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班级意见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毕业生班级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毕业生班级意见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毕业生;反馈;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147-03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毕业生数量成倍增加并且持续攀升,已经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高校,其培养的学生被社会认可的程度怎样?培养的毕业生是否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如何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这是作为人才培养的高校必须回答与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探讨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毕业生信息跟踪与反馈体系。通过对毕业生的信息跟踪与反馈和对这些信息进行的分析评价,让学校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对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与预测,做到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式与劳动力市场紧密结合。

一 构建高校毕业生信息跟踪与反馈体系的意义

1 高校毕业生离校后信息跟踪与反馈工作可以使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劳动力市场接轨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体现量的变化,而且在高等教育的入学起点、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变化。这个结构性的变化,突出的特征是多样性。既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也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还要承担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服务显现出广谱性特征。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情况,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必须与劳动力市场接轨。毕业生就业工作不再是原来狭窄领域里人才资源的简单配置,而是变得更为复杂和多样。而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着基础性和主导性的作用,对就业工作的影响日益显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成为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两个主体。构建毕业生信息跟踪与反馈机制,有利于动态掌握毕业生就业状况、人才流动情况,有利于促进学科专业设置市场化,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更有利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2 高校毕业生离校后信息跟踪与反馈工作可以全面反映高校毕业生在校学习情况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

作为人才培养的高校,按照自己设计的培养方案进行人才培养,当他们走向社会,利用在学校里学习的很多的知识参加很多活动,在学校所积累的东西能否真正成为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助推器。这些只有通过他们在社会职业岗位上的检验和时间上的检验,对我们所培养出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进行反思,找准劳动力市场反馈的信号――诸如:我们的“产品”有何优点和不足,在以后的教学生产中需注意哪些问题等。通过反映出的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在下一步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及时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调整、改进、优化、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进而使学校教育工作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使人才培养和使用形成一个连贯、科学的体系。

3 高校毕业生离校后的信息跟踪与反馈工作可以反映高校毕业生职业选择的成败内涵,促进学生就业工作不断改进。

在一个职业更迭与职业流动加速的时代,当前高校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面临着各种机会与挑战。一个成功的判断和选择能使他们节省很多在人生探索中所付出的成本。然而这种选择必须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之下集中在每年即将毕业的前几个月中做出,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种选择的真正意义只能在他们步入职业生涯后才能真正全面地反映出来。经过时间检验后的成功职业选择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都可以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最重要的理论源泉。这些案例将为提高学生就业辅导工作提供了最直接的支持。

4 高校毕业生离校后信息跟踪与反馈工作可以促进对高校毕业生的各种社会资源的利用,为高校在校生开展各种活动提供支持。

高校毕业生是高校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步入职业生涯后的他们,有很多时候会以自己是某高校的毕业生为荣。他们也愿意尽自己所能为母校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比如将自己职业探索的真实体验反馈给在校生,为在校生去他们所在的企业参观实践提供支持等。

二 高校缺乏毕业生信息追踪与反馈机制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全面系统地收集与教育教学方方面面有关的信息,科学地进行分析,建立教育教学信息反馈体系和机制,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但到目前为止,就学生而言,绝大部分的高校对毕业生质量与学校长远发展的关系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盲区,尚未形成对就业后的毕业生进行质量追踪的有效反馈机制。这就造成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盲目性的问题:高校作为教育“生产者”,却并不清楚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投入市场后的用户反应,对于自己的“产品”,其生产环节是否合理,“产品”的构造(毕业生的知识构成、能力构成、素质构成等)是否符合实际使用需要(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需要),自己的产品与其他产品(其他高校的毕业生质量)相比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之处……在这些方面,各个高校并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而总是在和其他“生产者”进行交流,只是在看其他“生产者”做过什么,不断地考察其他“生产者”的“厂房”和“车间”(高校的各种教育资源)里有什么,再据此进行不断的改革――看别人有重点实验室就加强实验室建设,看别人在组建学术科研团队就不顾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风而上,看别人SCI和EI的录用量高而不顾其他片面追求录用量……然而,很多高校却并未考虑“用户”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未考虑自身所输出的“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后,“用户”使用后认为还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要求高校教学做什么相应的改革等等。由此可见,高校自身产品的质量所蕴含的信息资源并未对高校教学改革产生应有的影响,高校尚未主动将产品质量信息转变为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显然缺乏规范、有序的质量追踪调查机制。

三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校毕业生信息跟踪与反馈体系的优势

1 传统毕业生信息跟踪与反馈方法的局限性

当前,一些高校虽已注意调查了解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活状况等方面的信息,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这种联系大多是零星的、随机的,不能全面地、广泛地反映毕业生的真实动态。分析原因,主要是:(1)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回收较为困难,尤其这些毕业生离校后各奔东西,难以联系,且他们毕业后不再受学校管束,对这种调视程度不够,往往会嫌麻烦而不填写或寄回问卷。(2)有些高校采用访谈法,能较为清晰、全面的获取有效信息,但访谈势必要耗费大量

的人力、财力,从而制约了这种方法的普遍使用。(3)同学聚会、校友会等形式也能提供信息,而且信息可信性很高,但毕竟这是少数的不定期的反馈,信息量较小。既然传统的方法存在种种局限,那么我们有必要开辟新的途径。

2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毕业生信息跟踪与反馈体系的优势

针对传统毕业生信息跟踪与反馈方法的局限性,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构建毕业生信息反馈体系,充分发挥网络简便、快捷、交互的优势,部分替代实际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工作,数据统计也较为准确;同时,调查范围更广,信息量反馈更大,也更科学。

在网络虚拟空间里,没有面对面的尴尬与拘谨,易于师生、生生就某个问题(如专业学习、就业感悟等)展开平等地对话与讨论,既能让我们及时了解到学生毕业后的情况,也能就一些问题给学生以指导,为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惑,学生也愿意积极参与。

信息技术平台支持下的毕业生信息反馈体系,突破了时空的局限,非常适合与毕业后在五湖四海闯荡的校友们的交流与联系,让他们畅所欲言,能听到一些真实的声音。同时,该平台的建立,既利于学校与校友间的联系,也利于班级与班级、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进行信息交换。

四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毕业生信息跟踪与反馈体系的构建

1 校友信息采集。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采集学校校友的就业信息,学校负责学生就业的部门,尤其是各个院系部就业的部门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从思想上提高对构建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在校生班级信息体系的认识。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做好构建高校学生信息反馈体系的准备工作,让他们认识到该体系能够帮助他们与校外校友进行联系,能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进行专业学习,合理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素质结构等,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利用该平台,建立以系学生工作部负责人及班级辅导员为主,班干部为辅的层层负责制的班级信息系统,为大学期间学生的信息管理提供方便,也为学生管理的工作带来方便。

(2)构建初期毕业生信息体系。学生毕业时,将前期构建的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在校生班级信息体系,转变为校友跟踪与反馈信息体系。为使该体系得以健康发展,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应届毕业生意识到该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意义,宣传该体系即可以引导他们就业,也可以帮助他们联系校友,甚至可以继续联系选择更好的工作岗位,同时也是他们毕业后联系的渠道。

(3)构建完善的高校校友就业信息反馈体系。为加强学生毕业离校后的信息采集,学校相关就业部门将各个院(系部)及各个班级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整合,构建成完善的毕业生信息反馈体系。为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成为一个活灵活现地有生命力的信息体系,学校各学生就业部门及班级是信息站,班级辅导员及热心为班级工作的学生是信息员,继续为班级信息体系维护出力,使得班级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情况及时输入到毕业生信息体系中,保障体系正常运转。

2 毕业生信息数据分析处理。理论上,毕业生的生命周期是从高校毕业到退休的职业生涯周期,但在实际应用中,毕业生生命周期对高校价值比较大的时间是毕业后的10年左右,是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工作也不可能长期进行,我们按三次调查进行设计,即毕业后半年的跟踪调查、毕业后一年半的调查和毕业后三年半的调查。建立科学的毕业生信息分析统计,对校友毕业及毕业后的去向进行分析统计。一方面反映校友就业率,反映校友就业层次。同时也可反映校友性别、与专业对口相关的就业情况、工作领域、工作环境及地区、薪酬和福利、个人就业满意度、单位对个人工作的满意度、工作时间年限、培训机会、失业时间和原因、处于闲置的时间和原因。在此基础上继续细化指标,进行更深层次的校友就业信息跟踪与信息反馈统计和分析,也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

3 预测毕业生就业方向。已经毕业的学生通过在大学的学习和社会上的历练,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专业技术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通过毕业学生的反馈意见,学校可更清楚地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要,以及本学校学生在社会上的定位。因此,将高校校友就业信息逐年整理分析,使之逐步趋于完整。通过分析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毕业后就业去向,可预测本校毕业生的需求方向。同时,对就业工作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绘制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关系图,并建立稳定的信息互换机制,明确今后的工作重点,以及根据社会需求,提出学校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和要求的合理化建议。学校应逐年把校友就业信息分析结果纳入学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视野,对学生就业前景进行有效的预测及分析,依据市场需求设立专业及招生,调整人才培养计划,沟通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桥梁,以适应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的迫切要求。

4 构建数字化资源学习平台。构建以班级为单位的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在校学生班级信息体系,在该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各专业教学院系教师指导下的数字化资源学习平台,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与学生自我知识建构的虚拟学习社区。通过该平台,一方面教学院系展示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知识引导,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内外学生的联系,了解他们的知识需求,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优化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模式。

五 结语

构建行之有效的毕业生信息跟踪与反馈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科学公正评价高校毕业生质量,了解教育产品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第一手参考资料,也是高校调整完善培养计划和专业方向及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通过信息技术构建高校毕业生信息反馈体系,有效利用该反馈机制,可以改革和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适销对路”的人才,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李听荣,对高校毕业生离校后信息跟踪与反馈工作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5,(5)

[2]陈霞,高校毕业生信息反馈档案建设研究[J]档案,2007,(1),49―51

篇2

笔者认为,悲剧的上演并非偶然,而是必然。这是长期以来忽视甚至是无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结果;是辅导员工作无力甚至无效的生动表现;是教育教学管理失败的必然结果。关于“离校综合症”的成因及表现,已有学者做了比较充分的探讨,但笔者认为有关治理“离校综合症”的有效对策还可做进一步解析。有效预防“离校综合症”在于学校、社会及学生三者之间的有效配合,但学校作为教育管理机构,其责任重大。本文拟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探讨预防及遏止“离校综合症”的有效对策。

一、彰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

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展开服务,通过一些团体方式的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这样,一方面可以发现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为心理健康咨询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使辅导员和班主任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这对离校前夕的毕业生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毕业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其成长经历、家庭环境、自我认知及教育环境的影响,背景比较复杂,在离校这个特殊的时刻,各种矛盾交织,无法回避,难以解决,促使它达到了临界状态,以失范的、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高校的管理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长治久抓,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它的警惕。不能等到毕业甚至是离校时,悲剧上演了才意识到其重要性和严重性。四年期间,要坚持不懈,一以贯之,方能缓解高校毕业生“离校综合症”的发作。

“高校对心理咨询的不重视,客观上造成了部分需要心理支持的学生陷入了心理沼泽。”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8年的调查表明,高校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达22.4%,刘悄梅在“某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调查”一文中指出,当前高校毕业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大致在31.2%至34.3%。面对这么一个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群体,多数高校的管理层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机构――心理咨询门诊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对于全国1000多所高校而言,只有30%的大学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况且很少有专职工作人员,受过系统训练的人更少。有1.5万在校生的清华大学,心理咨询室也只有8名兼职教师轮流值班,时间、精力根本无法保证。”而在发达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每1000个大学生就有一名心理咨询医生。在心理健康咨询中,我们对心理健康咨询的宣传也不够,造成学生对心理咨询存有偏见,认为进行心理咨询是见不得人的事。

二、强化高校辅导员工作

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和管理的干部,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协调者和实践者,是学生成才成长的服务者。高校毕业生“离校综合症”的频频发作,也暴露了辅导员工作的不力。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种种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如职业寿命短、队伍不稳定;就业门槛低、专业化不强;学历层次与学校改革和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定位不明确、职业声望低;大量的具体任务削弱了辅导员思想品德教育职能的发挥;辅导员管理制度滞后影响进一步开展工作;工作待遇影响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一方面,在扩招的影响下,一个辅导员辅导的学生太多,有的多达三四百学生,这简直不可思议。从教育学的视角来审视,这不能叫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来,这叫批量生产商品。为此,必须为学生配备更多的辅导员,使一个辅导员辅导的学生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另一方面,由于上述原因,部分辅导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本文认为导致高校毕业生“离校综合症”的辅导员因素中最主要的是辅导员个人责任心不强,甚至缺少责任心,缺少与学生之间合理、有效的互动,觉得与学生接触是浪费时间。当前,教师好像是出售知识的商人,离开教室后与学生似乎就没有了关系。辅导员也是如此,例行的公事一旦结束就极力避开与学生的接触。在这种工作机制下,毕业生离校前夕上演一幕幕悲剧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必须强化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及敬业精神,否则就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悲剧的上演。

作为辅导员,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与学生交往、交流,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想法、愿望,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并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勇敢地面对问题,正确地分析问题,及时地解决问题。必须用爱心和知识教会他们做自己的主人、班级的主人、学校的主人、社会的主人;教会他们如何管理自己、管理班级、管理学校、管理社会。

三、躬行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具有易操作、见效快、力度大的优点,但也有其缺点,一是行政命令多,思想工作少,不能从思想上解决问题,有时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适得其反。二是老师干预多,学生自主少,学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培养。三是老师不能平等地看待和对待学生,不利于学生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培养”。无疑,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中,无视学生的尊严、实行专制、粗暴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高校重视管理制度的完备与管理措施的严厉,却忽视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未能充分发挥自尊、自主、自律的积极作用,导致他们无法积极内化校规校纪,学生觉得处处受压制、束缚,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最终导致毕业生“离校综合症”的爆发。

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就业率;统计;考核

我国高校就业率统计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过程。1984年以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分配方式,高校毕业生能够充分地就业,没有所谓的失业。1985年~1989年为指导性计划分配时期,大部分毕业生由国家包分配,极个别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隐性失业和待业问题。1989年~1993年期间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但“双向选择”仅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部分找不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仍由国家统一调配就业。以上各时期均未统计毕业生就业率,也无此必要。1993年以后,则主要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阶段,国家不再调配就业,出现了失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做好就业工作,就业率统计逐渐提到了日程上。高等学校就业率统计中的就业人数一般包括:真正找到工作岗位有单位接收并拿到派遣证的、出国和准备出国(有相关手续)的、考上研究生的、虽然没有找到工作但办理就业的(档案等关系保留在指定的人才中心)、自主创业或出具单位接收证明的。

一、就业率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目前,在就业率统计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怪现象,普通大学、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反而比某些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就业率高,这是否说明前者的教学质量也比后者的高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学校的就业教育和自身条件的限制下,普通大学、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定位相对较低,先就业再择业、临时就业、灵活就业的比例高一些,再加上一些“假就业”的掺假行为,便出现了这种现象。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一些优秀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认可,学生就业期望高,对第一份工作相当重视,不轻易就业,结果反而造成就业人数下降。一些学生考研受挫准备再考或等待出国等,也处于暂时待业状态。因此,现有的就业率统计对高校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并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出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应从学生就业的“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衡量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高低的影响因素和体现是多方面的,就业率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应改变目前我国教育管理部门过分看重就业率尤其是初次就业率的局面。

二、就业率统计时间问题

就业率的统计时间会对就业率的高低产生很大影响,我国目前过分看重统计初次就业率。某些学生为了给自己和学校一个交待,急于就业,盲目就业,在毕业学年东奔西跑地找工作,频繁参加各种招聘会,甚至不惜以旷课为代价,为了就业,荒废了学业,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的首要任务是修读课程,完成学业,不应为了找工作,提高就业率而影响学业,本末倒置。这种局面的出现和就业率的指标性要求是密切相关的,本应帮助学生就业的就业率指标反而使学生成了就业的“牺牲品”,仓促就业、盲目就业留下的后遗症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慢慢体现出来。

我国通常在毕业前统计就业率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其实毕业生的择业是一个相当复杂、漫长的过程,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毕业前落实工作单位,学生在毕业后用半年至一年的时间找工作是正常的,不应该强求学生在毕业前找到工作,这是违反现实和客观规律的。美国就业率统计时间一般为学生毕业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乃至4年,比较普遍采用的是统计毕业后6个月和9个月的就业率,且注重毕业生离校后的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如果能分时间段统计就业率,不过分看重初次就业率,就业率统计中的造假行为将大大减少,诚信将重回校园,毕业生将重拾信心。对毕业生进行离校后的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也便于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等,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才是就业率统计的一个主要目的。

三、就业率的考核作用不宜过分夸大

目前,在国家教育部有关政策的影响下,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办学规模、招收专业、招生数量等受就业率影响过大。2003年4月教育部出台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把毕业生就业状况纳入高校评估指标体系,凡就业率低的学校,一般不得评为优秀。初次就业率被看成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参考指标,甚至成为高考填报志愿的重要依据。有的高校为吸引生源,以虚假就业率吸引家长和考生的眼球,以此作为竞争生源的手段,无疑损害了家长和考生的利益。

专业合理不合理,仅仅靠就业率是不能全面反映的。比如一个专业,不顾学生就业质量而单纯追求就业数量,尽管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但如果大都是做一些技术性低的工作,或是所做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符,也不能说明这个专业设置合理。专业设置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培养人才也需要一定周期,用就业率来考核学校的工作,影响专业的设置,是不全面也是不科学的,将影响高校办学的积极性。由于就业率被教育管理部门赋予了太多的考核意义,但在具体考核工作中又存在太多的人为因素,功利性太强,就业率考核工作也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甚至弊大于利。

四、过分追求高就业率使毕业生的利益受到损害

高校过分追求高就业率,以学校、领导、教师利益为先,不顾学生的想法和利益,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找到工作,学生想休息一段时间,想不找工作都不行。毕业生是掌握了一定专业技术的人才,对未来应有自己的掌控权利,如今,这些基本的权利被剥夺,学生的自由、自等利益无疑受到损害。少数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要求毕业生必须提供就业协议书和就业接收函,否则不发放毕业证书。而一些毕业生为了拿到毕业证书,不得不托亲戚、找朋友盖印章,甚至找路边的小店随意“签约”。毕业生临近毕业却为了达到就业目的,不择手段,失去诚信,这对高等教育来说是可悲的。高校以传承学术与人文精神,教书育人为己任,如今却为了达到上级下达的就业率指标做出各种弄虚作假的行为,有违高等教育之本意。

五、正确认识就业率的几点建议

1.择业就业是双向选择的市场行为,高校不可能要求市场对其毕业生不加选择地照单接收。教育管理部门用行政手段干涉人才市场,制定硬性的就业率指标,违反了人才市场的供求规律,高校不弄虚作假很难真正完成就业率指标。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应淡化就业率这一个指标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就业指导,分期分批统计就业率,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可在毕业生中设立班级或专业联络员,建立毕业生数据库,全面跟踪统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2.就业率统计不应是高校单方面提交的统计数据,未经审核和审核不严的数据容易做假和失真,失去其存在的意义。真正的就业率统计最好交给那些独立的,能够科学、理性、公正地进行统计的机构来进行。可以将高校毕业生分为就业、失业、失业但正在找工作、未找工作以及继续接受教育等几种类型,相应地统计各自的人数,计算出各自的比率,以全面反映高校毕业生的总体状况。统计机构还可以设计出内容、指标全面的统计表,从就业单位的性质、岗位性质、工作内容、薪酬水平、毕业生满意度、单位满意度、专业对口程度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科学、系统地分析,给出分析结果和建议提交给高等院校,反过来指导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提高就业率是全社会的责任,不应由高等学校单独来承担。应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从学校内部机构中独立出来,由社会专门性的、专业化的就业服务机构来承担。通过政府主管部门对就业服务机构的有效管理,就业服务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全过程对高校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进行就业指导服务,来促进和保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曹扬.从就业率问题管窥高等教育制度的变迁[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3).

[2] 李鸿雁,侯济民.对大学生“就业率”的理性思考.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 温晓慧.对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思考[J].中国统计,2006,(6).

[4] 牛巨龙,袁素贤,方永辉,许海涛.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率统计虚高的利弊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464-466.

[5] 阮君惠.高职院校如何应对就业率的压力[J].引进与咨询,2006,(1).

篇4

关键词:SQL;功能模块;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5-1070-02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llege Employment Management System

XIE Fei-ying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Center, Dongguan Polytechnic, Dongguan 523808,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unction module design , database desig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function realization of college employment management system .Practicing shows that it not only provides a convenient two-way choice between graduates and employ? ers but also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for College graduate employment management.

Key words:SQL; function module; database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的普及力度,使得大学毕业生数量迅猛增长,就业压力也随之剧增,就业难问题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了困扰学校和毕业生的一个难题。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高校普遍进入数字化校园时代,传统的办学、管理模式也因此有了极大的转变。高校建立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就是让毕业生通过有形市场洽谈转方式转变为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择业,毕业生可通过网络查询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利用就业系统进行不同岗位间的对比,实现在无形市场下建立与用人单位的联系,这使得毕业生的择业自由度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各用人单位及企业通过高校就业系统实现在校招聘,为毕业生择业提供了一个更集中更丰富的平台。高校就业系统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提供了便捷的双向选择,全面提高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1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高校就业管理主要是完成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工作,内容包括:根据国家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学校有关要求,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及实施细则,充分宣传各项相关政策;主动向社会各界毕业生信息,深入挖掘社会需求,收集并以多种形式及时各类用人单位需求;组织校园宣传及招聘活动;开展就业咨询及指导;办理就业协议签订事宜,形成毕业生就业方案,完成上级部门各类业务工作;负责毕业生派遣相关事宜;开展各类调查研究,探索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就业指导思路。

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就是帮助学校更好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广泛地吸引各种形式的企业和用人单位进入校园招聘,吸引企业、服务毕业生,使学生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掌握就业技能,把握好每个就业机会。为全面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供一个公共的平台。系统集匹配、宣传、管理、指导于一体,服务于学校、企业和学生。

2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本系统分为5个模块,如图1所示。

2.1统一信息门户模块

登录门户。在校教职工及学生无需注册,直接使用教工编号或学号作为用户名,身份证后六位作为初始密码即可登录;用人单位注册前需提交申请,由校方审核通过后分配登录编号及初始密码,以确保用人单位的可靠性。用户一次登录,便可在系统内所有模块间自由切换而不必反复登录。系统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了不同的权限。

信息搜索。系统提供了一般搜索与高级搜索两种方式,用户通过搜索,可以查找出用人单位岗位信息和毕业生的求职信息,使毕业生或用人单位双方都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可靠、权威的信息。

门户内容展示。包括最新公告、最新通知、职位信息动态显示、校内外招聘信息、就业政策与法律法规学习、优秀毕业生推荐、资料下载专区、就业相关网站链接等内容,并控制有权查询的对象。通过栏目分类展示,使用户能够快捷地掌握各种资讯。

就业论坛。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2.2用人单位管理模块

用人单位注册前需提交申请,通过学校就业管理中心验证成为正式会员,即可得到卡号及登录初始密码,卡号作为用户名登录,初次登录后可修改密码。用人单位通过单位信息库管理,可查询、修改、添加、删除、导入、导出、统计单位基本信息和单位招聘职位信息;通过对历史单位信息库进行管理,可批量生成用人单位招聘邀请函、录取通知书等各类信息。

2.3毕业生就业管理模块

毕业生信息管理:包括毕业生的性别、年龄、班级、民族等基本信息,以及奖学金、成绩表、荣誉称号等证明材料信息,这些信息均可直接调用学校的共享数据库。就业中心有权限查询所有毕业生基本信息。

毕业生简历管理:毕业生简历信息由本人维护,具有打印及制定用户推送功能。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具有信息查看及修改的权限。

毕业生档案管理:学生必须登记档案接收单位、档案转移地址等信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方可办理档案事宜。

毕业生暂缓就业管理:暂未签订就业协议书的毕业生,可自愿办理暂缓就业申请,在其毕业后两年内学校将保留其档案。

2.4就业协议书管理模块

就业协议书审核管理:毕业生通过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签订的就业协议书,必须通过鉴定才能成为合法的协议书。

就业协议书毁约管理:当毕业生通过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签订就业协议书并通过鉴定成为合法协议书后,毕业生本人将不能更改和删除就业协议书。如需要毁约,毕业生必须通过学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和用人单位两方解除原就业协议书。毁约受理后,原协议书不再有效,但不可删除,作为历史记录已备核查

就业协议书改派审核:就业协议书毁约受理后,毕业生可通过高校就业管理系统再次签订就业协议书,即就业协议书改派,改派过程同样必须通过鉴定才成为合法的协议书。

2.5就业情况统计管理模块

就业率统计:可自由统计各学院、各专业、各年龄、各班级的就业率,并作分析。

就业去向统计:可自定义统计各学院、各专业、各年龄、各班级的就业去向百分比。学生签约查询:可自定义毕业生的签约单位状况、签约目的地等各类信息。

图1系统功能模块图

3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响到该系统的质量好坏。设计数据库的关键在于必须以用户实际环境为依据来构建数据模型,该模型要能准确及时地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并支持对该信息的数据处理。

3.1数据库设计工具

SQL Server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的优势在于在数据的易用性和安全性方面处于领先水平。通过SQL Sever创建数据库,包括创建表、视图、索引、触发器、存储过程等数据库对象,创建和控制管理用户帐号和用户组等,可实现使用SQL数据库语言对数据库进行动态查询。

3.2数据库需求分析

本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主要针对高校就业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数据信息进行数据模型构建,使校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所有数据均在该系统中处理,实现数据集中管理化和共享化,并且易于维护。数据库要能够满足不同权限的用户对所需信息的处理,包括信息的查询、更新、输入、输出、保存等功能,达到使用数据库来管理高校就业各项工作信息的目的。

3.3数据库设计方法

数据库设计通常包括概念结构设计阶段、逻辑结构设计阶段和物理结构设计阶段。

概念结构设计阶段是在对用户需求进行归纳与抽象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概念模型,本系统采用混合策略设计概念结构,即采取自顶向下策略进行需求分析从而设计一个全局概念结构框架,再以该框架为骨架,集成由自底向上策略设计出来的各个局部概念结构。简单来说,即自顶向下地进行需求分析,然后再自底向上地设计局部概念结构。

(下转第1104页)

逻辑结构设计阶段将概念结构模型转化为逻辑结构模型,生成本系统的数据结构。具体做法为,根据用户需求和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特点,将概念结构转换为一般的关系、网状、层次模型,生成数据库的全局逻辑结构表和各个局部逻辑结构表,再向特定SQL Server支持的数据模型进行转换,最后进行优化改进,即适当修整数据模型的结构,使数据库应用系统达到最佳性能。

物理结构设计阶段为逻辑数据模型提供一个最佳适合环境的应用物理结构,在SQL Server关系数据库中是指存取方法和存储结构。在选取好最佳存取方式和存储结构后,应对其进行时间和空间效率做评估。

根据设计好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开发人员运用SQL Server语言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建立数据库,并不断重复以上几个阶段的设计过程,使开发出的数据库趋于完善。

4系统运行情况

该系统共有3种权限,分别是学校管理员权限、毕业生权限和用人单位权限,这3种权限具有不同功能级别。

学校管理员具有最高管理权限,可以分配不同用户的浏览和管理权限;管理就业系统中的各个功能模块;审核各个用户的基本信息以及在系统中的所有内容;负责对就业协议书的管理以及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等。

毕业生权限由学校管理员统一设定,具有如下权限:浏览相关就业咨询;查询、修改本人基本档案,查看本人各科成绩、总学分、奖惩记录;与更新个人简历;搜索与定制职位;获取就业咨询;向管理员提供反馈信息等。

用人单位权限通常有,、更新、删除招聘信息;建立企业档案;建立人才储备库;人才搜索与订制;多条件检索、分类汇总毕业生的简历;浏览、回复毕业生提交的简历和反馈信息;输出打印各类信息报表等。

参考文献:

[1]刘臣宇,朱海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篇5

【论文关键词】高校;就业市场;就业指导

我国自从1998年高校毕业生突破100万人大关以来,每年均以较快速度增长。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今后几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还会继续上升.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达2400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1400万人左右,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一、影响高校就业工作的主要因素:

1.大学生自身原因:通过我们对招聘单位对于毕业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就业跟踪调查,很多单位反映目前部分大学生存在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能力、心理素质不强、缺乏奉献精神等问题。这些不足造成部分学生不能就业,或者会影响他们今后在单位的发展。

学生个人期待值过高。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付出了高额费用。他们为了尽快的有收获,就会对职业期待值过高。我们向学生招聘信息时,就经常发现学生会简单的以薪酬的高低来判断是否去参加应聘。

2.社会因素: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社会就业岗位在总量增加的同时,其供需关系已经从“供方市场”迅速地向“需方市场”转变,这种转变客观上恶化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环境。

“需方市场”的出现,加上我国高校连年持续扩招,使得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水平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提出较高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准入条件。并且普遍把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在读期间获奖学金情况以及获奖情况等都列入了招聘的基本条件。

高校招生计划和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高校的招生计划是根据社会岗位需求确定的,但当一种社会职业被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所认可的时候,这个专业的社会岗位已经是趋于饱和的了。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体系着重于知识的传授,甚至有时会讲求标准化、规范化,却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在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部分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3.家长思想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广大家庭在对子女教育的投入上也大幅度地提高,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也在不断地增长,因此在大学生毕业时,其家长更加关心子女择业的层次、就业城市的大小、就业后收入的高低等问题。一些家长会有到西部太偏,下部队太苦,自主创业风险太大的观念。

二、建立就业市场对学校的要求:

1.就业指导具有全程性:就业指导不仅仅是毕业年级的工作,作为思想辅导工作人员,在辅导学生的过程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一些学生觉得低年级就应该以学习为重,而忽略了提升其他能力,造成理论与现实脱节。

总体上,就业指导应具有连续性和针对性,一年级着重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四年级着重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四个阶段相互贯通,便于形成完善的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多次邀请到学院系主任、教授、专家、往届杰出校友通过举办就业专题讲座,及其它就业指导课、网上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咨询等多种形式,在毕业生中进行就业形势、政策和程序的指导,帮助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积极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

2.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加强学风建设,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增加跨学科知识;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管理协调能力。

3.注重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为了尽快的溶入社会大环境,我们的工作经验是从学生进校就阶段性的让他们完成不同的假期社会实践内容。从大一的招生宣传社会实践,大二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到大三大四的去用人单位实习。此外我们也鼓励学生勤工俭学。只有更多的接触社会,才能更快了解社会。才具备竞争的实力。

4.心理辅导:学生在职场中寻找自身的社会定位时,由于多种因素,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和挫折,有时候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所以我们在辅导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一旦有察觉就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我们要让学生正确看待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学会总结经验教训,懂得自我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更好的心态来重新展示自己,从而最后成为职场竞争的佼佼者。

针对毕业生五花八门的就业思想,我们分别进行耐心细致的工作,如针对条件比较差的学生(有挂科,四级未通过,不善交流等),鼓励他们大胆去单位应聘,消除自卑心理,学院积极给用人单位推荐;针对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学生,希望他们认清自己的实力.把自己的能力与就业期望值相匹配;针对那些找工作默然处置、毫不关心,既不找工作也不考研的学生,更是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针对那些只准备考研,不找单位的学生,一直是鼓励、劝说他们考研,以及找工作两手准备。

三、对建立就业市场的几点体会:

1.信息网络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无处不在。我校的校园就业网随时会更新招聘信息,包括企业的介绍,行业介绍、职位介绍,更细的还有各大企业介绍,并能提供企业相关网址以供毕业生了解。针对我院的专业特点,我们每年都会建立以院长、书记负责.由辅导员、各班班主任及班长团支书组成的就业信息小组,辅导员成立毕业生学生干部qq群、电子邮件群,各班成立班级qq群,通过网络和电话保证把就业信息及时准确的通知到每一个毕业生。利用通信专业的优势,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使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交流求职信息,进而通过网上求职。

2,合作稳定化:就业市场稳定化是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大亮点,不少高校都通过各种途径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力争实现“双赢”。

用人单位优先安排合作学校的学生见习、实习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优先录用合作学校的优秀毕业生;高校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优先向协作单位推荐毕业生,为合作单位进行人员培训和定向人才培养。

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与长虹集团、烽火集团、九州集团、富士康集团等多家中外企业搭建好了人才输送的桥梁。也为我院以后的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夯实了基础,做好了准备。

3.“走出去,请进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竞争激烈的现实,高校要居安思危,主动出击,积极培育就业市场,不断拓宽就业渠道。要借鉴企业化的市场运作模式,组织好大小招聘会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沟通供求信息。

我们经常性的有组织有保障的在学院举办各种供需见面会。主动联系用人单位,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全方位服务,做好桥梁工作。

领导、老师借公差和参加会议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毕业生进行宣传,在出差过程中有意识地推荐毕业生,向单位介绍我学院概况和学生情况,给单位留下深刻印象,推进了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07年来到我院招聘的有北京海达时代科技、西南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中国通信服务公司、重庆通信学院、新太科技有限公司、重庆理念科技集团、重庆电子职业技术学校、成都曙光光纤通信公司等企事业单位。

篇6

【关键词】高校 校友资源 开发 利用 就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174-02

随着国内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最关心的焦点话题之一,高校毕业生能否有效就业直接影响着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切实有效地落实高校就业工作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途径,对社会稳定发展有重要的贡献。校友资源是高校的重要社会资源及教育资源,在当前各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工作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高校应注意对校友资源进行良好的开发与利用,以有效地推动学校的就业工作。

一、校友资源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校友资源是校友自身作为人才资源所体现的价值加上校友自身所拥有的财力、物力、信息、文化和社会影响力等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总和。在高校中,校友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具有强大的优势和巨大的潜能。它对高校各项事业的推进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着多方面强有力的支持。校友资源是传承学校办学理念的精神资源,也是改善母校办学条件的物质资源,作为扩大学校社会影响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各高校招生就业管理部门关注和重视的力量。高校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应充分利用校友群体的优势,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一)校友资源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示范指导作用。各高校广为传颂的优秀校友事迹,对在校大学生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起到明显的示范作用。校友的社会经验丰富,对各行各业的信息捕捉能力强,在帮助在校大学生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有很好的指引作用。校友们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可以和学生有效互动,形成共鸣,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愿意投入社会生产实践中,并促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高校学生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有效缓解在校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校友提供的就业信息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通过相关渠道就业信息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在获得的就业信息中,通过校友提供的占到大多数。首先,校友对母校与自身所在的单位了解比较全面,因此提供的就业信息更加直接对口,也最接近母校毕业生的需要。其次,校友通过比对历届毕业生录用情况,全面掌握分析后,有助于选择与培养新一轮的毕业生。再次,校友对高校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反馈起到了良好作用。高校就业的相关部门应广泛地联系各行各业的校友,从各行各业的校友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及时地提供给在校毕业生。最后,校友提供的就业信息具有亲缘性,母校毕业生对信息信任度高,避免上当受骗。

(三)校友所在企业能够起到良好的实习接纳与就业公关作用。高校可以通过专业分类,有针对性地联系校友企业,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平台。毕业生能够直接从学姐学长们的工作单位中获得学习、工作、社会等方面的经验指导,从而尽快地适应各种将要面临的社会环境与工作环境。同时,学校根据实习学生在实习时遇到的各种情况,将相关信息反馈给校友所在企业,使企业能够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益,达到双赢的局面。高校可以通过加强与校友企业的密切合作,在校友企业中建立“用人单位”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为高校就业工作拓展有效渠道。高校每年定期组织校友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在为学生提供就业的同时,也极好地发挥了校友资源的优势。

高校毕业生能否受聘于用人单位,其关键在于用人单位对高校和学生的了解程度。高校在社会上良好口碑的建立,仅靠媒体宣传与大量的书面材料是远远不够的,通过校友们向社会宣传学校的作用不容忽视。广大校友代表着母校的形象,他们是母校“品牌形象”的代言人,校友们自身在各方面的杰出贡献反映并检验着母校的教育质量。因此,校友队伍是充当高校拓展公共关系的重要媒介。

二、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我国高校校友资源的特点是分布广、数量大、素质高、影响大。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基本建立了校友专职机构,为校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奠定了初步基础,但这种特殊优越的资源尚未被充分认识和合理开发,高校对校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不够,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存在不足。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高校校友资源开况稍好,其他地区高校校友资源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总体可概括为:粗浅的校友服务比较多,深入的系统研究比较少;从本校出发的个体研究多,宏观层面的研究少。因此,没有很好地发挥出高校校友资源应有的一些优势,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等资源优势。

1994年5月,第一届校友工作研讨会在中国海洋大学召开,研讨会为高校校友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持续至今已举办了19次。目前,国内高校校友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友工作组织模式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曾对国内高校校友机构的组织模式进行调查,形成成果《试析高校校友工作的组织模式》。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校友会也曾发表文章《关于高校校友工作组织机构模式的探讨》。二是对国内大学校友会的研究。对校友会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已有学者注意到了开发校友资源的重要性,对我国当前校友会的情况分析也有一些研究成果。三是对校友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的研究。第十二次全国高校校友工作研讨会曾专题讨论校友资源问题,认为校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不仅是校友工作者应该为之奋斗的事业,也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三、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措施

(一)健全校友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运行机制,完善校友与母校就业工作网络。大学校友会随着高校校友的发展不断产生并壮大。目前,校友资源的巨大作用得到了许多高校的充分肯定,学校对校友工作逐渐重视,国内一些高校已经专门成立了开展校友工作的相关组织机构。

1.明确学校各级校友会的职责与任务。随着校友会的发展,校友的职责与任务写进了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在发挥校友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增强了校友的责任感。高校就业便是校友职责中重要的一条,高校就业部门应安排专职人员负责管理校友就业资源的开发与联络工作,通过校友会这一介体,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形成一个就业工作网络,不断提高就业宽度和广度。

2.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校友与母校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加强校友与母校相互间的联系,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向校友发送电子版校报、新年问候,利用媒体传媒报道母校新闻,传递校友动态。校友也可以通过校友设立的信箱或母校成立的校友总会联系,通过电子邮件等网络信息交流工具进行信息传递,增进热爱母校,心系母校的情感。此外,高校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校庆、校友联谊会、各学院各班级毕业周年纪念等,不断加强与校友的情感联络,不断增加校友们的母校情怀,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校友支持母校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

3.建设并完善一套信息反馈机制,重视母校毕业生跟踪调查。定期或不定期的校友座谈会、走访校友所在企事业单位是收集校友对母校的意见和建议的主要途径。同时,校友对毕业生、母校的评价反馈,对拓展与稳定就业资源、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通过就业调研、校友走访、与地方校友组织定期联系等方式,可以加强校友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沟通,拓展学校对外开放活动渠道,成为为母校服务、为校友服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

(二)搭建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平台,促进母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校友十分了解母校的专业设置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通过这些信息反馈,能够加强母校在落实教学基础地位、优化专业结构、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思考,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可以聘请知名校友担任母校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定期邀请各行各业中的杰出校友返校讲学,开展校友讲堂;举办校友所在单位专场招聘会等,这些举措对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修养和培育学生爱校情感等方面都能作出积极贡献。

(三)积极拓宽母校与校友合作途径,实现共赢发展。校友资源能否发挥本身的巨大优势,取决于母校和校友的良好合作,母校全心全意帮助校友,校友全心全意为母校作贡献,从而达到互惠互利的局面。校友们毕业之后,通过自己努力,大部分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他们在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同时,也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并且有能力与母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把母校的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这样,不仅促进了母校的科学研究,为母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促进了所在企业的自身发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校友资源是高校建设和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有效开发和使用校友资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要充分发挥开发利用校友资源在就业工作中的重大作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握机遇、积极作为,以服务为基、以情感为纽、以沟通为桥,合理开发利用校友资源,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积极贡献,促进高校就业工作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飞,邢相勤,刘锐.我国高校校友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J].中国高等教育,2009(5)

[2]聂永江.高校校友就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江苏高教,2007(1)

[3]李正军,文春风.充分挖掘校友资源,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就业,2010(20)

[4]李正军,文春风.实现SCM构建的高校就业指导新模式研究[J].消费导论,2009(4)

[5]汪建武.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6]王朝平.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2012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GUTDJD010);桂林理工大学高职学院2013年科研扶持基金项目(桂理工高职院[2013]37号)

篇7

关键词:研究生;研究生会;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74-02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随着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2002年2月,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2002]19号)中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加强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使高校毕业生树立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于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融合成为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新途径。党的十报告指出:“就业就是民生之本,要加强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就业工作成为高等院校新的教育着力点。

研究生是通过参加科研和从事学术活动进行学习的一类人群,自主性和创造性成为他们学习的重要特征,对研究生就业的指导应紧密把握研究生的特点,通过加强研究生会培养体制建设,提高研究生会骨干素质,强化研究生会就业服务指导职能等三个方面,探索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新途径。

一、打牢组织基础,完善研究生会内部培养体制

研究生会是研究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平台。研究生会能够为广大研究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的舞台,同时研究生会的工作经历也会对研究生产生重要影响。以青岛大学研究生会为例,研究生会成为学生组织的重要力量,共设有主席团、秘书处、学术中心等14个部门。部门分工明确,职能清晰。加强研究生会内部成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完善内部人员培养体制是做好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研究生会各部门并非凭空而设,而是根据研究生会发展需要,同时也是为了锻炼和提高研究生会为广大研究生服务能力而设立。比如主席团着重培养的是研究生的领导能力,秘书处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协调能力,调研中心、学术中心着重培养的是调研能力和研究能力,文艺部、宣传部、创新中心着重培养的是创新能力和组织、编排能力,而实践部、外联部则是着重培养实践能力。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部门,部门通过组织活动为研究生提供锻炼自我的机会。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2.有效确立制度进行规范。研究生会内部有严格的人员选拔制度、考核制度、会议制度、财务制度、奖惩制度和监督制度。这些制度的基本框架与企业的用人制度类似,这使研究生能够很早就能接触一些社会、企业的信息。研究生会的各岗位都实行竞聘制,优胜劣汰,这体现了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研究生会的成员能够很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制度。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制度是保证研究生会正常运转的基础,同时引导研究生会成员树立了遵守制度、章程的观念,这对于今后研究生的择业具有重要作用。

3.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对于研究生会成员的新观念、新想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研究生会都会予以支持。在不违反原则的基础上,鼓励成员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为研究生会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研究生会从来不会因为成员想法片面和不成熟而否定他的工作能力,相反,会帮助他完善不足,促进更好的发展。

4.协同创新,注重合作。研究生会的各项活动并不是由一个部门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完成。这就培养了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迎新晚会为例,由文艺部主导,但是宣传部、秘书处、外联部、实践部都要做好相关工作的配合。这个过程是成员之间相互了解的过程,是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的过程,这有利于成员的发展。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而这些能力和素质也是企业选拔员工所关注的。通过研究生会储备人才,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是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而事实证明,在研究生会任职锻炼过的研究生就业率高于未参加研究生会工作的研究生。

二、创新活动载体,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研究生会的根本宗旨就是为研究生同学服务,就业问题关乎研究生同学未来发展,因此研究生会始终把加强就业服务职能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同学提供更好地、更及时地就业服务。

1.加强就业信息搜集整理与。研究生会通过新媒介,如人人网、研究生杂志等多层互动,为研究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就业和实习信息资源。定期搜集企业招聘信息和一些单位提供的实习岗位,并及时在研究生会的网页上,使研究生能够及时了解就业信息。

2.积极开展提高就业技能和实践水平的活动。通过让更多地研究生参加活动,来提高就业技能,积累就业经验。培养就业素质是研究生会加强就业服务职能的重点。青岛大学研究生会主要通过协助举办和自主创办两种形式加强就业活动组织。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设计大赛和创业大赛,是研究生会每年组织的重点活动之一,虽然是协助做好报名参赛工作,但是研究生会都会借此机会进行就业知识的宣讲和普及。另外,研究生会还会和一些企业联系举办就业指导讲座,为广大研究生提供就业技巧方面的知识。

3.注重引导,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生会更多地是以活动和文本宣传两种形式配合做好研究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将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以消息的方式给广大同学,另一方面联系专家通过讲座的形式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另外,在研究生中有一部分学生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研究生会借力于这部分学生,对研究生的就业心理、就业观点等方面进行指导。

三、有效发挥研究生会的引导作用,推动研究生就业工作和谐发展

研究生会是实现研究生与研究生职能部门沟通、交流的桥梁。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以研究生会为点,实现研究生全面就业工作的开展。研究生会实行了直接影响和间接引导的方式,推动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发展。

1.从效果和宣传上形成引导的强大合力。研究生会组织举办各项和就业相关的活动,通过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来直接影响广大研究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为他们的就业积累一定的经验。研究生会在开展好相关活动的同时,注重活动成果的展示和有效信息的宣传,这是一种间接引导的方式。比如研究生会成员将一些比赛的见闻,或者一些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带回到宿舍、班级与其他同学交流,这也是开展就业思想指导服务的有效途径。另外,通过成果展和奖励,引导并鼓励其他研究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有利于后期相关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加强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2.从方法和途径中寻求大的突破。研究生会是研究生生活、学习的舞台,由于它和研究生的联系密切,因此以研究生会为平台,以研究生为窗口,推动研究生就业指导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会更直接,且见效更快。当然,任何问题都不能一成不变地对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找到适合各高校自身发展的最佳途径。

高校研究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打牢组织基础,发挥研究生会的作用,创新活动载体,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注重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地就业、实习机会。通过对研究生全面教育和培养,促进研究生自我成长和成才,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精尖人才。

参考文献:

[1]秦海英.大学生就业政策及保障体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2]袁传立.地方综合性大学大学生就业服务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09.

[3]刘治军.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J].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2002,(6).

篇8

【关键词】高校;毕业期;心理困惑;诱因

高校毕业生处于在校的一个特殊阶段,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这个时段,他们必须直面“象牙塔”外的社会,进行人生的重新选择,开始拥有双重或多重截然不同的身份,比如在校生和就业准备者,在校生和应聘者,本科在校生和硕士攻读准备者等等。铺面而来的压力,多重身份的不适应、不协调,学校对毕业生的管理与低年级时期的管理也发生很大变化,必然对毕业生们造成极大心理冲击,致使他们心态复杂,行为多样,毕业期,学校就业制度、保研制度、离校手续办理制度等等涉及毕业生切身利益的工作紧促开展,是学校管理制度对毕业生前途的再分配,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波动。

一、高校毕业期的界定

在现有的文献中尚未有对大学毕业生的定义。顾明远认为:“大学生(university/co11ege student)是中国对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的统称,通常特指专科生和本科生,有时亦包括研究生。”张念宏认为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是指“具有高等学校学籍的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及格、准予毕业者。”因此,本文认为,大学毕业生是指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及格、准予毕业的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

目前,对于毕业生离校就业的时间问题,虽然有少数高校或少数专业要求学生提前一年进入实习,准备就业,但数量较少。教育主管部门有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应届毕业生一般可以提前半年(或一学期,有的横跨最后一个寒假)离校并以试工实习、毕业实习等形式进入生产单位。在这最后半年(或一学期)里,毕业生也将面临参加工作应聘,参加相关证书最后一次考试机会(有些证书考试规定只允许应届毕业生参加),参加毕业论文的撰写答辩,办理毕业离校手续,参加毕业离校仪式,因此,高校毕业期应指毕业生在校的最后半年(或一学期)这个时间段。

二、高校毕业生毕业期心理状态分析

即将毕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又多变的,这一时期,他们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状态。

一是焦虑恐惧心理。就业是毕业生最关心、最焦急的问题。他们有抱负,期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接纳。但理想与现实的不一致使他们产生了沉重的压力,初始的豪情很容易被毕业即将面对工作、事业、社会、人际交往等的种种焦虑所代替,表现出浮躁、烦恼、紧张、不安、恐惧等心理冲突和矛盾,对即将踏入社会顾虑重重,充满恐惧。

二是迫切需要心理。临近毕业,学生的需求点日益明确,并且满足这些需求点的心理十分迫切。有政治上的迫切需求心理:有的学生想积极向组织靠拢,争取入党,某些受过纪律处分的学生想从学生档案中取出处分意见等。有去留选择上的需求迫切心理:有的学生想早点离开学校,早点接触社会;有的学生想继续升学:“专升本”、考研,留下来深造。有就业上的需求迫切心理:毕业生对毕业以后的工作非常关心,既有就业区域的要求,也有工作岗位的选择。有生活上的迫切需求心理:家庭困难的同学会为学费、求职费用等问题而困扰,有恋爱对象的同学会为毕业后能否继续在一起而担忧。

三是松懈依赖心理。即将毕业,有些学生有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表现出思想上松懈、生活涣散。并认为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程度很高,从而产生依赖政策、依赖家长和学校的倾向。少数学生也有一种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见解,不能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

四是自信与自卑交替的心理。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由于涉世不深,接触社会较少,自认为具备了某种优势,就必有用武之地,应该走进“黄金屋”、捧到“铁饭碗”,很少能够理性地考虑目前就业形势与现实的困难。在接受的打击次数多了后,又易陷入自卑的心理误区,对自己产生怀疑,强烈的自卑心理甚至会导致他们失去竞争的勇气和信心。

有数据分析,与一、二年级的学生相比,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好的多。四年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之所以会出现问题,主要是毕业前来源于外界社会环境和四年级这个特殊阶段的心理压力,特殊阶段个体产生的种种生活事件和心理冲突,使个体产生应激反应。

三、高校毕业生毕业期心理困惑诱因

1.学业方面

大四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较少,前几年专业知识的学习使他们有一定经验和基础,应该说,学习本身所导致的紧张和压力应该相对较小。但随着毕业的临近,毕业生越来越感知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挑剔”,对计算机等级、英语四六级、职业等级证书等都有所要求。社会发展对高学历的需求,以及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迫使毕业生把目光投向升学,升学和找工作、毕业设计的冲突由此产生。他们在准备升学的同时要抽出时间和精力联系工作,不能够完全静下心学习;在他们奔波于招聘会之间时,还要时时提醒自己哪些功课没有准备好。这种注意力的涣散,严重影响学习的正常进行。这使得每一个准备升学的同学进入四年级之后,每一天都是生活在希望与失望的交替之中。在我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常常接待的是大三、大四准备升学的学生,他们的心态中普遍具有想提高自己学业水平的愿望。按照“耶克斯―道德逊定律(Yerkes―Dod2 son Law)”:在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学习效率反而会由于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这些准备参加升学的大学生,所学的知识难度相对原专业学习课程来说更大,要求也更高,他们在学校、家庭、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与期望下,想考上研究生的动机是十分强烈的。这样的动机在促进大学生学习时的确能发挥激励、导向和调节的作用。但对一些基础不太扎实,本身个性敏感的学生,就会出现压力越大、学习越是徘徊在学习边缘状态的现象。

2.情感方面

象牙塔里的爱情是许多大学生都期盼的,但象牙塔里的爱情也是最脆弱的。恋爱过程中最大的挫折莫过于失恋,恋爱的中断和恋人的离散给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带来的烦恼、痛苦和焦虑是巨大的。即使是外人看来进展顺利的恋爱,其中也少不了甜蜜与焦虑的交织。有调查显示,近35%的大学生存在情感困惑,由恋爱失败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变异是最为突出的现象,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随着大学实习期开始,毕业生的情感转折也随之产生。面对即将各奔东西,进入社会工作而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而面对失恋、心理调节、择偶以及现实因素权衡等问题,青年毕业生普遍表现出经验欠缺、压力巨大的状况。有47.21%的青年学生表示在面对恋爱挫折的时候不知所措。

毕业生除了因爱情导致的焦虑、困惑,也有因亲情、友情等导致的焦虑、困惑。家庭其他成员对于当代青年学生期望值相对增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观念在大学生家长群体之中有增无减,青年学生自身实力存在的差距与亲人的较高期望,易致其压力持续增高。近年来,急剧攀升的离婚率导致的单亲家庭学生除了背负单身父母全部期望之外,还面临着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维系家庭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毕业之后能否实现父母期望、给父母一个安定舒适的晚年生活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单亲家庭的青年学生。统计数据显示,约有两成毕业生学生表示与自己的家庭成员关系存在不和谐状况或生活在单亲家庭。

3.就业方面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短期内急剧上升,而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却在短期内增速有限,由此导致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用人单位的入职门槛越来越高,对毕业生素质要求越来越苛刻,“专业不对口不要”,“没有工作经验不要”,给予毕业生的岗位待遇却呈现下降趋势,“户口不解决”、“薪水起点下降”等,这些现实情况逐一展现在毕业生求职路上,无情地刺激着每个憧憬未来的毕业身。主观方面,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本身心理欠成熟,对所遇的问题缺乏理性的分析和认识,大多数是第一次走向就业,对社会、对行业、对就业环节均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不能正确面对所遇的困难和问题,不能自我修复、自我调整心理状态,反而极易产生心态不平衡,心理焦虑、困惑,甚至是失常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对社会、对人生产生怀疑和偏执的想法,从而做出不良举动,引发校园暴力行为。如2009年1月23日,河北省石家庄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贫困女大学生刘伟,因不堪就业压力跳水自杀,死前留下10万字日记,字里行间记录着一个当代大学生走上不归路的心路历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震惊;2009年6月8日,西北政法大学法学二系学生李清华,因为科目不及格不能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从学校行政楼6楼楼顶飞身一跃,结束了他美丽而无奈的青春年华;浙江大学农学系学生周一超参加公务员考试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怨恨招考工作人员,持刀行凶杀人,造成一死一伤。

4.经济方面

经济的困惑带来精神的失落,由此导致部分毕业生心理扭曲,是大学生犯罪的经济根源。

求职消费是指大学毕业生在寻找工作过程中的消费。求职消费一般包括简历制作费、形象设计花费、交通费、通信费、参加相关培训及其它有关费用。项目多,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随着就业竞争的越发激烈,求职消费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漫漫求职路上,毕业生还容易遭受人身或财产损失。有个别非法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巧列名目,向大学生收取报名费、培训费、介绍费、服装费、保证金、抵押金等各种费用,更有甚者将学生直接骗到偏僻处实施抢劫或人身侵害,导致毕业生遭受人身或财产损失,给毕业生经济、生理和心理上都造成大的伤害。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求职费用不菲,给贫困生择业带来困难。各种各样的求职费用,无数次地到外地寻找机会的花费。这些费用加起来少则几百,多则超数千,对日常开支都掂量再三的贫困大学生而言,确实存在较大困难,有时不得不放弃一些很有希望的面试机会。

而即使已找到较为如意的工作,毕业生大都要离开父母的供给,自己独立面对生活经济压力、情感困惑等。特别是农村大学生,毕业以后即使在城市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也将面临很大的压力,他们要租房、生活,在很长时间内很难顾及家庭和上学时欠下的费用。而这些实际,真切地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的一种迷茫与恐慌。

5.角色转换方面

所谓角色,是指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内在心理状态。由于毕业生所处特殊阶段,他们处于一个角色不定、多种角色急剧转换的状况。在角色急剧转换过程中,一些毕业生表现出不踏实、不稳定的特征,并由此导致了种种心理问题,为校园暴力的发生埋下了一颗颗毒瘤。

比如表现出对原有群体的依恋心理。在校大学生形成了以班级或宿舍为单位的一个相对稳定、互帮互助的群体。同学之间以这个群体为纽带,共同学习和生活,构成了大学生的主要“社会关系”,在每一个将要毕业的大学生身上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对这个群体的依赖和留恋。由此容易产生对校园生活的怀念,对学生角色的依恋,影响社会赋予的新角色的及时转换到位。

作为毕业生,因实习、就业,与社会接触突然增加,一旦接触现实,就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出现情绪低落的现象,如不能及时从这种失望中摆脱出来, 将会影响自己尽快进入新的角色。

参考文献

[1]许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243.

[2]格西.学生伤害事故纠纷日趋增多[N].人民法院报,2001.

[3]王林平.社会转型期青少年暴力行为泛滥的心理分析及应付[J].教学与管理,2001(2).

[4]蔡应昌.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5]孟祥龙.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常顺英.大学生学习焦虑因素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6,5:61.

[7]张敏生.大学生过激行为心理机制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8]陈啸,邵一江,董承军.大学毕业生就业成本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35-37.

[9]潘友梅,徐贵权.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扫描与透视[J].教育探索,2006(8).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成人高校;职业指导

一、什么是职业指导

不同的国家对职业指导的称谓不一,人们对职业指导概念的理解也不同。例如,美国和加拿大称“职业指导”,日本称“出路指导”(专指学校里的职业指导),德国称“职业咨询”,原苏联称“职业定向教育”,我国的职业指导常常与就业指导、择业指导混同使用。结合我国职业指导发展的具体情况,职业指导可以理解为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从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指导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帮助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另一方面是帮助用人单位的合理用人。成人高校职业指导应当是为所有成人高校的在册学生(无论是全日制还是业余或其它学习形式),主动提供的包括就业、就业稳定及职业发展在内的咨询、帮助与指导。成人高校的学生可以说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呈相对弱势,与其他社会青年(待业、失业人员)相比又有其优势,这一群体的职业指导工作有其特殊性。

二、成人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特殊性分析

1.学生构成的复杂性。职业指导的服务对象主要有四大群体:下岗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在职人员。由于对象的不同在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就相应要求有不同的指导方式与原则。我们所要讨论的成人高等院校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既包括一部分新成长劳动力也包括相当数量的在职人员,甚至还有少量下岗失业人员。

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都属于学历教育范畴,因而有极大相似。但成人高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突出呈现两个特点:(1)年龄及其社会身份的复杂性。成人学生不像普通高校学生一样,几乎是应、往届高中毕业生,年龄基本稳定在17~19岁之间,主要社会身份是学生。(当然随着我国高考政策的放宽特例也是有的)而成人学生不仅在年龄上无法统一,且有许多学生的生活经历特别是职业经历是大不相同的。就成人的社会属性而言,成人是社会职责和义务的直接承担者,其社会身份具有多重复杂性。(2)身心发展的成熟性。成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从根本上规定着成人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根据叶忠海老师在《中国成人教育创新和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探讨》一文中的归纳,成人学习心理成熟水平方面呈现五个特点。丰富多样的个性化的经验;趋于成熟的道德意识;自我指导型的人格;内外整合一致的自我认识;主观能动的调控能力。这两个相对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突出特点决定了成人学生的在就业方面显示了更多的不同。首先是对自己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对职业不再茫然无知。其次是呈现不同的职业问题,可能是职业的准备与选择,也可能是职业的适应与变换,或者是谋求职业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成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功利性较强,并且集中体现在为满足职业的需求。从职业指导的角度而言,成人高校学生不能完全等同普通高校毕业生按新成长劳动力来指导。

2.指导内容的全面性。“职业指导”是任何一类学校学生都需要的必修课之一。由于成人学生的构成复杂,有应届的学生、有在职人员、也有失业青年等,在他们的职业目标与职业选择上呈现多样性,面临的职业问题不尽相同,因而要求成人高校的职业指导的内容必须全面,以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需求。职业指导主要内容由五部分组成。

(1)了解职业:社会上职业很多,如何选择,我们指导学生加以了解,了解他们自己所学专业,了解父母、亲戚、朋友所从事的职业与取得的成绩,了解社会职业,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及其对劳动者职业素质的要求,锻炼能力,指导实践。(2)准备职业:准备职业就是对学生进行启蒙职业意识,培养职业道德,树立职业理想。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能力和自我决策的能力,加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训练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加强法制观念的培养,提高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劳动权力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与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发展状况及其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求职、就业、开拓创业的技能和方法。(3)选择职业:选择职业是指导学生进行择业、就业、升学和自身发展方向的选择,指导学生掌握择业的原则、方法和技巧,为学生选择理想的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择业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法治意识。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就业形势和有关政策法规、用人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为学生择业求职、升学提供信息咨询,介绍推荐及组织供需见面等方面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或升学。(4)适应职业:适应职业是培养学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尤其培养换位思考的方法。要引导学生做到既注重挖掘自身潜能,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又要根据所学专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来弥补自己的短处,主动适应职业的要求。(5)转换职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择业、就业、下岗、转岗时常发生。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开发其潜能,更多地了解除本专业外的知识和技能,如驾车、烹调、裁剪、插花等,既可陶冶情操又能掌握一技之长,增强竞争力。所以,我们既要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精神,又要培养学生改变一次择业立终身的传统观念,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工作,为国家多做贡献。

3.指导方式的多样性。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常用的方法有授课法、讲座法、集体座谈法、个别指导法、观摩法、情景模拟法、跟踪服务法等。对于成人高校而言,指导方式的选择要根据自身的特殊性。考虑其组织形式的两种主要方式,一是全日制脱产学生;二是业余制学生(包括函授、业大、远程教育等),针对不同形式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通常全日制的脱产生是从学校到学校,尚未有过工作经验,可划在新成长劳动力范畴。此外,他们有较充足的时间接受职业指导,教师也能较深入地开展工作。对于脱产生而言以上常用的七种方法,均可分时段地交叉运用。对于业余制学生而言,他们最突出的两个特点,一是在职性,二是学习时间少。针对这两个特点,他们的职业指导的内容与方式均要有所选择。指导单位要打破班级的界限,而以类别划分成不同的群体采取相应的指导方式。例如可采取“讲座法”,即根据不同的咨询目标和群体举行专题讲座。讲座的内容可以是就业形势与政策、技术工人岗位成才的典型事例、创业指导、个性发展、职

业稳定、职业发展和学习技巧等等。而对业余学生采取班级授课的形式则无法取得理想效果。此外“个别指导法”,是业余制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应重视的一种方式,职业指导人员应与具有特殊情况及需求的毕业生进行面谈,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职业素质、心理状况和职业需求,为他们提供建议和具体帮助。

三、成人高校职业指导应遵循的原则

1.分类指导原则。成人高校学生可以分两大类,一类这里称之为“应届学生”,他们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具有极大相似性,他们的就业具有初次性、专门性、群体性等等。他们受过专业知识和能力训练,因而在就业市场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具有较强竞争力及较大的发展潜力。但同时,他们又缺少就业能力和工作经验。就业能力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即指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流动通过持续就业而实现潜能的能力。他们属于初次就业,没有工作经验,能力储备不足,择业技巧与社会实际状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了解职业、准备职业与选择职业显得尤其重要。第二类是“在职学生”,他们是在工作之余来学校学习的,与第一类学生有很大不同。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职业稳定和职业发展,而了解职业与准备职业的过程显然不存在了。对于少量的失业青年,他们都有过工作经验,而目前存在再就业的问题,职业指导的重点应当放在准备与选择的环节。

2.预防性指导原则。按照职业指导“三级预防”的思想,成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大多属于一级预防范畴。一级预防即针对问题未暴露期,通过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消除和控制在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过程中将遇到的各种障碍因素,无问题人群遭遇挫折。成人高校职业指导应当是滴水石穿、耳濡目染的工程,要尽早抓起,防止“临时抱佛脚”的做法。要进行全程化指导,从学生一入学就要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或讲座,结合所学专业,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结合班级特点开展指导,寓指导于教育教学环节之中。在此类预防过程中,主张责任分担,即更多问题是力图通过服务对象自助来解决,在这个阶段中,职业指导重要的是唤起学生的自助意识。预防性职业指导的原则有利于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完善,变被动为主动地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3.全员参与原则。所谓全员参与是指在校教师、学生、家长(家庭成员)以及社会的参与。成人学校要重视以上因素联动作用的发挥。这种参与不单是一种笼统的表述,而要设立具体标准。教师的参与主要体现在:能够接受职业指导的理念,了解职业指导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主动的应用意识;能够认真贯彻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部署和方案;能够在教育教学环节中渗透职业指导,主动将自己的工作与学生就业(职业发展)紧密联系;能够主动学习提高,为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创造性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学生的参与体现在:能够接受职业指导的理念,了解职业指导对自己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具有主动参与意识;能够积极投入到职业指导教学训练中,不断地提出反馈;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体验和实践。家长(家庭成员)的参与体现在:能够接受职业指导的理念,理解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意义和作用,具有主动的配合意识;能够支持、敦促学生投入到职业指导训练中;能够为学校和学生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能够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帮助。社会的参与体现在:学校要联结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争取人力资源和信息的最大开放性;联结企业,争取企业的认知和自我的调整、改进。

此外,成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平台建立非常重要,职业指导工作的推行需要许多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承担相应的工作。但基本上可以把他们分为三类:决策者、组织者及操作者。所谓决策者,主要是学校分管学生就业工作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的职责是对本校职业指导的发展方向、经费投入、运行模式等进行宏观调控、决策定夺。所谓组织者,主要指学校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中层管理人员及一般工作人员。他们的职责是对学校或所在院系的职业指导进行宏观规划、组织协调。所谓操作者,主要指职业指导的一线操作人员。包括任课教师、职业咨询人员及辅助活动操作者。他们的职责是具体实施职业指导的各项工作。三类人员的数量呈金字塔形。第三类人员的需求数量最多,是受训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三类人员在高校职业指导运行中的职责不同,对于职业指导须知的内容自然各有侧重,在职业指导活动的实施中,三类人员的工作不是截然分开而存在职责兼担。

四、成人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1.促进学生面对职业有良好的心理准备,掌握就业及职业稳定的方法和手段。职业指导要通过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进一步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意识,保持良好的心态。让他们掌握就业政策,懂得维护劳动权益,掌握基本的就业技能和创业技能,还要让他们懂得现代企业对他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帮助他们建立责任意识、规范意识、服务意识,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团队合作。这些内容正是成人教育培训体系中所缺乏的。

2.重塑成人高校公众形象。无论是什么学校,都在努力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希望获得社会的认可。成人高等学校近年来入学门槛低,教学质量下滑,办学无特色,逐渐受到社会冷落。通常成人高校被认为是获得文凭的一个场所;是普通高校收敛钱财的工具,而不重视学生的培养工作。开展学生的职业指导,可以让学生、让社会看到学校真正为学生考虑、为社会考虑,为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起推动作用,逐步提高成人高校的社会声誉。

3.促进成人高校办学理念和实践的探索。由于成人高等教育“普教化”的现象一直存在,培养出的学生职业专长不明显,可以说与成人高校办学理念有紧密关系。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此项工作,推动学校与社会、与市场的联系与互动,促进办学理念的更新,使得成人高等教育向特色之路迈进。

篇10

1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意义

1.1 促进独立学院办学方向的调整

独立学院由于办学历史短,专业设置与母体高校大部分重合,特色不明显,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因素,学生就业将会面临更大的压力与挑战。高考改革的方案出台,将会给独立学院带来更大的生存压力。第一,生源压力。改革以后独立学院招生的主要来源应是参加技能型高考的学生,对学生的选择空间缩小。第二,与转型的地方本科高校竞争的压力。地方本科高校在专业培养、师资力量、办学经费等方面比独立学院更有竞争力。第三,与职业技术院校的竞争压力。职业技术院校在职业教育培训方面经验丰富,办学历史长,专业特色明显,学生就业更具竞争力。而目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是在借鉴母体高校的培养方案基础上稍作修改,目的性和针对性都不强,对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管理也基本沿用母体高校的考核指标,如学生四、六级英语通过率、考研率等;教师以科研量化指标考核等。但由于众多原因,使得独立学院在科研上难以有所突破,教学过程难有新意,学生就业难有竞争力。

独立学院如何突破学校发展、学生就业的瓶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探索,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就业的新路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出人才培养计划,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教学与实践,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1.2 促进了企业的良性发展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专注,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来培养学生,学生一旦进入企业岗位,能很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另一方面,减轻了企业培训新员工的压力,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企业得到了适合岗位需要的人才,为企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稳定了企业员工队伍,提升了企业员工素质,促进了企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1.3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启示意义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目标,结合学院、企业、学生三方资源,有效地调动了三方的积极性。

(1)对独立学院而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独立学院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积极更新教材,改革教学手段,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方式,密切关注企业需求,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教师素质提高。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的联系进行社会人才需求调查,为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以企业对人才的能力、素质、层次的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最终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2)对订单企业而言。企业在招聘时一般希望求职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直接上岗。但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缺乏,工作经验不足。企业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岗前培训,要花费一定的培训成本和管理成本,同时存在培训者随时跳槽的风险。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提前解决了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实现了新员工直接上岗,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和相关风险。

(3)对培养学生而言。传统培养模式使学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向模糊,学习动力不足。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按照企业的需求去打造自己,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将应付考试转为求前途、求发展。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使学生能更加专注地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2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

2011年10月15日,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与华润新龙药业集团武汉总部签署“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办学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工程技术学院从2012年开始将在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本、专科毕业班学生中,依据学生自愿原则各遴选一个班级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培养时间为一年。2012年5月正式启动了订单式培养项目,即采用自愿报名,公司挑选的方式,在管理系2009级本科和2010级专科选取部分学生单独成立了“新龙班”。

“新龙班”学生自学习课程结束就进入公司实习,直至毕业后免试用期正式工作,共约8个月,期间都按照毕业实习的标准计算。毕业实习的生活和工资标准与生产实习相同。目前,公司对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学生提供免费食宿,并提供1000元/月的实习工资。培养期间学院与企业不收取其它任何培养费用,培养过程执行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单独设置课程,相关实习、设计均在新龙集团进行,优秀学生可获得新龙集团提供的专项奖学金,完成培养期间学业及相关实习任务的学生由新龙集团直接安排就业岗位,并免除入职试用期。

“新龙班”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与公司业务具有很大相关性的理论课程,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运营管理、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ERP原理及应用以及ERP沙盘模拟经营等。另一部分是根据公司的需求特别开设了GSP药品质量管理、泛绿案例分析、成本核算、现代物流管理、条码技术与应用等课程 。第一批“新龙班”学生已顺利完成课程,进入企业工作。从目前反馈的信息看,这批学生工作状态良好,有部分学生已被企业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已经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3 “订单式”人才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3.1 学生管理的规范性

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进入订单班后,要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严格遵守进入与退出的规定,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不能随意退出。同时也需要相关的考核制度,避免学生产生提前被企业预定就不用再努力学习的思想。学生到企业实习后,学校的相关管理工作要跟踪到企业,并与企业方共同管理学生,保证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整个过程管理的严格性和规范性。在培养过程中,如果学生出现学习成绩多次不合格或者严重违反相关规定,则应及时解除与学生的协议关系。

3.2 课程体系的科学性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课程安排在紧密结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同时,一方面要考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学校和企业要相互协调和配合,逐步摸索,找到较好的安排方式和途径。另一方面要考虑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的结合,不能仅仅是单纯地使学生学会企业需要的操作技能,还应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潜能和素质。学校和企业可联合组建订单培养评估小组,对教学模式进行评价,对学生表现进行考核评价。可定期调查了解教学情况,跟踪学生状况,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3.3 企业用工的保障性

“订单式”人才培养最终是为特定企业提供符合其需要的员工,企业用工的规范性和保障性极大地影响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效果。如果校企关系松散,企业方认为“人才订单”只是校企双方的一个约定,不能严格规范地履行合约,将大大挫伤学校与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企业签订的“订单班”在用工制度方面应受到法律的保护,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护学校和学生的相关权益。

3.4 培养信息的互动性

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的过程中,双方要保持良好的信息互通与互动。企业要提前提出标准和要求,如有变动要及时通报。学校也要提前告知企业相关的教学活动和安排,一旦确定不能随意变更。当首批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企业可根据学生表现向学校反馈相关情况,继续进行跟踪评价机制,以利于学校在今后的学生培养工作中做出动态调整,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4 结束语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是独立学院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明确办学定位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订单班也是学校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的窗口,能够促进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调整专业结构、招生数量和课程设置,满足企业长期的人才需求,促进长久有效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订单教育的实质就是与企业紧密合作,按照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按照这种思路来培养学生,即使不签订协议,也能与企业建立稳定的人才供求关系,帮助独立学院有效解决学生就业与学院发展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国即将出台高校改革方案 退出两种模式高考.新华网,2014-03-22.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03/22/c_1198958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