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考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辩证思考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高能力、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学生的成长和以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各级学校的重视,政治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通过高中政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值得研究和进一步推广。
一、培养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了高中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其人生观和世界观尚处在形成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一阶段着力培养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辨识能力,帮助他们进一步认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正确的看待客观世界;同时,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他们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作用,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
2.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其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创新精神、传统文化素养、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信息、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特长等方面,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直接促进的作用。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路和方法
1.逻辑性思维能力培养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教材中的术语和概念,把握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运用一些推理方法对这些概念的逻辑性进行论证,可以逐步培养起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有很大帮助,其推理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识别和判断一些事物的真伪。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逻辑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列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在实践中有意识的进行贯彻。例如,在讲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章节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对我国的社会制度、国家模式、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进行思考,分清这些概念各自的内涵和外延,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弄清其原理。让学生学会在思考的过程中自学的应用一些逻辑方法,从而提高对于概念或术语的理解程度。
2.辩证性思维能力培养
辩证性思维由于需要考虑的事物更广、更复杂,因此其能力培养与逻辑性思维能力相比,更为困难。但是,从辩证性思维的优点来看,高中学生掌握这一方法对其识别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对复杂事物的认知,提高把控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辩证思维需要高中学生将课堂学习和课后思考进行结合,通过一定时间的总结和摸索,才能成型。根据相关研究,高中阶段是学生辩证思维开展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而政治课教学由于其学科特点,成为培养高中学生辩证思维最重要和最直接的途径。例如,教师在讲解我国经济制度相关内容的时候,可以启发W生积极思考,是什么原因决定了我国的基本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而不是以私有制为主体?为什么我国公有制经济要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实现共同发展?它的意义在于哪里?我国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对于其它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弊?让学生通过正反对比式的辩证性思维找出我国必须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原因,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深思熟虑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思考深度。
3.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创造性思维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是必须具备的另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其特征是,学生能够独立提出新的看法和观点,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看,创造性思维是在逻辑性思维、辩证性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反映出高中学生所具有的思维层次和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能让学习的趣味性得到增强,还可以把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思想和方法成果化,促进高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形成适合自身学习的方式方法。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其核心的要素是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对于学生思考过程中存在的瑕疵,不仅不要加以批评,而且还要反复启发,鼓励学生求异、求新,找到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学生对于事物的独特看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出来,并对其进行充分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很好的开发。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对于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培养必须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其中最为重要的三种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性思维能力、辩证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三者之间既有层次性的关系,又具有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逐步摸索出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办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姜惠兵.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5(2):72-73.
[2]李向京.高中政治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6(2):64-64.
篇2
关键词:思维敏捷性;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在思维品质的培养中,思维敏捷性的培养是重要的一项内容.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观察到,有的学生反应快,思路宽广,处理问题事半功倍;有的则反映慢,思路狭窄,处理问题事倍功半.这正是思维敏捷性差异的体现,也说明了加强学生思维敏捷性培养的重要性.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做一些探讨.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去,并尽可能提高其参与度,其次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1)分类指导,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教育学生,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2)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创设情境,教会学生独立思考;(3)留有余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推迟判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4)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二、培养学生思路的敏捷性
思路的敏捷性是思维敏捷性之关键.解题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占有战略地位,一个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解题思路,则此问题就可谓解决大半,而思维的敏捷性还表现在缩短计算环节和推理过程,直接而迅速地获得解题思路和结果.要使学生思路敏捷,就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处理问题时的敏捷意识和引导他们善于总结积累有效的解题思想.具体方法为:(1)定向思维训练.就是在遇到新问题时,善于将其归结为某种数学模式,并通过对已知条件和结论的分析,尽快形成明确的解题思路,使有“法”可循,有“路”可行,达到敏捷性;(2)逆向思维训练.即由果索因,知本求源,培养学生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维,灵活地逆向应用所学知识,出奇制胜;(3)发散思维训练.即培养学生善于从各个方向、各个角度考虑问题,即从某一点出发,运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联系,摆脱“定式框框”的束缚.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
三、培养学生记忆的条理性
记忆的条理性是思维敏捷性的基础.思维的敏捷性要求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达到融会贯通,才能在处理问题时迅速而正确地发现思维所需要的知识,以达到思维的简洁和快速.
因此,只有记忆有条理,方能在思维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的原则,达到思维的敏捷性.相反,如果记忆杂乱无章,则必然不能及时再现思维之所需,难以达到思维的敏捷,而加强学生记忆的条理性,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通过总结、归纳、疏理达到简明化和系统化,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规律、方法和经验.这样在处理问题时就可以迅速检索、思考、转换,从而作出快速反应.
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数学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数学观贯穿于整个数学的发展历史,对数学的研究、学习有宏观指导作用.思维的敏捷性不能偏离此宏观指导,否则,思维再敏捷,也是思不得果.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使其更快地分析理解更多的信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五、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
直觉能力就是能在纷繁复杂的事实和材料面前敏锐地觉察到某一类现象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进而预见重大发现和创造的可能性.这种直觉能力是一种战略直觉能力,它决定科学研究发展战略的成败,更能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法国数学家庞卡莱认为,数学直觉实际上是一种选择能力,本质上是某种“美”的意识或“美感”.所以培养数学直觉能力要从数学的和谐美入手,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简洁美、统一美、对称美、奇异美的认识和体验,激起学生对数学美的热情,预感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思维敏捷性.
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人们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也即完成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而借以解决包含在其中的问题的心理过程,则称作问题性思维.根据认知理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难处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证明,而在于没有公式之前怎样去找出公式来.”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该十分重视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创新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智力发展与数学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篇3
一、化学科学知识水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四大知识板块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以确保学生在毕业时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
1. 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这两大知识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性,教学要求分为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掌握四个不同层次。
2. 对化学基本计算教学要求的层次是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
3. 对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分为练习、初步学会两个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应按要求认真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对于学生实验,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的机会。新教材在编排上遵循大纲规定的“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的原则,适当降低了理论要求,精减了一些次要概念,为了配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力,增加了一些金属、有机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温室效应”,硬水,氢能源,水和人类的关系,金属和人体的关系,化肥、农药等内容,体现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产、科技的紧密联系,为学生达到规定的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创造了条件。应该明确,在构成化学科学素质的诸多要素中,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二、化学科学能力
化学科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与个性特征。它包括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想象、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概括的能力。对于处在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应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化学科学能力。
1. 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智力三要素(观察、思维、创造)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能动的、客观的、定性、定量的综合观察,从实验的宏观现象入手,才能揭示和认识微观变化的本质。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感知,而是综合诸多因素的智力过程。新教材增加了多幅彩图、插图、章头图和多项演示实验,在学生实验前增设了思考题,启发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师除应做好每一演示实验外,还应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会他们如何观察。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观察和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避免只看“热闹”而不看“门道”的不良习惯。
2. 实验能力。实验能力是有目的地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认识和发现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计算,对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的能力。
教师应从以下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①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②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③掌握实验方法,对立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④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⑤导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教师应积极创设实验条件,努力完成全部必做实验。有条件的可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鼓励和指导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克服“教师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考试时背实验”,只注重理论学习、不重视实验教学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件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他们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3. 思维能力。思维是人类在事物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其中分析是最基本的过程,新教材正确处理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在叙述方法和行为方面,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以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介绍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时,通过实验和类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结构的本质;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然后再概括出结论或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 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就是在已有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是使学生“会学”。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如果不“会学”,就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培养学生不断摄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化学科学思想水平
学生的化学科学思想水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化学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应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有机渗透,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量变到质变等观点学习和认识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应结合教学内容、化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坚忍不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的作风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研究方法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道理。
篇4
关键词:化学教学 初中生 科学 素质 内涵
化学科学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构成因素之一。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包括学生的化学科学的知识水平、能力、思想水平和品质。在新课改中教师应明确初中生应具备的化学科学素质的内涵,并结合学生的实践,注意从四个方面着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
一、要努力提高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认知水平
新课标对初中化学教学的知识板块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以确保学生在毕业时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水平。
1.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这两大知识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性,教学要求分为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掌握四个不同层次;2.对化学基本计算教学要求的层次是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液等方面的基本计算;3.对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分为练习、初步学会两个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应按要求认真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对于学生实验,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的机会。新教材在编排上,适当降低了理论要求和精减了一些次要概念。
为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力,增加了一些金属、有机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温室效应”、硬水、氢能源、水和人类的关系、金属和人体的关系、化肥、农药等内容,体现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产、科技的紧密联系,为学生达到规定的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创造了条件。
二、要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化学科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与个性特征。它包括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想象;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概括、抽象、推理和论证;应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客观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持久的知觉过程,是和思维紧密结合的主动知觉活动。观察能力是智力三要素(观察、思维、创造)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能动的、客观的、定性、定量的综合观察,从实验的宏观现象入手,揭示和认识微观变化的本质。新教材增加了多幅彩图、插图、章头图和多项演示实验,并在学生实验前增设了思考题,启发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观察和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避免只看“热闹”,不看“门道”的不良习惯。
2.实验能力。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计算、对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的能力。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①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②明确实验目的;③了解实验原理;④掌握实验方法;⑤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⑥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导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
3.思维能力。思维是人类在事物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最基本的过程。要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结构的本质,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然后再概括出结论或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就是在已有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是使学生“会学”。
三、要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学生的化学科学思维水平包括:1.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应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有机渗透,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量变到质变等观点学习和认识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2.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应结合教学内容、化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坚忍不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的作风等方面的教育。3.爱国主义的思想水平。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教材中介绍了祖国在化学科技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4.环境保护意识水平。要对学生进行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师应通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四、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品质
篇5
关键词:黑格尔 美国历史 人本管理 哲学思考
黑格尔辩证法中体现出了永恒发展的规律,提出了重视个人的特殊性和尊重人类社会普遍性特征的观点。这和我们现在提倡的“人本观念”紧密想通。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恢复了人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把人看成生产实践的主题,在生产实践的发展中,不断受到主题地位的确认、实现能力和价值的提高、实现更全面自由的发展。而在“物本管理”中,人只是“物”的附属品,重要性受到低估,影响了人作用的更好发挥。
一、从黑格尔辩证法探索深刻的管理思想
黑格尔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的运动过程。他提到:“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这一进展是我们必须在他的必然性中加以认识的。这种必然性就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前进上升的发展。这种发展, 即世界历史作为精神在时间上的进展, 包含着一连串关于自由更进一步的规定”。
在这里,黑格尔认为人类历史是由具体的社会的人类具体完成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包含着必然的因果联系。由各种社会关系规定的社会的人成为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并不是仅供理性完成自己的手段和工具。他们利益和需求的见识包含了与理性目的想通的普遍的某种东西,具体表现为法律、道德和宗教的观念。这就好比是人的身体各器官表面上处于孤立的状态,但是它们联合起来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有机整体的生命,个人对于社会的作用恰如此,个人的特殊利益往往和人类整体的普遍性原则紧密相连。同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新阶段往往是建立在前此阶段的基础上,是在旧阶级内部逐渐形成的。所以,每一个阶段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作为整体上的一个必然组成阶段。每个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过渡,组成了人类历史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的每个组成形态和阶段都具有特定的特点。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性,每个形态和阶段(包括人物和事件等)只有放在特定的历史整体联系中才会产生,才会被世人理解。
二、从美国历史发展历程探索隐含的深刻管理思想
美国是世界历史进入近代史之后才建立的多民族国家,成立之前,遭受到欧洲国家长期的殖民统治。美国大陆汇集了大量来自全球各民族的外来人,经过独立战争,成立了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文化格外崇尚包容性,在美国发展历程中,容纳了各国文化的精华,并且让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我们以美国文化包容德国文化作为例子。德意志文化的众多特点由德国移民带进了美国,经过了几代人的传承,逐渐形成了美国德裔人的特特文化,成为美国生活的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爱因斯坦来到美国,最终帮助美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这其中也体现出了美国文化的包容性。其实早在美国的启蒙运动期间,美国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就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启蒙运动为美国传播了一个普遍化的梦想,并且深入美国人的心中。这个梦想就是:“各个特定的总是声称适合于所有的人, 但同时又强调彼此之间的差异。”启蒙运动的宗教精神对包容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就是美元金本位制。在美国国内不流通金币,但是允许其他国家用美元向其兑换黄金,这样一来,美元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储备资产。到1971年8月美国政府停止其他国家用美元汇兑黄金,同时先后两次进行美元贬值。至此,美元金本位制度崩溃了。其崩溃的重要原因有两个:首先美国黄金的生产量的增长满足不了世界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金铸币长期流通的可能;其次,黄金存量在世界各国的分布不平衡,黄金存量大部分被少数强国把握,也就严重影响了金币的自由铸造和流通,消弱了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基础。
三、当代中国管理思想的哲学思考
我们可以发现,黑格尔的辩证法十分重视对组成人类历史有机整体的个人的重要作用,指出了这种特殊性所在,重要的是把个人的特殊性放在特定的有机整体中看待,充分尊重个体的价值和需求。这也是当今管理思想中十分重视的“人本思想”。从美国历史发展进程我们也可以发现,美国文化的包容为美国的强大提供了持久的支撑,而美元金本位制的衰落从反方面证明了经济领域“包容”的重要性,片面的执行金本位制必然不利于世界经济的持久繁荣。而把这种“包容”思想转入管理领域,对当代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又有何益处呢?这也就是我们要论述的“人本管理”思想。
人本管理指的是管理者一切管理活动要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组织目标。这种管理理念重视人的价值的发挥,核心与实质就是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重视对人的研究和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现代人本管理理念重视人力资源的人性管理,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在选才上做到不拘一格,把真正优秀的人才选上来。充分尊重个体的劳动、人格和其他权益,强化创新管理,树立个体的主人翁意识,加强企业内部竞争,充分尊重和信任员工。
参考文献:
[1]王林.浅论企业管理中的人本管理[J].技术与市场. 2008(02)
[2]王景哲.浅谈企业人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篇6
关键词:逆向思维;数学教学;逻辑关系;应用
Discussion on Training of Reverse Thinking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Abstract: Reverse Thinking has very important applications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which provides a great help for training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and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capacity. From the logic of reverse thinking, this article discuss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reverse thinking ability in mathematics Textbooks and mathematics teaching.
Keywords:reverse thinking;mathematics teaching;logic relationship;application
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是孕育创造性思维的萌芽,逆向思维能力的掌握对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主动、积极的思维方法[1]。在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对学生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很大帮助,是学生学习和生活必备的一种思维品质[2-3]。然而,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更注重正向思维的培养,而淡化逆向思维的重要性,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学习数学循规蹈矩、顺向定性的去认识和感知数学,缺乏创造能力和分析能力,这种思维方式也随之应用于生活和其它学习中,极大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和对新生事物的认知力和适应力[2]。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逆向思维的重要性,强化学生数学方面逆向思维的培训,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构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本文从逆向思维的重要性和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的意义出发,探讨了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方法。
1 逆向思维的逻辑关系
“反其道而思之”是逆向思维的精髓,即从事物发生的对立面或者结果对事物进行分析,从问题结论出发对问题进行探索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是与正向思维相对立的,其将正向思维认知的事物在思维上向对立面方向发展,打破习惯性的沿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去思考和分析事物,而是从事物产生的结果或者效应反向思考和推断事物和结果之间的辩证效应,尤其面对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反向推断,逆向思考,反而会使问题简单化[1-3]。逆向思维的优点在于行业需求的普遍性、对正向思维的批判性和思维方式的新颖性,逆向思维的培养往往会增强你对事物认知的兴趣,提高自身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试想一下,当大多数人以习惯性的正向思维方式去看待事物或思考问题,而你运用逆向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出奇”达到“制胜”,这种效果就会使你在行业竞争、就业选择中脱颖而出。
数学中逆向思维的应用可以分为宏观逆向思维方法和微观逆向思维方法。从辩证唯物主义来讲,事物都是对立存在的,往往互为因果,这就为分析和思考事物提供了两种思维方法――正向思维方法和逆向思维方法,宏观逆向思维方法就是从事物的辩证特性出发,突破思考框架、摆脱思维定律,形成用逆向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认知,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就是宏观逆向思维的产物。微观逆向思维方法是针对性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数学证明中的反证法、举反例法都是逆向思维的体现。
2 数学教学中的逆向思维培养
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加强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至关重要。在数学教学中,除了学生正向思维的培养外,要消除思想束缚,大胆尝试和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训,养成逆向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且与正向思维相结合,双向思维进行数学问题的理解和思考,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种体现,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
2.1 数学定义的正、逆思维理解
学生对数学定义的理解即是一个对新事物认知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往往以正向思维方法对数学定义进行阐述,学生对数学定义的理解仅停留在数学定义的字面意思,而缺少对定义深部的挖掘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正、逆思维对学生进行数学定义的分析和讲解,列举反例,引导学生利用定义进行反向思考,判别异同和是非,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例1:已知函数是R上的单调递减的奇函数,若,求a的取值区间?
解答:
变形为
是奇函数
,根据奇函数定义
又函数递减,
解得
2.2 数学公式、法则的逆向推断
数学公式和法则是揭示相关数量间数学关系的衔接桥梁,数学公式和法则本身上是具有正、逆两向的,正向公式和法则的运用必然会产生等量关系的建立,而数量间已经产生的定量关系也是公式和法则的逆向体现。学生对公式和法则的理解,受到固定正向思维的影响,仅仅停留在相关数量间等量关系的建立,而缺乏对公式和法则的推断、变形,更不会去利用逆向思维对公式、法则进行思考和分析。在解题过程中,除了公式、法则的正向运用外,常常面临公式、法则的逆向运用,而学生逆向思维的缺乏,增加了解题难度。
例2:已知,,求的值?
解答:=27/16
该题运用的主要为同底数幂除法性质和幂的乘方性质,逆向思维进行计算,不仅提高了运算速度,而且对结果的正确性更有把握,如果利用正向思维进行解答,这道题无从下手。类似题目的练习不仅提高了对公式、法则的认识和熟练程度,还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2.3 数学解题方法中正、逆思维的运用
数学是一门灵活学科,对于数学问题的解答存在多种方式,但归结起来就是正向解题和逆向解题方法,其中逆向解题法主要有逆推分析法,间接法,(排除法),等,逆推法主要运用与条件证明结论的数学问题中,反证法是经典的逆向解题方法,而间接法主要运用在选择题中。
1.逆推法的运用,对于条件推断结论的数学问题来说,从仅有的条件出发,数学问题往往不知从哪下手,很容易出现思维瓶颈,造成结论解答的困难。而逆推法是从结论出发,逆向推断结论产生所需的条件,这样往往可以简化问题,明确解题思路,并且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解答类似数学问题的兴趣。
2.反证法的运用,首先假设结论不成立,然后利用已有的定义、公式或者法则证明结论的不成立与题目条件相矛盾,从而证明命题成立。该方法是一种很实用的证明数学命题方法,并且对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
例3:证明: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度。
反证法解答:假设命题不成立,即三角形三个内角都大于60度;
则三个内角和必然大于180度;
这与定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相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故原命题得证。
3.间接法(排除法),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数学竞技考试中,对于一个选择性的数学问题,正向思维解题寻找答案耗费时间较长,并且容易出错,而在竞技考试中时间是最重要的,所以可以选用将答案选项带入题目中,进行错误答案排除法。
例4:当b=1时,关于x的方程有无数多个解,则a等于( )
A:2;B:-2;C:-2/3;D不存在
该题目是典型的竞技考试选择题类型,如果正向思维解题,将b值带入方程,并进行化简和求解,耗费大量时间。而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将答案带入到题目中,很快就会发现答案应选A。
3 逆向思维培养的保障
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关键在于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的日常培训,如何保障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是数学教学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学生逆向思维的形成与提升主要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这些环境包括教师教育理念、学校学习氛围、学生兴趣培养等等,不同环境影响下的学生对数学理念的认识、问题的处理和兴趣的培养有着不同的见解程度,这对学生随后的学习和生活起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数学逆向思维的培养,教师的教育理念至关重要,因为学生的思维方法受到老师的影响程度深,先进的教育理念重视运用正、逆思维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尤其在数学定义、公式和法则的认识和讲解中,重视逆向思维的运用,并且在日常训练中,有意加深对逆向思维的练习。学校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兴趣的平台,学校注重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构建逆向思维训练对象和竞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兴趣。
4 结 论
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的培养,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正、逆思维能力,可以在解答数学问题的时候,寻求更便捷的解题思路,克服了学生正向思维的固定思考模式。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是个复杂过程,注重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的培养,充分认识到逆向思维的学生思想、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从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中构建学生的逆向思维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汉民. 论逆向思维[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9):96-100
[2]李福兴,盘荣华. 数学中的逆向思维方法[J]. 数学教学研究,2009,28(7):62-64
[3]许娟娟. 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及其培养[J]. 基础教育研究,2012,(3)上:44-46
[4]赵景伦. 数学解题中逆向思维的培养途径[J]. 数学教学通讯,2003,(8):39-40
篇7
一、以我国历史上伟大数学家对人类进步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在古老的中国尚没有文字记载之前,计数、算术已被古人广泛应用。在有文字记载以来,我国历史上出现诸多伟大的数学家,他们的探索与发明对于中国的文明、进步、社会的前进和发展乃至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向学生讲述我国古今伟大数学家发明成就和对当时社会、对人类进步发展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教学的发展史,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以我国古今教学的成就,激发学生为构建和谐社会、为四化建设而献身的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目的不是很明确,他们学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而非学成后报效国家。因此,针对这种现象,初中数学教师要循循善诱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重要性的教育,以古今数学的成就,数学在当代高科技领域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以及在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促使学生树立学习目标。结合教材中的有关内容,针对一些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以及古今数学家勇攀数学高峰献身科学发展的典型事迹,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目的,从而使学生从小致立于数学的钻研和探讨,以至学成后报效国家和社会,为四化建设,为祖国的强大昌盛,为人类的进步、和谐、发展而献力。
三、以数学严密的逻辑性、规律性,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辩证唯物主义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规律性,而且世界是物质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这些观点无一不在数学中得到体现和印证。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探究这些因素,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阐述数学内容,让学生能更深入学习并领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既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领悟数学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规律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以数学的无限神奇和奥妙,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攀登学习高峰的勇气。
数学是最简单而又是最普及的,也是最深奥和独特的。数学的简单莫过于1+1=2及其广泛的应用,最深奥也莫过于1+1≠2。数学是神奇的,神奇在于它的无穷奥妙。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吸引无数有志于数学的仁人志士用他们的智慧致力打开神奇数学的神圣殿堂。
篇8
一、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的眼球
高一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性和表现欲,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但辩证思维仍处于形成期。一堂有趣的课堂更能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吸引他们的眼球。教师要给他们提供一些有趣的话题,比如:在讲“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时,我就引用了中国的背景,让学生知道财政的重要性及充足的财政可以实现国家职能。教师还应利用教学评价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对学生的发言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提倡赏识性教学。学生的发言既是其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也是其学习过程评价确定的依据之一。为鼓励学生课堂积极发言,要对发言精彩的学生给予奖励加分,使发言的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同时,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在新课程改革评价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改变了由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单一模式,建立了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评价模式,加强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既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将评价变成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形成了积极、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
二、实施有效的提问和复习
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有效的提问和复习是必不可少的。就我所了解和学生向我反映的情况看,面对课堂提问,绝大多数学生是害怕和排斥的,就怕老师问到自己。有的学生反映,如果是严肃又爱提问的老师下午有课,他中午都不敢睡午觉,抓紧时间背可能要提问的内容。有的学生胆子小、心理素质差,平时记得还行,可是一被提问到,紧张得说话磕磕巴巴,脑子一片空白。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在备课过程中,就课堂提问,教师首先要想到以下几个基本问题:我所设计的问题难度如何?由什么程度的学生来回答?你想让学生注意的是什么?你要以怎样的方式提问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你要提出怎样的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综合能力?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尝试,我认为课堂提问应该尽量避免直问直答的问题,要给学生提供背景材料,设问上要有些灵活性,这样既能提高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回归教材的能力。例如在讲完新授《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后,就这一部分重难点知识的提问,我不是直接问“什么是主次矛盾关系原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等,而是给出这样一段材料:“总的看,当前经济形势是好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生活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如猪肉、油价上涨过快等。因而我们的一切工作仍然应该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让学生分析上述材料蕴涵的有关矛盾的原理有哪些。学生经过认真分析后,条理非常清晰地回答道:“总的看经济形势是好的,同时也应看到问题,这反映了矛盾普遍性原理及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一切工作仍然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反映了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突出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抓重点。”在此基础上,我找学生把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说一下,然后再让其他同学对这位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指出不足,最后再请一位学生总结一下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与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的主要区别。
三、优化教学环节,使政治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之一
篇9
关键词:人力资源;精神动力;节约能源;自然生态
一、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其具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具有着强大的时代性。党的工作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有新情况和问题出现,因此我们要对科学发展观和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不断的正确更新,才能够有效完善的解决问题。
(一)将党的各项工作渗透到思想工作中去,人们思想、观念和情绪方面的问题可以利用思想政治工作来进行解决。人们思想、观念和情绪方面都是来自于实际工作中的每个方面,然而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人们完成工作的基本生命力。从不用的角度来观察,工作人员管理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然而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基本条件,能够使工作人员将其具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二)加快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发展,需要保证其工作中具有科学性。中国的发展中,不断的证实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科学性,可以有效的推进其工作的完善和发展。将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进一步的提高,使其能够杂思想政治工作中,将引导人、塑造人和鼓舞人的作用能够充分全面的发挥出来。实现中国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中,推动了国内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同时,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不协调问题,这些不协调的问题就需要利用社会科学发展观来进行有效的解决。用思想政治工作来看待这些不协调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下面的三个方面中:①国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和国内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相对的失衡。②国内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出现了冲突情况。③国内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人类也在不断的发展,两者发展中失去了相对的平衡。想要将这三个不平衡有效的解决,必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并且将科学发展观严格的落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
(一)对社会经济急速和缓慢发展的情况,进行准确的辩证认识和有效处理。要坚持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确保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能够顺利的建设;构建出具有政治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二)对社会经济急速发展和自然生态发展的冲突情况,进行准确的辩证看待和有效处理。将追求经济增长忽略自然生态发展的错误观念改变,有效的对人口数量和质量水平的发招进行控制,提倡节约能源的思想,实现资源可再利用,维持自然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发展高质量的社会经济,提高经济的效益,促进生态问题的发展。
(三)对社会经济急速发展和人类发展的不平衡情况,进行准确的辩证看待和有效处理。构建出能够将人们物质文化需求满足的社会,将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有效的解决,主要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将人类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行提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要对人类自由全面地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将社会经济结合人类一起全面的发展。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社会发展中,要符合当前的社会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需求,进行统一的发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结合科学发展观,可以有效的指导社会和谐统一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在落实中,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大的政治、经济和精神价值。
政治文明的社会建设时的前提条件就是,社会成员要具有良好的法治观念、公民和民主意识。如今的社会经济体制下,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有效的推动社会经济良好的发展,激发起人类的竞争意识,树立经济效益和科技意识。科学发展观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更加的理智,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理想。
四、结语
中国社会经济在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中,要求我国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要不断的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根据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要结合科学发展观众,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又快又好的全面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科学发展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能够正确的引导我过思想政治工作在科学发展观中,对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汪育新,卢奕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方式的几点思考[J].求实,2013,(z1):215-216.
[2]张友祥.新形势下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4):12.
篇10
【关键词】文化建设;儒家;审慎;民族;世界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7-0057-1.5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现在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直非常的重视。尤其是近些年来,对于文化建设的尤为重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足以看出我们的国家和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追求先进的文化建设的决心。但是,文化建设具体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它的作用和意义以及重要性又具体如何等等。其实并不是很多人都清楚这些问题。在百度百科中对“文化建设”的定义是:“文化建设就是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它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从“文化建设”的定义入手,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对于文化建设对任何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只有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才能不断地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爱国意识等等,使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拥有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都在激烈地竞争综合国力,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强大,不仅要考虑其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很重要的一部分还要看其文化方面的建设程度,总之文化建设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它与其他方面的建设是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
我们在理解了文化建设的定义和重要性的同时,更要思考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的核心特点是什么,并且要将其带入世界大的文化当中去与其他的文化进行对比和分析。芬兰学者黄保罗先生说“儒家是中国精神文化思想中的重要宝贵元素之一,只要摆正其位置,不但儒家可以成为中国的祝福,而且可对全球的人类做出重大贡献。儒家应该避免狭隘的民粹与民族主义视角,而应该从全球化视野与时代精神出发,来寻找复兴的活力。”的确,儒家思想影响这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几千年,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髓之一,提到中国文化,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把它和儒家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我们就是生活在儒家文化的氛围里。
与封建社会的闭关锁国相比,现在的中国可谓是在各个方面都积极地向世界开放,特别是在文化方面也逐步与世界文化对话。在海外,我们的文化也是影响深远的,并且为全球的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的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学汉语热潮。我们作为祖国的一份子,看到这种景象是非常骄傲和自豪的,这说明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是与日俱增的,中国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彰显着中国不断地强大起来,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但是我们的发展速度是可喜的,当然对于文化建设也会越来越重视,投入也要不断加大。
当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相遇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声音,当然也会出现不同文化之间碰撞。同样,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也存在很多本质上的区别,也避免不了会发生一些分歧,这就是文化差异所致,当然不同声音的出现是正常的,就如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允许这种不同的看法的出现,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和处理问题,以及如何更好的与世界对话和融合,使中国更好地融入到地球村,并成为其一份子。
我们在看待一件事物的时候不能狭隘,而要有宽广的视野,并且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食物,跳出自己的那个小角落来看,不能做井底之蛙。当然这也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做支撑,否则也不会对一个事物有全面、正确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例如近些年来部分儒家对于基督教的反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看待事物时“狭隘”是要不得的,我们在评价一个事物的时候与不能简单地评价“好与不好”,更应该理性地考虑是否适合。就好比中国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发展战略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也是由于各方面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是理性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现阶段的正确选择。但是如果把这一发展道路拿到其他国家可能就行不通。这就要理论联系实际,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去看问题思考问题。孔子云“敬鬼神而远之”,这说明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对于“鬼神”并不是说要强烈否定,只是持有怀疑的态度而不靠近,是“敬而远”的态度。对于同一事物之所以会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是与出发点以及视角有着紧密联系的。所以要用广阔的视野和多角度去看到问题,联系地看问题,立体地多维地分析问题。
中国的文化建设要想快速发展,一定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分不开,要想建设先进文化,就要将中国至于世界大舞台当中,跳出固化思维,勇于创新积极思考,理性多维地看待问题,对于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要取长补短,辩证地看问题,科学地分析问题。总之,中国要想更好地融入到世界这个大舞台,与其他文化的对话和融合是很关键的,但同时不能偏离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不能一概的学习或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也不要听不了质疑和反对的声音,要保留我们最精髓的东西和精华,保持清醒的头脑、自信理性地、谦虚审慎地学习和完善我们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同时我们每个人也要积极地参与到文化建设当中去,用全球化视角来思考文化建设之路,使我国文化建设更好更快地持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