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样调查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抽样调查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抽样调查的定义

篇1

(一)与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视力残疾标准的关系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视力残疾标准:

1.定义: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视野缩小,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视力残疾包括盲及低视力。

2.分级:

[注]①盲或低视力均指双眼而言,若双眼视力不同,则以视力较好的一眼为准。如仅有单眼为盲或低视力,而另一眼的视力达到或优于0.3,则不属于视力残疾范畴。②最佳矫正视力是指以适当镜片矫正所能达到的最好视力或以针孔镜所测得的视力。③视野半径<10度者,不论其视力如何均属于盲。

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视力残疾标准:

1.定义: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到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两类。

2.分级:

由此不难看出,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视力残疾定义较第一次的更为科学准确,并且在定义中引入《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要素;而两次抽样调查标准均分为4级而且分级标准一致,只是称谓不同,体现了二者间良好的延续性。

(二)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视力残疾诊断标准的关系

目前绝大多数国家视力残疾的标准依然沿用世界卫生组织(WHO)视力残疾诊断标准。

WHO视力残疾诊断标准:

[注]中心视力好,但视野小,以注视点为中心,视野半径小于10度而大于5度者,为3级盲;视野半径小于5度者为4级盲。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视力残疾标准与WHO视力残疾诊断标准的关系:

由此可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视力残疾标准基本与国际统一标准接轨,体现在分级标准一致,只是WHO标准分为5级,且5级代表重残。为了与我国其他类别残疾相一致,将WHO标准的5级和4级合并为我国本次标准的一级,既符合我国国情,国际交流时又完全接轨。

篇2

《大英百科全书》指出:“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进行推断的艺术和科学”。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统计学的内涵。

(1)作为一门科学,统计学是与数字打交道的,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特征进行研究的。

(2)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分析以及统计推断。数据的收集又可分为统计设计和统计调查两个过程,而统计分析又可分为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因而我们认为统计学具体可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以及统计推断。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如下图所示。正是由于上述内涵,决定了统计学具有以下特点:

(1)理论性。从整个统计研究的程序中,可看到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实际上统计学主要利用数学中的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律以及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这决定了学习统计学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功底。同时,统计学主要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特征进行研究的,这也决定了统计学与经济学和管理学密切相关,学习统计学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知识。

(2)实践性。统计学是与数字打交道的科学,这决定了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存在的应用性学科。实际性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但是实际却常被忽略。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统计学最大魅力之一就是它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统计学基本知识的利用应以解决社会经济现象为目的,同时,社会经济现象得以顺利解决反过来印证统计学基础知识,使之更好地指导实践。

(4)方法上统计学更多地会借助抽样调查。从统计学内容及社会实际情况,可知,统计学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将会过多地使用抽样调查。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抽样调查的重要性。

2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辅相成,教学过程中两者不能偏废,但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教材内容的安排与课时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导致统计学理论教学中过分强调统计分析而忽略统计设计和统计调查方法的教授。一般对非统计学专业的财经类本科学生,统计学要一个学期来完成,基本上48学时。而在课程的安排上,多数教材都是按照统计学的特点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及统计推断作为各章的主要内容。而受课时限制,统计学的教授主要以统计分析为主。对统计调查和整理过程一带而过。

受课程安排限制,忽略抽样调查的重要性。很多课本在统计学内容安排上都把抽样调查和抽样推断作为一章,放在数据分析之后单独进行讲授。这就使学生将数据分析学完后才正式开始接触抽样调查,殊不知,统计设计、调查和分析的数据多数都是通过抽样调查得到的!抽样调查的基本知识没学,先学统计分析,本末倒置。

(2)统计学教授过分强调理论性而忽略实践。由于过分强调统计数据分析,使很多教师在讲授统计学的时候过分强调理论的讲授而对学生感兴趣的统计实践却往往忽略。这就使统计学课堂变成了数学课堂。

(3)统计学教学忽略了与当地社会经济现象的关系。很多教师在统计学教学中,单纯地进行理论的教授,即便进行实践的教授,也未与社会经济现象,特别是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3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

由上述分析可知,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受教材内容及课时限制,过分强调理论,而忽略了实践。因此,统计学教学应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探索。

3.1调整教材内容,将抽样调查知识提前

由于有些社会现象不可能全面调查,有些社会现象没必要或没有时间全面调查,同时,会对全面调查资料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这都决定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抽样调查必然应是统计学讲授中的重中之重。统计设计、整理、分析及推断都离不开抽样调查,袁卫教授编写的《统计学》中已体现了这种想法,但并未单独拿出一章来强调其重要地位。因此,在统计学教学改革中,应将抽样调查的相关知识在绪论部分加以强调,也可根据教学要求,在绪论部分讲授统计学相关概念及基本知识,然后单独拿出一章重点讲授抽样调查的方法!在讲授内容上可强调抽样调查的前提——随机抽样以及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如何控制误差。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后各章节。

3.2重视学生主动性,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鉴于很多统计学教学偏重理论,忽视实践。我们认为,在统计学教学中,应将学生的主动性融于整个统计学教学中。

(1)以组为单位,进行统计设计——问卷调查设计。讲授完统计学基础知识及抽样调查后,将学生以班为单位分成若干组,每组10人。分完组后,主要讲授统计设计和统计调查,在讲课过程中,要求每组据自身情况,选一个较喜爱的题目进行问卷调查的设计(鉴于开始出于安全性及便于管理,让学生选择与大学生相关的话题,调查对象主要是本校的学生)。学生问卷设计主要是以课余时间为主,以一周时间为限。

(2)派发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和问卷审核。讲授统计设计和调查的这周时间里,学生将设计好的问卷(这些问卷要经过老师审核以及学生集体修改)打印,并在学校派发。派发后将问卷回收,学生对问卷进行初步审核,确定有效问卷。

(3)问卷的整理。学生回收完问卷并完成初步审核后,我开始讲授统计整理的内容(学生1周的时间完成上述内容,而1周正好可以用3个课时讲授统计设计和调查内容)。这一章重点讲授如何将回收的数据录入电脑,如何分组及如何形成数列,并用EXCEL画出各种统计图形。而留给学生两周的时间把回收的问卷录入电脑、分组,形成数列,学生在实际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反馈,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4)问卷的分析和推断。问卷整理后,进行统计分析的讲授,统计分析内容较多,既涉及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还涉及综合指数及时间数列等问题,用课时量较多,这个过程中,各组据自己问卷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方法对问卷进行分析,最终达到对每一道题目都进行系统的分析。由于问卷设计内容中使用的方法可能与讲课的内容不一致,这就要求学生打乱问卷题目顺序,学了什么方法就使用这种方法解决问卷中的问题。通过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学生掌握了几种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时间数列和变量数列的区别、时间数列中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判别方法以及综合指数相关的知识等。

篇3

(一)失业定义中的“工作时间”定额太低

在我国的调查失业定义中,把在调查标准时间前一周内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不足1小时者均视为失业人口。而国外的情况是:美国规定为在调查周内工作不满15小时,法国规定不满20小时者即为失业,他们的工作时间均超过正常工作时间的1/3甚至达到一半。这样一来,我国的工作时间标准就显得偏低,而且现实生活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一周工作一小时,按照我国目前的工资水平,一个普通人显然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活。

(二)统计范围狭窄

我国目前对外公布的只有城镇登记失业统计,它以户藉为依据、是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产物,是户口与就业等各种社会待遇挂钩的结果,其统计的范围与国际通行的失业统计相比要小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包括城镇非常住人口。

我国的失业统计按常住人口登记的原则进行劳动力抽样调查,而事实上,我国人口流动数量巨大,每年光是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农民工就有数千万,如果不对这部分人口进行失业统计,那么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政府不能知道流动人口的失业率,对其无法控制;而流动人口本身不能知道自己在本地区是否存在很高的失业率,不能对自己的工作流向有很好的了解,造成了盲流现象和社会的不安定。

第二,没有把乡村人口纳入失业率的统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60%以上,见表1。

而在我国的从业人员中,乡村人口则占了70%以上的比重,见表2。

占人口总数及从业人员数如此大比重的乡村人口的失业情况在我国却一直没有得到反映,可以说是失业统计的重大缺陷。而我国乡村确实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失业,只不过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隐蔽性强,因此长期以来没有被重视,但这绝对不意味着我国的失业统计就能忽视这一点。此外,我国拥有1.3亿左右的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注:1996~2000年,我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分别为:13508、13050、12537、12704、12820万人。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107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而且数量每年有所变动,这说明,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分子,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也面临着市场的考验和失业问题。我国的失业统计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表1中国历年人口数及其构成(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91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表2中国历年从业人数及其构成(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107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第三,抽样比率太低。我国在城镇劳动力住户抽样调查中,只抽取了2.5万人。以2000年城镇人口45594万人(已经剔除了不以户记的军人数250万)计算(注: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94、101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抽样比大约为1/18238,而美国的则为1/1600。可见这个比率太低了。

第四,失业统计的年龄界限僵化。我国的调查失业统计的年龄界限与国际一致,但是登记失业年龄界限却很不合理,仅限定为男16~50岁,女16~45岁,上限连退休年龄都不到(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男60岁,女55岁),这一方面使得很多在劳动年龄内(一般是16~65岁)的人都没有包含进去,另一方面,很多超过退休年龄的人仍然具有劳动能力并且有工作要求,他们完全符合失业的定义,但是却没有被包含到失业人口中去。这必然使得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和实际值偏离较大。

(三)指标设计不完整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反映“就业不足”和“隐性失业”现象。就业不足的统计定义是指非个人原因,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时间的一半(即20小时),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人员。按此标准,我国就业不足人员是大量存在的,如单位的富余人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等等。就业不足从工作时间上讲是处于就业状态(超过正常工作时间的1/3),但是这种就业并不让人满意,人们仍然有寻找更多工作的意愿,因此失业统计中应该另设指标对此进行反应。

隐性失业的通俗解释是:形式上就业,实际上没有就业。经济学解释就是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者负数的就业。这种情况在我国城乡非常普遍。当然,隐性失业人口中的绝大部分是就业不足人员,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相同,只是隐性失业更为严重和隐蔽,因为他的劳动时间也许达到了就业的定义,但是他创造的边际利润却等于零或者为负。对这部分人的测定和统计,显然更为困难,但是完全不反映这个现象绝对是失业统计的不足之处。

第二,在失业指标设计上,缺乏深度和广度。我国的失业统计仅有失业人数和失业率指标,然后是根据年龄、性别和失业原因等对失业进行的简单分析的表格,缺乏大量的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其他数据,如按产业、地区、失业时间长短等划分的失业数据。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查,由此带来的就业和失业情况究竟如何,对政府制定政策有很大影响;我国地区间发展速度不同,失业水平也是不同的,但是缺少具体数据的支持,这也不利于当地政府进行调控和人们理性选择就业地区;分析失业时间的长短也能判断我国的经济周期等情况,反映了失业和就业的连贯性。但是失业统计体系却缺少这些数据,这使得它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了。

(四)操作性问题

第一,时效性不强。我国失业人口统计资料(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情况)是以年末最后一天的失业人员计算的,不能反映全年的失业情况,部分失去了政策依据的价值。试想,在年末一个失业一年的劳动者和一个失业一周的劳动者怎能同日而语?然而他们被等同的计入了失业人数。

目前主要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失业率调查的频率是: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是每月调查五次,英国、法国、德国是每年调查一次(这三个国家的月度失业数据为登记数)。我国显然还存在差距。

第二,登记失业并不完善、严密。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仅限于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没有正式登记的就不算在失业之列。这样的标准有两个缺陷:一是失业、下岗人员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登记,在统计时就难免被遗漏;二是导致了以“登记与否”为依据,而不是根据“劳动事实”来登记失业。例如:部分进行登记的人员可能仍在从事有报酬的工作,且工作时间超过规定的时间(比如一小时),如零工、摊贩(事实上的就业者)等却被统计在失业者之中;有的登记失业人员在找到工作以后不去劳动部门消除登记。这些情况都影响了统计数字的准确性。

二、我国失业统计的改革

(一)失业口径的界定

第一,提高“工作时间”的定额。用“一小时”的工作时间来确定就业和失业界限,这个定额太低了,因此,建议按照正常工作时间的1/3来定额,我国实行的是8小时5天工作制,因此可以把在调查周内工作13或者14小时以内作为失业的标准之一。

第二,放宽年龄上限。我国的失业统计年龄上限应该和国际一样,即65岁及以上 者。随着我国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很多到了退休年龄的人有继续工作的愿望,同时也具备这个能力。因此

,对于其他符合失业定义的人应该统计在内。

(二)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在城镇和农村实行两套失业统计制度,同时兼顾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需要,并注意官方与民间结合。在城镇全面实行失业抽样统计制度,而在农村的乡镇企业中实行失业抽样统计制度,对完全依附在土地上的农业失业人口则采取推测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对城镇采取住户抽样制,加大抽样比率。我国的城镇人口数量大,同时经济条件有限,因此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实行1/1600的抽样比率。但是,1/18238的比率也显得太低,因此,可以考虑实行1/5000的抽样比率,同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而且要兼顾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资料的要求,比较合适的方法是各地区在完成国家调查任务的同时,在国家样本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样本以达到在本地区也有代表性,这样能以最少的经济投入取得最满意的统计结果。

在农村,对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劳动者的失业情况进行抽样调查,以此推算其中的失业人数和失业率,这时也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而对依附在土地上的农业失业人口,由于其隐蔽性较强,因此可以考虑按照推算隐性失业的办法来进行推算或者估计。具体方法见本小节第3点。

另外,虽然我国的失业统计数据是由官方,但这并不排斥官方与民间各种机构的合作。譬如,对失业统计理论的研究、对失业调查项目的展开等等,都可以由政府采取招标的形式进行,这样能保证专业人士的参与,而且具有一定的效率和效果。

第二,以常住失业人口统计为主,同时监测流动人口失业情况。在我国户籍改革并没有实现“城乡实行统一的户籍制度”的目标前,失业统计最好以常住人口抽样调查为主,同时监测流动人口的失业情况,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失业统计更完整,同时能从宏观上指导和调控流动人口的就业,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盲流现象和社会问题。区分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标准是在调查小区居住时间半年以上(或者居住不满半年,但是离开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而我国进行常住人口登记的调查小区范围是: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以及不设区的市所辖镇的居民委员会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管辖范围内的地区。以时间期限和地理范围为标准,可以抽取那些管理得比较完善的地区进行流动人口的失业统计,以此来推算全部流动人口的失业情况。在计算出常住人口失业率和流动人口失业率后,通过观察二者的高低(具体数字的高低各地区会有所不同),能对本地区的就业进行一定的指导。

随着我国户籍改革的到位和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信息联网(注:公安部治安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1年底,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实施,全国约有250个城市建成“百城联网工程”,约有6.5亿常住人口信息实现了网上查询。),我国的失业统计抽样调查体系将会更准确和完整。到那时,如果能实现不重复登记,那么各个城镇地区的失业率的加权平均数就是全国范围内的失业率,其权数为该地区的全部失业调查人口占全国失业调查人口的比重。

第三,对“隐性失业”做出补充统计。我国城镇和农村都存在“隐性失业”,但是他们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城镇主要是低效劳动,农村则是边际产出为零或者负数的劳动,因此,对他们的推算或者估计方法有所不同。

在估算城镇隐性失业人口时,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是采用实际有效工时推算。例如,2000年城镇从业人员为21274万人,如果有效工时是制度工时的80%~85%,那么隐性失业人数大约为对3191.1~4254.8万人。而有效工时占制度工时的比重,需要通过模型或者函数测算出来。

对于农村的隐性失业人口估算,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国际对比法,即在农业产值比重相当的国家或者历史时期下,找出一般农业劳动力比重标准,然后将中国的农业劳动力比重与此标准对照,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农业隐性失业。二是抽样调查估算法,即通过对部分农村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得到的样本特征来推断整个农村的隐性失业率。作为这项调查的单位由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权威部门。国家统计局曾用这一方法测算出1994年我国的农村隐性失业人数为1.1亿,隐性失业率为25%。三是各种模型推算法。笔者倾向于使用抽样调查估算法,因为这可以作为以后农村失业抽样调查的理论基础,为下一步的失业统计改革打好基础。

篇4

    (一)失业定义中的“工作时间”定额太低

    在我国的调查失业定义中,把在调查标准时间前一周内从事有收进的劳动时间不足1小时者均视为失业人口。而国外的情况是:美国规定为在调查周内工作不满15小时,法国规定不满20小时者即为失业,他们的工作时间均超过正常工作时间的1/3甚至达到一半。这样一来,我国的工作时间标准就显得偏低,而且现实生活也证实了这一点。由于一周工作一小时,按照我国目前的工资水平,一个普通人显然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活。

    (二)统计范围狭窄

    我国目前对外公布的只有城镇登记失业统计,它以户藉为依据、是二元户籍治理制度的产物,是户口和就业等各种社会待遇挂钩的结果,其统计的范围和国际通行的失业统计相比要小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包括城镇非常住人口。我国的失业统计按常住人口登记的原则进行劳动力抽样调查,而事实上,我国人动数目巨大,每年光是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农民工就有数千万,假如不对这部分人口进行失业统计,那么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政府不能知道活动人口的失业率,对其无法控制;而活动人口本身不能知道自己在本地区是否存在很高的失业率,不能对自己的工作流向有很好的了解,造成了盲流现象和社会的不安宁。

    第二,没有把乡村人口纳进失业率的统计。我国事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60以上,见表1。

    而在我国的从业职员中,乡村人口则占了70以上的比重,见表2。

    占人口总数及从业职员数如此大比重的乡村人口的失业情况在我国却一直没有得到反映,可以说是失业统计的重大缺陷。而我国乡村确实存在着一定数目的失业,只不过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隐蔽性强,因此长期以来没有被重视,但这尽对不意味着我国的失业统计就能忽视这一点。此外,我国拥有1.3亿左右的乡镇企业从业职员(注:1996~2000年,我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分别为:13508、13050、12537、12704、12820万人。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107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而且数目每年有所变动,这说明,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分子,乡镇企业从业职员也面临着市场的考验和失业新题目。我国的失业统计应该注重这些新题目。

    表1 中国历年人口数及其构成(单位:万人,)

    附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91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表2 中国历年从业人数及其构成(单位:万人,)

    附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107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第三,抽样比率太低。我国在城镇劳动力住户抽样调查中,只抽取了2.5万人。以2000年城镇人口45594万人(已经剔除了不以户记的军人数250万)计算(注: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94、101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抽样比大约为1/18238,而美国的则为1/1600。可见这个比率太低了。

    第四,失业统计的年龄界限僵化。我国的调查失业统计的年龄界限和国际一致,但是登记失业年龄界限却很不公道,仅限定为男16~50岁,女16~45岁,上限连退休年龄都不到(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男60岁,女55岁),这一方面使得很多在劳动年龄内(一般是16~65岁)的人都没有包含进往,另一方面,很多超过退休年龄的人仍然具有劳动能力并且有工作要求,他们完全符合失业的定义,但是却没有被包含到失业人口中往。这必然使得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和实际值偏离较大。

    (三)指标设计不完整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反映“就业不足”和“隐性失业”现象。就业不足的统计定义是指非个人原因,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时间的一半(即20小时),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职员。按此标准,我国就业不足职员是大量存在的,如单位的富余职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等等。就业不足从工作时间上讲是处于就业状态(超过正常工作时间的1/3),但是这种就业并不让人满足,人们仍然有寻找更多工作的意愿,因此失业统计中应该另设指标对此进行反应。

    隐性失业的通俗解释是:形式上就业,实际上没有就业。经济学解释就是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者负数的就业。这种情况在我国城乡非常普遍。当然,隐性失业人口中的尽大部分是就业不足职员,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相同,只是隐性失业更为严重和隐蔽,由于他的劳动时间也许达到了就业的定义,但是他创造的边际利润却即是零或者为负。对这部分人的测定和统计,显然更为困难,但是完全不反映这个现象尽对是失业统计的不足之处。

    第二,在失业指标设计上,缺乏深度和广度。我国的失业统计仅有失业人数和失业率指标,然后是根据年龄、性别和失业原因等对失业进行的简单分析的表格,缺乏大量的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其他数据,如按产业、地区、失业时间是非等划分的失业数据。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查,由此带来的就业和失业情况究竟如何,对政府制定政策有很大影响;我国地区间发展速度不同,失业水平也是不同的,但是缺少具体数据的支持,这也不利于当地政府进行调控和人们理性选择就业地区;分析失业时间的是非也能判定我国的经济周期等情况,反映了失业和就业的连贯性。但是失业统计体系却缺少这些数据,这使得它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了。

    (四)操纵性新题目

    第一,时效性不强。我国失业人口统计资料(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情况)是以年末最后一天的失业职员计算的,不能反映全年的失业情况,部分失往了政策依据的价值。试想,在年末一个失业一年的劳动者和一个失业一周的劳动者怎能同日而语?然而他们被等同的计进了失业人数。

    目前主要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失业率调查的频率是: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事每月调查五次,英国、法国、德国事每年调查一次(这三个国家的月度失业数据为登记数)。我国显然还存在差距。

    第二,登记失业并不完善、严密。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仅限于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正式登记的失业职员,没有正式登记的就不算在失业之列。这样的标准有两个缺陷:一是失业、下岗职员假如没有及时进行登记,在统计时就难免被遗漏;二是导致了以“登记和否”为依据,而不是根据“劳动事实”来登记失业。例如:部分进行登记的职员可能仍在从事有报酬的工作,且工作时间超过规定的时间(比如一小时),如零工、摊贩(事实上的就业者)等却被统计在失业者之中;有的登记失业职员在找到工作以后不往劳动部分消除登记。这些情况都影响了统计数字的正确性。

    二、我国失业统计的改革

    (一)失业口径的界定

    第一,进步“工作时间”的定额。用“一小时”的工作时间来确定就业和失业界限,这个定额太低了,因此,建议按照正常工作时间的1/3来定额,我国实行的是8小时5天工作制,因此可以把在调查周内工作13或者14小时以内作为失业的标准之一。

    第二,放宽年龄上限。我国的失业统计年龄上限应该和国际一样,即65岁及以上者。随着我国城乡生活水平的进步,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很多到了退休年龄的人有继续工作的愿看,同时也具备这个能力。因此

    ,对于其他符合失业定义的人应该统计在内。

    (二)具体操纵方法

    第一,在城镇和农村实行两套失业统计制度,同时兼顾中心和地方政府的需要,并注重官方和民间结合。在城镇全面实行失业抽样统计制度,而在农村的乡镇企业中实行失业抽样统计制度,对完全依附在土地上的农业失业人口则采取推测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对城镇采取住户抽样制,加大抽样比率。我国的城镇人口数目大,同时经济条件有限,因此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实行1/1600的抽样比率。但是,1/18238的比率也显得太低,因此,可以考虑实行1/5000的抽样比率,同时要注重样本的代表性,而且要兼顾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资料的要求,比较合适的方法是各地区在完成国家调查任务的同时,在国家样本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样本以达到在本地区也有代表性,这样能以最少的经济投进取得最满足的统计结果。

    在农村,对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劳动者的失业情况进行抽样调查,以此推算其中的失业人数和失业率,这时也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而对依附在土地上的农业失业人口,由于其隐蔽性较强,因此可以考虑按照推算隐性失业的办法来进行推算或者估计。具体方法见本小节第3点。

    另外,固然我国的失业统计数据是由官方,但这并不排斥官方和民间各种机构的合作。譬如,对失业统计理论的探究、对失业调查项目的展开等等,都可以由政府采取招标的形式进行,这样能保证专业人士的参和,而且具有一定的效率和效果。

篇5

一、 针对调查方式

例1 (2013・辽宁盘锦)下列调查中适合采用全面调查的是( ).

A. 调查市场上某种白酒的塑化剂的含量

B. 调查鞋厂生产的鞋底能承受弯折次数

C. 了解某火车的一节车厢内感染禽流感病毒的人数

D. 了解某城市居民收看辽宁卫视的时间

【解析】本题考查了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的区别,选择要根据所要考察的对象的特征,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 故选C.

例2 (2013・四川内江)今年我市有近4万名考生参加中考,为了解这些考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1 0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1 000名考生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B. 近4万名考生是总体

C. 每位考生的数学成绩是个体

D. 1 000名学生是样本容量

【解析】本题考查了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定义. 关键是考查对象要阐明对象研究的具体方面. 总体、个体与样本的考查对象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范围的大小. 样本容量是样本中包含的个体的数目,不能带单位. 故选C.

二、 针对总体和样本

本章涉及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同学们要结合具体实例的分析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避免局限于课本上文字概念的生搬硬套.

例3 (2010・江苏徐州)为了解我市市区及周边近170万人的出行情况,科学规划轨道交通,2010年5月,400名调查者走入1万户家庭,发放3万份问卷,进行调查登记,该调查中的样本容量是( ).

A. 170万 B. 400

C. 1万 D. 3万

【解析】虽然本题表面只考查了样本容量的概念,但对本题中出现的170万、400、1万、3万这些数据,要求同学们能辨析总体、个体、样本容量这些概念,明确170万是总体,400不是被调查对象,尤其区分1万和3万,3万是真正被调查对象的数据. 故选D.

三、 考查用样本估计总体

例4 (2013・江苏扬州)为了估计鱼塘中鱼的条数,养鱼者首先从鱼塘中打捞30条鱼做上标记,然后放归鱼塘,经过一段时间,等有标记的鱼完全混合于鱼群中,再打捞200条鱼,发现其中带标记的鱼有5条,则鱼塘中估计有______条鱼.

(3) 若该市有100万人,请你利用(2)中的调查结果,估计该市每天锻炼2小时及以上的人数是多少?

(4) 你认为这个调查活动的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谈谈你的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能力、用样本估计总体和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1) 调查方式要合理,A、B两种调查方式具有片面性,故C比较合理;

(2) 由条形图直接可得结论,每天锻炼2小时的人数是52人;

(3) 先算出200人中每天锻炼2小时及以上的人数占200人的百分比,再计算100万人中每天锻炼2小时及以上的人数,即100×=53(万);

(4) 这个调查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在100万人的总体中,随机抽取的200人作为样本,样本容量偏小,会导致调查的结果不够准确,建议增大样本容量. (只要说法正确即可)

篇6

【关键词】 残疾;儿童;调查

【Abstract】 Objective Pass Luohe city,Xihua county 0~6 years old disabled children sample investigaion hearing disabled,eyesight disabled,intelligence disabled,limbs disabled and spiritual disabled persons’suffering rate now,disabled reasons,rehabilita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mand,offer basis on make disabled working policies of children.Methods Adopt many stages pide into layer,unequal proportion,whole groups of random sampling method,work out investigate bound copy of a document kept on file,rely mainly on concentrating on investigating,fill in “disabled children sift form of checking” to sift checking to the deformity,use country’s demarcated corresponding standard to diagnose finally to the suspicious one.Results Investigating 10044 children,disabled children 183,suffering rate now 1.822%,disabled to leave intelligence disabled,limbs disabled,hearing disabled,eyesight disabled and spiritual deformity on location.Conclusion Propose making relevant policies,perfecting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Prevent and intervene deformity in early days actively.Perfecting the rehabilitation service mechanism and improving service level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duce the disabled.

【Key words】 deformity;children;investigation

为了解我国残疾儿童的现状,掌握残疾儿童的发生率、致残原因、康复现状与需求,为制定残疾儿童的相关政策以及为残疾儿童进行康复服务提供依据,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下,卫生部、公安部、残联和国家统计局于2001年组织了中国0~6岁残疾儿童抽详调查。对我省漯河市、西华县进行了听力、视力、智力、肢体、精神等五类残疾的抽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范围 根据全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实施计划要求,我省随机抽取中等水平漯河市(地级市)、西华县调查。在抽取的市、县内采用多阶段分层、不等比例、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根据漯河市和西华县统计局颁布的1999年各街道(乡、镇)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排序,分成三层,漯河市和西华县分别按经济发展水平随机抽取经济发达、中等发达和欠发达的街道(乡、镇)各一个。漯河市经济发达和欠发达的街道各抽取12个整群,中等的街道抽取16个整群(125名儿童为一整群);西华县经济发达和欠发达的乡(镇)各抽取6个整群,中等的抽取8个整群(250名儿童为一整群)。据此,漯河市抽取40个整群,西华县抽取20个整群,总样本量为10000人。抽取样本时采取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保证调查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代表性。

1.2 调查对象 被抽中地区在调查时点以前出生的0~6岁儿童为本次调查对象,男女性别不限,但要注意男女比例。

1.3 调查和方法

1.3.1 调查内容 (1)掌握被调查地区各类0~6岁残疾儿童的数字、致残原因;(2)听力、视力、智力、肢体、精神残疾儿童发生率;(3)残疾儿童康复状况及今后康复服务需求。

1.3.2 调查方法 市、县调查流程基本一致,首先编制调查底册,以集中调查为主,入户调查为辅进行现场调查。填写《残疾儿童筛查表》,分别对听力、视力、智力、肢体、精神残疾进行筛查。对于筛查可疑者进一步做专科检查,使用国家标定的相应诊断标准,进行最终诊断。为了保证调查质量,除对参加抽样调查的各类人员进行分级分批培训外,并对调查各个阶段进行严格质量控制。现场调查后,随机抽取5%的筛选阴性户进行复查,由非原调查人员重新入户筛查。两次调查的符合率不低于95%。市、县调查资料按5%抽查验收,要求《残疾儿童筛查表》、《残疾儿童诊断表》填写项目总差错率小于2%;五种残疾筛查率不应小于10%;五种残疾误诊率和漏诊率小于10%。

1.4 调查工具和诊断标准 使用国家标定的相应诊断标准。听力:行为测听及听力计诊断;视力:视觉功能的测量评估;智力:丹佛发育筛选测验、盖塞尔量表;肢体:整体功能评价;精神: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1987年残疾人抽样调查使用的残疾人定义和残疾标准。

2 结果

2.1 调查人数 本次调查0~6岁儿童10044名,其中漯河市4999名,男童2701名、女童2298名;西华县5045名,男童3056名、女童1989名。各年龄组调查人数见表1。 表1 河南省0~6岁儿童年龄、性别构成

2.2 筛查及现患情况

2.2.1 筛查阳性率及现患率 本次共调查0~6岁儿童10044人,筛查出可疑残疾儿童301人,筛查阳性率为3.00%;确诊残疾儿童183人,残疾现患率为1.822%。表2显示了0~6岁残疾儿童筛查阳性及现患情况。

2.2.2 五类残疾现患率 0~6岁儿童五类残疾筛查阳性率、现患率见表3。

表2 河南省0~6岁儿童残疾筛查阳性及现患情况

表3 河南省0~6岁儿童五类残疾筛查阳性及现患情况

注:*含综合残疾,调查总儿童数10044人(漯河市4999人,西华县5045人)

2.2.3 综合残疾现患情况 本次调查共确诊综合残疾儿童34人,综合残疾现患率为0.34%。表4显示了综合残疾儿童的现患率及构成情况。

表4 河南省0~6岁残疾儿童综合残疾现患率及构成

2.3 五类残疾构成及残疾严重程度

2.3.1 五类残疾构成 本次调查共确诊残疾儿童183例,儿童残疾217例次(含综合残疾),听力残疾26例,占儿童残疾的11.98%,视力残疾10例,占儿童残疾的4.61%,智力残疾110例,占儿童残疾的50.69%,肢体残疾57例,占儿童残疾的26.27%,精神残疾14例,占儿童残疾的6.45%。0~6岁残疾儿童五类残疾构成见表5。

表5 河南省0~6岁残疾儿童五类残疾构成

注:*含综合残疾

篇7

广义的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Design)是为适应大众的需求而设计的产品,能方便的为人使用,同样也适应于残疾人。建筑及环境的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Design)是自身残疾的美国建筑家罗纳德梅斯(RonadL.Mace)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无论残障与否,无论残障的程度和状态如何,任何人均能便捷使用的制品和环境设计。所指对象小到个人生活的身边物品,大至城市环境、包括一切人工制品。它运用现代技术,建设和改造环境,为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和儿童,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

2无障碍设计基本原则

日常活动中存在着许多必不可少的基本活动,对此应当提供与之相配套的空间环境。空间环境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行人对所去之处,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毫无障碍地通行,不能因为某种形式或程度的残疾而被剥夺参与和利用建筑环境的权利,或不能与他人平等参与社会活动。为此应遵循以下七项基本指导原则。

2.1可及性原则能使人方便地感知、到达、进入及使用环境设施,并对环境施加作用与影响,以完成自己的行为和目的。可及性包含三方面含义:可感知性、可到达性及可操作性。可及性是无障碍设计最基本的原则。

2.2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建筑师不容忽视的一个设计上的功能元素。无障碍设计的对象对环境的感知力较差,有时难以客服某种障碍,易发生危险,因此需要从环境设计方面给予弥补,使其安全使用。

2.3适用性原则建筑及环境的无障碍设计目的是为所有人都能使用,这是面向全体公众改善人工环境的重要原则。无障碍设施在考虑特殊人群的同时,也要考虑健全人的使用,设计师应作出适宜的决策,不能偏重于某一类人群而对其他适用人群造成伤害。

2.4系统性原则无障碍设计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涉及面广。不能局限于某个局部,关键是系统化、体系化,达到建筑环境的全面无障碍,要求建筑师持有动态、系统的观点进行设计,适时地形成点、线、面、体的动态空间网络,实现全面的无障碍环境。

2.5自立性原则通过为有障碍的人提供必要的辅具和便于活动的空间,帮助其提高自身的机能去适应环境,使他们能够独立行动,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并形成精神上的自立。

2.6开放性原则人际交往是与社会发生联系和体现自身价值的必要手段,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这对于残疾人尤为重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残疾人满足了基本生理无障碍需求后,需要广泛的人际交往以满足自身对精神、心理及信息的需求,开放的无障碍空间有助于这一需求的实现。

2.7舒适与艺术性原则无障碍设施不仅要便于使用,同时应具备美感与舒适,优秀的无障碍设计不能局限于功能要求,还应是丰富多彩的空间设计。

3无障碍设计的对象人群分析

3.1残疾人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残疾为:任何以人类正常的方式或在正常范围内进行某种活动的能力受限或缺乏(由损伤造成)。根据1975年第30次联合国大会提出并通过的《残疾人权利宣言》的规定,残疾人是指那些具有先天性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致使身体某些部位中的功能或精神方面的能力不健全,对于日常生活或社会活动完全不能或是一部分不能料理的人。根据国际社会提法并结合我国实际,在1987年,我国首次确定了残疾人的定义,并写入1990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原文为“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在研究无障碍设计时必须明确下列概念:残疾(Disability):定义同上。伤残(Impairment):从病理学的概念上来定义,身体或精神的某一部分的损伤或失去机能,且持久不能恢复的叫伤残。残障(Deformity):由于残疾而使某人处于某种不利地位,以致限制或阻碍该人发挥其根据年龄、性别、社会文化因素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或与他人同等程度地参与群体正常生活。障碍(Handicap):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障碍是由于自身的伤残或失能,或者外界环境的制约,而失去或限制其发挥参与群体正常生活的作用,特别是参与社会生活而产生的功能障碍。其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自身的障碍,例如:盲人看不到红绿灯,是由于自身的视觉残疾;另一方面是外界环境的障碍,例如建筑入口的旋转门、曲形栅栏、高台阶等是轮椅者的障碍。

3.2残疾人的分类世界各国对残疾人的判定标准不同,因此划分残疾的类别也存在差异。美国根据残疾人生理缺陷的具体部位和心智不健全的特征,将其分为:智力落后、重听、聋、语言障碍、重度情感紊乱、畸形损害(包括肢体伤残、侏儒症)、其他健康损害、又聋又哑、多重障碍和特殊学习困难;日本则把残疾人分为8类,即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智力落后、肢体缺陷、病弱、精神和情感障碍、语言障碍、多重障碍。我国根据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将残疾人分为5类,分别为:视觉残疾、听力和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对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的残疾人,另列为综合残疾。2006年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6.34%;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各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重如图1所示。此次调查与第一次抽样调查相比最大特点是:肢体残疾人数量超过了听力和言语类残疾人的数量,达到2400多万,占到所有残疾人数量的将近30%。(数据来源: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公报)。

4结论与建议

篇8

1、统计指标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定义,“旅游”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她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并提出旅行和访问的目的包括六大类:“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朝拜”、“其他”。

国家旅游局、国家统计局《旅游统计调查制度》规定,国内游客是指不以谋求职业、获取报酬为目的,离开惯常居住环境,到国内其它地方从事参观、游览、度假等旅游活动(包括外出探亲、疗养、考察、参加会议和从事商务、科技、文化、教育、宗教活动过程中的旅游活动),距离超过10公里,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但不超过12个月的我国大陆居民。国内游客包括过夜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两部分。

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即来本地旅游的国内旅客。

国内旅游收入是指国内游客在国内旅行、游览过程中用于交通、参观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市内交通、邮电通讯等全部花费。

2、目前的统计方法

从20*年开始,我省国内旅游统计是按《旅游统计调查制度》中的《地方接待国内游客抽样调查实施方案》组织实施,采取“住宿+景点”方法,委托专门调查队伍组织实施抽样调查,采取以在旅游住宿设施调查过夜旅游者情况为主、在景点调查一日游游客和亲友家过夜的旅游者情况为补充的方式进行调查及统计推算,由省调查队按季度出数据,最终反映地方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及消费情况。目前我省的统计一是本地居民未进入景点没有统计;二是外地亲友探亲游未进入景点没有统计;三是公路客运没有全部纳入统计;四是海运没有全部纳入统计;五是自驾车没有全部纳入统计;六是就医疗养没有全部纳入统计;七是经济型酒店、家庭旅馆新业态旅馆没有全部纳入统计。

今年的国内旅游委托抽样调查已将省内居民休闲旅游(出行6小时以上,不足24小时,且距离超过10公里,未进入景点)、外地亲友探亲游(侧重调查未进入景区游览部分)、省内居民出省游等部分纳入调查内容,加入总体测算中。

二、开展全省涉旅行业统计调查的内容、方法、步骤

从旅游供给入手,以地市为单位,自下而上,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涉旅行业统计调查,摸清涉旅行业底数。具体调查工作由各地市旅游局组织实施,省旅游局进行全面工作督导。

1、内容:

(1)交通

调查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的客流人次和客运收入。调查车辆租赁(包括出租车)收入/人次。公路方面,从车流量入手,补充调查自驾车游人数。

(2)住宿和餐饮

调查住宿设施(包括星级宾馆、经济型酒店、旅馆、招待所、内部宾馆和家庭宾馆等)的营业收入总额、客房收入及餐饮收入;全社会餐饮企业营业收入。

(3)游览

调查游览点(包括风景名胜区、游览景区、公园、博物馆等)营业收入及门票收入。

(4)购物

调查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营业收入及全社会零售企业营业收入。

(5)娱乐

调查文化娱乐机构(包括歌舞娱乐场所、酒吧、美容美发、洗浴按摩,其他娱乐场所等)经营收入。

(6)邮电和通讯

调查本地邮政业务总量(消费额)和电信业务总量(消费额)。

(7)其他

上述之外提供旅游服务的企业(如旅行社,预订中心等)营业收入。

2、报告期:20*年。

3、方法:

(1)从各相关部门取得数据;

(2)对没有现成数据的,组织进行全面统计调查。

4、实施步骤

常规旅游统计工作从需求角度入手,以旅游者为样本取得数据;本次统计调查工作与常规旅游统计不同,从供给角度入手,大量数据需要从相关部门取得,它是一项全新视角下的工作,运行中势必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本次调查工作,省旅游局决定以齐齐哈尔为先期工作试点市推进工作。待取得经验,进一步完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人员配备后,在全省有序铺开。

(1)试点市:从*月*日到*月末为集中调查期。

(2)其他地市:从*月*日到*月*日为集中调查期。

(3)从*月中旬到*月末为数据整理期。

5、组织保障

成立全省涉旅行业统计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等。由省旅游局和相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包片推进组,深入地市,对13个地市的调查工作进行包片督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政策法规处。

三、工作要求

1、各地市旅游部门要高度重视本次涉旅行业统计调查工作,建立由主要领导挂帅,主管领导牵头,责任到部门、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从人员、资金、时间、条件等方面保证本次调查工作顺利进行,取得实效。

2、各地市旅游部门要加强与当地统计部门、相关涉旅部门的联系沟通,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保质保量完成调查任务,最终上报的数据需会同当地统计部门共同认定。

3、试点城市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全省调查工作探索道路。其它地市要根据总体要求不等,不靠,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做好各项先期筹备工作。

4、包片推进组要加强与地市的协作配合,深入调查研究,与基层共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向领导小组反馈工作情况。

篇9

[关键词] 新媒体 价值评价 层次分析法

一、背景

奥运给新媒体带来更丰富的题材、更多的流量、更大的知名度和更多的广告收入。这引发了新媒体之间的大战。为了拼抢先机,搜狐率先签约成为获得奥运会历史上首家互联网赞助商;新浪、腾讯和网易则联手组建奥运报道联盟,三个网络巨头开了大规模联合行动的先河;央视网则利用CCTV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奋起直追。竞争的激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四大新媒体机构,利用各种数据标榜自己在奥运间的领先地位,一时间难分高低。

二、关于新媒体在奥运中的表现研究成果综述

新媒体奥运表现研究主要体现在抽样研究和监测研究两种类型。

1.抽样调查研究

2008年6月,CNNIC采用电话调查1随机抽取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西南 7 大区域内的2988个网民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是网民获取奥运信息的第一渠道,其次是电视、报纸,手机。

CTR在奥运期间对于北京、上海、广州、南京、青岛这五个城市做了街头拦访的网民调查2。调查内容包括网民的上网时间、访问网站、浏览信息等奥运网络行为。调查中还涉及网民满意度和网民背景研究。

尼尔森采用在线调查方式,结果显示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四大门户瓜分了此次奥运报道超过8成的网络流量3。其中,18-30岁的主体网民对于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更重,他们中48%第一时间获知奥运首金渠道是互联网。

2.监测研究

中国网站排名网(省略.cn)在奥运期间推出 “中国网站排名”。监测的指标包括4奥运资讯站点独立访问用户总量趋势、奥运资讯站点页面总浏览量趋势、当日奥运频道和体育频道排名。

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奥运网络视频领域进行了专项研究,对主要门户网站进行了监测评价,其评价指标包括热度、满意度和活跃度5。满意度指标涉及播放前的视频缓冲快、播放过程流畅、画面质量好、广告干扰少几个指标。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在奥运期间,《DCCI奥运网络传播数据日报》6,对奥运关注/参与度、奥运发生费用、奥运相关消费、奥运媒介接触等几个方面进行监测。DCCI还采用奥运受众测量指数(OAI),反映一定时期内奥运受众行为和消费需求变化及趋势。

根据以上成果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套系统、全面的新媒体奥运表现定量评价体系,尽管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但这些评价均在不同程度存在指标没有量化、标体系不完善、没有权重或者权重赋予主观性太强、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本着科学性、全面性、操作性强的原则,本文在层次分析法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新媒体在奥运中的价值表现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并根据这套模型,分别对国内现有的主要新媒体机构进行评价。下面介绍评价过程。

三、新媒体在奥运中的价值评价

本文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建立了新媒体奥运价值的评价模型。

1.设定新媒体在奥运中的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本报告把新媒体的奥运价值定为评价目标。根据媒体价值的定义及在新媒体在奥运期间的表现特点分析,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本文新媒体在奥运中的传播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成长性四个方面分别定义为评价新媒体奥运价值的一级指标,然后再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将其分解为更具体的二级、三级指标,最终建立一个三级指标体系,其中包括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各级指标如下表1所示。

(2)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本指标体系具有相对性的特点。相对性是指评价指标是在基本相同的条件和环境下,不同新媒体奥运价值之间所进行的比较。基本相同的条件和环境是指时间、地点、测试人员、设备、测试内容等条件基本相同。各个指标的评价满分均为10分,最低分为0分。

2.基于层次法计算权重。权重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上述建立的新媒体奥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清晰明显的层次性,且层次分析法对这种多目标的评价非常有效。层次分析法的过程是对评价目标建立递阶指标体系,然后请专家对指标进行重要性的比较,构造判断矩阵,计算矩阵的特征根,从而得出相对权重和综合权重,计算后的综合权重值,见表1。

从权重综合计算结果来看,目前专家认为评价新媒体奥运价值最重要的一级指标是传播价值(0.34)。从三级指标综合权重来看,信息的时效性(综合权重为0.1282)、全面性(综合权重为0.0843)、用户满意度(综合权重为0.0779)是比较重要的指标。

3.数据来源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和权重的计算结果,同时,建立对每一项指标的评测打分标准,就可以对现有的新媒体奥运价值进行评价了。各个三级指标的数据来源渠道有三种,分别是在线实时监测,电话抽样调查和引用二手数据和资料。

(1)抽样调查。本次抽样调查主要是了解受众在奥运期间媒体选择、使用、行为、态度、和满意度情况,从而获得媒体间实际评价的数据。调查采用电话随机抽样方式,覆盖全国范围内的20个大中型城市,成功样本为2604个,其中奥运期间关注奥运信息的网民样本量为2005个。

(2)在线实时监测。在北京奥运举办期间(2008年8月8日-24日),分别对被评测的5家新媒体机构进行实时监测。在线实时监测数据评价的三级指标包括:传播价值的时效性、创新性、信息内容的深度性、活动丰富性、互动性等三级指标。监测对象包括各个被评价网站的相关频道、产品、活动、增值服务等方面。在线监测手段包括计算机统计、手工统计、在线搜索查询等。

(3)二手数据。一些专业研究机构在奥运期间对主要网站的表现也进行了实时监测。本文在评测过程中,个别指标的数据直接引用了专业公司的公开数据,如网站流量指标等。

4.新媒体奥运价值的评价结果。目前,国内浏览量较高的门户网站有: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在本次奥运传播中,央视网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因此,也被纳入评测范围。本次针对央视网、新浪、搜狐、腾讯、网易五个网站进行评测。利用本文指标体系和权重进行评价,就可以获得评价结果。部分评测结果如下 (评测结果隐去网站名称,分别以A、B、C、D、E代表):

(1)新媒体奥运价值服务的总评测结果

在被评价的五家新媒体机构,A凭借综合实力,取得总分之首,其主要一级指标评价分数也都比较高。另外几家新媒体机构在奥运期间也都倾力表现,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分别取得了满意的奥运传播效果。

(2)主要一级指标评测结果

一级指标:商业价值评价结果,见表3。

一级指标:商业价值评价结果,见表4。

一级指标:社会价值评价结果,见表5。

一级指标:成长性评价结果,见表6。

5.奥运价值评价中发现的问题

根据评价结果发现,被评价的五家新媒体机构在奥运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传播价值、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奥运为新媒体的价值增值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良机。研究中还发现,新媒体在奥运中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视频稳定性上、内容上和操作方便性上。首先是在视频方面,不满意的被调查者认为门户网站的视频系统不稳定和速度慢(50.0%)、视频画面模糊(25%);其次是在内容方面,不满意的被调查者认为报道还不够深入(39.2%)、信息不全面(20.8%)、内容更新慢(16.7%);最后是不满意的被调查者认为操作还不够方便(4.2%)。

四、小结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新媒体奥运期间的价值评价模型,并对五家新媒体机构的奥运价值进行了客观评价。需要注意的有三方面:首先,由于技术的创新和经营模式的变革,门户网站的性能和服务也会不断更新,相应的指标体系也应随之改变,所以新媒体价值的评测体系也是处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其次,在实际打分评比中,测试选用的程序、机器和文件等条件,往往会影响评价结果,因此,应该选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进行多方位的测试,综合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最后,在本模型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不管是专家打分还是实际评测,都存在主观判断的因素,所以最终评测结果难免存在一定的误差。

参考文献:

[1]互联网信息中心,《2008年中国网民奥运媒体消费行为研究报告》,2008年8月

篇10

关键词:配电网;电力需求;负荷预测;常规负荷;点负荷;饱和负荷

中图分类号:TM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8-0132-02

1 概述

南宁供电局近期开展了《“十二五”配电网规划细化》、《南宁市城市电网饱和网架规划》、《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电力专项规划》等工作。配电网规划的基础是负荷预测,以历年的负荷数据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资料或未来国民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等资料进行负荷预测。目前近期配网规划负荷预测方法多采用常规负荷加大用户法进行预测,而远期规划负荷预测尚未有共识,我局远期规划采用的是饱和负荷预测法,通过抽样调查饱和负荷区域负荷密度为参考指标,从而推算出全市负荷,为配网远期建设规模提供数据支持。

2 负荷预测方法介绍

2.1 常规负荷加大用户预测法

2.1.1 常规负荷预测方法。通过对南宁市各区的历史和现状资料进行充分收集、整理,分析历史发展规律和负荷增长情况,以时间为自变量,按历年用电负荷和电量的增长率推算规划期内的用电负荷。以南宁市为例,历年常规用电负荷如表1所示。

通过计算,得知2009~2011年年均常规负荷增长率为8.19%。结合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十二五”期间第一、二、三产业政府提供的GDP值预测,最终规划采用的年均增长率值有所调整,为8.46%。

2.1.2 大用户预测法。该方法主要是单独对点负荷进行预测,用于解决常规负荷预测方法无法预测小范围内突增负荷的问题。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们定义的大用户是指已有或规划的工厂、采矿厂等负荷超过1万千瓦的用户。通过与南宁市相关政府部门对接,搜集相关资料,得出大用户负荷情况如表2所示。

通过常规负荷预测加大用户法,2011~2015年最终负荷预测结果如表3所示。

2.1.3 预测方法浅析。该负荷预测方法的优点:较为简单直观,将负荷分为两块进行统计,排除了点负荷对常规负荷自然增长的影响,总的负荷预测结果较为理想。缺点:该负荷预测方法需要搜集的基础数据较大,仅适用于近期负荷预测。

2.2 饱和负荷预测法

饱和预测负荷法是对城市发展终期饱和负荷进行预测,从而规划出城市发展饱和后所需变电站数量、容量规模,规划相应站点、输电线路走廊,为地区电网发展提供依据及参考。

目前我局《南宁市城市电网饱和网架规划》是与南宁市规划局合作共同出资开展。饱和负荷预测最核心的是用地负荷密度计算及城市发展详细规划资料,从而根据饱和成熟区负荷计算出其他相同用地性质的负荷。大致负荷预测过程如下:

2.2.1 负荷密度抽样调查。抽取南宁市6个城区不同供电区分类的小区、商业楼、大型市场等负荷进行抽样调查,抽样样本为南宁市内发展成熟、人口密集的各类用地(A、B类地区)。根据《南宁市“十二五”配电网规划细化》报告内容,南宁市城市级别为一级主要城市,供电区共划分为A、B、C、D、E5类负荷,负荷分类原则如表4

所示。

以南宁市青秀区为例子,我们抽取了A、B类供电区的商业、住宅小区、办公、大型酒店等最大负荷,并根据地块面积、容积率等计算出负荷密度。抽样样本如表5所示。

根据抽样样本综合统计,采用求平均值的方法,计算出部分地块性质的饱和负荷密度如表6所示:

2.2.2 结合南宁市总体规划,分片区计算全市总负荷。根据饱和负荷预测的数学模型:

式中:P表示城市总饱和负荷;Kp表示负荷同时率;i表示城市的某个片区;n表示城市片区个数;m表示土地使用类的个数;Sij表示第i片土地第j类土地使用面积;Kij为第i片区第j类地块的建筑容积率;Ckij表示第i片区第j类土地使用负荷密度。

再结合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计算出青秀区各个地块的终期负荷密度并求和,可得出如表7所示的结果。

2.2.3 根据预测出的中压负荷数据,推算110千伏、220千伏负荷,提出规划变电站容量及布点。通过对现状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典型日与10千伏负荷的关系抽样调查,得出的各级电网最大负荷同时率:110千伏主变负荷与10千伏配变总负荷之比约为0.65~0.70,220千伏主变和110千伏主变负荷之比约为0.92~0.95。计算出各层及负荷后,根据容载比要求(110千伏:1.8~2.1;220千伏:1.6~1.9),推算出各供电区所需的变电容量,进而规划变电站布点。

2.2.4 预测方法浅析。饱和电力需求负荷预测是一种基于饱和负荷密度的城市远景饱和负荷预测的方法。通过收集城市各分区经济发展规划信息,把各分区按功能地块统计建筑面积,分析得出各功能地块的饱和负荷密度,建立城市空间饱和负荷模型,预测出城市远景饱和负荷。该预测方法不仅能对负荷总量进行预测,还可以知道分区负荷的空间分布,可以为城市合理安排电网建设提供依据。

3 结语

随着电力市场的发展,负荷预测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并且对负荷预测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预测方法比较成熟,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要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就需要对传统方法进行一些改进。南宁市配网负荷预测方法就是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南宁实际国民经济发展、城市规划情况而形成的。我相信,随着负荷预测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情况结合越来越紧密,负荷预测的精度亦将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十二五”1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规划编制技术规定[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