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市场风险的案例及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汇市场风险的案例及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外汇市场风险的案例及分析

篇1

上市公司是我国经济运行中最具发展优势的群体,是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的源泉。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上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必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上市公司财务收益及财务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即认为存在财务风险。由于来自不同风险源的各类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终究会反映在财务信息上,因此财务风险可以看作是公司风险的集中体现及最终表现形式。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对外部环境有着高度敏感性,其财务风险较一般公司和企业有着更加复杂和不可控的一面,它的积聚或恶化不但对公司自身发展产生重大威胁,而且关系到广大投资者、金融机构、政府等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近期,国内股票市场发生了一系列影响巨大的财务危机事件,如德隆、三九、科龙、澳柯玛等,使各方人士进一步意识到风险管理在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分别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生成、传导及效应机制入手来进行分析。

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生成机制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产生与许多因素有关,有时与公司内部因素有关;有时可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有时可能

只与一、两个因素有关;有时可能是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其中,上市公司财务活动所处的环境变化对上市公司来说是最难以准确预见和改变的,它的不利变化势必会给公司带来财务风险。具体表现为:

(一)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

自然界的某些变化虽然不会给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直接的损失,但对其产生明显的制约和影响,使生产经营活动不能按照正常的程序和方式进行。例如2003年初非典和2004年初开始的全球性禽流感传播,造成了旅游类、禽类饲养类、饲料加工类、肉类加工类等上市公司不同程度的盈利受损。

(二)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

各种政治力量、政治观点的对抗以及地区和民族冲突等能引起政府更迭、动乱、战争、罢工等,进而可能引起上市公司财务风险。

(三)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国家经济环境的变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状况、经济周期的波动、入世各项承诺的兑现、国际收支与汇率、利率、通货膨胀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的变动会导致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势必会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这是引发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主要诱因。

自我国宣布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不断升值,2007年首个交易日以7.8073再度创出汇改以来新高。人民币升值将会削弱我国出口型行业及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鞋帽、玩具、家具的生活用品以及机电、机械,这些在国内上市公司占有重要的份额)的出口产品在价格上的优势,国际竞争力将大大减弱。2005年以来,上述行业及上市公司还面临着原材料涨价、劳动力短缺的成本压力以及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的多重挤压。如果无法及时化解这种局面,无疑会导致上市公司出现财务困难、资金不畅的局面。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传导机制分析

导致上市公司财务收益及财务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因素称为风险因素。风险传导机制分析旨在说明财务风险是如何传导的。风险因素之间也可能存在着相互影响关系,某些风险因素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可能会放大或缩小其他风险因素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有些风险因素可能是通过其他风险因素的作用而影响风险后果的。各种风险因素和风险后果互相影响、层层传递将构成不同表现形式的风险链。风险链可以看作是价值链的一个逆过程,是价值不断毁损、递减的过程。当上市公司无法消化风险因素和控制风险后果时,它自身将转化成风险因素并将风险链由内、向外延伸,风险后果随即被传导和转嫁给其他公司以及相关利益者。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可以传导给其母公司或子公司等关联单位,也可以由一家上市公司传导给另一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集中爆发的风险后果可能导致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甚至引发整个国家的经济危机。总之,财务风险的传导过程就是财务风险由小到大、由此及彼、由单个上市公司到整个证券市场的层层传递过程,是财务风险影响范围和强度不断放大的过程。

从图1中可以看出,财务风险的作用力可以同时影响到很多层次,我们对任何财务风险的发生都不可简单地当作单一独立的事件去看待和处理,也不能统统简单的规定由某一部门或在某一范围内采取措施。

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经济效应分析

财务风险显化或积聚最终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上市公司比一般企业或公司更加迅速地走向亏损、破产。如果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处理不当、不及时,不仅公司发展会遭受重大挫折,还可能会迅速升级,演变为证券市场风险,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后果不堪设想。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经济效应可以分为微观经济效应和宏观经济效应两个方面,当然,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的微观经济效应

1.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会增大融资成本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恶化势必导致对上市公司融资条件的恶化,如融资利率、融资成本的大幅上升。特殊情况下,上市公司甚至难以继续获得融资支持,从而导致停产、破产等。

2.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会增大交易成本

由于财务风险的存在,增添了上市公司收集、整理风险信息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增大了上市公司的管理成本,更增大了决策风险;同时,上市公司的供应商、客户、中介机构以及监管部门在与上市公司业务往来及政策制定时也会因财务风险而增大交易成本。

3.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会造成公司价值毁损

财务风险显化将导致公司的血液——“现金”等财务资源的低效率甚至浪费、流失,影响公司获利能力及质量,二级市场的股价也会应声下跌,这都将造成公司股东的价值受损。吴超鹏,吴世农(2005)的研究显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每年经济附加值(EVA)<0或处于损害股东价值状态的公司比例逐年上升,到2003年底已有近3/4的公司属于损害股东价值的公司。

4.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会造成公司利益相关者价值毁损

当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公司的相关利益者如债权人的利益会因公司无法及时全额偿还债权而受损,政府的各项税收无法得到保障,公司员工面临裁员危机以及工资待遇、福利的降低,供应商及客户的利益也将大大损失。

5.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会影响中小投资者的信心和预期

截至2006年2月底,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开户数已达到7361.30万户。证券市场的稳定需要信心来维系,其中维护投资者的信心至关重要,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则是引发信心危机的基本因素。一旦中小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失去信心,就会引起恐慌性抛售股票,引发股票价格急剧下跌,上市公司价值亦不可避免地大幅缩水。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的宏观经济效应

作为一个地区经济主体力量的领头羊,上市公司如果出现了重大问题,首先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企业上市和新融资渠道的开辟;其次会影响到该地区政府的经济形象和地方政府的信用等级,最终可能会影响到一个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例如,目前上市公司之间的相互经济担保以及为其他企业和地方项目担保的情况较为普遍,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担保链。上市公司担保作为一种正常的企业经营行为,本无可厚非,但泛滥的担保和恶意的违规担保引发的连锁反映所产生的经济破坏性将是严重的,它将产生巨大的金融风险,最终将动摇区域性经济、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与安全。这在啤酒花、托普等违规担保案例中都有所体现。总的看来,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传递和扩散引发区域性经济风险、金融风险,进而形成国家经济风险的过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在与其有相互债权债务关系的企业之间传递与扩散,从而形成连锁反应的财务风险。如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在与其有债权债务关系的诸多中下游企业之间的传递与扩散,容易形成相关企业的财务支付困难和风险。

2.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在直接与其有信用关系的银行或其他非金融机构之间传递与扩散,以及这些银行或其他非金融机构又在与其有信用关系的银行及非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传递与扩散,从而形成相互波击的银行金融风险。银行或其他非金融机构风险将向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继续传递与扩散,从而引发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及证券市场的剧烈波动。

篇2

回顾2006年,人民币汇率的特征可概括为:汇率弹性明显增强、双向波幅扩大、总体呈小幅升值态势;而从影响人民币汇率短期变动的因素来看,美元走势已成为最直接的因素。

(一)2006年人民币汇率走势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完善和金融市场建设不断加强,2006年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市场供求关系导向的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运行机制更趋市场化。

1.人民币名义汇率呈波动性升值态势

人民币汇率屡创汇改以来新高,名义汇率波动性升值。2006年5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9982元,{1}首次“破八”。此后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小额波动中的稳步上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屡创新高。仅在2006年11月内,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相继突破了7.88、7.87、7.86、7.85和7.84五个整数关口,当月累计升值近400个基点。2006年12月28日,人民币汇率更是创出1美元兑7.8149元的新高;与2005年12月30日1美元兑换人民币8.0702元相比,已上升2553个基点,升值幅度高达3.17%。人民币对美元的加速升值,导致人民币对港币也加速升值。在2006年底,港币现钞兑换人民币也首次跌破1比1,人民币进入“港元区间”。

2.人民币汇率双向运行态势显现

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之后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调,双向运行态势显现。2006年3月6日开始,人民币汇率出现6个交易日的连跌,人民币汇率呈现双向浮动特征;8月中旬和9月下旬,人民币汇率经历了较大回调;11月17日,连续第五个交易日下跌,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已经达到了7.8745。人民币汇率共下跌78个基点,成为自3月份以来的最大单周跌幅。汇率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前期的升幅过大,累积的大量回调压力得到集中释放,这也是人民币汇率运行机制更趋市场化的体现。

人民币在短期内连续走高又蓄势下跌,无论朝哪个方向,累计的涨跌幅度都相当可观,这也显示了人民币汇率不仅日间的波动在日趋活跃,而且阶段性的波动区间也在放大,弹性不断增强。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比较,人民币对日元和欧元汇率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大。

3.人民币汇率仍属于基本稳定的态势

与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间汇率的波动相比,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速度和波动幅度仍属小幅渐进。例如欧元兑美元,2006年1月初为1欧元兑1.1980美元,到11月29日为1欧元兑1.3146美元,升值18%,其中仅11月份就升值了2.9%。美元兑日元汇率,2006年初和11月末基本相同,但5月16日的年内最低点110.07与10月13日的年内最高点119.81,则相差达8.6%。英镑兑美元,2006年1月3日为1英镑兑1.7404美元,11月29日升值为1英镑兑1.9492美元,涨幅为12%。由此可见,人民币汇率仍属于基本稳定的态势。

(二)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因素

1.正确看待人民币汇率升值

人民币汇率之所以出现缓慢升值的态势,从深层原因来看,与我国经济总量地位的提升和持续增长的预期密切相关。从宏观经济因素看,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2004年和2005年的GDP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0.1%和9.9%,2006年GDP增长率维持在10%以上。从长期来看,一国汇率水平与该国经济实力呈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判断人民币的长期汇率走势,来自于对我国经济长期走势的分析,这是决定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最为关键的因素。从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走势来看,未来我国有望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周期,特别是新一轮宏观调控已经发挥了作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如果没有重大干扰因素,我国经济将会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这也就意味着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发展趋势是升值的。但由于经济发展周期性规律的作用,汇率会有回归走势即螺旋式盘旋上升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看待人民币汇率的变化需要把握视角的转变,由过去“钉”住“美元汇率”转向关注“一篮子货币汇率”。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已从固定汇率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且在国际外汇市场汇率波动日益加剧以及贸易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观察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不仅要有“一篮子货币汇率”的视角,更应该注重从“美元汇率”转向“有效汇率”。根据国际金融的一般理论,货币升值或汇率上浮会产生“奖入限出”的效应,即鼓励进口、限制出口。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情况恰恰相反,进口价格涨幅显著超过出口价格涨幅,而这种情况通常是在货币贬值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显而易见,如果从真实有效汇率(REER)来看,人民币汇率不是在升值,而是在贬值。

在人民币兑美元的几次快速升值过程中,人民币兑欧元、英镑、日元出现了大幅贬值,这就使得人民币升值的效果大打折扣。汇改时确定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因而关注人民币汇率应该从对美元的单边汇率转向有效汇率。虽然据不同的有效汇率计算方法计算出的有效汇率结果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远小于兑欧元、日元等非美主要货币的贬值幅度时,从有效汇率的角度来看,人民币还是处于贬值状态。在目前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确定方式以及美元走弱的情况下,人民币要实现有效汇率升值,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可能还要大一些。我们不要将目光仅仅局限于人民币兑美元的涨跌上,而应多视角透视汇率的变动,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2.美元走势成为影响人民币汇率短期变动的直接因素

由于人民币汇率由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决定,因此它对美元的汇率,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美元在国际汇市总体表现的影响。回顾2006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几次大幅波动不难发现,美元在国际汇市的起伏几乎成了决定人民币汇率短期走势的主要因素。人民币汇率在2006年8月中旬的短期急速走低,其外部因素正是美元当时对其他国际货币整体走强。10月份以来,每当国际汇市上美元跌到一个新的低点,人民币汇率就跟随创出新高;而一旦美元反弹,人民币汇率就会出现回调。特别是进入11月份以来,美元和人民币之间反向联动更为明显,每次美元指数创出阶段性新低,人民币汇率几乎都会报以汇改以来的新高。

在美国经济数据表现不佳的影响下,美元遭受沉重打击,美元兑各主要货币大幅下挫。2006年以来,美元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总体走弱,美元兑欧元汇率、美元兑英镑汇率都跌至近两年的最低水平。11月底,美国调低了2006年经济增长及通货膨胀预期值,而美联储会议纪要也显示出多数成员预期经济增长将放缓;此外,美国公布的劳工市场失业救济人数远高于市场预期。这些因素加重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推动了市场对美联储可能降息的预期,因而导致美元进一步疲软,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升值。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是正面的。2006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和升值并没有超出金融体系和企业的承受能力范围;经济增长不仅没有减慢,而且保持了强劲的势头。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实践已表明,除了局部行业受到预料中的影响之外,总体上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保持在相当稳健的水平上,经济增长、物价和外贸形势都相当良好,如2006年GDP增长达到10.6%,外贸顺差达到了1770亿美元。我国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对于汇率浮动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把汇率机制改革的影响加以消化,这就为下一阶段继续推进汇率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兑美元自2005年7月汇改后一直保持着升值趋势,但同时,2006年以来贸易顺差却屡次创出历史新高,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并未降低贸易顺差的增长,这说明我国企业适应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能力在增强。另一个有力的证据是,自2005年汇改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然居高不下,而这些投资中的大部分是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企业之所以扩大投资,说明企业还是有利可图的。这反过来也证明人民币渐进小幅升值对出口的冲击是有限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出口企业实际盈利能力比预期高,升值强化并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从汇改后一年来的情况看,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为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以及企业效率的提高。这种竞争的加剧,则体现为出口产品的价格降幅超过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即部分企业以前隐藏了利润。二是企业在汇改进程中增加了抗风险的能力,已经开始逐渐适应汇率改革的方向,并逐渐学会运用多种汇率避险工具来应对汇率风险。多样化的汇率避险手段包括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中间消耗、提高品牌影响力和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等,其中企业使用金融衍生产品、改用非美元货币结算和投资外汇理财产品的比例均有所上升。另一方面,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远期结售汇业务范围和交易主体进一步扩大,企业使用远期结售汇的便利度明显提高。而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和掉期市场的逐渐活跃,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企业对新型汇率避险工具的适应能力和汇率风险管理意识都有所增强(巴曙松,2006)。[1]

从国内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企业而言是利大于弊的。以2006年4月底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可以看出,自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和大半年的适度升值以来,企业的汇兑损失不仅没有放大,反而实现了较大的汇兑净收益。总体而言,受益企业的平均受益金额,是受损企业平均受损金额的8.3倍。同时,汇率改革对特定区域的影响,取决于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管理能力,且大企业云集的地区(例如上海、北京等地),比中小企业遍地开花的地区要做得好很多。

(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金融机构对于汇率浮动的承受能力也逐渐增强。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时,人民币汇率一次性上调了2%;一年之后,人民币升值3%以上,其间市场交易日间和日内波动幅度加大,金融体系运行正常。这与汇改之后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有很大关系。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逐步放宽银行现汇、现钞买卖价差限制,引导挂牌汇率由对称性向非对称性发展,外汇定价从“一视同仁”到差别定价发展。“一日多价”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银行汇率风险意识,并促使商业银行从人民币汇率产品的定价机制、平盘方法、操作流程、风险管理、IT系统以及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全面加强汇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而各类金融衍生业务的陆续推出,对商业银行在提高金融衍生品的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商业银行也意识到其中存在的巨大商机,通过加快业务创新争取在新的竞争格局中抢占先发优势,并巩固自身的生存适应能力。在积极引导客户增强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认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相应的避险、保值、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适时推出新的外汇理财产品,有效规避和控制汇率风险;与此同时,积极开发风险管理、风险对冲及投资产品,综合运用利率、汇率等价值互动的机理,分别对进出口企业采取不同的定价政策。

(三)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对股市而言,本币升值预期主要会带来四方面的益处:吸引国际资本流入,获得以本币计值资产升值的收益;在实行外汇管制情况下,本币升值会出现将外币资产转换为本币资产的趋势,改善股市资金供求关系;为了抑制更多投机资金进入国内,央行将有意维持一定幅度的本外币利差,倾向于保持低利率,为股市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金融坏境;国际流动资本具有较强的投机性,将主要投资于容易变现、流动性高的证券市场。历史经验表明,一国本币升值往往导致以本币计价的资产升值,特别是以股市为代表的虚拟资产,其升值幅度将远远超过本币升值的幅度。汇改之后,不少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趋势及其对证券市场的深远影响仍然认识不足,对能从人民币升值中受益的板块也存在较大的认识局限。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是支持我国股市长期向好的重要因素,并将成为今后几年市场反复经营的投资主题之一,因此,投资者应乐观看待今后的股市行情,重点关注那些能从人民币升值中受益的行业板块。当然,下一步将不再停留于人民币升值的概念炒作上,而将逐步转向从人民币升值中受益的行业和上市公司业绩的挖掘上。

毫无疑问,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效应的进一步释放,新的汇率制度在优化我国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

三、人民币汇率政策趋势与汇率走势

由于汇率走势与汇率形成机制相辅相成,完善汇率机制才能形成合理均衡的汇率水平(王元龙,2005)。[2]而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又取决于未来的汇率政策取向,因此,有必要结合人民币未来汇率政策趋势来分析预测2007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

(一)人民币汇率政策趋势预测

2007年人民币汇率政策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在稳定汇率的前提下,从政策上弱化和消除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货币政策将突出汇率政策

针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状况,央行提出,将协调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控制,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维护总量平衡。将发展外向型经济与扩大内需战略有效地协调起来,其关键是促进国际收支趋向平衡,这是当前我国经济战略转型和政策选择的着力点,也是改善当前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6)。[3]央行在2006年8月第二次加息之后,我国的利率政策操作已经告一段落,货币政策调控的重心开始向汇率政策转移。可以预计,人民币汇率政策将成为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重心。但需指出的是,汇率政策成为货币政策重心,其内涵是多方面的,如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强人民币弹性、完善外汇市场运行体制、加快外汇市场产品创新、调整外汇管理政策等等,而不可将目光仅仅盯在汇率本身以及简单地理解为人民币要加快升值上。

2.采取多层次的政策组合

我国“双顺差”的失衡经济结构以及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由深层次制度因素和结构因素造成的。促进我国国际收支趋向平衡和实现汇率均衡,要求合适的政策组合。这种政策组合至少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实际汇率调整和名义汇率调整相结合;二是汇率政策和外贸、外资、投资、产业等宏观政策调整相结合;三是结构调整与制度变革相结合。毫无疑问,单项政策的调整或单纯依靠汇率升值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而应从围绕以消费需求为主扩大内需、降低储蓄率、调整外资优惠政策、扩大进口和市场开放等结构性政策以及汇率浮动等方面共同入手,多管齐下进行调整。

3.适时调整汇率水平

汇率政策的核心是汇率水平的调整或汇率变动。汇率作为一揽子政策的组成部分,之所以能够在调节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关键在于适时地采取合适的调整方式来调整汇率水平,即通过汇率水平的调整来适当发挥汇率政策在实现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中的独特作用。

所谓采取合适的调整方式来调整汇率水平,就是指在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不一致的情况下,央行根据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要求,以适应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调整名义汇率或调整实际汇率,或调整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相结合。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如前所述,汇率政策的操作将采取实际汇率调整和名义汇率调整相结合的方式。

第一,调整名义汇率。主要措施是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区间,例如从当前日均波幅的0.3%,逐渐放宽到日均1%的范围。人民币汇率波幅范围的扩大,将会增加投机资金的风险,使投机的动力减少,从而减少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需要强调的是,人民币名义汇率水平的调整应该是小幅的、渐进的。从汇率制度改革一年来的情况看,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了3.3%,而中美之间的利率差额为3.1%,这种状况使得投机人民币升值的热钱流入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罗纳德·麦金农教授(RonaldI.McKinnon)所指出:中国央行将严格控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这一汇率的日变动幅度限制在非常微小的水平,而人民币兑美元就以这一幅度持续波动着。但人民币汇率的具体变动时间可以无章可循,以免给投机者享受免费午餐的机会。他认为,重要的是要维持人民币的温和升值并使升值幅度与美中两国的通货膨胀率差值相一致。要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中国央行至少要密切关注美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和利率水平,并据此制定其以汇率为基础的货币政策。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应在严格控制的前提下逐步升值(罗纳德·麦金农,2006)。[4]维持货币稳定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并以此维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这个前提下,人民币汇率调整将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决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第二,调整实际汇率。主要措施是通过外贸、外资、投资、产业等宏观政策的调整,引起实际汇率的变动,如调整外资优惠政策、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出口退税等税收政策、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等都可达到调整实际汇率的效果,实现汇率均衡。具体而言,一是将我国外资政策的重点从提供税收优惠政策转向完善投资软环境,为外资提供正常经营所需要的条件,以遏制投资主体的短期投机行为与假外资等套税行为;同时减弱优惠政策的竞争,加快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实现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公平竞争。二是逐步取消出口退税政策,并开征资源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税收。三是提高法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以利于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刺激国内消费,促使企业从低价竞争策略转向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即通过实际汇率升值的方式实现汇率的均衡(潘英丽,2006)。[5]

4.发展和完善外汇市场体系

发展和完善外汇市场、逐步放开外汇交易已成为大势所趋。由于我国采用了更为灵活的管理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幅度将逐渐增大,汇率风险问题会显得更为突出,迫切需要开办银行间、银行与其它交易主体间的远期交易、调期交易、货币互换、外币期货、期权等金融风险管理业务,增加外汇交易工具,以满足企业对冲外汇风险的要求。要将以银行为主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扩展到银行、企业和个人均大量参与的完善的外汇交易市场,并适当放松资本管制,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目前,各类企业按实需原则均可开立外汇结算账户,并且企业可保留的外汇额度相当大,这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供了一条途径,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持有外汇头寸的风险。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外汇经纪商制度,让更多的企业能够通过外汇经纪商来规避汇率风险,并进一步使手中的外汇保值增值。同时,要继续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改进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进一步满足企业和个人的外汇需求;要着力促进外汇市场发展,完善外汇市场风险计量和风险分担机制,促进市场结构和交易方式复合化发展,增强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为企业、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避险产品,拓宽市场投资渠道。

汇率制度改革与汇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汇率制度改革对发展汇率衍生品市场提出了现实的需求,汇率制度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长期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我国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严重不足,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这些企业和金融机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对这些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风险防范意识的教育和宣传外,还要向这些机构提供管理风险的手段和工具,使金融机构、企业能够利用这些工具来管理风险,提高对汇率风险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汇率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对于推动汇率制度改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广大金融机构和企业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手段丰富了,风险管理的本领增强了,我们才可能考虑进一步深化汇率制度改革以及加快改革的步伐,这一点在进行汇率制度改革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包括汇率衍生品在内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将酝酿重大突破。我国将在借鉴国际经验和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配合汇率制度改革的进程,循序渐进地推出更多的金融衍生产品,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并大力推动交易托管集散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2007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预测

1.人民币汇率将继续维持双向波动、小幅升值趋势

可以预计,2007年人民币汇率不会一次性大幅升值。尽管人民币的升值速度有加快的趋势,但这只是受到市场因素影响的短期状况,人民币不可能非理性升值,更不会一次性大幅升值。在我国金融体系还不是很健全、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的情况下,过早实现汇率比较大的灵活性,将可能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损害。因此,对于人民币汇率要灵活到什么程度,应该有一个充分探讨并统一认识的过程。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处于利率、汇率都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发展,因此需要给企业一个适应利率、汇率变化的时间。

2007年,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压力明显大于实体经济内在升值需求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我国金融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国内经济、金融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对浮动汇率尚需有个适应过程;而且在汇率调整对改善国际经济不平衡影响有限的情况下,大幅度轻率调整人民币汇率,风险过大,不利于国内经济金融的稳定。因此,在人民币汇率调整方面,仍会继续保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将会在双向波动中实现人民币的小幅升值。

2.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将会在适宜时间放宽

人民币汇率弹性还有较大空间,波幅有望放宽。在较小的浮动空间和较强的升值预期下,汇率走势可能会形成单边上升的局势;而在一个较大的浮动空间内,汇率存在双向走势。即在较短时间里,可能是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大;但在更长时间里,则是人民币汇率涨跌空间进一步扩大。这将给投机资金带来一定压力和风险,使其投机进出的风险成本增大,从而可望抑制其强烈预期下的投机操作。随着人民币汇率变动不确定性增加,投机人民币升值的境外热钱就有可能减少,从而使外汇储备增长势头有所减缓。

2006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波动幅度明显放宽,单日波幅多次逼近3%这一限制区间,因此放宽汇率波幅的时机已经成熟。选择此时放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幅,有助于打破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释放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但通过行政性升值措施不仅会打破各种市场的均衡,不利于汇率、利率的市场化进程,也会破坏市场的均衡。央行8月18日宣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8月21日开市后,无论是货币市场还是债券市场,基本上没有受到加息带来的冲击。这就是说,市场发展日趋成熟为扩大人民币升值波动幅度提供了基础。合适的汇率浮动区间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基础,因此,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应根据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步骤分阶段地加以扩大,最终将人民币汇率从现行僵化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

关于时机的选择,我们认为,在进一步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和外汇市场改革的基础上,在基本吸纳和消化已经采取和准备采取的一系列市场化改革因素后,当产生了新的市场供求因素的刺激与推动,才会出现适当的时机。然而,推出的仍是遵循有管理目标的适度的浮动区间;但也不排除在汇率改革措施因各方面原因仍不能释放和消化市场等因素带来的升值压力时,提前适度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货币政策制定者应根据市场发育状态和经济金融形势,结合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可以预测,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可能性不存在,但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应该是发展趋势。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对汇率政策趋势的预测,可以得出基本判断:2007年人民币汇率浮动空间将会进一步放宽,人民币汇率在双向波动中小幅升值。

————————

注释:

{1}本文所引用的汇率数据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

————————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人民币汇率改革:进展与趋势[J].中国货币市场,2006,(7).

[2]王元龙.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3).

[3]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N].金融时报,2006-08-09(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

[4]罗纳德·麦金农.人民币汇率法则(TheYuanandtheGreenback)(N).TheWallStreetJournal,2006,(8):29.

[5]潘英丽.放弃非理性的人民币升值预期[N].国际金融报,2006-08-24.

篇3

【摘要】本文以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类别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风险;风险防范

近年来,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交易品种迅速增加。与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金融衍生产品的推出降低了金融基础产品的市场风险,增强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金融衍生产品也创造了新的风险。一些触目惊心的金融事件往往与金融衍生产品密切相关。如2008年9月爆发的次贷危机被认为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所经历的最严重的危机。目前,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正确认识风险,加强风险控制,对于促进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类别

金融衍生产品是指从货币、利率、股票等传统的基础金融产品衍生发展而来的,包括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在内的金融合约。作为—种金融产品,金融衍生产品同样具有一般金融产品所具有的风险,但是由于风险结构的复杂性以及交易的高杠杆性,使得其蕴含着更大的风险。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与金融衍生交易相关的基本风险通常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一)市场风险

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是由基础产品派生而来,其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相应的基础金融产品,因此所谓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基础产品价格波动所可能导致金融衍生产品投资人亏损的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衍生产品价格的变动更为敏感,多采用杠杆交易方式,跨期交易又使未来的产品价格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市场风险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经常面对的一种风险,相对其标的资产,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更为突出。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方违约或无力履行合约的风险,是场外衍生产品交易的一种主要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手风险,指衍生合约交易的一方可能出现违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类是发行者风险,指标的资产的发行方出现违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三)流动性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涉及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两种类型:市场流动性风险与资金流动性风险。其中,市场流动性风险与特定的产品或市场有关,是由于缺乏合约交易对手而无法变现或平仓的风险,主要发生在场外衍生产品市场中;而资金流动性风险与交易的资金有关,是交易一方因为流动资金的不足,造成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或者无法按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从而被迫平仓,造成巨额亏损的风险。

(四)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由于不当或失败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因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由于操作风险是由主观因素所引发,所以本质上属于管理问题。此类风险在衍生产品交易中危险性极大。在世界金融发展史上,由于操作风险导致一些具有悠久历史和相当资金实力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的例子屡屡发生,巴林银行破产事件就堪称金融衍生产品操作失败的经典案例。

(五)法律风险

在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活动中,由于交易合约在法律范围内无效而无法履行或者合约订立不当等原因引起的风险是法律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导致在衍生产品交易中发生的亏损,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有相当部分是源于法律风险。

二、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状况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等经济主体迫切需要通过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回避各类资产价格波动的风险。20世纪90年代初,金融衍生产品开始在中国市场出现。1992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了我国第一个金融衍生产品国债期货,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和相应的风险控制经验,爆发了“327”事件,最终于1995年被取消;海南证券交易报价中心在1993年推出深股指数期货,则由于市场规模太小在当年即被叫停;中国人民银行于1997年了《远期结售汇业务暂行管理办法》,允许中国银行首家试点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中国银监会于2004年正式颁布《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为金融机构从事衍生产品交易制定了专门的办法;2005年股市权证和债券远期交易正式推出,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建立;2006年我国首家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成立;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有关事宜的通知》,正式启动利率互换业务;2009年《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2009年版)出台,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总体而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呈现出稳步快速发展的局面,但与国际发达市场相比,还尚有距离。从产品类型看,虽然基本涵盖了远期、期货、掉期、期权这四类衍生产品的基础形式,但仍没有在国际市场交易活跃的利率期权、权益类与商品类等场外衍生产品;从交易量看,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量还很低,以利率互换为例,据《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交易名义本金分别为4121.5亿元,同比增长90.07%,但其所占全球市场余额的比例还很小;从市场的发展来看,尚处于初级阶段,场内市场还未正式交易,场外市场规模有限,尚不能满足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风险防范和投资需求。

三、我国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成因分析

作为一把“双刃剑”,金融衍生产品能够规避金融市场的风险,但由于其杠杆性以及定价复杂的特点,也有可能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我国金融衍生产品起步较晚,由于各种外部条件制约及金融衍生产品的自身特性,可能引发风险,出现一系列问题。

(一)监管体系尚待完善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主要由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和外汇管理局来实施,监管主体过于分散,完整的市场监管体系尚未建立。如果监管缺位,将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就暴露了场外衍生产品由于监管缺失而产生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及雷曼清盘等一连串事件的严重后果。虽然2007年中金所与上证所、深证所等机构签署了跨市场监管协作协议,在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联合监管迈出了重要一步,但银证期保的联合监管依然任重道远,如何加强协调,既要防止监管真空,又要减少重复监管,还需要不断探索。

(二)法律制度还不健全

要保障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有序运行,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银监会于2004年颁布实施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法规。之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风险控制管理办法》、《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系列文本等制度的陆续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风险管理制度,降低了法律风险。但总体看来,我国现行的与金融衍生产品有关的法规,基本上为部门规章,是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各监管机构针对具体的衍生产品制定的,缺少统一的有关金融衍生产品的国家法律。以期货市场为例,中国的期货行业正在迅速崛起,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商品期货交易市场,而《期货法》至今还未出台。因此,与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相比,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略有滞后,由于缺乏衍生产品交易和风险管理的相关指引,不能适应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需要。

(三)内部风险控制能力不足

随着金融衍生产品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各类机构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参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我国企业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认识和管理存在严重不足。2008年下半年以来,连续爆出中信泰富155亿元港元巨亏、国航亏损人民币68亿元等事件。作为独立交易主体,这些中央企业在参与海外衍生产品交易中,由于自身的风险控制措施的漏洞,贸然使用复杂的场外衍生产品,违规建仓,导致了风险失控,在股权、商品、外汇市场出现投资亏损。

四、我国金融衍生产品风险防范的措施

在金融体系日益国际化和市场化的趋势下,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在我国快速发展。金融危机的爆发也给我国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建立健全高度协同的市场监管体系

由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跨市场、跨行业的特点,需要有关监管部门的通力合作、协调配合,建立一个较完善的监管体系。首先,为保证投资者利益,有必要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之间建立监管协调机制,通过信息的共享,协调监管职责,提高政府监管的效率和水平。其次,加强交易所和行业自律组织之间的联合监管,针对不同种类的金融衍生产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使交易者的市场行为受到有效的约束和规范。此外,还应加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国际监管与合作统一,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总之,通过政府统一监管,确保在市场管理、交易法规、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一致性,保证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

为了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我国有必要加强金融衍生产品法律法规的建设。第一,在立法方面,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性和复杂性,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金融衍生产品设立专门性法律,出台统一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法》,以保证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范、稳定发展。第二,制定和完善有关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法律。创新赋予了金融衍生产品旺盛的生命力,也带来了风险。因此,对于创新应该在方案上充分论证,有法律依据,并具有严密的监控措施。第三,制定有关衍生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的法律,使风险管理主体的职责分工、管理程序、规则的制定都受到相应的法律约束和指引,为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三)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为防范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避免出现重大风险和过失,交易主体应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篇4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市场;问题分析;监管模式;监管效果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0-0131-02

1 金融衍生品市场概述

1.1 金融衍生品的概念

金融衍生品是指一种金融买卖合约,在该合约中,至少一方承诺在未来某一确定的时间以交易双方事先约定的价格、约定的结算方式提供一项约定的资产。金融衍生品合约中约定的资产称为基础资产或标的资产(Underlying Assets)。该标的资产可以是实物商品(如原油、小麦、铜等)、金融资产(如外汇、银行存款、股票、证券等)、利率、汇率或各种综合价格指数等。金融衍生品根据产品形态,可以分为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四大类。根据原生资产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股票、利率、汇率和商品。

1.2 金融衍生品市场概念

金融衍生品市场是由一组规则、一批组织和一系列产权所有者构成的一套市场机制。其分类标准和具体类型与金融衍生品相同,即是存在什么样的金融衍生品,就存在什么样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其功能也即是保证在其中进行交易的衍生金融资产发挥作用。

1.3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特点

(1)期货市场规模庞大但品种稀少。但统计显示,目前全球100家期货交易所上市93类期货商品267个品种,截至2012年5月,我国期货市场仅有铜、铝、小麦、豆粕、棕榈油、PVC、白银等28个期货品种上市交易。尽管我国商品期货交易规模大,但却集中在少数品种上,我国商品期货市场规模大但品种少的局面与国际市场形成鲜明对比。

(2)市场需求大且本土市场发展强劲。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宏观经济基础已经比较牢固。2012年,我国外汇储备高达3.31万亿美元,人民币信贷余额为62.99万亿人民币,股票总市值31.54万亿元,其中流通市值为24.31万亿元,债券托管额达20.18万亿元,交易所债券年度成交额为6.75万亿元,银行间债券成交额高达162.81万亿元。如此庞大的经济规模和交易量为衍生品市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环境,同时也萌生了对农产品期货、金属期货、能源期货、外汇衍生品、利率衍生品、权益衍生品的巨大需求。

(3)金融衍生品发展滞后。金融衍生品是交易所衍生品市场的主要交易品种,而我国交易所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滞后,除股指期货已上市以外,其他主流产品,如股指期权、国债期货与期权、外汇期货与期权及个股期货与期权等产品尚未起步,场内交易的金融衍生品缺位,与实体经济地位不匹配。

(4)本土过于谨慎推出而境外抢先上市。从2000年开始,亚太地区的期权交易得到快速发展,在2003年其成交量达到了占全球75%的高峰值。而我国市场上却不存在标准的期权交易,严重落后于周边国家。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包括20世纪90年代前期试点失败的负面影响,也包括近些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事件造成的顾虑,以及法律法规、市场机制、管理水平、人才培养、投资者教育等不成熟、不完善因素的拖累。在我国本土市场缺位的同时,境外抢先上市金融衍生品的案例在全球化的今天早已司空见惯。2006年9月5日,新加坡交易所推出了新华富时A50指数期货,这是全球第一个针对中国A股市场的指数期货合约。

2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问题分析

2.1 法律规范不健全且滞后

目前,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相关法律规范主要是一些少量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散见于《证券法》、《期货交易管理条例》(证监会制定)、《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制定)中,相关法律规范的科学性、全面性、权威性显然不够,在交易的主体资格和授权、交易的、交易的避险性及其认定、交易净额结算在破产程序中的有效性等方面存在法律风险。

2.2 监管主体多元化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下的机构型监管模式,割裂了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的统一性,导致监管主体多元化。比如,银监会是银行业从事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部门,人民银行与外管局又是银行业从事利率、汇率有关衍生交易的监管机关,证监会则是证券交易所衍生交易的监管主体,监管权呈现出多方利益博弈的状态。监管主体的多元化导致风险披露标准交叉、不统一,降低监管效率,增加交易成本,甚至出现分业监管与跨业违规的监管漏洞。

2.3 监管手段较为单一

面对监管对象的多元化、复杂性,作为金融衍生业务监管者的监管手段显得较为单一,监管能力和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对衍生品市场交易主体风险监管侧重于依赖事先的资格审批和市场准入,而对其内部风险规范不够、引导不力,重视资格审批、轻视流程控制和风险管理,惩戒机制缺失,现行监管手段难以胜任金融衍生业务发展的要求。

2.4 会计信息透明度不够

我国自开办金融衍生业务以来,金融衍生品一直是以表外业务进行,许多与金融衍生产品相关的业务无法在会计报表中得到真实、公允的披露,衍生品的会计信息透明度不够,作为表外业务存在较大风险隐蔽性,监管者的监管依据也难以体现。

2.5 衍生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金融衍生业务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缺乏金融衍生产品自主设计和定价能力,自主开发金融衍生品的定价机制、风险管理能力明显不足。面对客户在规避汇率、利率风险和保值的需要,采取的是拿来主义,主要采取与外资银行合作分成的方式。与此相对应,金融衍生业务监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普遍不高。

3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现状

从上述存在问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市场监管比较薄弱是制约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

3.1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实行“一线多头”的监管模式,呈多头监管、交叉监管、重复监管以及分散监管的特点。在监管主体方面,银监会主要负责对商业银行从事的金融衍生业务进行监管,同时对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法人以及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分行等符合相关规定的金融机构开展的金融衍生业务实施监管。证监会主要负责监管国内期货交易,监管期货交易所和其他衍生工具交易所(黄金交易所除外)。国有企业若要参与境外期货业务需由国务院批准,并取得证监会颁发的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套期保值计划报证监会备案。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衍生工具业务实施监管。人民银行监管作为衍生工具场外市场的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和黄金交易所。同时根据2003年新修改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掌握功能型监管的权力,主要侧重于宏观方面的监控。财政部主要负责制定与金融衍生品有关的会计准则。当前随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跨国银行的进入,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这种分业监管模式的根基已经松动,多头监管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导致监管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3.2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模式效果分析

首先,在这一监管模式下,各个不同的监管机构对不同金融行业进行相应的监管,当金融衍生品市场出现问题时,就需要各个具体的监管部门协调、配合出台相应的措施来加以解决,解决问题的时间周期比较长,这显然不适应金融衍生品市场上风险突发性发生的特点,使得监管措施不能及时对具体情况做出反映。这种一线多头的监管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实施有效监管的需求,往往导致市场上的风险得不到及时处理,从而错过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的最佳时机。

其次,在一线多头的监管模式下,监管目标和职责较难明确,往往导致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系统风险监管目标的界定比较模糊,容易导致金融监管冲突和监管空白,监管者往往缺乏对系统性风险的宏观了解和总体把稳,使得金融监管当局无法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隐患。

由上可见,在一线多头的监管模式下,监管主体众多,监管成本较大,严重影响了监管效率的提高,已经不能适合金融衍生品市场日益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重构我国金融衍生市场监管体制。

要重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制,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科学、有效、实用、超前的架构。结合当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新的监管体制应该在避免监管真空、提高监管效率等方面具有优势,这就使得实行统一监管模式的现实意义更为突出。考虑到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复杂性,在统一监管模式下应实行多层次监管。

从实践角度看,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统一多层次监管体制重构的目标是要实现一元二阶三维动态无缝监管。所谓一元,是指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统一监管模式,即成立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实现银行、证券、债券、期货、基金、保险业统一监管,结束目前我国金融业由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财政部、发改委等多头分散监管的格局。所谓二阶,是指在金融衍生品市场运行过程中,常态监管以市场自身体系维持,此为一阶;当市场本身的监管力量不足以解决市场风险的时候,政府监管的作用将自动发挥,以使金融衍生品市场有序合规运行,此为二阶。所谓三维,是指监管层、交易所和投资者三个维度的渗透式监管,即宏观上由监管层常态监管、中观上由交易所即时监控、微观上由投资者自我约束,三个维度彼此渗透,互为补充。

参考文献:

[1]郭英杰.关于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思考[J].商业时代,2009(26).

篇5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 金融工程 风险度量 风险对冲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财务风险也逐渐加剧,外汇汇率、市场利率和商品价格日益频繁且剧烈的变动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和市场份额,改变企业的预期价值或实际现金流进而导致财务风险,甚至国外市场毫不相关的波动也会产生蝴蝶效应,进而引发国内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准确度量并积极管理财务风险日益成为企业管理者和理论研究者的重要任务和课题,近年来,公司财务和金融工程的跨学科研究促使国外实务界和理论界不断尝试利用各种金融工程技术和产品来管理财务风险。金融工程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在险值(Value at Risk,VaR)、现金流在险值(Cash Flow at Risk,CFaR)和在险盈余(Earning at Risk,EaR)等技术对财务风险进行度量和预警,同时提供了远期(Forwards)、期货(Future)、期权(Option)、互换(Swap)及实物期权(Real Option)等金融产品并不断创造出更为新颖的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对财务风险进行对冲管理。

二、财务风险管理的趋势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既会遇到系统性风险,即来自产品要素市场的价格波动和来自金融市场的利率、汇率及股价波动,还会遇到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非系统风险,其结果反映在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进而产生了财务风险。因此,财务风险管理的实质是以应对现金流不确定性为核心的现金流量最优配置过程,其基础是对现金流短缺风险的度量和预警,方式是通过各种手段降低现金流波动。

早期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着重于选取支付能力指标、利润质量指标、营运效率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等部分有代表性的财务比率指标旨在评价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的优劣,但并不能描述企业存在财务风险的大小。随着对现金流相关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意识到现金流是一个更能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状况的直接信号。因此研究者逐渐建立了以现金流短缺为内因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并结合金融工程技术开发出现金流风险测量方法(如CFaR)进行度量,为风险管理者提供更为直接的风险描述,通过在某一置信度下的最大现金流损失来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

三、金融工程技术度量财务风险

风险度量是财务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判别风险类型和产生原因来确定损失发生的概率并计算出风险的敞口水平,这样才能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的依据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防范风险。

VaR是金融工程中风险度量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以概率统计为基础的系统量化潜在价值损失,即通过数学模型和方法计算出在一定概率水平(置信度)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投资组合在未来某一时点的最大可能损失。其优点是统一了风险度量的标准,让管理者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该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逐渐被全球各主要金融机构、公司及金融监管机构所广泛运用,其相关技术的延伸(如EaR、CFaR等)也逐渐扩展到了非金融企业,为财务风险管理者提供了决策依据。

CFaR是研究者在VaR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应用于非金融企业的现金流风险度量工具,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VaR中的金融资产指标替换为企业财务指标,计算出在一定概率水平(置信度)下,企业未来某一时点所面临现金流的最大短缺额,表现出来的是与现金流对等的单一度量指标,是一种对企业财务风险充分的统计描述。这样将大量信息压缩为一个数字并能使非财务管理者和财务管理者都一目了然的关注到财务风险的度量,也使得企业的管理者和外部的财务分析师能更容易的交流。因此,这一概念问世以来逐渐被企业风险管理者认可,并经常利用其帮助制定相关的财务政策。1999年,RiskMetrics Group公司首先在VaR的基础上提出CFaR的概念,即在特定市场风险水平下的现金流波动,并研发出一种称为自下而上(bottom-up)的模型来分解出暴露在市场风险之下的现金流成分。2001年,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协会(National Economic Research Associates,NERA)反其道而行之,主要关注现金流的整体波动性,并研发出了一种称为自上而下(top-down)的回归模型,通过在同一行业中比较与目标研究企业类似的其他上市公司的净收入变量来计算CFaR值。2005年,Andren、Jankensgard、Oxelheim三位学者另辟蹊径,将重点放在研究宏观经济和市场变量是如何按预期影响企业现金流的,并研发了一种称为基于风险敞口(exposure-based)的模型,将影响企业现金流的诸多风险敞口因素设为自变量,现金流指标设为因变量,并通过回归模型估计风险敞口系数,再根据风险敞口系数估计现金流的分布,最后计算出企业的CFaR值。CFaR技术通过使用不断创新的分析模型来度量企业现金流风险,从而为财务风险管理着规避最坏情况时的下侧风险提供依据,因此越来越受到非金融企业风险管理者和许多著名风险管理咨询服务机构的重视和运用。

四、金融工程工具冲对财务风险

传统的财务风险规避方式是通过减少债务、压缩投资等措施以达到降低现金流波动的目的,但是这就意味着企业失去了一种重要的融资渠道,也放弃了一些潜在收益的投资机会,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其他影响现金流风险的因素仍然存在。因此,这种消极的风险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于企业发展的要求,人们逐渐将目光转向了利用金融工程工具积极对冲乃至利用财务风险。

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等金融工具在最大限度降低现金流风险的同时还能确保公司有足够可利用的现金流量投资于有利于企业发展前景的项目,从而对现金流波动性进行套期保值。企业内部可利用现金流量并不总是刚好满足投资所需的资金,有时会供过于求导致资金闲置,有时又供不应求,而外部融资成本昂贵又导致投资机会流失,这种现金流量与使用时间窗口的不匹配导致了投资偏离最优水平。现金流量套期保值能减少这种不平衡以及由此带来的投资扭曲,不仅仅简单地减少企业现金流量的波动性,还能使企业更好地保持资金需求与内部资金供给的一致。

实物期权作为另一种新兴的风险对冲管理工具,其目的是通过最优执行策略降低下策风险并扩大上升空间,进而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如何在不确定性环境下进行战略投资决策的思路。利用实物期权来控制企业的现金流风险,在减少了净现值波动性的同时减轻了企业的营运风险,在利用金融工程工具积极管理财务风险的实践方面起到了探索性作用。

五、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等成熟金融市场国家的研究者和企业管理者在结合金融工程、公司财务和企业风险管理等众多理论的基础上,对财务风险管理理论进行了大力的创新和发展,取得许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并在实务操作中广泛应用。目前,不断开发更精确的风险建模能力和设计更完美的衍生产品(如天气衍生品、环境污染信用衍生品及经济指标衍生品等)来度量和规避风险是财务风险管理发展的前沿领域。我国经济正以更快的步伐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财务风险管理也应成为企业管理层应充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的深入,基于金融工程技术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将会在不断创新的资本市场环境下获得长足发展。

然而,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利用金融工程技术和金融衍生产品来管理财务风险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是简单的介绍国外的理论,缺乏结合本国实际的探索和运用,存在金融衍生产品不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我国对金融工程运用于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从监管部门而言需要完善金融市场构架

1.为非金融企业打开参与金融市场的通道。金融市场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平台和基石,能否参与金融市场和参与程度的高低都会阻碍企业现金流量套期保值战略实施的效率。我国目前已建立了同业拆借、票据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基础性金融市场,但这些市场目前主要的参与者还是以金融机构为主,很多市场对非金融企业来说存在准入门槛,有的即使可以进入也存在诸多障碍,导致非金融企业参与的程度很低,因此必须不断扩大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为非金融性企业参与搭建平台。

2.完善金融市场创新的法规体系。由于我国现代金融体制建立的时间较晚,相关法规尚不健全,至今还没有一步完善的关于金融创新产品的法律法规。同时,资本市场多头监管、有效市场还未建立等问题都阻碍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所以必须完善金融市场创新的相关法规,争取早日实现统一监管,为金融创新提供一个有利的法制环境。

3.大力推动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在当前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我国金融市场的创新力度远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金融衍生工具品种太少,创新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必须大胆进行交易机制和交易产品的创新。我国虽然已经建立商品和金融期货交易所,并推出了远期、利率互换、商品期货、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衍生品交易,但是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金融产品交易不活跃,未能充分发挥其套期保值的功能。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此类金融衍生工具的利用,同时开展实物期权、信用违约互换等风险管理新品种,创造出更为新颖的金融产品,为企业抵补利率、汇率、商品价格等波动引发的财务风险提供管理工具。

(二)从企业自身而言需要构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系统

1.加强对企业运用金融工程进行风险管理的意识,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新理念。金融工程是近二十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企业风险加大而逐渐兴起的一门综合学科,而我国除了少数大型企业在对外经济活动中运用期货等工具并遭受重大损失外(如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衍生品交易巨亏事件),企业发生大风险的案例较少,缺乏金融工程应用的土壤。绝大多数企业对金融工程及其衍生工具知之甚少,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更谈不上利用金融工具规避风险。此外,企业财务人员缺乏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现金流波动性较大,企业在面临较好的投资机会时往往出现现金短缺,造成投资不足现象严重,最终影响了企业价值的提升。因此,需要在整个企业层面树立风险管理观念,深化利用各种金融手段化解风险、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的意识。

2.加大培养掌握金融工程和财务风险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需要。目前国内对于金融工程技术方面的认识和研究才刚起步,相关金融衍生产品不多,能结合金融工程技术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更是不足。因此,积极开展金融工程和企业风险管理学习,并培养掌握金融工程和财务风险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企业在面对风险日益加大的国际金融环境挑战中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应该提倡和鼓励中大型企业积极使用金融工程这一新型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在社会经济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从而使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逐渐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RiskMetrics,corporateMetricsTM Technical Document, New York:RiskMetrics Group,1999.

[2]J.Stein,S.Usher,D.LaGatutta,and J.Youngen,A comparables approach to measuring cash-flow-at-risk for non-financial firms[J].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2001(04):100-109.

[3]Marliese Uhrig-Homburg.Cash-flow shortage as an endogenous bankruptcy reason[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5(29):1509-1534.

[4]Niclas Andrén,H?kan Jankensg?rd,and Lars Oxelheim,Exposure-based cash-flow-at-risk an alternative to VaR for industrial companies [J].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2005,(03):76-86.

[5]Giuseppe Alesii.VaR in real options analysis[J].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14):189-208.

[6]侯祥鹏,李忠海,杨红丽.运用金融工程管理企业风险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02):114-115.

[7]周方婧.浅析金融工程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带来的新思路[J].时代金融,2008(08):98-101.

[8]李卓琳.金融工程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J].管理观察,2011(11).

[9]于天宇.金融工程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发展实践[J].中国外资,2011(12):116.

篇6

统计在金融专业中的应用已有很长的历史了,本文重点研究统计工具在金融投资方面的应用与其发展历程。

【关键词】

统计工具;金融投资制;应用;发展历程

随着金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以及统计学相关理论的不断进步,统计工具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金融学是经济现象的一门重要学科,与统计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面重点回顾一下统计工具在金融偷袭领域的应用历程。

1 “股票指数”的计算阶段

股票价格指数是用来反映一定时期内证券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总体变动方向与程度的动态相对指数,计算股票价格指数时,一般都要考虑到股票的发行量和成交量的因素对股票市场的价格的影响,不燃难以全面地反映股票市厂价格的变动情况,所以需要运用加权综合平均法去计算股价指数。依据计算公式选择一下几种公式:

(1)以基期值(Q1)为权数的公式(也叫拉氏公式)

(2)以报告期值(Q1)为权数的公式(也叫派氏公式)

(3)同时考虑到基期和报告期数值的理想公式

选择不同时期的权数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犹豫各种指数计算公式都会产生误差,而就指数实质来看,它是一种指数计算值和指数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一般认为,以基期同数量指标作为为权数的拉氏公式不能够反映数量指标在两个不相同时期发生的变动;并且,拉氏公式实际上是一个变形后的算术平均值的算法;而是以报告期同质量指标做为权数的派氏公式就无法反映质量指标在两个不一样时期发生的变化;并且经过变动后,派氏公式实质上是一种调和平均数的算法。由于算术平均数在同一资料条件下的计算结果大于调和平均值,而且受数列最大值的影响大于受最小值的影响,从而造成计算结果和指数真实值发生差异。

2 投资组合理论阶段

投资组合理论是哈里·马可维茨在19世纪50年代提出,该理论的核心是股价是随机变动的,所以可以运用过去的变动数据计算出随机变量的收益的期望值和差值,哈里·马可维茨认为,投资者的目的都是追求最大收益与最小的方差。在它的研究中,方差就是投资者应该承担的风险。

哈里·马可维茨对顶时间长度计算收益,可年度、可季度,同时也可以计算周收益,收益是期末股价减掉期初股价再加上期内现金红利,收益意味着盈利,收益为负就意味着亏损。有了大多周期收益的数据后,可将这些收益数据统一汇总并且除以周期数,得到的一组收益随机变动的期望值,即平均收益,依据平均收益能够计算出这组收益随机变量的方差,因此股票的收益随机变量的期望值与方差计算出来后,还需要计算不同的股票之间的相关系数,这些都完成以后,就可以依据期望收益最大且总方差最小的模型求解出最优投资组合。

由投资组合理论我们可以总结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投资组合的总体风险小于各项资产风险的加权平均值,因此投资组合可以减小风险。这个结论在现代很多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管理工作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3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及其衍生模型阶段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设立在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础之上,由于投资组合可以减小风险,所以如果把市场上所有的证券视为是一种投资组合,那么其中就可能会不再有风险,或者无论怎样组合都无法减小的风险。实际上,无法分散的风险是客观拥有的,这样那样的风险作用于整个经济主体,所以如果想把整个经济体视为是一个系统,这样的风险可以称之为“系统性风险”。再者,他们假设市场上存在一个“无风险利率”,风险厌恶者可以依照该利率贷出资金,得到无风险报酬;风险偏好者可以依照此利率借入资金,投资于风险资产来获取更高的收益。一般认为,国债利率就是无风险利率。

在这两个假设的基础下,一项资产的价格,应该是等于无风险利率(假设为α)加上它所承担的风险的相应贴水。然而它的特定风险一定是和“系统性风险”相互关联的,因而风险贴水也就能够决定了市场组合报酬率会高于无风险利率的部分,即E(RM)- α。因而,此项资产要求的报酬率应该就是α +β3[E(RM)- α],而β应该是这项资产的一个规定的倍数。可以看出,这就是线性回归分析当中所运用的表达式。通过理论及实际研究,已经证明:一项资产P所要求的报酬率与它本身风险之间存在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不确定的条件下的一个均衡模型,在金融投资领域有着十分显要的位置。后人也在对这个模型进行不断的研究和修正,得到了很多衍生模型。其中较为突出的如:套利定价模型。此模型一方面减少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很多假设条件,另一方面也为了更加接近真实情况而添加了许多除了市场风险之外的其他的风险因素。因为是多因素分析,就存在一个以上的“β”,因此从形式上看,这个模型和“多因素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十分相似。而该模型的推导毋庸置疑需要多元回归分析这一工具。

4 评估金融机构风险的VaR模型阶段

1993年,JP·Morgan,G30集团在考察金融衍生产品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新的风险测量方式,即“风险价值法”(Value at Risk,也称为“在险价值”),这就是VaR模型的由来。VaR就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依据一定的概率水平,预期对最低损失的货币的计量。举例说明,一天内5%概率下100万元的VaR意思是指这家公司期望的是一天内损失100 万元的概率是5%.因此也有人把该VaR的概念表达为:在95%的概率下,损失不会超过100 万元。由这点课件,VaR表示的是给定置信水平上的最大的损失。

依据上述,可以知到VaR 可以定义为VaR = E(ω)-ω’①,其中E(ω)为资产组合的预期的价值,ω是资产组合的期末的价值,ω’是置信水平α下投资组合的极低期末的价值。即使其计算过程是很复杂的,特别在投资组合重更为复杂的前提下更加需要全面的风险因素分析以及庞大的数据量采集,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十分简单易懂,比如上述的“在95%的概率的前提下,损失不会超过100万元”。所以,VaR被 “巴塞尔协议”指定为银行风险管理以及风险披露所必备的一个指标。

5 电脑、网络的出现可以帮助我们获的更多有用的信息

所以现在的数据,已经不是数据库,而是数据仓库;如果我们要考虑股票市场股票交易某一天中每一笔的数据,一年的数据量那是非常大的;比如我们要考虑银行客户现金流量的记录,那么几万客户一年的数据也是特别庞大的。所以将大量数据应该分类,并且从每一类数据中去发现各自的特点与各类数据的共同特点以及怎样来分类都涉及到统计问题。按什么样的指标来分类,这些就需要与专业知识相互结合。这样,分类才能有意义。比如,股票可以按价格的涨、跌情况来分类,又可以按照它们价格变化的趋势方向来分类,也可以按它一段时间内的情况(收益、稳定、波动、上升伙食下落等)来分类。很明显,不同的分类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例如对银行客户的信用度评价,实际上也是首先需要将客户按其信用度的情况来进行分类,与信用度有关的因素,各种各样的企业的差别可能是很重要的,也可能是不相关的。现金流动的历史情况,会提供良好的信息,但是设计什么样的指标能够反映出现金流动的动态状况呢,并且和客户的信用度有关,这就不是单纯的统计问题。

分类之后,各类的特征是什么呢?哪些特征是共同的?哪些特征又是这一类特有的呢?这时会有很多统计分析的手段可以运用。例如主要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就是从分类指标本身去寻找特征的一种方法;另一种是各类的差别已经很明显,可以用其他的指标来显示它们之间的差别,现在就只能能用回归分析来分析分类指标和显示差别指标之间的联系。比如,已经知道有若干种股票是表现为好的、若干种股票表现是差的,该两类是历史上已经完全可以判别清楚的,这时就希望可以从这些股票的历史价值中去发现那些量,由于它们对于区别这两类股票是有重要意义的。这时就可以用来判别分析(它实质上也是一种回归,只是因变量只是取*,+ 两个值)来处理,处理的结果有可能是两种:

一是找到了能够判别这两类股票的判别模式,显而易见这模型对今后的区分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是找不到判别因素,这就表明历史的价值资料中并不含有这种信息,应该从其他的途径中去寻找。

无论是那一种,对于理解历史资料的作用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金融的统计分析中,通常最后的目标是预测,希望能够从历史资料中,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较好的预测模型,这样就为决策提供一个科学的、客观的依据。预测模型的建立不能够只从数据出发,一定要去考虑与金融的联系,否则实际效果会很差。这一方面,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芝加哥大学一教授在北京大学学术讨论会上做的报告。他利用了外汇市场的数据,剖析了高频资料方面的方差为什么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率。该教师认为,这是因为高频数据内部的相互关联性造成的。这个原因是非常明显的,一天内一种股票价格的变动不会就是彼此独立的,下一笔交易的价格一定会与当天之前的交易价格相关联,但是相关性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没有人去认真分析过,那次报告中就认真分析了这个影响。我们通常会停留在怀疑一些假定是否会成立,从而不想去用一些已经有了的方法,有时用了这些假设,又去怀疑符合实际的程度有多少,而不是去认真分析假定不合适时后果究竟有多大。

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分析,货币政策是对宏观经济有着直接影响的,这些年来,政府也采用了一些货币政策措施,然而政府可以使用的管理手段,还有很多可以考虑,比如我们现在,这几年兴起来的住房贷款,在国外早已实现了。如解放前就有的支票兑现,到现在我们还没有真正的实行。耐用消费品贷款也同样还是停留在谈论阶段,而以上这一类比较方便施行的金融工具发展特别的快,形势又迫切需要我们去开发这些产品。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就对统计工具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应用历程进行一一研究、探讨,总之随着科学不断的进步,统计学、金融学应用的越来越广泛、需要我们学习研究的知识也随之增加,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时统计学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崔文田,徐青川.《应用统计分析教学实践案例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WT0会计改革 发展

经过我国政府的不懈努力,继1999年11月1 5日中美两国正式签署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0)问题的双边协议后,中国与欧盟于2000年5月19日又达成“入世”协议,这标志着中国的“入世”即将成为现实,WT0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入世”将为中国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提供好机会,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会计作为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本文拟就WT0对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作一初步探讨。

WT0对会计的冲击

(一)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影响

依WTO协定第16条第4项的规定,所有会员国的法规应与WI0的国际规范一致。“入世”后,中国的经济体制将与世贸组织的原则接轨。改革开放以来,财政部已先后颁布了基本准则和10个具体会计准则,这表明我国会计改革已步入了国际化的发展轨道。但也应看到,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的还显得相对薄弱和滞后,虽然中国制定了若干会计准则,但与国际会计准则仍有一些分歧,不利于国际间经营状况的比较,也不利于来华投资合作的外商了解中方合作伙伴的经营状况,跟不上发展的要求和准则建设的步伐。1995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与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双方达成协议:IASC承诺于1999年完成核心准则的制定工作,而IOSCO则承诺:如果核心准则得到双方认可,IOSCO的技术委员会(Technical Committee)将要求跨国筹资机构和上市公司遵循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核心准则提供有关财务信息。这是全球财务会计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一个里程碑。21世纪制定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要求国际准则统驭国际经济活动,指导世贸组织成员国各国的会计准则。离开国际会计准则,任何国家都会失去国际会计比较利益,国际会计准则制订的目的在于促进世界各国财务报告的一致性,使企业以一种能够共同接受的国际商务通用语言编制一套财务报表或合并财务报表,满足国际资本市场的需要。因此,进入21世纪后,我国企业会计面临的是全球化的国际会计核心准则(core Standards)。WTO要求中国会计准则能够尽快国际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会计国家化的内在要求。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还要走一段漫长而艰巨的路程,但这又是我国不得不摸索,不得不走的关键之路。

(二)对会计假设的冲击

“入世”将推动商务的广泛。电子商务使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引起了全球范围的结构性革命。其中,EDI(电子数据交换)开创了世界范围内实现文件处理和交换的新型贸易方式。据统计,全世界已有10万家企业使用EDI,并以几乎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欧盟亦宣布自1998年起,所有出口到欧盟国家的货物都必须采用EDI报关。这些都迫使我国外贸企业把握时代步伐,更新观念,积极采用国际上新型的贸易方式以促进出口,增强竞争能力。化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和网上实体的出现,使经济交易、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给我们的会计工作提出了挑战。众多“网上公司”、“网上银行”、“网上资本市场”及远距离多主体的网上合作体的涌现,出现了会计上所谓的“虚拟主体”,这种网上实体的主要资产就是知识及其载体——人力资源,其存在与否取决于业务需要和盈利问题,传统会计主体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将会受到冲击,这种网上实体的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是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

(三)使现行会计计量理论面临重构

“入世”后,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增加。产品设计人员能更多地将智能化、自我诊断、用户见面和产品维护融入到资本货物和消费类产品中,使制造商能在高速度、低成本的前提下实现生产流程的程序化。而且企业的投入将更集中在人员培训、市场调查研究和开发新产品、计划、设计、广告营销及内部管理系统的沟通等信息活动中,企业产品的成本内涵发生巨大改变,信息智能成本所占的比重急剧上升。

这样,以什么样的方式对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价、合理确定价值摊销年限以及在资产负债表和相关报表中的合理定位,以反映企业的整体资源状况是很迫切的课题。同时,电子商务的出现使无纸交易变成现实,如何加强对这种无纸交易及无书面记录经济业务的核算和管理,也是新时期给我们会计工作的挑战。另外,伴随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展,国际会计理论界人士公认的财务会计三大国际难题:外币折算、合并会计报表、物价变动会计更加突出。“入世”后要求会计信息的输出要选择某一通行币种(或产生一个全面币种)来做为标准形式,进行折算后披露,使跨国集团的关联人在世界任何一国都便于理解,从而消除语言阻碍进行财务信息交流。这些促使我们重构会计计量理论,无疑会带来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的重大变革。

(四)会计核算技术手段的挑战

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使传统的手工记账受到了巨大冲击,而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的推广更是对手工数据处理的性冲击。传统的手工账在电子商务大潮下将土崩瓦解,全面退出历史。相应地,计算机账务除了单机状态下系统的内部各功能模块之间的有效联接外,还涉及到网络状态下公众接口问题,比如确定向企业内部、银行信贷部门、证券经营机构开通的数据范围。此外,还要处理好与银行结算系统、税务稽查系统、海关系统、联运系统乃至审计系统的有效联接,从而使电算化由微观数据处理深化为宏观数据处理系统,使电算化由封闭走向开放,这将对财务软件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会计风险更加复杂

“入世”加剧了国际经济活动的激烈竞争,企业会计工作面临的风险加大。开拓新的市场,必然要面临新的风险。高产业的崛起、经济的全球化扩张,导致不确定性因素增长。由于信息不完备与非对称分布,又促使风险加大。“入世”后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将会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这样,人们在管理活动中不能不考虑风险因素,要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会计需要经常捕捉各种市场变化的信息,并对这种变化的趋势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外贸风险既有进出口货物的价格变动风险,也有与之相关的外汇汇率变动风险。产生这些风险的原因很多,但防范这些风险的措施大部分与会计工作有关。例如,我国国内的外汇市场和商品期货市场很不兴旺,但国际期货商品市场,却在规避物价变动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开放会计市场的压力

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签定与生效,使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加快。为实现会计职业服务的全球化贸易,WTO专业技术服务工作组(working in party professional service)就有关会计执业执照颁发要求和具体程序、资格要求、审批程序、技术标准、透明度要求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这些规定将扫除WTO成员国实现会计服务自由贸易的障碍(如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所有权控制、雇佣外国会计师人数限制、收益汇款限制、标准信息交换限制、本国职业要求等),会计职业人员将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成员国的织计执业资格及技术标准将得以相互承认。根据WTO的要求,中国的会计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际著名会计公司将全面而深入地介入我国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入WTO后,必然会有更多的国际竞争同行看好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他们将不惜各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打入我国市场,并凭借丰富的市场竞争经验,先进的业务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与我国刚刚起步,还处于成长发育期的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市场的争夺,形成强大的冲击。而我国原有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资本实力不够、人才缺乏、执业技术手段落后),面对的是以五大会计公司为代表的国际会计公司咄咄逼人的竞争,短期内难与之相抗衡,面临着生存问题。能否对国际经济业务提供高质量的会计审计咨询服务,将是未来我国会计师事务与世界五大会计公司之间角逐的焦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强强联合之势将不可避免,否则将面临淘汰出局的问题。

面对WTO挑战的中国会计改革发展

(一)完善会计准则

加入WTO将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必须本着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的精神,把我国国情同国际惯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会计的国际协调与本土化研究放在当前会计理论研究的首要地位。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应本着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建设服务的精神,实现会计国际惯例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应更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协调的最新进展,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活动。负责部门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应更加广泛地征求国内外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意见,既要注意借鉴发达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经验,将国际会计发展的最新成果吸收和体现到我国的准则中,还要充分研究我国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力求使制定出的会计准则既能结合“入世”后我国的实际国情,又能尽量与国际会计协调一致,减少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此外,对已经出台生效的10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实施状况也应加紧调查研究并及时补充完善,尽快理顺具体会计准则与制度建设之间的关系,为日后的准则制定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新修订出台的《会计法》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相适应,健全完善了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进一步规范了会计的执业环境,很好地配合了“入世”的目标,可谓“适得其时”。我国在制定准则时应结合考虑WTO的《会计服务业相互承认协定或安排指南》和《关于会计服务业国内规章的守则》等关于会计服务贸易规范文件的要求。在不与中国相冲突的情况下,积极向国际惯例靠拢,支持国际会计协调,今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尽可能地利用一些具有共性的国外通行做法,节约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成本。当然,在积极参加国际会计准则的同时,也应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期,和其它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别,无论是资本市场的规模还是成熟程度都不能和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要考虑到国际协调的需要,还应兼顾中国自身的国情。

(二)开拓深化会计新领域

1.实证会计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研究侧重在规范上,而轻视了实证研究。实证会计理论是对特定环境下的会计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所作出的理性解释、描述和概括,其认识基础是西方的逻辑实证主义。当前,西方实证会计大量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并吸收博奕论、制度经济学等新兴学科中的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入世”后,将大大加快我国实证会计的研究步伐,有利于缩短与国际会计研究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日益深入发展的资本市场服务。可以预见,今后我国的会计研究将迎来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齐头并进的新局面。

2.国际

“入世”以后,国际会计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随着国际的一体化加剧,国际间相互联系与交往的日益增多,国际会计已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入世”的要求和我国情况,我国国际会计的重点应放在跨国公司会计上,着重研究跨国公司合并报表折算、附属外币报表的转换、跨国财务公司报告信息的披露、跨国公司财务报表、跨国公司及附属企业业绩评价、国际审计与国际税务、国际投资决策,国际转让价格,国际避税与反避税和国际性、地区性会计组织团体及其制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等。

3.人力资源会计

人才是企业在竞争中成败的关键。人力资源会计是反映和控制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其目的是把企业人力资源的投资信息、维护信息和利用信息及时提供给企业管理当局及外界有关人士,使管理当局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利用,做到人尽其才,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能动性,提高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

4.衍生工具会计

目前企业所操作的创新金融工具(期权、期货、互换等),基本上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这些表外项目对报告使用者构成了潜在的损失风险,有可能企业相关利益者的正确决策,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企业外部关系人的利益,所以,报告有关金融工具的信息已成为当前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的重大问题。我国还没有制定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对这一问题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

除上述领域外,伴随着可持续观念的深入、深化改革导致的职工下岗与老龄化问题、企业购并浪潮的兴起、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等的需要,环境保护会计(绿色会计)、保障会计(含银色会计)、兼并重组会计和金融业会计等将成为今后会计研究的重点。

(三)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服务

1.加速商务的,开发财务管理软件。电子商务是未来国际贸易的“通行证”,电子商务使地理界限被打破,大型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更为便捷,集团公司的异域管理更加方便。母公司财务部门可以利用电算化财务软件解读子公司的报表系统、账务系统及分析系统等会计资源。而且,由于在整个集团范围内调度资金只是一瞬间的事,将极大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暂时闲置的资金能随时找到用武之地,这种财务管理的一体化又反过来刺激了企业的集团化进程。

2.防范和化解风险。风险管理是未来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积极的态度研究规避国际市场风险的各种财务手段和会计处理方式,为国际市场的拓展创造条件。在捕捉机会的同时努力防范各种风险(如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在风险管理中,不能满足于亡羊补牢,而应加强监测和预测,以预防为主,把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减少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抓住时机,积极采取防范风险的对策,作好承受风险的准备,识别各种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如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和分散风险等。

入世后的风险主要是汇率风险,对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1)防范贸易中的汇率风险。要统一对外贸易政策,谈判中将有关汇率变动的因素考虑在内,对价格适当调整并订立保值条款。即在每笔交易的定价中,应充分估计到短期内汇率波动的风险,单个产品的价格必须包括汇率补偿部分,通过调整价格,转嫁或分散汇率风险,可以减少我方的损失。(2)在贷款协议中降低债务风险。在短期债务方面,可适当采用远期结售汇手段,规避汇率风险。在长期债务方面,应对原有的债务存量进行分析,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对那些利率水平较高的固定利率债务安排提前偿还,或利用利率掉期,货币互换等金融工具改变原利率水平或者货币形态,以避免可能承受的高利率及汇率风险。此外,由于今后一个时期内欧洲各国货币将面临剧烈变动的汇兑风险,也可考虑谨慎使用欧洲各由货币和欧元,或避开使用这类货币。(3)适当调整欧元在我国外贸计价结算中的比重。传统上,我国进出口业务中一般均以美元计价和结算。这种美元一统天下的情况将会改变,使用欧元计价,结算的比重会大大增加。为此,宜从我国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平衡上,来选择结算货币,争取出口收汇时用硬币,进口付汇时用软币。(4)要防止境外公司(含非持续经营公司)的国有资产流失。根据跨国公司的内部价格及其他方式保护我国企业的利益,充分利用国际结算、税收和保险及其他条件搞好业务经营,以及利用对外币净资产或净负债套期保值和保值金融互换等防范汇率变动风险。

3.加快到国际市场投资融资的步伐。随着关税总水平的降低和国际市场的开拓,在对外投资方面,鼓励能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如何根据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财务、会计惯例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是当前外资工作的重要之一。

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加快到国际市场上融资的步伐,可在境外发行股票、债券。目前我国公司海外上市(含买壳等形式)、企业债券海外发行,在资本筹措方面发挥了作用。其中,也有一些需要认真思考的教训和问题。比如,1999年底的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纽约上市招股失利原因主要在于股票发行定价不妥当,这与事先的财务会计分析测算不无关系。此外,我国还缺少符合国际惯例的某些投融资操作方式(如国外已大量应用了项目融资、期权交易的认股权证等融资方式),还有待不断完善。

(四)积极稳妥开放会计市场

市场准入是世贸组织的一条重要原则。据这一原则的要求,世贸成员国必须对其他成员国开放其市场,允许其他成员国的企业到本国开展经营业务(例外条款和另有约定除外)。所以,一旦我国“入世”,根据我国政府向WT0所作的开放服务贸易市场的承诺,会计市场将进一步开放,会计审计业务及财务软件市场必将成为外国会计公司争夺的对象。开放会计市场,进一步扩大与国际会计界的合作时,应坚持5个原则:要有利于中国注册会计师人才的培养和执业水平的提高和事务所文化的形成;要有利于中国会计市场的开放;要有利于中外合作事务所不断提高各项水平;要尽快向国际成员所迈进;会计市场的开放要遵循对等、稳步有序及反垄断的原则。

当前,我国在会计市场对外开放中可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快事务所的改革步伐,使之真正走向市场,成为以执业质量取胜的独立的社会中介组织。(2)继续办好中外合作事务所,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国际知名会计公司在中国发展成员所的步伐。鼓励国际知名会计公司与国内事务所开展广泛项目合作。(3)开通高级人才的引进渠道,对在国外知名会计公司工作的获得发达国家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中国公民,为其在国内办事务所给予优惠措施。总之,会计市场的开放要谨慎,会计市场的被动保护只是手段,最终目的还是发展壮大我们自己的会计师事务所,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竞争,为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服务。

(五)培养会计人才

加入WT0对会计人员的素质、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具备相关的信息处理知识,增强参与经营管理决策的意识和能力。此外,会计人员还必须精通外语,熟悉国际会计、商务惯例,具有较广博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我国目前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的现象比较突出。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不适应市场经济与会计改革的要求,迫切需要进行继续。因此,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紧迫的重要的工作。一方面可由正规院校培养,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外语、机知识与会计知识的结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开发会计教学软件,更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并可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搞一些调查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在职的会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非常重视会计继续教育工作,如日本采用研究所、教育中心等方式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我国开展会计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较晚,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为适应日新月异发展的要求,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结论

加入世贸组织对会计产生的冲击是相当大的,绝不可等闲视之。对会计而言,入世是一把“双刃剑”,正视挑战,把握机遇,尽快地把外在的压力变成内在的动力,早做准备,早定对策,这才是我们务实而理性的选择。

①刘振业:《艰难的历程一世贸组织与中国》[M]北京,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②王柄才:《与狼共舞一中国加入WTO》[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版。

③刘明辉:《走向21世纪的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④李美琴:《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挑战》[J],《会计之友》2000年第2期。

⑤裘守舜:《新世纪的挑战——会计全球化趋势》[J],《特区财会》2000年第2期。

⑥conntemporary Strategy Analysis [M]RobertM.Grant,Blackwell Publishers Inc.3rd Edition,1998

⑦Intematioinal Accounting Standards(Inter-national Ac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