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

篇1

关键词:高职英语;审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在全国政治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职学生的思想文化意识的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思政课上,高职教学中的各门课程都要树立“立德树人”的意识。高职英语教学的开设不仅具有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能力,更在于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深刻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高职英语教学必须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主动担当使命,培养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

美育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价值观处于发展和成熟阶段,他们的价值取向需要科学的价值体系来证明和指导。在本次研究中将以高职英语教学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性为基础,结合具体情况,对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分析。

一、高职英语教学教学中问题分析

从80年代初至今,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近些年高职教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笔者多年从事高职英语教学深深体会到高职英语教学在审美,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选材认识不准确,重西方文化而轻中国传统文化

现行的高职英语教学中大多教材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应有的爱国主义情怀,盲目崇拜西方文明,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忽视了传统文化教学,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一般的英语教材选取的文章主要以西方现代文作为教育蓝本,内容包含西方的科技、教育、文化、宗教等方面,其中一个重大的缺失就是过于注重西方文化,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中国文化的灌输。许多学生以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为时尚浪漫,却不知道清明节的神圣肃穆中秋节的浪漫传说,甚至连中国最大的节日春节也说不上来龙去脉。

(二)教学中照本宣科,重语言知识教学而轻文化思想提炼

许多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中重语言知识教学,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忽视了英语作为基础课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功能。高职英语教学一方面要遵循通用英语阶段的语言学习规律,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材料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是学生在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发现自我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自觉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跨文化语言能力,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深度融合。

(三)教学计划单一,重课堂灌输而轻课外渗透

作为高职英语教师不能忽视课外对学生的文化及思想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渗透。学生审美感受的来源许多层面都是通过教材、教学等途径由教师教授与自我学习的发展而来的。而教师的教授与学生自我学习阶段所接受到的美感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的讲授偏爱与教材的选取。

二、深入挖掘教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自信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本论文以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的《大学“文化体验”英语》教材为例。本教材将中华文明和文化融于英语教学,通过英语学习,让学生更加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能用英文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交往,提升文化软实力。

(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自信

大学“文化体验”英语系列教材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双向跨文化意识,设置按主题分类,内容选择时加强了对中国文化的宣传,涉及中西方文化中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宗教、体育等等填补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的缺失,发挥教材应有的对学生既培养知R,又培养人文素养的作用。教材改变了英语教学中以介绍西方文化知识为主、缺失中华文明传播的状况,使中西文化结合起来采用对比式加强中国文化宣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的元素渗透于教材,让学生成为既了解西方文化,又牢记中国历史与文明,成为具有较强明辨能力和主动传承中华优良传统的新一代知识分子。

(二)丰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

本套教材资源丰富,内容详实,兼容中西文化。在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就介绍了伊甸园中亚当与夏娃的神话故事,同时也介绍了中国的开天辟地、女蜗补天、夸父逐日和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第二册第三单元是关于航海与探索。郑和下西洋给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哥伦布航海则是西方开拓殖民地对世界经济掠夺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在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二单元Confucius,课文讲述了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以及孔子思想。课文介绍了仁、义、礼、智、信、孝等哲学思想。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英语教学当中的实现途径

作为高校英语教师,我们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关键词导入法

课堂导入好了,学生会很快进入状态。教学过程也会顺利实施。本套课本中有一些优秀的篇章,比如在第三册讲到了一带一路在英文中为onebeltoneroad很是生动形象,还有“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四大发明唐三彩等等极具中国风中国特色的词汇。汉语中耳熟能详的的词汇在英文中能找到其对应的说法,学生肯定极有兴趣,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人物性格分析法

本套教材中有很多人物,不管是神话传说还是历史人物和现代人。比如第一册中有孟姜女,孟姜女是中国文化传说中忠诚之爱的典范。在第一册第二单元中讲述了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孔子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国家、人民的关注都融入自己的教学当中,形成了儒家学说。

(三)主题活动渗透法

英语教学中很多学校都会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内课外活动来丰富英语教学。我们可以把这些活动跟学习英语与认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以课文为参照以生活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来进行。

篇2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 管理 干部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280-01

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强调,“从严治党的重点,在于从严管理干部,要做到管理全面、标准严格、环节衔接、措施配套、责任分明”。党要管党,关键是要管好干部;全面从严治党,重点是要严格管理干部。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向基层延伸,从严管理干部成为一项重要工作。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让互联网成为组织工作的新阵地,新媒体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力量。加强新媒体技术在干部管理的应用,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从严管理党员干部面临的新挑战

1.Υ统干部教育管理培训方式的挑战。当前,随着“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的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干部教育管理培训,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实效。看到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存在的个别问题。如在个别高职院校中,还存在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单一,教学手段陈旧、内容缺乏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干部培训方式主要以邀请专家、领导作报告的形式,缺乏实践性课程。授课过程一般会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培训的内容注重理论、文件解读,存在理论性与实践性不同步,形式相对单一。对教育培训对象缺乏从年龄、工作经验等方面分层次、差异化培训。有些教育培训广而浅,缺乏专而深。教育培训载体缺乏创新,教育手段简单化,对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媒体技术运用较少,教育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2.对传统干部监督管理机制的挑战。传统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在建章立制、规范细则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在实际干部监督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些干部监督意识不强,不愿意被上级、同级和群众监督;监督制度执行上,还存在落实不到位,手段相对单一,措施执行效果不佳等问题。如“八小时外监督”的问题,传统的监督管理措施对工作之外的情况存在“管理空白”,就容易产生“朋友圈”“生活圈”不健康的问题。管理监督的手段在利用新媒体技术上还相对滞后,尚未形成党内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家庭监督等机制体系。

3.对新媒体技术应用重视不足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QQ群、微信平台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已经得到普遍应用。新媒体技术信息传播,具有的信息内容简洁、便于操作、共享信息、个性突出、互动交流等特点,已逐渐成为人们分享经历、表达意见、关注社会发展现状的交流大平台。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新媒体技术应用上做了大量工作,利用一些APP软件、微信等来实现考勤等工作。但在个别高校中,还存在对新媒体技术应用重视不足,在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干部管理教育等工作应用相对滞后,尚未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

4.与时俱进和创新意识不足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生活、时事各个方面,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理论学派等五花八门,对错、正反、美丑、善恶、真假交织,反复裂变循环,这些信息通过互联网、微信群、QQ群、微信平台等传播,多元的价值观意味着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健康文化和腐朽文化并存,这就为新时期从严管理干部,加强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更多的不可确定性和不可控性。所以我们要立足工作实际,将传统教育方式与新媒体时代环境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创新工作方法,从严从实加强干部教育管理,牢固树立理想信念,提升履职尽责的能力。

二、新媒体技术融入高职院校干部管理工作的原则

1.思想引领与内容多元相结合。全面从严治党下的高职院校干部管理工作,强调政治素质,突出思想武装头脑,把握好思想引领作用和内容多元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传播的内容丰富、多元的优势,在全体干部中营造学习先进思想、理念,向先进看齐,争做践行“20字”标准的好干部。

2.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在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要探索新方法,创造新做法,让干部管理更加务实、管用、高效。要将传统干部管理制度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提升高职院校干部管理工作影响力。积极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在继承传统干部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做好内容与传播有效结合,用传统党课培训提供历史和现实内容,利用新媒体网络和渠道,让干部通过新媒体通道寻找、学习党课培训视频等资料,形成新的传播方式、新的教育模式。

3.人文关怀与新媒体技术平台相结合。依托新媒体技术,搭建网络平台,加强干部信息收集和管理,定期进行数据信息研判,在此基础上加强完善沟通谈话制度,对存在问题的干部进行预警,“温馨提示”,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新媒体技术在高职院校从管理干部工作中实践探索

篇3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下,财经类院校已经由传统的财经类专业为主要教育方向逐步转变为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体,教育学、文学、工学、理学、法学等多学科为综合,各专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模式。音乐专业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秉承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即爱祖国、爱人民,具有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并注重行动,坚守诚信之德性的知行合一、明礼诚信、有仁有义,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音乐传承、音乐经营才干的新型音乐人才。根据市场对音乐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学科发展的规律,制定和适时调整音乐专业教学计划。在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定位的前提下,重视音乐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教学、实验模拟、项目教学、模拟实训、课外专业实践、企业实习指导等为主要教学方式,将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在音乐专业教学中,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革新、教育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以及教学管理模式的规范等方面在改革探索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财经类院校的音乐专业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增强学生社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保证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修养、动手与沟通能力、社会经验与职业敏感性等,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音乐人才。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音乐人才,不仅要求学生有“一专”,而且要有“多能”。“一专”要求学生须掌握至少一项专业技术技能,“多能”则体现学生的文化基础、综合知识面以及扎实、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修养。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社会大环境更需要的是全面性的人才,而单一性的艺术人才缺乏广泛的发展空间。数字化音乐教学在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良好的结合。学生通过数字音乐课程的学习,能够弥补音乐理论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得学生可以将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理论和音乐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学习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在音乐实践中增强对音乐的感性认识,为将来从事音乐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财经类院校音乐专业中数字化音乐课程的引入

时代造就了数字化技术,在社会需求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已经使我们的生活、工作、消费、行为、思维等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化技术融入音乐工作中后便产生了数字化音乐。数字化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时代的物质生产状况与科技发展水平,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与政治条件、经济状况、文化水平以及艺术氛围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字化音乐课程设计作为高校音乐教学中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对音乐作品审美意识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具有整合性。

在财经类院校音乐教学中,数字化音乐教学模式成为了传统音乐教学的有力补充,其自身与时俱进的优势,不但丰富了教学手段,还能更快、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专业教学中,通过音乐软件的应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字化技术在专业领域中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字化技术对于提高音乐工作效率所发挥的关键功能和重要作用,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音乐处理的能力。

数字化音乐教学模式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音乐教学模式。首先,传统音乐教学致力于真实情感的渲染,这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其次,数字化音乐教学中,它带来的大信息量和大部分信息获取渠道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知识堆积现象,从而导致抓不住学习的重点。另外,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部分区域还不能达到数字化音乐教学所需的教学环境。而在传统音乐教学的模式下,教师能够富有情感的与学生交流,可以有条理、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还可以在经济条件限制的情况下与学生面对面进行适时的教学。

三、财经类院校音乐专业的数字化音乐课程设置

数字化音乐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即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又是对全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推动。下面笔者将以数字化音乐系列课程中所包含的三个类别的课程为例对音乐专业教学中应用进行阐述。

(一)音频处理类课程

在数字化音乐课程中,主要以促进学生利用数字化音乐应用软件对相关音频素材进行处理,需要学生熟练操作软件的同时还要学会对相关音响材料进行处理,同时学会绘制曲谱。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给同学们布置的声乐作品的调高对于学生来说有时会高或低,如果调过高,学生就不能演唱上去,即使勉强唱上去了也会造成对嗓子的损坏;如果调偏低,学生演唱时就低不下去,即使低下去了声音也没有通透性。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学生就可以通过音频处理这一课程,在数字化音乐应用软件中对自己所需的调进行音频的无损转调,从而为科学的定制声乐课程学习材料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支持。

(二)数字化录音课程

该课程以学生熟练掌握数字化音乐应用软件录音部分的知识以及利用软件进行音频后期处理的方法为教学目标,要求他们能够系统地再现所需录制的音源,使其具备寻找声音素材以及保存声音素材的能力。

音乐是一门声音的创造性的学科,拥有良好的音乐素质需要具备一定的声音听辨能力以及音乐记录能力,音乐采风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这项能力。单纯的纸面音乐记录并不能完全还原所采集的声音的原貌,而只有通过录制才能将声音记录下来,通过声音采集硬件对声音进行录制后,再通过数字化音乐应用软件进行后期处理便能实现声音的完美再现,从而保存下来作为音乐学习的素材。

(三)数字化音乐设计课程

该课程以数字化音乐应用软件作为教学平台,并结合学生所学的基本乐理、和声、复调等课程知识,同时在熟练掌握软件功能的基础上展开音乐的设计工作,是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有效通道,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歌曲演唱或器乐演奏是学生走向舞台的必要途径,拥有一份制作精良的伴奏是他们演绎好作品的前提,演唱者或演奏者在良好伴奏的衬托下,使情感得到更好的发挥。进行数字音乐设计课程的学习,学生就能将内心对作品的感受通过软件平台进行展现,在反复视听与修改的过程中,得到最适合自己需要的伴奏。

要求或鼓励学生使用数字化音乐应用软件进行原创音乐的制作也是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真正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成音乐作品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要要求的。从音乐作品不仅能看出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扎实度,也能体现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把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就能做到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的一体化,培养具有良好素养的音乐人才。

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人性兼崇尚个性的教育手段。在课前使用数字化音乐应用软件的相关技术制作好教材范例,在课堂上边讲解音乐边播放音响,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后,让他们各自进行音乐的任意分解和组合去感受音乐音响的各种效果,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不断获得综合音乐素养的提升。

篇4

2011年,48岁的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出版了《虎妈战歌》一书,很快登上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引发了中西方教育热烈的争议。两种来自不同文化空间的教育立场的对话和冲突,证实了社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不同。我无意对中国虎妈式的“捆绑”教育手段与西方民主式的“容忍”态度作出非此即彼的判断,因为不同的理念和方式,背后是不同的教育立场。

但纵使世界上的教育立场千千万万,然殊途同归,教育的第一立场永远是“学生立场”。2015年1月,我有幸跟随“浙派名师”赴英研修团走进英国,每到一所学校,都能感受到以“学生立场”为第一的办学理念。但“学生立场”并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作为。无论是学习环境的创造还是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方式的选择,在英国,我们都能感受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再造与教师智慧,一场学习的革命正在英国的各所学校悄悄进行……

曾经,雷夫创造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惊叹与震撼,这位心灵导师倾其所有精力、美德与创造力打造一所教室的文化,教会学生一生受用的技能,培养了杰出的人才。而今,当我走进英国学校时,才发现校园每一寸空间都在创造着学习的奇迹,就像置身于第N个56号教室。

会伸缩的教室

我们到访的五所学校,不论规模大小、条件好坏,有个共同的特点:学校没有高大的教学楼,校舍由低矮的平房组建,走廊极其狭小,大小不一,位置零散,个别教室只能容纳三四人,就被安插在楼梯拐弯处的一个阁楼内,据说是单独辅导学生的地方。学校对每一寸空间利用都很到位,根据儿童所需进行功能划分。最大的教室不超过我们的室内篮球场,并用折叠门隔成活动式的两个小教室,大型集会时是展示厅,平时就是上课用的一般教室。这样的设计理念充分展现了英国人环保经济、注重内涵发展的价值观。置身学前班和一年级教室,就像走进游乐场。教室里有沙堆、木头、水管,还有锅碗瓢盆等厨房用具,多重建构的区域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内容,孩子们在玩中体验角色,感知快乐,探索世界,积累经验。学校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实践,许多课程都是通过游戏来实现。Didsbury Road Primary School的校长告诉我们,他们特意在室外开辟了一块菜地来种植豌豆,作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课程。大树底下,先用竹篱笆划出一块地方,种上藤蔓植物爬在架子上,那是天然的迷你菜园,更是孩子们科学实践的探究基地。

不H有迷你菜园,还有汽车图书馆、养鸡笼子、天然足球场等,狭小的教室外是宽敞的草坪,这种若明若暗的天然学习空间没有任何的压迫感,让学生置身于自然中,纵横驰骋、恣意想象,那是自由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

会“说话”的墙

走进教室就像走进温暖的家。这里的教室布置很有特色,鲜艳、活泼的色调柔和舒适,每面墙都提供给学生学习的素材,成为学生学习的载体。墙上贴满了与全科主题教学有关的内容,如Didsbury Road Primary School的一间教室正在进行“中国年”的主题,大红的墙面上贴上每个学生的姓名贴,同时用英文和中文书写,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中国汉字美。有几个年级正在进行“一战”的主题学习,教师在墙上贴上与“一战”有关的单词。当然,不同的区域还会被布置成与主题相关的数学、阅读与手工、绘画等学生作品。这些学习材料拿取方便、更换及时,通常一个学期主题变化后,教室的布置就大变样。有一间教室更特别,除了呈现学科知识外,还在面对白板的正前方粘贴了学习锦囊,取名为“书包学习法”,上面简明扼要地罗列了学习思考的六个步骤:第一,发现信息;第二,理清问题;第三,选择方法;第四,解决过程;第五,检验答案;第六,记录结果。这样做的好处是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有助于学习过程的充分展开。令人欣喜的是,当我们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发现学生开始活动(作业)时,都能从每一面墙上找到有关学科知识的提示,解决实际运用中的问题。而这恰恰吻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知识的同化作用,通过外界环境刺激输入新知,致使学习个体在感受刺激时,将新知纳入原有图式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学习就这样真实地发生了。在Tyldesley Primary School的学前教室里,我们意外发现这面墙上的便利贴还起着及时评价、及时反馈信息的作用,上面记录了学生在校的学习表现,包括学习掌握情况,每个来接孩子的家长都能从墙上及时捕获到孩子在校的一切情况。一堵坚实刚硬的墙仿佛变成一张性感魅力的唇,很好地架起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充满了柔性与温情。

会“走路”的桌椅

教室的桌椅不是常规统一的规格。随着学习小组人数的变化以及教学内容的所需,可以自由组合,变换形状。桌子有方形、圆形、凹凸形,桌子的组合可以形成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空心形或不规则形。这样灵活多变的组合形式,彻底转变了“授―受”式的教学方式,变单向交往的师生对话为多向交往的苏格拉底式的对话研讨,促使教师走到学生中,成为和学生一起学习的一员。在这样的教学中你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平等对话的氛围、民主交流的对话意识以及和谐融洽的对话精神。

还记得,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通往智慧的唯一道路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 假使传播知识的地方是一个鼓励生命自由生长、自然呈现和绽放的地方,那么存在于建筑内外的一切有形无形的“装饰”都将成为一种生命的对话,充满着生命生长的气息。

二、唤醒儿童的探索精神

一个关于苏格拉底的颇具禅意的故事,总在独处静谧时浮现在我的脑海。善问的小苏格拉底质疑父亲如何才能成为好的雕刻师,父亲一边指着眼前已经成型的狮子,一边意味深长地回答:“就以这只狮子为例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狮子,我是在唤醒它!”

唤醒一只本就沉睡在石块中的狮子,救赎它的灵魂于冰冷坚硬的躯体下,那是怎样的一份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啊!21天的英国行,走进学校,走近老师,因为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让我们彼此跨越地域、文化、语言的障碍,结下了友情。从英国教师的身上,我看到了对生命的关爱、尊重乃至敬畏的宗教情怀,那是人性至善至美的投射。

在与英国学校校长、教师的交流中,有一句话我记忆特别深刻:“真理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圆其说。”在他们看来,更强调更关注儿童自己探索、发现、论证知识的过程,这比直接获取标准答案、得知书本知识更可贵。

随行途中,我团的一位数学老师给当地五年级学生出了一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小数加法算式题:0.6+0.24,测了四个学生,结果只有一位学生用竖式排列后,得出正确答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英国小学的数学教学质量的质疑。后来,当我们走进课堂,聆听了一节15分钟的数学课后,才明白其中的价值所在。这是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内容是两位数乘一位数。老师在白板上呈现算式:

然后引导学生说:“如果得出正确答案,请告诉我为什么?如果不对,请找接近值并最终推算出正确值。”然后,学生马上回到学习小组开始独立思考。这期间,我静静地观察学生们的学习方式,有的依靠学具,也有的画图、扳手指,尝试用几个9连加的方式进行倒推,直到老师喊停后开始交流自己的答案及推算过程……尽管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不懂数学学理,但仅从这一个教学片段来看,仍能感受到中西方教学的一些差别。在中国,很多老师会运用“九九乘法口诀表”引导学生直接得出最快、最简便的计算方法。那是一个无需反复“试”、反复“猜”、反复“调”的过程,简便与正确成为唯一的定论。而在英国,没有类似的“九九乘法口诀表”的知识与技能背景,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运用并表达过程。没有固定的思考模式,没有既定的答案,也没有约定俗成的套路,一切靠你自己去探索去研究。或许,一堂课下来还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没有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这个知识点。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思考力以及对答案的怀疑批判精神正慢慢形成。这就是英国课堂的慢教育,在他们看来,卓越的课堂关注长期的教学效果。统一的目标要求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对一部分孩子自信的扼杀。最成功的课堂是让学生收获对数学的喜爱,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不应成为孩子的负担,最佳的方法就是儿童自己能理解、能运用的方法。

就是这轻轻的召唤,看似无意的点拨,学生如等候被唤醒的“种子”,在耐心守望的季节里,一点一点地,靠着自我生长的潜能,在孕育培植的肥沃土壤里蠢蠢欲动,破土生长。一个好教师一定不会被教科书捆住手脚,好的教学方法一定能够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在英国,随着学习内容的自主研发,学习空间也随之发生改变。很多学校将学生带出课堂,走向自然,与生活衔接,与自然融入,观察、体验、探索、发现、总结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师不再成为知识的权威,新型的学习关系正逐步确立。如,为了完成石头的调查报告,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曼大博物馆的石器展厅仔细研究每一块石头的故事,让孩子们观察、触摸、把玩各种各样的石头,并提供图册、铲子、放大镜,帮助学生鉴别真正的化石。参与式体验带给学生全新的乐趣,学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全面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每个孩子天生就是一个学习者。“为唤醒的教育”,着眼的是激活早已潜藏于灵魂中的能力,把他们变成生命生长和创造的力量。只有不被禁锢的灵魂才能涌动创造的火花。

当然,近几年,英国教育界也在普遍呼吁向中国的基础教育看齐,强调传承宝贵的知识是国家课程的核心,应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据《英中时报》在2015年的2月6日报道,政府要求11岁学龄儿童学会12倍乘法表,学生若未通过考试,虽无需重考,但学校或将因此受罚,教师将面临解雇。而英国教师联合会质疑这项新举措,并声称“为考试而学”的现象将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无法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在基础与创新间寻找制衡点,我想这也将成为中英教育未来发展共同研究的话题。

三、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

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合作学习是英国课堂的风景。在这里,任何一间教室的日常课堂教学是返璞归真的,儿童与教师的关系也是淳朴自然的。教与学的活动始终围绕“倾听”展开,并通过教师的串联活动得以实现。

在观摩了那么多堂课后,我们找到了中西方课堂教学的共性,那就是遵从学生的原有起点,关注个体差异,以每个个体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合作学习为核心展开差异教学。不过,英国小学的差异教学更贴近学生,更细腻到位,也更适合他们的全科主题教学推进。所谓全科主题教学,指的是一名教师在一个班级可能兼任多门学科,将相关知识有机融合在一个主题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这和我们所说的“包班制”截然不同,全科教师的职责是凭借“全科背景”捕捉孩子的潜能,用更全面、更科学的方法培养思维、发展能力。如,当我们来到 Tyldesley Primary School观摩一节五年级的全科主题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老师就把学生分成三个组,给予他们不同的调查内容:第一组调查“一战”时期的动物,了解当时人们养的宠物有哪些,并与之发生了什么故事;第二组了解当时的交通情况,知道战士是如何进行作战运输的;还有一组调查战时的通讯状况……学生分头忙活,利用IPAD或是相关书籍收集信息,写下记录并与老师、同学分享。随后老师便在黑板上记下学生发言的重点内容,最后布置

写作要求:配合主题,选取一方面素材完成有关“一战”的新闻稿,人人上来宣读,并要求声情并茂。

没有统编的教材,没有固定的学习资源,却正发生着我们期待的理想的教学。儿童与新鲜的材料一起,与伙伴一起,与老师一起,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学习。在这间教室里,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安全感和期待感,因为任何一个提问或是发言都会得到大家的接纳和响应。我特别关注了老师的“所为”,执教老师每当接纳儿童发言之际,就在黑板上板书,点明各个发言之间的“关联”,有同主题内容的关联,有与其他同伴发言的关联,有与自身先前发言的关联,并将这些发言贯穿为一根红线,凸显隐性思考的轨迹,最后梳理出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挑战更高水准的学习。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你几乎看不到老师的“高谈阔论”“填鸭灌输”,有的只是随意地或蹲、或跪、或和学生一起平座的姿态,加入到学生群体中真诚地倾听,认真地观察,及时地反馈……因而,课堂上学生们的作业是认真的,学生们的学习与教师的实践创造是富有价值成果的。

当然,还有一些课堂分组是完全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主教“教中间”,助教更多是“助两头”。学生活动(作业)也会根据自身情况完成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一些需要特殊关照的学生还会被分配到另一间教室由教师专门进行辅导。这种按照学习能力分组的分层教学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与提高,也最大限度地呵护了学生的自信。在英国,教师的责任、学校的责任并不是在于“上好课”,而在于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保障每一个学生去挑战学习。

走访过程中,我们拿到了学生在做的一份数学练习卷,发现依难易程度在卷面一角标有记号,供学生选择。英国的试卷如同一本故事书,有人物,有情节,环环相扣,学生完成一份数学卷就是一次情境化的“微生活”历练。而且试卷中考查直接应用定义、概念、公式等现成知识的内容少,用计算器计算、自定义、自操作、自规则的内容多,问题的现实性很强。考查的不是学生靠死记硬背记忆的知识,而是更趋向灵活探究的举证或论证。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最后成绩单既包含学生个体的测试情况,又包括全班、全国测试的基本信息、数据,方便家长对照、发现自己孩子现阶段的学习状况,为下阶段的学习提出针对性的帮助。同时,教育评估督导委员会还会在成绩单背后给每个学生附上一封信,全面评价这个孩子的学习考试情况。往往信的内容都会渗透这样一种理念:您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多面的色彩,都值得被善待和挖掘,都可以变得伟大……

篇5

[关键词]行动学习法;教师专业发展;自主;反思;合作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2-0025-04

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及能力。我国20多年教育改革实践证明。教师素质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对儿童主体性认识的不断加深,许多研究者开始反思教师的主体性问题,强调教师要从培训中获得经验。关注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和核心教学技能的提升。人们力图改变传统教师培训中教师处于次要、被动地位的现状,探索出一系列如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反思性培训、参与式培训、体验式培训、合作探究式培训等突出学校自主性及教师主体性、反思性、参与性、操作性和体验性的“内塑式”培训模式。

行动学习法是一种以完成预定工作为目的,在同事支持下持续不断反思与学习的培训模式。在行动学习中,参与者通过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反思自己的相关行为,以达到相互学习和提高的目的。这一过程还能帮助人们形成积极的生活和工作态度。行动学习法作为教师培训模式,关注教师的主体性,注重教师的反思性和行动性。体现教师的合作与参与意识。行动学习法操作简便。是典型的内塑式教师培训模式。

一、行动学习法呼唤教师角色变化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应有的行为模式。HaroldHarding Kelley等人认为,角色既是人们对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中的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也是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期望系统。教师角色不仅影响到教师对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在促进儿童发展中地位的认识。还影响到对教师培训应该更多依赖于内部还是外部的认识。如果将教师角色仅仅理解为知识传授者,那么在教师培训中就会强调外部的作用,会注意通过知识习得来促进教师对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如果将教师角色理解为教育活动的创造者,那么在教师培训中就会更强调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行动学习法强调在“做中学”,要求教师不断总结经验。反思教学行为,将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育活动的创造者。具体来说,教师角色转变有如下几个要点。

首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儿童发展的促进者和同构者。知识的不断更新使教师职责越来越倾向于从教给儿童知识本身转变为激发儿童求知愿望,教授儿童探索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指出:“他(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说明教师不仅是教导者,更是帮助儿童构建有意义的生活,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的促进者。同时,教师不仅是教学任务的完成者,更是与儿童一起构建美好生活的同构者。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的教师满足于完成上级下达的教学任务,而以促进儿童发展为目的的教师会主动关注教育现场。不断与儿童同构人生,以引领儿童奔向美好的未来。

其次,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不断寻求发展的学习者。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和作为儿童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受到挑战。传统的“教师教儿童学”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对教学而言,这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构建;对教师而言,它强调的是与儿童相互理解、相互启发、教学相长。因此,教师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同时,教师应成为不断寻求发展的终身学习者。教师专业成长包括教师对职业理想的理解与把握、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教育经验的积累等,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次性的师资培训体制已不能适应时展需要。而应将教师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之不断地融合与升华。

再次,从教育活动践行者转变为研究者。传统的教师角色观认为教师只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和践行者,忽略了教师同时也是研究者和反思者的特点。事实上,研究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教师应有的重要素质,而且大多数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经历的实际教育情景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人们认识到,教师不再是研究的“局外”人,不再只是享受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而应是“局内”不断反思的参与者、观察者、研究者,特别是在某些不可重复的特定的教育情境下,教师是最合适的观察者与研究者。因此,教师成为研究者不仅意味着教师确信自己有能力构建知识和改进实践。而且也意味着他们必须自觉、主动、能动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成为更自觉、积极的教育者,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充分利用内外部多种条件,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尝试

教师专业发展的已有理论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必要基础。目前教师专业发展价值取向已从注重外部培训和管理向促进教师自主成长转化,已有的相关理论在迅速变化的实践面前急需修正和充实。行动学习法的引入可以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注入新鲜血液。

行动学习法旨在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以及反思批判性知识,它们是教师专业发展中教育观念、能力和专业自觉性的集中体现。这些知识对教师的影响力度存在差异,越是处于中心的知识,对教师行为的影响越大,也越难改变。如教师的教育信念通常是支配教师行为的一种无意识的经验假设,是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念,处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中心位置。因此对其他知识的影响也最大。同时,各类知识会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如教师的反思是一种实践取向的反思,表现为“对实践反思。在实践中反思。为实践而反思”,它的深化有助于教师教育信念的更新,而教师人际知识的增长有利于教师情境知识的丰富。因此在行动学习小组中,教版及教具的制造与销售已经没有版权及专利限制,因此,蒙台梭利著作的各种编译版本、翻译版本不断上市;蒙台梭利教具供销两旺;受蒙台梭利教具销售所带来的潜在利益的驱动,很多教育公司以加盟等各种形式积极推广蒙台梭利教育法。

2 形式主义,实践中对蒙台梭利教育精髓的忽略

我国不少幼儿园对蒙台梭利教育法抱有极大的热情,但它们在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过程中存在着生搬硬套等现象,形式主义之风较为严重。在为数不少的幼儿园里,儿童在摆弄了一个学期或者两个学期之后就对价值不菲的蒙台梭利教具

失去了兴趣,有时甚至会把教具当成武器玩游戏;儿童操作的教具有时并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而教师则常常把这些教具当作是进行教学示范时的辅助材料;教具成了蒙台梭利教育的中心。儿童则在教师的教导下成了教具的奴隶。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少幼儿园在开展蒙台梭利教育实践时并不重视蒙台梭利重视的儿童,重视的是蒙台梭利提供的儿童操作材料;并不重视蒙台梭利重视的所有儿童操作材料,重视的是蒙台梭利为儿童提供的部分知识探究材料;并不重视蒙台梭利重视的儿童操作材料的内涵和价值,重视的是向儿童展示这些材料时的一招一式……

3 “导师”难寻。掌握蒙台梭利教育精髓的教师非常缺乏

蒙台梭利教师在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扮演着环境提供者、探究支持者和发展引导者等重要角色,发挥着“导师”作用。蒙台梭利教师应该深刻理解蒙台梭利教育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其精髓,把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真正渗透到教育实践之中。然而,当我们用蒙台梭利教师的标准来评价我国从事蒙台梭利教育的教师时,又有多少教师是合格的呢?得到国际认证机构专业认证的蒙台梭利教师恐怕更是屈指可数。在合格的蒙台梭利教师不到位的情况下,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一些根本性要求很难在教育实践中得到落实。比如。很多教师不会为儿童提供系列的“有准备的环境”,而只是把“买来的环境”摆在活动室里,更不会引导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通过活动进行学习;很多教师只是把蒙台梭利教具当作自己的教学工具和辅助材料,他们只是在拿着教具进行直接的教学示范,并不把教具看作是教师为儿童提供的、让儿童与之互动的学习材料。可以说,因为不能掌握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精髓,很多教师难以做到让儿童在操作活动中进行学习,难以做到在个别教育和差异教育中促进儿童发展……教师对蒙台梭利教育法一知半解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学习和借鉴。

二、当前我们在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时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 教师素质是影响蒙台梭利教育法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蒙台梭利教师素质的提高是走出当前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误区、合理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时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影响蒙台梭利教育法有效性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不可否认,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一种优秀的幼儿教育方法。然而一种教育方法本身无论有多好,如果使用该教育方法的教师不能把这种教育方法的优点发挥出来。那么我们不仅无法利用这种教育方法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且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走进误区,在事实上阻碍儿童的发展。就像计算机一样。计算机的功能越强大,它对操作者的要求也就越高。只有受过专门训练并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真正掌握了计算机的各种使用方法、能够随机应变地处理各种计算机问题的人才能在真正意义上驾驭这种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因为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一种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方法,相应地它就要求教师也应该是高素质的――能够通晓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精髓并能有效驾驭它。只有在通晓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幼儿园教师手中,蒙台梭利教育法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儿童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作用。

2 扎实培训是提高蒙台梭利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十多年来,我们在学习蒙台梭利教育法时之所以有时会误入歧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蒙台梭利教师培训与幼儿教育改革严重脱节、远离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真实情境、追求短期利益和文凭等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根据我们的研究,蒙台梭利教师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学习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依次是技术性学习阶段、实践性学习阶段和解师通过相互合作与帮助,不断进行反思,是充实自身实践知识从而促进专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行动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学习、发展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如更有效地处理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提高变革文化和超越自我的能力;学习和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应对教育教学情景中不确定性的能力;发展团队管理技能;等等。小组学习的方式很多,幼儿园需要把对教师学习和反思能力的培训列入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在参加行动学习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应与行动学习小组的管理者协商,并使自己的发展目标和管理者期望的发展目标达成一致。

行动学习还可以促进组织形成学习氛围和变革团队文化。如果行动学习贯穿于某个组织的管理活动之中,而且小组成员们都有“反思性激进主义”行为,那么这个组织很快就会进入学习状态。其中,首次学习是学习他人的做法,而第二次学习则会质疑现有的假设以及做事的方法。找到新的更有效的办法。第二次学习还意味着参与者正在学习如何学习。他们在小组中与他人合作进行质疑、思考、行动、再质疑等活动,并将这种活动渗透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参与者做事的方式、方法,最终引发团队文化变革。

行动学习法本质上是承认并利用多样性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参与行动学习的教师在年龄、经历、学习方式上都存在很大差异,这决定了教师学习的多样性。与学习多样性相关的是,行动学习组织者应协商学习内容,关注学习者的背景,支持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采取经验式的教与学的方法,了解并使用学习者过去的经验,等等。

行动学习法可以利用学习者的多样性生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培训模式,并提供和学习者需求相适应的培训项目。在传统的培训体系中,培训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法直至评估都由培训者或者培训部门控制。当培训以学习者为中心时,控制权从培训者转到受训教师手中。在行动学习中,学习内容不再由培训者控制,学习什么和怎么学也不再由培训者在学习前精确指定。取而代之的是,培训者与受训者通过协商来确定学习目标和达成目标的方法,并制定学习协议。这种方式给予受训教师最大程度的灵活性,并允许其参与学习内容的确定。与传统培训相比,行动学习法培训采用更加开放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尽管在学习内容方面受到控制,但在学习进度、授课地点、学习时间等方面更加灵活。因此。这种培训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尤其适合于学习者参与跟工作有关的业余学习。以受训者为中心,要求培训者成为受训者的合作者。建立以受训者为中心的培训机制,意味着培训者需要放弃掌握层级控制权的专家角色。根据赫伦的三种促进模式理论,传统培训模式中培训者与受训者是一种层级关系,即培训者讲课、指导,处在层级模式的发送端(顶端),而受训者处于从属地位,处在层级模式的接收端,而且缺乏进入自主模式所需要的手段和信心。传统培训模式视学习者在知识、理解力、学习动机以及学习背景等方面是相同的。而行动学习的一个关键特征是承认学习者的多样性,承认学习者不同的个人态度和学习背景,由培训者把学习者从目前所处的阶段带入行动学习阶段。在这里,培训者与受训者是合作关系。

行动学习有助于开展“对话”式学习。强调受训者“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学习者要在隔离状态或真空里学习,相反,意味着在社会环境里获得有关事物的意义以及改变事物对自身的意义。因此,对行动学习小组成员来说,只有真正体验过行动学习,才能理解行动学习。同样,只有通过与其他成员沟通,个体才能获得团队的思想和观念,并用其指导个人的行动。正如弗雷瑞所言:“只有通过沟通,人类生活才能获得意义。教师的思想只能用儿童思想的真实性加以证实。教师既不能替儿童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真实的思想,即与现实有关的思想,不会发生在与世隔绝的象牙塔里,而是仅存在于沟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