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预警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预警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财务风险预警是财务风险管理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财务风险预警的重点是抓住小范围、低程度的财务风险事件与财务状况变化,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小事件引发大风险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21世纪的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企业管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都彻底发生了变化,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渗透到财务管理中,为财务管理创新提供了机遇。而财务风险预警是一项重要的知识依赖的技术工作,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如何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帮助管理者准确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指导风险应对工作的开展,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减少财务损失,是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问题。本文运用知识本体(ontology)方法研究财务风险预警管理,探索科学化、智能化和系统化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一、基于知识本体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需求分析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现代企业预测和防范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在收集大量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概率论和模糊数学等方法,设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其预警警戒线,捕捉和监视各种细微的迹象变动,对不同性质和程度的财务风险及时发出警报,提醒决策者及时采取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可见,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捕获企业内外部信息并形成有用的知识,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系统应满足如下四点需求。
一是信息收集与转换功能。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系统应通过收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产业政策、国内外市场竞争状况、企业本身的各类财务信息和生产经营状况信息,并进行分析转换,按一定形式和规则存入知识库。
二是预警指标管理与更新功能。系统应建立起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其中的评价指标计算公式,利用财务风险信息子系统提供的资料,计算出具体的指标值,供综合评价和预警使用。
三是财务风险综合评价功能。系统应根据已计算出的各种风险指标的值,利用各种科学的综合评价模型和预测模型,对企业目前的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和对企业未来的风险进行预测。该功能是根据对企业运营过程跟踪、监测的结果,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和企业诊断技术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劣作出判断,找出企业财务运行中潜在的危险。
四是财务风险报警功能。系统应根据已计算出的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风险指标值、综合评价值以及预测值,按照一定的报警模式发出不同程度的警报。
笔者在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研究中引入本体的概念,本体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用于研究客观世界本质。在本体中概念的关系可以被描述得更加广泛、详细、深入和全面,通过对概念添加属性值,以及在属性与属性之间添加映射关系,一些不便描述的语义关系就可以清晰地描述出来。同时,在本体中可以使用形式语言,这就为实现知识检索创造了条件。在对财务风险预警知识形式化定义后,本体概念模型能够实现对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理解的唯一性和精确性;另外,利用本体技术对知识的联系进行形式化映射,可以产生和约束新的知识规则,增加财务风险预警知识本体表示方法的实用性。
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知识本体建模
通过分析财务风险预警领域知识的概念、关系和知识结构,采用分层次的思路建立财务风险预警领域本体,并分别对财务风险预警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和财务状况监控知识与案例进行形式化描述。本系统模型建立概念本体,评价模型本体、指标本体、资源本体和通讯本体等。下面以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概念本体为例说明财务风险预警知识本体建模。
概念本体是用来描述某个领域内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的本体,这些概念是被该领域内人们所共同认可的,概念是对事物认知的抽象,包含的内容很广,与模型相关的内容有:关系、函数、公理与实例等;关系表达了财务风险预警领域内概念间的互相作用,n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R:Cl×C2×…×Cn;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概念关系,表示在n元关系中确定了n-1个概念,则第n个概念是唯一的,即F:Cl×C2×…×Cn-1Cn;公理表示永远为真的概念,即真命题;实例是具体的模型元素。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概念本体形式化定义如下。
CO::=(Fn,Cc,R,Ac,Ic)。
其中,Fn是领域名,Cc是领域内的术语集,R是关系集,Ac是公理集,Ic是实例集。
R形式化为:R::=(Ra,Rc),Ra是Cc上的属性集,形式化为:Ra::=(dc:Identifier,dc:Title,dc:Creator,dc:Description,dc:Date),前缀dc表示重用DC元数据集中的标识符、题名、创建者、描述及日期元素;Rc是术语间的关系集,Rc域是Cc1×Cc1,形式化为:Rc::=(SubConceptOf,SuperConceptOf,IsPartOf,HasPart,Equal,Pre,Next),SubConceptOf和SuperConceptOf
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IsPartof和HasPart是聚集关系,Equal是等价关系,Pre描述了概念和概念之间的直接前驱关系,Next描述了概念和概念之间的直接后继关系。Ac是公理集,Ac形式化为:Ac::=(SubConceptOfSuperConceptOf-,IsPartOfHasPart-,PreNext-,IsPartOfIsPartof*,HasPartHasPart*,EqualEqual*,……),表达了SubConceptOf和SuperConc-
eptOf,IsPartOf和HasPart,Pre和Next都是逆反关系,IsPartOf和HasPart和Equal都是可传递的。Ic形式化为:Ic::=(IRa,IRc),IRa是属性集实例,IRc是概念的关系实例。
概念是对人类知识的抽象,概念本体是按照分类法来组织领域概念及其客观关系的,概念本体作为一类独立的本体存在,由领域专家或知识工程师管理。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概念本体的描述说明如下:
Fn=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
Cc=(Z计分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多元逻辑(logit)模型,F计分模型……);
IRa={(“Prop1”,“Z计分模型”,“Z-score”,“通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和营运能力指标(X5)五种财务比率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预警企业财务风险。”),(“Prop2”,“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rtificial-Neural-Network”,“通过大量神经元的复杂连接,采用由底到顶的学习方法,以自组织和非线性动力学所形成的并列分布方式处理非语言化的财务模式信息,达到预警企业财务风险的目标”),……};
IRc={SubConceptOf(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Z计分模型),SubConceptOf(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IsPartOf(Z计分模型,函数形式),IsPartOf(Z计分模型,参数指标),IsPartOf(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型算法),IsPartOf(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输入矩阵),……}。
三、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通过分析基于本体的财务风险预警知识模型及需求,本文提出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基本的知识管理活动包括知识的创造、发现、存储和应用,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将这些活动整合为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的获取、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的存储与推理、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的应用与预警三个主要过程。财务风险预警以企业经营绩效为基础,充分认识财务风险的本质并在更广泛的领域内选择相关的预警指标,通过综合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预警。本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由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和发展潜力四个方面的评价构成,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是公司财务评价的两大基本部分,而经济效率高低又直接体现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公司的发展潜力尤其值得重视,公司理财的目标是财富最大化,良好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不应仅仅关注目前的运营状况。在具体预警指标的选取方面,考虑到各指标间既能相互补充,又不重复,尽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公司运营状况,故每个预警模块各取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指标。系统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利用财务本体知识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本体风险评价模型利用本体推理与财务知识库得出的各指标值,代入建立的财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具体的评价模型可根据风险案例库的匹配情况,选取合适的模型,如层次分析模型或模糊评价模型等。
在企业内外部信息集成与知识获取部分,利用本体技术、知识集成技术、多种检索技术,对财务风险预警知识进行数字化语义处理;系统按照本体论思想对知识进行分类标注,组织到知识库中,形成财务风险预警领域概念集;这种框架便于实现本体知识获取、存储、检索等功能,并方便财务风险预警知识集成、共享、发现和重用。本框架一方面从技术角度针对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提出了全面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通过引入本体技术,本框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知识提供者和知识需求者之间尽可能无歧议地相互理解,并且能够表达组织内知识提供者和知识需求者的原始思想。这将使得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能够更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中,为组织的财务风险管理在技术上提供支持。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趋加快,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系统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日益被人们所关注。本文采用本体方法为财务风险预警领域知识建模,并提出基于本体的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框架,但在财务风险预警知识表达与推理等方面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谷文林.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8(8).94-95.
[2] 于富生,张敏,姜付秀,任梦杰.公司治理影响公司财务风险吗?[J].会计研究,2008(10):52-59.
[3] 张友棠.基于内部控制的多维财务预警系统设计[J].财会月刊(会计版),2008(1):16-18.
[4] 彭润华,阳震青.基于XBRL的集团财务知识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09(3):31-33.
[5] Segev A,Gal A.Enhancing portability with multilingual ontology-based knowledge management[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8,45(3):567-584.
篇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关乎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凸显了我国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能力不足。从大陆居民赴港购奶到赴港购米的现象中可以发现: 民众对食品的安全以及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督能力均持不信任态度; 民众为了保障自身饮食安全采取了一种用脚投票的自力救济模式。显然,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或者不可能全面推广的。本文采取了破而不立的方式对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行政法治问题进行了梳理。作为一种重要的预警手段,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应当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变危机应对为风险预防,全面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两大理论争点
( 一) 争议背景: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立法疏漏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预警手段出现在《食品安全法》中。《食品安全法》第82 条所规定的国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明确将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纳入了需要统一公布的食品安全信息范畴;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48 条亦规定了设区的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公布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后的具体职责。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食品安全法》还是《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都没有明确规定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具体内涵以及外在表现形式。为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信息公布行为,卫生部联合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制定了《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该《办法》首次在立法上明确了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的范围,即包括: 对食品存在或潜在的有毒有害因素进行预警的信息; 具有较高程度食品安全风险食品的风险警示信息。但是,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法律性质以及统一表达问题并未在立法中得以明确。不可否认,立法疏漏在某种程度上是源于理论界对这些问题共识缺乏,但从立法效果而言,立法缺憾又给理论界的继续争论提供了一定空间。
( 二) 表述争议: 差别概念抑或竞合概念
在食品安全风险规制的实践中,风险警示、消费警示、风险公告是较为常见的表述方式。这些是差别概念还是竞合概念,学术界目前还存有较大争议。有学者认为,这些概念是被不加区分的混淆使用,相关概念也缺乏法理上的明确阐释,并指出食品风险公告与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在调整层面、信息来源、主体等方面存在区别 亦有学者认为食品安全消费警示与食品安全风险警示是最容易混淆的概念,两者在权限、法律性质均不相同。学者们对风险警示、消费警示、风险公告进行概念比较所得出结论反映了风险警示、消费警示、风险公告之间的一些差别。但有差别与差别概念之间并不必然划上等号。风险警示、消费警示、风险公告的上位概念是公共警告,风险警示、消费警示、风险公告统一于公共警告,即是行政机关或者其它政府机构对居民公开的声明,提示居民注意特定的工商业或者农业产品,或者其它现象。实际上,风险警示、消费警示、风险公告之间仅有形式差别,其行为模式与价值目标并无二致。《食品安全法》第82 条所规定的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权的专属性仅是一种立法上的特殊安排,从内容上根本无法有效辨识食品安全风险警示、食品安全消费警示、食品安全风险公告。例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抽检速冻饺子后公布抽检结果并向消费者发出警示,提醒大家慎买速冻饺子。从警示内容上看,这既可以被视为食品存在或潜在的有毒有害因素进行预警的信息( 风险警示) ,亦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职责而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而就消费者而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抽检结果并发出警示,又是一种消费警示行为。事实上,早在《食品安全法》出台之前,实践中就已经存在着食品消费警示、食品安全预警信息、食品安全警示、食品安全风险提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食品安全风险预警通告等不同表述,这些表述只有形式上的不同,而无本质区别,它们的基本内核或价值目标均指向预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不同的表述是竞合概念而非差异概念。
( 三) 属性之争: 法律行为抑或事实行为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是一种依职权作出的行政行为,但其具有何种法律属性亦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一种代表性观点将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划归行政事实行为,认为: 食品风险公告应该属于行政事实行为食品风险公告客观上可能影响到第三方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但是政府风险公告时并不具有为特定经营者设定权利义务的意思表示,而只是一种事实上的信息提供行为,经营者的损失只是客观上的事实结果。另一种代表性观点是将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划归非类型化行政行为,即认为: 食品安全消费警示具有行为性质上的不确定性,并非是一种类型化的行政行为,而是属于非类型化行政行为的范畴,其性质上表现为行政法律行为、行政事实行为两种基本形态。当然,如果从食品安全违法事实公布的角度而言,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又可被视为一种行政强制执行手段。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法律属性之争的本质是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行为的可诉性问题。从法治行政以及权力分立的原则出发,任何行政行为均应受到司法监督。当前,行政法学中的行政行为可诉性理论以及行政诉讼立法所圈定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只是一种实然状态而非应然状态。此外,行政事实行为是对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不产生任何影响的行为,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具有双重面向,法律效果并非单一,它取决于受众对象。有的风险警示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一种风险提示,对于生产经营者则可能是一种销售禁令或信息惩罚。当然,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行为所产生的负面效果未必是警示主体的主观意图,但就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相比较而言,法律更加关心的是行为及行为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言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调整的对象,法律只调整主体的外在行为而不太关注主观意图。因而不能以行为主体的主观意图作为界定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行为法律属性的标准。例如,在好心办了坏事的情形中,好心并不非坏事的绝对免责事由。而且,如若仅以主观意图来判断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行为可诉性,那么可能会造成一种可怕的后果: 行政机关以主观善意的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之名,行主观恶意的信息惩罚之实。因此,本文认为: 在现有理论框架下,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具有复合属性,并非是一种性质单一的行政行为; 某一特定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行为的法律属性应依据行政行为理论并结合警示行为的具体情况判定。
三、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行政立法问题
( 一) 配套立法问题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立法密度不强,配套立法不健全。《食品安全法》第82 条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制度,但检视我国现行的行政立法,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出镜率并不高,就食品安全风险警示问题的专门性立法亦尚未出台。仅有《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行政法规) 《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部门规章) 以及少数地方规章提及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关于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主体权限、启动条件、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社会协同、法律责任等问题的配套立法尚未全面跟进,因此,当前要不断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配套立法工作,健全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立法体系,以充分发挥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作用,提高食品安全预警能力。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配套立法工作,首先要在行政法规层面出台一部专门性法规《食品安全风险警示条例》,全面规范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行为; 其次,在部门规章层面,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等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办法的联合立法工作; 第三,在地方性规章层面,各省级人民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出台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具体操作性规定,内容尽量详尽、细化。另外,各地政府还应在《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中加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响与食品安全风险警示手段之间的联结性。
( 二) 不确定性法律概念
法律的形式特征之一就是确定性,确定性是法律适用的必然要求。但不确定法律概念在法律用语中,随处可见,甚至较确定法律概念为数更多。不确定性法律概念是指未明确表示而具有流动的特征之法律概念,其包含一个确定的概念核心以及一个多多少少广泛不清的概念外围,公共利益、夜间、有毒有害、数额巨大等均属于不确定性法律概念的范畴。在食品安全风险规制领域,风险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品安全立法的不确定性。《食品安全法》及配套立法的法律用语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法律概念,例如,《食品安全法》多用可能一词描述风险难以确定的状态,共有八条使用了一词,与该法配套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有七条使用了可能一词。《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虽然首次在立法上对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进行了界定,但潜在、较高程度等不确定性法律概念的存在消解了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何为潜在的有毒有害因素以及较高程度食品安全风险需要通过立法进一步阐明,从而使不确定性法律概念得以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这种阐明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通过立法或立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上述不确定性法律概念; 二是在立法中赋予监管机关不确定性法律概念的行政解释权; 三是在立法中确立不确定性法律概念司法释明模式,通过司法途径阐明不确定性法律概念的具体内涵。
( 三) 立法冲突问题
《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中列举的两类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 对食品存在或潜在的有毒有害因素进行预警的信息; 具有较高程度食品安全风险食品的风险警示信息) 之间存在语义冲突,这种语义冲突使得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的内涵充满了模糊性。潜在的有毒有害因素强调的是食品安全的无风险性,即只要有风险,就要风险警示信息; 而较高程度食品安全风险强调的是风险管理的效益性,即具有较小程度食品安全风险食品无需警示信息,正如,桑斯坦所言如果规制成本也很小的话,一种相对微小的风险有可能要求规制; 如果规制成本巨大,那即使风险是巨大的,可能最好的办法也是对其不加规制。一种合理的规制制度并不孤立地考虑风险的大小,而是将风险与排除风险的成本相比较进行考虑[8]。由此观之,潜在的有毒有害因素与较高程度食品安全风险之间是存在矛盾的,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我们无法明白立法者的真实意思,而行政执法实践中的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范围也变得模糊不清。因此,后续立法工作不仅要解决不确定性法律概念问题,而且还要解决矛盾表述所引起法律概念的模糊性问题。
四、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行政实施问题
( 一)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价值冲突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制度价值在于为广大民众提供一种生存照顾。职能主体的食品安全监管时间与空间范围明显扩大。但职责的时空变化打破了原来的价值均衡格局,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权、财产权等权利的同时亦可能会侵犯企业的营业自由。风险的盖然性特征使得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并不是一种证据确凿的可靠决策。而企业营业自由则可能会成为行政主体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决策的牺牲品。生存照顾与营业自由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是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源于人们对法律制度的不同需求。当现有法律不能同时满足各种不同需求时,冲突就不可避免。这种价值冲突不像法律冲突一种可以通过法的位阶原则、新法优于旧法原则、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原则予以调整。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没有位序、新旧、特殊性区别,公共利益并不必然优于个人利益。因此,行政机关在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存在价值平衡难题。在现有规则下,行政机关自身往往无法解决这一难题。较为可能的办法是通过立法细化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时间条件、空间范围、事实条件、权限规定以及责任条款等,在综合考虑主体之间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从而找到维护公共利益与保障私人利益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 二)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主体多元冲突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主体多元不利于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制度预期功能的实现。我国《食品安全法》第4 条的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因此,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方面采用多元监督模式。虽然,《食品安全法》第82 条明确规定: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公布,但是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亦有根据各自职责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的义务,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还有消费警示、食品安全黑名单、食品安全风险公告等孪生兄弟。且《食品安全法》第82 条还规定: 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影响限于特定区域的,也可以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公布。由此,我国在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主体上形成了一种央地共治的多元主体模式。这种多元风险警示模式可能会加强食品安全警示密度,实现人多力量大的效果,但这是一种可能性,因为多元警示模式也可能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结局。因此,有必要重新梳理各行政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督的权限,形成一物一权的品种专属管理模式,将风险警示权责条理化以避免行政机关在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过程中的积极冲突与消极冲突。
篇3
关键词:财务风险预警;现实问题;政策建议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是近年来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前沿问题。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众多风险中最重要的风险之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的影响,因此说深入的研究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理论内容、预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和构建有效的财务预警体系的政策建议方面进行阐述。
一、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概述
1.财务风险预警的概念
预警就是根据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未来发生的一些风险和不利事件进行预测和报警。它是一种事先采取措施,减少不确定性因素或风险造成的损害的一种管理方法。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是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上,并根据企业经营和财务目标,通过收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一些产业政策,生产经营状况,市场竞争状况及企业本身各类财务状况,分析资金流动的运行规律,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潜在财务风险进行监测、诊断与报警的一种技术。它能够及时的对资金管理过程中的堵塞、过度滞留、浪费等信号及时发出警报,促使企业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不断的提高企业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
2.财务风险预警的重要意义
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具有预知危机、处理信息的功能,并能控制风险避免财务危机再次发生。企业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及时跟踪、监控、预测企业的财务状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分析
1.筹集资金过程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
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如果资金出现短缺,企业就无法实现其经营目标,使其陷入困境。企业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有钱就用,无钱就贷,没有合理预测资金需要量及资金的投放时间。如果预测也就是眼前资金需求。不仅资金需要量预测不准,而且又不能及时的筹集贷款,导致资金紧张。其主要原因在于其预测时方法不科学.没能把全年的资金需求量纳入预测得范围:不注意预测不同时点的资金需要量和产品的销售趋势;企业筹资渠道单一,筹资方式不灵活,主要以银行信贷作为筹资渠道,这样的筹资方式不能满足企业筹集到足额资金之需;企业没有选择最佳的筹资组合和方式,只考虑了尽快的解决资金,而忽略了成本和风险。
2.销售与收款风险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企业的经营业务中,销售收入与应收账款是衡量企业债权与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这种指标也很容易失控,尤其是在关联交易中,虚增虚减销售收入现象时常发生.应收账款不实普遍出现,给企业如实的反映其经济状况带来瓶颈。主要表现为:虚增收入,利益诱惑;提前确认收入,为考核指标兑现;违规做支,债权、实物资产不实。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缺乏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机制,责任人缺乏控制意识和责任心。
3.存货风险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企业的实物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的存货,直接影响着产品成本的高低。因此在存货运行中企业有以下现实问题值得分析:库房运行环节不规范,职责不清;单据传递不到位,签收不完整;盘点走过场,存货霉烂、毁损无人处置,超储短缺不过问;财务账与库房账不符,造成账实不符。其主要原因是库房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不到位,对存货管理人员职责分工不明确,对实物资产缺乏严格控制、监督制度,没有建立一个好的奖惩办法,不能及时查明实物资产盘亏、毁损的原因,存货管理者素质偏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足。
三、构建有效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政策建议
1.加强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
企业预警需要有一定的管理功底和基础,仅靠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财务信息化的程度会直接影响财务风险预警的运行。在企业日常的监控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基础数据。这就要求企业加强信息化管理,以及时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数据。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应遵循“专人负责、职责独立”的原则,并且该预警系统应该是开放性的,它不仅包括内部财务信息,还应当包括外部相关信息。系统信息的不断刷新与升级较为关键,它能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准确性。
2.树立全员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得以成功建立并有效运行的前提是风险防范意识。这就要求企业全体员工,尤其是企业的领导层在思想上对潜在的危机要高度警惕和认识,企业的全体员工通过接收风险意识教育,使得他们都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在整个财务风险预警管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发挥团队防范效应,并且企业应当对员工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合理建议给予重视和采纳。
3.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企业管理中,内控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内控制度,一方面作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效管理工具,另一方面也成为财务风险管控的有力助手。企业要想完善其内控制度,首先要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企业可以建立一套针对财务风险防范的绩效考核体系,将其落实到具体的业务部门,以此促进员工积极参与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其次要明晰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做到权、责、利相统一并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风险跟踪和监控机制;最后要强化企业内部的审计监督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尽可能的将企业财务状况的反映差错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朱祥德: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
[2]邱敬波:浅析企业财务风险预警[J].企业家天地,2009(10).
篇4
关键词:金融风险;风险预警;风险指标;预警指标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已经由个别国家和地区向全世界波及。如20世纪90年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可以从不同角度和阶段证明这一点;事实上,全球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如何建立一个积极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用来防控可能发生的金融危险、并降低其危害性,是一个值得全世界经济学家和研究管理机构思考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对外开放的黄金时期,国内经济体制转型和金融体制改革也如火如荼,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种背景下,更应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这对未来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影响我国金融体系安全的风险因素分析
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通过量变而引起质变,双方存在单方向转化关系。从基本目的上分析,构建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为了提高对金融风险预警的准确性,是对金融风险来源的筛选。在当前我国经济开放条件下,可能造成金融体系安全的风险因素有以下几种:
(一)宏观因素影响
宏观因素包括多个方面,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国家的经济建设政策、货币政策、经济体制改变等等。宏观经济运行的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于金融风险的发生频率和数量,同时这种影响不利于金融体系的主动调整,一般情况下只有积累到一定严重程度才会集中爆发出来。例如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发展步伐过快、脱离经济发展规律或者政府政策干预等,表面上对银行、基金、证券等金融机构产生风险程度并不高,但却会从外部造成市场波动,最终导致经济结构失衡、通货膨胀等现象。
(二)泡沫经济因素
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运作的程度越来越高,在追逐利益的本质驱使下,很容易造成经济虚假繁荣的局面。目前,我国大量资本纷纷涌入股市、房地产等投机性市场,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形成了经济泡沫现象。如鄂尔多斯房地产投资形成的“鬼城”现象、一线城市居高不下的商品房闲置率等等。盲目乐观的心态导致产品实体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偏差进一步拉大,同时也降低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能力,一旦发生泡沫破裂,极可能影响全局发展,造成大量金融机构的破产和倒闭。
(三)债务危机因素
2012年国务院的《中国财政金融风险问题研究》中指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负债总额达到了23.76亿元人民币,已经接近国际标准制定的公共部门负债警戒线。政府负债危机一旦形成,相应的就会减弱国际收支能力和外汇储备能力,一旦发生突发性金融问题,政府无力支付将会造成国内金融机构的信用危机和资产缩水。
二、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设的依据分析
(一)指标选择依据
预警指标的选择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这是因为金融体系的概念过于庞大和复杂,其形式也多种多样,无法总结出一个统一的认知概念,只能从相对完善的思想上着手。一个性能优良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要存在普遍的适应性,具体到不同金融机构又要存在相对的可操作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列举出相应的预警指标,分别是:1、宏观经济风险,包括: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财政赤字、汇率波动率等;2、银行体系风险,包括: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资产收益率、信贷增长率等;3、辅助金融体系风险,包括:市场盈利率、证券化率、物价增长率等;4、外部资金风险,包括:外汇储备、外债总额、贸易顺/逆差比例、经常项目差额等。相关的临界值可根据我国金融水平实际制订。
(二)作用周期依据
事实上,金融风险预警指标的实际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便是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间内的表现也会不同,其作用性决定了当前时期的关注力度。按照作用周期来划分,预警流程可划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三部分。在具体时间制定方面,要根据不同行业、地区、主要内容来确定,一般来说,长期预警的周期为一年左右,中期为四到六个月,短期为一到三个月,或者更短。
1.长期预警。长期预警是对整个金融体系未来一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安全状况评定,国内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安全、基本安全、存在风险、存在较大风险。由于周期较长无法从具体的指标因素下手,侧重点应该放在国家经济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政策方面,同时也应该重点服务行业在国内外受到的政策影响和经济影响。如欧美等过对我国太阳能产品做出的反倾销制裁、国内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等现象,都要从可行性和持续性方面选择长期受到干预的预警指标。
2.中期预警。中期预警在安全级别方面与长期预警类似,但由于指标检测的时间较短,所以在关注因素方面要集中在当地政府部门依据出现的问题作出的相应政策调整。
3.短期预警。短期预警阶段的指标选择主要根据金融机构自身的情况,如果在短期内受到某一种业务的影响较大,则重点关注并较多的选择指标因素,方便从全方位分析;甚至可以以单个业务为对象选择预警指标对象,这也能够从侧面提高金融机构应对风险的能力。
三、我国金融行业应对风险的对策与建议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设只是预防金融风险发生的一项内容而已,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变数,有时候当一定程度上超出指标临界值时,并不会发生较大的金融风险进而向金融危机转变,有时候因为外部金融环境的突变会导致指标临界值产生滞后性。要全方位的实现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作用,还要从完善配套措施和运行机制入手,不断健全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监管职能以及加强信息化建设。
具体而言有一下几点:
1.从全局出发,保持宏观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跨越式”或“停滞型”的现象;这包括: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加强产业机构调整和国有企业转型,维持经济结构平衡,缩小社会财富收入差距、规避通货膨胀等问题。
2.加强金融机构监管,规范地方政府和民间机构投融资市场。通过有力手段,使政府投融资平台成为财务形成的主要途径,保障社会资金安全并推动投融资市场的透明化,尤其在不良资产退出机制方面的建设应加以重视。
3.规范资本市场,逐步完善我国的金融服务行业体系。我国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是不争的实施,银行一家独大的局面不利于社会资本的流通,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良性发展。通过加强金融监管和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双管齐下”的方式,增加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数量,对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运用理论加实践的方式构建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也符合我国当前国情和金融现状的需求,其有助于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稳海,赵桂玲.开放条件下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特区经济,2010(04)
[2]吴成颂.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1)
篇5
一、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指依托互联网工具及通信工具来实现资金互转、支付等业务的新兴行业模式。这种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依托的是互联网技术水平,然而随着互联网络技术水平的提高,互联网金融也在快速地发展。
二、大数据及其特点
(一)数据分类
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中,数据贯穿了整个网络金运转过程。在互联网金融交易中主要有:参与者(客户)、互联网金融企业及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互联网金融不仅仅可以输入、保存参与者(客户)信息数据以及提品信息数据,甚至还可以保留参与者(客户)在对互联网平台进行操作时的各种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正是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库,是网络金融的基础。根据互联网金融数据的操作过程,可将其分类为:用户信息数据、成交信息数据、用户操作数据等。
用户信息数据是指每个参与者(客户)在建立账户时要填写的基本资料,这些资料被保存后就会被自动储存到企业的信息系统里。用户资料数据关系到每个用户的私人资料,所以企业必须对此数据进行严格保密,进行统一的管理,不能被泄露。
成交信息数据是指互联网金融行业为用户提供了商品及服务,然后用户对此商品或服务进行购买成交时,有成交信息数据,可以保留你成交过程中的整个操作,作为你安全成交的凭证和依据,防止交易过程中产生的风险。用户操作数据,是记录用户在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平台进行操作时相应过程的记录。
(二)数据特点
互联网金融数据分为以下特点:规模广、多样化、高效性。首先,规模广是指互联网金融数据涉及广泛,覆盖广。其次,多样化是指互联网数据涉及种类多,信息数据的多元化。最后,高效性是指对互联网金融数据信息处理及时、准确、高效。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风险,主要体现如下:第一,用户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概念不清晰,投资风险意识不强,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创新投资,与传统金融不同,其实互联网金融与改变传统金融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第二,存在技术不足与人为破坏导致的风险,互联网金融虽然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互联网技术风险还是存在的,例如计算机故障与其他类型的风险,例如:黑客、病毒等。
第三,经营多样化导致监管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多样化导致风险监管难度更大,涉及到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业务交叉性强。第四,互联网金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金融市场相冲击。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冲击的,使得银行间的竞争增大,相互抬高利率,而且还改变负债的结构。
四、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一)以数据为基础
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可操作性,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建立时,要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方便、安全、易操作;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要有利于操作,这样才能快速识别风险,作出防范。
第二,及时性,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数据我们必须及时处理,具有高效性,所以在进行建立该系统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时限性,确保能够及时地发现风险及不足,这样才能有充足的时间去预防,避免出错,造成不良损失。
第三,准确性,在建立该预警系统的过程中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才能避免对风险作出错误的判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系统数据分级
在互联网金融预警系统分为四个级别,分别如下:
1、数据管理
互联网金融预警系统是以数据为基础的,预警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所以要对数据的管理建立健全系统。这样可以更方便地对数据进行导出、整理及存储。
2、数据整合
数据整合主要是风险预警系统对数据进行整体的分析,进行风险预警。
3、数据分析
风险预警系统进行数据整合后,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来判定风险。所以,风险预警系统必须具备智能性。
4、数据结果
数据解释就是数据分析能够对风险进行解释及反应,并且分析结果。
篇6
关键词:营销战略风险风险预警机制市场营销审计
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变化,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会面临许许多多的营销风险,如营销战略风险、营销策略风险、跨国营销风险等,这一些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因此,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要对风险有十分清楚地认识并且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防范和控制风险。本文主要是从市场营销战略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方面来分析企业的营销风险。
一、营销战略风险的概念和特点
1、风险、营销风险、营销战略风险的概念
风险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它指的是某一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它不仅指损失的不确定性,也包括收益的不确定性。同样,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风险这些风险我们称之为营销风险。营销风险指的是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时,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企业营销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有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在企业所遇到的营销风险中,营销战略风险尤为重要,营销战略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确定目标市场并制定相应营销组合时所面临的风险,它是企业面临的主要营销风险。
2、营销战略风险的特点
企业的营销战略是企业成功营销计划的核心,决定并控制市场营销行动计划。与此相对应,营销战略风险在整个营销风险中也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与其他营销风险的特点相比,营销战略风险有不同的特点。
(1)营销战略风险的核心性。营销战略的核心性决定了营销战略风险在所有的营销风险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影响最大,因此,应该首先对营销战略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
(2)营销战略风险的难以衡量性。营销战略的宏观性决定了营销战略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很难用具体的定量指标进行衡量,有时候只能用比较宏观的定性指标来进行。
(3)营销战略风险的复杂性。营销战略决策的对象非常复杂,因此相对应的营销战略风险也非常复杂,在分析时要考虑不同的环境和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
二、营销战略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由于营销战略风险对企业的营销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顺利进行,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防范和控制营销战略风险。
1、建立营销风险预警机制,防范风险的发生
由于营销风险的客观性的特点,所以企业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的防范营销风险的发生,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减少损失程度。因此,应该建立有效的营销风险预警机制,防范风险的发生。营销风险预警机制指的是根据环境的变化情况对营销活动进行预测分析,并且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构建有效的应对和防御体系。
(1)分析识别环境中存在的营销风险。企业在建立营销风险预警机制时首先要不断识别市场营销环境,并且根据环境的变化分析出环境带来的风险,根据风险的来源分析这种风险是不是可以分散的风险,能否通过营销组合来分散。在营销风险预警机制中强调比较多的风险是不可分散的风险,如政策风险、法律风险等。因为这一类风险对企业的营销活动影响最大,企业只能根据预测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来尽量降低这类风险的发生概率,而不能完全避免其发生。
(2)分析现实的营销案例,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在预警机制中应该还要分析以往成功的案例以及失败的案例,虽然营销上的成功案例可能无法完全复制,但其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而对于失败案例的研究,尤为重要这样可以使企业对营销风险有很强的意识,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所以对企业而言放眼未来的同时还要重视过去,这样,营销战略风险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降低。
2、使用合适的风险衡量系统,控制营销战略风险的范围
虽然企业会采取措施尽量的防范营销战略风险的发生,但是只要有营销活动,就会出现营销战略风险。因此,当营销战略风险不可避免地出现时应该根据一定的指标对风险的大小来进行衡量,针对得出的结果来对风险进行控制。因此,企业在建立营销战略风险衡量系统是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一般是以定性指标为主,辅之以少量的定量指标。
3、进行市场营销审计,防止营销战略风险的扩大
市场营销审计是对一个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目标,战略,组织、方法、程序和业务等进行综合的、系统的、独立的和定期性的核查,以便确定困难所在和各项机会,并提出行动计划的建议,改进市场营销管理效果。对企业的营销战略进行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析确定企业的营销战略的正确性程度,根据分析的情况来决定是否要对营销战略进行改变。
(1)建立市场营销审计系统。为了防止营销风险的扩大,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审计系统。系统中应包含营销审计的内容,制度,时间、审计人员的要求等等。由于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完善的规范的市场营销审计系统,因此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系统的详细情况。
篇7
关键词:财务风险;原因分析;控制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al risk, then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financial risks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enterprise financial risk control, finally summarizes the full text,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problem of China's current enterprise financial risk, provide a reference.
Keywords: financial risk; cause analysis;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8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企业的经济活动也随着迅速发展,企业的财务工作作为企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跃性越来越凸现出来。企业在进行各项财务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都是以为企业谋取经济利益以及谋求企业更好发展为目标的,但是这一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面对一些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会给企业带来极为严重的创伤,因此,加强企业的财务风险与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及时有效的发现企业的财务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改善才能够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可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企业财务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企业遭受经济损失的潜在可能性。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企业的财务风险包含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只要是与企业财务工作相关联的风险都可以纳入到企业财务风险的范围。通常来看,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企业进行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有以下两种可能:一是可以达到预期目标,二是预期目标难以实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任何个人或团体的意志为转移的。
2.企业财务风险具有全面性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因此,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企业在筹集资金、投资决策、权益分配等多个方面都会面临财务风险。
3.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由于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所以市场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有效预测出来,但是却很难对其进行确切的估计。
三、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伴随着我国企业生产经营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能力也在不断加强。但是,不可否认,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笔者通过分析我国当前企业财务风险与控制的现状,认为我国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面对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但是,我国企业的许多财务管理者以及企业高层管理者往往缺乏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高度重视,大多认为只要保证企业资金不出问题就可以了,尚未树立科学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技术与手段也比较落后,缺乏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实质性管理。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企业能否制定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执行,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的科学预警与及时控制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很多企业却并没有将这一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比如,不相容职务设置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财务工作人员较少,往往由一名财务工作者负责多项不相容职务工作,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三)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分析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现状可以发现,我国企业在财务风险预警控制机制的建设方面还是非常薄弱的。由于我国当前企业的财务工作者财务专业素养普遍不高,而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又对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缺乏理性认识,这无疑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环节的弱化。就我国企业当前财务风险控制现状来看,多数企业都尚未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在这种状况下,一旦企业面临财务风险,往往会显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严重的还可能因为财务风险的来势过快而使企业走向破产的境地,直接威胁到了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针对上述部分关于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控制对策,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问题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树立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
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是指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功能体系。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机制,首先,要明确承担风险者的责、权、利,争取风险、收益与报酬的相互统一;其次,要建立合理、协调的行为激励与监督约束机制,解决好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企业员工等内部利益主体之间,以及企业与政府、债权人等外部利益主体之间收益分享和风险分担的关系。一是明确管理者所应承担的风险责任;二是赋予管理者相应的风险管理权限;不是给予风险管理者应得的利益。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使管理者和承担者享受一定的风险补偿。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和发展战略得到实现等而由单位管理层及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常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职能部门组成并形成授权、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董事会要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起到真正监督和引导的作用。注意明确管理者所应承担的风险责任,赋予其相应的风险管理权限。
(三)制定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对于企业而言,生存是基本,而影响企业生存的主要因素为财务危机,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预警系统,可以对潜在的财务危机加以防御,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首先公司应建立实时、全而、动态的财务预警机制财务预警机制是以公司信息化为基础,对公司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贯穿于公司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公司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统计、金融、管理等理论,运用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有效评估企业所面临的各项财务风险并予以预警。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企业的繁荣,企业财务风险与控制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基于这一现状,企业首先应当正视所存在的财务风险,继而科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然后及时有效的提出针对性控制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有效避免财务风险带来的潜在损失,才能使企业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吕晓东.浅谈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公用事业财会,2007,(03).
[2]张爱丽.浅论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8,(03).
[3]邓长才.浅谈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8,(06).
篇8
关键词:信息熵;风险;检验;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U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11-0024-03
信息熵是20世纪就已经广泛应用的理论和方法,但用它来度量国际贸易中大宗商品的短重风险尚未发现有相关文献资料。本论文是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课题“基于承运船舶引起的重量鉴定风险(分析及控制)防范体系研究”(No.2015KJ67)的研究成果。该项目于2015年获得立项。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建立一个基于信息熵的承运船舶短重风险度量模型,对基于承运船舶引起的短重风险进行分析,指导相关企业运用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开展承运船舶风险分析,合理选择承运船舶,尽量避免因承运船舶选择不当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承运船舶短重风险预警体系,对船舶重大短重风险隐患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从而形成一套体系完整、结构科学、应对有效的航运船舶风险防范体系,提高监管效率,提升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的服务对外贸易的发展。
1 短重风险与风险度量
1.1 风险的概念
对“风险”这一概念,各界一直以来未达成一致,但普遍认可风险的定义包含了两个共同点:不确定性和损失。美国学者海恩斯在其1895年出版的著作《Risk as an Economic Factor》中,最早提出“风险”的概念。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富兰克・奈特(Frank Hyneman Knight)把风险与不确定性做了明确区分,指出风险的特征是概率估计的可靠性。1952年,美国学者格拉尔在其调查报告《费用控制的新时期――风险管理》中正式提出并使用“风险管理”一词。1964年,美国教授威廉姆斯和汉斯把人的主观因素引入对风险的分析上。此后,欧美各国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和专业化,使风险管理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09年11月,ISO各成员国的标准组织投票通过ISO 31000《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对“风险”的定义为:“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同年,我国了GB/T 23649―2009 《风险术语》,其中对“风险”定义为:“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其后果的组合”。
根据上述文献资料对风险的定义我们可以引申出短重风险的定义:
(1)承运船舶或其他状况的不确定性对货物重量的影响。
(2)货物短重发生的概率和其后果的组合。
1.2 承运船舶风险因子的构成
目前,对承运船舶的风险研究主要是安全性的研究,本论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水尺鉴重的实际情况,构建承运船舶短重风险度量制标。由承运船舶带来的短重风险主要有四个方面:船型、船舶的计量条件、船舶的计量资料以及其他因素。如图所示:
承运船舶短重风险是一个复杂系统,按照系统递阶分解原则,承运船舶短重风险度量指标体系也应该是一个分层的树状结构。即每层指标即是上层指标的子类指标,又是下层指标的父类指标。最上层的指标即为衡量承运船舶短重风险的指数。如表1所示:
2 熵与信息熵
“熵”(entropy)概念从首次提出到现在广泛应用已有160多年的历史。熵的概念和规律以及其他推论和有关定理构成了熵理论,熵定律普遍被认为是自然界的最高定律。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说:“熵理论对于整个自然科学来说是第一法则。”但是运用熵理论来度量承运船舶短重风险,尚未发现有任何文献报道。因此,本论文用信息熵的方法来度量承运船舶短重风险是一次创新和尝试。
2.1 熵
1865年鲁道夫・尤利乌斯・埃马努埃尔・克劳修斯(Rudolf Julius Emanuel Clausius)在他的论文《力学的热理论的主要方程之便于应用的形式》中首次提出了熵的概念,并将熵定义为“系统吸收的热量与恒温热源温度之比”,称为热力学熵或热温熵或Clausius熵,被用来度量系统中能量的衰竭程度,即热量不可转变为功的程度。
1877年,物理学家玻尔兹曼将热力学熵概念做了进一步推广和深入分析,并把熵定义为一种特殊状态的概率:原子聚集方式的数量。熵可以定义为玻尔兹曼常数乘以系统分子的状态数的对数值:
S=klnΩ;K是比例常数,现在称为玻尔兹曼常数。
2.2 信息熵
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Shannon)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并应用概率论知识和逻辑方法推导出了信息量的计算公式,称为信息熵或Shannon熵。信息熵建立了关于不确定性的一种定量化的度量,奠定了现代信息论的理论基础。熵在信息论中的定义如下:
(2)船舶的计量条件和船况越好,信息熵就越低;反之,信息熵就越高。所以,信息熵也可以说是船舶计量条件和船况有序化程度的一个度量。
2.3 基于信息熵的风U定量计算
假设某一承运船舶存在n种可能的不同风险指标,且Pi(i=1,2,…,n)表示每一种船舶风险指标出现的概率,当信息熵取得最大值时,对应的一组风险指标出现的概率占有绝对优势,在这个基础之上,就可以为信息熵表示各个风险因素的权值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当Pi相等时,熵值达到最大值,对应的风险因素对系承运船舶影响的不确定性越大。根据这个原理,可由信息熵来计算各个风险因素的权值。
假设一艘船具备如下4个风险指标①沙滩船,②使用设计图代替完工图,③水尺标记尺寸不符合要求,④船舶老旧。每一种风险因素都对短重有两种可能的影响:正相关和负相关,共有8种可能,不确定性为ln8。对每一种风险指标来说当两种可能性概率相同时,即Pi=0.5时熵最大。
根据风险因素的熵值计算公式我们可以推出两个结论:
(1)熵值越大,短重风险越高,规避风险的成本越高。
(2)船舶状态和计量条件越好,熵值就低,反之,船舶状态和计量条件越差,熵值就越高。
2.4 确定风险等级
根据前文计算出来的风险值,结合风险等级定义表定义风险所属范围,根据计算出来的风险值是否属于某风险区间来判断该部分风险范围及类别,例如某承运船舶短重风险值为0.6,则可将该船舶承运货物短重风险定义为较大,以此反映客观情况。
3 检验策略
3.1 检验策略
3.1.1 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检验策略
对船舶进行评估并分级,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三个步骤。
(1)对极高风险和高风险的船舶建议贸易商尽量避免租用这类船舶承运贵重散货。如果发现此类承运船舶,建议贸易双方更改计重方式。
(2)对于中风险承运船舶,建议贸易商投保短量险,减少因短重带来的损失。在对此类承运船舶实施重量检验是应提高警惕。
(3)对于低风险船舶贸易商可以放心租用。在实施重量检验是也要注意,特别是拼装船。
3.1.2 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风险预警体系
对于已发现的高风险船舶建立大数据档案并在检验检疫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同时,按照所运载货物的实际短重重量进行风险评估或分级,当遇到同一船舶再次进行水尺计重时,鉴定人员可以利用风险预警数据,在计算前重点核查档案中记录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改正。这样一来既规避了潜在的风险,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3.1.3 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船舶计量条件的审核
根据信息熵的原理,承运船舶的设计建造和计量条件越差信息熵越高,风险越高,规避风险所需的信息量也就越高。因此,在检验中应当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和信息(如制表说明、船舶的总布置图等)来综合地进行判断。尤其是对于图表上所示的计算所需信息(如水尺标记位置、水舱高度等)应该与实际观测或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而不至于造成工作上的失误。
参考文献:
[1]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31000:200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中文版 [S] .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21~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3649―2009 风险术语 [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4~6.
[3] 李锐锋.试析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革命意义.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16(3):27~30.
[4] 王九云, 张秀.熵的定义式和系综概率分布函数关系的探讨[J]. 咸宁学院学报, 2005, 25(6),41.
[5] 刘连寿.理论物理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37.
篇9
关键词:会计核算;事后监督;风险预警
Abstract:Based on results of accounting supervision,this paper bring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bi-risk warning,including “risk warning of degree”and“risk warning of causation”,which facilitates practice and indicates risk warning effect.“Risk warning of degree”stresses the whole accounting risk level,which is the unconventional warning.“Risk warning of causation”prompts the cause of risk formation and makes the improved suggestions,which is the conventional warning.
Key Words:accounting,accounting supervision,risk warning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7-0046-04
2010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修订印发《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对监督部门的职能做出了新的要求:“监督部门应加强对日常监督结果的分析应用,开展会计核算风险评估和预警,提出完善会计规章制度、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见和建议”。依据监督结果开展会计核算风险评估和预警成为一项新的工作任务,事后监督工作程序由“业务审验―发现问题―反馈沟通―整改差错”演变为“审验监督―反馈整改―分析应用―评估预警”。事后监督双线预警机制是基于监督结果的风险分类提出的,是事后监督视角下的风险防控措施,是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新探索。
一、事后监督双线预警的概念和优势
事后监督双线预警是指以事后监督中发现的核算业务差错为基础,通过风险值测度和成因分析,从风险程度和风险成因两方面进行风险预警,进而防范资金风险、提高核算管理水平。与单纯的风险程度预警相比,增加按风险成因预警具有以下优势:
(一)便于改进和提高
一般来讲,风险预警是依风险程度和级别来进行。随着人民银行会计核算水平的不断提高,差错率一直保持在很低的水平,所发生的差错也大多集中在操作不规范等细节之处,在这种情况下,风险程度预警的结果一般在较长期间内皆为正常,很容易使预警和核算部门出现麻痹思想,导致预警工作流于形式。而增加风险成因预警之后,则不管整体风险程度的高低,只要有差错存在,被监督部门就能及时了解工作中的弱点和不足,便于核算质量的提高,更能体现出预警工作的效用。
(二)便于被监督部门接受
在人民银行整体核算水平较高的前提下,按风险程度进行的“预警”往往被理解为对整体核算工作的否定,若预警的临界值设定较低,会引起核算部门的较强抵触,甚至会影响前台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按风险成因进行预警和提示,体现的是某一方面的不足,相比而言更容易被接受。
(三)便于监督结果的分析和运用
按风险成因进行分类预警,更容易发现核算风险中所存在的共性因素,尤其是对相关管理部门和管理者,更便于对监督结果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防范核算风险。
二、事后监督双线预警的准备工作:风险分类
事后监督双线预警是以监督结果(核算业务差错)为基础,为便于风险评估和成因分析,首先应根据一定的条件对监督结果进行风险分类:一是便于监督结果的统计;二是便于揭示风险产生的原因;三是便于风险评估和预警。
(一)基于监督结果和风险程度的分类(三级分类法)
《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将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分为三类:一是规范性问题,指违规操作,但未造成账务处理错误、未形成资金风险隐患的情况;二是核算差错,指违反会计核算规章制度,造成账务处理错误的情况;三是事故,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性质严重或造成资金损失的情况。
与之相对应,可以将会计核算风险分为三类,按风险大小排列为:一类风险即事故类风险,主要包括已经或极容易造成资金损失的核算风险,如盗用或挪用人民银行或客户资金、重大责任事故造成赔款等经济损失或债务纠纷、严重的账务错乱及总分不符等,确定这类风险的主要依据是已经或很有可能会造成资金损失。二类风险即差错类风险,主要包括核算差错所表现的风险隐患,如账务记载错误、以无效凭证或票据记载账务、利息计算错误等,判断这类风险的主要依据是造成了核算差错或很容易形成资金风险隐患。三类风险即规范类风险,主要包括规范性问题所反映的核算风险,如会计资料漏盖业务印章或经办人员名章、印章日期有误、凭证要素不全等。
此种分类是基于对资金安全的影响程度来划分,能起到警示整体风险程度、反映整体核算质量的目的,满足了双线预警风险分类三原则中便于监督结果的统计、便于根据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和预警的要求,但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未能充分揭示。
(二)基于监督结果和风险成因的分类(成因分类法)
根据形成原因可以将监督结果所表现的核算风险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技术性风险,即由于会计核算人员基本业务技能差而造成的风险,包括由于对制度掌握不全面、理解错误以及操作技能差而形成的风险,如凭证使用或填写不正确、账务处理错误等。
二是执行性风险,即由于制度观念不强,违反操作规程而形成的风险,如违反记账顺序原则、账务处理不合规、超越权限、重要业务处理事项未经会计主管审批等。
三是意识性风险,指由于风险意识减弱、注意力不集中、轻视等主观意识的原因导致操作失误而形成的风险,如登记簿记载不完整、凭证或账簿缺章少印等由于风险意识降低导致的风险,会计人员在某个时点劳动强度较大导致的按错键盘、错填会计凭证等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的风险,存在习惯性操作或依赖事后监督部门把关的思想而导致凭证审核不严或业务操作失误等由于轻视思想导致的风险,意识性风险也是导致执行性风险的重要因素。
四是客观性风险,即由于客观原因而导致的风险,如由于人员不足而导致轮岗制度、休假制度难以执行,由于复写纸质量低劣而造成的复写下联字迹不清或纸张及用笔质量较差而发生的字迹变形,由于设备老化而导致的应用系统的风险等。
五是制度性风险,指由于制度滞后或缺乏刚性约束造成的核算风险,如制度制定跟不上业务变化的要求,造成对业务处理、重要事项风险控制无据可依;制度精细化程度不足,对某些关键控制点的规定存在遗漏;制度之间不能很好地衔接,甚至有的规定相互矛盾;制度规定缺乏刚性约束,对违反制度的事项在监督检查时难以发现或落实。
六是道德性风险,指会计人员有意识地违规或违法行为,如极少数会计人员职业操守不高,为熟人朋友违规提供便利,或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偏差,片面强调自我利益,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或内外勾结,造成资金损失。
此种分类方法突出风险产生的原因,将风险产生原因相同的归为一类。按风险成因进行分类,能更直观地显示风险产生的根源,便于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防范措施,进而改进会计管理和控制,但对整体核算风险程度的反映不直观。
三、事后监督双线预警的运作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种风险分类方式各有优势,事后监督双线预警机制就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既达到对风险程度的预警,又满足对风险成因的充分揭示。事后监督双线预警机制分为风险程度预警和风险成因预警两部分。
(一)风险程度预警
风险程度预警是对前台业务部门整体核算风险的预警,其依据为按“三级分类法”所确定的风险类型对应的差错率及差错率变化趋势。其风险级别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可划分为三级:正常、关注、预警。
1. 风险度量。风险度量是预警的前提,风险度量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风险程度,即所造成或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在三级分类法下,一类风险具有最高风险值,二类次之,三类最小。二是发生频度,即不同类型风险所对应的差错率,差错率越高、差错个数越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越大,风险亦越大。三是变化趋势,即相邻预警期的差错率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说明风险趋大,反之则趋小。
2. 风险值。具体风险值的确定可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步,确定风险“预警”及“关注”的临界值。由于三级分类法已经清晰地反映了不同差错所对应的风险程度,我们可根据不同类型差错的差错率直接赋值,不必再根据风险程度赋予风险系数。临界值可以由某类型差错的差错率(差错数量)来确定,临界值的确定主要考虑本行的工作目标和领导层要求、历年核算质量情况、被监督部门历年差错率及不同类型差错的分布和变化。其具体操作过程可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论证、领导审批等方式来确定。
第二步,确定风险值和换算系数,即确定对应于临界值的风险值及对应于差错率的换算系数。鉴于风险值应能体现出风险变化趋势,故其与差错率应存在正相关的对应关系,如以0.05‰差错率为关注临界值,0.1‰为预警临界值,对应的风险值为0.5和1,则差错率与风险值之间的换算系数为(1-0.5)/( 0.1-0.05)=10,即三类风险中任一差错率所对应的风险值为差错率*换算系数,二类风险的换算系数计算方法与此相同。而对一类风险,鉴于其危害性,可以不设关注的临界值,而以出现差错为预警的临界值。
第三步,确定趋势系数,即与上一预警期间相比各类差错的变化趋势的影响。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以本期差错率与上期的比率为系数,即本期差错率/上期差错率;二是以1为基数,以差错率升降变化的某区间进行增减取值,如以50%的区间对应0.1的系数取值,则差错率每上升50%则系数增加0.1,反之则降低0.1。对于趋势系数要设定一个合理的“忽略区间”,即当差错率(差错个数)低于某一数值时,无论其变化趋势如何,都不作为预警的参考值,如以各类差错的“正常”区间为忽略区间,则预警期或前期中某期差错率低于关注临界值时取临界值,两期都低于关注临界值时取1。
第四步,计算风险值。风险值的计算公式:风险值=差错率(个数)*换算系数*趋势系数。
3. 预警期间和方式。风险预警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预警期间,期间过长则预警容易失去敏感性和参考价值,期间过短又会缺乏代表性。我们假定为以月或季为期间,根据期间内的风险值确定风险级别,然后以恰当的形式告知被监督部门及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告知的内容应包括风险值及对应的风险级别、相关建议等,对处于“预警”级的应要求被监督部门或其业务管理部门反馈整改意见,并追踪整改措施执行情况和效果。对于风险级别预警可采用全部告知的方式,即不管风险级别为“正常”、“关注”或“预警”,皆告知被监督部门及相关业务管理部门,也可采用预警告知的方式,即只有在被监督部门的风险级别达到“预警”时才告知。
(二)风险成因预警
风险程度预警反映了核算部门的风险程度高低,但未体现风险产生的原因,也不容易据其采取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同时当风险程度为“正常”和“关注”时,虽然其风险程度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但并不代表没有需注意的核算风险和事项,而且低风险容易引起麻痹思想,不利于核算风险的防控,因此在程度预警的基础上,补充针对各类核算差错的风险成因预警就成为一个客观需求。
1. 风险成因预警的过程。(1)差错成因分析。同样一笔业务差错,成因可能有较大差异,如一笔记账串户业务,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对业务不熟悉或掌握不熟练而导致的理解错误,也可能是风险意识淡薄导致的疏忽性差错,还可能是账户参数设置有误而导致等,这就要求监督人员详细了解业务处理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产生原因。(2)风险分类(差错分类)。即根据差错产生的原因,按“成因分类法”将预警期内的差错进行归类。(3)提出整改建议,即降低和防范风险的措施。如对技术性风险,其主要措施包括加强学习、举办培训等,对执行性风险则主要有落实制度、加强内部监督检查等,对意识性风险则主要通过岗位轮换、加强教育、适度奖惩等来提高风险意识。
2. 预警期间和方式。风险成因预警的期间可以与风险程度预警保持一致,基于被监督部门的风险程度已通过风险程度预警予以反映,风险成因预警的侧重点应放在风险提示和改进上,无需再测算风险值和设定临界点,宜采用全面告知的方式,即只要发生核算风险就予以提示。
四、事后监督双线预警可行性的实例分析
为验证双线预警机制的可行性,以人民银行某中支营业室会计核算情况为例,进行双线预警模拟分析。该中支营业室会计核算2010年一、二季度业务差错情况及分布如表1。
表1中,二类差错1笔,为营业室经办人员在处理账务时资金入错账户,其业务为偶发性业务。三类差错2笔,其中1笔为营业室经办人员在核算系统中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时,误将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了0.5个百分点;另1笔为某日营业部门核算系统重空凭证状态与实际不符。
(一)风险程度预警
1. 确定的风险临界值:一类风险按差错个数确定,不设关注临界值,预警临界值设为1,即只要出现差错即预警;二类风险关注临界值为0.1‰,预警临界值为0.2‰;三类差错关注临界值为0.5‰,预警临界值为1.0‰(见表2)。
2. 确定的预警区间:风险值大于等于0.5为关注,大于等于1为预警。
3. 换算系数和趋势系数:一类差错换算系数为1;二类差错换算系数:(1-0.5)/(0.2-0.1)=5;三类差错换算系数:(1.0-0.5)/(1.0-0.5)=1;
趋势系数:以1为基数,50%为区间,每增减50%趋势系数增减0.1。“忽略区间”确定为各类差错的“正常”取值区间。该中支营业室2010年二季度核算风险值见表3。
4. 风险程度预警结论:该中支营业室2010年二季度整体核算风险值为0.83,风险级别为“关注”。
(二)风险成因预警
该中支二类差错为来账退回业务,经办人员错误地认为该笔业务资金会被系统自动转入原汇款人账户,在补充要素录入时未录入收款人记账账号,导致账务入错账户。此笔业务属偶发性业务,差错产生的原因为操作人员业务知识掌握不全面,对不常发生的业务操作不熟练,属技术性风险。
三类差错中的两笔业务均属于日常业务,准备金率调整错误和重空状态不符都不是制度掌握方面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风险意识不强,操作不够认真、仔细,属意识性风险。
五、几点注意事项
事后监督双线预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合理确定临界值。体现整体核算风险水平的“风险程度预警”要合理确定各临界值,临界值过低会“草木皆兵”,甚至影响正常的业务开展,而临界值过高则会失去做为预警指标的实际意义。
二要如实反映差错。对监督部门来说,要客观记录并反映监督中发现的各类差错,对差错的判定要保持口径一致,差错的归类要明确。监督人员要坚持原则,尽量减少人为因素。
三要准确判断成因。对监督中发现的差错,监督人员要详细了解业务处理过程,认真分析差错成因,准确进行差错归类。
四要合理确定“忽略区间”和趋势系数取值方式。趋势系数是对风险值计算的一个补充性指标,要通过合理确定“忽略区间”和采取适当的取值方式来确保趋势系数不能成为风险值计算的决定性指标。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财务指标
务预警系统是针对企业财务风险提出的管理系统,其预警对象是企业的筹融资、投资、营运和关联交易等活动,是企业的经营状况、环境变化等因素在财务上的反映,它是站在财务管理的角度,对企业的资金安全性和盈利性分析。它的整个预警监测必须以风险预测为重心,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揭示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从源头上阻止或减少企业危机发生及损失。所以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和控制体系,是亟为重要的。
一、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简述
(一)财务风险预警的内涵。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经营资料的分析,利用及时的财务数据和相应的数据化管理方式,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并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变化的原因和企业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问题,以提早做好防范措施的财务分析系统。
(二)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企业面临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感到了风险的威胁,这要求企业不断寻找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以谋取超出社会平均报酬水平的超常收益,这种利用机会的同时又时刻面临着财务失败的风险、面临企业生存的危机。事实上,不论哪一种职能管理的失误,最终都会表现在财务风险上。因此,揭示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计量财务风险的程度、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时刻把握企业财务状况是避免财务危机、防止企业破产既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二、企业运用财务预警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预警模型的时效性较差,准确性不高。
虽然企业已经逐步认识了构建和使用财务预警模型可以成为防控财务危机的有效手段,但是很多企业将财务预警系统作为独立的财务子系统,将构建和使用财务预警系统的任务交由财务部门单独完成,这导致财务预警模型不能及时与其他业务信息系统交换数据,无法在第一时间反映企业的现实状况,导致预警信号时效性差、准确性也不高。
(二)构建财务预警模型时没有做到灵活选择财务指标。
企业除了要关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现金流量表也应格外关注。良好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能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使企业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相反,如果企业现金流入小于现金流出,现金支付能力极差,则可视为严重的财务危机。在美国学者Altman的Z值模型和ZETA模型的多个重要指标中恰恰缺少了现金流量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财务风险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而大多企业在构建模型时大多采用Z值模型和ZETA模型,并且没有做到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和改进原有的财务指标。
(三)非财务指标和定性分析方法使用不够。
当前,常用的财务预警模型在选择自变量时均采用可量化的财务指标,在评价方法上均采用数学评价方法,这使得财务预警信号较为客观和精确。但是,财务预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高低、财务人员的认识深浅、企业目前的生存环境是否发生变化等非量化或主观性的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因此,结合定量分析方法,管理者们也要考虑到重要的非财务指标和定性分析方法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从而更加全面地判断企业面临的风险。
三、对企业构建和使用财务预警系统的建议
(一)扩大数据来源,提高财务预警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我们现有的财务预警模型大都是套用国外理论,根据上市公司的资料确定合理的系数值而计算出来的。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提到,我国证券市场仍处在发展初期,在利用上市公司财务资料进行财务预警研究时经常面临市场容量小、数据来源少等问题。要不断提高财务预警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就需进一步拓宽数据渠道,从更广的范围,如非上市企业等角度进行财务预警的研究。
(二)根据行业特征选择合适的财务指标。
我们在构建财务预警模型时,不能仅仅依靠拿来主义,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发展环境,淘汰不适用的指标,增加更能反映本企业实际问题的新指标,合理调整相关权数,探索适合本企业的评价标准。例如,地勘单位由于计划经济的烙印较深,企业化经营的进程较短,加之行业的特殊性,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与其他较早进入市场的市场竞争主体相比其财务风险管理的任务更重。这就要求地勘单位一方面将不能适应实际的原始财务指标进行创新性的重新组合,以更加综合的指标来代替原始指标,选择其中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指标信息的综合指标参与模型的计算,这样做可以保证财务比率指标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正确认识财务风险机理,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防范和化解各类财务风险,以建立各级管理人员能直观识别风险的符合地勘单位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财务指标预警体系。
(三)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使用定量分析方法构建财务预警模型是预防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同时,现代企业管理也应更加注重一些非量化因素,如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财务人员素质、人员流动状况、顾客满意度等。因为这些因素无需完整的数据资料,需要凭借人们的经验对财务风险的趋势进行定性分析,有时比定量分析更加可靠和有效。因此,如果能结合非财务指标,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价,财务预警模型的效用就能得到更有效的提升。在运用财务指标对财务风险进行定量分析时,企业不能忽视定性分析和对非财务指标的分析,否则可能导致财务风险评价结果的不全面和不准确。
四、结语
对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在现阶段还处于探索和创新的阶段,本文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对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进行了一些探索,期待能对具体实践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 上一篇:会计记账借贷关系
- 下一篇:建设工程质量保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