健康环节的危害。要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的法律法规对医疗废弃物进行收集、存放、处理管理。
6加强职业防护
医护人员非常容易被血液、体液等感染。要进一步加强对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教育,并且要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手套及穿隔离衣,由此来达到预防院感发生的目的。如果医护人员的手部皮肤存有破损要避免接触血液及体液。
篇2
【摘要】针对污染区医疗器械分散式管理突出的质量问题,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将全院所有科室需要消毒灭菌的物品器械回收至消毒共共供应中心集中处理,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来完成,使器械清洗消毒及灭菌质量显著提高,使临床护士把时间还给了病人,提高了临床科室满意度,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职业防护。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 集中式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内承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1]。有人将消毒供应中心比做“医院的心脏”,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与医院感染、热原的发生、微粒的危害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医疗和护理质量的效果,甚至病人的生命安危,也直接关系到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式管理是将医院所有需要消毒、灭菌的物品回收至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由有经验和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来完成[2]。据我院调查资料显示:我院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全院器械物品仅占45%,手术室以及门诊科室自行清洗污染的医疗器械 。由于清洗条件和设备不完善,清洗消毒为非专业人员,往往难以保证清洗包装质量,同时还造成资源浪费、化学消毒剂污染及工作人员潜在被感染的危险,我院消毒供应中心自2010年10月全面实施了集中式管理模式,并对实施后的效果进行评价,报告如下。
1 方法
1.1 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1.1.1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加强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学习培训,组织供应中心人员分期分批参加省卫生厅举行的“消毒、灭菌、洗涤”上岗证培训班,使大家掌握器械洗涤、包装、灭菌以及发放质量标准和管理要求,使大家充分认识到集中式管理的目的和意义。,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到相关科室,如手术室、外科门诊、妇科门诊、五官科门诊等,学习专科器械,并选派一名手术室护士到消毒供应中心指导工作。
1.1.2 物品:消毒供应中心需要增添必要的设施以满足集中式管理的需求,如配置了洗眼装置、器械分类台、超声清洗机、高压气枪、高压水枪、无菌物品存放柜,并在无菌物品存放间安置了空气消毒净化设备等。
1.1.3 制度: 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如质量监测制度、安全防范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高压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查对制度、一次性物品检测制度、继续教育制度、自身防护制度、物品管理制度、下收下送制度、外来器械管理制度等;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
1.1.4 临床科室工作人员:与临床科室工作人员尤其是各科主任、护士长沟通,让她们了解集中式管理的目的、意义、实施的方法,认真听取她们的意见和建议,取得临床科室的信任和配合,保证集中式管理能够顺利实施。
1.2 具体实施方法
1.2.1 回收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每天两次到临床科室下收下送,下收下送车洁污分开,专车专用。工作人员将无菌物品发放至临床科室,临床科室将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物品与一次性使用物品分开放置;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直接置于封闭的容器中,由供应中心人员集中回收处理;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者应双层封闭包装并表明感染性疾病名称,由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单独回收处理,回收工具每次使用后清洗、消毒,干燥备用[3]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3]。
1.2.2 分类: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去污区进行诊疗器械的清点和核查,并根据器械的材质、精密程度进行分类处理。
1.2.3 清洗:清洗方法包括机械清洗、手工清洗, 机械清洗适用于大部分常规器械的清洗。手工清洗适用于精密、复杂器械的清洗和有机物污染较重器械的初步处理。、清洗步骤包括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
1.2.4 消毒:我院大多数器械、器具和物品首选机械热力消毒。湿热消毒温度度≥90℃,时间≥5min。
1.2.5 干燥:我院选用医用干燥箱进行干燥处理,金属类干燥温度为90℃,乳胶类干燥温度为65℃,穿刺针、吸引器头等官腔器械使用压力气枪进行干燥处理
1.2.6 器械的检查与保养:采用目测或使用带光源放大镜对干燥后的每件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检查。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处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功能完好,无损毁。、清洗质量不合格的,应重新处理;有锈迹,应除锈;器械功能损毁或锈蚀严重的及时维修或报废。带电源器械应进行绝缘性能等安全性检查。并使用水溶性剂进行器械保养。
1.2.7 包装:包括装配、包装、封包、注明标识等步骤。器械与敷料分室包装。包装前依据器械装配的技术规程或图示,核对器械的种类、规格和数量,拆卸的器械进行组装。手术器械摆放在篮框或有孔的盘中进行配套包装。盘、盆、碗等器皿,宜单独包装。剪刀和血管钳等轴节类器械不完全锁扣。有盖的器皿开盖,摞放的器皿间用纱布或隔开;管腔类物品盘绕放置,保持管腔通畅;精细器械、锐器等采取保护措施。 灭菌包重量器械包不超过7公斤体积不超过30cm×30cm×50cm。纺织品包装材料一用一清洗,无污渍,灯光检查无破损。。灭菌物品包装的标识应注明物品名称、包装者等内容。灭菌前注明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
1.2.8 灭菌:我院的灭菌器为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前按以下要求进行准备a)每天设备运行前进行安全检查,b)进行灭菌器的预热,c)灭菌器在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空载进行B-D试验。灭菌物品装载a)使用专用灭菌架或篮筐装载灭菌物品。灭菌包之间应留间隙,利于灭菌介质的穿透。a)将同类材质的器械、器具和物品,置于同一批次进行灭菌。c)材质不相同时,纺织类物品放置于上层、竖放,金属器械类放置于下层。d)手术器械包、硬式容器平放;盆、盘、碗类物品斜放,包内容器开口朝向一致;玻璃瓶等底部无孔的器皿类物品侧放;纸袋、纸塑包装侧放。e)灭菌器的装载量不超过柜室容积的90%;同时不小于柜室容积的10%和5% 。按以下要求进行灭菌操作a)观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及设备运行状况。b)灭菌过程的监测符合规定。无菌物品从灭菌器卸载取出的物品,待温度降至室温时方可移动,冷却时间应>30min,每批次确认灭菌过程合格,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合格;检查有无湿包现象,防止无菌物品损坏和污染。无菌包掉落地上或误放到不洁处均视为被污染。
1.2.9 储存:灭菌后物品应分类、分架存放在无菌物品存放区。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去除外包装后,进入物品物品存放区。物品存放架或柜应距地面高度20cm~25cm,离墙5cm~10cm,距天花板50cm。物品放置固定,设置标识。接触无菌物品前进行手消毒。由于我院使用的是纺织品材料,有效期为7天。
1.2.10 无菌物品发放: 无菌物品发放时,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发放时确认无菌物品的有效性。植入物及植入性手术器械在生物监测合格后发放。记录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出库日期、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等。运送无菌物品的器具使用后清洁处理,干燥存放。发放无菌物品时重新进行查对,对科室、对品名、对数量、对灭菌日期、对有效期、灭菌标识、对发物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免发生差错。
2 效果
2.1 集中式管理的实施提高了消毒供应质量: 消毒供应中心在实施集中式管理前后一年,医院护理部、院感科、市管理年活动督导组共检查10次,其中实施前检查6次,检查质量为30项,不合格为18项,其中清洗质量不合格为10项,包装质量不合格为5项,收送质量不合格为3项。实施后检查4次,共检查20项,合格为16项,不合格为4项,其中清洗质量不合格为2项;包装质量不合格为1项;收送质量不合格为1项。由此可见实施集中式管理大大提高了消毒供应质量。
2.2 集中式管理减少了临床护士间接护理时数: 实施集中式管理前,手术室和门诊科室专科器械均在所在科室自行浸泡、消毒、包装送供应中心灭菌,所有科室湿化瓶、止血带等由所在科室护士自行浸泡消毒。集中式管理后,临床科室可重复使用的器械、物品等全部密闭回收到供应中心集中处理,每天可减少临床科室护士间接护理时数。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直接为病人服务,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满意度由80%上升到90%。
3 体会
3.1 集中式管理能有效保障无菌物品供应的质量: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供应临床科室合格的无菌物品。实施集中式管理由于消毒供应中心配备有完善的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及运送设施,护理人员均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并持证上岗,有利于形成有效且规范的清洁、包装、灭菌及运送质量得到保证。实施集中式管理前,器械使用先用化学消毒剂浸泡,因长期化学消毒剂浸泡,降低了器械的锐利缩减了使用寿命,集中式管理有效避免这一弊端,增加了器械的使用寿命,同时集中式管理有利于管理和质量的控制,更加专业化和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实施集中式管理能有效保障无菌物品供应的质量并能及时满足临床科室的需求,降低临床间接护理时数,提高了临床护士的直接护理时数,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能为科室节约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降低科室的运行成本,因此实施集中式管理后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满意度有了显著提高。
3.2 集中式管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职业安全防护: 集中式管理将全院所有需要消毒、灭菌的物品器械回收至消毒供应中心处理,节省了临床护士在科室内花费的时间,由于集中式管理能充分利用消毒供应中心的资源,主要使用清洗消毒机并加入含酶洗涤剂进行清洗,减少了人员清洗操作,使工作效率提高,保证了各科室无菌物品的及时供应。集中式管理物品器械收回至供应中心主要采用物理消毒法,使用自动清洗消毒机清洗,最后水温93℃,可达到中水平消毒,减少了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由于消毒供应中心配备了完善的防护设施,如防水胶鞋、防水隔离衣、乳胶手套、防护面罩、护目镜,进入不同区域均设有缓冲间,备有更衣、换鞋、洗手、干手设施,能更加有效地实施职业安全防护,从而避免工作人员被污染或感染,保护员工自身的安全。
消毒供应中心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采取集中式管理,可以充分发挥现代消毒供应中心的作用,保障无菌物品的供应质量,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同时采取集中式管理可提高效率,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和职业安全,从而满足现代化医院质量和建设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2009.4..1
[2] 钟秀玲主编,医院供应室的管理与技术。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6
篇3
关键词:医院 科室成本核算 科室绩效核算
成本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基础,而科室的成本管理又是医院成本管理的重点领域,有利于医院摸清家底,加强绩效评价,合理控制费用,提高服务效率。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从2012年1月1日起,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已经全面执行。新制度规定,各公立医院要进行科室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是指将医院业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以科室为核算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科室成本的过程。
在新制度实行之前,各医院都进行过类似的科室绩效核算,就是归集分配各科室的收入和支出,计算科室收支结余,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绩效奖。既然按照新制度进行了科室成本核算,那么还有没有必要把以前科室绩效核算继续进行下去?两者可以合并核算管理吗?科室绩效核算和科室成本核算各有什么作用?应如何管理?带着这些疑问,就相关问题做如下探讨。
一、科室成本核算和科室绩效核算具有相同的特点
科室成本核算和科室绩效核算都属于医院的成本管理范围,都是以科室为对象,归集成本数据,进行成本核算,按照规定提供相关信息。都可以建立同一套组织领导机构,督促各部门落实工作任务,确定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医院一般应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财务、信息、统计、物质管理、医务、护理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并在财务科设置管理办公室,设立相应岗位。“科室成本核算”虽然是个老概念,但它在《医院财务制度》上来还是第一次提出。正是由于这种共性和新生事物,才容易使人忽视了两者的区别。
二、科室成本核算
新制度下,科室成本核算流程是:确定核算科室,归集科室直接成本,分摊科室间接成本,计算临床科室全成本。核算范围包括了科室的可控和不可控成本。
(一)核算科室的确定
医院应根据实际设立的科室,由成本管理领导小组确定核算单元,每个核算单元应是人、财、物相对独立的单元,能单独计量所有收入、归集各项费用。财务部门为每个核算单元建立会计核算账户。核算单元分为四大类:行政后勤类,如院办、医务科、护理部、财务科、后勤等科室以及离退休人员;、医疗辅助类,如病案室、消毒供应室、收费室等;医疗技术类,如检验科、放射科、B超室、手术室、药房等;临床服务类,如内科、外科、骨科、妇科、儿科等门诊和住院科室。核算单元的具体归类在制度中没做统一的规定,各个医院的分类略有不同,例如,手术室在有的医院归在临床服务类,有的医院归在医疗技术类;收费室有的归在行政后勤类,有的则归在医疗辅助类。为了减少一些工作量,行政后勤类科室可以不按科别设置会计辅助帐,按照一个大类将费用归集在“行政后勤类”科目下,其他三个大类必须按科别设立财务核算辅助帐。
(二)直接成本的归集
科室为开展医疗服务活动发生的直接成本,可直接计入或按照一定的分摊方法计入科室成本。人员费用,根据工资发放表上的应发数额和对全院人员的定位,直接归集到核算科室的成本;药品成本可根据科室药品收入明细汇总表按购进价计入;耗材成本是各科室在库房的领用数,根据库房或材料会计报来的统计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根据折旧分配表计入相应科室;日常的公用支出则根据原始凭证上经手人签名计入相应科室成本,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方法是实行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和保障。为了科室直接成本的真实可靠,职员的归类要根据各科室报来的考勤表及时更新定位;科室的所有收入能够独立统计;经费支出的审核审批要严格规范,所有报账凭证必须注明用途,有科室经办人签名;物质的购进与发出必须有验收与领用制度,保管员(或药材会计)每月末按科室统计各科室领用的材料报给财务科。这些都是成本归集和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三)公摊成本的分摊
在实际的会计业务操作中,有的医院把不能直接计入科室成本的公摊费用计入了管理费,然后按照人员数分级摊入医疗辅助科室、医技科室、临床科室,这种方法不仅无形中增加了管理费用,而且不符合成本核算的相关性原则,给其他科室承担了不属于本科室的成本费用,造成分摊不合理、不客观。常常出现的公摊成本有房屋维修费、电费、水费等,这些费用需要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在相关科室之间进行分摊。房屋维修费、电费可按用房面积分摊,水费可按照人员比例分摊。即使科室装有电表、水表,发生的电费、水费也无法直接计入科室直接成本,因为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的读表时间与医院的读表时间往往不一致,造成实际收取的电费、水费与医院计算的金额有很大差距,所以水电费列入公摊费计入科室比较合适。如果是科室绩效核算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可直接按科室水电记录计算计入科室成本。
(四)科室成本三级分摊
各类科室成本应本着相关性、成本效益关系及重要性原则,按照分项逐级分步结转的方法进行分摊,最终将所有成本转移到临床服务类科室。根据医院各科室之间的成本关系,以某科室为其他科室提供的服务量进行排序,按照行政后勤类、医辅类、医技类、临床类的先后顺序,将某一项成本由服务范围大的高等级科室向服务范围小的低等级科室逐级分摊,最终使科室之间的成本分步结转到临床类科室。
全院的总成本必须完全、彻底、准确地归入相关科室。规范的财务管理流程、细化的会计基础核算工作、科学合理的分摊参数是保障科室成本核算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真实性的前提。
篇4
母婴健康安全行动计划
为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保障母婴安全,维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自2018年起,在全国组织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预防和减少孕产妇和婴儿死亡为核心,以落实母婴安全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为抓手,以强化质量安全管理为保障,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温馨的妇幼健康服务,全力维护妇女儿童健康。
二、行动目标
自2018至2020年,通过开展母婴安全行动,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到202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8/10万,全国婴儿死亡率下降到7.5‰。在此基础上,树立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
三、行动范围
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助产机构),重点是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妇产医院。
四、行动内容
(一)妊娠风险防范行动。
1.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以科学备孕、孕产期保健、安全分娩为重点,制订孕产妇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发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材料。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站、微信、微博等大众媒体,制作参与科普节目,积极撰写科普文章,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普及孕育健康知识,提升群众健康素养,使每个孕产妇成为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积极参与配合医疗保健活动,提升自我保健和风险防范意识。
2.做好备孕咨询指导。将妊娠风险教育作为孕妇学校开班第一课。设立生育服务咨询室,汇集妇科、产科、生殖、遗传、心理、中医等专业力量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规范提供生育力评估和备孕指导。综合评估妇女基础健康状况、生育能力和年龄等因素,客观告知妊娠几率和风险,引导群众正确认识高龄高危妊娠风险。
3.开展妊娠风险评估。按照《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规范》要求,开展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和评估,对孕产妇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在《母子健康手册》及相应信息系统作出明显标注。对于妊娠风险分级为“黄色(一般风险)”、“橙色(较高风险)”、“红色(高风险)”和“紫色(传染病)”的孕产妇,应当建议其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和住院分娩。对患有疾病可能危及生命不宜继续妊娠的孕产妇,由副主任以上任职资格的医师进行评估和确诊,告知继续妊娠风险,提出科学严谨的医学建议。
4.提供生育全程服务。使用全国统一的《母子健康手册》,整合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住院分娩、产后避孕、儿童保健等内容,提供系统、规范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打造无缝连接“一条龙”服务链。规范有序开展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服务,严格落实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等综合防控措施。指导产妇分娩后及时采取避孕措施,减少非意愿妊娠,合理控制生育间隔。
(二)危急重症救治行动。
5.加强高危人群管理。筛查妊娠危险因素,识别高危孕产妇,对妊娠风险分级为“橙色”、“红色”和“紫色”的孕产妇严格实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保证专人专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管、集中救治,确保做到“发现一例、登记一例、报告一例、管理一例、救治一例”。密切监测、治疗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转诊。
6.查找救治薄弱环节。每半年组织产科、儿科、重症医学等业务科室和医务科等职能部门召开至少1次联席会议,梳理在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方面存在的管理、技术问题,完善诊疗预案和管理制度,建立孕产妇用血、转运等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开展孕产妇危重症评审。
7.针对死因完善预案。结合区域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情况以及本机构实际,针对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主要死因建立抢救流程与规范,明确相关科室和人员职责任务,确保急救设备和药品随时处于功能状态。建立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医患沟通和媒体沟通机制。
8.建立救治协调机制。设立产科安全管理办公室,由分管院长具体负责,协调建立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会诊、转诊等机制。建立院内多学科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小组。完善产科、儿科协作机制,鼓励产科与儿科共同确定分娩时机,儿科医师按照院内会诊时限要求准时到达。
(三)质量安全提升行动。
9.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成立医疗质量管理专门部门,负责本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产科、儿科应成立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组长由科室主要负责人担任,指定专人负责日常质量管理工作。每年开展不少于1次医疗质量安全案例警示教育。
10.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强化产科探视管理,新生儿在院期间佩戴身份识别腕带,完善新生儿出入管理制度和交接流程,做到身份有识别、交接有登记。规范处理医疗废物,依法依规妥善处理胎盘和死胎(死婴)。加强新生儿病房、临床检验实验室、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等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手卫生和医院感染监测等规定。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以及多部门协同干预机制,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有效防范医院感染。
11.促进质量持续改进。针对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病房等重点部门,围绕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制定质量评价标准,建立相应的质量安全考核指标。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应当每月开展自我评估与分析,制订并落实质量持续改进措施。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分析医疗质量安全信息。
12.定期报送母婴安全信息。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求,定期报送住院分娩、孕产妇死亡、新生儿死亡、出生缺陷等个案数据以及服务资源数据,发生孕产妇死亡后第一时间通报辖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信息采集、记录和报告相关制度。
(四)专科能力建设行动。
13.加强临床专科建设。以各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为抓手,提升产科、儿科专科诊疗水平。综合性医院着力加强妊娠合并症处置、危重孕产妇多学科联合救治,重点提升疑难重症诊疗能力。分娩量较大的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着力加强产科亚专科和新生儿科建设,逐步建立产科重点专病医疗组。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和方法,开展中成药合理使用培训,促进孕产妇和婴幼儿安全应用中药。加强危急重症中西医临床协作,提升诊疗救治能力。
14.促进保健专科发展。开展妇幼保健专科示范单位建设,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内容,加强人才建设,促进预防保健与临床医疗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产后保健、儿童眼保健、儿童听力保健等保健专科服务能力和水平。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推广应用中医防病保健方法,扩大中医药在孕育调养、产后保健等方面的作用。
15.强化专业技能培训。结合辖区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情况,确定技能培训主题。每季度开展不少于1次专项技能培训和快速反应团队急救演练,提升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紧急剖宫产自决定手术至胎儿娩出时间(DDI)应当努力控制在30分钟以内并逐步缩短。保障产科医师、助产士、新生儿科医师每年至少参加1次针对性继续医学教育。
16.推进科研攻关和临床转化。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在产后出血、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处理及出生缺陷防治、早产风险提示、早产儿救治等方面组织开展科研攻关。加快推进产后出血防治、新生儿复苏等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便民优质服务行动。
17.优化诊疗资源配置。按照开放床位和配置标准,足额配备医护人员和设施设备,确保服务资源与服务量相匹配。在门诊合理安排B超等设备,增加胎心监护等可穿戴设备,逐步缩短检查等候时间。优化产科诊室布局和服务流程,集中产科门诊、超声检查、胎心监护、采血、尿检、缴费等环节,努力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自助服务设备,提供便民服务设施,在儿科和儿童保健门诊设立母乳喂养室。
18.推进全面预约诊疗。三级综合医院和三级妇幼保健院的产科预约诊疗率≥70%,产前检查复诊预约率≥90%。在保障危重孕产妇救治的前提下,推广预约住院分娩,对预约孕产妇优先安排住院床位。
19.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通过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方式,减少患者排队次数,缩短挂号、缴费、取药排队等候时间。提供自助打印、网络查询、手机信息等多种形式的检查检验结果查询服务。规范落实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惠民利民政策和措施。
20.倡导温馨舒适分娩。营造温馨、舒适的产房环境,提供以产妇为中心的人性化分娩服务。积极开展专业陪伴分娩等非药物镇痛服务,鼓励开展药物分娩镇痛服务,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开展家属陪伴分娩。
五、行动步骤
(一)2018年工作安排。
1.2018年1-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母婴安全行动计划》部署相关工作。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行动计划和当地实际,制订本省(区、市)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做好动员部署、宣传发动工作,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各省(区、市)的实施方案要对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较高的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重点区域制订针对性的策略措施。
2.2018年6-12月,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督导检查,推动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发现先进典型,挖掘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对示范单位进行宣传报道。
(二)2019年工作安排。
1.2019年1月,总结2018年度行动计划落实情况。
2.2019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2018年度情况,部署2019年工作。对2018年度母婴安全示范单位进行表扬,在全国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
3.2019年3-12月,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督导检查,推动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发现先进典型,挖掘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对示范单位进行宣传报道。
(三)2020年工作安排。
1.2020年1月,总结2019年度行动计划落实情况。
2.2020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2019年度情况,部署2020年工作。对2019年度示范母婴安全示范单位进行表扬,在全国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
3.2020年3-12月,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督导检查,推动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发现先进典型,挖掘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对示范单位进行宣传报道。
4.2020年10-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母婴安全行动计划3年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推进母婴安全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六、行动要求
(一)细化落实行动措施。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夯实工作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确定部分重点联系医院,强化督促指导,定期了解工作进展。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也要建立重点联系单位制度,督促医疗机构采取措施切实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
(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属委管医院要发挥“国家队”表率作用,省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要发挥区域“龙头”作用。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深入挖掘、树立先进典型,通过示范引领,带动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根据各地推荐的示范单位,遴选出一批全国示范单位组织系列报道,供各地交流学习。
(三)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篇5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对医院工作的关心帮助和大力支持!今年在指挥部的关心支持下,医疗设备得到了更新、医疗环境得到了改善,为油田职工创造了良好的就医环境。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医院基本概况
**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职工医院于1996年1月18日正式建院;1998年8月被卫生部授于“国家二级甲等医院”;20*年被国家授于“自治区级文明单位”;20*年4月更名为**石油医院。
医院实行卫生处、医院、疾病控制中心三合一体制,三块牌子,一个机构。目前形成具有421名员工,27个科室,19个一级医疗专业;集临床医疗、社区保健、卫生防疫、计生爱卫、药品销售,后勤保障于一体的,覆盖哈密、鄯善两地油区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医院开设病床215张,其中:哈密医院150张,鄯善分院65张。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20*年1—10月份共实现收入3016万元,发生成本4665万元,净支出1649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收入增加了280万元,上升了10%;成本增加了170万元,上升了4%;净支出减少了120万元,下降了6.8%,实现了我院精细化管理年制定的预期目标。
20*年全年预计收入3780万元,与上年相比收入增加了110
万元,增长率3%。其中哈密总院收入约1640万元,鄯善分院约1300万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约580万元,**大药房约230万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约35万元。发生成本5910万元,实际净支出2130万元,净支出与今年费用指标2126万元相比,基本能保持收支平衡。
门诊总病员量约22.64万人次,与上年相比增长了4400人次,上升了2%;住院病人4532人次,与上年相比增长了335人次,上升了8%;进行手术1460台次,与上年相比增长了25台次,上升了1%。接生248人。治愈率83.2%,抢救成功率93%,护理事故差错率为零;综合服务满意率94.5%,全员培训率58%,计划生育率100%。实现了安全生产无事故。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1、设施设备逐步完善,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在指挥部和油公司大力支持下,投资1500万元,为哈密医院和鄯善分院购置了2台美国ge公司先进超声设备和2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检验设备,扩大了检测项目范围,缩短了检测时间,有效地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
我院检验科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pcr),已通过自治区临床检验中心检查验收,成为哈密地区首家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本实验室在全自治区仅有6家,我院现已成为国家定点的本地区pcr中心,不但对本地区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指导用药产生积极作用,也将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腔镜技术是我院的拳头项目和品牌技术,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探索出了一整套碎石、溶石、取石治疗新方案,今年外科开展的经皮肾镜技术完善了各类结石病的治疗措施,哈密地区卫生局特批准我院成立结石病治疗中心,该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院特色医疗技术已成为东疆地区的强势品牌。
医院积极与新疆抗癌协会沟通合作,于今年3月25日在我院成立了哈密肿瘤治疗中心,使哈密地区的肿瘤患者不用四处求医,在我院就能得到规范化、科学化的治疗。
同时,新设备也大大提高了鄯善分院的工作效率和检查水平,1-10月份共为职工体检9000多人次,彻底解决了大量体检病人标本不能及时检查处理的瓶颈问题。
今年对哈密医院进行了彻底的装修改造,门诊大厅宽敞明亮、收费处、药房美观大方。住院部病区安装了走廊扶手,设立了病人休闲区,建立了开放式护理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更加便于医护人员和病人沟通,为油田职工家属创造了温馨和谐的就医环境。工程预计11月底全面竣工。
2、正确把握发展定位,坚持服务油田方向
认真落实指挥部对医院的定位要求,准确把握为油田生产服务、为职工家属服务的方向,我院把主要精力首先放在油田职工家属的医疗保健上。以搞好预防体检、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建立疑难病人转院通道。同时医院根据深入各单位调研和召开医德医风监督员会议征求到的群众意见和建议,对全院服务流程和具体工作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一是适当调整了鄯善分院规模与结构。根据医疗资源和工作人员紧张的实际,把两个病区护理部合并为一个护理部;把原80多张病床压缩到65张,有效地缓解了人员紧、房间少的矛盾。准备将院外门诊ct搬回分院,方便职工检查。
二是在鄯善分院建立了油田职工医疗绿色通道。开设了职工就医门诊,配备了高年资医生长期坐诊,并将专科医生的手机号公布,实行预约服务。病区长期预留两间病房,让油田职工随时能住院治疗,并实行与外界病人分开安排病房的措施,保证油田职工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是积极开展“送健康到一线”活动。在生产繁忙季节,组织医疗小分队,深入钻井公司等边远队站开展巡回医疗,为一线职工提供免费诊疗服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入塔里木工区,为一线工人进行健康体检,传授职业病防护知识,受到一线职工欢迎。
四是根据油田病人想找高级专家会诊、咨询的需求,提出了创建“您身边的省级医院”目标。每1-2周就邀请自治区各大医院,各专业知名专家来我院坐诊、手术,1-10月共邀请消化科、妇产科、心血管科、口腔科等专家31人次,接诊病人1260人次,使油田职工家属“足不出户”地就能享受到省级医院高水平专家的服务,极大地方便了油田部分疑难病人就诊问题,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五是建立了疑难病人转诊绿色通道。医院与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疆医科大附属医院签订了转诊协议,两家医院承诺为**石油医院开具证明的病人开通转诊绿色通道,即看病,住院优先,这样就为部分病情复杂,需要转院治疗的病人得到及时医治提供了方便条件,解决职工家属到外地看病难等问题。
六是根据油公司、指挥部各单位机关回哈密办公的实际,进一步加强了哈密医院的医疗保健工作。组建了保健科,有一名高年资的主治医师任保健科主任,配备两名护士,主要承担指挥部和油田公司副处级以上干部、高级专家和劳动模范的医疗保健工作。
七是全院职工转变观念,坚持周六上午义务上班。周六本应是法定休息日,但医院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基地中小学生和平时生产繁忙无暇看病的职工,也为了增加收入,完成指挥部下达的经济任务,7年来全院职工放弃周六休息,始终坚持上班。虽然有个别职工有意见,有抱怨,但大多数医务人员都认为服务于病人是我们的天职,为医院解决困难是大家的共同责任。因此,我们一直会坚持下去的。
3、以医院管理评价达标验收为契机,狠抓精细化管理
自治区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当前最权威的医院建设评价标准。内容涵盖了医院管理、行风建设、医疗护理、医技药械、后勤管理等方面。因此,医院“达标”的过程就是抓好“精细化管理”“质量年活动”和“医院基层建设”的过程。
一是强化医疗安全,保证医疗质量。通过落实集团公司领导干部会议精神,认真查找医院管理制度、岗位职责以及软硬件方面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1)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教育广大医务人员在实施各项医疗措施,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时,要始终把病人安全和生存质量放在第一位。并建立了医院新业务风险评估体系,完善了新技术审批制度,保证在风险控制的范围内开展新工作。
(2)构建了医疗纠纷评价体系。客观评价当事人在制度职责、操作程序、技术资格、设备设施等方面的责任,根据责任大小与业绩考核办法挂勾、兑现。从制度上增强了预防医疗纠纷的自觉性。
(3)建立了医疗风险金制度。提高了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了医疗质量的提高。
(4)增强了职工的法律意识。组织员工学习《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规,进行医疗法律知识讲座,提高了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责任。
二是加强基层建设,狠抓基础工作。按照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逐个审核修订并健全完善了基础资料。同时又根据指挥部关于规范基层基础资料的要求,结合医院实际,建立了《医院基础资料目录》,把行业标准和企业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规范了基础资料。
三是加强招投标管理,解决看病贵问题。今年医院按照指挥部的要求,对设备购置、房屋改造等投资全部进行了招标,降低了成本,保证了质量。医院积极参加地区卫生局统一举办的药品联合集中采购招标,共900多种药品中标。今年四月开始全部按招标价格销售,大大降低了药品费用,最高降幅88%,平均降幅22.16%。
4、开展“三大一提高”活动,促进员工素质提高
一是建立了促学、考学、评学机制。
(1)对医务人员进行学分制管理,学分与晋升、奖励、评先选优挂钩;坚持院内培训为主线,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训练,坚持每两周一学,每季一考,每年一评。
(2)坚持年度科技成果、优秀论文评比表彰制度,持续开展各种业务技术竞赛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坚持院内优秀知识分子评选制度,促进医护人员钻研业务、苦练技术的自觉性。
(3)坚持选拔医疗骨干到外地知名大医院进修学习,注重培养技术尖子人才和造就自己的专家队伍,今年共选派41名医护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有力地推动了各学科技术水平的提高。
(4)坚持实施“借梯登高”策略,经常请知名专家教授来院进行手术示范、学术讲座等诊疗活动。医院各科、各专业都与上级大医院建立了固定的联系渠道,一旦需要,都能及时得到名专家的指导。
二是开展了大学习活动。
医院每两周利用周一晚上开展全院业务讲座学习活动,内容包括医学新进展、医疗法律知识、医护人员服务理念和员工素质教育等。各科室结合临床实际和本科特点,自行组织开展岗位职责、操作规程、疑难病例讨论以及专家会诊讲课等各种专题学习。
三是组织大练兵和大比武。
医院坚持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操作”为内容的“三基”训练。开设了“三基”训练示教室,各科室轮流进行实地练兵。组织开展了“静脉穿刺输液法技能大赛”,有力地促进了医务人员操作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医院在指挥部的关怀支持下,为医院更新了大型医疗设备,改善了就医环境,特别是调整补充了费用指标,减轻了医院经济负担,全院职工倍受鼓舞,在此,我代表全院职工向指挥部领导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们提出一点建议:
医院的一些中小设备已使用十几年,严重老化,故障频发,维修困难,直接影响医疗安全。特别是手术室的呼吸机等设备,急需更换,建议指挥部逐步为医院完善配套解决一些小设备。医院计算机系统开发使用已快十年,目前国家卫生部根据行业标准要求,开发了新的医院管理软件,要求所有卫生行业使用该套标准软件,因此,医院计算机软件和部分计算机需要更新;住院部病房病床、床头柜等设施使用年限过长,严重损坏,无法修理,需要更新等,希望指挥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给医院增加投资,逐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四、2007年主要工作目标
2007年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第二年,也是医疗卫生事业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一年,我院将继续本着“以人为本,立足油田,服务社会”的宗旨,坚持科学发展观,狠抓基础管理,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完善服务措施,保障医疗安全。让油田职工,家属和社会病人满意。
主要完成下列几项指标:
1、医院综合服务满意度90%以上。
2、抢救成功率90%以上。
3、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
重点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1、加块人才培养,持续开展“三大一提高”活动
“三大一提高”活动是医院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提升医务人员整体素质的有效措施。
(1)要进一步强化促学机制。通过“三基”培训、短期培训、外出进修学习和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要重视护理队伍建设,加强护理骨干培训,选送护理人员进行专科进修学习。对表现突出的技术尖子,继续实行工资晋级、低职高聘、津贴补助等奖励措施。
(2)营造讲学习、比技术的氛围。搭建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合理的人才梯队。认真做好在职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坚持以自学为主,院内外学习相结合,短期学习与进修相结合的原则,定期组织全院性的业务学习活动,鼓励和支持在职医务人员接受学历教育,参加院外学术专题讲座、短期培训及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不断提升医护人员整体素质,为医院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选送20名优秀的医务人员到国内知名医院进修深造,为期一年。
(3)加强医院人才培养,合理开发、使用人才,推行人才兴院战略,做好科研教学工作。积极开展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科技项目研究,各科立项的科研项目要认真组织实施,按阶段进行总结评估。筹备召开每年一次的院内科技成果交流评审会,对评选出的优秀科研项目给予表彰奖励。每月安排两次全院性学术专题讲座,全年在国家正式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上。根据医院实际,积极接收医学实习生和地方基层医务人员来院临床实习和进修学习,搞好带教。
2、发挥设备人才优势,提升石油医院品牌
培养品牌意识,树立名牌科室。进一步发挥我院设备、人才优势和本院专家、名医的作用,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在人员、技术、设备、宣传等方面向腔镜技术、心脑血管、泌尿、检验等科室投入,逐步形成院有专科,科有特色,人有专长,树立品牌科室,在已有强势技术项目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医院综合技术实力,全面带动医院发展。建成5个在本地区领先乃至全疆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专科。
——以腔镜为龙头的微创技术成为本地区具有绝对竞争力的特色技术。在自治区内领先。
——体外碎石技术形成特色,建成在本地区具有强势的结石病治疗中心。
——把血管介入技术做强做优,建成本地区的品牌项目。
——以血液透析、泌尿科为主的肾病中心成为本地区竞争力强、优势发挥明显的特色专科。
——医学检验成为国家认证的本地区唯一的检验中心。
3、强化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教育
(1)新的历史时期,医院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强化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教育,树立忧患意识,强化责任感,是全院职工必须清醒认识到的重要任务。因此,要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真真切切地在每个职工中树立视患者为亲人,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思想,不断促进全体员工服务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塑造良好的行业形象。
(2)改进服务作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纪律教育的同时,要认真落实已制定的规范与制度,对因服务态度恶劣、违反医德规范及制度被病人投诉者,予以待岗处理。要求全院职工主动为病人服务,帮助病人解决困难,将病人对本部门、科室的综合满意度列为科室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努力改变“脸难看”“话难听”的现象。为树立良好的行业风气,要求医生向病人作出不收礼、不吃请、不收红包的承诺,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影响。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规范医疗服务项目和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树立医院良好形象。
(3)认真贯彻“八荣八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在全院营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廉洁行医、文明待患的良好氛围。
4、健全服务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处置机制
正确把握定位油田,服务职工的方向,努力提升医院在油田职工中的信誉度。
(1)积极改善鄯善分院医疗条件,增强为油田职工服务意识,宣传医院的特色和服务,推出名医、专家,改变过去等病人上门的服务模式,送医送药到厂矿、到井队,让油田职工家属充分认识医院,了解我院在服务理念和服务措施上的更新及转化,让职工群众满意。
(2)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各项政策,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功能,继续做好基地社区居民的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和传染病管理、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加强社区医疗保健服务,扩大基地家庭健康档案范围和《家庭卫生保健合同》签约率,形成小病解决在社区的服务格局。
(3)成立健康体检中心,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查体服务。建立哈密、鄯善两地统一的健康体检服务体系,做到职工健康体检和病人检查彻底分开。针对各单位工作特点,按不同单位、不同层次、不同性别、不同工作性质等分时安排体检。在体检项目上,实行套餐式服务,针对不同人群和职业特点,分别制定经济型、标准型、系统型、全面型等套餐和适合妇科、肿瘤、青少年以及新入厂员工等特点的特色套餐。重点做好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劳动模范体检工作,要保证体检项目落实,保证体检结论正确。完善健康档案信息反馈制度,加强体检资料的后续处理工作,对体检结果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分别反馈到单位和个人。对有问题的个人,进行定期随访和健康指导,使健康体检工作达到高层次、高水准要求。
(4)进行保健知识、急救知识、疾病预防知识等宣传培训;完善油区突发疫情、突发事件预警处置机制,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维护油田安全生产和社区稳定。
5、狠抓精细化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根据指挥部“精细化管理年”实施办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自治区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为准则,全面落实医院各项管理制度,狠抓基础管理,规范医院诊疗活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1)加强医疗护理管理,健全和完善各项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狠抓医疗基础工作,重点抓好病历书写质量,处方质量,各类检查报告质量,查对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分级护理制度,疑难危重死亡病人讨论、会诊制度,环节质量及各类管理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建立健全护理管理体制及制度,并落实到位。建立健全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及各科疾病护理常规,抓好护理示教活动,进一步狠抓“三基训练”,明确职责任务,提高护理质量。
(2)严格医疗质量控制,促进医疗质量稳步提高。各科室要充分发挥院科两级医疗质控组织的作用,在认真做好各科日常质量监督检查的基础上,定期对医疗、医技、药品、病案等进行监督、检查、分析、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抓好急诊、重大手术病人、危重病人、输血等医疗环节中关键过程的管理及急诊科、手术室、手术科室的质量监督,促进医疗质量稳步提高。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各项操作技术,做好“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评审验收。
(4)加强医疗安全教育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规范医疗行为,做到依法执业。要认真执行病人的各种知情同意书、授权委托书、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同意书、重大手术计划报告书、危重病人通知单等,尊重病人知情权和选择权,避免医疗纠纷发生。严格规范执业行为,杜绝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无医师跨类别、跨专业执业等现象。
(5)加强财务管理,完善内部稽查、审计制度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核算,增收节支,开源节流,降低运行成本,严格控制各项非医疗性支出。
6、做好优质服务工程,提升石油医院品牌
(1)改善环境设施,完善就医流程图及医院科室标识,继续推行为患者免急诊挂号费、免费药品袋、健康教育资料,提供轮椅、饮水服务等便民措施,方便患者就医,为患者提供清洁、舒适、温馨的就诊环境。
(2)完善服务措施,简化服务流程,加强导医服务及门诊窗口科室管理,规范服务用语。开展“满意服务,从我做起”,实施“首诊负责制”,杜绝医生生、冷、硬、顶、推现象,继续开展“放心药房”及“文明示范窗口”等活动。采取各种办法简化和优化服务环节,缩短各种等候和各项检查预约、报告时间。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医患和谐关系。主动接受社会和病人对医疗费用的监督,合理检查,合理诊断,合理用药。
(3)继续参加哈密地区卫生系统组织的药品招标采购,降低药品成本价,让利广大患者。加强科室成本管理,完善采购质量环节控制,保证采购名厂家价廉质优药品,杜绝假冒伪劣药品进入医院。加快药品出库和资金周转效率,杜绝过期浪费等现象。对病人合理施治、合理用药,杜绝大处方,逐步建立各级医生抗菌素使用技术规定,抑制药品费用增长,减轻病人医疗费用负担。
(4)推行单病种收费,对部分疾病诊疗执行最高限价,降低医疗服务收费价格,继续建立健全医疗服务收费公示和咨询,主动为患者答疑解惑,让患者明明白白看病。在指挥部经济指标允许的前提下,全面降低手术费、大型设备检查费、化验费等价格,进一步减轻职工家属看病就医的经济负担。医院可以建立起内部职工和外界病人两种价格体系,为油田职工家属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篇6
尚红教授是全国政协委员,因此,采访一开始,我们的话题最先触及的自然是她“参政议政”的职责。而且,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她,话题是绕不开深化医改这一内容的。在采访中,尚红教授首先谈及了“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县级医院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服务体系能力建设”此两方面的话题……
改革分配制度,
将医生收入与群众满意度“挂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以来,遵循“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各地在完善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能力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尚红教授认为,医务人员是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是医改的主力军,在“完善服务体系”方面,没有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就没有群众对于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只有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让医务人员自觉投身改革、主动服务人民,公立医院改革才能收到实效。
“虽然目前医改试点城市为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与医务人员实际承担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相比,当前的人事分配制度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经过多年的调研,我认为,在当前围绕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三方面的主要问题。”
尚红教授接着谈到:“首先一点是,公立医院编制配备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当前绝大多数公立医院仍然按照1978年卫生部颁布的《县及县以上综合性医院组织编制原则》确定编制标准,大量公立医院二十余年未曾改变过编制配备。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入推进,便民门诊、优质护理等工作大大增加了医务人员的编制负荷,原有编制配备早已不能适应现有需求。2010年卫生部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所开展的基线调查工作显示,各级医院编制内卫技人员、医生和护士所占比例均有所降低,公立医院人员规模扩大主要是非编制内人员增加所致。在我国现有体制下,编制内外的人员在工资收入、养老待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双轨制’甚至‘多轨制’的用工政策不能实现同工同酬,不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同时,公立医院缺乏必要的用人自,人事管理制度不能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一方面,绝大多数公立医院并不具备自主招聘医务人员的权力。新进人员招聘往往由地方人事部门按照公务员招考的方式统一组织,不能够体现医疗行业的技术特点,不利于医院遴选优秀从医人才。另一方面,竞争性的人事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医务人员能进不能出的现象仍然凸显,不能够有效激励医务人员。”尚红教授接着说,“最后一点是,与医疗行业特殊性相适宜的薪酬制度尚未建立。一是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与医疗行业特点不相适应。很多地方将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设定标准与当地教师平均工资相参照,甚至低于教师工资,这与医疗行业高风险、高难度等特点不相匹配。二是医务人员薪酬结构缺乏规范。对于如何设计医务人员薪酬中固定部分与可变部分的比例,缺乏明确的指导性意见。部分地区固定薪酬比例过高,造成了医务人员的‘大锅饭’;部分地区可变薪酬比例过高,不利于促进医务人员之间的团队合作。三是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缺乏规范。不少医院难以将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转化为可以量度的绩效考核指标,仍然将医务人员收入与医药收入相挂钩,难以促进医务人员因病施治、合理诊疗。”
谈完这些后,尚红教授继续说:“我认为,我国医务人员的薪酬制度设计,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据我了解到的一项研究显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教师薪酬水平大多为人均GDP的一倍左右,医生薪酬水平大多为人均GDP的两到三倍。医生薪酬水平远远高于教师,体现的是人力资源差异、工作时长、工作复杂程度等差别。OECD国家专科医生薪酬水平大多为社会平均工资的2.5倍至4倍。而在美国,他们针对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采取不同的薪酬制度设计。营利性机构通常采用股权或收益均分的分配模式。非营利性机构中,医生收入的全部或主要部分都是工资。其中,37%的雇主使用了固定工资模式;63%的医院采取了“工资+奖金”模式,奖金激励一般基于产出量或质量,大多医院奖金的比例占医生收入的20%至25%。”
介绍完这些资料后,尚红教授接着说:“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是确保公立医院改革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的关键,而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则是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核心。为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我在今年的‘两会’上提了三条建议:一是完善公立医院编制配备标准,适当增加编制数量。建议根据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工作量等因素,明确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公立医院的编制配备标准。对承担对口支援的公立医院、教学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院、开展双休日和节假日门诊的医院,进一步增加编制。二是赋予公立医院必要的用人自,建立竞争性的用人制度。允许公立医院自主招聘新进人员,择优聘用。改革人事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三是改革分配制度,建立与医疗行业特点相适宜的薪酬制度。首先要大幅度提高医务人员薪酬待遇水平。试点突破对公立医院的工资总额控制。提高人员经费占医院业务支出的比例,力争使大型公立医院这一比例达到40%以上。政府加大对县级医院的投入力度,对其人员经费给予一定比例的保障。同时完善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办法。由中央层面出台与医疗行业规律相适宜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指导意见,指导地方将医疗服务提高数量、质量、技术难度、风险度、群众满意度等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并将其与医务人员收入待遇相挂钩,以此确保伴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化,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能够得以充分调动……”
加大财政投入,
为县级医院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输血”
尽管我国新一轮医改取得了诸多成就,但尚红教授认为,目前全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主要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服务体系能力依然不足。县级医院是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枢纽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的龙头,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是缓解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大病不出县”目标的根本举措。因此她认为,要结合我国国情,加强财政对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其服务能力。
“我认为,最近几年的财政投入偏向于县级医院硬件建设,县级医院、特别是西部地区县级医院软件建设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是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水平不高。就辽宁省而言,2008年辽宁针对全省县医院的调查显示:全省县医院的卫生人员学历层次、技术职称普遍偏低。41个县医院平均每院在岗职工500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72人;包括在职教育在内的本科以上学历为19%,大专学历25%,中专及无学历56%;高级职称5%,中级职称40%,初级职称55%。第二个问题是科室能力建设仍需加强。县级医院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病人救治,重大疑难疾病接治转诊等工作,这就需要县级医院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检验和病理等科室具备一定的诊疗能力。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县级医院虽然拥有较好的仪器设备,但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科室难以承担起相应的诊疗任务。还有第三点,就是学科带头人匮乏。在县域医疗卫生人才整体水平不高的背景下,县级医院往往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目前很多县级医院只能通过城乡对口支援等方式引入学科带头人。这种方式虽然对提升县域服务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县外支援专家流动较快,不能够长期工作;‘输血’式的学科带头人引进方式,难以起到‘造血’作用,很难培养出县级医院自己的学科带头人等。最后一点是县级医院的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县级医院院长多为医学专家出身,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方式都滞后于客观需要,制约了县级医院的长足发展。”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疗服务体系也同时面临着硬件设施落后和软件能力不足的尴尬。”尚红教授继续说,“在硬件设施方面,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医院床位紧张。据调查,2010年贵州省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只有2.73张,比全国平均水平的3.31张少了0.58张。贵州省内三分之二以上的县级医院已经不能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其次是乡镇卫生院建设达标率较低,设备依然老化陈旧。据2010年的医改监测显示,贵州省有1095所乡镇卫生院建设未达到国家标准,达标率仅为24.4%。在软件能力方面,部分医疗机构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收入较低、生活配套设施不健全,吸引和留住人才难度大。特别是高素质人才和服务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全科医师比较匮乏,县域医疗服务水平相对偏低,患者外转率较高。同时,由于财政投入不足,通过服务获得收入的能力不高,部分边远地区医疗机构负债经营现象严重……”
尚红教授认为,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县级医院硬件设施已基本达标,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应当转移到软件水平提升方面。加强能力建设首先需要财政投入的支撑和保障,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建立促进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服务体系能力建设则应当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另一方面对人才培养等工作出台更多的优惠性政策。
“其具体措施,首先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县级医院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体系发展建设的支持力度。我们建议财政在以下几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化解医院债务。重点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增加县市省级医院的建设投入,扩建床位,对大型设备购置予以补贴。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大部,地方配套少部。同时利用财政投入逐步化解医院历史债务。二是加大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对县级医院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机构新进人员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工资、福利、管理经费等由财政负担;继续支持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给予县级医院更多的培训名额;支持县级医院作为县卫校的相关硬件和软件建设,使县级医院更好地承担对乡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工作。三是加大对骨干人才的政策倾斜力度。通过设立人才专项基金等形式,在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等方面,对县级医院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机构的学科带头人予以重点支持;对在对口支援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在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四是加强重点科室能力建设。制订县级医院发展规划,每年选择若干技术能力与群众需求差距较大的科室,设立经费予以重点支持,做到‘设备、人员、技术、管理’的配套。在我国目前‘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体制下,县级财政大多捉襟见肘,难以充分落实县级医院补偿政策。建议仿效国家义务教育的一些做法,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居民享受公立医院服务的差距,推进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其次就是要尽快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对新进人员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是提高医疗服务提供同质性水平的重要举措。建议明确县级医院新进入人员必须经过规范化培训方可执业,在三级医院建立培训基地,住院医师培训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培训考核与管理等经费,由财政全额负担,确定财政补助的范围、内容和经费管理等。最后还要加强城乡对口支援的制度建设。拓展对口支援范围,从业务支援扩展到管理支援;鼓励采取专家团队支援的方式,选聘一批有管理经验的业务骨干到对口支援的县级医院担任院长、副院长或科主任。有计划地开展技术支援,围绕县级医院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医院的薄弱科室,制定帮扶计划和有针对性的推进策略,通过持续系统的努力,提升服务能力。通过制度性的城乡对口支援,提升其人才、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大财政对对口支援工作的补贴力度,提高支援医务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补贴水平。”
解决经费保障,
将艾滋病诊疗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谈完以上两个话题后,尚红教授的话题终于触及到了我国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她认为,近年来,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仍然广泛存在,艾滋病传播方式更加隐蔽,受艾滋病影响人群增多,各年龄人群均有报告,局部地区疫情严重,长期积累的艾滋病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死亡人数不断增加。目前,全国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约78万,其中患者15.4万,2011年新发感染4.8万人,艾滋病相关死亡2.8万人。与2010年相比,2011年艾滋病发病率增加27.37%,死亡率增加18.58%,艾滋病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尚红教授认为:“艾滋病诊疗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是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经费保障不到位,医疗机构在艾滋病诊疗中的作用受限。医疗机构是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诊疗服务的重要主体。相对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专科医院,综合医疗机构在专业人员、设备设施和医疗技术等方面均具有优势。在综合医疗机构由专业的临床医师指导艾滋病患者服用抗病毒药物,进行疗效评价和副作用评估,特别是对耐药的、合并机会感染或其他疾病的艾滋病患者进行多学科综合诊疗,这是艾滋病患者享有优质、安全医疗服务的重要保障。”
尚红教授进一步分析说:“目前,综合医院已成为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主要场所;同时,绝大多数艾滋病患者选择在大型综合医院就诊,医疗机构承担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任务日益增加。但长期以来,国家对医疗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补偿制度的缺失,直接造成了补偿缺乏依据、流程不畅、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等问题。多数地方免费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和艾滋病相关检测仅在疾控部门提供,综合医疗机构在艾滋病诊疗过程中未享有同样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诊疗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则由医疗机构自行解决,国家推行的艾滋病患者‘四免一关怀’政策无法顺利实现。”
尚红教授还认为:“我国艾滋病诊疗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分配制度与保障机制不健全,影响卫生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方面。因为艾滋病的诊疗工作社会责任大,职业暴露风险高,经济收入较低;国家对艾滋病等职业暴露的医疗保障机制不健全,医务人员存在顾虑,因执业行为被艾滋病毒感染的工作人员还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医疗机构从事艾滋病诊疗工作的人员队伍不够稳定,这也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对此,尚红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加大医疗机构从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诊疗工作的经费保障力度,更好地发挥综合医疗机构在艾滋病诊疗中的作用。增加对综合医疗机构开展艾滋病诊疗工作经费投入,对提高我国艾滋病防治能力,有效控制艾滋病上升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在三个方面加大保障力度:一是建立综合医疗机构艾滋病免费检测补偿机制,设立检测试剂专项采购资金,为在医疗机构就诊的、需要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的患者提供免费检测服务。二是将医疗机构艾滋病诊疗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医疗机构艾滋病诊疗工作正常运转。三是建立艾滋病患者耐药检测补偿机制,划拨专项经费,对艾滋病患者进行免费耐药检测,更加有效地开展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减少耐药发生及流行。其次,还要充分保护并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向艾滋病诊疗岗位倾斜的分配制度,提高艾滋病防治一线人员的待遇。建立综合医院感染科、外科系统各科室、皮肤科、呼吸内科、检验科、输血科(血库)、麻醉科、手术室等科室相关医务人员风险岗位补贴;另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是,还要尽快将艾滋病等职业暴露纳入职业病范围,予以工伤保障……”
- 上一篇:互联网安全应急预案
- 下一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