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招投标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外招投标现状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内外招投标现状分析

篇1

关键词:建设工程;招投标;评标方法;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众多领域逐渐采用招投标的形式,由“甲方”公开选择较为合适的“乙方”,以保证工程的顺利推进。在经济全球化的带领下,国内的招投标方式受到国外的大力影响,逐渐向成熟化、制度化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经评审的最低价法与综合评估法是目前建设工程招投标中最常用的评标方法。本文分析了招投标的国内外形势,对建设工程招投标中的这两种评标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

1 招投标的国内外形势

以英国为代表的招投标起源于18世纪,通过不断发展与改进,其建设工程招投标的评标方法以成体系,更加科学有效地为“甲方”服务。一方面,其实践经验充足,法律监督制度已成规模,在长达一百多年的实践中,发展成以英国、美国、法国等为代表的评标方法,其可分为以下两种:最低价格与最佳价值评标方法,由于国情、市场行情、经济发展水平、建筑科学技术等与国内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其形成了我国无法比拟的招投标管理制度。

起步晚、发展不完善是我国招投标工作的主要特征,不仅法律监督体制不完善,而且评标方法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国相关部门虽然制定了具体的评标方法,但在实行过程中,不同行业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呈现出多样的评标方法,例如,我国建设行业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在选择施工单位,应从多个角度进行评标,以保证“招标人”获得最大化利益,一方面,我国建筑市场并未形成科学有效地招投标评标方法,招标人在招标时过度重视企业的投标报价,对其经济水平、业务能力、施工技能等了解不够深入,因而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另一方面,投标单位投机取巧,利用我国招投标评标方法不够完善的漏洞,弄虚作假以达到中标的目的,对此,需要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统一调整,目前我国建筑市场较为适用的有“经评审的最低价法”与“综合评估法”,下文将详细探究这两种评标方法的优缺点,改善我国建设工程的招投标评标水平。

2 招投标工程评分方法比较

2.1 经评审的最低价法

即通过初步评审的合格投标人的报价在偏差率之内的,按从低到高依次排序,以最接近低价判定标准值(包括低价判定标准值)的投标报价为合理最低报价,得最高分。依次类推,进行排名。要想采用此种方法完成招标工作,必须重视招标初期的各项工作,即全方位评审投标人是否符合满足招标文件要求,保证经济实力过硬、施工技术先进、行业信誉较高,能够出色完成建设工程。

优点:能够降低投标的报价。尽管报价排名靠前的投标单位的报价不是最低的,但其为了获得比较靠前的排名,在报价时必须极力压缩“金钱数量”,将不必要的经济效益与大量的水分抽离,这样便有效控制了招标人的投资金额,即极大的缩减了建设成本,有利于维护其自身的经济利益。有效抑制最低价中标的机率。其基准价是所有投标人(招标人设有最高限价的,则投标总报价高于最高限价的除外)的投标总报价中去掉六分之一(不能整除的按小数点前整数取整,不足六家报价则不去掉)的最低价和相同家数的最高价后取算术平均值作为为投标总报价的评标基准价。从理论层次讲,有效控制了最低报价成为中标人的机率。

缺点:投标人联合左右基准价。虽然基准价的确定较为严格,如果投标人联合起来,进行集中性报价(相对偏低),便可以将基准价确定在这区间内,最终实现围标:将影响建设施工的质量、进度与经济效益,不利于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标底最低控制不合理。招标人为防止最低报价的投标人成为中标人,但是对于低于成本价的投标将予以拒绝,但什么是成本价?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因为同一建设工程的成本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是不相同的。导致其不能如期签订合同,影响建设施工进度与质量。

2.2 综合评估法

是指在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实质性要求的前提下,评标专家组按照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评审和量化打分,以评标总得分最高的投标人作为中标候选人的评标方法。其主要评估投标人的技术、经济能力、行业信誉、价格、服务水平等,依据招标文件中的具体规定进行合理评审,综合考查投标人对此建设项目施工的能力,当建设工程规模较大、难度大、工期较长,施工方案直接影响后期施工质量、进度时,应采用综合评估法做出恰当的选择。

优点:综合能力全面考核。对投标人全方面的分析、评估,包括工程报价、工期长短、经济实力、施工水平等,可以选择到综合实力较强的施工单位,保证了后期施工的顺利进行,防止低价中标。重视价格与施工技术,严格按照招标文件进行评估,可将投标人的总体情况以权重的形式呈现给招标人,其基准价是所有投标人(招标人设有最高限价的,则投标总报价高于最高限价的除外)的投标总报价中去掉六分之一(不能整除的按小数点前整数取整,不足六家报价则不去掉)的最低价和相同家数的最高价后取算术平均值作为为投标总报价的评标基准价,与基准价相等的投标报价为满分,几乎不存在低于成本价的报价,既保证建设工程后期施工顺利推进,又有效维护了招标人和投标人的利益。

缺点:评标专家的主观性较大。在评估投标人的综合实力时,个别评标专家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出现偏差、钻字眼等情况,无法保证公平、公正:覆盖面较广。评估投标人覆盖各个方面,造成招标人容易忽视了价格的重要性,难免会发生高价中标的情况,从而加大投资额,提高建设成本。

3 结语

建设工程中关于招投标的评分方法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而做出合理、科学的选择,但我国建设行业中关于招投标工程的评标方法仍需进一步改善,在充分认识其优缺点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评标方法,依据工程的大小、施工难度等选择合适的评标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海林.建设工程招投标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 (05):44-46.

[2] 钱育铃.浅谈在当前建设工程招投标中存在的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1(06):248.

[3] 刘智勇.对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评标方法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 2011(17):224.

[4] 申魁梅.浅议建设工程招投标的评标方法[J].中国招标,2010(27): 7-9.

篇2

【报告描述】

政府投资项目中,采用投资补助和贴息方式的,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而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投资补助,是指政府部门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投资项目和下一级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给予的投资资金补助;贴息,是指政府部门对符合条件、使用了中长期银行贷款的投资项目给予的贷款利息贴息。

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是项目建设筹建单位或项目法人,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中长期规划、产业政策、生产力布局、国内外市场、所在地的内外部条件,提出的某一具体项目的建议文件,是对拟建项目提出的框架性的总体设想;是项目方为获取政府专项资金支持而向政府相关部门出具的一种报告。政府资金支持包括投资无偿补助、奖励、转贷、贷款贴息等。

【报告目录】

第一章水玻璃项目建设必要性及条件

一、项目法人概况

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2、项目单位近几年财务状况

二、项目概况

1、项目建设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申请投资补助或贴息资金的主要原因和政策依据

3、项目建设内容

4、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5、项目目前进度

三、项目结论

第二章水玻璃项目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一、建设规模

二、产品方案

1、产品介绍

2、产品特点

3、产品技术参数及先进性

第三章水玻璃项目市场分析

一、产品市场现状分析

1、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2、产品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3、产品市场供需情况

二、产品市场竞争情况

1、主要生产厂商和国力生产力布局

2、产品竞争趋势

3、项目单位优势及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

三、产品市场前景预测

四、项目产品市场推广策略

第四章水玻璃项目建设条件和主要建设内容

一、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1、厂址选择

2、自然条件及环境

3、工程地质条件

4、经济发展及投资优惠

5、原材料及能源供应

二、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1、土建工程

2、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

3、原辅材料及动力供应方案

第五章水玻璃项目产品生产工艺技术

一、工艺技术来源及先进性

二、产品生产工艺介绍

三、主要设备选型及购置方案

第六章水玻璃项目环境保护、节能措施、劳动安全

一、环境保护

二、节能措施

三、生产安全设施

四、消防

第七章水玻璃项目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方案

一、项目单位组织机构

二、项目劳动定员和职工培训

计划

第八章水玻璃项目建设期、进度安排和招投标

一、项目建设期

二、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三、项目招投标计划

第九章水玻璃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一、投资估算依据和说明

二、总投资估算

三、资金筹措方案及落实情况

第十章水玻璃项目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一、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估算

二、财务评价

三、不确定性分析

四、社会效益分析

第十一章水玻璃项目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一、政策法规风险

二、市场风险及防范对策

三、技术风险及防范对策

四、管理风险及防范对策

五、人员风险及防范对策

六、财务风险及防范对策

七、成本控制风险及防范对策

第十二章水玻璃项目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附件:

(1)政府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文件;

(2)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的批准文件;

(3)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选址意见;

(4)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5)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意见;

(6)申请贴息项目须出具项目单位与有关金融机构签定的贷款协议;

篇3

【关键词】房地产评估;房地产抵押;行业规范

引 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与房地产权益相关的市场交易、投融资、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发展,这就使得房地产估价的服务领域进一步的拓宽。房地产估价作为整个产业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同时也是房地产中介服务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

一、房地产评估业务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房地产评估业是因银行开展抵押贷款业务的需要而诞生的。银行为了降低贷款的风险,要求客户提供抵押物作担保,而房地产因其保值增值性,成为抵押物的首选。以房地产为抵押物发放贷款,对银行而言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降低抵押贷款的风险;二是可以抵押物为依据确定抵押贷款的额度。发放贷款的额度,通常是在抵押物市场价值的基础上确定的。因此,为了确定房地产抵押物的市场价值,房地产评估业就应运而生了。目前房地产评估的业务范围已扩大到房地产买卖、租赁、抵押、转让、收购、破产清理、资产重组、司法裁决等领域,其中以评估房地产市场价值为目的的业务仍占了业务总数的绝大部分。

以房地产抵押评估业务为例来说,银行和评估机构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银行要开展抵押贷款业务,必须依靠评估公司对房地产抵押物的价值进行评估;而评估公司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为了生存,也必须依靠银行获取业务来源。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互助互利的关系。理论上,银行通常会向需要贷款的客户推荐评估机构。这节约了客户亲自寻找评估机构所耽误的时间,也给客户留下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对银行、客户都有好处。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推荐评估机构的方式已经逐渐演化为指定某一评估机构了。客户为了获得贷款,往往不得不对银行的安排言听计从,没有选择余地。银行选择某些评估公司,当然会考虑评估机构的资质、信誉等因素。但一般而言,银行愿意选择它们认为风险最小的评估公司,也就是在评估价格上尽量同银行“保持一致”的评估公司。这种指定评估机构的作法不仅在银行抵押业务中存在,也是评估行业中的常见行为,但在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合理和风险隐患。主要表现在:

(一)评估机构失去独立性。银行在选择指定的评估机构之前,往往要对一些评估机构进行考察,也就是检查评估报告的质量。评估报告的质量主要体现在评估价格的合理性方面。因为这与抵押贷款的风险性密切相关。而评估机构为了取得被银行指定的资格,纷纷在评估报告做文章,有意地按照银行要求压低(或抬高)评估价,以取得银行的信任。这种作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风险,却使评估价格偏离了标的物的真实市场价值,损害了客户的利益。例如,有的银行要求评估机构对标的物的价格必须评到“××元/”或“不得超过××万元”,“最高(最低)××万元”等等。这样一来,评估报告不过是银行发放抵押贷款的必要程序和形式,失去了本身的功能。

(二)使评估机构失去公正性。银行对评估机构的干涉,给评估机构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同时,评估机构也面临着来自客户方面的压力。客户可以自由选择银行贷款,而目前评估公司众多,因此客户也可以选择其他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机构自然懂得“客户是上帝”的道理,因而也不愿意得罪客户。一宗评估业务要同时遇到来自银行和客户两方面的压力,如一方要求将价格压低而另一方要求将价格抬高,使评估机构左右为难。评估机构为了不得罪银行和客户,不得不在价格上采取折衷的办法,这同样会使评估价值失去公正性。

(三)引起不正当竞争。随着指定评估机构的这种方式的发展,以及行业监管不严,使得一些评估机构间形成了恶性竞争,它们不是从提高自己资质和水平上下功夫,而是通过金钱等各种手段贿赂相关人员以争取业务来源。这加剧了银行内部的腐败。如此下去,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对银行、评估机构和客户三者都不利。

(四)形成风险隐患。对于一些缺少产权证明的房地产抵押物,评估机构一般不负责核实房地产产权的合法性以及是否存在产权纠纷等情况,并在评估报告中声明“对产权不清等引起的后果免责”。这就给一些持假产权证明文件或他人产权文件的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因为只要混过产权登记这一关,就可获得贷款。银行对中介机构的充分信任也是银行的另一个风险隐患。评估机构可能利用银行的信任,同客户串通起来,利用假的产权证明或非法产权证明帮助客户获得贷款,使银行的利益受损。

二、应对措施

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改善诸如此类评估业务中的种种弊病:

(一)给客户选择评估机构的自由。给客户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让客户自己选择评估机构;同时,各单位在选择评估机构时不能左右客户的意愿,不能劝诱客户选择这家或那家评估机构。

(二)保证评估机构的独立性。其他任何单位不能对评估机构进行干涉,保证评估机构的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同时要对评估机构的行为进行监督,保证评估机构的评估工作不受来自客户或其他方面的干扰和影响。

(三)审查、监督评估机构。主管部门要对评估机构进行督查,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杜绝其不规范行为。对评估机构的资质进行定期审查,资质好的升级,资质差的降级或取消执业资格。

(四)评估业务实行招投标制。评估业务的招投标,可以引入类似于建筑工程招投标的方式操作:首先,由招标单位公布招标通知。然后,各评估机构根据自身评估方法拟定投标书。最后,由评估行业的专家根据投标单位的资质及评估方法的合理性等标准进行评标。因为决标时并未明确标的物的市场价值,所以最终的评估工作由中标单位完成。但因为这种方法要耗用大量人力、财力,对价值较小的标的物,评估机构没有参与的积极性。只有对价值大的标的物运用此种方法,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结语

我国房地产评估行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而且随着评估业务量的显著增长,房地产评估业有着光明的发展前途。当然只有完善对房地产评估行业的管理,才能使它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产评估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赵凯,李世平.住房抵押贷款的现状分析与政策选择[J].中国房地产金融,1997(5):23-26.

[3]叶剑平,曲卫东.不动产估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4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以现雏形,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工作,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是建设工程的基础环节,不仅仅关系到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方面,还对市场秩序规范化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强化政府管理,使市场秩序的规范化建设方面得到更有优越的发展和建设,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更是当前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我国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发展历程分析

按照年份来看,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历程来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按设计图计算工程量的阶段。从1950年至1957年的建国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工程造价没有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从属于无统一预算定额与单价情况下的计价模式,只是结合市场行情进行工程报价,有估价员经过和业主进行双方洽谈,根据企业的积累资料和本人的工作经验来达成的最终的工程造价。2)概预算定额管理逐渐削弱的阶段。从1958年至1966年,也就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是第二阶段,由于受当时错误指导思想的影响,设计单位概预算人员减少,造成后各级基层管理机构的概预算部门被精简,概预算与定额管理权限全部下放,概预算控制投资阶段被削弱。3)概预算定额管理工作遭到严重破坏。从1967年至1976年的时期属于第三阶段。这期间大量基础资料被销毁,定额一再受到挤压,预算人员改行,概预算和定额管理机构被撤销,造成设计、施工无预算、竣工无决算的现象。4)造价机构管理工作整顿和发展的阶段。从1977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国家恢复重建造价管理机构,成立基本建设标准定额局的第四阶段,这期间,建设管理发展文件得到不断的改善和完善。直到1900年,我国终于成立了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这标志着推动建筑业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里程。对造价机构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加入了WTO世界贸易组织逐步与国际接轨之后,各地在编制新预算定额的基础上,遵循着国家建设部对传统的预算定额计价模式理念,严格按照国家建设部提出的“控制量,放开价,引入竞争”的基本改革的思想路线发展,在引入竞争机制方面做了新的尝试,计价方式也由政府决定造价转变为政府指导造价,造价管理方式进行了转变。明确规定预算定额单价中的材料、人工、机械价格均作为编制期的基期价,建筑产品价格从根据国家预算定额、计划价格的计价模式,并定期市场价格信息进行动态知道,逐步走向根据国家预算定额、物价管理部门的市场指导价,在规定的幅度内予以调整,同时并受承包合同条件制约的计价模式。由于更多地融入了市场对行业的影响因素,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建筑法》等一批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对规范建筑产品的市场管理,促进建筑业的改革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4现阶段我国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中的种种不足之处

4.1工程造价管理的上行法律缺失

工程价格管理的规章制度层次不高、可操控性弱,没有一个整体的较为统一的系统性。工程造价管理的法规均停留在部门规章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缺乏上行法律、法规。同时在实际处理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被串标、扭曲、议标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因此,在贯彻和落实中经常的会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出现,这是十分值得相关部门对认知对待的问题。

4.2目前,建筑市场计价行为也存在很大的不规范性,这些问题大多与工程造价直接相关,缺乏监督与惩治手段

尤其是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方面,更是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性。往往导致资金缺乏、监督和责任追究起来无从下手,起了极大的反面作用。变现的主要形式包括:单纯注重政绩和形象工程、压缩工期现象严重、不履行法定的招标程序、不履行法定的建设程序、不按合同支付工程款及拖欠工程款等等。

5我国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5.1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外市场全面融合,中国的经济逐步的融入到全球市场的行列,跨国公司和跨国项目越来越多,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投资和经营的项目也在不断的程上升局势,与此同时的外国企业,也必定在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利用自身优势占据中国市场,尤其是工程总承包市场方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和改善工程造价管理方面。

5.2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伴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飞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到了离开网络就无法顺利生活的局面,网络已经紧密的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工程造价管理越来越依赖于电脑手段,工程造价管理软件也已经开始大批量的运用到其中,推动了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另外,由于各方面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给工程造价管理带来很多新的特点,这也从一方面间接的表明了,工程造价管理将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网络和电脑的发展,未来的工程造价管理必将成为信息化管理。

6结束语

篇5

关键词: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制造业涉及的物流活动一般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等环节。通过实施物流管理信息化,制造企业可以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规范作业操作流程、提高运作效率、进一步降低作业成本,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协同物流管理思想,加强供应链的可视性和可控性。

目前国内对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对制造企业如何推进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和分步规划探讨不足,尤其是针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深入性的成果。现对山西省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山西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当前状况,通过一手数据和文献资料研究,分析山西制造企业与国内外同类型优秀企业在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上存在的差距,结合山西制造企业的现实情况和条件,提出了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切实可行的措施途径和发展模式。

在调研阶段,课题组通过对省内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了解山西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化现状。问卷共设计15个问题,涉及企业规模、所属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状况、重点领域、发展阶段、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瓶颈、未来规划、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软硬件使用状况、购置方式、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外部市场和政策环境分析等多方面的问题。共收回有效问卷42份。被调查企业覆盖了省内制造业各主要细分行业,包括:钢铁冶炼加工、非金属冶炼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专用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制造、医药制造、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纺织、通讯设备电子设备制造等17个细分行业。其中大型企业24家,中型企业11家,小型企业7家。

本文对课题调查研究的内容做一分析阐述。

1 山西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基本状况

1.1 目前山西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各个职能领域的优先顺序

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从目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山西制造企业在生产相关环节、财务、行政管理和销售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水平相比其他职能领域较领先。未来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仍然会集中在围绕生产的环节中。此外,作为生产辅助和衍生的物流管理功能目前有一定的信息化建设,但高级的、综合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足。但是,企业普遍认为:物流管理应该成为未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1.2 山西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发展阶段

根据国家提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阶段的描述,对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分为基础建设阶段、单项应用阶段、综合集成阶段、协同与创新阶段。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来看,虽然山西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状况是先进与后进差异较大,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普遍缺乏专业的整体规划,但从企业目前信息化应用对企业的贡献度方面看,却具有相同的规律,即信息化应用成熟度与企业较好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成正比。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在财务结算周期、节能减排、市场响应速度等方面都获得了明显的收益。

1.3 企业信息化建设年均投资规模

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投资与企业信息化建设总投资相关,故对山西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年投资规模与销售额占比做了调查。

从问卷调查情况,可以看到:山西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金额总体上处于不到位局面。在被调查企业中,共有91%的企业年均信息化投资额的销售额占比在2%以下,其中有17%的企业投资的销售额占比低于1%,而国际上先进企业普遍认可的标准在2%~3%之间。

1.4 山西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应用系统的使用情况

从调查企业来看,目前电子商务在山西制造企业中的应用范围较大,有90%的企业已经有了电子采购和电子商务的应用。从采购环节的信息化角度,对“电子采购”这一物流管理功能的具体应用做了详细调查。在已经有电子采购应用的企业中,分别占33%和26%的企业实现了网上招投标管理和电子目录采购系统。尤其是大型制造企业集团,在采购管理上“集中采购,降低成本”的要求也催生了这两项功能的应用。

山西制造企业中,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在仓储管理软硬件条件上差距较大,大型制造企业集团建立了与现代化仓库硬件设施相匹配的仓储管理信息管理系统,而许多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依旧使用人工和半人工方式处理仓储管理和作业活动。

从被调查的山西制造企业的情况看,有60%的企业具有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这其中包括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单项应用和整合到ERP等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在山西制造行业中,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作为供应链管理中核心功能的物流管理功能,在大部分企业中,首先是从采购、仓储和运输等单项功能的应用开始的,而不是以集成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的方式实施信息化的。并且,完整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应较好地实现与企业内部流程的集成,以及与企业外部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接口管理。 山西制造行业中,能够达到以上功能的较为完整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只有少数大型的企业集团。在被调查企业中,这一比例是5%,其他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成实施完整意义的供应链信息管理。

1.5 山西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中硬件和物流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情况

被调查企业中,互联网接入比例达到95%,条形码技术、GPS和RFID设备都是现代物流管理,包括现代仓储管理和现代运输管理不可缺少的硬件设备。在被调查企业中,这些设备的配备情况基本与企业仓储管理和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同步,分别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64%、48%和48%。

1.6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式

有71%的被调查企业购买系统软件时,选择直接购买通用软件产品。有24%的被调查企业选择“系统开发外包给外部专业公司”,有5%的被调查企业实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时是“根据自身需求,完全自身设计方案”或“自主设计为主,吸取系统集成商的实施经验”。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特定信息要求的大型企业集团,并且要求企业具有较高素质的信息化技术团队。由于山西制造企业多数不具备自主开发软件系统的人员能力,因此,在山西制造企业中,自主设计开发物流管理系统并不是主要模式。

2 制约山西制造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困难和瓶颈

资金不足且融资难度大是众多山西中小型制造企业无力建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省内很多制造企业中,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被动性。尤其是对物流管理这一信息化建设的领域,相当数量的企业管理者没有树立起现代物流的理念,还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降低成本的关键,仅仅把物流看作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辅助活动,“重生产、重技术”传统还相当浓厚。更不用说把物流管理定位在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高度上。

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人员掌握信息技术、软件硬件,还要求熟悉物流业务操作和流程,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这样的全面型人才,在山西很多制造企业中都还是个空白点。

国内外软件市场上,虽然有比较多较为成熟的针对物流行业开发的软件和系统产品,但是制造业的物流不同于专业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能够充分考虑制造业特定要求的物流软件显得供应不足。

在被调查企业中,有一半的企业提到:流程再造问题是阻碍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障碍。推进信息化遇到的深层问题都是来自管理方面的。

信息化的风险管理问题也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障碍。信息化建设投资的投入产出分析不同于设备购置、基建、技改、生产线建设投资等项目。对其投资回报进行定量分析困难。这些问题,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风险担忧也阻碍了企业发展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步伐。

目前由于国家物流信息标准化的制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速度相比滞后,使企业在建设自己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工程时,难于处理跨企业、跨行业的信息和数据的交换和对接问题。

3 山西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路径

物流管理作为制造企业运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先进企业很早就认识到要把物流管理信息化整合到整个生产运作系统中去。 我们研究国内外企业在制造和运作系统信息化建设中的模式发现,存在两种不同的模式:即跳跃式发展和渐进式发展。

跳跃式发展是指采取一系列战略层面的革新活动,使企业的运作和业务得到发展;渐进式的发展是指采用一系列相对较小的举措,通过产生的小范围和部分的影响,逐步积累这种影响,一段时期后达到实质性的明显绩效改进的目的。这种发展方式是大多数持续改进理论的核心方法。

从山西制造企业目前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总体表现为:起步晚,基础差,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较低,信息化建设可用资金、人员等资源投入有限。本课题研究认为:山西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当采取渐进式发展模式,即“整体规划,分布实施,渐进式发展”的策略。这种发展模式可以更好地体现信息化建设的效果,风险才能控制得当,企业对信息化的信心和热情才能持续。

山西制造企业在建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时,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满足不同企业通用需求的同时快速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除了企业战略、组织架构、流程体系等紧密相关外,软件的平台化水平、可扩展性和灵活性至关重要。

实践证明,在现代制造业整个物流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已成为提高营运效率、降低成本、增进客户服务质量的核心因素。通过对山西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状况的调查可以看到:从目前山西制造企业的现状出发,实现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直至发挥其效益,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事,而是需要整个供应链乃至整个社会协作的系统性工程。

参考文献:

[1] Upton, DM and McAfee, AP.. A path based approach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manufactur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0,20(3-4):354-372.

[2] Robert Handfield. Leverage IT investment in supply chain: best practice research report[R]. Raleigh: SCRC, 2010.

[3] Gartner Inc. Gartner IT metrics report 2010[R]. Stamford: Gartner, 2010.

[4] Kohli, R., Deveraj. Realizing the business value of IT investments: an organizational process[J]. MIS Quarterly Executive,2004,3(1):121-126.

[5] Jun-Der Leu, Yu-Tsung Huang, Wei-Jun Lu. E-logistics of global manufactureing enterprise: a case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11,18(7):344-356.

篇6

关键词:工程监理;思考;工程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 U4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我国工程监理起步比较晚,地位低、管理水平低,缺乏经验以及先进管理技术,因此严重约束着工程监理的发展,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之前监理企业在我国还能处于维持阶段,但是自从外企进入与设计、勘察以及施工企业改制之后,极大冲击了监理企业的地位与发展。因此必须要理清工程监理和工程项目管理之间的关系,思考通过业务转型、创新项目管理模式以及发展战略,强力促进监理企业的发展。

2 工程监理的作用

要探析工程监理和工程项目管理之间的关系,就要先了解工程监理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只有这样再探析两者关系才具有真正价值。总体而言,工程监理在建设中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控制工程施工质量。工程质量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控制工程质量,一旦招投标开始工程监理就要协助业主合理选择承包商,全面了解施工队伍素质以及整体水平,为按质按量完成施工打下基础。施工时,监理就及时到施工现场,采用旁站、日常巡视及平行检验结合等控制手段,按照设计图纸、规范要求及合同完成质量。

2)控制工程施工进度施工中监理要调节施工的节奏,协调施工内部各种关系,监督承包商按期实施计划,一旦出现拖延工期情况就要分析原因,及时解决措施并制定出赶工措施,保证按期完成施工。

3)控制施工投资。一般而言施工单位都是将申请表给监理,监理就要依据施工图及合同条款,再根据现场的完成情况合理下放付款证书,要控制好设计变更及索赔。

4)管理好施工合同;对于建设工程而言,建设单位、工程监理及施工单位三者间是以合同作为纽带,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及相互协作加强质量与建设水平。而监理要以第三方的身份公平公正平衡关系,严格督促双方按照合同办事,这也是工程监理管理合同之终极目标。

5)组织协调工程施工,做好安全管理;工程监理要做好各种组织协调,要切实做好三控两管,协调好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密切合作,进而实现施工项目总目标。同时还要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要做好各种安全管理工作,对安全管理进行规范,这样才能确保施工质量。

3 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

实施上,建设工程具备独特性、一次性特征,因此必然隐含了不确定性。管理上必须要运用知识、工具、技能以及技术来满足与超越业主需求与期望,其主要的工作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做好计划管理与综合协调;事实上对于大型的工程项目来说,管理较为复杂,因此更加需要制定完整工作计划与综合协调,才能够满足业主需求与期望,主要包含了:全方面收集信息进行汇总;按照规定实施计划;依据客观变化掌握情况;有计划进行调整;进而实现计划目标。

2)确定各个阶段划分任务以及确定目标;为了确保实现总体目标,要对施工中各项工作做好,就必须要分解到各个单位、各个人。确定好工作目标、工作范围以及工作标准,及时收集各项任务的完成信息,进行分析、控制与调整,实现各个子项目目标来实现整体总目标。

3)管理好施工进度与过程;一旦建议书被批准就要开始抓进度管理,要对各个项目的完成时间进行确定、制定出施工进度的计划、控制与调整进度变化,不能够仅仅对施工进度进行控制,要控制对施工造成影响的全部条件,比如设计、设备、采购材料等等。

4)管理施工质量;项目管理上要确定好施工质量标准、技术要求以及定期检查总工程的执行情况,要根据现场实况对质量进行评估,检查是否和质量目标相符合,一旦出现不符合因素就要及时消除。

5)管理人力资源;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要采用各种有效方法管理人力资源,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确定出彼此的角色、责任以及彼此的关系,对急需人员及时补充、裁剪冗员等。

4 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关系

4.1 工程监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工程监理和工程项目管理之间都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涉及到工程施工中的方方面面。从二者关系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1 工程监理的定位比较尴尬

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监理制度和刚刚推行的目标存在着差异,同时监理单位也和监理制度本意不符,影响到了工程项目管理制度的实施。在实际操作中,项目法人根本就不会将投资于合同管理权力交到监理手中,大都是只是将管理施工质量权力交给工程监理来负责,仅仅在施工表面进行监督,在监督只是工程监理重点强调施工质量管理,但是几乎都忽视了工程安全,给监理的定位严重影响到了监理开展工作,对监理单位朝着工程项目管理方向转化存在许多限制因素。

4.1.2 政府管控影响监理工作

国家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改革,转变了政府相关职能,确实打破了传统模式进行了一些创新。但政府与企业立场不一样,对于项目管理必然也就存在不同的看大,就需要按照阶段与范围去分解。但是分解与现代化经济发展存在着分歧,比如规定实施资质管理致使监理企业不适应,不出业绩不增加项目,资质影响越级,这些都影响到了监理企业的发展。监理企业具备某项资质就只能承接该项业务,是不能够跨行业实施。因为资质限制往往一个工程就要细分成许多部门,又多个监理单位实施,大都有设计监理、招投标监理,造价咨询、审价等各种监理。而且办理资质的要求也较多,办理下来难度比较大,例如成都市某监理公司办理了好几年的资质,但是都没有弄齐全,想跨进真正工程项目的管理单位难度极大。

4.1.3 工程监理自身条件所限制

目前,工程监理企业大都是良莠不齐,有独立的,有挂靠的,有合资的等,而且市场经济环境下招投标的竞争力大,时常发生低价抢业务,不重视工程监理重要性等等,工程监理自身素质与综合实力差,导致业主根本不放心把投资与控制工程的事情全权交给监理。限制了工程监理的工作权限,和真正工作目标存在极大差距。

4.2 工程监理到工程项目管理的转化

工程监理企业要顺应现代化工程建设发展需求,就要朝着工程项目管理方向转化,这也是现代化建设工程的发展趋势。

4.2.1 遵循市场规律构建转化条件

对于工程监理建设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给工程监理朝工程项目管理转换创造了条件,为监理发展指明了道路,同时也给工程监理转化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工程监理必须要顺应经济市场与社会发展,对工程下项目管理进行合理改革,提升工程监理工作管理水平,增强工程施工整体质量与经济效益,也给增强社会效益提供保障,积极开拓管理市场,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市场需求。

4.2.2 加强工程监理人才建设

事实上,无论多好多坏的工程项目管理都是由人来完成,自然人才就成为了管理的根本动力,缺乏了人才自然也就没有良好管理可言。而且工程项目管理中所涉及面比较广,几乎涉及到了建设施工中各个方面,包括前期设计、中间施工以及后期验收,各个方面都有一定业务能力与范围要求,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上都需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因此监理企业必须要加强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提升相关人员的自身素质修养及技能水平。也只有拥有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才能够推动工程监理朝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快速转型。

4.2.3 加强开拓市场力度

经济全球化发展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在这种形势下监理企业要吸取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可取之处,多和国外相关企业实施项目管理合作,从实践中积累经验。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一步加强拓展市场力度,大力宣传,不能够静等有关部门的公开招标,要主动通过合法手段出击。主动构建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资料,在各种类型工程项目管理中确保主动定位。

5 结束语

建筑市场不断扩大与发展,工程监理的路子是越走越窄,只有朝着工程项目管理转型才是监理企业发展的正道,同时还需要满足业主获取最大效益。因此在新形势下,只有实现转型才能将工程监理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洪洲.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9).

[2]刘蓓华.从建设监理的定位看监理向项目管理回归的必然[J].中国科技信息,2008(22).

[3]包晓春.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关系的思考[J].科技风,2010(1).

[4]王怀胜.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6).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体系、合同管理

一、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研究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基本建设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其中对于工程的造价管理问题也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如何搞好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其中的工程造价管理又是有效控制建筑投资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工程造价管理它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工作,需要有关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并且认真的各负其责,共同使造价管理工作更好的应用于建筑投资中,对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运用科学的法律手段进行调节,对建筑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按照建筑工程内在的规律和工程质量之间的联系,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提高投资效益,使其工程质量得到完善,同时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发展。

二、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以及城镇化的发展,建筑工程对于我国来说一直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建设领域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但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整个工程的关键。但目前我国对于工程造价管理中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模式并不完善,对其工作的重视程度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这就造成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同时阻碍了建筑工程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随着一些问题陆续的出现,国家有关部门也开始通过一些法律法规和有关的政策来约束和引导对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希望从中提高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有助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发展,这也成为了眼下整个建筑行业关注的核心。

三、新时期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分析

3.1以科学工程造价的编制为基础开展

在工程施工企业进行投标工作过程中,科学的工程造价编制是企业赢得中标机会的基础,是施工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为企业标底价格制定提供基础信息的重要工作,其对施工企业项目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实施科学工程造价的编制工作在前期的工程投标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通过对工程技术数据的分析与计算,可以切实的掌握工程的实际进行情况等等,只有认真的进行工程造价的编制工作才能够真正指导企业在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

3.2工程的施工过程,离不开科学的规划

造价工作的科学实施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科学的规划对工程造价工作的科学实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传统的建筑施工中,企业缺乏对项目成本造价的正确理解,对于现场规划、管理计划等缺乏一个全面的工作认识,造成工程造价不能很好的指导施工成本控制工作开展情况的发生。例如:在工程造价编制中,为了避免造成工程施工整体成本超出造价成本的情况发生,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对影响工程造价实施的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注重对工程施工过程的规划工作,以此有效促进工程造价工作的开展。只有不断的通过多方面的规划与管理,才能逐步的促进工程造价工作的科学实施。

3.3健全的管理体系是开展工程造价管理活动的主体

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中,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是否得到有效地执行,是否完善是决定工程造价管理活动开展效果的关键。我们应根据工程建设施工过程的组织结构,对各部门的职责权限等进行明确,对施工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以工程造价的目的为基础作为出发点,使造价管理职责更加明确,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要求企业改善管理体系不断的完善和加强,从而实现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

3.4以预算外费用的控制的强化促进工程造价的有效实施

在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中,预算外费用的控制是有效实施工程造价的重点。由于企业在进行施工管理过程中缺乏对预算外费用的严格管理,往往造成造价失控的现象层出不穷,从而导致工程造价的超支。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按照预算外费用的构成,从材料用量着手,为了符合市场价格的材料价格为基础作为材料用量和价格的控制,同时加强施工过程变更的审批与控制,严格按照批准的准则以及科学的设计进行审批,尽量避免施工过程设计因为变更和施工方案等因素而造成成本的增加,如项目中必须进行变更的,工程施工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经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以及监理单位代表的签字后在实施,使工程造价能够通过科学的控制与健全的管理机制得到有效的实施。

3.5科学开展全员工程造价意识

工程造价的科学实施不仅仅是需要施工企业全员的共同参与,同时更需要施工企业的参加建设人员以高度的成本意识和理念认真对待工程造价施工中的各个细节,从而使得企业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针对这种现状,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不断的加强施工人员对于成本造价的意识和理念培训工作,通过施工过程全员对其的认真认识和学习,才能不断的提高促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有效实施,通过施工企业科学的工程造价编制、实施使企业在工程造价能够得到有效地实施,促进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实现。

四、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合同管理分析

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对市场进行调控,有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造价咨询机构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由市场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实行“企业自主报价,市场定价”的原则,保证竞争的公平有序,相关部门更是依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办法》、《建筑工程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等行使协调、监督的职能,对合同加强管理,严格规范和监控评标和定标过程,以及招投标单位市场安全和谐的行为工作,建立合同考核审查制度,反对垄断不正当竞争,严格审查标底,防止不合理压价和垫资承包工程。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我国建筑工程相关从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这个环节直接影响着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然而,从目前的相关统计资料中我们不难看出,现阶段我国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线管研究中,我们取得了一些傲人的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但这这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所在,这些都亟待我们去完善,去解决。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现代化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问题是今后我们所要面对的一大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陈小艺.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及完善对策[J]. 时代金融,2009,01:95-97.

[2]孙子健. 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2.

[3]周益民. 国内外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分析[J]. 建筑管理现代化,2005,04:50-53.

[4]黄志挺. 建筑工程前期阶段造价的控制与管理[D].浙江大学,2013.

[5]周益民.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造价管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

篇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全面加入WTO,国际竞争将变得日益激烈,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将向何方发展,必须采取哪些措施才能迎接经济全球化到来和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呢?

工程造价管理有2种管理,一是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管理,二是工程价格管理。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管理属于投资管理范畴,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管理的含义是,为了实现投资的预期目标,在拟定的规划、设计方案的条件下,预测、计算、确定和监控工程造价及其变动的系统活动。这一含义既涵盖了微观的项目投资费用的管理,也涵盖了宏观层次的投资费用的管理。工程价格管理属于价格管理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管理分2个层次:一是在微观层次上生产企业在掌握市场价格信息的基础上,为实现管理目标而进行的成本控制、计价、订价和竞价的系统活动。它反映了微观主体按支配价格运动的经济规律,对商品价格进行能动的计划、预测、监控和调整,并接受价格对生产的调节。二是在宏观层次上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利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价格进行管理和调控,以及通过市场管理规范市场主体价格行为的系统活动。

1、国内外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模式与特点

1.1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建筑业不被视为是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上,采用行政管理计划定价方式,因此,人们对工程造价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建筑工程造价的确定往往是依据计划价格和行政规定进行编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建筑工程的管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打开国门走出去,引进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有关工程造价管理问题。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概预算定额管理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建筑工程造价难以客观真实地得到反映,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突破计划投资的项目比比皆是。由于工程投资的确定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工程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

党的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始建立健全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与模式,使工程造价的管理趋于科学合理。但是,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一直沿用前苏联模式,是适应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管理体制,目前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目前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影响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正常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忽视价格机制,行政干预过多。二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财政投资渠道。三是割断工程造价和流通领域价格的联系。四是缺乏信息加工和传递。五是投资主体责任制未完全建成。六是领域内的从业人员严重缺乏。所有这些都造成了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素质较低,严重阻碍了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

1.2 国外工程造价管理的模式与特点

从目前的资料分析,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并非统一,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方式和管理形式,所以WTO并不能让每个成员接受其中的任何一种形式。随着国际建筑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已在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上运行,已形成了许多好的国际惯例。美、英、日本和德国等国家在工程造价管理上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比较科学、严谨、完善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使工程造价从投标报价到中标后的实施,得到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这些成功的经验在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中均可借鉴。

(1)美国工程造价的管理。现行的工程造价由2部分构成。一是业主经营所需费用,称之为软费用,主要包括基础上所需资金的筹措,设备购置及储备资金、土地征购及动迁补偿、财务费用、税金及其它各种前期费用。二是由业主委托设计咨询公司或者总承包公司编制的建安工程基础上建设实际发生所需费用,一般称之为硬费用,主要包括施工所需的工、料、机消耗使用费、现场业主代表及施工管理人员工资、办公和其它杂项费用,承包商现场的生活及生产设施费用,各种保险、税金、不可预见费等。此外承包商的利润一般占建安工程造价的 5%~15%,业主通过委托咨询公司实现对工程施工阶段造价的全过程管理。美国有统一的计价依据和标准,是典型的市场化价格。工程估算、概算、人工、材料和机械消耗定额,不是由政府部门组织制订的,而是由几个大区的行会(协会)组织,按照各施工企业工程积累的资料和本地区实际情况,根据工程结构、材料种类、装饰方式等,制订出平方英尺建筑面积的消耗量和基价,并以此作为依据,将数据输人电脑,推向市场。这些数据资料虽不是政府部门的强制性法规,但因其建立在科学性、准确性、公正性及实际工程资料的基础上,能反映实际情况,得到社会的普遍公认,并能顺利加以实施。因此,工程造价计价主要由各咨询机构制定单位建筑面积消耗量,基价和费用估算格式,由承发包双方通过一定的市场交易行为确定工程造价。

(2)英国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几百年的实践形成了全英统一的工程量标准计量规则(SMM)和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使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形成了一个科学化、规范化的颇有影响的独立专业。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由财政部门依据不同类别工程的建设标准和造价标准,并考虑通货膨胀对造价的影响等确定投资额,各部门在核定的建设规模和投资额范围内组织实施,不得突破。对于私人投资的项目政府不进行干预,投资者一般是委托中介组织进行投资估算。英国无统一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就成为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共同遵守的计量、计价的基本规则,投标报价原则上是工程量、单价合同(即BQ方式)。在英国工程造价的控制贯穿于立项、设计、招标、签约和施工结算等全过程,在既定的投资范围内随阶段性工作的不断深化使工期、质量、造价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

(3)日本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实行的是全过程管理,从调查阶段、计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监理检查阶段、竣工阶段直至保修阶段均严格管理。日本建筑学会成本计划分会制定出日本建筑工程分部分项定额,编制了工程费用估算手册,并根据市场价格波动变化进行定期修改,实行动态管理。投资控制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可行性研究阶段。根据实施项目计划和建设标准,制定开发规模和投资计划,并根据可类比的工程造价及现行市场价格进行调整和控制。二是设计阶段。按可行性研究阶段提出的方案进行设计,编制工程概算,将投资控制在计划之内。施工图完成后,编制工程预算,并与概算进行比较。若高于概算,则进行修改设计,降低标准,使投资控制在原计划之内。三是施工中严格按图施工,核算工程量,制订材料供应计划,加强成本控制和施工管理,保证竣工决算控制在工程预算额度内。日本政府有关部门对所投资的公共建筑、政府办公楼、体育设施、学校、医院、公寓等项目,除负责统一组织编制并计价依据以确定工程造价外,还对上述公建项目的工程造价实行实施全过程的直接管理。

(4)德国工程造价管理。任何建设工程不论是政府项目,还是私人投资项目对工程项目的管理,贯穿于全过程的质量、进度和成本控制。以科学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为基础,实施动态管理与控制,只要工程项目投资额确定后(政府工程经政府审批,私人工程经业主批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地按照投资估算执行,不能随意修改和突破。

从上述几个经济发达国家的管理方式看,工程造价管理均处于有序的市场运行环境,实行了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而在价格的确定和管理上以市场和社会认同为取向,在行业的管理归属上民间行业协会组织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政府的宏观调控,先进的计价依据、计价方法、发达的咨询业、多渠道的信息等做法,基本上代表了现行工程造价管理的国际惯例,完全适合 WTO 的基本原则。

综上所述,可以简要概括得到国外有关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特点如下:一是行之有效的政府间接调控。二是有章可循的计价依据。三是多渠道的信息体系。四是量价分离的计算方法。五是发达的工程造价咨询业。

2、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加入WTO,我国经济进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轨道,这可以说是我国的第二次对外开放。其发展趋势有2个方面,一是工程造价管理的国际化,二是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

2.1 工程造价管理的国际化趋势随着加入WTO中国经济日益深刻融入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跨国项目越来越多,许多项目要通过国际招标、咨询或BOT方式运作。同时,我国企业走出过国门在海外投资和经营项目也在增加。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外市场全面融合,外国企业必定利用其在资本、技术、管理、人才、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挤占我国国内市场,尤其是工程总承包市场。工程造价管理国际化趋势的另一个表现在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

2.2 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趋势伴随着 Internet 走进千家万户,知识经济时代的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在工程管理中形成的协同办公模式,推动了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给工程造价管理带来很多新的特点,工程造价管理越来越依赖于电脑手段,其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已成为信息战。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己经在工程造价管理中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网上招投标,开始实现了工程造价管理网络化、虚拟化。另外,工程造价管理软件也开始被大量使用,同时还有专门从事工程造价管理软件开发研究工作的软件公司。种种迹象表明工程造价管理将更多的依靠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未来的工程造价管理必将成为信息化管理。

3、应采取的对策建议分析研究对策应从国情出发,充分运用WTO的运做机制。

既要以积极的态度抓住机遇,又要以谨慎的态度迎接挑战,特别是加入WTO的过渡期已经过去,真正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不适应为适应,构建起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要求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1)加快管理理念的转化。首要,是思想方法的转化,要逐步树立起国际化的意识以适应加入WTO后引发的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和新要求。其次,还要强化自立自强、公平竞争、尊重知识产权、以质取胜、依法经营、吸视人才的理念。

(2)规范国内工程造价咨询市场。首先,要积极开展人才培训,提高咨询服务单位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技术资质等级。其次,对现有从事咨询服务单位进行清理、整顿,对不合格的要清除。最后,制定咨询服务机构的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3)改革和完善工程造价的计价依据及计价办法。计价依据及计价办法的改革和完善是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关键。要继续完善和改革现行工程造价计价依据及计价办法。计价依据及计价办法改革和完善的思路应该是:统一量,放开价,指导费。真正市场化的价格机制是通过价值规律来起作用的,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自发地调节着建设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工程价格若真正实现市场化,就有可能自发地调节建筑市场的供求,就有可能通过企业成长与破产来维持市场的均衡。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以市场为取向的,对于工程造价的确定不可能游离于经济体制改革之外,因此,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必须以市场为取向,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最终建立以市场形成工程价格的机制。

(4)积极推行以工程量清单报价为主要模式的无标底合理低价中标方式。工程量清单报价是建立在充分完善市场和工程担保制度基础之上的国际通用计价方法,也是无标底合理低价中标的主要计价模式,是我国招投标制度改革的方向,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尽快推行。

(5)加强全国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络的建设及应用。为了确保编制工程概算的质量,除了要有足够深度的设计图纸及其说明外,还必须具备正确反映工程造价的信息。信息化工作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基础,工程造价信息化应该围绕为工程建设市场服务,为工程造价管理改革服务这条主线,组织技术攻关,开展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更大发展。

(6)完善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管理职能。入世后政府原有的管理经济的权利将受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制约,但并不意味着 WTO 否定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作用,相反对政府运作经济的能力和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面对入世带来的挑战,政府的作用不可缺少,其中,在工程建设造价管理领域方面,政府应该发挥主要作用。

(7)对造价工程师的重新定位。目前我国的造价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造价工程师还不能得到国际互认,走出国门,到国际市场上承揽业务更有困难。之所以同国际上同行相比较缺乏强劲的竞争力,除了体制问题外,归要结底是个专业人才问题。因此,在新的形式下急需对我国的造价工程师的考试要求、职责范围等进行重新定位。

4、结束语

总之,如何加快中国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步伐,尽快缩短与国际间的差距,剖析存在的问题,探讨科学的管理模式,是摆在工程造价管理者面前的实际问题,为推动我国建筑工程价格管理的规范化、市场化和科学化进程,使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深人,作为从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每一位执业者都应做出不懈的努力和贡献。当然,在构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国情,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 朱卫华,夏绍模。中美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的对比研究[J]. 浙江建筑,2004(12):51-57.

篇9

关键词: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B6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目前我国许多民用建筑的暖通空调系统中,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也的确起到了保证暖通空调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提升管理水平、节省能源费用、降低人力成本等作用;在工业建筑中,对工艺要求的保证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通过对大量实际情况的调研和总结,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实际工程项目的空调自控系统没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一些甚至成了摆设,不但浪费了投资,也使得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水平和能源效率低下,甚至一些项目因使用要求不满足而出现较大的争议。

一、目前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1、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暖通空调设计人员对本专业的设计缺乏全面认识

目前相当一部分工程的暖通空调设计仅仅是基于冬、夏各自的设计工况点来进行的。这种设计方法实际上只是确保了暖通空调系统对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保障能力而没有注重到全年的运行调节问题。据笔者了解,一些暖通空调设计人员不能清晰地说明其所设计的暖通空调系统在全年应该如何运行,或者如何才能实现节能的运行方式。由于未考虑工程全年的实时运行和控制问题,也就无法提出相应的系统控制要求、控制参数(尤其是工况转换的边界条件)等内容,导致自控系统成为无米之炊,其设计与实施无从下手。

同时存在的另外一种倾向是,一些本专业设计人员将自动控制看成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因而放弃了对暖通空调系统本身设计合理性的追求。例如:无原则地加大设备容量和安全系数,认为即使实际不需要,只要通过自控系统,就可以在运行中将设备的余量减下来。比如一些比较常见的错误为,一些设计人员不清楚自控阀门应该如何选择,而是按照通常的管道口径来选择阀门口径,等等。其实,任何控制系统的控制能力和范围都是有限的,大口径阀门无法实现对小流量的较精确控制。暖通空调设计人员一般都明白,大容量的冷水机组,其最小可调容量必然大于同类小容量机组的最小可调容量,使得前者对空调部分负荷下的满足能力低于后者。自控系统也是同样的道理。

(2)暖通空调设计人员与自控设计人员的沟通不够

尽管在本专业本科学习的课程中设置了自动控制方面的专业课,但由于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各种原因使得许多暖通空调设计人员对自控系统变得生疏和望而却步,对一些基本的自控基础知识严重欠缺(有的甚至不知道最简单的房间温度控制系统是如何构成的)。因此常常见到暖通空调专业的设计人员在图纸中提出“这部分由自控系统解决”。从另一方面看,目前从事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人员绝大多数都是电气(或控制)专业的,他们对暖通空调专业各种要求的理解有限(有些甚至完全没有本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

把自动控制系统视为万能钥匙的也不仅仅是暖通控制设计人员,一些自控设计人员(或承包商)也有类似想法。例如,基于自适应模糊控制系统、自适应系统等控制系统,在一些场合被某些技术人员神话,使人误以为能够解决所有的控制问题,从而放弃了对暖通空调系统本身的特点、本质、控制逻辑等方面的研究和要求。

在两个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互相不理解对方专业需求的情况下,存在的问题不会得到有效解决,显然无法将暖通空调自控系统做好。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些民用建筑设计院中,暖通空调与弱电专业的设计人员均将自控系统作为二次设计的内容交由自控承包商负责,存在一定的失控风险。

(3)系统运行管理

这是目前存在的又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些设置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工程,其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达不到系统设计运行管理的要求。有的工程还是以二三十年前的所谓“锅炉工”、“冷冻工”等模式来配置管理人员。有些项目尽管引入了计算机专业的管理人员,但因为对暖通空调和自控系统本身的理解不足,也无法真正做到优化的管理与运行。

在我国,目前设置了计算机集中监控系统的大量建筑中,通过实时的运行管理数据和年度(季度)运行数据报表,为运行管理的优化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但遗憾的是,目前相当多的项目(据笔者调查,至少超过60%的项目)并没有形成一个运行数据监测、采集与分析的完整管理流程,系统中保存的大量基础运行数据没有充分发挥对工程的指导作用,更没有发挥其对行业的参考作用。因此,系统运行流程与高水平管理人员的严重缺失阻碍了暖通空调自控系统的应用。

2、对策与建议

(1)暖通空调设计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应该明确认识到的一点是,自控系统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与其在工程中出现问题时去解决(或去争议责任的分担),不如在设计时尽可能完善,将可能出现问题的风险尽可能降低。这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首先是本专业的技术水平。需要认识到暖通空调效果与运行条件密不可分,建筑的使用状态、室外气候等等,都是在设计中应充分关注的。因此,笔者建议在国内有能力的设计单位中,通过努力提倡“以全年为基础的设计”,逐渐改变目前仅仅以冬、夏两个设计点为基准的设计做法。当然,这一改变会增大暖通空调设计人员的设计工作量,因此,需要采取相关的配套措施。

其次,暖通空调设计人员应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自控系统知识。做到能够用自身的知识与自控系统设计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为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仅仅在学校所学的暖通空调自控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暖通空调设计人员还应结合工程实际学习和研究自控系统。

(2)调整设计分工,加强专业沟通,完善自控设计

把自控系统完全交给系统承包商(或集成商),看似符合专业化分工的原则,而实际大量工程的情况表明,这样做的风险远远大于专业化分工带来的优势。承包商技术的优劣、水平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商业利益的大小、招投标组织的好坏等因素,对自控系统本身的设计、施工、调试和运行都有重要影响,而作为项目设计的负责单位―――设计院,地位反而降低,这显然不利于对工程项目的整体把控。

因此,笔者建议,自控系统的设计(系统原理、控制逻辑、主要设备功能、系统布线等)应由设计院负责完成,或者在设计院的主导下来完成。承包商(或集成商)的主要工作是在设计院自控系统设计及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完成设备的接线图、施工及调试等。

在上述对设计院自控设计要求的前提下,设计院的自控设计人员(大多数设计院中通常是弱电专业设计人员)也应“与时俱进”,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的技术,还需要尽可能对暖通空调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或者通过工程设计的不断沟通、交流,对暖通空调系统的控制要求能够心中有数,将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实施的第一个关口―――自控系统设计把住,才能为后续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同样应实事求是地看待关于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先进控制技术的应用问题。当它们用于暖通空调自控系统时,其关键点并不在于模糊和自适应运算和处理的方式,而是在于取得大量参数信息后,如何确认这些参数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将这些内在联系反映到控制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之中。因此,这不是用“将所有参数收集后,由计算机进行综合运算并给出最优化的控制”这样一句话就能够解决的。计算机本身并不具备人的思维能力和自适应、自学习、综合等能力,因此需要的是暖通空调和自动控制设计人员对这些参数的逻辑关系分析的能力与经验,而不能将其视为一个无人可以认识的“黑盒子”。

(3)加强运行管理和数据分析

自控系统除了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自控系统实现最优化的控制。所谓最优化,指的是在自控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人为干预的功能。因此,最优化运行控制需要运行管理人员来实现。

运行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亟待提升,引进高素质的运行管理人员,是暖通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实现运行节能的基本保证。大量记录的年复一年的运行数据,为运行管理和优化策略提供了数据基础。因此应该提倡:①运行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尽可能多地收集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数据(目前已经很方便),并通过分析来积累,为以后的优化运行提出措施;② 暖通空调设计人员主动参与运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工作,对自己设计的项目的实际运行情况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为提升设计水平建立良好的基础平台。

二、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人类很早就进行了简陋自动化装置的探索, 但由于技术与理论都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直至1788 年之前, 都未有重大突破――工匠阶段。

标志着人类社会工业革命开始的是瓦特于1788 年发明的蒸发机, 它同样也标志着自动化领域技术化与理论化的开始。1920年, 反馈理论广泛地应用于电子放大器中, 同年, 美国也出现了PID 调节器, 1948 年, 控制理论的经典部分都己基本提出―― 技术化与理论化阶段。

随着计算机功能的日益强大与完善, 体积的微型化, 用计算机代替调节器正成气候――智能化阶段。

目前, 全球正在进入网络化时代, 空调系统也逐步网络化,空调系统的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欧洲的西门子、梅洛尼两个家电巨人于l998 年推出了自己的产品。西门子的“家庭电子系统( HES)”是一个基于Windows95 下的家庭控制系统, 利用这个系统可实现对多种家电器具网络性控制, 以及完成电话、传真、Email等对外的通信联络。意大利的梅洛尼公司推出的称之为“家庭智能检测器( HSM) ”也具备了类似的功能。作为信息化的空调系统, 除了应具备常规制冷系统的特点以外, 还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 1) 工程具有完善的通讯联网功能, 使人们可从远程计算机上对其进行控制, 参数设定, 并具有双向通讯功能; ( 2) 采用数字化传感器。数字化传感器是以专用微处理器控制的具有双向通讯功能的先进传感器系统, 微处理器能够按照给定的程序对传感器实施软件控制, 把传感器从单功能变成多功能以消除与模拟电路有关的误差源, 从而提高测量和控制的精度。通讯网络逐渐成为空调系统控制中的最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余海敏.DDC系统在空调工程中的应用[J]. 中外建筑. 2006(04)

篇10

关键词:国有企业施工单位人才流失原因对策

0引言

北京城建七公司成立于1992年10月,前身为基建工程兵,1983年兵改工后,隶属于北京城建集团,目前公司已形成了立足北京、遍布全国的市场格局,外埠市场也逐渐巩固并不断扩大,近年来,在做好施工总承包主业的同时,先后成立了多家专业分公司,为经济增长点多元化做好了铺垫。公司共有630名员工,专业技术人员占72.8%。据2009年7月底统计数据表明:1995年以后引进的本科学历以上人员的流失率高达65%,而某家高科技民营企业的流失率却仅为5%,两者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可以说把国企比喻成其他类型企业的人才实习工厂一点不为过。近年来,单位人才流失严重,技术骨干纷纷流向外企、合资等企业,企业成了人才培养的摇篮。

1通过对公司现状进行分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种:

1.1社会环境因素

1.1.1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个人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树挪死、人挪活”的思想普遍被大家接受和认可,如果说整个社会都对人才的合理流动持肯定态度,那么人才从满意度低的企业流向高的企业也是人之常情。

1.1.2对于经过国企多年培养的专业技术骨干人员,比如一级建造师、工程造价师、质量工程师等在劳动力市场上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这些人才能够轻易的在建筑行业人才市场上找到无论薪酬福利上还是社会地位都比原来更具吸引力的职位,面对外面世界的高薪诱惑,加上一些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经常到国企挖墙脚,企业人才的流失率就会不断提高。

1.1.3社会信用的缺失导致人才流失。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然而,就国有建筑施工单位来看,为每年招聘的外地应届毕业解决北京户口,签订5年期限的劳动合同,但是能将合同完全履行的不足10%,在落实好北京户口就离企业而去的大有人在,建筑施工企业还没有一套有效的信用惩罚机制,对于那些不守信用的人,失信成本很低,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

1.2企业自身原因

1.2.1企业文化缺乏。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太注重,所以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没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1.2.2薪酬、福利待遇相对市场水平较差,工作、生活环境比较艰苦,随施工项目的地点不断更换办公地,每天工作时间长,经常无休止的加班,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单调等原因导致一些新毕业的天之骄子们都很难坚持到见习期满就纷纷跳槽,当经济收入很低或者无法体现个人价值时,流失成为必然。

1.2.3缺乏有效的人才开发和培训机制。施工企业为了承揽更多的施工任务,常常对招投标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认识不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对人才往往只重引进不重培养。而且出于对员工忠诚度的怀疑以及考虑到成本问题,对员工没有一个成型的人才培训计划,更谈不上对人才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

1.3职工个人因素

1.3.1技术骨干的个人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导致人才流失增加。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国企中的骨干人才早已超越了低级别的需要,而对于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比其他员工更强烈,他们更看重的是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关注自己的发展机会和前途。如果现在的企业缺乏这样的机会和满足感,不能实现个人价值,他们很可能就会选择离开,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1.3.2社会信息化透明度的提高导致个人不公平感的增加。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员工对和自己做着类似工作的人的收入、工作条件、发展机会的认识变得非常容易,因此,也就有公开的比较,比较的结果就可能产生对现实的不满,同工不同酬导致不公平感的增加,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离开所在的企业。

2减少人才流失的对策

2.1企业文化留人。要实现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现代化工程建筑企业,就必须培育富有企业自身发展特色的企业文化,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1.1创新企业的文化理念,要明确的企业使命,实现用制度管事,用文化树人,改造经营者和员工的思想价值观念,以思想观念更新不断推动企业的变革和创新。

2.1.2积极宣传全新的企业文化。企业要真正实现良好的文化氛围,就要建立一个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与人力资源管理相配套的全员文化培训和传播体系。

2.1.3建立学习型组织,在员工中倡导“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根据不同岗位(比如工程造价、施工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的任职条件及考核制度,制定各种学历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岗位培训计划等学习制度;把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着力点,放在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上,保持知识不断更新,从而推动企业内部管理的不断变革与知识创新。

2.2薪酬激励制度留人。原有的薪资待遇水平远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而且激励手段单一,或者激励不能因人而异。针对这些问题,企业应该注重多种激励方式的使用,针对不同的员工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

2.3个性关怀留人。将员工安排能最大限度施展其才能的工作岗位或职位,体现他们自己的价值,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同时将员工的考核、提升、晋级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为人才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努力为人才提供成长与发展的空间。使他们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关怀和重视,从而产生归属感更加忠实于企业。另外建议给员工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分批分次进行,不同专业系列人员目标规划也可不尽相同,让员工的发展与公司的发展同步进行,以达到最佳效果。

2.4发展空间留人。同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企业更需要一专多能,适应能力强,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包括:

2.4.1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我们确定对企业未来一年或一段时间的人力资源结构和人员的总体需求,并同时确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内容、方式、对象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此外,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过程要与员工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员工个人的学习要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符合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2.4.2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制度。在向员工提供培训之前,要建立相应的竞争制度,尽可能地向那些有能力,有潜质的员工提供机会,作为一种福利奖励给员工,不断激发其潜能。并且建立培训与员工的考核、晋升等个人发展相挂钩的激励机制,激发该员工不断追求进步,心系企业,培养忠诚感,能够同企业同进退。

2.4.3建立培训反馈机制。定期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估,为进行下一轮的培训计划提供资料。定期测算培训回报率、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贡献等相关指标,衡量企业的此项投资是否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的回报等。

2.5创新的用人机制留人为使公司的优势人才能够“才尽其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人才的选拔、晋升、加薪机制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建立重真才实学,重工作业绩的用人标尺;全面积极推行“干部聘任制”、“职务任期制”、“任前公示制”等制度;保障全体职工在选人用人上具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体现企业的民主管理,也便于日后经营管理。

3结束语

基于对以上种种人才流失原因的分析,我们在2009年7月马上行动起来,对日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弊病进行及时诊治,通过半年多的有效管理,自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期间专业技术骨干人员流失率为零,建立了良好的企业与员工互动的机制,可谓力挽狂澜,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人才支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维持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罗帆,罗静媚,吴兰玉.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成因及对策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4月第15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