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财务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本财务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医院财务制度;改革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以达到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和监督,规范其财务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效果,如何使会计管理能够在基层医院规范化、制度化,是全面贯彻落实经营目标、提高基层医院经营效率和效益成为当务之急。
一、当前基层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其一,医院部分资产产权不明,造成账物不符,账账不符;其二,个别较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人为因素较大,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审批手续,无法实行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其三,固定资产的报废手续不完善和转让手续不健全,缺乏法定部门的监督和审核,领导者个人说了算,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
2.流动资产管理纰漏较多
基层医院普遍存在药品采购、入账、入库等环节不规范的现象,甚至把财务人员仅仅当成一个账房先生,直到付款时才通知财务人员,造成赤字经营和负债经营等,领导的意志就是部门的规章,必须照章办理,因而造成作假账、坏账等现象。
3.缺乏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管理
在基层医院,预算的编制是非常随意的,是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医院领导可以随意更改和调整。执行情况更不理想,哪里需要就往那里贴,这是基层医院最形象的比喻,资金管理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会计凭证和账簿管理不规范
基层医院会计凭证的填写和传递,会计账簿的格式、登记、结账核对不规范,与会计制度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凭证摘要书写简单不够规范,签章不完备,主要表现在:人员调整时交接手续简单,有些单位是护士或大夫兼职没有专人专职,缺乏必要的监督。
二、规范财务制度,完善内部管理会计流程
基层医院作为独立的财务核算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医院内部的管理会计流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完善科室责任制
建立以医院科室为独立单元核算的科室责任制度,以有利于提高科室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控制医疗成本,改善经营管理,合理增收节支,用最少的劳动、物资消耗,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建立科室独立核算责任制,对科室进行独立的量、本、利分析,从而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的管理模式,把各项奖励和处罚措施同科室核算结果挂钩。
2.实行全面预算
(1)财务预算:即医院根据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包括:业务收支预算、专项收支预算、现金流量预算。
(2)业务预算:医院业务预算是全院医疗活动的数量说明,包括门诊就诊人次及各科室住院病人的构成分布;入院病人人数及各科室构成分布;病人平均住院天数;病床使用率等。
(3)责任预算:即将医院的收支预算落实到各科室的一种责任制预算,以明确各责任中心在计划期内的目标任务,便于考核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调动各责任中心责任人的积极性。
(4)决策预算。
三、实行成本核算制
医院成本核算的对象是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经营成本。基层医院应配备专门的成本核算人员,负责全院成本、医疗成本、各科室成本和医疗项目成本的核算与分析工作。按核算的计量标准不同,可分为实际成本核算和标准成本核算。同时,管理者应树立经营意识,把提高经济效益的重点放到降低消耗、控制支出、挖掘潜力上来,把成本节约与个人收入挂起钩来,以调动全员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推动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四、实行责任追究制
财务制度是建立在完备的规章和法规基础上的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具体行为,依法办事、依法操作是每一个财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违反这个规章制度必将给单位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必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人和事必须追查当事人的责任,构成违法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财务人员警钟长鸣,各项规章制度才能较好的贯彻落实。
五、加强对基层医院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监督
基层医院财务不规范,除了领导的责任外,也与基层医院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关。很多基层财务人员没有受过严格的管理会计知识的训练,不清楚规范的要求,对业务工作只是想当然地按前任或原有做法延续下去。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基层财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对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加强对基层医院财务管理的监督,从根本上杜绝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韩斌斌:新《医院财务制度》中公立医院预算管理的优化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11(12).
[2]姜 冬:新《医院财务制度》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探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04).
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 内部控制 框架构建
中图分类号:F239.66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10001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下,国家社会机构各事业单位也相应地进行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所面对的内外部环境也随之悄然发生变化,当前事业单位已经改变了以往公益性的单一社会机构角色,而逐渐向社会综合机构转变,事业单位的发展也日益市场化,其单位资金来源、服务质量以及服务对象均出现极大变动,因而事业单位对自身内部财会管理实施严格控制,不断强化内部财务管理成为事业单位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基于此针对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基本框架的构建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一、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的缺陷与不足
当前国内事业单位在自身行政经费支出方面大多缺乏有效控制,此类支出通常都无严格的预算甚至无预算,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控制标准;有的单位即便就经费管理制定了相应的开支标准,但往往在执行中难以有效落实,且单位管理层对此也缺乏有效的控制与监督。
在内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事业单位的控制仍然较为薄弱。自政府出台集中采购制度后,一些单位在购买固定资产方面实现了有效的内部控制,但整体来看,在使用和管理资产过程中,事业单位在内部管控与制约方面仍然缺乏有效约束力。
此外,还有不少事业单位内部财会部门并未被赋予足够有效的监督职能,甚至有些财务部门根本不了解单位在资金使用以及重要事务相关的决策、实施过程与结果,对于单位财务管理也缺乏必要的内部监制和有效管理,在资产管理方面更显乏力。总而言之,作为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其大多数时间都未严格履行其应有的权利。
二、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乏力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国家财政部针对企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条例,但此类规范条例具有针对性,且在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过程中难以发挥出满意的效果,这导致事业单位在管理和监控内部财务方面缺乏健全有效的自控机制,导致一部分单位管理层随意对单位财务管理指手画脚、或指示怂恿财务负责人为一己之私而做出违法乱纪之事,因私利驱使铤而走险。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缺乏良好的执法环境,财务管理人员大多隶属于单位领导层,其工作指导原则往往以领导意志为主,而非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腐败现象则必然会出现。
(二)缺乏内部控制意识
在事业单位管理过程中,有些部门长期以来在单位内部控制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也缺乏必要的积极性,往往认为财务内部控制属于财务部门的职责范围而不予理会,这导致财务部门在财务内部控制方面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对内部财务控制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内部财务控制极具系统性,且牵涉面较广,若单位内部其他部门在内部控制过程中缺乏有效参与,则控制工作必然流于片面而出现较大偏差。此外还有一部分领导层和下属工作人员仍未对内部控制有正确认识,在工作中对于相关制度也鲜有执行,缺乏必要的严肃与认真态度。
(三)缺乏高素质的财务工作人员
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工作往往是由财会人员负责,一部分会计人员由于自身业务素质以及财会业务水平不足,在处理经济业务方面缺乏敏锐性和精确性,职业规范性不足,而导致相当一部分财务相关信息丢失或不全面;还有一些财务人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学习和竞争意识,对于单位在现代化管理过程中的需求难以满足。
三、财务内部控制基本框架的构建
首先应转变领导层固有观念,同时强化各级部门积极参与内部控制的意识。事业单位应自上而下地建设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单位管理层应对内部控制意义有充分认识,应明确对单位展开更高效、更深层次地管理才是内部控制实施的根本意义,而非对管理层固有权利进行分化,由此在得到管理层关注的基础上,单位内部控制所需人力资源才能由此增加,财务管理控制环境才能发生质的转变。
其次应重视强化培训财务审计以及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个人素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不再是核算财务这一单一化工作,更包括了财务控制、财务决策以及财务预测等与财务相关的高端能力与技能。因此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必须对相关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加以熟悉和了解,并保证对相关财务知识有所精通,方能成为业务全面、经验丰富的高素质、高水平财务管理工作者。事业单位可为职工提供学历教育和职称教育,藉此来有效提升其专业理论水平。财务工作人员也可根据自身实践经验,从自身实际出发,对个人专业知识架构予以不断完善和拓展,积极参与本职工作并高度负责,从而增强在财务方面的预测、判断以及分析能力,并积极参与建设内部财务控制制度。
总的来说,在当前全新的市场与社会形势下,事业单位应对自身财务内部控制问题的发展与控制给予高度重视,应不断强化控制单位内部各项与财务工作相关的经济业务和相关岗位,同时对财务控制工作人员个人素质加以严格约束与控制,确保财务管理岗位以及相应职责权限的明确并合理划分,真正实现财务管控各岗位的互相独立、相互制约与监督,使单位资产以及经济行为在根源与制度上得到有效保障,推进事业单位财务问题的有效解决,为国家资金的高效与合理利用创造有利前提。
参考文献
[1] 乔祥利,曾雪婷.企业会计准则及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影响及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8,(7):87-88,105.
[2] 李雪萍.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探析――基于财务管理改革视角[J].会计之友,2012,(35):26-28.
[3] 邹满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及其传导运作机制剖析[J].商业时代,2009,(15):85-86.
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物资成本管理;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 A
一、企业物资采购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1.价格因素
企业物资采购价格受到产品价格的影响,和市场供求关系有一定的联系。如果供不应求,物价随之提升,物资采购成本也随之提升。供过于求则表明价格随之下降,物资采购价格也随之降低。
2.采购数量
由于企业规模大小不一,采购数量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企业是批量采购或者团体采购,采购成本相对较低;如果采购数量少,核算次数多,采购成本则相对较高。
3.市场发展形势
从现有的市场发展来看,企业需要掌握市场价格、质量及物资采购影响因素,把握市场发展动态,确定企业物资采购成本,根据市场发展形势,明确采购规模和在采购商品的类型。
二、当前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物资采购成本需要考虑到其他方面的作用,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下将对当前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采购流程管理不科学
从现有的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来看,采购流程管理至关重要,如果在整体管理中,采购管理流程不合理,会导致整个采购程序混乱,不能对成本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在当前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中,采购计划和编制审核存在一定的分歧,部分采购内容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包括计划审核、市场信息调查、供应商的选择和确定及物资运输等方面,导致管理规范流于形式,为成本管理和控制带来很多消极影响。如果物资采购环节出现差错,会对企业整体管理和控制带来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企业采购成本提升,导致产品核心竞争力随之下降。
2.采购模式不合理
从现有的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管理来看,采购模式对整体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需要相关管理人员结合市场外部运作模式,将其和内部采购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既定的采购模式实行。因此对采购模式的选择有严格的要求,如果采购模式选择不当,原材料订购、订单采购等无法落实到实处。而在企业物资采购升本中对订货单方式及实行方式有明确的要求,和其他采购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如果采购模式不合理,会造成成本大幅度提升,对企业整体管理形势造成不良影响。
3.库存管理没有落实到实处
企业库存管理和采购成本管理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如果库存管理不当,会导致成本出现大幅度波动,进而对备品和备件产生极大影响。在库存管理中涉及到资产保护,关系到企业是否能正常经营。从现有的物资采购成本管理现状来看,库存积压问题尤为严重。库存积压和企业财务核算体系有一定的联系,由于预算和结算结构不合理或者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导致库存量出现波动,进而影响到采购成本的整体管理水平。其次和产品维护有一定的联系,没有对产品数量和质量进行严格的审核,增加成本管理难度。
4.供应商管理存在弊端
从现有的企业物资成本管理结构来看,供应商的选择与供应商对采购成本的管理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在物资采购方面没有选对供应商,会导致企业采购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从现有的管理层面来看,产品质量对整体经营管理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将质量因素、价格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虑,选择最佳设备,并对其进行适当的保养。
三、如何加强对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管理
针对当前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为了对其进行合理化的管理,需要从问题入手,掌握管理方式。以下将对如何加强对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管理进行系统的分析。
1.建立健全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
严格、完善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能规范企业的采购活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物资的正常、及时供应,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杜绝部门之间扯皮、推诿,而且能从制度上规范采购人员的日常行为,预防在采购过程中违法、违纪等不良行为。采购内部控制制度应规定采购的预算、请购、授权人的批准的流程、相关部门(特别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和关系、各种采购的规定和方式、报价和价格审批等。
2.制定完善的物资采购成本管理方式
首先企业需要从自身发展水平出发,根据市场外部发展环境及内在影响因素,结合实际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的成本管理计划。企业需要明确采购管理体系,从自身发展经验入手,明确供应商应具备的评价条件,不断完善物资供应商和市场价格档案管理。其次需要及时对市场外部影响因素进行明确的分析,掌握价格变动趋势,对差异性进行系统的比较,进而对物价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3.做好库存管理
针对当前库存管理没有落实到实处的情况,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对其引起重视,结合成本管理要求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双重影响,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零库存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目标,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销售现有的产品,并保证产品价格合理。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需要有时空发展观念,制定严密的审核计划,对货物进行科学的采购,及时配送货物,进而保证物资供应链的有效运转。为了实现高效管理,需要明确管理平衡点,对矛盾点进行评价,实现零库存的管理模式。
4.规范采购计划
在实际管理中存在采购计划不合理,导致成本管理失调的情况。因此要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和结算管理,积极构建市场化管理体系,做到事前控制,事后分析的管理。其次可以根据企业发展计划和预算程序,结合物资消耗定额的变化,对相关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考核部门工作人员要具备责任意识,对考核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批,进而保证采购计划的合理性,从根本上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
5.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针对供应商管理不合理的情况,可以采用多家采购的形式对其进行合理化管理。多个单位进货,确定最佳采购时间。首先要加强供应双方之间的信任,逐渐改善供需关系,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整合,让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参与到采购过程中来,不断扩大供应商范围。其次需要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让不同行业的供应商对自身产品进行整合,实时做出调整,达到适应市场需求的目的,进而促进企业的整体化管理。
四、结语
针对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及控制存在的问题,企业采购部管理人员要对其引起重视,不断调整内部发展形势,扩展控制范围。尤其是企业采购部的工作人员的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积极提升大家的工作责任感,从企业自身发展形势入手,适应市场发展要求,将自身发展趋势和市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适合自身发展趋势的采购成本管理策略,进而达到提升企业物资采购成本控制管理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立平.对完善公司物资供应管理体系的思考[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0):70-74.
[2]杨春艳.项目物资采购成本管理研究[J].工程与建设,2012(19):290-293.
[3]王吉党,王立宇,张志东.浅谈企业物资的采购成本管理与控制[J]. 时代经贸,2012(10):390-395.
篇4
【关键词】财务分析法;上市公司;资本运营;财务绩效
资本运营是指资本主体将其拥有的存量资本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通过流动、分裂、组合等方式有效运营各种资本,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本增值。目前资本运营的模式主要有扩张型、收缩型和重组型,正确的资本运营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同时由于资本运营对企业财务绩效提升的效果要经过一个时间段才能显现出来,所以评价资本运营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需要选用恰当的方法。
财务分析法是衡量企业财务绩效的常用方法,是最能全面体现财务绩效变化的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年份的重要的财务指标来反应企业运营的真实状况,可以很好地评价资本运营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1.研究假设
针对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的现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在资本运营后会有明显变化,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
H2:不同类型的资本运营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上存在较大差异,扩张型资本运营对财务绩效的改善要优于收缩型和重组型资本运营。
H3:不同的财务指标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不同,其中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影响较大。
2.研究样本的选择与指标的选取
2.1 研究样本的选择
本文以2007年发生资本运营的28家纺织服装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样本公司2006-2010年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2.2 指标的选取
为综合评价样本公司的财务绩效,本文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现金流能力五个方面分别选取指标进行分析,共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润率、营业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股东权益周转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资本保值增值率、净利润增长率、现金流量比率、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12个具体指标。
3.财务分析法分析
3.1 财务分析法介绍
财务分析法通过因子分析比对样本公司资本运营行为发生前后的财务指标变动趋势来判断其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并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检测差异的明显程度,然后将各样本公司按资本运营类型分类研究各种资本运营模式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最后分别研究各财务指标与财务绩效变动的相关性,以确定各类指标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3.2 实例分析
3.2.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法主要有适用性检验、数据标准化、因子提取、因子命名和计算因子得分五个步骤.首先需要进行适应性检验,以判定变量之间存在共享信息,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这个可以将变量带入SPSS17.0中,通过KMO统计量和Bartlett′s球形检验对适用性加以判定;第二步需要对数据作标准化处理,如果选取的指标属于不同的类型,在数量级上差别就会很大,需要对收集的原始数据予以标准化,使不同属性的指标数据同向化并消除量纲的影响;第三步提取因子,可以通过将所有研究变量带入SPSS17.0中,提取出因子,得到各因子的贡献率和特征值来实现;第四步因子命名,提取出公共因子后,就要分析每个公共因子所代表的具体指标及经济意义,通过分析各指标在因子上的载荷大小可以实现这个目的;第五步计算因子得分,可以通过计算出各因子在不同指标上的载荷后,用回归法计算出各个样本公司的因子得分来实现。
经过上述五个步骤,可以得出各年度绩效综合得分函数的回归模型(具体步骤的分析计算删略)。
各年度绩效综合得分函数的回归模型如下:
S2006=(38.338F1+16.508F2+16.149F3+15.339F4)/86.334
S2007=(25.264F1+23.367F2+17.667F3+11.706F4)/78.003
S2008=(29.321F1+23.835F2+17.722F3+10.923F4)/81.801
S2009=(35.059F1+21.327F2+13.032F3+10.640F4)/80.058
S2010=(24.189F1+19.622F2+19.522F3+13.034F4)/76.368
经过上面5个回归模型的计算,最终可得出样本公司连续5年的绩效综合得分,因篇幅所限结果删略。
3.2.2 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
运用SPSS17.0对资本运营前后财务绩效综合得分间的差异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来进一步判断财务绩效的变动是否显著。
由样本公司并购重组绩效综合得分均值检验比率检验表(由于篇幅所限,该表省略)可以发现,资本运营在短期内改善了样本公司的财务绩效绩效,但长期来看,财务绩效反而下降了不少。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资本运营在发生当年显著提高了样本公司的财务绩效综合得分,发生后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得分却明显下降,第三年略微上升,但是在0.05的水平下并不显著。
总的来说,纺织服装上市公司资本运营行为带来的主要是暂时的财务绩效上升,长期来看,绩效有下降的趋势,说明样本公司选择的资本运营模式可能并不合理,或者在行为过后没有进行后期的进一步资源整合,行为趋于短期化。
3.2.3 不同类型的资本运营行为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
不同类型的资本运营行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和方式不同,因此会对企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下面将资本运营按扩张型、收缩型和重组型分类,分别研究其对样本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
篇5
关键词:物资采购;成本控制;管理;高校食堂;财务;问题;建议
一、高校食堂物资的采购成本概述
(一)高校食堂物资采购成本的相关定义及其构成
高校食堂物资采购成本,顾名思x,就是高校食堂在经营管理的过程当中由于置办采购相关物品而产生的费用。根据实际情况来看,高校食堂物资采购的主要构成部分有,物品成本,管理成本以及储存成本这三个主要类型,因为首先物品采购需要成本费用,物品采购回来需要进行管理,无法即时用完的物品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储存以保证其使用效果,所以高校食堂物资采购成本就包括了物品、管理、储存成本这三项。
(二)高校食堂采购成本的影响因素
在不出现意外情况的基础之上,高校食堂采购成本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采购物品价格的影响。高校食堂采购物品最多的应当就是食物原材料了,以食物原材料为例,根据时节气候的不同,食物原材料的价格是会一直变化的,那么高校食堂采购物品的成本也就会因此产生相应的变化。
2.采购物品数量的影响。仍以食物原材料为例,高校食堂总是会根据师生用餐的喜好而选择不同食物原材料的采购数量,而同时不同的食物原材料又有着不一样的价格,因此高校食堂的采购成本也就会受到采购物品数量的影响。
二、高校食堂物资的采购成本管理与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食堂员工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食堂的员工是高校食堂物资采购成本的管理与控制的直接参与者,而直接参与者的工作效率对物资采购能够产生决定性的作用。目前高校食堂的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因此高校食堂在选择进行采购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员工的基础和起点就比较低,如果员工在高校食堂物资采购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没有整体统筹的思想意识,那么就无法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对于整个高校食堂采购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提升就会起到阻碍作用。
(二)高校食堂物资采购流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食堂进行物资采购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必然要包括采购物品的整个过程,而关于采购流程的设置以及管理进行也在其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因此这方面也是不可忽视的。物资采购流程包括了采购计划的设计与编制,采购物品,以及采购成本与物品的审核这几个主要方面,但是现如今很多高校食堂的这部分都存在严重的问题,首先是高校食堂并不会对采购计划进行充分细致的安排,其次就是在采购及审核过程中,很多人都会想方设法从中谋取相当的利益,这样就在极大程度上破坏了高校食堂采购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三)高校食堂物资库存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食堂所采购的物资大多都是食物原材料,是要在加工制作后给师生们使用的物品,因此将当天用不完的食物原材料进行妥善的储存是非常必须的,这样才能够在之后保证给师生提供的食物的质量。但是实际上许多的高校食堂都不注重这方面的问题,导致很多食材在没被使用之前就失去了食用性,这样一来,高校食堂就只能重新购买相关原材料,使得其增加了不必要的采购成本。
三、对高校食堂物资的采购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的建议
(一)选择具有财务管理素质的员工进行高校食堂物资采购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具有相关专业素养的员工是高校食堂能够顺利进行物资采购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必要前提,因此高校食堂应该招收聘请具有财务管理素质的员工来进行这一类的工作,这样才能够在对采购成本的拨放与使用有较为准确的规划和判断,同时也使得高校食堂采购成本的管理与控制能够得到整体性的统筹安排,这样一来,高校食堂采购成本的管理控制的有效性也就能够得到较大程度上的提高。
(二)制定合理有效的采购流程,采用多人审核的方式进行
高校食堂应该根据每一天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有效的采购流程,对于需要采购什么物品、需要采购多少数量的物品以及需要采购的物品在什么价格范围之内等等方面的细节安排妥当,才能保证整个采购流程的顺利有序的进行。同时又由于在采购审核这个环节存在较多的情况,因此高校食堂可以安排多个人来监管这一环节,如此一来,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就能够有效遏制这类现象的产生。
(三)注重对所购买物品的使用与储存
在具有合理有效的采购流程、采购计划的基础之上,出现富余物品的情况是会减少出现的,但也并不能够完全避免,因此关于物品的使用与储存,高校食堂也是需要格外注重的。因为食物原材料是高校食堂采购的多数物品,是需要在加工制作后给师生们食用的,所以需要比其他物品更加细心严谨。高校食堂应该在一天的经营活动结束之后,将剩余的物品以其合适的储存方式储存起来,以便再次使用,同时也可以保证物品的质量,最终也是有利于提高高校食堂采购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性的。
四、结语
本文从高校食堂物资的采购成本概述、高校食堂物资的采购成本管理与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关于如何能够对高校食堂物资的采购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的建议这三个主要方面展开,希望能够为高校食堂财务管理方面提供有效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树威.有关企业物资采购成本控制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02):174.
[2]赵恒.浅谈事业单位物资采购成本控制[J].经营管理者,2015(02):238.
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 成本控制 作用分析 模式构建
面对我国当前紧缩的金融环境,以及不断高涨的PPI指数,如何有效进行成本控制已成为各类企业十分关心的问题。特别对于非公企业而言,因缺少必要的金融政策扶植,从而增强成本控制力度已成为当下的必然选择。不难发现,近年来针对企业成本控制的文献可谓是汗牛充栋。
然而,考察这些文献的观点却感觉到,在构建成本控制策略时往往把视角局限于成本控制本身。从而,在缺乏整体观的情形下这种控制效果并不完全有效。由此笔者指出,应将财务管理融入到企业成本管理中去。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即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货币形态的资本;而成本控制的对象则是实物形态的资本。这就意味着,惟有在全面预算下所开展的成本控制,才能最终达成企业的经济目标。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功能定位
具体而言,财务管理所显现的功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出:
(一)倒逼功能
“倒逼功能”是指,借助财务管理活动来促使企业相关人员采取成本控制手段。那么这种的倒逼功能是由财务管理的什么活动来实现的呢。显而易见,财务管理内在资金预算活动,使得生产须在额定的资金数量下完成。从而,在刚性的生产资金供给压力下,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在内的操作人员,必然面临着现实的成本控制要求。与此同时,在企业绩效管理办法的激励和约束下,这种成本控制要求必然转变为相关人员的内生驱动。笔者所在企业便已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下的成本控制模式,其成本控制效果十分明显。
(二)协同功能
正如上文提到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因此,财务管理功能自然就呈现出协同的特点。众所周知,成本控制的主要手段仍然依赖于工程领域的方法,如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来有效降低成本的发生数量。然而,无论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都体现为长线方法,无法满足企业短线的成本控制需要。因此,借助财务管理对资金监管的职能导向,将成本逆向分解到具体人员的岗位上。从而,在资金量化的基础上促使相关人员认真履行成本控制要求。
由此,关于作用分析及模式构建就建立在功能基础之上进行考察。
二、功能定位基础上的作用分析
在许多生产类企业内部,往往存在着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间“两张皮”的现象。即,财务管理归口于财务管理部门,而成本控制则分散于各业务部门之中。这就导致了,企业预算资金时常出现追加的状况。
为此,财务管理的作用分析如下:
(一)联动各部门的成本控制
财务管理之所以具有倒逼功能,实则在于当前企业的运转形态。运转形态与组织结构不同,其呈现出以财务管理部门为圆心,其它业务部门共同构成圆周的向心运动。这种运转模式就使得财务管理部门,通过资金流与其它部门建立能量交换,并在此形式上引入了资金监管机制。从而,倒逼功能便形成了。这一功能又实现了联动各部门的成本控制作用,其中的驱动力仍在于企业内部运转的圆周形态,以及对各部门资金使用的约束机制。
(二)考核各部门的成本控制
笔者所在企业在强化成本控制时,建立了一整套的成本控制效果考核体系,其中,仍然以财务管理部门为考核主体来实施。考核的目的并不在于约束业务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通过建立成本控制指标,并在财务管理技术的支撑下进行指标监控,以期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由此,这便直接建立在协同功能的基础之上。
三、功能定位基础上的模式构建
模式构建具体如下所示:
(一)财务人员意识的提升
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岗位培训。岗位培训的重点在于岗位意识,而对于意识的增进则需要创新工作方式。并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开展的推动下,强化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活动的联动开展。部门调研。建立部门调研的长效机制,在于获取各业务部门资金需求状况的一手信息,以及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考察。
(二)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
财务管理应形成部门跨界协作的态势。即,财务管理团队应吸收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来为资金预算、成本控制等环节做技术顾问。除此之外,该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对财务管理工作施加其它影响。目前非公企业财务管理受“关系影响力”的作用较大,这需要通过规范制度、强化审计监管机制来克服。
(三)财务管理的绩效评价
财务管理目标是否达到企业经营目标的要求,则需要建立针对财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体系中的指标最为关键。如,以财务部门作为整体考核对象,将年度资金预算准确率、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预算资金使用效益,按照“物理元”原理建立指标体系。并在对上负责的机制下,进行人员绩分量化、考核。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分别给予财务人员年终奖励或是惩戒。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四、结束语
财务管理的作用包括:联动各部门的成本控制、考核各部门的成本控制等两个方面。其模式构建应从财务人员意识的提升;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财务管理的绩效评价等三个方面下工夫。
参考文献:
[1]刘丽霞.改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N]. 财会信报,2011(6).
篇7
关键词:财务—成本一体化会计核算 科室成本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086-02
医院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一体化是当前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合理充分地利用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工作中降低成本消耗的关键。通过加强成本管理,促进医院的增收和节支,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为此医院管理人员应当重视、了解和探索医院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发展趋势,制定适合本医院实际情况的管理计划和措施,不断完善、优化核算管理体系。
通过对医院的财务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由原来财务核算和成本核算分别核算,经过研究后,利用医院信息化HIS系统数据,通过内部信息系统将各职能部门和业务科室的数据进行自动采集,生成相关的各业务会计凭证,这种会计凭证每个科目后面都对应有相应的成本对象,需要核算项目的就对应项目对象。就是说,当某会计凭证涉及成本属性时,系统将成本转化为成本数据,即在记账、审核和结账的同时自动产生成本数据,实现会计凭证与成本数据的一致性,从而使财务核算和成本核算保持一致,融为一体,实现财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
一、以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运用财务—成本一体化核算体系的科室成本核算的内涵及内容
医院财务—成本一体化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核算、成本核算,而成本核算按核算层次分为三个层次:院级成本:包括医疗成本和药品成本。科室成本:包括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医辅科室、行政后勤科室等科室的成本。服务单元成本:项目成本、诊次成本、床日成本、病种成本等。
医院财务—成本一体化核算体系包括体系架构、账户设置、管理目标、成本项目、核算对象、核算方法、计价方式、收入分配、控制分析、报表管理等十要素。根据财务—成本一体化体系十要素,构建具有不同医院特色的财务成本及分析考核体系:
1.医院设立财务成本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全院财务成本管理工作和核算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和落实。下设财务成本管理工作小组,由总会计师亲自担任工作小组组长,财务处处长任副组长,具体负责牵头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信息中心及主要业务科室负责人任成员,配合项目进行实施。
2.医院成立成本管理组织,设立专职成本管理岗位,实行业务归口负责制,建立完善成本管理制度。采用以一级成本核算体系为主、二级核算为辅的方式,进行全院及科室全成本核算。根据医院财务成本情况,科学进行成本科目设置、成本科室划分,确定成本核算单元级次,服务关系、划分成本责任中心。按照医院需求,设置收入支出项目,确定与财务科目的关系,同时进行多维度的成本分类管理。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核算单元划分:将全院200多个核算单元分类编码,体现层级性;收入归集方式:将科室医疗收入分为直接收入和间接收入两大类,间接收入按照一定比例在参与科室之间分配;成本归集方式:将科室医疗成本归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类;权责发生制:医疗收入和费用的计算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
3.建立内部价格体系,制定共同收入科室之间收入分配方案,设置共同成本分摊方法,按照价值规律实现收入成本在科室之间的科学转移。建立四类三级顺序分摊等合理的成本分摊模型,对间接成本进行科学、系统、有效的一元或多元分项分配方式,满足医院财务成本管理的需要。内部成本的转移:对于后勤维修等内部服务成本,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将直接材料分配给受益科室,逐步实现服务成本的分摊。费用按照不同的属性采用不同的分摊标准。
按照“价值转移规律”及收入与成本支出“配比原则”,以科室为成本对象进行成本核算。即要求严格遵守“权责发生制”、“谁受益谁承担成本”、“支出跟着收入走”的原则确认成本费用对象并进行成本归集。
4.对科室收入支出进行分科分项核算、形成与财务报表体系对应的全成本报表体系,定期检查财务成本控制情况,形成分析资料,对科室进行成本考核。
5.建立适合医院财务成本核算的内部报表体系,形成外部、内部数据采集规范,快速、准确地实现HIS收入、工资、材料物资、固定资产、内部业务等多子系统之间数据共享,形成内部管理基础数据仓库。
二、医院财务—成本一体化核算体系下科室成本核算系统的使用效果
1.成本理念全员化:财务—成本一体化项目的实施,增强了全员的成本意识,形成了全员注重增收节支的良好氛围,为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财务—成本一体化:在业务处理中,同时进行会计核算、科室成本核算,保障了原始数据的客观性,使财务数据和成本核算数据得到有效的统一,实现数据完全共享,为管理者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数据。
3.成本核算精细化:增加了分科收入、成本项目的细度,各科室收入支出分级分层,一目了然,有效杜绝成本重复计算、分配不均的弊端。核算床日成本、门诊诊次成本,成本收益分析等科主任查询系统,为医院科室经营、成本控制提供详细的管理数据。
4.效率应用最大化:快速导入门诊收费、住院收费、固定资产、药品、材料、工资、水电费、保洁费等数据,系统实现凭证的自动生成,直接提供会计和成本核算所需数据,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繁杂劳动,保证了会计信息质量。
5.信息系统集成化:采用了与系统无关的数据利用模式。通过整合利用医院信息系统中HIS等业务系统数据,及其他业务系统数据,解决不同系统数据间的“信息孤岛”、“信息烟囱”问题。同时,解决了信息系统数据之间的利用和整合。通过报表与分析,将以前单纯、分散式的经济核算提升为系统、有序的经济管理数据,实现了财务—成本一体化管理,逐步建立以经济管理为核心的系统平台。利用医院已有的基础信息化数据,如门诊收入、住院收入、工资、固定资产、药品、材料入库、领用发出、内部服务转账数据等经济业务数据,直接导入财务成本系统,为财务系统所用。以上数据所涉及的科室对象、项目对象为成本系统所用,形成了完整的成本效益经济管理平台。实现了新型的”同步处理,一举多得,自然平衡,科学可靠”的“财务—成本一体化”管理的新模式。
三、完善医院财务—成本一体化核算体系下科室成本核算的体会与建议
1.将医院的会计目标管理与科室成本核算相结合。按照医院会计目标管理的具体要求,在一些具备条件的大型医院,实行目标成本会计的管理。就是要求成本会计制定健全的各种消耗定额、计划价格,编制费用预算和各种服务项目的目标成本作为控制成本的依据。医院在运营过程中产生费用时,及时对差异成本进行核算,并对成本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尽可能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医院财务成本,对成本进行预防性的管理。采用这种成本会计制度,就是由目标成本和差异成本组成医院以及各科室的实际成本。
2.建立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机制时充分体现医院“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医院“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仅是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医院全体员工的权益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只有通过全体医护员工的共同努力,医院整体的发展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同样对医院的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机制的建立,也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充分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医院通过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绩效分配制度、激励机制来调动医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营造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工作氛围,给人以工作、学习和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培育出一支优秀的团队,使员工自觉满意地为医院建设服务。医院只有有了优秀的团队,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的机制才能有效地实施。对医院内部会计人员的的管理,也要按照《会计法》、《医院财务制度》的规定加强诚信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同时要加强业务技能的训练,来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提高提供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能力。
3.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全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核算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成本核算过程中的组织机构控制、目标或计划控制、预算控制、资源消耗控制、分级管理责任制等环节严格实行内部控制制度,在各成本核算的层次和机构间,建立相互配合、彼此制约的关系。对于固定资产、药品、医用高值耗材等成本支出较大的项目,尤其要细化内部控制制度。对流程中的关键环节要严格把握。如果业务流程控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应及时纠正,使业务流程的控制更完整、更有效。
4.建立健全医院内部财务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按照新《医院财务制度》的规定,三级医院须设立总会计师,实施总会计师负责制,有利于强化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完善医院财务监督机制。为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按照《会计法》的要求,保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会计监督的权利,建立健全医院内部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同时,提高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形成自我约束,是医院在经营和各项投资中取得最大效益的保证。
5.建立医院内部网络化平台。随着会计核算工作的日趋完善,特别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日益成熟,基础数据采集更完整,科室成本核算工作也逐渐成熟。医院成本核算主要流程如下:收集收入、支出原始数据——直接成本数据直接计入,间接成本按照制定的原则按级分摊形成科室支出——将系统中收入、支出数据形成的科室收支明细核算台账和发放到各科室以备对账之用的核算表。在科室收支明细核算表中,收入由门诊、住院收入组成。按照直接收入直接计入,间接收入分别全额归入各创收科室的原则,计入各科室收支明细核算表。每月从系统中输出各科室收入和支出数据。
6.建立医院的成本分析评价体系。建立全面的成本核算分析指标评价体系,通过成本核算的有关数据资料,采用对比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多种成本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成本的动因。解决医院运行管理中出现的经济问题,提高经营运营业绩。通过成本分析,考核医院成本计划执行情况,揭示医院成本问题和差距,促使医院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为整个医院的成本管理和经济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根据成本核算的数据,建立“资源配置”、“资金运营”、“收入、成本、收益及结构”、“社会评价”等指标。对医院经营能力、人力与物力资源、收益和发展能力等指标进行分析,促进优化财务管理。全面分析成本规律和特点,通过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考核的全过程,使医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成本核算实现有机结合。
总之,医院实行财务—成本一体化核算和实行科学的科室成本控制,不但是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的要求,也是医院得到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只有做好医院的成本控制工作,才能提高医院的经营效益,利用有限的资源为患者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让患者真正享受到“安全、高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解决患者“看病贵”难题。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卫生部.医院财务制度[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 霍艳.浅谈医院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的一体化[J].北京:经济视野,2012(8)
[3] 张洁.成本控制对医院财务管理的作用刍议[J].北京:中国外资,2011(9)
[4] 符静.医院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核算问题分析[J].北京:中国经贸,2011(20)
篇8
【关键词】 成本 企业 管理 核算
成本核算是企业财务核算中的重要环节,是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随着现代高科技广泛被应用于生产,电脑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显着提高,加上全面质量管理制度的实施,给企业成本的计量工作以猛烈冲击,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1. 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成本计算对象不规范。从企业看,为使将来生产销售产品的耗费能够计量,从而与其收入相配比,必须正确地确定成本计算对象,这对任何一个生产有形产品的企业都是必要的。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就是为了解决计算什么成本,费用由谁来承担的问题。但有些中小企业对这个问题看得并不重要,它们在成本核算管理中,不管生产产品的品种和规格有多少,统统地按一个成本计算对象来核算成本,结果必然是不管各产品所耗工费料费的差别有多大,计算出的单位产品成本却都相同,但由于各种产品的销售价格并不一样,因此计算出的损益就不真实。
1.2成本分配方法简单。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成本核算采用实际成本法,而较少采用计划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以及作业成本法。实际成本法计算过程复杂而且难以实现真正的成本控制。采用实际成本法根据历史成本进行核算,容易脱离实际,会导致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结果与实际不相符合,成本控制作用不大。
1.3产品成本计算不准确。有些中小企业,不管在产品有多少,一律不计算在产品成本当期所有的生产费用,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月末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无所谓。这样必然会造成当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的时候,当期发生的生产费用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产成品成本就会虚增。而当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少的时候,由于完工产品数量大,产成品成本又会很低,人为造成成本不实。
1.4成本计算方法简单陈旧。正确的成本计算方法是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前提和基础。据调查,现有的中小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使用品种法、分步法计算成本,只有很少的企业采用分批法。而当今世界生产发展的趋势是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从而适应消费者需求。而目前我国很少有企业采用分批法计算成本,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忽视消费者的需求个性,极大削弱了市场竞争力。
1.5企业成本信息核算失真。为达到某一目的人为调节数字,成本核算不实,潜亏严重,企业虚赢实亏。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上市前连续赢利,上市后第一年就亏损,圈走了大批股民的钱,造成严重的后果,公司的后期发展也随之萧条起来。如何降低成本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2. 夯实成本核算机制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实施途径
2.1规范确定成本核算对象。企业不论大小,生产的产品不同,生产经营过程和管理要求就不同,在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既要适应企业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的特点,又要满足企业加强成本核算管理的要求。对于同时生产几种产品而且每种产品又分多种规格时,应以每种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采用品种法核算产品成本,然后来用系数法核算品种内不同规格产品的成本。对于生产主要产品又兼生产少量副产品的企业,应以主要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同时把其他副产品统归为一类作为一个成本计算对象,再用适当的方法计算产品成本。如果副产品数量较多,也可以每种副产品作为一个成本计算对象。对于同时生产一两种产品的企业,应以每种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分别计算产品成本。
2.2制定可行的目标成本。成立成本预算管理中心,制定公司内部的目标成本。各业务单位按照“谁负责,谁承担”基本原则传递成本信息,考核成本内容,不受其他单位影响,有利于成本控制。建立可控费用跟踪制度。每个业务单位按照收入或台数制定定额,科室制定费用限额。每一级的责任报告除了最基层只有本身的可控费用外,都应包括下属单位转来的可控成本,形成一条“责任费用链”,杜绝不合理支出。 执行成本一票否决制度。每个业务单位的业绩要以成本为重要参数,只要成本超支就不允许参与其他评选活动。促使各个环节节约成本、降低成本。
2.3强化对成本核算不实的检查。企业成本核算不实的情况较多,也比较复杂。这就要求企业有关人员在了解有关政策、行业规定及成本核算的方法的基础上,了解、掌握成本核算不实的检查方法,及时发现企业虚假降低成本的行为。一是经验判断法。根据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正常及不符合规律的变化,来判断企业是否有成本核算不实的问题。如,在成本核算管理中将在制品资金占用与成本核算方法对生产工艺安排进行分析,如果账面的占用超过生产周期的实际需要,可能有在制品成本多留问题;二是核对耗材法。核对相联的账表、账证,从中发现差异,来确定生产成本核算不实的问题。如,通过对材料明细账出库数与材料费用分配表的实际分配额相核对,如果前者大于后者为多耗少摊;通过对保管员的出库单与材料明细账的出库数相核对,如果前者大于后者为多耗少报。
2.4科学选择成本计算方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的方法很多,如何选用,则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特点和在产品的具体情况,不能脱离企业实际而盲目地选择哪一种。加强成本核算管理,当各月在产品数量很少,月末在产品成本计算与否对完工产品影响不大时,可以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当各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且数量变化较大,但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时,为了简化手续,月末在产品成本可只计算直接材料一项;如果企业各项消耗定额或费用定额比较准确、稳定,而是各月末在产品变化不大时,可按定额成本法或定额比例法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如果月末在产品较多且数量变化较大时,也可以用产量法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2.5树立先进的成本管理观念以及科技创新理念。现代成本管理是全面成本管理, 成本是贯穿于整个产品经济寿命周期的为产品生产和实现产品功能所付出的全部成本,包括制造成本、设计成本和产品售后与使用、维护等一系列与产品有关的企业所有资源的耗费。全面成本管理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有形人力与物力的消耗,还应包括企业的规模、市场开拓、企业内部结构调整等无形的成本动因,成本的有效管理要求企业各个部门协调一致,共同努力。任何一个部门或员工对成本实施的影响往往只是局部的,成本管理应上升到企业生产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的高度。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应紧握市场脉搏,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谋求新的发展活力。企业应加大科技投入,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比如实现会计电算化,依靠现代科学管理降低成本。同时,将产品的科技含量包含到成本当中,便于企业进行正确决策。
篇9
有关部门正在根据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力以赴制定《“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把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以及中央和地方的财力与事权放在重点专项规划的重要位置。
在中国存在城乡、地区和社会巨大差别情况下,建立一个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和人力资源配置体制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现阶段的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界定为,中央政府通过制定相关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设施标准、设备标准、人员配备标准、日常运行费用标准),在财政上确保负责提供服务的地方政府具有均等支付这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确保社会、政府、服务机构不存在偏见、歧视、特殊门槛的前提下使每个公民不分城乡、不分地区地能够有机会接近法定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过程。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是建立在高度城市化、社会结构同质性比较强的基础上的,而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中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在财政体制改革、政府责任划分、城市化进程加速、城乡分割打破的基础上实现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所以我们说它是一个过程。在实现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中央政府主要负责服务范围划定、服务标准制定、财政转移支付、服务监督评估;地方政府主要负责服务规划、服务组织、服务实施、服务改进。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级政权的国家,划分各级政权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角色尤为困难。首先,目前非对称性财政结构不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收入和支出占整个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比重缺乏合理的制度安排;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本养老保险等方面的事权划分不清,责任不明;中央政府有关政策文件在涉及政府间关系问题上过于模糊,不利于政策实施。中央政府在分税制后,自然要提高中央占整个财力分配的比重,履行中央政府转移支付、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能;省级和市级财政作为地方财政的高端,也着力提高自己在财政分配中的比重,最终苦了基层财政,主要是县乡财政。而县乡政府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
其次,我国业已形成的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完善。由于标准不明,各项转移支付缺乏可靠的核算依据,转移支付形式过多,导致转移支付管理分散。具有财政能力均等化意义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不合理,作用不明显,建立在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清基础上的专项转移支付缺乏科学分配依据,种类繁多,在整个中央转移支付中的比重偏大;申报方式随意,分配方式不规范,加上省级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落后,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财税体制几经改革,但距公共财政的目标还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但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却在不断下降,形成非对称性财政分权的格局。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问题是:“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不清,转移支付制度缺乏可靠的核算依据”。“转移支付形式的多样化,极易导致转移支付管理分散”。“具有均等化效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不合理,均等化作用不明显”。“建立在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清基础上的专项拨款,难以体现中央政府的政策意图,且分配很不规范”。“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落后”。①“在省内,税收收入和转移支付的分配成为一种‘向下滴漏’过程,即上级政府根据不规范、各地差别很大的标准决定分配多少给下级政府。这个过程对县、乡镇和村等基层政府机构弥补其支出职责与收入来源缺口是雪上加霜”。②
按目前分税制的发展和改革思路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至少必须考虑五个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这是中央政府既定的改革目标;完善公共财政制度,这也是中央政府的既定目标;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公共事务责任和财权,也是中央的既定目标;制定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这是“十二五”时期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试图解决的;建立均等化需要的转移支付制度,这个问题中央也提出了,需要下一步解决。
一般来说,在发达国家,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相关的不均等问题有四个方面,区域差别、中央(联邦)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差别(纵向不均等:中央或联邦政府财政收入快于、大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慢于、小于中央或联邦政府,但其财政支出却快于、大于中央或联邦政府),地区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不均等(横向不均等)、居民收入差距。在我国,还要加上一个城乡差距。纵观世界历史和经验,大部分国家的均等化政策和战略也主要是为了提高政府间的财政能力均等化,目标主要是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均等化。
财政能力均等化是一个旨在实现人人对基本公共服务可及的财政工具,其目标是地区性的,不针对个人。必须把财政能力均等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别开来。这也是为什么党的十六大把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作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手段的原因。在内涵和标准确定之后,针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来建立一套针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标准,以及与这些标准相对应的客观因素评估法,来核定地方财政平衡能力。根据地方的税源、税种以及税基、税率等计算各地的“理论收入”,和计算地方财政支出水平与地方“理论收入”之间的差额,以及政府间计算转移支付数额的方法。
与财政体制不可分割的是人力资源配置体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从事这类服务的工作人员在数量、规模、素质上的均等的量。这涉及如何让他们在不同的地区安心工作的问题。体现在公共服务体系供给过程中,以人为本要考虑服务于这个体系的人员的收入、待遇、发展等因素。
中央政府应根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考虑各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人力资源配置问题,通过转移支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各类人员的福利待遇、教育培训和职业前景均等化。改革现行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体制机制,把涉及基本公共服务的全国各类人员纳入中央预算,尤其要把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领域人员纳入中央财政预算,建立和完善转移支付体制机制。
①(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6: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84-386页)
篇10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 财政支出 均等化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的最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底线均等。根据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和产出的划分,在此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分为财政均等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
(一)财政支出均等化
财政具有公共性的属性,基本公共服帐怯烧府运用财政资金提供的,为全体社会成员可获得的。财政与基本公共服务的联系非常紧密,首先,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需要财政资金的支持,财政支出均等化是整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起点。其次,财政支出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的必要条件,没有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方面财政支出的均等化就没有基本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的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均等化需要有财政支出均等化的保证,而基本公共服务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实现均等化也是衡量财政支出均等化和财政资金是否得到优化配置的准则之一。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的均等化,要求稳定可靠的财政资金来保证。用来衡量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支出均等化的指标有人均财政教育支出、人均医疗卫生支出等等。地区间、城乡间财政支出均等化指标水平往往存在较大差异。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制度差异和能力差异。制度差异是指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制度的较大差别使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程度明显。即政府在基础教育、基础设施、基础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上实行地区间、城乡间差别的人均财政投入,最终造成了基本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地区间、城乡间差距显著。能力差异是指由于城际、县际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不同地区政府地方财政收入存在差异,财政收入的差异进而使不同地区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投入上的能力不同。并且由于中央、地方间对完成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财政支出的分担比例存在失衡的现象,加剧了不同地区财政支出的差异。
(二)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是从基本公共服务产出角度而言的,是指在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后得到的社会成员可以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产品和服务的均等化,包括基本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基础公共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产品和服务的均等化。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出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地区间、城乡间。衡量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的指标主要有中小学生人均专职教师数、千人均病床数、千人均卫生技术人员数等。其中,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这些指标水平往往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城市的这些指标水平往往高于乡村。从基本公共服务产出评价来看,地区间、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差异可分为量差、质差。量差相对直观、可测,是指基本公共服务的总体覆盖面比例的差异;质差相对隐蔽、难测,是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上的差异。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质和量都应重视。但是由于质差的性质,往往被忽略,人们更倾向于用量差来衡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结果。
支出均等与结果均等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支出的均等才能保证结果的均等,而结果的均等也一定是支出均等的表现。不同地区财政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异都是造成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差异的重要原因。均衡不同地区财政支出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的重要保证。
二、研究方法和指标选取
衡量差异程度的指标包括绝对差异指标和相对差异指标,本文选择衡量相对差异的泰尔熵指数研究各地区财政支出均等化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水平的差异。泰尔熵指数是用来衡量个人或地区间非均等化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其中,n代表样本的个数,在本文中为地区数,xi代表将几个地区的财政支出(普通中学师生比、千人均卫生技术人员)从高到低排序后第i个地区的数值,μ是x的平均数。为消除各地区人口差异对均等化差异的影响,选择人口加权的泰尔熵指数来计算。根据泰尔熵指数的性质,泰尔熵指数在[0,∞) 间取值,为0时代表着完全均等,越大代表非均等化程度越高。
财政支出均等化是强调地区财力的均等化,即意味着地区间拥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财力,是一种强调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层面的均等化,本文用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均等化水平衡量。而基本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的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层面的均等化,本文用社会成员可获得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的均等化水平衡量。
在财政支出均等化水平衡量上,本文选取不同地区在基础教育和基础医疗卫生两个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人均财政支出加总近似作为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层面的人均财政支出,计算其泰尔熵指数,用其表示历年财政支出非均等化水平变化情况。如表一所示,由于基本公共服务产出的多元化,单一指标很难衡量其均等化程度,因此本文选择了各地区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普通中学师生比的泰尔熵指数,用其表示各地区在医疗和教育领域的产品非均等化情况。这两个指标分别在基础教育和基础医疗卫生两个领域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可以更好的衡量基本公共服务产出非均等化的情况。
根据数据的易得性、可测性,选择1996年~2015年以下七个省份的数据:贵州省、广东省、甘肃省、辽宁省、河北省、湖北省、江苏省。这七个省份分别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华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华东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用于测度均等化程度的指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7~2016》。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实证分析过程
由一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和产出均等化程度泰尔熵指数分析表可以直观的看出人均财政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和普通中学师生比、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的非均等化程度变化情况。
从基本公共服务投入角度看,财政支出区域间差距总体呈下降趋势,均等化程度逐步提升。1996~1998年区域间差距最大,财政支出均等化程度相对最低,随着国家经济水平提高,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提高,财政支出均等化水平也逐渐提高。但是2009年之后财政支出均等化程度波动较大,近几年财政支出均等化水平有下降趋势。从基本公共服务产出角度看,首先2011年之前,医疗卫生服务区域间差距基本保持均衡,变化不大。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的重视,在近几年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程度有明显提高。其次2007年之前,基础教育服务区域差距整体呈上升趋势,2007年之后,差距整体呈下降趋势。同时,综合观察三个指标可知,教育服务是三个指标中均等化程度相对最高的,而医疗卫生服务是均等化程度相对最低的。
在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和产出均等化的历年变化情况后,本文又对财政支出均等化和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试图分析通过推进财政支出均等化能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产出的均等化。若证明两者之间协整关系的存在,则财政支出均等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推进财政支出的均等化能够逐步完成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如果两者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则表明单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均等化难以有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产出的均等化。因此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是能否通过财政支出均等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的关键。
因协整检验要求的变量需要是同阶单整的,所以要检验三个变量的平稳性。如表二为三个变量和其一阶差分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三个指标序列都是不平稳序列,对其一阶差分序列进行z验为平稳序列。因此财政支出、基础教育服务产出和基础医疗卫生服务产出的均等化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可进行协整检验。
由表3对一阶差分序列的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我国这7个省份近20年以来财政支出均等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这意味着通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层面的财政支出均等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
得出财政支出均等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后,本文进而对两者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两个均等化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由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要求被检验的变量是平稳序列,此处仍使用了变量的一阶差分形式进行检验。如表四,X1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X3为医疗卫生服务,X2为基本教育服务。由格兰杰检验结果可知,财政支出均等化是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原因。
(二)结果分析
通过实证分析结果可知,我国财政支出均等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这意味着在我国通过推进财政支出的均等化来逐步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是可行的。同时也可从以上数据中看出,财政支出均等化对于不同类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在注重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层面财政支出均等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在各个服务领域的提供成本及配置效率问题。总之,推进财政支出均等化仍然是实现区域间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李光龙,陈燕.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财政研究,2010(6).
[2]南锐,王新民,李会欣.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评价[J].财经科学,2010(12).
[3]刘梅.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基于财政收支结构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6).
[4]王伟同.财政能力与横向公平:两种均等化模式关系辨析――兼论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路径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