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在政府 “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国际和国内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竞争。但应当看到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遇到了很多挑战。研究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指导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现代企业和国家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及现状分析 解决途径
一、导论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等于对外直接投资额减去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与该国人均GDP具有密切的关系。邓宁将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其中第三阶段,人均GDP在2000-4750美元之间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而外资输入的规模同时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依然表现为负值,但绝对值有缩小的趋势 。IMF的报告中,中国人均GDP有4382美元 ,正好处在第三阶段。所以,研究现在中国企业的二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1.对外直接投资规模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化促使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从1979年中国友谊总公司与日本一家株式会社合资在东京成立了“京和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壮大。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565.3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1.1%。其中非金融类478亿美元,同比增长14.2%,占84.5%;金融类87.3亿美元,同比下降37.9%,占15.5%(表1)。联合国贸发会议《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1.1万亿美元,以此为基期进行计算,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1%,位居发展中国家、地区首位,名列全球第五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八年保持了增长势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4%。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2.企业对外投资地区分布
2009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565.3亿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覆盖面达到80%以上。从投资分布的国家看,地区分布并不均衡。2009年末,中国在亚洲地区的投资流量404.1亿美元,占全部流量的71.40%;拉丁美洲73.3亿美元,占13.00%;非洲14.4亿美元,占2.60%;欧洲33.5亿美元,占5.90%;大洋洲24.8亿美元,占4.40%;北美洲15.2以美元,占2.70%(图1)。
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从流量上看,商业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领域的投资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5.40%,成为主要投资领域(图2)。
三、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分析
1.机遇与风险并存
在“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迈出了国际化发展步伐。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上充裕的外汇储备,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此外,中国经济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世界主要大国还处在经济危机的阵痛中。这给了中国企业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军国际市场。然而,有投资就会有风险,越来越多的失败案例为正在或已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当联想并购IBM个人PC业务的消息传出,中国人无不振奋,认为这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的一大壮举,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联想并没有因为收购IBM个人PC业务为自身带来实质性提升,反而为此背负了沉重的债务,业绩出现了下滑。没有获得IBM个人电脑的核心技术,对IBM公司整合也遇到了巨大阻力,使得这项并购事件保受争议。
收购只是企业对外战略的第一步,真正困难的是如何进行企业资源整合,巨大的企业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加之中国企业本身国际经验不足,国际经营人才匮乏,管理体制与国际跨国公司还有很大差距,这一切都表明,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中如不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面临的风险可能远远高于其收益,甚至会波及其长远发展。
2.核心竞争力不足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较长的特殊历史进程中积累的,是企业的“管理遗产”。北大教授张维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生动解释,他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
然而,中国企业在三十多年的成长中,论整体竞争实力与国外跨国公司还有很大差距。一、中国企业缺少企业所有权优势,所有权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另一个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中国企业本身技术创新优势不足,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很多都是模仿别人的技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因此企业实力、科技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企业规模经济自然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比,这样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二、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不完善。现代管理制度强调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而中国一些企业产权制度缺失,内部治理机制不足,缺乏科学决策制度,从而使企业在管理上效率低下,员工积极性、创造力没有发挥出来,企业管理风险较高,有可能因为决策错误为企业带来风险。三、缺乏国际经营的人才储备。人才问题是国际化经营发展的重要瓶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中国企业战略:现状、问题及建议――― 2010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企业认为“缺乏合格的国际化人才”是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最大困难。
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1.从政府角度寻求解决途径
(1 )建立健全境外投资法律体系
跨国公司境外投资的经验告诉我们,为了保证境外投资战略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一套符合本国情和当代国际投资特点的法律体系。应尽快制定对外投资法律,对对外直投投资的方向、经营主体、投资方式、组织结构、产业布局等进行法律规范和指导;并对海外直接投资公司的立项、审批、税收等做出原则性规定,鼓励更多的企业走出去。
(2)以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
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代表了世界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国家应积极支持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企业的对外投资,通过并购国外高科技企业或与国外企业合作,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改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在通过有效的传递机制,传递到国内,形成辐射效应,来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和行业的改革,才能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2.从企业角度寻求解决途径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才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保障。一、企业要树立全球竞争意识,学习国外企业先进技术,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努力让企业在技术上成为行业的领先者;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永远是企业的永恒主题,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使企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三、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复合人才。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需要一大批熟悉国际惯例、国际市场又具备较高管理水平,较强公共关系技能和适应能力,以及强烈的开拓精神和献身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0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统计局,外汇管理局.2009.
[2]李桂芳.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黄婷婷.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分析.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4]邬红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6.
篇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营面临的新难题
(一)全球经济复苏受挫,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的阻力持续加大当前,在美国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多重压力冲击下,全球经济状况不断恶化,使得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的阻力持续加大。如又出现国际资本新的异动,金融风险再现高企等等,就会形成各种形式的阻力效应,使对外直接投资经营受到新的不利影响。(二)经济增长路径依赖短期难有重大突破,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的导向不稳定近年来,许多学者都明确指出国内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资源消耗和要素投入。这尽管取得宏观管理者们的认可,但在操作层面上,短期内有重大动作的突破却不容易。因而对外直接投资经营在怎样的导向下去合理规划和利用对外发展战略,促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提高核心竞争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三)企业本身目标不够明确,没有一个长期战略规划许多中国公司向海外扩张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重点,一些投资决策仅是为了眼前的利益或者带有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不可否认,中国的跨国经营起步比较晚,总体实力不够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企业就很难成长为大型跨国公司。真正制约中国一些企业成长为大型跨国公司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缺乏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缺乏长期的战略思考。企业管理层往往并不清楚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也没有规划一下企业10年,20年之后的目标……中国宏观战略不够高明,微观战略也有明显缺陷。例如,品牌意识不强,使很多企业的成长受累于“品牌之痛”。曾由“世界品牌实验室”、《世界经理人周刊》和世界经理人网站联合的“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个品牌”的排名榜中,中国只有海尔作为唯一的本土品牌入选,而且排在较靠后的位置。中国大部分企业跨国经营都是贴牌生产,因此其产品只是处于从属者的地位,所能获得的也只是很小一部分利润。(四)政企不分,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导致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跨国经营的管理体制是按市场化的原则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而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的,管理体制严重滞后,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缺乏统一且透明的政策。当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最大体制障碍还是政企没有完全分开,政府还管着企业很多事务,如对企业投融资、进出口贸易等一系列市场活动的审批过细;在部门与地区利益的驱动下,对企业的联合重组、收购兼并进行行政干预等等。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了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综观国际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成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企业总是尽力去做好一些最基本的事,比如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的内部人员管理、搞好产品售后服务等方面,总是立足于履行企业最基本的职责,并把它尽量做到最好。而中国的一些跨国企业总是好高骛远,盲目自大,一味强调筹集资金,扩大企业规模,增加自己的实力;或者想方设法进行各种各样的不切实际的创新。到头来,企业经营失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在企业的外部,而是在企业的内部。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投机期货巨亏5.5亿美元的原因就在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不过关。(五)企业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也不高投资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投资地域主要集中于中国周边的东亚和南亚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较少。二是在产业结构方面,过分偏重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投资,相对忽视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偏重消费品投资,忽视生产资料投资。这就使得中国的大部分海外投资只是挣得了一点苦力费,而大部分利润被国外企业“抢”走了。(六)海外企业普遍缺乏具有较高层次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不少国内投资单位将外派企业工作作为一种待遇,因此,这些外派干部通常抱有临时观念,缺乏跨国经营应有的素质。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不懂国际贸易法和惯例,会外语的不懂专业知识,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却又不会讲外语,直接影响了企业效益的提高。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策略的再探析
(一)转变企业体制和经营机制,尽快建立适合跨国经营的现代企业制度世界企业500强中,中国入围的企业全部是国有企业。很明显,这些大型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部分大企业改制的法律制度也不够明确,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新形势。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大型企业仍然习惯于靠组织人事原则选人,用行政手段代替了本该由市场机制完成的工作,实现人才流动困难重重,尤其企业用人观念地域意识浓厚,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很不完善,具备全球化意识的经理人员更是微乎其微;在企业结构方面,中国的一些跨国企业并没有按公司法建立,已经上市的企业并没有实现产权的多元化,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十分严重,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混乱,制约机制根本无法形成;在母公司的治理结构上,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复杂,母公司缺乏整合其分支机构的能力,在治理结构上存在先天不足。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中国跨国企业的发展。因此,中国的跨国企业建设,当务之急是必须认真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国际惯例组建和发展中国的跨国经营企业。企业不仅仅要关注外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内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中国跨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近几年,中国产业竞争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服装、个人及家庭用品、纺织品、办公设备、电信设备。最弱的是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汽车、石油、矿产品、药品。从以上的排列顺序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跨国企业经营的主要是一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如果中国仅局限于这些产品的生产,那么我们在国际上只是在卖苦力,最终是要被国际市场淘汰的。基于中国跨国企业经营的客观实际,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这样才能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效益。中国跨国企业在引进的基础上应加大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企业尽快进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目前国内产业结构的层次还比较低,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不可能盲目地要求高技术产业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但应将其作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中国跨国企业应该首先汲取国外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然后进行自主创新。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符合此种模式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在世界技术创新密集区建立研发机构是取得新技术和提高本国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方式。二是跨国并购高科技企业。通过直接收购发达国家的企业,可以快速获得其技术,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在此基础上,我们要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尤其要加大对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三是扩大对服务业的直接投资,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涉及的是工业和农业,对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认识不足。事实上,服务业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应在这种国际趋势下抓住向服务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契机,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三)企业应该制定高起点、高层次的跨国经营战略规划研究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成长历程,我们不难悟出这样一个禅理:经营企业和成就事业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没有一个对自己人生长远的规划,抱着过一天是一天的心态懒散生活;或者有自己的理想,但是这个理想已经和现实格格不入,那末这样的人是绝对成功不了的。经营企业也是一样。在中国的一些跨国公司中,存在不少这样的两类企业:一类是对自己跨国经营的目标不是很明确,他们的投资往往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对自己要经营的方向、自己的优势往往很模糊,更谈不上什么战略规划。另一类是虽然有自己的企业战略规划,但真正达到国际水平,能够按照现代战略理论、结合中国国情,把成为跨国公司、超越竞争对手作为目标的企业还不多见。举一个较常见的例子,现在中国已经有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走出去了,且大部分企业都是以贴牌的方式生产自己的产品。贴牌生产也可以为企业赢得一部分利润,但从长期来看,对企业的经营是不利的。首先,从产品链来看,在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中,生产制造的利润是很低的。订单虽然很大,但是利润很低。其次,贴牌只注重加工环节,不利于研发和技术创新,使中国企业始终处于不利地位。此外,贴牌生产导致中国企业忽视国产品牌的开拓,很多企业为外资企业生产,无法创建自己的品牌。因此,对于中国的这些企业来说,如果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没有一种规划在10年之内创出自己的品牌的话,那末这样的企业最终是要被市场所淘汰的。因此,对于走出去的任何一个中国企业来说,无论其实力是大是小,都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制定一个跨国经营的高起点的长远规划,这样才能让自己不断成长壮大。(四)持续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中国国内,许多人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应该体现在“高科技产品”中外在的技术引进或者制造的低成本上。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建立在企业拥有某种优势并且其他企业并不能模仿的基础上。例如,海尔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其五星级的服务上,就是海尔的服务人员到了你家脚上套塑料袋,带上帽子,穿上特殊的服装,在你家铺塑料袋进行修理;绝对不喝你的水,不吃你的饭,不抽你的烟等等。又比如,花旗银行的信用评分知识、迪斯尼在动画业务领域的创造能力、佳能公司的光学知识和缩微能力。再比如,索尼公司的精密技术小型化、思科的客户沟通能力、可口可乐的核心竞争力等等。中国一些优秀的大型跨国公司其核心竞争力还是仅仅局限在高科技和一些低成本的产品上,有些公司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这就要求我们的公司应在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多下工夫。根据中国一些跨国公司的客观实际和研究国外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成功案例,今后中国跨国企业在培养核心竞争力方面应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其意思就是说我们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是别人所不能拥有的,即使别人拥有了,我们一定要比别人做得更好,而一旦别人跟我们做得一样好时,我们就需要转向其他的方面去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了。就目前来看,中国在一些高科技产品上与其他国家相比,确实存在着差距,但是我们可以来培养一些消费品的核心竞争力,比如牙膏、洗衣粉、服装等等。(五)强化本土化战略我们知道,不同的文化习俗差异使得企业对产品的外观设计、命名等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我国的一些跨国公司在这些方面是吃过很多亏的。曾经有这样一个事例:有一家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设厂生产某种洗发水,因为这种洗发水在补充头发的营养方面有特殊的功效,因此,公司就将这种洗发水命名为“含有丰富营养的洗发水”。由于当地的语言风俗习惯有些特别,结果这种洗发水被当地人翻译为“能让头发长虱子的洗发水”。可想而知,这种洗发水在当地是一瓶也没卖出去。相反,国外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这也许能给中国跨国公司一些深刻的启示。比如,可口可乐的命名就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双声叠韵,音义双佳,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又显示了饮料的功效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很受中国人的欢迎。除此之外,其制作的广告也本土化。可口可乐品牌形象本土化创新最高的一次尝试是2002年春节期间的大阿福包装的推出,喜庆的大红色加上中国传统的阿福娃娃的形象几乎让人忘却了这罐中的褐色液体是从外国引进来的。实际上这也是可口可乐对非常可乐的无声回应。除了强调命名和广告的本土化外,人才的使用也应尽可能本土化。因为非本土员工存在明显的障碍,比如语言障碍突出、文化传统习俗差异,而所有这些都会给公司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因而也就使得企业难以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中国企业真正实行本土化战略,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树立当地企业形象。中国跨国企业在进入当地市场时,由于自身品牌在东道国的知名度不够,同时又是外资企业,通常会受到当地政府和消费者的抵触。如果能够实行人员、企业文化、物料、营销等本土化,在公众中树立本地企业的形象,中国企业就往往会得到较多的认同和欢迎。正如海尔公司在美国成立制造中心时,由于大力推行本土化,当地州政府和居民都报以一种欢迎和认同的态度,南卡罗来纳州政府还以“海尔”来命名一条新建公路。可见本土化对于树立当地企业形象至关重要。其次,贴近并迅速占领当地市场。中国国内企业由于对国外市场缺乏了解,同时又远离目标市场,不能紧跟目标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容易丧失市场机会。而实行本土化,选用当地人力资源,实现物料、研发、营销等就地取材,通过子公司对当地市场的观察,企业就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和市场的变化在第一时间研发、生产,占领当地市场。一个真正的跨国企业包括人员国际化、生产国际化、销售国际化和研发国际化。只有雇佣当地劳工,使用当地资源,了解当地法律和文化,建立自主的生产、销售或研发中心,在东道国扎根、生长,实现全面的本土化,才能真正走向国际,成为国际化的跨国企业。通过上述经营策略的有效组合,不仅能全面拓展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为推动国内经济上行增添新力量,而且对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扭曲及资源错配起到一定的纠偏作用,为中国防范国际上更大的金融风险打下新的基础。
本文作者:彭智勇工作单位:江苏镇江行政学院
篇3
[关键词]民营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优势;劣势
一、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分析
1.入世后政策环境的优化
世界各国政府都把支持和引导企业的跨国经营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我国政府也积极研究制定境外投资发展规划和指导政策,以加强对境外投资的总体规划、政策导向。尤其是2002年10月1日起浙江省率先实施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取消了境外投资的购汇限制,取消了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新的外汇管理政策,一方面大大简化了外汇资金审查环节,另一方面,不再交纳汇回利润保证金,允许境外企业赚的钱用于境外再投资,企业有了更大自主经营权和经营余地,也减轻了企业负担。今后,企业无论大小,“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的大门将更宽畅。如浙江省民营企业众多,资金充盈,这项改革措施的正式出台,将对鼓励浙江企业“走出去”产生重大影响。
2.小规模制造产品优势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LaU)的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来自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技术在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国内市场较大,消费者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能力。目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正在朝大型、特大型的方向发展,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投资环境差,市场范围小,限制了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中国的民营企业总体上尚处于小规模阶段,大多产权明确,规模相对较小,善于在海外市场中寻找缝隙生存,恰恰可避免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同一层次竞争。中国民营企业可以利用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输出本国的设备,建立小规模劳动密集型的公司,使生产成本相对低廉。同时不必像大型跨国公司那样付出昂贵的广告费和庞大的管理费用,以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再加上中国民营企业派出人员的费用和出口设备、零部件相对便宜,使企业的产品能以低价进入国际市场,获得丰厚的利润。所以,这种小规模制造产品是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竞争优势。
3.小规模技术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Wells)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拥有为小市场提供服务的规模生产技术的优势。尽管中国民营企业不能向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那样,利用垄断技术,获取高额利润,但是我国企业却能在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化的市场结构中,拥有大公司无法替代的技术优势。即使是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和生产规模不够大的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仍有很强的经济动力。中国民营企业生产的很多产品既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又是高技术密集型产品。这种复合型新产品,工业发达国家劳动力太贵,不愿意做;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低,又做不了。这是中国民营企业的特殊优势。特别在许多民用技术方面,经过近 “& 年积累,我国民营企业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4.产业优势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企业虽然受“市场准入”条件的约束,在一些行业和领域,特别是金融、电信等服务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但是在一些竞争性领域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家电等行业,民营企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对外投资项目将在WTO多个成员国和地区中享受多边的永久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因此,对于处于具有比较优势产业中的民营企业,加入世贸组织,无疑为其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5.经营机制灵活,市场应变的优势
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比较灵活,较少受到产权问题的困扰,运作比较严谨,市场触觉也非常灵敏,习惯了在市场上摸爬滚打。民营企业风险意识较强,市场竞争经验丰富,且可以采用有效的激励创新机制,在跨国经营时,可采用分成、入股等方式强化企业内部的利益共享机制,稳定人才队伍,也可高薪聘用当地人才为我所用,主动适应国外的市场环境,在资金、人才、网络建设、营销等方面全面实行“本土化”经营。
二、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劣势分析
1.国外市场信息不足
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接触较少,而中国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有待健全,民营企业缺乏获取国际市场信息的规范、快捷、有效渠道,即使企业想对外投资,但是苦于信息不灵,不知道应向哪里发展。由于信息不全面而导致项目不理想的情况时有发生,也使一些企业望而却步,成为跨国经营的一个制约因素。
2.产品的开发力不足、附加值不高
产业层次低,品牌意识弱,相互压价竞销等现象,在民营企业中仍然较为普遍。如浙江省个私企业主要以居民日用消费品、纺织品和普通的五金、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投资数额不大,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的附加值不高,重视抢占,而忽视产品质量。
3.缺乏了解国外市场的人才
涉外经营人才匮乏是制约民营企业海外拓展的一大瓶颈。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时代,西方发达国家不少大公司为尽快获取和掌握最有价值的知识,专门设立了一批新式高级经济职务即“知识主管”或“智力资本主管”。这些人给公司提供智力资本,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研究开发、分析、决策、管理、企业策划、形象设计,软组织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而我国民营企业恰恰缺乏一批熟悉国际经贸规则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外语、外经贸、金融、营销、企管、财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人才的匮乏,不仅严重制约着企业内在素质的提高,而且不能满足境外投资的需要。
4.经营跨国业务的管理经验不足
对外直接投资是一种管理密集型的投资。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不适应新经济和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现实,多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民营企业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企业家凭借胆识,创业起家,既拥有企业,又管理企业,既要事无巨细地管理企业的日常运作,又要对企业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这使得企业家经常日常事务缠身,难以腾出充足的时间了解、分析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民营企业家还缺乏经营跨国业务的管理经验。另外,我国的民营企业表现出家族控制的特点,不利于决策信息的正常传递,不利于先进管理模式的引进,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需要。
三、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1.在区位选择上发挥比较优势
对外投资区位选择时,应该把多数发展中国家作为投资的主要区位,因为多数发展中国家对我国企业来说具有相对区位优势。比如,非洲和东南亚国家应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首选地区。如埃及、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尼亚等国与我国关系一向良好,始终保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密切合作。阿尔及尼亚与中国的友谊更是源远流长。且这些国家社会总体来说比较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基础,各国政府都制定了宏伟的经济发展计划,大力吸引外国投资,因而充满了商机,投资机会很多。
2.在行业选择上发挥比较优势
相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民营企业占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主要有纺织服装、家电、玩具、轻工和部分机电行业。如我国纺织与服装业生产能力较大,许多企业设备水平高,产品质量好,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目前纺织、服装业的主要困难之一,是生产能力大于国内需求。到国外投资,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开拓当地市场。所以,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行业选择上,应以在设备、技术上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家用电器、机械电子以及服装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到境外投资办厂,进行产品的组装和加工生产。
篇4
关键词: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管理;效益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134-02
引言
股权投资主要是指投资者通过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行为,从而掌握一定的被投资单位股权,成为被投资单位的股东,并按照所持有的股权比例来享有权益并承担责任的一种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通过股权投资来影响或者控制其他企业,从而完成自身的经营管理目标,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投资手段。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为了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并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常见的行为。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有利于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改善经营管理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然而,国资企业在对外股权投资中,不断暴露出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股权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一、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中存在的管理和效益问题
(一)缺乏清晰的投资目标
投资目标的清晰明确是保证投资行为成功的关键所在,然而,中国的国资企业在进行对外股权投资时,往往存在着投资目标不清晰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国资企业在投资行为的考虑时,除了经济效益以外,往往还要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以及国家利益,所以股权投资的目标更加多元化;其次,大型的国资企业具有跨行业跨地区的特点,内部经营管理非常复杂,其股权投资除了要考虑企业总体的利益之外,还要对于内部各种利益群体的诉求进行考虑和平衡,因此导致难以确立统一的投资目标。
(二)缺乏完善的投资管理制度
中国的国资企业尚不具备完善的投资管理制度,很多制度都流于形式,未得到严格的执行和实施。一方面,国资企业投资目标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在制定投资管理制度时的难度;另一方面,中国的大多数国资企业仍然具有浓厚的行政计划色彩,其很多决策行为带有行政命令的性质,这往往导致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这些都使得国资企业的股权投资行为存在着很多违背市场规律的地方,经常会造成投资效益的低下以及投资行为的失败。
(三)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
企业在进行对外股权投资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从而保证投资行为的效益。目前,虽然中国的国资企业在进行对外股权投资的时候都会进行可行性研究工作,然而,很多可行性研究工作都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一些企业根据出资的要求或者上级的命令编造可行性研究报告,造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毫无意义可言。
(四)并购整合等投资过程管理缺位
中国的很多国资企业在进行并购整合等对外股权投资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管理失位和缺位的情况。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企业一方面要保证被投资对象的独立法人地位,另一方面投资者享有管理、进行重大经营决策以及获取投资收益的权力。然而,中国的国资企业在进行股权投资时,对于经营管理基础较好、效益较高的子公司,往往干预过多,严重影响了子公司法人的独立性,影响了子公司的积极性;对于一些经济效益较差的子公司,往往存在管理缺位的情况。
二、加强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管理、提升投资效益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股权投资评价体系
从中国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中存在的管理与效益问题来看,建立科学的股权投资评价体系非常必要。首先,国资企业要根据投资项目性质来进行分类。对于大多数投资行为,都可以采用财务收益作为投资的评价指标,对于一些无法采用财务收益作为指标的项目,要有针对性地使用其他指标来对投资进行评价。在建立投资评价体系的时候,一定要强化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民主性和效益性,避免行政干预式的投资决策。
(二)建立完善的对外股权投资内控机制
国资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对外股权投资内控机制,从而提高股权投资的管理水平,提升投资的经济效益。首先,对外股权投资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应该与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体的,应该符合企业原有的经营管理的目标;其次,企业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股权投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内部评价标准的制定应该将股权投资及其活动的特点都涵盖在内,并要遵守成本效益原则,从而体现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另外,还要遵循“谁投资、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对于决策的责任严格予以明确,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从而减少决策失误,降低决策风险。
(三)加强投资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国资企业在进行对外股权投资时,一定要加强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监督作用,加强投资行为的控制。首先,在进行对外股权投资之前,要进行严格的投资信息调查、统计、分析和评价;在投资的事中,要严格地进行财务审计和监督,并加强过程性审计和监督;还要加强事后的监督,将责任予以落实。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
大型国资企业的股权投资具有投资面比较广、投资跨度比较大,涉及的地区范围比较广等特点,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及监督方式难以对股权投资进行很好的管理。因此,国资企业应该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作用,对于股权投资项目的运行管理进行很好的监控,从而提高股权投资管理的效率。
总结
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资企业一定要加强对股权投资的管理,提高股权投资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保证国家的资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琳,陈维政.企业国有资产的内涵及界定[J].商业研究,2011,(6).
篇5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收入利得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企业为赚取租金、谋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主要包括企业持有的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或者已出租的建筑物。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将土地使用权从固定资产范畴拿出,并入无形资产。因此从经济属性上来讲,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在企业未明确将其用于出租、增值之前,一般情况下应当属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或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如果其将准备对外出售的房屋转为对外出租,则是将存货转变为投资性房地产。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的会计处理分析
(一)以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分析
例1:2011年3月1日,甲企业将对外出租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厂房出售给乙企业,出售价款为2000万元。该厂房的成本为1500万元,已经计提折旧200万元,没有计提减值准备。假设甲企业对该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出售该厂房时甲企业按照厂房售价款缴纳了5%的营业税,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2011年3月1日甲公司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2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2000
借:其他业务成本 1300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 200
贷:投资性房地产 1500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100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100
甲公司按照实际收到的银行存款金额确认其他业务收入;同时将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转入投资性房地产。扣除营业税的因素,就该笔交易甲公司可以增加600万元(2 000-1 300-100)的营业利润。
(二)以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分析
’
例2:假设中企业对该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假设厂房自由用转变为投资性房地产时,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相同。2011年3月1日,该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明细账余额为1400万元,“公允价值变动”明细账余额为借方100万元,甲公司将其以2000万元的价格对外售出,除考虑5%营业税外,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甲企业2011年3月1日所作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2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2000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
其他业务成本 1400
贷: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1400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100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100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100
甲企业按照厂房的实际售价确认2000万元的其他业务收入,虽然甲企业厂房在出租期间公允价值有所上升,但与其他业务收入相配比的其他业务成本依旧为甲企业厂房由自用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时的账面价值,并不受其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投资性房地产一公允价值变动”明细账余额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方向对冲,这样整个处置投资性房地产的业务中,甲公司会计利润共增加500万元(2000-400-100)。
(三)现行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会计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将投资性房地产出租取得的租金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无可厚非,但将投资性房地产处置取得的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同时将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计入“其他业务成本”,双方的差额反应为营业利润,则存在不少的问题。投资性房地产虽然在所有者的持有意图或者说具体使用用途上不同于自用房地产,但它们经济本质是相同的。二者都是企业持有的长期资产,价值高,数量少,不论是购置还是对外处置都会对企业的当期净利润和现金净流量造成巨大影响。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其他业务收入”账户的核算范围是企业确认的除去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实现的收入,包括出租固定资产以及出租无形资产等。“其他业务成本”账户的核算范围是企业确认的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包括销售材料的成本、出租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折1日额和摊销额等。从会计要素定义的角度来说,“其他业务收入”属于企业的收入,而“其他业务成本”属于企业的费用,两者都应当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事项,但处置企业的房产等长期资产项目时,无论该房产在会计上分类是属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还是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都不可能是企业的“日常业务”,因此与之相关的现金流入或流出不符合“收入”和“费用”的定义。
另一方面,规定将处置投资性房地产的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会给企业留下很大的盈余管理操作空间。“其他业务收入”在利润表中不单独反应,而是与“主营业务收入”一并合并发应为企业的营业收入,这对粉饰企业当期净利润的构成有很大的作用。如果企业有不需用房产类固定资产需要处置,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在处置前通过签订出租合同的方式与购买方协议先暂时租赁,将其转变为投资性房地产,然后再将其出售给“租赁方”,这样就可以将“营业外收入”转变为“营业收入”,而二者的不同构成虽然对企业的净利润总额不会造成影响,但却会直接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
二、对处置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建议
对处置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改进。
1 将处置投资性房地产的产生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核算范围包括企业处置非流动资产的利得,营业外支出的核算范围包括非流动资产的处置损失。而投资性房地产正属于企业的非流动资产,因此将将处置投资性房地产的产生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是符合准则规定的。在这种处理方式下,甲企业的会计分录应当修正为:在成本模式下
借:银行存款 2000
贷:营业外收入 2000
借:营业外支出 1400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 200
贷:投资性房地产 1500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100
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模式下
借:银行存款 2000
贷:营业外收入 2000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
营业外支出 1400
贷: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1400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100
借:营业外支出 100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100
同时甲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处置投资性房地产的种类、后续计量模式、处置方式等有关情况进行详细披露。
2 将处置投资性房地产的产生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计入投资收益。投资收益的核算范围是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而投资性房地产项目所有者的持有目的本身就是投资,特别是持有准备增值的土地使用权投资的倾向表现更为明显。因此本文认为将处置投资性房地产的产生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计入投资收益也是可行的。在这种处理方式下,甲企业的会计分录应当修正为:
在成本模式下
借:银行存款 2000
贷:投资收益 2000
借:投资收益 1400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 200
贷:投资性房地产 1500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100
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模式下
借:银行存款 2000
贷:投资收益 2000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
投资收益 1400
贷: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1400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100
借:投资收益 100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100
投资收益账户并不属于企业的营业收入项目,但在报表列示时也并未合并计入企业的利得(营业外收入)或损失(营业外支出)项目。将处置投资性房地产的产生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计入投资收益的缺陷在于不能单独反映出处置收益和处置成本。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篇6
关键词:中国企业;投资行为;跨国并购;国际化;奇瑞汽车;同仁堂集团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013-03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现状
(一)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
早在1998年,中国政府就提出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所谓“走出去”发展战略,是相对于企业生产与市场仅仅面向国内而言的。“走出去”发展战略,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与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2001年,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被正式写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此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步伐也进一步加快,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了高速发展的态势。
中国“走出去”的范畴包括三个方面: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合作。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往往被看做“走出去”的代表形式。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2002~2005年的四年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65.6%,2005年的流量比上年增加1.2倍,首次突破了百亿,达到122.6亿美元。截止2006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733.3亿美元。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了快速发展的进程。
200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拖累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但并未能阻止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根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我国对外投资规模跃居全球第五位,截止到年底,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2457.5亿美元;而在2010年更延续了快速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同比增长16.3%。
不过,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总体偏小,而目远远落后于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
2.跨国并购逐步成为我国企业重要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2005年中,企业通过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为65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一半。2006年跨国并购依旧活跃,以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达47.4亿美元,占同时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36.7%。2008年中国海外并购交易总额达到368.6亿美元,2009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投资额增至431亿美元。
由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交易规模和交易量的不断增加可见,跨国并购已备受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中的青睐。
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趋于多样化。据商务部《200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及德勤于2009年11月的名为《中国崛起:海外并购新领域》的研究报告显示,从2001~2009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于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制造业,,房地产业,建筑业以及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业等各个产业。2009年的1~3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流向能源、矿产和公共事业领域。
总体来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也出现了多元化的特征,从一般出口贸易、餐饮和简单加工扩大到营销网络、航运物流、资源开发、生产制造和设计研发等众多领域。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鉴于国外主流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中国的特定国情,也不能完全解释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状况,我国学者纷纷开始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进行关于我国企业FDI的理论探讨。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理论。吴先明(2003)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归为4点:寻求新的市场机会,绕开贸易壁垒,跟踪先进技术,获取短缺的原材料。
章海源,王海燕等(2006)的问卷调查表明,中国企业积极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有5个方面:拓展海外市场,扩大市场份额,获取高新技术,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战略发展需求。
代中强(2008)通过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得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主要由企业的所有权(技术)优势、经济发展和规避贸易壁垒等因素推动所致。
刘阳春在提出一系列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动因的假设后,通过对87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对假设进行了检验,得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重要的驱动因素,实施公司扩展战略与寻求市场是两个重要的动机,同时,寻求自然资源和克服贸易壁垒是第三位的动因。
丁祥生(2009)则通过分析,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为两类:一是利用已经具备的优势来获取利润;另一类通过投资来获取利润。指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以获取优势为根本目标,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威胁,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理论。章海源、王海燕(2006)的问卷结果显示,成本优势、商品质量优势和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更优越的营销策略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优势。
王其辉指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优势表现在6个方面:大中型公司的所有权优势,小型企业比较优势,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中国的特殊产品和特有渠道,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
丁祥生(2009)则是通过将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比较,得出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具有大规模低成本制造技术,市场定位能力,市场销售能力以及局部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竞争优势。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不足
国内学者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为我国企业进一步实施“走出去”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重大。然而,由于这些研究大多是在西方经典的FDI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纯粹的数学方法和逻辑推理得到的,而在对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实证调研分析还不够充分,因而也许和实际情况会有一定的偏离。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案例
由于中国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规模各异,涉及到的行业宽泛,加之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等各方面的区别,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的动机与优势因素也各不相同。下面,我们就以中国企业中成功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若干案例为例,探讨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进程中的动因与优势。
(一)奇瑞汽车公司的国际化之路
1.奇瑞汽车的国际化道路。
(1)由小规模出口到海外建厂。自2001年第一批汽车出口叙利亚以来,奇瑞汽车的海外扩张的步伐就未停止。在“打造国际品牌”战略目标的引导下,奇瑞已在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伊朗、埃及、马来西亚等地建立了12个海外工厂,并有4个海外项目正在实施中。不仅如此,奇瑞还建成了由1000家销售服务网点组成的海外营销服务网络,都有力地支撑了奇瑞海外市场的销售,成为其海外市场扩张的根据地。奇瑞已经成功打开了东欧、东南亚、南美、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市场,销售遍布80余个国家和地区。
(2)国际合作。奇瑞不仅重视海外工厂的建设,同时很重视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技术合作。为了迅速地掌握先进的技术,奇瑞公司与奥地利AVL、美国江森集团、美国PPG集团等企业合作,成功地整合了世界的先进技术。同时,与美国江森集团这样的全球专业汽车内饰系统及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佼佼者的合作,不仅使奇瑞汽车的零部件供应体系更加完整和系统化,也将大大增加奇瑞汽车整车的国际竞争力。
2.奇瑞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与成功因素。
(1)奇瑞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第一,海外建厂,规避贸易壁垒。出于对本国汽车产业的保护,一般国家对整车出口会设立较高的关税,很多世贸组织成员国对整车和零部件实行不同的关税税率,有些国家甚至设置严苛的技术标准来阻止外界对本国市场的入侵。种种贸易壁垒导致奇瑞公司加速了海外建厂的进程,从而开拓国际市场的根据地。
第二,“零汽车产业国”吸引,扩大市场份额。在巴西埃及等国家,由于其本国没有或者汽车工业很弱,故政府对外来投资比较重视,也不会担心外来的汽车企业会影响自己国家的汽车工业,所以一般会给予比较优惠的政策。这些“零汽车产业国”优惠政策的吸引,也是奇瑞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动因,同时还可以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可谓一箭双雕。
第三,通过国际化的资本技术合作以获取新技术,培养优秀人才,也是奇瑞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动因。奇瑞公司很重视技术研发。奇瑞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如与AVL公司的合作,可以全程参与开发设计,迅速掌握先进的技术,培养自己优秀的研发队伍,使自己具备研发发动机的能力。
(2)奇瑞汽车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因素。
第一,以低价位汽车进入,利于打开市场。奇瑞汽车公司以价格相对较低的小排量汽车开始进入低端市场,以低于合资公司同类产品30%的价格突破产品差异化壁垒,创造出了由低端到高端的差异化的汽车品牌。这是其退汽车公司成功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之一。
第二,较低成本带来竞争优势。奇瑞汽车公司较低的成本,为奇瑞汽车公司带来了市场竞争的优势。据资料显示,奇瑞汽车公司组装线工人的月工资约为132美元,以该公司每周40小时的工作时间计算,每小时的平均工资仅不到83
美分。
第三,奇瑞汽车对外直接投资恰当的区位选择。奇瑞汽车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上很有远见。在开拓市场上,奇瑞以准入度相对较低、市场开发难度较小的中东、亚太市场为主,为其海外运输作业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将重点放在了没有本国汽车产业的国家,有效的规避了贸易壁垒;奇瑞还将海外工厂建在具有重要地理优势的国家地区,如拥有潜力巨大消费市场的伊朗,唯一横跨亚欧大陆汽车市场的土耳
其等。
第四,坚持自主研发与创新。奇瑞公司十分重视技术的研发工作,每年将销售收入7%的资金投入产品的研发,在汽车的设计、底盘、电器、发动机等产业关键环节与国际一流公司及高端汽车技术人员合作研发,博采众长,力争创新,培养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二)同仁堂集团跨国投资的成功实践
1.同仁堂的对外投资道路。
(1)北京同仁堂对外直接投资逐步实现。早期,尽管同仁堂的产品在日本、东南亚已享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产品的出口地域局限,销售量小,影响力也十分有限。1993年同仁堂成立集团后,获得了独资进出口、直接开展门诊服务以及全方位的营销权,并于香港首次登陆。其“保存传统精华,实现与国际接轨”的经营理念,为其进一步走向世界,实现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打入欧亚市场。继香港设立分店后,同仁堂便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与和记黄埔企业的合作,使得同仁堂顺利地打入了欧美市场。这次合作不仅使同仁堂充分利用作为国际金融和商贸中心的香港的地位和优势,全力进军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同时还可使之树立国际品牌,规避国际风险,为进一步的海外投资打下了基础。自同仁堂获得独资进出口经营权后,其在亚洲地区,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市场份额也不断
扩大。
2.同仁堂集团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与成功因素。
(1)同仁堂集团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第一,走向国际市场,扩大市场份额。作为中国医药行业的老字号,同仁堂药店在中国已经占有了较大的市场,将企业推向国际化,扩大市场份额,便自然成为了同仁堂集团继续向前发展的目标。
第二,提升品牌知名度,将中医药文化推向世界。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同仁堂积极借助海外市场渠道,不仅可以提升其品牌的国际知名度,也可以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奇葩的中药文化推向国际市场,促进中国传统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2)同仁堂集团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因素。
第一,投资区位的准确选择。中医药作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产业,其民族文化色彩亦十分浓厚。因此,要想能够成功实现跨国经营,对于不同文化上的融合显得十分重要。同仁堂在对外投资时,首先选择了与本国文化差异较小的东亚、东南亚市场,并以与中国大陆文化最接近的香港为始入点,避免了明显的跨文化风险,然后逐步打开欧美市场,是十分明智的
选择。
第二,利用中药相对优势,以中国特色文化营销。相对于西医药而言,传统的中医药确实有其相对优势。中医在许多疑难杂症中都展示出了其特殊的优势。而对于民族特色鲜明的产品,在全球的营销过程中必须保持其特有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同仁堂采用“标准化战略”,在香港、泰国以及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办的分店都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北京同仁堂”风格,引来众多仰慕中国特色文化的消费者,效果相当不错。
(三)案例总结
通过对奇瑞汽车公司以及北京同仁堂集团对外直接投资成功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各企业由于其在行业种类、企业规模、经营管理模式等各方面均有差异,因此具体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动因与成功优势表现也各有不同。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企业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甚至是所属行业的更好发展,获取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的。
参考文献
[1] 王恕立,卢平.发展中国家FDI理论的发展与对中国的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6).
[2] 梁艳.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与我国的应对策略[D].西南财经大学,2002.
[3] 宋维佳.基于FDI的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
[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2009年全球第五[N].上海商报,2010.
[5] 孙强.我国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
[6] 丁祥生.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优势、动因与战略选择[D].南开大学,2009.
[7] 王其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势、特点与问题[J].国际经济合作,2004,(3).
[8] 刘阳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理论与实证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2008,(3).
[9] 于艳琪.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国际化之路——以奇瑞汽车为例[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
[10] 赵城.奇瑞汽车公司的国际化研究[J].安徽财经大学铜陵学院学报,2010,(3).
[11] 张本智.中医药文化传播与产业国际化.
[12] 孙蕊.浅析同仁堂跨文化营销理论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2008,(7).
[13] 裴长洪,冯雷.中国国际商务理论前沿(5)[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中非合作;发展中国家;投资;南南合作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143-02
一、中非合作
2006年11月3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此次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2009年)》,同时宣布为进一步推动中非合作而制定的八项措施。在这八项措施当中,与中非经贸合作领域直接相关的就有四项,涉及关税、信贷、投资等多个方面,充分说明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是以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为基础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自从2000年在北京召开“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以来,中非贸易额逐年攀升。据贸促会统计,2000年中非之间的贸易额只有100亿美元,而2006年则高达555亿美元,增幅高达40%。虽然数额并不大,但是这一数字却保持了高速的增长。截至2005年我国对非洲投资总额达到15.9亿美元,目前在非洲的经营企业超过800家,但我国对非洲的整体投资规模还比较小。截至2006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906.3亿美元,投向非洲地区的仅有25.6亿美元,占3.4%。并且在当年投资流量的5.2亿美元中有近一亿资金流向了阿尔及利亚,这说明我国对非洲的投资不仅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地区分布十分集中①。
二、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分析
(一)行业分布
现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主要集中于资源开发业和初级加工制造业。从境外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看,制造业占境外企业总数的33%。从投资流向情况看,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采矿业85.4亿美元,占40.4%②。在资源开发方面,渔业、林业和矿业资源成为主要投资对象。同时,初级加工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一个较为集中的部门,主要因为这些行业技术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技术要求又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和市场需求能力。
(二)地域分布
2006年底,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总数的70%以上,从境外企业的分布情况看,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1%和81%,是中国境外企业分布最为集中的两个地区。此外,北美洲、欧洲也分别达到了75%和73%。但从资金在境外的流向来看,却是另外一种情形。
由上图可知,截至2006年末,我国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投资存量占到了总额的九成以上,其他地区的投资存量相对很少,且数量差距很大。仅从2006年的流量投向来看,在拉美的投资也首次超过了亚洲,占到总额的48%。说明我国近几年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总体规模有大幅上涨,但地区分布过于集中,在亚洲主要分布于香港、韩国、澳门、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在拉美则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是传统的国际避税地,2006年我国在此投资占对外投资总额的81.5%以上,而对于传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力度并不大,特别是相对非洲等较落后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更是非常有限。
二、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分析
对发展中国家投资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既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也是符合整个发展中国家需求的举措,对我国的外交及促进“南南合作”,加快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都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1.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可以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首先,广大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市场广阔,有很强的发展潜力。亚、非、拉三个发展中国家集聚的地区,人口占全球总人数的75%以上,并且各国、各民族的差异性较强,不同的发展需求会刺激形成更多的投资机会,潜在市场非常巨大。其次,发展中国家分布地域较广,拥有丰富的资源。亚洲的石油、镁、铁、锡等储量均居各洲首位;非洲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黄金、钻石、钴、锗等矿藏占世界总储量的50%以上;拉丁美洲的铁矿石、铜、银等储量都很丰富。投资这些重点区域,既可以缓解我国国内资源紧缺的现状,又有利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2.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可输出我国过剩生产能力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对外投资的最佳目标就是那些在经济发展上稍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对外投资的最佳地区应当是那些在经济发展程度上与我国有一定差距的国家和地区,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最符合这一选择准则。目前,我国轻纺、家电、电子、机械、化工、医药、建材、冶金等行业的很多产品在国内市场已经饱和,生产能力出现过剩。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及拉美地区的国家工业基础薄弱,这些产业的发展与我国相比较为落后,我国工业方面的中等实用技术投资少、见效快,很适合这些国家的需要。对国内产业来说,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可以将国内过剩生产力转移出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也是摆脱“比较利益陷阱”实现产业升级的良好契机。
3.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可以转变我国出口中面临的困境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拥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造成我国出口产品特别是轻工业产品价格低廉,在世界市场上的销售常常受到他国的限制,加大我国与其他贸易国的贸易摩擦。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将我国传统比较优势的产品转移出去,特别是向非洲、拉美等较我国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投资是我国应对他国反倾销、增加外汇收入的有效途径,并可据此调整我国与世界贸易各国的顺、逆差关系。通过投资可以绕过发达国家针对我国出口产品所设的贸易壁垒,减少摩擦,改善现阶段我国产品出口所面临的困境。
(二)有利于推动“南南合作”进程,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重要意义不仅局限于促进双方经济交流合作的层面,通过经济合作还可以全面带动我国与更多发展中国家的深层交往,有助于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综合竞争力。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应积极发挥在世界的影响,以及我国的一些经验来促进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通过对其投资,促进“南南合作”进程,并能将更多发展中国家联系起来,共同发展。中非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和契机,成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相互了解,加强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也为我国加强对更多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提供借鉴。维护世界和平团结,促进全球繁荣稳定,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环境,从而使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共赢,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所带来的最大收益。
四、中国应加快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力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近几年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发展很快,但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整体水平还不高,企业在对发展中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时候还存在困难,因此政府应当针对此种情况有意识地引导国内企业积极向发展中国家投资,以利于对外投资整体发展平衡,最大程度地为我国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
首先,应当鼓励我国企业积极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从2003年和2004年对外投资的数据中我们看到,对外投资的主体是国有企业(主要是国有垄断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占65%份额,中小型特别是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规模不大。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却恰恰符合中小型企业的特点,技术简单,见效快。鼓励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去,在国内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开拓海外市场,可以使其快速适应国际化,壮大企业实力。
其次,应当有重点地选择投资区域和行业。我国目前对发展中各国的投资是很不平衡的,在继续保持现有状况的前提下,要鼓励开发新的投资区域和热点。引导企业抓住非洲、拉美等各国吸引外资的机会,多向这些国家和地区投资。从行业分布角度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石化领域,全球性的水资源项目在未来几年将具有增长趋势。因此,在原有投资行业的基础上重点向上述行业进军,其发展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最后,应注意的是,尽管我国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友好,但在现阶段全球恐怖活动频繁的背景下,对发展中国家投资还要小心谨慎。政府要充分发挥外交功能,协调与各国的关系,以保证我国境外企业的安全,使更多企业可以放心地对发展中国家投资。
参考文献:
[1]项莹,蔡芳芳.扩大对非洲直接投资的策略选择[J].国际经济合作,2006,(7):4-6.
[2]王圳.加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J].国经济合作,2006,(3):16-19.
篇8
[关键词]“走出去”;安徽;境外投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1-0051-03
近年来,安徽省充分利用国家大力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吸引了一批有实力的外来企业进驻安徽。目前安徽利用外资水平在中部地区位居前列,有力地促进了安徽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安徽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00年,安徽省利用外资额仅为4.2亿美元,而至2010年,已达57.2亿美元,十年增长13.6倍,年均增长29.8%。十年前,来安徽投资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仅有16家,截至2011年5月底,已有5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皖投资设立了70家企业。随着安徽企业竞争实力的不断增强,为了突破资源瓶颈,充分整合国内外资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安徽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显得格外重要。目前欧洲债务危机仍在延续,美国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等外部因素都给安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安徽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优惠鼓励政策,发挥安徽企业的独特竞争优势,开展适合自身条件和发展需要的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方式。
一、安徽企业“走出去”现状
(一)实力型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十一五”期间,安徽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批实力型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效果显著。在对外投资的企业中,既有高科技企业也有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合肥海润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是安徽省典型的高科技企业,主要产品以太阳能电池和组件为主,2011年初这家公司投资1亿多欧元在保加利亚建设太阳能电站项目,这也是海润光伏2011年在国外最大的投资项目。奇瑞汽车巴西生产线项目、铜陵有色厄瓜多尔铜矿项目、省农垦集团津巴布韦农业示范区项目等一批重点投资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例如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凭借先进的技术设计、成套的设备和严格高效的管理,在海外市场上打响了自己的品牌,目前已经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88亿美元,主要工程项目包括苏丹日产6000吨水泥生产线项目、俄罗斯日产5000吨水泥生产线项目等。此外,中冶华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承包的莫桑比克轧钢项目,目前已完成营业额4303万美元,东华工程公司承包的越南化工项目完成营业额1525万美元。
(二)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近年来安徽企业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投资格局。其中既有传统的安徽优势企业,如安徽丰原集团、海螺集团和一些矿产企业,纷纷加大“走出去”步伐,也有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快速发展的服务业企业。目前安徽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安徽出版集团作为服务业代表性企业其业务已进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5年输出版权1424种。华文国际贸易公司组建5年来,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突破90亿元,并且设立了全国文化企业第一个保税仓库,也成为全国最大的文化进出口企业。同时,安徽省加快新兴文化业态出口。芜湖方特欢乐世界项目整体输出到沙特、南非、乌克兰、伊朗等国,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大型主题公园出口国。《黑脸大包公》《蘑菇村的故事》等皖版动漫精品,相继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主流电视媒体播出。
与此同时,对外承包工程仍是安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形式,2010年,安徽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额15.7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0.48亿美元,外派劳务12631人,月末在外劳务20236人,同比分别增长53.2%、26.9%、-13.6%、-15.95%;其中: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15.1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9.2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4.1%、29%;对外劳务合作新签合同6625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4.2%,完成营业额1.21亿美元,同比下降1.0%。2011年前10个月,安徽省对外承包工程完成合同额16.9亿美元,同比增长11.8%;劳务人员实际收入总额1.1亿美元,同比增长24.4%;实际对外投资额3.7亿美元。
(三)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且速度稳中求进
安徽企业对外投资在近几年出现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达8.1亿美元,跃居全国第七、中部第一,十年增长了130.2倍。其中,安徽省汽车企业更是阔步走出国门,开设了近20个海外组装基地。2010年,安徽地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77.5亿美元,同比增长84.8%,为2005年的8.6倍,创下连续8年保持快速增长的记录。据统计,目前浙江、辽宁、山东名列地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三位。2010年,西部地区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3.80亿美元,增幅高达107.1%;中部地区14.6亿美元,同比下降7.6%;其他地区139.1亿美元,同比增长102.4%。2010年安徽省新批境外企业44家,协议对外投资额11.3亿美元,实际对外投资额8.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9%、6.6倍、13.9倍。如表1所示,从流量上看,2010年末安徽省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位居第七位,但与第六名的江苏差距明显,从存量上看,安徽2010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未能进入前十位,广东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多的省份。数据说明安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兄弟省份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二、安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跨国经营战略目标模糊
目前安徽企业尽管在“走出去”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大多数企业在国家鼓励政策的驱使下,盲目对外投资的现象比较常见,对投资的项目缺乏长远规划,没有制定完整的战略规划,加之企业所有权缺失,对国外投资国前期调研不够,导致企业投资回报率普遍低下。同时安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跨国经营经验不足,经营战略模糊,对企业“走出去”以后的发展缺乏清晰的思路。很多企业缺乏诚信,“走出去”氛围不浓,对外投资布局不合理,目前90%以上“走出去”大中型企业集中在合肥、马鞍山、蚌埠、芜湖、安庆等少数城市的大中型企业。
(二)企业质量意识淡薄和抗风险能力较差
一方面安徽许多企业在国内尚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盲目“走出去”,缺乏科学的产品质量和发展观。目前国际上对企业社会责任和环保责任日益重视,特别是国际社会正大力倡导“低碳”经济。但许多中小企业由于受自身发展水平的制约,对产品是否符合国际环保要求重视不足,导致产品在国外被排斥的风险增大。另一方面安徽企业对投资东道国的社会政治状况、投资环境、商业习惯、文化因素、法规制度了解不够。事前没有认真评估投资风险,经营过程中又没有建立适当的风险防范机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社会动荡、政治经济危机的考虑严重不足。安徽的企业在吸取其他企业经验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加强企业风险评估分析。比如,联合利华中国生产基地以前在上海,后来因为原材料、人工、土地、建筑成本等的上涨,六年前联合利华把生产基地搬到了合肥。还有的企业因为原先所在地的政府在政策上不支持或增加了限制条件,比如说现在国家对环境越来越重视,一些污染型企业由于政策不支持或限制不得不选择走出去等各种情况,这些都应该加以考虑和防范。
(三)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
随着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快,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主导和设置的技术和贸易壁垒也在不断加剧。一些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由于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已经大大削弱了其可持续的竞争能力。“十一五”期间安徽以奇瑞轿车、安徽叉车集团为代表的自主创新典型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没有自主研发的产品。目前安徽大部分企业出口产品缺乏品牌的支持,产品只能出口到一些低端市场,难以进入高端消费市场,加之,一些企业“走出去”的初衷只是尝试性地投资,还没有做好大规模投资的准备,所以在研发方面积极性不高,同时也受到企业实力和外部融资成本等制约,因而出现急功近利式的模仿和低成本的价格赚取利润的想法。目前,我国相当多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在大学和科研院所,国家很大部分科研投入也集中于此,把科研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是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目前安徽正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这对于安徽企业发展产学研合作是一个极好的机遇,企业应当积极借助于合肥、芜湖、蚌埠等地的科教资源,广泛开拓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教资源,以多种形式拓展产学研合作。
三、大力促进企业“走出去”的对策措施
(一)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大力发展对外劳务合作
对外承包工程作为我国最先“走出去”的传统行业之一,尤其是在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情况下,为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对外承包过程不失为一种“走出去”的次优战略。安徽在继续发挥对外承包优势的基础上,应拓展承包项目范围,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向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领域拓展,不能仅局限于建筑施工。积极推动具有一级施工、总承包资质和甲级设计资质的科研院所申报外经权和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同时安徽企业应积极向非洲等地区投资转移产能,一方面,有效满足当地一些国家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对钢铁、水泥、电力设备等物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促进解决国内产能过剩问题。目前,安徽省外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一些企业经过多年打拼和积累,已在境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积累了广泛人脉资源、较强影响力和良好经营模式。还没有“走出去”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窗口和平台,解决因对目标市场政务、经济、法律环境等不熟悉而产生的心存畏惧和“水土不服”问题,借船出海,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
(二)巩固比较优势,构筑动态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吸引了大量外资在中国发展加工贸易,在外资的示范效应和技术适度溢出效应等因素影响下,我国企业不断壮大自己,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安徽地处中部,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优势不明显,为此,安徽企业应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当前要从盲目随意地“走出去”向扎扎实实“走进去”加快跨越,从项目代建向进一步在所在国深度投资、长期发展、互利共赢转变。积极推动具有生产加工优势的企业可以将微笑两端延伸出去,构建海外研发和营销网络;已经具备一定研发设计、品牌服务和营销渠道的企业,则可以将微笑底部的加工环节向生产成本更低、贸易壁垒更小的地区延伸出去,建立海外生产加工基地。目前在安徽已初步形成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他们在培育竞争优势和发展自有品牌方面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奇瑞轿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安徽企业“走出去”成功的一个缩影。当前在国内汽车市场增幅下滑的背景下,2011年前10个月,奇瑞汽车累计出口13.56万辆,同比增长77.3%,10年来,奇瑞累计出口汽车已超过60万辆。
(三)政府和企业联动共创和谐发展环境
一方面,政府对企业“走出去”应加强指导并提供完善保障体系。今后政府对企业“走出去”规划引导应将重点转向改善增长效益和培育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方面,引导企业在对外投资时,要兼顾宏观综合效益、社会责任、生态环境保护和劳工权利等符合国际普适价值的指标。负责企业对外投资等有关商务部门要围绕大力推动企业“走进去”,加强业务培训,强化政策指导,建立绿色通道,优化发展环境,整合各方资源,不遗余力地为企业“走进去”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打造更加有效的综合保障体系。
另一方面,企业之间要加强协作配合,通过产业联合、资源整合,提高企业竞争力,降低对外投资风险和投资成本,特别是要有机整合安徽省承包工程、对外投资等重点项目,推动项目实施企业和资源勘探企业联手走进去,实现优势互补,突破人才、资金、技术、经营等制约因素。积极向非洲等地区投资转移产能,有效满足当地一些国家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钢铁、水泥、电力设备等物资需求,促进解决国内优势产能过剩问题。
[参考文献]
[1]詹霞,张玉峰.企业“走出去”战略机理探讨——以海宁市民营企业为例[J].企业经济,2011(8).
[2]孙太利.加快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 促进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大发展[J].经济界,2011(2).
[3]杨涛.企业“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研究[J].中国商贸,2011(2).
[4]张君.为促企业顺利“走出去”保障政策连续出台[J].中国经贸,2011(5).
[5]张林娟.国内企业“走出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科技风,2011(5).
[6]何莉.民营企业走出去:历程、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6).
[7]张燕生.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J].国际贸易,2011(8).
[8]卢孜恒,陆亚琴.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风险和战略选择[J].时代金融,2011(11).
[9]邵作仁.民营企业“走出去”类型及其风险分析[J].江苏商论,2008(11).
[10]薛哲.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5).
篇9
[关键词]石油企业 对外投资 能源合作
目前,中国对全球石油资源的占有率不足4%。在石油资源最丰富的中东,我们长期未能获取份额油。这表明我国的石油企业在海外大的实际成就较为有限。现阶段中国公司在海外开发的油田规模一般都不大,即使经营在苏丹境内比较成规模的油气田,也面临着多方共同投资的制约,获得的份额油和收益在数量上一直未能取得快速突破。迄今为止,中国石油企业完成的海外收购项目,基本上属于处于调整期的规模不大的石油企业,以及一些准一流国际石油公司的部分成熟或者处于地缘政治不稳定地区的油气资产。因此我国石油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从自身和国家支持出发。
一、形成我国石油企业新的钻石型国际竞争力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公司或产业在一定的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又是由四组因素决定的。它们是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与相关产业、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这四组因素的每一组都可单独发生作用,但又同时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
我国石油企业的生产要素包括雄厚的资本、人力资源、技术水平。2009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399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8%。当前中国企业正在加大境外投资和收购的力度,政府考虑将外汇储备拆借给中国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分别用于商业性和政策性的支持“走出去”融资。在人力资源方面,除了各大石油公司有大量的高科技人才以外,国内的大专院校也在积极的培养石油人才。技术方面,对于石油企业“走出去”来说,技术是第一步的,也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技术上占有绝对优势才能得到资源丰富的国家的认可。我国石油企业的勘探开发技术很强。“十五”以来,初步构建了以海外研究中心、技术分中心与项目研究机构相结合的技术支持体系,结合海外项目实际,在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方面继承创新了具有CNPC相对优势的10大技术系列。通过这些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海外勘探开发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中国石油企业技术有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钻井工程、测井和录井、井下作业、海洋工程等。
我国的石油企业的需求条件。2009年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巨大,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3.6%,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可能达到65%。因此,我国石油企业满足需求条件。
我国的石油企业的支持性产业与相关产业。有交通运输业、国防工业、制造业、精细化工业等。
我国的石油企业的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已经形成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国家跨国石油集团。分工合作、互利共赢、集石油行业上中下游等众多领域的开发。
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一直在资金、政策优惠上支持中国石油企业的对外投资。
因此要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要提升各个因素,每个因素的加强了,就能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只有提高了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使油漆的对外投资顺利。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形成一个我国石油企业的新的“钻石模型”国际竞争力,如下1图所示。
A:中国石油产业的生产要素 B:中国石油产业的需求条件E:政府
C:中国石油产业的支持性产业与相关产业、公司的策略D:中国石油产业的、结构和竞争
图1 新的钻石竞争力模型
二、改变传统的区位选择理论
在区域上的突破,产业布局走向国际化。比如,在中东地区、加拿大等国家有所突破。其次,在非常规油气资源领域的突破,比如2009年12月加拿大批准中石油收购加拿大两个油砂项目60% 的开采权益。第三,在石油贸易领域的突破。比如,2009年5月,中石油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权,新加坡活跃的炼化和贸易市场将有助于中石油海外拓展炼油及下游业务的拓展。从我国石油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就一直把中东地区、中亚和俄罗斯地区、非洲地区、美洲地区作为重点投资区域。主要是因为以上地区的石油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但是跨国经营一定要向其他国家发展。2008年-2010年我国收购的大型石油公司不是在传统的区位内。如2009年6月,中石油收购英力士位于苏格兰Grangemouth 的炼油厂。2009年12月,中石油以116.11亿元人民币购买加拿大两项待建油砂项目60%股份。因此中国石油企业需要在投资区域上有更大的突破,做到产业布局国际化,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油企可以突破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也可以突破一些发达国家进行跨国并购。做到石油进口来源的多元化,降低石油进口的风险。
三、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与国际经济的接轨和国际化公司建设的发展,石油企业近年来也相应的加强了对外合作人才的培养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受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影响,石油企业在对外合作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对外合作人才培养理念落后。很多石化企业没有认识到对外合作人才是一种高收益的投资。同时还缺乏科学地引进对外合作人才的理念,把对外合作人才人力资源仅仅视作是成本, 并且把减少人力投资作为降低成本的重要举措之一,没有一个科学地引进人才理念做指导。
2. 缺乏科学合理的对外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目前,石油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对外合作人力资源考核机制。目前人才总量不足, 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素质还不能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对外合作人才的不合理流动和流失比较严重,部分复合型高素质石油人才流向其他岗位或者国外的石油公司;同时对外合作人才管理工作力量分散,科学的人才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对对外合作人才工作的投入偏低;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流动的体制尚未消除等等。因此, 在日趋激烈的全球性人才竞争中,我国石油企业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3.冗员过多与结构性矛盾并存。一方面,石油企业的人员冗余过多。但是,另一方面,又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符合型人才。特别是缺少经营战略、市场预测、金融、财会、经贸、外语的符合性人才。
4.跨国经营所需的国际石油合作人员紧缺,人力资源素质整体需要提高。懂石油技术的人才很多,但是既懂技术又懂对外投资及英语的人才很少。因此我国目前缺乏国际石油合作人员。
人才问题是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成功的关键。而我国的石油人才很多都是技术上很强,但是国际商务、法律知识等相对薄弱。因此应该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为既懂外语又懂石油技术、商务和管理的符合性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可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岗位培训”等培训方法。同时采取人才储备和本土化战略及人才激励战略。以达到培养符合型人才才的目的,为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成功做出贡献。
四、加强国内、国际合作,拓展新空间
就我国企业现状而言,要更好地“走出去”,发展国际化战略,须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对一些重点项目,相关部门要出面协调,根据各企业的情况,有所侧重,发挥各自的优势。其次,国内企业之间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联手。另外,国企可以与民企合作。虽然有些项目民企在技术、人才等方面不具备足够的实力,但石油技术、服务等领域民企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进入。比如,先做承包商、基建服务商,再做开发商。现在已经有一些民企“走出去”了,像安东石油在国外就设有公司。此外,对一些国企不敢贸然进入的领域,民企可以拿到项目转包出去。
与世界跨国石油公司合作对我国进行石油对外投资有很大的帮助,是一件双赢的策略。首先,与跨国石油公司的合作可以降低风险,增强竞争的实力。有些项目我国石油公司与国外公司合作成功率会高一些。比如,去年12月伊拉克第二 轮油田对外招标中,中石油联合法国道达尔、马来西亚石油公司竞得哈法亚油田开发项目。
其次,在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合作中,我们可以学习对方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像埃克森美孚、BP等跨国石油公司都有着丰富的国际经验和强大的国际化队伍。
参考文献:
[1] 耿建军.试论我国石油企业的投资管理问题[J].工会论坛.2009(01):74-75
[2] 王建国.我国石油行业海外投资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7(4):67-69
[3] 王大鹏,陈建梁.中国石油企业的竞争优势及对外直接投资策略[J].金融与投资.2007(5):58-62
篇10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文化渗透;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1)04―0095―05
一、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问题
1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现状。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根据商务部2005年的公报,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40.3%都流向商务服务业,达到49.4亿美元;到了2007年,行业分布比较齐全,商品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和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合计占存量的八成;2008年,该六个行业合计占存量的85%以上。表1反映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俺行业划分的情况,图1为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按行业划分的额度。由这些图表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现状。
投资企业多为在国内行业具有垄断地位的资金雄厚的公司。我国国家政策支持的对外投资的企业往往是那些在我国国内具有绝对优势的公司,这些公司在该行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又得到国家的政策、金融的等方面的支持,因此,在国外能够迅速发展起来。
2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的问题。首先是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产业层次低,位于小规模技术及技术本地化投资阶段。虽然我国投资的资产越来越多,行业覆盖越来越广,但是,产业的低层次现象却依然存在。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外贸专业公司和大型贸易公司、生产性企业或企业集团、金融保险等服务机构以及乡镇或者国有集体所有制小企业这四大类,由这四大类产业可以看出我国投资产业过于单一,产业层次低并且技术水平也不高。没有较高的科学技术生产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就很难取得一席之地,尤其是生物技术、软件制造、精密仪器等产业,如果没有核心技术,企业很难发展,就整体而言,中国企业的技术层次很低,技术创新也比较落后。
从产业的分布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仅仅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小规模技术和技术当地化的水平。这些产业劳动密集性强,成本低,灵活性很高,适合小批量生产,能够满足低收入水平国际的市场需要。同时,我国也有另外一种方式:引入外来先进技术,加入发展中国家特色后,到周边发展中国家投资。这两种对外投资理论所阐述的投资是初级的,没有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的提高的对外直接投资。因此,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在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并不是处于领先地位。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
1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现状。2007年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一共分布在全球的173个国家地区,较上年新增了2个。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投向金融业的流量16.7亿美元,其中亚洲地区12.2亿美元,占73%;非金融业投资流量来看,2007年对拉丁美洲的投资为49亿美元,较上年减少35.7亿美元,同比下降42.1%;亚洲153.8亿美元,增长100.1%;下表3为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下表4为2005年至2008年中国对主要经济体投资情况,图2为2008年按国别划分的对外直接投资的额度,由表2、表3和图2可以直观地看到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2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问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现状体现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多部分都集中在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区位选择过于单一化。这样的区位选择的原因是十分明了的,就近熟悉周边国家的环境;同为发展中国家,国情、生活水平、消费习惯等相当,更加利于公司的发展;同时,由于同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就可以利用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本地化后在当地使用,同样可以获得不菲的利润。
但是,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目光过于短浅,仅仅抱着盈利的目的,没有学习型的动机,没有考虑到选择科学技术、企业制度、产业结构等更加先进的国家,去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为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长足发展,这种看中短期利益的区位选择是不可取的。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问题
1 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现状。多样化投资,跨国并购为主。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企业,而企业主要通过自主创建和跨国并购两种方式来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要根据自身条件、机遇、投资国情况、行业特点等来选择到底是通过哪种方式来进入投资国。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大多采用独资方式,近年来,全球出现了并购的热潮,中国起步比较晚,比不上发达国家甚至比不上发展中国家平均的水平,但是近来中国跨国并购有增长的趋势。伴随着全球并购的热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跨国并购的比重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10%-20%上升到了05年的46.7%。
表4显示,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并购活动取得长足的进步,在发展中国家的比率也不断提高,说明了跨国并购逐渐成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进入方式。
2 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问题。跨国并购成功并不等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跨国并购后也面临着一些很现实的问题。首先是并购企业人员安置问题。并购企业人员安置向来是让并购公司头疼的问题,更何况是跨国并购。有些国家的法律的劳工制度使并购后人才整合变成一个大难题,并购企业控制权的人甚至不是本国的人会对员工造成一直恐慌感,也会使他们产生一些偏激的行为,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
其次是并购企业与国内企业相磨合的问题。并购的企业与国内母公司之间国别与风俗习惯、工作习惯等的差异,会影响并购企业与本土企业的融合,不能做到共同协作的效果,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比如TCL并购汤姆逊公司后,由于整合时候没有处理好,使得汤姆逊原班工作人们不适应这种转变,不习惯被指挥和管理。中国总部不能实行监管,TCL一汤姆逊总部也无法控制欧洲的采购、生产、销售,但却要承担两个全球彩电中心的运营成本。终于最后汤姆逊成了TCL的包袱,并购案也失败了,也使得TCL元气大伤。
再次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购活动之前,过于急功近利,对并购企业并未考察清楚。又以 TCL为例,TCL在并购汤姆逊公司之前并未对企业进行合理的评估,也没有考虑到收购汤姆逊公司后汤姆逊的大多数专利都已经过时,且公司体制僵化,产品老化等问题。并且与此同时TCL还收购了另外一家海外大型企业,这对TCL负担过重,并购后内外部矛盾重重,其解决超出了TCL的能力范围。
(四)其他问题
1 品牌问题。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并不太注重品牌问题。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全球共有8.5万种品牌,著名品牌的数量占全球品牌比例虽然不到3%,却拥有世界40%以上的市场,名牌产品的销售额战了全球销售额的50%。同样一件衣服,贴上不知名的本土标签,售价在1500元到2000就不错了,可是贴上世界级品牌,放到纽约第五大道,就会卖到2000美元以上,相差10倍不止。这就是中国品牌与世界品牌的差距。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注重品牌建设。在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上,美国占245强,占据49%;法国以46个品牌占据9.2%,排在第二;日本占据第三占据总榜的8.8%,一共有4.4席;而我国只有海尔、联想、央视、长虹、中国移动和中铁工程6个本土品牌。
2 人才问题。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凸显我国人才的短缺。由于我国公司具有对文化差异重视不足,僵化的薪酬和聘用制度的缺点,很难吸引国际尖端人才。
虽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国内发展时,积攒了一些不错的人力资源,但是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就暴露出了其本地局限性的特点。他们的管理理念等不能适合全球化的经营理念以及时机操作,并且存在语言沟通不畅,对国外文化习俗不了解等缺陷。因此,这些人力资源在企业的海外企业中不能发挥出很好的作用。我国境外企业缺乏既懂得外语又懂得当地法律,既懂得管理又通晓财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国家和地区FDI成功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
首先,一个国家应该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不同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初期,只投资在毗邻的几个国家,投资的产业集中在采矿业等初级产业。在经济逐步发展后,美国才将投资地区转向更远的地区,产业形式也随着国家的经济能力提高了。其次,国家的支持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尤其重要。为了支持对外直接投资,美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该体系中包括:健全的法律体系、税法保护、对外直接投资保险制度、资金资助、提供信息和咨询五个方面。最后,对外直接投资要具有一定的战略性。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计划性和战略性的活动,美国大公司的重大决策项目的决策期平均为3至5年,前期准备很充分,即使项目发生一些变动,或者投资环境发生些许变化,也不会引起战略项目的很大改动。
(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
1 应用了比较优势理论。日本采取的是比较优势创造型,限制具有优势的企业和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使这些产业的产业规模和结构性更具优势;与此同时,让那些不太具有优势的产业到该产业发展繁荣的地区,使本国的弱势产业获得各种良好生产要素。日本对外投资的往往是已经在国内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些企业就会去在该产业仍然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投资。利用这些在国内市场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企业来占领市场,赚取利润。不仅使本国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也促进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2 注重品牌和技术。在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上,日本占据第三名的高位,占据总榜的8.8%,一共有44个品牌上榜。这说明,日本的品牌已经站立在世界品牌之林,在国际品牌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这些品牌创造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3 日币升值时,日本积极地对外直接投资。由于日本经济增长快速,五大工业国召开会议提出调整美元兑换率,之后几个月,日元快速升值。这种条件下,日本国内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降下,于是日本企业将眼光转向国外,依靠已经大幅升值的日币,在国外大量置产,收购企业等。同时,银行也降低利率,日本政府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来支持协助日本企业度过经济难关。
4 和东道主国家搞好关系。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都会和东道主国家搞好关系,积极参与慈善事业,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日企品牌在公众中的形象,促进日本企业的经济发展,规避政治风险等,还能提高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品牌价值,一举多得。
(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经验
1 借鉴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不管是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理论,还是发展中国家多外直接投资理论,只要合适适用的,都可以运用到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去,在实践中摸索,检验,调整自己的投资计划。
2 政府政策给予大力支持。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府支持对外投资,成为它们取得一定成果的保障。有了政府在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支持,让投资企业更有发展拳脚的空间,也能够发展得更快。
3 投资多样化,灵活多变。不管是组织结构,还是投资方式等都是灵活多变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许没有发达国家大型的海外企业,但是灵活机动性的特点也适应某些国家某些行业,为自己在国际市场求的生存。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
(一)引进人才,重视研发,提升产业结构
1 引进人才,重视研发。要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先进的科技人员,重视科技研究和开发。我国公司具有对文化差异重视不足,僵化的薪酬和聘用制度的因素的问题,因此要引进国外先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就要重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灵活的运用薪酬制度和聘用制度,提供优厚的条件。只有引入了人才,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理念各方面才能和世界接轨,才能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
在高科技核心技术方面的人才引进和研发上面,要借鉴韩国三星电子的成功经验。三星最初的产品依赖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稍加以改造后投产,因此三星被国外公司控诉侵权,损失惨重。在惨痛的教训中,三星决定自己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并从国外请回具有高技术水平的韩裔专家,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最终三星以质量和品牌在行业占有一席之地。
2 调整和优化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目前,我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另外,我们还具备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所以,我们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
要将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方向与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美日等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重点大都放在第三产业,同样的,对高技术产业的对外投资也呈现上升趋势。目前我们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能盲目地追求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对外投资,但是,这些产业代表了我国未来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我国的企业做前两步的原因就是为了累计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将产品结构升级。完成了这样的产品结构的升级,我国的跨国企业才能在世界经济中得以更好生存,才能有争取到自己的
控制权。
(二)稳住地盘,及时抽身,进军发达国家
在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的经济恢复很快,这是我国的跨国企业发展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我国的跨国企业应该做到在经济还稳定的地区要稳住自己的地盘,在经济危险的地带要及时抽身,然后慎重地进军发达国家和地区,优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结构。
由于近年来金融危机的持续发展,在欧美经济大受打击之际,为我国企业进军发达国家提供了机会。20世纪80年代,日币升值后就是采取在海外广置资产,投资收购海外企业,国内政府对企业提供优惠等政策躲过危机的。面对金融危机和我国人民币增值的情况,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已经增值了的人民币在发达国家的某些行业占据地盘。华为在面临俄罗斯经济下降时,抓住机遇,进军和开辟了俄罗斯市场,同理,现在也可以根据稍纵即逝的机遇,进军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
(三)文化渗透,企业本土化,打造企业文化
所谓文化渗透策略是指跨国公司派往东道国工作的管理人员,基于其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的巨大不同,并不试图在短时间内迫使当地员工服从母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是凭借母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所形成的文化优势,对于公司的当地员工进行逐步的文化渗透,使母国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东道国员工逐渐适应了这种母国文化并慢慢地成为该文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的过程。
华为在2000年在中国香港开展了一个名为“东方丝绸之路”的品牌计划,把全球的电信专家、运营商的决策层请到中国,令他们领略现代中国的魅力,通过这种方式,让世界了解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国家是承诺,是实力的体现,这样的文化渗透给并购企业呈现一个全新的中国,全新的企业,增强了企业的说服力,提升了企业的地位。
并购遇到人才问题时,尽量采取本土化原则,因为当地人很了解当地的资源和当地政策等情况,更加利于并购企业的发展。
我国很多企业都会担心人才流失的问题。在并购海外企业时,人才流失就更正常了。这时,企业文化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让并购企业更加快速的整合完毕。所谓的企业文化,是指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推动企业的进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桂芳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系,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10―227
[2]万丽娟,彭小兵,李敬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宏观绩效的实证[J],重庆大学学报,2007,(5)
[3]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季度形势分析”课题组,2008―2009年经济增长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蓝皮书I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5―66
[4]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8
- 上一篇:市场监管知识产权
- 下一篇:财务报表的主体和核心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