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的风险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采购的风险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采购的风险管理

篇1

【关键词】 全面风险管理; ERP; 采购流程; 内部控制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风险是对企业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事项发生的不确定性,危险和机会并存,是一个全面的概念。风险控制,就是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确保全面风险管理目标得以实现所采取的,针对企业在实现其既定目标过程中可能遭遇到的风险而制定和实施的,保证风险应对方案或风险管理策略得到正确执行的相关措施。

全面风险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其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主要是来自外部的压力和内部的需要,长远来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部需要。

在风险管理方面,我国一些企业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对如何控制和管理风险已经由起初的认识风险、重视风险管理逐步转入到如何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企业不可能一直处于无风险的环境中,因而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以求得生存与发展。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建设的融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国现行的内控体系逐步地向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升级和完善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二、ERP环境下的采购业务流程

ERP管理系统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业务流程,使企业不再围绕某一业务功能或者职能部门运行。一个完整的ERP系统亦即是人力资源、财务、销售、制作、分销以及供应链管理等的集成,实现了跨职能部门业务处理。

ERP管理系统的采购系统实际是由采购管理和应付账款两个子系统构成的,同时,采购作业与存货管理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企业采购业务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存货管理的质量。图1为采购系统与其他相关子系统的数据关系。

无论对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采购环节都是企业价值实现的开始,采购成本的高低对企业最终的利润有直接影响。因而采购子系统是ERP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保障信息正常流动、降低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以及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ERP中,采购管理子系统的业务流程是从生产部门的物资需要出发、对企业的物资采购活动进行规划的一系列活动,图2即为ERP下采购/付款业务的一般流程。

ERP环境下的采购业务流程首先是根据采购计划提出请购,经审核后,按照ERP系统设定的请购价格录入请购单并生成采购订单,之后根据订单内容对供应商发来的货物进行数量上的点收和质量上的验收。验收合格后的物资入库,反之进行退货处理。流程的具体描述为:

(一)请购

首先由仓库管理部门提出订货要求,然后根据其要求编制请购单,再对请购单进行审批。审批过程是对该笔请购交易的认可过程,也是对该笔请购交易的控制过程。为了验证该业务中库存商品的种类、规格的正确性以及请购商品数量的可接受性,ERP系统通常设有库存管理模块,对库存商品进行管理和控制。

(二)编制采购订单

采购部门在收到请购单后,对经过审批的请购单发出采购订单。对每张采购订单采购部门应确定最佳供应来源。对大额、重要采购项目应采用竞价方式确定供应商,以保证供货的质量、及时性和成本的低廉。

(三)验收商品

验收部门代表企业接收供应商发运来的商品,应当逐一比较所收商品与采购订单的要求是否相符,并编制收货报告。

(四)储存已验收的商品

单独设立存放商品的存储区,确保实物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在ERP系统中预设定期盘点提醒模块,同时,应由不同的部门来履行对已经到期商品的盘点工作。

(五)对采购发票的处理

通过采购入库单与采购发票的比较,把采购入库业务与采购发票业务联系在一起,也把物流与资金流联系在一起,即“采购结算”。

(六)对付款业务的处理

通过采购发票与付款单的核销,更新与供应商的往来账,同时把采购发票业务与采购付款业务联系在一起,生成记账凭证转总账系统。

三、风险管理视角下的ERP采购流程主要风险及其控制措施

采购与付款业务对实现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可靠和资产安全完整性有重要影响,对其进行风险控制至关重要。这需要企业管理层把风险控制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企业在采购与付款循环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而制定相关措施并加以可靠实施,保证风险应对方案或风险管理策略得到正确执行。由于风险分为可控风险与非可控风险,因而企业应当(也只能)对可控风险采取适当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控制,确保将剩余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之内。以下主要从采购业务流程风险和采购技术架构风险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采购业务流程方面的风险

基于ERP中的采购流程,不同环节主要有如下几种风险:

1.订购物资过程中的风险。例如前期研究、信息的反馈、资金供应等会影响采购计划。在此情况下,企业可采取如下控制措施:

(1)作为经济订货量(EOQ)等传统系统的补充,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存货水平检测系统来监控存货水平。对大宗采购必须做各种采购数量对成本影响的成本分析。

(2)货物订购不正常或者超过一定金额时需要说明理由。为避免员工出于个人利益而订购物资,可授权签字或加强审批,并可要求详细说明订购该物资的目的。

2.选择了并不适当的供应商的风险。此时企业可采取的措施如下:

(1)建立并强化利益冲突政策,明确利益冲突行为以及参与这些行为的后果。实际上,我国很多大型企业已经通过实践并在此环节建立了较好的规范制度。

(2)建立供应商可信度及产品质量标准。企业首先应对供货商的生产能力水平、产品质量、可用性、按期交货率等建立评价指标,然后利用采购管理系统中的历史数据选择最佳评价方法,最后结合上两步中的供应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选择确定最佳供应商。在实践中,有部分企业为自己建立了“首选供应商名单”以供选择。

(3)可以与选定的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例如企业可以选择信誉好、安全可靠的物流承运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

(4)及时更新供应商信息。供应商管理是供应链采购管理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企业应当对包括供货范围、供货能力、供货质量以及与本企业合作的历史记录在内的供应商的各种信息及时更新。

3.存货管理的风险。这种风险包括验收商品时验收了未订购或者不合格的物资或者存货被偷窃、毁损等。此时可采用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

(1)严格对比收货单与已审批的采购订单。文档匹配是一项基本而重要的内部控制措施,例如应当严格比对已收到的货物是否有对应的采购订单。

(2)确认收货前要仔细检查,验收人员要明确掌握可接受的质量标准,必要时抽取样本来验证商品是否满足标准。

(3)为采购的商品购买保险。这是对万一发生损害的物资所做的财物补偿。

(4)对存货和授权、保管与使用功能进行分离。职责分离是重要的内部控制程序,资产的实物保管、使用授权、日常记录工作应当分离。

(5)建立内部审计部门。SOX法案对公司中建立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有详细说明。

(6)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存货。例如使用存货条形码技术或者为存货建立射频识别(RFID)标签,现在的“物联网”技术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RFID的应用,其通过RFID标签、射频扫描仪等设备分类遥感从而获取数据。在这种技术下,企业可以全程追踪存货从收货部门到仓库的全部过程。

(7)规范存货编码。存货编码是ERP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基础,是保证系统有条不紊运行的首要条件。在ERP物流系统中,所有存货信息的交流和传递都是通过对存货的编码来实现的,尤其体现在计算机识别和检索存货的首要途径就是存货的编码。

4.付款审批的风险。在此环节企业可采取如下风险控制措施:

(1)在签发支票前应当严格核对相关文档(包括采购订单、收货单以及发票)。当三种单据俱全并各自匹配时,表明采购订单上的货物已收到,此时可按发票显示金额付款。

(2)合理确认付款期限以获得折扣。企业可以利用软件等信息技术合理规划,在现金折扣期满前付款。

(3)通过网上银行进行支付。实际上在线支付不仅使付款流程更有效率,它更是对付款实施的强大的内部控制。

(二)采购技术架构方面的风险

ERP系统的使用涉及到整个企业的全部业务流程,高度集成的功能和系统使用户无论在企业的哪个角落都能获得访问系统并有可能控制或改变账套的业务参数。其网络应用结构可以便捷地实现各个不同业务模块之间的信息的即时传递,可以使企业的内控体系实时反映运营状况。但是,显然ERP下采购环节的高度集成性和分布式的系统技术结构同样会为企业带来风险,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

1.ERP系统下的采购功能模块使得任何一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模块的正常运行

此外,ERP系统还应具有扩展功能设计。由于企业所属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生产过程不同、自身的供应链不同,所以实际选用的ERP系统并不相同。而且各个企业对ERP的应用程度也不相同,直接影响到供应链采购管理方式和所构建的ERP系统功能。因此要实现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管理,首先要分析企业采购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尤其是对ERP系统功能及其应用现状做详细了解,才能找到最佳的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方式、数据库结构和操作功能的切入点,以保证最后设计出实用有效的ERP系统功能。

2.复杂的ERP系统使得采购系统控制和审计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造成采购系统审计难度加大

综上所述,不同的企业因其性质不同、业务规模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险。企业管理层应当界定风险控制的内容或要素,并针对不同风险制定应对策略。风险管理过程只有在将风险意识、风险计量以及风险控制战略全面整合起来时才能有效。本文所提到的供应链的采购环节,其风险控制的影响将体现在生产过程、模式识别、质量控制、风险分析等环节中,对企业整个生产流程意义深远。因此,企业应当在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下,树立风险意识,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和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 常静.ERP环境下的采购流程与应付账款的核算及控制——基于A企业集团实施ERP的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4):69-72.

[2] 王振武.基于ERP环境的采购业务流程控制[J].财务与会计,2007(11):53-54.

[3] 孙月红.探析企业实施ERP项目成败的因由[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5):71.

[4] 陈林峰.ERP系统下购货与付款业务的内部控制设计[J].财务与会计,2009(1):27-28.

篇2

关键词:材料采购;工程项目;成本;风险管理

0引言

目前建筑行业的生产经营以降低企业的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因此,在物价处于较高水平的现代社会,怎样合理控制工程项目的材料采购成本,减少其总成本支出,提升企业的总体利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在工程项目材料采购中的风险管理,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降低企业在材料采购产生的成本,提升其综合竞争实力。

1、材料采购中的相关定义与研究意义

1.1材料采购的定义

材料采购是在工程建设初期进行的材料准备活动。大体上可以将其定义为企业在生产过程开始前,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施工材料以及工程服务等相关准备的过程。采购事项的发生,带来材料与服务等所有权的转移。其主要特点展示如下:

(1)采购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建筑工程企业,在具体施工之前获取其生产经营所需的物质资料与非物质资料,比如材料、工具、技术、设备等资源。

(2)采购是将资料从供应商手中转移到生厂商手中的全过程。不仅包括其实物资产的额转移,更包括其所有权的转移,以及相关的利润风险全部转移到购买者手中。采购的实质就是将商流与物流的合理结合。

(3)采购需要进行合理的风险管理。因为,采购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部分,企业在对其进行控制时,不仅要保证相关资源质量的达标,更要合理的将其成本进行控制,以最低的成本价格进行材料的购买,不断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

1.2材料采购管理

材料采购作为建筑工程生产的主要部分,其采购的效果对于企业的整体经济目标的实现,以及企业总体利润的达成都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有效的材料采购管理,不仅能够使建筑工程的项目达到业主的满意,还能够合理的减少施工企业的成本项目,增加经济利润。材料采购管理便是建筑工程企业在进行材料采购时,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选择已经购买最适应的材料。材料采购管理是将材料的选择、购买、售后结合到一起的,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c监督手段,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为建筑工程企业的材料采购提供最大的经济利润。

1.3材料采购中的风险管理研究的意义

企业的材料采购是建筑行业生产经营的起始点,并且企业的原材料投入量是各种材料投入中占用最多成本的。因此,企业要达到合理控制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的营业利润,必须从源头控制其生产经营的成本,对其进行一定的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保证其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恰当准确,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利润。

2、工程项目材料采购风险的发展现状

2.1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工程项目材料采购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管理家对于材料采购中的风险进行识别、控制以及监督,将其充分的投入到工程项目材料采购管理中。但是,随着我国建筑工程发展的不断加深,使得这些研究的程度以及强度,达不到我国建筑工程企业在成本控制中的要求。因此,在工程项目材料采购管理中,企业不能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采购环节的缺失等状况,都对企业在材料采购时造成一定的阻碍。另外,由于建筑工程的材料都是明确的,并且将投入建筑工程中的,因此要对其性质进行严格的控制。这就要求建筑工程在进行材料采购管理时,在关注一般的材料采购风险时,还要注意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特殊方面。材料采购选择不准确、供应商与购买者的信任度低,都为我国建筑工程企业在材料采购造成一定的阻碍,使其不能合理的对材料成本进行控制,合理的减少企业的整体建设成本。

而国外的研究相比于我国还是比较完善的,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其逐步形成一套完成的成本管理体系,对于工程建设的材料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但是缺乏实践经验是其主要存在的问题,许多国外的企业都将成本管理的风险管理停止与理论基础,而没有更多的对其进行实践探索,依然会导致风险管理方法的制定不全面,操作性低。

2.2发展方向

工程项目材料采购管理是项目管理与风险管理的两者结合,是两者更好的延伸。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工程项目的采购风险管理措施也在不断进行完善,逐渐向着专业化、全面化以及电子化方向发展。很多企业已经将怎样合理进行风险控制进行管理,提升企业整体的经济利润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3、材料采购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管理体制不完善

建筑工程许多企业没有意识到采购管理是复杂的生产过程,没有将其进行合理的分工与监督。这就导致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时,企业对于其材料采购时没有合理的对比三家、执行不完善、甚至出现定点销售的现象出现,很容易造成在材料购买是增加企业的成本。另外,对于材料的保管与监督不完善,很容易造成材料的丢失与毁损,以至于后期的管理不完善,影响建筑工程的进度以及企业的成本控制。

3.2材料采购管理人员不尽职

由于建筑企业的材料采购一般有采购部门单一部门负责,没有形成合理的约束机制。导致企业在进行材料采购时,采购人员没有对采购过程进行合理的监督,设置为了自身的利益,与供应商串通,哄抬物价,获取其中的差价。这样不仅对企业的成本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更影响了企业的名声,对企业是非常不利的。

篇3

关键词: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采购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TE12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对油气管道项目工程来说,物资采购资金约占总承包合同额的50%-60%,因此,物资采购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承包商的效益,进而影响承包商履行合同的积极性和可行性。有效防范物资采购风险,有利于承包商按合同顺利履行职责,确保项目质量、工期和成本目标的实现,也是承包商获得合理利益的前提。同时,将采购管理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起,充分与业主合作,重视售后服务等具体工作,降低和避免各环节产生重大风险的可能性,以达到全面减小油气管道总承包工程物资采购风险的目的。

一、物资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分析

1、物资采购计划风险

物资采购计划是进行整个项目物资采购工作的实施依据,因此采购计划编制是否准确关系着采购工作的成败。其主要出现的问题是由于对市场行情估计不准确,造成物资采购预算金额发生较大偏差,进而影响整个项目的实施;其次采购时间节点确定有误也是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方面物资大批量过早涌入现场,会造成物资积压,增加物资堆放场地及物资管理等成本;另一方面物资如未能按施工要求抵达施工现场,会因物资缺少而造成代工损失,影响工期。由此可见,物资的到场关乎着工程的施工进度,影响着整个项目的运行。

2、供货商风险

近几年,油气管道建设的蓬勃发展,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到油气管道建设中来。如此众多的供应商其资质、生产等条件也良莠不齐,极易出现供应商供货不及时,影响工期;提供的物资数量、质量不符合合同要求,影响施工或造成物资积压;供货商之间存在着不诚实甚至违法行为,造成合同欺诈风险。供货商所带来的风险主要体现在物资质量风险。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大降低了供应商的利润,迫使其不断地促进产品技术创新、努力进行成本控制,在大幅度降低了建设投资成本的同时,产品的质量控制却由于多种因素而无法得到落实。质量问题的不断出现也在给我们的项目采购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关乎着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是一个企业的生命,质量管理更是一项必须常抓不懈、高度重视的工作。

3、工程物资裕量风险

近些年随着工程项目材料控制力度的加大,施工材料利用率已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设计变更、采购裕量等原因,在每个项目结束后仍会有大量的剩余物资积压,增加采购成本,影响项目收益,形成库存损耗。工程剩余物资的出现不可避免,我们只有通过设计、采办、工程各个部门相互配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剩余物资量。对于已形成的剩余物资,我们要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准确地分析其状况,恰当地制定处理方案,才能最有效的减少浪费、降低项目建设成本。

二、物资采购管理中的风险控制措施

1、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才是降低此采购成本风险的有效保证。首先,应对供应商的资质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对其生产能力、交货能力、价格水平、服务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其次对供应商的产品进行小批量的抽检,对重点物资要驻厂监造。再次严格把关物资的入库检验。入库检验是采购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杜绝有缺陷物资安装使用的重要一环。最后对供货商进行年度评价考核,并对有良好表现的供货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只有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才能解决好对立矛盾,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合同价的订货价格,实现“互利、双赢”。

2、认真编制采购计划

物资采购工作错综复杂,承包商必须制定完整、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以保障采购工作的有序进行,具体措施如下:

1)收集整理物资、设备技术规格书及数据表,分类统计规格、数量、技术要求、标准规范,特殊说明等条目,确保物资采购数量与质量的准确性。

2)广泛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相关工程及其进展,调查和分析大宗物质的市场供应情况,了解货物来源、价格、性能参数及供货的可靠性,针对不同的物资提出不同采购方式或手段。

3)认真预测具体物资采购的进度,包括前期技术交流时间、备料时间、生产周期、出厂检验、国际国内运输、国际货物通关、中转储存及现场交接等所有时间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项目总体实施计划进行合理调整和压缩,从而编制完成各项物资设备的供应计划或进度表。

4)严格物资进度控制。在制定物资供应进度时应储备一定量的时间调整余地,同时应严格规定进度计划调整的程序,尽可能减少或避免无谓的调整,特别要把物资供应进度计划提交给设计、施工、财务等相关部门进行会审和签署,得到他们的认可,最终提交项目经理审批确认,保障计划的权威性和可实施性。

3、从全局出发开展采购管理

1)商物资采购管理的质量管理应重视

物资、设备在总承包工作每一环节可能产生的质量风险,以此尽可能降低和避免工程总体质量风险。为此,物资设备采购过程应建立起从原材料准备-生产制造-出厂检验-运输-储存-现场交接-技术服务-试运支持-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明确各阶段、环节的产品生产、检验标准指标,建立起可行的程序文件、作业文件,实现过程控制。

2)全过程进度计划管理

采购进度计划必须纳入工程总体进度计划中,形成设计、采购、施工及试运投产合一的总体进度计划。在工程总体进度计划中,应明确物资、设备到达中转站及进入现场交接的最早时间和最晚时间,重要设备安装和试车时间。采购进度应严格按工程总进度控制,积极推行零库存管理。为保证总体计划的落实,应编制详细的物资催交计划并认真落实。

3)抓住采购费用控制的关键

物资、设备的采购应通过严格的招标程序,明确产品要求,实现多家竞争,以取得优质廉价的产品,实现采购过程本身的费用控制和节省。更应注意采购与设计的结合,因为设计技术方案以及设计对物资、设备的选型和产品的技术标准决定了80%以上的产品价格,技术方案的失误,将造成生产工艺流程的增加、设备的增加、用地的增加,从而造成建设费用的增加。为此,采购人员应主动学习相关专业技术知识,为设计人员提供相关技术资料和广泛的产品选择,认真组织开展技术交流,主动建立起供应厂商与设计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畅通渠道,为设计人员优选设计方案、经济合理地确定产品类型创造良好的条件。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油气管道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日趋完善,作为项目管理体系中重要一环的项目采购管理,也必须积极面对和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自觉吸收现代油气项目采购管理理念,主动学习和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积极识别、防范采购风险,使油气项目采购管理向着规范、有序、创新、高效的方向发展,为有效保证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俊英.效能监察助力采购风险防控[J].中国石油石化.2009年

篇4

【关键词】 企业并购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管理

一、企业并购和财务风险内涵

1、企业并购。企业并购是现代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企业并购包括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是指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兼并和收购都是企业产权的有偿转让,但是作为不同形式的资本运营方式,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兼并是企业产权的彻底转让,买方企业从实质和形式上完全拥有了卖方企业的终极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而在收购行为中,卖方企业仍保留着形式上的法人财产权,买方企业只是通过全部或部分终极所有权的购买而获得对卖方企业全部或部分法人财产权的实质控制。

2、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等,使公司偿债能力丧失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以及财务整合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企业并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企业风险的扩张,例如企业并购资金的短缺、融资成本的上升、并购后企业整体价值下降、财务状况恶化,甚至可能导致企业最终破产。因此,对于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应当积极防范和妥善管理,尽可能使之降到最低。

二、中国企业并购及财务风险的现状

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企业快速扩张行为,但若并购对象选择不慎、市场环境变化等原因,可能会给并购和企业带来风险。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在1997年上半年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之前的十年内,通过弱肉强食方式被并购的企业中,有18%的大公司未能收回自己的投资成本。我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也是相当低的。据统计,我国1998年以前发生的45家上市公司收购重组事件,其中只有15%的公司在经过资产注入后焕然一新,20%的公司经营一波三折,36%的公司财务难以维持,29%的公司重新陷于困境。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的企业并购处于高峰后期,此后并购交易数额开始大幅下降,然而,中国的并购市场却逆势上扬,成为全球并购市场中的亮点,交易数量、交易金额在亚太地区均居于领先地位,如表1所示。

总之,企业并购既能让企业迅速发展,取得竞争优势,又存在着商业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因此,对并购中财务风险的研究就更显重要。

三、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分析

1、价值评估风险。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企业并购交易的精髓,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对目标企业进行准确定价。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并购企业对其未来收益大小和时间的预期,如果预测不当,就会产生价值评估风险。目标企业能否合理定价取决于并购企业的信息质量,而信息的质量又取决于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并购企业是善意收购还是恶意收购、准备并购的时间等因素。具体来说,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并购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引起价值估价风险,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内部情况的了解往往不够充分,导致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做出错误的选择;二是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不恰当、评估体系不健全引起价值评估风险,特别是在我国,由于国内企业缺乏并购经验,专业人才稀缺,从而对目标企业的估价往往出现偏差;三是缺乏能在并购过程中提供优质服务的中介组织带来的价值评估风险,中国资本市场只有不到二十年的历史,还很不健全,缺乏拥有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金融服务公司,使得并购的交易成本和整合成本大大增加;四是并购方高估自身并购整合能力带来价值评估风险,例如1998年戴姆勒并购克莱斯勒案例和2005年明基并购西门子案例等,都说明了并购企业高估自身能力、低估整合困难使得企业并购陷入困境。

2、融资风险。企业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由于我国现阶段企业自身积累不够,资本市场功能不够健全,银行等金融机构惜贷思想严重等原因,使企业并购面临较大的融资困难和风险。造成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并购企业信誉不高、偿债能力不强以及预期收益有限等,导致并购企业负债融资、吸收直接投资和股票发行能力薄弱,难以筹集资金;二是并购规模过大,超出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巨额的资金很难以单一的融资方式加以解决,必须采用多渠道的方式筹集并购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并购企业还面临着融资结构的风险,即如何确定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比例。总之,不合理的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会对并购后的企业经营带来一系列问题,我们应努力降低并购的融资风险。

3、支付风险。目前,企业并购常用的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债券支付和混合支付等,任何一种支付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的企业并购多以现金支付为主,即并购方支付给目标公司的股东一定数额的现金来达到实现对目标公司的并购目的。例如,我国2001年十大并购案例全部采用现金支付,2002年十大并购案例中,有7家企业采取现金支付,2003年十大并购案例中有四家企业是现金支付。我国企业偏好现金支付,主要是由于现金收购的操作简单易行,并且具有较快的速度,也是目标公司乐于接受的方式。然而,现金支付面临着一系列的财务风险:首先,企业并购成功与否受限于并购方的现金流量和融资能力,如果并购方能力有限,则会影响并购规模,甚至可能使并购计划搁浅;其次,跨国并购如果采用现金支付,汇率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汇率风险难以避免,例如近年来中国的大并购案中,几乎每一个都与国际资本市场相联系;最后,目标企业的股东不能分享合并后企业的发展机会和盈利,不能享受延迟纳税的优惠,可能也会引致他们的反对。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财务风险外,公司并购可能还会面临跨国并购中的国家风险、并购后的整合风险等,需要并购企业妥善应对。

四、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

1、客观评估目标企业价值,降低定价风险。在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评估过程可能出现的价值风险,并购公司在并购前应对目标公司进行尽职调查。尽职调查对于防范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至关重要,主要包括调查和研究目标企业的战略、财务、税务、人力资本、知识产权资本等。单纯的财务调查是远远不够的,一般要组成专业的并购团队来实施,在该团队中,不仅要有公司内部人员,而且律师、会计师、评估师、财务顾问、投资银行家等外聘专业顾问必不可少。这些中介机构专业化的评估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能提供相对较为客观的价值判断,但首先要保证评估机构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此外,并购企业还需要对目标企业进行独立、审慎的价值判断。并购企业采用不同的估价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能得到不同的价格。并购企业可根据并购动机、并购后目标企业是否存续、信息掌握的充分程度等,选择不同的方法对目标企业进行估值,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收购价格区间,尽可能合理地对目标进行定价。

2、合理搭配不同融资渠道,控制融资风险。对于并购企业来说,如何选择并购的融资方式通常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现有融资环境能否为企业提供及时、足额的资金保证;二是何种融资成本最低而风险较小,有利于资本结构的优化。并购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按照以下程序进行:首先,各种融资方式成本的比较。资金成本是企业为了取得并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包括股权融资中的支付给股东的股利、红利,以及债务融资中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等。企业并购通常以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来获取资金,因此,我们对资金成本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即以各种融资方式取得的资金占融资总额的比例为权数乘以其相关的资金成本率然后求其相加之和,得出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一般,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低的融资组合更受企业的青睐。其次,融资方式的选择。我们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应该采取先内后外,先简后繁、先快后慢的原则。一般来说,首选企业内部积累,因为其具有融资阻力小、保密性好、风险小、不必支付发行费用等优点,其次选择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因为具有速度快、弹性大、成本低及保密性好的优点,最后考虑利用证券市场,通过发行有价证券获取融资,其中,企业一般倾向于首先发行债券融资,其次是发行股票。最后,融资结构规划,即在融资方式选择的基础上,企业应进一步根据金融环境和资本市场的变化趋势,将融资风险与成本综合考虑,设计专业的融资方案。

3、恰当选择支付方式,降低支付风险。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包括现金支付、债务与股权方式等,并购企业可以结合其流动性资源、每股权益的稀释、股价的不确定性、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等实际情况,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合理选择。现金支付的风险控制要点即确定最大现金支付承受额;股权支付的风险控制要点即换股比例的确定;杠杆支付的风险控制要点即债务结构规划。不同的支付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风险收益分配效果,从而起到不同的风险分散和转移作用。从本质上讲,收购方选择支付方式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风险回避的过程。每一种支付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有的表现为即期风险,有的表现为潜在风险。并购方通过对不同支付方式的支付成本和支付边界分析,来确定具体的支付方式,进而使所选择的支付方式将即期风险分散,并将潜在风险化解。

五、小结

总之,随着国际及国内企业并购案例的增多,加上企业并购结果的不尽如意,探讨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就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界定企业并购及财务风险概念、分析我国企业并购现状的基础上,对于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进行了研究,发现其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定价、融资和支付三个方面,并分别提出了解决措施,以尽可能地降低和分散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可以预见,如果并购企业能够客观全面评估目标企业价值、合理搭配不同融资渠道、实现并购支付方式的优化和多样化,企业并购成功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

【参考文献】

[1] 郑磊:企业并购财务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陈共荣等: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2).

[3] 周亮: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6(20).

[4] 牛文霞:浅议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J].财会研究,2007(9).

[5] 宋鲁萍:试析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J].湖南社会科学,2009(4).

篇5

关键词:高校 财务风险 防范机制 构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的招生规模、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与之相对应的,高校的投资、筹资以及资金管理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这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然而,我国许多高校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对面临的财务风险以及财务管理的难度估计不足,财务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财务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和改进。

一、 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风险

(一)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高校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向其他市场活动主体借贷,给高校带来的潜在的无法偿还负债并造成高校无法正常运行的风险。筹资风险的根源在于高校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和建设规模,由此导致的资金需求量的不断增大。近年来,我国的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根据社科院的一份文件表明:从1999至 2011年期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增长了320%,而在此前1993到 1998年的6年间,在校学生规模只增长了34.4%。并且,高校每年的招生计划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在高校规模急剧扩张的过程中,高校原有的资源已经很难满足不断扩招的需求,因此,高校需要不断地增加资金的投入,财政资金拨款和高校自有资金存在很大的缺口,使得高校不得不大量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筹资。

2007年,全国政协在对全国几十所重点高校调研后,对外公布了一份高校负债的报告,调查显示,全国高校的贷款总额已经超过了2 500亿元,并且还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以吉林大学的数据为例,该校的债务总额高达30多亿元,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55%,学校每年需要支付给银行等的利息将近2亿元,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益严峻,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高校面临的最主要的财务风险,大规模的负债给高校造成了巨大的还款压力,而偿还贷款只有依靠高校未来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学费标准的增加。高校未来收入能力的不确定性和高校未来支出压力的不断扩大,使得高校面临很严重的偿债风险。巨额利息的偿还要求使高校未来的财务结构越来越不稳定。

(二)投资风险

随着高等学校参与市场活动越来越广泛,高校的投资活动也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一些高校不仅从事教学活动,还拥有自身的产业,下属的公司,并进行一些金融投资等,给高校带来了比较大的投资风险。我国高校的投资活动形成的资产主要有以下几类: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经营性资产;高校下属产业以及股票证券等金融资产。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截至2011年底,教育部直属的高校的校办产业账面投资总额共计1 586 455万元,主要表现为高校下属产业上市公司的股权,无形资产以及固定资产的投入;其中投资收益为60 845万元,投资收益率为3.85%。高校在进行下属产业等投资中,由于权责不明以及产权关系不清晰等原因,使得校办产业的管理水平比较低,市场竞争力比较差,校办企业面临着亏损、倒闭等风险。另外,一些高校还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债券投资,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债券投资总额为3.3亿元,由于债券市场属于风险市场,因此给高校带来不可避免的投资风险。

(三)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

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是指高校的财务状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结构不合理,收支不平衡等总体的失衡现象。首先,目前我国高校的资金结构不合理。高校的资金结构中,债务资金尤其是银行贷款所占的比重过大,负债率过高,导致企业债务利息负担较重,长短期偿债能力受到削弱。其次,高校的收支不平衡。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高校的资金支出压力非常大。原因在于,高校与企业不同,缺乏足够的资金收入来源,会出现流动资金短缺的现象,使得高校没有资金用于日常开支,很容易出现现金流断裂的情况,甚至会发不出工资,给高校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

二、创新财务管理,构建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议

(一)改革高校财务管理体系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首先,要从制度层面出发,对于高校的财务管理体系进行改革。其次,高校应该制定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类财务活动。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情况,如高校的规模、资金管理模式、贷款规模等,科学规划资金运行和管理,管理和协调高校内部各项经济活动。再次,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根据科学的预算方案选择合适的筹资方案,使得高校的现金流量能够始终处于稳定充足的状态,避免因为财务规划不合理给高校带来现金流断裂等财务风险。最后,高校要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高校的会计核算虽然和一般的企业有所区别,但是其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是一致的,因此,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设置一些符合高校日常财务工作所需的会计科目,并严格按照相关会计制度的要求来开展会计核算工作。高校还要建立科学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内部的各个部门的经济活动等进行严格的控制,防范因为内部控制不严而导致的财务风险。

(二)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篇6

关键词: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构建;企业

构建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既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财务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的需要。构建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的基本思路:以全过程的财务风险管理为基础,主要由预警系统、防范与控制系统和反馈系统组成。模型中还包含了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全方位、全程序、全企业的各种内在要求和财务风险管理的多种基本方法。

1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的构建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指为了防止企业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建立的报警系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使企业可以利用该模型或管理活动提高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及早发现财务恶化征兆,采取有效措施避开或化解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同时也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有预测性、能反映企业真实价值的信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1)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择,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设的首要环节,具体选择哪几类指标和选择哪些指标,要根据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定,并根据实际成果作相应的调整。如下表1可以作为企业制定自身指标体系的参考:

具体指标变现能力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管理能力指标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帐款周转天数、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负债指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有形净值负债率赢利能力指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净资产受益率、资产净利率表1企业使用的指标体系

(2)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

①单变量模型。所谓单变量模型就是运用单一的财务比率来预测财务风险,单变量模型是1967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威廉・比弗教授提出的。可用作预测财务危机的重要的比率有:

债务保障率=现金流量/债务总额

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资金安全率=资产变现率/资产负债率

良好的现金流量、净收益和债务状况可以表现出一个公司的稳定发展态势,所以应对上述比率的变化趋势予以特别注意。当这些指标出现恶化,以至于达到警戒值,就必须要注意公司是否会出现财务危机。

②多元判别模型。多元判别模型的思路是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预测财务危机风险。多元判别模型认为,公司是一个综合体,各个财务指标之间存在某种相互联系,对公司整体的风险影响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多元判别模型最早由奥特曼提出,奥特曼模型如下:

Z=1.2X1+1.4X2+3.3X3+0.6X4+X5

其中:

X1=(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总资产

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

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

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

X5=本期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

该模型是以5个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和营运能力指标(X5)有机联系起来,一般认为Z值大于2.675时,表明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无财务风险可言,相当安全;当Z小于1.81时,表明公司财务状况堪优,面临破产的危机;在2.675和1.81之间,说明公司财务状况不稳定,需要企业及时找出对策防范风险。奥特曼模型的预测能力也是很高的,预测准确性达到90%左右。

2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防范与控制系统的构建

(1)筹资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①筹资风险的识别。

筹资风险,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自有资金是所有者投入的资金,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其风险只存在于其使用效益的不确定上。借入资金是引发筹资风险的主要原因。借入资金严格规定了借款人的还款方式、还款期限和利息率,其特点之一是定期支付固定利息,当企业资金收益率高于负债利率时,企业通过负债筹资经营获得收益,除了支付固定利息外剩余的收益,全部归投资者所有,使投资者实际收益率高于企业资金收益率。负债筹资的这个作用称为财务杠杆作用。

②筹资风险的衡量。

评价企业筹资风险程度的指标有多种,其中自有资金收益率和资金成本率指标分别从效益和成本二个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筹资风险程度,具有计算简单且准确性高的特点,是较为实用的筹资风险评价指标。

A.自有资金收益率指标。

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往往要同时安排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而二者比例不尽相同。自有资金收益率就是判断这一风险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自有资金收益率=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自有资金)*(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利息率)

式中:

投资收益率=(投资项目利润总额+借款利息额)/(自有资金+借入资金)

从上式可以看出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借入资金利息率的变化决定了自有资金收益率的高低。通过对自有资金收益率指标的分析,可以判断筹资风险程度,调整筹资决策。

B.资金成本率指标。

资金成本是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所支付的各种费用。资金成本率是指资金成本占筹措资金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资金成本率=资金占用费/(筹集资金总额-资金筹集费)

如果企业筹集的资金为负债,上述公式中的资金占用费还应扣除因增加利息支出而少交的所得税额,上述公式可改为:

借入资金成本率=借入资金占用费以(1-所得税率)/(借入资金总额-借入资金筹集费)

企业多种渠道用多种方式同时筹集资金时,由于不同的资金成本不一样,为此就需要计算全部筹集资金的综合资金成本率,其计算公式为:

综合资金成本率=∑各项资金成本率×该项资金占全部资金比例

资金成本率指标是企业选择资金来源,拟定筹资方案的依据,通过对资金成本率变化的分析,可以判断筹资风险程度。

(2)筹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两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购买证券。无论项目投资还是证券投资,都不能保证一定达到预期收益。这种投入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就是投资风险。

①直接投资风险。

A.直接投资风险的识别。

造成直接投资风险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企业经营方面的问题所导致的经营风险。具体有如下3种:一是投资项目不能如期投产,不能取得效益;或虽然投产,但不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的降低。二是投资项目并没有出现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存款的利息率。三是投资项目既没有出现亏损,利润率也高于银行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水平。

B.直接投资风险的衡量。

通常用经营杠杆系数来衡量投资风险:

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EBIT)变动百分比/销售量(Q)变动百分比

该指标用来评估项目投资风险的大小。经营杠杆系数愈大,投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愈大;经营杠杆系数愈小,投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愈小。

C.直接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a.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企业如果能够在投资之前对未来收益情况进行合理预测,将风险高而收益低的方案排除在外,只将资金投向那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对防范与控制投资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b.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为防范投资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②证券投资风险。

A.证券投资风险的识别。

证券投资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又称不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全局性因素的变化,导致证券市场上所有证券的收益发生变动的风险,如经济形势变化、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化等等,都会给市场上所有的金融资本带来损失。对于投资主体来说,它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来加以消除或降低,它的影响是整体性的,所以又称不可分散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又称可分散风险,是指因某些因素的变化,导致证券市场上个别证券收益变动的风险。图2是利用证券投资组合分散非系统风险示意图。实证研究表明,科学选择30~40种证券能够在保证收益率的情况下有效地分散非系统风险。

B.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主要通过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合理进行投资组合来实现。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投资项目收益率的相关系数越小,投资组合降低总体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因此,为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注意分析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

(3)资金营运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企业资金的营运过程是指从资金投入开始到资金收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主要面临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的风险。

①现金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现金风险主要指企业现金短缺或者现金持有过量所形成的风险。企业财务部门要掌握各部门对资金的日常需求量及资金的支付时间,来确定合理的现金余额以防范与控制现金风险。图3是现金成本分析模式,即通过分析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寻求持有成本最低的现金持有量。

(2)应收账款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经常采用赊销方式,但往往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大量的应收账款会妨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同时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由于长期无法收回而成为坏账,严重影响企业的安全性。

为了防范与控制应收账款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后果,首先,应当合理控制应收账款的规模,在采用各种信用政策的时候,注重评估对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评价其偿债能力和信誉,谨慎签订合同,综合衡量各种得失,选择效用最大的方案;其次,采取适当的催收方式和力度加快应收账款的收回。如定期分析账龄分析表,紧密跟踪应收账款的还款情况,根据不同账龄制定收款政策,必要时可依靠诉讼方式,以控制应收账款风险,减少坏账损失。

3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反馈系统的构建

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反馈系统主要由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系统和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组成。

(1)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系统。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后评价是指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后的一段时间内,由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对相关部门进行回访,考察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后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的变化,并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对财务风险管理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准确性、检查财务风险处理对策的针对性、分析财务风险管理结果的有效性;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和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提出建议。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应有一个严密、科学的工作程序,后评价工作才能井然有序地展开,评价结果才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后评价的主要步骤为:

建立后评价机构

确定评价项目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资料、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总结与反馈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后评价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后评价是评价现时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状况和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执行的实际情况,验证财务风险管理前做出的风险预测及对企业风险抵御能力分析是否正确,并重新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②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情况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情况后评价主要是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各环节工作实际成绩,总结各环节的经验教训,找出每个阶段的工作对实际风险管理效益和预计风险管理效益的偏差程度。

③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效益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效益后评价,是对实施风险处理方案后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进行再评价,并与财务风险处理方案实施前指标对比分析偏差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2)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

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通过对后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对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予以保留,对不合理的指标、方法、决策程序和措施等提出改进方案,并反馈给相关的部门,以不断完善企业的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具体来说,通过明确本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主要目的,参考社会平均水平、行业水平、企业特点、产业政策、本企业或同行业历史经验,制定出适合于本企业财务特点的预警指标体系,以保持预警系统的先进性和有用性。

参考文献:

[1]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 模型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樊丽,张晓霞.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规避[J].北方经贸,2004,(7):114―115

[3]冯建.财务理论结构研究[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4]郭复初.财务新论[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版

[5]侯红兵.树立财务风险观念,健全财务风险管理[J].财经论丛,2003,(5):60―62

篇7

关键词 企业并购 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一、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识别

首先从风险来源来看,最容易想到的是筹资决策,但它并不是引起财务风险和收益风险的唯一原因。其次,从公司理财的角度看,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包含更广 泛的内涵,它是一个由于并购而涉及的各项财务活动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的广泛范畴。根据财务风险的引起源头, 大致可将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为三类: 并购的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评估定价带来的风险、融资带来的风险和财务整合带来的风险。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成因的多方位分析(一)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有自己的发展方式和进展方向,每个上市公司也有其自身依赖的体制,因此企业并购行为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市场行为, 而是制度变迁和市场规律双重路径共同演进的一个结果。因而可能会在并购活动中出现了零资产并购这样的情况, 这自然给并购后的企业财务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此外, 市场机制发展的并不完善,这无疑也给并购企业带来了财务风险。

(二)评估定价风险。

并购企业对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的预期在目标企业的估价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若对目标企业的价值估价预测不当,使得预测过高,就形成了并购公司的定价风险, 一方面由于并购企业难以掌握目标企业全面具体的信息,以至做出盲目的估价决策; 另一方面评估方式落后,不能迎合当前市场发展的估价需求,使得最终估价和公司实际价值又偏差。

(三)融资风险。

并购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能否及时筹集到足额资金,以用来支撑并购顺利的进行。并购过程的确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我国国内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多数以债务性筹资为主,其它筹资是比较困难的,而支付方式也多现金支付和以承担债务为代价, 短期内企业难以合理利用内部和外部资金筹集到所需资金,融资风险由此产生。

(四)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风险。

许多企业在对目标企业成功并购后, 忽视了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工作,造成企业并购未能产生最初的预期效果。因为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在财务相关制度、财务的运作流程及财务操作规则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并购后的整合工作若未能正常进行,会使得并购企业方陷入财政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三、科学管理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管理企业并购中财务的风险要从并购开始一直贯穿到并购后的整合。

(一)积极防范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

根据不同的财务风险及其成因可以对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防范制定相应的措施。

1、外部环境导致的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

影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外部环境因素有很多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法律制度和政府行为。因此除了要了解国家各种资源的使用状况, 完备民族习惯共有信念等信息外, 更关键的在于要了解当前政府的运作方式,活动趋势, 还要收集相关法律法规。

2、估价定价导致的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由于未能全面了解并购目标企业, 导致并购方对并购目标企业的财务风险估计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并购之前就一定要全方位的了解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产质量及其盈利的能力, 重点分析目标企业财务报表及财务报告附注,尤其要关注重大事项。

3、融资导致的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

首先确定融资规模,并购企业融资规模是指企业并购所需要资金的数量。科学合理地分析和预测并购资金需要量是合理并购企业筹集资金的前提。另外合理安排融资方式,并购企业首先应考虑内部积累,因为这种方法具有融资阻力小、保密性好、不必支付发行费用等诸多优点,但这部分资金数量比较有限,无法满足并购所需的资金量,必须选择合适的外部融资方式。首选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最后考虑的是利用证券市场,发行有价证券获取融资。

(二)协调企业并购后整合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企业合并后财务整合过程主要包括整合资产负债,整合财务人员和财务制度, 整合资金的统一管理等。并购后要对合并方和被合并方的资产进行分拆、整合、再优化组合。一般包括调整偿债期限结构、优化资本结构等。并购后并购企业需要委派新的财务主管去接管被并购企业的财务机构, 同时需要赋予财务主管权利,去调整被合并企业的所有财务人员,优化财务人员分配层次。除了人员整合外,对资金流的管理制度、内部资金的审计制度、内部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等都要进行整合。并购企业在并购完成时, 应及时锁定被并购公司的账户, 及时让货款回笼, 并清理内外来往账款, 严格控制中长期融资。实行预算管理制度,严格审批手续。

四、结论

由于并购的快速有效,目前企业并购成为市场上企业扩大规模、迅速占领市场的重要战略手段, 有着调整社会经济结构和优化资源的较佳方式的独特优势, 随之而带来的企业并购风险也是以后一个值得更加深入探讨的领域。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玄能.企业并购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工程建设项目;物资采购管理;风险;防范对策

Abstract: to reduce the production cost, reduce raw material cost is the key, which need to reduce raw material purchasing cost. At the same time, prevent material purchasing risk, to guarante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reduce project costs influe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i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material purchase management of risk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Material purchasing management; Risk;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物资采购作为物资工作的源头, 是实现物资供应计划的重要环节,是企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要降低生产成本, 降低原材料成本是关键, 其中首先需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同时, 防范物资采购风险, 对于保证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以及降低工程成本的影响意义重大。

一、工程建设项目中物资采购管理的风险

1、 物资采购中的主要外因型风险

外因型风险主要源于外部环境因素,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供应商和自身难以避免的风险因素。

(1) 价格风险。

物资采购中由于利益的驱使,材料厂商有可能操作投标环境,在投标前相互串通,有意抬高价格,使采购方蒙受损失;此外,在价格相对合理的情况下批量采购后,这种材料又可能出现跌价,引起采购价格风险。

(2) 质量风险。

在物资采购过程中,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可能导致材料供应商提供的样品质量与批量材料质量的不一致,发生以次充好的现象,使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从而给采购方带来严重的损失。

(3) 贬值风险。

主要是表现在采购过程中物资设备因社会技术不断进步,而人们专业知识未能达到应有水平,不能适应社会技术发展的要求,进行盲目采购而发生所采购材料或设备的贬值所引起的风险损失。

(4) 合同欺诈风险。

由于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合同欺诈更加突出。合同欺诈主要包括:以虚假的合同主体身份签订合同,以伪造、假冒、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为合同担保;接受购方预付款后逃之夭夭;签订空头合同,而供货方本身是“皮包公司”,将骗来的合同转手倒卖,从中谋利,而所需的物质无法保证;合同签订后,供货商失约违反合同或终止合同,不能正常供货,而影响工程进度造成合同风险损失。

2、物质采购中的主要内因型风险。

由于内部管理不善和制度不健全而引发的问题和风险。

(1)采购计划风险。

物资采购部门及相关使用部门计划管理不科学、不周全,导致采购中的计划风险,如采购数量不准、供货时间不留余地、质量标准不明确等使采购计划发生较大偏差而影响整个采购工作。

(2) 采购合同风险。

合同订立不严格,权利义务不明确,合同管理混乱等。

(3) 采购验收风险。

由于人为因素造成所采购物资在品种、规格、质量等方面未能达到合同条款要求,而管理者又未能在材料使用或设备安装前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使工程造成损失而引发验收风险。

(4)采购责任风险。

经办部门或人员责任心不强,管理水平有限等引起的风险;经办人员假公济私、收受回扣、牟取私利而引起的风险。

二、工程建设项目中物资采购管理的防范对策

1、明确采购目的

采购供应部门在采购过程中不应一味地追求采购价格最低化, 不应把节约资金作为采购的惟一目标, 而应对所要采购物资的质量和效用进行通盘考虑, 在为企业节约采购资金的同时, 保证采购质量。

2. 强化对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

在订立采购合同之前, 须对参加投标的所有供应商进行资格审查, 以便在采购活动的初期把由供应商方面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采购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一是选择好供应商。首先要看供应商是否正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健全以及产能状况是否能够满足采购单位的生产需求。一种物资应该由2 ~ 3 家供应商同时供货, 并要分为主供应商和次供应商。这样既能够保证物资供应的稳定性, 又能保证物资供应的连续性。二是了解市场。物资采购人员应对所采购的物资进行市场调查, 了解发展趋势和当前的供需状况及价格水平, 并根据调查情况谈判。三是建立供应商动态管理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严密、完善的采购管理体系。做好对供应商的评价, 要求供应商具有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 并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执行相应的标准。四是努力与供应商建立一种互信互助、共同繁荣的战略合作关系。对于需求量很大、依赖性强的物资, 可以采用参股或收购、兼并等措施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让供应商能满足企业长期的物资供应需求。

3. 对采购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

全过程是指对计划、审批询价、招标、签约、验收、核算、付款和领用等所有环节的监督, 重点是对计划制定、签订合同、质量验收和结账付款四个关键点的控制, 以防止舞弊行为。全方位是指内控审计、财务审计、制度考核三管齐下, 把监督贯穿于采购活动的全过程, 是确保采购规范和控制质量风险的第二道防线。科学规范的采购机制, 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物资采购价格, 提高物资采购质量, 还可以保护采购人员和避免外部矛盾。

4. 强化对物资需求和物资采购计划的管理

要审查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依据是否科学, 调查预测是否存在偏离实际的情况, 计划目标与实际目标是否一致, 采购数量、采购目标、采购时间、运输计划、使用计划、质量计划是否有保证措施等等。

5. 对物资采购招标与签约的监督

篇9

[关键词]供电企业;物资采购;合同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093-01

引言:近些年,随着社会和国家打破垄断呼声的不断高涨,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供电企业面临着新挑战、新问题,所需要承担的风险种类越来越多,尤其是物资采购活动中存在的合同风险尤为突出。电力物资是供电企业生产的基础,电力物资合同风险严重制约着供电企业持续发展,影响着供电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供电企业应提高对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的重视,采取相应管理控制措施。

一、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管理的意义

电力物资采购事关电力生产,涉及材料、设备、质量、费用等关键要素,采购过程中任何环节偏差,都会给供电企业带来风险,这些风险的发生势必影响物资采购预期目标的达成。但供电企业物资采购过程必须要面对这一系列的风险,尤其合同风险。物资采购中合同风险往往与采购风险并存,贯穿于整个采购活动中与合理管理过程中。合同风险的发生必然诱发采购风险,导致合同无法正常履行[1]。这就要涉及到采购中合同的构建与法律适应等相关法律问题,不仅会给供电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还会影响正常生产。今年国家为了拉动内需,投入巨资新建和改造电网,增加了大批农网升级改造项目和低电压改造项目。这些电力工程项目涉及大量电力物资采购,若发生合同风险,所采购的电力设备存在质量问题,将直接导致电网事故的发生,不仅会影响供电稳定,还可能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2]。因此,供电企业必须对物资采购中的风险管理提高重视,加强合同风险管理控制,降低物资采购风险发生可能,从而保障供电质量。

二、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的类型与识别

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主要类型可分:交付风险、服务风险、品质风险、弹性风险、存货风险、计划风险等。交付风险是指物资采购活动中,物资是否能够如期交付,运输过程中是否会发生损坏、缩减等问题引发的风险。如果物资不能如期交付,必然会影响电力工程正常施工或正常生产[3]。服务风险是在采购过程中由于供应商服务质量不到位,导致合同无法正常履行,引发的风险[4]。品质风险是采购中物资数量、品质与合同存在差异,并不能达到标准诱发的风险。电力物资质量对供电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后续生产和供电稳定。若某一设备存在质量问题,极有可能导致故障点扩大,造成其他设备的损坏。例如,如果所采购的继电保护装置存在质量问题,发生误动、失灵、拒动现象,无法起到保护作用,必然给电力系统安全运行造成影响[5]。引起弹性风险的原因可分为三方面,第一方面是供电企业自身原因,生产与预期存在差异,造成增减物资采购订单所引起;第二方面是供应商供应不足或无法供应引起。第三方面是由市场价格波动、市场政策改变所引起。存货风险是由于供电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货系统、调度系统出现问题,造成供应链受阻引起。

三、供电企业在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供电企业应积极总结和归纳当前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供电企业在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我国电力以往一直处于垄断状态,所以导致大多供电企业缺乏竞争意识、风险管理意识,往往对物资采购合同风险不重视,没有构建完善的合同风险管理制度和配套的管理体系,管理工作与考核评价相互脱离现象十分严重,很多时候是在走过场,没有很好的发挥出合同风险管理职能,导致一些时候采购数据和真实数据不匹配,这无疑增加了供电企业经营风险。

(二)缺少专业人才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电力物资采购活动涉及内容繁杂,具有较强专业性和复杂性,对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高质量的合同风险管理离不开专业人才,只有在专业人才的管理下,才能把物资采购合同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但当前大多供电企业很少引进新型管理人才,现有员工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薄弱,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风险管理培训,一些时候不能正常开展有效的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管理工作。

(三)管理方式落后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许多供电企业在物资采购活动开展中停留在老模式、老思路当中,因此物资采购合同管理也十分滞后。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电力需求越来越大,电力供应难度越来越高,电力物资采购规模和投资规模都在不断提升,在这过程中物资采购合同所涉及到的内容和信息量越来越多,传统合同风险管理思路和模式已难以发挥有效管理职能,十分容易造成管理误差。

三、加强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管理的措施

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十分不利于供电企业长期发展,供电企业应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提高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管理水平。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加强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相关管理相关制度

想要提高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管理质量,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度的制定能够为合同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依据,指明方向,提高管理有效性。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够制约工作人员行为,降低人为风险因素,明确管理相关责任与义务。因此,供电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物资采购需要,完善合同风险管理相关制度。

(二)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想要提高管理水平,降低风险,离不开高质量的管理人才。管理人员素质直接决定着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管理质量的好与坏。因此,供电企业应提高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加强新型人才引进。同时,更要对现有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物资采购相关专业知识,能够顺利开展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管理工作。

(三)融入信息技术

传统物资采购模式和合同风险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供电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提高管理水平,应在物资采购活动中融入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物资采购中信息传输的流程性和准确性,这对于供电企业对合同风险的应对速度提升有着很大帮助。

结束语:供电企业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近些年,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电力走向了市场化。供电企业想要在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胜利,必须降低风险,尤其物资采购合同风险。

参考文献

[1]王艺蒙.国电东北电力有限公司物资采购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13(11):119-124.

[2]陈焕怡. 供电企业采购过程供应商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4,11(14):132-136.

[3]徐杰. 面向电力物资多阶段迭代采购的供应商动态选择方法及系统[D].广东工业大学,2015,13(02):102-103.

篇10

【关键词】风险管理;输变电工程;模型

在整个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当中其实要牵扯到诸多环节与因素,任何一个地方未能处理到位,都有可能导致整个工程项目面临着风险,进而给项目如期按量完成极其顺利施工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说,要想确保输变电工程项目施工顺利,大幅提高基建精益化管理水准,增加投资效益,就必须搞好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作。

1 电网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况

根据笔者这么多年以来的基建管理工作经验可知,当前浙江省电网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着以下几大问题:

(1)在管理体系上,对于风险管理不够关注,管理组织未重视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也没专门设置部门负责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

(2)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3)风险管理方式较简单化;

(4)缺乏一个相对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其中,第三点在施工图设计预算审查会上最为突出。

2 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2.1 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定义

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为了改善项目内的不确定性,在控制风险时采取动态、系统的方法实施全程风险管理。针对项目的不确定性因素起始于项目的决策立项一直到项目投入运行均实施风险的预测和研究、风险评价及过程控制,执行有效的全过程控制,并累积一系列的教训与经验。在项目管理的每一个阶段进行风险管理,要罗列各种可能的风险,并将它们作为管理对象,不能有遗漏和疏忽。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从各方面对风险的影响进行分析,如对整个项目的各个方面,如工期、成本、进度、合同、技术、计划的影响。风险管理流程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决策、风险监控等全过程。全面有效的组织措施。对于已被确认的有重要影响的风险,要做到从业主到各承包商、监理等各个行为主体,均应落实专门机构、专人负责风险管理,并赋予相应的职责、权限和资源;在组织上全面落实风险管理责任,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2.2 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模型

由于输变电工程项目周期长、投资大,面临的风险也是各种各样的,根据输变电工程风险管理的现状与需求,依据企业风险管理的理念,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模型由风险管理环境体系、风险管理的过程体系、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和风险管理方法体系组成。

3 电网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性问题及其对策

3.1 设计、勘察风险及其对策

为缓解供电紧张的形势,电网中很多输变电工程不约而同地开工,造成勘察设计单位肩负众多任务更有甚者重负难当,而部分勘察单位的勘察项目不深且不全面,导致其所出具的原始勘察凭证不够全面,给后续工作带来众多风险。还有些设计单位在图纸设计前未能准确、全面的实测现场,其所设计图纸照搬性强,适用性降低,变更因素增加,这在今后项目实施中会引发诸多变更,出现洽商和签证。如:设备区的绝缘地坪渡槽不能排水问题,这引起了诸多变更,还给变电站在雨季的正常运行带来很大威胁,使项目成本增加。因此,在勘测设计阶段,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控制风险:

(1)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核查勘察设计文件组织设计交底会,要召开各方参加的技术讨论会。

(2)在设计环节引入竞争奖励机制,使设计人员主动控制造价。

(3)加强设计合同管理,注重设计索赔。

(4)加强设计变更管理,优化设计。

(5)使用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理念进行工程设计,控制工程的总造价。

3.2 组织管理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业主的组织管理风险来自管理模式本身和参与建设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综合知识,工程建设经验,管理素质等方面的不足或缺陷导致的工程风险。目前,我们的输变电工程项目的管理是传统管理模式。传统管理模式在国际上通行并得到广泛认同,但由于其项目实施只能按顺序方式进行,即只有一个阶段结束后另一个阶段才能开始,而输变电工程项目具有周期长,这些将导致不稳定因素增多、管理费用高等。国际上还有PM模式、CM管理模式、EPC模式等。

3.3 设备采购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从概预算书上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在我们的输变电工程建设中,主、辅生产设备占工程总造价的比重很大,设备的采购和运输也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电力生产过程中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电网的安全运行。为了保证设备的采购质量和按时到货,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1)在采购环节,按采购管理制度办事;2)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3)加强对供应商状况的动态管理;加强合同管理,提高物资采购风险防范意识;4)加强物资到货的检验控制,严格控制物资采购质量。

3.4 质量、安全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工程质量风险是指由于在质量控制中出现失误形成质量缺陷的发生,来源于原材料缺陷、技术失误、操作方法不当、施工工艺不成熟等。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必然引起材料的浪费,增加工程成本,纠正处理质量缺陷会使工期延长。安全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但是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的不确定性确实存在。

在输变电工程建设中,可通过对控制目标的分解将风险责任具体化,使大家增强风险责任意识;择优选择设计、施工、材料设备供应商、监理、调试单位,强化设计、监理、调试执业风险责任;加强招投标制度,通过合同条款约定分散风险;坚持严格的技术与管理措施,加强工程项目计划管理;合理预留保险金;参与工程保险。

3.5 完工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所谓完工风险,顾名思义,就是工程建设延期完工、不能完工抑或是完工之后不能达标的风险。就项目来说,完工风险就代表着贷款偿还期的延迟与贷款利息支出的增多等等。要想将完工风险控制住,第一步就是协调好工程建设的不良影响并处理好项目业主;第二步就要在项目招标阶段择出业绩好、经验丰富、信誉佳的经过资质审查的投标单位入围,合理、正确、科学的编制评标手段,确定合理的中标价,中标后,通过合同条件约定未完工程风险,建立奖罚制度,调动各参建方的积极性是按时完工的有效保障。再次,要求施工单位制定先进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精心施工,加强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文泉,胡庆辉.电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探究[J].电力技术经济,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