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交通情况调查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路交通情况调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路交通情况调查

篇1

在交调数据应用广泛性方面国外技术要全面、先进得多,通过交调所得的交通数据和信息可在公路工程建设、公路经济运行分析、公路养护管理等方面进行广泛应用。如德国、美国、日本等欧美国家都把交通量统计数据与公众出行、环保监测等方面结合起来。而国内的交调数据由于信息、数据渠道单一等原因仅在公路行业内部使用。近年来随着智能交通技术的发展,国内开始着手研究如何从现有的数据资源中提取或分析出满足各类用户需求的信息作为研究的重点。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启动了国家干线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数据采集与服务系统试点工程,推进重要公路通道及区域路网的智能化交调数据采集与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了部级和七个试点省市(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公路交调数据中心。目前,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多个省市已初步实现国省干线公路全自动化调查,为全国公路交调站点大规模建设、省级数据中心搭建、信息采集与服务积累了宝贵经验。

2浙江省公路交通量调查现状

2003年以来,浙江省公路行业主管部门安装的自动化观测设备,可以实现全天24小时不间断地计数、分车型、自动上报数据等功能。到2015年为止,浙江公路主管部门每年固定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自动化设备的购置。根据2014年浙江省公路交通情况调查资料汇编的数据显示,浙江省国省干线公路上共设有观测站349个,其中国道观测里程3281.15公里,观测里程覆盖率为75.87%,省道观测里程5313.303公里,观测里程覆盖率为84.08%,已初步形成了浙江省干线公路交通量调查站点布局,基本实现了国省道干线公路全自动化调查的目标。随着交通量自动化观测设备的不断投入建设,浙江省公路主管部门建立了浙江省交调数据中心,运用多个公路交通量调查系统平台进行交通量调查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同时,浙江省公路主管部门还自行研发了《浙江省交通情况调查数据中心平台》、《浙江省干线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数据采集与服务系统》等交通量调查数据信息化平台。这些平台的实施与部规划院研发的《公路交通情况调查管理系统》起着互为补充的作用,旨在建设交通量调查数据接收平台、交通量调查数据基础数据库、交通量调查数据处理系统、路网状况分析和预测系统、信息平台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化平台。

3浙江省交通量调查数据处理分析

3.1交调设备位置设置分析

交通量观测站位置的设置往往影响着交调数据的质量。现有交通量调查设备在位置设置上往往更倾向于交通量比较大的路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通量调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其次,部分交通量调查站点的设置没有经过科学合理的分析,往往由地区交调工作负责人主观意见决定。交调工作负责人员往往会考虑靠近站房、便于管理的位置来设置站点,从而忽略了交通量调查的实质意义,造成许多交调站点采购和设置的浪费。同时,固定式交通量调查设备往往受电路、网络、建设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种类的交通量调查设备需要架设龙门架、立杆等昂贵的辅助设备,公路管理部门考虑到财政经费有限、费用过高等因素,通常会选择现成的辅助设备来布设交通量调查设备,使设备设置的位置与原先设想的布设位置造成偏差,影响交通量调查数据的科学性。最后,交通量调查资金匮乏、交通量调查人员责任心不强、人员流动较大等问题都会影响交通量调查的问题。因此,需要对交通量调查站点设置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提出合适、科学的站点设置方案。

3.2交调数据采集方式分析

浙江省交通量调查目前主要采用是线圈、激光、微波三种交通量调查设备,并在部分设备上加装视频监控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但是这几种设备都有其局限性:如线圈式设备安装、维护比较复杂,且地感线圈受地面温度等客观条件影响较大;激光式设备对激光角度设置、参数设置要求比较高,需要反复调教;微波式设备对部分车型分辨率不高,不能达到交通运输部要求的一类设备分车型标准。同时针对浙江省复杂的道路状况复杂,行车过程变道情况多,设备维护和调教及时程度不够,高速公路施工难、不同厂家设备参数有差异等多种问题,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对数据采集环节提出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

3.3交调数据处理过程传输完整性分析

由于电路断电、网络中断、人工错误操作、交通量调查设备故障等原因,所传输的交调数据会存在缺失现象,对数据处理带来很大的误差,影响统计数据的精度。因此如何保证数据完整性以及在数据缺失的情况下用科学的方法补足缺失数据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根据浙江省交调数据中心对数据的长期检测和研究,交调设备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采集数据的,在传输过程中,由于多种客观问题使采集到的数据无法按照制定的时间间隔上传,造成多个时段内数据缺失的现象。这种数据缺失现象理论上可以通过数据补发等措施弥补,但无法完全避免。所以在具体的数据传输中,除了采用一定方式补发或找回数据,还需要对无法上传的数据运用数学模型进行补足。在数据补发方面,根据实际情况,数据补发功能并非适用于所有设备供应商的交通量调查设备,不同设备厂家在数据补发机制研究水平上参差不齐,且《公路交通情况调查管理系统》的数据接收程序也存在部分数据无法接收的现象。因此,急需对数据补发机制进行剖析和研究,对数据补发机制的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在数据补足方面,目前的数据模型需要基于已上传的数据进行换算,从而对缺失数据进行补足,但对于一个时段内缺失过多数据包时是无法进行数据补足的。这种补足机制在正确性、持续性、偶然性方面都有明显的问题,故需对数据补足机制做出详细的研究。

3.4交调数据传输准确性分析

当交通量调查设备或传输线路出现故障时,如线圈式设备线圈破损、设备参数标定错误、激光式设备角度偏差等问题都会造成交调数据的错误,从而不能反映真实的交通状况。因此目前采用一定时期交通量数据同比、环比的方式进行数据错误判断。目前浙江省交通量调查中会以半个月为一周期,对全省交通量调查设备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出该周期的日均交通量数据CTV(N)。运用该周期的数据进行同比和环比,若同比数据大于或小于30%,环比大于或小于20%,则设定该周期数据异常,需要工作人员对该周期数据进行说明。若该周期的日均交通量数据满足以下算法中的一条,即为数据异常:其中CTV为该周期日均交通量;(N)我周期序号;(N-1)为上一周期序号,即同比序号;(N-2)为上两期周期序号,即环比序号。运用该组数学模型得到异常数据后仍需与具体交调站点所在区域的负责人员进行确认,若异常数据情况属于真实交通量的反映,如节假日、道路维修等问题造成交通量变化,则需要交调工作人员对异常原因进行说明,这种运作模式需要交调工作人员具有比较高的责任心和业务水平。而如何对异常数据进行处理或剔除,使其符合真实的交通量水平的方法尚未有实质性的研究和应用。

3.5交调数据应用科学性分析

由于交调设备上传的数据为5分钟一个的原始数据包,所以需要针对公路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把经过预处理的数据从数据库中提取并加工为可以直接应用的信息。根据不同交通量指标的含义及换算关系,将交通量指标数据模型化,以满通管理部门、行业管理以及公众出行的需求。目前,交通量调查的各类分析报表往往仅限于年(月、周、小时)平均日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断面交通量、路线交通量等交通数据方面的分析,没有对公众出行、应急指挥等方面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更未将交调数据与其他行业进行关联和分析。

4结论

篇2

【关键词】 公路交通 噪声监测 控制 措施

1 公路交通噪声污染特征分析

对于公路交通噪音污染来说,其污染性质在物理污染的范围内,之所以称为物理污染的原因是噪音的产生随着声源的产生而产生,声源消失噪音就消失,所以具有无直接后效性、区域性、间歇性以及局部性的特点。但是公路交通噪音污染最大的特征是在公路上产生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先研究公路两侧曾接受噪音的最严重情况。公路交通噪声声源按非稳态线声源,一般折合成连续等效A声级(Leq)综合考虑。

所谓治标应该先治本,控制噪音污染的根本就是控制其源头,即控制公路上的机动车让其减少或者不产生噪音。经过调查发现,轮胎摩擦路面、排气系统以及发动机是产生污染的源头。研究表明,机动车在时速低于70km/h行驶时,机动车发动机和轮胎摩擦路面产生的噪声占机动车噪声的64%。而当机动车时速高于70km/h行驶时,尽管相关研究人员已对路面与轮胎做出改善,但仍不能阻止高强度噪音的产生。

2 噪声状况监测与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公路对公路噪音的监测情况,我们选择了××省道,对其2014年1月至2月的噪音情况进行搜集。

2.1 监测情况说明

(1)测量时间段选在每天的三个交通高峰时间,即9:30-10:30,16:30一17:30,21:30一22:30,每个时段连续监测1h;(2)选取省道上路面约为12m宽的双车道。测点位置为距离路肩8m处,离路面高度为1.0m处。(3)测量仪器为国产hs6280d型噪声频谱分析仪,并配备hs4782a型打印机。

2.2 监测结果分析

××省道在交通高峰时段内92%的时间噪声值分别达到了73.9db和62.4db,45%的时间噪声值分别达到了75.2db和72.9db,12%的时间噪声值分别达到了85.4db和80.0db,大大超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环函(1999)46号(关于公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噪声适用标准有关问题的复函》的规定,在距离公路中心线100米范围内,噪音值必须保持在夜间55db(a)、白天70db(a)的范围内。因此,为保证噪音附近居民的正常起居,我们必须及时的采取措施来解决噪音污染的问题。

3 公路交通噪声控制措施

3.1 声源的控制措施

要想控制噪音的产生,控制声源似乎成为最有效的方法。因此,针对生源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降低机动车的数量或者改进机动车的设备,使噪音从根源上减少。但是这种措施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即使减少一半的交通流量,噪音也只能降低3dB;二是取代产生高噪音的机动车,或者尽量限制高噪音机动车的活动范围。采取这种措施,驱噪效果很明显,有的路段噪音可以减少5~10dB;三是对新生产的机动车各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将其产生噪音的能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虽然听上去很有效,但是具体的实施还需要金钱及政策的支持;四是为节省资源,在不取代旧的或高噪音的机动车前提下,按照噪音的排放标准对机动车进行技术上的维护。

3.2 公路设计及选择上的控制措施

如果机动车产生噪音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只能从公路的选择上寻找较低噪音危害的方法了。首先,更改公路的走向。在修筑公路时,尽量选择偏离噪音敏感点的地段,可以有效的降低噪音污染;其次,改善公路内部的结构,增加吸音材料或改变路面材质。比如:修筑橡胶沥青混凝土路面,一般可以使公路交通噪音降低3~5dB。修筑多孔混凝土路面,在减少轮胎摩擦噪音的同时,还有防滑的作用;第三,尽量减少公路中纵坡的存在,防止机动车因加大马力爬坡产生噪音;第四,修筑低堑公路或者隧道。利用有利的地势修筑公路,可以有效地降低公路噪音污染程度。

3.3 降噪路面

很多情况下,噪音的产生是由于轮胎摩擦路面产生的,所以修筑降噪路面就显得意义重大。降噪路面,又称排水(或透水)沥青路面或者多空隙沥青路面,它的原理就是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普通沥青路面的基础上,铺上一层特殊的沥青混合料,这层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很高,一般为15%~25%之间,有的达到30%。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和普通的沥青混凝土路面不同,通过对比两者养护状况、使用条件、使用时间以及表面层厚度发现,这种降噪路面可以使公路交通噪音降低3~8dB。降噪路面的使用,有优点但也有缺点。由于路面本身的多空隙构造,在减少噪音的同时还能增加雨天的排水能力,使行车更安全。但也是因其多空隙构造使空隙易被阻塞,耐久性较差。

3.4 种植降噪绿化林带

众所周知,绿化植物及树木具有驱除噪音的功能,试想由它们形成的绿化带驱音效果应该会更好。因此,为降低噪音的危害,我们可以选择在公路的两旁合理的种植树木,但这种树木并不是随便的都可以,我们还要考虑种植成本、树木长成的形状等等,保证它们在不妨碍交通的情况下,能够起到消除噪音、清新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有关调查显示,如果绿化带的宽度不小于10米,那么它就可以至少降低公路交通噪音4~6dB,原因就是机动车产生的噪音投射到植物叶片上,27%的噪音会被叶片吸收,而剩余的噪音会被叶片反射到各个方向,从而降低噪音的强度。因此,种植降噪绿化林带最大的优点就是保护生态的同时,降低噪音,但缺点是早期的驱噪效果不明显,并且占地多。

4 结语

随着我国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公路交通噪声污染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政府等相关部门在控制公路交通噪声污染方面也投入了越来越多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但是,就目前对于公路交通噪声污染的治理情况来看还有所欠缺,控制措施的应用及技术上还存在不足,我们应该结合公路现场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才能以最少的投入,最大程度的解决公路交通噪声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篇3

一、前言

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才能够使交通运输稳定高效的发展得以促进,所以,既要重视交通运输业发展过中的各种问题,又要将优化和改善的策略制定出来,从而使我国公路交通运输可持续的发展得以促进。

二、公路交通运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结构性的矛盾

我国经济在快速地发展,也提高了客货运输的总量,但是,由于运输内部管理和运输方式,都存在问题,很大程度影响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主要因素就是公路交通运输行业自身的体制,对社会经济实体发展有直接的影响[1]。而且公路交通运输行业内部没有将一个完整运输体系构成,公路运输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通畅度欠缺[2]。另外,不同运输方式发展的过程中,融合的时间过程也应该有,才能够使公路交通运输行业整体性得以保证。

(二)城市内外交通衔接通畅性欠缺

从当前来看,城市内外交能衔接通畅性比较差,致使城市内外的旅客乘公共汽车时,一系列的换乘比较复杂。其原因就是城市的公共交通设施当前一体化发展还比较滞后,城市发展的规划与客运枢纽不协调,致使城市交通出行中一些问题存在其中,不但使乘客乘车的成本增加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三、循环经济模式下公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建立健全

我国经济不断地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订也在不断地深入,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地域经济实力,构建公路交通的运输体系,配置不断地进行优化,将完善运输方式制定,使公路运输网运行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断地提高运输的效率,并且不断地降低自然资源消耗,从而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另外,公路运输资源也应该合理地应用。强化改善运输质量和效率,全面提高公路运输的能力[3]。

(二)合理科学地规划公路网基础建设的内容

建设公路网的过程中,既要调查和勘测以及分析,又要将路网现有的状况进行评价和剖析,结合客货流分布的特点,根据运输量和交通量生成变化特征以及发展态势,进行规划,建设公路路网的布局既要有秩序,又要合理。从当前来看,建设公路网,不但要将以上的原则遵循,而且,还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合理科学地进行安排,建设运输网络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各项细节,建设公路网基础上,应该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的重点,并且建设范围和地理环境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考虑到其中,结合不同的地域条件,将不同的方案制定,运用与构建路网适应的方法,使建设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效率不断地提升,科学且综合地进行规划,从而使建设路网长期的发展战略得以促进。

篇4

近年来,我市普通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迅猛,国省道干线公路网络化已初步完成,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作为道路的组成部分,交通标志标线的日常养护水平直接影响到道路营运过程中安全、舒适、快速、高效运行和整体功能的全面发挥。设置和养护管理好交通标志标线,可以大大提高公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提高行车的舒适性和便捷性。反之,如设置和养护管理不当,极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造成法律纠纷。

养管基本情况

目前,天津市由我市政公路管理局负责养管交通标志标线的普通公路里程共计3130.55km,养管交通标志共计14507块、交通标线116.9万平米。其中10795块交通标志是在2009年以后按照新国标5768-2009更新设置的,占总数的74.4%;2009年以前设置的交通标志为 5679块,占总数的25.6%。尽管《新国标》之前设置的老标志仍然占到标志总数的25.6%,但是其中相当一部分仍能发挥传递各种交通信息的功能,尚存在着较大的利用价值,可通过每年的专项提升改造及改扩建项目逐步更新。我市普通公路交通标志损坏率较高,每年破损、丢失的交通标志均在1000块以上,维修费用近300万元。

我市普通公路新铺路面一般施划热熔标线,而日常养护由于资金有限,主要以冷漆标线为主,其有效寿命期一般为4-8个月,但个别路段交通量过大,其实际有效寿命期仅仅为2-3个月。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市普通公路建设的快速推进,从市领导到普通交通参与者均对普通公路交通标志标线的养护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深入的调查分析,我市普通公路交通标志标线养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养管经费短缺情况日益严重

导致养管经费短缺情况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养管设施量不断增大

1)、随着天津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大中修及改扩建项目随即增多,道路也随之加宽,交通标志标线设施量相比改造前有大幅度增加。

2)、近两年来,随着天津市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公路两旁建筑物的不断增多,公路上的路口也随之增加,横向标线及异型线数量不断增大。

2、养护成本上涨

1)、近几年养护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油料费、机械费、人工费也相应的大幅增加,直接带来了养护成本的升高,使原本养护资金短缺的现状雪上加霜。

2)、施工措施费用增加

以天津市中心城市放射线为主的路段,由于交通流量大,使得交通标志、标线的日常养护很难在白天进行,必须在夜间等到车流量小的时候才能进行施工,因此导致增加大量的措施费(例如:施工中要增加安全设施费用,安全疏导人员费用,护线车辆费用),而且严重降低了施工效率,从而增加施工成本。

交通标线施划标准不统一

《国标》中没有对一些道路标准断面的施划标准进行统一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的弹性。不同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对国标的理解不一样,致使同等道路断面形式施划的交通标线却五花八门。

部分路段的交通安全设施以交通标志标线为主,缺乏其它安全设施的配合,致使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交通标线日常养护多以冷漆标线为主,而冷漆标线存在耐磨性差、不反光等缺点。

因标志版面为铝合金,杆件为钢管,部分路段存在肆意偷盗行为,造成大量单柱式标志的丢失。

华北地区雾霾天气加重,交通标志版面易被污染。

建议和对策

为了全面提升我市交通标志标线的养管水平,建议采取以下建议和对策:

加强对交通标志标线养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必须从思想上统一认识、凝心聚力,把完善标志标线管养工作作为提升公路管理机构形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抓实、抓好。只有真正统一了思想,才能做到“建养并重、强化管理”,才能做好标志标线的管理工作。

加强交通标志标线的统一管理与养护机制

目前,全市由于各设计、建设单位对《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的有关原则性和推荐性条文理解不同,造成实施的交通标志和交通标线形式各异,极易对交通参与者引起很多误导。因此,必须加强全市公路交通标志标线统一管理和养护机制,全面推广地方标准《天津市公路交通标志设置技术规范》(TJG D81-2011),才能使全市公路路路网交通标志标线形成标准统一规范、信息设置科学有效、信息传递顺畅的交通引导体系。

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满足公路行业发展的需要

尽快培养一批既懂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知识,又精通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与管理的专业技术力量,切实解决技术队伍薄弱,靠老经验、老套路管理标志标线的现状,增强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适应公路交通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需要。

篇5

关键词:公路交通;自动检测;信息技术

1.概述

公路交通量调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其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是公路规划、设计、大中修和养护管理的不可替代的第一手资料,是评估、决策公路交通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的科学依据,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在规划一个经济区域时,往往离不开交通资料。

我省是交通量调查和数据计算机处理在全国走得较早的省份之一。目前,我省有干线公路连续式交通量观测站15个,间隙式交通量观测站241个,县乡道间隙式交通量观测站1746个,总观测里程27677.4公里,其中,国道1779.3公里,省道5095.5公里。二十年来,公路部门为收集公路交通量资料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为公路交通网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观测手段从原始的手工记数到机械计数器,发展到目前的自动观测仪器。

2.公路交通信息技术的第一次飞跃

我省公路交通量调查是从82年开始的,当时车流量不大,国道上日平均最多不过1300~1400辆。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公路交通流量逐年快速上升,使得人工记数难以招架。有资料表明,我省的几条国道从1982年到2000年交通流量增长了7~9倍,如果当初的车流量用人工记数不会有问题,那么,上了5000~6000单个人记数就比较困难了(除了记数,还得整理每小时的合计数)。上了1万辆就得两人一个班,一天24小时分三班要6个人,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非常辛苦。每一个连续式观测站是常年累月天天如此,由此可见投入人力财力之多。90年代中期我省引进北京有线电厂率先开发的TAM自动观测设备,并开发和完善了交通量数据处理软件,这就是我们走出困境的第一次飞跃。TAM自动观测仪器的使用和数据计算机处理,解放了烦琐、枯燥的人工劳作方式,也使得交通量数据处理真正走上计算机化。这是一种采用电磁感应原理的装置,路面下埋设探头,当汽车从探头上驶过,切割磁力线,产出感应电流,经放大后输入触发器记数并保存。它的工作过程如下:

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设备,到目前为止,我省干线公路上的交通量观测站基本上安装了这种仪器。如今,车流量继续上升,社会对公路交通信息精确、快速和多方位应用的要求,使得我们现有的技术相形见劣。具体来说,有以下不足:

1.精度不够高,不能分车型,难以满足2个95%精度要求(数量精度和车型分类精度)

2.稳定性差(受气候影响较大)

3.路面深开挖也是一大不足,况且经常出故障经常挖

4.不能检测轴载

5.数据难以迅速汇总

综上所述,我们又一次陷入困境、面临危机,开发新的信息技术势在必行。

3.公路交通信息技术一定要有新的飞跃

发展大交通,要有大信息。笔者以为,公路交通信息的内容要更丰富,应用的范围应拓宽,手段要计算机化。公路交通信息的综合应用,除原有交通流量数据统计外,至少,应包括超限运输管理,养护管理(包括大中修),规划、预测等。就车辆数据收集来讲,目前,国内已有一些新的技术开发并趋于成熟,这是十分可喜的,使得我们开发新的信息系统在技术上完全可能。有一种压电感应设备,具有高灵敏度和精确度,稳定性也好,检测车辆的工作原理如下:

设压电板a、b,它们之间距离为s,当车前右轮触a时,打开计时器并设时间为t1,当车前左轮触b时,记下时间为t2,这时可求得车速为V=S/(t2—t1);同理,当车后左轮触b时,记时间为t2‘,这时,可测得车辆前后轴距L=V*(t2’—t2);对于多轴车辆或带挂车辆,可分别测得各轴与第一轴之间轴距,然后给予一一保存。由于车型的轴距是限定的,它的轴载也是有限制的,根据这些规定可编制一张信号对照表,存入处理器内部,当车轮压板时,产生电流信号,电流的大小与轴载重量成正比,与车速有关(可以通过试验测定)。记录车辆的左、右、前、后各轴的压电信号,经A/D转换和放大,并与对照表进行对比,车辆的总轴载为各轴载的总和,还可换算成标准轴载。车辆经过这样处理后可得到一张检测报告单:

这些信息保存在处理器内存,通过电缆随时可传送到中心计算机。在此技术上开发公路交通信息系统,可采用Windows操作平台,MSSQLSERVER.7.0数据库,保持历年数据便于查询、对比。其优势:

1.全自动检测,无须人员值守

2.自动分车型,自动检测轴载

3.不需路面深开挖

4.精度高、稳定性好5.数据汇总迅速

系统流程图:

数据流程图:

系统功能层次图

这个系统应当留有扩展功能的空间。

4.超限运输管理简述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路和桥梁数量少,承载能力较低,国家尚缺资金进行大规摸新建和改建。近年来,汽车工业的发展和社会对公路运输需求的推动,大吨位汽车逐年增多。由于大型车以及货车超载导致的高轴载质量的破坏作用,一些地区的水泥路面破损相当严重,油路严重龟裂网裂,一些桥梁严重损坏,公路、桥梁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这种现象越演越烈。运输部门由于超载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远远不能补偿公路管理部门在公路、桥梁养护和改造方面多支出的费用,这种偏面追求运输效益,反而损坏了社会的总体效益,同时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超限运输对路面的影响主要通过轴载来反映,许多国家的公路部门,对汽车轴载质量与路面强度及使用寿命的关系,作了许多专门研究和试验,提出了著名的“四次方法则”,用公式表示K=(P/P.)

4式中:P任一轴载质量

P.标准轴载质量(100KN或60KN)

KP对路面的作用次数换算成P.对路面的作用次数,也可称为破坏系数

根据交通部2号令、《公路法》和有关对超限运输的处罚规定,自2000年4月起,在全省范围主要公路干线上设点,对超限车辆进行卸货、收取赔(补)偿费等,对情节恶劣的进行罚款处理。目前使用的是一种人工操作的称重的仪器,整个工作流程如下:

其特点:

1.干预公路正常通行较多

2.动用人员多,效率低

3.慢速称重(小于5公里/小时)

采用新的压电感应设备后,自动判定超限和测定超限数额,对于超限车辆,系统自动打开摄像机,摄入超限车辆图像并通知前方做好超限处理准备。工作流程如下:

该系统优势:

1.不干预公路车辆正常行驶

2.称重迅速、准确

3.人工介入少,效率高

5.交通流量统计简述

本功能对公路交通量的日报、月报、年报、车型分类、混合折算、高峰小时排列等等进行统计处理,内容与现在使用的软件处理报表相似,这些报表报送交通部或提供给有关部门做进一步分析研究。

6.公路养护简述

公路养护计划、经费安排的主要依据是在现有道路条件下交通流量的状况,特别是汽车轴载量,汽车流量大、吨位大的道路,要求更多的经费用于养护。

7.规划预测简述

通过对历年交通量的对比,可以得出它的增长率,以此,又可预测几年后的交通流量。它的数学模型:

xn=x1(1+a)n

a=n√xn/x1—1

式中:a某阶段年平均交通量增长率

xn某阶段最末年年平均日交通量(辆/d)

x1某阶段第一年年平均日交通量(辆/d)

篇6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在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也面临着众多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因此,低碳经济模式在此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现在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以,我们能够看出,低碳和低碳经济的概念已经开始传入经济领域的各个行业当中,而公路交通运输业也不例外,现在,我国的低碳运输系统发展得还很不成熟,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2007年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4.36亿吨,预计到201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5.22亿吨和11.08亿吨。因此,结合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公路交通运输业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对于公路交通运输业来说,如何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低碳运输系统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公路交通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在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趋势下,公路交通运输业需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占率优势,结合自身发展前提,在良好的经济环境下进行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得到巨大的发展和提升。

2、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和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低碳模式分析

2.1 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发展模式开始被引入我国,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低碳经济”的概念,是相对“高碳经济”而言的,其定义可以总结为:低碳经济是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基本特征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以资源的高效及循环利用为中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从根本上完全抛弃了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不恰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概念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是非常前沿的经济理念,旨在减少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碳足迹。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是以可持续发展观点为基础和基本原则的,低碳经济通过科技创新、产业更新等多种模式和手段,结合生态学、环境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来对人类的经济活动进行指导,从而达到环境和人类的和谐发展,因此,在经济活动当中,要求各种物质和能源在利用过程中,能够进行循环和可持续利用,从而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经济目标,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2.2 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低碳模式分析

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公路交通运输业作为一个高能耗的经济行业,需要顺应这一趋势,沿着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走下去,因此,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低碳经济模式可以系统的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遵循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在从事生产活动的过程当中,对于能够进行循环利用的资源要尽量进行循环利用,不能够进行循环利用资源要提高其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经济发展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有序原则,从而达到资源循环使用的目标。

(2)对于公路交通运输行业来说,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需要坚持的首要原则便是在输入端进行减量化,也就是要求公路交通运输企业在源头上要考虑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效率,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当中,要用最少的原料和能源,实现相应的经济目标,素以,公路交通运输企业要从根本上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尽量避免浪费,从生产源头就进行资源的节约以及环境保护的种种工作,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

(3)道路运输企业资源的资源化为输出端,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系统管理及服务等方面。目的在于再次资源化废弃物,减少最终处理量,通过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顺序来处理废物。

所以,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公路交通运输业当中,依照低碳经济模式,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公路交通运输企业的低碳经济层次模型可为低碳经济评价提供相应的理论方法和依据。

3、公路交通运输企业的低碳经济评价层次结构

一般来说,公路交通运输企业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1)专家评价方法;(2)数据分析法;(3)层次分析法;(4)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5)模糊综合评价法;(6)灰色综合评价法等。对于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评价而言,其所涉及的方面有一定的层次性,很难进行估量,所以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公路交通运输业低碳经济的发展程度进行评价,相对于其他的评价方式来说,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3.1 评价目标

在公路运输企业中运行低碳经济模式,充分地体现出企业自身的低碳经济实现形式,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其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对于企业自身的社会目标和社会责任,便是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资源化,也就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因此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的评价目标为:

(1)对公路交通运输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充分了解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情况及其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从而为公路交通运输业和其他经济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

(2)监测目前的发展状态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的评估:分析和整理能够全面反映公路交通运输企业低碳经济评价数据和资料,结合相关的评价结果,对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并全面预测未来的发展情况。

(3)为公路交通运输企业提供优化管理决策的依据:基于以上的评价结果,充分考虑其他的发展因素,为道路运输企业优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3.2 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构建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基于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设计原则来构建指标体系层次结构。遵循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机理,将目标层设定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同时按照低碳经济的基本原则,将一级子目标设定为减量化指标以及再利用和资源化指标。再考虑到清洁燃料车辆的使用可实现无害化生产,也将无害化指标设定为一级子目标。在一级子目标下设定指标层,即相关具体指标如单位周转量固定资产、单位周转量直接生产资源、单位周转量占地面积、单位周转量辅助生产资源、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废旧资源再利用率等。

3.3 评价指标计算

3.3.1 减量化指标

减量化指标指的是在生产中所消耗的种种资源的总值,如单位周转量固 定资产、单位周转量直接生产资源等等,在计算当中,各指标数值越小,越能够充分说明低碳经济发展的效果和作用。

(1)单位周转量占地面积=企业占地总面积周转量(占地面积指的是企业占用土地面积总和);

(2)单位周转量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总额/周转量(固定资产以企业财务报表中固定资产科目所列资产总值计);

(3)单位周转量直接生产资源=直接生产资源总量/周转量(直接生产资源包括汽车、轮胎等);

(4)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能源消耗总值/周转量(能源包括燃料、电等能源)。

(5)单位周转量辅助生产资源=辅助生产资源总量/周转量(辅助生产资源包括维修、安检、清洁设备等)。

3.3.2 再利用及资源化指标

再利用指标是指道路运输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要延长资源的使用时间以及使用时效,达到较高的使用效率。这主要包括直接生产资源以及辅助生产资源的利用率。相关计算为:直接(辅助)生产资源利用率=已用直接(辅助)生产资源/直接(辅助)生产资源总量。资源化指标主要是指在在生产过程中对陈旧落后的生产资源的再利用程度,主要包括废旧资源再利用率等。而其计算公式为:废旧资源再利用率=再利用资源/废旧资源总量。

3.3.3 无害化指标

无害化指标反映着清洁低碳能源的使用状况,评价指标为使用清洁燃料载运工具比率,相关计算为:使用清洁燃料载运工具比率=使用清洁燃料载运工具数量/载运工具数量。再利用及资源化指标、无害化指标越接近1,说明低碳经济的发展效果越好。

在构建层次结构模型以及建立标评价体系后,便依据层次分析法为基础,结合专家调查法、标度法等来确定各层次以及各元素的权重并建立判断矩阵,最终评价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效果,并实现评价目标。在进行低碳经济评价时,考虑到各公路交通运输企业在经营模式上的多样性,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进行考虑,并对上述指标和层级结构进行修正和完善,对自身发展低碳经济进行全面的评价。

4、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由此可见,交通运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低碳转型对社会经济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发展阶段越高级,低碳转型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就越小。交通对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生活水平等有着巨大的影响,交通运输领域的低碳化不能够阻碍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调整。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程度还远低于发达国家。在未来一段时间,据统计,运输量与经济增长水平有着巨大的联系。因此,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深入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公路交通运输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道路运输企业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4.1 基础设施建设

在进行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情况,优化资源配置,本着节约的原则,不盲目进行建设,尽量通过改造的手段进行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从而恰当地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4.2 运输车辆的使用

与传统燃油型汽车相比,混合动力汽车、压缩天然气(CNG)汽车及电动汽车均可较大幅度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根据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2008年的调查报告《中国蓄势待发:电动车的机遇》,我们发现,在其生命周期内全混合dylw.net动力汽车能够减少接近六成的的碳排放量,在现有内燃机技术条件下,如果用小型电动汽车来代替燃油动力汽车,可减少接近2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果电力供应更加多元化,有50%的可替代能源,电动汽车可以给中国带来49%的二氧化碳减排放。在能耗问题上,清洁能源汽车便能够节约50%以上的油耗,而电动汽车就完全不需要任何油耗,若我国的汽车中有三成为电动汽车,大约70亿桶以上的石油将会被节约下来。

所以,低碳交通工具已经成为未来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清洁能源的作用,不断增加清洁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进一步减少燃油汽车污染和碳排放空间,从而逐步减少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的排放,甚至实现零排放的标准。

4.3 经营管理方面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充分关注并了解各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使用情况,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引进和使用,并要结合市场现实情况,预测市场的未来走向,并对企业内部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如企业车辆的使用、能源成本等,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提高企业收入和设备的利用效率。

4.4 信息技术应用方面

结合信息技术的运用,进行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提升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水平与服务能力,尤其是在运输车辆的管理上,充分运用可视化管理技术、集成化管理技术、智能技术等,以此达到延长运输资源使用年限,并提高运输效率和安全性的作用。

4.5 生产经营方面

随着现代企业模式的发展,企业应该改善自身的生产经营模式,持着开放的态度,学习新的生产经营理念,尤其是在公路交通运输业当中,可以利用先进的车辆调度模式,从而有效保证车辆利用效率最大化等。

5、结语

在公路交通运输业进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首先要考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车辆选择、高科技等方面,充分考虑公路交通运输业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相应对策,并且要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制定相应对策,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赵涛,徐凤君.低碳经济概论.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328国道扬州段;安全保障工程;设计对策

一、项目路段基本信息

1、路线走向:328国道扬州段东起扬州市与泰州市交界处的界沟桥(K76+554),西止宁通高速江都立交桥(K104+085),由东向西走向,全长约27.531km。

2、设计速度:100km/小时,限制速度:80km/h。

3、公路等级:一级公路。

4、路基、路面宽度:K76+554-K99+370段路基全宽32m,其中16m快车道,无中分带,2×2m绿化分隔带,2×5m慢车道,2×1m土路肩。K101+665-K104+085段路基全宽51.5m,其中23.5m快车道,无中分带,2×4m绿化分隔带,2×5m慢车道,2×5m人行道。

二、项目路段安全隐患及设计对策

隐患1:一级路未设置中分带。

目前项目路段未设置中分带,仅仅采用间距为50cm的热熔双黄线分隔对向行驶的交通流。

设计对策:原双黄线改为震荡标线并增设突起反光路钮。

考虑到新G328将选择新线改建,本项目路段将下放为市域道路,根据事故调查分析因无中央分隔带引起的安全事故极少,所以从工程施工难度、对现有交通影响、工程造价等方面综合比较,结合方案设计审查会会议精神,推荐采用震荡热熔标线替代原有热熔双黄线。

根据事故调查可以看出项目路段夜晚事故发生率较高的特点,增设突起反光路钮可有效提高夜间诱导作用。

图1 328国道重、特大事故发生时间统计图

改造方案:将原间距50cm的普通双黄线改造为震荡热熔双黄线,震荡热熔双黄线中间每隔5m增设突起反光路钮。

隐患2:G328与S233平面交叉口存在复合隐患。平面交叉+弯道超高段(4%全超高)、交通岛设置不合理、缺人行信号灯及人行标线。

该平交口两侧全超高段出现多次交通事故。根据现场分析,该段全超高路段横向坡度较大,在该处设置平交口后,安大公路南侧左转弯至G328国道时,由于半径较小及车速较快等原因,大型货车在此处易产生侧翻的事故。

设计对策:进行平面交叉口改造设计。

改造方案:平交设计根据主线与被交道路情况,并满足平面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优先保证主线畅通,提高通行能力。

本次改造通过在平交口东西两侧设置过渡段的形式,将该平交口路段4%全超高逐步过渡为2%全超高,减小平交口横坡坡度;并对平交口导流岛及导流线同步进行改造,由原来双向五个车道改造为双向六个车道,使平交口渠化更为合理,减少平交口拥堵现象,提高道路整体通行能力。

图2:S233平交改造前图片 图3:S233平交改造后图片

隐患3:侧分带开口众多。

项目沿线侧分带开口众多,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a、小平交道口;b、工厂企业门口;c、原侧分带间距开口。

设计对策:

非集镇化路段现状情况:小交叉口开口较多、缺标志、标线

整治措施:合理归并,集中开口。

集镇路段:交叉口开口原则1km范围内允许2个交叉口,侧分带高大树木进行修剪(2.0m以下)。主道设置标志、标线,次道路设置让停标志。

集镇化路段:交叉口开口原则1km范围内允许2个交叉口,主道设置标志、标线,次道路设置让停标志。

非集镇化路段:交叉口开口原则1km范围内允许1个交叉口,主路设置标志标线,次道路设置让停标志。对路侧影响视距的植物进行修剪。

项目路侧分带封闭道口20处,新开侧分带道口3处;侧分带封闭警示桩234根,有效减少两侧车辆和行人对328国道通行的横向干扰。

隐患4:部分平面交叉路段缺少相应安保设施。

本项目部分平面交叉口路段缺少相应的标志、标线现象。

设计对策:

通过明确路权,完善相应的标志标线。

通过对平面交叉口安全设施完善,车辆按照期望的轨迹行驶,车流的稳定性得到提高,交叉口安全性得到显著提高。

隐患5:事故多发路段。

①弯道+平面交叉(附近有学校),K96+790

设计对策:平面交叉的渠化设计归并开口,设置提醒标志,设置震荡标线,学校路段限速60km/小时,学校放学时交警现场交通指挥。

②大陡坡+平面交叉K83+400(主路缺标志、标线)

设计对策:

主路设置人行警告标志、人行横道标线及震荡标线,接入道路是大陡坡设置停车让行标志。

③集镇路段慢车道车辆乱停乱放占道严重,特别重要平面交叉口。

设计对策:设置禁停标志和城管部门加强管理,整治交叉口。

④非集镇化路段慢车道被高大树木占用。

设计对策:修剪树木,2.5m以下净空无树枝。

三、项目实施安保工程后效果初步评价

从上表可以看出,项目路段实施公路交通安全保障工程后,重、特大事故有所下降。我们将在今后几年内,不断关注项目路段安全隐患变化情况,认真总结项目路段公路交通安全保障工程设计经验及教训,将设计成果推广到更多的项目中。

结语:

公路交通安全保障工程是民心工程,也是实事工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公路交通安全保障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公路交通安全保障工程设计相关人员,都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新工艺、新技术运用到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保障工程建设中,以适应我国的公路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九号);

[2]《公路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3号);

[3]《公路项目安全性分析指南》(JTG/TB05-2004);

[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5]《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

篇8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不断增加,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管理逐渐成为了当今交通运输行业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研究国内外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管理的发展和现状分析,对于我们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管理系统和体系,提高我国高速公路救援系统的高效经济以及安全运行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字:高速公路 救援管理 现状分析

引言

自1999年开始,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高速公路的覆盖范围在不断增加。并且,在2006年以后,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年增长速度近1万多公里。虽然,我国高速公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基础硬件设施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我国高速公路的运行管理、路政管理和路况监控管理还没有发展到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水平。这就导致了我国高速公路的事故发生率高和事故救援效率低、人员伤亡率高的矛盾状况。面对这样的严峻局势,我国开始对高速公路的运行管理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来预防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减少高速公路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高速公路的事故发生率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可以预防,但不可能彻底消灭。因此,在高速公路事故发生后,采取行之有效的紧急救援措施,对减少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降低交通事故带来的社会影响,预防事故连锁反应的发生,保证高速公路快速、通畅的运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研究现状

高速公路事故紧急救援管理作为预防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和减少事故造成损失的重要策略之一,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取得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善的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管理体系。这些国家在高速公路的出入管理、路况监察、信息通信和紧急救援等各方面建设已经非常完备和科学,并能够当事故发生时,在最快的时间内将救援信息传达到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并且保证救援队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对事故造成的伤员进行救治、对交通进行疏通管理和对事故状况进行收集和分析。这就有效的减少了由于交通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交通拥堵和事故二次反应带来的经济损失。

1、美国

在60年代早期,美国Detroit的交通工程师发表了有关不同等级公路的交通事故发生频率的调查研究报告。在70年代中期,美国加州交通局大量报道了关于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在洛杉矶地区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管理应用中的最新进展情况。在1998年,美国TRB组织完成了一个关于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的综合报告DD《高速公路紧急事件ITS研究》。并在2002年,出版了《高速公路紧急事件救援事件管理(四)》[1]。在这两份报告中都提到,美国已经拥有了一套运用比较成熟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管理系统DD高速公路事故管理(Freeway Incident Management-FIM)。FIM过程是一个相互辅助、相互协调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包括7个组成部分,即:救援前期规划、事故原因调查和取证、救援反应时间、事故现场管理、现场清理时间、驾驶人员信息收集和恢复交通时间。

另外,美国具有完善的高速公路路况信息和交通运行情况监控系统[ ],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对高速公路上发生的一切事故和情况进行监控。而且,美国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还对美国的高速公路易发路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安排巡视人员在高速公路事故易发路段进行日常巡逻,以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并对事故实施救援。不仅如此,美国还建立了科学的信息决策系统,当接受到高速公路事故报警后,系统就会立即向最近的救援站发送救援指令,同时向医院发出救护指令,并确定最佳的救援路径帮助救援管理部门尽快到达事故现场进行救援。

2、 德国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设并拥有高速公路的国家,于1932年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DD波恩至科隆的高速公路。目前,德国的高速公路总通车里程达到了1.1万多公里。德国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拥有先进的通信信息管理系统,这个通信系统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专用通信网络、紧急电话报警系统、信息采集系统、信息显示和系统、监控管理中心。正是由于这五个部分的紧密合作,保障了德国高速公路事故发生率低、救援响应时间短、救援效率高、事故造成的伤亡率低等状况。

3、 日本

1971年,日本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交通安全政策法》,同时开展了“交通安全基础项目”,这个项目的实施周期为五年一次。在1992年,日本政府成立了道路交通事故研究所和数据分析研究所,对日本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进行研究和分析。这些研究所的任务是将搜集到的日本各地区的交通事故信息建立数据库,并从人、车、路、环境等不同角度进行全方位的对比分析,找出日本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特点、发生规律、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

在日本,对高速公路事故救援实行事业单位救援方式[2],即把高速公路的事故救援任务交予高速公路运行管理部门。这种事业单位救援方式大大减少了日本高速公路事故紧急救援的响应时间,提高了救援的效率。不仅如此,日本还针对本国的交通现状,改进了日本的救援与救护系统的联系。日本的医护人员可以在救护途中就对伤员进行救治,这就减少了救护车在路上的耽搁时间,为救治伤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我国政府和学者开始意识到高速公路事故紧急救援体系对于高速公路管理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不断研究和探索。在1998年,同济大学的杨晓光教授提出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防与紧急救援技术。在2000年,他又发表了《先进的高速公路交通紧急救援管理系统》[3],这使我国的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管理进入了系统研究阶段。2003年,杨晓光教授发表了《基于ITS的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管理系统研究》,使高速公路的救援管理与现代信息管理技术联系并结合在了一起。在1997年8月,上海市公路管理处与同济大学对合作开发的高速公路事故紧急救援管理系统进行立项。目前,该项目的系统调研、系统分析和系统构造等几个阶段的工作已经完成,并开始步入调试阶段,对系统进一步完善。

三、结语

由于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时间短、发展速度快、车辆增长率高等原因造成了我国的高速公路管理水平还处在一个比较落后的状况。当高速公路发生事故时,不能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最有效的救援措施,导致了高速公路事故二次反应带来的更大经济损失。

另外,由于受到具体国情的影响,我国不可能像德国一样建立起全国统一的高速公路救援指挥中心,也不可能像日本一样,救援车随时待命。我国受到地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我国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系统的建设必须把经济利益和救助效率高度的统一起来,而且还必须做到救援站选址和救援力量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 PB Farradyne. Traffic Incident Management Handbook[M]. New York: U.S.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 2008

篇9

在设计阶段公路护栏安全评价过程中,公路护栏基本防撞等级的计算是一个定量的过程,通过预测运行速度及车型组成确定一个防护能量的计算公式,得到的防护能量再确定对应的防撞等级作为公路基本防撞等级;公路护栏修正防撞等级是一个定性的分析过程,通过归纳总结国内高速公路护栏防撞等级的设置原则,结合我们对路侧危险度的判断,定性的得到护栏修正防撞等级。

二、公路路侧护栏的评价方法

在设计阶段评价公路路侧护栏的安全性时,评价路段的护栏防撞等级应在一个基本的防撞等级基础上,结合路侧危险度对护栏设置的防撞等级予以修正之后,确定护栏设计防撞等级。

1、路侧危险度的划分

高速公路路基横断面形式一般可归纳为路堑、路堤和半填半挖路基等三种类型。在《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06)路基护栏设置原则中指出:决定是否设置路堤护栏的关键因素是路堤高度和边坡坡度。经过初步分析,车辆冲出路侧后,影响人员伤亡的严重程度主要与四个因素有关:边坡坡度、边坡高度、坡脚状态以及重要构造物。其说明见表1-1及图1-1所示。

注:表中所列边坡均指下边坡而言。

通过对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调查分析,路侧地形四要素对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有以下特点:

① 路侧边坡坡度和边坡高度是影响事故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边坡坡度越大、边坡高度越高,则危险级别越高,事故严重程度也越高;

② 如果事故车辆坠入坡脚,则坡脚的环境状态不同(如:土地、树林、乱石、河流、湖泊或存在其他构造物等)对事故严重程度也有较大的影响。

2、边坡坡度、边坡高度与危险度的关系

根据我国公路交通的实际情况,《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06)将边坡坡度、边坡高度划分为三个区域:Ⅰ区、Ⅱ区和Ⅲ区,如图1-2所示。位于图中方格区(Ⅰ区)范围内的路段,必须设置路侧护栏;位于斜线阴影(Ⅱ区)范围内的路段,应设置路侧护栏;位于虚线(Ⅲ区)以上区域内的路段,宜设置路侧护栏。

对于不同的高速公路其路侧状况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条高速公路,其边坡坡度和边坡高度也是不同的。为了建立边坡坡度、边坡高度与危险度的关系,基于大多数国家对设置路侧护栏起点的研究,并结合我国高速公路的实际调查,我们引入描述边坡坡度和边坡高度的参数 ,将边坡坡度 和边坡高度 的乘积作为一个参数,即定义:

其中: ——路侧边坡坡度;

——路侧边坡高度。

通过对图1-2中设置护栏与不设护栏的分界线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当α≥2时,一般应设置公路护栏,因此将边坡高度大于3米,且边坡坡度1:1~1:1.5作为选取护栏修正防撞等级的分界点。不同边坡高度与边坡坡度的组合作为划分路侧危险度类别的一个重要指标。

3、坡脚状态、构造物与危险度的关系

根据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现场调查,发生事故的坡脚状态主要有土地、树木、乱石、水流、湖泊及其他构造物等,其中水域对人员的伤害主要是车辆坠入水中人员难以逃出而溺死,造成死亡事故,危险度相对较高。

构造物主要是考虑了车辆碰撞后可能发生的二次事故,从而引起事故车辆乘员以外的其他人员的伤亡。分为一般构造物和重要构造物。如表1-2所示。

对于坡脚设有构造物的路段,我们根据发生二次事故可能性的大小和危险程度,同时,结合构造物的重要程度,对护栏的防撞等级进行确定。

4、路侧危险度对应护栏修正防撞等级

通过边坡高度、坡度的关系,以及坡脚构造物类别的划分,我们得出路侧危险度类别对应的路侧护栏修正防撞等级对比表,见表1-3。

由上表可知,路侧危险度类别根据路侧典型特征划分为五类,对应路侧护栏的设置防撞等级分别为:

一类危险度对应二级、A级护栏(碰撞能量为160Kj,碰撞条件为10t大货车以60km/h的碰撞速度、20°的碰撞角度碰撞护栏);

二类危险度对应三级、SB级护栏(碰撞能量为280Kj,碰撞条件为10t大货车以80km/h的碰撞速度、20°的碰撞角度碰撞护栏);

三类危险度对应四级、SA级护栏(碰撞能量为400Kj,碰撞条件为14t大货车以80km/h的碰撞速度、20°的碰撞角度碰撞护栏);

四类危险度对应五级、SS级护栏(碰撞能量为520Kj,碰撞条件为18t大货车以80km/h的碰撞速度、20°的碰撞角度碰撞护栏);

篇10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公路交通 运输经济 管理

一、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生产社会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产物,只要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无论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必然要求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而交通运输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因此,交通运输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现代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二)能够促使我国的交通运输单位进一步转变经营的经济体制

在进行商品交换的同事还要进行卖家与买家之间的经济交易,这是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市场的主要职能。在此交易的过程中,交通运输企业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要对其进行经营自的实现,还要对其经营的经济体制进行进一步的改变,保障整个企业能够有很好的体制作为发展的基础,拥有了健全的市场体制,才能够进一步与国有企业进行进一步的交易,进而促使整个企业的机制转型,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市场体系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发挥的作用也在不断的扩大,这就会促使很多的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进行相应的转型,提升其企业的经济发展,而且还平衡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竞争,而且还进一步的提升了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控制方法,先关的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利用行政手段来对市场的经济进行进一步的调控,保证交通运输经济市场的平稳运行。

二、完善道路运输经济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在道路运输生产活动中道路运输基础设施是其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不断完善道路运输网络的重要保障。在实现道路运输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同时,必须对道路运输网络进行完善。为扩大运输单位规模,必须扩展运输服务范围,实现运输组织经济管理合理化。为此,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道路运输经济发展的基础。

目前,我国道路运输基础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现阶段道路运输经济管理来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建设。

首先,骨架路网建设。在道路运输网建设中应重视国道主干线系统建设,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应形成若干条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公路运输大通道,进行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公路主骨架的构建。

其次,干线路网改造,在不断提升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及改造速度的同时,必须对干线公路网布局进行完善,并对整体服务水平进行有效提升。

再次,加大西部地区公路建设力度,确保西部地区公路大通道的逐步形成,将国道建设和改造作为建设的关键,对普通干线公路网技术等级与服务水平进行有效提升。

(二)加大高新技术的应用

在深入分析道路运输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现代化运输技术对实现道路运输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对道路运输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进行充分反映,并能为道路运输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推广中,通信技术是实现道路运输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也是一个产业技术升级与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标志。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业为提升其管理水平及运输组织化程度,应选用计算机、电子数据交换及GPS等技术强化道路运输经济管理。进行自动售票系统、异域联网售票及票务结算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以此提升道路运输经济管理水平。

(三)加强宏观调控

在对旅客出行便捷、舒适及安全等因素充分考虑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公路主枢纽干线客运班线车辆投放及班次,在对干线客运经营者积极性进行提升的同时,应实现其收益最大化。为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对市场进行详细分析及调查。在对现行高速客运车辆管理制度借鉴的同时,应确保干线客运线路实载率在70%以下,在不能增加车辆时,应适当调整车型,为实现道路运输经济管理合理化提供可靠的保障。

现阶段我国公路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等。这种情况下要求决策部署中,相关部门必须对东西部地区及农村偏远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实行路车统一管理,才能提升道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水平。同时进行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的设置,并进行分级管理。如省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一级、二级市场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管理及服务等进行负责。

最后,加强交通运输企业的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的软实力,打造出企业的独特竞争优势。将企业的发展置于更加宏观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准确定位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及价值体系,从而引导企业的长远发展;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将企业的文化价值理念深化为企业全体员工的理念和思想,真正地提升员工的凝聚力;充分调动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体员工的支持和共同参与积极推进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健康发展会充分带动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会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会逐渐研究出一套具有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体系,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媛.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经营管理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3,09: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