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形势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市场形势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市场形势分析

篇1

一、债券发行情况

(一)债券品种不断丰富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55,635亿元,同比增加35.34%。其中,财政部发行记账式国债6533.3亿元,同比增加29.58%;人民银行发行央行票据36,522.7亿元,同比增加32.99%;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8980亿元,同比增加48.39%。2006年年末,债券市场托管债券总额达9.25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托管额为8.84万亿元,同比增加29.62%。(见表6)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品种和信用层次更加丰富。在稳步推动商业银行普通金融债券与次级债券发行的同时,又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补充附属资本。2006年,商业银行发行普通金融债券310亿元,发行次级债券132亿元,发行混合资本债券83亿元。资产证券化试点稳步推进,除国家开发银行续发信贷资产支持证券57.3亿元外,信达和东方两家资产管理公司又分别发起发行重整资产支持证券48亿元和10.5亿元。2006年,国际金融公司发行境内人民币债券8.7亿元,使国际开发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人民币债券达到30亿元。此外,短期融资券市场稳步发展,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短期融资券242只,累计发行面额2919.5亿元。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发行人范围已包括财政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国际开发机构和企业等各类市场参与主体,债券种类日趋多样化,信用层次更加丰富。(见表7)

1.国债。2006年10~12月,财政部发行国债总量为1706.5亿元,比上年同期2250.9亿元的发行量减少544.4亿元,同比下降24.19%。其中,凭证式国债发行一期,发行总量为150亿元,比上年同期500亿元的总量减少350亿元,同比下降70%;记账式国债发行五期,发行总量为1556.5亿元,比上年同期1750.9亿元的发行量减少了174.5亿元,降幅为11.11%。(见表8)

2.政策性金融债。2006年10~12月,国开行共发行人民币金融债九期,发债量1707.9亿元,比上年同期的1050亿元增加657.9亿元,上升62.66%。发行美元债券一期,发行6亿美元。(见表9)

2006年10~12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发行五期金融债,发行量550亿元,比上年同期的508亿元增加42亿元。(见表10)

2006年10~12月,中国进出口银行共发行人民币金融债二期,发行量170亿元,比上年同期的180亿元减少10亿元,发行美元债券一期,发行量7亿美元。(见表11)

3.商业性金融债。2006年10~12月,华夏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发行2006年第一期金融次级债,发行量20亿元;浙江商业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发行2006年第一期金融次级债,发行量8亿元。(见表12)

(二)长期债券发行比重下降

2006年,债券1发行期限结构中,长期债券发行比重下降。2001年以来,期限5年以内(不含5年)的债券发行比例逐年增大,长期债券发行比例逐渐减少。2006年,期限5年以内的债券发行量占比55.2%,比2005年上升7.1个百分点;期限5到10年的债券发行量占比26.0%,比2005年上升0.5个百分点;期限10年以上的债券发行量占比18.8%,比2005年下降7.6个百分点。(见表13)

(三)商业银行为债券承销主力机构

2006年,商业银行为债券承销主力机构,其承销量占承销总量的84.28%,其次是证券公司(11.92%)和保险机构(2.00%)。然而,从分销情况看,除证券公司外,其他类型机构均为净买入。其中,保险机构和商业银行净买入额最高,分别为1217亿元和1103亿元。证券公司净卖出量占其承销量的44.37%,为2953.5亿元。

二、公开市场操作情况

2006年,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全年累计净回笼货币6912.58亿元,紧缩性措施效果明显,货币市场稳健,经济朝着“软着陆”方向发展。公开市场操作是我国中央银行进行货币冲销操作的主要手段,公开市场操作方式依然以发行央行票据为主,以正回购操作为辅。2006年全年共发行央行票据36,712.5亿元,正回购操作20,430亿元。在央行票据的期限结构方面,3个月期和1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量分别为11,190亿元和25,422.5亿元,全年仅发行了一期总额100亿元的6个月期央行票据。1年期的央行票据成了中国公开市场操作最主要的工具,占2006年全部央行票据发行额的69.24%。

随着央行票据发行量的增加,央行票据利率也出现大幅度的上升。2005年3月,央行在将超额准备金利率下调到0.99%之后,我国货币市场利率曾出现了大幅度地下调,质押式回购和3个月期央行票据利率都曾非常接近超额准备金利率这一市场利率的底线。过低的货币市场利率将给我国金融机构带来较大的风险。随后,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力度逐渐加大,基础货币的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受此影响,央行票据利率逐渐上升,并相应地带动了我国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上升。这一状况,在2006年3月份之后,受银行信贷出人意料地增长、广义货币M2在高位运行,狭义货币M1增幅明显回升的影响而得到了强化。例如,3个月期央行票据利率从2005年9月初的1.0859%上升到2006年9月底的2.4617%;1年期央行票据利率在同期则从1.3274%上升到了2.7855%。可以说,央行票据利率的上升体现了央行引导货币市场利率逐渐上升的意图,以减轻过低的货币市场利率对资金借贷可能带来的扭曲。

2006年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另一突出特点就是,在加大央行票据发行力度对冲外汇占款和到期央行票据的同时,对那些信贷增长较快的银行还不断地采用了定向发行的方式。央行在2006年先后四次定向发行票据,规模达到3700亿元,发行的对象都是2006年新增贷款较多的银行。由于央行定向票据发行之后,商业银行所持的定向票据不能回购、不能转让,相当于购买票据的资金被上存到央行。因此,央行发行定向票据的效果在紧缩流动性的效果方面与上调准备金率是一样的,只不过发行定向票据对商业银行来说收益高一些,定向票据的收益可达2.1138%,但远远低于通过利率招标发行央行票据的利率。央行采用定向票据发行来收缩流动性和控制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与市场化改革的取向相冲突。(见表14)

三、拆借交易情况

(一)同业拆借获较大幅度增长,交易期限仍以7天为主

2006年,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成交2.15万亿元,同比增长67.97%。其中7天以内拆借品种共成交1.66万亿元,占拆借成交总量的77.21%。其中四季度信用拆借成交7789.13亿元,7天以内拆借品种成交4481.58亿元,占拆借成交总量的57.54%。

截至2006年末,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参与者达到703家,包括银行、证券公司、财务公司、农联社、城市信用社等,比2005年末增加8家。银行间债券市场共有市场参与者6439家,包括银行、证券公司、基金、保险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社和企业等,比2005年末增加931家。(见表15)

(二)货币市场利率低位运行但整体有所上升

2005年12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2.25%,比上月低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53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2.01%,比上月低1.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47个百分点。全年银行间市场利率运行总体高于2005年。(见表16)

四、债券流通市场分析

(一)银行间债券市场快速增长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结算量38.36万亿,结算笔数16.08万笔,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62.82%。其中,结算量增长最多的是质押式回购,比上年增加10.77万亿元。增长最快的是远期交割,比上年增加326笔、627.82亿元,笔数和结算量分别增长了5倍和6倍。本年度共248个交易日,日均结算量达到1546.61亿元,日均结算648笔,单笔结算量为2.39亿元。

从债券类别看,本年度交易结算量的主体是央票、记账式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 均超过11万亿元,各占30%左右。其次是短融和商业银行债券,分别占5%和3%。美元债券的交易结算量与上年持平,共结算9笔,0.79亿美元。(见表17)

(二)银行间质押式交易稳步增长,买断式以7天回购为主

1.质押式回购。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质押式回购共交易结算70706笔、27.06万亿元,笔数和结算量比上年分别增长41%和66%,分别占银行间市场交易结算总量的43.97%和70.55%。日均结算285笔、1091.08亿元,月均结算5892笔、31963.19亿元,日均和月均结算量均为各交易类别之首。从期限品种看,隔夜回购仍是交易最多的品种,共结算19,982笔,9万亿元,占33.26%。(见表18)

从回购的方向看,正回购方主要是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基金、信用社和证券公司。逆回购规模超过正回购规模的有商业银行、特殊结算成员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见表19)

2.买断式回购。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买断式回购共交易结算1744笔、2924.84亿元,笔数和结算量比上年分别增长11%和33%,分别占银行间市场交易结算总量的1.08%和0.76%。日均结算7笔、11.79亿元,月均结算145笔、243.74亿元。单笔结算量为1.68亿元。从期限品种看,7天回购是交易最多的品种,共结算875笔、1515.17亿元,占买断式回购结算总量的51.8%。其次为14天回购,共结算296笔459.31亿元,占15.7%。(见表20)

从回购方向看,正回购方主要是商业银行、信用社和证券公司。逆回购方主要为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见表21)

(三)远期交易大幅增长

2006年,银行间市场远期交易结算量大幅提高,远期结算390 笔,结算面额达到719.01亿元,笔数和结算面额分别比上年增长509%和688%,分别占银行间市场结算总量的0.24%和0.19%。单笔结算量达到1.84亿元,日均结算2笔、2.9亿元,月均结算33笔、59.92亿元。

从成交情况看,本年度共成交远期交易385笔,成交面额达658.46亿元。其中成交量最大的品种仍为7天品种。其次是14天和21天品种。从成交后的资金流向看,主要的净买入机构为商业银行,共净买入144.22亿元。主要的净卖出机构为证券公司,共净卖出130.52亿元。

(四)银行间现券交易活跃

本年度,现券交易量和笔数分别比上年增长72.5%和60.73%,达到10.9万亿元、8.8万笔。从各债券类别的现券交易比重看,央票比重最高,占41.79%,现券结算量达4.6万亿元。其次是记账式国债和短期融资券,分别占11.5%和11.16%,结算量分别为1.3万亿元和1.2万亿元。现券交易日均结算355笔,日均结算量440.83亿元。月均结算7330笔,月均结算量9110.55亿元。现券交易日均和月均结算笔数为各业务类别之首,日均和月均结算量仅次于质押式回购。

从交易债券的剩余期限看,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对中短期债券较为偏好,短期品种为主要交易对象。从交易债券的比重看,1年以下期限债券交易量占一半以上,其次是1~5年(不含5年)期限的债券,占26%。与上年相比,1~10年债券增长率最高,达122%,其次为10~15年(93%)、1年以下(77.48%)。剩余期限为1~5年和5~7年的债券现券交易平均增长57%。15~30年期限的债券交易比上年略有增长,为7.61%。

从债券流动性看,债券平均换手率为152%。其中,短期融资券以高达457.28% 的换手率居流动性排名榜首,其次分别为商业银行债券、国际机构债券、企业债、央票、政策性银行债、记账式国债、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和证券公司债。流动性最低的仍为资产支持证券,换手率仅为2.98%。

从机构买卖方向看,净买入最高的机构类型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净买入2448.52亿元,其次分别为信用社、特殊结算成员、基金、非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净卖出最高的机构类型为证券公司,净卖出2613.54亿元,其次为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见表22、23)

(五)柜台市场以卖出为主

2006年末,柜台市场投资者数量达到1,931,172个,比上年增长一倍以上(109.54%),年度交易11.41万笔,结算量达到84.53亿元,比上年增长46.83%。单笔结算量为7.41万元。比上年下跌12.8%。柜台市场日均交易460笔,日均结算量达到3408.34万元。月均结算9505笔,月均结算量7.04亿元。

2006年,柜台市场延续了2005年的净卖出特征,具体买入18189笔、11亿元,卖出95869笔、73.5亿元,净卖出额为62.5亿元。从各月表现看,1~3月中旬交易平缓增长,3月中旬至9月小幅下滑,10~12月结算量激增。结算量的变化一方面显示了柜台市场资金向股市的转移,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个人投资者对央行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反应迅速。(见表24)

从个券种类看,柜台市场国债交易前三名的债券分别为04国债04(交易9594笔、16.96亿元,占当月柜台国债交易量20%)、2005国债13(交易16888笔、13.52亿元,占16%)和2006国债01(交易26096笔、11.31亿元,占13%)。

(六)交易所市场行情上涨,交易量萎缩

2006年交易所市场经历了一路飙升的行情,但债券交易量大幅萎缩。中债交易所国债指数年末开盘112.06,年末12月29日收于114.5843,年末比年初涨2.5243点,涨幅2.25%。

本年度,债券市场交易量延续并扩大了2005年的萎缩趋势,与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年内分别上涨130%和131%相比,债市涨幅只有2.25%,股市与债市的跷跷板效应较为明显。上交所全年国债回购15487.34亿元,比2005年下降52.5%,现券交易1537.39亿元,比2005年下降40.4%。深交所全年交易国债现货3.31亿元,比上年下降57.7%,可转债105.47亿元,下降45%,企业债40.25亿,下降35%。(见表25)

五、债券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一)债券价格总体上行,中债指数高位上扬

2006年,银行间市场债券指数和交易所市场债券指数均呈上行走势。银行间市场债券指数由年初的113.42点上升至年末的116.74点,上升3.32点,升幅2.93%;交易所市场国债指数由年初的109.19点上升至年末的111.39点,上升2.2点,升幅2.01%。中债总指数年初开盘指数为112.8879,年末收于115.8752,年末较年初上涨2.9873点,全年投资回报率为2.6%。(见表26)

(二)收益率曲线扁平化趋势明显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呈现总体扁平化趋势。曲线以7年期品种为转折点,平坦化转折移动。7年期以下品种收益率大幅上移,平均上移20个基点,其中1年期以下品种上移显著,上移33个基点;10年期以上品种收益率则略有下行,平均下移10个基点。具体来看,收益率曲线变化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季度的扁平化阶段,这一阶段短期债券价格逐步回落,短期债券收益率有所上升,而长期债券价格不断走高,长期债券收益率逐步下降,收益率曲线呈现扁平化趋势;第二阶段是二季度到三季度中期,由于债券市场整体价格走低,各期限债券到期收益率均有所上升,收益率曲线整体平稳上移;第三阶段是自三季度后期开始至年末小幅下移并进一步平坦化阶段,债券市场价格整体回升,收益率曲线小幅下移,其中长期债券价格上升趋势相对明显,并逐步超过年初长期债券价格水平,收益率曲线进一步平坦化。(见表27)

六、债券余额分析

截至2006年12月末,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债券共有774只,比上年增加260只。人民币债券存量达9.2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近两万亿元,增幅达27%。美元债券存量42.3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银行间市场可流通量月末达到8.6万亿元,占债券存量的93.12%,其中跨市场托管量为1.5万亿元,占债券存量的16.72%;交易所可流通量0.35万亿元,占3.83%;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可流通量0.05万亿元,占0.51%;不可在上述市场流通量0.4万亿元,占4.81%。

从托管的主要品种看,本年末,债券托管量的主体为国债、央票和政策性银行债,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中,国债托管量2.9 万亿元,占市场托管总量的31.42%;央票托管量3.23万亿元,占34.94%;政策性银行债托管量2.28万亿元,占24.7%,其他券种占8.94%。

2006年,各类债券均显示了较高的增长率。其中,增长率最高的是地方企业债,本年增长571.67%,带动企业债本年增长57.17%。短期融资券增长迅速,位居第二,为93.2%,其占整个市场托管量比重,由上年的1.9%提高到本年的2.88%。央票年增42.74%,为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其占整个市场托管量比重比上年增加3.7个百分点至34.94%。去年以来,在稳健的财政政策影响下,国债发行控制增量,本年比上年增长7.29%,同时占整个市场托管量比重比上年下降近6个百分点至31.42%。总体来看,如扣除储蓄国债(凭证式)兑付完毕和地方企业债的因素,单类债券平均增长率为35.7%。

从托管期限看,一年以下(不含1年)品种、1~3年、3~5年债券占市场的主要份额,其合计托管量达6.7万亿,占市场托管总量的72.5%。5~7年和7~10年期品种债券托管量合计为1.38万亿元,占比14.96%。10 年期以上债券托管量为1.16万亿元,占比12.54%。(见表28)

从投资人持有结构来看,商业银行仍占主体,占市场总托管量的71.33%,但9月呈减持状态,减少持有量381.8亿元。除商业银行和个人投资者外,其他持有人均呈增持状态,其中非银行金融机构增持量最多,9月增持749.6亿元。除商业银行外,其他各类投资人的持有比例依次为:保险机构7.21%,非银行金融机构5.97%,特殊结算成员4.28%,交易所4.04%,基金3.62%,信用社2.82%,个人投资者0.26%,非金融机构0.24%,证券公司0.15%,其他投资人0.08%。

七、股票交易情况

(一)股市总体成持续上扬走势,股指创历史新高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新股恢复发行,股票市场信心逐步增强,股票市场总体呈持续上扬走势,股票指数创历史新高。年初,上证指数震荡上行,3月份最高升至1313点,是2005年4月份股权分置改革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恢复市场融资功能成为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5月25日,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公布招股书,成为第一家全流通首次公开发行的公司。2006年,A股市场IPO公司数为71家,筹资额接近1600亿元。新股持续发行,特别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大盘银行股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等因素,使股票市场信心逐步增强,交易日趋活跃,股指不断走高,年末上证指数收于2675.47点,全年上涨1494.51点,涨幅为126.55%(2005年上证指数全年下跌81.71点,跌幅为6.57%)。(见表29、30、31)

(二)股票市场规模

2006年底,我国上市公司(含A、B 股)1434家,同比增加53家。12月底,总股本为14,897.57亿股,同比上升95.26%;市价总值为89,403.9亿元,同比上升175.68%。其中,流通市值为25,003.64亿元,同比上升135.21%。12月底,投资者开户数7854万户,本年度累计印花税收入为296.44亿元。(见表32)

(三)股票发行情况

2006年度,内地企业在股市上累计筹资5594.30亿元,同比增加197.17%。2006年,没有B股的发行和再融资;A股累计首发筹资1572.24亿元人民币,累计再筹资增发847.10亿元人民币,累计配股增发4.32亿元人民币,累计可转债转股筹资40.04亿元人民币;累计H股首发筹资375.96亿美元,累计H 股再筹资18.94亿美元。(见表33、34)

(四)股市交易情况

2006年,沪深两市累计股票总成交金额为90,468.89亿元,同比增加185.72%。日均成交金额375.39亿元,同比增加186.91%;2006年累计股票成交数量为16145.22亿股,同比增加143.76%;日均成交66.99亿股,同比增加144.76%。2006年上海证交所股票交易累计成交金额为57,816.60亿元,同比增加200.52%。日均成交金额239.9亿元,同比增加201.76%;2006年累计股票成交数量为10,283.91亿股,同比上升157.98%;日均成交42.67亿股,同比增加159.08%。

2006年深圳证交所股票交易累计成交金额为32652.31亿元,同比增加162.8%。日均成交金额135.49亿元,同比增加163.91%;2006年累计股票成交数量为5861.31亿股,同比上升122.26%;日均成交24.32亿股,同比增加123.12%。(见表35)

八、外汇市场

2006年四季度,美元中间价整体单边下滑,持续走低,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势头明显。本季度初美元中间价小幅回升后迅速转为下行态势,本季度中下跌速度加快,季度末在震荡中仍呈下滑态势。本季度美元中间价连创历史新低,连续突破7.89至7.81数个关口,季度末逼近7.8。本季度最高中间价7.9174,最低中间价7.8087,波幅1087点。四季度,港币整体呈下行态势。10月底至12月初下行态势尤为明显。本季度最高中间价为1.0166,最低价为1.00467,波幅1193点。四季度,日元走势整体震荡。本季度初震荡中呈上行态势,季度中震荡加剧,11月末开始攀升至12月初攀至高点后再一路下挫,迅速跌至季度最低点。本季度最高中间价为6.81,季最低中间价为6.563,波幅2470点。四季度,欧元整体上行。本季度初震荡上行,11月中开始上行速度加快,一路攀升,季度末震荡中有所回落。本季度最高中间价为10.4414,最低中间价为9.8898,波幅5516点。(见表36)

九、期货市场

2006年我国期货市场异常活跃,成交量与成交金额较2005年有较大的增长,全年成交量为449,474,102手,成交额210,046.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22%和56.23%,为自1990年我国期货市场建立以来,成交金额最大的一年。其中,铝、黄豆二号、玉米和天然橡胶等品种实现成倍增长,成为市场活跃的主要力量。2006年,期货市场新添3个品种,郑商所新上市期货品种有白糖、PTA;大连商品交易所新上市期货品种有豆油。

(一)分交易所情况

上海期货交易所2006年全年成交量11,484.55万手,同比增长71.96%,占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量的25.86%,全年累计成交额125,748.30亿元,同比增长92.81%,占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金额的60.03%。大连商品交易所2006年全年成交量23,952.28万手,同比增长21.35%,占全国期货成交量的53.55%,全年累计成交额51,975.87亿元,同比增长9.99%,占全国期货成交额的24.83%。郑州商品交易所2006年全年成交量9259.65万手,同比增长62.62%,占全国期货成交量的20.59%,全年累计成交额31,809.61亿元,同比增长46.99%,占全国期货成交额的15.14%。(见表37)

(二)分品种情况

2006年1~12月,铜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10,786,838手,同比下降56.34%;累计成交金额为33,367.29亿元,同比下降17.54%。铝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27,862,952手,同比增长555.59%;累计成交金额为28,467.25亿元,同比增长666.39%。天然橡胶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52,094,122手,同比增长174.09%;累计成交金额为55873.07亿元,同比增长257.18%。燃料油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25,468,090手,同比增长29.81%;累计成交金额为8040.68亿元,同比增长51.87%。(见表38)

2006年1~12月,黄大豆一号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17,794,122手,同比下降77.78%;累计成交金额为4873.48亿元,同比下降78.93%。黄大豆二号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3,850,452手,同比增长255.80%;累计成交金额为992.25亿元,同比增长240.33%。玉米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135,290,072手,同比增长209.45%;累计成交金额为20,192.03亿元,同比增长269.87%。豆粕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63,099,338手,同比下降14.12%;累计成交金额为14,179.41亿元,同比下降20.38%。豆油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20,666,012手,累计成交金额为11,198.7亿元。(见表39)

2006年1~12月,一号棉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4,148,034手,同比下降80.90%;累计成交金额为3079.47亿元,同比下降80.44%。白糖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58,683,194手,累计成交金额为23,504.72亿元。PTA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334,440手,累计成交金额为149.79亿元。强筋小麦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29,340,332手,同比下降11.72%;累计成交金额为5067.21亿元,同比下降10.41%。普通小麦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56104手,同比下降97.14%;累计成交金额为8.42亿元,同比下降97.24%。(见表40)

篇2

关键词:收益非线性建模GARCH-M模型E-GARCH模型

一、引言

对金融市场波动性的研究主要是源于对资产选择和资产定价的需要。国外对此研究已有很长一段历史,早在20 世纪60 年代,Fama就观察到投机性价格的变化和收益率的变化具有稳定时期和易变时期, 即价格波动呈现集群性, 方差随时间变化。此后, 国外对投机性价格波动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进行了成功地模拟。随时间变化的方差模型由Engle首先提出的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性模型(即ARCH 模型)。ARCH 模型将方差和条件方差区分开来,并让条件方差作为过去误差的函数而变化,从而为解决异方差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开辟了对波动率非线性建模的先河。

二、数学模型

(一)线性模型

一般地,考虑一时间序列xt,假定观察的时间间隔是等距的。记{xt|t=1,…,T}为观测值,T是样本容量。一个纯随机的时间序列xt 称为线性的,如果它能表示成其中μ是常数, 是实数,{at}是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由定义可知市场的收益率可以表述为rt=μt+εt,εt是在时间t的序列偏差,市场波动描述体现εt。此类线性模型描述相对平稳时使用较多,如AR 模型、MA 模型等,但由于其描述市场的收益过于简单,不能为其他计量金融工具提供准确的波动率刻画及预测,显然满足不了风险投资者对金融市场风险准确估算、测量的要求。

在时间序列分析中, 是最常用的参数模型族之一。这归结于它们在逼近许多平稳过程时的适应性。

(二)非线性模型

对应线性模型,设Ft-1是由t-1时刻已有信息产生的σ域,典型的Ft-1 由中的元素线性组合而成的。

1、E-GARCH 模型。E-GARCH 模型的一般表述为:

(6)

此时,由于条件方差由指数形式确定,不论参数取何值, 都是正的,克服了对参数的非负限制。 的不同取值反映了正负干扰对股价的波动有不同影响。 模型能够很好的刻画金融市场中的非对称性。

经过这样刻画,可以看出资产收益波动率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存在波动率聚类,波动率可能在一些时间段上高,而在另一些时间段上低;第二,波动率以连续方式随时间变化,波动率跳跃是很少见的;第三,波动率不发散到无穷,波动率是在固定的范围内变化;第四,波动率对价格大幅上升和价格的大幅下降的反应不同。

2、GARCH-M 模型

模型由Angle和Robins于1985年首先提出,1987年正式发表。考虑到条件方差可作为随时间改变的风险度量,从而将风险与收益密切联系在一起。该模型是 模型与实际相结合的例子。

模型是在普通回归方程等式右边增加一项 ,表达式为

(7)

该模型旨在解释一项金融资产的回报率,那么增加 的原因是每个投资者都期望资产回报率是与风险度紧密联系的,而条件方差 代表了期望风险的大小。

把 和 模型中的均值方程也设为式(7),方差方程的形式不变,则可以得到新的模型 和 。当 大于零时,说明收益和风险同方向变动。

此式蕴涵了收益率序列存在前后相关,这种前后相关性是由波动过程的前后相关性导致的。风险溢价的存在是历史市场收益率具有前后相关性的另一不可忽视的原因,由此便将市场回报和风险(波动)联系在一起,可以以此研究两个市场的波动与收益的关系。

假设模型旨在解释一项金融资产的回报率,那么增加ht的原因是每个投资者都期望资产回报率是与风险度密切联系的,而条件方差ht 代表了期望风险的大小。所以GARCH-M 模型适合于描述那些期望回报与期望风险密切相关的金融资产,这一理论的发展,对金融资产的在险价值和套期保值比率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结论

在金融研究领域,波动率的估计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模型实现了刻画时间序列受自身方差影响的特征, EGARCH 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金融产品价格波动的客观实际情况如波动率聚类、波动率随时间变化连续、波动率变化范围有界性等,而GARCH-M 模型,完成了对刻画金融市场中的风险与收益关系的需要。基于以上模型的不同特征,建议投资者在实践操中有区别的使用以上三种预测方法抵御金融风险,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Engle,R. An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eedastieity with estimates of the Varianee of UK infiation[J].Econometries,1982(50):987-1008.

[2]吴冲锋,钱宏伟,吴文锋.期货套期保值理论与实证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8(4)

[3]J ohnson L ..The theory of hedg ing and speculation in commodity futures[J ].Review of E conomic Studies,1960(27)

篇3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 投资策略

一、投资者一般心理特征

一般来说投资者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代表性直觉、锚定、过度自信、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损失厌恶和后悔厌恶、可获得性、模糊厌恶等,下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代表性直觉

所谓代表性直觉就是投资直觉性的认为好的公司就代表了它的股票也是好的。产生这种心理特征的原因是人们对于事物进行评估的时候,只对重视的因素进行考虑而忽视了可能很重要的因素忽略。这种心理特征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即使数据很明显的属于随机状态的时候,人们也要尽量地发掘出其中的规律。

(二)精神账户

所说的精神账户是指投资者在脑海中将资金以用途非标准分为不同类型的现象。也就是说在投资者脑海中是把一些资金归为现金资产而另一部分资金就属于证券资产,人们对不同的精神账户中的资金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

(三)锚定

锚定是指投资者在进行判断决策的过程中过分的以自己的经验,锚定自己的想法,而不管其他不利于判断的证据,即便这些证据很有可能对于股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可获得性

在人们要评价一类事物的发生频率或者是某一特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会很快地回忆起他们能够想起的例子,并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这就是可获得性。可获得性的行为偏差很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在被一定的信息所局限从而做出仓促错误的判断。

(五)模糊厌恶

模糊厌恶是指在伴有风险的不确定性中进行选择的话,往往会选择已知结果概率的不确定性。追求确定性的因素会使投资者产生宁可选择价值较低的但是概率上比较确定的投资选项的结果。

二、基于行为金融学下的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于行为投资策略的热情。一般来说在投资的惯性策略的作用下,投资者往往是购买在过去几个月中表现较高的股票,卖出那些在过去几个月中表现较差的股票。但是在我国由于投资者的信息掌握不够完整,投资者常常存在反应过度的心理特征,而机构投资者就利用个体投资者的这种心理特征来进行反向操作。对于短期投资者还可以根据日历效应,在周一开盘时卖出股票,在周三再买入。在年末买入股票,次年的一月底再卖出,这样投资者就可以在成本很小的情况下获得超额收益。规模效应给投资者的启示就是买入小公司股票,卖出大公司股票。在盈余公告效应下投资者可以买入有利好公告的股票,可获得长期收益。

三、行为金融学视角下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建议措施

和以往传统的金融理论比较而言,行为金融理论中的有限理性的假设与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实际更相符合,借助于对证券市场的主体的微观行为洞悉市场的运行体制的分析,为发展规范化的市场提高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一)推动带有中国特色的证券监管的微观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监管证券市场的活动实际上是从监管金融的行为中发展出来的,监管证券市场的活动充满了艺术性与挑战性。准确把握我国市场的特殊性质,在研究政权监管理论时吸收行为金融学的精髓,将研究的视角确定为行为金融学,使用实验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思路来创新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理论,深入分析导致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效率较低的根本原因,以期建立起以行为金融学为基础的、符合我国市场实际情况的证券监管的微观理论体系,以有效地监管证券市场,实现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科学的退市制度

应保障上市公司享有直接退市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将证券企业的精力放在产业创新方面。除此之外,风险投资退出证券之后,获取的资金需要投入到新的创业企业的培训中去。如此一来,借助于风险投资的支撑对新的创新型的投资公司进行配置,并建立起良性的循环体系。

(三)推动信息披露责任追究制度的不断完善

在《证券上市规则》与《证券上市管理暂行办法》中详细规定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尽管我们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然而,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披露过程的监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证券市场的公开化与透明化程度。

(四)在监管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我国的证券市场得以运行的基础就在于投资者,因此只有重视与发挥群众的力量。才能实现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应培养投资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引导他们建立起理性的投资观念,进行理性预期。

(五)重视个人投资素质的培养

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投资者,就必须具备股票投资取胜所需要的素质,即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敢于正视错误、灵活、百折不挠、谦让、独立的判断力、开阔的胸襟、耐得住痛苦、自立及忍耐等。

参考文献

[l]李心丹.行为金融学——理论及在中国的证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2]苏同华.行为金融学教程[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上证综指;GARCH模型;波动性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3-0069-03

一、引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就中国股市最具代表性的沪市来看,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上证综指就从最高峰的接近6100点应声回落,跌到1700点的低位,金融危机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不言而喻。这次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值得我们探究。

对股市波动性特征进行理论分析和应用研究是数量经济和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波动性是反映证券市场的价格行为、衡量市场质量和效率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是市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是评判市场成熟与否的一个关键标准。

在对金融市场波动性的研究方面,Robert Engle(1982)[1]提出了著名的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RCH模型)。随后Bollerslev(1986) [2]在Engle研究的基础上,在ARCH(p)模型中增加了q个自回归项,将其推广成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GARCH(p,q)模型)。为了描述资产预期收益与预期风险的关系,Engle、Lilien和Robins(1987)将干扰项的条件方差特征作为影响资产收益率的解释变量之一,引入到均值方程中,提出了GARCH-M模型。Nelson(1991)[3]和Koutmos与Booth(1995)[4]在实证研究中都发现了收益波动的非对称性。为了捕捉这种非对称性,Nelson和 Zakoian[5]分别提出了EGARCH模型和TGARCH模型。

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对证券市场波动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本次金融危机给国内股票市场带来的冲击以及给我国证券市场波动性带来的影响的研究仍相对匮乏。本文将采用GARCH族模型中的对称性模型,选取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和部分行业指数的部分数据为样本,考察本次金融危机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概述

1、GARCH模型

GARCH模型是对ARCH模型的推广,它在ARCH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异方差性对时间序列波动率的影响。GARCH(p,q)模型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

rt =μt+at at =?滓t+?着t

?滓■=?琢0+■■■?琢i a■+■■■?茁j?滓■

其中{?着t}是一个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序列,均值为0,方差为1, ?琢0>0,?琢i≥0,?茁j≥0,■■■ (?琢i+?茁i)

2、GARCH-M模型

金融理论表明具有较高可观测到风险的资产可以获得更高的平均收益率,这源于人们通常拥有的金融资产的收益应当与其对应的风险成正比的观念。基于此种理论,Engle、Lilien和Robin于1987年提出了ARCH-M模型,该模型的思想在于利用条件方差表示预期风险[7]。经过扩展可以得到GARCH(p,q)-M模型,它在收益率序列中体现了风险溢价,其他则与GARCH模型完全相同,收益率序列的表达形式如下:

rt=μt+c?滓■+at

其中c被称为风险溢价参数。GARCH-M模型蕴涵了收益率序列rt存在前后相关性,这种前后相关性是由波动率过程{?滓■}的前后相关性导致的。因此,风险溢价的存在是历史股票收益率具有前后相关性的原因之一[8]。

三、样本选取及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包括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在内的沪深股市8种股票指数从2005年4月1日开始到2009年10月31日为止共1115个交易日的日收盘价为样本。并将这一时期的数据分为两个区间:金融危机发生前,即2005年4月1日至2007年7月31日;金融危机发生后,即2007年8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文中使用的数据全部来自Wind数据库。本文将重点介绍上证综指的分析过程,其他股指的参数估计结论将以表格形式给出。

在估计和回归过程中,采用股票指数的对数日收益率,即令Rt=(lnPt-lnPt-1)×100,其中Pt表示指数第t日的收盘价,Rt表示指数t时刻的对数收益率。首先分别对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指数对数收益率的分布特征进行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中数据可以发现,金融危机发生后,上证综指的对数日收益率均值明显小于危机前的均值,而标准差则明显变大,这说明金融危机发生后市场信心遭到了打击,收益率严重下滑,市场波动性存在增加的趋势。考察收益率的偏度和峰度可以发现,金融危机前后沪指对数收益率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左偏特征,且峰度系数明显大于3,说明两阶段序列均呈现“尖峰厚尾”特征。同时,J-B检验统计量远大于5%显著水平下的观测值?字■,说明收益率序列不服从正态分布。综合收益率序列图可以初步确定金融危机前后收益率序列均存在波动聚集现象。运用ADF方法对两阶段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可以发现其均为平稳序列。对序列进行自相关性检验,发现金融危机前,沪指日收益率序列对其6阶滞后项存在显著自相关,金融危机后收益率序列不存在自相关现象。

对序列进行ARCH-LM检验,检验结果拒绝残差项?着t不存在ARCH效应的假设,说明残差项存在明显的波动聚集现象,适宜采用GARCH族模型进行估计。

本文在实证中,运用GARCH、GARCH-M模型分别进行拟合后,发现对于金融危机前后的收益率序列,GARCH(1,1)模型的拟合效果均比较好,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如下:

再次对残差项进行ARCH-LM检验发现,残差项接受不存在ARCH效应的原假设,最终拟合模型为:

金融危机前:Rt=0.207754-0.125717Rt-6+?着t

(4.1460)(-2.7127)

?滓■=0.024432+0.071791a■+0.924571?滓■

(1.6746)(5.0369)(64.6346)

金融危机后:Rt=0.108866+?着t

(1.1177)

?滓■=0.131060+0.072786a■+0.907384?滓■

(1.9569)(4.4193)(47.9765)

利用GARCH模型和GARCH-M模型对其他股票指数日收益率序列进行参数估计,得出最优拟合模型,具体数据见下表:

四、结论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发现,无论是金融危机发生前还是发生后,我国股票市场收益率序列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存在显著的“尖峰厚尾”特征,参数?琢1和?茁1在5%的置信水平下均显著,说明收益率序列都存在显著的波动聚集现象。总结实证分析数据得到以下结论:

1.从数值上分析,通过对上证综指的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发生前后,参数?琢1分别为0.071791和0.072786,?茁1从0.924571减小到0.907384。说明金融危机发生后,收益率的波动性受到前一期波动信息的影响略微增大,但上期预测条件方差对它的影响却明显降低。由于上期预测条件方差是先前多期波动信息的加权值,其参数变小意味着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收益率序列的长期记忆性有减弱的倾向。

2.危机发生前后,上证综指衰减系数?琢1+?茁1分别为0.996362和0.980170,均小于1,对上证综指外的其他7类指数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除中小板综合指数外的其他6项指数也有近似结论,说明金融危机的爆发并没有改变市场收益率序列平稳性的特征。序列的条件方差表现出均值回复的特性,过去的波动对未来的影响是逐渐衰减的。通过衰减系数的计算可以发现,金融危机前,对于时刻T产生的冲击,经过120个交易日后,仍残留64.57%(0.996362120);金融危机后,残留比例变为9.04%(0.980170120)。这说明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波动性受外界冲击影响的持续性减弱,市场消化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加强,信息在市场上充分发挥效力所需的时间缩短了。

3.中小板综合指数的实证研究结论则显示,危机发生后,该指数的波动性收益率受前期波动信息的影响变小,但受上期预测条件方差的影响显著提高。衰减系数增大,说明金融危机背景下,外部冲击对于中小板股票波动性影响的持续性增强了,同时显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板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一步加深,市场消化和反应信息的时间延长,市场风险和不透明程度加剧。这就需要政府在积极发展中小板市场的同时也应注意防控中小板市场的风险,对于这个特殊的板块建立合理的交易制度和监管制度,做好风险管控,在发展好市场的同时确保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得到保护。

参考文献:

[1] Engle, R. E.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 with estimates of the variance of United Kingdom inflation [J]. Econometrica, 1982, 50, 9871008.

[2] Bollerslev, T., Generalized autoregression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6, 31, 307-327.

[3] Nelson, D. B.,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in Asset Returns: A New Approach [J]. Economitrica, 1991, 59, 347-370.

[4] Koutmos, G., Booth, G. G., Asymmetric volatility transmission in international stock market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1995, 14, 747-762.

[5] Zakoian, J. M., Threshold Heteroskedastic Models [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1994, 18, 931-944.

[6] Ruey S. Tsay. 潘家柱(译).金融时间序列分析[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6193.

篇5

关键词:增值税 转型 金融 市场 影响

引言

所谓的增值税,是指以市场经济主体所从事的修配劳务、加工、货物销售及进口货物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增值额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特殊的税种,它主要包括消费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

一、增值税转型对于税收制度的影响

效率与公平是现代经济学家对于税收制度的主要评价。公平主要体现在税收制度的累进性、纵向公平性、横向公平性等方面;效率体现在有弹性的、充分的税收收入及中性简便的税收制度方面。既满足效率原则,又满足公平原则的税收制度,是较为合理、公平的税收制度;而增值税的转型,恰恰促进了效率与公平原则的履行。[1]

首先,增值税转型有利于促进我国当前的税收制度的公正与公平。增值税的一大缺陷主要来自公平性的缺失,而这一原则的缺失,则是由于累退性所造成的。以社会保障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为主要税种的直接税主体税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税收所具有的再分配功能,及其所具有公平性特质。当社会对于税收制度的累进性有所需求时,一个较为可行性的方案,是提高所得税在整个税收中所占的比例。

我国从1994开始,对既有的税收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完善。新的税收改革政策,其目标是扩大所得税在整体税收的中的所占比例,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双主体的税收结构模式,这一双主体的税收结构模式注重流转税与所得税的并行。增值税的转型,其切入点从减少增值税的比重和增加所得税的比重两个方面共同入手,以尽可能的实现我国税收制度的公平性原则。

其次,增值税转型过程中,所具有的弹性与充分性,是通过对于财政减缩的影响的有限性体现出来的。在对于实施增值税转型的调查研究中,看出,人们对于财政的大幅度缩水问题,是较为关注的。目前来看,在税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抵扣进项税额较多,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财政收入;从静态层面分析来看,在一年范围内,抵扣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包含的进项税,实际所减少的增值税税额将达到一千五百亿元之多;而单单抵扣机器设备投资所包含的进项税,所造成的增值税的税额的减少幅度将达到一千亿元。

因而,可以采用先抵扣部分的机器设备的进项税的方式来减少由此所带来的财政税收的缩减。根据增值税转型的预评估方案,可以推算出实行增值税转型之后,全国的增值税税收小于1000亿元。据统计,我国的企业生产设备投资额,在02年时,是9884亿元左右,而在03年达到了12680亿元左右,增长率接近28℅;基于28℅的增值率,可以推算出设备工具的购置增值率,继而推测出,由增值税转型所能造成的全国范围内的增值税缩减数字:04年为五百亿元左右,05年达到六百亿元左右;此外,假如涉及到企业利润增加,而增值税的负担减少,那么企业的实际所得税将会增加,那么,增值税转型对于政府的财政税收的实际影响力将会更小。

二、企业经济行为会受到增值税转型的影响

企业的税负结构的改变,是基于增值税转型的影响。增值税的转型,使得企业所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增加;但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的增值税负担,在侧面实现企业利润的增长,因而改变了企业的税负结构。在转换背景条件下,企业将会意识到增值税转型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结合所得税的税率变化趋势,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与折旧年限,同时,固定资产投资的进项税额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扣除,以此实现企业实际税负的最低化。

三、社会投资行为会受到增值税转型的影响

我国金融市场受到增值税转型的影响,表现之一就是社会的投资行为受到较大的影响,即对于企业的投资行为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因而,增指税转型能够极大的提高社会的投资效率,它能够刺激企业追加对于生产经营设备方面的投资规模,因而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的社会投资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企业生产设备的投资,可以作为进项抵扣增值税;企业进行生产设备的投资和更新与改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产品的换代升级、生产技术的改良与进步,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投资效益的提高及宏观经济的运行效率的提升。[2]

四、出口和消费受到增值税转型的影响

增值税转型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企业的税收负担的减轻来完成的;而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能够间接的促进消费和出口。增值税转型可以避免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重复征税,因而既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又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实行增值税,从消费品的供给数量与供给价格两个方面,起到扩大消费的目的;同时增值税转型能够增加我国的出口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出口贸易额的增长。

消费型增值税由于能够实现彻底退税,并遵循终点退税原则,因而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国际贸易的双方中,一方实行生产型增值税,而另一方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则采用生产型增值税的企业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处境;由于不抵扣所购进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因而如果企业采用生产型增值税,则会增加企业的增值税负担;而在出口退税中,这一额外增加的税务并不退税。因而,在国际贸易中,除了少数的国家采用生产型增值税之外,大多数国家都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基于这种分析,提出并切实贯彻增值税转型,有助于增加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推动我国出口贸易额的增长。

五、结语

总之,实行增值税转型制度,能够有效的实现我国税收制度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对于企业的经济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有助于扭转我国的出口与消费结构的优化。实行增值税转型制度,是适应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CVaR市场指数;追踪指数;投资组合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4-0036-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4.09

一、引言

指数化投资组合被大多数投资者和机构所采用。但是,面对市场上包含几十上百种资产的金融市场指数,以有限的资金按照金融市场指数的构成比例购买所有的资产,完全复制所追踪的金融市场指数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采用优化复制方法,即通过权重的优化再配置寻找一个含有“部分”成份资产的投资组合来追踪某个特定的金融市场指数,以使其长期收益水平接近或优于整个市场或指定版块的收益就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在此领域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如Haugen和Baket(1990)采用均值―方差模型对指数追踪问题进行了研究[1]。Worzel和Zeniou(1994)提出通过使用效用函数惩罚追踪误差并最大化期望效用函数来追踪指数[2]。Konno(1991)等在对组合优化进行研究时,提出了一种基于平均绝对偏差的模型,并代替传统的均值―方差模型[3]。陈春锋、陈伟忠(2004)以上证180指数为标的研究了如何构建指数复制的数学模型,并对目前存在的几种不同的复制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4]。徐凌(2009)探讨了分层抽样中行业筛选的问题[5]。对指数追踪的研究尽管丰富,但研究角度都是基于追踪偏差(即经验风险)最小,没有考虑在实际运作中,对于投资者来说,收益率高于所追踪的金融市场指数收益并不算是风险,仅仅当收益率低于所追踪的金融市场指数收益时才有风险,可能会造成损失。Rockafellar和Uryasev(2000)提出了条件风险价值CVaR[6],回答了投资者关心的在进行投资组合决策时,怎样在现有的资产因子中配置资源使得投资组合与其追踪的金融市场指数偏差大于某个给定偏差时的平均偏差最小的问题。本文构建基于CVaR约束并考虑单个资产集中度、资金规模、交易成本等影响因子的金融市场指数追踪优化模型。最后,利用深圳成份指数的历史数据对提出的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样本外追踪偏差,同时提高了模型的鲁棒性。

二、问题描述

金融市场指数追踪优化问题是指从P种资产(一般是标的金融市场指数的成份资产)中选出n种资产构建一个投资组合,并使得该组合相对标的金融市场指数的一些考核标准更优。为了评价追踪组合的优劣,选取目标金融市场指数和备选资产的历史数据,又称测试数据集,并将其分为样本内和样本外,即t=1,……,T的数据为样本内数据,t=T+1,……,T+L的数据为样本外数据。通过样本内的数据,依据模型确定最优追踪组合,利用样本外数据评价追踪组合的追踪效果。

假定投资者的投资组合p由si(i=1,……,n)种资产构成,I为要追踪的标的金融市场指数。t=1,……,T的数据是基于历史时期的样本内数据,来考察投资组合与标的金融市场指数的价值变化,t=T+1代表一个决策时点,在该时点把当前投资组合调整为一个新的追踪组合。x0=(x01,……,x0n)是初始时n种资产持有量,x=(x1,……xn)为决策变量(即待求变量),代表T+1时点资产s=(s1,……,sn)的持有数量;Pit代表t(t=1,……,T)时刻资产si(i=1,……,n)的价格,则资产si在t时刻的对数收益率为rit=ln(pit/pi,t-1);则投资组合p的对数收益率为rt=∑ni=1(ritpiTxi/∑ni=1iTxi),It为指数I在时刻t的点位,则指数在时刻t的对数收益率Rt=ln[It/It-1]。定义zt=Rt-tt为投资组合p与金融市场指数两者之间的偏差变量。为合理度量投资组合p追踪金融市场指数i的风险,采用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偏差zt=Rt-rt超过某个给定偏差的平均值CVaR作为风险的度量。

CVaR可以用下面的数学表达式表示:

CVaR?茁=VaR?茁+E[f(x,p)-VaR?茁]|[f(x,p)>VaR?茁]

其中:x=(x1,……,xn)T表示n种资产的持有量向量;p=(p1,……,pn)T表示引起投资组合与追踪指数发生偏差的市场因子,如资产价格;f(x,p)表示投资组合的平均偏差函数;?茁表示置信水平。通过构造一个辅助函数解决计算问题,对任意的?缀R,辅助函数近似表示为:

F?茁(x,)=+∑Tt=1[f(x,pt)-]+

将其线性化,则F?茁(x,)可表示为:

+∑Tt=1zt

zt≥f(x,p)-,zt≥0 t=1,……T

需要考虑的其它约束条件有:

(一)组合内单个资产的集中度。即组合内单个资产的持有数量不得超过一定的比例,也不能小于一定的比例。即k∑ni=1piTxi≤piTxi≤bk∑ni=1piTxi,k=1,……,n。其中,k为投资组合中资产sk的最小持有比例;bk为投资组合中资产sk的最大持有比例,则有0≤k≤bk≤1,bk限制了投资组合中资产sk的风险敞口。

(二)资金规模。即持有的投资组合市值加上交易成本等于初始资金规模。∑ni=1piTxi+∑ni=1cpiT|x0i-xi|=v。其中,x0i为投资组合调整之前资产si的持有量;c为交易中涉及到的佣金、印花税等费率的综合比例;∑ni=1cpiT|x0i-xi|为仓位调整所带来的交易成本;v为初始资金规模,其值等于每次调整前一日收盘后的投资组合市值与因仓位调整而被调出的资产卖出而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差额。

(三)交易成本。即仓位调整所带来的交易成本不能超过初始资金规模的一定比例。即0≤∑ni=1cpiT|x0i-xi|≤qv,其中q为仓位调整所带来的交易成本最多不超过投资组合总市值的比例。

三、金融市场指数追踪优化模型

投资组合能够容忍的下方追踪偏差是由投资组合的规模和目标及其接近于零风险时的难度和成本决定的。理想状态下,指数化投资者会在把目标瞄向零向下追踪偏差,期望获得最大收益率。则均值-CVaR金融市场指数追踪优化模型为:

min-∑ni=1E[ri]xi

s.t.+∑Tt=1zt≤wt=1,……,T

zt≥Rt-rt-,zt≥0t=1,……,T

k∑ni=1piTxi≤piTxi≤bk∑ni=1piTxi,k=1,……,n

0≤∑ni=1piTxi+∑ni=1cpiT|x0i-xi|=v

0≤∑ni=1cpiT|x0i-xi|≤qv (1)

其中,w表示风险承受水平,通过对投资组合的置信水平?茁和风险承受水平?棕取不同的值求解上面模型,可得到指数追踪的最优投资组合中资产持有量X*。均值-CVaR金融市场指数追踪优化模型(1)反映了结构风险最小化的思想,在最小化经验风险的同时,最大化预测能力,最终获得两者间的平衡。因此,它不仅能够较好地追踪历史数据,而且能够较好地预测未来,即减小样本外追踪组合与目标指数收益间的线性回归误差。

四、实证分析

本文根据深圳成份指数和成份股的历史成交数据并同时考虑个股集中度、资金规模、交易成本等约束条件来构建追踪组合,然后进行资产配置和组合模拟。

(一)样本选取及参数设定

测试数据集采集深圳成份指数与深发展A、招商地产、深圳能源、云南白药、五粮液、宏源证券、中兴通讯、美的电器、中金岭南、冀中能源10个成份股从2005年5月到2009年12月周收盘历史数据,指数和成份股的收盘价均为229个数据。将前179个数据作为本文提出的指数追踪模型的训练集,也称为样本内,其余50个数据作为测试集,也称样本外,对本文提出的均值-CVaR金融市场指数追踪优化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以表明该模型的优越性。模型中的一些参数设定如下:(1)优化前总的投资资产规模为v=2000000;(2)分散化约束系数:ai,bi=0.2,i=1,……,n;(3)标的股票的交易成本系数:c=0.003;(4)仓位调整产生的交易成本比例系数:q=0.0005;(5)置信水平?茁=95%和?茁=99%。

(二)实证结果

对于不同的?茁(置信水平)和w(风险承受水平),运用序贯二次规划法(SQP)与Matlab7.0.1求解模型(1),所得样本内与样本外投资组合与指数的周平均追踪偏差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本文建立基于CVaR约束的金融市场指数追踪模型在样本内外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反映了该模型良好的鲁棒性。为更直观衡量不同置信水平和风险承受水平下模型的跟踪效果,笔者分别绘制了在?茁=95%和?茁=99%置信水平下样本内的指数追踪图(图1、图3)和样本外的指数追踪图(图2、图4),为考察不同风险承受水平对追踪效果的影响,笔者在每幅图中都绘制了w分别为0.01和0.04情形下所对应的追踪曲线。

图1、3给出的是在置信水平分别为?茁=95%和?茁=99%,风险承受水平w=0.01和w=0.04下,利用2005.05-2008.12月周收益率数据所确定的最优投资组合在2008年1月到2008年12月的追踪效果。总的来看,各风险承受水平所对应追踪曲线较好地反映了深圳成份指数的走势,这说明模型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具体到不同的风险承受水平对应的追踪曲线,所得期望收益率存在明显差异。尽管除2008年5月的最后一周和10月的最后一周外图中所绘制的2条追踪曲线在各个周的收益率均高于指数收益率,但随着风险承受水平逐步减小,收益率呈单调下降趋势,特别是5月份以后,该趋势表现尤为明显。

图2、4描绘的是在置信水平分别为?茁=95%和?茁=99%,风险承受水平为w=0.01和w=0.04下,基于过去三年半内的周收益数据在2009年逐周滚动追踪效果,即利用过去178周股票的周收益率数据来确定最优投资组合,然后考察在未来一周的追踪效果。由图2、4可知,各风险承受水平下的追踪曲线与指数的走势吻合,这说明模型具有相当好的稳健性,其在样本外仍可较好地追踪指数走势。

五、结 论

与现有关于指数追踪策略研究的文献不同,本文从描述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股票市场数据的实际特征出发,构建了一种新型金融市场指数追踪优化模型,采用追踪偏差作为风险的度量来刻画投资者对追踪风险的认识与偏好,同时解决了由于随机收益分布模糊性对优化问题求解造成的困难。实证表明,该模型计算产生的追踪曲线均能较好地吻合实际指数曲线。无论是样本内还是样本外,投资者风险承受水平和置信水平对追踪效果有显著的影响。风险承受水平越大,追踪偏差越小;置信水平越高,追踪偏差越大。特别是,该模型具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能够提高样本外的追踪效果,二是能够提高追踪组合在样本内外表现的一致性,即模型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实证研究显示本文给出的指数追踪优化模型新技术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Haugen R A,Baker N L.Dedicated Stock Portfolios[J].Jou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1990,16(4):17-22.

[2]Worzel K J,Zeniou C V,Zenions S A. Integrated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Models for Tracking Indices of Fixed-income Securities [J].Operations Research,1994,42(2):223-23

33.

[3]Konno H, Yamazaki H. Mean Absolute Deviation Portfolio Optimiza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okyo Stock Market[J].Management Science, 1991,37(5):519-531.

[4]陈春锋,陈伟忠.指数优化复制的方法、模型与实证[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1):30-36.

篇7

Abstract: "SWOT Analysis" is a method that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s the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factors, applies the system thinking to evaluate the enterprise making enterprise strategic plan more scientific. By the SWOT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auto finance companies and commercial banks in automobile consumption market, the paper summed up their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and pointed out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under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auto finance companies and commercial banks, which provided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ir cooperation in automobile consumption credit market.

关键词:SWOT分析法;汽车信贷;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

Key words: SWOT Analysis;auto loan;commercial banks;auto finance companies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134-03

0引言

目前,我国汽车信贷消费占汽车市场的比例仅为8%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但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与预测数据,全国各金融机构共发放汽车消费贷款余额1583亿元;到2025年,中国汽车金融业将有5250亿元的市场容量。面对中国汽车金融业的巨大消费市场,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作为汽车金融业的两种主要信贷主体,各有自身的特点。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两者进行SWOT对比分析,提出了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合作下的互补性优势,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中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

1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两种信贷主体

1.1汽车金融公司汽车金融贯穿于汽车生产、流通、购买、消费等环节,并为其提供包括资金筹集、信贷运用、抵押贴现、证券发行和交易,以及相关保险、投资活动等金融服务,具有资金量大、周转期长、资金运动相对稳定和价值增值性等特点[1]。中国银监会对汽车金融的定义为汽车金融公司是指经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的,为中国境内的汽车购买者及销售者提供贷款并从事相关金融业务的非金融机构,包括中资、中外合资和外资独资的汽车金融机构。作为汽车消费信贷主体的汽车金融公司,它是对购买者的资信进行调查、担保、审批,并向购买者提供分期付款,它的信用风险主要由汽车金融公司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其信贷流程如图1所示。

1.2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与汽车金融公司运作基本一致,商业银行作为信用管理的主体,直接面向客户开展业务,购车人到银行办理贷款手续获得一个汽车贷款额度,通过贷款额度到经销商处买车。在这种以银行为主体的“直客式”方式中,银行直接开展汽车信贷业务所涉及的各个环节,而不需直接与汽车经销商发生关系,这样客户不仅减少了中间环节,还节省了时间和中介费。

2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的SWOT对比分析

汽车金融公司依托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在汽车信贷消费市场中竞争力越来越强,截至2009年7月底,我国共有资产总额为378亿元的10家汽车金融公司角逐于潜在的汽车信贷消费市场。目前我国汽车信贷消费市场的放贷主体是商业银行,其放贷总额占信贷余额的比例约为三分之二。如图2所示。

总体上看,两种汽车信贷消费主体各有特点,表现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与一定的相似性。现将两种信贷主体进行SWOT对比分析。

2.1优势、劣势对比分析评价汽车金融公司和商业银行两种信贷主体的优劣势方面很多,本文主要分析它们在风险控制化、服务便利与规模、专业化与综合化等三个方面的对比。

2.1.1风险控制化在风险控制化上,根据表1比较分析,我国汽车金融公司的利率虽然略高,在这方面占劣势,但是在贷款条件、贷款期限、和抵押担保上相对有优势。而商业银行在利率上有优势,但是它的贷款门槛相对高些。

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对汽车消费者的贷款条件是:借款人不需担保,但要具有固定的职业、居所和稳定的收入,个人信用良好。虽然汽车金融公司的利率比商业银行的高些,但首付比例相对低,并且抵押担保灵活,这些降低了贷款的门槛,方便了消费者。对于商业银行的汽车贷款条件来讲,借款人需要第三方担保,并且具有本地户籍。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对汽车消费贷款确定的期限一般为三年,最多不超过五年。总之,汽车金融只是商业银行的一个业务分支,所以商业银行只管收取利息差,不关心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

2.1.2服务便利与规模在服务便利与规模上,根据表2比较分析,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在贷款手续、还款方式和对客户需求的把握上较有优势。与之相对比,商业银行在这些方面处于劣势,但商业银行资金规模大、营业网点多,拥有覆盖全国较为完备的服务网络和广泛的融资渠道。

我国汽车金融公司信贷手续简单,放贷速度快,可以选择自己灵活的还款额方式,有些公司甚至可以“旧车置换抵消首付”,但汽车金融公司分支机构较少,服务网点少。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营业网点众多,各大中心城市不仅有服务网络,还延伸到了中小城市,但在消费贷款的业务操作上,手续繁琐,审批环节过多,同时需要经过经销商、银行、保险公司、车管所、交管局(负责征收汽车购置税和养路费)以及公证机构等诸多部门,在国外几个小时就办好的业务,在国内至少需要两三天[2]。 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2005年《全国汽车消费市场现状调查报告》中有30%左右的消费者正是因为惧怕手续繁琐而放弃贷款购车。

2.1.3专业化与综合化在专业化与综合化上,根据表3分析,与商业银行相比,我国汽车金融公司明显处于优势,因此商业银行想在汽车消费市场上做大做强,所面临的任务就是研究如何绕过此方面劣势,为汽车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

汽车金融公司具有专业化、综合化优势。汽车金融公司熟悉汽车市场行情,拥有汽车方面的技术人员、市场销售人员,能够较准确的对贷款客体做出专业化的价值评估和风险评估,在处理抵押品和向保险公司索赔等方面具有熟练的专业技巧[3]。汽车金融公司与汽车制造商、经销商的关系紧密,因而它的汽车业务和金融业务并非简单的相加融合,它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维修保养”“旧车处理”“车型置换”“汽车美容”等更多服务,大大拉长了产业链。与汽车金融公司相比,商业银行服务单一,收入单一,缺乏与客户的沟通和联系,无法及时了解贷款购车者的基本经济变化情况。商业银行懂汽车、懂金融、具备实践经验的人才非常少,再加上汽车产品非常复杂,售前、售中、售后都需要专业的服务,如产品咨询、签订购车合同、办理登记手续、零部件供应、维修保养、保修、索赔、新车抵押、旧车处理(因不能继续付款收回的旧车)等。商业银行由于不易熟悉这些业务,因此做起来有较大困难[4]。

此外,在没有建立信贷风险信息控制体系这个劣势方面,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是相似的。这是因为风险信息控制过程中信息收集及信息处理水平较低,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无法将操作流程中借款人信用、还款行为、抵押担保等相关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导致有价值信息相对分散,风险控制能力不足。

2.2机会、威胁对比分析从两种信贷消费市场主体面临的机会与威胁看,其分析如表4。

很明显,汽车金融公司在行政干预、与母公司利益关联度、体制障碍上面临着很多的机会,而银行在这些方面很欠缺,面临着很多的威胁。

典型的汽车金融公司是汽车制造商附属的财务公司,它们同其母公司,即汽车制造商关系紧密,能够相互配合,提供一系列服务,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而商业银行只提供贷款,与母公司联系很少,再加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不是充分竞争中高效率的结果,而是国家对竞争的市场准入限制的结果。由于缺乏竞争以及较多的政府干预导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缺乏市场观念,不注重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率,而是采取粗放式信贷策略,以致产生大批低质量的贷款,信贷业务的效率低下[5]。

2.3 商业银行与汽车金融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存在的相似性

2.3.1 广阔的发展前景汽车信贷在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方兴未艾,发展潜力巨大。图3的统计数据是我国2005-2010年的汽车销量。

根据图3所示,很明显,目前我国正进入汽车销量的增长阶段。我们按悲观、中性和乐观三种情形对汽车销量做出测算,中性情况下预计2016年汽车销量将达到2650万辆。而目前中国的汽车信贷消费比例不足10%,不仅远低于美国80%的信贷购车率,和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和泰国等国家相比,仍低5~10个百分点。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汽车市场将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市场,我国信贷消费市场前景广阔。

2.3.2 国家政策的鼓励我国对汽车消费信贷主体采取宽松的利好政策,积极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国家正在修改并完善汽车消费信贷制度,制订汽车消费信贷管理条例,支持符合条件的车企建立汽车金融公司,支持符合上市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大力推进汽车信贷资产证券化。这一系列政策必将大大加快国内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并为信贷主体的快速成长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3.3 消费者缺少金融理财意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量入为出”、“无债一身轻”的传统消费观念根深蒂固,居民的信贷意识薄弱,消费习惯偏好于储蓄,消费者对推出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不够了解,金融意识不强,从而影响他们参与汽车信贷的积极性。

2.3.4 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社会征信系统发展很不完善,消费者信用记录有限,汽车金融缺乏一个完整、系统、有效的个人信用体系。虽然个人征信系统在2008年底收录自然人数为6.4亿人,占中国人口数的一半,但是由于这个数据库中收录的人数少,数据不全面,再加上个人消费贷款信息没有实现共享,这些都提高了我国汽车金融公司的信用评价成本,制约着我国汽车信贷的发展。

3加强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合作

两种信贷消费市场主体都有自己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它们要想获得长远的持续的发展,必须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善于避开威胁、把握好自身的机会。建议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合作,分别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开展业务。

3.1商业银行有充足的后备资金商业银行资金雄厚,筹资渠道广泛,可以发挥资金规模优势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汽车生产商贷款和向汽车金融公司拆借等批发业务上,而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渠道窄,资金规模有限,可以将优势放在经销商贷款和消费者购车贷款等批发、零售业务上。

3.2商业银行有密集的网络优势汽车金融的整个结算系统可以依靠商业银行来做,银行向汽车金融公司提供以综合授信、资金结算、相互为内容的各项业务,这时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其网点优势通过向汽车消费者提供服务并收取相关手续费,从而真正起到了资金中介作用[6]。

3.3汽车金融公司有专业人才与客户管理优势汽车金融公司有技术、懂市场,懂金融的专业人才,开展业务更专业,更灵活,能在售前、售中、售后都与汽车购买者保持密切联系,更容易掌控风险,而银行对车贷业务不很熟悉,缺乏专业人才优势,在风险评估、客户关系管理方面未能形成有效的运营模式。两者的整合,既能发挥汽车金融公司的人才优势,客户管理优势,又能弥补银行在这些方面的不足。

面对信用体系在逐步发展的汽车信贷消费市场,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通过合作机制,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互补性特点中,取长补短,以合作的方式实现了优势互补。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联动经营,形成了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消费者、经销商和汽车制造商之间多方共赢的局面,从而推进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支持着我国汽车产业连续和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红玲,秦远建.如何完善汽车金融服务传递体系[J].汽车工业研究,2008,(5):40-42.

[2]王爱梅.个人汽车消费信贷的管理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

[3]宋炳坤.当前汽车金融公司发展策略分析[J].上海汽车,2004,(12):11-15.

[4]陈伟.中国汽车金融服务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篇8

关键词:投资金融业务;经营体系;制度安排;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10-0084-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10.19

一、构建新型投资金融业务经营体系的外部环境分析

本文提出的投资金融业务,是指代客资金投资和自有资金投资所涉及的投资银行、金融市场、金融同业等业务。本文从宏观经济金融趋势、投资金融业务市场资源、同业竞争形势等方面对构建新型投资金融业务经营体系进行分析。

(一)宏观经济金融趋势分析

1.经济环境方面。在宏观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海南经济增速趋缓,2015年上半年海南省GDP比2014年度同期增长7.6%,比2014年增速下降0.9个百分点。经济下行压力给银行业发展带来更大挑战,一方面增长动力衰减,资金市场资源萎缩加剧存款同业竞争,传统行业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加剧信贷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企业利润下降,经营环境恶化加大信用风险防控压力。传统信贷业务经营压力有增无减,促使银行必须大力发展新型投融资业务。

2.利率市场化方面。2014年11月以来,央行已连续多次降准、降息,预计“双降”还将持续,降息后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而贷款收息率受制于议价能力没有明显提升,实际存贷差空间在收窄,对以传统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造成严重冲击,倒逼银行寻找新的收入渠道和利润增长点。

3.资金市场方面。直接融资市场的完善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使企业、个人的融资渠道及资金运作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集团开始向国际融资、大企业向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融资、小企业向民间融资、新企业向私募融资,加之证券、保险、基金等广泛介入信贷活动,小贷、担保、典当、第三方支付等越来越多充当融资中介,传统银行资金运营空间受到强力挤压。在此背景下,银行业务必须尽快推动经营转型,开辟新的投行、融资、资管服务领域,抢占金融发展制高点。

(二)投资金融业务市场资源分析

1.票据业务运行情况

2004―2014年,海南省银行年累计票据承兑与贴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承兑量年复合增长率达36.2%,贴现量年复合增长率达46.31%。但近几年波动较大,2013年承兑发生额猛增了217%,2014年则下降了13.9%;贴现发生额从2011―2012年增加739.9亿元,2012―2013年又骤降649.4亿元,而2013―2014年再次猛增1653.4亿元,走出了Z字型反转。

2.资本市场融资情况

2000年1月至2015年2月,海南企业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募集资金1177亿元,其中发行股票520亿元,占比44.18%;发行公司债581亿元,占比49.36%;企业债19亿元,占比1.61%;地方债29亿元,占比2.46%;中期票据28亿元,占比2.37%。

14年间,海南企业在沪深证券市场融资规模增长近31.6倍,年复合增长率为126%。融资规模在2010年后出现较大的增长,2014年达293.43亿元,为募集资金最多的1年。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海洋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影响,海南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海南企业仍然有较大的直接融资需求。

(三)银行间竞争形势分析

2014年末,海南省各金融机构票据融资余额151.2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倍。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票据融资余额58.09亿元,占比38.41%;地方性金融机构余额34.53亿元,占比22.83%;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余额23.08亿元,占比15.26%。

2014年末,金融机构买入返售资产余额428.37亿元,比上年增长87.37%。其中,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买入返售资产余额176.57亿元,占比41.22%;地方性金融机构余额110.29亿元,占比25.74%;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票据融资余额58.09亿元,占比9.28%。

在同业往来方面,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较为活跃,2014年末同业存放和同业拆借余额为375.71亿元,占全金融机构的88.55%,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余额分别为26.82亿元、19.46亿元,占比分别为6.32%、4.58%;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放同业和拆放同业余额为104.5亿元,占全金融机构的55.37%,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余额分别为14.77亿元、10.16亿元,占比分别为7.82%、5.38%。

2011年以来,海南省内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开始办理同业资产业务,业务得到长足的发展,工商银行及邮政储蓄紧跟其后。随着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及兴业银行陆续登陆海南,各家中小股份银行纷纷拼抢同业业务市场。监管新规未出来前,各家中小股份制银行尤其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除了做传统的存放同业、买入返售、同业代付、非标准资产回购理财对接非标资产等同业业务,业务规模增长较快。2014年以来,受同业业务监管新规的影响,业务有所收缩。

二、投资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体系不完善

投资金融业务属于新兴业务,在依据传统业务设计的组织架构中,缺乏专业的部门对其进行专营和专管。但投资金融业务产品类型多、专业程度高、市场变化快等特点,决定了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专业化经营体系与之配备,才能更好促进业务发展。从海南省各家银行现行机构设置看,投资银行、金融市场、金融同业散落在公司业务、机构业务、个人业务等职能部门之中,经营现实决定了这些部门难以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此类业务上,在职能上更多的还是侧重管理,营销职责偏弱,并且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彼此之间没有太多的业务交叉、资源共享。这种机构设置导致营销力量不足、产品支持乏力、业务联动不到位、客户需求得不到有效引导,难以支撑业务转型发展。

(二)客户基础薄弱

由于宏观环境制约,海南省银行业客户基础薄弱,大型国企、上市公司等系统性、源头性的大客户,以及成长性突出的中小企业客户不多、业务量不大。对尚处起步阶段的投资金融业务而言,从存量客户挖掘业务潜力是加快发展的捷径,但客户基础的限制了从“存量要增量”的空间,对投资银行、金融市场和同业业务发展形成掣肘,增加了向投资金融业务经营转型的难度。

(三)考核机制不到位

投资金融业务属于新兴业务,产品种类多、专业性较强,必须有专门配套的考核机制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业务发展,尤其是在业务发展初期,更需要加大激励力度,鼓励先行先试。由于经营体系的缺失,海南省银行业普遍未建立投资金融业务考核体系,对该类业务的考核隐没在核心绩效指标和综合收入考核之中,重点不突出、标的不明显、激励不充分,难以适应业务转型发展的需要。

(四)专业人才稀缺

投资金融业务横跨多市场、多领域,对队伍建设、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所需的部门、人员分工协作紧密度要求更强。在海南省银行业目前投资金融业务分工体系中,基本没有专职投资金融业务的岗位和人员,分工程度和专业程度不高,在经营行层面更没有此类业务的专职人员,投资金融业务专业人才缺失严重,制约业务的有效发展[1]。

三、新型投资金融业务经营体系构架设计

(一)总体设计思路

投资金融业务经营体系是与投资银行、金融市场、金融同业业务相关的组织架构、职能分工、岗位设置、协同机制、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制度安排。本文提出的基本设计构思是,围绕投资金融业务,以“优化经营模式,理顺经营机制、推动经营转型、提高经营效益”为目标,通过建立决策机制、重组部门、整合业务、划转职能、充实人员,着力解决业务联动、客户联动、有效激励问题,构建符合业务特点和市场需要的专业化经营体系,促进投资金融业务转型发展。

投资金融业务经营体系包含投资银行、金融市场、金融同业三大业务,组织结构主要包括最高决策机构、新型专营部门,以及公司业务部、机构业务部、个人金融部等职能部门。其中,有效解决业务联动和客户联动问题是新型专营机构组织模式选择的关键。

(二)经营体系主体架构

1.成立投资金融业务管理委员会。成立投资金融业务管理委员会主要目的是建立投资金融业务经营体系中的决策机制。该委员会由行长任主任委员,分管副行长任副主任委员,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单位。投资金融业务管理委员会作为全行投资银行、金融市场、金融同业业务最高决策机构,负责统筹全行投资金融业务发展,协调各职能部门和分支行工作。

在投资金融部筹备阶段,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推动筹备工作顺利开展;投资金融部成立后,委员会负责跟进全行经营策略,审议投资银行、金融市场、金融同业业务重大事项,统筹推动投资金融业务发展。

2.成立投资金融部。成立投资金融部是构建投资金融业务经营体系的核心,是其主要机构设置和制度安排。该部设置的基本思路是,以打造“新业务经营模块、新增收创利渠道、新客户服务平台”为目标,通过部门重组、业务整合成立投资金融部,按照“管营结合”的运作模式,统筹管理全行金融市场与投资银行业务开展,强化产品支持、系统联动和客户营销,提高业务创收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全行经营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投资金融部职能定位为全行新业务经营模块、新增收创利渠道、新客户服务平台,具有直接营销、产品支持、业务管理功能,是组织推动金融市场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职能部门,集合了投资银行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两大职能,主要承担统筹金融市场和投资银行业务的营销组织、业务管理及产品研发,直接营销公司类客户的金融市场和投资银行业务等职责。

3.其它职能部门。在投资金融业务经营体系中,公司业务、机构业务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客户推荐和联动营销职能。

(三)配套机制解决方案

1.明确业务联动机制。涉及金融同业客户、政府等机构客户的金融市场业务由机构业务职能部门牵头主办,投资金融部协同配合,确保在推进地方债承销等业务时能更好地统筹机构类业务综合收益进行决策。涉及公司类客户的投资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由投资金融部牵头主办,公司业务职能部门协同配合。

2.完善客户联动机制。重点是公司类客户的联动问题。在业务发展初期,必须要在存量客户中挖潜,因此要紧密投资金融部与公司业务职能部门的客户资源联动,投资金融部更多承担产品支持角色、公司业务部门更多承担客户推荐角色。主要通过考核方式解决,即确定投资银行和金融市场业务任务计划时,按一定比例在投资金融部和公司业务部门间进行分配,并按该比例进行客户业务收益的分润。

3.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为有效促进投资金融业务有效方案,应针对其业务特点、市场需求等制定专门激励办法和考核方案。在激励方面,以有效收入为主要激励标的,根据年度经营目标,按一定比例对收入实现部门进行奖励,奖励按季兑现。在绩效考核方面,制定专门的投资金融业务考核方案,采用综合绩效考核的方式,以年度经营管理目标完成情况为主要考核内容。经营指标主要包括业务收入、交易量、利润、EVA等;管理指标主要考核风险水平、内控管理、客户管理水平、营销联动以及分支行评价等。

从鼓励部门间、条线间合作,最大程度避免利益协调问题,降低沟通与协调成本的角度出发,对投资金融业务的考核,按照业务类型的不同采取差异化的影子考核方式,即对需要部门间联动的业务,按客户推荐、产品支持、业务管理等工作贡献度,对业务收入进行分润;对需要在经营行落地的业务,100%在经营行入账,同时按100%影子考核计入投资金融部和所属前台部门业绩。

4.优化业务运作流程。区分不同的业务种类,在保留原有较为成熟、完善的业务运行机制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充分发挥“管营结合”、“协同联动”的优势,实现运行效率和风险控制的有效结合。基本原理是对投资金融部与公司业务、机构业务等客户部门分工进行调整。对投资银行和金融市场业务,由投资金融部牵头,对公业务部门联动;对金融同业业务,由机构业务部门牵头,投资金融部联动[2]。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国际经济 全球宏观 经济形势分析

一、全球宏观经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2011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较上年显著放缓,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仅为1.6%;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1.9%,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6.1%,均将低于2010年的增长水平。总体来看,世界经济延续复苏态势,但复苏步伐明显放缓。报告中显示美国2012年经济增速仅为1.8%,欧元区为1.1%,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平均为6.2%。整体上看全球经济宏观形势仍然处于疲软状态,尤其是两大发达经济体,欠发达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受两大经济体危机的冲击不是很大。

全球性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经济体相继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全球性通胀压力持续加大。未来一段时期,全球通胀形势不容乐观。美国从2007年至2011年通货膨胀率依次为0.1%、1.6%、1.5%、3.0%;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依次为2%、0.3%、1.7%、2.8%;新经济体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依次为7.6%、6.2%、7.4%、6.1%,由数字可知,美国和欧元区通货膨胀水平呈现上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通胀压力仍旧整体高于发达国家,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直接带来的新问题就是通货膨胀,各国物价平均水平上涨,企业成本趋高,人均购买力下降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

二、大宗商品价格

国际大宗商品通常划分为能源、基础原材料、大宗农产品和贵金属四大类。能源类大宗商品主要有原油、煤炭等,基础原材料主要有矿石、一般金属等,大宗农产品主要有大豆、玉米、棉花等;贵金属主要有金、银等。以其中最要的石油为例,2008年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从虚拟的金融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遭受打击。各行工厂都没资金继续运作机器生产了,因此对原油的需求量自然大量减少,国际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油价因此出现一波持续下跌行情。2009年实施刺激经济,受世界经济复苏带动需求增加、全球流动性过剩、中东北非地区局势动荡、美元持续贬值等因素影响,2009年二季度开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原油价格强劲反弹,2010年全面走强。2011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各个国家普遍施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国际大宗商品原油价格一度持续攀升,之后又高位波动持续到现在。估计2013年~2014年大致在100~110美元之间,油价不光是一个经济产品,也是一个政治产品,取决于很多因素。

三、全球失业水平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陷入萧条,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各国的失业人员大幅增加,导致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更多企业陷入不景气,最终呈现出失业水平继续升高的恶性循环,从的《世界经济展望》可以得知从2007年~2011年全球平均失业率依次为5.9、6.1、6.6、6.5、6.1;欧元区的平均失业率依次为7.2、8.0、10.9、10.1、10.3;同时美国的平均失业率为4.6、5.8、9.5、10.1、9.1。因此2009年各国失业率是近年来几乎最高点。2010年随着各国为刺激经济复苏实施宽松的经济政策,政府加大投资,增加就业,失业率才得以有所下降,2011年在全经济正温和复苏之下欧元区引发了债务危机,随后美国也出现了债务危机,相比2007年发达国家仍然是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在这短短五年内的两次危机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虽受到一定的冲击,但相对而言不是很严重,相反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未来时间里,如何破解就业困局成为各国下一阶段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也是全球经济实现可持续复苏的关键所在。

四、全球金融市场

2011年欧债危机恶化和全球经济陷入“二次探底”的担忧引发金融市场反复大幅剧烈震荡。2011年8月8日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信用评级之后的首个交易日,全球股市出现抛盘,8月前两周,全球股市市值缩水约4万亿美元。9月5日,意大利、西班牙两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然升高,引发全球股市再次暴跌。截至9月15日,与年初相比,美国标普500指数已下跌4.9%,法国CAC股指下跌22%,伦敦富时100股指下跌11.2%,日本日经指数下跌17%。股市的大幅缩水,那么资金都流向了哪里?观察近年的黄金价格走势发现:9初金价攀升至每盎司1895美元的纪录高点,由此可见其中一些资金纷纷涌入了黄金寻求避险,说明投资者们的信心不足,对市场前景不乐观。

五、全球宏观政策

总的全球宏观政策协调难度加大,发达国家内生动力不足、债务负担沉重导致进一步实施财政刺激的空间不大,只能依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公开承诺将零利率维持至2013年,欧洲央行将基准利率维持在1.5%不变,英国央行将基准利率维持0.5%的纪录低位,同时将定量宽松计划下的债券购买规模维持在2000亿英镑不变。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放缓,新兴经济体货币紧缩步伐放慢。土耳其央行去年8月初率先降息;巴西央行也于8月31日突然将利率从12.5%下调至12%,结束了始于年初的最新一轮加息周期;俄罗斯、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央行均维持政策利率不变,只有印度央行于9月中旬再次加息。目前看,发达国家为刺激经济,有可能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新兴经济体仍然面临较高通货膨胀压力,过早放松紧缩政策可能导致物价持续上涨和资产泡沫过度积累,货币政策仍需偏于紧缩。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会继续加大对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的干预力度,要求新兴市场扩大内需、增加进口;而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国内经济增速逐步回落的背景下,新兴市场需避免本币过快升值以保持出口竞争力,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因此,各国宏观调控目标和方向存在分歧和冲突,协调难度必然加大,甚至可能爆发贸易战和汇率战。

六、结论

篇10

没有好的投资渠道,多数银行理财资金流入了房地产领域,在房地产整体调控的大背景下,为了避免风险,银监会在近日召开的三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不得不针对房地产领域的金融风险再做要求。

会议指出须严控房地产金融业务风险,严格执行房地产贷款业务规制要求和调控政策;审慎开展与房地产中介和房企相关的业务;规范各类贷款业务管理,严禁违规发放或挪用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加强理财资金投资管理,严禁银行理财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领域;并加强了房地产信托业务合规经营。

有观点认为,年初以来的银行信贷政策及房地产政策促使房价及房地产市场膨胀,导致金融资本及信贷资金大部分投向房地产领域,而其他行业资本流入严重不足。不过,银监会的此番“技术性踩刹车”是实质生效还是流于形式,业内人士认为,仍将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何为违规尚无具体规定

会议的内容提到了两个违规,一是“严禁违规发放或挪用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二是“加强理财资金投资管理,严禁银行理财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领域”。

根据《投资者报》记者从管理部门了解到的信息显示,何为“违规”目前尚没有看到有新的细则和文件来指导业务的具体操作。

据悉,目前银行理财集中登记、信息披露、理财托管结算、理财大数据库建设和理财研究、创新、咨询评价等主要集中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财中心”),不过,理财中心虽然名气大,成立时间却不长,据悉,该中心由中债登发起,经银监会、财政部批准,于今年成立。

而在理财中心登记管理的银行理财产品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各大行私人银行的定制化产品,这类理财可以先行发售或投资,后登记;另一类是面向普通大众的一般个人理财,这类产品则需要提前在理财中心作报告,报告通过后才能发,发了以后再登记。

“一般的,银行理财产品通过理财中心的平台报告银监会,银监会也通过理财中心的平台看产品。”知情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介绍,针对日前的银监会三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在登记和监测端目前尚没有看到具体的要求,工作仍在正常进行。

喊话地产降温

那么,银监会的此番政策发声又是因何而起呢?这从中债登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6上半年)》便可见一斑。

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有13.06%的银行理财资金流向了房地产,规模占比从去年的第三升至了第二,共计2.09万亿元。而2015年年末,银行理财投向实体经济15.88万亿元,其中投向房地产的占比仅9.68%,即余额为1.54万亿元。这也就意味着,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资金流入房地产行业新增了5500亿元。

无形中,银行资金对地产的偏爱也推高了本轮房价和房地产市场的膨胀。“买地买房都有银行的资金,银行资金不仅在消费端加杠杆,在土地市场也存在违规放款行为,包括土地拍卖保证金、土地出让金等,还有理财资金通过信托等方式进入房地产。”

分析人士认为,政策调整的一大原因是,今年对公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之一房地产遭严控。

“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疯狂使得监管层不得不为市场降降温,有利于预防爆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也符合10月开始的遏制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调控。”

而随着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监督管理越发规范,对相关数据指标的跟进、监测和研究,监管层对银行产品的后台管理也越发严格。

资金或流向基建

业内预计,此项政策“预警信号”明显,更有利于国企以及大型房企的规范发展,房企的两极分化也将继续加大,进入盘整期。

而有观点认为,不良增高的银行业也在“趋利避害”,由于缺乏其他投资主体,银行对地产的加码导致金融资本及信贷资金大部分投向房地产行业,而其他行业资本流入严重不足。

与此同时,银行似乎还是很难将钱借给实体的企业,部分银行将支持对象转向了基建。有银行明确最新贷款政策,凡是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审批立项的国家级、省级和区域重点建设项目(含PPP项目),审批权按额度一律下放省级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