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理论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8 20:4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理论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

篇1

关键词: 材料力学;高职院校;实际工程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245-02

0 引言

材料力学这一门课程是工科类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基础性课程,其课程开展的目的是将学生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合。材料力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具备合格的材料力学知识和理论,并且利用相关理论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材料力学课程的开展过程,必须要在注重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逐渐的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实际工程问题进行良好的分析。材料力学这一门课程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其课程内容中,概念与公式的数量较多,并且计算量较大,应用性很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力不从心、凌乱与分散的感觉,是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难点课程。与此同时,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材料力学的基础教学课程的课时逐渐减少。教师在面临新的教学需求时,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较短的学时内,掌握更多的基础课程知识,并且可以将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材料力学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方法较为僵化,灵活性不足,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足,难以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对自身教学理念进行革新,认识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问题进行联系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材料力学是工程力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经典的力学课程。现阶段,大多数材料力学的教学体系依然沿用以往传统的教学体系,以简单基本变形到对于工程实际组合变形的研究,对于基本变形的研究顺序较为固定,整体教学过程中各种知识点、公式较为繁多。在实际课程教学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课堂实践来进行基本变形的讲解,对于组合变形讲解的实践被不断的压缩。在实际的工程问题中,很多工程构件是具有复杂的结构形态,基本变形难以良好的应用在对实际工程问题的研究上。学生虽然已经进行了材料力学的研究,并且具备一定的材料力学理论知识,但是遇到实际的工程问题中,仍然存在毫无头绪,无从下手的情况。与此同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广,材料力学的学时逐渐降低,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简化知识的教授,避免课堂教学内容重复成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对于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认识,明确自身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实际应用的思想,真正的做到以理论知识服务工程实践。在此过程中,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完成有关材料力学知识的学习。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注重对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设置,通过将课堂知识与应用结合的模式,将材料力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逐一的讲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基本变形的讲解时,可以通过拉伸与压缩来进行问题的引入,在融入外力计算、应力分布规律、强度等知识点,并且进行举一反三的知识点类比,最终让学生在紧凑的课堂教学中,逐一掌握有关知识点,培养解决问题的思路,适应现代课程教学中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培养合格的工程人才。

2 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以往的材料力学教学过程中,是以教师的单一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注重对理论的教学,忽视对于材料力学相关知识的实际运用。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并且以应试为主要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围绕教材与课本,学生被动的参与到教学当中。传统教学模式现已难以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也不能更好的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新课程的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开展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不断的对自身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教师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要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探究,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注重实现自身引导者的角色。在课程教学开始时,通过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讲解,并且引导学生完成自主的预习,在新内容的学习之前,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材料力学教学中,对于即将讲解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与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合理的预习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并且提高知识的记忆水平。通过运用力学知识,对于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渐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并且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课后教师要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进行主动合作解决教师所布置的课后问题,提高学生对于材料力学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现阶段,计算机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的走入到教学当中。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与生动性,直观的将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并且强化了学生对于工程概念的了解,直观的反应了材料力学特点。在材料力学的教学中,引用多媒体技术,是对于现有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的主要措施。在材料力学的课程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具有良好逻辑性的图文,降低学生对于枯燥课程的理解难度,生动形象的对课堂内容进行讲解。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动画等形式,对于材料的变形以及失效等状态进行模拟,学生可以很好的通过动画演示,掌握材料的变形规律与特点。多媒体教学中,整体信息量较大,如果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参与到教学当中,就会出现课堂走神等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的安排多媒体教学,将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发挥不同教学方式的自身优势,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3 实验教学的改革

材料力学教学课程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方面运用的重要过程。以往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并且过于依赖于传统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过程缺乏独立性,仅仅以演示与验证为教学目的。实验教学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在开展实验教学中,需要强调试验教学的地位,并且注重实现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联合的重要环节,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对于材料力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积极的动手,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来了解材料力学的实际应用。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可以有效的巩固所学知识,并且促进学生积极的对新问题进行探索。在实验课程开展之前,教师还要做好有关预习的准备,对于试验课程的安排进行设计,并且在课堂开展之中,让学生认真的参与到实验当中,并做好课后总结与分析。在实验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注重实现实验的启发性与实际性。

4 结束语

要想真正的提高材料力学的教学工作,就必须要注重建立良好的教学体系,并且通过对现有教学方式的革新,并加强实验教学的开展。材料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科课程,因此,加强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际工程联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的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课程的改革,研究了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相关对策。材料力学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要对以往僵化、死板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提高教学的灵活性,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材料力学的学习当中。教师要针对材料力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与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并且做好课前备课工作,对于现有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改革与探索,提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意识,提高高职院校材料力学教学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玮军.材料力学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08).

[2]杨志军,赵学友.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冶金教育,2011(03).

篇2

一、中职“工学交替”的衔接问题

“工学交替”使学生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培养了团队意识。毫无疑问,“工学交替”是职业院校各种办学模式中的最佳模式,通过“工学交替”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工学交替”模式牵涉到学校和企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如一个又一个“瓶颈”,如果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到最终的效果。比如,在“工学交替”的衔接过程即从“工”到“学”或从“学”到“工”的过程中就容易存在一定的盲区。

(一)从“工”到“学”的问题

所谓从“工”到“学”的问题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实习对课堂学习产生的影响。学生从企业结束实习返回校园后,很难马上进入学习状态,而要改变这种状态一般需要一到两周的适应期,给正常教学带来非常不利的因素。二是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遇到的理论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无论是高一初到中通公司实习,还是高二时进入天虹商场实习,甚至在中通和天虹已经实训过一个学期后,学生都会遇到实习过程中运用到的实践知识从理论上无法解释或者难以理解的问题。

(二)从“学”到“工”的问题

所谓从“学”到“工”的问题指的是从学校学习转为企业实习时适应过程中的问题。一般在开始实习之前,实习企业会派遣实习老师为学生讲解实习注意事项及基本实习内容。由于时间限制,不能面面俱到,往往主要讲述要点,对操作类的内容一带而过。但对学生而言,这部分内容却是他们最需要的。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到达实习岗位后需要再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熟悉和磨合,实习有效时间大大缩水。

二、解决衔接问题的最佳方式

移动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构建了更开放和灵活的学习环境。常见的移动学习指的是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网络学习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很好地解决“工学交替”模式下学生在每个交替过程中的知识应用和衔接问题。

(一)移动学习的突出特点

1.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学习者能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极大地满足了“总在线”的学习需求。这就解决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进行理论学习或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结合实践操作的需求,只要有网络,随时随地都可进行新知学习或者旧知复习。

2.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学习。移动学习以其独有学习的碎片性的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知识的便利,使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去掌握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组块。正如面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知识碎片,经过每天一片、一点的摄入和积累,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拼图一样。这一特点对于实习期间无法抽出大段时间学习的学生尤为重要。

3.满足了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移动学习的交互性可以实现信息及时的双向流通,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交流沟通能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发展学习者的个性,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和信心。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在线交流,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学生实习前,由教师制作可在移动终端观看的实习学习材料,可以让学生尽早熟悉实习流程及基本要领,让学生尽早进入实习状态。在学生实习期间,教师根据实习进度制作相应的理论学习材料,可以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打下良好基础。在学生结束实训前,教师为学生制作相应的在校学习材料,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提早进入学校学状态,缩短了由“工”到“学”转换的适应时间。

(二)移动学习的主要载体

微课是移动学习的主要载体。微课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的教学内容,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六十秒课程。国内不少教育工作者对于微课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普遍认为微课应在十分钟之内,主要采用视频音频结合的方式,针对明确教学目标,集中说明一个小问题。一节微课的时间不长,耗费流量不多,可以保证学习时的流畅度,也符合中职学生注意力和认知规律。

中职学生在从“学” 到“工”过程中需要对实习单位不同工作场景(例如天虹商场的收银、配货、盘存)有直观的认识。这时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视频配音的微课,拍摄真实的场景,每节课只讲一个场景。学生在有空时可以反复观看以加深认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疑惑,也可以通过查询方式找到教师事先制作好的微课观看。对于有问题的地方或是没有明白的地方可以放慢速度或反复观看,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足够机会领会。这时的微课学习起到了答疑解惑的作用,让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平台

(一)微课选题及制作方式设计

1.微课选题

中职学校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与普通高中相比,更偏向操作性与实用性。因此,教师在微课选题时,要特别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内容上一定要短小精悍,一节微课只针对一个点展开。以笔者所承担的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为例,在Excel排序与筛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结合学生在天虹商场实习时遇到的货架管理、商品摆放等实际问题进行讲解,既让学生打下了理论学习的基础,又解决了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微课制作方式

微课的制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录屏,一种是录像。笔者所在学校主要采用录屏的方式进行微课制作。这种方式易于操作,只需要电脑、耳麦、录屏软件及PPT课件。教师在电脑上同时打开PPT及视频录像软件,戴好耳麦,跟随PPT的展开,一边演示一边讲解,PPT播放完毕讲解随之完成,最后再通过软件对视频进行后期渲染处理,可以添加文字及标注等。目前比较通用的录屏软件是Camatasia Studio。相对录屏,录像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录像机进行拍摄,并进行后期剪辑。

两种方式各有优点。单一知识点讲解多采用录屏方式,对于情景再现类课程,用录屏的方式也比较好。录像方式相对比较适合对整节课“教”与“学”的动态反映,比如优质课或示范课的录制。

(二)移动互联网微课平台设计

目前,主要的移动互联网微课平台实现有三种模式。

最直观的一种是对现有的微课网站进行改造,用HTML5等语言进行转码重构,使网页能够通过浏览器在移动设备上正常显示,微课内容能够在移动终端正常观看。教师可以将微课内容到这些支持手机浏览的微课网站上,让学生登录此网站进行学习,也可以将本校现有微课网站进行HTML5转换,使之适应移动学习的需要。

第二种方式是利用第三方平台进行微课平台建设。比如微信公众平台,将微课上传到平台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出去,同时对于公众号菜单进行适当改造,增加搜索、互动反馈、作业上传等功能。利用微信等方式进行微课内容及学习是目前比较主流的移动学习方式。由于微信普及率较高,兼容性较好,这种方式受到广泛欢迎。

第三种方式是采用制作APP方式。移动终端下载APP后,能够通过与服务器交互,获得服务器上的微课内容,并能在移动终端播放。采用制作APP方式进行微课制作及的一般为专业教育类互联网公司。使用这些APP可以将平板电脑或者手机触屏变成一个小型电子白板,教师录制时可以通过在移动终端上面用手指或者触笔书写,可以随时拍照导入照片、图片,APP会将屏幕图像变化和教师的声音录制成微课视频文件。录制完成后的视频文件为适合手机和平板电脑观看的高清视频格式。这种情况也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在APP注册后方可登录进行学习。

四、对移动学习的总结与展望

移动微课程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满足中职学生对知识的获取需求。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应用移动微课程进行针对性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解决“工学交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笔者所在的电子商务教研组教师普遍反映,通过微课程,教师掌握了一门利器,有的放矢组织教学,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同r减轻了重复教学的负担。学生也反映,在实习和在校时还能针对性地学习,在工作之余或者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手机浏览微课,答疑解惑。通过在线平台,还可以进行讨论和作品展示,教师和学生们实现了零距离互动,且学习轨迹可回溯,非常便捷人性化。

篇3

“观课议课”是一种研修活动,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提倡课堂多元主体,教师多元角色,教学多元途径,学生学习多元模式。课堂上可“看”的成分越来越多,听课者单靠“听”不可能获得全面信息,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感知、收集课堂信息。授课者的语言和行动、师生的状态和精神面貌、课堂的情境和发生的事件等都成为感受的对象,同时观课要做到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通过观课,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校园合作文化、增加教师责任感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评”只是对授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指出教学中的主要优点和不足,容易面面俱到但重点不容易突出。又因为被评者只是被动接受,没有积极互动、平等交流,达不到平等接纳、共同研究、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到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展开对话,促进反思。议课以授课为取向,其目的是“怎样突破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改进和专业素质的发展。议出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学设想之间的联系,议课也是提供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交流探讨的平台。

二、“观课议课”的优点

反思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观课议课的优点突出表现为:

1、“观课议课”促进了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氛围;2、“观课议课”加强了教师间分享、欣赏、交流、合作的意识;3、“观课议课”活动促进了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4、“观课议课”是人际间的群体性活动,能够有效缩短教师间的距离。

以上四个方面是开展观课议课的目的,在实践中,应该把“改进课堂教学”放在突出的地位。只有教师感受到观课议课对自己有帮助,才能调动教师参加观课议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观课议课的效益就有可能实现。

几年来,经常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但是还没有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大多数教师对观课议课活动比较陌生。因此本学期教研活动,打算开展观课议课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观课议课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观课议课的理论学习内容。

1、学习观课议课的背景、意义、目的。

2、学习观课议课的优点。

3、学习观课议课的流程。

4、学习分析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

以上四个方面,由教科中心主持,各教研组进行两次专题学习交流:第一次,学习“观课议课的背景、意义、目的”和“观课议课的优点”;第二次,学习“观课议课的流程”和“分析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通过学习交流,使教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开展观课议课活动的必要性,同时,了解和掌握观课议课的方法,为学校组织观课议课活动打下基础(学习材料由教科中心统一印发)。

(二)观课议课实践。

根据学校情况,本学期每个教研组安排两次观课议课活动,对这两次活动有以下要求:

1、每次观课议课活动前,每个教研组要进行商讨和分工,拟订好观察点,让每个教师都能带着问题来观课。

2、在议课过程中,不是“议”课的好坏、而是把自己的困惑说出来,把观察、感悟到的问题提出来。

3、议课中,要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和风格,不要总说“这节课存在什么问题”,而是多说“假如我来教我会这样处理”。

4、议课可以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如,播放点轻音乐,或在校园的某个角落。

篇4

一、适应改革需要,树立研训新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开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考,特别是对如何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给予了极大关注。

新课程改革由于系统性强、内涵丰富、周期长,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当然,也对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需要一个在实践中学习、研究、反思的平台和过程,校外培训虽能部分解决教师对新理念的认同,但很少关注学校的特点,校本研训是基于现实情境的问题解决,因而具有校外培训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校本研训,概括地说,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

校本培训从组织的角度与校本教研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内容,也是最本质的东西。它是一种由学校组织,主要在校内开展的,和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直接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的一种继续教育实践。“以学校为单位,以学校为主体,以发展为主旨”是两者的共同理念。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及时引进了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这两种好的研训新路子,并在具体的日常工作中进行尝试和落实,并不断更新和完善。我们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学习校本研训的有关理论,并选择了一些相关的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尽量使有关同志和学校认识到“校本”的真正含义,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在具体的活动中,则有意识的转变工作方式,重点参与一些校本色彩强的活动,使校本研训能初步被广大学校和教师接受。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以校为本”是我们工作的创新、深化和拓展,对学校发展来说,“校本培训”更不是可有可无的时髦点缀品,而是顺应时展要求,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尝试课题探究,促进工作转型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是学习者、研究者。教师的工作转型,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效的媒介。

1. 课题引入——提升探究水平。

引进的优势就是指导相对到位,资料相对丰富。几年来,我们开展了“作文生活化”、“发展性评价”、“构建学习化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活动。

2. 行动研究——促进工作转型。

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然而农村小学教师又存在理论不足和受时空制约的弊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我校尝试了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以问题攻关为主方向,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来于实践,服务教育。我校先后尝试了“新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预习能力的培养”、“学困生的转化”等课题研究。并把每周论坛作为教师行动研究的交流平台。行动研究的开展,不仅解决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而且使教师逐步由原先的“教书匠”心态向“研究者”的意识转型,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

篇5

新学期,我区数学教研工作继续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沿着“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的方向探索,在提升教研水平、打造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逐步形成钟楼数学学科研究的特色。

二、主要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浓厚学习氛围

工作内容: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及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落实“减负”精神,贯彻“大纲(试用修订版)”要求及“国标实验版”思想。

实施策略:健全理论学习制度,加强理论学习指导。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学习形式,以各校校本培训为载体组织专题学习,结合数学教学研究方向组织各类学术沙龙,努力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各校教研组要结合学校实际、教师特点分散研修、自主学习,切实提高学习质量。

达成目标:在学习理论、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教师进一步开展教改实践,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课程故事、教育随笔、教学案例,并努力在各类杂志上发表或在各类评优活动中获奖。特别关注“我与课改”论文征集(截稿时间:9月20日),市“小数会”2004年论文评优活动(截稿时间:9月27日)

2、深化课改实践研究,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工作内容:

(1)抓好一~三年级新教材的教法研究活动,特别是三年级新教材的研讨活动。

(2)严格落实四~六年级“大纲(试用修订版)”的教学要求,培养课程开发意识、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

(3)认真组织“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实验”工作,收集对实验教材的评价及修改建议,跟踪“样本班”的实验情况,总结教改经验。

(4)积极推进区数学学科协进组的工作活动进程,校际联动,优势互补,切实提高各点的活动质量。

实施策略:课改理念只有付诸于行动、见诸于课堂才能体现价值、焕发活力。因此,在提高课改实施水平的过程中,我们应将研究重点落在课堂上,组织“五个主题”的课堂教学研究,即学习材料的选择与组织,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学习方式的改善,学习过程的优化,学习评价的策略,努力探索具有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具体活动形式有三:教研室牵头的全区性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以各协进组为主体的公开展示活动(由各协进组自由申报);面广量大的课堂调研及问题讨论。

达成目标:策划活动,组织研讨,让更多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行为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在各级学科竞赛、各类学科教学展示中获得好成绩。

3、推进教育科研进程,深化数学教学改革

工作内容:

(1)区各校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推出了一系列有实效性、有针对性的数学课题,并在实践中解决了问题,深化了数学教学改革,本学期要继续扎实过程、有效推进。与此同时,教研室将各校研究的共同点整合,在宏观层面上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这一方向,与各校达成共识、形成研究合力、寻找研究策略,形成钟楼数学教学的新特色。

(2)评价是导向,本学期将在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钟楼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意见(试行稿)”,及“考试改革评价意见(试行稿)”。

实施策略:以数学学科基地为载体,在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搞实验、作研究,同时借助区数学学科高级研修班成员的研究力量,将科研工作向纵深推进。

达成目标:(1)拟出“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方案,论证、修改、调整。选定学科基地及实验班级,并在此范围中解读方案思想,做好宣传、组织工作,使研究成员内化理念,达成共识,初步付诸行动。(2)制订出“钟楼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意见(试行稿)”及“考试改革评价意见(试行稿)”。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养

工作内容:加强几个层面队伍的建设:区数学骨干教师队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区数学青年教师队伍,新近踏上工作岗位的教师队伍。对这几支队伍做到分层要求,拾级而上。

实施策略:以学校教研组为主体,通过师徒结对、平行班结伴,帮带新教师,使他们起好教学第一步。以十一月份“青年教师素质大赛”为载体,为促进教学研究,为青年教师崭露才华、脱颖而出搭建舞台。以十月份“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学术研讨会为契机,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互动、校际间的交流研讨,从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两方面促进教师长足发展。

达成目标:

(1)市级、区级数学学科带头人要主持一个课题的研究工作;

(2)市级、区级数学学科青年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要在相应范围内上1——2节研究课或示范课,并在各类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获得好成绩。

(3)数学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要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力争每年在省、市教育刊物上发表1——2篇有质量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4)青年教师要勤动脑、善动笔,争取在各级各类论文比赛中获奖。

三、重大活动:

1、九月二十三~二十四日举行“常州市四~六年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

2、十月份举行“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学术研讨会。

3、十一月份“区青年教师素质大赛”。

4、十一月份“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方案论证,课题解读。

5、十二月份数学教学评价工作意见交流会

四、日程安排:

八月份:

1、一~六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九月份:

1、常州市“四~六年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

2、教学常规调研活动

3、9月20日“我与课改”论文区内预选

4、9月27日小数年会论文区内预选

5、协进组长碰头会

6、协进组研究活动

十月份:

1、“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学术研讨会

2、小学数学优秀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3、第二次教材分析

十一月份:

1、区青年教师素质大赛

2、“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方案论证,课题解读

3、课改年级教学研讨活动

十二月份:

1、数学教学评价工作意见交流会

2、市“小数会”年会

一月份:

篇6

关键词:设计概论;艺术设计;有意义学习;先行组织者

奥苏泊尔认为学生能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有意义的接受新知识,并主动建立新旧知识的实质性联结,就是有意义接受学习。原有认知结构对后续学习的有益推动,形成新的更丰满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需要引导性材料,而这种在新学习之前给出的先导性材料,可以为学生联结新旧知识结构,使其在知识结构的破裂之间寻求最佳状态,我们称这种先导性材料为先行组织者。笔者在高职院校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老师和学校只重视技能课程,设计类技能课程的学习缺乏理论支撑,使艺术类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热情欠佳。究其本源是因为老师没有引导学生建立起设计类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实质性联结。

近年来更多的艺术设计类教师积极探索理论与技能的联结,引入先行组织者的概念进课堂。奥苏泊尔认为先行组织者在概括水平上高于新的学习材料,认为在新的学习开展之前,应该让这样的概括水平更高一级的先导性材料先呈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新旧知识的实质性联结,才能对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打破及重组,从而成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所以,在实际教学经验总结过程中,先导性材料的呈现顺序应视实际教学需要而定,尤其是在同一专业内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的教学操作中,更应灵活的安排好先行组织者的教学顺序,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的良性教学效果。

“设计概论”作为一门艺术设计课程,是集设计艺术源流、风格和发展规律为一体的设计理论基础课程,详述了设计艺术的内涵和外延、特征和本质、源流和趋势、演变和脉络,对于学生了解设计本源。该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设计艺术在内涵、形态、界面、文化、创新等基本问题上的问题和发展态势,为“三大构成”、“图形创意”、“版式设计”等设计基础技能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换言之,设计概论是打开学生设计艺术审美、素养、境界的理论窗口,把设计操作中的感性创意思维以系统化理论知识呈现给学生,并使其灵活运用到设计技能练习中去。设计理论课程建立的初步认知结构,能在先行组织者的帮助下,联结新的设计技能知识,形成设计理论知识结构与设计技能知识结构的有意义性相促相成。如何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设计概论这类基础理论课程应作为先导性材料,与设计基础技能课程的教学相互贯穿、相辅相成,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三大构成”、“图形创意”等设计基础技能课程的时候往往不能自主发散思维,此时就需要教师呈现概括性水平更高一级的理论知识作为先导性材料,帮助学生将感性的创意思维转换成笔下抽象的视觉符号。例如,笔者在教授设计概论课程中陶瓷设计知识点时,针对学生平面构成学习过程中抽象能力较弱的问题,特设立中国古代装饰纹样专题一讲,着重讲解中国古代陶瓷设计中的纹样派别级演变。通过解读半坡型彩陶的“人面鱼身”纹(如图1)、庙底沟型的几何纹、马家窑型的螺旋纹,让学生了解古人如何发散创造性思维将具象创作事物抽象简化为视觉符号,重点解析中国古代先人将“寓人于鱼”的意义赋予在图形设计中,将人面和鱼形合体为花纹,整个装饰纹样将两条以上的鱼纹抽象化、集合化、样式化,形成横式的直边三角形组成的装饰图案。学生在视觉符号的抽象转化理论学习后,逐渐将几何图形运用到平面构成的创作中,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以猫为创作原型,创作出了系列平面作品(如图2)。在几何抽象思维的练习成熟之后,笔者将平面设计的教学目标推进为几何抽象化,使学生能更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更富创意的作品。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进行了诸多尝试,最后发现学生在创作中难以梳理自己感性的创作思维,究其本源是其设计艺术理论知识薄弱。在此认识基础上,笔者结合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家具设计中器以载道的宗旨,详述中国古代传统器具设计是如何将宇宙万物的形态法则通过模拟的方法运用到器物设计中,并通过对形态的直接模拟实现“观象制器”。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器物设计的代表图案“龙”,就是人们自我思想意识对外在自然形态的抽象和升华,笔者呈现了与龙相关的图案。例如,“龙马精神”、“龙凤呈祥”、“二龙戏珠”、“云龙风虎”、“鲤鱼跳龙门”等。中国器具设计中的“龙”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领域里“龙”的文化,也成就了古老的东方神秘,中国传统图案的神奇的质感肌理,诗情画意的意境,在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更加提升了学生的创作水平。通过这样的纹样图案理论学习,学生的创作热情高涨,创作思维发散,创作出了以狮子为原型的创意图形。

参考文献:

[1] 林从德.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创新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的重要意义

1.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首先教师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来感染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所以教师必须用创新的理论来武装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在创新思想的前题下,教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2.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迫切需要。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实验操作,师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数学学习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观念的更新,传统数学课堂越来越显示出不足与滞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变革。这种变革就是要求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但是让学生获取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热爱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健康的学习心态,培养锐意进取、富于创新的品质。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停留于继承,必须敢于创新。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的策略

1.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入手

(1)转变教学理念。教师的思维方式不能够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当中。只有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观念基础之上进行改革创新活动,小学生的思维逻辑才能够得以转变。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主体性对教学形式进行制定,使得学生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展。但是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当中要依据实际情况,在结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对教学目标制定。

(2)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贴近教学实际。教学目标的制定对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如果教学目标设置的不切实际,那么在目标达成的程度上面也就会有所缩减,使得教学目标的作用不能够得到真正的发挥,小学整体的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提升。

(3)老师们制定教学目标要以满足教学需要为主。创新教学目标是教育模式改革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教学目标制定的科学合理能够使得学生在教学目标的达成阶段更加具有信心,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自信心。教学目的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学校应当结合教学目的的差异性适当的对教学进度进行调整。

2.做好课堂导入工作

(1)创造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成功的自信心,使学生觉得“我能行”。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己体验成功的前提。教师要努力培养他们成功的心理、自信的心理。使每个学生相信自己能学习、会学习,觉得“我能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想要使得自身教学模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就需要教师将学生引入到课堂氛围当中,这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够对教学情景进行创新。教学情景的使用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情景当中,这样学生对于数学当中抽象思维的理解也就能够更加具体,从而避免出现认知错误的情况发生。学生在情景教学当中能够更加放松身心,对其保持兴趣的基础之上对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进行调整,积极回应教师的问题,使得课堂氛围得到极大程度上的调动。

(3)操作演示初步感知。小学生的心理认知以及对于事物理解能力都不强,因此教师以及家长的引导作用可谓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演示的过程当中,小学生往往会对教师的语势动作、逻辑方式等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带动自己的学习。

(4)设疑提问。小学生的对于外界的探索欲望一般都比较强烈,思维跳转的也比较灵活。因此教师使用设疑提问的方式能够极大程度上的激发学生对于数学探知的热情,学生对教师问题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3.做好教材挖掘。教材是老师上课的依据,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老师一定要慎重选择学习材料。在对学习材料进行选择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水平,太难或太简单的教材都不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并且,老师要以教材为依据,积极创新,设置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调动,积极的探索新问题。老师要有意的去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让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融合起来,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

(1)小学数学教材应包含思维培养方面的内容。教材是教学改革当中的核心和关键,因此教师只有在对教材有着充分认知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对教材采取创新措施。对教材进行改革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特点相调和,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

(2)小学数学教材应具有提高计算能力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计算推理能力,因此数学教材是否能够具备提升学生推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该种情势背景下,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也应当做到考察分明。

(3)小学数学教材应含有新旧知识接续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是评定该所院校质量的一个重要评定因素。因此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当是院校首要关注点和提升层面。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体系进行创新,治本之策就是将新旧知识点链接融合,只有这样学生的的思维框架才能够不断完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辉.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创新[J].考试周刊,2016.

篇8

为了扎实推进我学区教育教学的步伐,促进我学区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各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切实做好校本教研工作,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工作。以下就针对本年度我学区教研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坚持理论学习,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我们深深认识到,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本年度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立足校本,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校本培训,措施得力,目标明确,形式多样。

1.学期初在各备课组长的认真组织下,要求各科教师深入学习《国家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及要求。同时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教学中的热点和冷点的教学问题,从而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认识教学新策略,让教师从经验型向专业型、科研型转变。

2.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各年段的教材特点,了解教研课改信息,一学年下来"研教合一",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同时,我们还组织教师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制作课件。

二、健全教研制度,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1. 加强常规检查的力度,搞好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对全学区教师分批次进行了两次教学常规检查,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强化教学法规意识,加强课程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做到“开齐、开足、教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教研工作做细、做实。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管理,特别是学生的作业布置与批改,以及教师的教案编写。每次常规检查,教科室都会进行进行量化考核,评出等级。对写得较好的教师给予表扬鼓励,对马虎应付的老师及时给予反馈,从而达到做好下阶段的工作的目的。

2.丰富教研形式,强化校本教研。为了改进课堂教学,我们在年度初教研活动计划中提到,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益,积极开展了“自主研修课”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且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活动。在“自主研修课”推行期间,中青年老师都能提前向教研组长报送校级优质课的课题和时间,认真按照" 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分头做课、共同评议、反思总结、内化吸收"的步骤进行,听课后认真评课,及时反馈,通过一学期下来我们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通过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讨,集体备课与听课、评课的有效结合使教师教学理论和课堂调控能力得以提升。

3.掌握教学基本功。本学期教师大练基本功,每周一张钢笔字,一张简笔画,一份自主学习材料,积极上传教育教学随笔,总结经验反思教训,努力提高自己的基本功。积极推选年轻教师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以赛促进,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这两项活动,教师语言准确、规范、简练生动;板书正确工整,清楚精练,课堂组织能力进一步增强。

4抓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切实提高教干教师的教学水平,我学区积极组织派送教师外出学习观摩。除此之外,我学区还不定期的派出教师前往兄弟学校探讨学习,受益匪浅。

三、本学期教研中取得的成绩

1.师生角色发生了变化。在研究课中,我们的老师都感觉到:教师们能够在教学中设计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改进了单一传授知识,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多数教师实尝试进行角色的转换,尽最大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初步摒弃“一根笔一本书”的现象。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师用新的教学理念组织教学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有了发展。表现在:以往教师“强迫学生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良好的势头;以往教师一问三不知或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局面有所改观;学生能大胆提出教师在课堂上出现的失误,并能说出自己的意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3.教学设计的变化。教师已经不盲目依照教参书、教辅书进行教学设计,能从学生具体情况出发,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几乎杜绝了照搬照抄别人的教学设计,积极利用集体备课的成效,集思广益通过集体的力量努力提升个体素质,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

4.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期的评课活动在各备课组长的带领下,改变了传统的“自评——互评”模式,而是采取了“有目的的评、有主题的评”,评课之余,定期安排老师有主题的带领老师们集体学习、共同探讨,大大提升了教研活动的效率及质量。

四、本学期教研活动存在的不足之处

1.学科教研氛围不够深厚,多数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

2.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手段比较落后。

3.教师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还不够,工作被动。平时不愿主动学习,不勤于动笔、反思,业务水平低。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研活动应更加重实效轻形式,把教研工作抓实、抓深,力求每次活动都要有效果,以教研促教改,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2.鼓励教师加强学习,努力营造深厚的学习氛围。

篇9

关键词 园本教研 教师成长 有效教学

园本教研是教师学习、成长的重要基地。为此,我园在《纲要》的引领下,坚持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理论为指导,探索适合我园实际需要的园本教研模式,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听、评课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健全幼儿园一日活动精致化管理制度,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学习与研究,创新教研形式,发挥教研工作职能,建构和完善我园园本课程体系,优化幼儿的一日活动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体现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以人为本,加强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素养

1.以理论学习为抓手,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组织教师学习《纲要》,帮助教师清楚了解各年龄段及各领域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切实提高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具体做法:教研组开展学习学科领域目标活动,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相关学习材料,组织教师集体学习研讨、小组交流研讨,开展教学活动设计评比等。

2.以师徒结对为载体,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新教师接受新知识快,老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针这一特点,在组合班级时做到新老教师搭配,便于她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互补,共同提高。丰富师徒结对活动内容,突破以往听、评课活动的局限性,支持形式多样的活动。具体做法:师徒根据相互间的实际需要制订学习计划,上好示范、汇报课,开展有实效性的活动,认真做好活动记录。

3.以年级组活动为平台,利用每月的组内活动,组织教师进行主题活动的研讨。活动内容可以是教师工作的疑难问题,也可以是教育报刊上的关注热点。通过集体式的参与研讨,让教师们从活动中吸取新教育观念,从而推动园内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具体做法:在人人参与活动的基础上,轮流做好活动主持人角色。

4.加强学习反思。抓住一切可外出学习的机会,根据教师的特长有的放矢的安排每位教师外出学习,并要求外出学习的教师认真记录并录像,回园后向全体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具体做法:听课教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组织教师看活动录像并研讨,通过相互学习做到资源不浪费,让每位教师都能及时获取外界的新教育理念。

二、细化管理,注重过程,保证教师教学质量

1.加强幼儿一日活动的观察评析,提升一日活动的质量。规范园保教工作常规,加强“六认真”工作的管理,定期督促、分析调控,增强保教工作的有序性,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不断加强幼儿一日活动的观察评析,特别是对幼儿园的游戏、教学、生活及卫生保健工作的观察评析。园领导成员定期深入班级,随机抽查教师工作、幼儿学习情况。具体做法:检查组成员定期检查,及时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不断完善。

2.围绕主题课程,健全年级组课程研讨制度,发挥年级组长的引领作用,形成年级组的主题实践教学和园本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加强随堂听课力度。在深入一线工作之余,对各班进行半日活动的跟班听课,全面了解班级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保教配合的有效性,教师半日活动组织安排的合理性以及教学活动的准备情况等及时反馈,多方面地交流商讨可行的改进措施,完善班级教育教学的管理,提高质量。具体做法:每学期对全体教师进行一次随堂听课。

三、创新形式,凸现特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积极探索适合我园实际需要的园本教研模式,以“教学有效性”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积极开发体现园本文化、园本特色的园本课程,完善园本课程体系,促使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1.加强年级组内的课程研讨活动。利用好每月一次的组内活动,鼓励大家把日常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困惑在集体面前抛出来,在小组教研活动中讨论;除了对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外,还组织教师针对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共同查找相关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集体学习、研讨。

2.教研活动形式创新。我们开展了“同题开课…一课三研”等活动,借此来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研讨教学中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及目标的价值取向等。为了提高教师主动承担公开研讨课的积极性,园长带头组织公开展示课。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由年级组长负责,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确定上课的教师。在研讨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能积极完成评课记录表,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互相启发、互相合作,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10

关键词:远程教育 交互式 职业技能实训 教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08

职业技能实训是远程开放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在部分开放教育专科专业中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及相应证书资源,设置5门统设必修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训课程,以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实现学生双证或多证毕业。

1 远程教育中交互的概念

交互(Interactive)是远程教学的重要环节。美国学者梅瑞尔(Merrill)认为“学习中的交互是教学系统与学习者之间,包括相关信息交换在内的、实时的、动态的、相互的给予――提取过程”。 网络远程教学中的交互是远程学习者与所有远程教育资源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相互作用,其中包括远程学习者与学习材料、学习支持组织(包括辅导教师、专家、行政管理人员、机构设施等)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相互作用。实现有效交互才能使远程学习者获得良好的学习结果,提升远程教学的质量,彰显远程教育的效率和生命力。

2 远程教育中职业技能实训教学实施过程

由于远程教学的特点和教学资源不均衡等原因,职业技能实训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教与学的交互缺失

师生之间、教师与实训平台之间交互较少。教与学缺乏沟通路径,教师获得学习信息滞后,没有针对性的指导。

2.2 课程资源建设不足

职业技能实训涉及专业和课程较多,目前并没有针对实训课程进行资源建设。

2.3 学习与考核脱节

考试采取形成性考核方式,没有固定时间和地点,组织方式较为散乱,教师无法控制考核的纪律问题,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完成情况。

2.4 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学习方法差异

远程教学中,学生普遍适应了以在线实时或异时交互为主的方式进行自主性理论学习。但部分学生单一地使用学习理论的方法来进行实训操作,导致实训效果并不理想。实训课程的开展不仅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上的创新,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训学习方法,实现学习模式的创新。

2.5 理论师资与实训师资的培养与交互不足

教师之间的交互是交互式理论应用在教学当中的重要补充,包括教学理论学习、教学研究探讨、课程资源的建设和教学活动的开展等。理论教师目前并不担任对应科目实训课程的教学辅导任务。同时很多学校还没有专业的实训教师队伍和针对实训的教师培训。

2.6 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分离

成人远程教育中,很多学生都有职业规划,学习目的性强。但是,一方面,学生无法将职业技能的学习与今后的职业方向相结合;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片面认为只要考个职业资格证书今后就有好的发展,对职业道德、职业规划、职业心理等学习内容不重视。

3 基于交互式的职业技能实训教学模型的构建

教学交互是实现教与学高度整合的关键。解决教学交互问题可以有主动交互策略、有效课程资源设计策略、对学习者的关心及鼓励策略、有效的教学反馈和指导策略等等。教与学的交互更重要的是建立系统的交互思想,把交互的模式运用到实际教学实施过程当中。既要利用解决教学交互问题的一些策略,又要通过构建单中心网状交互模型实现对实训教学实施创新,达到教与学的良好交互与相互推进。具体教学模型见图1:

图1:基于交互式的职业技能实训教学模型

我们可以在现有职业技能实训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入交互式教学因素,建立一个以实训平台为中心,课程资源平台为辅助,教师和学生平等交互的单中心网状交互模型。分为三大模块:实训教学交互模块、实训平台资源建设模块和教师交互模块。

3.1 实训教学交互模块

该模块包括三个实体:实训教师、实训平台和学生。其中包括实训教师Agent、学生Agent、人机交互界面Agent以及实训平台的数据库和技术支撑。具体可设计实训教师注册,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随时登陆平台进行在线学生实训指导。学生参加实训考核后,上传成绩。实训教师可实时了解学生实训动态,对课程难易度、考核通过率等的掌握,有助于在教学当中与学生更好地交互。这种以实训平台为中心的交互,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或是多对多的。一位实训教师可以针对多数量学生,一位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所设置的五门双证课程与多位实训教师进行沟通。另外,可以通过使用网络媒介如:Blog、Email、BBS、聊天室、视频会议等等,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异步或同步交互。

3.2 实训平台资源建设模块

该模块包括实训平台Agent和课程资源平台Agent以及课程资源数据库和平台技术支撑。主要是实现实训平台与现有网络课程资源平台的交互,完善现有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网络媒介进行双向交互。因为职业技能实训涉及专业和课程数量较多,可针对各专业由实训教师牵头建设实训资源,实训课程资源内容由理论课程教师结合实训要求进行补充。具体内容可参考实训平台上专业课程的练习,按照职业资格考试难度进行设计。通过使用文本格式、超文本技术、流媒体技术等实现异步交互。

3.3 教师交互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培养实训师资队伍,实现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的交互。包括实训教师Agent、理论教师Agent和交互内容(课程资源等)。培养实训师资队伍是提高职业技能实训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举措。具体可以有两方面途径:一方面,培养“双师型”教师,聘请企业人员组成实训师资队伍,实现实训教学的整体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可基于新兴平台如:moodle等,利用WIKI(维基)等应用实现教师的远程交互,广泛开展实训课程资源的共建。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三大模块的功能,还需要在系统构建中补充完善一些辅助交互的功能,以期构建一个完整的交互式实训教学模型:

第一,学习与考核相结合,改进现有学生考核组织方式。

由实训教师灵活要求学生完成实训平台上的课程练习。形成性考核要求统一时间,统一地点进行,保证考试纪律。现场掌握学生完成情况,统一评估。

第二,创新学习模式,实现学生主动交互。

主动交互涉及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动机、意志等因素。远程教学过程中,只有主动交互才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并对学习内容产生正确的意义建构。将理论学习与实训操作相结合的交叉学习方法,来实现远程学习模式的创新,维持和推进自觉学习。具体实施: 统一使用专业课程实训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逐渐让学生适应学习理论与实际操作交叉进行的学习方式。学生也要转变观念,积极接受教师的指导,将理论融入实践,增强动手能力。

第三,建立学习者虚拟社区,实现学生与学生的交互。

学生之间的有效交互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团体归属感,降低远程教育中学生的高流失率。可在实训平台或moodle平台上创建学习者虚拟社区,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形式对同一学习问题进行交互,实现协作学习。帮助学生交叉学习模式的构建,减少学生孤独感,实现学生的相互鼓励和促进。这种交互可以使用教学交互的类似媒介进行。

第四,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结合。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好职业规划,调适职业心理等等。教师通过实训平台的交互了解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在远程和面授交互中加入职业道德教育来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

4 结论

职业技能实训课程是实施培养职业导向式技能人才目标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交互式的课程教学模型在实施过程中可能还存在未考虑到的影响因素或设计问题,我们将继续对实训实施中的交互活动进行探索,形成系统性的研究评价机制,提高该模型在远程教育实训课程教学中的普遍适用性。

参考文献:

[1]孙贵贤,陆剑峰.远程实训平台下实训互动功能的实现[J].计算机应用,2009,(12):368-369.

[2]贺福利.交互理论在远教中有着特殊作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9,(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