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结题要求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课题结题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课题结题要求

篇1

关键词: 医药产业结构 就业能力 课程体系

医药产业的发展决定药学教育的人才需求,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层次、种类、数量有不同的要求。医药行业发展在新的产业规划布局刺激下发生变化,人才的供应无法实现同步提升,必将出现供应缺口。传统药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对市场需求反应慢,岗位指向宽泛而导致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弱,将很难适应新的医药市场需求,为避免产生课程设置与相关行业实际需求的时间差矛盾,保证药学毕业生就业率不受教育滞后现象影响,树立超前意识,科学预测未来新产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类别,超前调整课程安排,使人才的供求尽可能同步。

目前有许多教育科研工作者和机构对于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开展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发现药学本科生近年来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在91%~100%之间[1-7];也有部分高校对药学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和预测研究[8-10],认为未来生物药学、临床药学、医药市场营销学、循证药学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将会大幅度提升,对药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研究指出应该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增强个人能力[11];对江西省6所高校药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创新能力培养、毕业实习及就业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应加大选修课及实验课比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订药学专业培养方案[12]。上述研究工作未基于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药学人才就业能力需求变化的新特点开展相关的研究,因此,本文根据教育供给与需求理论,拟针对医药产业结构调整药学生就业能力需求变化对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以提高药学生就业能力。

一、医药产业结构调整,药学人才就业能力需求变化

2010年11月,工信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了《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随着国家“十二五”相关政策的出台,医药行业带来了新一轮发展良机。未来国家医药产业结构将向优质化、学术化、集中化、国际化四个方向调整,“优质化”重质量;“学术化”重循证研究;“集中化”重GMP、GSP认证;“国际化”重品牌创新。因此,在新形势下未来药学专业人才需具备生产质量控制能力、循证研究能力、临床用药服务能力、创新药物研究能力等。随着医药市场的迅猛发展,药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及医疗机构药房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药物研发、药品生产、质量监控、物流销售、医院药品调剂及药学服务相关岗位是药学专业人才的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就业岗位群。针对医药产业结构向优质化、学术化、集中化和国际化四大趋向调整,就业能力需求将随市场发生变化。

(一)药物研发岗位。新药研发的特点、现状、发展趋势决定了对药学人才的需求。我国的新药研发环节是医药产业链上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受研发投入低、知识产权保护不利、创新体系不合理等问题的困扰,我国医药产业自主创新水平低。但我国研发成本低、技术人员多,疾病谱和临床样本丰富,在中药新药研发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新药研究和开发阶段高层次的药学人才为主,但在新药研发申请和上市等环节,需要大批既懂药学相关知识又懂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层次要求不一定像新药研究阶段及临床前实验阶段那样高,药学本科生经过培训就可胜任。在临床试验环节,需要拥有基础医学知识、药学知识、统计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药学本科生也可胜任。考虑到我国医药专利环境的建设,还应加强对制药企业专利人或专利律师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提高专利保护意识,加强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药品生产岗位。自2011年3月1日起,凡新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企业新建(改、扩建)车间均应符合新版药品GMP的要求。而目前相关人员素质、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版GMP要求。根据药品生产组织过程、现状及发展趋势,可以判断药品生产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特点,要求毕业生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一是熟悉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的就业能力。能够根据药品的性质,筛选出包括质量监控,检验化验,自动化仪表控制等合适的设备,设计出各种参数。

二是熟悉生产工艺设计的就业能力。具备将实验室的药物生产工艺中试、放大,直至确定规模化大生产相应条件的能力;选择最合理、最经济的生产流程。在进行生产的同时还要进行工艺验证,采取周密的计划、严格的实验寻找出那些恰当的要素,包括最优的生产条件、操作参数、工艺限度及原材料的投入;何时、怎样对其进行评估;每一个重要工艺步骤应做的检测(中间控制、放行和特性)及验收标准,确保产品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

三是熟悉生产管理的就业能力。能确定生产计划指标、计算和核定生产能力、安排产品的生产进度、确定各车间的生产任务、组织实施、总结计划完成情况;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控制生产进度、测算实际产量与计划产量之间的偏差,并纠正偏差。

(三)药品流通岗位。根据《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要求及药品流通情况分析,药品流通环节注重的是从业经验的积累,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并不高。《纲要》提出要加强药品流通理论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国内药品流通人才培训机制,支持和鼓励药品流通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层次多元、市场需要、企业欢迎的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全国药品流通职业经理人和其他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建立药品流通领域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实施从业人员培训工程,“十二五”期间培训高级职业经理人2000人,中级职业经理人5000人,执业药师继续教育5000人,药学技术服务人员10000人,其他重点岗位20000人。药学高等教育应紧密结合这些要求,培养适用于流通环节的药学人才。

(四)药学服务岗位。目前我国药师数量不到40万名药师,而2020年我国共需要药师100余万名,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工作显得任重而道远,成为药学人才缺口最大的一类。在药学服务方面,需要高层次人才要面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药学服务。这类人才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用药知识,了解疾病诊断与治疗过程,善于与医生沟通和协作,可以作为医药结合的桥梁和枢纽。要熟知药物性质和作用,能够审核处方和指导合理用药,参与药物治疗决策并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临床用药利用与评价研究;参与查房和会诊;听取病情,了解病情及治疗方案,询问用药史,监测病人的用药。

除了医疗机构所需的高层次药学服务人才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社区诊所、零售药店,这些机构需要大量的药学服务人才。依据我国药师缺乏的程度和药学教育的现状,可以培养大批药学服务人才充实这些岗位。每一位走进药店想购买药品的消费者都希望从药店获得用药方面的指导,而实际上能够得到的正确指导不多。药学高等教育应该认识到这种潜在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

二、就业能力需求变化,课程体系研究

药学类专业的知识结构经历了“化学一药学一工程学”到“化学一生物学一医学一药学”的过渡和发展。这类变化的动因是产业发展和产业需求,包括产业关联的发展和产业关联的需求。在医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常有许多相关联的理论和技术手段逐步应用的药学研究中,逐步形成在药学教育中新的课程,或者作为新知识被纳入原有课程的知识体系。通过对文献进行研究,归纳出下列的知识内容极有可能在将来的药学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议临床药学服务方向开设药学心理学、药物基因组学、时间药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生物药学方向开设生物信息学、代谢组学、药物代谢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医药市场营销学方向开设药物计量学、药物经济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循证药学方向开设循证药学作为选修课程。

三、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探索构建岗位技能培训模块

采用情景模拟或课外科技活动等方式,在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中探索新增包括药房服务情景模拟、药厂制剂生产观摩及药品模拟营销等内容在内的岗位的技能培训模块,以适应不同就业岗位技能需求。在《药事管理学》实践教学中探索构建药房服务岗位技能培训模块;在《药剂学》实践教学中探索构建药厂制剂生产岗位技能培训模块;在《医药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中探索构建药品营销岗位技能培训模块。通过岗位技能培训,学生比较系统地联系用人单位药事活动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实际工作中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药房服务岗位技能培训。①医院药房和社会药房情景模拟。学生分组扮演药房工作人员和患者,完成收方审方配药复核发药等药房调剂实践环节。②病区药房调剂情景模拟。由学生扮演护士角色,进行病区药品的核对,通过实战训练提高药房服务岗位的就业能力。

(二)药厂制剂生产岗位技能培训。以课外科技活动形势参观药厂GMP生产车间,制剂生产线,学型仪器设备操作方法等,提高药厂制剂生产岗位的就业能力。

(三)药品营销岗位技能培训。采用药品营销模拟实训,学生角色扮演药品推广销售人员、临床处方医生、药房进销管理人员等,拟设计两种情景模拟培训。①商务谈判情景模拟。学生两人为一组,自拟谈判课题,进行模拟商务谈判,最后撰写合同,拟定协议书。②医药促销情景模拟。学生自拟背景资料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电话邀约方案,并结合电话沟通的技巧按照邀约方案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并模拟药品销售场景。观察者对销售人员所提出问题的质量和问题的效果进行评价。让学生掌握电话邀约的步骤和方法及拜访客户、进行产品演示的技巧。

四、在第二课堂环节增设拓展知识讲座

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对临床药学服务进展、生物制药技术前沿、药物营销管理、循证医药学等前沿热点进行专题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药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质,就是解决高等药学教育供求矛盾、公平与效率问题。根据“十二五”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向适时调整课程结构与教育模式,明确药学专业教育目的,才能提供高素质的药学人才服务于大众,才能形成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药学生才能把学习作为提升自己人力资源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转变就业观念以适应社会需求。因此,本文根据教育供给与需求理论研究以市场为导向的药学生就业能力完善课程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龙亮.药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J].华夏医学,2007,03:581-582.

[2]万忠兴,李荣科.我院医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医教育,2009,05:20-22.

[3]李常玉,吕雄文,张媛媛,等.药学(临床药理学)专业本科已毕业五届学生就业状况及分析[J].安徽医药,2009,07:847-849.

[4]李刚,姜汪维,王露,等.石河子大学药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2009,05:411-413.

[5]焦淑清,侯巍,于莲.药学系2004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药学教育,2004,04:56-58.

[6]叶桦.历届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J].药学教育,2006,05:58-60.

[7]马晓匡.我院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调研报告[J].大理医学院学报,2001,S1:154-155.

[8]王春玲,李民胜,黄贵华.广西药学类本科专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2009,03:55-58.

[9]陈雁,符崖,王羚郦.药科类学生质量追踪与毕业生需求调查[J].药学教育,2008,02:60-62.

[10]庞挺.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需求预测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1]荆玉君,吴闯,黄仁彬.谈新形势下药学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基于对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专业的就业现状调查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S1:114-115.

篇2

一、高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教育科研课题来源有四类,一是国家级和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二是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是各高等教育学会的教育科研项目,四是学校立项的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规划课题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重视基础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加强应用研究,增强教育研究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开发研究,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 4 ]。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特别注重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各高等教育学会的教育科研项目,主要是凭借学会优势,建立短周期的课题平台,以本区(领)域的教育改革重点为主。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足学校,以学校急需研究和重点解决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提高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与研究机构对高等教育科研的组织和管理紧密相关。高等教育科研的组织和管理主要包括方向管理,机构与队伍管理,选题与成果管理,信息与情报管理,学会管理,刊物管理,中外高教研究的比较、鉴别与借鉴等[5 ]。我国目前的教育科研管理机构主要包括教育部高教司,各省教育厅高教处,全国及各省的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各高等教育学会,各高校的科研处、教务处或高教所。以湖南农业大学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为例,湖南农业大学的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归学校教务处统一负责。除各高教学会立项的课题教务处不参与管理外,对于其它类别的课题主要有两种管理方式:在规划课题和省教育厅的教改课题的管理上,教务处主要是上级课题管理部门的协作者,负责文件的上传下达,报送课题相关材料;在校级教改课题管理上,作为管理者,负责课题指南拟定、下文、组织评审、立项、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等全流程的管理。不论是作为协作者还是管理者,高校在整个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课题成果转化管理亟待加强

随着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各有关部门加强了对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投入,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为加强对这些课题的管理,许多高校都出台了专门的文件。但这些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尤其是课题成果转化管理这一环节还存在很多问题。湖南农业大学早在 2000 年就制定了《湖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并于 2006 年再次修订,对各类教育研究项目的申报、评审、管理,结题与鉴定,经费管理办法等作了进一步完善。这对于加强学校课题管理的规范性有着重要且有效的指导意义。但是,所修订的《湖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中包含附则在内的 7 章共 30 条的管理条例里,没有专门涉及课题成果应用与转化的管理办法。这就导致课题结题就基本上意味着研究的结束,后续研究和成果的推广及应用较少,很多研究成果只是些文字材料,未真正转化成现实的教育力。虽然教育科研项目在转化成教育生产力上有较长的时滞性,且对教育政策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但为研究成果寻求更多的转化机会应该是课题主持人重点考虑的问题,为课题创造更好的转化环境也是课题管理者应尽的义务。

(二)课题管理单位工作热情不高

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将其视为学校声誉和发展的中心工作之一。高校不仅成立专门的科学研究管理部门,而且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科学研究管理制度。可以说,绝大多数高校对科学研究工作是积极主动的,但是对教育科研则另当别论。高校一般没有将教育科研归属于科研管理部门管理,而是归属教务管理部门管理。教务管理部门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工作因此常常被边缘化。目前《湖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学校教育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与学院分管教学的院长负责领导,教务处负责日常管理;省级规划课题由省规划办管理,教务处协助;国家级课题由教育部或国家级相关单位管理,主要由课题主持人与所立项课题的管理单位直接联系,教务处基本上只保存最后的材料;在省教育厅立项的课题管理上,开题与结题由教育厅统一组织,教务处只负责转发文件,报送材料。因此,在国家级和省级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上,教务处扮演的只是一个中间人的角色,成了发文单位、材料保管单位和组织评审单位。在校级教改课题管理上,教务处作为主要的管理单位,对于课题研究过程的检查力度不够,除一次中期检查外,很少与分管教学和科研的副院长交流各院教改课题的进展情况以及各院对于教改课题的支持情况等。课题管理上的不主动导致做课题成了课题主持人一个人的事,使课题质量受到影响,于教学改革,于教师自身发展,于学科教学团队的建设,于学校发展都不利。

(三)课题结题质量不易衡量

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表现形式特殊,最常见的形式是论文、著作,也有心得、建议、评论等,或是成果在教育制度、条例中体现。而且教育科学研究对象比较复杂,其研究成果未必能获得揭示事物规律的结论,即使有结论,又因教育本身的迟效性,其社会效果的显现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结题质量不易衡量。目前,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材料包括文字材料、音像材料、PPT课件和师生做课题期间的纪实材料(如学生所发表的论文,实地考察的纪实照片与记录)等,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文字材料中以课题主持人及参与者发表的论文为主,也有著作或论文集,还有少量调查报告形式的材料。各种结题材料装订成附件,厚厚的一本,但体现课题研究过程的材料很少,反映课题推广效果的材料很少,尤其是反映学生对课题中所涉及的教学改革的反馈的材料很少。因此,一般来说,课题只要能通过中期检查,结题前能发表一定数量论文,就基本上能过关,至于课题是不是对促进学校办学或学科或某门课程的质量提高真正起到了作用,课题管理者和专家仅凭借的数量和级别,以及少量的反映实效的材料,难以客观衡量结题质量。

二、改进高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课题管理部门的成果转化职能

教育科研要同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科研成果必须转化成现实的“教育力”,才是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和归宿。第一,鼓励、支持项目研究与外校的合作。从湖南农业大学2000 年以来教学改革课题参与人的单位可以看出,课题的完成人基本上以各院的教师为主,与外院或外校合作的极少。立足本校,联合外校和外企一起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不仅能拓展教育研究的视野,而且更利于教育改革的创新和成果的推广。第二,定期召开教育科研成果汇报会。成果汇报会分为院一级的和校一级的。院级的成果汇报会主要在校级成果奖评审前,由各院教务办公室组织相关专家、学生和同行参加。这也是学校进行教学成果奖评审的前奏,既可以避免评审中专家因时间不允许而无法详细阅读上报材料影响最终成果的评定,又可以及时指出汇报成果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为以后研究的开展指明方向,提高结题质量,同时还可以在无形中消减教师们对成果奖评审中的种种疑虑。校级的成果汇报会由教务处主办,报告会时间可在每年度校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会后,请所有获得一等奖的教学成果奖主持人或相关人员向全校师生汇报其成果。成果汇报会不仅是检验成果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各院教师相互学习、改进教学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推动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

(二)整合教学资源,加强教育科研课题合作

严格意义上来说,教学成果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教育科研课题,而是多个相关课题的整合,以更好地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发挥,整体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教育科研的后续能量。湖南农业大学于 2009 年对 17 个实体性的二级学院下的一百多个基层学术组织进行了优化设计,将之前的“系、教研室、实验室、研究所、研究中心、实验中心、研究基地、实验教学科研中心、专业(课程)小组、基地管理中心、实验室管理中心”以专业或课程群为依据成立“系”,各院再另设一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中心,并在《湖南农业大学教学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各基层组织应根据专业与课程群特点,结合教学改革规划,组织教师申报教学研究课题。基层组织的优化为促进各院各系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形成教学研究的合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在课题申报前实行分块申报。即在课题申报中,分教师个人申报课题和团体合作课题。在省级、国家级课题申报通知下来后,教务处应及时要求各院组织学科带头人进行会议讨论,根据各院实际情况,向教务处告知其申报意向;教务处在汇总各院意向后,作出初步分析,再次召开各院院长,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分管副院长会议,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对申报项目进行整合,形成各院在教育科研上的互动合作。在校级教改课题的申报上,教务处应该结合教育部、省教育厅的立项指南,结合本校的发展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课题指南,正确引导课题的申报,调控好教改方向。校级校改课题分重大课题和一般课题两类。重大课题以团队名义或单位名义申报,一般课题以个人名义申报。重大课题依据实际需要加大资助力度,鼓励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研究,鼓励教育理论工作者针对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专业引领与智慧共享的“对话”,形成教育理论者与实践者真正协作性的“研究共同体”,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者的共同发展[ 4 ]。教育科研项目申报成功后,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团体合作申报项目的主持人所在的学院或领头的学院应为参与课题研究的各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负责。这种合作不仅是分管科研的院长们之间的合作,还要加强同一级学科下的科研合作,以学院老师的微观研究为基础,提升教育科研层次,最大程度上利用各研究成果,以提高教学改革实效。教改课题的管理不仅是教务处的事,同时也是各教研室的日常工作之一。教研室主任有责任重点掌握本教研室教师的教改情况以及粗略了解本院其他教研室教师的教改情况,为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整合提供切实服务。

(三)进一步健全课题管理制度 ,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成果;应用推广

从中专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也跨入了高校的行列,只是其教育管理层面属于职业教育,但对于高职院校本身而言,层次还是提高了一步,因此,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提出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指导思想,或者叫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不断探索,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服务能力较中专时代有了很大提升,但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到底如何,社会贡献度到底有多大,笔者在此就高职院校教育类科研成果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

一、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状况

当前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论文(教育类、专业类)、课题(教育类、少量的自然科学类)、教材、发明专利;参与科研工作的人员以专任教师为主,辅以少数具有专业职称的其他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最直接目的是为职称晋升,辅以科研考核的需要;科研任务的来源主要有教育系统、行政管理系统、社会科学研究系列、少量横向科研课题,以参与的形式居多。由于在中专时代教师没有科研任务的要求,进入高职院校后,迫于与高校接轨,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对教师特别是有职称的人员都提出了科研工作要求,但实际情况是:教师科研多迫于评定职称的压力,发表一些教育教学体会的论文、或者是专业教学内容中与专业有一点关系的论文,而以专业研究自发撰写发表自己学术成果的不多,更难的是自己没有以一贯之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很难形成自己独立的研究体系,这也是造成目前高职院校研究成果90%以上表现在教育教学类,而专业类研究并不多的原因。这与高职教育的专业特点并不相符。

二、教育科研成果的形成过程

教育类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有国家级、省部级、专业指导委员会、学院自立项,每年这些有研究任务的机构都会课题申报指南,教师则根据指南的范围和申报要求开展课题申报准备,结题时间一般在2―3年。通过2―3年的研究,大多数教育类科研课题的结题成果为论文和研究报告,如果层次稍高点,那最多也就是一本专著。而且教育类科研课题的研究方法大同小异,如调查问卷在设计时是全省部分高职院校,而实际操作则以本校某个班学生为样本,因此,研究的第一步基础数据采样不准确。再就是研究过程不全面,在课题设计时,研究团队整齐划一,一旦课题申报成功,完成研究任务几乎靠主持人,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有申报团队并不是科研意义上的团队,而是为了体现研究团队的外在表现,如年龄、职称、专业、单位等。再就是职称评定过程中,主持课题和参与课题差别太大,因此,很少参与课题的成员会尽心尽力,将自己的研究与团队的研究相结合。开题论证和中期检查不充分,也是造成科研成果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按照课题的级别不同,主持人对课题的重视程度会有不同,但总体来说,论证范围不广、讨论不深刻、专家指导不详细或缺乏针对性等,都是在课题研究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而且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研究成果形成后,不要说是在全国、全省推广,就是在本高职学院、本系部也很难推广应用,这样就不会体现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对策

教育类科研成果的形式,主要是论文和研究报告,论文中体现的应该是观点和方法,研究报告则全面反映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过程,这些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因为结题不需要出具使用证明,也不需要实验结果,这也是教育类科研与技术应用研究的根本区别。所以,如何将这些“软”的观点、方法具体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切实推广科研成果,以便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发挥科研的价值,还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难题。在此,笔者提出以下拙见,仅供参考和借鉴。

1.完善教育科研成果管理机制

由于教育科研成果不像大多数自然科研项目,没有在具体的产品或对象上加以验证,所以,对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更应该体现隐性与显性的结合。在结题验收时,应该将教育科研成果显性的内容也纳入评价体系,尤其是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更应纳入评价体系,以便在机制体制方面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如结题后的跟踪机制。还可以在课题经费管理上加以约束,应用推广好的成果追加课题经费,以此激励成果的推广应用;还可以制订制度对课题主持人在课题申报中始终如一地研究某一方向,而不断形成系列成果予以大力扶持,而不是在同一方向研究上限制其课题申报资质等措施。通过这些制度设计,可以不断提升教育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水平,从而实现研究的价值。

2.建立科研过程、成果公示机制

对于教育类科研课题申报立项后,高职院校研究管理机构应尽快公示其课题申报材料,目的是让其他教师知晓和关注其研究内容,以及团队成员的构成,并从其中寻求自己在教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困惑问题,能从他人的研究过程中得到解决。由于一般的研究过程是3年左右,那么按课题研究进度,定期公布各课题研究成果,如论文的名称、发表期刊、主要观点、解决的问题以及调研报告的详细资料等。通过公示各课题研究过程和主要成果等措施,一方面可促使研究团队更加自觉地按课题申报书的要求开展研究,落实每一项研究内容,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更多的教师享受科研成果,并从中学习研究方法,获取研究数据和观点,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3.定期举办科研成果展示

一般而言,教育类科研课题的来源有国家级、省部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立项等。而比较集中的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每年都会有几个,院级课题立项则会更多,也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立项的部分项目。在这种以教育科学研究为主体的高职院校,举办科研成果展示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广大教师以从事职业教育为主,对许多教育方面的焦点及热点问题会有共同的认识,这也为成果展示提供了好的群众基础;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共同参与,科研成果展示可在二级学院或大学院组织,都可以要求学生参与,让学生共同分享教师的教学经验、方法创新和教学改革成果,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基本素质,聆听教师从事科研的艰辛,知道科研成果的来之不易。

4.建立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评价体系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科学研究 目标管理

课 题: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MBO(目标管理)理论在高职院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525053)。

一、立项开题阶段

高职院校每年度向上级申报的教科研课题,在获得批准立项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开题。开题阶段按目标管理中“制定目标”和“目标分解”的理论来施行。科研处作为高职院校的教科研管理部门,就是要责成各教学分院采取分三个层级分步实施的办法进行开题。一是分院根据本部门年度课题的总体情况撰写总的开题报告,二是各课题组根据这个总报告的要求撰写本项目的开题报告,三是各课题组的成员再依据课题分工和目标分解撰写本人的研究工作计划。这样层层分解、责任清晰、目标明确,相互配合形成协调统一的目标体系。分院的开题工作完成后,要以工作报告的形式报送科研处备案。

二、实验实践阶段

教科研项目的实验实践阶段,就是过程管理阶段。过程管理就是目标管理中的“目标进度”和“实施目标”阶段。本着“抓好了过程就抓住了质量”的理念,科研处和各教学分院联合组成专家组,并按计划和目标进度对在研项目进行四项工作的管理。一是进程跟踪,具体做法是检查督促教科研项目的实践实验记录,检查研讨会议记录,检查课堂教学,检查实践教学;二是疑难问题研讨,就是专家组人员,直接参与重大项目研究中的疑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以座谈会、研讨会或推进会的形式,剖析问题、探求思路、破解难点、寻求答案、纠错纠偏、明确思路、找准方向;三是文宗归档,课题档案管理是过程管理的重要一环,它包括文件类档案、过程性档案、报告类档案和成果类档案的建档归档等查验;四是成果发表,要公开发表与教科研项目相关的论著、论文、专利发明等研究成果,并标注该成果的名称和编号。只有把上述“任务目标协调好、沟通好、控制好”,才能确保教科研项目的研究质量和研究水平。

三、结题验收阶段

教科研项目的结题验收阶段,是目标管理中的“绩效考核”,可以解读为“成效和效益的实现”阶段。要把好这一关,就必须做好三项工作。首先是成果论证,申报结题的项目,要复检复查实验结果和数据的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可靠性,并且在复检复查中边修订边整改,边修订边完善,并以研究总报告的形式送达科研处审阅;其次是结题的项目组要进行成果展示,形式可以是汇报课、展示课,也可以是研讨会、座谈会、汇报会和展示会;再次是学院内组织学术委员或专家组,把课题分解为五个子目标,即科学性、创新性、规范性、难易程度、成果价值等五个方面量化打分,经过全面的审核鉴定,达到良好或优秀后上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申请结题。

四、应用推广阶段

一项教科研项目,在通过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结题验收后,并不意味着这项研究的结束。结题只是一项科研项目暂时告一段落,后续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有句科研术语说得好,“科研的价值和生命力所在是应用和推广”。把结了题的项目,再应用于教学,即把科研理论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现实生产力,从而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这才是科学的研究态度,也是目标管理学中“确定新目标,迈入目标新境界”的要求。

应用工作应着眼于能用、有用、可用、实用;教育科学研究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针对“问题”而展开研究,研究结论是把“问题解决”了,专家和业务主管部门认同后予以验收结题。而结题后,把研究出来的理论或数据再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反哺教学、指导教学实践,并转化为教育教学成果,这就是应用;推广工作应力求可借鉴、可借用、可借助。简单地说就是推而广之,研究成果不仅在本专业本学校能借鉴使用,走出校门,其他院校的相关专业同样可以借力,同样可以受启发而受益,从而推进整个地区教改事业的进程与发展。

五、几点思考

1.目标的制定与修订

管理过程是动态的,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同样不是静止和一成不变的。课题组成人员、起止时间、研究内容、课题名称、经费预算和成果形式都是变化的、变动的,所以原来制定的目标就应随上述内容的变化而及时修订,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2.奖优与惩劣

奖优惩劣是实施目标管理并使目标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同样搞研究,同期立项、同期研究、同期结题,但完成质量和实现效益却不可能一样。所以要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建立健全校内分配制度。将目标管理与工资奖金挂钩,奖勤罚懒,奖优惩劣,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3.宏观调控与自主管理

年初学校给各教学分院下达的科研指标,只要在计划的时间段内完成了目标,就应视为目标的达成和实现。至于分院在教科研目标管理过程中,采取何种手段或措施,学校不应过多干预,而应鼓励其发挥个性和特色,使之具有灵活性和弹性,给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

4.工作科研与功利科研

工作科研就是教师因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而搞的教科研课题;功利科研则是教师因个人晋职、晋级、考核等需要而搞的教科研课题。前者我们积极倡导,后者则尽量规避。但在实际的目标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不要硬性地要求老师们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而是要把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事业需要与个人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了解教师的心理特点和职业特性,尊重教师独立的人格和个性,为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氛围,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目标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开展,高职院校教育科学研究事业才能壮大

篇5

(一)各级高校在对选拔和引进科研人才的任用上也存在重大的弊端重视人才”引进”,轻视科研队伍”稳定”[1]。一般高校引进科技人才时总是主观地把目标定成“双高”:高学历、高职称,并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学院不能根据自身的科研条件和软硬件条件来引进人才,不但不利于学院科研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科研队伍的稳定,甚至会引起由于本学院教师的心理失衡而造成的人才大量外流,使得一些专业技术人才断层。由此出现紧缺的人才外引不进,自身的高层次人才内留不住,人才总量与实际需要的矛盾日渐突出,对高校自身长远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二)用人评价和科研评价机制存在不科学因素项目组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单元,是以项目负责人为领导,由为数不多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工作团队,他们技能互补,相互信任,为了共同的科研目标一起奋斗。项目组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职称评聘制度、科研工作量考核、科研奖励机制等往往只认第一负责人或第一作者,项目组其他成员的努力得不到认可和鼓励,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研队伍人心涣散,缺乏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其次,科研评价中存在重量不重质的现象,使得科研人员各自作战,申报项目规模小而数量多,研究方向纷繁杂乱,科研项目难以做大做强,很难真正实现创新学科的优势互补及形成交叉集成效应,限制了高科技联合科研攻关项目成果和重大科研成果的诞生。第三,用人评价及科研评价机制单一,制约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阻碍了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项目研究成果的验收总结不规范,重申报,轻验收在创新战略实施背景下,国家、部委等都提供了大量资金保证科学研究的开展,科研主力军集中的高校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保证科研的顺利进行,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着“重申报、轻验收”、验收总结不规范等不良现象。在课题申报时,组织人员搜集材料、邀请专家反复评审论证等,然而在课题验收时,科研管理机构对课题的检查验收方式单一,思维模式和做法陈旧,验收工作者主要检查科研工作量而忽视实效验收结果。当前只有部分国家重大科研专项以及973等国家级的重大科研课题有着较为严格的中期检查和结题审计,其他大多数科研课题结题都是凭项目负责人的书面材料,缺乏进行实地验收和系统评估的标准,因此科研课题取得成果的真实性也就缺乏考证。

(四)科研成果多,专利少,转化率低高校在承担基础性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同时,还应积极参与高新技术的研发,将大量的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实现生产力的转化。然而由于高校科研的环境相对封闭,科研人员自身科技成果转化意识淡薄,研究的课题与市场需求脱节。其次,高校根据论文评定职称和评价工作业绩,导致成果转化动力不足,因此“成果多、专利少”的事实普遍存在。企业对科研成果的需求疲软,高校的科研机构向企业提供的成果也显得乏力,造成科研成果向经济转化环节上的不通畅,使得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论文多而专利少,专利转化率低,75%的高校专利申请数几乎为零。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在科研成果的产出上,成果数量远远大于专利授权量,真正能够向经济转化的就更低,发展极不平衡。

二、提升高校科研管理的对策

一个民族、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高校科研体制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时展的瞬息万变,外部科研环境的错综复杂,为科研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科研管理机制是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必备条件,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良性循环,相互促进,使得科研管理工作有序发展,取得良好的成效[2]。合理规范的科研管理机制也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因此,各级高校应正确把握科研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创新科研管理思路,建立和健全科研管理的规章制度,为高校科研工作创造有制度可依、有章可循、方便科研人员开展工作的良好制度环境。

(一)建立和健全选拨和引进人才机制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选拨和引进人才论资排辈,盲目重视学历而忽略科研能力,只看重人才的数量忽视学院自身的条件等问题,建立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学院特色的选拨和引进人才的制度,结合学院的发展目标和自身的现有条件,确定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和领域,在引进高学历、高资历的科研人才的同时,积极培养、选拨和引进年青的科研人才,充分发挥年青人的聪明才智,在他们最具创造力的最佳年龄阶段,有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完善科研队伍的梯队建设,增强学院科研力量,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

(二)完善选拨和引进人才的任用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在科研管理中必须引进一系列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结合本学院实际情况,从目标、管理、协作、竞争、团队等方面设置全面的激励措施。要根据科研项目、成果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奖励,特别对那些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研究风险性较大,需要更多投入,而研究成果具有不确定性,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体现的科研项目,应该给予更大的奖励。同时对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也应该有相应的激励制度,生活上关心他们,尽力排解他们的后顾之忧,精神上满足他们的尊重需要,正确评价他们的工作成绩,激发科研人员的内在动力,进一步鼓励科研人员的探索精神,激励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另一方面,要营造相对宽松、自由的学术气氛。科学研究要想产出好的、高质量的成果,需要科研人员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心血,而非一蹴而就,科研人员应杜绝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培养甘于寂寞,潜心做学问的治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为高校建立一支高水平、稳定的科学研究队伍,科研工作必将有序开展、科研质量必将稳步提高。

(三)建立人性化和多元化的科研评价体系随着科技体制的不断深入,当今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中的一些弊端,已经严重阻碍了科研工作的发展。为了克服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中重数量、轻质量的不良风气,结合各级高校中不同层次和定位的科技人员的特点,建立人性化多元化的科研评价体系势在必行[3]。对高校科研进行科学评估是推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良好的科研评价体系将引导科技健康发展,而不良的评价体系使科技处于低效而混乱的状态。只有建立有针对性的高效的科研评价体系,科研单位才能依据评价标准,采用质量、绩效评价、专家评估的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对科研工作进行评定,从而进行人、财、物的投入和分配,并定期对科研进度及成果进行考核,保证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顺利完成,真正起到科研管理的保障和评价作用。现行的科研激励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科研激励制度的建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原则,遵循科学技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客观发展规律,改革科研奖励机制,建立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对不同级别的科研成果实行不同的奖励政策,打破原有的平均分配主义。科研管理工作的激励机制不能只局限于发放奖金等物质手段,同时要注重精神层面的奖励,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使得教师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增强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四)加强结题验收管理,完善课题结题验收流程科研成果是科研项目效益的最终体现,做好结题工作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衡量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及各级高校管理机构要制定一套规范的结题验收管理办法,形成完善的科研课题结题验收流程,加强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管理。科研项目结束后,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与课题负责人商讨结题工作,组织,聘请同行专家进行成果66鉴定和验收,做好研究计划的完成及成果的鉴定工作,确保科研成果真实有效。

篇6

[关键词] 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科技成果;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008-02

高校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庞大生力军,是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呈大幅度增长,不仅增加高校收入,也提高了高校科技水平。但在科研经费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正确认识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工作,认真分析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 高等院校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 科研立项缺乏创新性,重复不实

近年来,科研事业取得了较为稳健的发展,但是真正取得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却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科技工作评价体系是一大绊脚石。目前,高校科研评价通常是以论文和著作数量的多寡及科研经费的多少来衡量教师的科研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是潜心从事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始或集成创新研究,而是想尽各种办法找关系争项目,这样致使科技项目课题孤立、目标分散、技术水平低,不能在相关研究领域中实现理论上或技术上的突破。同时,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科技计划信息共享,许多项目“换汤不换药”,多头申报现象仍然存在,这也导致经费投入效益低下。

2 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科学

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科学主要有几个难点:其一,科技研究具有探索性和不确定性,由此决定其工作量和所消耗的费用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很难在事前对科研课题的经费进行非常准确的估算。其二,编制人员的专业局限性,科研经费预算主要由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编制,参与预算编制的人员大多是某研究领域的专业型人才,对经费预算的严肃性认识不足,对财务预算方面的知识缺乏,因此往往凭经验估计,宁多要勿少报,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工作随意性大、科学性较差。其三,财务人员参与低,虽然财务人员也参与预算的编制工作,但由于财务人员对科研项目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不了解,对预算编制工作指导和监督缺乏力度。

3 科研项目在审批环节可行性论证不够、审查不严、监管同一

多数项目负责人为了项目而项目,而对其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实施应用条件缺乏全面、系统、前瞻性的分析,预期目标虚高定位,主观夸大项目预期目标,效益指标预测失真。评审部门对项目承担单位的综合条件考察不细、要求不高,对项目缺少深入客观的调研。评审专家与中介机构在参与课题评审中责权利不明晰,本应与项目无联系,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造成评审专家在整个运行中起到了许多不应该起到的作用。

4 科研项目经费拨款下达不及时

由于科研项目的管理主体分别由科研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来担任,由于科研项目年度计划和国家年度财政预算之间存在时间差异,就会导致科研主管部门要求课题正常开展,甚至到了中期检查的时候,财政部门的科研经费还没有拨下来,接近年底,经费刚拨付,就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使用完毕等,导致在课题开始需要投入科研资金的时候没有经费,到年底又要突击使用经费。这些现象的存在加大了课题经费的使用难度。其原因主要是政出多门,主管部门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造成的。

5 科研经费支出存在套取现金、虚假支出、重复购置设备等问题

原因如下:财务人员在审核科研费用时只能对发票、单据的合规、合法性进行审核,而其经济事项的真实性难以确认,只能靠课题负责人把关并予以签字确认。在设备购置上,由于同一单位内部缺乏统一协调,课题组自行采购,出现设备重复购置,造成设备闲置浪费,利用率低。课题组通过外协费名义转移科研经费,逃避监管,从而套取科研经费。

6 结题不结帐,结转结余过大

由于部分课题结题后经费结余长期挂账,不利于学校对课题的管理,也助长了乱支滥用课题经费现象的发生。

7 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障碍,“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我国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科技资源,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的80%转化率和30%的产业化率差距甚远,科技对经济的贡献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高校存在着轻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导致大量科研成果在研发之前没有相应的适用推广对象,更不会谈形成产业化的条件。横向科研虽然具备市场应用前景,但是横向科研针对性强,成果应用面过窄,只是应用于委托单位,因此,除委托单位使用外,就难以推广和再次转化。

二 如何解决问题

1 科研管理部门要树立质量先行的观念,引导鼓励研究人员从事创新性、原创性的研究

项目立项要杜绝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不偏重资历和名气,充分发挥有潜质青年教师的积极作用。青年科技工作者有着旺盛的精力,具有活跃的学术思想和勇于创新的胆识,但他们缺乏科研水平、学术声望的积累,很难独立申请或承担科研项目。此时高校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障,协助他们在科研活动中取得突破,培养学校科研的后备力量。

2 建立预算评审机制

为了保证科研课题预算的真实、准确,必须建立预算评审机构,对其预算进行评审,审查其健全性、真实性、统一性、有效性,找出其中的冗余与问题,督促其调整纠正,使科研课题预算的编制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使其编制水平和质量不断得到规范和提高。同时,还要抓住机会广开渠道,增加政府和社会对科技的投入,力争实现科研的预期效益.

3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和激励机制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技术转移和扩散的桥梁,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纽带。首先政府要积极引导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科技中介管理体制和机构法律组织形式、运行模式与机制,加强中介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技术市场的发展;加强全国技术市场合作网络,积极吸引信贷资金和风投资金对科技成果的投资;通过扶植、培育和规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使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跃上新台阶,推进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4 建立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网络平台

在学校局域网建立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网络平台,连接科研部门、财务部门、课题负责人以及审计、资产管理等部门。由科研部门将科研课题名称、下达经费单位、研究期限及经费预算方案等信息录到课题负责人名下;财务部门负责将收到的每笔收入、发生的每笔支出明细录到每个课题中;课题负责人通过密码可在网络上查看自己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结余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各职能部门可通过该网络平台及时快速地获取准确、完整的科研课题有关信息,达到管理环节的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渗透,使科研经费管理更加科学化、透明化和高效化。

5 加强科研项目结题结账管理

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按照项目合同规定的时间开展研究工作,项目研究结束或通过验收后,及时办理结题手续。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每年应定期将结题项目的有关信息通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协助项目负责人核对经费收支结余情况,如实填制经费使用报表。对项目结余经费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办法,明确项目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避免应结未结科研项目越来越多,长期挂账现象。

6 改变不合理的高校评估机制和教师业绩评价制度

对高校的评估指标应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学水平、科研实力、师资力量、各项硬件设备的质与量、财源、就业率、历届毕业生的成就和声望、同行评价等,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目前高校的评估是由教育主管部门自己主持的,从长远和国外经验来看,应由公众、社会、学校及政府均认同的权威评估机构来进行,才更能体现公平、公正。

7 切实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管

科研经费被滥用,早已不是新闻,但在一系列规范科研经费使用的办法出台后,问题还是频频发生,这说明,科研经费的监管仍然没有真正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为了确保科研资金安全并合理使用,审计、财政、科技和主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规定及经费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重点防止科研经费使用违反预算管理规定,以协作费、劳务费等虚假名义外拨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形成资产流失等问题。对违反科研管理规定、造成学校经济损失或损害学校声誉的,坚决予以惩处,挪用、贪污受贿触犯刑法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参考文献

[1]李兵,李正风,崔永华.课题制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1(7).

[2]汤学军.科研院所课题经费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1(6).

[3]李辉.提高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质量问题的探讨[J].

石油科技论坛,2013(4).

[4]尹刚.高校科技项目立项及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长江教育,2008(11).

篇7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问题及对策

随着国家对教育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大幅增长、筹措的科研经费大幅提高,科研经费己成为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确保科研经费安全、合理、高效使用,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经过对近些年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状况分析发现,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和课题名目繁多,各个高校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识和管理水平有较大差别,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科研经费配置、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不合理

目前,各科研项目主管部门在科研经费配置上存在以行政力量为主导配置资源倾向,学术等级思想严重,在高校、科研院所中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有学术头衔的,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取课题项目;有的科研项目主管部门在配置时优先照顾本系统内的高校和申请者。

高校以教师争取到的科研项目级别和到账科研经费的多少作为年度业绩考核和职称职务晋升的重要指标,科研项目管理重立项轻结果,许多教师想尽各种办法争取项目,申请项目时,填写大量表格,谈科研思路、设计技术路线、构思创新性成果,而一旦项目申请成功便高枕无忧,将科研课题放置一旁,变主动到被动,到课题中检、结题时不能按期提交预期成果。

二、科研经费纵向、横向界线不清

高校科研经费按来源不同分为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是指财政性拨款,包括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等主管的项目;横向科研经费是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开展科研合作而获得的经费。目前对于从国家部委渠道直接取得的科研经费都作为纵向项目单独管理,但由多家单位共同承担的大型纵向科研项目,主管部门一般先将经费拨到其中一个单位,再由该单位将经费转拨到其他合作单位,对于转拨的经费应该作为纵向科研经费管理,但有些单位认为该经费不是财政直接拨付,将其作为横向经费管理。有些单位将从地方政府取得的科研经费也作为横向经费管理。资金来源渠道不同,管理和核算的要求不同,纵横向科研经费划分界限模糊,造成了经费核算管理的混乱。

三、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经费使用不规范

科研经费属于专项经费,应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使用,但一些单位科研经费预算编制随意、不合理,经费使用时没有建立按预算执行的概念,严重偏离预算。课题负责人超范围、超标准使用科研经费,经费支出中直接用于课题研究的开支少,很大部分用于旅游、招待、个人娱乐等支出,甚至本应由科研人员个人承担的家庭电话费、学费、私家车保险费和维修费也从中列支。有的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比较严格和规范,一些课题负责人为了逃避学校财务监管,虚拟交易事项,将科研经费以科研协作费、购实验耗材、打印费等名义转出到与自己有关联关系的单位,然后到关联单位报账或取现。有的高校还存在多个科研项目经费混收混支现象,许多项目经费混在一起收支;有的科研项目虽然有单独的项目号,但项目负责人在使用时很随意,先集中用完一个课题经费再使用另一个,没有据实支出。

四、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

科研项目已结题不结账的问题是全国高校的普遍问题,高校对科研项目结题后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科研项目完成后,财务账面上一直保留着余额不结算,给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和项目管理增加了难度。经费一直挂在账上还会造成年终会计报表高校未完成科研项目的经费大量沉淀,使会计报表数据不准确,不能真实地反映学校的实际情况。

面对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监督手段,转变管理观念,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关键在于明确科研、财务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的职责和权限。为保证科研经费正常而有效运转,最大限度地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建议采用如下对策:

一、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强科研人员财经法规培训

科研经费管理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管理好科研经费,就必须制定出一套适应不同性质研究工作要求的经费管理办法。明确项目经费管理主要内容、工作程序和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经费审批权限,建立审批制度,减少科研人员报账的盲目性、随意性;明确项目结题时间和结余经费分配比例和奖励办法,避免长期挂账;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科研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通过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制定,使科研、财务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自觉遵守有关财经制度、法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加强对科研人员财经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其遵纪守法意识。高校科研人员大多对科研和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法律制度了解不多,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随意性大。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必须加强财经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使广大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重要意义,做到自觉遵守财务制度,合理、合法使用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二、建立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网络平台

各高校应加强信息化建设步伐,在学校局域网建立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网络平台,连接科技部门、财务部门、课题负责人以及审计、资产管理等部门。由科技部门负责科研课题名称、经费来源单位、研究期限及经费预算方案等信息;财务部门负责每个科研项目经费的收支余明细信息;课题负责人可在网络上实时查看自己的科研经费情况;各职能部门可通过该网络平台及时快速地获取准确、完整的科研课题有关信息,达到管理环节的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渗透,使科研经费管理更加科学化、透明化和高效化。

三、加强科研经费财务管理

加强科研项目财务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管理、使用管理和结题结账管理。预算管理是实行课题制管理的前提,课题负责人必须根据课题实际情况,合理编制支出预算,经费预算一批复应严格执行,一般不做调整。每个课题经费详细预算应上传财务核算系统,与财务会计核算科目对应匹配,经费支出时由系统控制,保证按预算执行。

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主要有财务部门把关,对科研项目单独立项,避免混收混支;控制各项经费开支范围,对课题费用的支出情况进行严格审核,超出预算范围的不予报销;控制外转经费,监督关联交易,所有转拨的科研经费须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审批。

科研项目研究结束或通过验收后,课题负责人应及时办理结题手续。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每年应定期将结题项目的有关信息通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对项目结余经费按相关管理办法结转,避免长期挂账现象。

四、改变不合理的高校教师业绩评价制度

教师业绩评价是对教师的整个工作做出总的评价,不仅要考虑科研经费的多少,项目的数量和层次,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科研项目完成情况,是否取得预期的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结束或验收后,是否能增强学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否能提高学校科研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是否能为学校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8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高校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到2009年高校的科研经费已达728亿元人民币。国家随着对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对学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也逐渐加强。在科研经费的审计过程中,发现高校对科研经费的核算和财务管理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严重影响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和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也为课题通过结题审计造成诸多困难。

一、高校科研经费核算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与国家有关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一致

财政部、科技部为规范各类财政资助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分别出台了《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63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60号)、《国家科学自然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2]65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财政补助的各类科研经费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支出科目和开支范围以及支出标准。但学校从自身利益出发,鼓励科研人员多争取科研经费,在制定的内部管理条例时,往往会:(1)扩大开支范围,把一些与科研无关的招待费和礼品等也纳入到课题的支出范围,甚至默许一些个人消费性支出在科研经费中列支。严重违反了科研经费使用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原则。影响了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2)提高开支比例,如《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都有明确规定专家咨询费的开支标准,但在内部制度允许发放数额超出标准许多。(3)违规提取费用,根据财政部、科技部现有的管理文件,学校是可以从科研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的,比例一般不超过5%。并明确表明“管理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有的学校在学校提取管理费的同时科研组所在的学院也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且比例要远高于规定的比例,也有的学校在提取管理费的同时,又提取了一定比例的资源占用费。

2、科研经费预算不科学,预算执行困难

项目(课题)预算书是预算执行、监督检查和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预算有其严肃性,一经批准,是不可以随意更改的。在《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也作了明确的规定。因此预算的科学与否对科研是否能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但在实际审计过程发现有的科研课题的预算编制极其不科学的。如有个上百万元的科研课题,预算编制时,劳务费的安排只有5000元。而其在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劳务费有50000多元,是预算的十几倍。按规定劳务费是不允许进行预算调整的,这为课题的结题带来很大的困难。造成科研预算不科学的原因有其客观因素,科研探索的不确定性。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课题负责人在编制预算时没有对预算编制足够重视,随意编制预算造成的。课题研究人员对财务管理一般不够专业,预算编制存在不足本不足为奇,只要多与财务部门人员沟通,多听取财务人员的意见,是可以把预算编制的更加科学合理的。但事实上在课题的申报过程中,既没有财务人员参与,也没有跟财务人员沟通。整个申报过程,包括预算的编制都由课题组一手包办。甚至批准后的预算也没有报送到财务部门。科研经费预算的不科学就难以避免了。

3、缺乏有效的会计核算制度和核算控制手段

《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了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原则“项目和课题经费应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并列出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开支范围,根据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办法,科研经费在总额控制的同时,各科目的分项支出也应在控制预算范围之内。但这些开支范围无论与现在高校会计制度规定的使用科目还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都不完全一致。由于财政部统一的财务报表里没有把科研支出单独列报,而是与教学事业支出合并作为事业支出合并列报。因此,高校为了编报的方便,普遍的做法是依照教学事业支出科目设置科研支出科目。这样给科研经费的支出归集造成许多麻烦。另一方面,高校实行的高等教育会计制度在会计年度末需进行收入支出冲转。而科研课题的研究往往会跨几个会计年度。造成课题的收入支出核算不连续,对控制课题经费科目支出造成困难。再者,学校现行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在项目――科目支出控制方面普遍存在不足。

4、自筹经费确认及落实困难

(1)自筹经费确认困难,《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对于自筹经费的确认有明确的规定“应提供出资证明及其相关财务资料。自筹经费包括单位的自有货币资金、专项用于该课题研究的其他货币资金等”。按以上规定自筹资金必须是货真价实的货币。能提供出资证明的最有效证据无非是有银行提供的资金划拨单据,而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项目和课题经费应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的管理规定,并不要求单位独立开设专门的银行账户,没有独立开设专门的银行账户,银行不可能提供资金划拨单据。这使确认自由资金是否到位产生困难。

(2)自筹经费落实困难。一般来说自筹经费(配套经费)的来源有两种渠道,一是课题申报的学校本身,二是与学校合作申报的其他企事业单位。如果有与学校合作的其他企事业单位的话,自筹经费的落实可能会容易些,但只有学校独立申报的话,在当前学校连自身办学经费都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要落实科研的自筹经费就会显得十分困难。虽然财政部、科技部出台的各种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中没有明确规定科研项目必须要有自筹经费,但科研人员为了申请到科研项目,明知困难还会承诺筹集一定数额的自筹经费。最后造成的结果是一笔经费多次配套,形成一女多嫁的现象。

二、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建议

1、认真梳理学校内部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完善内部管理规定。做好与财政部、科技部的相关管理办法的接口工作。清理不符合规定的条款。保证财务部门在审核科研经费支出时有正确的依据。

2、提高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预算的严肃性认识,加强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的沟通。科研人员应提高对科研预算重要性认识,在编制科研预算时要充分做好调研工作,细化项目支出,减少预算编制的随意性。加强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的沟通,一方面利用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可以提高科研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的控制,不使财务人员对科研经费的审核仅停留在票据的合法合规上。

3、调整科研经费核算的科目体系,可以在科研事业支出的总账科目下设置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和其它等明细科目进行核算,这样可以使科研经费开支预算和预算执行在统计的口径上相统一,既便于统计也利于控制。在年终编制会计报表时再按照报表口径进行调整。改革高等教育事业会计制度中的科研事业核算方法,加强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管理,配合科研经费结题结账的要求,在科研课题尚未完成时不对课题的收支进行结转,只有课题完成并经过科研经费审计验收之后进行课题经费收支结转及结账处理。改进电算化会计软件,使软件从单纯的项目总经费控制的粗旷形管理到项目科目余额控制的精细化管理。

4、改资金的配套为资源的配套。现阶段学校经过大规模的发展后,普遍短缺的是货币资金,而不缺的是房屋(包括实验室)、设备等资源。高校承担科研任务的优势,除了人才方面的优势外,无非可以充分利用高校这些资源。学校的资金主要的来源是财政拨款和学费、住宿费等非税资金的收入,无论财政拨款和学费住宿费的收入都是对教育支出的补偿。按理这种收入也只能用于教学方面的支出。但是学校为了提高影响力,在学校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鼓励教师争取更多的科研课题。在现阶段科研经费不允许开支人员经费的情况下,已经拿出了很大的一块资金补贴给教师作为工作量酬金。如果再要拿出资金来配套科研经费,一方面使学校原本紧张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同时挤占了教学经费,对学校的教学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打乱学校的预算。对国家的资金也是一种浪费。改资金的配套为资源的配套,学校不需要为课题提供资金,只要提供科研所需的设备、房屋。一方面可以把学校现有的设备利用起来,发挥更大的功效。也可以使科研人员免除为解决配套经费问题过多分散精力,影响课题研究,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弄虚作假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马晓霞,龚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与对策[J].财会通讯(综合),2010,11.

篇9

在工作中,我们围绕市教科所下发的“市教育科研工作联检评价标准”并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精心策划,认真落实,分部实施较好的完成了工作任务,对照市“2009年市教育科研工作联检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认真进行了自查,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㈠、组织机构得到完善

县教育科研工作组织机构健全,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相关业务部门及基层学校负责人代表组成的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下设由邰秀丽副校长为主任的科研办公室,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为主任委员,部分学术骨干教师为委员的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负责筹划和指导全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目前,我县实现了县、乡、校三级科研网络,为有效地开展科研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确保了我县教育科研工作科学稳步的运行。

㈡、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我们选派了一线业务骨干教师领导到教育科研所工作,目前,教育科研所现有专职科研人员五人,负责指导全县的教育科研工作。

根据我县教育发展的需要,早在10年前,我们就要求全县各基层学校建立科研室,并设专(兼)职科研室主任,科研室主任由学校中层以上领导担任。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

为了整合全县教育科研优质人力资源,从分发挥科研骨干的引领作用,更好的开展全县的教育科研工作,我们建立了科研专家库,兼职科研员队伍,确定了热爱科研,理论水平高,研究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由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十名科研专家和十名兼职研究员,为全面做好我县教育科研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㈢、办公条件明显改善

一是办公条件基本满足需要,今年装修了办公室,并为每位研究人员配齐了电脑,投入了大约两万元满足了工作需要。

二是建立了比较晚善的信息网络,建立了教育科研网页,与全县各中小学校(园)实现了网络连接。教育科研网页设立了科研管理、培训、校本科研、信息、简讯、动态等栏目,及时向全县学校和教师提供了科研信息和培训资源。

三是图书资料满足需要我们依据进修学校不断充实理论和信息资源,订阅了较为齐全的各类教育报刊、杂志、今年新购置了图书册,供科研员及学校教师吸取教育信息及教育理论。

㈣、科研经费逐年增加

教育局对教育科研工作给予了政策倾斜和工作支持,特别是在经费投入上克服全局资金短缺实际困难,逐年加大投入“十二五”以来为科研人员外出学习培训,聘请专家讲课,名师送课,添置办公设备等,投入资金约三万元,为科研所配置办公室投入两万元,此外,我们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筹集资金用于科研工作。由于科研所隶属于进修学校科研部,所以没有设立独立的帐户。

㈤、科研管理规范

在认真吸取了“十五”期间课题研究工作经验基础上,我们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十二五”期间全县各中小学校(园)的课题研究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我县教育科研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分别出台了《县科研组织管理制度》、《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县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三极管理职责》、《县课题管理条例》、《县教育科研研究成果评选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全县各中小学校(园)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促进了科研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

二是进一步加强了实验基地校的建设与管理。在科研工作中我们把培树实验校和发挥实验的辐射功能作为工作的重点。我们建立了25小学、2小学、县实验小学3所县级科研实验基地校。同时我们确立了搜登站中心校为市县级农村教育科研实验基地校,为发挥基地校的辐射做用,通过召开现场会,成果研讨会等形式,努力打造校际向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例如今年我们就分别在25小学和2小学召开了“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和“十二五”立项课题阶段研究成果交流会等,以此努力打造校际向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用科研工作带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升位。

三是突出了“十二五”立项课题的管理。为了加强立项课题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提高课题申报立项管理工作的严肃性,我们将“十二五”期间正是立项的各级各类课题列入科研目录,出台了《县“十二五”科研课题管理目录》,这样就从源头上清理了立项课题管理的混乱状况,确保了管理工作的严肃性。

“十二五”开局,我们确立了“用科研的理念和方法解决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的科研思路,通过论证,确立了12项国家级课题,35项省级课题,12项市级课题等重点课题,对所有立项课题逐个进行认真审阅,从题目的确立,课题的论证,方发的使用,步骤的安排,成果呈现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审查,并与以指导,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帮助、协调学校进行改进和完善,课题申报的质量有了明显得提高。

㈥、咨询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

多年来,我县教育科研所始终坚持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思想,主动开展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承担了“学习型学校特征与评估体系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此课题是为了配合我县全面实施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进行的配套研究课题。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评价体系上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我县各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开展不均衡的现象,我们深入基层学校调研,通过听取校长汇报查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材料及与主管此项工作的负责人交流等程序,形成了翔实的分析报告,提交给了教育局,为全面了解全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状况,如何扎实有效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了依据。

教育科研所还有效利用《教育通讯》定期为行政部门提供信息服务。

㈦、课题研究与校本科研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扎实开展县级以上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把科研员能够承担科研课题,做为对科研员的基本素质要求,现在,我教科所三名科研人员承担了县级课题“学习型学校特征与评估体系的研究”此项课题现已进入全面研究与实施当中。由主管局长、进修主管校长具体负责承担的“网络环境下有效研修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对策研究”等国家级课题取得了预期成果,已通过结题验收。

二是加强课题研究实验校的管理与指导。通过专项调研、参与活动提出指导性意见等形式,对“十二五”期间,承担市教育科研所主持的规划课题研究实验的十二所学校;承担国家级课题“青年教师培养的方法与实践研究”的五所学校;承担国家级课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性格培养”、“小学生不同时期心理问题的预防策略”两所学校;“十二五”期间,承担市教科所主持的省级重点规划课题“县域和谐普惠教育发展研究”,以及其他各类立项课题的单位,进行了跟踪指导,先后制定了《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课题研究过程实录》,为学校一线教师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依据。通过鼓励和引领及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会,帮助学校解决研究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努力使课题研究与学校的实际工作有机整合,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83%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级课题十二项,现有十项已结题;省级三十五项,现有十三项已结题达到结题率37%;市级课题十二项,十二项结题,结题率92%。

三是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是保证研究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制定了《县教育科研档案管理目录》,要求学校及时积累课题研究的过程材料;今年我们还专门组织召开了“县教科研室与档案标准化建设”工作交流会,从而提高了全县科研管理的规范化进程。

自年月市教育局启动“校本科研工程”活动以来,县教育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形成了以一把局长任组长的工程领导小组,制定了县实施“校本科研工程”活动方案,同时召开了由业务校长、科研主任、骨干教师参加的“校本科研工程”启动大会,县中小学校共有22所学校参与一期工程研究。经过一年扎实有效的研究,经过市教科所的过程验收,全部结题。市教科所在县二小学召开了市校本科研一期工程现场会,县校本科研工作受到了市局、市所的高度认可。为此县教育局、教科所均被评为一期工程实施工程先进单位。

年月,在认真总结我县校本一期工程做法和借鉴其它市、县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按市所总体要求和部署,全面启动实施了校本二期工程。确立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的校本科研理念。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⒈教育局高度重视,教育局把深入实施校本科研工程纳入局工作重点,加大教科研工作在目标管理检查中分值比重,进修学校从整体工作部署出发,整合科研与教研工作。强调科研与教研有机融合,建构校本教研制度进而整体推进校本科研向纵深发展。

⒉强化教研,科研的引领

定期召开科研主任会议,提出工程实施的阶段目标和具体工作,了解各校校本科研工作情况,针对实施进程中出现的困惑,盲点及时予以指导与相应的建议或意见。搭建平台,开展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交流与研讨活动。

⒊开展扎实有效地“菜单式”培训

校本科研“菜单式”培训,是结合我县科研培训工作现状而创新出的一种科研培训模式。它的做法是基层学校把在校本科研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困惑的问题提炼出来,由校长提名培训人准备相关问题,,并将此问题上报科研所与我们相互交流探讨问题,形成共识,即可在校本教师学习团队中予以培训。科研所的相关人员在培训过程中所培训内容要进行点评与指导,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⒋建构校本教研制度,推进校本科研向纵深发展。

在整体推进实施校本科研工作实践中,我们构建了一种能够充分体现校本教研三要素的可供具体操作模式,即“以解决总是为目标,以科学的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委主要研究方法的校本校本教科研模式。它的基本流程是: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究,进一步反思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在这一流程中教师经过自己的反思与实践行动、专业引领与同伴互助,分享教育教学的经验与困惑,修正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对于整合、重构自己的专业生活,实现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行动为转变,促进校本教研、科研向纵深发展和飞跃,意义重大。

⒌共同抓好“两个带动,推进工程的整体进展。在推进校本科研工作中,我们发现和培树一批先进实验基地校,其中2小学,25小学就是我县实施校本科研工作中的先进校典型代表,我们以2所学校为例,引领并完整的展示他们在校本科研工作中的案例思考和做法以及成果。抓好农村基地校建设,培树点小就是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今年搜登站中心校被命名为市农村教育基地校并举行了揭牌仪式。

⒍推进实施校本科研工程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校本教研目标向新课程实施后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受、体验及生成目标的的达成转变。

二是校本教研手段向新课程实施后的案例研究、叙事研究、小课题研究、自我反思为主转变。

三是校本教研内容向备课组、学科组对学生资源教学媒体、教学信息的合作交流为主转变。

四是校本教研内容向新课程实施后的以正确选择、科学判断教育理论,不断改革、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大胆创设,有效生成教学情境为主转变。

(八)科普工作扎实开展

为使一线教师通过学习和行动研究真正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我们采取“预约式”服务深入学校进行科普讲座,例如:李嘉安《教育深度叙事》、《小课题研究》。王精诚的《科研档案管理》培训材料等,此种“预约式”培训讲座,主要是配合“菜单式”培训讲座同时进行,将二者有机结合既解决科研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同时对基层学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及时有效的“诊断式”解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积极组织领导干部赴北京师范大学及省教科院,市教育科研所组织的各类培训。组织学校积极订阅《普教研究》、《中学教师》、《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动态》、《中国教育学刊》等科研刊物,以满足学校教师学习要求。

(九)学徐交流丰富多彩

我们把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作为总结和推广科研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县科研成果评选办法》规定,我们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县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及总结工作表彰会,年度共评选出县科研先进单位7个,教育科研优秀课题组6个,优秀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7人,优秀科研骨干教师20人,优秀科研成果,按论文、随笔、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教学专著,校本课程教材及课件,研究报告等7类共324项成果。有力的促进了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推动全县教育科研工作整体发展。

围绕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的中国教育学会“县域性教师资源的整合与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小课题“青年教师培养与成长管理研究”,几年来,我们坚持召开阶段研究交流会和研究成果总结推广交流会,对于其中优秀研究成果,将其推广发表在《教育通讯》上。

今年月份,我们还召开了市所“十二五”规划课题阶段研究成果交流研讨会,并在《教育通讯》上发表了综合报道,对于推动“十二五”立项课题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把学校的教育科研年会制度化,每年召开一次,并列入学校年度工作的考核内容,这样自下而上便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十)科研成果逐步显现

“十二五”期间,我县研究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课题,邰秀丽副校长参加了中国首届农村教师队伍论坛,所撰写的“农村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初探”获最佳演讲者称号,我们撰写的《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调研报告》获教育部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四小学研究的《以责育责的特色管理研究》课题,被省教育学会评为优秀课题研究一等奖,并在我县召开了省教育学会课题结题现场会,所撰写的结题报告,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一等奖结题报告。

几年来,在上级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科研者的勤恳工作,我县科研所取得了一些成绩,被市教科所评为校本一期工程标兵教育局,先进科研所。

二、点滴体会

在多年的科研所工作实践中,我们能够从我县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实践,扎实有序地开展了科研工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领导重视是前提。领导的重视与带动是保证教育科研工作得以比足发展,有效发挥科研作用是前提。我们把教育科研工作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和可再造的课程资源给予足够重视。年县教育下发了《县教育局关于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选办法》(简称“两个办法”)《意见》中明确阐述把教育科研摆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一推动力的重要位置。强化科研对促进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与发展的重要性和推动作用。在方向引领方面,为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鲜明的理念和工作思路。按照素质教育呵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教育局提出了“校校有研究题目,人人有研究问题(课题)的科研工作目标,明确问题(课题)工作化,工作问题(课题)化的科研工作思路,树立“教师既是研究者”“科研走进课改”,“问题既课题,教学即研究,效果即成果”的校本教科研理念,瞄准教育创新与改革这个大方向,有效指导科研的开展。

突出重点,把教育科研作为领导干部和名优骨干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我县开展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把是否有研究课题、具有相当的教育科研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评价内容。

第二龙头课题做引领

我县“十二五”立项的课题,重点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为出发点,以倾斜农村,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确立课题研究内容。例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网络环境下有效研修途径与方法研究”“中小学校办学特色的研究”“关于校本教研制度体系建设的研究”“县域和普发展的研究”等等

我们还根据当前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如新课程改革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方式、方法等系列需教育科研引领的问题。因此,在“十二五”科研引领新课程改的研究基础上,在“十二五”期间我们确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研究”“反思教学研究中的教学叙事研究”等课题,使教育科研深入到学科领域,加大了科研引领新课改的研究力度。力求增强科研兴教的力度,这也是我县教育科研的较大的增比点。

第三、搭建平台、交流互动,实现教育科研资源的共建共享。

我县通过《教育通讯》“教育科研网页”和“教师博客群”等媒介,为教师展示交流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阶段成果搭建了共享平台。

我们的《教育通讯》从年月开始创办,至今已创办第期,每期当中都有教育科研的专项板块,如“行动研究”“教育叙事”“小课题研究”等;我们在教育信息网上专门开辟了“教育科研网页”并在设有课题管理系统,此外,还有个栏目,共基层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在这里共享;我们还于年月创建了“教师博客群”,基层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们纷纷自觉自愿地申请注册,在个人博客撰写中,有相当比例是用来撰写自己的教育教学案例、教育叙事、反思、教学随笔等的。我们的做法分别在“首届中国教师论坛”会议上和“省教师进修院校培训部主任高级研修班“上做了题为”创建教师博客,实现思路共享“的交流发言。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还将我们的”教师博客群“做了向连接

三、反思不足,采取对策,促进科研整体升位。

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我们也及时反思目前我县教育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10

[关键词] 科研经费;规范管理;健康发展

一、当前研究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争取的方式不尽规范

关于科研项目,国家有关部门始终坚持“科学评估、择优支持、合理安排、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审批,但是在对科研项目的具体评估过程中,对研究课题缺乏具体详细的标准,从而导致科研单位在项目争取的过程中,除了要花大量时间写项目建议书、立项报告和各种总结之外,还要花大量时间跑路子,找关系,不但造成国家资金的浪费,也极容易滋生腐败。前期经费的浪费一般都追加到后期科研经费之中,所以,好多科研项目从争取项目的时候就埋下了经费使用不规范的隐患。

2.经费开支浪费现象严重

由于大多科研机构设置属于条块分割,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和合作,仪器设备、信息资料等资源难以实现共享。科研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或购置了仪器设备以后短期使用长期闲置等现象严重。另外,由于研究成果难以实现共享,有些单位需要额外支付费用取得本来已经是政府投资获取的数据信息,造成了经费浪费。

3.经费报销不够规范

由于科研项目大多实行课题组负责制,有些课题负责人独断专行,把科研经费当成私人财产或单位非正规开支的小金库,造成经费开支混乱,科研项目的研究质量很难保证。

4.结题管理制度不完善

结题是课题研究的关键,但在科研课题研究过程中,管理部门对课题研究的管理往往虎头蛇尾,觉得课题早已批准,经费已经下拨,科研单位花费了许多的精力和财力,对科研成果的审核不予通过说不过去,所以审核时看看材料,流于形式,草草了事。

造成科研经费使用混乱和浪费的具体原因多种多样,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关于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比如科研项目的审核和下达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给有些科研单位提供了通过歪门邪道获得科研课题的机会;单位领导或课题负责人独断专行,任意使用经费,造成经费使用混乱。

二、如何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

(一)以制度管理代替“人治”

1.科研主管部门建立严格的项目审核和经费下达制度

科研项目的审核是关键。主管部门要建立严格的项目审核和经费下达的管理制度,加强制度管理,指导和监督科研单位规范使用科研经费。

2.督促科研单位建立严格的经费使用管理制度

把科研单位经费管理制度的制定情况作为审核的重要内容,把制定详细的经费使用制度作为项目通过和经费下达的重要条件之一。制度中要涉及经费的专项使用要求,经费用于科研的仪器设备购买、研究人员研究费用、奖励款项等所占份额,特别是对经费使用的审批、报销等手续要作明确的规定。

(二)科研单位优化内部机构,强化制度管理

有些科研单位内部机构不健全或重复设置,因而各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进而在申请课题的过程中往往造成经费的浪费。所以,优化科研单位的内部机构组织,强化制度建设,有利于减少科研经费不合理使用现象。

我们单位近年来尝试进行这一改革,3个研究室——生物化学研究室、现代分析研究室、活性物质研究室以前在学术研究领域和仪器设备等方面都有重复现象。近年来,单位将3个研究室合并为一个研究中心——海洋生态研究中心,改变了机构设置的重复和交叉现象,使科研经费的使用更加合理。

(三)主管部门加强科研经费的后期管理

1.定期检查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展情况和经费的使用情况

主管部门切实行使监管的职能,特别要加强项目审核和经费下达之后的监管力度,发现项目研究不力或经费使用违反制度的及时制止,对于违规严重的单位,可以给予否定项目研究,追回研究经费等处理。

2.加大科研项目的结题验收力度

课题研究取得成果是科研的最终目的,所以必须加大科研项目结题验收的管理力度。主管部门要选派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家组成验收小组,对项目研究成果进行全方位的检查验收。特别是对成果的创新性、价值性、可行性要有具体明确的规定。

3.做好经费使用的结算与审计工作

成果的验收并不是项目研究管理的结束,主管部门应该及时对项目研究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结算和审计,对研究材料、仪器设备的购买,对人员研究补助的发放,对差旅费用的报销等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发现问题进行处理。

(四)把经费使用和分层奖励结合起来

为了使研究经费的使用更合理、更规范,上级主管部门及科研单位都可以把经费使用和对研究单位与研究人员进行分层奖励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把经费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作为研究的启动费用,下达到科研单位帮助科研的正常进行;另一部分作为奖励基金,分层进行奖励。

总之,完善制度,分层奖励,有助于强化科研经费的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姜清奎,王贯中.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技与管理,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