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监管的原则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金监管的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金融监管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金融监管法的始终,充分体现了其法律目的和根本价值,反映了金融监管法所调整的金融监管关系的客观要求,并对这种关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都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准则和指导思想。根据金融监管法在金融体系中所起的作用和金融监管法的立法目的和根本价值,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提出六个金融监管法的基本原则,以指导金融监管法的实施。
[论文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法;基本原则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担负着货币供应、资金融通、资本形成、风险管理、支付服务等一系列特殊职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利益产生的同时风险也相伴而生,另外金融市场的多变性、自发性等特点也决定了金融市场必须要有法律和制度的监管,才能确保金融活动的稳定进行。因此,金融监管法在整个金融法体系中占有基础的重要地位。
一、金融监管法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管理的简称,是金融监管机构利用公权力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进行直接限制和约束的一系列行为的总称。而金融监管法则是调整金融监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根据我国分业监管体制,我国金融监管法包括银行业监管法、证券业监管法和保险业监管法等。金融监管法在整个金融法律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是规制整个金融市场的最有力工具。进行金融监管可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和债权人利益。进行金融监管是维护金融秩序、保护公平竞争、提高金融效率的要求。金融监管法作为金融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确保金融监管行为适时、适度、规范进行,防止监管过度和不足等“失灵”现象,保护金融市场秩序和金融运行效率,实现金融监管的理念和目标。
二、金融监管法基本原则
金融监管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金融监管法所确认并反映金融监管法本质和特征,其效力贯穿于金融监管法律规范之中,对金融监管法律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础性或本源性的法律准则。金融监管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金融监管法的始终,充分体现了其法律目的和根本价值,反映了金融监管法所调整的金融监管关系的客观要求,并对这种关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都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准则和指导思想。另外,金融监管法的基本原则还具有弥补金融监管法律空白的重要作用。因此,更值得我们加以研究。金融法的基本原则在不同性质的国家有所不同,在同一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也会有别。它往往与一国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货币金融政策目标等密切相关,是一国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在法律上的反映。
我国对金融监管法的基本原则并没有统一的定论,说法不一,但是根据金融监管法在金融体系中所起的作用和金融监管法的立法目的和根本价值,结合我国现有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以及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以下介绍我国金融监管法应遵循的六项基本原则:
(一)依法监管原则
依法统一监管是宪法依法治国理念和行政法依法行政原则在金融监管法领域的具体体现。所谓依法监管,就是监管法定,是指金融监管活动必须依照法律规定。依法监管包括监管主体的法定性、监管内容的法定性﹑监管程序的法定性和监管权力的法定性等。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条规定,“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银行业实施监督管理,应当遵循依法、公开、公正和效率的原则。”《证券法》第七条与《保险法》第九条也分别规定,“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全国证券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督管理”,“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保险业实施监督管理”。依法监管原则要求合法的金融监管主体利用合法的监管职权,遵照法定的程序进行法定的监管行为。该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所有金融机构应毫无例外地接受监管;①第二,金融监管机关的设立及其职权的取得必须有法律依据,这是金融监管机关行使监管职权,进行监管活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第三,金融监管职权应依法行使,也就是说金融监管职权的取得,范围和程序都应该依照法律的规定。第四,金融监管应有平衡制约机制,必须控制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权力是把双刃剑,既然法律赋予权力,就应同时对权力加以限制,避免滥用。
(二)监管主体独立性原则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Quintyn And Taylor(2002)在2002年发表的“监管独立性与金融稳定性”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监管独立性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这一原则要求金融监管机构有明确的责任和目标,享有操作上的自主权和充分的资源。金融监管机构独立性包括监管机构相对于政治干涉的独立性和相对于被监管机构“行业俘获”的独立性两个方面。只有以上两个方面的独立性都能得到保证,金融监管机构才能够保持充分的独立性。作为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原则,监管主体独立性主要是指监管主体应独立于政府。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五条规定银行监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时,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对其进行干涉。按理论讲,一个独立的金融监管机构应具备组织独立、执行独立、规制独立和预算独立四点特征。
(三)合理适度监管原则
适度,即适当。行政执法不仅要求做到依法行政,更要做到合理行政。金融市场合理、适度的监管是遵循市场规律的必然要求,金融市场保持活力的必要手段。合理适度监管是指金融监管主体必须以保证金融监管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尊重金融市场的规律,运用有效的监管措施增进金融效率,维护公平竞争,以此促进金融业的发展。根据适度监管原则,金融监管主体的监管行为必须满足以下要求:第一,金融监管必须以金融市场的自发性调节为基础,尊重市场自身的规律。市场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应让其自我调节机制得到充分发挥,只有在出现市场失灵、市场的成本过高的情况下,才需要金融监管机构的介入。第二,监管者应避免直接微观管制金融机构。直接微观管制金融机构容易造成对经营者权利的侵犯,抑制市场活力,监管者应尽力避免。第三,在金融市场失灵、金融行为不当时,应该能及时应对、运用适当的方法、有力的措施,维护金融稳定;第四,应对监管对象实行分级分类,区别监管,运用激励相容的金融监管理念,实现监管者与被监管者行为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
(四)公开、公正原则
公开原则或称金融监管的“透明度原则”,其基本含义是金融监管行为除依法应保密的以外,应一律公开进行。根据公开原则,有关金融监管的目标、框架、决策及依据、数据和其他信息等需要全面、方便、及时地告知社会公众和有关当事人,以保障社会公众和有关当事人对监管过程和监管结果的知情权。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条规定,“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银行业实施监督管理,应当遵循依法、公开、公正和效率的原则。”《证券法》第三条规定,“证券的发行、交易活动,必须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而公正原则是指金融监管主体要按照公平、统一的监管标准和监管方式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规范金融机构的市场行为,保证金融市场正常有序运行。公正原则要求监管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平等对待金融市场上不同的被监管者。公开、公正原则不仅是金融监管活动应该遵循的原则,也是其他金融活动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
(五)安全与效率并重原则
安全与效率是金融监管的永恒主题。金融安全原则要求监管者采取各种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障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健运行。金融安全关系着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和稳定,也是金融监管的根本出发点。而金融效率原则是指监管者应为金融机构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的竞争环境,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为本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作用。效率原则是有效金融监管理念的必然要求,是确保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生机活力的重要保证,同时也为防止金融监管过度所必需。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并重,金融安全是金融效率的前提,金融效率是金融安全的体现和终极目标。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一条就规定:“为了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规范监督管理行为,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制定本法。”体现了这一原则。金融监管的效率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金融监管应讲求经济效率,即金融监管不应导致金融机构效率的丧失,而是要通过规范、引导和鼓励等来提高金融业的整体效率;二是金融监管应讲求行政效率,即金融监管应以尽可能小的成本达到最大化的金融监管目标和效果。金融安全原则和金融效率原则并重,才能最好的激发金融市场的活力,保证金融市场健康稳定。
(六)协调监管原则
篇2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课堂教学 “三贴近”原则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依旧存在学生不想学、不爱学的状况,学生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沉闷,教学效果不佳。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德育教学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不少中等职业学校过于重视专业技能教学,而忽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德育教师配备不齐,课程开设不正常,不仅影响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更严重影响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二)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
某些老师仍在死死地坚持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甚至教师的角色行为、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交往方式等未有改变。不少教师对教育教学功能的理解狭隘,只知道教育是教人读书,不懂得教育是在开启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仍留恋老一套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堂教学教学脱离学生实际。
在实际教学中,某些教师并未真正以中职学生思想、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大多仍旧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没有将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该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导致学生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怀疑所学知识,就会感到德育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极大地削弱德育课的教育实效。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没有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讨论。少数教师教学手段落后,仅停留在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上、一张嘴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不多,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五)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中职德育课程考核方式仍然沿袭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利用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水平,体现考试分数高就意味着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高的错误观念。所以现阶段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显然有失偏颇,不仅难以切实发挥德育考评的引导作用,还会对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目的形成误导。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贯彻“三贴近”原则的建议
(一)坚持贴近学生,以人为本,打造生命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要注意:第一,德育就是“育德”,学生是学会做人的主体,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不能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受教工具。第二,把学生看成具体的人、有个性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正确对待学生个性,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如果在教学中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和对同一问题不同角度的思考,其结果必然是制约人才的培养。第三,把学生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克服灌输多、引导少,讲解多、思考少,抽象道理多、行为指导少的弊病,而代之以引导和激励为主,并耐心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坚持贴近社会实际,打造时代课堂。
坚持贴近社会实际,就是要紧密结合社会现状和社会热点,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对出现的社会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出正确的行为。在课堂上,要努力缩小社会实际与课堂内容的差距。现在的中职学生兴趣广泛、精力旺盛,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喜欢关注国内外大事。德育课教学要把最新的时政材料融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贴近生活,打造生活化课堂。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这就是说,教育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不应该有脱离生活的教育。教育要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到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构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原教育部长周济说:“德育工作要做到孩子心里去。”因此,我们要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课堂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总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只有贯彻好“三贴近”原则,紧密联系实际,更贴近学生和生活,才能提高德育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社保基金监管完善
我国社保基金监管体系是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行政监管为主,加以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银行监督、内部控制和社会监督的有机配合而建立起来的。表面上,社保基金监管体系看似完备,但是由于政出多门(强调部门利益)、彼此权限或存在真空或存在交集(可能导致消极监管)等方面的原因,所以只要熟悉并掌握这一体系的“薄弱环节”,就完全有可能加以利用、谋取私利,这也是为什么社保大案频发的原因所在。当然,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应当看到并承认,这一监管体系是我国国情的客观体现,是目前“不最坏”的选择。在既有的客观情况下,如何完善社保基金监管,真正保障人权,值得深思。
一、树立社保基金监管相关原则
社保基金监管原则既是对以往基金监管经验的总结,又是建立和完善社保基金监管制度的基础。依笔者看来,下面三大原则尤其重要:
1.依法监管原则
我国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以行政监管为主的社保基金监管活动当中,秉持依法监管的原则是行政机关遵循宪法、依法行政的应有之义。
依法监管原则首先是指社保基金监管机构的设立及其职责都必须是由法律明确规定;其次,社保基金监管的对象及其范围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再次,监管的内容、监管的标准、监管的方式和监管的手段,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最后,因社保基金监管而引发的法律救济和法律问责机制,也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而实际上,《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1年5月18日,以下简称《办法》)第四条也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应遵循客观、公正、合法、效率的原则。”《办法》中提及的“合法”,理应作此理解。
2.独立监管原则
社保基金直接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能否从形式上到实质上对其实行的公正监管,保护好这份老百姓的“保命钱”,是检验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行政效能高低的重要标杆,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事项。而独立监管正是寻求公正监管的必经之路。
独立监管原则是指社保基金监管机构在法律、法规赋予的监管权限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独立地行使行政监督权力,而不受其他任何部门、个人和组织的干预,以确保监督的公正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办法》中所称的“客观、公正”,除了强调依法监管之外,另一个体现就应当是独立监管了。
3.审慎监管原则
社保基金运营的一大困境就是如何在现有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现保值增值,这也正是有些地方政府官员为追求个人政绩、利用监管漏洞违规使用社保基金结果导致事态恶化的症结之所在。对于社保基金监管机构而言,如何在日常监管活动中很好地贯彻审慎监管的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审慎监管原则是指监督机构应按照基金的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三大原则,合理设置有关监督指标,进行评价和预测,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促进管理运营机构自我约束基金运作行为,但同时,又要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鼓励和支持运营机构积极地探索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新领域。简单地说,就是既要“抓”,又要“放”。当然,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实现“抓”与“放”的统一呢?
监督机构必须进行谨慎监管,谨慎的定论与处理,做到宽严适度,创造一个良好的监督管理环境,才能确保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而社保基金监管机构的管理重心,应该放在为经办机构和基金管理服务机构的规范管理和运营创造适度的、市场化的竞争环境,防范经营风险的发生。
二、社保基金监管的完善思考
1.加大社保基金监管的投入
(1)如前文所述,我国社保基金监管赖以建立的法律基础层次过低,直接导致因违法成本低下而出现大量的挤占、挪用甚至是贪污社保基金的行为,监管力度已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国家应加大立法投入,尽快依照宪法制定社保基金监管的基本法律和配套法规,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质问题上,最大程度地整合现有的法律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必定都是能够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
(2)各级行政机关在追求GDP增长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应当加大对于社保基金监管的行政投入。应当看到促经济和保民生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促经济不能以牺牲民生作为代价;而保民生,是为促经济作必要的准备和重要基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理应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被尊重和被重视的因素,社保基金作为关系民生的重要一环,绝对应当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更多的投入。
2.创新社保基金监管的制度
(1)完善现有的社保基金监管制度
在现有的社保基金监管制度当中,预决算制度和审计制度应当是两项被期待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监管措施。通过合理而科学的预决算,可以最大程度的控制社保基金运营过程中的风险;而独立的审计又可以保证和促进社保基金运营的安全。但是如同“上海社保案”一案,各地的社保案件通常都是能够事前通过当地人大的预决算和事后通过审计部门的审计,这就很是说明问题。因此,各级人大应切实加大监管力度,完全可以考虑有针对性的设立专门的、常设的社保基金监管委员会;至于审计部门,虽然是直属机构,但是鉴于其与地方政府的地缘关系,可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实行异地审计。
(2)淡化政府监管,引入专门监管
在目前的社保基金监管体系当中,政府监管是居于主要或者说核心地位的。应当承认,政府所掌握的行政资源对于社保基金监管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事实上我国大部门地方政府的监管还是得力的。但是,也应当看到,政府(社保基金监管机构实际上是政府的一个机构)在整个社保基金的运行关系中,地位非常奇特。它既负责社保基金征收,又负责社保基金运营,还负责社保基金监管。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在这样的情形下,虽然行政效能和监管效能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挥,但是权力的过度集中以及自我监管的存在使得社保基金运营活动和监管活动的风险非常大。因此,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考虑让政府更多地从宏观上对社保基金监管进行控制和引导,从而逐步退出微观的监管环节;同时通过设立专门的、专业化的监管机构来负责具体的监管活动。这样的专门监管既不会因为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某些天然的联系而让人对其公正性产生怀疑,又能够通过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来推动社保基金监管的良性发展。当然,专门监管机构的地位、组成、职责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仍是有待于相关法律的出台和明确规定。
3.拓宽社保基金监管的渠道
(1)建立群众性监督组织
社保基金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其征收、运营、监管活动没有理由让当事群体置身事外,况且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进程的深入,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政府关起门来监管的做法只能让群众无端猜测,这对于树立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良好形象是没有帮助的。同时,近年来,人民群众围绕自身利益问题参与配合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地加强。因此,可以考虑设立诸如社保基金监管协调机制之类的有群众参与的组织,针对社保基金的相关问题让人民群众充分发表意见、参与配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责任感,这样一来,社保基金的相关工作必定会进行得更为顺利。
(2)建立专家顾问委员会
社保基金的征收、运营及监管活动,事务纷繁复杂,专业性要求极高,在既有的社保基金监管体制之下,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未必与实际要求吻合。这就有必要考虑成立以法律、经济、社保相关专家学者和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人士为来源的专家顾问委员会。这样的组织,一方面可以作为咨询机构应对政府在社保基金管理活动中遇到的专业性问题,以避免事前决策的盲目性和增强处理突发问题时措施的得力性;另一方面其还可以作为政府扩大与社会就社保基金相关问题的交流的平台,从而提升行政透明度和树立智力型政府形象。
(3)地方政府需要发挥更多的地方智慧
前文已述,我国社保基金监管体系的法律基础并不坚实,中央给予的政策空间不算宽裕,社保基金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繁重,各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在这些现实还将持续存在一段时间的情况下更好地实现社保基金征收、运营和监管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毫无疑问,地方政府需要发挥更多的地方智慧,即以本地实际情况作为考量的基础,围绕社保基金的核心问题(如保值增值等),寻求更多的、来自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本地人民群众的支持),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富有特色的地方社保基金监管模式,而中央政府也应当在承认、鼓励并支持地方政府的这种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宏.社保基金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2]巴曙松,谭迎庆,丁波.社保基金监管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7,(58):48-52.
篇4
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原则
1.审慎原则。
近年来,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结余规模日益庞大,基金监管压力日益增强,如出现问题势必会给国家安定及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由此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构应当提升对社保基金的重视程度,以严格的监督,审慎的态度,检查监督社保基金,确保基金的完整、安全、保值增值。
2.法制化原则。
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以《宪法》、《社会保险法》为根本,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为辅助,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权威性、独立性,最大限度的保护基金的安全及保障广大劳动者的社保权益。坚决制止一切干涉基金监督检查的违规违法行为。
3.科学性原则。
为更好的监督检查社保基金的营运管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社保基金监管机构应当采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手段,依托严密、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和科学、规范的监管指标体系,不断提升基金监管的质量和水平,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发挥更大的“稳定器”作用。
4.公平公正原则。
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构要按照客观、平等、公开的原则,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及科学手段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对基金的经办机构、管理机构及投资运行机构进行检查监督,杜绝违规违法的现象发生。
二、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主要内容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基金监管组织体系的建立,监管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设定科学合理的监管指标体系,确立监管原则,建立运作规范、监控有效、管理科学的基金收付、投资运营体系,确保监管执行力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趋势、人民民主诉求的提升而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对基金的各方参与机构给予行政、法律监督检查,确保基金的安全完整,维护广大参保者的合法权益,保证社会保障制度安全有效长期运行,进而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安定、人民安康。
三、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特殊性及必要性
1.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特殊性。
社会保险基金是国家运用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依据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依法进行筹集,对参加社会保险的参与者因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所给予的社会救助和津贴的资金。因此,社保基金的监管也就赋予了国家行使政府公共职能的角色。社会保险不同于商业保险,不具有商业利益的追求,是国家为了维护统治给予人民的一种公共权益,为了保证权益的长久稳定,需要社保基金的坚实支撑,由此,社保基金是社会保险制度长期有效运行的物质基础。社会保险是全民参与的保险,具有积累金额大、涉及面广、时效性长的特点,随之而来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也就赋予了重要的角色,是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保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国家发展、人民利益关系密切。
2.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必要性。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具有明显的不同,商业保险作为商业机构,在市场环境下具有趋利的天生倾向,面对社会利益敬而远之,这一问题对商业保险机构来说是普遍存在的,面对社会大众权益的投资回报明显低于商业保险的投资回报要求,催生了现代社会保险制度。根据所有权、运营权、监督权的不同,将基金的征缴、经办、运营牵涉到的不同类型主体予以分离并相互制约,从而分化运营带来的风险。加强社保基金监管,首先是国家管理的需要。社会保险基金是百姓的“养老钱”,百姓的“养老钱”出现问题,将会对人民的生活、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稳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导致民心不稳、社会动荡。其次,是为了确保社会保障政策的贯彻执行,准确有效的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营运状态进行评价分析,找出实际与预期的偏差,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危害,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降低分散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风险,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最后加强监管有利于遏制侵害社保基金的不法行为,减少基金的损失,提升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经办机构及营运机构的严肃性和自律性。
四、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体系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险组织体系日趋成熟,社会保险监管体制渐趋完善,规划统一、执行有序、管理规范。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为主导,政府财政、税务、审计相关部门参与,社会舆论监督,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社保基金监管体系。同时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科技手段进行监督管理。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是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行政主管部门。
《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统筹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会同有关部门拟订社会保险及其补充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制度,参与制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政策。负责社会保险基金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
2.财政监督。
财政部门作为国家财政收支管理的“大管家”,对社保基金安全负有重大监管责任,是主要监管者。财政部门不但管理社保基金专户的预决算、支付、结余情况,还要对各项社保基金政策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每一笔社保资金的安全完整,责任重大。
3.审计监督。
我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负责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保险基金规模不断扩大,社保案件日趋增多,社会对社保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民众的参保意识也越来越强,作为国家民生建设的重要部分,社保基金的安全显得更加重要,由此,社保基金审计已经成为审计机关的重要工作。
4.社会监督充分体现了社会保险基金公正性的外在要求。
篇5
1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运行及监管现状
遵循现收现付制度的医疗保险基金实行“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的营运原则。目前国际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方式可以分为预付制、后付制和一体化制。后付制是由病人先看病,后由保险机构支付费用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保证了医院的自,但容易造成医保基金的浪费。预付制是在医疗费用发生之前,医疗保险方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医疗费用预先支付给医疗服务机构。采用这种方法便于测算,但医院为控制成本对患者服务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我国曾长期实行后付制,近几年逐步向预付制转变。我国对于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监管的法制思路是“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其中“统账结合”为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目前的筹集模式。1998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中规定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按属地管理原则实行全员参保,基金筹集的比例和支付的水平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照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保险费用由筹集基金的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1]而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监管只有2011年开始施行的《社会保险法》,而该法中的规定大多为原则性规定,较为粗略,如第八章“社会保险基金”第六十九条规定基金不得被随意挪用,但并没有指出违反该法之后的相应惩罚措施。第七十条规定社保经办机构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基金收支的详细情况,第七十一条规定了财政部门、社保机构、审计机构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权。[2]这些规定过于泛泛,难以对医疗保险基金运行形成强有力的监管。
2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医生自身具有“二权合一”的垄断,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和医疗市场的特殊性,医疗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医生既是医疗服务的供给者,又是医疗消费的决定者,这种由于具备双重身份而产生的垄断使得市场失去了其自身自主性的监督。第二,由于医疗保险采取第三方支付的形式,因此医生和患者可能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共同勾结进行骗保。由于医保基金实行总额预付制,医院为了防止自身经营过程中超出额度上限出现的亏损,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采取过度治疗来套取医保基金。第三,基金运行监管主体的权力范围模糊。我国的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监督属于分散模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共同监督基金的运行。这种分散的管理模式导致一个部门具有基金监管的多项职责,与此同时,多个部门也要共同监管同一领域。由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对基金的监管难以高效地执行。第四,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的透明度较低,也没有一部专门要求对医疗保险信息披露做出明确规定的法律,对于医保基金使用情况公开的范围、途径、时间、效果等都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因此,医保经办单位的工作人员可以乘机利用职务便利,不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导致基金损失惨重。第五,医疗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多为原则性规定,并没有实质性的惩罚措施以及责任追究机制,难以对各类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的遏制。例如《社会保险财务制度》规定“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动用资金结余进行其他任何形式的直接或间接投资”,但是该禁止性条款并没有规定违反该条款的法律责任,以致其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3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的有关建议
3.1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法律监督体系
当前我国医保基金监管方面的法律严重缺失。一方面立法层次低;另一方面已经出台的《社会保险法》中对医保基金监管的细节方面存在欠缺,惩罚措施也不够完整,缺乏相关的配套条例。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条例》等相关法律并尽力提高立法层次,让社医疗保险基金能够在筹集、使用、支付等环节都有法可依,确保基金的安全不受侵犯,保证整个医疗保险保障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2完善医疗保险基金运行过程监管
完善医疗保险基金运行过程监管主要表现为专业多样的监管主体、紧密结合的事前监管、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努力实现监管过程中政府与医院之间的良性互动等方面。从事前监管与事中监管、事后监管相结合的角度,应加强网络监管的运用,注重发挥事前监管的风险预警功能,严格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的行政准入,加大额度运用的实时监控力度。监管部门须严查其以任何形式滥用额度,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行为。
3.3健全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监管信息披露制度
篇6
(一)地方政府监管责任的越位
政府职能的越位是指政府部门超越了本部门的职权范围,管了别的部门该管的事情,也就是“越权”,通俗地讲,就是“不该管的也去管”。对于社会保险基金而言,地方政府监管责任的越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多头管理,降低了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是政府的过度干预影响基金的运营效率。政府实行多头监管,造成责任不清,埋下了隐患。一是政府对社保基金的行政监管几乎形成垄断,市场监管及社会监督根本起不到实质的作用,降低了监管效率,滋生诸多消极问题;二是若单纯依靠政府实行行政监管,不引入社会监管的力量,忽视百姓的意见,可能会降低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度,以致发生退保现象等连锁反应。
(二)政府监管责任的错位
政府职能的错位是指政府内部发生的职能混乱与交叉现象,过多干预或直接插手不属于本部门的事情,即“该管的不会管”。在纵向上,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能错位;在横向上,主要是各级政府部门职能之间的错位。我国对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体系是一个分散的监管模式,包括劳动保障部门的行政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内部控制、法律监督及社会监督六个层面。在实际监管中,出现了不同职能部门的职能交叉和混乱现象,尤其是对于地方政府各部门,责任认定不明确,混乱管理,该管的不会管,不该管的却过多干预,不利于社会保险基金各环节工作的开展。
(三)地方政府责任的缺位
政府职能的缺位是指政府部门未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没有管理好属于本部门的事务,也就是“失权”,即“该管的不去管”。地方政府监管责任的缺位主要体现在基金监管法律的不完善上。由于我国社会保障起步较晚,社会保障立法也相对较晚,《社会保险法》作为我国社保领域的基本大法直到2011年7月1日才正式实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方面法律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各地方基金监管的规范化。虽然有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办法,但是这都是一些规范性文化,法律层次较低,且规定内容缺乏针对性,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往往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理论与实际对不上。
二、完善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责任的措施
(一)加强收、管、用、督四个环节
确保社保基金监管到位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包括收、管、用、督四个环节,它们是一体化的过程,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由此,政府作为基金监管的责任主体,必须抓好每一个环节。如保定市政府非常注重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将其视为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重点来抓,并为此专门召开了市长办公会,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强调要在收、管、用、督四个环节上狠下功夫。具体内容如下:一是“收”环节,即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扩大覆盖面,进一步加强宣传发动工作,搞好制度建设,多管齐下来提高参保水平,确保基金应收尽收;二是“管”环节,在基金收支管理上,一方面严格依法管理,创新管理方法,运用科学手段,提高使用效率,尽可能杜绝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三是“用”环节,在基金的使用管理上,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政策等使用社会保险基金,制定使用社保基金的流程,严格按流程执行,从源头上控制违规现象的发生;四是“督”环节,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创新监管办法,使用科学的监督手段,完善监管体系,使行政监管、财政监管、审计监管和社会监督充分结合,发挥它们最大的作用,提高管理效率,确保不出任何问题。
(二)遵循责任划分合理规范的原则
对政府责任的界定,既要从大的几方面给予把握,同时也要有较细致和具体的规定保证责任的履行,从而使政府责任的履行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若要做到合理规范地划分责任,就必须同时解决政府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中的责任缺位、越位和错位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必须对地方政府在监管责任上的缺位给予补充、越位给予退减、错位给予归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对策和建议。其中包括:明确阐述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范围,合理划分政府和其他组织、政府内部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责权。只有做到责任明晰,才能防止政出多门、职责混乱等弊病的发生,各部门各司其责地监督管理社会保险基金。
(三)地方政府应加快推进基金监管的法制化、规范化
进程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化与规范化,是提高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效率的重要因素。国家应尽快制定《社会保障法》,严格界定各项规定,保证社会保障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地方政府应在国家法律的大框架下,结合本地社会保险基金的基本情况,研究制定适合当地地情的社保基金监管规章制度,使得《社会保险法》中有关社保基金监管的原则进一步地方化、具体化。地方政府要加快制定基金监管的规范性文件———社保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办法、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办法等,进一步明晰政府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中的责任,尤其是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
(四)加强基金监管的内部管理
从本质上改进工作,提高效率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社保基金监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社保基金累积的不断增加,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社保基金监管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越来越多。政府不仅要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更要注重自身发展———加强基金监管的内部建设。政府只有加强内部管理,才能从本质上提高监管效率。首先,政府须强化内部管理意识。要积极转变监管观念,群策群力,合力协作,协调多方关系,保证沟通渠道顺畅,共同完成对社保基金的监督。其次,政府应优化内部控制。要继续优化政府内部管理,加强“内控制度”的实施,内部控制监督模式要坚持职位与责任相分离的原则。通过内控制度,各监督机构加强自身管理能力和监督能力。此外,还要提升社保基金监督管理的科学化技术水平,促进内部管理,提高效率。
(五)构建多元的监督体系
篇7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国际;模式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既是对养老保险基金运营与管理的一种过程控制,也是对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一种结果控制。从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内容可以看出,主要涉及了基金发展模式的选择、基金的缴费模式、运营规范、监管手段与模式以及对基金投资渠道的约束和规定等。之所以要对养老保险基金加以监管,动因在于养老保险基金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对于退休者的“养命钱”要采取审慎与科学管理的态度,对于托管方和运营方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对于投资方式的组合要加以全面地分析,保证基金管理和运营的规范性、安全性、收益性、可持续性与协调性,注意对风险的防范和分化。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方面积累了广泛的经验,本文对于美英等代表性国家的养老金监管模式的分析,结合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运营的现状,进而得出一种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操作具有实践意义的有效模式,以确保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一、国际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
分析养老金监管的框架时,重要的是要区分该行业面临的各类风险,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银行部门的监管在国际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中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根据数量审慎的原则,内部和外部审计被认为是对银行监督十分重要的技术手段。大多数国家的银行监管主要包括了许可证制度和事前监督,跟踪监督、执行和解决过程,事后监督等三个重要的过程。从目前世界各国银行监管的发展来看,面临了诸多的金融问题和风险。因而,各国都在探讨新的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方式。
国外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监管人一般通过利用与资本金和储备相关的繁杂的准入程序来限制进入和提高安全性。以信托基金或基金会的形式建立的养老金计划尽管会核实托管人的职业证书、信誉以及基金的经营计划,但对基金经理很少实施严格的职业证书要求,并且基本上没有资本金和储备要求。通过不给那些有违反养老金法律的人给予终身排除在该行业之外的惩罚外,其他方面的监管还可以以更间接的方式进行。目前,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监管管理体制,主要有:一是由政府机构直接管理,如美国、日本;二是由信托投资基金会管理,如澳大利亚;三是由基金管理公司直接管理,以智利为代表。从监管模式来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审慎性监管。其前提是经济发展已很成熟,金融体制比较完善,并且基金管理机构也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的国家,如美国等发达国家主要采用此模式。二是严格的限量监管。这种监管模式一般适用于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管理制度刚刚建立、市场中介机构不够发达、法律不够健全的国家,如智利、匈牙利等国家采用此模式。
目前,国际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改进趋势主要着眼于养老金投资组合的多样化,规避头次风险;健全评估和审计体系,做好监管过程中外部审计的整合,并明确外部审计的法定责任;加强对收费水平和结构的管理;构建监督管理的能力,对机构进行持续的监管;保持监管者的独立性,以确保监管的效果。一般采用开放式基金模式的国家引入的是非常主动的监督方式,制定了严格的准入标准;而采用职业模式的国家实行的一般是硬性监督方式,主要是由于其监管的机构数量较多。通过对国际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体系的梳理,我国可以更有效率地借鉴和选择科学合理的基金监管模式。
二、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现状
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权主要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秘书处的法规及监管部来行使,主要负责对基金资产、资金运作情况进行监管,负责内部审计,对违纪违规的行为进行调查。200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社保基金由国家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行政管理,赋予了相应的监管权利。财政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拟定了社保基金管理运作的有关政策,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和托管情况进行了监督。除了法规及监管部外,社保基金的托管人(主要指商业银行)监督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运作,发现违规行为一并向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报告。但是,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整体的监管水平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从组织构成关系来看,养老保险基金主管部门与基金管理机构之间形成的是一种部门内的委托——关系。在下级服从上级的组织规则中,基金管理机构往往缺乏独立的经营决策权。这种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合一,社会部门集立法、营运管理、监督于一身,政事不分的后果是由于基金管理透明度低,缺乏有效监管,基金挪用、挤占、浪费现象严重甚至滋生腐败行为,严重威胁基金的安全
其次,我国社会保障养老基金整体仍主要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和管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分散在二千多个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这一制度安排的缺陷,不仅使基金管理层次过多,管理费用过高,而且导致基金的平均规模过小,难以实施较大规模、较为稳健的组合投资方略,投资风险和经营成本增大。
最后,对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来说,主要的方式仍然仅仅局限于已有的国债和储蓄两种投资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保证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与收益性。
三、国际经验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模式选择的启示
国际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尤其是在监管模式和监管技术手段的选择上,如美国对401(k)计划的监管技术、英国对职业年金计划的监管体系等。我国在设计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模式上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这些方法,有选择地和针对性地应用到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体系的完善中去。笔者认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模式的选择以及监管技术手段的操作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严格筛选基金托管人,明晰委托关系
由政府机构直接管理的优点是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较低,政策执行较灵活,缺点是管理效率低下,制度运行缺乏透明度,会出现国家利益与基金所有人利益的不一致,以至出现挪用而造成基金损失;由信托投资基金会管理便于民主管理和监督,其缺点是决策权力过于分散;由基金管理公司直接管理,其优点是基金管理公司按市场规则运作和投资,透明度高、竞争性强、效率较高,缺点是成立专门的基金公司的创建成本、交易成本和营销成本都很高。
上述三种基金管理方式中,后两种方式更具有独立性,也更有利于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的托管人应当严格准入资格和条件,例如注册资本、技术要求等,不符合资格条件的,不能批准入市。选择基金管理人采取市场化的原则,考察基金公司以往业绩,对风险管理措施的设计以及投资理念、人员结构等。另外要体现一个分散性原则,一方面规避风险,另一方面,形成竞争格局和市场化考评机制。明确这种委托关系与各自的职责是进行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运营和监管的基础。
(二)健全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监管体制
投资的收益担保有助于维护投保人的利益,但是,严格的投资收益规定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为保证一定的收益,基金管理公司必须提取一定数量的波动准备金,以弥补投资收益率低于政府规定时的差额,这样一笔资金降低了投保人的净收益。另外一个负面效应是使各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组合趋同,加大了投资的系统性风险。为了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借鉴国外做法,基金管理公司应提取一定比例的自有资本作收益担保的储备,促使其提高管理水平,在其收益较高的年份,提取一定的现金准备金。但考虑到我国具体情况,担保水平不宜过高,只需达到正收益即可。收益担保采用相对担保,即要求某个基金的收益达到整个基金行业平均收益的一定比例或不得低于行业平均收益的某个百分点(要保证取得正收益),可减缓基金管理者的压力,使其互相监督,防止某些公司违规进行高风险的投资。
(三)构建多元化的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模式
从一元养老基金监管模式向多元养老金监管模式的转变是世界各国养老基金监管的一个趋势,多元监管机制的建立意味着要打破目前养老金行政管理的模式,进行监控权力的重新分配,权力的分配过程不仅仅限于对原有规则的修补,很可能要重新洗牌,进行彻底的制度调整。构建多元监管模式的初步设想理论上,部分积累的制度框架涉及三个主体?押行政部门、养老金缴纳者和养老基金管理中心,两两之间互相监督、互相约束的关系构成养老保险制衡机制。由这三个监管主体和制衡机制构成了多元监管模式,它具备保值增值养老金的潜力,并有可能避免利益集团的产生,因而比一元模式稳定。监管主体的职权界定和制衡机制的建立是构建多元监管模式的关键。
监管机构应确立统一、直接的收缴和发放形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避免收缴人员的道德风险,以防止养老金被中途截留。通过国家税收系统征收社会保障税并转入财政专户,是较为理想的征缴方法。社保机构应为每位缴纳者开立账户,在社保机构的监督下,由银行统一划拨支付,实现社会化收缴和发放。负责养老金运营的是具备法人治理结构的管理中心。管理中心由若干家投资公司、管理公司及保管公司组成,公司内部有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各公司之间遵循公平竞争原则。养老金由财政专户直接转入管理中心下设的若干家投资公司账户,按照共同基金的模式进行投资运营,保管公司负责养老金的保管、收益分配并受社保机构的委托进行划拨支付。缴纳者有权向社保机构询问养老金的缴纳情况,对养老金的去向有知情权,而社保机构有义务向前者公布养老金征收情况并接受社会监督,在把养老金交给管理中心运营前应及时通知缴纳者,按其意愿交给指定的投资公司。总的看来,双方的制衡关系应建立在保护缴纳者这一弱势群体的法律基础之上。
(四)加快中介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篇8
关键词:对冲基金;多样化的投资策略;经济系统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150-02
一、对冲基金概念分析
尽管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几乎都对对冲基金及其管理人实施某种监管措施,但没有任何司法辖区对对冲基金设定综合完整的法律定义,也不存在全球普遍适用的对冲基金定义
美国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1999):“用来描述许多不同种类但又拥有某些相似特征的投资工具,尽管没有法律定义,但包括任何私募组织的,由专业投资经理管理,不向公众广泛募集销售的集合投资工具。其主要投资者为富有个人和机构投资者,而且对冲基金经理往往在自己所管理的基金中拥有权益。”
SEC在《投资顾问法》规则203(b)(3)-2(2004)中,以私人基金(Privatefund)为名对对冲基金给出了第一个正式的监管定义:即遵从《投资公司法》第三节(c)(1)或第三节(c)(7)豁免适用投资公司定义、禁售期少于两年、投资策略非常依赖投资顾问的个人技巧、能力和经验来实现投资目标的基金。即投资者可以在2年内提出申请赎回自身在对冲基金中的权益。
欧洲国家多在可转让证券集合投资计划(UCITS)框架基础上对对冲基金设立专门规则,但在法律规则中都回避对冲基金定义,而以其他称谓指向监管对象,如德国称为“有额外风险的投资基金”,爱尔兰为“专家投资计划”和“合格投资计划”,意大利为“投机基金”,卢森堡的“采用另类策略的集合投资计划”,西班牙的“自由投资基金”和瑞士的“有特殊风险的其他基金”。
IOSCO(2006)的《对冲基金监管环境:调查与比较》中指出,“尽管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几乎都对对冲基金及其管理人实施某种监管措施,但没有任何司法辖区对对冲基金设定综合完整的法律定义,也不存在全球普遍适用的对冲基金定义”。
我认为,对监管者而言,从投资运营特征角度出发界定对冲基金,有利于从“经济实质”而非法律形式角度准确把握其特征,并避免各类对冲基金绕过法律定义逃避监管。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对冲基金行业演变中变与不变的特性,在对各种特征的深入分析把握基础上分离出最具稳定性的本质核心特征:(1)Alternative(2)Absolute(3)Alpha。
在我看来,具有如下特征的另类集合投资计划(投资基金),其管理人可以接受与业绩挂钩的报酬,并可以自由使用积极的投资策略以获得正的绝对超额收益,包括综合运用杠杆、衍生品、证券和其他资产的多头或空头头寸。
上述定义强调了对冲基金最可能保留的本质核心特征,即与激励费率结构并存的实施不受限制的杠杆化投资策略,并且不随时间推移而演变,而其他特征,包括监管、登记、投资者基础和信息披露机制等,与对冲基金初创时期相比已经并将继续演变下去。
二、对冲基金行业最新发展
(一)规模强劲恢复。根据Stulz的统计,在2007年对冲基金规模为2.154万亿美元,而在1990,这个数量为380亿美元,在2002同期,规模为6250亿美元。芝加哥对冲基金研究公司(HedgeFundResearchInc.,简称:HFR),2010年新认购量超过回赎数量更是显示了对冲基金越发红火的趋势;在主要运营地区,管理资产中对冲基金占比在新兴市场越来越高,在亚洲由5%上升到10%;在欧洲由12%上升到25%;在美国的比重由80%下降到60%。
(二)行业集中度提高。2006年,100家最大对冲基金公司资产总额占行业总资产比重达65%,而2003年只占54%;到2007年年中,全球372家资产规模超过1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管理着1.892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占整个对冲基金业资产规模的75%,80%新资金流向资产规模50亿美元以上的对冲基金,此外,行业并购也有增加的趋势,例如英仕曼收购竞争对手GLGPartner
(三)投资者结构机构化,组合式对冲基金受追捧。金融稳定论坛(2007),到2006年底,对冲基金行业参与者中富有个人投资者从1997年的61%下降到40%,而机构投资者占比超过一半。出于分散风险目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对冲基金投资的主要方式是组合式对冲基金(fundofhedgefunds)。
(四)对冲基金开始寻求稳定资本来源。为建立更稳健的运营结构和加强流动性管理,一些大型对冲基金管理人开始寻求长期资本来源。如2007年初Citadel通过旗下对冲基金发行不可追索债券,这是对冲基金首次发行债券融资,而基金管理人城堡集团和黑石集团则在2007年成功上市,以此寻求更稳定的长期资本。发债尤其是上市将改变对冲基金没有长期固定资本的缺欠,提高基金运营稳健性,增强其危机时期承受流动性压力的能力,这对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大有裨益。
(五)对冲基金“上岸”扩张。近年来,对冲基金有上岸趋势,这种趋势背后有许多的驱动因素,首先,各国监管者希望投资者将资金放在接受监管的在岸基金中,保持投资产品的可控性。其次,投资者偏好在岸基金较好的流动性,可随时申购赎回,锁定期较短或没有。最后,投资者对监管产生了比较大的需求,为了追求安全感,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麦道夫事件后,大量投资者从离岸基金撤资,转入监管较为严格的在岸基金中。2010年,国际对冲基金经理也有向岸上进军的趋势,例如索罗斯基金在港开立办公室,保尔森对冲基金亚洲获得执照等。
三、国际对冲基金监管制度最新进展
美国市场1933年《证券法》发行登记豁免:仅面向少数有限投资者的特定、单独的证券发行(私募发行豁免公共利益不受影响、投资者可以自我保护)D条例规则506:发行人不进行广告宣传,且只发售给35个以下的“非合格投资者”。对合格投资者发行不受人数限制。(8类购买者);1940年《投资公司法》豁免:受益权人不超过100人,没有公开发行,也不打算公开发行其证券的任何投资工具,对任何仅向“合格购买者”出售,没有公开发行,也不打算公开发行其证券的任何投资工具。不限制“合格购买者”数量。在欧洲,英国只监管对冲基金管理人,不直接监管对冲基金(FSA报告),欧洲大陆国家要求在本国运营的对冲基金及其管理人登记注册,不存在泛欧监管框架,监管成本高。在离岸金融中心,为对冲基金在本岛境内组建提供便利,它们只需满足最简单的登记要求(工商),并享受税收便利。
进入新世纪,伴随对冲基金募集起点的降低,零售化趋势逐步显现,许多国家为保护零售投资参与者纷纷立法对对冲基金实施监管,建立所谓“在岸监管制度”,并对传统离岸金融中心形成竞争压力,迫使后者跟进制订完善自身监管法律,根据IOSCO(2006)的统计,尽管法律渊源各不相同,但全球20个主要金融市场所在国家和地区有18个已经建立对冲基金监管制度(除美国和西班牙之外)。
在08年金融危机后,监管压力增大,从国际层面上看2009年4月的伦敦峰会提出对对冲基金管理人员进行登记,并须定期进行监管披露、监督,确保有足够的风险管理,FSB制定有关当局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作为交易对手的对冲基金机构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包括基金的杠杆作用的监督机制,并设置单一交易对手风险限度;2010年6月的多伦多峰会上提出提高对冲基金监管的透明度及加强监管;2011年11月的汉城峰会上重申在一个一致的和非歧视性的国际环境下加强对对冲基金调控和监管方式。2009年公布的《金融监管改革框架》的重点是:强化集中监管、扩大监管范围和内容。以避免再次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在具体内容上,它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作为金融监管的首要目标,首次引入“具有重要系统性影响力机构”的概念,将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锁定在重要机构上,这使得金融稳定监管的范围可以包括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确定将对冲基金等不受监管的私募基金纳入系统性风险监管范围。
国际证监会组织公布了对对冲基金监管的六条基本原则,具有指导性的作用:1、对对冲基金/对冲基金经理/顾问的强制登记;2、注册的对冲基金经理/顾问,受持续(组织和业务标准,利益冲突及其他业务规则的行为,向投资者披露,并审慎监管)的监管规定;3、向对冲基金提供资金的主经纪人和银行,必须强制性登记/管理和监督;4、对冲基金经理/顾问和主经纪人为系统风险提供监管信息;5、监管部门鼓励/利用业界良好的实践;6、监管机构有权合作和共享信息帮助识别由对冲基金活动产生的系统性风险,维持市场完整性和其他国际性风险以减轻这些跨越国界的风险。
四、国际对冲基金的正负面影响
对冲基金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为金融资本市场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从金融稳定视角来看,它可以为市场提供安全稳定的流动性,提升市场完整性;从投资者保护视角来看,它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另类”投资机会,作为积极股东,参与公司治理。
同时,对冲基金也对市场有以下的负面影响:1、造成系统性风险的加大。系统重要性银行与对冲基金形成的直接敞口,与宏观经济关联度越来越大,此外,通过市场渠道:羊群行为、特定市场部门的风险集中度(CDS)和去杠杆化对流动性和金融市场稳定的顺周期性影响。2、微观审慎风险层面上(单体机构风险)存在的风险包括内部风险管理系统的缺欠,涉及市场风险、交易对手风险、融资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例如麦道夫、LTCM。3、在投资者保护方面,投资政策、风险管理和内部程序向投资者进行的披露不够充分,利益冲突和基金治理失败给投资者带来了很多风险,尤其是在薪酬、估值和行政管理方面。4、上市公司下注过程中缺乏透明度,或者积极投资策略中协调一致行动操纵市场。对冲基金是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非本次危机的罪魁祸首,但其行为放大了危机的影响规模,提高了传导速度。
从金融稳定视角来看,它可以为市场提供安全稳定的流动性,提升市场完整性;从投资者保护视角来看,它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另类”投资机会,作为积极股东,参与公司治理。
五、对冲基金监管制度框架设计原则
伴随资产管理规模的快速膨胀和大量机构投资者、零售投资者直接或间接参与对冲基金投资,对冲基金继续完全豁免适用任何监管措施已不太可能,在主要金融市场以保护投资者为目的设计监管框架的过程中,必须推进监管理念协调,从金融稳定视角看,就是在在珍视对冲基金对金融稳定的特殊贡献和重视其潜在危害的基础上,把握关键点以成本合理的方式趋利避害。
构建涵盖对冲基金整个生命历程的,具有适度性、公平性、有效性、动态调整性等特征并可同时促进投资者利益保护、维护金融市场完整性、有效防范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三大监管目标实现的全球对冲基金监管法律制度体系,引导而非限制对冲基金行业的发展。
(一)不直接干预对冲基金投资策略的实施和规制风险管理细节。从金融稳定视角来看,它可以为市场提供安全稳定的流动性,提升市场完整性;从投资者保护视角来看,它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另类”投资机会,作为积极股东,参与公司治理。
(二)监督控制金融稳定关键影响变量。对于金融稳定下的重要变量有如下几个,加强对大规模对冲基金杠杆的监控;加强对主经纪人对冲基金敞口的监管监督,加强对注册对冲基金管理人/投资顾问的监督以及通过统计技术间接跟踪对冲基金交易拥挤情况。
(三)推进金融市场多元治理,强化间接监管措施。鉴于对冲基金策略的高度复杂性和运作的不透明性,要在监管过程中有效控制系统性风险的同时保留对冲基金对金融稳定的独特贡献,监管者就必须承认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在找到市场纪律与间接监管之间正确连接的基础上,推进行业协会、外部审计师、评级机构和组合式对冲基金管理人参与对冲基金行业的多元治理,实现各种因素相互加强促进,共同改进对冲基金风险治理和金融市场应对冲击的稳健性。
六、中国对冲基金的现状与启示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尚无法提供国际对冲基金良好的生存环境,这是因为全球监管趋严,中国追随国际标准;国内资本市场创新不足,市场主体竞争能力不足以及资本管制的限制。其次,融资融券业务限制较多,可以借券的品种少,本地券商资本金少,难以大规模开展业务也是一大限制条件。
我认为,我国金融市场应该先对内开放,在对外逐步放开,首先应该逐步放开对于国内基金操作衍生品的限制,深化资本市场,增加投资品种,引导资金进入不同层次的市场,在这基础上,根据审慎原则,逐渐放开对本国金融市场的保护,引入更多的QFII,修改《基金法》,使其涵盖对冲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建立私募发行豁免制度,合格投资者制度,系统性风险数据收集和报告制度,以及基金行业发展的合理路径,帮助高校设立培养高端实践基金人才的平台,完善基金投资的产业链条,促进高端的基金就业,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金融系
参考文献:
[1]黄少明.对冲基金透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篇9
关键词:阳光私募 行为金融 格兰杰检验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阳光私募基金已成为影响中国证券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我国未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方向,因此研究其与证券市场的互动关系及其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监管,对中国证券市场良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阳光私募”为研究标的,选择2007年一季度至2013年一季度为时间窗口,从实证角度分析影响私募证券基金的投资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对阳光私募投资行为与证券市场的因果性进行分析。
(一)变量选择与样本数据
阳光私募基金累计净值平均增长率(fund);深证成指增长率(szindex);上证综指增长率(shindex);中小盘指数增长率(smbindex)。
本文的时间序列窗口选择了2007年一季度至2011年一季度,这个时间段A股市场正好经历了一个上升到下跌的周期,因而该时间段的选择使得研究结论更具有普适性。本文使用EVIEWS5.0进行检验。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
在对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前,考虑时间序列的平稳性。由于各数据均为增长率,且从作图上大致可估计各变量都具有平稳性,为确认该结论,采用扩展的Dickey―Fuller检验(ADF)分别对各变量值进行单位根检验。
由表1可以发现,原始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的检验结果均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可以认为各变量序列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选择软件默认的2阶滞后,通过格兰杰检验,得到如下结论:
通过格兰杰检验可知,在5%的置信区间内,阳光私募基金累计净值平均增长率与三个指数的增长率均无Granger因果关系。将滞后阶数增加到3阶后,阳光私募累计基金与深证成指增长率的检验结果表明(见表2),阳光私募累计净值平均增长率与深证成指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同时结果显示阳光私募基金累计净值平均增长率是上证综指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中小板指数增长率是阳光私募基金累计净值平均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但反向不成立。
二、结论与建议
篇10
【关键词】企业年金;基金投资;风险
一、企业年金的运作模式
按照我国法律法规关于企业年金的制度设计,企业年金管理共涉及六种人,两层法律关系。六种人是: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基金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受益人。两层法律关系是:委托人与受托人的信托关系,受托人与账户管理人、基金托管人、投资管理人的委托关系。
按照国家企业年金政策规定,企业年金事务不能由企业或职工(委托人)自己管理,必须委托具备资质的法人受托机构或企业自己成立的企业年金理事会(受托人)管理企业年金事务,再由受托人委托具有资质的资金托管机构(托管人)保管企业年金财产,提供资金清算、会计核算与估值、投资监督;委托账户管理机构(账户管理人)为企业和职工建立账户、记录缴费与投资运营收益、计算待遇,向职工(受益人)支付和提供信息查询等服务;委托投资管理机构(投资管理人)对企业年金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进行投资,以实现企业年金基金的保值增值。
二、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原则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原则主要有: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在对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风险进行管理时,必须是以维护和强化这些原则为前提,而不能弱化和破坏这些原则。(1)安全性。企业年金作为企业和职工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关系到企业职工未来的生活保障问题,也涉及到整个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又由于其承担风险的能力明显低于一般证券投资基金,因而保障企业年金基金资产的安全是最基本的原则。(2)收益性。企业年金作为养老金的特性决定了其投资的最低要求,是要保证年金的投资收益率要能够高于当期的通货膨胀率,以维持年金基金的购买力水平。年金基金由于基金的积累和运作呈现出的长期性特点,所以应从中长期的稳定性加以考虑基金的收益性。(3)流动性。为了满足符合条件职工的待遇给付和账户转移等情况对提现的要求,企业年金的部分资产必须具有一定流动性,以确保有足够的货币资金。企业年金基金的流动性要求的大小与年金计划参与者的年龄构成有关。
三、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风险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风险是企业年金基金在投资过程中,由于主观原因(如投资决策失误、投资组合选择不当等)和客观原因(经济的周期性、利率波动、政府政策变化等)的影响,导致未来收益低于预期的不确定性。(1)外部风险。外部风险分为宏观经济环境风险和投资项目风险。宏观经济环境风险是与整体市场相关联的风险,属于系统风险,主要包括和宏观经济环境相关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经济衰退风险等,此外还包含自然灾害、战争以及恐怖事件等不可抗力对年金基金的风险。投资项目风险主要指所投资的各种投资工具资产价格变化所带来的基金收益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波动性不同的是,投资项目风险是由投资对象所带来的风险,与市场上其他的投资者无关,属于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投资多元化进行分散。(2)内部风险。主要有投资决策风险和委托风险。投资决策风险是指由于投资管理人的投资决策失误而影响基金收益的风险。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投资管理人投资决策出现失误的概率较高,投资决策风险较大;委托风险是指由于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是以信托关系及委托关系为基础开展而产生的风险。企业年金基金涉及的当事人很多,委托关系复杂,很容易产生道德风险。特别是在投资环节,由于每一个年金计划下都会有多个投资管理人,扩大了当事人数量,加大了投资环节中产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
四、防范企业年金基金投资风险的措施
为防范年金基金的投资风险,确保年金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允许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于实业,分散资本市场的投资风险。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很不完善,可投资品种不多,且风险都较高,为降低年金基金的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率,应允许年金基金投资与实业项目。因为实业项目投资的风险收益性质显著不同于股票和债券等传统金融产品,企业年金等长线资金对实业项目的投资,可以起到分散风险、提高收益率的作用。在进行实业投资时,可以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主要投资于技术含量高、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也可以投资于国家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风险小且有稳定的收入回报,符合安全性和收益性原则。虽然实业投资具有投资期长、流动性差的特点,但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通货膨胀,应该是可以选择的投资工具。(2)健全年金基金投资管理风险补偿机制。按照《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的规定,投资管理人从当期收取的管理费中,提取20%作为委托投资资产的风险准备金,专项用于弥补委托投资的年金资产的投资亏损。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余额达到委托投资的年金资产净值的10%时不再提取。每年度终了时,若企业年金投资资产出现亏损,累计提取的风险准备金应用于弥补投资亏损。但在风险准备金不足以弥补投资损失时,仍会导致员工长期利益受损,投资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为了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首先要增加每年提取的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比例至投资管理人收取管理费的30%,且余额达到年金资产净值的30%时方可停止计提,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来弥补投资亏损;其次可为年金基金设定一个基准收益率,当实际收益率超过基准收益率时,基准以下的收益全额向职工个人账户进行分配,基准以上部分,按照20%的比例计提超额收益准备金,超额收益准备金余额达到年金基金净值的20%时可不再计提。当年金基金投资收益率低于基准收益率时,可用该准备金进行弥补。此项准备金还是属于基金资产,进行风险补偿,起到以丰补歉、平滑收益的作用。再次可以适当引入担保机制,由投资管理人向商业担保机构缴纳保费,对投资收益进行定量担保。保费从投资管理人的投资管理费中提取。这样不但减轻了投资管理人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风险补偿金的来源。(3)加强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环节的外部监管。在当前我国的年金制度下,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行涉及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保险等不同行业,就需要对投资管理人的经营业务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将对机构本身的监管转向对企业年金计划整个的运作环节的监管。因此单个外部监管机构已经不可能完成对整个运作环节的风险监控,需要各个监管机构实行协调监管,这既包括监管机构间的信息合作沟通,也包括监管手段和策略的协调实施。为了避免各监管主体之间各自为政,可定期召开联合会议实现信息的共享或者是开发先进的企业年金管理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汇总和公布,使各监管主体可以在第一时间接收到信息,加强信息的沟通,确保外部监管及时到位,降低企业年金投资风险。(4)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及时发现投资管理人在投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将各种风险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信息披露提高了企业年金运营的透明度,使参与各方获得充分的信息,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和损失。除了人保部年金信息报告制度规定的季度和年度的管理报告外,投资管理人还必须将年金投资的成本、效益及其他重大事项及时进行披露,监管机构则着重审查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这样,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人才能置于监管机构和年金受益人的双重监督之下。由于我国企业年金发展时间并不长,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使得基金投资风险加大。为防范投资风险,需要优化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资产配置,分散投资风险,同时完善风险补偿机制以和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加强外部监管,来减少企业年金投资风险,确保年金基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杨长汉.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研究[J].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李跃,史丹丹.我国企业年金投资风险管理机制的再设计[J].上海金融.2009(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金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