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调查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风险调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安全风险调查

篇1

关键词:金融风险;安全;防范

基金项目:2016年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校大学生金融安全意识及风险防范能力调查研究――以沈阳市高校为例”(编号:201610149018)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10日

一、大学生面临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大学生网络借贷问题普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兴起,许多网络借贷平台将高校作为拓展业务的主要场所,众多的校园网贷平台,不仅加剧了行业内的竞争,也使得大学生贷款的门槛不断被降低。P2P网上“大学生贷款”不需要抵押担保,全程网上操作,借款手续也非常简便,只需身份证、学生证即可完成所有流程,甚至有平台显示,只要QQ聊天工具达到一定级别便有贷款资格。部分在校大学生消费方式不够理性,缺乏审慎的考虑和对财务规划的正确认知,在面对个别网络贷款的虚假宣传时,易被诱惑。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骗取学生们信任,看似“实惠”的贷款暗藏“高利”,诱导学生进行网络借贷,并以各种理由索取费用,更有甚者利用学生的个人借款信息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让大学生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甚至发生了“裸条催收”、“跳楼自杀”等极端事件。

(二)分期购物助长大学生超前消费。分期购物是一种根据个人的信用情况可以将物品价款分成多批支付的购物方式。分期购物越来越受年轻人的青睐,许多网上商城都有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分期付款购物的方式,学生购买商品无需信用卡,只需身份证、学生证办理相关手续即可。

大学生对新事物、新产品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追求时尚个性,有着新潮消费理念,更加热衷于提前消费和超前消费,尤其是对新潮时尚的电子产品尤为青睐,再加上易于攀比的消费心理,在无任何抵押担保的情况下进行分期购物,对自己想要而负担不起的商品通过分期付款来实现。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许多大学生忽略了对自己还款能力的估算,看似每月不多的还款额对没有收入的学生来讲仍然会带来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一旦支付不起,要么由父母代为偿还,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要么从网上或同学处借贷偿还,最后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

(三)对个人信息不能妥善保管。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份证、学生证、银行账号、手机号码等个人私密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证件轻易借出。还有部分大学生将生日号码、手机号码等设置成支付宝、网上银行、微信支付等电子渠道的登录密码,或使用过于简单的密码,对个人重要信息不能妥善保管,个人信息的泄露为金融风险的产生留下了隐患。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在推进网络安全教育这项工作,但有的大学生对信息时代的安全风险还是认识不足,比如随便把身份证借给别人,结果别人以他的名义借款;频繁使用免费wifi;随意参加街边扫二维码赠小礼物等活动,为贪图一些小便宜就泄露个人信息。

二、大学生面临金融风险的原因

(一)缺乏金融知识。在校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普遍缺乏金融知识,金融专业的学生相对好一些,而非金融专业学生对于单(复)利、年(月、日)利率、还款方式(等额本金、等额本息)等并不了解。最近,清A大学当代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有三成90后大学生期望投资年化收益超过10%,但他们对风险的甄别能力却明显不足。河南一所高校对在校学生调查显示,约34.3%的被调查者不了解单(复)利、年化率、年(月、日)利率、等额本金、等额本息、信用记录和资金的时间价值等专业术语;约19.6%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贷款平台贷款的金额能全拿到手;约11.4%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贷款所给予的零首付承诺是真的。很多大学生对网贷所产生的利息并没有概念或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许多大学生还不知道年利10%与月利10%到底有多少差别。成熟的投资者都知道,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但在大学生群体的眼中,市场上必然存在高收益、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理财产品。金融知识的缺乏,让大学生对金融风险认识不足,也让不少违法平台有了可乘之机。

(二)金融安全意识薄弱。在校大学生由于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绝大多数都是依靠父母提供生活费用,传统金融行业并不会将大学生作为一个信用良好的消费者群体。随着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互联网金融开始进入到被传统金融业所忽视的市场,在校大学生就成为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潜在客户。以校园借贷为典型代表的校园金融产品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虽然门槛低但各种费用加在一起很高,比银行要高不少。但是为了吸引大学生客户,这些费用的收取在学生咨询办理时并不透明。从大学生自身来说,金融安全意识不强,并没有认识到其中的风险,轻易陷入网贷陷阱。除此之外,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防诈骗能力较弱、容易上当受骗,也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从而产生金融风险。

(三)部分大学生消费不理性。面对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制力,消费不理性,盲目追求昂贵时尚的商品,强烈的消费愿望和资金缺乏的矛盾,使他们很容易对校园贷或分期付款购物动心并付诸行动,从而最终让他们陷入分期付款购物却还不起的窘迫境地,更有甚者陷入“连环贷”的困境之中。从诸多案例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借贷不少都是花在了手机、电脑、衣服等炫耀性消费上,甚至还有赌博等违法行为上,这说明大学生亟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把金钱和时间花在最具长远利益的事情上。

三、提高在校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对策建议

(一)加强关于金融安全的宣传教育。加强金融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是提高在校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能力最有效的办法。该方面的宣传教育需要学校、金融机构、社会媒体以及家长等各方主体共同承担。校方可以邀请金融机构到学校通过讲座、宣传片、宣传单、咨询答疑、有奖互动等方式,对大学生们进行关于金融安全的宣传教育;媒体对发生在现实中有关大学生金融风险的典型案例的宣传报道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大学生的共鸣,能起到强有力的警示和教育意义;而家长则要和孩子经常沟通,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干预和金钱观的培养。多方主体相互配合,形成一张结实有效的金融安全教育网,必将有力地推动大学生们增强金融风险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二)普及金融知识。普及金融知识以学校为主。不管是财经类院校,还是其他院校,可以开设面向所有专业学生的有关金融理财知识的课程,对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普及金融知识。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组建相关社团,社团主要承担金融知识宣传、识别网络和电信诈骗、定期组织参观、投资模拟大赛的策划组织等职能,并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加金融方面的各种竞赛等。

(三)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作为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财务能力来确定自己的消费能力,养成理性的消费习惯,不能盲目消费和过度消费,同时还要学习必要的理财知识,对自己的财务进行合理的规划。在确有合理资金需求时,通过助学贷款、大学生创业贷款和合法金融机构,按照合法程序办理贷款。同时,要将金融风险控制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避免因债务问题给自己和家庭带来巨大的伤害。除此之外,大学生还要充分认识到个人信息和个人信用的重要性,妥善保管个人信息,提高对个人信用的认知度。随着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今后个人信用记录将越来越重要,大学生不仅要为现在负责,更要为自己的将来考虑,以免产生不良记录,影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 关键词 】 内蒙古电力公司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探索与思考

The Exploration and Inspiration of Risk Assessment on Information Systems

in Inner Mongolia Power (Group) Co., Ltd.

Ao Wei 1 Zhuang Su-shuai 2

(1.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Branch of the Inner Mongolia Power (Group)Co., Ltd Inner MongoliaHohhot 010020;

2.Beijing Certificate Authority Co., Ltd Beijing 100080)

【 Abstract 】 Based on the conduct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in Inner Mongolia Power (Group) Co. Ltd., we analyzed the general methods of risk assessment on power information systems. Besides, we studied the techniques and overall process of risk assessment on power information systems in Inner Mongolia Power (Group) Co. Ltd., whose exploration provides valuable inspiration to information security in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 Keywords 】 information systems of Inner Mongolia Power (Group) Co., Ltd.;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exploration and inspiration

1 引言

目前,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的研究只停留于网络安全防御框架与防御技术的应用层面,缺少安全评估方法与模型研究。文献[1]-[3]只初步分析了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构架与策略,文献[4]、[5]研究了由防火墙、VPN、PKI和防病毒等多种技术构建的层次式信息安全防护体系。这些成果都局限于单纯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的改进与应用。少数文献对电力信息安全评估模型进行了讨论,但对于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都不够深入。文献[6]、文献[7]只定性指出了安全风险分析需要考虑的内容;文献[8]讨论了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电力信息安全评估模型,这种模型本质上依赖于专家的经验,带有主观性;文献[9]只提出了一种电力信息系统安全设计的建模语言和定量化评估方法,但是并未对安全风险的评估模型进行具体分析。

本文介绍了内蒙古电力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相关工作,并探讨了内蒙古电力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工作在推动行业信息安全保护方面带给我们的启示。

2 内蒙古电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随着电网规模的日益扩大,内蒙古电力信息系统日益复杂,电网运行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不断增加,对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电力行业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研究电力信息安全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根据国家关于信息安全的相关标准与政策,并根据实际业务情况,内蒙古电力公司委托北京数字认证股份有限公司(BJCA)对信息系统进行了有效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与系统脆弱性两个方面,以解决电力信息系统面临的的安全风险。

3 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内蒙古电力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工作,我们可以总结出电力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解决方案。

4 电力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流程

电力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一般流程。

(1) 前期准备阶段。本阶段为风险评估实施之前的必需准备工作,包括对风险评估进行规划、确定评估团队组成、明确风险评估范围、准备调查资料等。

(2) 现场调查阶段:实施人员对评估信息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收集数据信息,包括信息系统资产组成、系统资产脆弱点、组织管理脆弱点、威胁因素等。

(3) 风险分析阶段:根据现场调查阶段获得的相关数据,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对目标信息系统的风险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4) 策略制定阶段:根据风险分析结果,结合目标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包括安全管理策略、安全运行策略和安全体系规划。

5 数据采集

在风险评估实践中经常使用的数据采集方式主要有三类。

(1) 调查表格。根据一定的采集目的而专门设计的表格,根据调查内容、调查对象、调查方式、工作计划的安排而设计。常用的调查表有资产调查表、安全威胁调查表、安全需求调查表、安全策略调查表等。

(2) 技术分析工具。常用的是一些系统脆弱性分析工具。通过技术分析工具可以直接了解信息系统目前存在的安全隐患的脆弱性,并确认已有安全技术措施是否发挥作用。

(3) 信息系统资料。风险评估还需要通过查阅、分析、整理信息系统相关资料来收集相关资料。如:系统规划资料、建设资料、运行记录、事故处理记录、升级记录、管理制度等。

a) 分析方法

风险评估的关键在于根据所收集的资料,采取一定的分析方法,得出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结论,因此,分析方法的正确选择是风险评估的核心。

结合内蒙电力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工作的实践,我们认为电力行业信息安全风险分析的方法可以分为三类。

定量分析方法是指运用数量指标来对风险进行评估,在风险评估与成本效益分析期间收集的各个组成部分计算客观风险值,典型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时序模型、回归模型、等风险图法等。

定性分析方法主要依据评估者的知识、经验、历史教训、政策走向及特殊案例等非量化资料对系统风险状况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实践中,可以通过调查表和合作讨论会的形式进行风险分析,分析活动会涉及来自信息系统运行和使用相关的各个部门的人员。

综合分析方法中的安全风险管理的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在某些情况下会要求采用定量方法,而在其他情况下定性的评估方法更能满足组织需求。

表1概括介绍了定量和定性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b) 质量保证

鉴于风险评估项目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主观性,只有进行完善的质量控制和严格的流程管理,才能保证风险评估项目的最终质量。风险评估项目的质量保障主要体现在实施流程的透明性以及对整体项目的可控性,质量保障活动需要在评估项目实施中提供足够的可见性,确保项目实施按照规定的标准流程进行。在内蒙古电力风险评估的实践中,设立质量监督员(或聘请独立的项目监理担任)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质量监督员依照相应各阶段的实施标准,通过记录审核、流程监理、组织评审、异常报告等方式对项目的进度、质量进行控制。

6 内蒙古电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启示

为了更好地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可以采取以下安全措施及管理办法。

6.1 建立定期风险评估制度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是发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通行做法。按照风险管理制度,适时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或建立风险评估的长效机制,将风险评估工作与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和安全建设联系起来,让风险评估成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运行机制的基石。

6.2 编制电力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实施细则

由于所有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给出的都是指导性文件,并没有给出具体实施过程、风险要素识别方法、风险分析方法、风险计算方法、风险定级方法等,因此建议在国标《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的框架下,编制适合电力公司业务特色的实施细则,根据选用的或自定义的风险计算方法,,制各种模板,以在电力信息系统实现评估过程和方法的统一。

6.3 加强风险评估基础设施建设,统一选配风险评估工具

风险评估工具是保障风险评估结果可信度的重要因素。应根据选用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选择配套的专业风险评估工具,向分支机构配发或推荐。如漏洞扫描、渗透测试等评估辅助工具,及向评估人员提供帮助的资产分类库、威胁参考库、脆弱性参考库、可能性定义库、算法库等评估辅助专家系统。

6.4 统一组织实施核心业务系统的评估

由于评估过程本身的风险性,对于重要的实时性强、社会影响大的核心业务系统的评估,由电力公司统一制定评估方案、组织实施、指导加固整改工作。

6.5 以自评估为主,自评估和检查评估相结合

自评估和检查评估各有优缺点,要发挥各自优势,配合实施,使评估的过程、方法和风险控制措施更科学合理。自评估时,通过对实施过程、风险要素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计算方法、评估结果、风险控制措施等重要环节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分析,得出风险判断。

6.6 风险评估与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应结合起来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若与风险评估结合起来,则可相互促进,相互依托。等级保护的级别是依据系统的重要程度和安全三性来定义,而风险评估中的风险等级则是综合考虑了信息的重要性、安全三性、现有安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及运行现状后的综合结果。通过风险评估为信息系统确定安全等级提供依据。确定安全等级后,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为实施等级保护、安全等级建设的出发点和参考,检验网络与信息系统的防护水平是否符合等级保护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魏晓菁, 柳英楠, 来风刚. 国家电力信息网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框架与策略. 计算机安全,2004,6.

[2] 魏晓菁,柳英楠,来风刚. 国家电力信息网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框架与策略研究. 电力信息化,2004,2(1).

[3] 沈亮. 构建电力信息网安全防护框架. 电力信息化,2004,2(7).

[4] 梁运华,李明,谈顺涛. 电力企业信息网网络安全层次式防护体系探究. 电力信息化,2003,2(1).

[5] 周亮,刘开培,李俊娥. 一种安全的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构建方案. 电网技术,2004,28(23).

[6] 陈其,陈铁,姚林等. 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策略研究. 计算机安全,2007,6.

[7] 阮文峰. 电力企业网络系统的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 计算机安全,2003(4).

[8] 丛林,李志民,潘明惠等.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电力系统信息安全评估. 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28(12).

[9] 胡炎,谢小荣,辛耀中. 电力信息系统建模和定量安全评估. 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9(10).

作者简介:

篇3

摘 要:针对地市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其深化发展的思路。目前,地市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政府主导作用有待加强,针对地域特点的主动监测有待提高,地域性食物消费量参数急需储备,信息共享互通不畅,检验检测能力有待提升。建议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促进监测和监督联动,加快风险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注重监测数据的利用发挥监测作用。结合地级市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地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基础理论以及体系建设,对于推动地域食品安全城市建设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风险监测 地域性

近年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取得了长足进步,当前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新疆建设兵团已经全面开展监测工作,工作已涵盖全国86.8%的区县,初步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1],已经形成了“国家为核心、地市为骨干、县为基础”的国家风险监测制度和技术网络[2]。地级市作为监测的骨干环节,其监测范围、监测食品种类、监测项目指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监测与监督联动不足、信息共享互通缺失、区域性监测尚待开展等问题,尤其是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设计、管理思路和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认识的误区,导致区域性食品安全监测注重指令性计划任务的完成,而忽略自身监测工作的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即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3])工作尚未系统开展。

1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现状

1.1 国家层面

目前,国家层面食品与农产品风险监测可以概括为“主管部门负责,分段开展实施,L险分析为目的”的监测思路,针对农产品、食品和中国总膳食研究进行相应的监测[2]。

农业部负责国家层面农产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按照专项评估、应急评估、验证评估和跟踪评估等4种方式进行,形成了“四级风险评估研究和监管体系,实现了对食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管理”的架构体系[4]。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则由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牵头,各部委参与对食品和食用农产品进行监测,涵盖生产、种养殖、运输、贮藏、加工及零售等环节,包括基于人的食源性疾病和基于食品的污染监测,已经形成了“国家为核心、地市为骨干、县为基础的国家风险监测制度和技术网络[2]”。中国总膳食研究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负责开展,其作为风险评估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环,成为其中的暴露评估重要工作内容,为系统而准确地评估我国居民的膳食风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2 省级层面

以山东为例,山东省是全国仅有的三阶段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内容均开展的省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和膳食总调查均得以进行监测。山东省经过近6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省疾控中心为技术核心,区域实验室为骨干,市疾控中心为主体,哨点医院密切配合的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体系”。当前,全省17个地市级和寿光市(县级)均全面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监测样品范围覆盖97%的县级行政区域,食源性疾病监测覆盖全部县市区。同时,关注“热点”和产量或消费量大的食品或食用农产品进行专项监测,监测数据更具有区域的代表性,更能反映当地食品安全风险水平。2014年,山东省首次开展了“全省居民总膳食研究及健康状况调查”,选择6个地级市为调查点,6个县级市为城市点,12个县或市为农村调查点,共计调查不低于3600户,10800人[5],以期评估居民的膳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探究各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原因。

1.3 地级市层面

山东省地级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始于2010年,目前已经构建了“政府主导、卫生牵头、部门参与、疾控实施”的架构体系,形成了“食安办领导,卫生计生委牵头,市疾控机构为主体,县级疾控参与”的工作模式。监测内容上,主要是国家、省级监测计划为主,地域性专项监测为辅,初步实现食用农产品、食品全品种和全环节的监测。以烟台市为例,由食安办组织制定计划,食安委成员单位参与,按照各自职责分别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监测重点为食用农产品种养殖环节、食品生产环节、流通领域大宗消费品和特殊食品及高风险食品、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流通环节为主要的监测环节,生产环节、贮运环节以及种养殖环节比重偏低。监测样本中,国家、省级指令性计划样本占比远高于地域性监测样本占比,缺少地域性食品风险综合分析与预警的基础数据。

2 地级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体系存在的

主要问题

2.1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统筹计划基础理论建设不足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基础理论主要涉及到监测项目的选择和确定依据、监测数量、监测任务的分配、监测工作的组织开展、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及监测结果的利用等[1]。当前,地级市监测工作仅仅以国家、省指令计划为主,缺乏区域性监测工作的统筹计划和基础理论建设,导致监测工作仅满足国家或省级任务,而缺乏区域性监测工作的主动性。由于国家计划提供的监测样品数量在国家层面上具有统计意义[6],基于区域性监测和评估的需要,样品数量、监测指标、采样地点等重点需要统筹计划,科学论证,根据监测区域中的居民数量、食品消费量特点、采样区域特点以及以往监测中反映出的问题加以扩大方可满足要求。因此,地市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必须结合区域性食品消费特点,居民饮食习惯以及食品消费大小,开展区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基础理论建设,保障监测结果的可信、科学且具有代表性,从而为风险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2.2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共享互通不畅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就是监测数据和相关信息长期系统的收集,笔者认为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来源有4条渠道:疾控系统的监测信息、政府部门的监督抽检信息、企业质量控制信息(包括第三方检测机构信息)、社会舆情信息,对社会舆情信息需要甄别、监测,进而应用到风险分析中,而对于前三者信息,则可以共享、互通、公用,进行风险分析。但是,当前食品安全信息的孤立、非共享互通以及信息平台的缺失,致使各相关利益方信息封锁或信息匮乏,进而导致风险分析管理主题不清,受众不明,监管被动,预警宣传不畅。因此,食品安全信息的交流不畅,信息平台的缺失严重阻滞了风险监测工作的推进和发展。

2.3 地域性食品安全风险主动监测有待提高

对于地市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目的,笔者认为在于获得区域性、群体性和基础性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而开展膳食暴露风险分析,制定食品安全防控措施,完善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减少食品中危害因素的膳食暴露风险,实现过程管理,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因此,仅依据国家、省级层面的监测数据和信息,不足以满足地级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需求,地市级应该积极探索适合区域实际情况,按照相关的规定和方法制定地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确定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数量和监测指标、为区域的监测活动长期、系统的收集、积累数据和信息,推动食品风险分析工作的发展。

2.4 地域性膳食调查数据缺乏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包括基于人的食源性疾病及基于食品的污染监测,而人体的食品暴露风险则与摄入量密切相关,关系到了膳食结构,实际上食品暴露风险评估需要膳食消费量数据和待评估因素在食品中的含量水平数据来体现。膳食数据主要来源是已获得的人群营养调查数据,但目前,国家层面膳食调查数据库为2002年营养与健康调查获得的食物消费量参数,已经不能够反映当前的膳食特点,加之地域居民饮食习惯、食物种类、烹饪方式的差异,导致膳食结构的多样化,而地域性食物消费量参数的缺失则是地域性食品暴露风险评估的“短板”。

2.5 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尚待提升

近年来,由于监测任务量增加,监测工作也呈现出从最初仅是省级层面开展向地市级甚至向区县级下沉的趋势[1]。但是,地市级检测部门,尤其县级基层单位,往往存在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仪器设备配置和实验室环境条件不能适应检测需要,特别是关键设备、尖端设备的缺乏等缺点,导致部分监测指标不能有效的开展,难以为保障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而从长远发展来看,基层单位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是大势所趋,尽管国家层面陆续下发过设备经费,同时要求地方政府3:7配套,但具体落实上各地参差不起,实验室的检验检测能力提升任重道远。

3 地级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体系

深化发展思路探讨

3.1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推进监测和监督联动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综合性和连续性的任务,需要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然而,地市级层面往往监管部门侧重于日常监督抽检,疾控系统组织实施监测,监督监测独立并行,联动松散,需要强化政府主导作用。食品安全委员会(日常工作由食品药品监管局承担)作为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和制定具体实施条例、细则和章程,积极推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结合所在地域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长效监测工作机制,出台工作规定和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参与部门的职责及人财物保障机制,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的组织形式,监测结果的通报和会商机制,制动监督监测联动机制,建立监督监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风险监测报告、风险预警、风险管控能力。可以以国家运作模式为蓝本,结合地域实际情况,针对地域特点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获得科学、可信、可靠和具有代表性的数据,进而评判地域食品安全质量水平,指导监督管理、企业生产和消费者科学消费,将风险控制到可接受水平。

3.2 推M食品风险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食品风险信息共享平台可以由两部分构成,其一为监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主要接受、储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监督抽检数据、企业质量控制监测数据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数据,构建互通互联的信息共享的风险数据平台,为食品安全风险的发现筛选、动态跟踪、分析研判提供数据信息支持;其二是舆情信息平台,主要是自媒体报道、大众媒体刊载、消费者投诉等信息作为来源,对各类信息进行搜集、分类、研判和反馈并组织会商甄别真伪,制定相应的风险分析计划。食品安全委员会组织专家委员会,根据监测数据信息平台和舆情信息平台的提供信息,开展针对性的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和风险交流,并通过适宜的形式、时机和渠道信息,最终实现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的引导、控制、监督和管理。诚然,食品风险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构建适合地域特点的平台,促进风险监测工作的发展,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3.3 加大实验室建设,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目前,随着风险监测任务量的增多,按照20份/万人・年的要求[7],仅依托省、市级疾控监测能力难以完成,故县级疾控机构承担监测检验任务成为必然。一方面,基层疾控机构要加大监测能力建设,在人员、经费、设备配置上参照要求深化建设;另一方面,优化和改革现有的监测体系架构。建议在政府主导下,明确基层部门间分工和合作,整合实验室资源,建立实验资源共享机制,力保检测方法的统一,检测数据的可信、可靠;尝试将企业产品检测、第三方检验机构检测纳入到实验资源共享建设中,实现实验室资源的共享,建设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共同参与共享成果的监测体系;实现统一利用人员设备,统一计划安排检验任务,统一归口管理检验经费,共享检验信息。其次,注重检验检测人才的培养,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3.4 重视监测数据,加强结果利用

2016年,烟台市食品药品监督抽检数据约为65000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约为21000条,不包括企业检测数据、第三方检测机构数据,仅两项合计8.6万余条有效监测数据。然而,实际情况为监测监督独立并行,企业、第三方检测机构各自一体,监测数据海量存在,却不能整合统一分析,研究其存在的系统性风险,探讨其污染趋势,掌握其污染水平。建议推进监测数据的共享互通公用,加强基层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充分深入的挖掘数据,加强结果利用,做到食品安全风险问题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近几年才得以重视和快速发展的工作,尤其地级市的发展相对国家、省级层面而言进展缓慢,各地差异显著,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有事是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监测数据多,对食品安全过程管理贡献量大。因此,地市级监测机构应该遵循国家规定要求下,结合地域特点,优化和完善现有的监测监督资源,积极探索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体系的建设,发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作用,确保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卫民,裴晓燕,蒋定国,等.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5,27(5):550-552.

[2] 吴永宁.我国食品安全科学研究现状及“十三五”发展方向[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6):3-6.

[3] 袁士芳,王硕.浅谈食品安全中风险交流的重要性[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34(11):121~122.

[4] 农业部.农业部关于印发《2014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计划》的通知(农质发〔2014〕12号)[Z].2014.

[5]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居民总膳食研究及健康状况调查工作手册[Z].2014.

[6]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16年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Z].北京: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16:4.

篇4

【关键词】脑外科;护理风险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333-01

风险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下,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风险是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等要素组成〖1〗。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采取正确的行动的过程〖2〗。医疗护理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3〗。随着患者法律意识、维权观念的增强,护理安全愈来愈受到重视。及时发掘护理风险的危险因素,加强护理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提高服务质量,不仅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还对保证患者安全有重要的作用〖4〗。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以我院脑外科病房以往3年的住院患者病历为调查分析对象,时间纵深为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脑外科所有住院患者。住院时间长短不一,最短的为5d,最长的为11个月。患者的自身疾病严重程度也不同,包含自身疾病复杂且年龄偏高的患者,此类占总调查对象的5.9%。患者年龄分布为16-86岁,平均年龄57.2岁。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例适中。

1.2 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对目标调查对象的病历进行分析。调查侧重于发生护理问题的病历,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影响脑外科患者发生护理问题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对获得的数据和资料使用EPIDATA3.3进行录入,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脑外科病房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本研究调查数据显示,我院脑外科2009年3月-2011年3月住院患者发生因护理安全导致的医疗差错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类:患者自身病情、护理人员因素、管理因素。在三个影响因素中,患者自身病情导致的医疗差错占71%;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及责任心原因占13;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力,管理不完善占16%。(见表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患者自身病情为主要影响因素,而监督管理不力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表1 脑外科病房 常见护理风险因素

2.2 风险因素分析

2.2.1 患者自身病情:患者自身病情是威胁脑外科病房护理风险发生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数据显示,有占71%的患者是由于此原因发生危险。我院脑外科住院患者发生护理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病情的影响。一是患者经脑外伤后感知能力发生障碍,有出走和企图自杀的倾向。二是躁动不安的患者发生坠床或跌倒。三是病情严重,长期昏迷不醒发生压疮及冻疮。以上三种情况的病人,受自身疾病影响,极易发生危险,见表2。

表2 患者自身病情对护理安全的影响

2.2.2 护理人员自身因素:数据显示,业务能力不强,经验匮乏;缺乏沟通能力及法律意识淡泊是护理人员自身原因中重要的三项。其中,对目标病例的调查发现,因护理人员自身业务能力与经验缺乏的原因造成的问题占67%,而沟通能力不佳和法律意识淡泊各占20%和13%。这些数据表明,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原因导致的护理危险发生的机率高于其他的因素,而与患者的准确及时沟通也是重要的因素。见表3。

表3 护理人员自身原因对护理安全的影响

2.2.3 管理因素:科室制度不健全,核心制度执行不力,管理人员监管力度不足等等原因都是影响我科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

3 对策

3.1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护理人员自身素质低下,业务能力与经验缺乏,影响着住院病人的安全。加强对新入职护士的培训,采取“帮带”措施,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护士“帮带”3名新入职的护士,手把手的教,细心的指导,这样不仅可以使新入职的护士很快掌握要领,还可以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5〗。此外,定期对科室人员进行培训,传授国内外新的护理知识,学习新机器的使用等。对以往发生的护理差错案例进行科室讨论,从中总结经验,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6〗。对于沟通能力不佳的员工,科室要对其加强培训。指导护理人员要善于倾听,及时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沟通时尽量使用温馨明确的语言,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接受。法律意识淡泊可以通过科室内部培训,或者邀请经验丰富专家进行讲座的方式来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7〗。

3.2 完善规章制度,增强监管力度:科学、合理、完善的规章制度是防范一切风险发生的基础和保障。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使其更适应科室,此外,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管理的核心。好的规章制度,不能够执行或是监管不力,都不能使规章制度达到其保障的目的〖8〗。我科室针对管理不善、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的情况,采取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的政策。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在科室内部形成互相监管的氛围〖9〗。

护理安全是病人的基本需要,是医院生存的根本,也是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护理人员的自身修养,树立牢固的工作责任心,明确职责,加强监督与管理,使护理更加的标准、规范和人性化,就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个温馨、舒服、安全的医院环境,保证患者的安全,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10〗。

参考文献

[1] 邓红,张红虹.脑外科病房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天津护理,2006,2,14(1):42-43

[2] 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3] 陈少群,曾妙第,邓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质量〖J〗.现代护理,2007,2,13(6):525-526

[4] 何晓英,闫翔,王雪梅,张莹,孙丽娜,董胤佳,钟慧.浅谈护理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J〗.西南军医,2007,4,9(2):143-144

[5] 蔡仁美,金钰梅,邵翠颖,朱胜春.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2,17(2):166-167

[6] 管福平.实施风险管理,提高护理质量〖J〗.中国医药指南,2007,10,5(10):194-195

[7] 成小燕.护理风险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2010,7,17(20):102-103

[8] 杜素芳.倡导病人安全文化,积极防范护理风险〖J〗.医药与保健,2009,17,7(中):120

篇5

关键词:城市、交通、地铁施工、设计、风险管理。

【分类号】:U455.1

城市作为社会文明进步标志之一,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社会进步和经济发达的重要参数。大力发展城镇建设, 对城市进行合理而健康的规划和管理极为重要,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问题,贯穿于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目前,在安全风险管理上我国地铁建设工程的系统性不够完善,特别在安全风险指标和标准、资料整理的信息化和监测工作的规范化等方面与地铁建设工程的规范有一定的距离。

1、地铁建设的主要特点

1.1工程环境条件复杂

车站一般采用浅埋暗挖法、盖挖法或明挖法施工,很多都处于十字路口,工程施工对交通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地下管网密集,紧靠建筑物,工程环境十分复杂,其间隧道采用浅埋暗挖法或盾构法修建,在城市干道下穿、侧穿建筑物来修建,同时穿过河流、还有地铁、铁路及各种各样的地下管道,施工中具有很大安全风险。宁波市轨道交通二号线一期工程TJ2105标为两站两区间,车站明挖顺做法+区间盾构法进行施工,其中环城西路站沿恒春街东西向布置,位于环城西路与云霞路之间。周边建筑众多,车站站位东面为云霞路与恒春街交叉口,南面为宁波电视台,西面为环城西路,北面为南都单身公寓,东南方向为南都花城(茶花园),距离基坑最近为南都单身公寓7.8m。车站长155.3m,站台中心里程为SCK11+375.000。

1.2施工风险大

地铁建设多为城市中心地下线,工程结构十分复杂,施工风险大,施工难度大,施工方法多,不可预见因素多。据报道,北京地铁近几年总共发生了42起事故,其中地下线就占了96%,而高架线、地面线只占了4%,如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工程的莲花池站位于三环路之下,因为地下管线改移难度大以及交通导改等因素,不得不由盖挖法改为浅埋暗挖法来修建,其增加了不少施工难度。

1.3工程前期工作量大、工作难度高

拆迁占地范围大,新建线路涉及面广,地下线路的加固、改修和交通导改等协调工作量大,以及工期的限制增加了地铁建设的难度。这主要涉及到的是前期的管线改移和交通疏解。

1.4工程规模大、技术要求高

为缓解大城市交通拥挤的问题,现在全国22座大城市正在修建地铁,工期要求短,工程规模大,质量要求高,工程投资多,建设设计、管理、勘察、监测、施工等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而且缺乏经验,使地铁工程建设的安全风险变大了。

2、地铁工程管理措施与风险控制

2.1做好设计阶段的环境调查

地铁工程建设前期重要的阶段就是环境调查,根据各阶段设计的不同程度要求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查。在设计时期要充分考虑风险,对于风险系数较大的管道采用迁改或拆除的方法来避免风险,针对需要保护的建筑文物,要在设计图纸上提出建议针对性的保护方案。

2.2做好开工前的工程环境调查

设计施工方案前,要进行建筑物和管线的调查。以设计调查为基础,进行详细的施工调查,对于设计图纸上标出的各种管线和周边建筑物等进行调查核实,并采取探测的方法进一步详细探明周边的管线。在探测完成后绘出与施工工程相对位置关系图。在施工调查过程中,调查的重点就是水管线,要搞清楚管线以及相关结构物的材质,结构形式,使用和埋深年代及现状。以提供的详实技术参数为基础,对施工有可能导致的变形和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为设计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提供依据。在地铁施工过程中,施工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就是管线及周周建筑物的安全,通常地铁隧道、基坑出现涌水、坍塌等事故,绝大多数都是因为管线渗漏导致的,一旦解决不好就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因此,地铁工程开工之前要通过认真分析、研究,针对不同风险的特点对地铁工程的施工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级和评析,研究制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2.3加强排除施工风险的力度

对于重大风险点的内容,工程施工前要对地下管线埋藏情况必须进行探测,准确弄清楚地下管线的完好程度、性质、埋默釜者焉、规格、容量、标高等。应提前做好相关产权单位和市政、交通部门的协调和联系,争取得到相关单位的支持和理解,充分做好必要的准备和配合工作。应定期检查管道线路的状况,一旦发现沉降量达到最大值时,及时采取措施,如对管线下面的地基进行注浆,防止管线继续沉降,以免导致不必要的风险。若发现受施工影响很大的管线,应依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改移或加固。在施工过程中对可能导致意外情况产生的地下管线,事先应制订应急方案,配备好抢修器材,以便在管线出现危险时及时抢救,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施工过程中若发现管线现状与上交内容、样洞资料不符合或出现直接影响管线安全等不正常情况时,应马上通知建设单位和有关管线单位到场商议,研究补救措施,在未提出统一明确结论前,不得私自处理或继续施工。

2.4实行风险分级管理、预警预报制度

地铁工程与其他大型工程主要的区别在于周边环境复杂,社会影响较大等,因此,风险评价的方法较多,国内外通常采用的可概括为定性、定性定量和定量分析三类方法,地铁施工大多采用定性分析中的风险综合评价法,即根据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分析,获得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和风险后果,进而获得该风险因素的风险等级。在实施过程中,结合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根据风险等级要求,实行分级管理。对于风险等级较高,风险较大的工程,根据监测数值,实行3级管理制度,当监测结果在允许极限值的70%范围内,可以进行正常施工;当监测值在允许极限值70%~80%时,施工中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加强监测的频率,每日上报监理、业主,现场可自行采取措施处理;当监测值超过85%时,现场立即停止施工,上报监理、业主,承包商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论证完成后根据专家意见采取加固和支护措施。

3.总结

在当今这个地铁建设工程难度大、工期紧、数目多的情况下,期待地铁建设相关单位进行风险评估研究,建立有作用的安全风险管理机构,制定完善的安全评估准则,从而起到用有效、科学的方法管理地铁建设中的安全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风险管理;外科病房;护理;管理

作者单位:459000河南省济源市肿瘤医院

护理风险定义为:医疗护理过程中,直接或者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者伤残的可能性[1]。护理风险管理是识别、评价和处理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以及减少相关人员和机构的危害及经济损失[2]。现对我院外科病房的病例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识别存在的常见护理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确保护理安全。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外科病房护理

1.1 外科病房面临的护理风险 常见风险如下:患者因为各种原因造成坠床或者跌倒;外科病房手术患者常常连有多种外接管道,标识不清楚,可能导致接驳错误;鼻饲时,饲喂不当导致窒息;药物核对不严格或者药物知识欠缺,导致用药错误;抢救设备、手术器械未保持完好状或者抢救药品准备不足或者不充分,严重影响抢救的实施;护理人员排班不合理,配置不足,致使护理及病情观察不到位,导致各种不安全隐患;发生护理意外事件,隐瞒不报,或者没有及时地请示上报;护理人员工作中欠缺主动服务意识,护理记录不全,不同程度地缺乏护理风险意识。上述护理风险往往导致患者受伤、伤残,甚至死亡;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导致医疗纠纷,造成单位受到各方面的损失,对医务人员本身也构成相应危害[3]。

1.2 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1.2.1 合理排班 护士长进行排班时,做到以老带新,并且配有护理组长,协助护士长进行业务管理。对于中班、夜班的安排,实施双班制,遇突况时,根据相应的人员调配机制,做到合理调配,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开展。

1.2.2 对于各类抢救设备、器械、药品等做到充分准备,以确定抢救时的正常使用,班班交接,由专人负责清点,并且做到及时补充。

1.2.3 很多护理风险的发生,与老护士单纯依靠经验操作,忽视指引,新护士缺乏经验等错误有关。所以,护理人员要互相督导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措施的落实,实施双人核对,询问相关注事项,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确保落实到位,并在各病区安装多方位、多角度的监控设备[4]。

1.2.4 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风险的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科室有几名在某专业或者具有较高护理水平的专科护师,根据本专业疾病,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护理指引及流程再造,实施“三问、三查”,并给予下一级的护理人员提供专业指导和建议,帮助其他护理人员提高护理水平。同时,医院采取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的方式,派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各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规避护理风险。

1.2.5 护理人员的健康和职业安全,同样涉及到护理风险管理。如果护理人员工作、精神压力过大,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工作能力。医院和科室要经常组织护理人员交流会,组织户外活动,创造一个交流的空间。并且重视职业安全及健康教育,增强广大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及健康的意识。

2 结果

通过加强对外科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明显提高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能主动查找不安全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取得了护患利益最大化的效果。该段期间内,调查分析了500个病例,对患者及其家属对该住院期间的护理进行满意度调查,有490例表示满意,满意度达到98.0%,有10例没有对调查作出回应,自动放弃调查。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护理工作相对比较繁忙,工作中可能忽略护理风险,在护理过程中,致使不少风险由潜在状态转为现实。因此,在整个护理质量管理的过程当中,重视护理风险管理,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采取积极预防措施,确保护理安全[5]。有统计,80%的护患纠纷是由于沟通不足或者沟通无效造成的[6],因此要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向患者进行相关疾病和治疗方面的详细讲解,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相关的注意事项,不隐藏,不掩盖。护理记录时,要避免出现字迹不清、涂改、缺项漏填、记录不全、记录与医疗记录不符等情况。对护理记录要实施实时记录,并通过不定期的护理质量检查、院科两级质量控制,进行核查和监督,保证护理质量。

本研究中,对患者及其家属对该住院期间的护理进行满意度调查,有490例表示满意,满意度达到98.0%,有10例没有对调查作出回应,自动放弃调查。总之,外科病房的医护人员在整个护理管理过程中,要提高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进行。

参 考 文 献

[1] 吴秀嫒.全面流程管理在病房管理中的实施.中华护理杂志,2008,40(3):208-209.

[2] 赵雪红.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中国急救杂志,2009,25(2):130-131.

[3] 缪薇箐.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830.

[4] 高云.护理风险管理在患者集体转运中的运用.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41-442.

篇7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控制;技术标准;应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我国百姓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私家车数量也有了增加,这样一来就给地上交通运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城市轨道是在地下开展的建设项目,它有助于解决地上运输的安全问题,为百姓提供更多的出行方式,加快运输的速度。然而,与地上施工工程不同,地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难度较大,工作周期长,涉及到工程的规划、实施、运营的内容,且对技术专业要求高,再加上地下施工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更是加大了施工的风险系数。面对复杂多样的环境,和难度系数高的各类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人员必须加强安全技术的运作能力,研究关键技术与核心工程,制定系统的施工方法,并保证贯穿于全过程建设,完善风险识别,从而保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安全性,为城市的基础建设发展作保障。

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的识别与分级

第一,安全风险的识别。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开展风险识别,是控制好技术标准,提高技术质量的关键。在轨道施工中,不同的施工方式和地质条件发生的危险事故和等级都有很大的差异,明挖方法、矿山法和TBM方法在施工中的危险不尽相同。施工单位必须对这些风险进行安全性识别,才能确定风险的类型和危险系数,从而有针对性的做好安全防范。第二,安全风险的分级标准。安全风险控制技术的严格把关,将技术更好的作用于城市轨道的施工,就必须明确安全风险的分级标准,结合建设存在的风险,并研究城市轨道的交通运输压力现状,对风险实施分类管理。当然,在划分标准的过程中,必须分析能够促使危险的各种可能,对严重程度加以控制,不断调险工程的分类,真切的做好深度安全防范。

2轨道交通风险控制技术的标准

首先,工程前期与设计阶段。前期工程与设计是轨道交通风险控制的基础环节,它与初步设计、施工图纸、文件等的全面预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联系。在此阶段,要对工程进行风险上的判别,根据工程总体目标,完善设计方案,提出指导。其次,工程实施阶段。为避免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存在风险问题,工程施工阶段的工作压力要适宜,风险管理要有明确的组织体系,分配好各方的职责和义务,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在工程风险控制中强化源头控制工程风险,做好工程风险的预控和防范工作。最后,轨道交通安全风险控制技术必须满足信息化要求。由于轨道交通运输道路众多,点多、面广,运行和管理都存在困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应当建立第三方监测管理,配合视频监控等功能,以信息化风险管理为平台,突破单一的信息模式,做好风险控制。

3安全风险控制技术的标准及其应用

从以上内容中,我们已经能够清晰直观的了解到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实施安全等级分类,加强风险识别能力的重要意义。想要进一步突出其能力,就必须对安全问题进行风险控制,衡量技术指标,并完善应用工作。

3.1工程前期与设计阶段的安全风险控制应用

严格的调研、勘察是安全风险防范,加强设计控制的首要环节。在这一时期要做好管理,为风险技术的控制提供保障。在工程开展前期首先要对复杂特殊的地下工程进行勘探,实施全方位的管理,并明确专项勘探工程,做好施工核查;其次,对轨道施工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研究,了解地层空洞、断裂等地质问题,防止施工后没有防范对策的情况发生;最后,明挖和矿山施工方法具有较大的差异,根据不同的勘察技术,要重点评价施工工作。矿山法应重点查明岩石的组成、性质及厚度,分析隧道围岩的稳定性。盾构法应重点查明灵敏度高的软土层、高塑性的粘性土层、含漂石或卵石的地层等地质特殊条件。必须事先做好勘察,分清两种施工方法,然后再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施工。

3.2在工程实施阶段必须开展环境调查,做好安全性评估

前期工程开展完成后,在施工阶段必须进行详细调查和专项调查,对环境开展分阶段研究,然后结合调查对象评判等级,加强风险控制。当然,在调查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工作的规范性,做好查询收集、调查走访以及现场勘察等设计,组织专业的团队进行定期巡查,安装预警设备,一旦有危险存在能够及时给予警告,并根据调查资料得出的数据开展安全性评估,计算出安全的数据指标,从而在源头做好防范,实施动态化的监管。

3.3安全风险控制信息化设计

在分析目前技术标准与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安全风险这一主线进行总结,能够得出城市轨道建设不同时期的原则与施工方法,并根据其中的不同开展分阶段的设计。当然,在这一工作中必须做好分工,坚持突出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和作用,对风险实施可视化控制,加强信息管理。第一,要利用信息技术对风险进行工程设计。从工程的具体情况出发,结合地质条件选择安全的施工办法,从区间线位、基坑深度等方面尽量减小工程风险,通过信息手段对比施工方法和施工参数,制定合理的技术措施。第二,工程环境风险的信息技术应用。有针对性的对工程风险开展测定,对地下工程强烈地区实施测控,利用现代化技术优势,是保证周边环境良好的关键。因此,信息技术要从改易、拆除、补强等方面加以探讨,然后比较相关参数数值,选择对周边影响较小的设计办法,开展全方位信息控制。第三,其他安全风险信息控制。全面遵循风险规避原则,做好规划科研,提出有效的控制风险办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根据工程得出反馈内容,实施动态的风险控制。

4结语

总而言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对交通进行扩展的有效对策,能够缓解地上运输存在的交通压力和问题,降低风险概率。但是由于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属于地下施工,对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加强全面把控,以完善技术工程。对此,要做好安全风险等级分类,控制好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加强对周边环境的勘测,从而确保轨道运输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杨树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控制技术标准应用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4,02:16-22.

[2]王艳辉,罗俊,张晨琛.基于GIS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0,04:33-37.

[3]金淮,刘永勤,钟巧荣.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管理现状与展望[J].工程勘察,2008,S2:216-220.

[4]吕培印,廖弈棋,罗凤霞.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2,05:37-40.

篇8

【关键词】地铁,施工建设,风险管理 , 有效措施

【 abstract 】 the subway engineering with general engineering than not foreseeable by the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rresistible factors affecting more heavy, make the metro engineering become one of the high risk project construction project. Compar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human management factor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tro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subway construction of risk management of the effective measures.

【 key words 】 the subway, construction, risk management, effec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2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 国内地铁施工事故频发, 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了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严重地影响着地铁工程建设目标(投资、进度、质量安全)的实现。如果人们事先能把整个工程项目的大过程, 按阶段根据其技术特点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 利用人类对这些小过程的分析, 判断其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即典型风险), 事先采取预防措施, 就能够将意外事故出现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这就是风险管理的实质。因此, 开展城市地铁风险管理研究, 对城市地铁工程的设计与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特点

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目标是: 用全面系统的实施手段, 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掌握工程进展的第一手资料、作业状况, 提高事故发生的预测和防控能力, 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使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地铁工程风险管理有如下特点。

1、地铁工程风险分析的内容复杂

风险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 并超越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客观存在。在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 风险是无处不在、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地铁工程处于复杂的地层地质体中, 其具有的隐蔽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风险分析的一些方法难以准确运用并确切表达。在进行项目风险分析时, 既要考虑其精确性, 又要考虑到成本因素, 如果为取得准确的风险分析结果而花费太大, 甚至超过事故发生时所造成的损失, 就得不偿失了。

2、地铁工程风险管理需要重视风险的征兆

地铁工程风险分析时必须明确出现风险的征兆,并且对危险的基本因素实行监察, 随时避免危险发生。在风险管理中, 可以找出出现危险的基本因素, 对危险因素应采用有效而直接的手段进行督察, 一旦出现危险征兆, 立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可以有效地制止危险的出现。因此, 要重视对危险因素的分析和处理, 在处理过程中应当重视监察的作用。

3、地铁工程风险分析方法的多样性

目前, 在地铁工程行业以外已经得到大量研究和应用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 地下工程的合同、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风险分析评价方法。在合同、可行性研究阶段, 由于可获得的工程信息量较少, 可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 对其工期、费用做出预测, 并为方案决策提供基础; 而在其结构的详细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 随着设计目标和各种地层条件、周围环境条件等参数的明确, 借鉴已有的工程经验, 可选用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

4、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动态性

从地铁工程的特点来看, 工程的进展, 即从工程立项、勘测、设计、施工直至运营, 往往客观环境处于变化中, 也就是说, 从管理的角度分析是处于动态过程中,因此风险分析也要从动态管理的理念来进行。对于工程进展的不同阶段, 直至工程施工中的各个阶段, 以当时相对稳定的因素来进行风险分析, 并将分析的结果作为工程安全性的评价, 将会是有用的成果。

5、要求相关人员具有较高素质

地铁工程要求从事地铁工程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 具有丰富的经验, 经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 否则将很难理解工程风险的性质及特点, 更难通过合理的风险分析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分析人员只有掌握了先进、科学、系统的工程风险分析方法, 才能降低施工风险, 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二、地铁施工建设中的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1、做好设计阶段环境调查

环境调查是地铁工程建设前期重要的阶段,根据各阶段设计的深度要求进行不同深度的调查。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管线采用拆除、迁改的原则进行规避,对于需要保护的建(构)筑物,要在设计图纸上提出建议保护方案和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2、做好开工前的工程环境调查

(1)编制施工方案前,进行管线和建(构)筑物调查。在设计调查的基础上,开展详细的施工调查,对于设计图纸上提出的各种周边建(构)筑物、各种管线等进行核实,并采取探测(触探、人工挖槽等)方式进一步探明周边管线,探测完成后绘制与施工工程相对位置关系图。在施工调查过程中,有水管线是调查的重点,不仅要摸清管线及结构物的结构形式,材质,埋深和使用年代及现状,提供详实的技术参数,对施工有可能引起的变形和影响进行分析、预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提供依据。在地铁施工过程中,管线及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是施工控制的重点及难点,通常地铁基坑、隧道出现坍塌、涌水等事故,绝大多数由于管线渗漏引起,解决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开工前通过认真分析,根据不同风险的特点对工法、施工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级、评析,制订有效的防范措施。

篇9

论文摘 要: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由于投资大,工期长,技术要求高,工程建设参与各方均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风险,如果不加防范,很可能会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为此,就需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进行风险管理。就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安全风险控制与控制展开讨论,重点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过程: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控制与决策分别进行了阐述。

1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安全风险识别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是要确定在建筑施工中存在哪些安全风险,这些安全风险可能会对工程产生什么影响,并将这些风险及其特性归档。为此,就需要了解建筑施工中主要发生的安全事故有哪些及引起这些事故的原因。

下面将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分析发生这些事故的原因:

1.1 事故的直接原因

参考《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CTB6442-1986)的规定,可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指施工机具、材料以及建筑产品(统称为物)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

(1)物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①安全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②机械设备、设施、工具等有缺陷;

③个人防护用品用具(包括安全帽、安全带、安全鞋、手套、护目镜及面罩、防护服等)缺乏或有缺陷;④施工场地环境不良。主要包括现场照明不足、通风不良、作业场所狭窄、作业场所混乱、交通线路配置不安全、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和地面滑等;

⑤恶劣的气象条件或现场条件,如暴雨、酷暑、严寒、台风、龙卷风、洪水、泥石流等易造成事故。

(2)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操作错误,忽视警告;

②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③使用不安全设备;

④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和工具等)存放不当;

⑤手代替工具操作:

⑥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⑦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吊车吊钩等);

⑧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⑨机器运转时进行加油、修理、调整、检查等工作;

⑩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⑧在必须使用安全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

⑩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等。

1.2 事故的间接原因

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属下列情况者为间接原因:

①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建筑物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

②安全教育培训不够,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③劳动组织不合理;

④对现场工作缺乏安全检查或指导错误;

⑤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没有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

⑥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等。

工程管理人员可参考有关检查标准或规范规程及上述发生事故的原因,对照本工程的建设环境、建设特性、建设管理现状和工程技术文件等方面采用检查表法来分析可能出现的主要安全风险。

2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是安全管理中的必要环节,对于确定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程度并且获得关于它们的核心与外延信息很重要。而确定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性是确定安全风险控制的优先权的基础,包括确定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的可能程度。

工程管理者可以采用调查和专家打分法来确定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性:

首先,识别出某一特定工程项目可能遇到的所有重要的安全风险,列出安全风险调查表;其次,利用专家经验,对所有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的可能程度进行评价。

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每个安全风险造成伤害的可能程度,伤害程度可分为1,2,3级,1级为轻微事故(如所有损失工作日不到3日的事故,假设为1分),2级为严重事故(如使工人3天或者更长时间不能工作的事故,假设为2分),3级为重大事故(如死亡和重伤事故,假设为3分)。

第二步:确定每个安全风险的等级值,按发生可能性很大、较大、中等、较小、很小这五个等级,分别以0.9,0.7,0.5,0.3和0. 1打分。

第三步:将每项安全风险造成伤害的可能程度与等级值相乘,求出该项安全风险的得分,求出所有得分后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各项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程度,即可确定哪些是需要更多资源投入的高风险领域,以方便选择合适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3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控制与管理决策

在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工程管理者所要做的是根据安全风险的性质及潜在影响,选择行之有效的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将安全风险所造成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低限度以减少损失,增加收益。

笔者将建筑工程施工中常用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总结为:风险回避、风险缓解、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

3.1 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当项目的安全风险发生可能性较大和损失较严重时,主动放弃项目或变更项目计划从而消除安全风险或安全风险产生的条件,以避免产生风险损失的方法。对潜在损失大,概率大的灾难性安全风险一般采取回避对策。风险回避可以在某安全风险发生之前,完全彻底地消除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而不仅仅是减少损失的影响程度。风险回避是一种最彻底的消除风险影响的控制技术,而其它控制技术只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回避虽然能有效地消除风险源,彻底消除某些安全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可能造成的恐惧心理,但不可否认它是一种消极的风险应对措施,因为在回避了风险的同时,也回避了可能的获利机会,从而影响建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2 风险缓解

风险缓解是指采取措施降低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减少风险损失的严重性,或同时降低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风险缓解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是风险缓解的重要途径。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常用的措施有:工程法、程序法和教育法。

工程法以工程技术为手段,减弱甚至消除安全风险的威胁。例如:在高空作业下方设置安全网;对现场的各种施工机具、设备设置安全保护装置;按照规定在施工现场设置防护棚、安全通道、安全标志等;给施工人员配备安全帽、安全带等防护用品;在楼梯口、电梯井口、预留洞口、坑井口等设置围栏、盖板等均是工程法的具体应用。

程序法要求用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从事工程施工以保证安全风险因素能及时处理,并发现随时可能出现的新的风险因素,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在施工中就是要真正落实好各种安全管理制度,例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制度、安全会议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和事故隐患整改制度、安全生产考核和奖惩制度、特种作业和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制度、职工守则和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等。

教育法是针对事故的人为风险因素为着眼点实施控制的方法。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实践表明,项目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构成项目的风险因素,因此要减轻安全风险,就必须对项目人员进行安全风险和安全风险管理教育。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要接受相应的安全教育,未经安全教育或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

(2)减少风险损失。

减少或控制风险损失是指在风险损失已发生的情况下,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以遏制损失继续扩大或限制其扩展的范围,使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例如:施工安全事故发生后对受伤人员立即采取紧急救护措施,同时加强作业环境的安全防护;制定各类安全事故的紧急处置预案,对员工进行安全事故处置训练,提高施工单位在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应对能力,降低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

(3)分散风险。

分散风险是指通过增加风险承担者以减轻总体安全风险的压力,达到共同分摊安全风险的目的。例如:企业内部的扩张,增设实体以分散安全风险或通过企业兼并以加大风险承受的能力;企业通过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职责,发动企业各下属单位、基层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参与安全管理,分担安全风险。

3.3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项目管理者设法将风险的结果连同对风险应对的权利和责任转移给其他经济单位以使自身免受风险损失。转移安全风险仅将安全风险管理的责任转移给他方,其并不能消除安全风险。一般分保险和非保险两种方式。安全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向保险人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当所投保的安全风险发生并造成人身伤亡时,由保险人给予补偿的一种制度。1998年3月开始施行的《建筑法》第48条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这对施工单位而言是强制保险。非保险风险转移方式主要有工程分包和利用合同条件的拟定或变更。例如: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遇到对自身而言具有较大安全风险的特殊施工(如水下施工作业)时,可将其分包,将安全风险转移给分包人。

3.4 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又称风险接受,是一种由施工单位自行承担安全风险后果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自留是一种财务性技术,要求施工单位制定后备措施,一般需要准备一笔费用,作为安全风险发生时的损失补偿,若损失不发生则这笔费用即可节余。其主要用于处置残余风险,因为当其它的风险应对措施均无法实施或即使能实施,但成本很高且效果不佳,这样只能选择风险自留。所以,风险自留是处理残余安全风险的技术措施,与其它风险管理技术是一种互补关系。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建筑;风险;安全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4-0096-02

1 引言

安全一直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安全设计到方方面面,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引起重视也是必然的。目前人们最为关心的安全问题集中于几个领域,其中一个便是建筑行业。建筑行业在近年来在中国发展非常迅速,从事的人员也较多,尤其是农民工群体占了很大的比例,很多农民工都背负着巨大的家庭责任,如果安全出现问题,往往会酿成家庭悲剧,所以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非常必要。但是从建筑企业来说,要想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必须合理控制成本,而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成本必然会导致建筑成本的增加,这就导致矛盾的出现。在风险管理方法指引下,合理的控制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成本,使两者兼顾才是最好的结果。而且,从人文角度来说,提高建筑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也是一件有利于企业发展和人民群众职业健康的大事,其研究意义非常重大。

2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

2.1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是确定在建筑施工中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和危险源,这些隐患和危险源会带来什么风险,这些安全风险可能会对工程产生什么影响,并将这些风险及其特性归档。为此,就需要了解建筑施工中主要发生的安全事故有哪些及引起这些事故的原因。

曾有学者采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将施工现场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2002-2010年九年间发生的10305起施工伤亡事故的类别、原因、发生的部位等进行了统计分析,按照发生事故所占比例的多少,统计如下:

高处坠落占46%、触电占14%、坍塌13%、物体打击占11%、机械伤害占6%、起重伤害占4%,这六类施工伤亡事故占事故总数的94%。我国建设部颁布的《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对五年来发生的职工因工死亡的810起事故的类别、原因、发生的部位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事故这五类事故占总数的86.6%。全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报告(2010年度)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只是事故所占比例略有差别。这说明现阶段建筑施工的安全事故主要有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和起重伤害。下面将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分析发生这些事故的原因。

(1)事故的直接原因。参考《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的规定,可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指施工机具、材料以及建筑产品(统称为物)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

(2)事故的间接原因。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属下列情况者为间接原因:

①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建筑物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

②安全教育培训不够,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③劳动组织不合理;

④对现场工作缺乏安全检查或指导错误;

⑤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没有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

⑥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等。

工程管理人员可参考有关检查标准或规范规程及上述发生事故的原因,对照工程的建设环境、建设特性、建设管理现状和工程技术文件等方面采用检查表法来分析可能出现的主要安全风险。

2.2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是安全管理中的必要环节,对于确定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程度并且获得关于它们的核心与外延信息很重要。而确定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性是确定安全风险控制的优先权的基础,包括确定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的可能程度。一般来说,工作重点应放在造成伤害程度最严重的安全风险上,同时也应该注意那些发生可能性很小,但是会带来灾难性后果的风险。

工程管理者可以采用调查和专家打分法来确定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性,但为了更好地适应安全风险的分析与评估,需要对该方法进行修改。修改后的方法具体应用如下:首先,识别出某一特定工程项目可能遇到的所有重要的安全风险,列出安全风险调查表;其次,利用专家经验,对所有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的可能程度进行评价。

3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成本与安全绩效研究

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一直是职业伤亡事故率较高的行业之一。一方面,我国建筑市场供过于求,致使施工单位压低投标价格以获得工程承包权。而为了保证工期和质量目标的实现,施工单位和项目管理人员往往以牺牲安全工作为代价,甚至抱着侥幸的心理盲目降低安全成本,从而加剧了本来就严重不足的安全经费与必要的安全成本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有限的安全成本没有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承包商不懂得如何对安全成本进行合理分配,不能科学地控制和优化安全成本。所以,研究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成本分类方法、安全成本与安全绩效的关系,既可以为施工单位提出可行的优化安全成本的方法,又可以为政府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科学的安全生产决策提供参考。

3.1研究方法

3.1.1访谈和问卷调查

以国内大中型城市的部分在建建筑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以建筑工程项目为对象的安全成本统计标准,所以首先根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简称《标准》)的要求并参考方东平、强茂山等对安全投入的统计方法,统计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成本及其各项组成,初步设计调查表。然后对这些城市的几个在建项目进行了现场调研和访谈,了解项目中普遍使用的安全成本内容分项和绩效情况。同时,还向具有多年安全生产工作经验的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征求意见。

借鉴现场调研的成果和吸取专家的意见后,对原调查表进行了修改和调整,最终形成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成本调查问卷。

3.1.2安全成本和安全绩效指标

根据《标准》、调研成果、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专家的经验,将安全成本分为安全管理费、安全培训费、安全设施费、用电防火费、文明施工、劳动保护费和其他安全费用七大项 目,七大项又细分为34个分项。以安全成本率(即安全成本与项目总造价的比值)和单位面积安全成本(即安全成本与项目建筑面积的比值)作为主要的安全成本指标。

我国建设部颁布的《标准》是一部强制性行业标准。该标准采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将施工现场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五年来发生的职工因工死亡的810起事故的类别、原因、发生的部位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事故这五类事故占总数的86.6%。

为此,将消除以上事故确定为整体系统的安全目标。这些事故集中在安全管理、文明施工、脚手架、基坑支护与模板工程、“三宝”利用及“四口”防护、施工用电、物料提升机与外用电梯、塔吊、起重吊装和施工机具等十个方面。因为目前国内建筑工程事故损失、工伤事故率等直接的安全绩效指标很难获得。所以,将根据该标准对调查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评分作为安全绩效指标。

3.2安全绩效与安全成本的调查

3.2.1安全绩效

根据《标准》对被调查项目进行安全检查,得到的安全评分在85-95之间,最低分86.5,最高分93.4,平均分为90.53。从检查评分上看,被调查项目的安全绩效均为良好以上,平均值达到优良水平。这说明被调查项目的安全生产状况良好,安全事故率为零。同时也表明,我国建筑安全工作得到了明显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水平,尤其是近年来把建筑安全生产的管理中心放在施工现场,开展施工现场安全达标、创建文明工地、安全生产评优等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建筑职工提供了更安全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

3.2.2安全成本

(1)安全成本率和单位面积安全成本。被调查项目的安全成本率在l%-6%之间,最低1.26%,最高5.41%,平均安全成本率为3.09%;所调查项目的单位面积安全成本在10~60元之间,最小值11.82元,最大值55.99元,平均值为35.27元。这些项目的安全成本率、单位面积安全成本差别较大,说明一个项目的安全成本的大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与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地理位置等条件均密不可分。

(2)安全成本的构成。由于用电防火费是用于购买用电安全装置和消防设施的费用,故将其归于安全设施费中。安全管理费、安全培训费、安全设施费、文明施工、劳动保护费和其他安全费用占安全总成本的百分比如图1所示。

由图示可以看出,各分项占安全总成本的比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安全设施费、文明施工、安全管理费、劳动保护费、其他安全费用及安全培训费,并且前三项费用占了安全总成本的大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36.5%1、32.68%、16.64%,共计85.83%,而劳动保护费与安全培训费所占份额较少,仅为6.99%和2.15%。

这是由于《标准》中有关安全设施和文明施工方面的检查所占分值较多,各施工单位为了在检查中获得较好成绩而有针对性的加大了在这两方面的投入。另外,虽然劳动保护和安全培训很重要,但并没有引起施工企业的足够重视。

(3)安全成本各分项的构成。

由分析结果知,安全管理费中安全管理人员、安全保险、安全奖励费所占比例分别为51.64%、39.57%和8.79%。由此可知,各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费主要用于安全管理人员工资与安全保险方面,而安全奖励花费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规定:“施工企业应当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建筑法》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施工单位为了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故在安全管理人员费用和安全保险方面投入较多。

安全培训费包括安全管理人员、普通工人及特殊工种工人培训费用三项,占该项费用的比例分别为24.6%、35.69%及39.7%。人数最多的普通工人的培训费用比例偏低,有的项目部甚至根本不对普通工人进行培训,使得工人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在工作中易发生事故。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增加安全培训费用,加大对普通工人的安全培训力度,以提高项目的安全生产水平。

在安全设施费中各分项的构成中,安全网、施工用电安全装置费和四口及临边防护费所占比例较高,分别占安全设施费的47.09%、14.71%和8.72%,这些主要是为了预防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文明施工中各分项所占比例中投入比例较大的前四项是地面硬化及排水设施费、工人生活设施费、工地周围围挡和现场保卫,这和《标准》在这些方面的具体要求是密不可分的。

劳动保护费各分项构成中,生产工人的劳防用品费占劳动保护费的40%,比例最高,但和其人数所占比例(约90%)相比还是偏低,尤其是在劳动保护费仅占安全总成本的6.99%的情况下,能够用于生产工人的劳动保护费用十分有限。大多数施工单位只给工人配备安全帽和安全带,且安全带还不是每个工人都有,更不用说配置工作服、安全鞋、手套、口罩等物品了。

4 结束语

建筑安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的安全投入有关系。企业的发展是长久的发展,一定要把风险与安全的关系处理好,尽可能的遵守《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及使用管理规定》,多种措施齐头并进,这样才有可能做大做强,成为国人为之骄傲的企业。

参考文献:

[1]刘慧霞.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与施工安全成本分析[D].同济大学.2006.

[2]陈恩茂.论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J].科技资讯.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