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范文
时间:2023-04-02 04:0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根据幼儿的主题经验投放材料,体现材料的生活化
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材料投放围绕各周的学习主题,创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活动情境,而且在各主题中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较贴切。在各周的主题教育中,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较集中,比如进入主题“在秋天里”时,孩子们对秋天充满了喜爱之情,知道秋天里许多果实都成熟了,各种昆虫都出来活动了。尤其是孩子们在折七星瓢虫的活动中,兴趣十分浓厚,纷纷给自己折的瓢虫身上画点子,玩得不亦乐乎。在看到孩子们对瓢虫的喜爱后,我班在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数学区投放了许多自制的瓢虫,以及红圆点若干,1~10不同数字标识,目的是让幼儿能够根据不同数字标识给瓢虫身上添上相应数量的点子,从而来认知1~10数字的含义。
再如在美工区中的材料也是根据主题内容投放的,而且呈现出生活化的特点。“在秋天里”主题中,我们会请孩子们做树叶画,用各种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树叶,以及纸、笔,发挥自身的想象作画,孩子们在主题的大环境氛围下对其十分感兴趣,有的做了美丽的蝴蝶,有的做了可爱的小船,还有的做出了胖胖的乌龟,孩子们为自己的作品兴奋不已。在进入主题“在农场里”后,美工区里放置了许多小鸡、小鸭、小兔子的图片供幼儿欣赏和作画,我们鼓励孩子能创设一定的情境,做一幅完整的画,而不是单单画一只小鸡、小鸭。根据主题内容创设一定的环境,投放相关的体现生活化的活动材料,更加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兴趣需要和认知需要。
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体现材料的情趣性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生性好奇、好动、好创造,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喜欢用眼观察、用耳倾听,更喜欢用身体接触来感受物体的性质、特点和用途,从而认识周围世界。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挑战,常常是在游戏、制作、观察活动中去尝试发现并产生突发奇想。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的选择也需要考虑贴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所在,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我班生活区中用筷子夹物,提供给幼儿用筷子、纸团、黄豆、积木、玻璃球等材料,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的灵活运用,促进其精细动作技能的发展和提高。筷子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在家里或在餐馆里、小吃店均能见到,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虽然对有的幼儿来说难度大了些,但是对幼儿的能力挑战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愿望,看看谁用筷子夹得又准、又快,在轻松、自然、畅快的自由环境中,自主地去挑穑看看谁才是“筷子大王”。另外,给小刺猬穿衣服也体现了活动材料的情趣性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穿脱衣服极为熟悉,但是给小刺猬穿脱衣服就是一项极为好玩的事情,幼儿个个争当能干的爸爸、能干的妈妈,边做边想怎样才能把小刺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同时也设置了各种问题,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和发生的事情,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幼儿的学习以生活经验为前提和基础,我班创设一定的游戏性情境,让材料体现出情趣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获得本身能力的不断提高,让幼儿自由自在地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根据幼儿的发展目标投放材料,体现材料的挑战性
个别化学习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有目的、有层次地提供,并体现出材料的挑战性,提升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我们据此做了中班个别化学习活动的预设,将中班幼儿上学期在各个领域所能达到的关键经验点做了梳理和汇总,在此基础上投放相应的个别化活动材料。比如在数学领域中逻辑关系的关键经验点即是:
1.能对6个以内的物体按大小、长短、粗细、高矮等顺序进行排列。
2.能初步按物体的特定规则(外部特征、量的差异、摆放位置等)进行排列。
3.能够从1~20进行简单的数数,按照数的排列用笔连起来。
根据这些关键经验点,我们投放了许多与之相切合的活动材料。如根据物体的特定规则进行排列方面,我们放置了许多大小、颜色不同的蛋宝宝:鸡蛋、鸭蛋、鹌鹑蛋,并事先给幼儿范例,以鸡蛋、鹌鹑蛋、鸡蛋、鹌鹑蛋的ABAB特定排列规则引导幼儿进行排序,很多幼儿很快学会了这一排列规则,我们就再增加难度,以ABBABB、ABCABC的形式逐一展示给幼儿,提高挑战性,让幼儿能循序渐进地学习。另外一个关键经验点提到“能够从1~20进行简单的数数,按照数的排列用笔连起来”。我们投放了动物连数字图片、记号笔、湿毛巾等,请幼儿根据数字大小依次连接,从而呈现出动物的轮廓。当幼儿获得成功体验时,他们将更积极地参与到新的探索互动中。
四、根据幼儿个性的需求提供材料,体现材料的层次性
每一个幼儿的发展速度是不同的,因此有时在同一个活动中所需要的材料也不同,对活动材料的提供要按照有层次、多样化和半开放性的特点,让幼儿能够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如我们在语言区中投放了“看一看、讲一讲”看图讲故事的图片材料,一张板上两面各有图片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是已经给孩子们看过、讲过的,另外一个是孩子们没有听过的故事,这样对于那些表达能力稍弱、想象能力稍差的孩子来说,可以去看看讲讲他们较熟悉的故事,而对于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略强的孩子,他们可以去挑战没有听过的故事来锻炼自己。这样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活动材料,获得相应的发展。
篇2
一、选择多功能性、可操作性及趣味性的材料
教师投放材料时应该以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根据,充分考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不能一下子把材料全部投入进去,应该做到不断更新、由易到难、分期分批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激发出来,并且保证幼儿具有充足的新鲜感。比如,在小班生活区针对扣纽扣、多功能包及小动物喂食等进行布置的时候,可以让幼儿亲自进行各项操作,对幼儿动手能力起到有效培养作用。对小动物进行喂食的时候,可以小动物生活习性及材料的形状和色彩等为根据针对低结构材料进行不断丰富、更换和设置。首先可以选择一些幼儿比较熟悉的小动物,如小兔、小狗及小猫等及它们喜欢的青菜、萝卜、肉骨头及鱼等食物,让幼儿一一对应地喂食,而后教师可以慢慢将一些小乌龟、小羊等小动物添加进来。通过这种选择材料的方式,幼儿能够循序渐进地得到发展,同时教师提供的材料具有较大的趣味性,让幼儿百玩不厌,最终使幼儿进行探索学习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提升。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投放的低结构材料是否是来源于孩子生活的,是否是幼儿有所需或感兴趣的,投放是否适时适量,对幼儿的自主探究有重要影响。
二、采用情境探索式投放低结构幼儿学习材料
多样性、可操作性强、功能多元化是低结构材料的基本特征,而这些特征使低结构材料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这些随机性在给幼儿的成长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其他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稳定发展,让幼儿能够通过低结构材料的使用,变得更加灵活、有创造性。在情境探索式低结构幼儿学习材料中比较常用的是一种叫作“翻斗王”的游戏,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些手工纸、剪刀、纸板、玻璃珠等基本的材料,幼儿刚开始接触这些材料的时候,肯定会抱着很多的疑问,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积极对幼儿提出的这些“真问题”进行解答,幼儿通过教师的介绍亲自进行实际操作,在使用低结构材料的过程中对他们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激发幼儿的探索能力,而且这种依靠低结构材料创设的情境探索环境要比教师制造出的生硬的环境要自然很多。
三、轻加工,满足幼儿的需要
合适的材料会激发幼儿的创意,让游戏变得更具魅力。从生活中搜集来的低Y构游戏材料多种多样,教师针对幼儿的游戏需要和材料使用情况对有些材料适当调整,或稍稍加工一下后再投放到相应的区域中,会更能调动孩子游戏的兴趣,激发出他们无穷的想象,让他们的游戏创意更精彩。比如,我们将月饼盒的盒盖和盒底分别反贴上一层即时贴,做成拼贴板。配合底板的大小,我们将孩子们带来的吸管剪成两段,这样习惯吸管有直的,还有可随意拐弯的。看!区域游戏中,孩子们将火柴棒插在弯管的一端,火柴头高高翘起,变成了毛毛虫。接着又在毛毛虫的四周围上吸管拼出了毛毛虫的家,还在家旁边拼出了一条路。投放吸管前,教师对吸管的一剪,不仅让材料与背景板匹配,同时丰富了吸管的品种,满足了孩子们游戏时的需要,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更富创意。
四、科学投放其他材料,实现材料间的合理转换
篇3
快乐15分钟
在每日巡视中,园长发现,在幼儿园每天能看到幼儿嬉戏在操场上,自编自导自演着各自的游戏……可很少听到幼儿的歌声。于是,园长抽取一个学年的园本教研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公开教研集体活动共计35个,其中倾向科学领域的21个,语言和社会领域的9个,而艺术领域的仅有3个,占所有活动的8%。园长又选取小、中、大班各两个班级的课程方案进行分析,再次验证了幼儿园一目生活中音乐活动的缺失。喜欢(或擅长)音乐的教师往往会在自己的一日课程中有目的地开展音乐活动,或者将音乐活动与其他活动自然融合,但很多教师似乎将音乐活动视为可有可无。某班级教师在一个学期的4个大主题活动中预设了29个活动,其中音乐活动仅有1个。
数据摆在面前,园长意识到是教师相关意识的缺失及相关专业技能的欠缺导致音乐活动的目标无法落实。由此,园长期望教师能关注问题,解决问题,并计划通过教研活动来编制各年龄段幼儿的音乐活动教材,通过培训来强化教师的课程平衡意识……然而,效果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一些年纪稍大的教师大叹力不从心,在他们看来音乐活动应该是青年教师的强项;而一些不擅长音乐、对音乐缺乏兴趣的教师则认为音乐活动应该让那些擅长的教师去负责。如果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的落实仅仅依赖小部分教师的热情与兴趣,其结果只会是“领导抓一抓,下面紧一紧;领导松一松。下面自由行”。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保障“班班有音乐”呢?在反复讨论、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园长有了“每天午睡后安排15分钟音乐活动时间”的设想。为确保音乐活动正常进行,幼儿园调整了作息时间。
这以后,在每天的规定时间里,音乐响起,每个年级组所有的带班教师都带着幼儿到操场唱和跳。然而,在巡视中园长又发现了问题:教师为了确保这15分钟里幼儿能整齐划一地做好动作,不辞辛劳,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演示,训练幼儿的手势、节奏、表情、站位等。园长听到教师的喉咙嘶哑了,看到幼儿的表情木讷无奈。没想到这个安排平添了一个训练幼儿的内容,园长的心又一次被揪起来了。于是,我们开始分析问题、寻找策略。首先,每日15分钟里教师要不要教?怎样教?最后。我们倡导通过“山羊剧团+每日示范”带给幼儿美的感受,激发幼儿的表达兴趣。其次,幼儿该“习得”还是“学得”?我们向大家呈现了月初、月末两个时间段中两个男孩的不同表现,让教师坚信:日积月累的习得是激发兴趣、发展能力、提升水平的最佳途径。再次,一个音乐内容的学概需要多久?我们从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总结出幼儿从完全陌生到比较熟练,花上一个月时间基本能达成预期目标。为此,我们经过两年时间的研究,编制了小中大班30余个音乐教材,终于让歌唱与律动活动成为幼儿每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还总结了每一个音乐内容设计、实施背后的内涵,形成了“音乐15分钟”活动的操作要点和评价指标。
按理说,对这个项目的研究至此可暂告一个段落,然而,园长依然在思考:幼儿快乐不快乐?“音乐15分钟”活动以做操、跳舞形式为主,幼儿之间缺乏互动,作品之中也鲜有幼儿的自主表达……在教研活动中,园长抛砖引玉,继续激发教师思考:“音乐15分钟”能不能完全替代幼儿园的音乐教育,“音乐15分钟”只能为音乐教育服务吗?能否成为幼儿游戏及自主表达的重要途径?能不能将“音乐15分钟”变为“快乐15分钟”?于是,新一轮的研究开始了,教师开始关注“音乐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教师在课程实施反馈座谈会上道出了心声:“之前,我回避组织音乐活动,一想到幼儿毕业典礼要排舞蹈就发慌,因为班里肯定有部分幼儿的动作不标准。现在好多了,仅大班一年。幼儿就有十多个音乐教材唱过、跳过、玩过,我可以选幼儿最喜欢、最拿手的内容来表演……”“现在每天有15分钟的时间,看不见教的痕迹,也没有统一的指挥棒,教师和孩子都放松下来了,效果反倒更佳!”
园长的先思先行还落实在其他研究中。例如,在“以自主游戏推进关键经验”的研究中。园长看游戏现场,听案例介绍,看教师的观察记录,发现:在游戏中,教师看到了“医生”穿着白大褂看病,娃娃家桌上放了很多碗、盆、碟,“建筑工人”在工地上忙个不停,“爸爸”拿着电话机一个劲儿在“喂”,但是否看到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了呢?于是,园长观察了近30场游戏,做了近30份观察记录。并告诉教师们她所看到的一切:园长看到游戏中“文具店”的“工作人员”规定10元钱可以买两样东西,可有的“顾客”偏要买3样东西。“工作人员”表示没有办法:“10可以分成5和5,6和4……10怎么可以分成三份呢?”这个游戏中不是有关于数的组成的学习吗?园长看到游戏中有不少幼儿询问:“还有多久播新闻啊?”“主持人”一一给予回答“还有五分钟”“还有四分钟”。一旁观察的教师问:“怎么每次都要问时间呢?电视机里有时间提示吗?”“主持人”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找来小纸条写下了“01:10”粘贴在“电视机”一角。这个游戏中不是有时间概念的运用吗?园长看到游戏中有“游客”向“工作人员”提出:“我家里有鳄鱼玩具,我明天带来,鳄鱼应该放在野兽区的,对吗?”“工作人员”犯难了,不知所措。这个游戏中不是有关于动物种类的探究吗?这些案例摆在教师面前,教师悟到了:原来,游戏中真的存在大量的学习契机。
在有关“个别化学习中提供可玩性材料”的研究中,园长看到教师精心制作了“花瓶”和许多漂亮的“小花”,她明白教师是想要推进幼儿“数物匹配”的能力。园长看着孩子们来回摆弄着材料,思考:能不能变成游戏呢?园长作了这样的尝试:领着教师制作了大小套盒,引导幼儿抖动大盒子里的糖果,让糖果跳进小盒子,并在竞赛游戏中鼓励幼儿迅速目测少量糖果的数量,并将盒子放到相应的位置,锻炼幼儿的目测能力及动作敏捷性。结果。教师首先爱上了材料,自己玩得不亦乐乎,孩子们更是爱不释手。园长还组织教师“玩材料”“评材料”,让教师明白“可玩性材料”设计中追求不同的过程或结果至关重要。
曾有人问:“园长需要事必躬亲吗?”我们的回答是“必须的”。在幼儿园研究重点、难点工作时,园长的感同身受能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园长的实践探索能落实对教师的精准指导,园长的全力以赴能有效体验行动的意义与效度,为教师的研究和行动把握方向、提供依据。
水果争5
在研究如何设计学习材料的过程中,陈老师想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5的组成”的学习材料。她精心制作了5张娃娃卡片,并在娃娃衣服的颜色、手上道具的大小、头饰的种类等方面做足了文章。她还设计了一张表格,鼓励幼儿根据娃娃身上的不同信息进行分类记录(如,穿黄衣服的娃娃有1个,穿红衣服的娃娃有4个;5可以分成1和4)。陈老师对自己制作的这份塑封、包边、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材料非常满意,认为幼儿肯定会喜欢。果然,材料投放后。幼儿被鲜艳的画面所吸引,争着、抢着要玩。可没过几天,就没人问津了。陈老师忍不住问:“为什么不玩?前两天不都抢着玩吗?”孩子们回答:“玩过了,会玩了,不好玩啊!”
陈老师翻看着自己辛苦制作的材料,发现简单、重复的操作的确像在完成“作业”,缺乏趣味性。“如何让它好玩一点呢?”让它从平面变成立体,一定能吸引眼球。于是,陈老师找来一些废弃的棋子,在棋子的一面贴上汽车的图案,另一面贴上飞机的图案,并把它们放入一个透明的盒子中。孩子们轻摇盒子后。可以数数在朝上的那面中小汽车有几辆,飞机有几架。陈老师给这份新材料取名为“摇摇乐”,她鼓励幼儿把看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她看来,记录很重要,能落实“5的组成”这个知识点。该材料投放后又一次迎来了幼儿热切的目光,他们每天摇着、数着、记录着,不断地体验和感知着数的分解和组成,在一次次的玩耍与记录中,他们总结出“5”的组成有6种可能。
一次,幼儿园课题组开展活动,陈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摇摇乐”及孩子的记录情况,很多同事都觉得这样的设计很好。然而,园长却在思考:“摇的过程有悬念、有乐趣,毋庸置疑。可是,在幼儿摇出5的所有组成可能后,在他们完成记录后,他们还会有反复游戏的兴趣吗?”
园长的话激发了陈老师的再思考,能不能设计一个百玩不厌的材料呢?陈老师和她的教研组同伴们开始了又一次尝试。这次,一个同事的介绍将大家的目光带到了一个叫“德国心脏病”的游戏上,那步步惊心的过程深深地吸引着大家。于是。大家一起找来扑克牌,稍加改进,一个叫“水果争5”的游戏产生了。虽然“水果争5”所运用的经验依然是5的分解和组成,但那变化无穷的过程、不断出现的变量、不可控的结果让幼儿们对此产生了持久的兴趣,也带给了他们无穷的乐趣。设计游戏的过程也开启了教师的智慧大门,大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眼明手快”“眼力大考验”“向左向右”“兔妈妈找萝卜”“捆木棒”“找宝藏”“翻翻乐”等游戏。看着幼儿乐此不疲地玩着,大家都体会到好的游戏不仅能满足玩兴,还能激发玩智。
篇4
【论文摘 要】学生考试焦虑体现在对考分的过分看重,说到底是对自己未来前途的焦虑。只有减轻心理负担,才能减轻学习上的压力,让学生得以健康愉快地发展。本文就如何防治考试焦虑作了一些探讨和分析。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发育特点,在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焦虑心理防治的主题;怎样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素质,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一、考试焦虑的表现
考试焦虑又称为考试恐怖,是人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征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这种状态影响考生的思维广度、深度和灵活性,降低应试的注意力、记忆力,使复习及考试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无法参加考试。
二、焦虑与学习的关系
考试焦虑的产生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内因与个体的个性、抱负、早年经历、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有关。考试焦虑是后天习得的心理障碍,它是个体在不良的教育环境下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数是因为家长和老师有意或无意对小孩的学习提出过高要求,超越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并形成了过度的心理压力。研究表明、考试焦虑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主观因素
①考试焦虑与能力水平呈负相关,即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或学习效果较差者容易产生考试焦虑;②考试焦虑与抱负水平呈正相关、即要求自己成绩过高者容易发生;③考试焦虑与考试失败经历呈正相关,即经历过重大考试失败者容易发生;④考试焦虑与心理生理状态呈负相关,即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容易发生,且与生理状态也有关系。
(二)客观因素
考试焦虑与竞争水平、考试的难易程度呈正相关,即考试意义越大,试卷越难越易产生。
并非所有的焦虑对学习都是有害的。焦虑是一种复合性情绪状态,包括焦虑反应、过度焦虑和焦虑症等三个由轻到重的层次。焦虑反应是人们对一些即将来临的紧张事件进行适应时,在主观上产生的紧张、不安、着急等期待性情绪状态;焦虑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主要特点是紧张、不安等症状比较严重,但对产生这些不适的原因不很明确。考试焦虑介于两者之间,属于过度焦虑,其特点是焦虑已明显地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但患者对引起焦虑的原因十分明确,考试一旦解除,多能迅速恢复。
许多研究已证明,绝大多数考生在临考前都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或焦虑,它属于焦虑反应,是正常现象。适度紧张可以维持考生的兴奋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等,也就是说,在考试及其准备过程中,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是有必要的。
三、高中生防治学业焦虑的对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高中生进行学业焦虑的防治,主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学校方面
1.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
充分挖掘各学科教育中包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使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2.优化学校、班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
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价值导向,使学校、班级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在良好的集体、人文氛围中,将培养目标内化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3.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
开设心理辅导课,将学生心理的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消除障碍,建立健康的心理品质。
(1)减轻压力,放下包袱。有效的降低考试压力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首要措施。考试焦虑与考试密切相关,它常常随着考试的结束而迅速消失,但由于对学生来说不能避免考试,因而应优先考虑在不影响正常学习情况下减压。考试压力是考生主观认知在客观条件下作用的结果,老师和家长负有相当的责任。应引导考生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降低过高的学习目标,保持考生恰当地的压力,重视学习过程而不要太计较考试结果,养成将考试当作业,作业当考试的习惯。
(2)端正动机,改变认知。考试焦虑是考生对考试事件在认知上的歪曲,导致情绪上的紊乱和行为上的异常。要帮助考生改变对考试和考试焦虑之间关系的错误认知,使他们意识到自我认识和评价是造成压力的关键,通过改变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放下包袱,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3)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大多数考试焦虑患者在处理学习与休息的关系上存在缺陷,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太多,且生活安排单调,不注意休息和文体活动,达不到生理与心理上的完全放松,导致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调节机能紊乱。因此,指导考生合理用脑,讲究方法,注意营养,劳逸结合,维护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重要措施。
(4)学会放松。考试焦虑患者缺乏在特定情景下控制自己的能力,因而有必要帮助他们进行这方面的行为再造。使他们在紧张时能够运用意念控制、调整呼吸等多种方法松弛躯体,转移注意力,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以达到调整心理状态的目的。
4、自我教育的培养
由于心理品质教育不同于一般知识、技能型的传授课,而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对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所以,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心理品质。
(二)学生方面
1、适合自己的成就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容易使自己产生失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
学习动力不足(即学习动机问题)是常常让学生苦恼和矛盾的事。一方面学生都有提高成绩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又容易产生浮躁、厌烦情绪,学习无动力或动力不足。学习动机分内在(具有持久性)和外在(具有短暂性)两种,学习者只有对学习材料的意义(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言)给予充分肯定,并从价值上给予较高的评价,才会产生持久的学习动机。当然,学习的外在动机也是必要的,只有二者和谐作用,才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未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一未知数,不要过多地考虑未来事件,而应该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放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
3、考前作好知识准备,和应付考试突发事件的对策和心理准备(有备才能无患)。主要在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的复习准备。80%的人考试焦虑是由复习准备不充分引起的
(2)在心里对自己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过于担心、焦虑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有百害无一益
(3)复习考试时和沉着、外向的人为伴,研究表明,和沉着、外向的人为伴,焦虑情绪会明显减轻
(4)合理的复习计划和时间安排,计划管理可以消除心理上的不确定性:人对确定的东西、掌握得住的东西才会有安全感、才不会慌乱,可以避免忙乱。所以做计划需要注意事先安排好什么时间做什么、做多少;优先安排重要的事、急迫的事;留出应急和补救时间;计划的复习量要适当。
大多数考试焦虑学生通过上述措施,是能够好转的。对少数严重者需要进行专门的心理治疗或配合药物治疗,有的要进行长期训练。由于考试焦虑发生率很高,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树立正确的应试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祝华新等“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