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4-10 10:5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师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师学习材料

篇1

一、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安排的不合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篇幅的阅读教学文章,而关于写作的内容却少之又少,因此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呈现出了一个重视阅读教育、轻视写作锻炼的现状。这种现状严重限制了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正确应用,也严重限制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小学语文教材针对阅读与写作的内容安排上不够合理,没有做到将阅读与写作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教育者应该针对读与写的严重不协调现象做出改善,使小学语文教学能够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2.阅读与写作相脱离。读写结合教学方法要求小学生的阅读能够为写作做材料的来源,而学生的写作能够促进对阅读材料的深刻理解。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没有在课堂中同时进行,产生了严重的分离。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高效率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但是不利于实现读写结合的教育目标,反而造成了阅读与写作的分离,阅读未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写作学习,学生的写作也未能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深化。

3.小学语文教师对读写结合模式不够重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能够加强对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视,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做不到得心应手,更不能针对阅读材料进行写作的练习,阅读材料中的写作技巧、思想情感和思路都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而写作过程也没有针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学习。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还存在不足,教师应加强重视程度,积极加强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二、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1.加强教材改编,将阅读与写作放到同等地位。要想实现读写结合,就要将小学语文教学材料中的内容进行修改。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大篇幅的阅读学习材料,关于写作的内容却少之又少,而且写作学习内容也与阅读材料相脱离。要想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就要积极进行教材改编,在教材编写中增加写作的篇幅,将写作与阅读内容进行结合,题材和内容要注意多元化的编写。通过教材的编写,有利于将写作与阅读有机地整合起来,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进行读写的全面教育。

2.加强读写课程设计。在现有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安排是分配在不同的课时当中分别进行的,而要想将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要改变教学课程设计,专门设立读写课程,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阅读与写作的专门训练。这样的课程设计,要求语文教师能够拥有更高的教学素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能够通过定期的学习和培训,在实践中将读写结合模式完善起来,并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培养目标。

篇2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课堂效率低下。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每节课的课程设置不合理直接引起的,主要表现在:根据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提出了语文课文学习的重难点。但是部分老师没有吃透新课改的教学意图,备课时没有在这方面下足功夫,直接导致授课时重难点不明晰,逻辑关系不明显。如此一堂课下来,很容易想象学生的接受性。此外,小学课堂的学习更应当注重学生的参与性,然而可以看到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多,有效练习多,学生动脑多,动手少,最终导致学生对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不强。部分老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常用朗读课文的方法加深学生印象,但是在这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应该引导学生“读有所思,边思边读”,没有达到朗读的真正目的。

2. 教学资源缺乏,教育信息还需丰富。农村小学教学中资源缺乏是现目前新课标无法得到全面实施的一个现实困难。笔者通过对所在县域的农村小学进行走访,不难察觉,由于受条件所限,目前该县域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还停留在最基础的教学状态:黑板、讲台、粉笔、一本课本、一本教参,鲜有其他的辅助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教师在课堂中也较少求新求变,极少运用辅助教学手段。农村的小学生,除了教材以外,鲜有课外补充学习材料。而我们知道,大量阅读对语文学习是极有益处的。然而受校舍、经费等限制,部分农村小学没有开设图书室,部分虽有图书室的小学其中书籍也大部分已经年代久远,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难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条件。

再从教育信息的角度来看,近年年来虽较以往已经有所发展,然而相比城镇而言任有一定的差距。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农村教师的培训学习机会相对以往有所增多,农村语文教师有机会接触到小学语文教学前沿的教育方法。然而,这些前沿的方式方法也需要所有教师学以致用,将这些教育信息第一时间传达给学生。同时,作为一名教师,更应当时刻通过各种方式关注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向,把握住语文小学教学的时代脉搏。

3. 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式单一。现阶段,相较于城镇小学而言,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相对滞后。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一味地按照老思路、老方法进行教学,简单的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仅仅是教学生识字认词,而忽视了新课标要求下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站在大纲的高度,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思路上趋向公式化,教学方法模式化。事实上,小学语文教育这一启蒙阶段,对学生而言,除了生字词语的积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也是对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的。

二、解决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困境的建议

1. 回归“主体”,提高效率。首先,教师无论何时都应该认识到,教学的主体和对象是小学生。为了更加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泛泛而教的方法,从备课阶段就应做足功课,根据大纲的要求,高度提炼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设置,使重点突出,教学思路明晰,详略得当,课堂内容紧凑高效。

其次,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也是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事物的关键阶段。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阅读能够理解主要内容,形成其自身的体味和推敲形成自我判断,把尽可能多的思考、判断、归纳、赏析的机会还给学生。

再次,小学生这个阶段是天性活泼、好动的。因此,教师尤其要尊重学生对文本解读的不同感受,选择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作为学习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学得高效扎实,体会得深刻、真切,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无论是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还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进步。

2. 因地制宜,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在施行新课改的现阶段,农村小学教师尤其要注意应当转变教学理念,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将其精神贯彻落实到备课讲课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去。结合农村教育教学的特殊环境,因地制宜,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学思路逐渐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例如:在讲解《春》这堂课时,就可以利用农村处处可见春的足迹这一特点,带学生踏青要求学生自行观察并总结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从而使得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只有转变了教学理念,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才能有动力大胆去创新,给孩子们广阔的空间,带领他们在语文学习的趣味海洋里游弋。

3. 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因此,教师的能力素质高低也直接决定了农村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高低。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不在少数,对孩子的教育不得不算是一个问题。老师就更应当从各个方面关心自己的学生,教书、育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通过自身知识面的扩大,教学能力的提高等,更好地挖掘出教材的内涵,在语文课堂上游刃自如,表达清晰准确完整,更好地吸引学生热爱学语文。

篇3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却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中小学的语文实际教学中,走了样。首先是教师现状令人堪忧。农村地区,教师年龄老化严重,一辈子穿惯了旧鞋,走惯了老路,现在却要他们换新鞋,走新路,确实勉为其难。虽然新课改的诸多新型理念生发于教育名家和教育名师的笔端,也能常见于各种级别的色彩斑斓的公开课。但是具体到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当我们常态地去检视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甚至去了解小学语文教师的内心愿想时,却发现他们常常心在困惑之中。现在谈谈我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新课程评价标准的困惑

农村小学教学中资源缺乏是当前面临的现状。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还是最原始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两支粉笔,一本教参,根本没有其他辅助教学设备和辅助教学手段。学生学了教材外,很少有课外补充学习材料。教育有两种基本价值:一是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内存价值、根本价值;二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长期以来,教育评价把教育的两种价值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选拔功能被强化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教育由此走上“应试”的轨道。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评价上,明确指出:要重视发展评价,淡化甄别与选拔;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转移评价重心。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明显感觉,新的语文课程评价标准一时还难以让学生、家长接受。他们都已习惯了关注学习结果,习惯了“以分论英雄”。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少农民洗脚进城,其子女也要追求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纷纷进城读书。农村中小学在学生生源悄然流失的条件下,学校也不敢轻视家庭、社会的反响效应,导致一所学校课程评价标准多样。学校既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又要满足家庭、社会对自己的要求,真可谓难啦!

二、从语文学习的评价目的上看

新课程强调语文考查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语文学习的评价上,仍强调甄别、检验、选拔的功能,轻视学生情感、态度、发展的个性;重视的是标准化的、规范化的检测训练,轻视的是学生多元的、逆向的思维创新;重视的是语文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轻视的是学生探究、发展的能力以及人文情怀的有效养成。

三、从对教师考核评价上看

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将评优晋级与学生考试分数挂钩,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唯分数是从,课堂教学面面俱到,知识教得死,生怕哪个内容没讲到,学生考试时丢分。

四、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现实的困惑

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他们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就是基础知识训练,缺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语文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离不开教育实践的,其中教师自觉地利用日常的课堂进行某种教育思想的尝试与探寻,并形成一定的操行方式,为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层面提供有效的依据,这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十分重要的过程。可是在现实的教育中,时而要为完成冗杂的教学任务而疲于赶进度,时而要为应试扭曲的教学形式而忙于知识速成。因此在探寻与应试的纠葛中,教师就只能且行且止,时断时续。这就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时常出现了断层。因为诸多的农村小语教者在教育尝试中,又不得不为应试而教,否则关乎己身的诸如职称,工资等都将受到牵连。这就迫使他们想摆脱困惑,一心事职的教育愿想无法畅行。

新课改下的小语教学改革,历经数年,应该说显性的教学公开课是可赞可叹的。但在农村日常的教学之中,却隐性地存在着并不乐观的景况。

总之改革的阵痛终要过去。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大力支持,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农村语文教学定能取得成绩,在素质教育迅速发展的现在,我们需要立足农村小学教育的实际,“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利用反思教学的方法,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大胆地改革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定能出现新的局面。真正树立终身教育不雅,让教育成为唤醒心灵的快乐,让学生安享教育,安享生活,安享人生

参考文献:

[1]肖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周心红.农村有效教学策略[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9年.

篇4

新课题 小学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2-0015-01

1面向全体小学生,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另外,新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引起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全体语文教师的重视。“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人文方面的内容。这些目标,应在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在听、说、读、写的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逐渐养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读、选学、选做的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化。与自然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可以说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因此,应专门为学生推荐、选择、提供一些适当的学习材料。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激励学生与教师的创新精神,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3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方式,由过去的传授式学习变为自主、探究式学习,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改革是重要手段,或者叫必经之路。因此,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评价方式,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语文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可让学生去阅览室或图书馆自修;允许学生自主选修课程,除必修课外的活动课、选修课,应让学生自主选修,即使是必修课,其部分内容也应允许学生自主选学;提倡自主思维、独立思考,具有个性特色的思维特别重要,因为这样的思维往往具有创造性成分:提倡一文多问,提倡求异思维,培养批判精神和质疑品质,培养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4重视小学语文实践教学

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存在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2-0082-02

素质教育所强调的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宗旨、全面发展教育,挖掘人的内在潜能,最终达到个性自由发展的目标。2014年3月18日,山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山东省素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本方案把全面加强德育工作、着力深化课程改革和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作为工作重点。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在传输文化精华的同时,从人本身的天赋出发,全面发展学生的潜在素质,对学生进行启迪,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人格为目的,且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为操作途径的教育。

一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不能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分层教学

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汀保ā堵塾铩は冉》)孔子以学生为本、将学生当作主体的思想。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老师不能面向全体,将合作学习仅仅理解为教师同优秀生间的交流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不经意地更加关注“优秀生”的学习情况,对那些学习存在一定困难的所谓“差生”不管不顾或存在忽视心理,没有为全班学生利用合作互动教学模式搭建起相互帮助、提高学习成绩的舞台,这只能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更加明显,不能达到共同进步的教学目标。

2.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了顺应新课程的这一要求,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也采取了诸多新颖的教学模式。但是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仍然摆脱不了“填鸭式”的旧模式。教师通常只通过三段法完成教学,即对学生进行课堂知识讲解、进行课外练习、实施学习评价。这种教学体系模式根本无法满足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无法满足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需求,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并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效益。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还是最原始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两支粉笔、一本教参,根本没有其他辅助教学设备和辅助教学手段。学生除了学习教材外,很少有课外补充学习材料。教师在讲解课文时,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在指导朗读时,要求集体朗读,一字一句整齐划一。在指导习作时,总是强调“要写这个题目”“要这样开头”“要这样结尾”等,教师机械式地传授书本上的内容,然后要学生机械式地接受这些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毫无疑问地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新模式过于形式化

有些小学语文教师不再拘泥于单纯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但是存在一味程式化执行的呆板教学现象。没有认真分析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真正迫切需求,只是将教学方式进行刻意地移植,虽然在教学中更多地夹杂了游戏式的教学方式,但是这些教学模式过于形式化,老师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却忽视语文教学的本质核心。教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和交流,但是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引导内容,学生在上述分析和交流的过程中过于分散、偷奸耍滑、插科打诨,没有真正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学习效率受到严重影响。形式化的教学模式虽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只是在表面上强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却丧失了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4.过分强调资料搜集活动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家长素质的提高,有些老师把很多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势必给学生和家长造成沉重的负担。同时,过分强调学生自主搜集汇报与教学有关的各种材料,浪费了学生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教师让学生毫无目的、毫无选择地搜集汇报材料,对教学是毫无益处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是照搬其他书籍或者是网络中的材料,并在课堂中进行展示。实际上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语文素质也没有得到提升,却浪费了课堂学习的时间。

二 问题的解决策略

1.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之前,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对象应该以全体学生为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来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目标,以每个学生都达到自身的目标为教学目标。首先,应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无论学生的学习成绩优与劣,都应该予以同样的重视。结合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尊重学生的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实施人性化教育。在进行分层教学中,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堂学习任务和课外作业。将各知识要点通过娱乐的方式反映出来,培育轻松愉快的语文教学氛围,让广大小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2.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作为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意义和内涵,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环境中自主发展。新课程改革最关键的就是要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即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就是教师由传统课堂的主讲者和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要实现这两个转变就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也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同时,教师要尽量避免课堂上出现的各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活动。在实际的教学改革中,也可以采用一些新奇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们出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但是绝不能一直采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的心一直留在外面。老师们还可以广泛采用以现代多媒体教学器具为代表的各种教学辅助道具,除了简单的板书外,使用图片、表格、影音都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要增加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让信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他们的头脑中。

3.优化教学过程,要从教材实际出发

教学过程不要为追求形式而去模仿新模式,要继承好的学习语文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多读多写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传统经验,无疑要继承,但是语文教学发展到今天,仅停留在多读多写上,是难以培养出跨世纪人才应具有的语文能力的,所以要讲究语文训练的科学化。教师必须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对读、写的指导,使学生不仅能读会写,而且要善于思考、学会学习。特别是要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培养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

4.正确利用信息技术

随着我国科技的高速发展,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培养了学生信息搜集能力以及采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一要注意从语文学科或现实的问题入手,借助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最终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但不能一味地依赖学生和家长。二要安排实践性的语文教学活动,让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的信息手段来获取信息,并学会使用信息工具以及信息的手段来进行分析和处理有效信息,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同人进行交流、合作并完成组织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03-01

从小学课程施行改革以来,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产生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小学语文的低年级阅读教学出现焕然一新的景象。但是,在教师备课和课堂互动方面,众多的语文教师反映,因为教学话题存在主旨不鲜明的问题,导致课堂中的阅读教学时常出现“讲解费时”“效果甚微”“阅读负担”等问题。同时,众多语文教师也表示,若想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教育改革后的效果,需要在阅读话题与主旨问题方面做出调整,以符合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的条件与需求。

一、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培养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阅读改革中,其阅读的话题、内容、主旨,需要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相应的知识需求,只有阅读的内容吸引学生,才能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从阅读中体会乐趣[1]。对此,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首先要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首先,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处于智力发展和外界探索的阶段。学生对于玩耍与探索未知,了解未知,具有本能的渴望与需求。所以,在对其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体会学生的普遍关注的内容,比如“动画片”“游戏”“零食”等话题,通过语文教师的引导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讲解相关的学生不知道的深层次的“故事”与“联系”起到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理,使学生升起探知的欲望与需求,进而通过带有神秘色彩的图画来引领学生进入阅读之中。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对事物嗯嗯认知,通过阅读的视角而不断的变换和深入。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看待事物的视野;也能够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的进想与思考的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学习材料或课外书等方式,汲取知识,积累知识、寻找自己想要知道的答案,从而使意识到通过“阅读”能够知道自己想知道的答案,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很多自己原本不清楚的事情与联系,进而培养出对于阅读的快乐和兴趣。

这种通过从学生感兴趣,热衷的话题进行切入,要比传统的生硬的命令式或任务式的教学方法要温和多,效果也更加明显[2]。并且在具体的阅读效果上,也要比传统跟随老师“念经”一样的朗读和集体阅读的模式,更加自由,更加符合学生自身的兴趣与阅读习惯,从而使阅读的效果凸显而出。

当学生进入阅读时间后,语文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完成阅读,在阅读完成之后,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分享。在传统的阅读模式中,教师会在学生进行短暂的阅读之后,开始进行传授式的讲解,通过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阅读内容和内容所表示的含义。这使的学生在没能对阅读内容产生兴趣的前提下,对阅读内容产生腻烦心理,不在愿意对其内容进行阅读,无论阅读的内容是否是学生感兴趣的方面或领域,学生也会因为厌烦而不能静心享受阅读的快乐。这样一来,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不但没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得不偿失。因此,教师等学生进行充足的阅读之后,用交流分项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自主地讲解通过阅读后获得的知识。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学生更喜欢记住那些别人不知道的事情”,在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实际上学生就是处于一种“自己知道,而老师不知道”的心里特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通过不断获得这种分享的快乐,以及加上对获得未知事物答案的满足,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对阅读保持持续的兴趣。

二、使阅读的内容及表达方式更加贴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阅读改革中,对与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阅读内容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小学低年级阅读的内容,需要达到浅显易懂、在表达方式上要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爱好。以童话故事、语言故事,等内容为主”。使学生通过阅读,进而引发学生进入想象空间,以自身为故事形象进行联想,从而深刻地体会和感悟阅读内容中讲述的道理[3]。

比如:成语故事“孟母三迁”“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对竖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而,想《安徒生童话故事》《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既能够满足小学生听故事的心理需求,也能起到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讲述的哲理。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的阅读中,朗朗上口的儿歌、欢快易懂的童谣、简单易记的诗歌,都能够使学生展开联想,获得知识,并且能够满足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学、好模仿的心理特点。

如今许多语文教学内容都已经陆续遵循这样的原则,将生活故事、童话故事、语言故事、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画形式,将其展现在阅读内容之中。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生动形象、色彩明亮的图画和配有上述图案的故事,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另外、朗朗上口、富有强烈感情的故事或文章,同样使小学低年级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闪闪的红星》,都是易学且朗朗上口的传统儿歌;而像《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样的诗歌,其内容鲜明,背诵简单易学。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的改革,实际上就是寻找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关注的事情、人物、故事,以此作为小学阅读的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汲取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小学低年级阅读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囡囡.浅析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与策略[J].现代阅读,2012(7).

篇7

关键字: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 传承; 发扬

目前,从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小学语文考试难度增大,对小学生的识字能力、理解能力要求很高,另一方面许多中学生却无法写出规范正确的汉字,许多学生的握笔姿势都是错误的。这固然和网络信息化时代电脑的广泛应用有关系,同时和教育考试――这一指挥棒的引导也密不可分。教育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盲目的揠苗助长和急于求成是违背学生智力发展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我们不应该让教育重蹈“”的覆辙。当前,我国的中小学语文课为了适应考试的要求,忽视了对最基本的文字书写和语言表达的训练。造成了学生的书写方法不正确、错别字严重、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许多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这四个基本理念构成了完整的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其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化的思想感情;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丰富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提升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加强学生对文字、文化的学习,注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必须与学生的世界观培养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让学生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要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 追求人文素养的精度和深度。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远航!

二、语文教学的前提是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

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它将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则是语文教师备课前就应该考虑的。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时刻牢记的教育指导思想。

三、语文教学过程要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渠道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志。因此,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甜味与魅力。具体可以作以下尝试:

1.通过实用书法课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现在社会上开设的各种书法班注意对各种书体软笔书法的练习,学生反复练习某些字,以达到一定的书法艺术效果,而却忽视了对实用钢笔书法的练习,导致学生除了能写好少数一些练习过的毛笔字外,日常书写依然很差。汉字书法从日常书写角度应注意实用,小学生应写好楷书,而初中生由于学习科目增多,课业负担加重和课上记笔记的需要,应掌握行书的书写技法,以提高书写速度。当学生对书法真正产生兴趣时,可以练习一下毛笔行书,从而体会中国书法的独特艺术魅力。美学中对中国书法的评价有“囊括万殊,裁成一相。”的说法,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可以同书法美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学习书法可以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通过对古典诗词名篇的鉴赏朗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朗读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当世界各国的人们纷纷将目光转向东方,以无比崇敬的心情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许多人却对中国古典文学不屑一顾、知之甚少,这难道不足以令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吗?因此,我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内外古典文学名篇,开设赏读课,让学生在领略古典文学魅力的同时,提高阅读、朗读能力,拓展知识面。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无论是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提高,还是学生鉴赏、朗读能力的提高,都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传统文化素养密不可分。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我们在适应考试的同时,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将文字的书写、语言的表达充分重视起来,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内外活动,创设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思想和思维能力。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我们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课程与教学论》. 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2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G203.1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7-0078-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而要使学生能自觉地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思考一:氛围营造。

学校、班级是—个小社会。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创设读书的大环境,形成读书的好风气。教师可在教室里张挂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并要求学生做到:进门轻轻,走动轻轻,交流轻轻,创设一个安静的读书氛围。这时再放上一段轻音乐,静谧、清幽的环境让学生感觉读书真好!同时教师自己也要爱读书,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能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跟学生一起阅读、分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一定会受到感染、熏陶。

思考二:方法指导。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看书必须同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话,才能酿出蜜来。”然而,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方法。

课外阅读教学最质朴的要求就是要让孩子们“好读书”,能从阅读中体验快乐与充实感,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获得基本的鉴赏能力,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尽量使儿童的课外阅读真实一点、朴实一点,关注孩子实实在在的需要、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课外阅读指导呼唤宽容的空间,呼唤科学的阅读,呼唤对阅读的新的解读和认识,从而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思考三:活动延伸。

当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到一定的时间,课外阅读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对人文内涵有了一定的感悟时,那就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状况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使学生得以把自己的所得展现出来,让他们更热爱阅读。这些活动要灵活、有趣,要能激励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感到喜悦。其形式很多,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书籍、读书笔记,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通过条件创造,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1、尝试日记赠言。

“多读书,多收获;少读书,少收获,一天不读书,一天无收获;一生不读书,一生无收获。”“读书是笔财富,一笔价值无比的财富。”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还可尝试日记赠言的形式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除了教师给学生赠言之外,学生之间也可采可进行轮流互赠。运用这种方法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让他们慢慢地从中悟出道理,久而久之就会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的、主动的具有渴求热望的自我行为。

中、高年级可定期组织学生编辑综合类小报,由各阅读小组组长组成班级编辑部,集中介绍课外阅读获得的各种信息,有文学的,有历史的,有科技的……拼贴可以,手抄也行。

以本班为例,班刊的编辑已有了很大的进步:班刊已由最初的只有几个人的稿子发展到今天全班大多数同学的稿子;从单一的栏目到今天的众多栏目;从习作到小幽默、小实验、科技小论文;从封面封底的“移花接木”到学生自己创作。如此,既锻炼学生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又促使学生进一步的多阅读、多积累。

(2)自编作文集。

可让学生把自己一学期以来的所有作品(包括周记、日记、练笔、读书笔记、考试作文等)进行整理、修改,或打印,或手写,编辑自己的作文集,开学后就留在班级的图书角,作为大家课余阅读的书籍。这不仅是一个整理的过程,还是一个展示的过程,接受检验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实践表明,通过让学生自编作文集,学生在其中表现出了许多思想火花、智慧闪光,此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个很好的反思与借鉴。

3、开设读书节。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可定期设立读书节,举办各种读书比赛活动。低年级可组织学生进行儿歌朗诵擂台赛、绕口令擂台赛;中、高年级可进行古诗文背诵擂台赛、讲故事擂台赛。此外,为了使学生课外阅读不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在读书节中还可举行读书感受交流活动。学生可联系课文内容(节选)介绍自己阅读的原著,介绍自己阅读的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也可介绍课外阅读的与课文相关的读物,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读书节时有的学生带来了《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来谈体会。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是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21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学习化的社会,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知识,形外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日、姜余林,激发阅读兴趣三法[J];小学语文教学;1994年04期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口语交际能力

How to cultivate pupils’ spoken ability in the elementary Chinese teaching

Pan Meiqiu

【Abstract】How to cultivate pupils’ spoken language in the elementary Chinese teaching? The writer has summarized some ways as follows: creating comfortable and harmonious class atmosphere to make them participate in the spoken language actively; combining the text content to cultivate pupils’ spoken language; creating the social condition and big condition for the spoken language; practicing spoken language randomly, finding a foothold in class, walking to the world after class and to the society. The last one is combin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so as to strengthen pupils’ spoken language.

【Keywords】Elementary Chinese teaching Spoken ability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语文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使命。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这是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1.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口语交际。在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活泼、愉快的语言环境,充满温情和人道的同情、关心和支持,关怀学生的生存困境与愁绪,喜爱他们的天真与幼稚,宽容他们的失误和瑕疵,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口语交际的心理障碍。

首先对学生要多一份赏识。赏识是一种爱,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真诚地赞扬孩子时,将会给他们增添无穷的力量。比如“你的声音真响亮”、“你的普通话说得真标准”等,给每一个发言的同学以不同的鼓励。渐渐地,他们的胆子大了,说话的兴趣浓了,觉得与老师、同学交流是一件简单有趣的事情,小小的讲台成了同学们向往的舞台。

其次,学会在活动中沟通的技巧,教育的艺术应体现在吸引力。要采取孩子感兴趣的活动,让孩子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比如你可以突然问“您能说出我们教室有多少块玻璃吗?”“你知道教学楼有多少级台阶吗?”不少学生可能会摇摇头,你叫他/她去数,回来告诉你,这样他们就会一五一十的告诉你,滔滔不绝地跟你交谈了。

2.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课文既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最重要的材料。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一有力载体,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根据小学生喜欢参与、乐于表演等特点,我们可以结合课文设计出一些能表现文章中心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边讲边表演,这是进行口语交际的一条重要途径。

如在教学《雷雨》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雷雨之前,天气有什么变化?蜘蛛怎样了?蝉有什么表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推选代表在全班发言,进而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自由思索:下雨以前还会出现哪些变化?还有哪些小动物会做出自己的反应?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集思广益。这样,在学习中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有的课文结尾言尽而意未了,回味无穷。如《狼和小羊》这篇课文,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针对课文中具有悬念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然后以“小羊最后的命运如何”为主题展开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创设交际情境,营造口语交际的大环境。李吉林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在特定的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乐于交际,善于交流,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

创设情境,激发表达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图片、投影、游戏、故事等手段引进课堂,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培养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3.1 捕捉生活信息,创设交际情境。生活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广阔天地,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如我们针对有些小学生不注意珍惜学习用品,经常损坏或丢失铅笔、橡皮等现象举行辩论会。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以“生活水平高了,有没有必要珍惜学习用品”为主题让他们展开辩论,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老师做适当的点评。通过辩论,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能使他们明确节约的重要性。

3.2 设计主题活动,创设交际情境。我们要经常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互相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围绕主题,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如:教学《找春天》一课,可以组织学生到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郊外去春游,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呼吸大自然的空气,触摸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去寻找大自然中春天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丽。然后让学生把找到的春天,动手画出来,召开以“春天在哪里”为主题的班会,说自己眼中的春天,以唱歌、舞蹈、朗诵等形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同学们对于这些亲眼所见,亲手所画的景物,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表,也就更善于把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更好地进行口语交际。

4.口语交际随机训练,立足课堂,走向课外,走向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口语交际训练应立足课堂,向课外、校外开放;立足教科书,向书外开放。这就是说,在口语交际课中,学习材料的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而更多的是学生的生活。倡导走出灌输、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的教学路子。

篇10

一、 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自然环境,给学生一个惬意的心境

美国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一定要在自由而忍俊不禁的氛围中才能进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培养创新能力,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获得充分的心里自由,这样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去汲取、分析、捕捉知识、灵感,他们的创新思维才能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得以激活。

1.学生围桌而坐凸显和谐

课堂上,实行分组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采用小组成员围桌而坐的形式。这样的座位形式,会让学生联想到全家团聚和坐席就餐时的情景,有一种亲近、和谐、温馨的感觉,便于情感交流、利于思维创造。

2.同等学生一组有话可谈

学习小组分层划分,将同等层次的学生归为一组。学生既没有身处好学生中受压制的郁闷心情,也不存在身处后进生中较不上劲的浮躁心理。反而因层次相同,水平相当的聚在一起,心里更想接近沟通,更想发言交流。

3.师生平等互动放飞想象

分组探究式教学模式,确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它打消了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学生是主体,是能动的学习者,老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质疑、思考、探究、讨论、归纳、创新,老师只起引导作用。在双边活动中,突出学生主体,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充足的时间、温馨的环境,学生定会心情舒畅,自然会插上想象的翅膀。

二.创设一个识字、阅读的认知情境,给学生一个思维的动力

语文教学它既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也离不开特定的认知情境。

1.通过设置认知情境进行识字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借助识字教学这一载体设置认知情境,开发学生智力,开展创新思维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教学中,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探寻汉字造字规律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实践等感官和行为情境的创设加强学习,使其能更好地进行汉字表象识记和意义探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日、人、土、月、木、水”等文字时 ,可创设情境,引出象形字、想象造字情形、思考文字意义,并为学习形声字作好铺垫。在教形声字时,通过形声字构字规律、通过形近字换部首、编顺口溜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创造性地学习汉字。

2.通过设置认知情境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过程。其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在能动的交流对话过程中对语文学习材料的感悟是多元的。因此,老师在指导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培育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首选载体。

通过美文赏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阅读过程首先是学生能动地从课文中收集信息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达到开扩视野,积累知识,丰富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思维。小学语文课本中收集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要通过精读让学生充分吸收其精髓。如唐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老师引导创设情境,可让学生根据诗中的四景绘成一幅优美的画卷,进而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诗文扩写。这样既能增加对诗文美景寓意的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

五、创立一个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通道,给学生一个思维大空间

学生在课内所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更多的知识则蕴藏在课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那是一个辽阔的知识沃野、无尽的知识海洋,那里有供“思维”吐故纳新的动力场,有供“思维”推陈出新的活水源头。我们语文老师应创立供学生直通语文课外的便捷通道,让其穿过通道用课堂所获“渔”的技术,去捕获生活里的知识之“鱼”。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思维开发、情感激发,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