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产业化的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

篇1

1 农业发展现状

通渭是传统农业大县,由于自然条件严酷,干旱少雨,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土地面积宽广,劳动力资源丰富,绝大多数劳动力身体好,文化素质较高,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精神较强、土壤、水、空气中的化肥、农药等有害成分残留少,适宜于发展无公害农业的现状,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通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压夏扩秋、压粮扩经,大力发展草畜产业,使“粮、经、草”比例趋于合理,“小而全”的传统农业逐渐销迹,“大而专”的现代农业不断形成,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推进了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2 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通渭县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化程度不高,与先进地区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然条件差,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通渭山大沟深、山体破碎、植被稀少,十年九旱、十年九灾,土地相对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有机质含量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2.2 农民底子薄,投入能力有限。现在,大部分的农民采取家庭式经营,有的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比较好,想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但是由于自身底子薄,投入能力有限,又没有政策资金支持,也只能局限于家庭式经营,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2.3 农民思想观念滞后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留守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他们一方面想改善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却固守自己的种植经验,对于果园等精细化管理的培训、建议不能理解和落实。同时大部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进城打工的农民更是把土地当做最后的生活保障,同时土地转让出去的收入少,很多人选择广种薄收,粗放经营,没有意愿长期转让经营权,导致土地大规模经营难以扩展。

2.4 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收入来源单一,特色产业推广不到位。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不少农村居民特别是青壮劳力务农积极性不高,大部分都去城镇打工,乡村留守的多数是老人和儿童,没有精力去经营自家耕地,只能种一些小麦玉米等易成活的农产品,同时也缺乏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使得农产品产量偏少,农业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2.5 农村农业加工企业较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技术推广站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通渭县农村农业仍处在产业链下游,以农产品原料的生产为主,农产品加工也只有磨面这种初级的小型作坊,没有能够获得较高利润的中上游加工企业,并且缺乏引领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色龙头企业。此外专业合作社和农业技术推广站服务不到位,其中也缺乏组织能力强、懂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人才,部分合作社和推广站甚至名存实亡。

3 思考和对策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有助于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此,对通渭县农业产业化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3.1 大力调整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顺应天时、压夏扩秋,顺应市场、压粮扩经,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2 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转变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切实增强推广农业科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要突出推广重点。地膜覆盖技术最大的好处是集雨、保墒、提温,秋膜覆还可以起到秋雨春用的调水作用。要采取示范引导、宣传动员、物资帮扶等综合措施,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特别是秋季覆膜、顶凌覆膜等播前地膜覆盖集雨保墒技术。

3.3 实施农业项目带动战略。

加大农业项目的争引力度,重点抓好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生猪大区扶持、畜禽良种补贴等项目的立项实施工作,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为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3.4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要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的工作思路,着力培植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延伸农产品增值链条,带动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强力促进农民增收。二是以农业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科技示范户为主体,引导、鼓励发展农村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运销联合体等专业性和中介组织,加快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其上联企业和市场、下联农户的纽带作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3.5 制定出台优惠扶持政策。

一是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对于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区财政可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调动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二是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其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作用,逐步打造产业品牌,自主开发经营项目,吸引农户入股,推动土地流转进程。

篇2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实施农业产业的必要性;存在问题;主要措施

0.概述

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生产经营形式,已被社会所公认,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思路,创新了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形成了企业带农、惠农的发展机制和发展模式,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经营,它体现了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现实选择,是促使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农业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的主要转换方式,是工农业由非平衡发展转向平衡发展的载体,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解决分散的农户适应市场,进入市场的问题,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难点,关系着结构调整的成败。目前,干部和群众对结构调整的重要和紧迫性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还没有完全做好,结构上的问题,品种品质上的问题,布局上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对种什么?养什么?发展什么?还不完全清楚,甚至顾虑重重。具体体现为:市场还看不准,发展路子还不宽,对农民的信息和技术服务还比较滞后。

2.当前农业产业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主要措施

2.1农业产业经营的主要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晚,发挥作用较小。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发展较快,但大多数是近年成立的,尚处初级阶段,缺乏工作经验,经营规模小,服务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化生产基地规模不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和向非农产业转移,有田无人种和有人无田种的矛盾常有发生。农村土地流转大多属于自发状态,以农户间相互流转为主,难以向种养大户、种养能手转移;新增产业化项目不多,发展速度较慢。目前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集中在粮食、水产品的初加工和农产品的购销行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农产品加工链条伸展不长;贸工农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还未真正形成。目前现状还是农户重生产、轻流通,企业重销售、轻生产,出现产加销脱节、贸工农分离,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的不多,有的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难免会产生丰产不丰收现象。

2.2农业产业化经营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极其复杂、逐步完善的过程,它将伴随着农业经济组织的创新、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农业的市场化和农业科技进步一起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依据资源优势、经济优势和区位优势,按照“大产品、大市场、大龙头、大基地”的要求,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抓基地、建龙头、兴科技、转机制。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2.1一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农产品基地建设。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在产业化中,龙头是最重要的,它起着承上启下、加工增值的作用,没有龙头,农产品失去了规模加工增值和销售的载体,产品销、贸工农各缺少了两个环节,产业化也无从谈起。当前我们要按照搞大集团、大公司的思路和“大、高、外”的标准,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大”,就是规模大,围绕主导产业拳头产品,培植传递信息、推广信息、深化加工、贮运销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龙头企业或集团;“高”,就是高起点,不管新上项目,还是老企业改造,都是坚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标准;“外”,就是外向型,重点扶持面向国际市场的龙头企业,扩大出口创汇。目前,发展龙头企业,还要与乡镇企业对接,充分利用乡镇企业现有的资金、设备、厂房、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2.2.2加快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农产品生产基地上联龙头,下联农户,是产业化经营的物质基础,是龙头企业得以发展的依托和条件。首先要面向市场,突出效益,基地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产品、名牌产品、特色产品和绿色食品为重点,坚持高标准、高效益,发展有市场前景的品种。其次是上规模,发展集约化经营。对重点产品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采取小群体,大规模的经营模式,实现成方连片,专业化生产。再次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现代化水平。基地是龙头企业生产原料的来源,也是现代农业的试验场,在基地建设中要大力推广普及新产品和先进适用耕作技术、栽培技术和养殖技术,并带动周边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带。

2.2.3强化科技在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我们要将科技贯穿其全过程,从产前品种选育、产中栽培管理到产后生产加工,都要充分重视科技的重要作用。实施科技兴农,这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首先要普及推广常规农业技术,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其次要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有可能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再次,要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只有牢牢抓住科学技术信息、市场供求信息、资金信息才能使产业化经营健康快速发展。

2.2.4发展外向化农业

农业外向化就是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国际经济与技术合作,广泛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改造嫁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步伐。发展外向化农业要把建设龙头企业作为重点,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资金和管理经验,使全市的龙头企业向大规模、高水平、高档次发展,提高龙头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2.5加强领导,搞好协调

第一,做好区域性生产规划。各级政府在确立主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是,要坚持先规划、再论证、后动工的原则,不能你上我也上,你下我也下,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第二,支持龙头企业扩张。各级政府要从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重点扶持。第三,要积极推行配套改革。如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强化市场机制,组织农民进入流通领域。

3.结语

农业产业化经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继续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必将使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篇3

(一)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作用不断显现。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是数量多。截止到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5家,其中*县华源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徐州海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功迈进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二是规模大。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3000万元—5000万元的企业29家,5000万元—1亿元企业33家,上亿元的龙头企业发展到13家。三是带动能力强。2007年我县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6.5万户,带动生产基地30万亩,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获得的收入达1亿元以上,户均收入达2000余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并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出明显作用。

(二)产业链条不断拉长。

随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链条得到加宽和延伸,辐射和带动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如徐州海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原有肉鸭产品加工的基础上,又新上了与之配套的种鸭厂、孵化厂和年产20万吨的饲料厂,从而发展成为集种鸭饲养、鸭苗孵化、饲料加工、技术服务、肉鸭加工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在发展肉鸭养殖产业时,大力推进“公司+标准化基地+农户”的定单养殖模式,对肉鸭养殖基地实行“五统一”管理,既保证了鸭源质量,又确保了农户养鸭的经济效益,获得了“双赢”。这些企业产业链条的不断拉长和基地的巩固发展,为我县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后劲。

(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民发展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特别是省、市级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近年来得到进一步的增强。通过与农户签订协议,制定保护价格,减轻了农民的风险性,增加了农民种植和养殖的信心,同时也保证了企业的货源。通过这些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农民的收入得到了稳步提高。

(四)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品牌。

经过多年努力,汉戌堂狗肉、旭契牌大米等一批老品牌扩大了影响,并逐步涌现了旺达牛蒡酱菜系列、大丰罐头等一批新品牌。大多数品牌都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HACCP国际食品安全体系认证,目前全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1个,绿色食品33个,有机食品9个。

龙头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示出了运行中的问题。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外向度低。二是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利益联结机制需进一步规范。

下步工作措施:

1、努力提高对龙头企业的指导和服务水平。加强组织领导,将龙头企业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和龙头企业发展规划,明确长远目标和阶段性工作重点,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工作水平。加强指导和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信息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统计监测,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形势,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统计指标体系,及时准确地做好统计分析工作。

2、切实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提升抗风险竞争力。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使企业该享受到的政策都能享受到。同时,要帮助龙头企业出点子、想办法,争取更多的政策扶持。每年安排一定量的专项资金作为龙头企业的奖励奖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在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中成效显著的给予奖励。

3、围绕壮大优势产业、主导产业,着力提升规模竞争力。围绕我县生态肉鸭、创汇特菜、优质稻米三大优势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发展龙头企业群体。既要扶大扶强,着力做大做强一批重点骨干龙头企业,也要关心支持中小型、成长型企业的发展。根据本地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集聚,进一步体现特色,形成规模,尽快发挥集聚功能,带动和促进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

篇4

1铁岭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农业主导产业

一是榛子产业。榛林面积455万亩,年产量2880万斤,实现产值14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4000元。拥有51家专业合作社、1家家庭农场和200余家加工企业,从业人员3万多人。二是寒富苹果产业。寒富苹果面积77万亩,年产优质苹果超万吨。寒富苹果成为继榛子之后又一农业特色品牌。三是蔬菜产业。保护地蔬菜播种面积398万亩,年产量2255万吨。四是畜牧产业。拥有大规模生态养殖场26个。

12产业基地建设

双井子镇富硒水稻示范生产基地,种植优质水稻115万亩,富硒稻米成功打入上海、南京、温州等地市场;新台子镇优质水稻示范生产基地,通过整村流转土地1万亩,全部实现机械插秧;精品设施果蔬示范生产基地,基地面积2000亩,现已获得辣椒、黄瓜、番茄3个品种的绿色A级认证,成功注册辽宁省知名品牌“凡河”牌蔬菜,基地年产果蔬12万吨,年产值9000万元。东部山区黑木耳示范栽培区基地面积1000亩,示范区年产黑木耳100万斤,实现产值30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就业275户。

13产业化龙头企业

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农事龙头企业43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5家,县级4家。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熊官屯镇朵朵童生态农庄,已流转土地300亩,正在建设当中;新上种畜场百果园、熊官屯容谷玉米烘干、鸡冠山峪丰黑木耳种植3个500万元以上农事龙头企业项目。

14专业合作组织

现有各类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452家,家庭农场8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6家,并有27家合作社获得市级以上补助资金703万元。

2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现有龙头企业43家,基本上以粗加工为主,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和带动能力较弱。其中,畜牧业产品精深加工不够;九三集团大豆油项目的原材料全部来源于外地,对本地没有真正起到“龙头+基地”的带动作用;榛子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

二是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体系不健全。缺乏综合性和专业性?^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渠道拓展缓慢,缺少专业的销售队伍。电子商务发展滞后,东北信息产业园、铁岭红鼎新农科合作社等电商平台刚刚起步,作用尚未完全显现。

三是农产品品牌效应不明显。知名品牌较少,绿色食品仅有13个,至今仍没有有机食品。农产品知名度不高,没有形成统一的“拳头”品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相对薄弱,还不能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督和检验检测工作的需要。

四是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县本级财力有限,真正用于项目、用于引导企业发展的资金不多。国家、省、市各级农业建设项目投入相对分散,缺乏统筹协调,政策性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农户贷款难,龙头企业融资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贷款缺乏银信部门的支持。

3农业产业化的可行性路径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立足县情,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为一体的运行机制。

一要在抓园区与基地上下功夫。通过加快推进整村土地流转,选用优质品种和推进全程机械化加大产量。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突出抓好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打造绿色果品标识,实行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牵引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发展果蔬基地,重点提升产品质量。

二要在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上下功夫。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好“中国榛子产业第一县”这块牌子,打响“铁岭榛子”品牌,实现榛子产业提档升级。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要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注重商标注册和品牌申报、包装、宣传,引导和鼓励具备申报资格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及合作社,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标识和地理标志,创优驰名商标,努力提升特色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榛园改造、高产试点创建、寒富苹果管护、蔬菜旧棚区改造、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建设。要抓好品种改良。农业良种产业化是从源头上提高农业品质、增加农业效益的重大工程,要有意识地引导农民多发展一些具有市场潜力和远期收益的新品种,特别是要重点扶持现有的肉牛、肉鸡、果蔬等产业繁育基地建设,不断拓宽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路子。

篇5

[关键词] 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一、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及现状

对农业产业化始于90年代山东开放地区农村,后在全国各地条件较好的乡镇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腾飞”,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核心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本地资源为基础,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础,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其实质是建立以各自参与者主体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而西北贫困地区由于农业基础条件差,经济落后等原因,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级政府采用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虽然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但发展速度缓慢,与发达地区和同一地区农业基础、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从甘肃省贫困地区来说,“两西”扶贫二十年,农业产业项目各地试行了不少,但真正形成产业化格局的却凤毛麟角,大同小异,至今仍有5%左右的农户尚未稳定解决温饱,一时解决了的仍有一些还处于不稳定状态,一遇自然灾害,又可能出现小灾小反贫,大灾大反贫的现象,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其主要原因是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多数农户尚无稳定的收入来源,农业始终停留在传统模式下运行,产业化尚未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内在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延缓了脱贫致富的进程。

就静宁县而言,地处西北地区陇东黄土高原,属半干旱贫困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提出了马铃薯、果树、药材、蔬菜和养殖五大支柱产业,县委、政府连年加大投资力度,农、林、牧、水技术部门全力配合,进行技术推广,但时至现在仅苹果一业初具“产业化”规模,其他几项产业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一些农产品似乎有区域化生产优势,但规模小,档次低,始终不能步入“产业化”发展轨道,真正解决农民经济困难问题。如:马铃薯在静宁各乡镇都有较大种植面积,每年总产量都非常可观,但加工企业少,产品附加值低,多以原产品食用和销售;蔬菜等产业产销一直面临更多挑战,其主要表现是:成本费用居高不下,品种、质量、时间差等竞争日趋激烈,高营养、无害化的要求日趋强烈,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日益突出。

那么,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究竟在哪里?其对策是什么?回顾农业产业发展二十多年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问题的所在。

二、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认识偏离,没有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农业产业化是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一种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贫困地区人们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实质理解不透,认识不够统一。主要表现在:一是负责和参与农业生产的领导者和组织管理者对农业产业化缺乏深刻而系统的认识,在具体工作中不是按产业化的内在要求,进行统一规划、协调指导和服务,而是撇开市场,不顾当地实际,盲目建基地、上项目,用行政手段强迫群众种这养那,结果造成劳命伤财,欲速则不达。二是一些基层干部没有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和客观必要性。误认为产业化是发达地区搞的,贫困地区经济落后,条件不成熟,发展农业产业化困难大,因而畏难情绪严重,不能放开手脚从事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活动。三是农民群众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缺乏参与意识和合作心理,对区域化规模生产、主导产业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等心存疑虑,担心上当受骗、得不偿失,持等待观望态度。所有这些来自不同方面认识上的障碍,致使领导者、管理者、生产者、经营者不能形成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合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不能很快形成,产业化发展步履迟缓。

2.规模生产效益差,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

目前,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还是一家一户,分散弱小,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大的生产规模,与农业产业化追求规模效益的要求差距大。同时,贫困地区农业生产中传统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仍占主体地位,农业处在粗放经营阶段,科技含量低,科技进步贡献率不高。此外,贫困地区虽然拥有较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但不少地方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制约着加工企业的发展,农副产品多以低级原料和初级产品出售,缺乏深度加工和利用,产业链条短,处于“一产一销”的低级阶段。

3.产供销脱节、贸工农分离,市场体系发育滞后,社会化服务组织不键全

在贫困地区,由于农业与二三产业未形成拉通联动的格局,没有走上产业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农业的发展得不到工业、商业的拉动,而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没有得到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产业化经营系统内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导致农、工、商三者相互割裂,增加了农业抗御市场风险的难度;由于市场体系发育滞后,农副产品流通不畅,买难、卖难现象屡屡发生,致使农户不敢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此外,作为农业产业化有机组成部分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和建全,服务功能残缺,服务工作不到位,起不到应有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主导产业的培植和龙头企业建设不够,缺乏产业优势和带动辐射作用

培植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关键。贫困地区在农业产业化试行中虽然也注意到了主导产业的选择,但多数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也未能充分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龙头企业的选择上大多数仅在原有的所属工商企业范围内进行,这些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经济实力差、功能单一,且过重注意自己的利益,忽视了农民的利益,对农产品的带动能力不强,难以真正承担起龙头的作用,因而既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农户利益的实现和保护,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极为不利。

5.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化发展缺乏后劲和保障

交通、通讯等公共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化等,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1.深化认识,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观念

贫困地区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首先提高对实施产业化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从政府和各级领导角度讲,要强化发展意识,把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当作振兴农村经济的总方向,树立“以产业抓农业”的新观念,以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统揽农村经济工作,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导向、财政投入、行政引导等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要特别注意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对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有关产品基地、加工项目、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等,在投资、贷款、补贴、税收上实行倾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认识,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

2.以农户为基础,企业为龙头,市场为纽带,逐步建立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利益共同体和经营模式

针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要把建立和推行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放在重要位置,从而引导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发展,使农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分享二三产业的利益。从目前看,应重点推广下面四种产业化经营模式:①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即以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把农民联合起来,对内开展服务,对外拓展市场,推动专业化商品生产发展;②流通企业+农户:即以外贸、商业、供销等农副产品流通企业为龙头,组织农民按市场需求定向生产;③加工企业+农户:即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格局;④农资供应、科技部门+农户:即以农资、种子、饲料等农资供应部门和科技部门为龙头,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系列化服务。这四种经营体系如真正建立,贫困地区目前贸工农分离、产供销脱节的局面就会大大改观,就能稳步推进农业走向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就能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3.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强主导产业培植,实行产业布局区域化

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和组织规模化生产,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环节,是龙头企业发展的依据和条件,没有基地就形不成拳头产品,没有规模就难以占领市场。因此,贫困地区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管理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开发搞好基地建设,提高规模经营效益。一是继续抓好连片开发,通过发挥专业户、专业村、专业市场的示范效应,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使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逐步走向产业化分工、专业化规模经营。二是对已确立的基地要抓好配套建设,提高档次,在原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配套完善生产、加工、流通和技术服务设施,提高基地的产出率和效益。三是要根据资源优势、基础条件和开发前景,有侧重有选择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对于适应市场需求,资源优势突出的支柱产业加大力度培植,促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覆盖面,从而辐射带动其他行业滚动发展,尽快使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化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化为经济优势,产品优势化为商品优势,单一优势化为综合优势,最终实现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突破性发展。

4.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的综合功能,其经济实力决定着产业化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来抓。鉴于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总体发育程度低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突出,应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侧重于构建各类农副产品加工、贮藏、运销龙头企业。尤其要大力发展加工业,实现种养加一体化,使产品实现转化增值。对于当地现有的农副产品流通企业,如粮食、畜产、农产、外贸等流通企业,要引导其利用自身优势,加强贮藏,运销能力,扩大经营规模,拓宽流通渠道,力争发展为贮藏、运销龙头企业。同时,要根据主导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制定优惠政策,集中人、财、物力举办一些新的龙头企业。在扶持龙头企业的具体工作中要重视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对于有较大产品开发、加工和开展服务能力的企业和组织,不分其地域、部门和所有制,都可以作为龙头企业来扶持。二是引导龙头企业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经营,广泛吸收农民参股入股,使企业和农户真正结为利益共同体。三是推进龙头企业集团化,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增强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功能和市场竞争能力。

5.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全方位系列化的社会服务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保证,而贫困地区在这方面恰恰是一个弱项,因此,建立和完善信息、科技、农资、融资、运销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当务之急。具体讲,当前要以农业和涉农部门为基础,以现有的服务体系为主体,强化农技、林业、水利、水保、农机、畜牧等站、所和农村供销社、信用社的服务功能,利用这些组织自身网点普遍,设施齐全的优势,将其设在县、乡、村的各类服务点完善发展,联网成体,构成多功能、综合化的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及时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同时,要大力支持乡村和农户创办各种类型的民间专业协会,产销合作社等自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并引导其向辐射带动功能强的中介服务组织发展,使其外联市场、上联龙头、下联农户,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

6.推进科技与农业产业化的结合

农业产业化是与科技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要把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作为着力点来抓。一是牢固树立科技兴农的战略思想,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良好运行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二是围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把科技进步贯穿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过程,突出搞好种子培育、品种改良、栽培模式、科学管理、病虫防治与检疫、冷冻保鲜、饲养方式、包装技术、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102 ― 02

当前,如何促进农民快速增收,成为了各级党委、政府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农业发展的先进地区来看,农民要想快速增收,就必须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依靠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依靠产业化,促进规模种植,解放劳动力;依靠产业化,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多元增收,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甘南县充分结合县情实际明确提出“农业的出路在于通过发展合作社,用公司化的管理,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农机化、水利化、科技化、市场化、合作化;农民的根本出路,就是让多数人从土地上走出来,少数人种多数地,多数人不种地”的发展思路,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为重点,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得到了全面加快。

一、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

实施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不仅能够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而且能够为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活跃农村经济。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不但能促进农业快速发展,推动要素加快集聚,提升农业发展档次和水平,同时还能拉动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活跃了农村经济,推进农村的全面繁荣。可以说,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既是重要引擎,也是强劲动力,作用十分突出。

(二)促进社会稳定。十报告在“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论述中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突出强调了要“更公平”,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也是我们党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农村是稳定的基础,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更是基础的基础。只有让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才能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地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发展水平与群众幸福指数双提升。

(三)助推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农民变市民生活的质量能够大幅跃升。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能够促进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集中到城镇和城市,加快人口集聚,为城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也能够让农民有足够的财富积累,到城镇和城市安家置业,享受城镇社会资源,实现生活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真正融入到城镇之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的着力方向

家庭承包经营虽然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但这种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既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也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技术推广、大机械化作业和农田水利建设统一规划,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率低、效益差,制约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因此,只有发展以标准种植、连片耕作、规模经营、融产加销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才可以有效解决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法衔接的问题,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提高规模效益的矛盾,解决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

(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龙头企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就是推进农业,就是扶持农民,不但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品牌和营销优势,打开市场销路,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可以通过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提供技术服务,降低市场风险,稳定农业发展。同时,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还可以进一步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实现就近就地转移,促进农民多元增收。甘南县把产业项目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扶强老产业,引进新项目,提高了产业化程度。目前来看,全县地里长的、圈里养的农畜产品基本上都有了质量高、实力强的产业龙头,种养业产业链基本实现全覆盖。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486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13.1%。

(二)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土地规模经营,只有将土地集中起来连片经营,才能实施机械化作业,才能更有利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才能将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当前,只有把土地规模经营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项战略任务,通过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土地连片开发,才能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才能不断加快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进程,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甘南县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采取大户典型示范带动和引进有实力的大公司、大企业等方式,加快农民土地流转,整合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生产要素,推进规模种植和基地建设。

(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保障。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很多,其中一项重要原因就是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很难形成有利于提高初级农产品价格水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很难与统一的大市场完成对接,农户不仅要承担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和政策风险,还要面对更大的市场风险。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建立起“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业市场组织化程度,彻底解决“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销售价格,更好地维护农户自身的利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甘南县坚持内扶外引原则,打破行政界限,突破区域限制,做到既引导扶持本地有实力的能人创办合作社,又对同类合作社进行整合壮大规模,还千方百计引进大型合作社,并积极做好相关配套工作,特别是加大对大型农机合作社的建设与管理力度,使其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优势得到迅速发挥。2013年,成功引进克山昆丰集团,成立喜农玉米种植合作社,在全县95个村设立分社108个,规模经营土地面积100多万亩,为农户垫付资金1.8亿元,为农户缴纳种植业保险300多万元,全县仅种植业保险共挽回受灾农民损失5000多万元。目前,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61个,合作社社员发展到59588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8.09%。

三、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组织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起符合本地农业发展实际、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农业产业化优势,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经济发展。

(一)推进龙头企业规模化,带动农民增收。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既可以通过实施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整体效益,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也可以通过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因此,必须始终坚持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有力支撑,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特别是要结合本地的资源、区位、产业等优势,扶强扶壮一批牵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提供强劲引擎。甘南县紧紧依托“中国向日葵之乡”品牌优势以及丰富的奶牛、生猪和玉米等绿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瞄准国内外知名企业,深入研究企业的布局与战略投资,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成功引进并扶持壮大了安徽洽洽集团、飞鹤乳业和台北嘉一香生猪养殖屠宰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束了全县农产品“原字号”销售的历史,在保证了农产品市场价格稳定偏高的基础上,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解决了丰产不丰收、增产不增效的问题,保证了农业生产稳定、农民收入稳定。在龙头企业稳定市场的驱动下,规模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群体不断壮大,农民依靠规模,增加了效益。同时,这些企业常年可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3000多人,人均月收入都在1500元以上,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实现了多元增收。

(二)推进基地建设集约化,促进农民增收。建设布局合理、集约经营、规模发展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标准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因此,必须突出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在统一规划产业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依靠推进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牧业向养殖能人集中、劳务向二、三产业集中,努力建设一批集约化生产基地,努力为龙头企业发展打造稳固的“第一车间”。近年来,甘南县坚持把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农企联动等多种措施,选择家庭农场经营、大户经营、联合经营、租赁经营、企业经营、合作社经营、股份经营等多种模式,鼓励和引导农民依法、有偿、自愿地开展土地流转。同时,建立完善了利益联结机制,使流转土地农民在获得土地流转金和土地入股分红的同时,通过到企业打工成为产业工人,发展规模种养或到家庭农场、合作社、温室大棚打工成为农业工人,从事第三产业成为工商业户,获得了比单一种地高很多的稳定收入,既调动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又加快了农业生产基地集约化发展速度,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与农民增加收入的良性循环。

篇7

关键词农业生产;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青海化隆

化隆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重点贫困县,由于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加之农民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传统的粗放经营状态,主要表现为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产品品种单一且品质差,农业综合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经济归根到底是竞争经济。农业生产的目的是除了满足农民自身的生活需要外,将剩余农产品进入市场进行货币交换。从目前全县的农业生产情况来看,农产品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局面,农产品数量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是由于农产品质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导致效益较低。这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单纯追求产量、沿袭传统生产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须对传统农业产业进行果断的调整,按照市场需求来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农产品的优质化和转化增值来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走产量、质量、效益统一的路子。

1.2农业生产现状的需要

化隆县总人口23.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79万人,劳动力9.64万人。总耕地面积3.615万公顷,其中川水0.497万公顷,浅山1.925万公顷,脑山1.193万公顷。2004年全县总播种面积2.521万公顷,其中小麦1.312万公顷,青稞0.497万公顷,豌豆0.510万公顷,洋芋0.202万公顷。粮食总产4.84万吨,平均产量2 865kg/hm2,油料总产2 325t,平均产量1 125kg/hm2,水果总产1 385t。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9.132 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099 6亿元,农业总产值3.0 327亿元。农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1.5 117亿元,林业产值1 121万元,畜牧业产值1.190 8亿元,服务业产值2 183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1 527元。

从上述情况来看,全县耕地大部分为浅山、脑山耕地,且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少,农业产值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此,必须根据全县的区域特点和农业生产现状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1.3农业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农业生产产业化经营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这就要求农业生产必须改变以往自产自销、品种单一、产业结构简单的局面,适时地对现有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从而形成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1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改良农产品品质和推广应用先进的生产经营技术,建设规模化、特色化的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附加值,从而达到提升农业生产整体效益、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的目的。

2.2原则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是简单地增减农作物种植面积,而是将农业生产从单纯追求农产品数量转变到以提高效益为核心上来。根据化隆县的实际,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2.2.1坚持以不同区域的特点为指导。县内地形、地貌、气候和土壤等条件存在着脑山、浅山和川水地区的差异,不同区域在自然条件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要从实际出发,因区制宜,分类指导。

2.2.2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是选准主攻方向,用价格信号和优质优价的各种信息,引导农民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发展。二是多渠道搜索有关农产品的购销信息通过走出去闯市场、找销路,建立和完善各种信息网络,时刻把握市场需求的脉搏。三是引导消费,创造市场。

2.2.3坚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结构调整要坚持科技先行,通过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引进以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加速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科学技术贡献率,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2.2.4坚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目前化隆县农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为阶段性饱和,农副产品稍有盈余,但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缺乏,科技成果转化速度较慢。因此,结构调整要坚持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实施“龙头联基地,基地带农户”战略,通过培育扶持一批产、加、销一体化的骨干企业,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

3农业产业结构区域布局

化隆县是一个具有川、浅、脑不同区位的农业大县,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差异较大。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合理布局产业结构。

3.1川水地区

川水地区有水浇地4 973.3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3.76%,是化隆县主要产粮区、果菜区,农业生产应充分利用该地区得天独厚的风、热、水等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建设粮、果、蔬专业化基地,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3.1.1建立间套复种立体高效粮食生产基地。在继续推广小麦玉米带状田、蚕豆洋芋带状田、小麦黄豆带状田等立体种植模式的同时,加大冬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力度,不断扩大冬小麦种植面积,建立冬小麦生产基地,并抓好小油菜、蔬菜、洋芋、饲草等农作物的复种工作,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

3.1.2建设优质高效的果品基地。在切实提高现有果园经营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和引进优良新品种,对现有中低产果园进行改造,并扩大果园规模,尽快建成以核桃、花椒、杏等为主的优质高产果品基地。同时,积极创建果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链,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3.1.3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力度。大力推广日光节能温室技术和蔬菜种植技术,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在川水地区形成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的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同时,加快蔬菜保鲜、储藏和加工产业的建设步伐,提升蔬菜产业在全县农业生产中的比重。

3.1.4适当发展养殖业。充分利用川水地区的饲料资源和靠近黄河沿岸的地理优势,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和网箱养鱼等技术,以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为目标,建成一批以牛、羊、猪、鱼为主的养殖基地,以增加农民收入。

3.2浅山地区

浅山地区耕地面积1.925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53.25%。浅山地区的农业生产在全县农业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认真研究,做好农业产业的调整和重新布局。

3.2.1加大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力度。浅山地区耕地面积虽然大,但很大一部分为25°以上的坡耕地,这些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产量极低,种植农作物入不敷出、极不划算。因此,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在巩固好原有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加快退耕还林步伐,使25°以上的坡耕地应退尽退,在改善生态条件的同时,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使其转而从事其他产业的经营。

3.2.2建立农业产业化基地。以德恒隆、阿什努、沙连堡等地区为中心,建立优质豌豆生产基地;以石大仓、初麻地区为中心建立优质洋芋生产基地;以巴燕、二塘等低位浅山地区为中心建立以杂交331、互丰010油菜为主的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同时,创建豌豆、洋芋、油菜等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和销售网络,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3.2.3大力发展养殖和饲料加工业。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区内的饲草资源和剩余劳动力资源,依托“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的实施,大力建设牛羊育肥、生猪育肥、土鸡养殖等家畜家禽养殖基地和特种养殖基地,不断引进和改良畜禽品种,逐步改变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格局,形成种养结合、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模式。同时,积极发展饲草的储藏、加工和畜产品加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效益。

3.3脑山地区

脑山地区现有耕地1.193万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3.01%。

3.3.1建立油菜生产基地。大力推广小油菜综合丰产栽培技术,扩大油菜种植面积,提高油菜品质和产量,实行农民增产增收。

3.3.2建立青稞生产基地。在德加、二塘、巴燕地区,通过品种改良和扩大种植面积,建立优质青稞生产基地。

3.3.3积极开展中药材种植。脑山地区拥有丰富的中药材种类资源,应充分利用中药材种类资源丰富的优势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在积极引进药材种植技术、人才和适宜品种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当地中药材野生品种的驯化和人工繁殖工作,逐步建成具有特色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从而拓宽当地农民增收的渠道。

4参考文献

[1]蒋先林,苟华书.会泽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云南农业,2007(6):12-13.

篇8

一、杭锦旗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杭锦旗按照“强工业、重生态、调结构、镇拉动”的发展思路,以提高农牧业经济效益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围绕以肉、乳、绒、药产业为重点,兼顾林沙、薯、粮油业发展,积极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项目,大力加强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成效显著。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坚持择优、扶持的原则,先后引进伊泰、亿利、通九、晨鹤枸杞、兆康薯业、山东邹平三星集团等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了自治区、市、旗三级龙头企业基本框架,呈现出了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依托龙头企业,已经形成肉羊肉牛养殖、奶牛养殖、白绒山羊养殖、饲草料、油料、中药材、林沙产业、蔬菜等基地,企业+基地、公司+农户的模式和良性生产格局正在形成。三是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通过政策招商、以商招商、媒体招商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引进了一批带动力强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如山东邹平三星集团20万吨变性玉米淀粉和8万吨植物油生产项目、人民日报社建设20万亩记者林项目、北京绿野公司速生丰产林建设项目、东达蒙古王5万吨沙柳制浆项目。龙头企业的引进为推进农牧业产业经营提供了关键条件。总之,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全旗农牧业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截止2003年底,农牧业总产值完成7亿元,一产增加值完成4.1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814元。

分析杭锦旗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可以说成效是明显的。但从目前来看,农畜产品总量较低、规模较小;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特别是龙头、基地和农户之间还没有形成稳固的契约合作关系和利益共同体;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行为约束,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不协调;加工转化率较低,初级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的产品少,缺乏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科技服务水平滞后,农牧民整体素质较低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我旗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和农牧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及措施

(一)优化资源配置,加速优势产业发展

加速优势产业的培育,就是要立足本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抓好区域布局,促进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一是本着“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发挥优势”的原则,合理布局农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逐步形成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提高农畜产品品质。积极实施标准化生产,参照国际国内市场准入制度,制定切合我旗实际的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规程和标准,严格按规程要求进行生产,进一步提高农畜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打造绿色、特色品牌。要依托畜牧业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建立农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严把农畜产品上市关,真正将“绿”、“高”、“优”的农畜产品推向市场,以品质创品牌,用品牌占领市场。

(二)优化环境建设,培植龙头企业发展

搞好龙头企业建设,是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因此,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应按照“积极扶持、精心培育、引导生产、提供服务”的思路,培育、发展、引入和挂靠龙头企业,实现互惠互利,利益共享。一是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为龙头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只要能与生产基地有机结合,不论是哪种所有制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牧民进市场,带动农牧民发展生产,增加农牧民收入,就应给予扶持;二是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要逐步完善和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不断改善龙头企业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完善市场体系,搞活农畜产品流通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促进农牧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畅通农畜产品流通渠道是解决农畜产品“卖难”问题的关键。一是鼓励支持多主体参与流通,按照民建、民营、民管的原则,加快培育和发展各类农贸公司和购销联合体等农畜产品流通经济实体,培植各类农畜产品运销专业大户,千方百计搞活农畜产品流通;二是构建起多层次的专业批发市场、综合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最终形成统一开放、上下相通、左右相联、分布合理的农畜产品大市场;三是继续发展规范化的订单农牧业和合同农牧业,以销定产,搞活流通;四是充分发挥信息渠道,及时、准确地搜集市场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思路和空间。

(四)积极协调信贷资金,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资金支持是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有力保障。在传统的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跨越阶级,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均需资金的帮助。客观地说,在目前的金融体制下,对于农牧民来说融资是比较困难的,把大量资金投入规模农牧业的生产几乎不可能。所以要想推进产业化进程就必须保证资金投入。一是继续争取支农再贷款资金,安排好支农再贷款的使用,保证支农再贷款的回收,逐步建立农牧民贷款信用机制,为以后争取支农贷款打好基础;二是要积极吸纳外部资金的投入。可以依托引进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争取支农贷款,采取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等方式,以降低借贷风险,尽可能地投入资金;或者引进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生产企业与农牧户进行联合生产。

(五)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最终取决于龙头企业和农畜产品基地的技术进步。因此,应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动力度,以适应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一是按照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生产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种植技术、食品加工、市场营销等知识的培训,提高龙头企业人员和农牧民的素质;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科技。鼓励扶持农村牧区科技人员兴办科技服务实体,发展民营科技服务;三是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大力开发优质、名牌产品,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六)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农牧民科技知识培训工作

一是通过广播、电视、会议、电教片等不同形式经常地对农牧民进行科技培训教育,转变思想观念,依靠科技致富。二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有计划组织农村牧区党员干部、富裕户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要根据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不定期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辅导讲课,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科技水平。三是树立示范典型,积极培育,通过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四是引导部分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种养业大户能到大专院校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经营理念,带动农村牧区经济向纵深方向发展。

篇9

资讯

本月政经观察

反思蒙牛高管涉嫌损害商业信誉案

低粮价战略挑战我国粮食安全?

涨物志

“非典型”通胀背后

通胀成因溯源

“看不懂”的糖价

供需缺口下的棉价博弈

食用油:来自国际的上涨压力

新发地:“内升外扩”稳定菜价

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不可避免的

国外如何控制物价

中储粮将走向何处?

收粮主体观望粮价

科技创新融资新途径

产粮大县遭遇“怪圈”

产量指数险欲入中国

逐鹿生猪交易蓝海

发展农业产业化 扭转农业弱质低效局面

国务院给出若干意见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农业部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出台措施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优化农村金融服务 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为产业化助力

谈农业产业化与新农村建设——访洞庭水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祖亮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发展的助推器——访广西崇左市前市委书记罗殿龙

按照政府工作精神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访赤峰市元宝山区政府副区长康进玉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农业产业化——访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绍明

从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比较中得到的启示

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的市场性与公益性

农业科技园区与农业科技产业化相辅相成

农业职业教育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发展农业产业化 把矛盾化解在源头

品牌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经之路

关于振兴农业产业促进农村就业的建议

建设生态农业科技园区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一个资本市场的视角

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是实现科技兴农的重要途径

新年寄语

县委书记县长纳入国家级干部院校培训

2008——九亿农民更多期待

吴敬琏、厉以宁同台解读改革开放30年得失

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促进企业与农户由买卖关系转向互利合作

荷兰女王与县委书记摆谱的观念与现实

最突出的结构问题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访林毅夫教授

我们正在丧失劳动力优势吗?——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

林毅夫提出让穷人收入增速超过富人

进城务工和现代农业是农民增收的两方面

新农村建设被误解关键要发展现代农业

以初次分配实现公平效率统一

林毅夫传奇:抱着篮球从台湾游到大陆

石城印象 生态县中的山水人家

石城印象 观云蒙山云海访鬼谷子山寨

石城印象 新、奇、险——黑龙潭

石城印象 世外桃源——桃源仙谷

篇10

农业产业化打破了过去小农经济的束缚,改革农业经济发展方向,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实现农业与市场的融合,实现农业产值的大幅度增加,促进了我国农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首先,简述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主要包括:扶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等。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中国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据较大比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农业的发展。要结合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加以修正和改善,并分析我国农业产业化未来发展的趋势,以便更好地顺应发展潮流开拓农业市场,促进我国农业未来更加科学合理地发展。

1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事实上,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首先,我国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之间,虽然农产品加工业在公民经济的发展中呈现出极强的势头和潜力,但其与我国农业产值的比例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的差异[1]。这与我国农业产品加工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工艺技术及设备落后、企业规模较小等有很大关系。其次,虽然我国农户有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愿望和热情,但总体来说农户参与的程度不高。农民希望通过参与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来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并得到实质意义上的帮助比如法律上、技术上和资金上的支持,但目前,我国的许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的服务局限于信息层面,组织运行的规范化程度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农户的需求,导致农户实际的参与程度偏低。

2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2.1继续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带动农户进入市场,有利于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就说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实质上是对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和致富的支持。从2000年开始,国家先后认证了几批龙头企业,其中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以及小型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在以后的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需要继续培育经济实力更加雄厚、经营机制更加灵活、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的龙头企业,带动全国的农户在农产品精深加工、良种繁育、现代营销和新技术推广等发面取得更大发展与进步[2]。

2.2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带动农民就业致富

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多样化道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成上以农户作为经济主体,合作社中农户人数至少占总人数的80%以上,这就保证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相关信息、政策掌握的比较全面,真正为农户自身争取利益。在管理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民主制,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通过民主决策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更具有创新潜力。与一般的股份公司制企业不同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为社员即农户提供农业交易所需服务,交易产生的盈余只留一小部分作为公共积累,其他大部分按照交易额和股份结合的形式分配给社员[3]。各级政府应该在未来稳步办好一批具有示范性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而引导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下而上、循序渐进的规范发展。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坚持农户为主,注重体现专业性;坚持自愿原则,实行民主管理;明晰产权关系,保障成员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合理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能够缓解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户自主创业,带领农户走上经济致富道路。

2.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利益联结机制

首先,要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主投资建设集中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按照市场高产、高效、优质和安全的需求来发展。企业负责提供技术支持、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农户与企业签订合同或者被雇佣进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的利益联结,这样既能保证企业有稳定优质的农产品来源,又能在地基的农户能获取优厚的经济回报[4]。其次,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协会,提供中介组织服务。一方面避免企业与农户之间产生经济利益纠纷,导致摩擦纠纷影响农业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站在第三方的客观立场有义务同时保障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最后,可以尝试创新机制,如农户把自己所拥有的土地承包权进行转让入股龙头企业,这样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农户同时获取地租和入股分红。

3结语

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很好地实现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变革,提高了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促进我国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但在肯定农业产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要及时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以此来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信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现代农产品企业的不断管理创新及农户积极性响应、辛勤劳动的共同努力作用,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张正友 单位: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1]张晓云,修文彦,常亮,等.对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结合发展的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4):41-43.

[2]刘晓敬.推动农业合作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J].经济视野,2014(13):33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