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业务年度总结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市场业务年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4 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的“中国银行业世博金融服务暨2010年度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千佳示范单位表彰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隆重举行。
1.20 上海银监局召开在沪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负责人会议,贯彻落实银监会2011年工作会议精神,并要求上海银行业迎接新形势下的挑战,加快转型发展。2010年上海银行业在加强世博金融服务与支持“两个中心”建设的过程中,自身得到较快发展。截至年末,资产总额达6.9万亿元,同比增长11%;各项存款余额4.99万亿元,同比增长16.5%;各项贷款余额3.39万亿元,同比增长15.5%。不良贷款继续实现“双降”,不良贷款余额272亿元,比年初减少74.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8%,比年初下降0.38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低。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797.8亿元,同比增长33.9%。
1.23 国内首家专业责任保险公司――长安责任保险正式落户沪上,在上海,长安责任保险将以发展各种责任险为主要经营方向。
1.25 2011年上海保险业情况通报会在沪举行,会议回顾总结2010年上海保险市场发展情况,并部署了2011年重点工作安排。2010年上海市保险行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883.86亿元,同比增长32.89%,其中财产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97.18亿元,同比增长24.09%:人身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686.68亿元,同比增长35.67%。2010年上海保险业赔付支出194.54亿元,同比增长10.07%,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保险机构115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302家。
篇2
本文在总结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因素进行梳理,并构建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旨在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风险因素;风险防范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其业务模式经历了数次创新,已从单一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发展为集P2P网贷、股权众筹融资、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等多项金融功能在内的多元化模式,并对整个金融市场、金融体系产生了显著影响。一方面,我国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规模在持续增长。第三方支付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的主要业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代替商业银行成为支付业务的主体,但在支付清算领域,第三方支付机构并未摆脱对传统支付清算体系的依赖,因此该模式下互联网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由包括电商在内的互联网公司以及传统商业银行构成。然而伴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大批诸如余额宝、P2P网贷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不断涌现,互联网金融的影响范围与参与度都有了显著提升。以P2P网贷平台为例,《2015年P2P网贷行业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P2P网贷平台数量突破4900家,贷款余额达到5800亿元,成交额更是突破万亿大关,实现了同比258.6%的增长。另一方面,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规模也在不断攀升。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在电子支付领域的业务规模增长迅速,其中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业务涨幅最为明显。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15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生电子支付业务748.53亿笔,金额1919.7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3.15%和93.26%。其中,移动支付领域累计发生业务82.04亿笔,金额84.7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3.88%和485.82%。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因素
(一)经营主体风险
金融市场风险。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因素的波动极易对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的运营产生影响。以第三方支付的财富管理平台为例,较高的收益率是此类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获取稳定资金来源的根本保障,因此此类互联网金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金融市场因素的敏感度极高,一旦金融市场因素发生变化,此类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的资金来源就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因素的波动通常较小,因此我国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面临的金融市场风险隐患通常不大。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主要依赖大数据、搜索引擎等信息技术获取金融市场信息,然而这些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通常得不到必要的保障。因此,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在向个人或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过程中,容易因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设计不当而造成信用审核结果失真、信用风险不断积累的不良后果。信用风险一旦爆发,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不可避免地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破产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即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取充足资本应对到期债务或资产增长而形成的风险。造成流动性风险的因素通常是多方面的,就我国互联网金融而言,其第三方支付、P2P网贷等业务模式均存在诱发流动性风险的可能。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投资者都是具有较高风险厌恶倾向的个人投资者,因此资金的安全性与收益性将直接影响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的资金链。充足的资金保障是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持续经营的根本保障,但是金融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任一风险隐患的出现,甚至是任何不利消息的传出,都极有可能引发投资者大规模的挤兑,进而导致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的法律风险集中体现在第三方支付以及P2P网贷等业务上。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业务的本质就是通过为买卖双方提供担保,进而在业务平台积累大量可用以投资盈利的在途资金,这一点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极为类似。然而,《商业银行法》已将吸收存款明确规定为商业银行的专有业务,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业务显然超出了其界定。再者,作为民间借贷网络中介的P2P网贷业务也存在与之类似的问题。我国现有的《人民银行贷款通则》等一系列与贷款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均未对个人对个人的贷款进行法律界定,因此P2P网贷业务的合法性与合规性很难得以明确,该类业务也缺乏必要的金融管制,加上信息不对称等客观因素的存在,此类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风险隐患十分突出。
(二)消费者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消费者,即互联网金融的投资者,通常具有较高的风险厌恶性,资金的安全性与收益率通常是影响其投资决策的关键因素。现如今,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理财意识普遍有限,加上监管法律的缺位,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资金安全通常得不到必要的保障。近年来,包括“网金宝”、“淘金贷”等在内的多家知名网贷平台非法集资问题的曝光,更加突出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风险的严峻性。信息不对称。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消费者以缺乏专业投资意识的普通民众为主,在监管法律缺位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信息透明度普遍不高,因此消费者通常难以掌握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真实风险信息。与此同时,伴随互联网金融创新进程的不断推进,互联网金融平台极易通过信息技术的包装,赋予互联网金融产品更高的资产收益率与风险率,以吸引更多资本的流入,进而加剧互联网金融产品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最终将加剧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消费者风险。信息泄漏隐患。为了确保资金来源渠道的合法性,互联网金融平台通常会要求消费者进行实名注册,部分平台还会要求消费者将账号与个人银行卡进行绑定。如此一来,互联网金融产品消费者的身份信息、资金状况、账户信息等私人信息便会实时上传至网络,在缺乏必要信息保密技术的前提下,消费者的私人信息极易被盗用或篡改,甚至还有被卖给其他互联网金融平台机构的可能。然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互联网金融平台信息保密技术提出的要求极高,普通互联网金融平台难以具备足够的技术实力确保消费者信息的绝对安全,一旦发生信息泄漏,互联网金融产品消费者将面临的风险难以预估。法律空缺。我国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具备有效约束力,因此我国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大多缺乏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业务操作不合规现象十分常见,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资金安全风险隐患显著。与此同时,也正是由于有效监管法规的缺位,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通常还面临较高的资金追偿风险。不同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没有纸质凭证作为依据,消费者的投资金额也通常较小,因此,一旦遭受不当损失,消费者追回损失资金的机会较小,只有在追偿金额远高出法律诉讼成本的前提下,消费者才会通过法律手段追回损失。伴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力度的不断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难度将越来越大,因为监管法律空缺造成的消费者风险隐患也会逐步扩大。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机制
发达国家的互联网金融已经走过了较长的发展历程,其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已相对成熟,各国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方面也具有极高的一致性。其中,加强个人信用体系与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已成为各国构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共同策略。以美国为例:一方面,美国金融市场已经构建了包含多家权威商业化评级机构在内的个人信用体系,在包括P2P网贷在内的多项互联网金融业务中,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只是作为中介参与其中,真正实现了个人对个人的直接融资模式,而并非充当民间借贷平台参与其中,有效降低了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的法律风险,同时也降低了消费者的投资风险。另一方面,美国早已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其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同时针对不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制定了严格的金融法案,有效保障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基于此,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构建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一)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风险防范机制
创新互联网经营主体担保模式。现阶段,为了保障充足资金的流入,我国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通常会采用担保经营的模式,为消费者的投资进行担保,进而积累了大量信用风险隐患与流动性风险隐患。因此,为了降低经营风险,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必须创新其担保模式以实现风险转移。以P2P网贷业务为例,其经营主体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保险机构、风险抵押物等形式改变原有的担保经营模式。一方面,P2P网贷经营主体可以与第三方保险公司合作,通过为消费者购买资金安全保障险、信用证保险等保险产品,用保险替代担保,将自身积累的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另一方面,P2P网贷经营主体还可以通过引入风险抵押物的形式,要求贷方根据借贷规模提供相应抵押物作为担保,同时约定P2P经营主体有权处置贷方抵押物以支付贷款本息,以此实现担保风险的分散。需要注意的是,P2P经营主体要合理规避贷方一物多押现象的出现,及时为抵押物办理抵押登记。搭建风险联合防范体系。我国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发展至今,已达到接近5000家,其业务也已逐步渗透众多传统行业中,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经营主体共同积极构建风险联合防范机制早已成为降低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助力互联网金融行业实现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各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需要合作共建信息共享平台,共建消费者黑名单,从整个行业的角度降低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各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还需共同搭建行业信息平台,并聘请专人对该平台进行维护,在定期行业动态的同时,积极对可能造成流动性风险与金融市场风险的事件与消息进行回复,以实现风险的联合防范。
(二)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风险防范机制
制定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法律缺位是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扩大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风险隐患的主要原因之一。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复杂程度与风险隐患远高于传统金融产品,现阶段由于我国现有的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内的各项法规均不能适用于互联网金融产品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因此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频频遭受侵害。为了构筑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风险防范机制,必须首先制定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明确规定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信息披露义务的同时,针对侵害消费者知情权、隐私权的行为制定严格的处罚条例,确保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公平性。建立消费者培养机制。互联网金融对于我国广大金融消费者而言仍是一个新鲜事物,广大金融消费者普遍缺乏必要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其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建立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培养机制,可以有效提高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与风险识别能力。需要强调的是,消费者培养机制的建立不仅需要相应监管部门加大教育投入,更需要相应监管部门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的监督,确保相关金融产品风险信息的充分披露。唯有如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投资风险才可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陈伟 博士生 付丽娜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郑联盛.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4(5)
2.李淼焱,吕莲菊.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现状及监管策略[J].经济纵横,2014(8)
3.魏鹏.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研究[J].金融论坛,2014(7)
篇3
引言
金融脱媒在近些年的经济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冲击着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的传统业务,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出现流失状况的重要原因,我国的居民在此种背景下的金融资产结构也在逐渐发生着本质性的改变。这些进一步证实了金融脱媒所产生的巨大压力以及对银行实体盈利模式变革的催化,于此同时也提出了商业银行进行创新路径选择的新策略。
一、金融脱媒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
金融脱媒从经济学客观规律角度分析,属于我国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的金融脱媒发展与国际金融发展特征相一致,源动力都是政府力量的主导。近些年来,为了实现对金融脱媒的发展推进和突进金融非中介化,我国政府监督部门不断推行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通过此类政策方案的引导,可以有效分散目前我国集中于银行的金融风险[1]。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进入转折阶段的重要诱导因素就是我国的政府主导的在股权分置领域的政策改革,可以有效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进步和完善,这些也可以逐步缓解因为股票市场发展制度的深层次革新带来的制度瓶颈问题,目前,我国依然处在资本市场转折过度的发展阶段,这会带来间接的银行融资发展压力,国际上的重要基金组织以及财团资金流入中国市场,这不仅仅意味着对公司客户的实际金融银行存贷款量的削弱,与此同时还会替代银行进行财务咨询、投融资安排的各项经济类服务,这会严重冲击银行的自身业务发展。
二、样本选择及其实证方法的引入
(一)变量的定义
本文的主要样本来源于《2011年中国年度金融统计情况分析》和《2011年中国经济发展统计年鉴》等,本文从中筛选出了2003-2011年年度法总结的存贷款余额以及股票市场的总体分期筹资金额,企业的债券发行具体资金规模,中期短期融资数额等[2]。
为了保证数据信息分析的准确和科学性,本文没有直接采用所搜集的公司等金融个体的的原始经营数据,而是对数据采取了附加的信息处理,首先就是将实际的存贷款余额数目进行了差分处理,得出了存贷款季度的增加数量数据。第二:将具体的企业债发行规模和中期短期融资券发行数量进行指标汇总,从而进行实证分析。第三:利用X12的方法进行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季度数据调整,其他的数据因为可能包含复杂数据计算而没办法按照常规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
(二)样本分析
我国的股市起步发展是在2002年开始,整体的调整和过度阶段持续了四年,股票的指数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挫,新股发行的难度加大,上市公司的融资困难也同步增加,促进两者的融资周期迅速延长。2002年7月15日,上市证券的综合指数再度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2004年5月8日,上市证券的综合指数跌到了历史最低点。这严重导致了上市公司在我国的股票市场中得到的融资资金大幅缩水。与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进行比较,我国的证券市场进步速度更为迅速一些,最为突出的是2004年的中短期融资券的产生以来,我国在证券领域得到了空前进步。与此同时,中国的证券发展业务以及中国的资产市场也都有了新的进步和飞跃。
(三)实证方法的引入
向量自回归模型理论在20实际80年代被提出,该模型的主要联立形式是多方程的回归式模型,从本质分析属于一种非结构化的多元方程形式。但是此模型的基础并不是经济理论类的模型基础,而是采用本身的数据结构来形成模型的定位和分析,因为向量回归模型共同组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整体系统,必然会对经济预测系统造成随机的扰动和分析影响,该模型需要对整体系统变量产出输出数据的信号进行处理,但是对于个体变量的内生性假定和外生性规划没有合理的引导,因此,对于再生性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应该进行合理的金融脱媒分析和变量解释。建立起金融脱媒系统的解释变量,分析在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个体传播中存在的业务联系,用实证进行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分析不仅可以对解释方法进行总结,同时脉冲也会影响金融脱媒的银行业务,为了实现对各个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分析,脉冲的响应方式也应该相对应的进行调整,应该以金融脱媒作为银行业务的开始[3]。
三、商业银行创新路径选择
不少经济学专家和经济学学者认为,此类金融危机加速了我国的很多传统和现代行业的产能缩水,很多的出口和入口导向型行业以及周期性的重点敏感行业重新组合。在部分地区的新兴行业发展背景下,低碳经济以及新能源产业都存在危机后的崛起机遇,绿色环保产业之间彼此促进发展壮大,于此同时,城市居民的消费也逐步成为了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导向,在国家的重要政策指导下,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会得到良好的提高和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优化同时也会造成创新路径的分析和发展,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创新路径可以从价格优势结构入手,通过金融市场调节达到合理的市场化银行发展水平。在金融脱媒基础上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可以利用新型业务模式,有效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在资金的配置优化过程中,通过创新的商业银行路径进行资产分析。所以商业银行的创新路径选择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篇4
银行支行进行了毕业实习。在xx银行肇庆支行实习期间,在单位指导老师的帮助、指导和教育下,我熟悉了xx银行的主要经济业务活动,系统地学习并较为深刻地掌握了xx银行各方面的实务工作,对关于银行经营和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各方面实际工作能力都得到了不错地锻炼和提高。也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现在就将这次毕业实习的具体情况及心得体会作一个系统的归总和小结。
1.关于XX银行的业务
商业银行业务是XX银行的传统主营业务,包括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及金融市场业务。
1) 公司金融业务
公司金融业务为xx银行业务利润的主要来源。包括存款业务、*款业务、
金融机构业务、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业务、其他公司金融业务。
2) 产品服务创新
xx银行配合公司客户最新业务需求,组合和创新公司金融产品;加大与金融同业的产品合作,积极开展同业间公司信贷资产的转让业务;推出融易达(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服务)、通易达(应收账款质押开证)、融信达(基于投保出口信用险的应收账款的融资服务)和融货达(货物质押融资)等产品,进一步丰富了“达”系列贸易融资产品种类。
3) 个人金融业务
个人金融业务为xx银行战略发展重点之一。包括储蓄存款业务、个人*款业务、个人中间业务、“中银理财”服务、私人银行业务、银行卡业务、渠道建设。
4) 产品服务创新
依托全球服务网络和多元化服务平台,xx银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不断创新推出本外币理财新产品。继续推动海外财富管理专柜业务,为客户跨境资产配置提供了便利。
5) 金融市场业务
xx银行金融市场业务主要包括:本外币金融工具的自营交易与代客业务、本外币各类证券或指数投资业务、债务资本市场业务、代客理财和资产管理业务、金融及托管业务等。xx银行主要通过在北京、上海、香港、伦敦及纽约设立的五个交易中心经营资金业务。
6) 产品服务创新
新产品的设计与报价能力是xx银行金融市场业务主要竞争优势之一。xx银行始终秉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创新理念,凭借在外汇业务方面的丰富经验及战略投资者的专业知识,致力于通过开发创新及度身订造的资金产品及服务吸引客户。
2.实习的目的
1) 通过在xx银行实习进一步了解和巩固在学校期间所学的各门金融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在xx银行的实习,达到学校的社会实践要求,并在单位指导老师的指导、帮助和教育下,熟悉xx银行的主要经济业务活动,较为系统地学习银行个人金融管理工作和日常业务的操作流程。
3) 通过在xx银行的实习,学会如何更好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以及端正自我的学习及工作态度,为更好的走入社会打下坚定地基础。
3.实习过程
在这次实习过程中可以说真的是获益良多,大致上掌握了xx银行的各项业务,熟悉了银行日常业务的操作流程以及工作制度等等,从客观上对自己所学的有关银行方面的各项知识和理论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在实习期间,我能够做到虚心学习,认真工作,认真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并与同事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得到了行里员工的一致认可。
实习的工作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在银行大堂和顾客接触,了解和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银行大堂跟着大堂经理学习,大堂经理是连接客户、高柜柜员、客户经理的纽带,因此首先就得学习柜面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解答客户问题,引导客户办理相关业务,维持大堂秩序,减轻柜员的工作量,提高整体服务效率。营业中的礼仪主要有四大内容:解答客户问题、营业中分流客户、维护大堂秩序、适当理财产品的营销。在此段时间我学会了如何跟顾客进行沟通,如何使顾客对我们的服务感到满意,另外还有就是要尽心尽力地去帮助他们,例如是帮助他们填写单据或是教他们正确使用自动柜员机。
2) 做一些打杂的小工作;
如分类书信,打word文档和EXCEL表格,使用EXCEL公式计算,折对账单等等。虽然是些小工作,但也让我学习了很多。
3) 到营业部学习,了解银行的基本业务及其流程;
营业部的主要职能:
① 负责办理总行对外经营的各项业务;
② 负责办理本行内现金余缺调剂;
③ 负责全国及全省特约电子汇兑业务的数据收发、资金结算、大额支付系统业务及同城清算;
④ 会同相关部门,开办新产品、新业务试点,协助做好新产品推广培训。
⑤ 拟订资金营运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负责全行资金营运管理,保持适度的备付金比例;
⑥ 负责内部资金利率调整;
⑦ 负责办理资金拆借、再*款、贴现、再贴现、转贴现等业务;
⑧ 负责同业存放、存放同业管理;
⑨ 负责债券市场分析,制定债券市场业务开发规划,并组织实施;
⑩ 负责建立和完善资金交易业务台账,定期与财务会计部做好债券余额对账工作;
xx银行储蓄业务实行的是柜员负责制,就是每个柜员都可以办理所有的储蓄业务,即开户、存取现金、挂失、解挂、大小钞兑换,、受理中间业务等。凭证由每个柜员单独进行帐务处理,记帐。但是每个柜员所制的单据都要交予相关行内负责人先审核,然后再传递到上级行事后稽核。而我要做的就是学习柜员间每天交接工作时的对账,对账时除了要核对现金账实是否相符外,还要查看重要空白凭证是否缺失,传票是否连续等等。而柜员间对账也是很有程序的,一般先清点现金,然后再是清点重要空白凭证如存折,银行卡,存单等等。通过与业务员的接触,我还了解了银行的操作流程及储蓄业务方面的知识。我还学习了交易代码和一些操作流程。以及明白了银行系统中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的重大意义。
另外,储蓄种类繁多,人民币储蓄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 活期储蓄
② 定期储蓄
③ 定活两便储蓄
④ 整存整取定期储蓄
⑤ 零存整取定期储蓄
4) 到综合管理部学习,了解农行日常的后台运作。
综合管理部的职能:
① 负责各类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综合性材料的撰写,负责研究国家经济金融政策,分析本地金融业发展态势,供高级管理层决策参考;
② 负责协调各部门工作,负责本行部署工作、会议决定事项和其他事项的督办工作;
③ 负责处理公文审核以及印章、文书档案管理;
④ 负责本行各类会议的会务工作,负责接待、车辆、物业等后勤管理工作;
⑤ 负责拟订中长期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报董事会批准后组织实施;
⑥ 分解本行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总结,根据董事会的授权,及时调整全行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⑦ 负责本行企业文化建设;
⑧ 负责全行宣传工作和工青妇团工作;
⑨ 负责本行公共关系的协调处理及全行法律事务工作。
综合管理部属于农行的后台管理部门,对于农行的日常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综合管理部,我阅览一些余额表和凭证,还学会了如何使用复印机,打印机,扫描机和传真机。
4.实习的心得与收获
虽然这只是一个月的实习,虽然短暂但却又非常的充实,对我来说,是大学生涯中甚至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积累和经验,这在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会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这次的毕业实习无疑成为了我踏入社会的一个平台,为我今后踏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是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刚步入社会时要面临的首要任务。对此,我们必须端正好自己的心理和态度。
在学校期间我就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银行方面的课程,例如《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投资银行学》等等,这些都为我在银行的实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这次实习过程中,让我得益最深的就是能够到营业部和综合管理部学习,因为这些都属于银行内部运营的机构。在这些机构中我学习到了平时书本没有详细介绍的知识。这使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也是对这三年大学里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与运用。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同事们和上司给我的榜样作用。他们勤奋、努力而且乐于助人,给予我很多鼓励与帮助。
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我还体会到了实际的工作与书本上的知识是存在一定距离的,并且我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这样才能使我在银行的基础业务方面的知识,不紧紧局限于书本,而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刻地了解。这些最基本的业务往往是不能在书本上彻彻底底理解和学习的,所以基础实务尤其显得重要。
篇5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系统性风险;测度模型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在国家层面的大力推动下,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市场开放、改善治理机制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财务绩效和效率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根据2010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对全球前1000家银行的排名情况显示,我国共有84家银行跻身全球前1000家银行之列,并且他们的总资本占比为9%,但税前利润占比则高达25%。于此相反,根据美国《全球金融》杂志刊登的《2012年半年度最安全银行》评选结果表明:在全球50家最安全银行的排名中,我国除了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两家政策性银行入选以外,其他商业银行无一入选。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到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每一次金融危机的波及面广、破坏力大都不断的提醒我们:以商业银行业为主体的中国金融体系,在其规模不断膨胀、利润不断上涨的同时,尤其要注重防范金融风险。
二、系统性风险新内涵的发展
传统的系统性风险的理解是指系统性紊乱产生于银行并从银行系统溢出,反过来影响到实体经济。
现在,人们不仅仅将之单纯地理解为因一家银行不能履约或倒闭而引起其他银行连锁违约或倒闭进而使金融体系陷入困境,系统性风险的内涵有了新的发展,具体如下:
(一)银行不再是唯一风险主体
不仅仅是银行,其他金融机构都是金融市场重要的资金来源。它们大规模的倒闭,同样会引起资金成本显著增加或者融通资金便利性明显降低,这是系统性风险的直接后果。
(二)金融市场本身作用日益提升
除了银行系统性风险以外,金融市场作为系统性紊乱来源以及在银行系统和实体经济之间蔓延的渠道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即金融市场不仅是危机的传播渠道,同时也是危机的源头之一,金融市场本身日渐成为系统性风险的中心。
(三)“去中介化”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增加
近年来,资产证券化和结构化产品的金融技术创新,使得金融市场出现“去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趋势,即公司不再唯一地依赖于银行或其他金融中介而直接从资本市场融通资金。但此次次贷危机始作俑者恰恰是资产证券化产品,包括以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为基础资产的担保债务凭证(CDO)及其信用违约掉期(CDS)等衍生品。
三、测度模型发展史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随着宏观审慎监管理念的提出,对于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方法的探讨也逐渐深入。具体来说:一方面,对于系统性风险评估的数据不仅基于资产负债表的数据,而且针对债券和股票市场上高频和实效性较强的数据开发了一系列度量模型(如基于资产负债表数据的模型、基于股票市场数据的模型、基于多市场数据的模型等);另一方面,针对金融危机前较多围绕着宏观经济对金融体系影响的局限性,度量系统性风险的视角逐渐放开,更多地考虑金融体系内部关联性和传染性度量。
四、银行系统性风险测度模型及方法
(一)网络分析
金融网络被广泛定义为所有节点(银行)和链接(信贷和金融关联)的组合。这些链接存在于节点之间并影响节点的属性(例如,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受它与其他银行关联的影响),而链接的结构影响了整个系统的表现。
(二)系统性风险监控(SRM)模型
SRM模型是2002年Oesterreichische国家银行(OeNB)为了研究系统性金融稳定性分析的现代工具而发起的研究项目的部分成果。该模型基本的想法是把现代定量市场和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与银行系统的网络模型结合,通过对银行业务监督数据和主要贷款记录数据分析,来度量银行系统性风险SRM不仅可以度量系统性风险,而且还可以进行定期的压力测试。
(三)矩阵法
矩阵法的主要思想为:银行间存在信贷关联,单家银行的倒闭势必给其他银行带来流动性的冲击,如果损失额超过资本总额,该银行倒闭,依次对其他银行产生冲击,最终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四)协同风险模型
协同风险模型特别适用于银行间市场。从金融稳定和风险管理的视角看,在金融机构层面评估由共同风险因素暴露造成的直接和非直接金融联系同样关键。协同风险模型就是通过衡量金融机构风险的相互依赖性来分析相互联系的风险。
五、评价和启示
对于银行系统性风险度量,虽然目前有许多度量的方法和模型,但从总体来看,这些方法模型各具特点,但也各有不足,研究对象或应用范围具有局限性。
仔细观察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首先,金融系统的复杂性和不断演进的特性,使得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难以找到能较好并完整描述实际情况的理论模型和相应的计量方法;其次,目前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的研究方向集中于金融部门的彼此联系,这些方法大多是从某一视角观测金融危机的某一阶段的特征,而将多角度多阶段展开的测度研究结论汇总并综合,可能才是观测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的可行途径。
在进一步强化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的同时,首先应该尤其注意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形成机制的自身特性。其次我国应该加强资本金的监控和严格遵守“巴塞尔协议Ⅲ”的规定。巴塞尔协议是关于资本构成的定义和资本充足率8%的规定,即银行的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组成,相对于加权风险资产的资本充足率应为8%,核心资本充足率至少为4%。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和破坏力越来越高,防止系统性金融危机已经是刻不容缓。为了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必须建立风险控制的体系,防范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Yutaka Yamaguchi,Triangular view of systemic risk and central bank responsibility, available at:http:///cgfs/conf/mar02h.pdf,pl
[2]Steven L.Schwarcz, Systemic Risk, Duke Law, Research Paper No.163, March 2008
[3]Stephen Labaton, Agency’s 04 Rule Let Banks Pile Up New Debt, and Risk, N.Y.TIMES,Oct.3,2008,at Al
[4]Patricia A.Mccoy, Andrey D.Pavlov, Susan M.Wachter, Systemic Risk through Securitization: The Result of Deregulation and Regulatory Failure, Connecticut Law Review, vol.41,may 2009
篇6
一、金融体制改革的着力点:优化资本
配置与促进技术进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方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主编杨瑞龙教授在主题报告中指出:GDP增速逐季回落的过程中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同时就业水平没有出现恶化和外贸增速与贸易顺差增速大幅度回落过程中,制造业和贸易品出现萧条,但服务业与非贸易品却依然保持相对强劲的发展势头等事实无不说明,中国已经步入“传统增长要素衰减所导致的潜在增长率下降”的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条件下,中国需求管理政策效果递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与路径,他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关键是市场化改革,而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重点则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宏观经济的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可进一步盘活资本和技术两个供给要素,为中国经济寻得新的发展动力。那么,如何通过金融体制的结构性改革来优化资本要素?这涉及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组织与管理制度体系。同时,如何通过金融体制改革驱动下的资本有效配置,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都是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需要思考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资本有效配置:降成本、稳市场、去风险
杨瑞龙教授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等途径减少无效供给;第二,通过补短板、调整市场结构等途径增加有效供给;第三,增加有效的制度供给。相应的,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采取的途径有:通过降低资本成本进而减少无效供给;通过稳定、调整资本市场结构进而增加有效供给;通过提升外部市场信息质量与降低资本风险进而完善市场环境与制度。
(一)降低资本成本,减少无效供给
米运生教授认为,对民间金融的抑制提升了金融市场的总体成本。也就是说,忽视民间金融的内生性和一般,不但不利于初创中小企业的成长,增加其融资难度与道德风险,进而也提升企业的融资成本。对此,米运生教授通过构建声誉效应的信贷博弈模型,从初级储蓄者选择不同融资模式的条件及边界转换的动态角度,研究民间金融内生性。其研究发现:在微观层面,民间金融的存在和发展,对于新创企业度过初期阶段的困难而成功步入成长与成熟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宏观层面,民间金融通过关联市场对契约实施所发挥的重要功能,对于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政府应将民间金融纳入金融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之中,引导和利用好民间借贷等民间金融的传统形式,降低初创企业及其金融市场的总体融资成本,以促进初创企业乃至现代经济的健康发展。过高的资本成本,除了源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之外,还体现在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等要素的调整成本方面。刘仁和教授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投资环境没有得到较好的改善,因为资本市场中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存在较大的调整成本。在研究中,刘仁和教授应用含有调整成本的Q投资理论,依据要素投入的边际价值等于边际成本构造矩条件,运用GMM方法同时估计中国宏观经济总体的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调整成本参数,测算了两种要素投入调整成本的大小。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投入要素的总调整成本占实际总产出的比例平均为18.42%;新增一单位实物资本的边际调整成本占边际投入成本的平均比例为45.31%;新增一单位人力资本的边际调整成本占年度人均工资的比例平均为59.20%。由此可见,当前的投资环境下,逐年高涨的投资率在带来更高产出的同时,也产生更高的调整成本。这是一种低效率的增长模式,须着力降低要素投入过程中的投入摩擦,对资本市场进行降成本的结构性改革,以提高全社会的实际总产出。该研究表明,尽可能降低调整成本,对于促进资本跨行业、跨地区的有序流动,对于优化资本配置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改革资产价格形成机制,促进金融市场有效运行
资本的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有赖于市场化的资金价格形成机制。满一兴认为,在世界各国均采用实物货币制度条件下,国际企业间资本流动总和就是国际资本流动总和,二者表现出相当程度上的一致性,不对二者进行明确区分无关紧要;但在当今世界各国均采用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的条件下,国际企业间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流动之间出现了显著背离,对二者进行明确区分已变得十分重要。对此,满一兴构建了一个全面统一地分析资本流动的框架:“收”“实”入“内”、“付”“虚”出“外”,资本流入;“收”“虚”入“内”、“付”“实”出“外”,资本流出。这一框架不仅适合分析封闭经济条件下的一国之内的企业间资本流动,同时也适合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本在不同国家间转移的国际资本流动。利用此框架指导国际资本流动,将有助于规范国际企业间的资本流出与资本流入,提高资本市场有效性,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分析金融投资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有助于找到相应的市场定价机制及其完善对策,提升市场有效性。对此,陈标金认为,农产品期货市场套利并不充分,交易者也不是完全理性的。其在研究中假设农产品期货市场有限套利、交易者异质信念并遵循“经验法则”预期,构建了农产品期货投机均衡定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集中竞价规则下产生的农产品期货价格是由交易者的预期决定的;前期期货价格水平、现货价格和前期期货价格的变动趋势、不同类型交易者的比例结构及其预期模式共同影响农产品期货价格的形成与波动;基本分析法交易者占主导地位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具有更高的套期保值与价格发现效率。因而,通过实时披露现货价格信息,培育和引导交易者运用基本分析法预测期货价格走势,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期货的市场效率,增加市场有效供给。除农产品期货之外,原油期货也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柳松教授对原油期货市场的价格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运用结构断点测算法研究了原油期货价格变化的动态轨迹,进而针对投资者聚合问题研究了五类异质投资者情绪在每个结构转变阶段分别对原油期货市场收益和收益波动的冲击效应。柳松教授的研究结论表明:原油期货市场存在稳定的杠杆效应,在高位震荡期表现尤为突出;管理基金的投机活动已使其成为原油期货价格变动的引导者,生产批发商是市场上最坚定的套期保值者,互换交易商并非借套保之名行投机之实;投资者情绪波动是构成原油期货市场风险的显著性因素,管理基金代表的投机力量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因而,可通过识别管理基金、生产批发商和互换交易商的交易行为,挖掘新版COT报告的持仓信息所反映的市场情绪来预测油价走势,以提高市场的有效性。
(三)化解价格风险,增加市场有效供给
针对过高的市场风险,蔡键指出,可通过保险市场的构建,将市场风险转嫁给第三方。蔡键以目标价格保险为例,对保险产品的作用机理、保费方案与实施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并利用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农产品价格数据和实地调研的样本数据为内蒙古肉羊市场设计出合理的保险方案。尽管蔡键并不是直接研究针对资本市场风险的保险产品,但是其研究结论也给予我们启示:以价格波动为表征的市场风险不利于市场稳定,有效市场制度供给不足将引发较大的市场风险,对此可通过建立和健全保险市场的方式来进行风险转移,其中,根据供需双方进行保费设计则是保险市场能否有效建立的核心。从作用机理角度来看,保险是将风险从投保者转移至保险供给者,并非将风险完全消除。因而,陶玲认为,提高信息质量、确保市场信息的有效流动,才是降低市场风险的直接途径。对此,陶玲以农业类上市公司为例,从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者角度出发,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农业上市公司股权的适度集中有利于提高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降低市场风险。因而,相关部门可从公司治理角度规范上市公司行为:健全激励机制,减少委托成本;合理设计董事会规模;逐步健全独立董事的监督、激励、考核、评价等机制;防范由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产生的“内部人控制”;加强监事会的独立性,健全监事会的培训、激励、晋升机制等治理机制;优化公司外部的治理环境等。通过上述途径,进一步促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的提升,从而降低资本市场风险。
三、以金融改革,优化资本配置与促进技术创新
(一)风险投资促进与企业技术创新
风险投资是否能够有效地诱导促进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与现实问题。孟繁邨利用中小企业板广东省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风险投资背景类型、持股比例对初创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她的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的支持有助于促进企业的研发投入;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不同,民营背景是最有效的投资者。因而,我国要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上的积极作用,必须加强对风险投资机构的引导,通过税收优惠、配套支持等措施鼓励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于创新型企业。可见,改善风险投资条件,优化资本市场的融资环境,将有助于技术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二)优化资本内部配置与企业技术创新
常见的高管薪酬分配方式有两种:一是货币薪酬;二是高管持股。那么,究竟是哪种方式更有助于刺激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其背后的影响机理又如何体现?对此,毛雅娟与赖彩梅构建了高管薪酬和股权激励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作用的概念模型,并以2009—2015年创业板上市353家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管货币薪酬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正向作用,即企业高管年度报酬总额越高,对企业创新的研发投入会越多,研发效率也更高;第二,高管薪酬与专利数量没有呈现出显著相关性,但高管持股与研发投入呈现“U”型关系,即当高管持股比例较低时,高管持股与研发投入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而当高管持股比例较高时,高管持股与研发投入存在显著正向关系。因而,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企业治理机制和管理者薪酬激励机制,谨慎实施股权激励,合理进行上市公司的利润分配,刺激企业技术创新。
(三)金融中介与企业技术创新
篇7
我国新型城镇化正在加速推进,居民住房需求会随之加大,因此,城市住宅建设和改造规模化推进的趋势不会改变,各类住房购置释放对于按揭贷款的需求处于增长势头,而且很大一部分贷款需求具有政策性金融属性。但是,长期以来,除小规模的住房公积金外,80%以上的居民住房金融需求是通过商业银行来满足的,这与金融机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加速的大背景是相冲突和错配的,迫切需要构建我国的住房金融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关于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中提出“研究建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但如何构建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国内学者提出的观点很多,如改造住房公积金中心、成立政策性住房银行等,本文通过回顾美国住房金融体系的发展,观察美国住房需求快速增长时期的住房金融体系演变,提出构建我国住房金融体系的思路。
二、美国住房金融发展历程的总结
美国拥有全世界最为复杂的住房金融系统,这个系统的构建和完善以金融市场的变革为大背景,从上世纪30年代初大萧条开始,美国重建住房金融系统,逐步形成了以低成本、长期性、低首付和多用途为特征的住房按揭贷款模式;80年代,进入全新和稳定的住房金融市场化阶段,以发展住房金融二级市场为主,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双重房贷金融系统和二级房贷市场。
(一)双重房贷金融系统
1.双重房贷金融系统的建立
大萧条爆发,因无法偿还抵押贷款而导致房产被强制拍卖(Foreclosure)的现象大规模发生。1929-1933年春,每天有超过1000套抵押住房被强制拍卖,银行不仅停止了抵押贷款的发放,而且要求借款者全额还清借款。大萧条全面暴露出美国原有房贷模式的弊端,即按揭贷款不仅昂贵而且供应少,贷款期限大多在2-11年,贷款与住房价值比一般低于60%,很多居民被迫要同时获得2-3笔追加贷款才能买得起房,高额的贷款成本让住房按揭成为奢侈品,租房成为绝大多数居民解决住房需求的主流渠道。
基于30年代住房需求膨胀,特别是二战后退伍军人的住房困难问题,美国联邦政府决心改造僵硬的住房信贷系统,措施之一就是《联邦住房借贷银行法案》,设立了联邦住房贷款银行系统,强化地区性的储蓄与贷款银行(Savings and Loans Banks,也称“Thrifts”)在住房按揭贷款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并通过《社区再投资法》强制规定这些银行对存款吸纳地区居民提供住房贷款服务、年度净收入10%用于廉价住房项目建造。同时,为确保资金充足供应,美国还新成立12家地区住房借贷银行(Home and Bank)来帮助存款账户资金不足的地方储蓄与贷款银行,支持住房按揭需求。储蓄与贷款银行为社区存款户提供为期30年的固定利率住房贷款,买房者所付利率与存款利率之差就是储蓄与贷款银行的利润。
除了储蓄与贷款银行外,措施之二就是设立政府提供保险的房贷辅助支持系统,挽救大萧条陷入破产境地的低收入住房人群免于失去住房。1934年及随后几年,罗斯福政府相继设立了联邦住房管理局、退伍军人管理局,并通过了《全国住房法案》。该法案明确了联邦政府通过联邦住房管理局、退伍军人管理局等机构为符合条件(如信用记录、能支付最低首付和合格的购房支出/收入比等)的按揭贷款发放机构提供贷款安全保险,如果借款人不能按合同要求偿还贷款,联邦住房管理局等政府机构将代偿。
2.双重房贷金融系统的作用
政府相关支持机构提供贷款保险,激励了储蓄与贷款银行、其他商业金融机构房贷发放的积极性,住房贷款期限延长到了25-30年,月供仅相当于大萧条前一般房贷(以5年期为例)月供的1/4-1/2;这一模式下,可获得的贷款额/房屋评估值从原先的1/2-1/3提高到了93%,彻底改变了需要获得第二甚至第三笔贷款来买房的局面,首付比例降低到了10%;联邦住房管理局设立了住房建设最低的、统一的客观标准,只对符合标准的贷款提供保险,这为住房质量的提升、贷款安全提供了前置条件,对于吸引其他贷款机构发放住房贷款起到了激励作用,特别是80年代储蓄与贷款银行陷入困境的时候,商业金融机构的介入对房贷业务的延续性至关重要。同时,联邦住房管理局的保险将住房抵押贷款利率降低了2-3个百分点,减轻了购房的经济负担。
以储蓄与贷款银行和联邦住房管理局为核心构建的双重房贷金融系统,挽救了大萧条对住房信贷系统的冲击,使上百万家庭能够购买到低价住房,保障了低收入人群、退伍军人等特殊人群的住房需求,促进了住房产业的复兴和发展,促使住宅新开工在1937-1941年间以每年86%的速度增长。更为重要的是,双重房贷金融系统中的储蓄与贷款银行相当于住房市场金融,而政府担保发挥的是住房政策金融作用,储蓄与贷款银行占主体,但政府保险的住房贷款也占据了40%的份额。自此,具有政策属性的、长期的、分期偿还的、低成本和高贷款房价比的住房按揭贷款模式成为美国住房贷款的新标准。
(二)二级房贷市场系统的建立和发展
1.背景:利率市场化
从1930-1970年代,以储蓄贷款协会和联邦住房管理局房贷为核心的双重房贷金融系统运行得非常稳健。但是,自1960年代开始,由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储蓄与贷款银行房贷期限错配的问题暴露无疑(以短期居民存折存款配固定利率的长期房贷),存款利率的升高直接威胁储蓄与贷款银行的利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联邦政府在1966年通过了Q法规,限定存折存款账户的最高利率。但是1970年代通货膨胀率快速上升,政府放松了对储蓄与贷款银行和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管理,存款账户资金纷纷逃离银行,投资于高回报的货币市场基金和各种各样的共同基金。美国政府在1980年被迫取消Q法规,一方面鼓励储蓄与贷款银行向存款者支付市场化利率,另一方面推行可调整利率贷款,同时还扩大储蓄与贷款银行投资范围。但是,由于储蓄与贷款银行投资不动产失败,加上内部腐败,最终导致了大面积危机。
1989年,政府通过的《金融制度、改革、恢复及执行方案》重新将储蓄与贷款银行业务范围完全界定在住房贷款领域,并将其纳入一般银行监管管理,即实施资本充足率、单一贷款人借款比例、存款准备金等严格的监管。此举将储蓄与贷款银行期限错配风险、贷款区域集中风险、利率风险和资金来源风险暴露无遗,直接导致储贷协会住房抵押贷款份额从1975年的56%下降到2003年的10%左右,储蓄贷款协会机构在1980-2003年间减少了66%。
2.二级房贷市场的兴起及发展
1989年法案开创了住房按揭贷款的新时代,储蓄贷款协会的主体地位被二级房贷市场所取代并逐步占据了主体地位。二级房贷市场诞生于1938年罗斯福政府成立的联邦住房全国抵押贷款协会(Fannie Mae,房利美),该协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资金,购买联邦住房管理局保险的贷款。随后的1968年,政府把房利美从一个公共机构变成政府支持企业,赋予其购买除联邦住房管理局保险贷款外其他市场化房贷的功能。同时,政府又成立了国家房贷联盟(又称“吉利美”)来替代房利美原先的援助功能,即购买联邦保险的、流动性差的抵押贷款;1970年,政府成立了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又称“房地美”),用来购买储蓄贷款协会出售的低效率贷款。
政府成立这三家机构的初衷是,长期限的房贷在利率市场化、通货膨胀的大趋势下面临着流动性风险、资金来源风险和信用风险等,不管是储蓄贷款协会、商业金融以及政府贷款保险等,都不愿意承担更多的房贷业务。而这三家机构以债券、股票为资金来源,从放款机构买进或卖出贷款,从而起到调剂房贷资金供应、分散风险,也能够鼓励房贷机构供给房贷(特别是针对低收入人群的房贷)的积极性。
但是,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储贷银行破产中逐渐认识到,房贷风险应该向全社会分散,而不是集中在商业性金融机构或政府及其支持机构中。在利率市场化和通胀的背景下,房贷的长期性难保商业性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也可能会导致风险向政府集中,最终导致房贷一级市场资金供应的不可持续。而房贷证券化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加分散风险的主体,而且可以完全突破商业性金融机构长期性房贷业务与资金流动性、利率市场化、信用风险的冲突。而80年代后金融市场化的发展,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也希望寻求投资渠道,这为房贷一级市场资金来源提供了新的渠道。同时,美国房贷市场除抵押经纪人外,还有保险、担保、评估、信用管理以及产权管理等中介机构,为证券化提供了分工合理、完善的中介体系保障。以抵押贷款证券为主的二级市场在80年代后快速发展,1990-2003年,全国未偿还住房抵押贷款总额增加了4.5亿美元,其中超过70%的贷款在二级市场上出售,66.5%被用来发行基于抵押贷款的证券。
三、美国住房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要重新构建我国的住房金融体系
在住房需求快速释放时期,或者是美国式的(经济危机让老百姓失去住房、特殊人群如退伍军人的住房需求很急迫),或者是中国式的(住房市场化改革中各类住房需求释放、住房需求与可支付能力存在差距)。不管哪一种,住房大额消费的特征,意味则对于住房金融的需求,而住房金融的供应则应当坚持市场化为主导和政策支持为辅助,构建市场化住房金融与政策性住房金融相结合的二元住房金融体系。
事实上,我国已经建立起以商业银行住房按揭贷款和住房公积金贷款为核心的二元住房金融体系。但是,由于住房公积金覆盖范围小、缴存和支取规则不公平、互差、增值能力低等,不仅在规模上和支持力度上无法与美国式的政策性金融体系相比,而且与近年来我国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金融需求相比也相差甚远。于是,住房金融的供给全部落到了商业银行身上,但我国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已经确立了独立市场竞争主体的改革大方向,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混沌,不仅不利于市场化改革,也不利于支持住房金融需求。而在我国城镇化加速、城市住房更新和改造成为趋势、居民住房需求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住房金融需求有增无减,这就需要彻底改造我国的住房金融体系。
(二)商业银行要承担过渡期政策性金融的角色
商业银行在社会中本来就是一个中介服务组织,发挥的作用仅仅是把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联系起来,以平衡社会资金供求。过去,商业银行单位业务的利润水平应当界定在中介服务费,即社会平均利润水平下的存贷款利差水平。近年来,尽管金融出现衍生化、复杂化,商业银行赚取的利润要合理反映其风险管理水平、金融创新水平。但是,在我国国家对商业银行、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风险全面兜底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盈利的绝大部分反映的并非是其风险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是利率管制下的“天然利差”、“资产价格”上涨周期下的“坐享利润”、政府担保的无风险收益。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完全意义的市场竞争主体,而是公共金融服务组织,服务于国有经济、政府融资等。既然资金应用具有公共的性质,商业银行首要服务的对象就应当是贡献廉价资金来源的老百姓。
但是,纵观近年来银行住房按揭贷款政策,发现其并不取决于居民按揭贷款需求,而取决于按揭贷款的利润水平和银行流动性状况。2003年以来的房价上涨,各大银行纷纷将按揭贷款作为优质业务来大力推广。2010年以来,由于表外贷款利润的诱惑性,银行便纷纷将资金变相投向了高利润的房地产开发和地方融资平台,在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紧缩和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加强后,为了在继续维持高利润的表外业务的同时,满足流动性监管的要求,商业银行开始纷纷牺牲掉长期性质的按揭贷款业务。因此,在重构住房金融系统的过渡期,要明在确商业银行公共金融服务组织的特性,借鉴美国给储蓄贷款协会规定的《社区再投资法》,规定商业银行提供低成本、规模性、期限长的住房按揭贷款的义务。
(三)商业银行房贷业务主体地位不可持续
近期,各大商业银行出现了“房贷荒”,“房贷荒”尽管有流动性周期波动的影响,但这一周期性现象的背后,掩藏着不可忽略的趋势。那就是,在目前银行资产结构中,住房贷款的相对收益在迅速下降。在利率市场化、资金来源成本急剧上升、存款搬家的背景下,由于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不仅不能像小微企业贷款、同业业务、银信(证)合作贷款等业务一样可以上浮30%以上,而且无法出售或证券化,银行被迫要将住房贷款持有到期,被迫承担期间存款利率上升而房贷利率无法相应调整的期限风险、流动性风险、房价下跌风险等,这一点与美国上世纪80年代储蓄贷款银行面临的困境是相同的。
同时,监管当局未来对于银行流动性风险、期限错配风险监管日益强化,而传统房贷的经营模式正在恶化银行的风险,这是住房按揭贷款不受银行“待见”,甚至有被银行“抛弃”可能的根本原因,未来商业银行房贷业务萎缩将是趋势性的。而且,继续要求商业银行大规模承担房贷业务,与商业银行市场化运营主体地位的改革取向是相悖的。
(四)亟待构建中国的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
前不久出现的“房贷荒”折射出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发展的困境,背后的原因则是商业性金融追求盈利与政策性金融的冲突,根本上还在于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运营后,没有在其政策卸掉的同时,及时地用政策住房金融体系来填补空缺。过去,在货币政策宽松和“存贷利差”空间大,以及房地产行业处于上升期的背景下,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本质上是优质的盈利性业务,也为银行贡献了低成本的存款资金,政策性金融缺失的负面影响没有显露出来。未来,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内外环境和模式、风险监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传统房贷业务在运营模式上与这种变化是不相适应的。
与此同时,在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无论新增城镇人口的住房需求,还是改善性住房需求(未来20年我国存量住房将有一半需要更新),或者是城镇化背景下保障房项目的融资和购房需求,都需要住房按揭或开发贷款的支持,亟待需要建立我国的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在模式上,既可以通过改造地方性住房公积金中心来成立住房政策性银行,也可以通过财政注资,发行债券(像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来吸引社会资金,成立全新的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
(五)成立政策性住房银行可以解决社会资金的投资需求
目前,我国并不缺乏投资资金,缺的是安全可靠、收益稳定的投资渠道。金融市场化以来,我国不仅有规模巨大的外汇储备、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社会资金,也有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强大的机构投资者,他们都在为找不到好的增值机会而犯愁。而成立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不论是从期限搭配,还是从收益要求,或是从规避风险来看,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在助推城镇化加速和居民住房需求解决的同时,分享城镇化和市场化范围扩展的红利。与此同时,我国的住房贷款杠杆率不高(没有零首付现象)、没有证券化的衍生风险,而且居民主观违约倾向很低,基本不会出现类似香港上世纪90年代末和美国“次贷危机”期间的房贷违约风险。即使违约,银行拍卖房屋后的损失也非常有限。因此,可以借鉴美国发展住房金融二级市场的经验,充分利用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为房贷市场投入更多的资金。
参考文献:
1.阿列克斯・斯瓦兹.美国住房政策.中信出版社.2008
2.张桥云 郎波.美国住房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监管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3
篇8
一、总体情况
2015年,是支行快速发展的一年,面对国内金融市场不稳定性因素增加,银行金融业竞争激烈的现实状况,我行以分行制定的经营管理思路为指导,严格贯彻分行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政策,注重不断强化自我内涵建设,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全年各项存款余额达元,贷款额达元,较比去年增涨幅度约%和%。年度目标经济责任制提前圆满完成,全年获得等诸多荣誉称号。总体而言,我行各项业务稳步快速提升,经营业绩凸显;班子队伍团结,员工队伍稳定;内涵发展成效显著,服务满意度不断提升;全年未发生任何违纪违法经营事件和负面舆情。
二、主要经营管理业绩
(一)班子团结、务实高效
大海航行靠舵手。一个优秀的经营管理团队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基石;面对竞争日趋激励的金融市场,支行上下充分认识到市场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因此,面对现实,立足实际,狠抓班子团队建设,才能打好各项攻坚战,为事业的发展夯实基础。具体而言,一是注重班子队伍素质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不断强化班子队伍的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一方面,组织班子队伍系统学习党的各项理论政策、省市农行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和政策,通过学习,有利的提高班子队伍整体的素质,尤其是增强了班子团队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了团队的大局观、责任观;另一方面,强化班子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无论工作多忙,定期举办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切实增强了团队的业务能力;二是注重效能建设。在工作中,凡是是支行要求普通员工做到的,班子成员必须首先能够做到,凡是普通成员不能做到的,班子成员也必须要做出榜样,同时,针对实际工作中各种繁杂的业务,结合实际,责任到人,限时完成,对于由于客观原因确实不能限时完成的及时上报,并指派一名班子成员全程牵头负责并督查,切实做好奖罚问责制,通过这些举措,切实提高了班子团队的工作效能;三是注重发挥榜样作用。对待日常工作,班子成员均能带头干,苦干勤干,充分发挥了榜样模范的带头作用,目前,我行业已形成了一股“比学赶超,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二)职工队伍稳定,归属感增强
职工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核心,确保队伍稳定,对于促进事业的科学快速发展,对于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今年以来,在工作中,我们十分注重队伍稳定,队伍建设工作。具体而言,一是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结合我行实际情况,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制度中增添了更多从员工角度出发,具有人性化的制度章程;二是不断促进员工自我的职业发展。员工发展,企业才能发展,企业进步,员工也会进步;二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依的联系;在工作中,我们增加了很多关于有利于员工职业发展因素的考量,如: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建立“导师制”等,指派老员工一对一帮助新员工,服务新员工,鼓励新老员工共同发展;针对老员工,我们开拓更多的晋升平台,让老员工能在新平台上不断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更好的追求自我的理想。三是适时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今年,我们结合支行的现实情况,适时开展了一些小型文体活动,特别追求活动的精品化建设,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凝聚了人心,鼓舞了斗志。四是强化困难职工的关注力度,针对困难职工,我们定期走访慰问,对于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我们竭力帮助,积极营造了一股“家文化”的良好氛围,让生活中困难的职工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和温馨。此外,为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水平,我行还举行了业务技能岗位大练兵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评比优秀,让员工彼此之间实在的感触到存在的差距,切实增强员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目前,我行员工共有名,员工流失率为%,队伍稳定,凝心聚力,为我们各项事业的推进夯实了基础。
(三)服务有创新,社会满意度高
今年,我行在服务上不断探索服务品牌的建设,注重以服务求生存,服务求发展,一是注重日常行为服务。要求柜台员工注重自我的服务礼仪和服务行为,礼貌用语,温馨微笑服务,严格按照农行服务要求准则,认真处理每笔业务,每位客户,针对客户的需求和疑问,耐心解答,认真解答,我行职员实实在在在日常行为中兑现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承诺;二是积极探索“走去出”的战略,做好老客户的维护,积极挖掘新客户,不断拓展客户户源;三是严格考评,奖罚严明。客户是我们生存的上帝,因此,在服务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了考核奖罚机制,对柜员、大堂经理、责任领导等分类建立考核管理机制,定期评比微笑服务之星,对于服务态度不好,客户投诉高的职员,进行约谈。四是加大对中小企业和农户的扶持力度,今年,我行积极立足三农,不断强化对“三农”和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对于符合条件的农业经营户、中小(微)企业增加授信,发放贷款,不断帮扶他们度过难关。通过这些举措的实施,切实提升了支行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全年客户投诉率为0,客户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四)合规经营,诚信经营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产品设计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
(一)银信合作理财产品
面对当今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凭借其稳健、多样化等优势,受到投资者的青睐,成为资本市场弱势下的资金避风港。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联手推出的稳健型理财产品,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据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根据公开信息统计的数据显示,2008年1~11月份银信合作发行的理财产品总数是2553款,预计全年度发行总数将超过3200款。根据用益信托工作室统计,2008年全年发行集合信托产品670款。预计全年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发行总规模超过1万亿元。
(二)并购贷款理财产品
2008年12月6日,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允许符合相关规定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业务。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看准了这类项目,纷纷表示要设计相关的理财产品。与并购贷款有关的理财产品,信用级别比较高,对于投资者来说,并购贷款类理财产品还是风险可控的。因为从信用来讲,这些企业都是很好的信用主体,包括行业整合会涉及到的企业一般都是央企。
虽然如此,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和国外发达国家的个人理财业务相比,不管从产品质量还是服务上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特点
(一)提供多渠道、全能型的理财产品
西方发达国家在混业经营模式下,形成了集银行、证券、保险和投资银行业务于一体化的多元化发展,可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从渠道上来说,可通过电子网络渠道、电话和物理渠道(营业网点)与客户接触。
(二)个人理财由国家统一管理
英国公民相当部分收入以纳税形式交由国家统一理财,由国家给大众提供养老、医疗等基本福利保障。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度英国家庭户均收入31884英镑,扣除收入所得税、国家养老保险金、住房税后,可支配收入为25360英镑。
(三)提供差别化的理财产品
美国的商业银行就是差别化服务的典型代表。其理财业务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封闭式结构。以产品为中心,银行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对客户需求的分析,主动开发理财产品,然后将产品销售给客户。二是开放式结构。以客户为中心,重视客户关系管理,将对客户的分析作为设计金融产品和提供理财服务的前提,产品通常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量身订制”。这类银行规模大且具有很强的资产管理和产品开发能力,能满足机构客户和富裕个人客户的各种需求。
(四)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选择比较理性
国外发达国家的投资者比较理性。一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投资。据有关调查,法国人的理财和投资顺序如下:银行储蓄、房地产、人寿保险合同、低风险基金、开放式基金、股票和各类高收益高风险衍生品,以及艺术品、酒类等。德国公民投资方式一般相当保守,资金投向大都是风险较小收益平稳的人寿保险、传统储蓄等。
(五)理财产品的市场定位清晰,市场策略明确
以英国的汇丰银行为例,汇丰私人银行以“护财”为其核心价值,通过全方位的财务顾问服务,帮助客户增加财务的私密性,保护财产免受法律审核与纠纷,节省收益、利息和遗产的相关纳税支出。在内部管理上,同样围绕“护财”这一核心,建立了严格的操作流程和客户信息管理制度。通过不同层面但始终清晰一致的努力,该行在市场上树立了“私密、稳健、高效”的品牌形象。
(六)理财产品的服务体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
国外银行设有专门的个人理财部门。客户可与客户经理一一配对。客户经理会详细了解其客户的多方面需求,向客户推荐最适合的理财服务。客户经理还会定期访问客户,及时调整服务内容。一旦成为银行的贵宾级客户,就能享有服务的优先权。此外,国外银行还推出一系列非金融类的增值服务,其服务的细致和多样性,延伸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内涵,能够提高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
(七)高素质的理财产品设计团队
国外银行理财服务的专业人员通常对市场比较熟悉,而且具备金融、投资、资本、贸易等方面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各类金融商品和投资衍生工具设计理财产品。在花旗银行理财贵宾室,只有综合素质较高的理财员才能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理财员中拥有国际名校MBA学位的占75%。
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原创性
目前国内市场上很多初级的重复性的理财产品,很多同类的理财产品除了名称不一样之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功能几乎无区别,设计缺乏创新性。简单地进行“拿来主义”式的照搬照抄的创新导致很多业务和产品都会了“水土不服”、“南橘北桔”的现象,限制了银行本身的发展。
(二)市场定位不清晰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产品设计应以其市场定位为中心,以客户的需求为向导,通过对特定客户群或者目标客户群的财务状况、投资目的、投资经验、风险偏好、投资预期等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开发出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总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把握市场脉搏能力还是比较弱,缺乏设计差异化并富有市场竞争力的理财产品。
(三)片面强调收益率,忽视了风险的存在
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虽或多或少提到理财产品存在风险,但仍存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存在风险揭示不完全的现象。
(四)信息不对称
许多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工作不到位,产品售后服务跟不上,无法定期给客户发送理财产品对账单和公布理财产品净值,银行也无法与客户实现无缝对接。
(五)销售渠道单一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营销售渠道是营业网点。这种分销方式既受地域限制又受时间限制。而国外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凭借完全无形的营销渠道(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和有形的营销渠道(网点),组成“交互式”的营销渠道,有效地扩大了市场。
四、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产品设计的因素
从宏观方面来说,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设计的影响因素包括:政治、法律与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微观因素有: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金融市场价格机制等。
(一)利率
利率的变动给商业银行的收益带来不确定性。我国的资本市场不是很发达,推动人民币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获取债券市场收益率与存款利率间的套利利差,一旦债券市场收益率大幅下降,这种套利的风险就会自然产生,就有可能导致银行无力支付客户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率。由于债券数量有限,加上商业银行人民币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大量理财资金涌入货币市场,使得商业银行获利空间变得极为有限,一旦债券收益率发生变动,商业银行就会面临着巨大的损失。因此,在设计理财产品时,必须考虑到未来利率变动的可能性及变化趋势。
(二)汇率
汇率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由于汇率波动时间差、地区差以及币种和期限结构不匹配等因素造成。近年来,商业银行将个人理财转向了境外理财,理财产品本身存在很大的汇率风险。因此,在设计境外理财产品时。商业银行应提供远期结汇等业务对冲和管理境外理财产品的汇率风险,同时要向投资者提示该风险的存在。
(三)投资者的需求
投资者的财务状况、投资目的、投资经验、风险偏好、投资预期等,直接影响着对理财产品的投资决断。如果根据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年龄层,分别设计出不一样的理财产品提供给投资者,就在满足投资者的同时激发了市场的潜在需求,能更好地激励商业银行设计出更多个性化、人性化的理财产品,商业银行本身将会带来巨大的利润收入。培育和发展目标客户群,增强竞争力。
五、我国商业银行改善个人理财产品的产品设计的建议
(一)树立设计原创型理财产品的创新思想
在做产品创新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对其模式和产品要采取有辨别、有选择的“拿来主义”。商业银行应坚持以原创性为主的金融创新,要从本地区市场环境、目标客户的特征和需求出发。开发出有本行特色、符合自身经营特点和长期发展的目标的创新产品。在吸纳创新产品时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金融创新不是狭义的产品创新,而是涉及内控建设、内部管理、服务水平、业务流程、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组织体系、管理架构和奖励机制,以推动创新工作持续稳定的发展,促进银行竞争力的提升。
(二)细分市场,合理定位
针对市场定位不清晰的问题,有选择地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模式,在有效拓展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要细分市场,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合理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在市区中心、高档社区等地段的重要的营业网点设立理财中心,涵盖全部个人业务,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对于高端市场,即按照“二八”原则能为银行带来高回报的优质客户,可享受贵宾式理财服务;对于资产在10~50万元的中端市场,由于数量众多,规模效益显著,适合由客户经理实行个性化理财服务;对于个人金融资产在10万以下的客户,商业银行可以进一步完善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自助服务功能,以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提高银行的收益。
(三)理财产品的描述要客观具体
要避免片面强调产品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对理财产品可能面临的最不利投资情形和投资结果的不揭示或揭示不充分的情况;避免弱化风险揭示,对产品的风险揭示不醒目、不具体,对结构较为复杂的理财产品解释与分析过于深奥;避免投资人产生误解,以为预期最高收益率即是产品的最终收益率。商业银行应对其理财产品描述充分,使投资者对其能够全面的了解,让投资者做出理性的决断。
(四)理财产品要做好信息披露工作
商业银行应该向客户提供理财产品账单、市场表现情况报告、收益情况报告,提供理财产品收益测算依据,做好信息披露,使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盈亏做到完全知情。商业银行在与客户签订合同时,应明确约定与客户联络和信息传递的方式,确保客户及时获取信息。商业银行在网站公布产品相关信息而未确认客户已经获取该信息,应给客户信息中心发出相关链接,只有客户确认,才视为对理财产品进行了披露工作。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控制
一、引言
在世界金融领域的巨大变革中,全球范围内的混业经营全面取代分业经营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二十世纪后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发达国家金融管制的不断放宽,金融业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工具创新的日新月异,使得占主流地位的金融分业经营体制难以为继;尤其是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颁布,标志着混业经营时代的来临,“混业——分业——混业”是国际银行业走过的轨迹。论文百事通目前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已是当代国际银行业的一种趋势,在2006年度全球千家银行排名前25位的大银行中除中国三大国有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采取分业经营模式外,其余的均为混业经营机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承诺的压力下中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是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过程中的路径选择问题。
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分业经营削弱了银行业的实力,因业务范围的严格限制使许多银行丧失了许多盈利机会;特别是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分业经营反而加剧了银行业的风险,使其生存能力受到限制。为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品种,从专业化逐步走向多样化、全能化,从分业走向混业。
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随着近年来中国金融业改革的进一步加速,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进展顺利,利率市场化进程将不断加快,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走向消亡,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格局将打破原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市场集中度将呈下降趋势;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进一步连接,外汇衍生市场逐步开展,发展金融期货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市场品种不断增加: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当前国际金融业的一大发展趋势,对金融混业化经营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步,银行、证券、保险相互渗透的局面已经出现,业务经营自由化势不可挡。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迅速发展的金融中介机构为资本市场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催化作用,而资本市场的激励作用又促进了金融中介机构的日益完善。所以,一方面需要加快证券公司、基金、信托、保险等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坚持发展资本市场;另一方面要加快银行类金融中介的改革,调整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逐步从综合经营走向混业经营。
此外,随着中国逐渐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国际全能银行和一流投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必将竞争中国商业银行的一流客户,那些达到投资级以上信用级别的优质公司客户可以通过国际全能银行和一流投资银行直接到海外发行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筹集低成本资金也可以在国内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支持。资本市场和机构投资者群体的发展反过来也将吸引公司和个人存款通过基金等投资管道流入资本市场,客户资源和资金来源的相对甚至绝对萎缩,必将对已经存在过度竞争的商业银行业务带来负面冲击。因此,处于包夹之中的中国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维持和拓展客户资源稳定存款资金来源。
总之,中国金融业面临的市场结构、竞争格局和经营环境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实力强大的外资金融机构银行不断进入市场,使国内银行在规模与业务创新方面具有强大的竞争压力。面对资本约束、利率市场化、融资结构失衡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国外混业经营的强烈冲击和严峻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向更广阔的资本市场拓展成为必然选择。
因此,开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研究,探索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有效发展模式,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一)完善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金融改革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国的金融体系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与挑战。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定需要非常强大的、完善的金融系统来支撑。从整体上看,近年来中国一直保持着以中介贷款融资为主市场,证券融资为辅的格局,银行体系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同时,资本市场过小与银行过多的融资负担又使得金融体系整体发展水平落后,效率低下。因此,中国目前的这种融资体制不利于长远的金融稳定,经济增长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因此,改善中国的金融结构,使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之间存在着稳定的互动发展,才能使金融系统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能力。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迅速发展的金融中介机构为资本市场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催化作用,而资本市场的激励作用又促进了金融中介机构的日益完善。所以,一方面需要加快证券公司、基金、信托、保险等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坚持发展资本市场;另一方面要加快银行类金融中介的改革,调整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逐步从综合经营走向混业经营。
(二)中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面临考验
银行业作为一种服务行业,其服务特性更多地是体现在其中间业务领域。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的银行主要是依靠利息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各银行来自中间业务的收入比重都很小。
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之比从1930年代至今经历了高——低——高的轮回,这与美国混业——分业——混业的历程有很大关系。美国商业银行1934年的非利息收入与总收入之比为24.57%,198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非利息收入占比达到最低点,在1981年仅为7.09%:1990年后,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逐步增加,特别是1999年以后,占比上升到40%以上,2005年的占比为43%。其中,在2005年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中,手续费收入占比不到20%,并且有下降趋势,大量的是其它非利息收入。其它非利息收入较多,与美国金融市场发达从而商业银行投资工具多、以及混业经营有很大关系。
与美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明显偏低,而且来源单一,主要来自于手续费收入。这充分反映了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特点,银行基本上没有来自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等方面的收入,只能依靠网点优势赚取结算、等收入;另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银行也没有来自存款账户管理的收入。
目前,国际一流银行的业务结构中,投行业务基本上占总收入的30%以上。2006年全球十大投行业务排名中,以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等为代表的“银行系”金融机构占据了半壁江山,资本市场及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和潜力如何,正日益成为国际投资者对上市银行估值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中国金融业面临的市场结构、竞争格局和经营环境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实力强大的外资金融机构银行不断进入市场,使国内银行在规模与业务创新方面具有强大的竞争压力。面对资本约束、利率市场化、融资结构失衡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国外混业经营的强烈冲击和严峻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向更广阔的资本市场拓展成为必然选择。
(三)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从事部分投资银行业务
虽然我国实行了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但实行的分业经营并不是绝对的分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交叉和合作,而且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加快,混业经营的步伐逐步加快,我国正逐步走美国类似的道路,即从混业到分业再到混业。
我国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目前主要通过银证合作方式实现。
银行与证券公司的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银证转账、基金托管、证券业务以及资金的合作。
银证转账业务主要是指证券公司通过银行网络进行客户资金的划转是指投资者通过银行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或者证券公司的网上委托、电话委托系统以及双方的自助终端等方式,实现证券保证金账户与银行储蓄账户之间的资金实时划拨。根据《证券法》第132条第2款的规定,“券商客户的交易结算资金必须全额存入指定的商业银行,单独立户管理。”随着证券公司管理的日益规范,银行与证券公司之间建立了托管银行的制度,一方面具有经济性,另一方面更强化了风险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基金托管是根据(《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商业银行作为基金的法定监管人,不但要保管基金的全部财产,办理基金名下的资金往来,还要监督管理人的投资运作、审核基金净值及基金价格。
证券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合作,开展“银证通”业务,即指在商业银行业务系统与证券公司交易系统相联接的基础上,以银行活期储蓄存款作为个人投资者证券资金清算帐户,通过银行电话银行或网上银行系统进行证券交易等相关业务,是为提供客户同时投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便捷金融服务。
资金合作,是指商业银行为证券公司提供合法资金。虽然,《证券法》、《商业银行法》都规定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但《证券法》同时又规定“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必须使用自有资金和依法筹措的资金”,因此,证券公司可以通过股票质押方式向银行借款。
商业银行可开展部分债券业务,但目前仅限于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发行、兑付和承销政府债券,发行短期融资券业务;法律上并不禁止商业银行在境外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包括成为资产发起人以及二级市场上进行投资;财务顾问业务,《商业银行法》和《证券法》对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财务顾问业务都没有禁止性条款规定;基金管理业务,2005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证监会联合《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允许符合要求的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可以进行证券投资。
目前商业银行开展的部分投资银行业务,为商业银行进一步综合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管理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部门成立和运作的时间尚短,与行内其他机构和部门存在职能交叉和业务重合,业务流程和协作还需进一步磨合。一方面行内其他机构和部门与投资银行部门存在分工合作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许多项目上也存在竞争关系。因此,需要投资银行部门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借鉴国外金融机构的业务定位和竞争策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业务定位和方向,在此基础上,加大业务创新、组织机构、风险控制机制以及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创新,充分整合内部资源,实现投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未来金融机构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工行、建行、中行等国有商业银行近期都把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今后主要的业务拓展领域,集中力量打开投资银行业务市场。而部分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等也都已成立了投资银行部,从事除股票和债券的承销和交易外的投资银行业务。在实际操作方面,我国目前存在的投资银行业务品种少,发展较慢,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更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如何发展,如何寻求突破是各商业银行面前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重点
从美国金融业的历史看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如果说四大国有银行凭借其天然的规模优势和庞大市值具备了成为“中国花旗”、“中国汇丰”的雏形,而城市银行则凭借其区域性优势占据了地区银行的生存空间。而对于其它13家全国股份制银行来说,在中国所有银行中成为大型的综合性银行的银行可能只有
一、两家,多数股份制银行都将分化为各种形式的专业化银行,在这一分化过程中,谁能最先找到自己的定位,建立起专业化的优势,谁就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胜。
因此,一般商业银行在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时,应和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明确发展定位,与原有优势资源相结合,选择适合自己的业务发展模式,并将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与实现专业化发展结合起来,打造核心行业,像投行一样的定制化服务,以及细化交易结构等。结合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不断创新,走出有特色化的、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在目前,商业银行可以从搭建的七个投行业务创新平台中进行选择,并结合内部的优势业务,向专业化发展,可以重点发展以下业务:
1、综合性资产管理业务
通八达
随着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的试点扩大,通过基金公司为富裕个人客户提供的各类理财服务,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票据投资、委托贷款等业务;加上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原有的外汇理财、人民币理财以及衍生工具理财产品,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覆盖不同风险和收益的理财平台。将资产管理业务进行整合,并进行联合营销,将满足不同客户的风险偏好和收益需求,并为客户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将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并购业务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但随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之间的整合和行业之间的整合,许多并购行为将发生,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并购提供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并购提供所需资金。
3、专业化行业金融服务
通过对某一行业的发展进行充分研究,围绕行业发展的价值链,专门为该行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提供不同的资金需求方案,形成自己的业务特色,进行专业化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以及管理服务。如民生银行投资银行部开展的“封闭式房地产项目”就是属于此种类型,围绕房地产的开发提供全方位的资金需求,同时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将风险控制到最低。
此外,探索探矿权、采矿权抵押贷款业务,并对矿产类公司的价值链进行规划,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方案。由于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资源的逐步消耗,其价值越来越体现出来,目前矿产资源的价格在近年来一直保持持续上涨的趋势,行业的风险较小,但市场价值却非常巨大,发展潜力高。
4、股权直接投资
直投业务特别是对拟上市公司的投资利润收入丰厚。从国际上看,直投业务是国外投行的重要利润来源。如高盛投资中国工商银行、以及2006年收购西部矿业3,205万股权;摩根斯坦利投资蒙牛并运作公司上市,之后获得了巨额的投资回报,其投入产出比近550%,而对平安保险、南孚电池、恒安国际、永乐家电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的投资与套现均非常成功。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出,高盛投行业务的PE的账面价值在2006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公司类PE业务增长近78.22%,发展迅速。
从国际上的私募股权投资(PE)情况看,国际上的PE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形势,出资人45%来自于养老金,10%来自于银行、保险公司,还有12%来自于个人和企业。
随着国内创业板的即将推出,将出现更多的投资机会。目前,信托公司已经被批准进行PE投资,证监会也批准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两家证券公司开展直投业务的试点。
因此,虽然目前银行资金不能直接进行投资,但可以通过信托公司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的通道间接将资金进行股权投资,获得更多收益。
5、资产证券化业务
关于商业银行如何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推行结构化融资。
总之,由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无论是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风险控制,还是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与现有的商业银行体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详细分析自己的组织结构、业务特色、风险控制能力以及与专业投资银行相比在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上所具有的优劣势,根据投资银行的行业特点进行相应的管理变革和产品创新,为投资银行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建立具有投行竞争力特点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起一整套与商业银行原有的、保守的风险管理制度不同的投资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在规范发展的同时有效地控制风险;同时,还需要加强投行部门与行内其它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加强和行外的机构进行合作,有效规避政策的限制和监管风险,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综合优势,不断完善和整合投行业务平台,不断推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在竞争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为今后进一步发展综合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未来营销战略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把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今后业务发展的主攻方向,并利用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和声誉开展业务,在项目融资、银团贷款、财务顾问、收购兼并等投资银行业务上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随着业务的开展,内部资源的整合,商业银行在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营销时,应在考虑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重点从以下方面的实现突破。
1、投资银行业务营销应结合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实施长远规划。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业务运行和市场开发能力等方面还不成熟,客户也有一个接受和适应的过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加快,投资银行业务今后的市场潜力非常大,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因此,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投资银行业务营销工作,在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规划上,要树立长远目标,制定适合本行实际的长期发展战略;同时,要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信誉、客户资源、机构网络、资金实力等优势,积极开展融资、理财、并购、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在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同时,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
2、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营销应以客户为中心,在拓展业务上实施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战略。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营销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开发多元化、系统化的投资银行业务产品,为客户设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对客户实施多元化营销策略。同时,要针对VIP个人客户和重要公司客户进行专业化营销,为客户提供专项服务、个性化服务。
3、商业投资银行业务应树立特色观念,在实际运作中实施品牌战略。目前,各家金融机构都在瞄准投资银行业务市场,如果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必须要树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这是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营销的“重中之重”。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需要都根据各自在不同领域的优势,不断创新,以便在今后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营销时有所侧重,注意树立“品牌意识”,在某些投资银行业务的领域中突出各自的“品牌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抢占市场份额,创建具有本行特色的投资银行业务品牌。
4、投资银行业务营销应统一集中管理,在业务管理上实施团队营销。目前商业银行内部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参差不齐,大都分散在各业务部门,各地分支机构的发展程度也不均衡。随着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今后商业银行应对投资银行业务要集中统一规口管理,不能归口的,由总行成立专门部门负责协调;同时总行投资银行部应加强分支投资银行机构的业务联动,通过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争取优质高端客户,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此外,在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营销时,应注意实现多目标营销并重,尤其是对优质客户的业务要实行交叉营销,形成投资银行业务和传统银行业务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中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在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业务的品牌、资金、业务网络、客户资源等优势的同时,需要整合行内、行外以及证券公司的业务资源,制定长期经营战略,全力打造投行业务品牌,通过管理、机构、产品、业务流程、销售、人才规划等全范围的创新,构建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结构合理、风险可控的经营管理格局。
(三)经营战略和目标模式
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需要通过对商业银行业务的特征、优势和投资银行业务的特点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从投行业务发展全局出发制定经营战略和发展目标。
鉴于银行业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商业银行内部对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有一个逐步认识、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考虑以下经营战略:
1、建立业务管理机构
鉴于当前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松散、自发性较强的现实,商业银行有必要按市场导向重新考虑内部职能机构的设置,建立独立的专门投资银行业务管理组织机构。当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为大力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商业银行可在总行层面建立按事业部制运作的投资银行部,给予投资银行部相对独立的经营决策权,以有效把握市场机遇,充分调动内外部各种资源,对投行业务实行系统的策划、拓展和管理。
2、进行准确的客户定位和客户需求挖掘
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客户定位应建立在现有客户分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客户的综合特征,分析潜在需求,作出准确定位。从商业银行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出发,投行业务的开展应以公司客户和VIP个人客户为主要客户群,以大型优质企业为当前重点发展的客户,以成长性良好,与银行服务实力相匹配,具有潜在投行业务需求的中型客户为未来重点业务开发对象。
3、多元化业务组合战略与重点业务战略相结合
在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初期,需要构建相对平衡、能够带来稳定收入流的多元化业务组合;随着优势客户资源的挖掘,逐步形成了优势业务,此时,需要优先发展那些具有发展潜力巨大、客户资源聚集的业务,逐步形成某一业务领域独特的经营能力和经营特色,并形成较大的竞争优势,培育出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树立自己的品牌。
4、全面创新战略
这是塑造大型专业化投资银行核心竞争优势的决定性战略之一,需要在制度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等三个领域协调展开。在业务和产品领域方面,首先结合传统商业进行产品创新,拓宽业务领域,重点放在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业务领域,开发高质量的全新产品;在制度创新方面,重点建立和完善组织结构创新、决策体系创新、业务流程创新、风险控制和财务监督体系创新以及资源分配与共享机制创新方面。
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一方面,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并促进两个业务的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增强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投资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打造出业务品牌,随着政策的放开,通过投资银行业务资源的整合,将可能成为独立的公司,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中心。
5、业务整合
为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优势,快速有效的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建立投资银行部为核心的投行业务运营平台,采取相应的策略有效的整合内外部资源,对业务进行整合,准确的细分客户并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6、核心竞争力培育
综合化经营的着力点,就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综合化金融产品,来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同样,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也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利用商业银行的优势和内部管理来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业务流程管理
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需要在执业规程、业务流程、管理与决策方面遵循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市场化原则。在业务操作中,需要进行业务流程管理,以防范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在投资银行业务流程设计中,首先应当弄清楚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围绕产品的信息流、物流和服务流这三个主要方面而进行设计,找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一般而言,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来说,能够创造核心竞争力的是“研究报告和解决方案”和“提供资金”。
一般来说,普通投资银行业务项目流程包括了信息收集、项目立项、项目实施和优选、内核、方案实施、项目总结等,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具体业务流程。但从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来看,可以根据项目的类型进行流程管理,如将业务分为顾问类(如财务顾问、投资、理财顾问)、操作类(并购、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处置等)和融资类(项目融资、银团贷款、结构融资、过桥贷款等)来管理。
对于总分行结构下投资银行组织结构,根据项目的来源、项目规模和难易程度采取的业务流程管理也不相同。首先,总行设投行业务管理中心(负责全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组织和协调),分行设投行业务需求处理平台(负责集中辖区内客户的投资银行业务需求),并建立授权制度,按照品种、风险程度高低、金额大小、操作程度难易等标准来界定相应权限,确定总、分行经营种类与额度。其次,将业务需求分三类:分行解决类、总行解决类和外部解决类,然后分类实施处理。分行解决类客户需求,由分行组织业务团队,按照我国商业银行制定的业务模式和质量标准提供服务;总行解决类客户需求,由总行在全行范围内组织团队提供服务;外部解决类客户需求,由总行负责联系海内外专业机构。
(五)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的品牌定位及品牌管理
作为从事高风险产业的商业银行。历来都非常重视信誉,把信誉作为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优良的信誉是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先决条件,可以获得投资者的信赖、取得筹资者的认同。同样,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并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市场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中得到很好的落实及突出品牌的顶尖特性。所以,商业银行的信誉优势和产品品牌都将有助于投资银行业务介入市场并得到商机。
但是,由于投资银行的业务产品是结合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进行的创新,也是满足客户需求的需要,加上创新是塑造投资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是克服风险的最佳手段。因此,投资银行业务产品可以同原有商业银行的产品有不同的品牌,在两者品牌没有冲突的情况下,投资银行可以自己发展自己的品牌,并进行管理。
四、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风险控制与监管
风险是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一方面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也增加了风险机会。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属于非银行传统业务领域,所面临的风险构成将会有很大改变,信用风险将不再是主要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信誉风险、交易对手风险、操作风险等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一直以来,国内银行业主要致力于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水平,市场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强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的控制,促进投资银行业务长期稳定发展。
(一)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内部风险控制
一般而言,投资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政策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不同的投资银行业务有不同的具体风险(如承销风险、并购风险、投资风险等);而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是金融风险(包括流动性、信用、偿付风险等)、操作风险、商业风险(包括宏观经济和政策,法律和制度、声誉等)和偶然风险(各种外部风险)。可见,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有许多相同的风险因素,但商业银行更关注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一直以来,国内银行业主要致力于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水平,市场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而随着投资银行业务的开展,商业银行除了继续关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外,还需要重点关注市场风险、法律风险、信誉风险、交易对手风险、操作风险、关联风险、利益冲突风险等。因此,开展投资银行业务,需要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内部风险控制。针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方法和措施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
1、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1)完善风险管理平台。
在原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将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纳入风险管理体系,不仅是针对投资银行各业务单元风险进行风险控制,更多的是立足于全行的层次,全面监控整体风险。同时,将业务、风险管理、审计稽核三条线独立,使风险管理和审计稽核独立于经营系统,直接向总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的制度框架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设立两个层面的组织架构。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在总行内部
控制部门建立投资银行业务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是要合理地制定投资银行部门的责任和权限,明确授权方式,建立有效的监督方式;二是通过在投资银行部门内部建立专门的内控组织来实施对投行业务的内部控制,负责对具体投行项目实施监督和稽核。
第二,根据投资银行的业务特点制定内部控制的手段和方法。包括对每一项业务、业务模块做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风险评估应当区分哪些风险是银行可以控制的,哪些是银行不能控制的,并做不同的处理。
第三,建立集中信息系统并有有效沟通渠道。商业银行应该建立一个涉及全部业务活动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保证其安全可靠。通过这个信息管理系统,所有相关人员都能够得到所需要的信息,使所有员工充分了解与他们履行职责有关的政策和程序。这样,可以将投资银行业务加入信息系统,使公司决策层能够及时获得有关投资银行业务财务、经营状况的综合性信息,以及与决策有关的外部市场信息。
2、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一方面需要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将投行业务风险与银行业务风险进行隔离,建立健全风险约束机制。
首先,建立规范和完善的内核制度。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下,结合投资银行业务自身的特点,并借鉴国内外大型证券公司的内核制度建设的经验,建立一套权责分明、规章完整、运作有序、高效的内核工作机制。
其次,在总行一级部门之间建立内部防火墙,增强风险控制意识,强化风险教育。“防火墙”制度能够有效地减弱商业银行内的风险传递与风险外溢,具体包括信息防火墙、人事防火墙、业务防火墙等。防火墙的设置是一项非常具体、复杂的制度建设。
第三,增强依法经营的意识。由于金融政策因素的影响,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中常受到监管的约束和法律的障碍,要求投行人员提高依法开展业务的自觉性,努力寻找改善和转化风险的有效途径。
3、从人力资源角度控制投资银行业务风险
首先,建立有关投资银行业务人员的人才招聘、储备方案,选择适合的招聘渠道,建立完善的投资银行业务人员的人才评价体系,保证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高的道德水准;其次,定期进行投资银行业务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并定期进行有关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法律法规培训;此外,还需要对投行人员进行包括内控意识与风险理念培养。
4、建立投资银行业务创新过程中风险防范措施
创新是投资银行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开展就是为了满足客户的新需求,提供新产品和服务。因此,在业务创新中可能会受到银行监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以及其它监管部门的监管,一方面需要完善有关创新性业务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还应与监管部门沟通,避免监管风险的发生。同时,还应该对新产品和服务对现有产品和服务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建立新型业务应急预警机制。此外,新产品的推出、服务协议的制定、收费项目与收费标准的确定和调整等都要经行内法律事务部门进行合法性审查。
(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外部风险监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混业趋势明显的影响下,确保金融体系的整体安全、鼓励竞争、强调效率和保护投资者利益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的主导监管理念,并不断推动着金融监管制度的重构和金融监管方式的转变。从全球范围看,出现了货币政策制定与金融监管职能的分离趋势以及金融监管一体化的趋势。
2004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简称“新协议”)。“新协议”提出了银行监管的新框架体系,主要由“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检查评估、市场约束)所构成,代表着最新的银行风险监管理念,为改进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奠定了基础。
“新协议”的内容更加广泛、更加复杂、摈弃了“一刀切”的资本监管方式,提出了计算资本充足率的几种方法供选择。“新协议”有以下三方面的创新:
第一,进一步扩展、完善最低资本充足率的内容与要求,并就资本充足率计算中的各种风险测算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第二,转变监管部门监督检查的方式和重点,监督检查被监督银行的资本金与其风险数量、风险管理水平是否相匹配,鼓励银行不断改进风险管理方法、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对银行进行全面的行业监管。
第三,对银行的信息披露范围、内容、要点及方式,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银行风险进行全面的社会监管。
根据“新协议”,对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要求更全面,更为严格。面对资本约束和资本困境的严峻挑战,国内商业银行加快业务转型,大力拓展低资本消耗的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包括投资银行业务,积极调整传统的以公司信贷为主导的业务结构。
在原协议中,风险主要是指信用风险,而“新协议”的风险包括了三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其中,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是投资银行业务中面临的主要风险,特别是对各种理财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监管当局监管的重点。
“新协议”要求银行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其中要求必须将投资银行业务与交易业务与其它业务一起分别归结为三类风险,并应用适当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度量,并进行风险汇总。这对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新协议”适当扩大了资本充足约束的范围,以抑制资本套利行为。原协议中,对证券化资产的风险水平确定得比较低,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新协议”对银行投资于非银行机构的大额投资要求从其资本扣除,即对资产证券化的投资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总之,“新协议”鼓励商业银行不断改进风险管理方法、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建立起能及时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种风险的管理系统,以增强有效防范风险的能力。新晨
(三)加强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
首先,要更新监管理念。与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相比,“新协议”不仅推动了银行监管理念的重大变革,还勾画出了一个新的银行风险监管框架。银行监管当局作为一种外部监管,要重点检查、评估商业银行决策管理层是否充分了解、重视和有效监控本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是否已经制定了科学、稳健的风险管理战略与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已建立了能够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种风险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要检查、评估商业银行采用的内部评级法是否可行,以及通过内部评级法计量风险和确定资本水平是否可靠;要对所建立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的可靠性及有效性进行及时检查和评估。在此基础上,监督检查商业银行是否根据其实际风险水平,建立和及时补充资本金。此外,要监督检查银行是否及时、充分、客观地披露所规定的相关信息。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