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借贷服务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借贷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借贷服务

篇1

关键词:民间借贷: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9-0022-04

一、引言

民间借贷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是中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进程中多重博弈演绎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各参与主体在财富逐步积累、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而正规金融又不能有效满足需求时的必然产物。近年来,民间借贷异军突起,参与主体和参与范围逐步扩大,参与形式逐步多样化。一方面折射出农村金融抑制下,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供需矛盾突出,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盲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特别是正规农村金融的发展已严重滞后,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迫在眉睫。民间借贷与农村金融服务具有互补性和一定的相关性。关注和研究中西部地区民间借贷问题,分析民间借贷生存、发展的市场基础和比较优势,汲取民间借贷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精华,无疑对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重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对有利于国家引导现代农业的形成来讲,应该加快正规农村金融的发展,同时,正确疏导非正规金融,使之成为农村金融发展不可或缺的健康力量和有益补充。我们在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农业发展状况,按照以发展正规农村金融为主体、非正规农村金融为补充的原则,把搞好两者的协调作为建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性安排。我们在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过程中。应从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品种、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人才开发等人手,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二、地域特性:朔州民间借贷发展现状

(一)民间借贷规模测算

据相关部门测算:2007年、2008年、2009年末朔州民间借贷的规模分别是37.4亿元、53亿元和75.1亿元,而且越是正规金融服务缺位的地区民间借贷的总量越大。

分行业测算,朔州市民间借贷主要集中在煤炭、房地产、教育、建材、运输和其他行业,近三年,上述行业民间借贷额在全市民间借贷总量中的平均占比分别为35.1%、32.63%、5.27%、6.11%、9.48%和11.41%,煤炭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平均占比超过67%,民间借贷在行业中分布不均衡。

分地区测算,由于受经济发展环境影响,各地民间借贷发展规模差别较大,经济发展较快的A、B、C三县近三年民间借贷总量在全市民间借贷总量中的平均占比为76.83%,而经济发展较慢的D、E、F三县近三年的平均占比仅为23.17%,民间借贷在地区分布上不均衡(见表1)。

(二)当地民间借贷特点

一是民间借贷总量与当地经济发展总量成正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朔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1亿元,较2007年增加230.8亿元,增长了69.9%: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01.5亿元,较2007年增加148.56亿元,增长97.14%。当地民间借贷总量在2009年末为75.1亿元,较2007年增加37.7亿元,增长100.8%,民间借贷总量与当地经济总量的扩张成正相关关系。

二是借贷期限以短期为主,借贷利率与借款期限成负相关。朔州当地的民间借贷主要集中在3个月到一年,6个月以内的民间借贷占32%,6个月到一年的民间借贷占59%,一年以上的民间借贷仅占9%。民间借贷利率总体适中,与借款期限成负相关关系。从民间借贷监测样本分析,6个月以内的民间借贷加权平均利率最高,6个月到一年的民间借贷加权平均利率次之,一年以上的民间借贷加权平均利率最低。

三是民间借贷用途多样化,单笔资金需求额度扩大。调查显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强,农户生产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生产和再生产,农村种、养植大户和非农经营户不断涌现,民间借贷用途呈现多样化,小额借贷已经不能满足农户的生产经营需求。企业民间借贷以解决生产资金需求为主,而农户借贷用途非农化倾向明显,而且城镇民间借贷金额大,农村民间借贷金额小。

四是民间借贷交易成本低、风险小的优势突出。相对于正规金融,民间借贷的比较优势在于其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更直接的自发激励机制。自然人之间借贷往往建立在借贷双方相互熟悉、信息对称的基础上,彼此知根知底,双方的经济状况、信用状况非常透明。采用口头协议或打借条形式,一般不需要抵押物,也无需担保。因借贷双方不仅有信用关系,还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一旦借款人违约,其在社会关系方面的道德信誉损失将抵消违约收益,非经济的惩戒机制在民间借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交易成本,降低借贷风险。

五是民间借贷经营方式灵活、高效。一是农村民间借贷有其方便快捷的特点,适合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农民的借贷行为具有临时性、数额小、周期长、风险大等特征。中小私营企业的借贷需求具有“急、频、小”的特点,这些特性与正规的商业化金融有着天然的不对称,民间借贷的快捷性刚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二是借贷手续简单。调查显示,企业民间借贷基本上都订立合同,手续简单,期限灵活,约定还款日期,可以延期,也可以提前支取,与银行贷款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六是小额贷款组织的建立未从根本上解决民间资金需求问题。资金的趋利性决定了小额贷款组织在成立之初就偏离了预期目标,而且朔州当地小额贷款组织大部分是由当地的煤炭企业和房地产企业转型发展而来,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经营策略指导下,小额贷款公司放贷存在单笔金额大、服务面小的特点,而且受资金来源限制,未能从根本上起到限制民间借贷发展的作用。截至2009年末,朔州市共审批了37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21.24亿元。21家在营业的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64349万元,其中农业贷款30640万元,占比为47.6%,其余贷款分别为工业贷款830万元,商业贷款24717万元,其他贷款8162万元。放出的农业贷款主要是针对农业企业,农户散、小、急的借贷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三、关联效应:民间借贷与农村金融的相关性

(一)互补性

对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相互关系.Gar-maise和Moskowitz(2002)的研究表明,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拥有完善资本市场的国家,非正规金融体系也广泛存在,并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正规金

融与非正规金融各自固有的比较优势,二者也可以表现为一种互补关系(刘民权等。2003)。民间借贷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及时填补了农村金融信贷服务的“真空”和缺失,一方面它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资金,有效缓解了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中的资金短缺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金融的不足。促进正规金融机构服务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优化了农村资金这一稀缺资源的配置效能,推动了民间资金的转化和流动。而且由于民间借贷给了贷款人道义上的信用,这对于促进农村社会信用意识的提高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相关性

农村民间借贷的活跃程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贷款需求满足程度、居民储蓄在存款中的比重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说来,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贷款需求满足程度越高、居民储蓄存款在存款中的比重越低,民间借贷就比较萧条,反之就比较活跃,农村金融作用发挥的程度与民间借贷活跃的程度呈负相关。但是,民间借贷的长期运作。在经营方式、期限结构、利率定价和信用建设方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为农村金融创新组织体系、创新产品体系、创新经营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加强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值得学习、借鉴。

四、借鉴发展:民间借贷对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启示

(一)为金融创新积累经验,促进金融机构改进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民间借贷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看做是一种金融创新,既包括组织创新、也包括产品创新,这种创新完全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民间借贷的存在和发展能有效激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具有垄断地位的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改进发展模式,增强服务理念。同时,银行信贷市场同民间借贷市场开展同业间的良性竞争,促使居民闲置资金和企业流动资金从民间借贷市场中分离出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

(二)灵活便捷,给银行机构经营方式提出挑战

一是民间借贷一般在流动资金暂时不足时发生,期限较短。且偿还期限回旋余地大,比使用贷款更为方便;而且利率定价灵活,金额较小,手续简便,中间环节少。灵活简便使民间借贷具有了正规金融无法比拟的乡土亲和力,这也是民间借贷在农村融资市场立足和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对于农村民间金融而言,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民间借贷的贷出方可以几乎无成本地取得关于借款人的各种信息,并对其进行实际监督,信息不对称问题易于解决。民间金融乡土性使得违约成本高于金融的违约成本,乡土气息越浓厚,约束力就越强,违约率就越低。人情关系是农户民间借贷的信用基础,相互了解是借贷的前提,农村社会关系网络作为监督体系有利于保证借贷资金的安全性。因此,农村民间金融形成了较大的成本优势和乡土关系支持下的约束机制优势。

三是期限按需而定,付息方式灵活。正规金融机构由于各种管理制度齐全,限制性规定繁多,贷款期限和付息方式都比较呆板。如农村信用社,一般贷款期限最短为一个月,最长为一年。利息往往要按月或按季支付,影响贷款户资金的按需使用。而在民间借贷中,由于没有各种制度限制,借款期限、付息方式由借贷双方按需确定,有利于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

(三)定价机制灵活,对利率市场化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农村民间借贷的定价机制十分灵活。一是利率随行就市,没有固定的利率标准:二是视借贷双方的关系亲疏而定:三是借款用途是确定利率的重要依据。通常民间借贷利率是在都以国家规定利率为基础,根据借款的主体、借款的数额、借款的用途、借款的缓急程度、借款的期限长短而定。民间借贷利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间闲散资金的供求关系和使用成本,与市场真实利率水平接近,有利于市场均衡利率的形成。

五、制度矫正:规范民间借贷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一)疏导、规范民间借贷,合理引导资金流向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让民间借贷有法可依;明确民间借贷的行为准则,规范民间借贷行为:针对已建立的小额贷款组织和其他民间借贷组织,实施有效、分类监管,并建立民间借贷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和相关的风险处置机制。

朔州是一个以煤炭生产加工为主的资源性城市,全市的煤炭生产占比较大,而其他行业如现代农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陶瓷业、奶业等所占比重较小,还不能形成规模化生产,制约了全市经济的综合发展。对煤炭资源整合中流出的大量资金和民间借贷资金,应合理引导其投向,积极引导其投入到上述生产领域,促进全市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二)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金融体系

一是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对农业银行进行功能再造,通过股份制改造,明确市场定位,考虑恢复农业银行乡镇机构,再造支农服务功能,拓展农村市场。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经营范围,更好地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加快邮政储蓄银行的改革步伐,明确县以下机构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按比例限制其发展支农业务。

二是实现农村金融资源和网点的合理配置。建议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扩充农村金融供给主体,鼓励农村金融服务竞争,全面满足“三农”经济发展多方面的金融需求。继续扩大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范围,放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人和业务管制,建立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增加农村金融网点,扩大农村金融的市场覆盖率,以实现农村金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金融网点的合理配置。

三是拓宽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建议创新贷款担保形式,完善农村金融担保制度,大力发展小额农贷的农户联保贷款业务,提高农户信用担保能力;建立政策性农业担保机构,为“三农”融资提供担保。创新发展农村结算工具,推广农村消费“一卡通”、“惠农卡”等业务,改善结算渠道不畅的现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分散和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降低农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

(三)开发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金融产品

一是创新符合农民消费特点的信贷产品,鼓励金融机构推出农民消费贷款品种,扩大消费信贷覆盖面,并根据农村和农民家庭实际,合理确定贷款条件、贷款程序等,降低贷款门槛,促进扩大农村消费内需。

二是金融机构应合理设定农村信贷产品。根据贷款不同种类,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在还款方式上,开办分期还款业务。减轻农民到期一次性还款压力;在利率定价方式上,根据客户信用状况、还款能力等因素,实行灵活、有弹性、有差别的利率定价方式;在贷款期限上,结合农民收入整体水平偏低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探索开发“信贷+保险”金融服务产品,着力满足分散农户和农村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村小企业发展生产的资金需要,把各类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重点支持对象,促进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对资金需求量大的农业项目,可采取社团或银团贷款的形式支持。

三是建议尝试保单抵押贷款,抵御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尝试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对目前专业合作组织,尝试用一些公共设施等财产联保,继续推动农户之间互保,推动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利用龙头企业带动农户。

(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

根据“三农”经济发展特点,加大“三农”信贷业务的营销力度,扩大农村客户群体,并适时、适地下放信贷审批权限,简化贷款手续,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工作时效性。建立政银联手发展农村信贷业务市场的联动机制,继续扩大财政支农的范围,完善财政贴息政策和补贴资金发放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金的杠杆效应,发挥货币政策在扶持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努力探索货币政策与财税政策、市场准人政策、监管政策的配合,建立起一套协调配合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提高金融信贷投放的积极性,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五)建立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法律体系

一是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法律体系:根据农村金融发展实际,修改完善《担保法》、《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增加抵押担保物范围。取消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权用于抵押的限制,提高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能力,加强对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法律支持。

二是实行与农村金融发展相适应的监管政策。对涉农金融机构继续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并加快农村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高其利率自主定价能力。对只能放贷、不允许吸收公众存款的农村小额信贷款机构进行非审慎监管,对吸收公众存款、放贷并参与银行间市场的村镇银行等进行审慎监管。

篇2

关键词:民间借贷;路径选择;模式转型;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2-0002-03

一、问题的提出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命题,面对的障碍涉及土地、劳动力、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种问题。其中,资金问题是最为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量巨大,据测算,至2020年所需资金增量高达15~20万亿元(钟真真,2007)。解决如此巨额的资金需求,除了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外,绝大部分需要依靠当地的金融服务业。

然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目前城市与农村之间金融服务水平差距明显。近几年,我国城市金融业发展迅速, 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仍不健全,信贷资金供需缺口较大,金融服务缺位(甚至部分地区缺失)等问题非常突出。在此背景下,在没有法律明确规范的条件下,适应各地情况的民间借贷市场近年来快速发展,而且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等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特点。这种介于正规农村金融借贷市场与地下金融黑市之间的市场形态,笔者借用樊纲教授(1988)的理论,将它称为农村金融的“灰市场”。

在农村资金缺口较大、金融服务不到位的现状下, 民间借贷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部分地区的融资需求, 对经营机制和理念僵硬的涉农金融机构形成竞争,促进其提高服务水平。但由于“灰市场”的政策球的特征,因此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是法律问题。 由于我国有关民间借贷机构的相关法律法规仍未出台, 对民间借贷中介的合法性无法确定, 因此民间借贷市场上很多行为无法依靠法律加以规范和保护。比如,民间借贷机构的融资行为与非法吸收存款、 非法集资等行为的性质难以明确加以区别;大部分民间借贷采用借条、口头交易等形式,追讨债权难以诉诸法律。

其次是金融秩序问题。部分民间借贷机构从商业银行、农信社等正规金融机构低息获得贷款,转手高息放贷,牟取利差;民间借贷的民间性和逐利性,使得部分中介对房地产、股票等领域放款过多,资金无法在农村当地形成合理流向。

再次是监管问题。民间借贷机构融资放款通常采用现金交易形式,最高可达五六十万元,这使得大额可疑现金逃避“大额现金支付系统”的有效监管,易为洗钱提供渠道。

可以看出, 快速发展的民间借贷市场正是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缺位的真实反映,这一农村金融“灰色地带”急需完善和规范。基于此,下文将着重分析民间借贷市场现有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对其发展的目标模式, 路径选择以及发展效应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民间借贷“灰市场”的传统及现行模式

(一)传统模式

传统的民间借贷形式多以个人间“一对一”的形式为主, 这是一种以信用为主的带有地缘和亲缘关系的借贷方式。传统模式还多发生在单位内部职工、亲戚、同乡、朋友、熟人之间,借贷手续也比较简单,民间借贷人(机构)基本以自有资金为主。借贷双方信用状况明确,信息透明度高,因此风险相对较小,但借贷数额和范围也比较有限。同时,由于信息的对称性,传统的放款模式多采用借据、口头承诺等不规范形式。

(二)现行模式

随着民间借贷“灰市场”发展步伐的加快,相比传统模式,现有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表现出中介化、专业化、规模化、利率多样化、融资短期化等新趋势。

中介化:在现有法律下,充当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主体并无具体要求,个人或组织等形式均可,且没有资金准入门槛,不需要向有关部门申请。因此,活跃在农村民间借贷“灰市场”上的中介机构形式有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三种主要形式。目前,民间借贷中介机构主体虽仍以个人为主, 但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湖南的调查(周红岩、曾立平、李文政,2007)显示,现有民间借贷中介样本中,个人占67 %,企业占29 %,社会组织占4 %。

专业化:除传统的民间借贷模式外,一种新型的、具有专业化特点的“募集型”融资,在部分农村地区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组织民间借贷的新选择。 以延安地区的最新调查为例,借贷方式多采用“募集型”方式。其中,某镇大棚水产科技示范养殖场借入的50万元民间借贷比较典型:短短的3个月内筹集到所需资金,并支付18%的利息,且不确定借款期限,借出人可随时收回自己的本金。 这种方式既方便借出方资金投放,又有利于满足借入方的融资需求(雷和平、严李锁、郭明辉,2007)。

规模化:近年来,农村地区民间借贷走向规模化发展“快行道”。仍以湖南为例,调查样本中的76户民间借贷中介,2006年自有资本同比增幅为25%,借入资金比2005年增长50%,借出资金增幅达72%,利息收入增长96%, 经营规模和收入均有大幅增长。其中,从金融机构和民间的借入资金数量,2006年分别增长51%和48%,增速约为自有资金的2.5倍。

利率多样化: 当前民间借贷利率呈现多样化趋势(谢伟、熊蕾,2007)。一方面,以生产性需求为主的民间借贷利率保持在8%~20%之间;另一方面,投资性需求的民间借贷利率相对较高,多在15%~30%之间, 而少数带赌博性质的民间借贷利率最高达到了日息2%。

融资短期化:无论从供应还是需求的角度来看,保持较短的融资期限均是有利的。一方面,较短的融资期限有利于供应方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以获取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较高的利率也促使需求方尽可能缩短融资期限。

三、目标模式及路径选择

(一)民间借贷“灰市场”发展的目标模式

通过对目前民间借贷“灰市场”存在的问题和现行模式的分析,假定在未来城乡金融服务趋于“一元化”的背景下, 民间借贷市场发展的目标模式应该为:具备合法地位,服务范围定位于农村金融服务相对落后地区和领域的小额融资, 纳入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小型金融机构。

(二)路径选择

立法路径:通过国家立法形式逐步出台民间借贷相关法律和管理条例, 将民间借贷纳入法制化轨道,为民间借贷活动构筑一个合法规范的平台。具体内容应重点包括: 设定准入门槛; 对具有从业资格的中介机构发放牌照;对放贷业务进行明确规定;对民间融资交易实行登记或报备制度; 对资金用途加以限定;对借贷合同中的金额、利息、期限等内容加以细化,设定利率浮动的范围。

监管路径: 由于民间借贷市场监管难度较大,因此需从制度、技术等方面加以保证。在制度上,通过牌照发放、登记报备、大额备案等制度设计,保证监管部门实时、 及时掌握民间借贷市场的动态信息。并保证投诉、举报等渠道的畅通,对风险及时预警。在技术方面, 应逐步建立起民间借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通过对中介机构历史行为的监测数据预测判断其潜在风险。 监测指标应涉及民间借贷中介的资金投向、利率水平、借贷期限、借款形式、抵押或担保形式,以及借款偿还情况等。

吸纳路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这是国家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因此,未来城市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将逐步由“二元”结构走向“一元”格局,在现有金融服务供给失衡的情况下发展壮大的民间信贷“灰市场”, 今后的生存空间将逐步趋窄, 民间借贷机构也将通过入股、融合等路径,成为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等)、农业发展银行、农信社、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小额贷款机构、邮政储蓄、村镇银行和社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

民间借贷市场完成转型的根本和前提是发展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保障资金供给和合理配置。在城乡金融服务“一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转型的过渡路径应坚持“疏”、“堵”、“融”的三位一体:

“疏”是指拓宽民间资本参股正规金融机构的渠道。在大型金融机构组建时,可以考虑放宽对参股对象的限制,吸收部分民间资本。同时,积极发展规范的直接融资市场,减少中小企业对民间借贷市场的需求。

这里的“堵”不是简单的通过限制准入、关停并转等行政途径控制其发展,毕竟,民间借贷市场目前对正规金融体系起着不可或缺的补充和完善作用。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形态一定有其存在的基础(家庭联产承包制便得益于农民的这种创造力)。“堵”是指对潜在风险较大、 影响农村正常金融秩序的民间借贷行为,如以洗钱、非法集资、炒房、炒股等为目的的借贷活动。

“融”是过渡路径中最重要的形式。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民间借贷机构可逐渐向正规的地方小型金融机构转型;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后,部分中介机构还可入股由商业银行、 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总之,将民间借贷“灰市场”这种中间形态逐步正规化,“融”入农村当地的金融服务体系。

四、转型效应分析

转型中的民间借贷市场将逐步成为地位合法、地域化(在金融服务仍相对滞后的农村地区, 补充“三农”资金)、小额化和短期化、补充性的地方小型金融机构。 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市场转型将产生的积极效应如下:

1. 对民间借贷“灰市场”采取渐进式转型,一方面可有效弥补农村地区的资金缺口, 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改制、转轨,以及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创造条件。

2. 通过合法化途径将民间借贷“灰市场”纳入正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可有效抑制“地下钱庄”等非法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也可使潜在的高利贷、非法集资、非法揽存、借贷纠纷等问题有法可依。

3. 通过吸纳、融合等路径将民间借贷市场“融”入当地金融服务体系,可有效监管资金的流量和流向,有利于引导资金用于支持当地的新农村建设。

4. “疏”和“融”的转轨过程中,还可通过形成同业间的良性竞争,有效激励现阶段具有垄断地位的农业银行、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模式、服务理念等方面的改善。

5. 通过转型,民间借贷机构还可发挥地域性、灵活性等特点,有效满足农信社等金融机构遗漏的服务目标人群的信贷要求。如农户受期限、金额、抵押物等限制而出现的资金缺口, 就可由民间借贷市场来补充。

6. 通过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和规范,可逐步掌握当地各借款人的信用记录, 为建立农村地区信用体系提供信息基础。

参考文献:

[1]樊纲. 灰市场理论[J]. 经济研究,1988(9).

[2]雷和平,严李锁,郭明辉.延安民间融资走向专业化[N]. 金融时报,2007-06-25.

[3]王长德. 民间借贷亟待规范化管理[N]. 金融时报,2007-11-22.

[4]谢伟,熊蕾. 湖南湘潭民间借贷渐成农村短期融资主渠道[N]. 金融时报,2007-06-25.

篇3

关键词:郴州市 农户 借贷行为

目前我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迅速转化,农村经济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农户对资金的需求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农户是我国经济组织体系中最小的经营单位,也是弱势群体,自身的资金积累有限,从而缺少生产与投资的资金,这就往往只能够通过借贷方式来满足生产与生活的需求。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农户借贷行为分析为切入点来全面、准确的认识农户借贷行为,为满足农户金融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与支持。本研究选择郴州市的乡镇作为调查样区,共发放400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大多数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典型农户。

一、郴州市农户借贷行为的特征

(一)农户资金需求具有层次性

1、低等收入农户基本不需要借贷

低等收入农户一般从事农业生产,且规模不大,大多数情况下,低等收入农户都可以通过自有资金来解决其对资金的需求,基本不产生借贷行为,因而其对资金的需求不多、对金融服务也不高。

2、中等收入农户需要借贷资金

中等收入农户一般从事养殖业、畜牧业等,他们需要资金扩大生产规模,比如备置养殖场地,建设基础设施等等,需要筹集不少资金,这就会导致部分农户自有资金与资金需求之间形成较大的缺口,需要通过借助信贷资金来维持所需的生产发展。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自由资金不能够完全满足中等收入农户的需求,需要借贷资金。

3、高等收入农户存在无法满足的资金缺口

目前郴州市的正规金融机构已经很难满足高等收入农户对信贷的需求,譬如,有些高等收入农户从事对资金需求较大乡村超市、果蔬示范区等行业,但因为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信贷限额有约束或者贷款要求较苛刻,使农户无法从获得信贷资金,日积月累从而存在无法满足的资金缺口。

(二)农户借贷用途较为分散,但以生产性为主

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郴州市农户借款资金的用途较为广泛,可以概括为:生活支出、养殖投入、子女教育费用、经商开店等等,其中生活支出差不多占到50%,养殖投入比如购买化肥、农药、生产工具等大约占到40%左右,其他的支出约占10%。并且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用于投资办厂、经商开店的经营性投资资金的比例也在不断的增加,据调查发现,郴州市农户借贷都以农村季节性生产为主,此类借贷数额在1000―5000元之间的借贷行为占到了农户总借贷规模的60%左右,借贷数额在5000以上的占到了农户总借贷规模的30%,其他以费用开支为主的借贷行为发生的较少,仅占农户总借贷规模的10%。

(三)金融机构对农户借贷需求的覆盖率低

目前郴州市农户借贷需求较为普遍,但金融机构贷款覆盖率较低,据调查结果显示,仅占到了15%左右,其他都是从亲朋好友借贷。有向正规金融机构提出过借款申请的农户只有14.2%,85.8%的农户从未提出过申请,这部分人要么认为成本太高,要么觉得还不起。因此,亲朋好友成为了农户借贷的首选渠道,农村合作银行居次。从亲朋好友处借款的比例占到了78.6%,而从农村合作银行借款的比例仅仅为21.4%。并且通过调查发现,农户通过这两种渠道借款的规模和用途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同。首先从借款规模来看,从信用社借款的规模要远远大于从亲朋好友处借款的平均额,但是从借款用途来看,农户从亲朋好友处借款用于各种支出的平均额要远远高于从信用社的借款额。

(四)农户借贷行为不断规范

据调查显示,郴州市农户借贷利率平均值在0.5%―1%之间,这与其他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吻合,并且也发现,目前郴州市因农户借贷行为而引发的各种纠纷也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本研究所调查的农户中,83.2%的农户双方都有借贷书面协议,其中对利率、金额、期限、违约责任等方面都有较为清晰明确的规定,有些借贷双方在借贷的过程中还有第三方人的存在。因此,从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郴州市农户借贷行为不断得到了规范。

二、郴州市农户借贷行为的现状分析

农户借贷广泛存在于农村的各个角落,它能够有效的缓解农村资金紧张的局面和资金供需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不断改善农村的经济环境。但是,目前郴州市农户借贷行为因为各种引导的不合理,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农户借贷行为中长期贷款缺乏

目前郴州市农户借贷资金期限存在着短期性,使得那些具有长期性资金需求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等工程无法得到资金的满足,从而阻碍其农业经济的发展。据调查显示,郴州市目前农户借贷款都是以中短期为主,一般都是半年到2年左右。因此,这种借贷形式仅仅只能够满足一些简单的农业生产,而对于长期效益、规模效益、整体效益等方面起不到特别大的作用。

(二)农户借贷行为主要依靠民间金融

由于农村金融体制不断改革,对农村金融贷款限制越来越大,使得农村资金稀缺,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农户只有依靠民间金融来满足自身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据调查显示,目前郴州市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数额仅占20.5%,私人借款占75.7%,其他占3.8%,这种结构从农村金融发展的趋势来看,其变化并不大,最多在以后仅仅是从农村合作基金会转到了农村合作银行或者银行。因此,可以看出,农户借贷行为主要依靠民间金融,且服务单一。

(三)信贷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渠道

由于目前郴州市低等收入农户存在经济基础薄弱、可支配资金少等现象,其家庭收入完全依赖于传统农业生产所得,因此,正规金融机构对低等收入者的还款能力往往怀疑;而中等收入农户,虽然其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但是也由于其缺乏抵押、担保品以及贷款期限和贷款政策的限制,在向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能够真正获得贷款额度的并不多。因此,由上可以看出,郴州市农村金融机构对符合农户金融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开发力度并不够,导致信贷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存在着有效对接渠道和产品的问题。

(四)金融服务体系与农户需求不相符

一方面,郴州市农村金融服务注重的是对经营性资金的支持,而对农户的生活或消费需求的支持力度并不够,并且偏重于短期临时的资金借贷,而对中长期的资金需求并不能满足;另外一方面,对农户的借贷条件高,由于农户的资信程度并不高,也没有足够的财产能够作为金融机构的抵押,因而很难达到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同时也由于贷款手续复杂,所需时间长,不能够及时的解决农户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大部分农户不愿意选择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来满足自身的需求,明显的表现出农户需求与金融服务体系之间不相适应。

三、完善郴州市农户借贷行为的政策建议

(一)延长贷款期限、减化贷款程序

首先,银行要适当调整对农户借贷的期限,从短期贷款向中长期转换,从年初放、年末收的传统方式向常年放、常年收的方式转变,从而满足农户在不同时期内对生产生活和现代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其次,银行要根据郴州市自身金融环境的实际情况,控制风险,实现贷款手续的简化,为符合条件的农户信贷建立快速的审批通道并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二)加强民间借贷市场的监管

从郴州市农户借贷行为的实际情况来看,民间借贷已经在农户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民间借贷在一定时期内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因此,为了更好的保护农户的经济利益,充分发挥民间借贷的有利作用,就需要不断完善民间借贷市场的监管,加强监管力度,明确民间放贷主体的法律地位,使个人贷款合法化,并坚决打击那些攫取高额暴利的高利贷者。另外,对农户多进行金融和法律知识方面的宣传工作,积极引导各类民间借贷机构办理手续、借据等,使民间金融能够保持其活力,逐步走上规范运行的轨迹。

(三)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提高农户借贷行为的质量

目前郴州市的农户借贷行为主要是因为生活支出的需要而引发的,而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所开展的借贷业务主要是小规模的、短期的生产性贷款,从而使借贷双方之间的供给与需求产生不对称性,最终导致了当前郴州市农户贷款困难。因此,开发满足农户生活性需求的农村金融产品则成为了解决该现象的重要角色之一,故而必须大力推进农业贷款创新。如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农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多种贷款形式,从而增加农户贷款额度,最终满足农户扩大再生产对资金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创新还贷方式,使贷款期限具有灵活性等;最后,也可以根据郴州市农户的实际情况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为农户提供量身定做的各种信贷产品,提高农户借贷行为的质量。

(四)改善金融体系,适应农户借贷行为差异

首先,农村合作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户借贷的优惠政策,针对不同的信贷主体开发出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不断加强客户细分和市场营销的工作,以能够充分的了解农户的各种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而开发出与该需要相适应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户的多样化需求。其次,加大对低等收入农户的借贷支持力度,通过国家政策性资金来解决其基本生活对资金的需要,并不断放宽对中高等收入农户的贷款期限和贷款额度,使农村合作银行能够充分的发挥联系农民金融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更好的为“三农”服务。

注:本文第一作者冯薪铭,系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在职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张鸣鸣,杜鹃.贫困地区农户借贷行为初探[J].农村经济,2007,(11):68-69.

[2]黎红梅,许洁.湖南农户借贷行为的调查与剖析――以临澧县为例[J].湖湘论坛,2008,(3):53-54.

[3]李颖,陈瑞燕,郭翔宇.农户借贷行为调查研究[J].镇经济,2008,(9):22-25.

[4]张博.农户借贷行为分析――以中部传统农区为例[J].浙江金融,2009,(11):36-37.

篇4

一、黑龙江省农户资金借贷状况

(一)农户资金借贷现象普遍

据调查,黑龙江省泰来县利民村70%以上的农户有资金借贷行为,没有借过钱的农户很少。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借贷的主要特征是:一是农户借贷行为逐年增多;二是农户借贷资金的规模在逐年增加;三是借贷次数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高利贷现象存在但并不严重

据调查,高利贷在传统农户民间借贷中并不严重,85%以上是无息借贷,属于亲戚朋友间的借贷,有息借贷不足15%,其中高利贷不到5%。说明尽管传统农户民间借贷发生率较高,但绝大多数为农户亲友邻居之间的互借贷,有息借款,特别是高利贷现象并不多,而且据调查了解,民间借贷的违约纠纷很少,不存在高利贷对社会稳定的危害。

(三)农户贷款的用途广泛

目前,农民的贷款资金主要有两类用途:一是消费,主要是因为农户盖房、看病、婚丧嫁娶、子女教育等而产生的借款需求,主要依靠民间借贷解决。二是生产,主要是农户为了维持农业简单再生产而产生的借贷需求。

(四)民间借贷是满足农户借贷需求的最主要方式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努力扩大对农户的信贷规模,增加信贷品种,创新信贷方式,但仍很难满足农户借贷资金的需求,民间借贷依然是满足农户资金借贷需求的最主要方式。

二、农村金融供给与农户借贷资金需求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农村金融供给不足

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占主导作用的为正规农村金融机构。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

中国农业银行作为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商业性金融的代表,其成立的初衷是为农业服务。但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遵循商业化经营的原则,出于规避风险、提高资金运营效率等考虑,农业银行大量收缩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网点陆续从县域撤并,从业人员逐渐精简,农业贷款权限也从基层收缩,贷款比重大幅缩减,使大量农村储蓄资金流出农村,其农村金融主导地位不断弱化。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黑龙江省为农业提供贷款的唯一政策性银行,在支农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功能,但近年来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少、业务范围狭窄等原因使其难以承担支农重任。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功能单一。

农村信用社存在着所有权不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水平较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状况不佳、资本充足率较低、抗风险能力弱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而且在经营中商业化倾向严重,运作不规范,存在隐性的金融风险,难以独立承担金融支农的重任。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在黑龙江省农村设置营业网点最多、分布最广的正规金融机构。近年来,由于邮政储蓄存款利率水平较高,且无风险,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将资金存入邮政储蓄,储蓄规模迅速增加。但邮政储蓄银行的存款只有很少一部分以支农再贷款的形式返流农村,绝大部分都流出了农村,用于非农产业的发展,造成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

近年来,虽然我国逐步加大了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力度,农业信贷投入总量也有了大幅增加,但从整体来看,我国金融机构支农力度仍然不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农村资金外流依然没有大的改观。农村社会资金流失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资金“反哺”的支持,这必然会加剧资金供求的矛盾。

(二)农户贷款需求难以满足原因

1.信息不对称

近几年农村信用社的机构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收缩,机构趋向城镇化。信用社与农户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突出,信用社对多数农户的信用状况难于了解。因此,信用社主要将贷款发放给信用社较熟悉的一些农户。调查表明,半数以上农户认为在信用社有关系是能否贷款的重要条件,拥有较高的社会资本是农户取得贷款的关健,充分反映出信息不对称对农户贷款的影响。

2.贷款成本太高

除去正常的贷款利息,时间成本、交通费用也相当可观。据黑龙江省方正县调查,县内农户办理一笔贷款的平均车费需要15元。结合农户每次借款金额小的特点,单从经济利益权衡,大量农户不愿意向农村信用社贷款。

3.农户担保抵押品有限

为降低贷款风险,信用社普遍采用抵押担保贷款或联保方式。然而大部分农户除承包的土地与私人住房外,缺乏其它有抵押价值的财产,农户拥有的土地和住房因变现困难不能成为符合条件的抵押担保品。

三、平衡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供给与农户金融需求关系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

在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中,主要问题是贷款和资金外流的问题。资金的供给也不能仅靠农村信用社,否则就会造成垄断。农村金融体系要兼顾需求与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建立起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在内的多元化金融网络,向农户提供存贷款和保险服务、支付结算等中间业务的多种服务工具。目前,需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强化农业银行支农意识,加大支农力度;扩展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完善政策性银行职能;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形成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要。

篇5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见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但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相关利率。民间借贷分为民间个人借贷活动和公民与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民间个人借贷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遵循自愿互助、诚实信用原则。随着民间借贷服务业在中小企业及个人投资理财、融资解困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民间借贷服务业在社会上的认知度也越来越高,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和风险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现有金融制度存在不足,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同时,却有大量民间资金闲置,诱致性地促动民间借贷制度的产生.这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内生于中小企业经济环境,揭示了民间借贷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民间借贷作为一种传统的借货方式,长期存在于城市乡村,游离于国家融资体系之外,虽然方便了民间个人融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给国家货币政策带来了一定冲击,同时也给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一些不安定因素。整治民间借贷,需要转变思路,即变扼制为疏导,尽快通过立法制度积极引导农村民间借贷步入健康轨道。

二、当前我国民间借贷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民间借贷风险日益加大。由于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的借贷息率很高,月利率超过4. 2% 成为常见现象,按此计算,年度资金利率超过50%。如此高息,不但造成了借贷违约风险的提高,也给银行资产“体外循环”造成了利益空间和链条,给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经济的高速发展,高利贷的“短期致富”心理,诱发人们盲目放贷。借款时,由于欠缺法律意识,借贷手续往往不规范,操作环节埋下重大隐患。

第二,资金“脱媒”必然影响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由于民间融资活动的运行处于正规金融机构之外,也就无法纳入政府统计范畴, 很可能影响政府对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运行的准确判断。另外,大量民间资金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从事借贷,信用可得性受到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央行对信用规模和资金总量的监控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也受到干扰。

第三,高利率加重了企业的经营负担。根据典型调查,民间金融的月利率水平,大多在1%以上,换算成年利率则达12%之上。该利率水平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来说较高, 从而对于民间借贷的融资方来说就增加了其融资成本,不利于广大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民间融资虽一时解决了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的矛盾, 但过高的借贷成本,必然使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基于现阶段我国民间借贷存在的种种问题,在具有“一对多”特征的集中型民间融资中,资金链条一旦断裂,在复杂的借贷关系下,势必会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加倍放大金融风险。由此,为更充分地释放民间金融所蕴含的能量,并有效促进地方金融秩序与金融市场的规范,迫切需要我们将实现民间借贷的规范发展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三、如何实现民间借贷的阳光化

民间借贷合法化,有助于发挥民间资金活力,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并分散正规金融机构风险。对待民间借贷应以疏导为,逐步推进民间融资的组织化、阳光化运作,正确引导民间金融的未来走向,以便更加充分地释放民间金融所蕴含的能量, 并有效地促进地方金融秩序的规范。建议如下:

第一、加速完善政府服务体系。鼓励设立专门为民间借贷服务的信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投资咨询中心,从技术、管理和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民间资金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政府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纳入民间资金的管理和运用,做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第二、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引导融资渠道规范化。由于民间借贷非常普遍,政府有关部门应跟踪调查,坚决取缔操作不规范的民间借贷,引导投资者自觉地将资金存入资信誉程度可靠、手续完善、经营合法的融资机构,保证我国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

第三、 提高公众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只有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不规范的民间借贷带来的问题和风险,才能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高回报必然意味着高风险。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让民间借贷的黑暗面暴露在公众面前,对其风险、后果、相关法律问题做深入介绍。

第四、积极引导民间借贷走向社区银行的正规组织模式。考虑到当前我国民众对于民间借贷的需求,可以考虑建设一些符合条件的社区银行,找到民间借贷合理化、规范化的重要载体。可以规定一些条件,对于符合条件的地区或者社区,准予设立合法的民间社区银行。社区银行的建立和发展所需资金数量不大,便于民间资本进入。同时,社区银行将在本地市场吸收的资金主要运用于本地, 在大型银行不愿进入的地区设立社区银行, 可以填补金融服务的空白。警惕民间借贷滑向非法融资的深渊。

三、结语

综上,民间借贷是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存在结构性供给不足的产物,这种金融活动的存在有其的合理性,但其运作方面缺乏规范监督和有效管理。若任其发展,必然会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和自由竞争,但如果一味“堵截”,恐怕也非当前形势下的明智之举。而应引导其走向规范化、合理化,对借贷双方做好风险警示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利率,才能为我所用,使之成为金融市场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 王惠萍,龙冬,唐嵩.我国民间金融透析与制度构想[J].软科学,2010(8).

[2] 陈志刚;;民间借贷与中国金融调控[J];武汉金融;2006年05期

[3] 郭斌,刘曼路;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2年10期

篇6

关键词:民间金融;信用;风险;规范

近年来我国逐渐放宽了对民间金融的限制,民间融资也逐渐成为我国正规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2011年以来,在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背景下,银行信贷增速减缓,同时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中小企业实体经济资金需求旺盛。在各种宏观、微观因素交织影响下,以民间借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市场迅猛发展,并呈现出了新的发展动向和特点。

一、当前货币政策背景下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

今年以来,央行连续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两次加息,货币政策从紧趋势愈发明显,持续调控的货币政策累积效应开始逐步显现。货币政策的收紧对于融资渠道本来就不太畅通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增加了融资难度,迫使众多资金需求旺盛的企业和个人纷纷寻求民间金融资金,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呈现出新特点。

1.民间金融的组织形式多样化。民间金融的资金运作主要依托各种民间融资中介组织,如借贷经纪人、村民互助会等。随着民间融资的迅猛发展,一些借贷主体开始借助典当行、担保公司、合会、投资咨询公司、投资管理公司、民间抵押贷款中介公司等各种合法组织形式走向公开或半公开。尽管这些民间融资中介并无金融经营许可,但他们通过直接撮合、提供担保、受托放款及收款放贷等多种方式为借贷双方牵线搭桥,并逐步职业化,部分中介组织甚至开始借助网络构建信贷交易平台,民间金融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2.民间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在当前股市持续低迷、银行存款负利率等背景下,以民间借贷为主的民间金融成为企业和个人进行投资的重要渠道。部分资金通过担保公司、典当行等组织形式进入到民间借贷市场。实际上从事民间借贷活动的,还有大量的没有正式办理工商注册手续的地下中介组织、机构、中介人。在当前民间借贷利率高企的形势下,个别企业甚至脱离生产经营主业,将资金投入到日趋高涨的民间借贷之中,民间借贷参与主体呈逐年扩大趋势。以温州为例,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温州市约有89%的家庭(或个人)和56.67%企业参与民间借贷,呈现出几近全城借贷投资、全员炒钱的态势。

3.部分银行信贷资金流入民间金融市场,借贷资金呈“击鼓传花”的形式流转。据了解,目前有部分银行信贷资金流入民间金融市场,银行信贷资金异化为民间借贷资金使金融风险关联性增强,民间借贷风险的传染性也让金融机构颇为担心。例如,目前部分小额贷款公司等组织机构的资金来源很多是来自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成本较低的银行信贷资金就趋之若鹜的变成了民间借贷资金,民间借贷呈“击鼓传花”的形式在流转,资金链条越来越长,人人都是“食利者”。如果资金链没有断裂的话,每个人都有可观的收入,但是一旦某个环节出现断裂就会导致“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反应。

4.民间金融市场的借贷利率明显提高。去年下半年以来,在银行信贷供给增速减缓、贷款基准利率上调等因素影响下,很多企业融资难度及融资成本都明显提升,不少中小企业和个人被迫寻求快捷、手续简便的民间借贷资金,旺盛的需求促使民间借贷利率普遍上调,特别是短期融资利率升幅更加明显。据媒体报道,中小企业较多的苏浙和广东地区,民间借贷市场异常火爆,抵押担保贷款月利率一般为2.6%-2.8%,而无抵押的贷款月利率则高达7%-10%。

5.民间金融市场规模有所扩大。在当前宏观调控背景下,银行贷款规模控制更加严格,在银行信贷额度吃紧的情况下,原来很多能从银行贷款的小企业无法获得信贷资金,只能转而求助于民间借贷。尽管民间借贷利率大幅提高,但在旺盛融资需求支撑下,民间借贷市场日趋活跃,借贷规模和借贷的周转速度较以往有很大的提高,民间金融市场发展迅猛。

二、民间金融快速扩张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伴随民间金融超常规的发展,由其带来的各种经济、法律、社会等方面问题相应也暴露出来,经营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等各类风险在民间金融新的发展形势下也有所扩大。

1.存在较大的外部市场风险。以民间金融较为活跃的鄂尔多斯市为例,该市民间金融资金主要投向了煤炭行业和房地产等近年来的热门行业。由于民间金融对行业的依赖度非常高,一旦国家对这些行业的发展及结构进行政策性调整,民间资金的安全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2.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有所加大。民间金融资金筹集基本上依靠机构组织内部的个人信用。随着民间金融的快速发展,融资规模和融资的范围扩大,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个人信用和道德约束逐渐减弱。对出借方而言,往往过分追求资金高利率却忽视资金和交易安全性,在缺乏有效监管及信贷管理手段情况下,一旦借款方以此来诈骗钱财,或出借方为追回借款不择手段,交易风险势必会演化为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

3.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经营风险有所加大。由于民间借贷利率大多较高,有的甚至超出借款方实际承受能力,加重了企业融资成本,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经营风险不断增大。尤其是在经济景气度下降时期,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减缓,经营效益逐渐下降,较容易出现民间借贷违约情况。

4.扰乱正常金融秩序,影响金融稳定。部分民间借贷中介在资金不充盈的情况下,大量从外界借入资金,变相非法吸收存款,扰乱了金融正常秩序。在具有“一对多”特征的集中型民间融资中,资金链条一旦断裂,在复杂的借贷关系下,势必会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加倍放大金融风险,影响金融稳定。同时由于借贷手续简便,借贷资金用途不明,缺乏必要的监测和管理,中介机构容易成为“洗钱”提供隐瞒、掩饰犯罪的渠道。

三、相关政策建议

国际经验表明,民间金融的发展政策,应坚持疏堵结合,疏导为主,通过健全法规、完善金融服务管理不断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引导民间资本走合法合规的发展路径,最终实现民间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1.建立健全民间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目前我国对民间金融的管理规定散见于不同的法律法规中,法规条文比较粗疏。法律制度的缺失使得民间金融的运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借贷双方出现纠纷时也难以借助法律武器保护应有权益。因此,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民间金融法律法规,将民间金融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从立法上保障个人和企业利用合法权利是规范民间金融发展的首要基础。

2.搭建民间金融服务平台,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建议在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指导下成立民间借贷服务机构,为民间借贷供求双方提供服务。一是为借贷双方提供资金供求信息交流及信贷交易平台,积极引导社会资金通过平台进行交易。二是为信贷交易行为提供标准化服务。通过协调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司法服务机构提供合同签证、公证或仲裁服务,制定规范统一的民间借贷合同样本,仲裁民间借贷纠纷。三是试点成立民间借贷风险补偿基金,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民间借贷贷款损失分担部分偿还责任。

3.鼓励民间资本兴办新型金融机构,推动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对接。引导民间资本开办小额贷款公司、社区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不断促进民间金融规范经营,引导民间资金走规范的阳光化发展路径,推动其与正规金融对接。近年来,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猛,成为收归民间融资成为正规军的主要组织机构形式。以民间金融活跃的鄂尔多斯为例,截至2010年末,该市共有74家小额贷款公司,成为全国数量最多的地区,注册资本101.1亿元,贷款余额88.4亿元,既规范了民间资金的投资,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

4.建立民间金融监测体系,做好风险提示和预警。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应逐步建立完善的民间金融市场监测体系,对民间金融的融资规模、资金流向、融资对象、融资期限及利率变动等情况定期采集有关信息,定期民间金融运行和风险状况,适时进行风险提示和预警,正确引导民间融资活动和投资方向,促进民间融资借贷行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畅:民间借贷规范发展的路径选择探讨【J】浙江金融,201 1(5):26-28

【2】刘长雁: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民间借贷风险探析【J】《西部金融》,2011(5):40-41

篇7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正式金融一直推行国家主导的供给先行战略,而不是需求跟进战略。实践证明,这种战略并不成功。我国农村正式金融机构既缺乏商业性或者合作性,也缺乏内生性和内发性。农村正式金融服务供给远远滞后和脱离于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如果给予作为经营者和供给者的金融机构和个人以自和供给主导权,也就是实行金融市场供给者主导,而非国家主导,那么对农户和农村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就要有效得多。

与农村正式金融相对照,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和创新一直奉行需求跟进战略。90年代末以来,农村民间金融处于严冬状态。尽管受到严重打压,但其仍然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成为最具内生性和内发性的金融领域。需求跟进战略使供给方自然贴近于农户和企业,供求双方信息对称度高,易于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我国民间借贷历史悠久,即使在计划经济时代,也从来就没有消失过。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大规模打击非正式金融组织与活动,许多非正式金融组织与活动转为非组织化和地下化活动。现有法律和司法解释对民间金融组织与活动作了大量的限制规定,极大地限制了民间金融组织与活动的生存空间。

与正式金融相比,尽管对民间金融采取了抑制措施,但在我国农户借款中,民间金融的规模仍然要远远超过正式金融。2003年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表明,20842家被调查农户平均每户借款1414.25元,其中71.84%属于民间借款(私人借款),26.09%属于银行、信用社贷款。东、中、西部地区户均民间借款占户均借款总额比重分别达71.2%、75.4%和57.6%,户均银行、信用社贷款占户均借款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9.1%、23.6%和40.0%。值得注意的是,全国被调查农户户均无息借款占户均总借款的38.3%,占户均私人借款的53.3%。东、中、西部地区农户户均无息借款分别占户均总借款的34.5%、53.0%和27.1%,占户均私人借款的44.1%、70.3%和47.1%。

民间金融区域分布与供求特点

民间金融在我国分布广泛,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存在各种合会,东北存在“对缝”业务,陕西、山西存在各种“基金”(见表)。所谓“对缝”业务,是指利用银行借贷“转贷”出去谋取利差。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截至2001年存在众多典当行、寄卖行采用“利滚利”方式高息放贷现象。根据江苏省盐城市金融学会课题组的最新调查,盐城市各县民间非正式金融形式主要为四种:互助形式的民间借贷(不计息或者低息)、“高利借贷”、企业内部集资、村级经济组织成为民间放贷的新主体。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的民间金融种类比较多,包括互助形式的民间借贷(不计息或者低息),亲友熟人之间、个人和单位(政府、学校、企业等)之间、单位之间的“高利借贷”,专门民间放贷人的借贷,银背,合会(标会等),私人钱庄,企业集资等。广东地区的民间借贷的组织形式,一种是无组织的零散的民间借贷,包括私人间借贷、企业间借贷及集资;另一种是有组织的民营金融,包括信息公司、互助金会、标会和当铺等。但广东有组织的民间借贷较少,基本上是属于圈子内借贷,借贷双方信息很对称。

与此同时,大量农户和小企业的分布非常广泛、分散,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多种多样。分散农户的农业信贷需求,往往具有小额、多次、短期、季节性、缺乏标准抵押品等特点。农村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虽然与农户不大一样,常常也存在小额、缺乏标准抵押品等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分布广泛、分散、多元化的民间金融在满足大量分散农户和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方面有着明显的天然优势。这是因为,金融供给者越是贴近农户和中小企业,其与农户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对称性就越高,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就越大。与民间金融相反,银行和农信社如果与分散农户和农村小企业保持着较远距离,在提供相应金融服务方面就往往会遇到成本相对较高的问题。银行和农信社若要在农村地区扎根服务“三农”,就需要贴近农户,了解农户需求,面向农户的需求提供金融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供给与需求对接的问题。这就需要建立和发展一些特殊的机制,旨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和运行成本问题。

农村民间金融利与弊

具体而言,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在对分散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的优势表现在四个方面:借贷关系一般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借贷双方信息对称;借贷手续比较简便,一般不需要抵押、担保、质押等,如需要抵押或质押,也可以接受一些正式放款者无法接受的、非标准化的抵押和质押品,包括非货币性的贷款抵押,如土地使用权抵押、劳动抵押、农户房屋抵押、田间未收割的青苗抵押、未采摘的林果抵押、活畜抵押、首饰家电等质押等;借贷关系往往不是保持距离性借贷关系,而是关联性借贷关系,集中在一个固定的狭小地域范围,客户群体相对固定,而且向其成员重复放贷;借贷双方常常同时保持工作关系(商业交易关系)和金融交易关系,这种关系的互联性使信贷交易更容易建立,这种非正式信贷交易的条件取决于在其他市场上的交易条件,信贷风险较小。此外,民间金融中借贷双方往往能够充分创造、发现和利用分散在其周围的本地知识。

点击看图表

同时,民间金融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弱点:当熟人社会走向半熟人和匿名社会时,对民间非正式金融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就提出了相应更高的正式化要求,原来的信任机制和非正式制裁机制(如停止出借和社会排斥)需要逐渐让位于法律制裁机制;民间非正式金融适用于小范围的运作,范围越大,其信任机制和非正式制裁机制就越趋向于失灵,对其正式化的要求也就增大;许多民间非正式金融参与者金融业务专业知识有限,其运作适合于小范围的、较低要求的金融运作;由于政府的金融抑制政策,许多民间非正式金融活动或者创新容易被视为非法,从而加重了民间非正式金融的法律不安全度。

民间金融的风险低于正式金融,即便出现金融风险,也是局部风险。民间金融具有分散性和多样性,其违约纠纷事件占民间金融总合约的相对比例虽然不大,但违约纠纷的绝对件数较多。这并不能说明民间非正式金融的风险高。

许多人看到存在一些民间借贷资金逾期未还现象,就断定民间借贷风险大,这其实是对民间借贷的误解。这种逾期借款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有效借款,因为民间金融基本上是无限责任的,需要债务人本人或其家庭成员日后共同归还,这与法律规定的债务时效以及一定条件下的债务继承条款不同。在民间,逾期借款大多仍相当于一种存款,赖账者要受到社会排斥。而且,许多民间金融欠款或者违约属于社会网络中交换的一部分,不能单纯视作为金融交易。在这种社会交换中,违约者的欠款或违约行为属于一种人情,债权人可以期待债务人在前者需要的时候偿付欠款本金、货币利息或者还“人情债”。

民间金融改革思路

既然民间金融对于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优势,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就有必要大力发展民间金融,充分利用其优势。目前官方也承认,浙江等地非正式金融的发展对当地非国有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笔者认为,应该取消当前的民间金融抑制政策,消除或者放宽对多种民间金融的法律限制,只确立和推行必要的、旨在化解风险或者惩罚金融欺诈的法律规则。

进一步放宽民间金融利率限制。如果政府不允许多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活动存在,会导致这些形式的民间金融走向两种归宿:消亡或转向地下活动。对于政府而言,应该允许多种民间金融逐步合法化,对于非法金融行为的界定应该放宽。其中,放宽利率限制是关键之一。在印度,60%的民间金融年利率是常见的。在我国,进一步放宽民间金融利率限制将大大扩展民间金融的发展空间,同时有利于更多的资金进入或者留守农村,为农村发展作出贡献。

对一些可能的金融违法行为及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作严格的界定,严格执行对金融欺诈行为的法律处理。比如,民间放贷中可能出现的借款人金融欺诈是不允许的,像融入的资金另做他用而未按约使用,携款逃匿等就是这种情况。放款人可以投诉违约者,或者要求司法部门协助追捕携款逃匿者。这与正式金融是一样的。

通过法律认定一些民间金融运作规则。比如中国台湾地区就把合会写入民法,规定了合会的运作框架,对其传统上容易导致金融风险的部分内容作了限制性规定,从而使得合会成为一种低风险的民间理财工具和金融服务工具,同时又维护了合会的运作空间。不过台湾地区的民法对合会的类型限定得太死,这容易抑制民间社会发挥创造多种合会金融制度形式的智慧。

建立民间金融法规宣传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并公布民间金融风险信息以求化解民间金融的可能风险。金融机构或者放贷人对风险定价,从风险中寻找获利机会。政府所起的作用就是外部控制,通过各种方式告知民间金融(包括集资)可能存在的风险,哪些民间金融形式是违法的,哪些是受保障的。说清楚这些风险,政府的责任就尽到了。至于运作风险,则要由个人承担。

建立配套性机制对民间金融债务人提供法律保护。这样,可以降低高利借贷可能对借款人造成的不利后果,从而间接地为政府放宽甚至取消民间贷款利率上限奠定更好的心理基础。政府的配套措施必须完善,比如在将来制定个人信用破产法。个人信用破产法既是对债务人的一种保护,又是对债权人财产权利的一种时间限制。个人信用破产之后,个人在数年内不被允许大额消费,超出基本生活条件的收入要用于偿债。如果引入了债务人破产保护,那么就不需要限定民间借贷利率必须在银行贷款基准利率4倍以内,债务人也不会落到由于被逼债而导致生命权和人身权可能受到肆意侵犯的境地。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征信行业建设。在此基础上,鼓励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建立中长期教育贷款制度,同时建立包括大病统筹在内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可以有效降低农户对民间高息贷款的需求。

颁行《放债人条例》。为放债人(包括企业主)的放债确立宽松的规则框架和必要的监管框架,保障有资金者的

放贷权利。

农村金融发展战略转移展望

全世界的农村金融发展主导范式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发生了转变。此前是定向补贴信贷范式,其后则是农村金融系统范式或者农村金融市场范式。前者是政府主导的供给先行和金融抑制模式,后者则是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的模式。

从1945年到1980年代,定向补贴信贷范式非但没有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需要的满足问题,而且扭曲和破坏了金融市场,使得农户和农村企业失去了“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市场观念。这一巨大的惨痛教训迫使国际主流农村金融学界开始反思,改而奉行农村金融系统或者农村金融市场范式。按照这一范式,农村金融市场需有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明晰产权、开放金融市场、引入竞争、明确各行为主体的自身责任、由政府提供币值稳定的环境,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户和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这一范式提倡正式金融部门和民间金融部门的共生,既可以合作,也可以竞争。两部门均是农村金融秩序的平等组成部分,并无贵贱高低之分。政府要为两部门的发展提供平等的运作框架。政府的作用是维护竞争,而不是规定竞争的某种具体结果(比如只允许正式金融的存在和发展,打压民间金融)。

农村金融系统或者农村金融市场范式强调农村金融系统的主体部分是市场本位的,其中可以包括商业性金融运作,也可以包括合作性金融运作,这种运作属于市场供给主体的自主选择结果。这一范式不排斥在农村金融系统的主体部分之外存在某种有限程度的政策性金融。

我国到目前还没有实现农村金融发展的范式转型。这与政府主管部门的观念有关。但农村金融本来应该是市场本位: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供给主体,都应面向农户、农村企业和其他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提供金融服务。

因此,政府还需要促进正式金融改革,开放金融市场,为部分民间金融供给者自愿脱离民间金融、进入正式金融提供规则框架。除了落实其他民间金融发展操作措施之外,政府也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大力促进各种社会主体发展内生内发型农村正式商业金融或合作金融机构,股东或社员进行金融决策,面向农户、小企业和其他需求者的需求提供金融服务。大量民间金融组织可以机构化,成为内生内发的商业或者合作金融组织;大量原有的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可以通过改制实现真正民有、民营、民受益;大量村镇银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组织、小额贷款机构、投资公司等都可以建立。这将有助于正式金融与非正式金融并驾齐驱地发展,有助于最终建立一个机构和服务多元化的、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在此,关键之处在于在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市场主体本位取代行政本位。

篇8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人们对民间借贷的需求日益增多,并成为当前中小企业创办和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然而,民间借贷的快速发展却能够影响到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也不利于我国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市场现金流的控制。本文主要是对我国民间借贷发展的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并就如何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引导和规范 民间借贷 策略

伴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民间借贷异常活跃,并将长期存在于城乡之间。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民营企业80%左右的资金需求来自于民间融资,事实上,由于民间借贷的隐蔽性和分散性,使得其规模远不止这一数据。民间借贷俨然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有很多企业并不是以解决个人自身或企业发展需求为目的,而是以非法从事资本经营来获利,严重偏离了传统的民间借贷的方向,影响到了我国民间借贷的正常发展。所以,很有必要规范和引导我国民间借贷行为,提高民间资金的利用率。

一、我国民间借贷的特征

1.灵活性。民间借贷与正规的金融机构不同,其借款或还款的数额和方式都比较灵活,有多种选择余地的选择,只需双方约定好就行。只要你想借,便会有人愿意借给你。

2.广泛性。调查显示,在空间上民间借贷现象在全国各地都很遍普遍,尤其是那些金融网点较少的地区。同时,在借款主体上看,民间借贷行为则涵盖于民营小企业、城乡个体工商户等社会各个阶层。

3.快捷性。快捷是民间借贷中吸引人之处,你所想要借贷的资金能够及时到位。尤其是数额较小的资金,可以在数小时之内即可到位,并且这种借贷关系往往只需口头形式或借条,从而有效地免去了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时所需要得一系列复杂程序,因此,民间借贷更适合那些急需资金的人或企业。

二、如何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的发展

1.积极、合理、稳妥地引导民间借贷发展

1)将民间借贷纳入正式监管体系

国家相关部门要逐步建立民间借贷的登记备案和预警、监测、通报制度,当民间借贷遇到风险时,要及时化解。同时,充分考虑到相关体系的操作可行性及对社会的影响程度,最好只对专业的民间借贷组织或者单笔金额超过一定额度的民

间融资实施监管。

2)加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出面来规范和维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同时,对于高利贷坚决要严厉打击绝不手软,将民间借贷引向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2.大胆松绑民间借贷,建立中小商业银行和借贷公司

国家要及时出台相关有利于放宽信用担保机构、银行等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政策,尤其是在民间借贷比较活跃的地方,更要率组建相应的融资组织,让分散、隐蔽的民间借贷活动走向正规化、公开化,确保民间借贷的风险降到最低,并逐步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民间融资组织。从而不仅可以增加农牧区金融供给,缓解农牧区贷款难问题,还可以提高整个金融组织体系的效率。

3.加强民间借贷中介的管理

国家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来明确民间借贷中介的地位与职责,例如民间借贷中介的组织形式、性质、经营范围以及准入条件等,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对正规金融体系的补充作用。此外,还要加强对民间借贷中介的监测和管理,最好要成立相应的监管部门,做好民间借贷的监管、监测工作,严厉打击不法行为,保障民间借贷的顺利进行,以及成立民间借贷中介行业协会,依靠相关的自律性组织进行统计信息收集工作,及时反映民间借贷的动向与发展,并尽早处理民间借贷在经营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4.提高正规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

这就要求国家正规金融机构要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充分做好市场调查,对于那些有良好发展前景、订单农业户、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或者小型加工户等城乡个体经营户给予资金支持。同时,不断创新经营理念、改善手段的金融服务策略,积极开展个人委托贷款业务,充分发挥银行信用中介的功能,从而为民间借贷双方的顺利交易提供先决条件。逐步加强农村信息咨询服务,加快支农服务电子化建设,并全方位地提高支农服务水平。此外,还要适当扩宽我国正规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浮动范围,以便有利于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让资金在同等条件下于正规金融与民间借贷之间合理分布,实现资金的最优化配置。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民间借贷的现象越来越多,并将面临这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时,民间借贷作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其快速的发展也会不同程度地削弱了我国宏观调控的效果,不利于市场现金流的控制和金融政策的制定,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对民间借贷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分析,从中找出问题,并及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正确引导和规范我国民间借贷的发展,确保民间借贷能够真正成为我国正规金融机构的补充。

参考文献:

[1] 曹一萍.规范与引导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会计之友.2009.

[2] 邢增艺.引导我国民间融资规范发展.当代经济.2009.

篇9

民间借贷在我国长期存在,并随着改革开放而呈现扩大的趋势,这与民间借贷对金融市场的积极作用是分不开的。民间借贷的正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缓解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有些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因为缺少资金而无立足之地,这类企业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而民间借贷却能解决它们的燃眉之急。这类企业的发展壮大,对拉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提高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与生产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居民日常生活稳定,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尽管民间借贷逐步向盈利有偿的方向发展,但从目前现状来看,互助无偿形式的民间借贷依旧大量存在。这种借贷很好地解决了个人或家庭资金方面的一时之需,从而极大地减少了因此而产生的诸如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

3.民间借贷将持续繁荣存在。相关研究表明,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正规金融机构还不能完全满足中小微企业及个人的贷款需求。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对民间借贷的进一步放宽以及法律对民间借贷的规范,我国的民间借贷活动逐渐朝着合法化、专业化方向迅速发展。随着规范民间借贷的新法规《放款人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我国民间借贷将迈向一个历史新高点,随之民间借贷中介服务机构也将不断出现。

民间借贷中介服务机构属于第三方金融服务行业,这是一个新兴行业,它是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重要补充,国家将在政策法规等方面对其给予大力扶持,以促使其健康发展。随着全国金融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未来一部分第三方金融服务机构可发展成为小额贷款公司或村镇银行。

作为中国第三方金融服务业的企业,江西省亿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在投资理财、投资咨询、民间借贷、资产管理、收藏品投资等领域为客户提供第三方金融服务的公司。

二、行业优势

1.轻资产、周期短、回报高。民间借贷中介服务机构无存款、压货、回款等压力,无须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入,无须招募大量的员工,因此其属于轻资产公司,而且其资金周转周期短、投资回报高,在较短时期内就可以盈利。

2.投资小、门槛低、快起步。创业者投资十几万元就可以加盟一个实体店,而且相关人员经过系统培训就可以掌握业务知识,开展经营活动。

3.行业壁垒小,互惠互利互补。民间借贷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之处在于其与加盟商、同行之间恶性竞争较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互惠互利互补的关系。资金可以相互拆借,项目资源可以共享,优势能够互补,与对方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4.资源整合机会多。由于其投资资金具有可流动性特点,因此,从事民间借贷行业可以跨地区、跨行业进行资金的整合及项目的对接,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获得整合效益。

三、经济效益分析

各类投资理财产品收益及风险对比分析表:

产品 年收益 流动性 风险级别

一年期定期存款 2.75% 较差 几乎无风险

一年期国债 3.6% 较差 几乎无风险

银行理财产品 4%~5% 较差 较低

开放式基金 不确定 好 较高

股票 不确定 好 较高

亿鑫投资理财产品年收益可达14%~24%,资金流动性较好,且投资风险级别较低。

四、投资风险提示

个人或企业投资要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需要投资的个人或企业,应在投资前对该行业在国内的市场及相关法律法规、投资环境等做充分的调研和科学分析,也可向国内权威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等咨询机构进行咨询,权衡利弊,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投资计划,以避免盲目性投资。

2.准确把握和定位投资。个人与企业投资,首先要满足我国经济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尽量降低投资的风险,最好能时刻把握和定位投资项目。

3.选择好合作对象。有些个人与企业在选择合作对象时,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容易轻信他人承诺,甚至在经营中把人、财、物全权交给对方管理,结果个人与企业的利润全部进入了合作者的口袋。因此,在选择合作对象时,投资者一定要慎之又慎。

4.依据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投资。投资者需要从商业模式、业务模式、盈利模式与管理模式等方面对需要投资的项目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看它的发展趋势是否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江西省亿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将继续秉承“专业、稳健、创新、共赢”的服务理念,专注于为客户量身定制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实现客户价值的同时,致力于建设国际化金融服务业上市集团公司。

(江西 任亚峰)

总部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朝阳洲中路1号远景大厦7楼

加盟免费电话:400-101-8701

咨询电话:0791-88650870

网址:

丰城中亿佰联亿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篇10

关键词:民间借贷;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发展实践

一、日本民间借贷发展的实践回顾

日本各类民间借贷组织形式被称为“非银行”、“放款业”,是指不吸收存款而向消费者及中小企业进行融资贷款的金融机构。基于法律建设的推动,日本非银行金融机构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末,形成规模始于60年代。《利息限制法》(1954年5月)和《出资法》(1954年6月)后,由当时富士商事,日本信贩、三洋商事等一批非银行公司推出了小额信贷业务。加之,受当时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量生产、大量消费观念的影响,使得作为民间借贷另一种重要形式――消费者金融业诞生,这又大大促进了赊销信用市场和消费者金融市场产的发展与壮大。

在经济高度成长时期,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态势:经营的内容涉及金融服务、中小微短期融资、广告、保险业、消费者金融、海外零售业等多业种经营形态。从而使消费者信用市场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0%。80年代前期,海外非银行金融机构相继进入日本的消费金融市场,并为获取市场份额国内外非银行金融机构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鉴于民间借贷机构的快速增加,防范风险,政府在1983年5月出台了《放款业者法》,建立了民间借贷从业者的登录制度和以诚信为本的组织团体制度。在经历1990年泡沫经济崩溃后,因银行不良债权程度加深的影响,引发了对非银行消费贷款需求的迅速增加。因非银行不能吸收存款,融资业务受限,政府于1999年颁布的《非银行公司债法》,该法律丰富了非银行资金的筹措方式,有利于扩大放款规模。

自2000年以来,非银行的重组日益显著,集团化经营趋势高涨。集团化经营的背景是由于管制利率下调使非银行经营环境严峻,而且银行也积极向非银行业务扩张,这些都加速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合并的步伐。通过合并,强化了大型非银行消费者金融业务的竞争力。一些大型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保持行业中的优势地位,一方面重视规模化扩张,同时也加快了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的进程。2011年末,已有占总数55%的民间借贷组织(2472家)加入了民间借贷协会,纳入行业自律管理范围, 使民间借贷更加规范和发展。

二、日本民间借贷组织业态特征及其贡献

1.日本民间借贷组织的特征

民间借贷组织――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虽然都从事贷款业务,但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最显著的区别是商业银行可以吸收存款,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能吸收存款。从准入条件看,商业银行采用的是许可制(准入难),而非银行金融机构采用的是登录制(准入容易)。从借贷利率来看,两者都设有最高限规定,但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利率较高,不同时期最高利率会以修改法律的形式加以调整。

2.日本非银行金融机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以在金融领域的地位及作用看,非银行金融机构从经济总体来看,正常情况下的授信总量占整个金融业融资的10%。相当于大型银行即都市银行授信量的四分之一。以2011年日本资金循环统计看:非银行主要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比重依次为:对中小企业融资贷款为44.2%,其次是赊销公司为14.8%,消费者无担保贷款为14%,租赁公司为12.6%等,可见,非银行的多样化服务对社会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对中小企业及消费经济的贡献看,目前银行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的规模远远超过信用合作机构,有时甚至超过政府性贷款规模;从消费的影响来看,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消费者信用授信额从1980年的21兆日元增加到1998年的76兆日元,其间增加了3.6倍;对民间最终消费支出的比例由14.6%增加到25%。尤其无担保的融资业务更有利于消费者在金融服务上的需求。

结论

日本民间金融具有明显的规范化运作特征。日本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其发展之初就伴随着相关法律的运作,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民间借贷机构的规范化发展。重视民间金融发展的集团化运营方式。日本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集团化特征显著。集团化经营的好处是将若干金融组织或非金融组织通过相互持股、控股等方式形成相互联系、拥有共同利益、便于竞争并可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企业集团,企业集团的形成可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和防控风险,是民间金融机构发展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吉野直行,藤田康.中小企业金融与金融环境的变化[M].庆应私塾大学出版会,2007:2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