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专题的制作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专题的制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市公司运维部计划在9月份对《赤峰市分公司网络资源管理办法及2018年运维专项提升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检查原则
1.所有检查资源从三年资源整治明细中进行抽取,重点关注旗县以上核心机房所有设备、主干光交、人井的资源准确率。
2.本次将从宁城、松山、平庄、敖汉、林西、右旗分公司各抽调一名资源管理人员参与现场检查(12月份检查在剩余旗县中抽调),旨在加强旗县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以便更好地落实下一步资源管理工作。本次抽调人员要求能组织本单位资源的核实录入工作,并能进行督导检查。
3.本次检查将剔除各单位8月20日前上报的因工程变动、资源变化较大的设备或机房,并在12月份进行检查。
二、检查方法
1.抽查数量原则上不低于互联网设备5个、OLT5个、传输设备5个、ODF5个、核心机房1个、接入网机房3个、主干光交10个(新抽5个,复查上半年检查过的5个)、人井5个。
2.检查实物资源与系统资源数据一致性,检查细则如下:
设备类:
(1)二维码标签不能扫描或扫描关联信息不准确,即视为不合格。
(2)检查设备所有端口占用情况是否与资源系统一致,发现一处不准确即为不合格。
(3)检查设备端口业务信息与资源系统一致性,发现2个信息不一致的设备端口,即视为不合格。(每个设备抽查10个端口信息,低于10个占用端口的设备,需更换设备检查)
线路类
(1)二维码标签不能扫描或扫描关联信息不准确,即为不合格。(包括所有设备二维码)
(2)随机抽查4盘实际端子占用情况是否与系统一致,超过5处不一致,即为不合格。
(3)每个ODF架(光交)随机抽查50个端子,核查实际端子业务信息与资源系统一致性,超过5处不一致,即为不合格。
(4)随机抽取每个ODF架、光交、人井的2条光缆标牌,共计40条,光缆无标牌、信息不准确视为不合格。
三、激励及考核
本次将根据各单位资源准确率高低进行排名,根据《赤峰市分公司网络资源管理办法及2018年运维专项提升工作》文件进行奖励。资源准确率计算方法如下:
资源准确率=(抽查合格数/抽查总数)*100%
(备注:40条光缆按一个项目计算。)
如资源准确率出现相同的情况,则按照ODF、光交设备的准确率高低进行二次比较,确定最后排名。
在本次检查中有对上半年检查过的5个光交进行复查的内容,这5个光交的检查结果除了参与排名外,同时计入9月份运维考核,如出现一个光交复查不合格,扣0.5分,最多扣2分。
四、其他
篇2
[关键词]网络新闻专题 多媒体传播策略 媒介融合
寻找网络新闻专题传播的最佳合力点关键在于多媒体传播策略的研究。这其中既包括网络技术的恰当选择,也包括媒介组合的运用,还包括网络传播效果的测定,等等。网络技术之于网络新闻专题更多体现在编程方面,在传播过程中起载体作用。优化的代码结构,较高的技术含量,良好的用户体验,无疑都会直接增强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效果;而媒介组合的运用则突破了单一媒介载体的束缚,将扩大传播面。再者,媒介组合本身就是寻求一种最佳传播效果的途径。传播效果的测定是多媒体传播策略研究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它对应传播过程中的反馈环节。
一、媒介融合语境下网络新闻专题的多媒体传播
(一)网络新闻专题的定义与特征
在网络传播中,某类新闻事件获取的公众关注度高,具有延续性报道的特征,并可进行深度挖掘,这时候编辑人员常常会集纳相关新闻,围绕一个中心话题策划制作相应的网络新闻专题。对于网络新闻专题,我们通常认为它是运用网络技术手段,综合多媒体表现方式,对某个高关注度的新闻事件进行综合性报道的一种传播形式。[1]
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将网络新闻专题的特征归结为以下几方面:(1)集纳性。它在策划初期就确立了新闻主题。围绕特定主题,编辑收集相关新闻报道,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整理、分类后按照预先策划将其以网页形式展示在网友面前。(2)深度性。一个网络新闻专题通常较为全面地反映该新闻事件的方方面面,不仅能及时跟进最新报道,而且经过横向或纵向比较,挖掘出新闻背后的特定联系和提供丰富的新闻参考资料。(3)互动性。在新闻报道中,网友更希望参与其中,或留言或分享,甚至自我创造内容(如针对主题新闻事件发表正式评论)。缺乏互动性就意味着单向传播,此时网络新闻专题好比一潭死水,毫无生气。(4)技术性。设计、制作网络新闻专题是一个技术活,编辑要具备一定的网页制作能力,否则只能纸上谈兵。制作人员对于网络技术的熟悉程度越高,网络新闻传播的表现形式就越丰富,也才真正谈得上有能力提高用户体验。
(二)网络新闻专题的媒介环境分析
媒介环境是一个大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如今,我们已经进入web3.0时代,它是以服务为内容的第三代互联网系统。所有的用户都拥有自己的网上数据库,并可在各种客户端同步更新。[2]2010年 HTML5标准正式推出,它将Web应用带入一个成熟的平台。在HTML5平台上,视频、音频、图像、动画都将被标准化。所有的技术语言都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呈现,web应用程序的开发变得更为简单、丰富,flash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3]移动客户端的突飞猛进发展更是颠覆了媒介环境的影响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革。玩手机,玩平板电脑,早已是公共场合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互联网报告)
此外,报纸、广播、电视、户外等媒介载体同样属于媒介环境的研究范畴。简而言之,网络新闻专题并不是隔绝在互联网这一“孤岛”上,相反,它置身于庞大的媒介环境中,与众多媒介载体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例如,可将网络新闻专题制作成二维码标识,刊登在报纸相关新闻报道区域,用户根据需要使用移动客户端扫描链接到该网络新闻专题页面。
由此可见,对于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学研究应置身于媒介融合语境中,通过探讨多媒体传播策略,选择最佳传播方案,以实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二、多媒体传播策略在网络新闻专题中的运用
(一)什么是多媒体传播策略
多媒体传播是网络传播的一大特色。它综合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富媒体和技术模块等一系列媒介表现形式,将信息尽可能完整地展现在用户面前。在笔者看来,网络的多媒体传播更倾向于归属网络技术范畴。若讨论网络新闻专题的多媒体传播还应考虑PC客户端和其他媒介的组合,以及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效果。据此,笔者认为,多媒体传播策略是指基于媒介技术,合理配置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富媒体等多种媒介形式,运用媒介组合策略,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的一种传播方案。[4]
(二)网络新闻专题的多媒体传播策略
1.灵活运用网络技术
编辑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是制作网络新闻专题的前提。目前HTML5标准尚未普及开来,大多数网页语言规范遵循XHTML1.0或者HTML4.0。而制作网络新闻专题通常有三种代码编写方式:一种是传统的Table,另一种是Div+Css,还有一种就是两者混搭。在此基础上,为了再现新闻事实,使得新闻事件报道更具现场感,更有深度,一个网络新闻专题还需js、falsh等动态编程语言的配合,同时要注重UI(User Interface)设计,即通常所说的用户界面设计,这是为了提高用户体验所必需的技术手段运用。
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站新闻专题注重网络技术的灵活运用,其中不乏堪称优秀的典范。例如,人民网“十多版本、全媒体报道专题”、胶东在线“接力寻美 温暖中国”、荆楚网“沌阳高架桥爆破”,等等。
从技术层面分析,人民网十专题(图1)亮点在于导航栏的设计。它采用js技术,当用户点击导航栏目条时,页面会自动跳转到相应版块,并产生过渡性的滑动效果。而每一版块又正好是电脑一屏的高度,使得网友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
此专题(图2)的技术亮点在于使用Flas形式还原了新闻事件现场,并且增强了互动性。网友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看到两种完全不同的事件结果。这种参与式的动画演示无疑给人带来震撼的艺术效果,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荆楚网在报道“沌阳高架桥爆破”的新闻专题(图3)中应用了EG365用户提供的富媒体技术,通过明了的动画展示,让网友清晰地了解沌阳高架桥爆破的实际状况,增强了新闻事件报道的现场感。
新浪湖北则在“沌阳高架桥爆破”新闻报道(图4)后第一时间制作出反映爆破全程的Gif动画,赢得了好评。虽然仅是图片的拼合,却让静态的图片报道“动”了起来,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这充分体现出网络技术在网络新闻专题报道中的灵活性。
因此,我们在策划制作网络新闻专题时要充分考虑网络技术的灵活运用。此外,还要敢于尝试新媒体技术和网络编程技术。总之,灵活运用网络技术是网络新闻专题采取多媒体策略的基础。
2.优化媒介组合
网络新闻专题的媒介组合形态通常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移动终端互动;二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组合;二是线上线下互动。其中移动终端互动主要是指在网络新闻专题中开设“短信电话互动”版块或标示“二维码”;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组合更多体现在网络媒介和诸如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的组合传播;线上线下互动则以人的活动为媒介,实现社会化传播效果 。
荆楚网2012年全国两会报道,在《湖北手机报》、《楚天都市手机报》、《湖北惠农手机报》常规版均开通两会专栏(图5),开展互动报道。会前,还以“把湖北声音带到北京去”为主题,通过手机报、社区、微博消息,征集网民意见、建议,经过审核到专题中,并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意见、建议,采写成新闻报道。此外,向到京参会的湖北代表委员赠送《湖北手机报》,真正实现移动终端互动,线上线下互动。
黄政在《热点事件传播的媒介组合》一文中,以“普华永道美女硕士过劳死事件”为例(图6),研究了网络新闻事件的媒介组合策略。他得出结论:受众在两类媒体平台上跨越,获得信息后,又回到新媒体平台上进行民意表达。在网络上进行传播时,传统媒体和网络传播者可能达到等量级的传播效果。这对网络新闻专题同样有指导作用。
荆楚网“华农十年接力支教专题”(图7)不仅是报网互动的一个典范,也是线上线下互动的一个典范。《湖北日报》推出系列报道,荆楚网迅速把握新闻脉络,制作出网络新闻专题,与报纸遥相呼应,相互推荐。而且,荆楚网对从贵州深山支教归来的学子和记者进行了访谈,同时派出记者到华中农业大学进行实地采访,全面报道新闻事件,引导舆论发展,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综上所述,优化媒介组合,对于传播效果而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网络新闻专题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它既要优化配置内部各个要素,实现整体功能之和大于各要素之和,也要与系统外媒介组合运用,达到整合传播的效果。
三、网络新闻专题多媒体传播策略的效果测定
传播效果的测定可从三个层面入手:认知、态度和行为。而对于网络传播而言,点击率和浏览量也是测定传播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PV值(页面浏览量)的多少,直接表现出人们对于某个新闻事件关注度的高低。笔者认为,对于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效果测定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第一, 点击率和页面浏览量
由于点击率和页面浏览量是量化数据,因此可以使用流量监测软件获取传播效果的直接证据。若要针对网络新闻专题中的特定区块进行流量统计,则需要在指定位置设置代码控制,以取得特殊数据。例如,要测定网络新闻专题中滚动大图的传播效果,则需在相应源代码中加特定代码进行监测。在不考虑作弊的情况下,点击率和页面浏览量越高,表明网络新闻专题传播效果越好。
第二, 访问者的互动反馈
监测网友的互动反馈,需要在网络新闻专题中加入“互动版块”(如微博互动、评论跟帖、投票等)。访问者的互动反馈是其对于特定网络新闻事件态度的直接体现,也是衡量传播效果好坏非常关键的主观性评价。
第三, 媒介组合效果
媒介组合效果的测定需要考虑横向和纵向两个层次。横向比较不同媒介的传播态度,纵向比较同一媒介新闻报道的持续性。需要指出的是,在比较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不同媒介传播效果的相互抵消或相互增强,从而测定出媒介组合效果。
黄政在《热点事件传播的媒介组合》一文中将热点事件看做一个“舞台剧”,各个媒介则看做是剧情中的不同角色。通过持续观察不同媒介对“普华永道美女硕士过劳死事件”的新闻报道,黄政详细表述了此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并指出:新旧媒体之间存在互动,新媒体上人人都是记者,消息的来源更广泛;传统媒体捕捉到消息来源后,利用自身优势将信息内容丰富化、深入化;利用媒介传播特点,做大规模的非定向传播,起到“放大器”的作用。[5]
第四, 舆论反响
抢抓热点新闻,并制作成专题,有时会引发强烈的舆论反响。如荆楚网专题“武汉富婆甘当环卫工为儿女树榜样”和“襄阳90后大学生休学侍母”,这两个网络新闻专题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舆论反响。人们开始关注道德领域的种种问题,全国各大媒体争相转载报道(图8)(图9)。
舆论的反响是衡量网络新闻专题传播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子。它的影响范围更广,甚至可上升到全社会讨论的高度。在强烈的舆论场中,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效果显而易见。
经过网络新闻专题传播效果的测定,应制作出传播效果测定表,综合量化数据、互动反馈信息和舆情监测,撰写测评报告。必要时还需要修正传播方案,寻求更佳的传播效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注释:
[1]田正铁:《论现代网络新闻专题策划》,《中国报业》2012年第6期
[2]陶春明、黄照翠:《Web3.0及其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展望》,《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5期
[3]何雪:《初探HTML5——下一代Web开发技术》,《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年第4期
篇3
万变不离其宗。网络新闻专题也与传统媒体一样有着主题的主线,也是围绕本地新闻中的某一特定主题(如突发事件或宣传主题),通过固定的专题页面,进行图片与文字、音视频的全方位的集中报道。这种及时、集中、深度、全面、立体的报道方式,再加上先进的互联网传播技术的耳目一新,让网络专题比起传统媒体来多出了魅力。
对于传统纸媒来说,多角度的解读新闻,再加上版面制作和录音合成等等,一个新闻专题也就完成了。可对互联网媒体来说,还远远不够。多媒体的应用以及互联网的超链接、24小时滚动和无限页面给互联网新闻专题提供了多体裁的可能性。种种手段的应用使得新闻报道立体、生动起来。再加上网页的精心设计,这样的网络新闻专题不仅要提供事实,还提供观点;不仅要传播新闻事实,还要开放渠道让网友发言。因此,如今的互联网新闻专题仅滚动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它是有深度、有评论、有图集、有回复、有投票等多种形式的加大宣传的复合体。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专题的包装就显得尤为重要。包装就是通过各种技术使得新闻专题 “动”起来。
“动”起来首先就是要其“滚”起来。让受众看到最新、最快、内容最丰富的新闻专题。当然这也是网络新闻专题最起码的要求。网络新闻专题的大容量、超时空的特性已经使得网络新闻专题成为广大受众钟爱的原因。特别是突发事件,这种形式的优势更加突出,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跟进事件的发生发展,这样“滚”而又“动”的专题尤受网民欢迎。同时,地方新闻网站还要与当地传统媒体资源集中起来。制作有关本地重要活动的新闻专题时,采集利用当地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及时更新,做深做细网络媒体的地域性新闻专题。
“动”起来,还要让网络专题 “活”起来。网络新闻专题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文字占主体、图片以辅助的形式,而是让新闻内容图文并茂、视听共赏,充分发挥它的第一时间性、广域传播性和图文视音并茂的诱人魅力。让新闻不再是以呆板的面目出现,真正让网络专题绚丽起来。当然这些手段的添加需要成熟的技术做基础,而目前这些技术大多数地方网站已经开始运用。只是在设计网络新闻专题中要进一步提高这些意识,要有发挥图、文、视、音频等优势资源的主动性,将网络专题“活”起来、“动”起来。这样才能把新闻资源发挥充分,更大地提高新闻的感染力。
“动”起来,就是要网络专题“互动”起来。交互是互联网最重要的特性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网民对于网络新闻不仅满足于认知,还表现为强烈的参与意识。近年来,评论与调查这类互动性栏目人气很旺。这些都说明了受众参与意识的提高。对于本地新闻,互动性格外得到本域受众的欢迎,参与互动有着更强的针对性和贴近性。因此,新闻专题可通过开设评论和论坛与网民互动,并筛选经过编辑网民发来的帖子,这对新闻专题的整体效果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新闻专题借此让网民“互动”起来,是地方新闻网站的另一个重要着力点。
篇4
关键词:网络新闻专题策划网络媒体
目前在国内,无论是传统媒体开办的新闻网站,还是商业性的新闻网站,几乎都设有自己的新闻专题栏目。网络新闻专题从首次亮相到如今被各大网站广泛采用,虽然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却已呈现出一种势不可挡的发展态势。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已成为各大网站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网络媒体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柱之一。
网络新闻专题的定义
对于什么是网络新闻专题,很多学者都进行了探讨。廖卫民、赵民在《互联网媒体与网络新闻业务》一文中指出:“网上新闻专题通常是围绕某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事实,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运用新闻消息、特写及背景性资料、新闻分析、评论、新闻调查等体裁,调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图像等多种表现方式,通过专门的编排与制作,进行连续的、全方位的、深入的报道和展示新闻主题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新闻报道样式(组合)这样一组相关新闻或信息汇集的整体,就是新闻专题。”中国记协对网络新闻专题的定义是:用多媒体手段和多种体裁从不同角度全面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或同一主题的作品,页面不少于两层。并要求参评的网络新闻专题具有主题重大、新闻性强、特色鲜明,发挥网络容量大、采集广、时效快、交互性强等优势,页面设计体现新闻性、可视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无论何种定义,网络新闻专题的这种汇总新闻的独特样式是体现网站能动性的最主要方式。
新闻策划与网络新闻专题策划
“策划”是各类媒介在运转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它是一种程序,在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基本上所有的策划都是关于未来的事物,也就是说策划是针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作当前的决策。策划是预先决定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谁来做。策划活动贯穿于媒介的主要表现为新闻策划。按照传统的新闻学观点,媒体所报道的新闻必须是事实,换句话说,新闻是不能策划和制造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新闻策划”在我国也只是近十多年来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探讨,新闻界对新闻策划的认识趋于一致,认为新闻策划是符合认识论的、是符合新闻规律的,对于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追求新闻价值的最大化、增强媒体整体品牌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由于很多网站还没有独立的新闻采访权,所以网站制作网络新闻的主要特点不是如何去寻找事实,而是通过策划挑选事实来做信息的培育者和整合者。网络新闻专题策划则是这种特点的典型体现和具体实践。
网络新闻专题策划的内容及问题
网络新闻专题策划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说什么”,主要包含的是受众策划、内容和主题策划、频道和栏目策划。二是“怎么说”,主要包含页面的策划。“说什么”主要解决的是网络新闻专题新闻信息内容的问题。“怎么说”主要解决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和手段使新闻信息内容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受众策划。受众策划首先是要了解受众。因为不同的受众,关注的问题有很大的差异。即使对于同样的热点问题,由于受众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思想观念及心态的差异,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侧面、视角及程度也不尽相同。只有知道受众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才能生产出令受众欢迎的新闻产品。其次是应该确定自己主要的受众群体,也就是确定网络新闻专题的目标受众群。因为今天的受众已经细化和分化,像过去那样普遍撒网,是没有传播效果的。假设策划的是一个车展新闻专题,那么目标受众群应该是和车有关联的人。受众策划应该是网络新闻专题策划的基础,其他的策划都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内容和主题策划。在“内容为王”的今天,对网络新闻专题内容的策划是最能展现网站定位和品位的“重头戏”。不少网络媒体在招聘和培训网络编辑人员时,尤为注重网络新闻专题的内容策划能力。如网易新闻编辑业务测试题中出现了一道题为“年底,某小区的业委会选取第四次流产,其原因是参选人数远远达不到法定人数。此前,这个小区多次发生维权业主和物业公司的冲突。现在需要以此为由头制作一期专题,请你列出专题提纲包括主题、结构、各部分小标题和主要内容”。主题策划是内容策划的核心和关键,即使是好的内容,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就没有中心和亮点。主题策划的原则主要有两个:一要与新闻信息内容的行业相结合。这个原则主要是确保网络新闻专题在新闻信息内容方面的先进性和现实性。二是要与网站自身的诉求相结合。这个原则主要是确保网站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内容及其主题策划是网络新闻专题成功的关键,没有好的内容、好的主题,网络新闻专题就会是新闻信息的简单重复,就会成为信息垃圾和信息负担。
频道和栏目策划。频道概念源于电视。有人作了类比,网站相当于电视台,网站首页相当于电视台中的综合频道,网站各频道相当于电视台各新闻、体育、文艺频道,这是非常恰当的。网络媒体的频道就是拥有独立的二级域名,并把网络媒体中相同属性与相同题材的报道划分成单独的网络报道平台。栏目是频道内容的进一步细分归类。网络新闻专题信息是纷繁复杂的,如果将新闻信息内容一古脑儿呈现在受众面前,必将造成阅读的混乱。而通过不同频道、栏目对新闻信息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可以比较轻松地了解不同频道、栏目内容的区分,使网络新闻专题内容更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有利于受众对阅读内容的选择和理解,也能使受众更容易把握整个网络新闻专题的内容和主题。网络新闻专题的频道和栏目策划就是将新闻信息内容进行细化分类,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把内容用固定的框架确立下来,并确立运营、更新流程。频道和栏目策划遵循的具体操作原则有两个:一是属性相近原则,就是将网络新闻专题的新闻信息内容按照信息形式分类,包括图片、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二是内容相近原则,就是将网络新闻专题的新闻信息内容按照相关的专业领域分类,包括体育、娱乐、财经、科技、汽车等。网络新闻专题频道、栏目策划极为重要,是网络新闻内容和主题策划的具体化和细化,是网络新闻专题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页面的策划。除了精彩的内容及其主题策划,还要有好的页面策划。网络新闻专题的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内容是主要的,它对形式起支配和制约作用,页面形式一方面受到内容的制约,但是反过来又对内容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完美表现内容的页面,能极大地增加内容的表现力;反之,一个不适宜的页面,能使本来精彩的内容减色。一个网络新闻专题的新闻信息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其新闻价值也不尽相同,有的需要突出,有的地位次要一点。好的页面不仅能够增强网络新闻专题新闻信息的可读性,更重要的是能强化网民对新闻信息的理解、认同,充分引导新闻舆论。页面策划不是将内容随意地拼凑,而是根据内容的特点,按照一定的意图,赋予它们一定的表现形式。编排思想是页面设计与策划的灵魂。编排思想确定后,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具体的技巧将页面具体化。一方面要注意页面色彩的运用。不同的页面色彩所传递的感情、所生成的美感、所强调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应该根据内容的象征意义来选取色彩。如果是喜庆的,可以选取暖色调,如红色、黄色、橙色等;如果是悲伤的,可以选取冷色调,如黑色、灰色等。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页面框架的和谐、比例、均衡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郭春燕:《网络媒体策划》,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杨洛:《我国网络专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南昌大学学位论文,2006(5)。
3.朱梅福、惠继荣:《浅论新闻策划》,《新闻世界》,2009(9)。
篇5
关键词中职教育 信息化教学 诗歌专题设计
在传统教育观念长期影响下的语文老师,面对基础薄弱的中职生,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语文课堂中,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中,重传授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共性轻差异,重独立轻合作,重认知轻情感,高耗费低效率等传统课堂教学固有的弊端依然存在,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与当今教学改革目标相距甚远,这样一来滋长了学生对语文的轻视和厌学情绪。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选编《荷花淀》《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永远的蝴蝶》《情人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等歌咏人世至爱真情的文章,一改过去中职语文教材面目陈旧、索然寡味的状况,注入了新的教学内容。选入爱情题材作品是符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也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更符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精神,爱情观作为学生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引导教育不可或缺。
随着新型教育技术的广泛采用,传递教学内容的途径已经在发生重大的改变,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确保了学生在多种时空下学习这些内容。他们可以按照教学要求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并且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自我测试和评价。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拓展教学时空,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教学模式和语文单学科独立模块个体作业的教学方式,有效地促进了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在建构主义理论、诗歌鉴赏学习理论的支撑下,我们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对古代爱情诗专题进行了设计。
1在信息化教学中诗歌专题系统设计
中职教材中古代诗歌专题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本专题信息化的核心。本专题是师生学习型多媒体网络教室下的教学研究课程。诗歌是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学形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总是把抒发饱满浓烈的感情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同时又是以爱情题材为主,此时既不能抛开语文学科特点,更不能让语文课堂变成谈情说爱的地方,如何有效适度地进行爱情教育,就应该按照中职语文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学生“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为出发点。是以先进的思想和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辅助手段,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为宗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1.1分析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设计应侧重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向学生提供较为复杂的真实问题,帮助学生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本专题的教学内容依据职高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定,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教学时间为4个课时,根据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教学网站创设情境,确定学习要点,优化学习内容,培养专题研究意识。(2)利用软件,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体会诗歌中丰富的情感。(3)通过对爱情诗歌的赏析,培养学生对爱情的正确认识,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爱情观和审美观。
1.2确定设计思路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网站的设计思路:即利用网站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体会古代爱情诗词的韵味,培养高尚的爱情观和审美观。
我们专题网站设计流程为:网站需求分析一网站功能定位一学习者特征分析一专题内容选取一知识结构体系设计一信息资源选取与整合一学习模块设计一页面美工设计。
本专题是师生协商学习型多媒体网络教室下的教学研究课程,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为宗旨,涉及朗诵教学和赏析教学等诸多层面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这一系列合理而完整的设计流程,构建出网站的总体框架。
1.3具体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以中职教材中古代诗歌专题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理念出发,把网站分为九个模块(见图1):
(1)网站首页。水墨画配上古筝弹奏的“梅花三弄”,把学习者拉入了诗歌的古典意境,画面上游动的小鱼灵动可爱。左侧是九个模块,一目了然,便于操作,右侧是展示内容的平台,上方是专题的LOGO,也是以水墨山水画为背景,整个页面富有古典韵味,体现了现代技术与文学意境的完美结合。
(2)课文学习。这是主体教学课程。老师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直接参考并利用“课文学习”模块中的大量素材。根据三首诗歌内容分成三个部分,配以完整的教学设计以及一些辅的学习资源,每首诗歌的学习分解为“原文译文”“文学背景”“教学FLASH”“同步练习测试”四块内容。本模块是整个网站的基础,是教学性最突出的部分。其中“同步练习测试”特色在于用VB编程制作并嵌入“课文学习”模块,实现了人工智能与人机交互。既可作为学生自学时检查课前预习的工具,也可作为了解课后学习效果的工具。
(3)名家评价。有关爱情诗歌方面的视频赏析,从名家讲评中体会古代爱情诗词的韵味,加深对古代爱情诗词的理解,例如百家讲坛等。将教育性和趣味性结合,注重诗歌欣赏的深度挖掘和广度探求。
(4)先睹为快。为满足老师不同需求,教学中也可直接进入“先睹为快”模块,利用教学FLASH和观看与诗歌相关的视频文件,理清教学思路。控制按钮清楚明了,易操作,易查阅,节省备课时间,提高教学效度。
(5)美图美看。“美图美看”包括名人图片、诗歌故事版画、剧照等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比如与《钗头凤》相关的《沈园故事》图片,从中可以看见隐藏在文章背后的丰富内容,以各种形态直观呈现给学习者,提高其学习兴趣,拓展其知识面。
(6)美文美读。诗歌朗诵也是诗歌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除了在FLASH中插入以外,另外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模块,方便同学和老师们欣赏学习。
(7)扩展阅读。“扩展阅读”让学生既可以进行爱情诗歌比较阅读,也可以了解其他经典爱情诗歌作品。还增设友情链接,当网站实现动态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都大大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专题的认识。
(8)学习笔记。这一模块可以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接纳反馈意见,这个模块把学生、老师和电脑三者高效结合起来。学生的信息进入数据库保存,教师可以留言,网络用于动态时,学生可以进入数据库,这样即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让学生得到及r的反馈,实现师生的互动。
(9)留言板块。使用这个多媒体软件的学校或教师个人,在有服务器设备的条件下,只要实现动态网络即可交互信息,在线师生互动,甚至做到在线实时解答,就像现在网上医生实施的网络问诊一样。
网站还非常适合远程教学和学生自学。本多媒体教学软件让学生完全可以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理清思路,达成自学。以《钗头凤》为例,原文译文,背景资料都有呈现,动态的FLASH设置情境增加了趣味性,美文欣赏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韵味,感受诗歌中丰富的情感,学会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实现语文诗歌教学的初衷。
在这个学习型多媒体网络中实施整个教学活动,它与普通多媒体教室有明显的区别。首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问题学习,协作学习。其次,学生还可以利用教学软件在计算机上自主学习,再次,教师可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能及时接受学生的反馈,给予辅导和调整教学方法。这些都是在普通多媒体教室不能做到的功能。
2本专题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的特色与关键技术
(1)本课件中要求用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所以充分利用网络特性进行设计与制作。特色在于用flash课件代替了以往的PPT课件,用Dreamweaver和Flash相结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兼容性好,嵌入在学习网站当中,是我们尝试进行多媒体教学革新的新成果。
(2)应用VB编程设计人机交互智能部分,学生可以自由输入内容,对错由电脑给出提示,体现了教学软件良好的交互功能。本课件中要求用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所以充分利用网络特性进行设计与制作。教师在完成课文讲解后,开放控制权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机器上可以自主学习,另外不明之处可以用笔记本记录下来,体现了教学软件良好的交互功能。由于用VB编写这一部分软件较容易,且兼容性好,是我们尝试的一个多媒体编程方向。教师可通过网络公开分析讨论学习者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在线学员都可进行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
(3)由于用Dreamweaver CS3和Flash CS3 Pro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兼容性好,使用Flash课件动态效果好,有利于达成情境教学的高效性,这也是我们尝试的一个多媒体教学新的方向。
篇6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观察法和内容分析法,对以新浪网为代表的商业网站和以新华网为代表的新闻网站关于同一新闻事件“雅安地震”所制作的新闻专题进行研究,分析其各自在整体构思、内容编排和页面设计等方面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自的弱点提出对做好网络新闻专题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商业网站 新闻网站 新闻专题 特点建议
、网络新闻专题研究的意义
21世纪已经成为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海量的信息以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充斥在网络上,人们只能浮光掠影地浏览各种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网站来帮助我们对细碎的信息进行系统地整合,网络新闻专题则契合了人们的这一需求。
在突如其来的“雅安地震”面前,人们迫切地想了解最新消息以及此事件的相关信息。且这一突发事件所包含的信息量、受众关注度、影响力等因素都不是单一的新闻消息所能驾驭的,此时新闻专题便盛装登场。
网络新闻专题报道是一种连续的、全方位的、深入的新闻报道方式,使新闻更具深度,内容更加全面。它有利于人们较为充分地认识社会事件,有助于培育社会舆论空间,还能营造媒体品牌,扩大媒体影响力。
本文从整体构思、内容编排和页面设计等角度出发,对商业网站和新闻网站新闻专题进行研究,并针对各个网站的缺点和不足提出做好新闻专题的相关建议,以期提升网络新闻专题的整体传播效果。
二、研究对象及其基本情况
2013年4 月20 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后,全国各大媒体持续跟进报道,以新浪网为代表的商业门户网站和以新华网为代表的新闻网站均推出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7.0 级地震” 的网络新闻专题。但它们在整体构思、内容编排和页面设计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也从专题标题、栏目设置、专题架构等细微差别中反映出来。
1、专题标题概况
两大网站所作的关于“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7.0 级地震”的网络新闻专题标题截图如下:
从图1、2 中可以看出,虽然它们的主题一致,但是其标题的字体字号、背景图片等均有所不同,以至于它们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也各有侧重。
从标题的字体字号来看,新浪网的专题标题字号小于新华网,新浪网的主标题字体采用的类似于方正综艺简体,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而新华网的字体则是宋体,横平竖直,稳重清晰,给人一种严肃的感觉。从背景图片来看,新浪网是以灰色调为主,给人一种凝重压抑之感;新华网是以暗淡的土黄色为主色调,背景则侧重于救灾,传达出党和政府对震区的关怀。
2、栏目设置概况
通过在线观察,新浪网和新华网这两大网站所作的关于“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7.0 级地震”的网络新闻专题的栏目设置也有所差异,相关描述如表1。
从表1 可以看出,新浪网和新华网这两大网站的栏目均比较多,但从具体的栏目设置来看,其所表达的意义却不尽相同。关于灾区的最新消息这两个网站均及时更新,向公众传达震区前方的即时信息;关于震区的方方面面消息的版块两大网站均有涉及,但是关于防震的知识,却只有新浪网和新华网设置了相关的版块。
从版块的整体结构来看,新浪网和网易侧重于告知公众震区的灾情方面的新闻信息,而人民网和新华网则设置了较多的“中央”、“党委”、“政府”、“救援行动”、“感人瞬间”等栏目,从中可以看出其偏重于震区救援以及党和政府对灾民的关心,更多的是号召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导向意识较为强烈。
3、专题架构
新浪网和新华网这两大网站的专题版式页面基本上都分为左右两栏或者左中右三栏,如下表所示:
从表2、表3 可以看出,新浪网和新华网这两大网站的专题版式设计形式有所不同,内容上突出的重点也各异。
从页面长度来说,新浪网比新华网要长很多,版式设计更为复杂,在内容上也更全面、繁多。新浪网将部分遇难者名单及其个人信息列出,震区的灾情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而新华网则没有将灾区的方方面面情况都展现在公众面前,主要是从舆论导向出发,号召全国人民积极救助灾区人民。
三、两大网站的专题特点比较与分析
“四川雅安地震” 属于突发公共事件,因为其突发性、多变性、不可预知性、破坏性等特点,该专题在策划方面比较被动。但它也最大限度地契合了新闻价值的标准,所以对于这个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新闻事件是全国各大网站的专题报道的“重头戏”。
从专题报道本身的特点来说,新浪网和新华网这两大网站关于该专题在整体构思、内容编排、页面设计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共性。
两大网站上该专题的内容不仅仅囊括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即事实性的信息,更多地关注于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的关心。且由于该专题的公众关注度较高,所以两大网站均采用了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来加强新闻的表现力,进而吸引受众的目光。
与传统媒介的受众不同,网络受众不仅仅是接受者和旁观者,他们可以更多的加入到传播过程中①,与其进行互动,也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宣泄自己情感的平台,以表示自己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和关心。两大网站分别设置了“微博关注”、“网友跟帖”、“网友留言”、“微博评论” 的形式与网友进行互动,广大网友对地震相关情况进行探讨,从而形成网络舆论。
总体来说,两大网站的专题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它们在整体构思、内容编排、页面设计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性。
1、整体构思
信息的整合加工必须要“有目的地取舍,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选出最重要的部分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②。这是网络新闻编辑主动认同和遵循的编辑思路,它是新闻专题的灵魂,决定了一个专题的品位与品质③。新浪网作为商业网站,在构思方面比较注重提供较为全面的新闻信息,更多的是告知公众关于地震方面的信息,善于从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上挖掘新闻素材。较为客观、公正、全面,且时效性较强,能够更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求快心理,提高网站的点击率。
“四川雅安地震” 发生于2013 年4月20 日8 时02 分,新浪网反应比较快,在地震发生后的第四分钟就发出了“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附近发生5.9 级左右地震”的报道,以第一时间抢占先机,以最快速度介入事件。随后便实时跟进,据笔者统计,在地震发生后的1 个小时内,新浪网共了41 篇地震灾区的相关消息,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报道事件的实时进程,满足受众的求全心理。
新华网作为官方新闻网站,较为权威和严肃。它的报道主题建构更为集中,更多的是从舆论宣传引导的角度出发,报道突出党和政府抗震救灾的行动和对灾区人民的关心,侧重于号召全国人民积极抗震救灾,能够传递正能量的新闻。从新华网所作的专题标题“爱在雅安你们不孤单,我们陪着你”可以看出这一点。但是这个网站的报道不全面,对震区前线的伤亡情况所作的报道较少,主要是怕引起人民恐慌,这与它作为官方网站的性质有关。
但新华网的时效意识明显弱于新浪网,它是在震后的第二天上午9 时06 分才了关于芦山地震的第一条消息(关于救灾):“汶川500 顶救灾帐篷星夜运往芦山地震灾区”。
纵观两大网站的整体构思,新浪网所提供的新闻事实虽然较为全面,但是其逻辑与新华网相比则稍显混乱,重点不突出。
2、内容编排
两大网站对该事件的专题报道,在内容的安排上也有类似的地方。它们都对地震发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将最新消息进行实时更新,且除了新闻信息之外,网站都对本次地震的背景知识作了交代,做到了告知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合二为一”。新浪网专题中的“图解新闻:地震来了我们该如何自救”版块,用生动形象的漫画传达了地震自救知识;新华网“近年以来各国重大地震一览”版块,提供了世界各国以及我国的历次大地震的相关情况,便于人们了解这种地质灾害,同时有助于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但它们在反映社会真实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细微差别的,主要体现在:
(1)灾情播报方面。在对震区灾情播报方面,这两大网站报道的灾情涉及的范围没有多大差别,而在震区纪实的侧重方面却有所不同。
同样是报道地震现场所表现出来的亲情,新浪网用的不仅有表现灾民获救喜悦的“母亲为救儿子顶起上百斤预制板”等正面的报道,也有为亲情而遭遇不幸的“姐姐地震时为救弟弟被倒塌房屋砸成重伤”等负面的报道;而新华网则只有“8岁男孩徒手2 小时挖出被埋妹妹手被划得血肉模糊” 等关于灾民获救的传递正能量的报道。
同样是报道震区灾情,新华网所用的报道均是侧重于“震区白衣天使争分夺秒抢救震区伤员”等震后救援情况,而新浪网则不仅有这类报道,还有“直击雅安宝兴震区现场满目疮痍” 等揭示震区灾情严重性的报道。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在灾情播报方面,这两大网站在反映社会真实方面还是存在细微差别的,这个差别的出现同样是由于它们的性质及报道方针引起的。
(2)地震灾情评论方面。新华网作为我国专业的新闻官方网站,除了整合客观的信息和知识之外,还提供了权威观点以供受众参考,注重事实和观点的结合,且更多的是站在全局、更高的位置考虑问题。这在地震灾情评论里也能体现出来,如“心系雅安:理性坚韧从容”、“理性救援,让生活稳步向前”、“农村房屋应有强制防震标准”、“救灾雅安:如何做到‘匹夫有责’”、“为抗震救灾行动起来”等,都表明新华网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发挥舆论引导和宣传的功能。
而新浪网虽然更关注事实的每一个细节,确切地说是从民生的角度来考察问题,但是却缺乏对事件的评论,只是一味地整合各种新闻信息,而没有权威的观点供公众参考。
两大网站在地震灾情评论方面的差异同样与它们的性质有关,但也离不开专题策划能力的影响。
3、页面设计
在线观察两个网站的专题页面,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网站的专题最上方的标题都有黑色、灰色或暗黄色背景的映衬,背景都是关于雅安的地理位置和发生灾害区域的图片。图片中央均印有“四川雅安7.0 级地震”特大字号的提示,网页呈现出庄严、肃穆的风格,均给人一种庄严、肃穆、压抑之感,能迅速引发网友对雅安灾情的关切。从视觉效果来看,两个网站也都综合运用了文字、图片、视频、flash 演示图等多媒体技术手段,使报道更加形象、直观。
但从总体来看,两个网站在页面设计上也有许多细微的差别。在版式选择上,新浪网是左右两栏设计,而新华网则是采用左中右三栏的设计方法。
在设计风格上,新浪网页面较为紧凑,稍显杂乱,主题不集中;而新华网的设计则比较“潮”,能体现手机自媒体时代的特征,在专题名称右下角就有“手机版专题微信标识”,能够更好地迎合受众的需要。
四、对做好网络新闻专题的建议
通过对两个网站在整体构思、内容编排、页面设计方面的特点比较和分析,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它们的缺点和不足。
新浪网的信息过多,比较繁杂,页面稍显混乱,主题不集中,信息重复和同质化现象严重。有些报道只是在标题的设置上略有差别,报道内容几乎没有差别。这种严重泛滥的信息让受众无法找到报道的重点,是网络新闻专题议程设置功能缺失的表现④。
新华网的时效性意识稍差,由于其作为官方的网站性质,专题内容存在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问题。专题中没有Flash 演示动画,而且与新浪网相比,视频报道也相对较少,缺乏动态的立体呈现,表现手段过于扁平,对于网民不会产生太大的吸引力。
针对以上缺点现针对性地提出做好网络新闻专题的相关建议:
1、新浪网:优化页面设计,合理配置稿件,集中报道主题
新浪网的专题制作应该进一步地优化网页设计,改变目前密集、泛滥的信息,向简洁、大方转变,便于用户操作。在稿件的选取上,应加强对信息的汇总。虽说网络媒体没有独立的采访权,但是也不能缺乏对信息的整合、加工和强化,那种简单的转载,缺乏新颖,应该尽量减少同质化的新闻稿件。关于报道主题,网站不应该让受众在看专题的时候感觉到“摸不着头脑”,做新闻要客观,但这并不代表报道没有集中的主题。
2、新华网:增强时效意识,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段,相对提高活泼程度
新华网的专题制作应该加强时效性意识,对地震这种突发性时间迅速做出反应,尽量以第一时间介入事件,及时进行实时跟踪,全面、客观地反应新闻事件,满足公众求快心理。
虽然新华网是我国的官方网站,但是其风格也不能过于严肃,否则的话就会缺乏对受众的吸引力。要适度增加视频报道、Flash 演示动画等多种较为立体、现场感强的表现手段。
参考文献
①刘凡,《突发事件在网络新闻专题中的表现特点》[J].《新闻前哨》,2010,(8):73
②约翰·奈斯比特:《梅艳译.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40
③周海英、徐晓红,《网络新闻专题框架分析———以人民网和新浪网禽流感专题为例》[J].《东南传播》,2010(12):117
篇7
本文选择中央六大新闻网站(中国日报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央视国际)的“神七”网络新闻专题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报道特色,作出一个详尽而精确的概括。
文字报道议题比例分析:“硬”新闻“软”处理,在海量信息中寻求理性平衡
中央各大新闻网站均已集纳近300条文字报道信息(包括消息、特写等),中国网更是集纳了前期相关报道,其报道总数达540条之多。由于样本数量过大,本文拟选取文字报道集纳数量最多的中国网专题页面9月24日~29日的新闻作个案议题分析,抽取到新闻样本总数达418条。
经过文本分析,笔者将此次专题文字报道主题分为9个类别,分别是:
1.“飞天”重要瞬间。包括准备、发射、变轨、出舱、着陆瞬间等。
2.地面活动。包括发射场、飞控中心、着陆场各处的新闻报道。
3.太空生活、花絮报道。航天员的衣、食、住、行、家人等生活情况。
4.政府相关报道。壮行、天地对话、领导视察等。
5.航天英雄。为“飞天”壮举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以及团队的报道。
6.国际国内舆论。各境外媒体、外国政府、民众、海外华侨华人关注情况。
7.总结、综述以及未来航天事业前景展望、预报等。
8.其他动态报道。除重要瞬间外的所有“飞天”动态新闻报道。
9.飞天全程各部件、各流程的专家权威解读、背景资料等。
各议题占报道总量之比例见图一:
图一:中国网“神七”报道专题文字报道议题比例饼图(样本总数418条)
从图一我们可以看出,占专题报道总量最大的核心信息还是“飞天”全程的各类动态报道,共占32%,内容涉及每一个环节,全程公开、透明直播,专题网页也采用滚动新闻的表现方式,做到实时传播,创历来航天报道之最。值得一提的是,“飞天”全程的各个重要瞬间历时非常短暂,占“飞天”全程总时长的百分之一都不到,但报道比例却达到9%,突出了这些关键点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价值。
中国网关于“飞天”全程各部件、各流程的专家权威解读、各类背景资料的报道比例可称作是此主题的周边信息,占了整体报道量的17%,内容包罗万象:包括飞船、火箭的各项技术参数解读,航天服高科技、专家解释各类程序等。由于航天新闻涉及专业术语多、技术含量高,为让艰涩的科技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各大网站新闻专题广泛搜集了各类深入浅出的背景资料、权威解读等。这类背景议题的增加极大地激发了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了解其新闻意义与政治、经济价值,并且开拓了深度的知识背景。
值得注意的是,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花絮报道量大大增加,达到了13%。此次“神七”报道除了科技方面的报道之外,还具有很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内涵,作为社会大众关注的兴奋点自然就集中在了自己熟悉的普通生活上来。大量富有人情味、贴近性的报道缩短了受众与报道的距离。注重情感细节与信息的捕捉,同时也可以反过来增加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视、音频报道:全方位海量直播、多角度深度策划,视角新颖而不失厚重
在本次“神舟七号”的报道中,六大重点新闻网站专题的视、音频报道都有出色表现,其中,央视国际依托中央电视台的整体优势和实力,为全程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而在各大网站中脱颖而出。央视国际的特色如下:
依托母体优势,海量信息直播。目前,央视国际已实现央视1、4、9、新闻频道等12套节目同步网上直播,还提供央视重点栏目的网上电视点播,为“神七”大型视频专题集提供了海量视频资源。
深度策划,打造网上“视频影像馆”。为充分利用母体资源,央视国际在此次视频策划过程中,率先调用央视现存的各类视频资料,并按主题分类集纳,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网上航天视频影像馆”,成为同类专题中的最大亮点。
视频影像馆中展示的资料内容纷繁复杂,既有早期的纪录片、文献资料片,又有历年来央视有关航天的电视节目和各类素材。网络编辑通过对零落散存的数字历史影像资料编排组合,围绕着“航天史”以及“中国神舟系列”两大主题,构建了一个富有视听特点的影像空间,使网络专题内容厚重,富有历史感,与“神七”报道热点相结合,策划制作了“人类航天史”、“三国航天梦”等视频资料专题网页,使影像资料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精心编排,二次处理。央视国际继续对视频专题的表现形式不断创新、拓展,对节目内容进行结构分拆和二次加工,将原有的央视节目素材集纳编排成适合以网络专题形式呈现的成品。尤其是在飞天全程结束之后,又重新编排“神舟日记”视频页面,以每日为单位,把当日所有视频重新集纳,安排“神七”点播站,网民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地点点播任意视频观看。
央视国际采用超级链接的方式,将多个专题“捆绑”,让视频信息无限延伸下去。比如在这次报道中,视频专题页面包括“发射瞬间”、“出舱活动”、“神七影像馆”等若干子专题,而在子专题“神七影像馆”中,又嵌套了“中国飞天梦”、“神七我提问”等专题,这种处理方式进一步增加了信息容量,满足了受众的阅读预期。
其他特色报道样式:小主题切入,多角度解读
网络电子杂志。为立体呈现网络专题,中国网杂志频道、观察频道联合中国麦克网制作了精美的网络电子杂志《神七问天》上下辑,给受众提供了多重的视听享受。
图表报道。新闻图表主要用几何图形(点、线、面)报道新闻,其常见形式有表格、图形等。新华网专题页面图片专区栏为受众呈现了53幅图表报道,将抽象、难懂的航空新闻语言具体化,使受众也更容易获得浏览新闻的乐趣。
3D动画报道。人民网的3D报道在此次报道中做得最为出色,按时间顺序编排,分发射、运行、行走、返回四个阶段分别报道,同时针对火箭、测控通信、空间应用等七大系统一一制作动画描绘,在表现测控操纵系统时还绘制了电子地图。所有制作元素互相配合,互相映衬,创造了全新的视听感受。
互动样式:新颖的互动产品层出不穷,网站专题间合作与联动加强
博客、播客与收客,受众展示平台的交流与延伸。各网站还将新闻专题的互动环节延伸到了网站以外的个人博客、播客当中。通过这种延伸和交流,网络新闻专题得到了程度更深的互动。新华博客开辟“热博专区”,央视国际也推出“追梦神七 心随博动”博客专题页面,将网友有关神七主题博文突出显示。为征集视频素材,央视国际“星播客”、新华网“播客广场”等播客平台分别推出“神七”视频征集专题,征集网民的视频祝福、DV作品等,并加以提炼,聚合为新的视频页面。
益智、趣味的互动游戏。六大新闻网站在互动环节上的一大亮点就是设置了互动游戏,这些科普游戏既开拓了受众的知识面,又增强了新闻报道的趣味性。如新华网开通“航天飞机虚拟飞行”和“国际空间站虚拟游”,并与中国科学院的科普网站“中国科普博览”联动,让受众在体验趣味游戏之余也能浏览网上的科技百科全书。人民网的互动游戏种类最为多样,有互动答题的“宇航员潜质测试”,有让网友将照片上传,用移花接木的方式满足广大网友与航天员合照、穿宇航服的夙愿。还设置拼图游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知识性、趣味性。
有奖征集,比赛评选。六个专题的有奖征集活动各出奇招,征集内容更是五花八门。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国际在线网站联合中国宇航学会,在飞天前举办“探索宇宙 祝福神七”有奖征集祝福语活动,收到各种形式的祝福作品多达上万条,并从中选出2008条与神舟七号飞船一起上天,引起众多网友关注。
人民网的有奖征集更是别出心裁,打造虚拟“留言墙”,网友在相关页面点击并留言便可将“留言墙”“筑高一米”,留言墙人气甚旺;央视国际也开办“我在太空行走”为主题的绘画创意活动,为青少年网友提供了展示想象力与才华的表达空间。
篇8
遵循一定的原则,对网络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使之条理化和系统化,使之能够帮助学习者有针对性地根据某一具体需要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使之成为支持研究性学习的“广泛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十分重要。高校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建立网络学习信息资源库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准确性。这是研究性学习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一项基本要求。对于研究性学习者来说,网络提供的各种信息须客观、科学、准确、可靠。这就要求研究性学习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必须注意两点:一是采取正确的信息检索方法,尽量搜索客观准确的信息,防止在传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信息失真;二是对搜索的信息内容进行准确判断,避免可能产生的信息污染———没有观点和语言层面的错误,不会产生歧义,从而获得精炼、准确、能解决问题的信息。第二,适用性。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要有的放矢,要根据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适用信息,以满足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信息需求。目前,人们往往仅在互联网上简单地收集资源,而没有自主地进行资源的设定与制作,其资源量看起来很大,但垃圾资源多,有效资源少,可用性差。有些学校校园网也建立了有关课程或专题的教学资源库,但这些所谓的教学资源,大多是一些信息的,或是与教材配套的教案、讲义,或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参考资料等,也会有一些习题,但也是为了实现“教”的意图,并没有给学生留下探究学习的空间。第三,时效性。研究性学习网络信息资源现实性强,失效时间快,具有易变性强的特点,因此,对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要注意时效性。要及时收集最新的、有效的学习信息,并紧密跟踪网络信息的动态变化,定期对原有信息资源进行更新,这样才能使所保有的学习信息常新不衰。因此,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及时收集、整理有关网络信息资源,加快传递速度,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利用效率。第四,统一性。网络学习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知识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为此,要使用通用的开发语言、统一的媒体格式和专用的开发工具以及源代码公开等,这既有利于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也便于对学习信息资源库进行方便而有效的管理。
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对教育信息资源库中“自行设计部分”的教育资源定义了相关属性,该标准体系包括6大类26项子标准和4个跟踪研究项目,但由于各高校采用的制作平台不统一,导致该部分内容仍然缺乏统一性,给数据更新、交换与实现共享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因此,在建设学习信息资源库的过程中,应依据统一的标准或规范,并注重利用先进的技术对资源库进行维护与管理。第五,可扩展性。可扩展性是指系统具有开放性和可更新性。网络学习信息资源库应该是动态的,能够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更新、丰富和完善。以英语研究性学习为例,其资源库应通过与其它资源网链接,实现互联网资源最大范围、最大限度的共享与互访,比如,链接到网上有关英语学习网站:如“英语爱好者”,“英语在线”,“新东方”等等;或链接到网上英语新闻报刊,如“英语沙龙”、“希望英语杂志”、“中国日报”等英语报刊网站。高校校园网学习信息资源库应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个节点,当涉及某个主题时,整个互联网都可以为之提供相关链接,从而获得比本校资源库多出若干倍的信息。第六,易检性。要合理分布网络学习信息资源库中的资源,使各种资源都有清晰明了的存储位置。根据资料内容或类型设置不同的文件夹,以便于资源库的使用、扩展和管理;提供尽可能详细的网站地址,建立起便捷的检索系统,当学生需要某些信息资源的时候,目录系统就能提供重定向的功能,将一个网站跳转到另一个网站。
二、研究性学习网络信息资源开发途径
首先,大力建设需求性强的“预设资源”。为了方便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或学生(或二者共同)根据研究性学习项目或专题的要求,预先设定或制作学习资源。专题学习网页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围绕一门课程的某一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页。专题学习网页通常由专题知识、专题资源库、专题学习应用工具和专题学习评价四部分组成[3]。例如,为了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可根据英语写作“过程法”教学理论和CSILE学习理论,制作大学英语写作专题网页,作为大学英语写作的“预设资源”。其次,广泛收集大量有效的“相关资源”。根据研究专题或项目的大致指向,进行相关资源的搜索。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各种学科或类型的教育(学习)资源网站都不难找到。对大学生来说,每个专业的网络学习资源都不尽相同,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进行“网络学习资源应用与管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网络学习资源及其使用方法。同时,高校的院系应自觉适应互联网发展给大学生学习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在自己的主页上及时提供相关的网络课程、网络课件、论坛、blog等网络学习资源。并在院系网站设置学习信息资源推荐区,鼓励师生上传与专业相关的学习信息资源的链接地址及简介。研究性学习是开放的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研究性学习实践中,学生往往可以发现许多教师没有注意到,但很有学习价值的网络资源,教师应热心指导学生将这些网络资源索引添加到专题学习资源网页上,这样不仅有助于快速丰富库中资源,也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贡献意识和合作意识。
篇9
我国自从1994年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媒介形式,它在传统产业的改造、新经济领域与信息社会的发展等诸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行业需要新型的人才,网络编辑这一新兴职业伴随着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形成与发展应运而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5年3月24日公示了第三批共10个新职业的名单,网络编辑首次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对网络编辑的需求数量激增。
虽然对网络编辑已经出台了国家职业标准,但时隔5年,由于互联网技术推动着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互联网管理制度的更新、社会环境的改变都推动网络编辑的工作内容、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如今在中国主要的网络媒体中,网络编辑职业内涵有什么变化,他们工作状况、工作满意度如何,一名合格的网络编辑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质,具备哪些职业能力,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满足并真正适合网络媒体的发展需求,这些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我们立足于中国主要网络媒体的实际,从职业社会学出发,将处于中国社会转型期与急剧变化的信息环境中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作为研究全体,基于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调研结果,对当前网络编辑的工作状况、职业满意度、能力结构与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特征与需求进行描述,并联系相关社会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
本调查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我们共调查了22家网站,首先将网站分6层:中央级重点新闻网站(人民网、央视网、中国网)、综合性商业网站(新浪、搜狐、网易)、省级重点新闻网站(千龙网、长城网、大众网)、都市报业网站(北青网、新京报网)、行业垂直网站(搜房网、和讯网、赛迪网等7家)、其他类别(移动互联网站空中网、视频网站第一视频、社区网站猫扑网、期刊平台网站龙源期刊网);其次随机在每一层中抽取调查单位(见前各括号中);再次,由访员到调查单位当面发放问卷并当面回收,共发放问卷452份,回收有效问卷41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15%。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网站高层管理人员和学者进行深访,共采访26位,网站中访谈对象以总编辑为主,也有总裁、副总裁及少数内容总监,我们对访谈内容进行了文本分析。
网络编辑能力结构调查的研究方法
网络编辑能力结构调查为总调查问卷的第五部分,研究内容又包括5个方面: 1.专业技能;2.职业素质;3.掌握主要软件及程度;4.需要掌握的计算机语言;5.编辑的主要信息形式。前4个方面,分别从能力的具体构成进行考察。设计的问题按照不同分类,非常细致,可以看出目前网站和网络编辑本身对于各种技术、职业素质、计算机软件等的重视和掌握程度。第5个方面,编辑的主要信息形式,一方面也是对网络编辑工作内容和所需要的能力进行考察,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此部分的答案对前几个方面的调查数据进行验证。
问卷都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1分为不重要(不了解),2分为比较不重要(不了解),3分为一般重要(掌握),4分为重要(掌握),5分为非常重要(熟练掌握)。
我们按照前四个维度来考察网络编辑能力结构的具体构成。在调查样本中,所有选项的均值为4.13,处于“重要(掌握)”与“非常重要(熟练掌握)”之间,倾向于“重要(掌握)”。从对网络编辑工作内容的调查,我们已经看出,目前网络编辑工作的覆盖面很宽,包括文字内容的编辑、整合,网页的制作,专题的策划,甚至包括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反映在网络编辑的能力结构的调查中,各种技术、素质需求数值普遍很高,也是一个佐证。(如表1)
1.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均值最高的是网络编辑的职业素质。可见,相比专业技能、软件操作程度和计算机语言这些实际能力,网站非常看重编辑的个人素质和潜力。
2.从职业素质选项的选择情况可以看出,网络编辑的职业素质中,更侧重新闻编辑的种种素质,包括新闻敏感,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等等,而对文学造诣和技术敏感则没有那么重视。
3.从专业技能的前四位选项中,我们可以发现,各项的数值都很高,都介于“掌握”和“熟练掌握”之间。日常编辑单条新闻的技能被看做是最常用,最应熟练掌握的技能;其次则是专题策划及制作这类栏目型的工作;而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也被视为重要的技能。排在前四位的这些选项,包括面很广,也验证最开始的一个结论:网络编辑的职业能力要求面很广,对新闻编辑、专题策划、基本技术都要求很高。
4.专业技能中,要求相对较低的是“音视频信息制作与能力”(3.75)、“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3.79)、“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3.8)。可以看出,这几种专业技能更偏重技术。可见网站对网络编辑人才的技术要求不太高,还是更偏重新闻编辑类的技能。
5.从网络编辑需要掌握的主要软件及熟练程度选项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大多数的网络编辑,网站信息系统、图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等应用软件类技术的掌握更为重要,而对数据库或者专业的视频编辑的能力要求不高。
调查的数据中整体均值普遍偏高,而“职业素质”均值更是居于第一位,可以看出网络编辑要求各方面素质、技能都有所涉猎。而相比专业技能、软件操作程度和计算机语言这些实际能力,网站非常看重编辑的个人素质和潜力。关于基本素质的要求,采访新浪网总编室总监曾祥雪时,他有以下看法:基本素质特别是学习能力要强;技术方面的要求,图片、视频、原创文章能达到基本规范的标准即可;更加专业的技术要求没那么高,有一些是基本的模板,没有必要自己再设计。而新浪的网络编辑什么专业出身的都有。总之基本素质最为重要。
当然在所有职业素质当中,要求相对较低的是 “音视频信息制作与能力”、“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可见网站对网络编辑人才的技术要求不太高。而要求最高的是“敏锐的新闻信息把握能力”,新闻编辑类素质最被网站所看重。
各大网站在选择网络编辑时重视传统新闻编辑的种种素质,但这并不是单纯重视传统媒体的工作经验。恰恰相反,在职业素质各选项中 “媒体从业经验”的数值最少。可见很多网站在招聘网络编辑的过程中,并不在乎应聘者当前拥有的工作经验等具体的技能。相反,更看重其是否具有网络编辑所需的潜在素质。北京市网络媒体协会会长闵大洪对此发表了看法:“现在对网络编辑的要求越来越高,网编需要了解互联网,理解如何做新闻。要能够给技术人员提出需求,或者是共同开发内容产品。对于现在的网络编辑而言,新闻敏感性以及对整个互联网技术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2.整合能力和策划能力要求提高
专业技能的各选项数值中,“网络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排在第一位,“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被看成第二重要;“专题策划与制作能力”紧随其后,被认为是第三重要的是专业技能。日常编辑单条新闻所需要的技能被看做是最常用,最应熟练掌握的技能;其次则是专题策划及制作这类策划型工作。
在对网络编辑要求日益提高,整合能力和策划能力要求提高的基础上,专业分工也在不断突显出来。赛迪网总裁李尚通谈到关于该网站的网络编辑分工情况时说:“我们有很明确的分工,或者说不同层次的编辑各有侧重,对他们的工作量考核也不一样,比如编辑分成初级编辑、高级编辑。初级编辑有一定的原创量与专题量的要求,但是不做访谈;对高级编辑的发稿量相对来说会低,但是访谈量还有专题的量要高,尤其是访谈量。”
总体来说,新闻敏感性、学习能力、整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几项能力,也是网络编辑的核心竞争力。
注释:
篇10
一位正在做世博会报道的编辑坦言:对于没有采访权的商业网站来说,像世博会这样的新闻专题要做好很难,因为共同的内容和话题占比重很大,你有我有大家都有。还有就是规定性动作太多,自由发挥的余地并不是很大。也有编辑课下告诉我说,因为工作太忙,自己负责的是其他栏目,所以很少关注世博会专题,还真没看出来各家的差异到底在哪里。
作为不在网站工作且过去研究网站并不多的“局外人”,我的看法与很多编辑不同。一是我认为世博会的同题报道中还是有诸多不同;二是我很赞赏没有采访权的商业网站用其他方式进行了新闻采集,创造了有采访权的媒体网站们所没有的内容。这次教学过程中的案例研究,再一次证明新一代互联网正在重新改写“新闻”。
一、新闻是什么?――从报道向知识的延伸
在传统的新闻学理论中,新闻通常被定义为对最新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这个意义上说,世博会报道的确会给网站编辑;尤其是没有采访权的商业网站的编辑们造成困难,新闻报道内容出现“同质化”在所难免。比较新浪网、搜狐网和腾讯网三大门户网站的世博会新闻专题的内容框架,会看到它们在导航条中出现的子栏目有四分之三左右是相同或者相似的,比如大家都有“动态(新闻)”、“服务”、“互动”,这三个模块从名称到内容都基本一致。需要研究的是,在这种相类似的结构框架下,各家着力打造的亮点是什么。
在三家网站新闻专题的头图区域或导航条中,我们不难看到它们对于独家特色的追求:新浪在以“智慧传承的城市”为题的新闻专题中,重点推出了系列主题策划“城事”(见图1),这个系列以“城市传奇”、“城市常识”、“上海2010”、“未来城市”、“越城市越困惑”、“城市英雄”等小栏目表达了编辑对上海世博会主题的思考,而且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展示相关的知识和思想。搜狐在新闻专题的栏头上以特殊的字体字号突出了自己的独家策划“城市之光”(见图2),这一主题由“赤城:城市之人”、“橙城:文化地标”、“黄城:藏富于民”、“绿城:环保之城”、“青城:文明传承”、“蓝城:城市治理”、“紫城:时尚之城”七个栏目构成,将世博会的主题思想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演绎。而腾讯在导航条中出现的“第一演播厅”和“独家”两个栏目,从其名称上已经能够看到它对于自己原创性内容的自信。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网站推出的独家策划并不全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作品,更多的是编辑对世博会的研读。这种研读以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为对象和由头,却不局限于对新闻事实本身的展示,而是将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社会意义、相关知识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的资讯、活动、游戏等进行了重新的整合和展示,表达出了一种独特的新闻视野,传递给网民更丰富的信息,激发他们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如搜狐网在“城市之光”中就整合了许多以往的和新近的新闻,报道各著名城市的建设与规划,同时也整合了各类活动,如“探寻中国:理想城市之社区评选”等。这样的策划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报道策划的范畴,而是一种新的产品策划和传播模式的策划。而且,由于网络具有传统媒体所没有的容量不受限制和多媒体传播的优势,网络新闻专题对于知识和思想的呈现实际上是通过对过去的报道和各类相关的资料进行重新选择、组合、创作和加工来完成的。也就是说,网站编辑对于新闻资源的滚动开发和持续利用,是这种策划能够取得实效的保障。
这也提示我们,在网络传播中,新闻编辑对新闻内容“集大成”的特点有了更新的含义和更高的要求。因为网站的信息容量是没有限制的,理论上说,网络编辑因此能够做到所有传统媒体的编辑都难以做的“海纳百川”似的内容汇聚,集所有媒体之大成。然而,“海量”是网络的优势,同时也是网络的劣势。在载体、渠道和信息都已经过剩,而受众的注意力和时间却成为稀缺资源的今天,如果网络编辑不能很好地整合与展示新闻和信息,那么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内容只能被信息的大海淹没,不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因此,网络编辑工作最首要的任务应该是对新闻和信息进行“整合”,这种整合既是对内容的筛选、把关,也是对内容的重新组织、排序和包装。
网络编辑的“整合”,体现了数字时代编辑部的角色变化。正如有一位曾在多个国家的报社、通讯社、电视台做过记者、编辑,又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多所新闻学院担任教职的教授Stephen Quinn提出的,随着新闻来源和信息渠道的剧增,在多种媒体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记者编辑的主要职能已经不是采集新闻,而是对浩如烟海的新闻和信息进行筛选和重新组合,使这些杂乱的信息呈现出相互联系和深刻意义,并使其转化为知识。新闻从业者的工作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知识生产与管理的工作。?新闻编辑部承担了知识生产和管理的任务,这在网络时代是一种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意义的变化。
二、谁在做新闻?――从记者向用户的拓展
在培训课堂上,我问了网络编辑们一个问题:网站与传统媒体相比,最具有优势的资源是什么?大家的看法非常一致:因为网络的互动性而带来的用户提供的内容。
在世博会新闻专题中,对用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显然比以往更受重视。几大商业门户网站的世博会专题中都专门开设了“互动”、“活动”等栏目,这类栏目都是将网站作为一个吸引网民参与传播、进行互动的平台,鼓励大家以各种方式创造自己的“世博会新闻”。新浪的博客频道本身就是其世博会新闻专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名人博客在这次报道中为网站增色不少,“博客亲历”中的一些现场照片和文字报道常有独特的发现和展示,其效果不亚于专业记者的新闻报道。在网民自发创造的博客、微博、视频、图片等之外,新浪网还专门约请了世博纪录片导演吴钧开设了“2010走读世博”专栏,在184天内与广大网友逐日分享他的世博体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创造出一个独家的新闻栏目(见图3)。
谁在做新闻?商业门户网站给了我们一个与传统媒体不同的答案。尽管由传统媒体的记者们采写的新闻依然占据了这些网站的重要位置,但是,新浪、搜狐的世博新闻绝不仅仅止于此。也许,“没有采访权”的无奈正是他们更热衷于发掘用户资源的一种动力?在我的培训课堂上,就有编辑发言说,他们自己最得意的世博会新闻是“规定动作”之外的网民们提供的某些信息和图片,因为这样的新闻是通讯社和报社记者都没有发现的。事实上,来新闻学院接受培训的网站编辑们都不是新闻的“门外汉”,他们大多都在传统媒体有若干年的新闻从业经历,有些人甚至是传统媒体中的佼佼者。在他们转战网络之后,渴望在新的职业舞台上获得更好的价值体现,而现实的压力和商业网站的经营理念,也迫使他们可能会游走于新闻专业理念的边缘。
新闻主体从记者向用户的拓展,是否改变了新闻的内涵,也改变了新闻传播固有的生产模式?这种变革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是新闻信息的数量剧增、新闻视角和新闻品种的无限多元,还是对新闻理念的颠覆、对新闻品质的破坏以及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或许都会有,而且,这种影响的结果也许至今还没有完全显露。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新一代互联网已经深深地嵌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给了每一个个体自由展示自己的发现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新鲜体验之后,新闻传播已经不再是职业记者的“专利”。新闻编辑如何将用户的热情和能量引导到为媒体创造内容而又不至于损害公共利益和媒体形象?这是一个亟待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三、如何做新闻?――从告知向交流的转变
当世博会的网络新闻专题主要以互动和用户创造内容实现自己的独家特色时,新闻传播的基本模式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如果说传统媒体报道世博会,重在做新闻报道;网络媒体报道世博会,则是在做公共交流和服务的平台,让网民在这个平台上不仅获取世博会的新闻和信息,还能交流思想、分享知识、获得服务和娱乐,甚至还能通过微博等进行小圈子内的个性化交流。
在世博会尚未开幕时,新浪网就推出了“三大专家、六位媒体一线人建议世博这样看”的导游栏目,腾讯网作为世博会的网络赞助商,联合世博会官网推出的“网上2010上海世博会”,以三维动画制作的场馆展示和生动的视频,让网民们如入世博现场,身临其境,先睹为快。世博会正式开幕之后,各大网站的“网上世博”栏目纷纷亮相,内容和设计各异,但共同的特点是强调互动,追求生动逼真的现场效果。对于那些没有机会到现场参观的网民来说,上网观览世博也能获得丰富的体验。而对于那些有望到世博园一饱眼福的人来说,各大网站上的“世博观览攻略”提供了所有能想到的游览方案,从“一日闪游”到“错峰游览路线”,可谓服务得细心体贴、无微不至。
互动不仅能帮助网民选择对自己最合适的服务资讯,还为网民们交流世博体验、表达自己的观点提供了方便。各大网站也利用网络互动的特点开设了五花八门的栏目,举办了各式各样的活动。如搜狐社区中举办展品评选、推出闯关游戏,还举办了“环游世博80天”的活动,对网友上传的世博会游玩攻略进行评选和奖励;腾讯网举办了“I城市I世博”的志愿者接力活动;新浪网征集民间纪录片,让网友以视频表达自己的独到之见……这些活动和栏目使世博会的网络新闻专题变成了一个公众分享世博的平台,让网民们在信息和观点的交流中获得了全新的传播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各大网站的互动栏目和活动的举办,往往是与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合作进行的,对各类社会资源的利用,与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媒体组织之间的合作,在我国的商业门户网站中显然已经驾轻就熟。
世博会让网络传播的巨大能量再一次得到迸发,并再一次证明,在网络上,受众的位置已经从传播的终端转向了传播的全程,他们能够作为新闻源头提供线索和信息,能够在特定的条件下变身为记者进行新闻采集制作,甚至能影响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影响社会舆论的走向。因此,新闻编辑必须在这样一个新的媒介环境下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担负起“公共论坛主持人”的新角色。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网站编辑不仅要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社会公众的对话者和新闻论坛的主持人,还要以新的理念和方式重新设计自己的产品,从传统的重视新闻内容建设转向着力打造公共交流和服务的平台。新闻,只是网络这个平台上的交流内容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产品、更多的服务值得我们去开发和经营。■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