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微课堂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微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微课堂

篇1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数学;教学应用;课堂效率

微课程的出现,代表着课堂教学的一项革新,这不同于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模式,对于提高教育课堂的效率方面,有着极大的促进。这种课程对于提高课堂的氛围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

1.微课程的兴起以及背景分析

1.1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在不同的学者眼中所呈现的概念也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才兴起的教学技术,所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掌握,标志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教育事业的体现。在美国的“可汗学院”作为第一个将微课程模式带入到全球的视野中时,就受到了极大的追捧,而我国也很快的出现了大胆的尝试,预期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在整体教学资源的利用上,能够更好的实现资源的快捷分享和表达,在整体的学习和碎片化的学习中,能够更好的应用。

而伴随着教学模式的实践,对于微课程的研究,又有了一定的理解,现在的基本定义,就是微课程是指在某一个教学领域中,通过对知识点和教学的环节进行载体的深化交错互动,然后以录制视频作为主要的教学载体,通过一些微课件和微练习来实现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共享和利用,而这些过程都是通过网络来完成的。而有些教师,为了应这个“微课程”的景,将自己的多媒体教学中的一些经典课程进行剪切,然后做成对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然后将其视频命名为微课程,则是违背了这一理念,并不能够算作微课程。

1.2微课的特点

首先,微课的主体十分突出,是专门针对某学科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的录制,其教学的目标相对更单一精炼,所以能够更好的突出教学主体,对于教学的目标方面,能够更精确的体现其教学的目的。

其次,微课的资源更加多元化,能够更好的使情境真实的体现出来,这对于整合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关注方面,能够营造一个更具教学活动的资源环境。

最后,微课短小精炼,使用方面,效果显著。我们现在按照当下的教学中出现的微课可以分为:传授型、解析型、辨疑型、实验探究型和自主探究型五类,这要比过去的课堂结构更为直接明显。

2.微课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提升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应用微课教学,可以很好的提升其课堂的学习效率,我们通过对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来进行以下的几点讨论。

2.1微课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效果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为对高中数学等的基础发展来进行的教学,其更偏向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应用来进行基础教学。所以在进行知识点的教学中,对于新的知识所需应用,也更容易出现对知识点的专业理解上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通过对微课程应用,我们可以精确的将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指出,对于整体的结构划分方面,都能做出更好的指示。对于知识点的衔接上,也能提供更好的保障。对于课堂的教学效率,能给予很好的提升。

2.2微课对于重点难点的教学效率提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难点重点的教学,主要就是通过典型的例题来进行讲解,但是在传统的课堂上,往往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尤其在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上,很难让所有的学生能直截了当的理解。例如一元二次方程和三角函数和几何方面的证明题上,都需要进行追根究底的讲解,才能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要点。而微课程恰恰可以在这些问题的讲解中,能够灵活的将知识点进行穿插,从现实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进行更为精致的教学。微课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方面,是能够更为详细的完成知识点讲解的。

2.3微课对于课后复习的交流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上很难说完全掌握其中的所有知识点和解题技巧,所以需要在课下进行复习和交流。而微课程则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为学生在课下对自身的不足之处补差有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2.4微课对教师的教学提升

因初中教师的教学工作比较繁重,然而又要分出精力去从事论文撰写、课题研究、学术发展,教师压力很大。而制作一些简单教学内容的微课程,就能够极大的完成知识上结构梳理,且实用性很好,也为教师的学术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做微课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从教师整体的发展来看,也能够促使教师不断成长,更好的传播知识,更好的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方法。

结语

现代教学,只有能够更好的顺应时代的潮流变化,才能够更好的完成自身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转变教学的思维模式,才能够更好的融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和老师一同体验微课教学模式的现实表现能力。

【参考文献】

[1]代君武.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点滴体会[J].新课程.中学,2012,(1):126-126

[2]李学文.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探微[J].教育界,2013,(22):135-135

[3]顾伟霞.如何让45分钟的数学课堂效率最大化[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3,(2):122

[4]马建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微――谈有效预习前提下的“0+45”[J].教师,2013,(8):115

篇2

【关键词】 微课;初中数学;教学;资源;应用

微课已经逐渐走入了初中课堂,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实践过程中也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积极思考,努力探索.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把微课这一教学元素的特长和优势发挥到极致,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是值得广大初中数学教师认真思索的教学问题.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析了微课在当前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以便于教师对微课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更好地利用好微课资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

1. 微课的优点

作为数学教师,主要是思索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要讲解的教学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充分吸收并消化.

一般来讲,初中数学课堂的知识点是每堂课讲解少量几个,内容不多,但很充实. 微课视频等教学素材在课堂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仍能够简洁直观的、形象立体的把书本上的知识,尤其是章节的重难点知识可以全方位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些远比教师用语言描述的效率高得多,教学中,有的初中数学教师业务能力非常突出,但是语言表达能力一般,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差,空间想象力不足,老师讲了半天学生仍旧没有完全掌握,二者明显不在同一教学轨道上,导致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这段宝贵时间被白白浪费. 而微课视频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和学生在知识点、重难点理解掌握上的困难,微课视频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有效桥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微课能让初中数学课堂的安排更为合理.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基本上是教师在讲台上不停的宣讲,占用了绝大部分教学时间,“满堂灌”问题较为突出. 而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难以适应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需要,因为学生理解能力较差,思维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我约束能力欠缺,长期以这种教学模式来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容易让学生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如何跟随教师的步伐,同时教师则由于辛苦的付出却看不到显著的教学效果而产生消极情绪. 无论是从教师还是学生的角度,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初中数学科目教学工作的进展. 微课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 它不再需要教师倾尽全力在讲台上讲解,它将课堂四十五分钟划分得更加合理.

首先,初中数学教师在准备微课堂之前,都会搜集相关的教学素材,做成大约8到10分钟的微课视频,把本堂课的重难点、要点全部搜集到视频之中,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频图像来理解、掌握. 剩下的课堂时间,教学重心可以转移到学生上来,教师以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平台,让学生在微课视频所呈现的重难点知识背景下,相互交流协作,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其次,微课视频带给学生和教师的思考是多元的.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经过直观简洁的视频和图片,他们掌握起来更加轻松,有一种醍醐灌顶,大彻大悟的成就感,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知识的好奇和欲望. 对于教师来讲,在做好微课视频后,看到学生能够紧紧围绕教学中心,认真展开思考交流和讨论,并能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初中数学教师也是一种莫大的鼓舞,激励他们继续履行职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素质培养. 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注重几何直观和物理解释,重视培养学生的几何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作深入浅出的介绍,微课具有结构严谨、逻辑清晰、通俗易懂、例题较多、便于自学等特点. 微课将这些要求和素材完美融合,以信息化和科技化的面孔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初中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微课的劣势

尽管微课是以信息化教学、多媒体技术等新元素为基础提出的教学方式,但微课依然存在着劣势. 首先,微课作为一种全新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改革,会产生巨大的冲击. 对于一些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多年并已经习惯过去教学模式的“老同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他们的教学负担,他们一时难以适应,观念不容易改变. 因此,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推广中势必会遇到重重阻碍和误解. 其次,只要准备好了教学素材,微课几乎可以随时随地供教师和学生采用,以灵活多变的方式参与到初中数学教学之中,这要求学生拥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初中学生,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再次,少数初中数学教师对于微课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微课就是说课,把本应该45分钟的内容浓缩到短短的八到十分钟,从根本上误解了微课. 最后,微课视频虽然只有短短的8到10分钟,却需要耗费教师几天的时间来搜集、整理制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初中数学课堂的微课建设,必须立足于初中数学的教学实际,才能找到适合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之道.

【参考文献】

篇3

一、数学课堂练习应注重基础性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对于新课中的新知识点理解到位,必须让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而参与的前提是全体学生都能尝试解决即基础性练习,这样不但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更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课堂练习应充分体现时效性

在教学中对所产生的每一个新知识点,及时配上一道或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现学现用,加强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般不采取集中学习完本课时的知识点后在进行训练,这样会导致学困生不能正确筛选信息解决问题,致使学困生越来越落后。

三、课堂练习应注重变式性

通过设计变式练习,可以脱离就题论题的模式,让学生从题海中逃匿,很轻松地就能理解此类题目,且能达到举一反三之功效。同时通过问题的循序渐进、由简到繁,让学生明确题目的演变过程,揭开了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的神秘面纱,从而形成“析问题,抓本质”的习惯,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智慧。

如在进行程类应用题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

基本题: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那么两人合作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题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题2: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3?

变式题3: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共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3?

变式题4: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7.5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题5: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7.5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余下的乙单独做,那么乙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题6: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3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5。现在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做2小时后,甲因故离开,余下的部分由乙单独完成,那么共用多少小时完成此项工作?

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练习,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纵向或横向的展开,能加强学生对诸多知识和多种方法的理解和变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中习题、例题的潜在功能。同时提炼出最佳解法、优化解题思路,从而达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整体复习效果的目的。

四、课堂练习应关注实践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例如,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和三角函数的知识后,可设计如下练习:怎样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请设计出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到实地去考察,记录所看到的实际情形,每个同学都设计出具体的测量方案,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把本组的各种设想进行汇总整理,再选择几种介绍。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展示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课堂练习应发挥自主性

篇4

【关键词】课尾复习小结;理解;记忆;发展智力;方法;注意问题

俗语话说得好,我们干一件事,决不“龙头起,蛇尾收”。很多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对引言精心设计,但对课堂教学的课尾复习小结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往往是“讲到那里,就歇在那里”,教学的随意性强,大大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下面我就初中科学课堂课尾复习小结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科学课尾复习小结的功能

(1)增强记忆。课尾复习小结可以将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加以“画龙点睛”,总结归纳,提纲挈领地加以强调、梳理或浓缩,使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技能理解得更加清晰、准确,抓住重难点,记忆更牢固。

(2)使知识系统化。在一堂课的结尾之际,通过教师有意识地穿针引线,提纲挚领地将本节课甚至前几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梳理、概括,便于学生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能使新知识方法牢固地注人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使之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体验到掌握新知识的喜悦。例如在《水的压强》教学中,学习了压力后,用列表法将压力产生原因、方向、大小和作用点进行归纳,并与前面学过的重力进行比较,使知识系统化。

(3)发展智力。课尾复习小结时联系课堂内外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这样可以发展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例如在《化学反应和质量守恒》教学中,学习了氧气的制取后,让学生从安全、环保、节能、简便等方面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式有哪些?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学生对老师所教新知识的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若在课堂结尾时,从不同的角度精心设计教师设计一些练习、实验操作、回答问题、改错评价等活动,可充分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有利于教学。

二、科学课尾复习小结的方法

(1)归纳式小结法。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或包括前几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构建知识网络,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2)设疑式小结法。在课堂结束时布下疑阵,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在课后思维的积极性。譬如,讲了“串联电路的特点”一课结束时,我留下这样一组思考题: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后,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则电流表的示数和电压表的示数将如何变化?

如果把电压表接人电源两端, 则电流表的示数和电压表的示数将如何变化?

如果把电压表接人R2两端,则电流表的示数和电压表的示数将如何变化?

让学生在思考解答问题中理解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

(3)比较式小结法。将教学内容中那些意义相近或相异的内容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深刻,记忆更清晰牢固。

(4)练习式小结法。新课结束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传授的内容,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一些习题,通过组织学生练习的形式结束本课。这样,既能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得到应用和强化,又可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便于教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练习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做题组测验、解题竞赛,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练习。

(5)口诀式小结法。如果教师设计出富有哲理性、新颖性的歌诀、谜语,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以上多种方法进行课堂结尾,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科学课尾复习小结应注意的问题

课尾复习小结根本目标是努力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并为上好下一节课打下基础。这要求教师不仅要考虑课本内容的衔接,更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钻研、去探索。因此,在课堂的结尾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概括性。课尾复习小结应重点突出,切中要害,画龙点睛恰到好处,语言精炼干净利落。

(2)趣味性。在设计课尾复习小结时,应重视在“趣”字上下功夫,尽可能设计得生动活泼,有趣味,使学生乐学。

(3)启发性。要合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要给学生以启发,要“点而不透,含而不露,意味无穷”。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思维火花,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尾复习小结要有启发性,能够使学生产生这样的心声――原来是这样;我终于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了;哦,这个观点我懂了;我同意这个说法。

总之,一堂完整的科学课,必须有一个好的课尾复习小结,它不仅能够完美课堂结构,使每堂课整体优化,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能统揽课堂要领,巩固所学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结课也是艺术,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只要我们教师平时留意,就会给科学课的课尾小结编排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实用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呼唤——思维导学的必要性

(1)什么是思维导学。“导”,即“引导”之意;“学”即“学习”。所谓导学,通俗地说,就是引导学习。思维导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造条件发展并优化学生的思维,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与策略,从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2)思维导学的必要性。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从初中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又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所以,学生的思维需要教师的激发与培养,进而达到发展与优化。

二、提供条件,拓宽眼界——思维导学的实施策略

(1)提供条件,发展思维。数学知识和教学不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案例1: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我出示了如下问题:

如图1,已知四边形ABCD中,AC平分∠DAB,∠DAB=600,∠B与∠D互补,求证AB+AD= AC 。

学生们反复探索,不得其解。

师说:“若将四边形ABCD特殊化,看如何解决该问题?”

①如图2,若增加条件:“∠B=∠D”,则可证AB+AD=AC。(请你完成此证明)

②受到①的启发,若添加如图a所示的辅助线:过C点分别作AB、AD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请你补全原问题的证明)

通过对例题的分析与引导,让学生经历“学”的认知过程:从特殊出发,进行推理或判断,再对一般情形作出猜想或判断。自始至终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只有在①中深刻思考、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去寻找它们特殊和一般的必然联系,形成解题的思路,才能拓宽学生的眼界,优化他们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拓宽眼界,优化思维。新课标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对思维培养和训练的重要性。那么,要开展数学课堂的“导学”教学,就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导学。

案例2:在学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后,出示这样一个命题:“求证: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锐角三角形全等。”学生很容易证明,但是仅仅会证明对于发展中的学生来说还远远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用如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①将上述命题中的“高”改为“中线”,又怎样证明?

②将上述命题中的“高”改为“角平分线”,又怎么证明?

③将命题中“其中一边上的高”改为“第三边上的高”,又怎么证明?

④将③中的“高”改为“中线”或者“角平分线”,又如何?

⑤将③中的“锐角三角形”改为“三角形”,结论还成立吗?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思维;创新;途径

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思维的创新的必要性

数学课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1]。初中数学课程是初中阶段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数学教学一直备受学校重视。也正是因为各层面对数学的重视,导致教师在课堂授课的时候始终以提高成绩做为导向,教学思维方式单一而且固定,传统而且僵化,导致学生听课毫无积极性可言。这种情况直接导致表面上教师授课很认真,也下了很多功夫,但最终的结果是课堂效率并不高。新时期,学生的综合素质、思维方式,以及教育背景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教师的教学思维也需要与时俱进的改变,因时制宜的创新。所以数学新课标提出:“数学课堂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且还提出数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2]。

2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思维的创新的途径

2.1 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

课堂组织形式是教学开展的基础,是高效课堂的必要组成部分。传统数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主导课堂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固然,在一定阶段时期,这种方式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是有利的,但如今学生的思维逐步的活跃,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如果教师仍然自行主导课堂,那么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将越来越弱。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开展有效的创新,尤其是推动学生主体性在其中的更大发挥。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针对一些章节把课堂改成讨论式的,或者竞赛式的,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式的等等。比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时候,为了巩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教师先提议说咱班48名同学明天去公园划船,大船租金大船 3元,小船 2元,大家看看咱们怎么租船最便宜。然后教师给大家分成小组,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发挥自我能动性来完成某项任务;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每节课的末尾安排5分钟时间,由学生来讲课,学生可以提问教师,也可以提问其它同学。通过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和改革,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2.2 教学构成环节的创新

数学课堂长久以来都被教师看作课时不够,内容太多,每节课都在不停的赶进度。很多教师感觉自己的课堂设计的十分严密,教学思维衔接得当,思路连贯。但教师们基本上都没有去认真的观察学生们的反应如何,这些学生有没有在认真听,听懂了多少。高效课堂恰恰是由于教师们所忽视的这些细小的教学环节所构成的,因此,我们需要针对每个教学环节都要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形成。以教学导入为例,这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如果我们可以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迅速产生浓厚的兴趣,带着问题去听课,这远比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开门见山就讲公式、说定理要有效的多。比如学习“黄金分割点”之前,教师先问学生腿长占身高多少比例的时候人体最美、电视屏幕长宽比是多少最好看,再结合古希腊帕提依神庙为什么这么雄伟、女性为什么要穿高跟鞋等问题,学生自然就对这堂课感觉十分好奇。这时教师再顺水推舟的提出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内容,黄金分割定律,学生都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堂,听课效率明显提高。

2.3 教学思维模式的创新

数学教学思维是指教师从数学教学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3]。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单纯的多学会多少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能力,领会学习的方法,并且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所以,我们应该从教学思维及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要融入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断的对传教学思路进行改进,让学生掌握探索的能力,在探索中寻找学习的乐趣。比如学习“一无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解几个一元二次方程,并提示学生列表:各个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X1、X2、X1+X2、X1•X2,并分析其中所存在的关系[4]。通过分析,学生逐步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经过探索,学生也可以逐步找到学习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倍增,从而能较快地牢固地接收新知识。又比如学习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们讲车轮的发展历史,为什么轮胎式圆的,让学生们重点分析各种不同性质轮胎的共性。最终学生们经过分析发展,原来圆最核心的部分是圆心到边缘是相等的,所以无论车轮怎样移动,车子才能是平稳的。经过这样的探索,学生以此类推的可以对椭圆、扇形等几何形状逐步的开展自我探索和认识,这远比传统教师灌输式的课堂要更有意义。

3 结语

创新是整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核心动力,没有创新思想人类社会就不会有发展可言。针对我们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创新性的思维一样不可或缺。因为时代在变化、教学主体在变化、学习的主体也在变化,面对日异更新的教学环境我们如果还抱着传统的教学思维不放那无异于穿新鞋走老路,是不会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在现有初中数学教学思维基础上结合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循序渐进的创新和改革,使初中数学课堂变的更加丰富多彩和高效,这样才会更加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习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张骥. 从初中数学教学中谈创新思维的培养[J]. 才智,2010(6).

[2] 和清龙. 谈初中数学课堂中新课改的实施[J] 中国校外教育,2010(12).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 趣味性 魅力

中学教育正在从以知识为本的传统教育向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转变。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越来越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所认可。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兴趣也属于这一范畴。学数学情感从何而来,首先应是兴趣所致。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注意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不但能够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数学,接近数学,而且还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自觉思考、自觉钻研数学的相关问题。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更为注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主导地位,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主体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断增加知识教学的趣味性,真正让学生学得好、学得有趣、学得快乐,让老师教得舒心、教得愉悦,在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学中有思、思中有变,持之以恒,真正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乐趣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数学课是一门枯燥、空洞、无味、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难以提高的课程,有了信息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声、形、画来激发学生的器官,使学生对新学的内容充分注意,激发兴趣。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的模式,使讲解更直观、更清晰、更具吸引力,不仅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和轻松,还加深了理解。

例如,学习《二次函数图象》这一节课时,对于y=ax2 y=ax2+k y=a(x-h)2+k的三者图象关系,如果一个个逐个作出图象,需要时间多,效率又低;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师生就可从图形的动态中,分析它的发生和变化过程,能在短时间内由学生有目的地选择较多的函数图象演变的规律,发现归纳出它的有关性质,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又如,在《因式分解》教学中,传统做法只是进行式子运算,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我运用计算机的FLASH,设计一些互动类的题目,先让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做对了,电脑会给出答案并显示一些鼓励的话;做错了,会提示是否重做或查看答案的选择;然后,教师再次使用电脑演示刚才的计算过程,在演示过程中,着重闪烁其中的关键点,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因分式解的变化过程;最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就这样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下解决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再如,在《平移》一课中,利用多媒体出示电梯、风车、窗户移动、旋转门等动态过程,让学生观察哪些运动现象是平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为下一步的探究创设合适的情景。从而自然而然的把学生引入到学习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融入探究式教学方式,把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愉悦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强调要 在获取基本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发展个人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把枯燥的数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根据自身的需求提出学习的要求,做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向前发展。数学这门学科是一门理性的枯燥的学科,大多数学生会因此产生厌倦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去主动寻找知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函数的概念》课程时,按照探究式教学要求,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景:首先是向学生提出函数的表达方式在生活中有哪几种?等学生回答后,给学生展示出函数的图象式、图表式、表格式等几种图表,让学生集中精神观看后,情绪高涨,思路开阔;在对两个函数的判别中,设计一个函数图象,使学生豁然醒悟;在对一堂课的归纳、小结时,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思想和解题技巧归纳成一个结构图中,使学生在学习完后对课程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总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更为注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主导地位,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主体体验。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才能建立和谐的课堂教学关系,让学生乐于学,老师快乐教。

【参考文献】

[1]陈朝云.新课标下关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

[2]刘义平.浅谈如何上好初中数学课[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10).

篇8

一、有趣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我们要利用有趣的材料导入课堂要充分挖掘数学的趣味、奥妙及应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在战胜困难的实践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在进行解方程教学时,我在两个班级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在一个班级直接进行讲解,而在另外一个班级上课之前先讲了一个故事: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在他的妻子怀孕期间立下遗嘱:“如果我亲爱的妻子帮我生个儿子,我的儿子将继承三分之二的遗产,我的妻子将得三分之一;如果是生女的,我的妻子将继承三分之二的遗产,我的女儿将得三分之一。”而不幸的是,在孩子出生前这位数学家就去世了。之后,发生的事更困扰大家,他的妻子帮他生了一对龙凤胎……在讲完故事之后,原先有些沉闷的课堂顿时活跃了不少,学生们议论纷纷,教学效果也提高了不少。

二、课堂中创设有趣的活动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数学趣味的问题,展开最基本的、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培养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比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先让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三角形,然后把,∠A、∠B、剪下来与∠C拼在一起,观察∠A+∠B+∠C是不是一个平角,得出 结论后,再引导学生学习其记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思维活跃,从而激发了兴趣。如在学习”可能性”时,我在三个口袋里分别放了”红球”、” 绿球”和”黄球”,让学生从不同的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讨论摸出一定是红球吗?从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通过动手操作,能使学生获得丰 富的活动经验,同时又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利用实验引发兴趣

“实验导入”就是指运用实验导入新课,它是课堂实验教学的开端,与一切有目的的行为一样,良好的开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学实验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具有课题意识,明确学习目的,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运用学会的学习方法。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学校立体几何图形时,可以借助大量的著名的建筑图片,让学生从整体上先领略感受到几何体的美,并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几何的欲望,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的思想不受束缚,往往能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凭着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对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直观认识和感性认识.教师利用此适当引导,就很容易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去求索和创新。

五、引导探索,使学生享受攀登之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想象力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引导学生探索,使学生享受攀登之后成功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适当地分解知识的难点,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在艰辛的探索攀登,才会有成功的乐趣。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摆、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激趣乐学。而且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

六、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这种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七、让学生体验知识之乐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课堂;情境教学

特点是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强调以热烈的气氛激起热烈的情绪,在优化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进而得到主动发展。下面从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角度对此加以探究。

1.数学课堂应用情境教学

应注意其有效性数学教学效率高低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学生的学习结果应是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统一。即对于数学教学效率而言,不应单纯看数学知识的吸收率,甚至是在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多少(即所谓教学密度),而要看综合效果。

1.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利用已有生活经验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因此,数学情境创设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数学学习实际,从中找寻学习素材。如在创设情境时可以考虑结合乡土教材,使学生感受情境的亲切、实际和生动;结合学生感兴趣事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生自身有关事例和学习结合,使学生感受情境的亲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利用课堂动态生成来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课堂的情境是极为复杂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同一情境中的不同策略,不同情境中的不同策略,都可以在课堂上展现。教师要在课堂上接收各种不同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情境对问题的指向性更加集中,对问题的深刻性更加突出,使情境对问题更具有发展性。

1.3应采取措施确保情境的数学性来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情境既然为数学教学服务,就必须使情境有数学价值,能与教学目标水融:能形成有效的演算和推理,进而产生深刻的数学体验;能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揭示数学本质;能渗透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数学课堂情境教学应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情境用具体事物“创设情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求得知识。在教学中把概念寓于现实背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然后用数学的方法组织和建立数学概念,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如果学生没有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学生很难正确全面地理解概念,很容易造成对概念的片面、孤立甚至是错误的理解。中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特别是一些基本概念与现实生活有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概念的现实背景,使学生身处实际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来建构数学概念。例如,圆的概念教学。圆的定义很精炼,但不好理解,教师可以从“车轮是什么形状的?”这一问题引出,然后提示下列问题:为什么车轮都做成圆形的呢?能不能做成正方形或其他形状呢?如果做一个最简单的车轮,要注意哪些问题?教师利用“车轮”“扩正方形”“扩椭圆”等具体表象,让学生在“滚得动”、“滚得稳”的观察思考中把注意力集中于圆形边上各点与中心的距离是否一样的问题上。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准备好的定长的细绳,一端固定,绕带铅笔头的另一端旋转一周,画出一个圆。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与操作,学生可以发现圆形成的关键(定点、定长)、条件(同一平面内)、方法(旋转),从而理解圆的概念。恰当地联系现实原型,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接受、感知新概念。

3.数学课堂情境教学

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要有针对性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其课堂提问就必须更具针对性,特别是采取情境教学的条件下,当以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为主要提问方向。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支撑,而难点则是教学的主要突破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提问技巧,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提问应以下面几个方面为依托:

3.1要抓住重要的概念提问,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往往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初中生处于主要是以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来说这些抽象的概念往往是难以理解的,产生一些困惑和不解,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的去引导,放任自流,学生的数学大厦就存在基础的隐患,很难将数学学好学精。所以教师要对重要的抽象概念进行提问,帮助学生来理解概念。

3.2针对重要的数学方法提问,数学方法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外在表现之一,采用正确的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就是在用正确的数学逻辑思维方法在思考,所以教师要重视数学方法的教学这也就意味着要针对重要的数学方法向学生提问,例如几何中辅助线的添加是解决一些问题的重要方法,但是学生不太容易掌握这种方法,那么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分配出足够的时间来就这种方法进行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纠正他们的定势思维,引导他们合理添加辅助线。

篇10

摘 要:如今的教学改革越来越重视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行为,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率、高质量地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介绍了课堂有效教学及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并提出了改善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策略

一、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概述

1.课堂有效教学

课堂有效教学是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通过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采用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课堂有效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有效率、高质量地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教W效果。课堂有效教学是西方工业社会追求工作效率的原则在教育领域的延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课堂有效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和更新。课堂有效教学要求教师精心地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想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使教学变得更加有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有效教学行为

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是指教师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所要教授的内容,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所学内容所采用的多样化的教学行为。这些教学行为旨在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为了使学生高效、有效地学习,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行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能够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行为就是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美国教育家曾提出了十种有效教学行为,包括五种关键行为和五种辅助行为。五种关键行为指的是授课清楚、条理清晰,任务引导,教学多样,吸引学生投入学习过程中来,使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五种辅助行为是利用学生的力量、思想提问的艺术、组织结构、探寻和教师的情感投入。

3.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已经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与小学阶段的学生相比,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迅速提高,注意力也变得更加集中稳定。初中生处于思维能力发展阶段,要求初中数学教师采用不同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截然不同,初中数学的逻辑思维更加严密,更具有抽象性。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转换教学思维,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初中数学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教材上的内容,而且要通过大量地做题,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教学,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知识。

二、改进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策略

1.改善讲述教学行为

讲述行为是一种比较基础的教学行为。该教学行为具有单向性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初中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讲授行为,最大化提高讲述行为的有效性。数学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的讲述行为要有逻辑性,要清晰地讲解清楚所要教授的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选择合适的讲述行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采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铺垫性的讲述,强调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启发学生的思维,保证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2.改善提问教学行为

初中数学教师还应改善提问教学行为,在课堂上数学教师应细心观察每个学生听课的情况,观察他们的表情和动作,把握住时机,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提问。数学教师可以先通过探问降低问题的难度,将知识点化难为易,再通过提问逐渐地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起来。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认真观察学生反应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探问与追问的策略。运用多样的提问方式,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听课的情况,在学习课程的难点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给学生一些提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突破思维瓶颈,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拓展知识的深度。

在实际的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改善讲述教学行为和提问教学行为,运用适合的富有情感的讲述行为和恰当的提问方式,增强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林少杰.有效教学的评价、理念和策略[J].教育导刊, 2007(3).

[2]王光明.高效数学教学行为的归因[J].数学教育学报,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