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智慧课堂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智慧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智慧课堂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智慧生成;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3.5;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59-0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智慧地教,才能实现学生智慧地学,而这种教学智慧的生成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捕捉数学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培养自身的教学智慧、优化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智慧在课前预设中生成

教师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深刻解读,找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课前教学预设。而通过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案例:在进行“可能性”的教学时,教学内容涉及到了必然事件、可能事件、不可能事件及等可能事件的概念的说明,继而要求学生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并学会用分数表示简单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采用不同难度的游戏将抽象的问题实例化,同时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首先,通过比较简单的抛硬币游戏,看看会有几次是正面几次是反面,从而让学生明白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是相同的,都是1/2。其次,在一个盒子里装入白、红两种不同颜色的球,让学生进行摸球的游戏。当盒子里只有一个白球和一个红球时,摸到白球和红球的可能性也都是1/2,但当盒子中的白球和红球的数量发生变化时,摸到不同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当盒子里有一个白球和7个红球时,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变成了1/8,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变成了7/8……通过对盒子中白球和红球数量的变化,能让学生加强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再次,可以再次加大难度,进行摸扑克牌的游戏。教师提前准备好6张扑克牌,分别为红桃A、红桃2、红桃3、黑桃A、黑桃2、黑桃3。通过让学生进行摸牌的游戏,向学生提问:摸到每一张牌的可能性是多少?学生通过讨论后可以得出结论,一共有6张牌,所以摸到每一张牌的可能性是1/6。教师接着问: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多少?这时可以引导学生,6张牌中有3张红桃,占总数的3/6,也就是1/2,所以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1/2。再追问:摸到3的可能性是多少?6张牌中有1张红桃3、1张黑桃3,所以摸到3的可能性是2/6,也就是1/3。最后,再通过迁移应用,进行拓展提升。生活中,人们搓麻将时常用抛色子的方法来决定谁先摸牌。教师可以拿出1个色子并提问:抛色子时,每个数字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对色子的形状进行观察,色子是有6个面的正方体,每个面都分别写着1、2、3、4、5、6,所以抛色子时每个数字朝上的可能性是1/6。这样的预设充分利用了直观的情境,层层深入地解释了数学概念,有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思考,看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反映了教师教学预设的智慧。

二、智慧在课堂教学中生成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有些突发的问题是教师无法进行课前预设的,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这些问题,对与教学相关的有效信息进行快速捕捉,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充分利用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促使学生自己生成智慧,这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最高挑战。教学案例: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关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问题,学生之间出现了争论。一部分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而一部分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学生表示:只要把平行四边形左边的三角剪下来拼在右边的三角上就是轴对称图形。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学生表示: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并不能重合,因此不是轴对称图形。此时,教师不能简单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判断。这时,学生会对两种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平行四边形对拆后,两边只是面积相等,而通过裁剪,图形的性质已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平行四边形了,所以不能说明平行四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通过裁剪拼接可以形成矩形,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不能说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菱形也是平行四边形的一种,但它是轴对称图形。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针对课堂上突发的争论,对学生进行了启发式的引导。整个过程中,教师都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思考,使他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更加深刻。

三、结束语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智慧的引导。想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并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主动进行心智的开发,为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一、精心预设,提高教学预设的开放性和可变性,促进教学生成的有效性

高质量的课堂生成源自于高质量的课前预设。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是复杂多变、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更需要教师对各种问题进行周密的考虑与布置,做到胸有成竹。

首先,教师要认真读懂课标,才能弄清楚课程标准在各个阶段所提出的不同层次的目标,把握住教学方向;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抓住教材中可能引导学生生成的“联想点”和“发散点”,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智慧。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备课时要突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质性环节,做到:明确学习目标,注意知识连接,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精心设计实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操作、探究、交流、体验的情境。

其次,教师要熟悉学情,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与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教学预设时,教师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会有怎样的体验,探究会有哪些答案,实验可能会出现哪些异常情况,题目有几种解法,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在哪里……教学预设从关注教师的“教”更多地转向关注学生的“学”,这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调控生成的基础。

例如氯气性质的教学,如果预设的教学过程为:由新闻报道氯气泄漏事件引出课题,学生从画面上带着防毒面具的工作人员会自然联想到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从工作人员向空气中喷洒液体、槽罐浸泡在液体中很容易想到这是在处理有毒物质。那么,这种向空中喷洒的液体是什么?槽罐又浸泡在什么液体中?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油然而生。究竟是何物质?学生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水,真是水吗?放手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在实验中,学生发现氯气不能被水很好地吸收,很快地明确液体不是水,这时氯水的性质研究成为自然。结合氯水呈酸性,请学生选择合适的试剂吸收氯气,并实验验证,使问题迎刃而解。当然课的最后还可请学生谈谈今后若遇到该情况时的应急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这样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通过师生的交流和实践,学生深切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等方式,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不断被强化,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创造出“新知识”,从而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教师要重视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树立“丰满与留白”的理念,进行弹性预设,给生成留下空间。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要把课堂的学习预设得满满的,不留一点余地;要给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放的时空,为知识的动态生成、学生的自主建构留有余地。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立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即强调生成空间。弹性预设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多种渠道,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拓展广阔的空间。

二、即时引领,提高课堂教学的指导性和激励性,催化课堂生成的智慧性

首先,教师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注重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

其次,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生成的良机,点石成金。学生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出现了“瞬间不同的声音”,教师面对这种“意外”要迅速进行反应:“这个想法是否更有价值?”及时引领,从中发现把教学进一步引向深入、拓展延伸的新“契机”。

第三,要有一双慧眼,能及时分辨教学生成的实质,及时调控教学走向。

总之,预设使教学走向有序,生成使教学充满灵气,使教学走向思考,使教学充满生机。只有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重要的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广阔发展的时空。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必须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并通过不断反思深化对教学过程的智慧积淀,提高教学过程的科学和艺术性,提高教学生成的可持续性,使突发的课堂生成成为意想不到、预设不到的教学亮点。

[参考文献]

1.魏现州《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龚雄飞《高中新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7)

篇3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课堂教学 生活

当代的中国,一切均处于变革之中,教育也正在接受改革的洗礼。教育回归生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在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应当引入生活化理念, 注重把政治理论和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我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入手谈谈做法。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生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基于上述思想,我认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及知识背景出发,以“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教材知识与重大时事政治、学生生活、风土人情、民族习俗等紧密联系起来,最终实现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融合。“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教学模式是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在教学实践层次上的一次课堂革命。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做到把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1.基于国内外教育家关于生活教育的观点

“教育即生活”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一个重要观点,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说:“我认为不通过各种形式或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来实现的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便形式呆板,死气沉沉。”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陶行知先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教学走向生活的观点。显然生活教育成为现代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教育理念。

2.基于对当今课堂教学的反思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不是很感兴趣,存在这一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在于许多教师重视的是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说教,忽视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活生生的实际,忽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缺乏生命教育。

3.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鲜明的方向,其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生活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生活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因此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倡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回归生活世界。

4.基于高中生已经具有十分丰富的生活经验

高中生并不是空着头脑进入学校的。在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生活经验,感受了许多政治现象,比如商品交易、消费品市场等。这些生活体验对他们的学习将会产生无法替代的影响。这些知识与生活经验为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策略

1.精选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有兴趣。要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就要把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政治学科的联系,打通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界限,把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让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课堂。比如在《经济生活》当中,讲到《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内容时,我引入了“彭水一中一卡通”,这个例子学生会感觉到,信用工具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又如:在《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我国的主要税种》的教学中,我列举了个人所得税修改的相关材料,并结合我国的税收的性质作用,个人所得税的计算,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学过的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分配制度等多角度思考,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关注时政的热情和信心以及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2.创设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

平时的教学应充分注意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生活中选取情景,在有机提炼、再创造、深加工的基础上,设置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思考、辨析、提升和回归,做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例如讲授《树立正确消费观》时,我引入了以下材料:小明的爸爸想买辆小轿车,理由是,有几位同事都买车了,不买显得没面子,再者回老家看望老人有车也方便,还是买了好。小明的妈妈认为,夫妻都是工薪族,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上有四位老人,孩子正上高三,明年就上大学,正是需要花钱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夫妻俩上班地点都很近,买车实在没有多大用处。小明左右为难,一会儿认为爸爸说的有道理,一会儿又觉得妈妈说的正确。

(1)他爸和妈各是一种什么消费心理?(2)怎样看待它?此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创设生活情境,将真实生活中的“活”水引入课堂,缩短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学生的情感被真实的生活情境点燃,更易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实现启智明理的育人效果。

3.采用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

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生活,就要去区分不同年龄层次,不断探索和把握高中阶段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教师要根据学生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善于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让教学方法回归生活,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例如在讲述《生活与哲学》的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时,举例 “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并于电视机内播放出来。学生在找和看的过程中思考老师出的相关的一些题目,如“嫦娥一号”的成功是谁的功劳?这是不是证明人可以改变规律来为人类服务?这可以看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规律是什么关系?等等。学生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明显高涨,问题的正确率也明显提高。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当前实现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手段。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也在不断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现实世界中生活的人。我们应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与理解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只有真正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实际生活技能,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政治课堂教学 学生 主体性 发挥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在观念上已开始对传统的课堂师生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4年的教育报告中对于未来的教育给予教育对象的影响作了以下表述:“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最大、而且是最困难的一个问题。”在“高效课堂”改革的今天,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中心,课堂教学中教师所作的任何努力,根本上是为了使学生具有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

事实上,课堂教学改革走到今天,一种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正在悄然诞生,那就是“教——教会学生学习”,“学——学会如何学习”。为此,我们已经达成基本共识,那就是课堂教学应较少地致力于知识的传递和储存,而更应努力地使学生获得自主、独立地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这种对传统课堂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并不是要贬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要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即由原来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要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做的应该是尊重、理解、关爱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一个展示和发挥自己的舞台,只有这样,这一代孩子才能赢在未来的终点。

1 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主要表现

1.1 应试教育势力强大,重升学率。以往的教学,主要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完成升学率。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和觉悟提高。那种始终萦怀于中国人民心中的“升学梦”使得课堂教学总是热衷于追求书本知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这种教学模式严重破坏了教学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和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使得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一纸空谈。

1.2 固守传统模式,重灌输。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问题,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自主、合作、探究。从课堂教学模式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堂活动的主宰者: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的纯粹“单边活动”。先教后学,教支配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极大的限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的发挥。

2 政治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对策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是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上充分依靠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也就是,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而服务。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不断提高学生探索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这一问题谈一些体会与看法。

2.1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实现角色转变。比如,在讲解消费者合法权益时,我就内容涉及到的一部法律、五步维权、九种合法权益讲解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侵权案例,当自己或者别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维权等问题交给学生。顿时,课堂上,学生跃跃欲试,积极讨论,有的用对话形式,有的用介绍形式,有的用表演形式,让我感到一阵阵惊喜。学生在课堂上就自己观察到的侵权案例,怎样去维权的问题进行讨论,我稍做点拨,学生就会顺利而快乐的进行下去,在课堂上我发现了许多原本该发现而没有发现的东西。我感慨:课堂,应该给每位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

显然,在这节课中,我主要充当了课堂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参与的机会。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与教材互动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把学习当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自然就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帮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课堂真正实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2.2 创设教学情境,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显然,学习的兴趣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感兴趣,学习欲望就强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为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有了这种能动性,学生就会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政治学科的要求,运用各种手段创设学习情境,把教学情境生活化、生动化。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上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准确把握学生的生理、心理、文化知识结构、情感体验、能力特点等实际状况,要选择那些大多数学生共同需要和普遍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会在“学习——思考——质疑——提问——释疑”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来,学生就会主动、自觉深入地去探究和思考问题。

比如:在讲初三思想政治课“面对责任的选择”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说明在责任面前人们不能逃避责任、推卸责任,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我在网络上下载了感动中国新闻人物——郭明义视频剪辑,在课堂上通过播放,学生很快理解了郭明义的一生。接着,我问道:在爱心的路上,付出永无止境,我们在感动的同时是否也该行动起来呢?学生们纷纷畅所欲谈,立表决心:献出一份爱心,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感染”爱心。最后,我用2010年感动中国郭明义的颁奖词结束了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这就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心之情,以情激情,打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这样,不仅巩固了对知识的学习,培养和发展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了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中。

2.3 善于指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活动,让学生自主成长。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活动,才能切实地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叶圣陶说:“一个人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心灵上的自由、教学上的民主,及时调控,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我尝试、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选择,最终让学生在自主课堂上学会学习。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查询必要的学习资料,让其通过自身努力认知与理解的方式去获得相关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者,才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这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自学是解决学习中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最终实现政治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薛会娟.怎样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创新学刊,2012(9)

3 门秀萍.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总论.光明日报出版社

4 课堂教学改革与教育教学研究.泰兴市教育局.泰兴市教育学会

篇5

一、巧妙精心的课前准备

“智慧的提问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构思巧妙,“巧妙”指的是自然入题,顺水推舟,没有斧凿之痕,言简意赅,精炼扼要;除了“巧妙”还要“得当”。“得当”指的是要扣住重点、难点,并要富于思考。反之,则会使学生厌学。例如:在讲到“建设魅力中国”这一主题时,有老师提问:“如何建设美丽中国?”实际上,这个问题比较笼统,设问不具体,学生不知道是从经济学角度还是从哲学角度回答,因而可以说是无效提问。

二、灵活多样的课堂提问形式

问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注重提问方式和方法,提问不但要“巧”,更要有“当”,使“问”的知识真正起到牵线、搭桥和引路的效果。

1.直问和曲问

直问即直截了当、浅显明白的发问,提问的目的在于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切入主题,获得直接的答案。如:“公民如何有序地参与政治?”“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居民有哪些常见的投资方式?”这种提问主要是通过师生的问和答,帮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为学习下一步的内容做好铺垫。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问法就不会兴趣盎然,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

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曲问是一种迂回的提问方式,问在此而意在彼,曲径通幽地引入主题。例如:从政治学角度,谈谈为什么国家与政府不急着解决争端?(提示:①国家与政府的相关知识。②国家利益与外交政策的相关知识。)这样做既达到运用书本知识的目的,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培养政治敏感性,深入地感悟生活。

2.趣问和妙问

“问得巧不如问得妙。”要想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政治的兴趣,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就离不开趣问和妙问。趣问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创设问题情境,用趣引思,使无疑变有疑。例如:在讲解“联系的客观性原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请问一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吉祥数字有哪些?请问你的是多少?数字真的能给我们带来吉祥或灾祸吗?我还列举了“1644”这样一列数字让学生进行主观随意猜摸,对这样的提问学生颇感兴趣,还真的形成有趣的两种意思:“一路死死”和“多拉发发”(从音乐符号联想),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如果这样问:8是“发”,4是“死”,你认为数字有这样的联系吗?这样的提问对学生来说是索然无味;另一方面可以采用趣味性的知识提问,学生也会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考。如:在学习人民监督政府的权利时,传统的导入是:“我国政府的性质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那么就应该是人民监督政府。”而有老师引用了中国思想家孟子的一句话:“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请问:这句话所说的监督主体是谁?可见,同样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提问,设置一个情景,所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样的情景提问不但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

3.正问和反问

正问,即深入浅出地就相关政治知识提出问题。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需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必要的疑问,如:关于怎样引导学生理解民主的真实性两个方面,可这样设问: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人权得到了较好的保障。这体现了真实性的哪个方面?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并理解和掌握课本的内容。反问,是指从问题的背面发问,逆其道而行之,以突出正面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有人说:“网络上晒客没有不能晒的,我的地盘我做主。”请你加以评价。晒客真的什么都能晒吗?这种正话反说,通过不同角度的提问,不仅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引导学生多方思维,多层次认识和理解有关政治现象和问题,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自主学习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受到了挑战。传统教学注重结论而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因而必须转变。教学应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也就是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作用。这是新课程的理念,也是有效课堂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

一、课前备课做到“心中有教材,更有学生”

每位教师进入课堂前,都要首先弄清楚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所要运用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维度的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清楚这节课如何运用展示、检测和评价等多种方式去促进学生学习,比如展示哪些材料、哪些观点,用何种方式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何应对,如何评价,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头脑中始终要有学生,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他们能接受吗?简单说来,就是在头脑中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钻研、处理教材去备课,才能在课堂上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创造条件。

二、在课堂教学中唤醒、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只有学生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要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讲课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传授知识的那个前提――你的学生被你唤醒,受到了激励,得到了鼓舞――从而参与到课堂中主动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当做主体性的个体,尊重其人格,淡化对学生的强制和约束,更多地给予启发、诱导和鼓励。对此,笔者认为两个环节值得注意。

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情景教学有着特别的意义。我们的学科理论性强,而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要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花一番心思。例如,笔者在讲《弘扬民族精神》这个内容时,播放了校园里有些学生的不雅表现,让学生体会“民族精神我弘扬”的深刻意义及责任感。这样的教学情境显得很自然很亲切,学生能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是自主学习的开始,也是教师顺利引导的前提。

2.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潜能

如何提问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争先恐后“跳起来”,有所悟有所收获,这是我经常思考问题。提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随意,要结合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找准能诱发他们兴趣点来设问。这样的提问既不能高不可攀,让学生回答不出来陷入尴尬境地,也不能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到答案,丧失挑战性。有人说过,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非常有道理。“跳起来”――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得到“桃子”(结果)是一件身心愉悦的事情,这个过程中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另外,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忽视了差生,否则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因此还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换不同的角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信。

篇7

2013年11月29号是笔者学校两年一度的大型公开课的对外开放日,笔者很荣幸地在高一(15)班开了一堂毕生难忘的英语课。

笔者开课的内容是模块二第二单元的Project,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旅游小册子有基本的了解,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做成一个简单的旅游小册子。回想这节课的整个过程,笔者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颇感满意的几个方面:

一、轻松愉快的导入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后十年功。要想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必须对涉及的话题感兴趣,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相关背景知识。课前笔者搜集到了泰州当地许多旅游景点的宣传小册子,课间给每个小组分发几本,同时还播放了一段泰州风光的视频。一是活跃一下气氛,二是为课上的问题做准备。上课刚开始笔者就引导学生思考:一般的旅游小册子上有些什么信息(What ’ s usually in a travel leaflet?)。等学生们或多或少地回答出一部分,我再进行补充,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充实并完整。

二、巧妙自然的语言输入过程

通常我们对于Project课型的处理,往往会演变成Reading(阅读)课型。为了既能体现Project课型的特点,又要依赖阅读为手段来实现这节课的任务,笔者作了深入的思考。

首先,这节课的目标是做小册子,不是一节阅读课,因此绝不可以花过多的时间处理课文的所有信息。但做小册子的语言素材也有相当一部分需要来源于课文,因此笔者反复推敲课文,精心设计了三个相关问题,分别关于地理位置(Location)、地名的历史由来(History)以及特有的秀丽景色(Scenery)。而这些问题的答案中就蕴含了笔者希望学生掌握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的处理使得文章的信息理解与制作小册子所需语言材料的输入过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其次,仅有课本上的表达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课文中描写香格里拉的语言不完全适用于描写我们泰州,因此需要帮助学生额外地输入一些其他的表达方式。笔者的理念是不能让学生因为畏惧而退缩,他们很可能会在描述的过程中一时想不起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其结果肯定是既浪费时间又毫无条理。所以在制作之前唤醒他们沉睡的记忆,激活一些他们熟悉的语言表达显得尤为重要。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创设了一个情境:需要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做出一个我们学校的小册子,将我们学校的Location,History,Scenery这三块的内容分别穿插在课文三个问题中间,既对文中句型起到了操练的目的,又自然而然地引申了关联的教学内容。

纵观整堂课,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不但学了一个课文中的小册子,而且还完成了一个我们学校的小册子,语言材料的输入可谓足以,所以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够游刃有余地制作泰州某个景点的小册子了。

三、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让学生掌握英语学习方法。在这节课的大多数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的参与度极高。有导入部分单个学生的参与,有课文分析部分同桌之间的讨论,还有制作过程中小组的合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到最大化。

四、有据可依的评价标准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所有学生的课堂,不应该是仅仅几个学生在积极活跃地思维,而其他学生却在消极休眠的课堂。在分组制作完小册子并让多组展现自己作品的时候,笔者考虑到在座的其他学生可能会觉得那是别人的事,而出现无所事事的情况。于是我在学生呈现作品之时,就在屏幕上给出评判标准。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清楚地了解了好的小册子应该是什么样的,还会很认真倾听,不敢懈怠,能够轻而易举地选出最好的一组。这样在整节课上,所有学生都有事可干,思想到最后都是在运转着的。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探索;智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7-0023-02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向智慧课堂的转变,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彰显智慧课堂的优势,使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智慧思考”的重要意义。学生在智慧课堂的学习体验将更为优越,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其积极探索、敢于质疑的学习精神。构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智慧课堂,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一、以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必须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兴趣基础上。如今的中学生知识结构与过去大不相同,他们是从小接触信息技术的“新人类”,从小就生活在信息环境中,对于这些中学生而言,计算机更像是一种工具,能够改善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因此,教师要明确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创新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新颖的知识技能引导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无穷魅力。正是由于中学生对信息技术早有接触,教师更要以先进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抱以更高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Windows用户界面”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对窗口背景、图表视觉效果进行改变,对任务栏进行调整、对任务窗口进行切换,这些实用功能也许是学生平时不了解的,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会对窗口的便捷性有更为直观的了解。通过窗口操作的变化,学生会将这些新功能与日常使用经验建立起有机联系;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快地将这类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从而获得成就感。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能够为未来的专业化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以智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占据课堂主导位置,而教师处于引导位置。只有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实现“课上课下互动互补”的良好教学机制。由于中学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较为薄弱,逻辑思维和理论理解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消化吸收课堂知识的过程,逐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得益于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巧妙的课堂设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出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案。

例如:在“Frontpage”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内容,使学生根据软件特点进行简单的“Frontpage”制作。在制作内容的设定上需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可以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熟悉的风景,也可以介绍某一个历史人物,还可以根据童话故事设计相应的场景。由于“Frontpage”学习灵活性较高,能使学生较为直观地理解教学要点,同时,也能够更为清晰的分辨学习难点,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尤为高涨。通过课堂演示学生作品,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还有哪里是自己的知识盲区,只有建立起对自身知识构架的客观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智慧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信息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利用价值。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不但需要学生掌握牢固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信息技术智慧课堂的构建,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密切配合,同时,也需要学生之间协作能力的充分发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配合协作能力,并领会信息技术对于协作性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节点划分,然后,根据不同节点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学习小组,小组之间优差搭配,并由组长全权负责。这样的分组设置无形中构成一种凝聚力,使学生之间能够密切配合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计算机安全”一课前,教师可以布置与之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与计算机安全有关的信息收集,不同小组可以根据“国内、国外、计算机风险类型、后果、影响”等不同范围进行资料收集,从而强化对计算机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四、以智慧促进教学实践创新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是因为在该领域内,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的创新发展,才能使信息技术具备强大的持久动力。而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建立“信息思维”,具备用于探索创新的实践能力。教师要激励学生“敢想、敢问、敢实践”,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发挥创造性思维优势,构建起更具智慧元素的信息课堂。

篇9

关键词:智慧教学法;教学设计;课堂资源

一、智慧教学的内涵特征

所谓智慧教学,就是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智慧的教学,包括认知智慧、情感智慧、道德智慧、生活智慧和创新智慧。它一改过去教师成为课堂主宰,将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容器等“重教轻学”的现状,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修身、学会生活,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享受快乐与幸福之旅,既为学生的现实负责,又为学生的未来奠基,真可谓是走出了一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全新之路。

智慧教学的特征,教学一体,多维合作,自主建构,动态生成,情智交融,智慧共享。如:预设合作研讨的问题,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于学生深入思考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预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梳理,来设计“一石激起千层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具有引领作用的大问题。以问题为学生提升的阶梯,层层深入、步步引导,帮助学生“跳一跳”来“摘到果子”。

二、智慧教学法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1.丰富的教学设计内涵

智慧教学的策略是: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头脑风暴,激励赏识,自主建构。如:新授课学案设计重在全程导学。我所任教的班级中学生在利用学案预习过程中感觉比较吃力,这说明我在学案设计上还比较粗糙,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所以在学案设计时,在摸准学生学情的前提下,要在导学激励上下工夫。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设计学案的想法是:低起点、重基础、强化重点、适度拓展。学案的第一模块是智慧启航,学校的导学方式是“前滚后翻,做好铺垫”,即把重点知识进行复习回顾,然后再把预习旧知识和衔接新知识相联系。在预习新知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做到重视教材,强调基础。针对教材例习题稍做改动就可作为学案的一部分,不要变化太大,否则提高了难度,会影响多数学生的预习质量,这样也降低了学生预习的起点和知识的难度。在学案设计最后一环节,智慧珠峰这一模块,学校设计的习题是拓展题,前面的基础部分是中等生发挥的舞台,那么这部分则是优等生展示才华的天地。

2.利用课堂资源合理诱导

一堂好的语文课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能够使学生坚定信念,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很多时候,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能够为学生塑造一系列美的意境,并用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种美。比如,泰山的雄峻峭拔、荷塘月色的恬静幽美以及康河的迤逦婉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所需要承担的任务是如何使学生思维与教材作品描绘的意境产生共鸣,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美。例如,在进行《我的空中楼阁》教学时,文章中有着很多优美的语言,如:“小屋却像小鸟一样,像蝶一样,憩于枝头”“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这些语句都描绘出小屋的多姿多彩,教师需要构造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使学生思维能够沉浸在美的世界里。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因此,需要对这些课堂衍生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诱导。学生的错误为教师的教学赢得了契机,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首先做的并不是批评,教师的耐心对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师利用学生的错误作为资源,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轨道,这是智慧教学的一种表现。

3.幽默语言活跃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语文教学,幽默的语言会引起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使课堂变得活跃。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是照着书本进行教学,会使教学氛围显得僵硬。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组织幽默的语言,才能使课堂氛围变得灵活轻松。在教学过程中,幽默的语言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能够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简单轻松,这样在教学中教师更加容易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也能够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美。在课堂上,学生有时会因为没关手机出现铃声干扰课堂的现象,这时候会打断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教师这时候需要做的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趁机讲“暴发户相亲”故事,并告诉学生要在一些场合注意到自己的一些行为,在重大场合情况下,手机震动是很流行的,你们看老师是不是很时髦。这种带有教育意义的幽默语言能够打破僵局,使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使学生的注意力又集中到课堂上,这就是教师教学的智慧,能够有效地增进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距离,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教育凝聚着智慧,但要把智慧直接转化为学生的习得,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必须从一般教学走向智慧教学。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需要的是灵活、轻松、高效,只需要教师利用其智慧来实现。智慧教学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感悟和积累,并在实践过程中总结进步。

参考文献:

[1]徐金梅.职高语文教学应注重快乐教学法的运用[J].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2012(1).

篇10

关键词: 初中数学 主动建构 思维活泼 思维碰撞

数学教学需要学生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我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进行以下三方面思考和实践。

一、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需促其积极主动

从相关意义上说,学生学习数学主动积极,一般来说数学思考则比较容易获取成功。反之,则不然。平时数学学习,说得不好听,学生都是在老师胁迫之下思考,学生的思考一来不大可能到位,二来不大可能获取真实意义上的成功,学生形成的数学思考应当是毫无价值的。因此,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首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呈现主动积极之状态。想方设法让学生呈现主动积极状态的数学思考,思考内容应当具有价值。平时我们也让学生思考,但思考的内容让学生感到不屑一顾。这样的数学思考,学生感到无任何头绪。因此,让学生的思考有点咬嚼。要让学生在思考中产生这样的感觉,那就是越思考,越感到思考出味道,而且渐渐感到一些特别芳馨的味道。如教学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问题,首先让学生主动弄清实际问题的意义。鉴于学生接触实际较少,实践经验不是相当足,许多实际问题的意义也不清楚,许多术语不熟悉,当学生主动了解测量中的仰角、俯角、视线、铅垂线等,还有剖面图的意义、航行中的方位角后,才能在理解实际问题意义的基础上,解决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考。

二、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需促其积极活泼

平时数学教学中,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数学应用题解答按照学生的解题思路,其列式和运算结果都无话可说,但按照标准答案判定,是不可能正确的,当然完全不可能给分。当大大一叉打上时,内心还是为这些孩子惋惜和同情的。孩子们为什么在数学训练中如此不成功:因为学生的解题思维有偏差,路径上出现问题;学生思维过程比较呆板,形成不了比较理想的、生动形象的思维。对此,在学生数学思想形成时,需要思维的积极状态。从平时数学教学的诸多实践来看,如果大家都生动活泼地思维着,则学生数学思考可呈现出多层意义上的活泼思维,一个个学生将活力四射地思维。应当看到另一现实是,学生的思维是极容易受阻的,学生在思维中如果离开理想的航灯,或暂时失去理想的航标,则学生的思维不可能生动活泼起来。有时还会导致学生失去思维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学生在数学思考中失去理想的心灯,教师有责任将其重新点燃,让学生在光亮心灯的继续照射下,实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活泼思维,进而获取极为理想且十分完美的数学思考。

三、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需促其积极碰撞

初中学生的思维与小学生相比,应当说已经产生一定意义上质的飞跃,学生的思维敏捷,进行数学思考的速度比较快。但我们也看到初中学生个体智慧形成的思维力量是有限的。何为学生思维的碰撞?需要让学生产生比较积极意义上的思维涟漪,需要凝聚班集体学生的集体智慧。但在平时数学教学中,我们感到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多在集体智慧的凝聚上有所忽略。究其原因是不少学生没有能够真正获取集体智慧凝聚的实惠,还没有能够真正获取集体智慧凝聚的乐趣,有时不少学生苦闷。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需促使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积极的思维碰撞。调动所有学生合作思维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具有思维碰撞的良好心态,尤其必须让一个个学生看到思维碰撞对自身智慧发展的作用。如让学生理解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时,即围绕同圆或等圆,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进行小组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气氛相当热烈,讨论时大家不仅讨论着定理,还讨论着相关定理的拓展。大家不仅在定理的讨论上获取数学思考的引发,还从数学定理的拓展上引发出数学思考。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课堂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实践,需从引发学生数学思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构建知识,形成知识网状方面出发。

参考文献:

[1]顾秀琴.数学课程改革中提升学生探索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0(23).

[2]徐菊华.培养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2014(8).

[3]沈艳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