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点的管控措施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点的管控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采购流程;风险管控;成本控制
[DOI] 10.13939/ki.zgsc.2016.28.049
采购处于企业经营运作的前端,在供应链快速发展的今天,已成为维系整个供应链安全、可靠和及时的重要部分。有效地对采购进行管理成为企业成本控制、提高利润率以及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和保障。全流程的采购涉及采购计划制订、供应商选择、合同签订和执行、货物检验、货款支付等一系列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风险点,从采购流程着手,识别存在的风险,进而采取有效管控措施以规避防范,能够帮助企业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质量。
1 采购风险的定义和识别
采购是企业在一定条件下从市场获取资源,以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开展的一项经营活动。采购风险则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在采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不能实现预期采购目标。
随着基于供应链的采购流程不断优化,采购风险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几乎贯穿供应链的所有环节。因此在分析时应当综合考虑采购流程的系统性,从供应链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进而提出对应的管控措施。
2 采购流程中的风险点及管控措施
2.1 采购计划管理
采购计划指企业按照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物资需求和消耗规律,对计划期内物资采购活动所做的预见性安排。完善的采购计划管理能够提高采购计划的可靠性,降低物料库存,提升物资的及时供应能力。
采购计划管理风险主要有:一是未编制采办计划,盲目采购,造成库存短缺或积压;二是采办计划未能建立在准确判断市场环境或是货币汇率变化的前提下,没有科学囤货,导致采购价格上涨;三是采购计划编制不合理,与生产计划不匹配;四是在制订计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库存情况,导致积压库存产生。针对这些风险,采购部门要根据物资需求情况制订采办计划及预算并在逐级审批后严格执行;采购人员对常用物资的市场行情和汇率市场要有一定的了解和判断,对于常用材料可在价格较低或交易货币汇率较高时与用户部门核对,酌情多储备一些;采办部门接到需求计划后,要与使用部门充分沟通,核实采购关键信息的准确性;定时盘库,掌握库存结构,积极利用库存物资,在了解库存情况的基础上制订采办计划。
2.2 供应商选择
供应商是企业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是决定采购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在采购需求确定后,采购部门应根据物资的质量、价格、交货期等要求,科学全面评估供应商,建立合适的供应商短名单,在此基础上选定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
供应商选择风险主要体现为:一是未对供应商进行有效全面评估,导致供应商选择不适当;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未能识别出不合要求的供应商,导致所选的供应商不能持续满足企业的要求;三是由于需求的特殊性,出现单一货源,缺乏有效竞争;四是签订合同时,对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不全面,给企业带来损失。针对供应商选择风险,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根据企业对物资的要求,从生产、质量、财务、售后、业绩等多方面建立综合的评估体系,对不同供应商建立差异化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应从企业需求出发,培育主力供应商,提高资源获取能力。最后,在签订采购合同时,要对合同主体、数量、质量、价款、履行期限、责任、验收标准等作出尽可能详尽的规定。要建立合同审批流程,合理设置合同签署权限;根据物资不同属性,编制不同合同标准文本,并根据所在地法律法规和内部需要及时修订完善,在签订合同时尽量使用标准合同文本。
2.3 采购执行过程
在采购执行过程中,即采购合同执行中,合同双方必须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利己动机,采购方面临着供应商的不合作行为。例如,供应商生产不能按照合同约定供货等,影响企业供应链正常运行。对于合同执行中的风险,主要通过有关供应商风险的关键信息,加强对供应商行为的监控。对于关键或是长周期物资,要组织包括用户部门和供应商参加的开工会,会上明确生产进度、质量控制、文件提交、联系人等要求和信息。在合同执行中,要确保厂家生产所使用的技术资料是通过审核的最终版,并通过厂家提交的生产进度报告及时掌握生产进度,采购方可以根据需要聘用合格的第三方机构,对厂家的生产进行监造,并按照审核通过的ITP,在约定的时间参与或进行对应的检测,确保生产按进度进行,符合质量要求。
2.4 出厂检验
按照生产进度和ITP,在收到供应商的检验通知后,采购方应当严格执行检验程序,根据合同中规定的标准进行检验。检验过程中发现任何问题,都要在检验报告上显示,并要求厂家进行整改,直至验收合格,由第三方检验机构出具无不符合要求的检验报告并开具放行单后,物资方才可以出厂。
检验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有:一是采购单位缺乏专业人才和设备,不能进行有效检验,影响物资质量;二是缺乏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参与,由非独立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可能导致检验不能有效。对于这些风险,首先,采购方应当成立专门的质量部门负责检验,明确检验责任,要对检验人员进行全面系统培训,建立专业化的队伍;其次,对于一些关键的物资,可以委托第三方检验机构参与;最后,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检验结果要按相应的审核程序确认。
2.5 审核
对采购开展的审核是企业对采购过程进行监督、审核、评价,以确定采购的合理和合法性。主要是审核采购过程中包括请购单、发票、合同等的各种文件。审核要对各种文件之间所反映的信息一致性进行审核。同时,采购计划、时间、方式、供应商、招投标过程等也要进行审核。
在审核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主要是:一是审核不及时,起不到预防的作用;二是审核不全面,没有对各类文件的一致性进行细致审核。针对审核中的风险,审核部门要建立科学严谨的审核制度和程序,明确各种审核的时间,对采购文件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等进行严格审核,防止审核不及时导致的采购失误。对于因审核不全面导致的采购问题,要追究审核人员的相关责任;另外,要加强与相关业务部门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审核工作的有效性。企业还应建立相关的考核办法,定期对采购管理情况进行考核。
2.6 支付
支付是采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支付文件核对无误后,经授权人审批后向供应商支付货款。支付环节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一是重复付款、付款金额有误、支付延迟或提前等;二是支付方式和工具选择不当,导致资金利用率降低。针对这些问题,首先,企业应当建立规范的支付流程,支付申请需要相应的部门审核并由授权人审批;其次,要综合考虑采购物资的性质、价格以及企业的资金状况确定合适的支付方式和支付工具,提高资金利用率。
综上所述,从采购流程中各环节的角度看能够较为系统地对采购风险进行识别。相对应的管控措施虽然增加了业务环节,但能相对减少或规避风险。随着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发展,这种基于采办流程的风险分析与防控体系还会进一步完善,采办流程风险识别和管控,对于提高企业采购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篇2
一、货币资金方面
(一)风险点描述
1.年度、月度资金收、支计划的编制与实际需求不一致,不利于预算计划的控制,缺少规范审批,对资金的利用率不高,未按预算执行,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损失。
2.设立的银行账户太多,导致资金分散,资金成本增加。
3.收取的款项未及时缴存银行,记录不及时不准确,或记录的期间不当,易导致财务报表的错报、漏报。
4.未按合同约定的期限付款,或未取得合理的授权审批付款,因付款形式的不合规或记录不当,导致多付款而造成资金损失。
5.空白票据的积压、毁损、未取得授权的签发,应收、应付票据的遗失,由此造成的潜在损失。
6.银行印鉴章的保管职责、授权使用不明确,与银行对账程序不规范,可能导致未经授权的交易发生而不能及时发现。
(二)控制措施
1.检查年度、月度资金计划的编制是否及时完整,是否经相关主管领导的审批,检查收、付款业务是否在计划内,对超过计划外的资金支付是否进行了追加审批程序。
2.财务人员应对账户的使用情况及时分析,清理不必要的账户,出纳及时将银行回单递交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及时入账。
3.财务人员应检查原始凭据与相关系统信息的匹配,相关审批程序的完整性、规范性、合理性,合理安排资金的使用。
4.对种类票据要建立备查薄登记管理,用实地盘点、检查的方式防止资金的潜在损失。
5.取得的银行对账单要盖有银行业务公章,编制的银行余额调节表应经财务负责人审核,实地观察、检查银行预留印鉴的分管情况,以便对货币资金能有效控制。
二、存货方面
(一)风险点描述
1.采购未签订正式合同,有关条款要素不完整,未经财务部审查会签,无法保证所购物资的质量,无法正确及时地收货,采购款项支付不准确,容易造成财务损失和财产损失。
2.对超过预算或未经预算的物资采购,未按规定程序审批、调整预算计划,造成未授权采购或延迟采购,给财务带来经营、财务风险。
3.物资采购后因相关部门票据的流转不及时,造成财务报表错报、漏报。
4.工程物资、材料采购后直接送往工地,月末未进行暂估入库,不能正确、及时、完整地在材料核算系统记录,财务部不能正确核算项目成本和应付款科目,易造成实际数量与账面数量不一致。
5.未定期、不定期对库存材料物资进行盘点,存货未按品名规格设置标签堆放一起,领用时未在仓库管理人员的监督下自行提取,无法保证账实一致,盘点后未形成盘盈盘亏盘点表,易造成资源的损失。
6.工程物资领用后多余材料或领用试验后有质量问题的材料退库,账务处理不准确、及时、完整,易导致财务报表错报、漏报。
(二)控制措施
1.项目立项后,根据招标小组的定标结果,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进行采购,对金额较大的采购合同,财务部应对其合同条款进行审核,检查条款中的财务收支事项是否符合财经法规、会计制度、合同法的规定,并出具审核意见,合同管理部门应提供能反映完整合同要素信息的合同,以便财务部进行支付款项计划及账务处理,物资部在采购中应根据固定资产目录确定资产明细及附属设备,以便财务部对属于固定资产价值的物资按资产进行管理,避免资产的流失。
2.对客观原因造成的追加物资,应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说明预算变更原因,经各职能部门审批后,修正预算计划,但不允许在各项目之间进行调剂。
3.物资部门应对物资的申购、采购、入库单、出库单等资料信息按品名、规格、数量、金额完整的录入材料核算系统,同时向财务部提供完整、详细的信息资料和原始单据,进行账务处理,使物资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能账账、账实相符,确保财务部门对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的正确。
4.物资部、项目经办人应及时对直接送往工地的物资、材料办理入库、出库手续,确认材料物资的数量、金额、质量,并同时将原始单据递交给财务部,如物资已到票未开,在月末应将暂估入库单递交财务部,使财务部与仓库账账、账实相符,采购人员应及时索取发票,票到后财务部与仓库同时冲回暂估入库物资,按发票金额重新入库,并计入供应商应付款。
5.物资管理部门应会同财务部、仓库管理人员、相关领导组织人员对存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仓库管理人员对属于自己管辖范围的物资应做到随时入库、随时盘点,随时出库、随时盘点),并编制盘点报告,经相关人员会签后保存,若盘点发现账实不符,应编制盘盈、盘亏表,由财务部确认待处理损溢金额,属非正常损失的应转出增值税进项税,经审核签字后报分管领导审批,同时对材料系统、财务账务进行处理。结合盘点结果,应对库存物资进行账龄分析,以免造成存货的报废、毁损、浪费,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主管领导。
6.对生产领用后的多余材料或不合格材料,工程物资使用部门应造好材料清册,提出退料申请,经使用部门领导审批后退回仓库,仓库主管应审核检验货物,无误后入库,冲回原领用材料,录入系统,并将资料传递财务部,对不合格材料信息报物资主管进行处理。
三、工程项目方面
(一)风险点描述
1.项目概预算计划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变更未经合理审批,无法保证工程项目的准确性、合理性,项目相关信息未及时传递给物资管理部、财务部,无法正确归集项目成本、收益,使公司面临资金损失。
2.工程分包、劳务分包未经合理审批易造成公司资金、财产损失。
(二)控制措施
1.生产部门在进行可研调查后形成可行性报告,设计项目的概预算,并提交主管部门审批,下达生产任务,将项目设计、预算资料、批复文件等相关资料传递给财务部,由财务部按项目归集核算,生产部对项目的全过程实施监督管理,每月向财务部提供项目执行进度表,财务部可根据项目的多少、工作量等情况合理确认进度收入(可在达到30%、70%、100%的进度时确认收入,对于年度内完成的也可一次性确认收入,对于跨年度的工程年末应按进度确认收入),因工程量等原因的变更应及时修改项目计划,工程完工后,生产部门应及时对多余材料、废旧物资回收登记造册,移交物资管理部,及时对项目进行竣工决算,经审批后将有关资料传递给财务部进行正确核算项目成本、收益,并对项目的收益情况进行分析,形成结果反馈给领导。
2.生产部等相关部门应对分包商的资格、资质进行审查、确定,经主管领导审批后签订分包合同,生产部门对分包工程及劳务的进度、质量、安全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财务部应审查款项支付的主体、结算方式,减少财务风险。
四、固定资产方面
(一)风险点描述
1.固定资产新增入账不及时,资产价值划分不准确,资产的转移、出租、报废未经适当审批,管理未落实到相关责任人,易造成资产的损失、资源的浪费,增加公司的营运成本,影响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2.固定资产清查、处置不及时,易造成资产账、物、卡不符,影响财务报表的正确性。
(二)控制措施
1.对新增资产出具验收报告,正确划分资本性资产,对不符合资产价值管理的工具、器具进行备查登记,落实至相关部门、由部门落实到具体责任人,资产的调拨、转移应办理转移交接手续,经领导审批、由相关技术人员鉴定后,经财务部、主管领导审批执行出租、报废、处置程序,财务部对租金收入及时入账,正确核算资产价值,合理估算资产使用年限,正确计提资产折旧。
2.资产管理部门应组织资产使用部门、财务部、主管领导进行定期、不定期清查盘点,对盘点结果形成盘点确认表,对盘盈、盘亏资产应督促使用部门查明原因,并提出处置意见,由相关人员审核批准后,进行账务处理,使账、物、卡一致。
五、无形资产方面
(一)风险点描述
无形资产入账的及时性,计价的准确性,权属的明晰性,影响财务报表的准确性,易造成资源的浪费、税收风险的增加。
(二)控制措施
无形资产应取得相关的权属证明材料,能提供经办人、负责人和使用人、主管领导签字确认的验收报告和发票等资料,财务部根据资产性质合理选择无形资产摊销政策,确保无形资产的准确核算和管理,避免造成公司损失和税收风险的控制。
六、对外投资方面
(一)风险点描述
股权投资未经分析是否符合公司生产发展的需要,未经股东会决策,支付记录不准确,缺乏对投资的管理,影响投资收益,浪费资源的合理使用,存在潜在财务损失。
(二)控制措施
项目投资是否符合公司发展的需要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提请领导讨论,形成股东会决议,经适当的审批支付,对投资后的项目要进行跟踪管理,分析经营状况及收益情况,正确核算投资的回报率。
七、工资、福利费方面
(一)风险点描述
工资、福利费发放计划未经适当审批,福利费的支出不合理,未纳入工资总额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未按社保合征规定计缴五金,易造成财务报表的错报、漏报,增加公司成本。
(二)控制措施
人力资源部应根据上级部门下达的工资、福利计划制定全年的工资薪金计划及劳动用工计划,由人力资源部、财务部、主管领导审批后执行,人力资料部应根据考勤记录及形成的文件依据造成工资、福利发放清册,根据有关规定的标准和比例扣除由职工承担的应缴款及个人所得税,按规定计缴社保五金及补充保险,经人力资源部主管、财务部、主管领导审批后编制付款通知,对劳动用工的变更应及时到社保部门办理变更手续,并通知财务部,财务部应将年度工资、奖金、福利发放清册等资料归集存档,保证工资、福利的正确核算、归集。
八、税收方面
(一)风险点描述
1.销项税、进项税确认的不正确,未及时认证,影响增值税应交税金的申报金额。
2.未正确划分销售货物、提供劳务,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未按税法规定时间申报缴纳税款,所得税申报及汇算清缴的不正确,导致申报金额不准确,其他相关税种申报的不全面、不及时、不正确以及对税收政策的不了解,可能导致公司利益受损,易造成财务损失和税收风险。
(二)控制措施
1.增值税申报前,财务部应将账务记录中的增值税销项税与防伪税控中的销项税信息清单列示的销项税额核对,取得增值税进项抵扣发票及时入账、认证,并与认证结果清单中的进项税核对,编制的增值税申报表应交税金是否与账面应交数一致,分析增值税税负率是否存在异常,增值税申报表应经财务负责人审核确认。
2.财务部以工程项目为基础,正确划分兼营业务内容,正确核算属于增值税和营业税征税项目,按税收规定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及时申报缴纳各项所属期间的税费。
3.会计计价基础与所得税计价基础有些项目存在时间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财务部应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的要求,确定计价基础的正确性,正确申报应税所得,经财务负责人的审核。
篇3
【关键词】分包合同;履约;风险;管控
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分包合同履约风险是建筑企业重要的运营风险之一,采取主动措施预防分包合同履约风险的发生,促进分包合同履约风险管控的规范化,提高分包合同履约风险管控能力和水平,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分包合同履约风险管控的主要目标
分包合同履约风险管控的目标:防范或减少分包合同履行风险发生,禁止或降低由此造成的损失。
2 对分包合同履约进行风险评估
项目部在分包合同签订,应在已成立的全面风险管理领导小组的组织下,对已签订的分包合同进行风险评估;一般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
2.1 对分包合同履约进行风险辨识
分包合同履约风险一般包括:分包商主体资格合法性方面的风险,分包工程质量、施工安全方面的风险、投入资源及进度方面的风险、经济方面的风险、资金方面的风险。
2.2 在全面风险领导小组的组织下,根据分包合同,结合分包工程、分包商的具体情况,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初步确定各类风险的级别,制定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
2.3 对风险进行动态的管控。一般应每季度进行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
3 分包合同履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及管控措施
3.1 分包商主体资格合法性方面的风险管控
主要风险:分包商主体资格不合法。表现在《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税务登记证》、《安全生产许可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法人代表证书》、《法人代表授权委托书》不在有效期内、或未年检、或与承担工程所需不符。
主要管控措施:签订合同前严格审查原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建立各类证照的有效期台账,同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分包商资质证照;
3.2 分包工程质量、安全方面的风险管控
主要风险:因质量和安全事故给承包人和分包商带来较大的经济和声誉损失。
主要管控措施: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项目部应对分包工程质量、安全采取介入式的管理,严格落实各项质量、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同时项目部应制定质量安全教育、检查、考核及奖惩办法,提高分包商的质量安全意识;根据制定的质量及安全专项措施,积极指导分包商加以落实,切实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严格过程控制,预防为主。
3.3 投入的资源及进度方面的风险管控
3.3.1 加强对分包商投入人力资源的管控。
主要风险:人员投入数量与素质与工程施工需要不匹配,影响工程工期、施工质量、施工成本;拖欠工资;人身安全方面的风险。
主要管控措施:项目部应对分包商投入的人力资源制定详细的管理办法。应对分包商投入的人力资源每月进行统计,建立起分包商投入人力资源台账,掌控其人数、人员进退场、人员素质、出勤、工资发放等方面的情况,力促分包商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转移风险。
3.3.2 工程施工用材料的管控。
主要风险:承包人供应材料的超领、超耗、丢失、甚至倒卖。
主要管控措施:建立分包商材料领用、消耗、库存台账;应采取严格控制主材的领用流程,定期核查分包商的库存,根据完成工程量定期核算主材的消耗;防止分包商倒卖和超耗主材,协助分包商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3.3.3 加强分包商分包商投入施工机械设备管控。
主要风险:设备投入数量、种类与工程施工需要不匹配,影响工程工期、施工质量、施工成本;施工设备运行安全方面的分先。
主要管控措施:应对分包商投入的机械设备每月进行统计,建立起分包商投入机械设备台账,掌控其数量、种类、进退场、工作出勤、租赁费用支付等方面的情况,力促分包商购买相应的财产保险,转移相关风险。
3.3.4 应对分包商投入的资源进行综合分析,促进分包商投入的资源与工程施工进度的匹配;协助分包商适时调整资源投入。
3.4 经济方面的风险管控
主要风险:分包商实际发生施工成本过高,造成亏损,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及双方协作关系。
主要管控措施:
3.4.1 按照分包商投入的资源及完成工程情况,定期核算分包商的施工成本,掌控其盈亏状况。
3.4.2 对分包商的各项施工采取介入式的方法进行管理,协助和指导分包商降低施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实现互利双赢。
3.4.3 项目部应组织学习分包合同,让项目相关人员掌握分包合同条款规定,制定工程价款规定,合理管理和协助分包队伍。
3.4.4 制定并严格落实工程价款结算流程和办法,完善工程量确定及主材扣回的方法和措施,防止超结和漏扣现象的发生。
3.5 施工技术方案的风险管控
主要风险:分包商因施工方案不当,造成施工质量、进度、安全满足不了合同要求,影响施工成本。
主要管控措施:项目部应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分析项目施工特点、难点、重点,积极与分包商进行沟通,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以利于减少分包商资源投入、节省成本,防范质量、安全、进度、费用方面的风险;保障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3.6 资金方面的风险管控
主要风险:因借款或工程款超付造成工程价款结算的难度或经济损失。
主要管控措施:
3.6.1 制定资金支付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分包商借款。
3.6.2 定期及时办理工程价款结算,及时支付资金。
3.6.3 掌控分包商使用的人力资源工资发放、材料费支付及租赁设备费用支付情况。制定分包商未按时支付前述费用时的相关措施和管控办法。
鉴于目前各项目均成立了综合部、合同管理部、施工技术部、机电物资部、质量管理部、安全管理部、生产管理部、财务管理部等相关的部室,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分工负责;因此项目各部室在对分包商的分工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团结协作、及时沟通交流,加强整体管控能力,提高管理效果。
4 结束语
本文仅对工程分包合同签订以后,针对目前分包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初浅的看法和意见,仅供参考和探讨。
篇4
一、目标任务
通过为期半年的“排险除患”集中整治,推动各村各企业进一步健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立落实风险“常态研判、动态管控”和隐患“每日排查、动态清零”制度,实现风险全感知、隐患全排查、责任全落实,切实把风险化解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除在成灾之前,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控制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好局、起好步,为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整治范围
此次“排险除患”集中整治的范围是全镇各行政村、各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和人员密集场所,确保整治覆盖面达100%突出三个整治重点。一是突出危化品、道路交通、农村建设、特种设备、消防等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的10个重点整治领域;二是突出项目建设施工等事故易发多发的行业(领域);三是突出学校、卫生院、景区、寺庙等人员密集场所
三、整治重点
(一)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集中整治重点
各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要全面开展风险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做到每日排查隐患,每周研判风险,每月汇总隐患整改和风险管控情况,建立“每日排查、动态清零,每周研判、集中管控,每月汇总查漏补缺"的常态化机制,确保各类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各项隐患得到全面治理,彻底解决反复发生、长期得不到根治的重点问题。
1.全面开展风险辨识管控。一是全面辨识风险。各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要牵头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和全体员工,对自然灾害、生产工艺、生产安全系统、厂区厂房、设施设备、管理体系、制度运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全方位辨识,确保无遗漏。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科学确定安全风险类别和等级,建立风险台账。按照“疑险从有、疑险必研、有险必判、有险必控”的原则,建立覆盖全员、全过程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责任制度,将风险辨识评估等工作纳入员工业务技能培训。二是全面强化措施。根据风险特点,逐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既要包括责任落实、制度建立完善、规范管理、教育培训、安全投入等常态管控措施,又要包括预案管理、应急演练、应急处置等紧急状态下的管控措施。要在风险点位、重点区域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安全风险告知卡,确保每名员工都能掌握安全风险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处置措施。三是落实管控责任。结合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在全面辨识管控风险的基础上,建立完善风险管控青仟浩单、将闵管控青仟诼一菠立到工区车间班组岗位和具体人员。
2、立即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一是完善制度,列出清单。结合清单制管理工作,各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列出包括隐患排查治理等在内的日常安全检查清单,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和频次,并将责任逐一分解落实,推动全员参与自主排查隐患。二是每日排查,闭环整改。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要每天组织对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设施设备安全运行情况、一线人员规范操作情况等进行排查检查,尤其要强化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场所、环节、部位的隐患排查。对排查发现的隐患建立台账,逐项落实整改措施、预案、资金、时限、责任,按照闭环管理要求切实整改到位。
(二)各村机关事业单位集中整治重点
各村机关事业单位要切实担负起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的政治责任,将本村本单位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纳入督查检查的重要内容督促指导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健全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加强动态监管,确保风险辨识到位、可控、受控,隐患排查全面、动态清零。
1.精准管控风险。一是摸清风险底数。各村机关事业单位要定期组织会商研判,对行政辖区内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辨识和评估,根据风险分布情况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并结合本村安全风控情况,汇总建立安全风应数话库,绘制安全风险空同分和是分级分类监管。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企业,确定不同的执法检查频次、重点内容等,实行差异化、精准化动态监管,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企业,实施重点监控,加强监督检查。三是强化督促指导。定期组织专业力量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整体评估,掌握本村安全风险变化情况,并对企业是否全面辨识管控风险进行复查,督导企业落实风险管控整治措施
2.督促隐患“清零"。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专家对重点企业重点部位开展解剖式安全检查,督促指导企业建立包括隐患排查治理生在内的科学的日堂实仝松杏洁单每曰开属陷串白本对陷串敕改情况定期复查验收,确保隐患动态“清零",推动企业形成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机制。
3.深化“打非治违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打非治违”,重点检查各企业风险辨识情况、管控措施和责任落实情况、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等,对安全风险管控不到位和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的,依法严厉打击惩处。综合运用行刑衔接、关闭取缔、联合惩戒、公开曝光等措施,形成强力震慑和高压态势,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自觉抓好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4.严肃事故调查。对集中整治期间发生的每一起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和“四不放过”原则开展调查,必查风险有没有辨识、隐患有没有整治、制度有没有建立、机制有没有还仃,找准问题,厘清责仕,坚决追责问责。
四、工作安排
从2020年7月至12月底,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集中排查、自查自纠阶段(即日起至8月31日)
各行政村机关事业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排险除患”集中整治方案,明确主要任务、重点内容和工作要求,落实责任、细化措施。各企业单位要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对生产经营建设全过程及每个部位、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全面辨识安全风险、排查隐患,制定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坚决整治消除隐患,各村企事业单位要对各个领域开展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也要对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自查自纠情况进行检查。
(二)集中整治、巩固成效阶段(9月1日起至11月30日)
我镇采取突击检查、明查暗访、随机抽查、回头检查、交叉检查和“四不两直”“三带三查”(带着执法查、带着媒体查带着专家查)等多种方式,对企业自查自纠情况进行全面整治,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开展了风险辨识、风险辨识是否全面、管控措施是否落实、风险是否可控受控、是否每日开展隐患排查、隐患是否动态清零。坚持标本兼治,认真梳理总结,以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为重点,固化经验做法,形成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
(三)“回头看”阶段(12月1日至12月31日)
各行政村各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开展综合督查,对风险辨识官控、隐患排查整治、责任落实、长效机制建立等情况开展“回头看”,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确保集中整治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本次安全生产“排险除患”集中整治是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和县委县政府部署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也是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的开篇布局,各村各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和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上来。各村各企事业单位要认真制定工作方案落空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单位工作责任和工作标准要求,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职能部门分头落实。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全面辨识管控风险、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二)敢于动真碰硬,务求工作实效。各村机关事业单位要以“严细实”的作风和对隐患问题“零容忍"的态度,切实履行职责,敢抓敢管,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现场,督促指导,狠抓落实,切实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走过场,确保“排险除患”集中整治取得实效。
篇5
关键词 供电企业;安全管理;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92-0225-01
近年来,电力行业在安全管理方面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很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对安全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客观来讲,传统的安全管理比较粗放,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更重要的是缺乏系统的、全面性的管理系统,没有建立长效的风险管控措施。
1 供电企业传统的安全管理理念
传统的安全管理是以安全为目标,其管理方法往往滞后于生产实际。比如有许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往往是在生产中发生事故后,才总结经验教训,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没有完全做到事前预控。凭经验或直觉去处理生产系统中的安全问题,缺乏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去发现潜在的事故危险性,定性回答“安全”或“不安全”的时候多,而定量的概念少。闭环控制和动态控制的成分少,特别是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往往依赖制订安全技术措施,对不安全因素的现场控制和跟踪受控应用的办法不多或没有完全做到。实际过程管理、技术和设备问题得不到重视,没有科学的维护和安全管理措施。
2 现行安全风险管控理念
安全风险管理是保障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其理念是对生产作业不同的工作,从人员、机器、设备、工作环境等方面,针对组织不完善、管理不到位、行为不规范、措施不落实等可能引起安全风险进行查找,提出措施,加以防范。是实现由事故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由事后应急向事前预防转变;由注重结果转变到注重因素和过程的流程化管控。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大力推进安全管理标准化、生产管理精益化,通过扎实开展安全风险管控,规范和统一安全管理行为,促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
3 供电企业推行风险预控管理的现实必要性
与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相比,风险预控管理有其突出的特点和鲜明的优势。
1)建立了科学的安全管理流程。主要是通过全面辨识各生产系统、各作业环节、各工作岗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明确安全管理对象;对辨识出来的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危险程度,进一步明确各个环节安全管理的重点,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等要求,结合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管控标准和措施,明确安全管理的依据和手段,通过落实管控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保证管控措施落实到位。
2)安全风险管控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到了实处,做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向上,明确了公司相关职能部室、工区、班组、关键人(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负责人、工作许可人)的职责。横向上,通过系统危险辨识,明确了各业务部门的安全责任,把安全管理责任由安监部门一家延伸到所有业务部门,实现了“谁主管、谁负责”。通过岗位危险源辨识,明确了职工的岗位安全职责,实现了安全责任全员化。
3)实现了超前预防管理,安全风险管控体系要求供电企业全面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预控措施,由传统管理转变为“辨识和评估风险---降低和控制风险—预防和消除事故”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同时建立了安全风险管控及承载力分析系统,该应用系统从电网、设备、环境、人员、用户、基建、农电、交通八个方面来进行风险分析和管控,同时通过承载力分析系统对班组人员的工作负荷、工作状态、技能素质进行分析,初步建立了以风险管控为驱动,涵盖调度、生产、基建、营销、交通、农电等专业的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实现了公司安全生产的各专业横向纵向可控、能控、在控。
4)关注事前的风险分析与评估,超前控制风险,把安全防范的关口前移,实现电力系统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安全承载力分析结果调整工作计划,确保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承载力始终处于安全状态,强化了作业安全管理,初步达到了作业安全风险预控的目标。
4 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体系
防止人身伤亡事故和人员责任事故是供电企业安全工作的首要任务,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承载力分析,提高全员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将安全管理的中心工作前移,建立长效地安全风险管控体系,是保证人身、电网、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
1)按照不同专业进行安全风险辨识及评估。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从设备、环境、工器具、劳动防护以及对现场某项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进行辨识及评估,找出存在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预控措施,把安全防范的关口前移,做到,超前控制风险,实现动态的、主动和超前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2)综合考虑安全生产相关因素进行安全风险级别划分。结合本单位实际,从电网、设备、环境、人员、用户、基建、农电、交通等方面安全生产相关因素,进行风险分析,确定一、二、三类安全风险级别,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其中一级为最高风险。当电网或用户设备故障、天气变化、人员变化、设备缺陷隐患导致电网内外部环境出现恶劣趋势时,安全风险级别应根据风险因素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相关因素消除后恢复级别。
3)切实做好现场风险控制。落实风险控制措施是安全作业的关键,作业前,工作负责人要依据作业风险辨识范本、设备与环境风险库等内容,将安全风险及控制措施填入标准化作业控制卡中。工作前,向工作班成员进行现场交底时,应同时交代“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的内容,并在作业过程中应严格落实风险控制措施,确保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4)建立配套管控手段和管控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用来遵守的,用来规范员工行为的规则、条文。建立健全风险管控管理、安全风险控制、安全风险分级、承载力划分和预控等制度,统一标准、统一规范,进一步提高执行力。
5)安全风险管理实施PDCA闭环管理。认真组织制定各阶段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严格按照计划和方案开展工作,定期进行过程监督,纠正存在的问题,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持续改进,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6)加强宣传教育急培训。通过宣传及教育培训,使各级人员理解安全风险管理的意义、作用、内容和方法,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在企业营造浓厚的安全风险管理氛围,为实施安全风险管理建立良好基础。培训应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危险源辨识手册及其使用方法的培训,使各级人员结合评估项目及其岗位职责,了解与本岗位工作有关的主要危害因素及其安全风险,对照辨识和分析可能导致事故的各种危害因素,提高风险分析和辨识的意识与能力。
5 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开展安全风险管控必须结合生产现场实际,将科学安全理论与生产实践、经验教训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实施意见[J].
篇6
关键词:企业;现金流量管理;风险管控;问题与策略
现金流量管理是企业主要的风险之一,而企业风险管控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降低现金流量管理的风险,以保证现金流量工作的有序推进。目前,企业在具体的现金流量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导致现金流量管理工作的风险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给企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基于此,还需企业加强对现金流量的管控措施,提高现金流量管理质量,降低现金流量管理风险。
一、现金流量管理与风险管控工作的现实性
(一)现金流量管理的现实性
现金流量管理是企业在生产与经营过程中的主要动力,还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的内在因素。健全与完善的现金流量管理制度可以增强企业在生产与经营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也是企业在经营、投资、融资、收益以及分配过程中的重要依据。企业通过健康与科学地管理现金流量,可以提高企业财务监管的力度,转移和规避各类风险的发生。
(二)风险管控工作的现实性
风险管控工作的现实性指的是企业在经营、投资、融资、收益以及分配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并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确识别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中的各类风险,可以准确预测风险的发生,从而合理评估风险并制定出针对性地应对措施,进一步将企业的损失降低至最小。
二、现金流量管理与风险管控工作的相互作用
(一)风险管控工作需要对现金流量进行管理
风险管控工作主要适用于企业战略目标阶段,通过合理目标的建设,选择业绩指标,创设内部环境,健全风险偏好和容忍度,正确识别潜在风险,评估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实现内外部信息的良好沟通,确保股东权益不受任何侵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另外,通过健康与科学的现金流量管理,可以为企业的风险管控工作提供根本保障,降低由于现金流量赤字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二)健康现金流量管理能有效控制风险发生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注重对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增长,更要注重对现金流量的管理。这是因为,健康与科学的现金流量管理和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必不可少,通过健康的现金流量管理,分别对风险管控工作做定性与量化分析,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以及风险管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大部分的企业中,现金流量管理风险意识比较低下,依然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典型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现金流量管理风险意识
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企业管理者缺乏现金流量管理风险意识,对于现金流量产生的风险关注程度并不是很高,反而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利润方面。简单来说,企业并没有做好对现金流量的正确规划,在管理方面也缺乏健全与完善的制度,这不仅使现金流量管理容易产生较大风险,还会给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一少部分企业比较容易出现资金断裂和现金流量危机,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势必会给企业的长足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二)缺乏健全完善预警机制体制
当前形势下,国内很多企业在生产与经营的过程中,由于企业并没有及时的认识到健康与科学现金流量管理的重要意义,导致企业缺乏健全完善的预警机制体制。因此,企业无法对现金流量进行合理地控制,仅采用的是账簿的方式简单地记录着企业中的现金流量,不能合理利用现金流量的数据信息对其使用计划进行科学分析,导致现金流量管理不能发挥出自身真正的优势和作用。
(三)现金流量管理方式单一落后
一部分企业现金流量管理方式落后单一,现金流量管理工作也是以事后为主,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更是缺乏一定的预警性与前瞻性,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的手段更是十分匮乏。此外,企业中的现金流量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体现在增收和节支方面,而在资金周转、应付账款等方面缺少相应的手段与措施,这最终也会给企业现金流量管理水平带来影响。
(四)现金流量管理内部控制薄弱
在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以及风险管控工作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还是现金流量管理模式比较粗放且内部控制制度比较薄弱,而这两项工作又与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以及风险管控工作密切相关,当这两项工作的情况出现不容乐观的时候,必然会导致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工作风险的攀升。比如,不少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工作注重表面流于形式,这样就会导致预算超支现象的发生,甚至还会给企业正常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带来影响。
四、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以及风险管控工作措施
(一)提高流量管理以及风险管控工作的认识
企业财务人员是现金流量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其对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以及风险管控工作的认识,会对企业现金流量管理风险防范的效果起到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财务人员应当积极配合企业做好各项经营管理工作,注重与加强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现金流量的管理工作,避免和减少由于缺乏现金流量管理风险意识给企业带来的各项经济损失。与此同时,企业也要不断提高对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应对能力,以确保企业资金可以按照既定的目标合理使用,同时优化企业资金结构,提升财务人员现金流量管理风险管控意识,为企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现金流量管理风险管控的预警机制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应当不断完善现金流量管理风险管控预警机制,综合分析现金流量风险因素,对潜在的现金流量风险实施预警与评估,进而提高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及风险管控工作的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企业应当健全包括财务、市场、经济等内容的现金流量数据管理模式,以便可以更好地实现对现金流量管理的预警监测,通过以数据为支撑,避免风险的发生,实现精准的预警效果。2.企业在完善现金流量管理风险管控预警机制的过程中,应以预警指标为基点,对现金流量管理工作进行量化分析,促使现金流量预警机制的制定可以满足可计量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符合本行业的预警机制基准。同时,对于预警机制的选择还应当具备有效性的特点,充分预警财务风险的发生,而预警指标的全面性也同样重要,比如企业中的盈利水平、偿债能力都应当做到系统与全面的预警机制。3.建构预警机制模型,通过建构预警机制模型,使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工作可以更加直观与可靠。这一模型的构建不仅包括各项预警功能,还应当包括其他方面的内容。但总的来说,现金流量预警机制模型的构建应当以经济性为出发点,进而促进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工作得以健康发展。
(三)创新现金流量管理风险管控的模式
在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以及风险管控工作中,还应当不断创新现金流量管理风险管控的模式,管理方式要从事后分析、事前预防为主,实时掌握现金流量数据信息,提升现金流量管理水平,提前做好现金流量风险管理措施的计划与实施,合理控制现金流量风险发生。
(四)做好现金流量管理风险管控的内部控制
在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以及风险管控工作中,企业还需要做好现金流量管理风险管控的内部控制工作,保证现金流量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升风险管控的刚性,确保现金流量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在具体的内部控制方面,逐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提升内部控制的效力与水平,促进现金流量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提升。
五、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以及风险管控工作的可控思维
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以及风险管控工作的可控思维指的是,现金流量风险不可能为零,必须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不能因为存在风险而停滞不前。风险无处不在,但企业要敢于面对风险,注重控制风险,这是对待现金流量管理以及风险管控工作的正确态度。作为企业财务部门必需保证健康的现金流,否则风险就会出现不可控的现象。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在任何时候都不可缺少现金流,现金流是保护企业的重要屏障。相反地,过度的负债会导致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以及风险管控工作出现不可控的现象,这样现金流就不能支撑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可能还会将企业用于生产经营的资金用来归还债务,这不仅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与经营活动,还会加剧企业现金流入的困难,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模式。除此之外,如果企业过度投资同样会导致现金流量管理以及风险管控工作的不可控,对投资项目的收益过分乐观估计,就会从企业挪用大量现金,而如果被投资项目所投入的资金无法收回,更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与经营。故而,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提高格局,要有智慧,并不是将企业的现金流量控制在自己的手里才是最好的,企业要想实现长足发展,需要注重的是对团队的培养、制度的完善,这样的企业才有价值,才能实现良性的运行。
六、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得现金流量管理以及风险管控工作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也在无形之中放大了现金流量管理的风险,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结合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以及风险管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制定出针对性地策略,保证企业现金流量的更加合理与健康。本文以上内容所提出的现金流量管理以及风险管控工作的针对性措施及对相关研究的借鉴,也有笔者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希望企业可以结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促进现金流量管理以及风险管控工作效率与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傲荣.分析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与风险防范[J].财经界(学术版),2019(30):28-29.
[2]戴俊妍.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与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19(16):159-160.
[3]许瑞青.试论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与风险防范[J].中国商论,2019(06):145-146.
[4]向芮霞.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及其风险防范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22):120.
篇7
关键词:风险导向 内部控制
针对多业态跨区域经营特点,为加强企业风险管控,公司结合生产经营实际,积极探索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管控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增强了企业风险管控能力,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为实现公司战略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体系是提升公司风险防控能力的客观需要
(一)防控风险已经成为公司管理的重要目标
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企业经营业务多元,地域分散,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着公司的经营、稳定和发展。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扩张,交易金额增大,交易频率加快,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传统的企业管理制度局限性日益凸显。分析国内外企业倒闭或衰败的例证,总结本公司多年经营中的经验和教训,无不与企业风险管控密切相关,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防控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目标和焦点。建设和完善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已成为企业防控风险重要措施。
(二)防控企业风险要靠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做保障
公司风险管控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凭经验管理(公司初创时期),对有风险的业务选派“经验丰富”的人去管理,经营决策靠有经验的领导把关,被称为经验管控阶段。二是靠单项制度控制,针对高风险业务制定专门的控制措施,做到一事一制度,方法虽然简单,但由此步入了制度控制阶段。经过一段时间摸索,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规范企业管理和防控风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规章制度多为单项规定,程序性规定很少,标准制度没有流程保证,且各专业部门颁布的管理制度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缺乏系统性、全局性,已不能适应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三是进入了体系控制阶段,为做好企业风险防控工作,公司结合不同风险特征,对现有的制度、标准和程序进行了完善,对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构,提高了制度的可操作性、严谨性和规范性。将原有的内控制度提升以风险为导向内部控制体系,实现了风险管理多维度的体系控制。
(三)防控风险是提升公司综合管理能力有力手段
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实施,不仅提升风险管控能力,而且提升了公司的综合管控能力,该体系明确了控制活动的对象,规范了交易活动源头控制的业务流程,强化了控制主体责任,使公司各种经济活动实现了全面受控。通过系统严谨闭环管控措施的落实,很好的与企业经营活动结合起来,逐步改善企业的内控管理,使公司综合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二、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及做法
公司借鉴国内外内部控制实践经验,以COSO框架及财政部等五部委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为基础,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以公司战略为核心,以风险为导向,以责任为主线,以业务流程管控为方法,以监督与评价为手段,注重管理改进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系统。从确定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辨识评估风险、梳理管控流程、制定控制措施、开展内控监督与评价和持续改进等五个方面,推动、构建和完善了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一)确定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目标
目标设定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前提条件,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是在设定内部控制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程度,把握对重大风险的判断。其次是要根据内部控制目标设定,确定内部控制实施方案,并随着目标改变适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三是风险控制措施根据内部控制目标的存在而确定,随着目标的改变而改变,只有先明确了内部控制目标,才能对识别出的风险制定相应控制措施。
公司围绕经营及管理风险,确立以资产的存在、完整、归属、计价正确和收益等属性的落实为风险控制的现实目标,以实现“体系可靠、风险可控、运行可持续”为体系规划目标。总目标是: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公司现有资源为基础,以财务报告风险、法律风险、经营风险为切入点,以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为核心,以防范风险为重点,对企业现有管理制度、职责分工、权限分配和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建立起设计科学、简洁适用、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推进科学治企。
(二)建立风险数据库
通过收集风险事件,确定公司层面风险分类和风险名称,形成公司层面风险事件库和风险数据库。针对风险事件关联性,主要收集了连续三年公司内部风险事件案例、行业内相关历史事件和未来风险预测,包括公司相关材料记载的相关事件、内外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各业务部门存在的重大问题或隐患等。通过分析筛选,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对公司影响较大的事件共77条,形成公司层面的《风险事件库》。
在收集风险信息过程中。按照内外部、业务板块、部门单位等条件将各类风险因素进行分类汇总,厘清各个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方便从整体上把握风险和机会,有助于各职能部门更好地认识和关注与其直接相关的风险。经过比对分析,确定公司各项业务、重要经营活动及重要业务流程中的风险,并予以客观准确地表述。通过与各职能部门以及所属单位反复沟通,识别出可能影响公司实现经营目标的风险因素,进行整理分析并编制《风险汇总表》,最终确定了公司层面风险分类和风险名称,共4大类24个风险,形成公司层面的《风险数据库》。
(三)识别与评估风险
风险是指可以识别的不确定性事项,它能对企业经济利益造成有利或不利影响,其来源及影响具有不确定性。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对影响公司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识别,对其进行科学评估、量化,指导对不确定性因素的把控。
风险识别是风险评估的基础,其结果直接影响着整个风险管理流程的节点设置,公司各职能部门及所属各单位运用确定的风险识别方法,结合内外部风险事件信息,对本部门及本单位业务涉及的风险事项进行识别、归类,在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部门及本单位公司层面、业务活动层面、信息层面的风险。根据各部门及各单位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汇总,确定公司存在的各类风险。
风险评估。在编制公司层面风险事件库和风险数据库的基础上,根据获得的历史数据和行业资料等信息,查找风险发生的内外部原因,组织开展公司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评分分析,对公司层面24个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评分,并计算个体评分的风险值。按照风险评分人员的业务能力、技术水平和工作经历等,对参与风险评分人员划分类别,设置相应权重,并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风险等级分值,评估公司面临的风险。按照上述方法计算24个风险的加权平均风险值并排序,依据公司风险等级标准,确定公司层面重要风险12个。
(四)梳理管控流程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遵循内部控制体系固定的框架及文本模板,编制组织结构图,描述部门及岗位职责,建立起业务管理流程。公司针对确定的各类风险,按照规范及重要性原则,以实现业务不交叉、管理不重叠和责任不遗漏为前提,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管理效率和市场反应速度,防控风险的目的。业务流程管理遵循风险导向、业务驱动、规范描述和强化执行的原则,突出流程与业务与管理的深度融合,将业务操作、管理制度、工作职责和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脉络清晰的流程架构。公司共梳理一级流程22个,二级流程165个,三级流程553个。设置318个风险点。建立了一套清晰顺畅、完整严密的业务及管理流程体系。
(五)制定控制措施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控制措施是内控体系的关键环节,一是要针对重要业务流程,分析控制重点,按照公司各项规章规章制度,制定控制措施。二是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查找现有控制措施中的缺项和遗漏,设计改进措施方案。三是落实相关部门和责任岗位,固化到内部控制的各环节中。四是根据控制措施的描述,补充相关管理制度,完善以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各项控制措施。五是对公司层面的控制主体、信息系统和内部监督等总体控制进行系统衔接,形成完备的内部控制措施体系。
制定公司层面风险管理策略。各责任部门根据风险的定义、影响因素及风险表现,结合本业务的风险偏好,确定应对风险的具体策略。根据业务流程确定风险领域和风险源,依据风险源来找寻关键风险成因,并确定相应的风险预警指标数值或区间,从控制风险的目的、组织、方式和监督等方面制定风险管理策略70条,关键控制点240个,制定控制措施368条。
基于风险导向的内控体系是以风险识别、评估为基础,进而分析、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行为,亦是以流程为载体,管理界面、岗位职责、管理权限和控制措施清晰,满足风险控制要求及涵盖经营管理全部业务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公司实施对风险有效管控的制度保证。
三、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管理
内部控制体系重在建设、关键是执行。公司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根据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总体要求,统筹安排各项具体工作。公司对颁布《内部控制管理手册》、内部控制体系组织实施、内部控制体系监督、测试、评价及改进等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提出了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要求,制定了打造内部控制支持系统的具体措施,确定了内部控制体系推行的阶段性目标。
(一)颁布并全面实施内部控制管理手册
按照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总体实施方案,公司把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作为内控管理的关键环节来抓。落实过程中,一是由公司总经理签发,以公司文件形式颁布内部控制体系实施令,确保内部控制管理手册的权威性和各单位、各业务层面及各管理岗位的全面执行。二是充分考虑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现状,采取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相结合,优先解决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突出对重要单位、重要业务、重要流程和重要风险点的管控,实现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的目标,力求取得控制实效。三是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内部控制基本手册推广执行基础上,结合海外后勤服务和房地产开发业务的特殊管理需要,分别编制公司海外后勤服务和房地产开发业务内部控制分册,在相关业务领域实施。四是统筹公司总部、各单位和各经营业务内部控制管理手册执行的管理,疏通内部职能部门之间、上下游业务之间及横向同级单位之间的流程管理接口,形成较为畅通的运行管道,使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管控触角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二)编制年度风险管理报告,实施风险动态评估
公司为推动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使风险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和常态化方向发展。公司每年开展一次包括所属单位在内的风险管理报告编制工作,完善企业重大风险管理报告机制。一是强调全面反映本单位存在所有风险,明确面临重大风险,剖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反映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的量化指标,以及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二是报告内容要突出风险管理的动态、量化和信息化控制目标。三是对公司重大风险,要明确责任单位和人员,提出风险管控要求,完善风险应对措施,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合理配置管控资源,确保重大风险管理责任到位。
公司每年编制并风险管理报告,拓展对企业风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并以风险管理报告为抓手,对重大风险统筹管控,确定管控目标,明晰管控措施,制定管控责任,实现对公司风险评估的持续推进和对风险的动态监控。
(三)开展内部控制体系运行控测试及评价
按照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总体要求,公司依据《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评价管理办法》每年一次对内部控制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测试及评价,并出具对风险管控体系设计科学性与运行有效性的评价结论。测试主要围绕公司层面,包括职业道德、高管基调、权利及责任分配、举报与违规处理、反舞弊程序和控制;业务活动层面,包括财务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会计核算、财务报告)、物资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层面,包括控制环境、信息安全、变更管理、项目管理、日常运维和最终用户操作等六个部分进行测试。并根据公司主营业务,对重要业务流程进行跟单和关键控制测试,同时对电子表格的内容、密码保护、保存地点、变更和备份等进行符合测试。
通过持续开展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测试、内部控制审计和内部控制综合检查,全方位督促内部控制体系的落实,切实提高了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效果。几年来,公司层面风险由4大类24个风险,下降为3大类12个风险。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运行总体评价一直保持在“良好”以上水平。
(四)持续修订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手册》
针对公司经营业务变化调整和企业管理提升,不可避免存在已实施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手册》与企业发展及管理强化不相适应的矛盾。因此,要保证内部控制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一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等政策调整,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合法性控制条款进行补充修订,增强内部控制体系条法约束。二是在公司经营和管理等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部门职责、流程和人员等发生调整时,及时对涉及的相关业务流程重新进行梳理、评估及修订,并适当增加关键控制措施。三是针对内部控制体系评价中发现的管控缺陷和提出的管理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方案,对管控体系进行持续完善,优化控制措施,形成内部控制提升管理、管理推动内部控制的互动机制。四是在总结海外后勤基地服务和房地产开发业务内部控制管理分册运行成果的基础上,加大对包括酒店物业等公司内部控制手册分册的编制和推广力度,增加内部控制手册专业分册的覆盖面,提高特殊专业领域关键控制措施的针对性,增强控制效果,推进公司内部控制手册向专业化管理方向发展。
公司通过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体系建设实践,企业员工风险意思普遍增强,风险管控措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企业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内部控制管理能力大幅提高,公司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管理为企业效益提升和稳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篇8
关键词: 风险管理实质 机会风险 风险应对 专项评估
随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如何正确理解风险管理实质内涵、准确描述风险、评估风险、风险管理真正落实到企业业务管理中、提升风险管理价值等成为工作中面临的难题,现将风险管理深化工作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初探与同行共飧。
一、风险管理实质内涵理解问题。谈到风险,大家往往首先想到威胁、损失,更多关注事件的负面影响,如一提到某个具体项目中可能存在某些风险,通常会出现以下情况:一是强化风险,为规避风险失去项目发展机会;二是忽略风险,可能导致一些好的项目因忽视风险面临实际经营困境;三是认为风险虽然客观存在,但有风险也有机会,在合理分析防范控制风险的情况下抓住发展机遇。其实风险管理的核心理念和实质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合理分析风险的基础上前瞻性的判断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战略转型,从而创造性的抓住未来发展机遇,二是在具体项目决策和经营过程中,识别风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前管理与化解风险,管住那些可能导致目标不能实现的因素,使项目决策更完善和后续经营更稳健。只有正确理解风险管理实质,才能促使大家积极主动利用风险和提前管理风险。
二、风险定义和描述与企业管理实践结合问题。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初期,大多数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由企业外聘的管理咨询机构完成,这些咨询机构对风险的定义和描述大多是参照行业性标准进行统一的描述,如战略规划风险的描述是企业战略的制定缺乏科学性、创造性、全面性,从而导致战略规划不具有前瞻性或者过于激进、不切实际;企业没有将整体战略进行恰当的分解,企业业务流程的目标及绩效衡量方法与企业整体业务目标及战略不一致,从而导致战略无法落实到企业经营的具体业务模块中,战略最终无法实现。这对一个新成立的企业可能是比较合适的描述,但对已经正常运营多年的企业已经不太适应。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也与咨询顾问进行交流,是站在企业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描述风险还是站在一个零起点的基础上描述(无任何控制的基础上)更加合理,尚无一个明确的说法。我们认为风险管理首先是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在创业阶段可能经验不足,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不够完善,可以参照行业性标准定义和描述,较为成熟的企业应该立足于企业管理实际描述风险,包括危险和潜在机遇,为准确的风险评估打下基础。
三、风险分类细化问题。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初期,风险评估一般进行大类风险评估,如人力资源风险,投资风险,安健环风险,大类风险中包括的内容很多,如人力资源风险包括了人才储备、招聘、培训、退出等很多内容,其中任何一项子业务高风险就将整个大类业务评估为高风险,个别低风险的子业务也纳入高风险业务管理中,可能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将低风险子业务纳入高风险业务管理,过度管理,浪费资源;二是风险应对措施与具体子风险管控对接不明确,责任人也有可能不明确,影响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性和管理效率。为提高风险管控措施有效性和管理效率,从企业管理实践出发,风险分类应该尽量细化到与企业业务管理细化深度一致,识别具体业务的风险和制定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应对大类风险进行更详细和具体的分类。如我集团在2012年度风险评估时就将原有的 35个风险细分为65个,如安健环风险细分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健康风险等,经评估安健环风险中的安全生产风险和环境保护风险是本年度要重点管控的高风险;投资风险分为国内投资风险和海外投资风险,国内投资业务因经验丰富,管理制度较完善,经评估,国内投资风险明显低于海外投资风险,海外投资风险是高风险领域,国内投资不一定是高风险业务,企业应在海外投资领域配置更多资源建立相关的制度和流程加强风险管理。
四、风险评估结果合理性问题。目前风险评估一般没有进行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分类,风险评估实际是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的混合,对同一风险评估高低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评估差异一般与评估人员对风险管控情况了解程度差异呈
相关,影响风险量化评估的准确性。从企业实践看,风险评估人员考虑现有控制,打分偏低,有些人员不考虑现有控制,打分偏高,导致综合评估结果不准确。如何保障风险量化评估结果更合理呢?我们认为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分别对相关业务的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分别评估,对固有风险高低有更明确的理解,对风险相关的现有控制是否有效、到位也有更准确的评价,对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的量化评估更准确。下图1为某企业的11大风险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尽管该企业的固有风险较高,但剩余风险普遍较低,说明现有管控措施有效,措施执行也比较到位。
五、重大风险确定问题。风险评估打分和排序是管理层确定重大风险的参考依据,当完成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评估时,是选择固有风险排序较高的风险还是选择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排序都较高的风险进行重点管控?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受外部不可控因素影响较大的业务固有风险很高,相应的剩余风险也较高,企业可控的措施较少。所以,我们认为企业对受不可控因素影响的高风险业务领域要持续关注,在风险持续放大时,考虑调整发展战略;对固有风险高且企业内部可以管控但管控不到位的高剩余风险确定为重大风险,进行重点管控。
六、机会风险辨识问题。目前风险管理中,较多的是识别纯粹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机会风险识别常常被忽略。风险管理是减少损失,间接增加价值,发现风险机会是创造价值,因此,机会风险识别和有效利用应该是风险管理重要组成部分。比如高能耗和污染的汽车面临发展风险,那么从中发掘低能耗和环保汽车就可能是发展机遇和发展方向,类似的道理就是在风险中找到发展机遇是风险管理更积极一面,因此,应该加强风险管理中主动的发展机会辨识,提升风险管理价值。我集团2013年度风险评估中探索开展风险机会辨识,认为在海外投资、分布式能源、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领域中既有风险也存在发展机遇,企业应稳妥把握机会,进一步提升公司价值。
篇9
(一)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供电公司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有电价风险、筹资风险、税收风险等。电价风险具体是指电输出或输入的价值也许会发展改变,从而使公司的利润不是非常稳定。输出价格风险是指售电单价变动的风险,输入价格风险是指购电价格变动的风险。电价风险属于政策风险,也是电力行业所独有的风险类型,它具有客观性和不可避免性。筹资风险是每个企业都可能会遇到的风险。秦皇岛供电公司需要重点关注的税收风险主要来自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抵扣、企业所得税,只有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再加上争取到最大限度的可抵扣范围,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节约税金。
(二)财务风险的相关因素分析。随着电网制度的改革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电网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种类逐渐多样化。现阶段,大部分电网公司的财务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都比较弱,预警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差。财务风险绝大部分是由于内部控制不完善而导致的。内部环境因素包括筹资决策不当、投资决策不合理、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和资产管理不当可能导致的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管控问题。供电公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财务风险意识薄弱和管理能力较差、内部控制有待完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还不成体系、财务风险预警能力不强等。秦皇岛供电公司至今仍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流程。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财务风险预警还不成体系,风险管控系统性、完整性较差,不能及时、完整地反馈对完成公司各项经营目标有影响的风险因素,未能有效采取应对措施。
二、秦皇岛供电公司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风险意识,制定风险应急预案。供电公司的财务监测指标有公司经营效益、资产效率、发展能力、成本水平、现金流量、贡献程度等。针对当前秦皇岛供电公司风险意识不强的现状,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使该公司管理层和员工走出对财务风险管控的误区。强化管理层防范风险的理念,是公司构建财务风险预警制度的基础,是保证公司风险防范的必要条件。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供电公司在建立内控制度时,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充分结合;控制要以预防为主,检查要将常规审计和定期或者不定期审计相结合。企业的负责人应该充分意识到,要想公司经济发展、规模扩大,就要重视对内部风险的控制。提升公司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是保障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最重要因素,只有提高了执行力度,才能规范管理公司的内部日常事务。变革内部控制理念,加强公司内部的沟通协调,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建立科学的信息处理机制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将直接影响该公司的财务风险管控效果。在集中核算模式下系统应关注信息传递的高效性、财务信息的规范化。财务部门与业务端口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三)充分重视风险预警结果,及时制定应对措施。做好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必须高度重视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检测到的结果,重点关注出现黄、红两种颜色亮灯状态的指标,认真分析背后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这就从源头上避免了公司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向上级主管单位沟通汇报,确保公司经营目标和整体经营风险可控、在控。同时,结合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开展公司系统内供电单位主要经营指标对标工作,可以先在一个地区内进行对标,取得成效后再进一步扩大到全省范围。通过找差距、找问题、找目标,促使下属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及时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确保整个集团公司年度经营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四)完善财务风险防控体系。从财务的角度来讲,供电公司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风险。而全面预算管控恰好与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所以应做好全面预算管理。秦皇岛供电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复杂而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电量增速大幅下滑。二是折旧、财务费用等成本总额不断增加。三是购电成本持续攀升,购水电比重虽同比有所提高,但增量部分主要为上网电价较高的大水电电量,公司盈利空间受到挤压。对风险进行研究分析,选择适当的管理方法进行处理,只有合理平衡电量、成本、投资和效益的联动关系,才能有效应对更加严格的内外部管控要求,从而保障全年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五)定期进行风险控制情况跟踪,确保风险可控、在控。为强化财务风险管控,提高风险管控刚性,确保顺利完成年度经营目标,应建立财务风险分析、跟踪常态化工作机制。定期分析总结前一阶段财务风险管控情况,结合当前经营形势,合理准确评估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动态跟踪与事前预估相结合,做好公司经营过程的事前、事中、事后风险跟踪。加强电力市场跟踪,密切关注量、价、费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对跟踪分析揭示出的风险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改进,并做好总结工作,严防风险的再次发生。财务部门跟踪成本预算执行情况,需要市场部、计划部、基建部、设备部等相关业务部门的密切协作,及时处置风险,制定应对措施,才能使公司的目标得以落实。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秦皇岛供电公司财务风险的防控现状,提出合理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得出以下结论:(1)电网公司如果要更好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就应该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强化风险意识,制定风险应急预案。(2)定期进行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和政策研究,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引导和管控作用,确保生产经营的可控、在控;定期跟踪风险控制关键节点及指标并及时反馈给相关责任部门。(3)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推动公司由外延式发展向外延与内涵并重发展转变,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创造资产经营新绩效。
作者:赵欣 邓伟妍 单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秦皇岛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高培明,侯新华.智能化发展给电网带来的风险与防控对策[J].能源技术经济,2011,(07).
[2]梁国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电网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J].商业会计,2013,(9).
篇10
企业在自身的发展当中,通常会遇到很多的财务风险,如果企业发生了财务风险,就会给企业的生存与今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企业必须学会变通的处理在金融市场中遇到的风险,依照市场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自身的预算管理体制。鉴于此,本文对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与优化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二、企业财务风险存在的原因
(一)企业实施财务管理的体制不完整
企业缺乏完整的战略预算管理体制,引发企业在完成管理的时候无法做到有章可循。企业需要创建一套完整的战略预算管理体制[1],增强对企业的监督管控,才可以给企业完成正确化管控。企业要将财务管控与企业的自身的控制相联系,体制不完整或者相关管理人员没有严密根据制度完成其相关工作,都引发制度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战略预算管理的员工素养较低
有些企业出现了战略预算管理相关人员素养较低,预算管理经验不足,缺乏专业的预算管理技巧与观念,无法较好地完成管理的任务[2]。企业关于员工的培训也未能做好,职员缺乏较好的战略预算管理目光与管理素养,关于企业预算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无法迅速地进行发现,关于政策与制度的改变也缺乏较好的良策,这些都会阻碍企业的战略预算管理的实施结果。
三、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与优化的具体措施
(一)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密切关注企业资金管理
资金作为企业运转的前提,在工程项目的施工当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一个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准的好坏表现在资金运转效率的好坏,而企业的效益也跟企业资金的运转存在很大的关联。所以项目施工进行的时候需要将预算管理作为重点[3],特别关注资金的流向,提升资金的科学使用,完成企业的资本得到合理的循环使用,增强工程项目的施工进程与战略预算管控,完成企业长期有效的正确规划,在合适的时候增加企业的规模,让空闲的资金获得有效使用,增加企业的效益,进而完成企业项目管理目的。另外关于企业中的过时废气的设施必须完成改进与维护,进而降低旧设施带来的企业较大的损失,实现企业的节能减排。另外企业关于外部的应收账款与各类坏账错账等债权要及时地完成催缴,进而解脱企业的债务链,加强企业有效避免财务风险的水准,增强企业工程项目里财务管理的自身管控。
(二)增强预算绩效管理的风险控制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企业获得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企业的机遇更大了,挑战也就更大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风险跟效益是同时存在的,企业必须提升自己的风险观念,增强对企业风险的防范与有效管控,企业的风险管控必须将预防作为主要,就是利用添加、弥补或者标准化各自身控制环节来减少可能存在的风险。利用创建企业风险预警体制与风险管控体系,让企业在遇到风险的时候可以快速使用方法解决。企业要在企业的内部培育风险意识,创建预算绩效目标跟踪体制,监督预算绩效目标工作的实施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就给预算绩效目标的工作完成归纳与评定,关于预算绩效目标工作未落实的必须增强落实速度与力度,目标工作发生问题的必须迅速避免风险。另外企业必须增强企业自身的沟通,确保企业信息交流通道的顺畅,在企业发行的方法当中,所有员工必须积极加入,确保企业的措施能够每个人都进行参加,才可以降低企业的决定失误,减少决定中的风险。
(三)增强给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员工完成培训
员工作为企业的核心,员工的个人素养较低就无法较好地引领企业的运转。企业必须定时给预算绩效管控的工作人员完成相应的培训,提升人员的专业技巧与工作素样,培育爱岗敬业、尽职则守的个人职业道德[4]。关于企业的管理人员,企业也必须完成定时的培训,培育管理者预算绩效管控的想法,让管理人员关于预算绩效管控拥有其基本意识,接着走出预算绩效管控的认知盲点,增强对预算绩效管控的高度关注。定时派送企业的管理人员完成外部交流,快速的更新企业管理人员的预算绩效管控数据,确保管理人员获得的思想能够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这样才可以确保企业的管理水准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 上一篇:外汇市场风险的案例及分析
- 下一篇:客户满意度调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