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重点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团队建设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团队建设重点

篇1

关键词:重大重点项目;学术团队建设;探索与思考

高校科研人员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创新知识、推动社会进步是这一群体的重要使命,正因为从事创造性的活动,这要求他们具有自由之思想和独立之精神。一直以来,人文社科研究由于其自身特点,大多为独立进行的科研活动。然而,随着人文社科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复杂性和广泛关联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多元性,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问题日益显现,客观上要求科研工作者改变传统“单干”的科研方式,积极寻求团队式的合作研究。

一、学术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及学术团队建设路径

(一)学术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1.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有效完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着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复杂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承载创新知识、推动社会进步使命的一个重要群体,人文社科研究工作者必须关注并承担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而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涉及的内容广,研究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和积累,单靠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因而需要群体、需要团队协作。

2.新兴交叉学科问题的研究更需要不同学科研究人员的共同参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学科领域进一步细分,新兴交叉学科不断出现。这些新兴交叉学科涉及多方面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任何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都不足以承担并完成这类问题的研究。通过组建学术团队,汇聚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研究力量进行学术合作和协同攻关,是新兴交叉学科问题研究的必由之路。

3.学术团队有利于产生更高的学术绩效和重大研究成果。斯蒂芬・罗宾斯(Stephen P.Robins)指出,团队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作用,而这种结果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高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1]。这说明学术研究的协同效应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不仅如此,团队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和智慧碰撞,可以大大拓展问题的研究广度和强化问题的研究深度,从而有利于产生重大学术成果或对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

4.学术团队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繁荣科学研究。学术团队为各类科研人员开展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学术互动的圈子,成员间通过内部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并不断增进感情,培养集体荣誉,带动科研积极性,为科研工作培养更多的新生后备力量,将不断推动科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科研团队在现代学术研究中具有个人或项目小组不可比拟的优势和作用(见表1)。

(二)学术团队的主要类型

何为团队?乔恩・R・卡曾巴赫(Jon R.Katzenbach)认为,团队是指有一定的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2]。从我国高校目前的情况看,常见的团队合作模式大致有导师与研究生间的“师徒合伙”型、小圈子式的“夫妻家庭作坊”型和学术带头人牵头下的“强强联合”型等,这些团队均是以学术为纽带进行合作。

学术团队的类型识别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而以项目为纽带的团队建设,是当前我国高校最普遍的一种学术团队建设类型。这类团队也有学者将之理解为“项目公司”式团队。我们认为,高校的科学研究普遍都是实行课题负责人制,而承担重大课题是一所高校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在这种方式下,往往会促成“雁行模式”的团队,即由项目负责人牵头带领下,整合队伍进行项目攻关式的团队。从广义上说,项目攻关式团队不应单纯理解为为课题而组建的松散组织,虽然它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但也有别于一般的计划团队。项目攻关式团队中的核心成员在合作过程中所建立的默契,即使在项目结束后仍可继续,在规模效应、学习效应、协调效应等影响下,成员可能会产生路径依赖,从而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选择团队的合作模式,并在此过程中,成员间凝聚力不断强化,人员的流动开始减少,团队趋于固定。

(三)以重大重点项目为纽带推进团队建设的路径演化

作为项目研究类型的一种,重大重点项目由于更严格的学术要求,在推进团队建设中更具有鲜明的特色。自重大重点项目获批到项目的结项的过程,实际上是团队的自我强化、内部完善的过程,在下一轮的科研任务中仍然可能以该团队的力量持续进行,重大重点项目的纽带作用最终发展成为路径依赖,继而使团队可持续发展下去。

1.确立目标。学术带头人依据重大重点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计划、预期目标进行衡量评估,初步确立项目的核心小组,制定相应的运作模式与制度,包括各子课题分工等。

2.整合团队。有了明确的研究目标后,接着核心小组便对项目成员进行搜集,发掘潜在资源或进行院校间的横向合作。收集有关成员信息的时候,或借助科研等行政部门的资料数据,通过他们牵桥引线,或利用自有的关系网,向潜在成员发出邀请,最终核心小组对所有的潜在的成员进行评价,选择最佳组合的团队。此过程中核心小组向潜在成员介绍团队的目标以及任务分配、利益分配等机制,通过协商形成团队。

3.运作与监督,团队的磨合。在团队的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逐步完善的机制,保证团队的交流畅通,知识共享,同时通过对工作进度及质量监督的过程,成员间的了解将进一步加深,促进更紧密的合作,使得团队的内部凝聚力得以加强。

4.达到预期目标。研究的最后阶段,由核心成员整合成员的研究内容,达到预期目标。

5.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即使是完成了重大重点项目目标,团队活动仍未结束,成员会对整个活动进行相互评估,这些评估不单是核心成员对其他成员的评估,成员间也会作相互的评估,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有实质性贡献的成员予以高的评价并希望在以后的合作中紧密联系,对人浮于事的成员予以疏远和剔除。这是系统内部的自我完善过程,通过这种团队成员队伍的优化后,团队的稳定性进一步加强,此团队继续进行新一轮的研究任务,如此反复,使得团队逐步巩固,持续发展下去。

以重大重点项目为纽带的团队建设路径见图1所示。

图1重大重点项目推进团队建设的路径

二、暨南大学文科重大重点项目及其团队状况

(一)近年来暨南大学文科重大重点项目概况

为全面提升科研质量,增强科研实力,近年来,暨南学校提出了“以质量为生命,以创新为灵魂”和“搭大平台,组大团队,拿大项目,出大成果”的科研理念。在该理念的指导下,暨南大学人文社科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取得显著突破,2007年以来先后获批重大重点项目4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6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3项。这些项目涵盖了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统计学、社会学、文学、新闻与传播学、语言学等学科。这些项目获批经费总额为2045万元。

(二)围绕重大重点项目的团队建设状况

一系列重大重点项目的获批,推动了暨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团队的建设,逐步形成了学术团队建设的良好氛围。

1.团队带头人年富力强,具有扎实的科研功底和前瞻性的学术视野。暨南大学重大重点项目团队带头人年龄分布跨度较大,但绝大多数集中在46-6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科研人员学术视野开阔,知识积累丰富,精力相对旺盛,正处于科学研究高效、多产的黄金期。同时,部分中青年学者开始崭露头角,45岁以下的重大重点项目团队带头人就有4个(见表2)。

图2暨南大学重大重点项目团队带头人年龄分布情况

同时,绝大多数团队带头人前期研究经历丰富,科研基础扎实。例如,“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团队带头人,长期从事知识产权的研究与教学,在科学发展观、知识产权原理、知识产权战略方面具有很高科研声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权威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前瞻性的学术论文,并出版相关著作多部。“应对国际资源环境变化挑战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团队带头人在产业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出版了多部专著,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数篇高质量论文,而且主持或参与多项与该课题相关的研究项目。丰富的前期成果充分体现了团队带头人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前瞻性的学术视野。

2.围绕重大重点项目,集聚了一批不同学术背景的团队成员。重大重点项目的申报和获批后的研究,必须是一种团队行为。暨南大学的重大重点项目从申报到获批后的研究,同样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员,有些项目的团队成员甚至是跨学校组成的。例如,“Encarta英汉双解大辞典”研究团队,参与该项目的共有暨南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等国内8所高校及科研单位,参加人员前后共有70余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1人。有的项目则与实际工作部门联合组成团队,如有三个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分别是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发改委以及国务院侨办联合申报并共同开展研究的。在这些项目的研究团队中,不同年龄、不同研究经验、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水平的人,通过充分交流、相互学习和优势互补,使团队的协同效应得以充分体现。

3.学校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重大重点项目从申报到研究的整个流程及项目的团队建设。重大重点项目的获批和研究,是高校科研实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暨南大学近年来高度重视重大重点项目的申报和获批后的研究,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项目的申报和获批后的研究,力争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并使项目获批后能高质量完成。(1)广泛动员优势学科的优势力量参与重大项目选题的征集活动;(2)整合相关力量,精心组织项目申报;(3)对获批的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给予经费配套;(4)社科研究管理部门加强对获批项目整个研究过程的服务和管理,如经常保持与项目负责人的联系与沟通,近两年来每年组织召开一次所有重大重点项目座谈会,督促和检查项目研究的进展情况,促进重大重点项目之间的交流和经验借鉴,协助解决相关问题。

三、以重大重点项目推进团队建设的成效

暨南大学重大重点项目的开展与学术团队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以重大重点项目为纽带,形成并强化了一批学术团队;另一方面,一个稳定、有信誉的学术团队为重大重点项目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了保障。

1.围绕重大重点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带动了一批团队建设。重大重点项目从申报开始就必须是一种团队行为,项目获批后的研究更离不开团队的协同。尽管学术团队的建设有多种路径和方式,但以重大重点项目为纽带和平台推动团队建设,无疑是最有效的路径之一。近年来暨南大学获批各级各类重大重点项目42项,由此带动并基本上形成了相应数量的学术研究团队。

2.重大重点项目对培养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重大重点项目的研究不仅为年轻学者积累研究经验和展示学术才华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同时,各项目通过吸收研究生的参与,培养了一批优秀研究生,使得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后继有人。如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应对国际资源环境变化挑战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的六个子课题中,有一半的子课题负责人为青年学者;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美日印在东南亚的软实力比较及中国的对策”中的两个子课题均由35岁以下的年轻学者承担;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后危机时代全球分工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几乎全部由40岁以下的年轻学者直接或间接参与,并有三篇博士论文和四篇硕士论文由此项目衍生。

3.重大重点项目依靠团队力量显著提升了学术成果的产出数量和质量。暨南大学2007年以来获批的42项各级各类重大重点项目,除了2015年新获批的一批项目外,大多数项目已产生较丰硕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围绕这些项目研究发表的学术论文达260多篇,其中发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的论文有数十篇;由这些项目出版的学术著作30部;通过这些项目研究延伸申报并获批的各级各类项目22项;提交政府有关部门的研究报告50多篇,其中有多个项目的对策性成果为全国社科规划办的《成果要报》和《广东省内参》以及有关政府部门采用;此外,还有多项项目研究成果获学术奖励。

4.通过项目研究拓宽了团队的学术思维和视野。借助重大重点项目的海内外交流机会,团队更容易接触和吸收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以更广的思维、国际化的视野进行科学研究。如“海外华人社区汉语方言与文化研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通过开题报告会与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以及台湾高雄中山大学等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讨论,在学术上获得很大启发。又如“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研究”项目,通过对国外的学术访问和举办研讨会,获取了大量富有积极意义的观点与建议,等等。

四、若干问题及其思考

从暨南大学人文社科学术团队建设的情况看,虽然近几年以重大重点项目为纽带推进团队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许多需要探索和完善的问题。

1.团队中相近水平的学者之间的合作问题。重大重点项目研究通常汇聚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者参与,这些学者分别负责一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有若干个梯队成员,通常是年轻老师或在读研究生。子项目负责人与年轻老师或在读研究生一般比较容易合作,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子项目之间的交流和协调不够,子项目负责人之间的学术合作比较困难,由此导致高水平的学术合作不够,并因此难以产生重大学术成果。因此,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和深化相近水平的学者之间的合作,提升学术合作的层次。

2.团队的运作机制优化问题。斯蒂芬・罗宾斯(Stephen P.Robins)指出,团队的高效运作必须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一是相关的技能,包括技术技能、决策技能、人际关系技能;二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团队成员都清楚其目标和意义;三是合适的领导;四是完善的体制,以保障团队成员间的信任[3]。概括言之,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团队的运作机制。

以项目为纽带可以迅速形成研究团队,但一种较常见的情况是,有些项目的团队成员完全是因为项目而汇聚成团队的,之前他们可能有相同或相近的研究领域,但并未发生过真正的学术合作,彼此之间对各自的学术背景、研究禀赋、学术素养、研究风格以及个人的品行秉性等,可能并不完全了解。因此,如何构建有效的团队运作机制,尽快进行团队成员之间的学术磨合,是以项目为纽带的学术团队建设普遍面临的问题。这方面涉及很多具体问题,包括团队成员之间如何尽快熟悉、协调、适应彼此的研究特点和风格,充分发挥各自的优长以实现优势互补;对项目涉及的主要问题和基本观点达成共识,以保证项目研究成果具有整体性和逻辑一贯性;团队力量如何在各子项目之间进行合理配置,避免研究力量在各子项目之间的畸轻畸重及各子项目研究成果的过分不均衡,以实现子项目对整个项目的全方位支撑;项目研究经费如何分配及如何构建团队的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以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研究成果的署名问题;项目研究的日常工作机制,等等。

3.项目研究成果的关联性和集中度问题。一般而言,重大重点项目研究的都是大主题大问题,许多问题可能具有无限的发散性和可延伸性,常常难以比较合理和清晰界定研究边界;与此同时,这类项目都采取子项目制,将整个项目内容分解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即为一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由若干个团队成员负责具体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子项目设计得很合理很逻辑,并且每个子项目能够充分贯彻总项目的意图和要求,则可避免很多问题。但是,现实中往往很难做到这两点。一方面,对于一个内容涉及面很广的大项目来说,子项目要设计得很理想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另一方面,子项目的研究者基于自己的学术背景及对项目相关内容的理解,常常会在项目的具体研究和成果中将自己的学术偏好加以充分发挥。于是,许多重大重点项目虽然成果数量很多,但这些成果之间的关联性不够、集中度不高,因此影响项目的研究深度和质量,也难以产生具有较高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因此,重大重点项目研究一定要精心凝炼问题,集中优势力量攻克核心问题,同时要有产出重大成果的强烈意识。

4.团队的可持续性问题。以重大重点项目为纽带汇聚学术团队,可以迅速建立团队成员之间的学术联系和学术合作;而且,经过一个项目周期的合作和磨合,团队成员之间更容易协调和彼此适应;此外,在项目研究和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有可能衍生出新的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课题。这些都有利于团队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也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项目团队类似一个项目公司,项目完成即行终止并解散。于是,团队不具有可持续性。导致团队不可持续的因素可能很多,如缺乏凝聚力或合作不愉快、团队成员之间的学术磨合不够、未能建立起稳定的学术联系或学术信任、未能在项目研究中衍生出新的研究课题、原项目团队成员因种种原因发生了较大变动,等等。要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要维持团队的学术灵魂和核心成员,同时团队成员既要相对稳定又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吐故的同时要不断纳新,此外要不断衍生新的研究项目。

5.团队带头人的作用问题。一般而言,团队带头人(项目负责人)就是团队的灵魂,也是团队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优秀的团队带头人不仅要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学术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宣勇等对我国15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的调查发现,94.9%的学者认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梯队是构成学科组织最主要的因素;76.6%的学者认为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志向与感召力对学科组织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57%的学者认为学科带头人的社会活动能力是影响学科组织资源获取的最主要的因素[4]。因此,要建设好的学术团队,首先要培育和塑造好的团队带头人。

参考文献:

[1][3]美・斯蒂芬・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M].郑晓明,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63,182-183.

篇2

智能电网建设对科技团队管理的要求

自2009年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投运后,国家电网公司加快了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建设推进步伐,并将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规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规划试点阶段(2009—2010年),重点开展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开展各环节试点工作;第二阶段为全面建设阶段(2011—2015年),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第三阶段是引领提升阶段(2016—2020年),全面建成统一坚强智能电网,使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水平、运行效率,以及电网与电源、用户之间的互动性显著提高。

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发展正处于第二阶段。纵观世界各国及我国智能发展进程,当前智能电网建设呈现出以下特点:(1)要求高。智能电网旨在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这一建设目标决定了智能电网建设的高度。(2)技术难度大。从当前世界各国和我国智能电网研究来看,要实现智能电网发展的目标还需要攻克很多关键技术和设备难题。(3)试点推进。由于目前智能电网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研究阶段,因此我国在智能电网建设中采取试点推进的原则,智能电网试点项目存在更多的探索性和试验性。

正是基于以上特点,智能电网建设对科技团队的管理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首先,要有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创新团队是否由最优秀的人才组成是决定该团队创新研发能力大小的关键要素,智能电网建设需要富有创造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其次,要有明确的创新发展目标。目标是创新的动力和方向,没有明确的创新发展目标,科技创新团队就是无头苍蝇。智能电网是科技集成应用的综合体,需要在多个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和创新,智能电网建设需要科技创新团队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攻关课题。

再次,要有健全的统筹推进机制。智能电网建设涉及电力、电子、信息化等多个专业知识,需要科技创新团队、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个层面的共同参与,建立跨专业、跨层面的统筹推进机制是提高智能电网建设进程的关键。

然后,要有规范的管理流程。智能电网建设是一项持续的长期工作,特别是作为试点的智能电网建设项目,必须具备可复制性,其建设过程和建设结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有规范的管理流程以指导智能电网建设的持续发展。

最后,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保障。科技创新具有试验性,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体现科技创新的价值。

科技团队创新管理的实践和应用

青山湖科技城是杭州现有的5家国家级孵化器之一,其目标定位是中国自主创新的“示范区”、长三角产业发展的“智库”、浙江省海洋经济带的“枢纽”、杭州市产业升级的“触媒”、临安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是代表全国科研高新技术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是浙江省两家智能电网综合工程试点单位之一、浙江省首家由县级供电企业牵头实施的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1.9亿,工程建设周期为2011-2013年,由清洁能源接入、储能系统、优质电力园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在内的16个子项目组成。作为该项目的实施单位——临安市供电局,结合企业实际和项目定位,不断探索智能电网建设和科技创新管理方面的新举措、新方法,重点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课题管理、机制建设、基础管理、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创新团队管理方面

(1)严把准入关。在创新团队成员的选择上,打破了指定团队成员的做法,通过在全局范围内开展公开选拔、竞聘的方式,择优录用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好、积极性高的成员,实现了科技创新由部分管理人员参与到全局所有人员积极参与的转变。成立了智能电网建设科研技术小组,组建了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建设工程项目团队、技术监督团队、QC团队、状态检修团队、ERP/PMS团队等科技团队,全局39名来自不同岗位、不同部门的青年骨干力量通过应聘加入到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16个子项目的科技攻关团队中,充分挖掘了企业内部员工科技创新优势,调动了企业员工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积极性,保证了创新团队的专业性和先进性。

(2)严把培养关。在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上,一方面通过举办临电大讲堂、管理人员培训、班组长培训、学历进修等方式积极拓宽员工视野,提升员工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团队攻关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借助“培训中心”和“劳模工作室”两个培训平台,建立“周期学习制”和“交叉学习制”两种学习交流机制,积极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获取先进专业知识和交流典型经验的平台渠道,助推科技人才能力提升。在科技攻关中,切实挖掘、锻炼并培养了一批新人,在项目攻关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了项目建设的后备军或主力军,建立完善了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持续动力。

(3)严把考核关。在科技创新团队的考核管理上,通过开展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通过“团队项目激励”和“团队成员激励”两种激励办法,对获得较高荣誉的科技成果和取得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分别实施奖励。建立了团队成员“淘汰更新”机制,对在科技团队中无贡献的成员进行淘汰,并及时吸纳新生力量补充团队新鲜血液,保证了科技创新团队的积极性和先进性。

创新课题选择方面

一是开放式选题。在课题选择上,不设定课题的范围、大小、专业、主题等要素,完全根据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由科技创新团队自主提出攻关课题,自行设定创新方向,自行组织实施课题,保证了课题选择来自工作、创新成果应用于工作。同时,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QC、合理化建议、群创项目等渠道,广泛搜集员工意见建议,丰富创新实施平台。

二是竞争性管理。在课题管理上,实行课题年初申报、过程指导和年终评比,对年初各攻关小组上报的课题进行统一评审和筛选,评定重点课题,调整淘汰无关课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主管部门每月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督办和指导,对毫无进展或进展困难的课题进行适当调整;在年终评比中,对优秀成果进行奖励。

统筹推进机制建设方面

(1)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成立了由省公司、市局和县局主要领导成员组成的项目推进机构,建立了由局领导、项目负责人、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广泛参与的月度例会和技术协调会机制,建立项目联络月报制度与上级专业部门紧密联系和沟通,开发智能电网网络交流平台,编制智能电网周刊,及时沟通协调系统上下、专业之间、团队之间的关系和问题。

(2)建立学习调研机制。由各科技创新团队提出各子项目年度调研需求,智能电网协调组对需求进行统一协调并排定年度调研计划,统一监督调研进展。2012年临安市供电局各科技创新团队共外出调研12次,累计90余人次,拓宽了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眼界和思路,吸取了大量的先进经验。

(3)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创新思路,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主动借脑,加强与科研院校、专业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与中国电科院、国网电科院、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英大传媒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智能电网研究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4)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不仅在科技创新团队成员选拨、课题管理上采取开放竞争的方式,还建立了科技创新团队与团队之间横向对比、团队自身纵向对比的竞争机制,促进团队之间比学敢拼,促进团队自身的不断进步。同时,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对取得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干部选拨、技能评定、薪酬待遇等方面的激励,有效提供员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方面

(1)建立完善规划体系。积极开展科技规划工作,与中国电科院合作编制我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并在该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了智能电网规划和青山湖科技城电力专项规划,成为指引临安电力“十二五”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有效引领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2)建立完善标准制度体系。制定《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科技项目后评估管理办法》,规范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建立科技项目后评估常态机制,对于技术经济价值较高、先进实用的成果进行推广应用。修订《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制定《科技论文、专利成果奖励办法》,建立了适合县局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促进了科技创新管理的常态化、规范化发展。

(3)建立完善项目管理体系。由智能电网建设领导小组牵头,各科技创新团队具体负责,从项目立项审批到验收投产各环节加强管理,严格项目审批手续办理和过程资料台账管理,确保各项目实施规范有序、资料详实;同时,加强项目的闭环管理,确保所有课题均有立项、有实施、有成果、有应用、有评估、有反馈、有完善。

资金来源保障方面

(1)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强与省公司、市局的沟通,将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项目列入省公司重点项目,积极争取省公司投资8600余万元。

(2)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积极开展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减免税收工作,争取科技成果转化获得财税政策支持,2012年高新技术企业复评通过获得200万元免税;深入理解浙江省科技创新管理相关政策,积极争取科技创新奖励,近两年获得省、市、县三级科技创新类奖励近200万元;积极争取政府对智能电网建设的参与和支持,临安市政府投资的风光互补路灯项目已建成投产。

(3)积极争取社会和企业用户投资。积极做好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工作,主动为客户提供光伏发电、清洁能源接入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系统内的沟通协调工作,争取社会和企业用户投资融入智能电网建设,目前已有近3000万元的企业用户资金投资智能小区、储能系统、清洁能源接入等项目。

成效分析

自2009年青山湖科技城落户临安以来,临安市供电局即开始谋划建设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并积极研究探索科技团队管理的新模式。至今,科技团队创新管理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研究和应用已历时三年有余,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在科技人才管理和智能电网项目推进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丰富。通过科技创新团队开放式竞争性选拨,挖掘锻炼了一批新人,为员工成长成才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通过科技创新团队间的沟通协调、外出调研、合作交流等为员工提供了学习知识、开拓眼界、拓宽思路的多元化平台;竞争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体现了人才能效的阶梯分布,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篇3

关键词:教学团队 外部环境 优化方案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探索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高职院校在完成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的确立后,逐步将工作重心转到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上来,尤其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为加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本文提出了环境优化策略,具体如下:

一、学校文化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沃土

学校文化是立校之根基,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也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同时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又为学校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使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学校文化建设不仅仅需要教师的参与和付出,同样也应该为教师的精神世界和自身发展提供需求,学校优秀文化应该成为教师团队成长的沃土。

二、院系二级管理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支撑

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都建立起了院系二级管理体制。通过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使管理重心下移,使其成为有一定自的教育教学实体,形成了以系部为中心的相对独立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工作管理体制,同时师资队伍建设成为系部建设的主要工作职责。院系二级管理进一步扩大了系部办学的自,调动了系部办学的积极性,激活了教育内部的活力,提高了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保障

任何组织的建设和管理都离不开组织规范、制度约束和政策激励,而这些又是影响组织效能发挥的主要因素,这些来自于社会的、组织的规范就构成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政策)环境。制度规范是否公正合理,激励机制是否到位和具有可操作性,不仅影响到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教学团队的生态情感智力水平,而且也将影响到整体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效能的发挥,制度建设对教学团队的成长作用显著。

(一)创建教学团队师资培养机制

学院要制订教师下现场锻炼、名师评定及奖励办法、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教学团队师资培养机制,以优质公开课观摩、教学比武、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等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教学名师、培训名师为中心,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扬传、帮、带作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青年教师在团队建设中快速成长。

(二)建立有利于教学团队形成的激励机制

针对高职教学团队的激励应该是多样化的,既要考虑团队整体的激励,也要考虑团队成员个体目标达到后的激励。学院应努力营造宽松的氛围,给予教学团队相应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持、物质支持。一方面,要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对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成员给予物质、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倾斜鼓励政策,从而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应有专项经费保障,把教学团队建设与重点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把教学团队优秀标准与衡量这些项目建设的成效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学团队的成果给予必要的物质激励,从而从目标激励和情感激励两方面激发教学团队开拓上进、开放创新。

(三)创建切实可行的教学团队评价考核机制

学院应摈弃过去只看重业绩、轻视发展的做法,制订教学团队评价办法等考核制度,加强过程考核,将团队业绩、个人业绩及个人的发展相结合。一方面,要关注专业团队建设可达到的近期和中长期目标,提出阶段性的任务指标,如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校本教材建设等,把教学团队建设看作学院的重点建设项目,强化教学团队的建设质量,并进行过程监控和督促。另一方面,要建立优秀教学团队的评价指标,指标的权重根据建设周期及不同专业而不同,分成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此外,还要关注教师在团队中的发展,引导教师在专业建设中的发展方向,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师的能力以促进其完成目前的任务或达到将来的专业建设目标。

(四)教学资源建设是教学团队成长的场所

学院须积极探索教学资源建设的规律和运行机制,优化、整合立体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整体水平,为教学团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场所。首先,要使教学资源建设科学化和系统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离不开教学团队建设的整体规划,必须充分考虑不同专业教学团队的专业特点,建设符合教学团队需求的与企业对接的实训基地,使团队教师能利用实训场所开展教学、培训和鉴定,开展横向课题的研究,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其次,学院要为教学团队提供开展教研教改所需的专用活动场所。教学团队可以利用场所定期召开专业研讨,制定专业建设方案,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再者,要加强网络信息平台的整合,优化网上教学资源,教学团队可以利用此平台,及时交流、沟通,并通过对网上教学资源的持续开发、使用、反馈、积累、整合,形成具有专业、课程特点的网上信息学习环境平台。

参考文献:

[1] 杨近.高职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篇4

创新团队建设的意义

人才资源是高校科技工作的第一资源,大学的任务就是要尽可能地聚集各类高层次的人才,并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改善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只有当各类富于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大学的科技创新才会形成一种气候。

创新团队建设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

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更多地走向综合化、大型化,当代科学的内在发展趋势是学科间不断交叉、综合和相互渗透。这种趋势不断产生一些新的学科、新的领域。这些新的学科领域正是创新的前沿阵地,也是竞争最激烈、最能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域,往往需要多学科、跨学科合作,需要大兵团作战和合作攻关。

实现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是队伍,是群体。没有人,没有队伍,没有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秀群体,要想实现科技创新是不可能的。

创新团队建设是兴校、强校的关键

只有通过科技团队建设,才能有效地组织起一支又一支学术队伍,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并在从事研究的过程中培养、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管理能力、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造就一批又一批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群体。这样才能有效地稳定科研队伍,凝练学术方向,使科学研究能够纵向深入。横向融合,得以可持续发展,建设出有特色的优势学科。

创新团队建设是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学术实力的根本措施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开展学校的建设工作。所谓一流的学科主要的标志就是一流的队伍,一流的科研和成果,一流的科技创新水平,一流的队伍是核心、是关键,没有一流的队伍,不可能有一流的科研和成果,更不可能有一流的科技创新水平。因此可以说创新团队的建设是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学术实力的根本措施,也是促进科技工作发展的动力。

创新团队建设的重点在团队

人才问题,特别是尖子人才的极端重要性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任何学科、任何研究工作仅靠一、两个人是很难发展的,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创新团队建设中要以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标,为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动给以公平的对待,形成由学科总带头人、学术方向带头人、骨干后备队组成的优秀科学家群体,在该群体中,必须注重年龄、学历和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和机制,是创新团队建设的保证

创新源于个性特色的充分发挥,成功在于团队的团结和密切合作。

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既需要有利于个性特色充分发挥,也需要团队合作的良好、宽松、和谐以及学术活跃、自由的氛围,更离不开规章制度所形成的机制和体制以及相应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

有了这样的环境和氛围,将有利于吸引和聚集更多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的聚集必将形成一个又一个科技创新的群体,形成一个重视人才、实施创新的大气候。在这样的良性循环状态下,学校的科技工作必将会与时俱进。持续发展。

加强创新团队建设 取得良好成效

中国医科大学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营建良好的政策和工作环境。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加大投入力度,调整结构和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等措施.引进、稳定和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加强了创新团队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明确目标,统一认识,政策牵动,规范管理

学校明确提出了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国内一流的研究教学型医科大学的奋斗目标。分析学校校情,使全校教职工充分认识到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完成学校奋斗目标的重中之重,而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是决定性因素。

学校相继出台了旨在加强科技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文件,并成立了相应的工作小组,通过规范管理,保证学校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

(1)制定了“551人才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培养和引进5名国际知名学术带头人。50名国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和100名中青年学术骨干的目标。

(2)制定了引进人才实施办法。对引进人才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条件、范围、待遇及相关政策作了明确的规定。

提出引进人才以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优化队伍结构。加强队伍建设为目的,正确处理“引进”人才与“培养”、“稳定”现有人才关系的指导思想。

根据引进人才的不同层次,提供12万~60万元的住房补贴和安家费,10万~5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及良好的工作条件,在专业职务晋升中不占指标等。

(3)制定了破格晋升高级职称的有关规定,旨在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4)在科技奖励条例中,设立了学科建设突出贡献奖等六个奖项。对在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者予以重奖,同时在《学科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特殊贡献奖励津贴实施办法》。《绩效津贴实施细则》等文件中,对承担科研课题、获奖科研成果以及发表学术论文等均予以相应的奖励或用以改善科研条件的经费支持。

(5)出台了支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留学的有关政策,利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资金,主要支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再次出国学习和创新团队的成组派出。

调整结构、整合资源,搭建平台聚集人才

根据生命科学领域发展的新趋势,学校对原有学科进行了调整。新组建了发育生物学、组织工程学、医学基因组学教研室或研究室。建立了肿瘤与血管病治疗中心,普通外科研究所,艾滋病研究所,实验动物转基因与基因敲除中心,器官移植研究所,生物芯片研究中心,医学影像研究中心等机构,为人才的集聚搭建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协作,学校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为依托,以重大项目牵引、凝聚,加强创新人才的汇聚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整合资源。加强基础学科间、临床学科间,特别是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普通基础学科与医学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营造环境,延揽人才,加大投入,突出重点

创新团队的建设,在于以事业为核心去整合和组建,相关学科的专家只有在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团队才能够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才会有生命力。学校在整合和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工作中,工作的重点放在为他们营造良好、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学术活跃、自由的氛围,同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重点做好组织和服务性工作。学校的科技创新团队都是在他们各自有意向的前提下由学校组织建设的。

在延揽人才方面,近年来,学校领导和科研处、人事处、国际交流处处长定期到日本、美国等学校在外留学校友较多的国家探望、拜访,宣传学校有关政策,吸引他们来校工作。

为使科技创新团队更好地开展工作,学校加大投入力度,投入的重点放在各团队建设中急需人才的引进和创新项目的开展。

几年来,学校用于引进人才的支出已达1000万元,用于创新项目开展的投入近千万元,同时学校每年用于学科建设经费每年不低于1 000万元。主要用于他们工作条件的改善和设备的购置。

对整合建设的科技创新团队,学校在各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并在申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项目方面予以倾斜。部分创新团队已经形成,促进学科建设科技工作水平提升

几年来。学校在一些研究领域的创新团队已经形成。对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水平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目前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省教育厅创新团队10个。

(1)在皮肤病与性病学研究领域,融合皮肤病学教研室、卫生部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和临床免疫学研究室共同组建了皮肤病与性病学国家重点学科和创新团队,在今年的国家重点学科评估考核中顺利通过。并获得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称号。该创新团队中既有院士,又有引进的长江学者课座教授。

(2)在普通外科学研究领域,整合了器官移植、甲状腺外科、肝胆外科、胃肠肿瘤外科、乳腺外科、胰腺外科、急重症外科、血管外科的资源,形成了以全国副主任委员为带头人的创新团队,在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增补中,面对国内普通外科强手如林的竞争局势,以90%的投票通过率新增补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被批准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近五年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辽宁省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项。获得“863”项目、全国公益类科技专项各1项。单项资助经费300万元。

(3)在劳动卫生和环境卫生学研究领域,整合了劳动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卫生毒理学、地球化学性疾病研究室等单位,形成了以全国副主任委员为学科带头人,以氟、砷中毒研究为特色的创新团队,在2007年通过了国家重点学科的增补,实现了学校预防医学领域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该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近三年,平均每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

(4)在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整合了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医学基因组学和生物芯片研究中心等机构,组建了创新团队,被批准为辽宁省细胞生物学重点学科、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A级)和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该团队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主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细胞生物学》规划教材。

此外,在肿瘤学研究领域,干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实验动物转基因与基因敲除等领域的创新团队正在形成。

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科技创新成效斐然

通过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等措施,开创了学校科技工作新局面。科技创新成效斐然,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重点学科数量明显增加

“十五”期间,学校的国家、省重点学科数量成倍增长,分别由原来的1个、5个增至2个、10个;今年学校又有3个学科增补为国家重点学科,使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数量达到5个。无论是新增补数还是现有国家重点学科数均居辽宁省属高校前列。

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学校原只有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十五”以来。新增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26个,其中教育部1个、卫生部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个、辽宁省5个、辽宁省高校15个,沈阳市3个。

重大科研课题及经费取得突破

承担了7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项“863”项目和3项“863”项目子课题,6项“973”项目子课题,3项国家公益类行业专项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都实现了零的突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逐年增加,由“九五”末期2000年的18项到2001年~2007年的21项、22项、30项、34项、44项、48项、54项,呈现了良好的上升态势。

全校科研经费在“九五”期间年均不足1000万的情况下。2001年~2003年均突破1000万元,2004年-2005年突破了2000万元,2006年~2007年突破了3000万元。仅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个渠道。研究经费近三年已连续突破1000万元,超过“九五”期间每年全部科研经费。

重大科研成果和高水平学术再创佳绩

继2000年学校首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十五”以来,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参加5项,共9项。牵头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3项。国家级和省部级一等奖奖项均居辽宁省属高校前列。

篇5

近几十年来,教师专业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斯帕克斯和赫什(Sparks&Hirsh)在《教师发展的新视野》一书中指出,结果取向的教育、系统思考和建构主义三大强势理念,重塑了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1]斯坦(Stein)等则将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范式概括出六项特征。[2]而斯迈利(Smylie)则撰文明确指出“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应当发生转移”。 [3]总的来看,针对传统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不足,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就是尊重教师作为专业发展的主体,保障教师作为认知主体的理解自由,引导教师自主地建构专业知识体系,那种认为“教师必须哄骗、诱使和强迫才会去继续自己的专业成长”的观点已经逐渐失去市场。

有鉴于此,J大学自2007年起积极运用“项目建设”手段,通过“校级教学团队”等项目建设,促进青年教师形成团队合力、集体发展,变“校本位”的教师被动专业发展为“人本位”的主动专业发展,积累了丰富案例和有益经验。

一、J大学校级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概况

J大学的校级教学团队建设始于2007年。该校明确提出校级教学团队建设的任务是:根据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现状,建立J大学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资助教学团队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培养青年教师、安排教师进修等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目前全校共有27个校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已完成一期建设任务,详见下表:

为了加大对校级质量工程中的教学团队建设监管力度,切实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提高该校教学水平,学校质量工程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对全校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了中期检查。

检查结果表明:各教学团队按照质量工程建设要求,管理到位、运行有序、进展顺利,取得了一系列的建设成果。可喜的是:J大学校级教学团队“国际贸易教学团队”“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于2009年成功获批江西省高校首批教学团队,并取得专项资助,是该校开展质量工程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J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的举措及主要成绩

1.不断扩大受益面,锻炼和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

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一批优秀教师,优化教师结构,形成集体凝聚力和创造力。该项目开展建设以来,在学校和各二级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各教学团队采用多种方式锻炼和培养教师,直接培养教师达100多人,受益面不断扩大,一大批教师获得职称晋升、学历提升。

“国际贸易教学团队”已有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已派出多名青年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进修学习和短期培训,选派了1名青年骨干教师到澳大利亚知名大学对口进修考察学习教师多人次参加了国内外高层次的学术会议;与江浙多家公司和企业联合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已派出多名教师下企业进行实际锻炼;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项目建设的重点,已有1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计划2人攻读博士学位。已派出2名青年教师到北京新东方学习外语,1名青年骨干教师到北京大学医学部进修学习。同时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质量工程项目培训和学习。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学团队”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选派多名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进修学习和短期培训,与江浙一带多家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派出多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一系列举措有效地改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基础生物学教学团队”特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长大明作为团队领军人物,通过引进和培养,团队中教授职称的教师由5人增至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2人增至10人,极大地优化了团队结构。

总体上,各教学团队都能依据所在学科的特点,把握团队发展方向,通过争取二级学院和学校的支持,或推进硕士化工程、或派出进修、或挂职锻炼,形成了一批结构优化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2.不断提高团队建设水平,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

教学团队项目建设以来,各团队高度重视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并撰写高水平研究论文,3年间合计承担省级以上课题81项,公开250余篇,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

各教学团队充分开展课题研究团结一批教师,锻炼一批教师,在取得科研突破的同时,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有效地推动团队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不断提升团队影响力,高一级项目取得突破

校级教学团队项目建设以来,有效挖掘了教师的创造力和影响力,短短3年,已培育出2项省级教学团队,并有多个团队获得省级重点学科、省级精品课程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资格。

总体上,校级教学团队建设有效提升了团队的影响力,有1人入选全国会计学术类领军(后备)人才,2人成长为省级骨干教师,并有多人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等省级奖励20余项;教学团队建设的辐射作用日益显现。

4.重视人才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与实践应用水平

“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团队”大力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但使学习变得容易了,而且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学习专业课的兴趣;科研活动中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学科和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行了“商学院杯”首届外贸单证技能竞赛暨全国外贸单证技能竞赛选拔赛,共有6位同学在此次比赛中脱颖而出,赢得此次比赛的胜利。同时商学院组队参赛并获得全国“E”路通杯电子商务大赛全国总决赛的一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大力推行双语教学,通过双语教学的班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英语水平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他们的四、六英语通过率明显高于其它平行班。

三、校级教学团队建设促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展望

教学团队建设的显著特点是名师指导、专家坐阵、制度保障、投入充足,使之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1.项目的合理设计,提升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性

教学团队建设中每个项目的设计,都经过详细的工作任务分析,然后整合不同专家的意见,形成专家小组认可、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从而完成项目的结构设计,保证项目中的工作模块能基本覆盖工作岗位群,其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性保障得力。

2.项目的实践内容,增强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

教学团队建设的项目内容将横向构建相关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打破学科型专业知识的纵向体系结构,教师在完成整个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处理出现的各种综合问题,使其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和理解,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实际经验转化为教学经验,顺利解决今后课程教学中的遇到的难点、疑点问题。

3.项目的具体成果,突出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性

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成果不仅可以增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感,而且可以通过所获得的结果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和成就动机。

综上并结合J大学的实际经验来看,以校级教学团队建设为载体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但切实可行,而且效果显著。但是也要注意,教学团队建设必须注重潜心研究教学,并围绕教学开展建设;注重解决部分团队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不明的问题;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Sparks.D.&Hirsh,S.A New Vision for Staff Development[M].Alexandria.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1997

[2]Stein,M.K.Smith,M.S.&Silver.E.A.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developers:Learning to assist teachers in new settings in new ways[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99,69(3):237-269

[3] Smylie,M.C onyers,J.Changing conceptions of teaching influence the future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1991,12(1):12-16.

[4] [美].费希尔.教师在职培训:一项激进的建议[A].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师[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87.

作者简介:

篇6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220-01

摘要:本文根据项目管理理论的优势,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团队的特点,把项目管理技术应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团队的管理过程之中,探讨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项目管理;教学团队

高等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把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上层次,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按照教育部在2007年提出的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本文根据目前项目管理的优势,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团队的特点,把项目管理技术应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团队的管理过程之中,探讨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

一、项目管理的内涵、管理过程的调控及项目管理的运用

1.项目管理的内涵:项目管理是在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为了完成一个既定的目标,并通过特定形式的临时性组织运行机制,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充分利用既定有限的资源的一种系统管理方法。

2.项目管理的内容及其管理过程的调控: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几个方面:

①是范围管理:根据项目的目的,界定项目所必须完成的工作范围并对它进行管理,包括立项、项目范围的计划和定义、范围确认、范围变更控制。

②是时间管理:给出项目活动的定义、安排和时间估计,制定进度计划并进行控制。

③是费用管理:确保项目在预算范围之内的管理过程,包括资源和费用的规划、费用预算和控制。

④是人力资源管理:确保项目团队成员发挥最佳效能的管理过程,包括组织规划、人员招聘和项目团队的组建。

⑤是质量管理:确保项目满足客户需要的质量,主要包括质量计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⑥是沟通管理:确保项目相关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处理,包括沟通计划的制定、信息传递、过程实施报告和评估报告。

⑦是风险管理:确保项目能够成功实现,需进行风险的识别、度量、响应和控制。

⑧是综合管理:确保项目各要素的协调工作,包括项目计划的制定和执行、项目整体变化控制。

3.项目管理的运用。

在60年代初期,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倡导下,项目管理被引进中国,开始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试点应用网络计划技术,当时曾将这种方法命名为“统筹法”。为了进一步推动项目管理工作,以中国科学院管理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所牵头成立了“中国统筹法、优选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国家技术监督局也组织了国内的专家,在1992年推出了网络计划技术的国家标准GB/T13400。项目管理的方法在许多大型现代项目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例如:黄河小浪底工程项目管理;北京雍和宫立交桥的工程项目等。这些项目通过实施的项目管理工作,对于其工程的成功与运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团队的管理能否采取相类似的项目管理方法,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团队的现状

1.教学团队缺乏高水平负责人。

教学团队负责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是团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因此,教学团队负责人要求是在国内本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教授,有明确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思路,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指导本团队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实施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受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费紧张、师资力量薄弱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使教学团队建设中普遍存在缺乏高水平负责人缺乏这一问题。

2.教学团队结构不尽合理。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中年轻教师偏多,高校退休教师偏多,30岁到55岁之间的青年、中年教师偏少,年龄结构不合理,职称结构不合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年富力强的教师偏少,教师队伍中人员构成复杂且不稳定,进进出出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团队的稳定性,导致教学团队的结构不尽合理。

3.教学团队管理缺乏必要的规范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的管理与协调工作缺乏实效性,管理制度缺位严重;教学团队的人才队伍稳定性较差,师资的培养和利用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教学团队内部缺乏有效的管理及运行机制。

4.教学团队缺乏科研意识和培训提高的机会。

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师资不足,导致教师教学工作量较大,工作重心是讲课,无暇顾及学术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存在学校不愿投入较大的资金和精力进行教师的在职培训,只要做好眼前的教学任务就行,科研水平和学术氛围并不很重视的问题。由于科研和培训机会的缺乏与不足,直接影响到教学团队建设的质量和今后发展水平的提升。

5.教学团队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缺乏按贡献进行公平公正的薪酬激励机制,缺乏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相互结合的策略,缺乏与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相结合的制度措施等有效的激励机制。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团队建设除存在以上问题外还面临很多问题,本文试将现代管理手段―――项目管理模式,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团队建设,以求解决存在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其教学团队的管理是否科学有效将是成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探讨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高质量教学团队的根本保障。

三、项目管理运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团队管理的具体措施

1.确定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团队的数目(范围管理)。

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可根据自己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情况,确定能够体现本校学科专业特色的教学团队,以学校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重点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校级教学团队并以此为基础推出省级、国家级教学团队,但教学团队的数目不宜过多,或两个,或三个,以确保建设质量和标准。

2.选拔好教学团队负责人,配置好教学团队人员(人力资源管理)。

一是选拔好教学团队负责人。学校、院(部)在教学团队负责人的选拔和培养过程中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教学团队负责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是团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因此,教学团队负责人要求是在国内本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教授,有明确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思路,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指导本团队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实施改革。二是配置好教学团队成员。教学团队成员应是根据教学团队目标实现的需要而引入的优秀教学带头人、教学骨干和教学新秀等,他们应是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或教辅人员。教学团队可以打破原有的教学行政组织(如院、部、教研室),根据需要可实行跨专业或跨院、部组合。教学团队的规模不求统一,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团队大小。

3.拟定好教学团队建设任务书和签订计划书(时间管理)。

为保证学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计划项目的顺利进行,教学团队负责人与学校、学院(部)应填写教学团队建设任务书,签订计划合同书,明确建设的期限和建设的目标,如拟定总体目标、团队结构的发展优化目标以及提高团队水平的目标;明确团队负责人的责任,等等。

4.建立必要的规范制度(制度管理)。

为了能使教学团队尽快进入工作正轨,应建立切实可行的规范,建立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学校要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要建立有效的教学团队内部管理及运行机制,可采用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等方法。建立多种评价相结合的制度,为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

5.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监督、考核、激励机制(质量管理)。

一是建立基于网络的高校教学团队管理平台。开发并利用基于网络的教学团队管理平台,建立教学团队网上动态档案,将成员信息、建设目标、经费资助情况、工作任务进程、重大情况变动等信息及时反映在网页上,实行动态监控,实时反映教学团队业绩动态,接受教职工监督。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团队网络管理平台,对教学团队会产生强烈的公众关注压力和相互竞争压力,从而有力地推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顺利完成。

二是建立综合激励机制。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学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在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中,高校教学团队成员的需求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强烈的自尊、荣誉需求和创造、成就动机是其主要的需要,因此对教学团队成员的激励除采取按贡献进行公正公平的薪酬激励外,还可采取目标激励、绩效激励、荣誉激励等,应采取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相结合的策略,学校对教学团队成员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方面也应给予重点关注。

三是落实团队的考核机制。教学团队建设期结束后,由学校学术委员会进行验收与评定。学校对建设成绩优秀的团队给予奖励。对进入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团队支持计划或申报成功国家级、省部级“质量工程”项目的教学团队,学校按相关规定给予奖励,由团队责任教授支配使用(或分配)。教学团队负责人根据团队成员的个人贡献进行薪酬二次分配。学校可设立“优秀教学团队奖”,每3年评选1次。对超额完成建设任务、成效显著的教学团队,学校给予奖励。对不能按期完成建设任务、成效差的教学团队,学校可停拨建设经费,并责令学院(部)进行整改。

参考文献:

[1]陈思维. 项目管理理论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中的运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

[2]卢游杰. 现代项目管理学,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篇7

1.继续教育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多种途径。

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教育形式。同时,继续教育又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手段,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继续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两类。一类是教育系列成人教育,分别是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大现代远程开发教育和网络大学四种。另一类是自主教育系列,这一系列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个人自我设计并实施的继续教育,一是由官方或半官方组织的继续教育。我们在这里所论述的属于后一种,它在继续教育多样形式和渠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直接提升教师个人的职业素养,而且能够培养使这种素养持续发展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因此受到普遍的重视,成为教师继续教育中被广泛接受的形式。

2.教师团队建设对团队队员素质提高的价值。

教师团队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而整体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必须以构成学校集体的每个成员专业水平的提高为基础的,作为继续教育重要手段和途径的教师团队建设,正是以提高每个成员的专业水平来提升整个团队的水平,进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团队建设对团队成员素质提高的价值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完成的:一是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借鉴,拓展专业视野,丰富专业内涵。由于构成团队的人员既有同一专业同一课程的教师,又有不同专业的相同课程的教师,既有跨度不大相关专业课程教师,又有跨度较大的相关专业课程教师,由于个人特点和专业的不同,他们面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解决办法就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源于个人和专业特点在认识和解决问题上所显示出的不同在彼此碰撞、交流和借鉴中,成员之间不仅能够获得知识上的丰富,而且能够从对方那里获得思路上的启示,从而实现学习新知、理解新知和创造新知的继续教育目标。二是培养宏观的整体把握能力,促成团队成员素养的提升。团队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团队的灵魂,所谓的团队精神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其最高境界就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团队精神的这种整体一盘棋的观念直接促成了成员整体把握的宏观视角。这不仅有利于改变当下专业课教学实施中对课程整体内容的肢解状态,而且能够直接促进以整体性和综合性为特征的教师素养的提高。

二、继续教育视野下的教师团队建设策略

1.团队建设的选择和人员整合方式。

继续教育视野下的团队建设是以更新补充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成员的创造力为目的。因此,建设什么样的团队,团队建设选择什么样的成员,就成为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关于建设什么样的团队,在层次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弥补知识和能力方面欠缺为主要内容和目标的团队建设。伴随社会发展和文化教育的进步,许多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已经不适应时代变化所带来的新的要求,急需进行补充丰富。因此,以同一课程教师为主进行团队建设,一方面,在同一课程的教师的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弥补彼此的不足。另一方面,团队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机制,强化学习和探索的自主性,形成追求新知的主动性,从而改变知识和能力积累不适应时展要求的局面,实现与时俱进。二是以提升层次为目标和内容的团队建设。教育是一种面对未来的事业,单纯地追求与时展的适应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时代的发展必须要有超前的预见和准备,以提升层次内容和目标的团队建设正是服务于面向未来的继续教育。其人员构成应在专业及课程相近的基础上,以跨学科成员为主,使成员对自己本专业及课程都具有第三只眼睛的视野,在相互之间课程内容的渗透和重组中,产生边缘化的全新内容,也为已有课程提供新的见解。上述团队建设的两个层次或两种形式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弥补层次团队建设目标完成之后可向提升层次转变,而提升层次团队建设,必须有弥补层次的基础。同时在人员构成上,两者虽然都有各自的主体,但人员组成的多样性是共同要求。这种人员组成的多样性,不仅需要教师和科研人员参加,而且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参加,不仅需要本校人员参加,而且应该吸纳其他学校相关人员参加,不仅需要中小学教师参加,而且需要高校成员参加。当然,正如前面提到的,人员构成的多样性追求还必须要有人员构成的合理性规范。合理性规范就是以实现团队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每个人都在实现目标中担任具体的角色。没有明确定位或不担任具体任务的,不能纳入团队当中。

2.强化团队建设的继续教育价值。

团队建设既是学校发展的手段,也是个人发展的途径。强化教师团队建设的继续教育价值,就是突出教师个人发展,提升整体水平,获得学校办学理念和教学效率的提升。首先,将教师的专业发展放在首位是强化团队建设继续教育价值的核心。单打独斗的个体户式的学习和发展方式是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教师提高专业素养是有意义的。但这种方式从教师自身专业出发,从个人习惯性的视野去学习和拓展新知毕竟受到局限,很难超越已有的视域。教师团队建设改变了这种局面,一方面与同学科课程教师的相互交往中通过关注点的不同和各自对课程内容把握的侧重可深化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团队成员跨课程、跨学科的人员组合及在相互交流中的融通,又为理解课程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展了课程的内涵。强化教师团队建设的继续教育价值,就是要强化构成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交往和融合。其次,把握课程发展趋势是强化团队建设继续教育价值的方向。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而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与各自的方式与课程发生关系。因此,继续教育必须要关注和把握课程的发展趋势。课程发展趋势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课程之间的融合和重组产生新的课程,这是伴随社会发展专业内涵的丰富,在原有的机体上产生的新的课程,即边缘性课程。对边缘课程的学习把握和建构已被明确列入继续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中,而团队建设正为此提供了契机。因此,强化团队建设的继续教育价值,就要在团队建设中突出这种对边缘性课程的学习、把握和构建能力。另一方面,课程与实际需要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各类学校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学科课程观念是课程的主体。学科课程以知识为核心组织内容,突出知识的逻辑关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有直接对应意义,但对实际操作却显出明显的不足。在基础教育阶段,伴随新课程的实施,教育教学的生活化和跨学科学习以及学以致用观念,成为未来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在高等教育阶段,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与工作联系密切的职业教育理念及任务本位课程进入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所以,强化团队建设继续教育价值,就必须在团队建设中对课程发展的这种趋势给予充分关注并进行预见性的探索。

3.继续教育视野下教师团队建设的政策和评价。

篇8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J50-4

引言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多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Y,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其特点是不断地创意和创新,随时代潮流变化而快速应变,材料的变化、工艺的变化、观念的变化等都会带来教学上的变化。从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的视角来审视当下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合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特点及发展的需要。“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目标,以工作室为平台,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将理论讲授与项目设计融为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1]该模式实行的项目教学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实践融为一体,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承接设计项目为主要任务,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能力的训练。[2]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而且要全面负责指导艺术项目设计与实践。就当前情况来看,教师个体素质和能力很难以满足“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教学的要求,因此,“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首当其冲成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的重要关注点。

1.专业教学团队及特征

教学团队分为学科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和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是跨学科、跨课程的教学团队,是为培养某职业领域专门人才,由明确分工,相互承担责任的相关学科或相关课程的教师个体组成的教学团队。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而言,专业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艺术设计、工程领域职业所需专门人才和服务社会为直接目标,由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相关知识互补、技能互补的教师个体组成的团队。因此,它区别于一般的教学工作群体,更强调要完成需要共同努力的集体工作。在共性上具有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和双师素质的共性特征,在个性上具有符合人才培养水平标准维度与服务社会能力标准维度的二维性特征、持续发展的动态对接性特征、团队成员来源的二元性特征。这些特征对于构建专业教学团队有其重要的标准作用。

2.高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就教学而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建设,教学的组织实施等都需要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的团体合作,教师个人是难以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就教师素质与职业能力而言,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专业发展的思想,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使自身在教师职业素质、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到不断发展。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团队学习来实现教师的知识交流和共享,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若只重视“双师型”个体建设,忽略团队建设,会导致教师只顾自己教学,缺乏团队意识,造成专业教学内容的重复或矛盾,教学无积极性和创作性。因此,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整合教学资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和手段。[3]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基本保障。

3.“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与策略

3.1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

在充分把握专业教学团队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运用专业教学团队“素质模型”理论,结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运行要求,明确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目标与重点,由院校主导、政府扶持、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带头人执行,组建一支由院领导和行业企业管理层组成的“双带头人+专任教学团队+兼职教学团队”的专业教学团队,形成“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的梯队结构。按照“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培养”思路,与行业企业合作,通过校企互动,专职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以加强企业实践能力,兼职教师参加教育教学培训以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共同打造一支具有决策力、执行力、创新力的管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兼备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3.2专业教学团队构建策略

3.2.1以团队“素质模型”理论为指导,构建专业教学团队

素质模型是指达成某一绩效目标的一系列不同的素质要素的组合,他是用行为的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员工完成工作需要具备的素质,包括自我概念素质族、态度意愿素质族、能力技巧素质族、团队管理素质族,每一个素质族又包涵了相应素质要素。这些素质族及素质要素也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学团队及教师个体在素质上的基本要求。因为团队的共同目标和相同的环境,对成员会提出相同的要求,如共通或相似的专业背景、职业、兴趣、价值观等。[4] 因此,以“素质模型”理论来指导“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专业教学团队构建是科学有效的。具体来说,对专业教学团队素质要求而言,需要具备自我概念素质族、态度意愿素质族、能力技巧素质族、团队管理素质族素质要素标准;对于专业教学团队教师个体而言,重点是对教师是否具有自我概念素质族、态度意愿素质族、能力技巧素质族、团队管理素质族四个素质族及要素的甄选。概言之,构建管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兼备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形成技能和素质之间良好的互补性,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要求与目标。

3.2.2政府要建立健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相关的规章制度,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加大的经费投入,扶持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建立健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规章制度

德国的职业教育,不但有宏观的国家发展政策,而且普遍有一整套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切实的保障。企业界和职业教育界,但凡遇到有必要进行解释的行为时,都能在《职业教育法》中找到依据。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教法》颁布与实施已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最关键的是需要地方政府要为扶持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政策扶持与制度保障。因此,需要由地方政府出依据《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其他相关法规,从专业教学团队教师资格认定、甄选任用、职务聘任、进修培训、工资待遇、考核奖励、教师流动等一系列环节中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此外,建立相关校企合作的协调委员会,引导校企建立合作的长效机制。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2)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团队培养体系

从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看,大多数国都建立了职教教师培养体系,注重教师的职业前培养,而在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仍然沿用普通师资的培养模式。仅通过职后培养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是不能满足专业教学团队素质要求的,因此,地方政府应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培养体系,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专门机构,对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

3)加大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经费投入

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各国政府都在千方百计地增加投入,支持职业教育事业。如新西兰政府投入约占70% ,德国达到55%,澳大利亚达50%。可见增加资金投入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有效保证。因此政府要拓宽经费来源,改善拨款制度,设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专项基金,促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3.2.3高职院校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并实施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与培训计划,建立专业教学团队教师激励制度,主导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有针对性的制定并实施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与培训计划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与培训计划必须要有针对性,除了对现有的专业教学团队的现状,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外,还要对学院的专业及教师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依据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团队特征与应包括的四个素质族,确定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的培训目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数量。在培训内容上要突出导向性、实践性、层次性、时代性与示范性,注重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注重新知识、新工艺的发展。在培训形式上采用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使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经常处于一种终身教育的氛围之中。

2)有效利用校外资源,引进和聘用兼职教师,充实专业教学团队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学历、职称层次、双师素质偏低,校内外培训见效较慢,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加强相互间的协作,除互相聘请高素质专业教师外,还需从社会艺术设计与工程行业企业中引进或聘用专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设计师和管理人员充实到专业教学团队中来,改善专业教学团队结构,提升团队素质,保证专业教学团队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实践经验。同时要建立健全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兼职教师人才信息库程,要保持兼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3)要建立专业教学团队教师激励制度

专业教学团队的质量提高,除了依靠专业教学团队素质族要素、证书和资格等来规范和要求外,还必通过激励将提高专业教学团队教师质量水平转化为其本人的内在需求。我们应吸收和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奖励制度和优惠政策,保障高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使专业教学团队教师职业真正成为受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

3.2.4行业企业要主动参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充分依靠行业和企业发展职业教育,要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和职业院校多种形式联合办学”。校企合作是教育与产业这两个相对独立部门之间的有机结合,是建立在双方内在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双向主动参与的结合。因此,行业企业应主动利用好国家政府的政策,主动支持合作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一是要派出行业专家和有经验的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教学任务,二是为已有的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安排专业实践的机会,共同改善专业教学团队结构,提升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素质。

3.2.5专业带头人要积极主持专业团队建设

专业带头人是站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前沿,熟悉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把握专业技术改革的方向的领军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带头人应肩负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重任,应充分依据国家政府、学院政策、制度,利用好行业企业支持,结合专业培养模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运行要求,专业教学团队特征及专业教学团队素质族要求,本着先群体后个体的办法,改善专业教学团队的结构、提升素质。以适应“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运行要求,保障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结语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在充分把握专业教学团队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运行要求,以专业教学团队“素质模型”为核心要素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需要政府扶持、学院主导、行业企业的主动支持与参与、专业带头人要积极主持。各层面各司其职,相互协调,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才能保障“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从而实现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秀珍.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0, (5):176-178.

[2] 邸晓松.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7(2):73-74.

[3] 张光春.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 科技信息,2008,(9):491-492.

[4] 彭剑锋,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注:

篇9

[论文摘要]建设高绩效的教学团队,对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经验,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仿真等基地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建设高绩效的教学团队,应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素质;发挥团队作用,形成合力;规范教学过程,加强管理。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发展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明确提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并将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举措。毫无疑问,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学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团队并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水平,是加强学校学科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此,开展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重要工作。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学团队是高等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可以增进学校各方面的协作和整体能力,有效地提高组织效率。实际上,就高校教学而言,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建设、教学的组织实施等都需要教师的团体合作,单靠教师个人是难以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人们过分强调教师个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绩效考评和激励制度主要以教师个人为基础,教学团队的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建设以任务为导向的高绩效教学团队,对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教学团队必须承诺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完成规定的目标任务,要完成最低建设条件并能成功冲刺相应目标。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整个学校上水平、上档次的必要保证。如果一个学科中没能建成与教学和科研相适应的教学团队,没能将学科中的教师凝聚在最佳学术方向上,没有学术造诣深、学术道德良好、能团结本学科教师的带头人,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这样的学科是难以发挥重要作用的。只有以合理的规划来提升教学团队的水平,学科建设才能落到实处。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工原理教学团队为例。该团队不仅在教学中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同时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积极而富有意义的工作。2005年,以化工原理团队的主要教师为支撑,成功申请成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品牌建设专业,极大地促进了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在科学研究方面,尤其是在清洁燃料技术开发中,充分发挥了教学团队在科学研究中的骨干作用,团队的成员结合北京市经济建设和石化行业发展特点,在能源、燃料、环保、催化剂材料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6年该团队以其研究方向明确、特色突出、成果显著等特点而跻身于“北京市属市管高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的第一批学术创新团队行列,并获得连续三年的经费资助,这对学科建设和教师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有利于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对于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智力保障作用。化工原理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继高等数学、物理化学课程之后所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理论课,它在化工类专业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中承担着培养学生具有工程科学和技术知识及能力的双重教育任务,即化工原理课程强调培养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实验技能及设计能力等综合能力,是化工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化工原理精品课程后续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以及认识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拓展,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建设成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对于推进课程的后续建设、推动学校产学研合作办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化工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表明,通过抓教学团队建设,有利于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使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有较大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认识实习及专业实习的过程中也明显加强。同时,通过抓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如课程的网络建设、课程的教材建设、课程的实习基地建设等都得到了具体落实,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实验室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教学管理更加规范、科学,教学团队建设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确实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3、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随着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教学内容不断增多并加深,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教学系统、即使是一门课程,也会变得非常复杂。形势的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树立专业发展的意识,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到不断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航者、未来发展的预测者、信息资源的整合者和课程教学的研究者。

教学团队的组建为所有教师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搭建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调研或参加学术会议,还可以通过课程网站及教育在线等途径与团队成员进行交流,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教学团队的组建让教师们在合作性的团队工作中品尝到人生的愉悦和工作的快乐,将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和谐一致,使学校成为发挥教师智慧和创造力的舞台。

4、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教学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强调的是团队成员在工作中的配合与协作。从效率的角度看,团队可以通过内部的整合在成员之间实现人才培养技巧与经验的互补,这为分层次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条件。化工原理教学团队由于吸收了青年教师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为团队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共享,教师相互配合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

教学团队建设应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目的,最终实现资源共享、聚集优势力量、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研究队伍。根据我院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经验,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课程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应以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增加案例教学,注重工程观念培养,努力培 养学生分析、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资源,建设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实验仿真等教学环境,强化教学手段,实现立体化教学,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2、实验室建设。

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构建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由单一的验证型实验向综合型、开发型、设计型实验转变,实验室全方位、全时段面向学生开放,使之成为本科生综合性、创新性、研究型的实践教学基地。

3、实习、实训、仿真等基地建设。

加强实习、实训、仿真等环节训练,建设燕化化工原理认识实习基地、计算机仿真培训基地。调整认识实习内容、重视认识实习环节、改善认识实习条件,构建全新的实验、实习教学模式。

4、教材建设。

加强教材建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修改教学大纲。并争取在近三年内编写应用型化工原理教材或课程设计、习题辅导等参考教材。

5、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并支持教师定期参加各种课程研讨班、学术交流会,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对青年教师要有培养计划、有专人指导,使其尽快成为团队的中坚和骨干力量。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建成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比较合理,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学术梯队,保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将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化工原理精品课程。

三、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素质。

能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学团队建设应以梯队建设为核心,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化工原理教学团队通过优化组合及补充,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改善、教学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现已形成了以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为主要教学力量、青年教师为基础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通过参加国内外各种培训及学术会议,教研室的每位教师在各自的教学科研岗位上都已取得显著成绩,为教学科研水平的全面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发挥团队作用,形成合力。

团队是由具有一定的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与群体不同,所有的团队都是群体,但只有正式群体才是团队。化工原理课程由于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属于技术基础课,学生受益面广,参与的教师多,尤其是实验课和课程设计,更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及协作,因而团队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

3、规范教学过程,加强管理。

篇10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使得高职英语教育日益注重其应用性以及技术性。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关系着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深入化,关系着教学的质量,因此在项目化教学改革背景下加强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一、项目化教学改革中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概述

1.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含义

项目化教学是目前高职教学中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其为了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具体而言是突破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模式,以工作项目的形式、特征和基本内容为设计载体,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将基本的教学内容融入进去,形成“教学项目”,通过对教学项目的完成而达到教学的目的。项目化教学适应了高职教学的需要,符合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

而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是指在教学项目的基础上,将英语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相结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检验理论知识,并掌握更多的语言技能和交流技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职业化发展。

2.项目化教学改革中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项目化改革是教师个人无法完成的,高职英语教学项目化改革中不仅会涉及涉外活动中的工作项目,还需要对多种语言以及语言知识进行整合,还要与教学目标相融合,因此对于高职教学团队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知识结构,还需要发挥个人能力和集体优势解决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促进项目化改革中高职英语教学团队的建设同时有利于教师队伍之间进行教学经验沟通和交流,以优化教师素质。

二、基于项目化教学改革中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措施

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措施有很多,包括优化团队组成、促进团队运行机制建设、推动团队教研研究。接下来,笔者将针对这几点展开较为详细的论述。

1.优化团队组成

在高职英语教学团队的组合中,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应该对团队内部成员的知识结构、英语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既要保证团队成员能力和素质符合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要求,还要保证团队内部成员组成的互补性和协作性。并且需要从高职院校现有英语教学体系出发,结合院校的师资情况进行优化。例如,在公共英语课与英语视听说课程改革中,可以建立两个团队,每个团队应该包括一名组长,对于成员的人数应控制在4~6人左右,并且保证每个组成员的人数、年龄以及师资情况的平衡和优化组合。根据设计工作任务,进行分工合作开发,保证项目化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2.促进团队运行机制建设

团队建设中应该注重运行机制的完善化和有效性,及时确立团队组长,以更好地推动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进行。运行机制建设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发挥教学组长和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组长应该从项目化教学的目标和设计标准出发,对团队成员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划分。骨干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促进教师之间的有效配合和协调,提升团队工作质量和效率。(2)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以提升团队工作的积极性。对于工作表现优秀的员工在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形成个人考核以及团队考核相结合的机制,并从学校、学生、团队内部以及个人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保证考评机制的合理性。

3.推动团队教研研究

高职英语教学的项目化改革中涉及多种新的教学理念,例如对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如对任务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的融入等。在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各种设计难题,因此教师队伍应该注重教研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例如可以采取学术报告、集中培训、公开课观摩等形式,以更加灵活、及时有效的方式促进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改革。另外,应该将英语教学中涉及的热点和重点问题纳入项目教学中,注重提升项目教学改革内容的时代性。

高职英语教学团队通过对项目教学的设计和研究,将其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应该重视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团队建设,优化团队组成,促进团队运行机制建设,推动团队教研研究,为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建伟.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