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能力的评价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能力的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能力的评价

篇1

关键词:科研能力评价指标;科研平台;研究生

作者简介:嵇英华(1960-),男,江西临川人,江西师范大学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江西

南昌 33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26-03

科研平台是一整套支撑科研的系统,包括团队分工协作、资金、设备等物质条件支持、技术支持、与其他团队交流的机会、相应的激励机制等等,对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科研平台支撑战略”。通过强化对科研平台的重点支持,努力夯实科研发展基础;优化科研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无疑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创新源于实践。杨叔子院士认为:“如果‘教’讲的是知识,‘研’讲的是思考,那么实践是最根本的东西,教和研是绝对离不开实践基地的。”显然,基于科研平台的基本功能,其就是学生实现“教”和“研”实践的基地。因而,科研平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在高层次、高水平尖子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基于科研平台与科研项目使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更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最近几年,江西师范大学依托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探索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机制,探索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

一、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科研能力是在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领。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就是作为社会人的研究工作者探索事物发展规律共同具备的一种能力;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指进行某一领域具体科学研究探索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技能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各学科的交叉,现今的科研能力内涵中还包括组织管理能力与表达交际能力。

1.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内涵

研究生教育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准备优秀的人力资源,因而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基于高校学习环境、学习时间限制,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重心应落在:大力提升研究生在各自的学科领域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和工程实践过程中所需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综合素质(能力)上。主要包括善于提出新思想、新方法与新设计的创新能力,善于多角度、多途径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敏捷度高、条理性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实事求是、融入技巧性的实践操作能力等。

2.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结构

(1)信息获取与综合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是指采用多种方式从众多的信息资料中查找出相关信息的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然后,有能力对获取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与归纳。

(2)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提出问题的能力。科研工作总是从问题开始,一般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而,发现问题是进行科研工作的第一步,如何发现问题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些需要培养而形成。

(3)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4)实践能力。提高实践能力有助于扩展深入认知领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5)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人格特征。创新的本质内涵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遵循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发挥创造的能力和人格特质,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

二、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与现状分析

1.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

(1)提升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提出:“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需要在研究培养的过程中既要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更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实际的学术研究与工程设计研发。重在学生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格品质的塑造与培养。

(2)科研能力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衡量标准既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系统性、扎实性,也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然而,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是:是否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是否具备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格品质。

(3)科研能力提升是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完善的唯一动力。创新是人力资源的核心。通过对研究生创新人格品质的塑造不断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特别是科研创新能力将会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升产生倍增效应。

2.地方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分析

(1)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应试教育的弊端集中反映在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导致学生缺乏不断学习的动力,更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的能力。这表现在一部分的大学生既缺乏智商,也缺乏情商。由此也就导致我国的研究生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缺乏科技创新过程难能可贵的批判精神与勇气,不善于提出新见解、新观点和新理论。

(2)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传统文化与应试教育的弊端导致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多元智能缺失、兴趣单调等人格缺陷,由此必然导致不少研究生对多事物的发展进程不敏感;不善于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与提出问题;不善于明确表述和界定问题;更不善于主动根据现实条件提出并实施问题解决的对策方案。

(3)组织协调能力不强。当前,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越来越强调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然而,网络文化、独生子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现今的研究生不关心集体活动,缺乏有效的人际交流,导致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弱化,也导致不少研究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公共关系的沟通能力存在较大的问题。

(4)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受传统文化、应试教育的深度影响,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是当今研究生科研能力构成要素中评价最差的部分。具体表现在:不少研究生害怕进实验室,乐于纸上谈兵;不少研究生面对具体的科技任务,离开导师的指导就不会拟定实施方案与技术路线;不少研究生也不知如何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理论创新,不知如何将自己的设计变成实用的产品。

三、研究生科研能力初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研究生科研能力考核指标体系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功能:

(1)积极的导向功能。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责是其教育属性。研究生作为受教育的群体,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为此,科研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中必须反映这一培养目标。通过针对性选择一些指标,成为评价体系的基本元素,从而能引导、促进导师与学生围绕根本的培养目标进行专业学习、组织科研活动。

(2)多角度的描述功能。从前面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基本构成可以看出,科研创新能力是多维度、多方位的,建立起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这一特征。为此,要从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角度选择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元素,要从现有的科研实力、未来的发展潜力角度选择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元素,要从适应科研环境、人际交流、组织管理角度选择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元素,从而能够全面、真实、综合地描述和反映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3)综合的评价功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状况需要通过合理评价指标衡量。但是,科研创新能力呈现必定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产物,合理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定性与半定量相结合的。因此,研究生科研能力指标体系要具有综合评价的功能。

(4)登高望远的预测功能。每一个人都具有个性,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的潜能;科研灵感的呈现、潜力的发挥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为此,建立的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能够适度反映当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更应该具有登高望远的预测功能。这对于培养研究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潜心学问、抑制急功近利的学术心态大有好处,对揭示每一个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空间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大有好处。

2.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基于科研平台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功能与作用,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然而,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综合评价,要考虑研究生自身知识能力有限的特性,要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意识,还要兼顾考虑科研平台建设的现状与成效。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指标体系的选择与制定都要围绕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围绕如何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意识来展开。

(2)实事求是原则。每个具体的评价指标要符合国家对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要体现科研平台的特点、水平与现状,更要与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一致。

(3)全面设计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与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要将品德修养、团队合作精神、能力培养与潜能发展综合起来进行整体设计。

(4)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学生科研能力的评价绝对不可能完全靠定量来实现,必须贯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评价以导师组、科研平台管理者的综合评价为主体,定量评价则要求方便计量,相应的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测性与可比性。

3.构建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江西省一些高校科研平台的建设、高校科研平台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功能与作用,尤其是依托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对研究生培养的实践,认为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要重点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团队精神。当今的科技实践成就表明,标志性的科研成果的获得离不开高效、合作的科研团队。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对研究生进行团队精神的评价与考核不仅能保证科研平台的高效率运转,更有利于研究生人格魅力的形成。

(2)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根据科研工作任务对科研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对研究生进行组织协调能力的评价与考核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全局意识,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实现科研目标的心理特征,更是独立科研能力形成的根本保证。

(3)课题选择能力。选择好适合自己的科研方向是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最重要、最困难的任务之一。在同一个科研平台中,一方面有一个基本共同的科研发展目标;一方面多学科的交叉、多个科研团队分工合作又提供了多种选择;另一方面,每一个研究生个性不同、天赋不同。因而,对研究生进行课题选择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在构建科研创新体系、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中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4)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出真知,一切具体的科研活动都离不开每一个具体参与者的智力与精力投入。依托科研平台对研究生进行教育与培养就必须对他们进行真实的、具体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这样才能保证提升他们的科研技能与技巧,提升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结语

比较完善的科研设备、丰富的科研项目、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有利于现代化的科研平台形成。以此为依托,科研平台又为创新型人才资源的教育培养提供了物资保证、优秀引路人、信息支持和管理服务。不断提升科研平台的水平必定更有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科技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叔子.创新源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8):1-10.

[2]齐凤珍.高校在科研平台建设中的现状及探讨[J].科研管理,2007,(28):103-105.

[3]李伟,李斌,郝微.高校科技创新研究平台的构建与实现探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32-234.

[4]于国波,张永宁,陈磊.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合作动力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8-101.

篇2

关键词: 中学生物课堂 探究式实验教学 科学探究能力 评价方式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甚至大学的各门理科课程标准都渗透了学科探究性实验,在相关的教材中也已经有了相应的体现。探究式教学已成为普遍认同的授课方式之一。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体系,明确提出既要评价学生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中学生物学新课程标准倡导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通过实验操作的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然而,现阶段对学生发展及成绩的评价主要依靠纸笔测验,考试分数仍然是最重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方式。考试的得分本身并不能有效地指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应该有哪些积极的改进。考试测评的模式也直接影响着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传授与考试有关的内容,考什么就教什么。这种评价方式与新课程要求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层面考虑,都应对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策略进行研究,以解决中学新课程目标与现行测评方式低效率的矛盾。

一、科学探究及探究能力的内涵

科学探究又称为研究性学习,是美国学者施瓦布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定义[1]:“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们用于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探究能力指科学探究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不仅包括认知能力,而且包括反思、评价、交流、协作等技能。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2000年编写的一本专著提出,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提出科学性问题的能力、获取证据的能力、从证据出发形成科学解释的能力、评价的能力、交流和讨论的能力[2]。教育部2001和2003年制定的《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3,4],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教育部有关文件也提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指一种紧扣教学目标、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自己进步与能力的具体行为,即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共同合作解释资料、制订标准、描述进展、收集结果、记录反思和表现,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及帮助他们改正缺点。近年来,国外生物学课堂教学已使用多种学习评价方式,如档案袋评价、纸笔测验、活动表现评价、开放性问题解决评价、研究论文评价、概念图评价和创造性项目评价等[6]。这都为我们推进生物学新课程改革和学习评价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国内中学课程标准建议使用多样化的学业成就评价方式[4,5]。

1.纸笔测验评价

纸笔测验是选拔性考试的主要形式之一,分闭卷和开卷两种。当需要对学生进行大规模评价时,纸笔测验就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传统纸笔测验的主要目的是较为全面地考查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其命题方式和内容受现行的教育观念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方式及升学考试压力的强烈影响和制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和问题。以标准化为特征的一些所谓的客观性测验,如选择、填空、判断、简答、计算,多是孤立地测试知识和基本技能,追求考试和测验的科学化和定量化,考核重点仅限于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对知识的获得过程、应用的具体情境、学生的真实体验重视不够,注重的多是标准答案,得到一些不能反映学生探究能力、试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抽象数字。学生与评价的联系仅是试题和分数,评价由教师、教育管理者及学校全权实施,对学生发展及其学业成就的评价仍依赖于纸笔测验,评价方式单一、片面。

2.成长档案袋评价

成长档案袋是实施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方式,同时还可以为教师、家长及其他学生本身以外的评价提供参考。“档案袋评价”与“苏格拉底式研讨”、“表现评价”等均是西方国家的体现新时期科学教育的“评定改革运动”中诞生的新的评价方式。档案袋(Protfolio),原意指用来装材料(如零散纸张、相片或图片)的箱子和装箱子的材料(尤其私人材料)。将这一术语用于教育教学评价上,可译为“成长记录袋”。斯尔作过如下的定义[7]:“档案袋就是有关学生学习情况的、有目的地汇集起来的东西,它代表了学生在较长的时间内在课程的一个或多个领域中所做出的全部努力、进步、学业成就。”档案袋评价的优势是可以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成为反思型的学习者,而且便于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档案袋评价,指评价者(教师、家长、自己或同伴)依据档案袋中的材料,是对学生生物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的一项客观、综合的评价。通过生物学教学的档案袋评价,教师和家长可以了解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的快慢、大小作出较为恰当的判断,从而帮助学生制订进一步发展的计划;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档案,可以反思自己学习的情况。

3.活动表现的评价

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新型质性评价方法。活动表现评价又被称为“基于表现的评价”、“真实评价”、“另类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就是通过学生所完成的综合的、真实的任务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真实的活动表现评价的最大价值是展示更综合、持续和情景化的学习。好的真实活动表现评价应具有三个优点:整合的、实用的、个性化的。它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种评价要求学生完成某种任务或一系列任务,评价结果以简单的方式加以记录,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给学生以恰当的反馈和促进。通过观察学生的各种具体活动中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其评价最能体现重视过程评价、重视质性评价、重视非学业成就评价等最新的评价理念,理应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性评价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有效测评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评价被大量地用于各学科课程的教学诊断评价中。活动表现评价可以评估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技能,为全面探查学生的探究能力、了解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90年代至今,学界对活动表现评价的研究极为活跃,世界各国纷纷将其作为革新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主要手段之一。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活动表现评价,指评价者依据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对学生生物学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所进行的一种客观、综合的评价。

4.实例分析

探究式实验教学进入中学生物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打破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思维定势,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等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形成客观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懈的进取精神。为了能更直接了解学生对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接受情况检验教学的效果,有人设计了教学评价问题对中学生生物课程学习的效果做过问卷调查。综合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课业负担方面的调查[7,8],统计结果分析见表2。通过探究式教学测试,学生比以往更善于自我鼓励、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能够客观地评价和总结自己。同时,改变了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机械单一的现状,让实验教学变得充满生机,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地交流智慧,真正体现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结语

我国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体系正在趋于完善,纸笔测验的内容和形式正在力求适应课程、教与学的改变而发生彻底的变化;学习档案袋的评价方式为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和促进学生发展所必需;活动表现评价能够真实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探究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学生的发展。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测试认知或记忆,客观的纸笔测验比较适合;如果评价运用、分析、高级思维技能等,真实的评价比较适合。评价可以促进教学和学习,不同的评价工具给学生大量的机会以展示其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美]国家研究理事会著.戢守志等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2]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J].教育研究,2001,(12):52-5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刘恩山,汪忠主编.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6]徐学福编译.美国“探究教学”研究30年[J].全球教育展望,2001,(8):57-63.

[7]陈美玲.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与创造力培养[D].[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1.

[8]李娜.构建高中生物教学实施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6.

篇3

    近年来国内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外各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和述评,但已有少数研究者开始了对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法的自主探索,另外还有少量相关的实证研究,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对国外各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和述评

    科学探究的教育理念发源于国外,其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成功经验值得引进和借鉴。国内研究者对国外各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关注度比较高,尤其是关于美、英两国和三大国际着名的学业评价项目中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性文章非常多,主要有对英国的GCE、英国的APU、美国的PADI和国际三大学业评价项目中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和述评,另外还有一些具体的评价案例介绍等。

    1.对英国GCE物理课程考试中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

    赵保刚教授对英国GCE物理课程考试中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进行了介绍和分析[2]。英国GCE物理课程考试中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采用了笔试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形式。笔试的题目是开放性的密切结合生活实际的情境性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验操作考试又分两种: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它包括实验设计、实施、分析论证和得出结论、评估程序和证据,由教师评分,考试中心复核;另一种是由考试中心组织的统考,它又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学生就一个给定的问题情境设计探究方案。第二部分要求学生根据问题中给出的具体要求进行实验探究,包括调整实验装置、测量、制作图表、评估与解释探究过程等。

    2.对英国APU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述评

    钟媚博士对英国的APU科学探究能力测评试题的命题模型和思路进行了述评[3]。APU采用纸笔测验和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开发了一整套用于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量化评价工具和质性评价工具。APU的命题模型要同时考虑探究技能、探究内容、情境三个维度。

    钟媚博士还提出了英国的APU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对我国的两点启示:第一,综合表现性评价和纸笔测验的优势,使两者优势互补;第二,应借鉴APU关于探究技能、探究内容、情境三者相结合的评价理念,开境性试题。

    3.对美国PADI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

    周仕东、王书伟等对美国的PADI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产生的背景、核心要素、原则和结构等进行了介绍[4]。PADI是由美国的罗伯特·密斯里教授开发的一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PADI评价模式的三个核心要素是:与探究有关的知识、技能;关于证据的各种观察;任务的显着特征。PADI评价模式的核心原则就是灵活性原则,如“评价方案可以但不一定与科学探究标准相一致”等就是灵活性原则的体现。PADI评价方案的结构一般包括题目、概要、知识技能、可能的工作成果、显着特征等共20个要素。

    4.对三种着名国际学业评价项目中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和分析

    朱行健对三种着名的国际学业评价项目TIMSS、PISA和NAEP中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框架和评价标准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三种评价模式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5]。

    这三种评价模式的特点有:(1)从评价目标看,都以相应的目标分类理论为基础;(2)从评价的方式看,TIMSS和PISA采用的是纸笔测验,而NAEP既有纸笔测验也有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3)从评价的指导思想看,三者都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5.其他的一些介绍或述评性文章

    对国外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或述评性文章还有罗国忠研究员的《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体系及其启示》[6]、《美国俄勒冈州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7]、《美国密苏里州的科学探究能力另类评价及其启示》[8]、《美国纽约州科学课程学生探究能力评价例析》[9]和杜秀芳教授的《国外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两种不同视角》[10]等。罗国忠研究员的这4篇文章分别介绍了第三次国际数学、科学学业评价项目(TIMSS)和美国这3个州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案例,具体包括对这些案例的评价目标、评价工具、评分标准、实施策略的介绍和分析等,也提出了一些对我国的启示和建议。而杜秀芳教授的这篇文章归纳了国外对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两种不同视角,一种视角是把科学探究能力看作过程技能的集合,另一种视角是把科学探究能力当作一种思维和推理能力。在这两种视角下采取的评价方式也不同。杜秀芳教授认为这两种视角都有失偏颇,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将两者进行综合。

    总之,国内研究者对国外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性文章较多,这些文章对于国内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实践与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国外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描述和介绍多,但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的较少,不太注重与我国科学探究能力评价具体实践的结合。

    二、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法的自主探索

    评价方法是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中的核心问题,它关注科学探究能力“怎么评价”的问题。国内目前关于这方面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但已有一些研究者进行了这方面的自主探索,具代表性的有温盛伟、邱宝兰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量规的设计研究和李雪梅、范春玲的“探究日志”评价方法的探索。

    1.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量规的设计

    温盛伟、邱宝兰设计了一种基于科学探究七要素模型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量规[11]。该评价量规分别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7个要素进行设计,每个要素的分值为4个等级。量规中对每一种能力要素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和量化,并对该量规的使用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

    该评价量规的设计立足我国基础教育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实际,针对性强。但该评价量规还缺乏关于其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这些问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2.“探究日志”评价方法的探索

    探究日志是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活动和思考的记录,其内容一般包括探究计划、探究过程中的活动、对探究过程的反思等。李雪梅和范春玲研究了运用“探究日志”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12],详细探讨了“探究日志”的结构、评价过程及其注意事项,并按照新课标中提出的科学探究七要素设计了详细的评分标准。

    “探究日志”是一种属于形成性评价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法。它全面详细地记录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探究过程中的反思,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今后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关于“探究日志”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三、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国内目前关于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数量还非常少,但已有一些研究者在这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这些实证研究有罗国忠研究员关于各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的有效性或公平性研究和张军朋、许桂清关于教师对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的认识、态度研究。

    1.对三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的实证研究

    纸笔测验、工作单和现场观察是国外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常用评价方式。罗国忠研究员对这三种评价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实证研究涉及纸笔测验和工作单的有效性研究以及三种评价方式的公平性研究。

    1)对纸笔测验有效性的研究。罗国忠研究员对纸笔测验在评价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13]。他以178名初三学生为实验对象,把学生分为6个组,对他们先后分别实施工作单评价和纸笔测验。研究结果表明,纸笔测验在整体和各探究要素上都不能替代工作单。因为工作单一般认为能有效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这表明纸笔测验不能有效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篇4

关键词:多元智能;综合实训;评价体系;赏识教育

0、引 言

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学科考试的分数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指标,甚至是惟一指标。这种评价方式过分强调结果的重要性,学生其他方面优异的能力在考核中没有体现出来。当前,高职教育正在由单纯的数量扩张向内涵建设方向转变,教学质量是否能真正得到提高正逐步成为高职教育的核心和焦点。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也因高职教育观念的革新得以改变,由单一的终结性考试转变为形成性、终结性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新型考核方式。

综合实训课程是针对软件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开设的课程,整个过程模仿企业真实的软件开发环境,以团队方式组织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全程化训练,提高学生在某个方面或者各个方面的能力,从而实现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1、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

1.1多元智能评价的理念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人的智能大体可分成九个领域(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这些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每个人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结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教育的目的是发现智能强项,发展智能弱项,引导其向困难领域转移。

1.2多元智能评价观及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启示

多元智能评价具有如下特征:评价的目的是帮助被评价者,为他们提供有关智能强项和弱项的信息,并提出继续前进方向的建议。评价效度的体现应在接近被评价者“实际工作情况”条件下进行。评价手段应“智能公正”,不应通过语言和逻辑智能而直接观察运作中的智能。评价原则为多维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根据多元智能价值观,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启示一:构建多元评价观体系。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和西方教育评价观念,在建构符合我国职业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时。应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内容的多元。

启示二:实现情景化的评价原则。应重视评价的情景化,模拟接近被评价者“实际工作情况”环境,以现实情况作为评价客体,反映客体的真实情况。

启示三:搭建过程化的评价模式。评价应跟随被评价者学习的全过程,考查其学习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采用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2、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传统实训课程教学评价中,终结性评价判断学生的优劣是比较普遍的,这种评价方式单一、片面,不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不能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根据多元智能评价观,我们对软件技术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评价体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

2.1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学习团队的构建

根据软件开发流程,在软件开发各个阶段中,参与软件开发的人员扮演不同的角色。为完成软件项目开发需要成立软件开发团队,该团队由团队负责人、需求分析人员、软件设计人员、编码人员、测试人员等组成。参照软件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对于该课程我们采用按项目组建学习团队,以团队为整体推进项目完成的方式。表1为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学习团队的构建表。

2.2个体评价体系的构建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以软件项目的开发为载体,以软件开发进度来安排教学进度,以项目组来组织学习团队,以软件开发角色的选择来体现个体智能。根据项目组中每个成员对某个技术掌握的程度不尽相同,在分配角色时,要充分考虑角色所需要的技术,根据对学生性格、特长等各种智能的分析,尽可能考虑角色上的人员能胜任并协助团队完成角色赋予的职责。其中对学生性格、特长等各种智能的分析可把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对班主任的调查问卷等作为依据之前应精心设计调查问卷。

对项目组的个体进行评价,采取“个人为本”的评价方式。为了较为全面地评价个体,对个体的评价也需要采用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的评价,可以通过考察学生对软件开发过程中记录的学习体会,小组内的行为表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终结性评价,可以根据该角色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所处角色完成软件进度的情况进行评定。表

2、为个体评价体系构建表。

2.3全员评价体系的构建

软件技术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以团队为单位来推进项目开发的进度,因此对个体的评价应该建立在对团队评价的基础之上,采取多方位的较为全面的全员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全员评价的主体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包括团队之间的评价、组内其他成员的评价、组长的评价等。全员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地杜绝学生在评价中被隔绝的片面做法,全员参与评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加实验实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促使学生从评价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对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具有积极地推进作用。

针对软件技术专业的综合实训课程,构建全员评价体系,参与全员评价的主体对评价对象产生的评价结果所占的权重应不同,表3为评价主体权重表。

2.4全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软件技术专业的综合实训是以软件项目的开发为载体。软件开发可以分模块(子项目)进行,每个模块按软件开发流程进行推进。每个模块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可以分为几个任务,以任务来驱动模块的开发。充分体现“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这一职教理念。图1为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软件开发推进图。

全程评价体系是指对整个软件开发教学过程中,采取对每个任务进行评价,对模块中各个任务进行汇总,得到模块的得分,再对各个模块进行汇总,得到整个系统开发全过程的评价。

全程评价体系贯穿综合实训的各个阶段,较之终结性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对前一任务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情况,也便于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动态调整教与学,更好的组织教学。

3、结束语

教育首先应包含赏识教育,其次是个体化的教育。我们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衡量教学质量,既要充分体现评价的个体差异性,又要体现评价的全面性,而且要体现教学的过程性。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综合实训课程采取“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采用分项目组的团队组织教学方法,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尽管这一新的评价体系较之传统的评价有了质的变化,但依然存在待优化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史玉珍,李波,基于net的软件实训体系构建与研究[J],职业技术教9,2009,11:62-63

[2]栗青生,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多媒体智能课程与智能课堂[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 5:80-81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科学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教学能力评价;能力估计值;多面Rasch模型

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这种评价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面对相同的评价指标,不同评价主体对评价指标的理解和使用往往是不一致的,同一个评价主体对不同课程的评分标准的把握可能也不一致。有的评价者明显要求严格,评分普遍偏低,有的评价者正好相反;有的课程难度相对大,有的课程难度相对比较小。如果教师①讲授的课程难度比较大,又遇到了要求比较严格的评价者,该教师的评分会显著偏低;相反,如果教师讲授的课程难度比较小,评价者的要求比较宽松,该教师很容易得到比较高的评分。现有的评价体系用原始分直接相互比较并按固定的分数段划分等级,评分过高和过低导致评分的区分度不够,评价主体对评价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不一致导致“苦乐不均”,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研究者试图通过构建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来解决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的问题,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2][3]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定义、权重设计和评价活动过程管理方面[4][5][6],对评价数据的应用问题关注不够,特别是对评价分数的主观性问题和分数的相对高低问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7][8]。要对大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价,我们必须尽量剔除评价分数中不合理的主观性因素,并合理划分评价等级。

多面Rasch模型为剔除主观性因素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却不能解决评分等级划分的问题。该方法在人才测评、英语口试等主观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9][10],在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则应用非常少。本文将多面Rasch模型引入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数据应用之中,用于剔除评价分数的主观性因素,并补充聚类分析法重新划分等级,从而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提供新思路。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多面Rasch模型将被评价者得到的分数分解为被评价者的能力估计值、评委宽严度、项目难度以及等级难度等因素。被评价者的能力估计值独立于评委的特点以及特定项目的难度,而在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同一个评委往往在不同的时间对多门课程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不同课程难度不同,评委对评价指标的理解和把握存在差异,剔除这些因素才能对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作出准确的评价。利用Facets3.63.0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被评价者的能力估计值,再利用聚类分析法将能力估计值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二)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从某高校的一个学院抽取了2014年5月至6月的105份课堂教学评价表。其中,听课人共6位,被听课的教师共23位。按照听课人将23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分类,18位教师分别被4位相同的听课人评分,其他5位教师被若干不同的听课人评分。听课人的编号为A、B、C、D,教师的编号为1、2、3…18。将18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表抽取出来,每位听课人给每位教师的评分按照同一听课人的平均分计算。例如,编号为1的教师被编号为A的听课人评分两次,编号为A的听课人对该教师的评分按照两次评分的平均值计算,被听课人最后的分数等于4位听课人评分的均值。经过整理,我们得到了4位听课人对18位教师的评分数据共72个,形成本次研究的样本。

(三)描述统计

听课的基本情况为:听课人共4名,其中3名男性和1名女性;被听课人共18名教师,其中10名女性和8名男性。

每位听课人对教师的评分情况见表1。编号为A的听课人打出的最高分为95分,最低分为81分,平均分为86.3,高于平均分的人数为8人,低于平均分的人数为10人;编号为B的听课人打出的最高分为91.5分,最低分为84分,平均分为87.8,高于平均分的人数为9人,低于平均分的人数为9人;编号为C的听课人打出的最高分为94分,最低分为80分,平均分为88.2,高于平均分的人数为8人,低于平均分的人数为10人;编号为D的听课人打出的最高分为93.5分,最低分为83分,平均分为89.1,高于平均分的人数为9人,低于平均分的人数为9人。从评分分布情况来看,A与C的评分比较接近,B与D的评分比较接近。

二、实证分析

教师的原始分数取决于自身的能力、听课人对评分标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我们无法直接评价教师自身的能力,所以将教师的原始分数分解为被评价者的能力估计值、评委宽严度、项目难度以及等级难度等因素,从而得到教师能力估计值。

(一)听课人对评分的影响

1.听课人的宽严度

宽严度用于描述听课人对评分标准的理解和把握的一致性程度,结果见表2。听课人A的宽严度为0.28 logits,是最严格的听课人。听课人D的宽严度为-0.27 logits,是最宽松的听课人。分隔系数为2.94,信度为0.9,听课人宽严度卡方检验x2(4)=28.8,说明听课人之间的宽严度存在显著差异。

宽严度的Infit值表示听课人打分与听课人自身宽严度相符的程度。听课人很难按照一个恒定的宽严度打分,多面Rasch模型允许Infit值在0.5到1.5之间波动[11],大多数研究设定为0.8到1.2之间[12]。听课人的Infit值在0.81到1.08之间,说明听课人自身对评分标准的理解和把握是比较一致的,没有出现对同一个人打分前后宽严度不一致和对不同的教师打分宽严度不一致的现象。

所以,本研究中宽严度不一致来源于不同听课人对评分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不一致,而不是听课人打分与自身宽严度不符超过了一定范围。自身能力差的教师遇到了打分宽松的听课人,相对打分严格的听课人,分数有提高的可能性;自身能力强的教师遇到了打分严格的听课人,相对打分宽松的听课人,分数普遍要低。但是,本次研究的4位听课人是相同的,并且4位听课人的打分与自身宽严度是相符的,不同听课人之间的宽严度差异不影响对教师自身能力估计的准确性,但影响原始分数的大小排序,导致按照原始分数评价教师自身能力的准确度不够。

2.听课人对项目难度的把握程度

项目难度用于说明听课人在哪个测评维度上把握严厉(数值大),哪个测评维度上把握宽松(数值小),估计结果见表3。根据该校的课堂评分表,题项2为“讲授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该项评分标准把握最为宽松;其次为题项8“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际能力培养”,说明教师在这两个题项上容易得到较高的分数。题项4为“教案准备充分,课堂信息量大”,该项评分维度把握最为严格;其次为题项5“语言表达规范,师生双向交流”,说明教师在这两个题项上很难得到较高的分数。

项目难度的Infit值出现异常,合理的范围为0.5到1.5之间[11],大多数设定为0.8到1.2之间[12]。题项1“为人师表,治学严谨”和题项7“课堂组织严密,教学纪律良好”小于0.5的临界值,题项3“课堂内容充实,讲授内容熟练”处于0.5到0.8之间,说明听课人在这些评分维度上评分过于一致,区分度不高。

听课人对三个评分维度把握不准确,主要表现为三个维度评分过于一致。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因为听课人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评分标准,分数不能体现教师在这项能力上的差异;二是教师在这三个评分维度上表现比较一致。这三个维度都是比较容易观察的,18位教师的教龄都在5年以上,一般都能达到这三项基本要求。

(二)剔除听课人影响后的教师能力估计值与排序

1.教师能力估计值

18名教师能力估计值范围为-0.92到1.05logits之间,全距为1.97logits。其中,编号为5的教师能力估计值最高,为1.05logits(S.E=0.17);编号为12和9的教师能力估计值最低,为-0.92logits(S.E=0.16);编号为16和17、编号为15和3的教师能力估计值是相同的,分别为0.11 logits和-0.99logits。分隔系数为2.89,说明评分整体是有效的。分隔信度为0.89,说明教师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x2 (18)=157.2,p=0.0

Infit值用于说明听课人评分的一致性程度,是用模型预期值和观测值之间的差异进行描述的统计量。Infit值可接受范围在0.5到1.5之间,具体取值视测评精度需要而定。如果测评精度要求比较高,可以考虑将Infit值设置在0.8到1.2之间。编号为4的教师的Infit值等于1.66,大于1.5的临界值,说明4位听课人对该教师评分非常不一致;编号为17、3、13、12、9的教师的Infit值为0.5到1.2之间,在可接受范围内,但也存在较大不一致;编号为16、1、15、18、14、10、7和2的教师的Infit值都小于0.8,说明4位听课人对这些教师的评分与模型期望相比过于一致。

2.教师能力估计值排序

将原始分数和教师能力估计值分别排序,1表示最高,2表示次高,依次递减。排序结果(见表4)显示,原始分数排序结果与能力估计值排序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编号为4、5、8和16的教师的原始分数排序与能力估计值排序是完全一致的。相比原始分数排序,编号为1、15、17的教师能力估计值排序提高了一个名次,编号为2、3、7、6、9、10、12、13和18的教师能力估计值排序提高了两个名次,编号为14的教师能力估计值排序倒退了两个名次。

(三)等级划分

利用SPSS20.0的聚类分析法对教师能力估计值和原始分数进行分类,根据每个类别的均值大小排序,并划分为若干等级,分析结果见表5。

说明:原始分数等级(a)表示按照固定分数段划分等级:90分及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原始分数等级(b)表示用聚类分析法将原始分数划分为4个等级,教师能力估计值等级表示用聚类分析法将教师能力估计值划分为4个等级。空格内的数字为划分到不同等级的教师对应的编号。

将不同等级划分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按照固定分数段划分等级,教学质量评价分数一般分为优、良、中、及格四个等级,90分及以上为优秀,80-89为良好,70-79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编号为4、5、8的教师被划分到优秀等级,其他教师被划分到良好等级。用聚类分析法将原始分数分为四个等级,编号为5的教师被划分到优秀等级,编号为1、3、4、8、15、16、17和18的教师被划分到良好等级,编号为6、10、11、13和14的教师被划分到中等等级,而编号为2、7、9和12的教师被划分到及格等级。用聚类分析法将教师能力估计值分为四个等级,相比原始分数划分等级的方法,编号为18的教师从良好等级下降到中等等级,编号为10的教师从中等等级下降到及格等级,编号为5的教师仍然被划分到优秀等级。

三、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一)研究结论

基于多面Rasch模型,利用某高校2014年5月至6月4位听课人对18位教师的72个评分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听课人之间打分的宽严度不一致并对三个评分维度把握不准确。因此,我们应该使用教师能力估计值结合聚类分析法划分等级,从而更加准确地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能力估计值对教师真实能力的估计更加准确

测量理论假设分数越高,能力越强,分数代表真实能力,其隐含的假设前提是不存在评委导致的非系统性误差。教师能力估计值是从原始分数剔除评委宽严度、项目难度以及等级难度等因素影响后的余值。如果听课人之间的宽严度一致,评分与自身宽严度一致,对评分项目的理解和把握一致,那么教师能力估计值等于原始分数。相反,教师能力估计值不等于原始分数。

在本次研究中,听课人的打分与自身宽严度一致、不同听课人之间打分的宽严度不一致的现象不足以造成评委导致的非系统误差,但是听课人对三个评分维度把握不准确导致原始分数对教师真实能力估计不准确,这是非系统性误差。因此,原始分数不足以代表教师的真实能力,教师能力估计值对教师真实能力的估计更加准确。

2.教师能力估计值等级划分比原始分数固定分数段划分的方法更准确

将不同分数划分为若干等级的目的是体现分数的相对高低,从而说明教师能力的相对强弱。按照固定分数段划分等级往往是人为规定的,无法体现分数分布状态对分数高低的影响,我们可以采用聚类分析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将教师能力估计值与聚类分析法集合起来,既能剔除听课人对分数的主观影响,也能体现分数的相对高低,从而体现教师真实能力的相对强弱。

(二)管理建议

本研究能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将教师能力估计值结合聚类分析法用于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具体方法如下。

1.数据分析常态化

高校往往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教学管理的日常活动,其数据可以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数据来源。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活动结束后,管理方应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数据分析,将原始分数分解为教师能力估计值、评委宽严度、项目难度以及等级难度等因素,将教师能力估计值结合聚类分析法将教师分数划分为若干等级。

2.听课人管理制度化

多面Rasch模型可以用于发现打分异常的听课人。对于自身宽严度不一致、评价项目理解和把握不准确的听课人,要进行提示、培训甚至淘汰,建立对听课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听课人认真履行职责。

3.评价项目动态更新

管理方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评价项目开展分析,及时更新评价项目。对于分值很高的评价项目,应该将其总分分解为若干等级,并进行定义和描述,促进评委对评价项目的理解和把握。[13]对于区分度不高的评价项目,可以作为教师基本职业规范的评价项目,而不作为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项目。对于相关性比较高的多个评价项目,可以考虑利用因子分析法等统计学方法再次提炼,提高评价项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注释:

①本文的教师均指大学教师,能力均指课堂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论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的重要转换[J].教育研究,2008(1):17-22.

[2] 喻方元.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3):80-85.

[3]董河鱼.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42-43.

[4]刘伟,孙林.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968-971.

[5] 谢巍,柏宏斌.模糊评判在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0):109-111.

[6] 王振友,王振强,陈莉娥.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5-27.

[7] 张克非.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数据客观性处理及反馈机制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4(3):44-46.

[8] 钱存阳,李丹青.多元统计分析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11):40-43.

[9] 石志亮.多面 Rasch模型分析软件 Facets在英语测试中的应用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4):143-148.

[10] 孙晓敏,薛刚.多面 Rasch模型在结构化面试中的应用[J].心理学报,2008(9):1030-1037.

[11]Linacre JM,Wright B D.Understand Rasch Measurement:Construction of Measures from Many Facet Data[J].Journal of Applied Measurement,2002,3(4):486.

篇6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iche theory, after analyzing science research characteristic of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university, a trend evaluation model for science research capability of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university is constructed by the method of mathematics modeling. A calculating example is pulled into to illustrate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effectivity of the methodology from the empirical perspective.

关键词: 国防工业高校;生态位理论;科研能力;趋势评价

Key words: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universities;the niche theory;science research capability;trend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256-02

0引言

科学研究作为高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开发高层次人才资源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国家科研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的基地,又是科研成果产出的基地[1]。高校科研一直是我国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整个科研系统及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增长。

1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趋势评价动因分析

1.1 国防工业高校科研特点国防工业高校作为高校群体中的特殊部分,其科研系统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既是国防科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高校科研的基本特征,由此决定了国防工业高校科研必须满足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需要,提供军民两用高技术产品及技术[2],同时也要满足高校科研的需要,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培养国防人才与服务社会。国防工业高校科研在国防科研系统和高校科研系统中的地位如图1所示。根据国防工业高校在国防科研系统和高校科研系统中所处位置,国防工业高校科研特点主要表现为:国防工业高校科研任务多元化、国防工业高校社会价值的多样性、国防工业高校科研的投入产出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国防工业高校科研成果的保密性。基于国防工业高校科研的以上特点,科研能力对于国防工业高校来说极为重要。科研能力是国防工业高校的核心能力[3],同时科研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所国防工业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1.2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科研能力趋势评价动因生态位态势理论认为,任何生物单元都具有“态”和“势”两个方面的属性。“态”是指生物体单元的状态(能量、生物量、个体数量、资源占有量、适应能力、智能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等),是生物体单元过去生长发育、学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势”是指生物体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如能量和物质交换的速率、生物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占据新生境的能力等[4]。生态位是描述某个生物体单元在特定生态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和作用,是某生物单元“态”和“势”两方面属性的综合[5]。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基本思想,科研能力也包括“态”和“势”两方面的属性。因此,在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评价中,应同样注重科研能力的发展趋势。在快节奏的信息社会中,时间因素对于国防工业高校来说越来越重要,“缓进则退”的现念逐渐取代了“不进则退”的传统理念。对于国防工业高校来说,满足国防建设的需要已经远远不够,国防工业高校更关注的应该是如何更快地满足国防建设需要。因此,对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发展趋势的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2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趋势评价模型

2.1 科研能力变化速度测度模型对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进行变化速度的评价与分析,可以掌握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变化速度情况。

令ri(tj)表示在tj时刻第i个国防工业高校的科研能力值,ri(tj-1)表示在tj-1时刻第i个国防工业高校的科研能力值。

设v(t)= 0t=1t>1(i=1,2,…,p)(1)

式1表示第i个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在相邻两个时间间隔的变化速度,当r(t)>r(t)时,表示t时刻的科研能力大于t时刻的科研能力,即该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在相邻两个时间间隔中呈现增长趋势;当r(t)

2.2 科研能力趋势评价模型由公式2可知v(t)为第i个国防工业高校在[t,t]内的科研能力变化速度,其中v(t)=(r-r)/(t-t)。β为关于vim的函数,根据科研能力发展趋势的需要,构造β的具体函数为:

β(v)=(2)

β(v)=为单调递增函数,β随v的增加而增加,当v+∞时,β的值趋向于?准=2,当v-∞时,β的值趋向于0,β(v)具有一个拐点,在拐点之前,β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而在拐点之后,β的增长速度越来越慢。由于β(v)函数具有以上优良性质,非常适合于描述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变化速度激励的要求,该函数的设置体现了平稳适度增长为最适宜增长策略的思想。

设定当v=0时,β(v)=1,表示对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没有变化的阶段不进行趋势激励,即可求得?准=2。

作为实数变量v的函数,β(v)=的图像总是正的(在横轴之上)。

(1)当v=0时,β(v)==1,对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发展状态乘以系数1,即对呈平稳()趋势的科研能力不做处理;

(2)当v>0时,e-v∈(0,1),1+e-v∈(1,2),β(v)=>1,对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发展状态乘以大于1的系数,即对呈上升(J)趋势的科研能力给予奖励;

(3)当v

3算例

以工信部直属的某国防工业高校M为例,通过向量规范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结合的主客观赋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计算得出该高校在2001-2009年内连续9年的科研能力评价值情况如表1所示,对该高校在2001-2009年连续9年内科研能力趋势进行评价,SRC代表科研能力。

3.1 科研能力变化速度测度模型根据表1的结果,按照公式1,计算M高校科研能力变化速度情况,如表2所示,其中[t1,t2]为2001-2002年时间段,依次类推。

3.2 科研能力趋势评价根据表2中的M高校科研能力变化速度测度结果,按照公式2,计算M高校科研能力趋势情况,如表3所示,其中[t1,t2]为2001-2002年时间段,依次类推。

3.3 科研能力趋势评价结果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到,M高校科研能力在2001-2002年、2003-2004年、2005-2006年以及2008-2009年时间段内科研能力变化速度为正,即科研能力呈现增长趋势,其科研能力趋势结果分别为大于1的实数;M高校科研能力在2002-2003年、2004-2005年、2006-2007年以及2007-2008年时间段内科研能力变化速度为负,即科研能力呈现下降趋势,其科研能力趋势结果分别为小于1的实数。

4结论

基于国防工业高校科研特点构建的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趋势评价模型,根据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的变化速度情况可以得出科研能力的发展趋势,算例研究证明了该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运用该模型可以掌握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国防工业高校管理部门以及高校内部管理者的科研管理决策提供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Víctor M. Giménez, and José Luis Martínez, Cost efficiency in the university: A departmental evaluation model [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06, 25(5):543-553.

[2]周放,韩晓明,张志强.军工科研单位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航空计算技术,2006,36(3):128-130.

[3]朱文藻.高校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3,18(3):40-44.

篇7

关键词:医疗机构;科研项目;问题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set of indicator management system to evaluate the medical institution's ability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elaborate the necessity,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medical institutions. Methods The Delphi method was used, and through two rounds of expert inquiry, literature search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were comprehensively applied to analyze the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evaluation. Results The study selected 100 evaluation indicators, including 4 first-class indicators, while 4 second-class indicators derived from the first-class indicator and third-class indicators derived from second-class indicators, which constituted the second and third-class indicators of the study.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class indicators in the indicator system were given different weight values.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for the whole proces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was established. Conclusion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takes all aspects of the medical institution into consider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 indicator system to evaluate the medical institution's ability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Key words:Medical institution;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Problem

t学科研项目是医疗机构为了培养科技人才,鼓励医务人员进行科技研究,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结合临床工作开展的医学研究,主要包括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专项研究、医疗机构管理研究等项目。在医院进行科研项目已成为医疗机构塑造骨干人才,建设一级学科,提高科研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医疗机构科研能力的评价是现代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的工作,评价体系的建立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合采用文献搜索分析和理论研究,建立一套针对医疗机构科研项目能力评价的指标管理体系[1]。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该法又被称为专家意见法,本方法建立从基础研究类型的医学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对每一级指标分别进行两轮的专家咨询,逐步完善,建立医疗机构项目能力评价的体系。

1.2专家的遴选 从研究的目的出发,遴选全国范围内熟悉对医疗机构的科研项目30名,在行政管理、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一定科研的实践的经历、督导检查经历,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2]。

1.3初步建立指标体系框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在征求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从立项、实施过程、产出、效益四个方面来拟定医学科研项目全程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共分为四级指标。其中,包括立项、实施过程、产出及效益4项为一级指标,由一级指标派生出的4项二级指标及二级指标派生出的三级指标,这样就构成了本研究的二、三级指标。

1.4开展专家咨询活动 由德尔菲法的特点,本研究通过两轮函询,对刚建立的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筛选。

1.5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函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各项指标的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变异系数及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对参与函询的专家进行,如专家的基本情况、积极性、权威程度等;用百分权重法计算出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系数[3]。

2 结果

2.1专家基本情况 30名专家的专业设计行政管理、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在医疗行业工作时间超过10年,具有一定科研的实践的经历、督导、检查经历,见表1。

2.2专家的积极程度 本研究经过两轮的专家函询。第一轮专家函询发出问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22份,有效回收率为73.3%;第二轮专家函询发出问卷22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有效回表率为90.1%

2.3专家权威程度 专家权威程度(Cr)由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Cs)和判断依据(Ca)两个因素决定的,见表2。

经过两轮函询专家权威程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7~0.9,表明专家权威程度较高,可保C指标的可靠性。

2.4医疗机构科研项目全程评价指标体系一 、二 、 三级指标及其权重,见表3。

3 讨论

开展医疗机构科研项目的工作为了要提高医疗科研经费的利用率,增强医疗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的能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从而增强医疗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让患者得到真正的实惠,早日解决广大患者“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民生问题[4]。

3.1医疗机构科研项目能力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近年来,各医疗机构加大科研项目投入,如何评价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效果,如何进一步促进科研能力的健康发展成为项目管理领域关注的焦点。对项目能力的评价是项目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3.2医疗机构科研项目能力评价体系的意义 开展医疗机构科研项目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要提高医疗科研经费的利用率,增强医疗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的能力,从而增强医疗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在医疗机构实际临床应用中,让患者获得真正实惠,有效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这对医疗卫生学科的发展及其资源的优化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如下:

3.2.1有助于保证医疗机构科研项目的科学性、有效性。建立的评价指标涉及医疗机构科研项目的全过程。除科研结果外,研究进程的评价也非常重要。当发现项目实施与预计目标发生偏离,此时依据项目的合同采取相应的改正措施;应按其原定的预算方法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造成的经费不足,适当的给于增加,而挪用科研的经费应追究责任并追回。通过过程评价,及时检查项目实施进程中出现的漏洞,并提出应对策略,提高管理质量,保证科研项目的科学性、有效性。

3.2.2有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项目的实施过程很多并不是让人非常满意,如有的项目尚未进行可行性论证就盲目开始;实施过程中没进行及时评价和跟踪而导致项目进展不畅甚至失败的。建立出一系列严格的评审机制、评审流程、评价标准进行科研项目的评估,能尽量使决策失误降到最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3.2.3有助于实现医疗机构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本项目拟以医疗机构科研能力作为评价对象,通过梳理我国医疗机构科研能力评价的现状,指出科研能力评价指标在建设中的不足,并提出存在的问题;而后对当前科研能力评价指标进行修正,构建医疗机构科研能力评价指标;最终将该指标运用到具体的项目中进行实证研究以凸显实践性和可持续性[5]。

本研究采用专家咨询法、调查分析法,对国内外医疗机构科研能力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的现状,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完善的医疗机构科研能力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培养更高素质更多的评价人才的相关措施,进一步了解建立医疗机构科研能力评价的体系,最终让科研经费得到充分的利用,为医疗事业做出的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雍正平,蔡力,刘洲,等.2009~2011年四川省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科研现状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3(11).

[2]林晖,冯建军,王凌,等.关于医学科研项目评估方法的系统评价[J].西部医学,2011,6(23):1198-1200.

[3]郑勇,范怀昌,廖菁,等.小康型乡镇卫生院特色专科建设及效益评估[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1):176-177.

篇8

【关键词】体育科研方法 教学评价 档案袋评价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档案袋评价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1Y41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18-02

1.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评价现状

体育科研方法作为高职体育院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一,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乃至今后对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管理等领域各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工具问题。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然而,相当多的学生在科研方法学习过程中感到选题原则、研究方法等学了一大堆,等到实际做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时却不知如何下手,甚至于选一个“合适”的课题都困难,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效率,造成这种学生所学知识结构与实践脱节的原因之一是传统评价方式——分数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用期末考试成绩评价的是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握程度,而如何既能体现学生的科研水平高低,体现学生科研方法掌握的过程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又能反映学生如何选题、如何选择样本、如何制定研究方案、如何具体实施研究计划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这些问题很难用一个量化的分数去评价,需要一个过程的判断和一些定性评价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档案袋”正好能“系统的、有组织地收集相关证据,以监控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中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的发展。[1] ”

2.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又称为“学习档案评价”或“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是指有意收集记录学生在某一领域、某一时期学习过程中的有关材料,以学生现实表现来判断学生在该领域中的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发展水平的一种评价方法[2]。档案袋最开始是各类艺术家和文字工作者将自己的作品等汇集起来用以展示和保留的一种工具,使人们对自己所作的事情的一种归纳和记录。

档案袋评价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美国,是为了取代传统的标准化考试的评价,以体现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的评价方法,被认为是一种“真正的评价”。引入我国后,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并将其不断运用到不同领域的教学实践中去,目前在基础教育中得到很快发展,在中小学活动性课程中应用较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比例较小。

档案袋评价作为质性评价方法之一,它具有强化过程评价、评价内容丰富、评价主体多元化、突出个性等优势,这种评价方式尤其适合以阶段活动为单位的综合实践教学课程。在5年多的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体育保健等专业的体育科研方法教学中,尝试档案袋评价取得较好的效果。

3.档案袋评价在《体育科研方法》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特点决定其评价适宜采用档案袋评价方式。

就课程性质而言,体育科研方法课作为高职体育院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一,旨在使学生掌握体育科研方法的基本原理,学会设计课题,掌握收集与分析统计资料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重在操作与应用,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实用性、工具性、实践性、综合性兼顾。

就课程目标而言,学生通过完成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考查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是如何建构的,不仅检验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检查学生对研究方法的掌握过程。

就课程主体而言,体育科研方法课程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课程的学习主体、参与主体、实施主体等都应该以学生为本。

4.档案袋评价在《体育科研方法》教学中的应用

4.1档案袋类型的选择

档案袋的类型有很多,根据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目标,我们选用过程型档案袋,目的是为记录学生科学研究方法和能力成长发展的证据,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及时掌握学习进展状况,描述和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4.2档案袋主要内容

档案袋评价要求学生将自己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材料不间断地收进自己的档案袋中。学生档案袋中所汇集的材料应该做到“是学生某一时期内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的真实可见的呈现” [3],涵盖一项任务从起始阶段到完成阶段的整个过程。

对于高职学生来讲,体育科研方法课中所学的知识技能主要通过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形式体现,是学生科研方法学习过程与科学研究完成的主要证据。各种笔记、学生个人情况表、文献资料摘录、文献综述、研究方案、选择研究方法、样本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提纲、观察记录表、实验数据、录音带、光盘、软盘、照片、视频、统计图、统计表、参考文献、教师指导记录表、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草稿、初稿、修改稿、完稿……这些原始资料,既是完整呈现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真实记录,也为撰写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这些资料本身也是一种对教学活动的评价。

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对档案袋的内容根据教学的需要加以整理、分类,编排次序和目录,以便随时查阅参考。

5.档案袋评价在《体育科研方法》教学中的作用

5.1有效地促进教育与评价的有机结合

传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考试通常都是在一学期教学结束后进行,很显然考试与课堂活动相分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无法意识到自己在哪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和是否取得进步。档案袋中学生相关资料的收集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进行的,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必专门腾出时间来进行评价。档案袋评价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其评价的过程是与学习、教学过程同时产生和发展的,评价活动与教学过程是有机结合的。从这一点上讲高职课程教学中档案袋的应用既是一种评价方式,也是一种教学工具。

5.2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档案袋积累学生科学研究过程中有关各种数据与信息,记录科研方法学习和掌握的过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使教、学与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5.3注重整体性评价和个性化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考试评价往往以统一的评价内容,统一的评价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档案袋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内容比较灵活性,在某种意义上 ,每个档案袋都是一个评定学生在科研方法课程教学中自我表现的个案,是一个非常具有个性化的资料库。

档案袋记录着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研究进度,反映着学生科研能力的形成过程和技能水平,教师通过科研档案袋全面了解学生科研方法学习的全过程,对学生整个的成长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通过前后比较看到学生科研能力的成长轨迹,评价会更加注重过程、突出评价的发展。

5.4注重教师与学生合作反思相结合

档案袋呈现的资料是学生自主进行收集的,这种记录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成长见证,阶段性的档案袋整理和总结可以促使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检查自己是否完成学习计划,是否达到学习目标,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和策略,实施具体的改进措施。看到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的过程,也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学生的自我反思,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学生对自身成长过程的思考。

档案袋的内容成为教师了解学生的最基本的资料,通过档案袋信息的提取,任课教师能及时了解课程教学效果,了解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运转情况,随时对自己的教学态度、课程的设计、教学步骤与方法进行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档案袋”是课堂教学的产品,提供给教师与学生合作反思教学的机会,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6.结语

从我校5年多来在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体育保健等专业开设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实践来看,学生做科研的水平确实不高,撰写的毕业论文学术价值非常有限,但学生在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科研论文设计与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检查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回顾和梳理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在实践中找到了真实的研究点而不是书本上的案例。学生完整地体验了撰写论文的过程,独立的做出属于自己的研究成果,过程体验收获是很大的。尝试着采用档案袋评价《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档案袋评价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由于每个学生的研究课题都是不同的,针对个性化课题所选择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统计图表、问卷调查等都不相同,教师和学生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来一一沟通,有限的课时是远远不够的;另外指导教师学术水平参差不齐,指导五花八门,造成与主讲教师的要求相距甚远,学生往往不知该听谁的。

虽然档案袋评价面临很多困难,但随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的落实、质性评价理论的推广,“档案袋评价必将成为发展和衡量学生素质的一个有效而必不可少的评价工具”[4]。在高职体育科研方法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有效的评价手段,对档案袋评价在课程教学评价的适宜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的发挥档案袋评价在提升高职教学及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光扬.正确认识和科学使用档案袋评价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2]马海涛.美国教学档案袋评价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1.

篇9

[关键词]卓越描绘科学评价文献计量

[分类号]G311

1 背景

随着科学评价对象的综合化和复杂化,为确保科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科学评价方法逐渐由单纯使用定性或定量评价向定性定量结合发展,各种研究和应用不断展开。

由于缺乏完备的评价体系,欧洲科研在2000年以前存在投资少、成果封闭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欧洲委员会于2000年确立了科学与技术卓越描绘(mapping 0f excel,lenc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项目。该项目结合同行评议和文献计量、专利分析、声誉评价等方法,从投入、科研成果、声望、知识转移等多个角度评价科研领域的卓越机构和各机构热点研究,为制定科技政策、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吸收科研投资等方面提供支持。

ME这套跨国家地域的科学评价体系指标丰富,方法灵活,可为扩展传统的基于文献的科学评价提供理论参考,也可为网络科技信息评价提供借鉴,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ME评价指标和模式的特点。

2 ME总体思路

ME对卓越中心的定义是“A structure where research&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s performed 0f world standard,interms 0f measurable scientific production(including training)and/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具体而言,卓越中心需要:有一定数量高水平的科学家和技术开发人员;有独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有整合临近领域和吸纳相关技术的能力;编制内科研人员流动性强;立足实现知识增值;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产学研紧密结合;有合理稳定的科研基金支持和运作条件;有独立于公共基金的科研经费来源。

为从不同地域级别(世界、欧盟、国家等)评价各领域卓越中心,ME除采用调查问卷和统计相关科技文献方法外,还突出专利、社会声誉、玛丽居里奖学金和机构数据(structuraldata)等产出在评价中的作用。针对不同领域,ME可灵活调整指标。下文将重点从评价指标、评价数据和评价实施三方面分析此“a modulated indicators-based approach”(基于调整指标的方法)的评价体系。

3 ME的评价指标

由于不同领域、国家、科研实体在科研体制等方面差异较大,ME综合各类产出特点,基于投入产出,设计出适用于不同领域和国家的指标。

3.1 充分考虑科研体制等因素,基于投入产出划分指标来源

ME指标来源相当丰富,主要包括:①投入:包括研究人员、研究经费、基础设施等;②产出一:科研成果和社会声望,包括期刊、会议、站点、奖学金、同行评议、国际科研项目等;③产出二:创新能力、技术转移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用,包括发明专利、与公司企业交换科研人员的数量、产学研合作数量等;④产出三:教育,包括PhD教育、学术项目是否有专门的经费等;⑤产出四:支持社会发展,包括产业服务能力和标准成果等。

3.2 以文献计量为核心,针对领域灵活调整评价指标,形成三类评价指标组合

实际评价中,ME根据产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将整个科学领域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社会科学三个领域,针对领域特点构建了不同的指标组合:①针对基础研究领域,选用文献计量和同行评议。这里文献计量指标包括数P、每篇论文的被引数与领域内论文平均引用数的比值CPP/FCSm等11类指标。②针对应用研究领域,选用文献计量、专利分析和同行评议。专利分析通过考察专利申请数、平均专利与出版物的比例等指标,从应用研究维度发现被文献计量方法忽略的科研实体,减小专利和科技文献绝对数量对评价结果产生的负面影响。③针对社会科学领域,选用文献计量和声誉评价。ME声誉评价充分量化各评价指标,从社会声誉、玛丽居里奖学金、参与欧洲框架项目的情况、机构结构数据(如研究经费、人员)等方面人手,提高社会科学评价的客观性。

4 ME的评价数据

针对完备灵活的指标,ME设计相应数据收集方法,并构建评价数据库,降低评价成本:①文献计量方面,ME主要利用SCI和SSCI获取相应数据。为保障数据质量,降低连续评价成本,ME利用Web of Science等不断丰富自己的文献计量数据库――CWTS-WoS。该库覆盖了各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文献。②专利分析方面,ME主要借助国际专利分类、国际专利索引、欧盟自身的专利库和SCI,获得分析所需的专利发明者、申请者等相关信息。③声誉评价主要包括社会声誉、玛丽居里奖学金等。针对社会声誉,ME主要向领域内重要研究者发放问卷,调查他们认为在本国、欧洲、世界处于前十位的卓越研究者。玛丽居里奖学金数据主要由欧洲委员会提供,机构结构数据则由各成员国提供或从各机构网站获取。

5 ME评价过程

评价中,ME可针对不同领域和科研实体,调整评价指标和方法。其实施过程主要包括构建领域专家组、出版物分析、声誉评价、交叉检查评价结果以及评估小组评估等。

5.1 重视组建专家组,及时反馈各国科研发展信息

ME实施之初,由欧盟各国代表组成的高级工作组(High-Level Group,HLG)负责组建独立领域专家组。评价过程中,专家组根据其领域知识提供检索意见,并提供各国研究机构的变动情况和发展状况。此外,要求他们在不了解文献计量结果的情况下,提供各自认为的国内外相关学术或产业领域的10个卓越小组,并结合文献计量结果开展评估工作,完善评价结果。

5.2合理划分子领域,根据不同科研实体规模设置不同阂值

划分科研子领域时,ME以权威期刊目录(如IsI目录等)等为起点,结合专家组意见,选择适当科学文献,抽取出有科学描绘意义的关键词,并针对不同领域实施不同层级的聚类,利用类中最频繁的四个关键词标识研究分支。

基于确定的子领域进行文献计量时,考虑到机构的规模,ME提供两类阈值,分别采用不同的文献库分析。根据子领域和其对应的出版物信息,ME可生成高度结构化的领域知识图,增强文献计量结构的可视化程度,描述子领域之间

的亲疏关系以及各自的活跃程度等。聚类产生的研究分支还可进行出版物共现处理,获得领域的层级式主题结构。

5.3 重点关注专利发明指标,利用SCI获取发明者机构相关信息

ME专利分析着重专利发明和申请数据,尤其是专利发明,借此考察科研实体的应用研发能力及学术界与产业界的联系程度。在专利分析过程中,区分专利发明和申请可更实际地反映非盈利研究机构在专利发明方面的产出,描绘其在技术转移、社会效用方面的卓越贡献,从而吸引更多产业投资。

5.4充分量化声誉评价指标,考虑相应指标的动态变化

实际评价中一些指标有易变性。分析数据时,ME会采用相应方法尽量减少其影响。

・利用卓越研究人员的社会声誉判定机构社会声誉。根据问卷回收数据,ME建立两个数据库:一个存放受调查者推荐的所有卓越科研者信息;另一个存放国际卓越研究者信息。比对这两个数据库,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推荐过程中受调查者偏见带来的影响。

・重视从相关项目、科研奖励中发掘评价指标,实现科学评价和项目的互动。受欧洲框架计划(Framework Pro―gramme)的启示,ME使用了玛丽居里奖学金和参加框架项目情况这两个指标。玛丽居里奖学金主要面向年轻科研人员,通过该指标可了解机构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吸引力,分析科研人员流动的原因。分析参加欧洲框架计划的情况,可考察机构对外合作意愿和研究能力,从而判断机构的卓越程度。

・关注人力资源、科研经费等易变性定量指标,并随着科学发展开展动态评价。ME中机构数据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它包括人力资源、科研经费等,可利用已有的科学评价数据构建有评价意义的机构数据库。分析指标时,需充分考虑科研人员的流动性等因素,将科学评价纳入科学发展过程中。

5.5 公开透明评价过程和方法,充分调动科研活动的利益相关者

ME通过公开评价过程和方法,征集调整方案等措施调动科技界同行、产业个体及社会科学领域科学家参与其中。HLG根据阶段结果,及时开展专家问卷调查,调整评价指标或分析方法。评价结束后,由科技界同行、产业个体组成评估小组,结合评测实施者的建议以及评估小组和HLG的决定,最终确定公开的卓越中心名单和各中心在特定领域的学科知识图。

6 ME实施情况

2002年完成的ME实现了对各领域卓越中心的描绘。以生命科学领域免疫学为例,通过ME,用户可获得卓越中心的基本信息,浏览科研领域知识图,查看相应机构在免疫学各研究分支的具体研究情况,获得领域重点主题、交叉学科发展趋势。表1与图1分别显示了丹麦按CPP排名的免疫学领域卓越研究中心以及丹麦癌症研究中心在免疫学领域的部分知识图谱。图中圆圈大小表示主题当前受关注的程度,圆圈距离则反映主题之间关系的亲疏程度。

此外,ME对许多国家、学科领域的评价活动起到了促进作用,而针对这套评价体系本身的研究也方兴未艾。近年来相关科技文献层出不穷,如Michel Zitt等以纳米科技为例,探索了综合利用词典和文献引用情况描绘复杂科学领域的方法。

7 ME的不足和对我国的启示

评价中,ME充分考虑科研院所、高校、产业部门等研究实体,针对不同领域、国家和科研实体扩展评价指标,设计灵活的评价模型。借鉴ME丰富的评价指标和灵活的评价方法,并充分认识它的不足之处,可为我国设计有效的科技评价模型提供参考。

7.1 ME存在的不足

尽管ME将各类定性和定量指标有效结合起来,但其评价指标、数据来源和技术实施路线等方面还存在着以下问题:①ME评价指标多样,实施过程复杂,不仅需要庞大的评价数据库,还需要足够的专家支持,高成本的投入是ME的缺陷之一;②多维度量化评价指标加大了数据获取、分析的难度;③在评价过程中,专家的全程监控虽为评价结果的质量提供了保证,但评价效率相对低下。如何协调效率和评价质量之间的矛盾值得思考。

7.2 ME对我国科学评价的启示

虽然ME尚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过程给我们以下启示:

・明确开展科学评价的目的,将其作为吸引投资、促进竞争、促进人才流动的一种手段,融入科研发展的过程中,动态监测科研进展和科研分布;同时将科学评价作为促进科研成果社会效益的一种手段,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推动科学和社会的有效结合。

・充分考虑不同领域的各类科研产出。除传统的科技文献外,还可以利用社会声誉、创新能力、技术转移和社会经济效用、教育等各种科研产出,设计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灵活客观地评价各学科领域和科研实体,确保科学评价指标能够应用于不同地域级别的评价中,保证指标的弹性。

・多方搜集评价数据,构建评价数据库。评价数据库可为各类评价指标提供数据保障,降低连续评价成本,提高评价质量。同时,利用不同来源数据为数据清洗提供有力支撑。

・重视声誉评价,将多维量化评价指标作为传统同行评议的有益补充,从而更客观地评价社会科学。在获取社会声誉、机构结构数据等指标数据时,要重视网络数据的收集,关注重要的科技媒体、机构网站、基金网站等,从中获取有用的科学评价数据。

・关注评价过程,公开评价指标和评价阶段结果,广泛征求各领域专家或社会科研人员的建议,及时调整评价指标和方法,提高评价的真实性和实时有效性。

・重视领域专家的作用,借助他们调整评价体系,提高评价质量。建立专家数据库,便于随时组织专家组参与到科学评价的各个阶段。

篇10

关键词 科研评价体系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针对我国高校及科研人员的科研评价体系,对科研工作者在学术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激励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由此引发的学术不端,学术腐败和学术质量低等各种问题突显。因此,经过严谨的科学审视,为创建公平科学,透明化的科研评价体系,对于增强我国科研实力,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提升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研评价体系的涵义和发展现状

(一)科研评价体系的涵义。

科研评价是指在一定科研目标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科研活动和投入产出的情况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对科研活动进行管理,监督,预测和调节,并为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认识活动。其目的是对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作出合理公正的量化评价,从而激发对科研的激情与热爱,推动我国整体科研实力的上升。

(二)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

多年来,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一直引起学术界众多学者高度关注。尽管每年改革的呼声高涨,改革举措也在逐步推进中,并没有明显成效。一直以作为科研评价成果促进了我国科研水平的提升,但多年来形成的“文章至上”科研评价体系,使得科研活动逐渐远离它本身的意义,变成了为科研而科研的活动。

而今,中国学术界都已习惯仅用论文作为评价指标来考核科技人员,片面追求量化论文,这种评价体系带来的结果是科研机构及人员关心论文胜于关心研究应用,难以潜心研究出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很多人急功近利,心态浮躁甚至学术造假等种种问题出现。

在对待科研问题的态度上,我国大力鼓励科研工作者们注重成果,体现在论文数、项目数、专著数、奖项数等等,虽然这一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科研工作者们的研发积极性,但无疑也存在大量弊端,不仅离科研评价应有的考核约束目标相差甚远,而且引发了学术不端,学术堕落等道德问题。如今在忙于抄袭论文、出版专著,重量不重质的功利化评价体系下,“学术速成”正在成为研究领域的一大顽疾。眼下,大量低水平、重复的论文充斥科学研究领域。因此,改革现行的科研评价制度,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公正,客观的科研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二、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近些年,我国的科研评价标准一般以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拿到的课题数、得到的奖项数以及自己发表的专著等为考核事项,造成的后果是科研人员工作的重心由科研工作转移到了的档次或是论文的数量上来。这种重心偏移的现象至今非常普遍,这与我国现有的科学评价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有的体制下,重量不重质成为很多学者的必然选择,大量的毫无创新性的学术垃圾由此产生。

(一)科研评价机制价值导向偏颇。

科学研究是一项需要付出汗水的艰难的旅程。近些年,科技评价标准的问题还未引起多地政府部门的重视,由于缺乏制度安排和硬性要求,相关管理文件的影响力和执行力不够显著,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在目前国内科研评价体系下,科研工作者的科研价值观出现偏差,简单地认为将科研工作是一项物质生产活动,关心可拿到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金额,对发表的论文档次和数量等等进行量化计算。正是在这样的科研体系下,导致了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动向发生无形的变化,科研人员急于,无疑严重阻碍了科研进步和发展。

(二)科研评议过程缺乏规范性。

在中国当前的学术环境下,存在着不少问题,科研工作者们被浮躁不安的气氛所包围,不能全身心地做研究,因此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草草了事,导致在评议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弊端,如人情风,官本位,打压异己等种种不良风气盛行,严重危害了我国科研发展的脚步。科技评价活动缺乏多样化的评级主体,目前仅以政府或行政单位为主导者,同时评价活动应全面贴近社会人员及团体的呼声。于是近些年,学术规范是科学领域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术语,学术评议过程的规范要求各方共同遵守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使得科学研究过程规范化。

(三)科研工作者价值观偏失。

随着科研工作与利益的挂钩日益明显,科研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项职业。而作为科研成果或创新见解象征的学术论文,本用来反映该学科领域最新,最前言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发展动向,写作目的是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或共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可现当代,当科技研究人员面对激烈的职称和岗位竞争,其学术能力水平与这些荣誉等密切相关。科技领域存在部分科研人员学术抄袭,乱改数据等学术不端的行为,过分追逐名利。

(四)科研评价标准缺乏合理性。

目前我国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对科研工作的评价主要注重量化考核,忽视研究过程,如不重视科研人员其成果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而更侧重科研成果发表刊物级别,从而缺乏一些其他放面的定性思考,导致科研评价体系从某种程度上存在不合理性。一些科研活动不够透明,暗箱操作现象较严重,这种结果将导致阻碍科研人员成长与创新发展。所以科研评价标准应及时的清晰:无论是评级人或机构,评价过程应当透明化,评价结果要面向一定科研信息需求人员公开。同时要符合评价标准多元化,不一定是定量指标。

三、完善国内科研评价体系的对策

针对上述近些年我国科技评价体系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从高校,社会,政府,科研工作者等角度提出改善对策及建议:

(一)高校进一步建立公平的科研评价机制。

从高校的角度来说,科研评价机制的公开透明化是科研评价体系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高校的优势在于它有着众多优秀人才同时专业化程度高,因此高校在科技评价指标、科研成果考核、科研成果奖励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评价体系是针对学校内科研活动及其投入产出情况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价值判断,建立起高校评价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对教师的科研活动能力做出科学公正合理的判断,激发高校教师的科研热情,提升高校科研实力。目前,我国高校主要是借鉴国外科研体系的经验,以科研成绩和科研项目数为高校核心评价体系指标,激发科研工作热情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弊端。因此,建立起一套公正,公平合理的高校评价体系,鼓励科研人员的公正行为,杜绝打击学术不端,等不公正行为的发生,确保科研评价体系的透明公正。

(二)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从社会角度来看,需抓紧建立起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一些奖惩措施来明确社会鼓励的行为和被摒弃的行为,传导社会倡导的价值导向。由于其优势在于贴近市场,可通过加大企业和市场中各行业组织在科技研发活动中的参与,鼓励社会各行各业人民参与科技评价活动,普通大众可以发表他们的看法和建议,增强互动同时接受民众监督。因为对整个组织而言,须明确高效严谨和求真创新的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思想行为价值观,淡化科研与科研人员名声利益,岗位提升和待遇提高等利益直接挂钩,重视学术发展和自身发展,引导工作者们热爱学术,乐于研究学术。只有及时有效的传递所倡导的价值导向,才能确保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不再简单地将科研活动当做一般的物质生产活动来进行管理评价。

(三)政府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需及时推出并实施相应的制度政策,建立以权威为核心,重科研成果质量的评价机制。政府可针对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研究出一套及时有效的政策法规和制度指标,遏制现存的一些问题;政府可以委托权威评价机构和专家重新确立科研评价标准体系;政府可以成立相关科技行业协会,及时监督并指导日常的科研工作,加大监管力度。过去科研政策的要求就是要不断的通过写文章发表文章来出成果,我们应该及时改变这种政策,“文章至上”不是科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政策的推出应该更注重强调实用性,改变以往的研究目的和动向。只有公平透明的科研评价机制才是保证科研评价体系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从而调动起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于那些积极探索并取得相应成就的科研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措施,相反对于那些靠投机取巧,蒙骗过关的人,要采取严厉的惩罚制度,突出科研评价中的奖励绩优,求真创新 。

(四)科研工作者对待科研活动需重质化。

从科研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在当前的科研体系下科研人员身心疲惫,一方面拼命追赶科研进度,另一方面又频繁地从事“论文包装”、“买卖公关”等事务,很难做到专心从事科研活动。在量化、单一的评价体系下,追求严谨创新的科研学术氛围变得浮躁而功利。所以科研人员有必要对科学研究评价体系进行重新思考,强调注重科学研究过程,摒弃以往仅注重成果和论文的想法,科研人员应发掘一些真正有学术研究价值的东西,最终能将其成果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来,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科研人员应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对感兴趣的问题要深入探索,不断钻研得出新的成果。

项目资助:“江苏省江苏科技体制改革思想库(苏科政264号”重点项目资助;江苏省软科学项目“江苏科技资源共享的体制创新与政策研究”(BR2013074)

(作者:高振,南京工业大学科学研究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管理;吴松强为通讯作者,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企业组织理论与创新管理,科技创新与科技政策评价及管理;王路,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管理,科技创新与科技政策评价及管理)

注释:

汪静 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对策[J]. 中国高校科技 2012.10

赵文红 加快推进科研评价体系改革[J].前沿科学 2013年第25期

谢作渺 林强 我国科研体制评价体系的建立于评价[J]. 科技管理 2003.05

吴飞鹏 让科研评价体系更完善一些[J]. 高科技与产业化

曾天山 教育科研评价体系现状与改进思路[J]. 中国教育学刊2009.09

龙文 我国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探析[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