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独立思考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独立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独立思考

篇1

这份关于“少年儿童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调查报告的,起到的正是偶像“打假”的作用。“少年儿童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课题组副组长孙宏艳,在接受采访时承认,我们现在提供给少年儿童的榜样虽然是正面的,但一些榜样和偶像内涵不够丰富,经常不被当成普通人来塑造;而且,在实际的榜样教育中,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是经过修饰、掩盖了缺点的雕像,并不是可以打动人心的人物。

只是,在偶像“打假”之后,我们在进一步思考如何为少年儿童进行榜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思考:在培养少年儿童独立思考品质和独立人格意识方面,如何有更多作为。

我们的少年儿童,从来不缺独立思考的品质和独立人格意识,尤其是在思维和文化多元发展的现在。从学校榜样教育和少年儿童现实偶像崇拜之间的脱节,便能看出一些端倪——面对学校教育中显得“假、大、空”的榜样塑造,少年儿童自有其理性而明晰的认识。现在的情况是,在学生、学校和家长,都对这样的榜样教育心知肚明的情况下,这种不切实际甚至可以说是教化失败的榜样教育模式,似乎仍在大行其道,这才是最令人担忧之所在。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少年儿童视文体明星为偶像,并非始于今日。一代青少年的成长,伴随的是一代偶像的成长和转变;而且,随着年岁的增长,青少年自会正确选择偶像,正确看待偶像问题。所以说,当前最大的问题,不是设法阻止青少年去视文体明星为偶像,甚至创新学校常态的榜样教育也不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在常态的教育中,如何多开设一些相关章节,或者说在通识教育中多增加独立思考品质和独立人格意识的培养。

篇2

关键词:校外教育 独立人格 新时期师德

一、独立人格塑造是当代教师科学价值观与基本素质养成的“着力点”

鉴于青少年宫在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公益使命,要求当代教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善于独立思考的自觉精神、创新精神以及扎实的实践能力,独立人格塑造是当代教师科学价值观与基本素质养成的“着力点”。“人格”的概念源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论述,黑格尔在谈到意志及其单一性时,提出了“人格”(personality)概念。在黑格尔看来“单一的意志”即是“人”(person),“人格”是单一意志的定在,“人格”与“人”是等同的概念。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其中“独立之人格”广义上是指一个人在污浊不堪的社会环境下要保持独立之人格,不人云亦云、不同流合污,同时则因为具备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们可以获取更积极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力,这种“独立人格”的精神在多元文化冲击青少年思维的当下社会尤为受用。

1.在当代教师的价值观塑造上,要求当代教师在信息迅速交互的社会环境下,面对多元文化要具备理性取舍的能力。作为现代国家一个重要的知识分子群体,教师价值观的形成与变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互联网、舆论媒体等,其中文化对教师的价值观形成与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许多教师的价值观由“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发展到“多贡献、少索取”,再演变为“多贡献、多索取”,甚至有少数教师把“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作为人生信条。当代教师要培养独立人格,能在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理性分析社会因素,不能因片面的、少数的社会矛盾否定社会发展大潮流;不能因新鲜的、多样的非主流文化否定社会主流文化;不能因个人的、某一特殊群体的现状否定和谐社会的大局面。

2.在当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养成上,教师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来源于善于独立思考,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队伍内的相互交流是知识交互的平台,但不意味着是简单的知识复制,而是要通过每位教师的发问、思考、实践与总结实现知识创新,这才是教育过程中知识创新的真义所在。我国的科技、文化都在不断的进步当中,国家各领域建设需要的是创新型复合人才,在践行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道路上,当代教师需要认清个人价值诉求的实现需要独立人格衍生出的创造力,这是当代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力量源泉。

二、新时期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石

鉴于教师的工作性质,从学生角度出发,耳濡目染,教师是许多青少年校外教育领域重要的道德榜样,甚至是孩子们价值观塑造的“教科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潮流下,我国社会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发展已经自觉、不自觉的处在大众社会、大众文化价值体系的控制支配下,社会文化营养程度参差不齐,这造成教师队伍内部价值观标准与道德标准的分化,突出表现在:有些教师的思维仍保持在“在岗不敬业”的水平,并没有将教师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墨守陈规,主观方面不乐于根据时代要求改进自身思想道德辅导方式与内容,固化了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更有价值观严重歪曲的教师在个人利益驱动下职权谋私,在青少年中间毫无“思想道德导师”之形象。这就要求青少年宫根据时展动向丰富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内涵。

1.新时期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具备清晰认知社会发展现状和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能力,这是指导青少年正确认知社会问题的关键。相对于指导来宫学习的青少年对专业内容的认知,教师指导青少年对现实问题的认知同样重要,这是由于当今社会信息扩展迅速,各种新鲜事物、新鲜文化充斥着青少年的头脑,在有限的思维能力前提下,有些孩子不能理性取舍多元化信息素材,被部分不良信息歪曲了思维方式,这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教师的社会问题认知能力培养要通过自身多视角、多领域的知识学习与探索,要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掌握社会问题的分析方法、非盲目而是渐进的认识与评价社会热点。

2.教师要有过硬的政治素养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谨记在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当中自身的角色定位与工作性质,不要将个人于私人空间下较为随意的言行暴露在校园当中,时刻保持道德“教科书”的榜样作风。在同青少年进行思想交流过程中,当谈论的社会热点涉及到政治意识形态或者文化意识形态等较为敏感话题时,一定谨言慎行,用客观公正的态度、严谨科学的方式,在遵循社会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的前提下,与青少年进行讨论和观点交流,当发现个别学生出现较为激进的言行时,一定讲究方式方法第一时间与其沟通与指导。

3.新时期师德建设内容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即教师要具备公平公正的意识水平和公平公正的工作能力,在工作一线认真仔细的践行教育公正。和谐社会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平等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平等的享有权利和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当代青少年不仅仅是学子,也是公众话语权借助社会舆论媒体表达与释放的先锋队,其接受的教育和对社会问题的所学所觉使得当代青少年具备了争取平等权利的意识,以及表达利益诉求的能力。教育公正的内涵不仅是指青少年选择校外教育培训专业时的机会均等,其在教育管理过程当中体现为“过程公正”,其相似于司法公正中的“程序公正”理念,这是形成青少年对青少年宫教师工作普遍认同与信任的关键。从在课堂上教师要平等的关心每位学生,到比赛、考级等系列活动中的考察与评选,教育管理的过程公正体现在教师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做到增强履行教育公正的道德责任感、正义感、使命感,从意识层面将公平公正的理念作为指导一切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标准;其次,要在原有范式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指导方式上有所突破,在原有常规化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上有所创新,以教育公正为指导,多角度、多层次的建立教育过程公正;最后,要在来宫学习的青少年主体内部形成良好的公平公正氛围,只有在意识上打破部分孩子对教育不公的固化思维,才能让孩子们以积极的心态去交流,在青少年宫这一知识交互与创新平台上实现青少年的自主塑造――自学自觉地辨识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能力塑造。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 著.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45.

[2]周济.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努力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篇3

摘 要 针对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发展现状,相应的体制改革尚未完善,而青少年运动员又是体育事业的未来,因而三线教练员就负担着重要的任务。青少年运动员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较高的追求,但在行动取向上缺乏高度的社会感和奋斗拼搏的精神,针对这一普遍问题,本文从心理学教育分析,探究解决的方法,使得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青少年运动员 飞碟 射击 情感教育

一、前言

今天,历史的车轮已进入人类发展的一个新时代,体育事业中的世界比赛比比皆是。但在一些重大、关键的比赛中往往是那些身体条件并不理想的运动员在发挥作用,而许多身体条件理想、身体素质也很出色的运动员却没能站在拼搏的舞台上。究其原因,除了训练上的原因外,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从原始材料进行选材时,忽略了心理训练,以致影响了最终出人才的培养目的。本文试图通过平时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利用与青少年运动员的情感交流为基础,总结青少年运动员情感教育的途径,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二、射击运动与心理学

射击运动是一项对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和心理稳定性要求极高的运动。射击运动中的方方面面都与这项运动的参与者的心里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射击运动员的“枪感”问题,比赛稳定的发挥与运动员心理准备和心理状态的关系等。因此,教练员在选材时要合理运用心理学理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全面综合的评价选拔运动员,提高成功率,降低淘汰率以及量才为用,合理选材,扬长避短。

三、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征

青少年的年龄区段实际包含了少年期和青年期两个年龄阶段。少年期是个体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青年初期者是个体的心理生理逐渐成熟的时期。

(一)少年期运动员的认知心理特征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半幼稚与半成熟,较旺盛的精力和较低的能力水平、独立性与依赖性,以及自觉性与冲动性等矛盾相互交错产生,少年运动员在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过程中,接触到许多新知识、事物与经验,因此他们在感知能力上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他们也能够较长时间的指向和集中于必须注意的事物,但兴趣在稳定注意方向扔起很大作用。抽象思维已成为他们思考问题的主要方法,但集体形象的记忆仍不可替代。因此直观教学、示范动作以及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少年运动员来说仍是很重要的教学方法。

(二)少年期运动员的情感特征

少年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丰富、强烈,表现为鲜明、生动,并常有明显的外部表现,但仍然摆脱不了幼稚性。友谊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等高级情感开始发展起来,但由于知识经验与认知的局限,还显的狭义和肤浅。

(三)青年初期运动员的心理特征

青年初期运动员的情绪体验强烈,两极性突出,愿意独立思考,能进行理论思维,喜欢怀疑和争论,不愿轻信和盲从。他们的自我评价日趋成熟,自尊心更加强烈,希望自己在集体中居于适当的地位,获得较高的评价。

四、加强青少年运动员情感需要的路径

(一)在训练中满足青少年的依恋需要

依恋需要是一个人的基本社会需要之一,表现为要求他人对自己的关心、照顾和。儿童未入学前,其依恋需要的满足对象主要是自己的父母。入学后,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他们大多数时间是与教师相处在一起,其依恋需要的主要满足对象也由父母扩大到教师。当一些符合条件的学生被我选中时,我首先给他们转向知识、技能,同时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在训练过程中不知看到严肃的一面,更多的要让队员看到期间充满柔情与温馨,让这成为满足队员依恋需要的一个渠道。

(二)在训练中满足青少年运动员尊重需要

在训练管理中,为维护训练秩序,严肃训练活动的纪律,必须制止、纠正或处罚一些违纪行为,往往会与队员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教练员尤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针对的是队员的违纪行为,而不是违纪行为的队员;对于违纪行为要按原则管教,但对队员本人则仍应尊重,要维护他的自尊心。

(三)在训练中满足青少年运动员的理解需要

理解需要也是人际交往中一种基本社会需要。青少年运动员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往往不满足于教练怎么说的,书上怎么写的,而是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也敢于向教练员提出。在训练管理中,教练员应怀着一片爱心,细析具体情况以及具体情境下队员的实际心理活动,以便更好的理解队员,做出妥善处理,这样队员不仅没委屈,而且还从教练员善解人意的举动中感受到教练员的一片爱心,既有利于增进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情感,又有利于运动员接受教育。

五、小结

教练员在训练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从根本上决定了师爱这一情感在训练中教练员与运动员情感交融的主导性作用。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情感交融对双方、对整个教学活动都有积极的优化作用。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训练态度和训练成绩都有提高,对运动员高尚情操的陶冶,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射击[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57-60.

[2] 教练员优秀论文文集[M].上海市体育运动委员会.1998.162-170.

[3] 体育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6).154-199.

篇4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开发创造力一定要有好奇心这种心理因素,在青少年阶段,好奇心正是探索活动的前导和创造力发展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珍惜、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促使好奇心逐步由不切实际到切合实际,由对事物外部的好奇发展到对事物内部的好奇,由对表面现象的好奇到本质规律的好奇,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进而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以创造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去探索规律,诱发创造个性。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由于小学生好胜心强,渴望独立思考得到结论。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来创设能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答案。例如在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时,我们可以带上一只指南针,让学生在下面传递观察,他们惊奇地发现会不管怎样摆弄,指南针始终指向南面,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既激发了他们对祖先的聪明才智的无比自豪感,又培养了青少年纯朴率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探索事物规律的求知欲望。

二、要注意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兴趣

兴趣对科学创造具有启动功能,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的去接触和观察研究。兴趣又是发挥聪明才智的重要条件,兴趣能使人入迷,入迷的程度越深,其聪明才智也就发挥得越充分。教师必须重视对青少年各种兴趣的培养。

学生时期富于幻想,心中有着形形的向往和追求,如果教师能对学生积极引导,并通过以身作则加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活动,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对学生来说,憧憬和兴趣会使他对获得新知和成功而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用生动且带有启发性的语言,联系实际生活,通过精心设疑、鼓励成功、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持续强化学生可能会逐渐消退的兴趣,使学生由兴趣引路,发展积极思维并形成较强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切忌照本宣科,死板教育,在浇灭了学生学习思品课的浓厚兴趣的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基础,增强想象力的关键在于不断地打破已有事物的形象,摆脱习惯性思维对自己的束缚,做到敢想、多想、联想、广想、深想、幻想,让创造性的思想随心所欲,自由奔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丰实的感性基础,才能促使学生大胆的想象,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善于激发和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因为学生只有在自由、广阔的想象时空里,思维才会更活跃,创新也才会有可能。

四、要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及发散思维

求同思维是天性,所谓“人云亦云”,大部分人的求同思维非常活跃。但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求异思维更为重要,只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思路,才会有与众不同的创新精神。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就是依据给定的情境,能突破常规,从多个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思维方式,它具有独创性。作为教师要做到“教无定法”,在立足教学常规,对学生进行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求同教育的同时,从实际出发,运用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克服刻板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思维能力,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提倡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灵活变通。

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生理机制上来看,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从小重视动手能力的发展会极大地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能的开发。从人类的进化来看,在漫长的岁月里,劳动创造了人的手,手的发展又改造了人的大脑,人类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动手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凡学生能动手操作的,教师绝不代替,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说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有实践操作的机会,促进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与贫困山区学校结对活动时,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件玩具或其它礼物送给结对的小朋友,借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因为通过自己动手出来的作品,往往更显得珍贵。而且通过动手他们会考虑做什么礼物,怎么做,这样就会让他们思维活动起来,把脑筋调动起来,在制作过程中创造新意,达到锻炼创新意识的目的。

篇5

论文摘要: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种社会“综合症”。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构建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体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家庭细胞”工程、“校园育苗”工程和“社会防护林”工程构建质量的高低关乎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的实效。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是我们最不愿看到,却又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是一种社会“综合症”。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构建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体系必然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抓出实效。

1.“家庭细胞”工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青少年生活、学习的摇篮,是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联合国第三届预防犯罪及罪犯处理大会指出:“家庭在所有国家都是影响青年人生活的最重要的力量”,“家庭是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媒介。”[1]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最基本形式。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子不善、养子不教是父母的失职甚至是犯罪。实施“家庭细胞”工程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1提高父母自身素质

父母尤其是母亲的素质直接影响子女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将影响全民族的素质。河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资料显示,青少年犯中父母未上过学的占10.2%,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4.4%,初中文化的占45%,高中以上的占21.4%,本科的只占1.8%。父母自身素质低下,对子女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子女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作为父母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法制素养,掌握科学的教子理论与方法,才能通过言传身教,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把子女塑造成人格健全的守法公民。

1.2营造和谐家庭环境

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夫妻关系和谐,父母子女关系和谐是和谐家庭环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提高婚姻质量,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父母子女关系是营造和谐家庭环境的两个关键环节。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只有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才能随时把握子女的思想脉博,及时发现异常并加以教育引导,防患于未然,或将其解决在萌芽状态。

1.3教子不力应承担相应责任

我国《婚姻法》第23条规定:“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62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予以劝诫、制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虐待、遗弃子女、教唆子女犯罪的要严格依照《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校园育苗”工程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是培养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门场所。“儿童的发育成型期有许多年是在为了满足他们的教育和社会化需要而设立的各种机构中度过的。”“学校能提供种种机会来倡导社会平等、文化多元化和个人的亲密关系,并帮助青少年获得道德标准、社会技能和公民的责任感。”[2]一个人在他的青少年时期如果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情操高尚,对社会有益的人;否则,他就有可能走上歧途。实施“校园育苗”工程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1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促进未成年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7条:“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未成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未成年学生全面发展”的规定。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应当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但在我国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往往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办学指导思想。德育工作处于次要地位,甚至形同虚设,忽略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只知读书,不懂得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独立思考能力差,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低下。端正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首要任务。

2.2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青少年在学校接受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有些影响甚至是终身的。只有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首先要注重教师政治素质、品质及师德的培养。其次要注重教师良好法律素质的培养,杜绝教师侵犯学生权益行为的发生,如:体罚、劝退学习差的学生等。再次要注重对教师知识多元化的培养,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懂得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将对学生的教育寓于教学之中,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2.3搞好学生的法制教育,并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工作效果列入考核体系

中、小学应将法制课从思想政治课中分列出来,单独规划,编写专门教材,配备专门的法制课教师并保证课时。做到计划、教材、教师、课时“四保障”。要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安排教学的顺序。小学法制教育应多侧重感性认识,讲求形象、生动;初高中阶段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在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法制教育作用的同时,应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活动,如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图片展览、参观等。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8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工作效果列入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说明,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法将学校的法制教育以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工作效果列入对学校的考核体系,促使学校法制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2.4抓好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教育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成长阶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生理成熟年龄普遍降低,而心理成熟年龄却相对滞后。这种矛盾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解决好这个矛盾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十分关键。有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青少年犯罪,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扭曲。河北省未成年人管教所的资料也显示青少年犯中属欲型犯罪的占到了20%。这都说明学校传统的青春期教育方法,与青少年正常的身体发育、心理发育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就要求学校除改进生理、心理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学到必要的生理、心理知识外,还应设立咨询室,结合青少年中常见的生理、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人格障碍、性偏差等,以平等的呵护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正确加以引导、疏通,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个对一生都将发生重大影响的成长阶段。教学生正确地对待生理发育,合理控制性的欲望,有效地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由于缺乏诱导和节制而发生性犯罪。教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合理释放压力,时刻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以防心理扭曲而走上邪路。

3.“社会防护林”工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大环境特别是社区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正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净化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社会环境,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3]实施“社会防护林”工程,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加大反腐败力度,优化社会大环境

目前,社会上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腐败现象严重地侵蚀着我们党的肌体,败坏着党的形象,污染着社会风气。那些思想尚不成熟、好奇心较强、自控力较差的青少年极易受到这些腐败现象的影响,走上通过盗、抢以获得钱财的犯罪道路。端正党风、、优化社会大环境,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础。

3.2健全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组织机构

根据中央综治委2003年制定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街道要成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负责制定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规划,并督促落实与检查。社区要成立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以社区干事、社区民警、司法干部为核心,吸收驻区单位代表、离退休老同志、青少年工作志愿者、中小学校负责人、社区群众代表参加,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负责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区环境,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切实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4]

3.3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法制教育

社区在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上,应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组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的通知》的要求,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如:“当一天社区道德监督员”、“一助一”帮困、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强化青少年对道德规范的体验和认同,知荣明耻,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增强青少年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青少年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法制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国家守法公民的重要途径。社区在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方面,应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创建“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活动。在讲解法律知识的基础上,采取知识竞赛、故事会、展览、宣传栏、演讲等多种方式,开展社区系列普法宣传,让青少年唱主角,帮助青少年在实践中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做到警钟长鸣。

3.4加强社区建设,满足青少年需求

青少年生性好动,精力充沛。社区是社会闲散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中小学生一年中也有160多天的校外活动时间。搞好社区青少年活动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内容,满足青少年成长的基本需求,真正做到“学校放学,社区开学”,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青少年的业余生活阵地,使他们在健康有益的活动中释放过剩能量,消耗多余时间,充实课余生活,净化心灵,强化自控。活跃社区文化,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是社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途径。在完善社区服务方面,社区还要根据社区青少年的就业需求,联合社区劳动、教育、工商等部门开展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信息咨询等服务。

3.5净化社区环境,消除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

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不健康的社会文化,对涉世不深、抗诱惑力不强的青少年毒害很深,是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催化剂。只有大力整顿文化市场,净化社会环境,才能减少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街道、社区要联合公安、文化、工商等相关部门,针对社区中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环境问题,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清理整顿力度。继续推动非法“口袋书”专项整治行动,“安全放心网吧”创建活动。制定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标准,与业主签订承诺书,建立网吧监督举报热线,聘请“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监督员,推动网吧经营者履行安全上网承诺;规范歌舞厅、音乐茶座、台球室、录像厅等场所的经营,对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的坚决打击。对“黄赌毒”问题,一经发现,立即取缔。对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厉惩处。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体系中,作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把无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创建安全小区工作的重要内容。

3.6建立社区青少年管理档案,加强对特殊青少年群体的管理

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发生,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加强社区青少年事务的管理。社区青少年工作人员要经常性地开展走访、调查,掌握社区内青少年的基本情况,为他们建立全面、准确的管理档案。尤其对履行教育义务、监护职责存在问题家庭的青少年、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刑满释放和解教青少年要建立详细的档案,并根据其行为的变化定期更新,做到底数清、家庭情况清、心理特征清、目前状况清,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社区辍学学生、待业青年和下岗青年等社会闲散青少年,帮助他们就学、就业是预防他们违法犯罪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与街道劳动、工商等部门联合,加强待业、下岗青年的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服务,增强他们参与市场竞争、就业上岗的能力,安置好他们的就业,变待业、下岗为上岗,消除他们违法犯罪的隐患。

对有不良行为和刑满释放、解教的青少年,社区要制定综合帮教措施,安排专人开展结对帮教。可以采取“四帮一”的做法,即:一个派出所民警、一个老同志、一个青年志愿者和一个帮教对象的父母,四个人共同帮助一个对象的方法。对帮教对象每月坚持两次走访,通过走访、谈心,一方面开展正面教育,做好帮教对象的思想工作,感化帮教对象。另一方面,要为帮教对象解决实际困难,通过积极帮助他们就业,使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把他们违法犯罪和再次违法犯罪的倾向和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

另外,社区要加强对进城务工青年的管理,建立进城务工青年档案。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工作重点,针对存在的拖欠工资、人身伤害、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工资标准等侵害进城务工青年权益的突出问题,联合公安、劳动、工商等有关部门,开展“青少年维权岗在行动”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以防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进城务工青年对社会产生反抗和报复心理,进而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第三届预防犯罪及罪犯处理大会资料[G].

[2]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处《综合性预防犯罪措施汇编》[G].

篇6

俗话说“百育德为先”,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素质,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其次方式文化知识和综合技能的运用。初中数学,是构成初中课堂教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课时长、知识面广的特点,为德育提供了便利。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机遇,巧妙渗透德育,让青少年数学技能得到强化的同时,又能做一个“四有”人才。以下笔者将从教学实践出发,探寻有效教学策略,望对同仁有所帮助。

一、实施小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能力

自主思考,是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能力的其中一种体现,青少年,虽然还未成年,但是他们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但是在实践中,部分家长对其过于溺爱,致使有的学生过分依赖父母和教师,堕于思考问题和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这些都是缺少德育的表现,除此之外,有些学生还存在一定的歧视心理,对其他同学不能做到和睦、融洽相处,这样是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恰当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来引导学生,让初中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养成良好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一则,在学习上最大限度地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让学生学会自理自立,二则,培养青少年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使其将来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更好同他人合作完成某项任务,在合作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具体来讲,比如,在教学完七年级数学《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一章后,其中4.4课题学习部分有一个动手操作的练习,教师可以让初中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这一动手实践任务。在实践中,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有的学生负责绘图、有的负责剪纸、有的负责拼接等等,让初中生在自主完成分组任务的同时,更能体验到合作学习的趣味性和成功的乐趣,明白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促进初中生更好地发展。

二、立足数学教材,寻觅德育出发点并恰当延伸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其涵盖的范围较为广阔,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为我们寻找德育的出发点提供了便利和机会。德育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保护环境、诚实守信、言出必行等等,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德育的内容与数学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实现紧密的衔接,从数学知识上,引申出德育的内涵,然后,再将其恰当的延伸,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立教材的基础上,让德育工作落到教学实处。

比如,在教学“点、线、面位置关系”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如此启发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说两点之?g直线段最短吗?”可以边向学生提问,边用粉笔在黑板上做出相应的图示,如此一来,加之图示的说明学生便会自然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意义。由此,我们更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要想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也可以构建出最短的路线,即找到自己现停留的点,再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点,从而以合理的规划时间为路线,从而构建一条直线,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也在间接地告诉学生,在学习中一定要树立理想与目标,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

三、开展趣味比赛,绽放德育之花

篇7

关键词:阅读倾向;人生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25-02

叶圣陶曾指出:“担当这件大事的不仅是学校里的语文教师,作报告的,发表演说的,广播员,戏剧演员,电影演员,写稿子登在报上的,写稿子登在杂志上的,写各种各样的书稿出版的,翻译各种各样的书稿出版的,全都担负着语言教育的责任,就影响范围看,语文教师的影响限于学校里,其他的人的影响普遍到整个社会。”如果说叶圣陶先生在这里论及的是“大语文教材”的话,那么渗透于字里行间的大阅读观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就青少年的阅读倾向与人生观的关系问题略作探讨。

一、我国青少年阅读现状

语文科和其他科不同,更大容量的知识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交流中获得的。朱自清谈到这个问题时认为,学生的成就“大部分从课外阅读和课外联系得来;他们读著译的小说,读各种杂志,文艺的,非文艺的。”那么,我们青少年目前除了语文课本上的选文外,课外又在进行什么样的主流阅读呢?首先,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我们青少年的阅读越来越趋于感性化、时尚化:

1.言情、武侠类作品。现行的“校园文学”百分之七八十都与这类题材有关。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的成长阶段,这样的年龄段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意识萌生,但世界观又不很清晰,容易产生幻想,去设想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事情。言情、武侠类小说正和他们的这种心理相吻合。这类作品中的人物、情节都带理想色彩,而人的心理往往是越跟自己有距离的东西越能诱发追求欲,青少年尤其如此。

2.漫画、卡通类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大众化、通俗化。但学生常常看不到这类作品为迎合人的感官而带来的庸俗化、粗俗化,某些作品以嘲笑长辈为乐,以逆为乐,甚至还极尽曲解经典名著之能事。青少年们在一笑了之的同时有谁去对比思考一下大师们笔下的笑的内涵和深意呢?咸亨酒店里的四次哄笑,与卡通漫画里的笑能同日而语吗?

3.快餐、网络类作品。认真地用心阅读是一件必须耐得住寂寞的事情。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加上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决定了经典名著地位的淡化,正如赫尔曼?黑塞说的,“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可以借用这些话对我国目前青少年乐于快餐式、网络式阅读作一个绝好的注释。其次是阅读的质量和深度不够。因为外面的世界诱惑太多,让青少年耐不下心研读名著;又因为经典名著不像时髦读物那么富有刺激性,所以很多青少年不乐于拜读;再因为数理化的巨大压力和速效性,又使他们急功近利,不愿花时间和精力进行“慢工出细活的”阅读。冯骥才曾说过:“我从未把书当作我消度时光的闲友,而把它们认定是充实和加深我的真正伙伴。”可见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内化人文精神,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一个航标,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二、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

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选修课程的五个系列,包括了对各类文体的阅读。从新课标的阅读目标中我们很容易看出,阅读的重要任务是立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新课标阅读的指导精神就是让青年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名著走进大师们的心灵世界,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成果,感悟他们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境界。日本能在二次大战的废墟上迅速崛起,它的教育思想带来的民族精神是功不可没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完善人格的培养也是新课标的阅读目标:“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加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新课标主张通过阅读经典名著让青少年领略大师们所思的深刻与广阔,这样,阅读过程也就成了他们心智成长、独立阅读能力强化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会越来越宽广。如通过阅读,对《史记选读》中刘邦、项羽的形象、《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他们就会拿出自己独特的眼光去立体地审视,而不会以各类参考上的样板化模式去僵化人物形象。

篇8

关键词:青少年;足球教学训练;校园足球;教学环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2-0051-02

法国是世界足球的强国,其国家队多次闯入世界大赛的决赛圈,曾经两夺欧洲杯和联合会杯。法国也是欧洲培养和输出足球人才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强大和完善的足球青少年训练体系,保障了法国足坛人才辈出,长期屹立于世界足坛强国之列。因此,本文主要探析法国青少年足球教学训练课的过程和教学模式,为我国校园足球的科学化教学训练提供思路。

一、法国青少年足球教学训练课的结构

近几年,法国青少年足球教学训练课的结构主要分为以下5个部分:热身、比赛、技术练习、情景、比赛。对于U9-U13年龄段运动员来说,通常采用的教学训练模式为比赛―技术练习―情景―比赛。之所以采用这种教学训练模式,主要是由于很多运动员的足球技术非常好,但在比赛中不能很好地发挥竞技能力。法国足球教学训练课组织结构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比赛为中心,通过比赛来发现问题,根据在比赛中发现的问题来安排技术练习和情景训练,提高技术练习和情景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体来说,足球教学训练课的内容设计紧扣主题,练习方法新颖多样,贴近实际,针对性强,能调动和开发学生思维和拓展。

二、法国青少年足球教学训练课的教学环节

1.课前准备

在足球教学训练课前,教师需要花20~30分钟的时间课前准备工作,保障教学训练工作安全、有序、高效的进行。首先,准备器材,主要包括足球、分队衫、标志桶、标志碟、标志杆、训练圈等;其次,布置场地,教师根据学生年龄、教学训练目标和内容,设计场地的大小、器材之间的距离、练习中组的距离等。通常情况下,传接球练习的场地设计就会大一些,让学生充分地跑动,并且有很大的场地空间进行传接球。教师尽可能把各种练习需要的器材都布置在场地上。在课前让学生穿好至少两种颜色的分队衫,并让学生在第一个练习场地和器材前集合。

2.课的内容介绍

教学训练课内容的介绍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对本次教学训练课的主题进行介绍,其次是对课中每个环节中的教学训练内容进行介绍。课的主题介绍主要是简要地介绍这个主题的重点和要求。例如,以打破防守射门为主题的教学训练课,主要简要地介绍打破防守射门是通过人数优势利用传球或突破打破对方防守平衡,找到射门的机会,形成攻门得分。各环节教学训练内容的介绍主要是概括性地阐述课中技术练习、情景练习、比赛等环节的教学训练内容。例如,在U9以少打多情景练习内容的介绍中,教师重点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介绍。(1)情景练习目的,通过以多打少打破防守,实现射门得分;(2)情景练习的场地布置,场地上各个标志碟和香蕉栏架的作用;(3)情景练习中得分方式,一组学生进攻,一组学生防守,每次2名进攻一名防守,进攻想办法突破防线,把球打入栏架得1分;(4)情景练习的限制条件,如练习时间、运动空间、传球脚数等,教师还强调技术练习的要求,如打入小门得分必须用脚内侧射门方法;(5)情景练习的实践演示,找几个学生进行实践演示,如在以少打多情景练习的演示中,两人进攻,一人防守,演示两遍;(6)提问,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询问学生是否理解情景练习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必要时让学生复述情景练习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了解学生对教师讲解内容的理解程度。如果情景练习比较复杂,限制条件比较多,教师就会采用战术板来介绍情景练习的方法和要求,然后再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演示。

3.教学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

课的组织是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来实施教学内容的过程,这是确保教学训练课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训练课的组织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包括观察和指导、得分管理、鼓励和表扬等方面。

(1)观察和指导

观察和指导是指教师通过认真观察来掌握学生练习过程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提示和指导。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是否按练习方法和要求进行练习,不急于纠正学生练习过程出现的问题。如果个别学生没有完全理解练习的方法,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他思考练习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在教学训练课的情景练习和比赛过程中,法国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应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逐渐理解和掌握练习的方法与要求,很少打断练习过程。

(2)管理分数

管理分数是指在情景练习和比赛中教师及时反馈练习/比赛的得分情况。在情景练习和比赛中,教师根据练习/比赛情况及时报出每个组得分情况,让学生及时了解练习/比赛的结果。

(3)鼓励与表扬

在青少年足球训练中,法国教师非常重视及时鼓励和表扬学生的运动表现,很少在训练中对学生的运动技术和运动表现进行批评和指责。对青少年运动员来说,鼓励和表扬有利于让他们获得自信和快乐,提高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和兴趣。在练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动作技术不正确或未按正确的方法进行练习,教师只是让学生思考正确动作技术的要点,或告诉他完成动作技术的正确方法。

(4)练习的纠正和调整

练习的纠正和调整是指教师根据练习中学生的表现给予必要的纠正和调整。在教学训练课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训练目标和内容来进行纠正和调整。在情景练习中,在学生多次反复练习后,教师会中断练习过程并提出练习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认真听取学生在认真思考后提出的解决方案后,教师会给予一些补充的建议,或者提出更为完善的解决方案,并重新组织练习。练习的调整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技术练习和情景练习方法的程度,通过调整练习的限制条件,适当简化或复杂化练习的方法。降低和提高限制条件有很多种方法,如在练习进攻中,限制条件的要素主要包括扩大场地、增加进攻人数、增加接应点、限制防守活动区域、减少防守人等;通过缩小场地、限制进攻学生触球次数、要求规定时间内要通过半场、只能向前传球、增加防守人数、限制进攻活动区域及支援前场的人数等要素都可以限制进攻的发挥,是使进攻复杂化的方法,让进攻学生想出更多的解决办法。在教学训练课中,教师通常会设计4~5种降低和提高练习难度的限制条件,以适应实际训练中的各种情况。在教学训练课的比赛部分中,教师主要是认真观察学生在比赛中能否熟练地运用情景练习的方法,很少打断比赛过程。

(5)课后总结

在课的结束部分,教师重视课后的总结和与学生的交流。首先,教师概括性地总结本次课的主题和内容,以及各环节教学训练内容的重点,如技术练习中的动作技术要点、情景练习中不同限制条件下练习方法的要求、比赛中运动表现等。其次,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主要包括教学训练课中自己达成学习目标的情况、教学训练课中的表现及需要改进的地方等。

三、法国青少年足球教学训练课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法国青少年足球教学训练课的主要过程分为比赛、练习、情景、比赛等环节,每个环节的目标和内容都不同,每个环节采用的教学模式也不同。法国青少年足球教学训练课中采用的教学模式有三种:自主适应性教学模式(Pédagogie des Modèles Auto Adaptatifs,PMAA)、战术决策教学模式(Pédagogie des Modèles de Décision Tactique,PMDT)、执行性教学模式(Pédagogie des Modèles d’Exécution,PME)。青少年足球教学训练课中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见表1。

1.自主适应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其优点是能激发学生参与足球训练的积极性和兴趣,适用于教学训练课中情景的教学训练。在教学训练课的情景练习中,如果学生遇到了问题,教师不直接进行干涉,而是让学生积极思考,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2.战术决策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决策和完成行为,其优点是很短时间内就能直接进行技战术训练,适用于教学训练课的比赛环节。在足球教学训练前、训练过程中和训练后,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3.执行教学模式

篇9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 实效性探讨

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其教学模式及效果是影响德育实际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

一、为什么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青少年的教育,尤其是初中阶段学生的教育十分重要,而且是在关键的时期。让广大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快乐成长,思想品德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学好思品课,不是仅仅了解掌握了其中的知识、常识,成绩考得好就行了,而要用各种手段和方式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内化为行动,使学生思想水平提高,行为规范,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公民。教师要给学生整理、选择、创造出一个人文环境,并促使学生去实践、体验,从而学好思品课。

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是社会发展的强烈要求。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转型引发的各种矛盾与丑恶现象也随之迸发,我们要正确估计、科学思考、合理引导,体现国家意志和符合社会要求,教育青少年学生认清方向,避免迷失自我,用高远的视角、积极的心态、科学的思维来认识社会、设计人生。

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是其课程性质、特点及任务的内在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突出地体现在育人的功能上,只有入情入理、入心入脑的教学,才能体现其德育性质。

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要以人文性为出发点

人文性,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促进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总体来说,我国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及心理素质发展良好,但诸多调查与研究也反映出许多不好的迹象。由于社会保持稳定与生活条件改善、学业压力与就业竞争、处于成长发育时期以及独生子女在家庭地位的特殊等,许多青少年不思上进,不关心社会与他人,唯我独尊,缺少科学的思维方式,抗挫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缺乏创新能力等。于是出现的道德滑坡、心理障碍、信仰危机、诚信缺失等系列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青少年一代塑造精神支柱,在滚滚红尘中为青少年守护精神家园,培养学生具有立场、观点和方法,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看待和分析社会与人生的重大问题,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承担这一职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注重情感、思维、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心理辅导等方法,提高实效性,履行责任。

三、把握思品课的性质特点,探寻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德育实效的提高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实效。多媒体能集中最多、最精彩、最新的教学资源,并以文字、声音、图片、动画、影片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只要教师合理利用这种手段,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手段的使用,不是教师说、黑板上粉笔写能替代的。

2.讨论教学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获取知识的方法,用讨论法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整节课的讨论,也可从是几分钟的讨论。既可以是全班性的讨论,也可以分小组讨论,还可以同桌之间展开讨论。教师应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讨论的问题应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讨论、钻研的价值,最好是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二是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见解,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讨论的主题和争论的焦点上,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使关键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三是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好讨论小结,简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学生错误的、片面的或模糊的认识,让学生真正领会教材精神。

3.趣味教学法。趣味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受教育者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动机,教师运用的是为其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基本德育手段。实践证明,它是对过去那种单纯的灌输式、训导式、说教式德育教学模式的摒弃,是一种适应时展,符合中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方法。

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思想道德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能完全解决,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很多,包括学生辩论会、专题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

总之,目前对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评价还主要靠有限的笔试,考分是作为指导教学与学习反思的简单杠杆,而考分又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许多教师和学校在新课程方案指导下开展了全面考查学生德育素质的尝试,如行为监测、情景行为反应、跟踪品德调查等,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从而指导我们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德育实效。

参考文献:

篇10

一、足球运动员文化文化课学习的现状

对广东省优秀运动员的学历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如图所示):初中及以下的低学历优秀运动员达到总人数的45.9%,高中学历运动员达到45.4%,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运动员不到10%,这说明我国足球运动员的文化基础薄弱。

二、足球先进国家和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模式的区别

英国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模式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学校的业余训练来培养后备人才。中学是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摇篮,大学则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其特点是强化了教育和体育结合,突出了青少年体育的业余性质。其宗旨是:不栽培不学无术的孩子,要保证每一个球员退役后拥有一张学位证书赖以为生。他们认为,年轻孩子们不应生活在封闭环境里,足球也不就应该是他们人生的唯一内容。因此,英足总学校培养出来的球员具有相当的文化素质和极强的独立思考能力。

而我国在原有计划经济模式下,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模式为:足球学校――青年队――专业队,它是以各级足球学校或体校为基础,进行线型培养和选拔足球人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从14-15岁开始便离开父母,进入全封闭的环境中,过集体生活,在业余体校或者足校进行全天训练或半天训练。他们无法像同龄人一样接受正规的文化知识教育,更为严峻的是,临近比较重要的比赛时,运动员甚至完全放弃文化课学习,全力投入训练,长此以往造成文化知识素质偏低。

三、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文化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足球运动员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素质,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丰富的文化知识作基础,只靠对技术动作、战术意识进行简单的堆砌和机械的模仿,是很难适应现代足球发展的。只有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才能使青少年训练成绩产生质的飞跃。

四、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文化课学习和训练的矛盾关系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文化课学习与训练的矛盾关系是由于文化课学习与运动训练关系处理不当,出现的文化课学习与运动训练相互对立的现象。目前许多体育学校还没能处理好文化课学习与运动训练的关系,以及学校的教练员训练水平有限,不能很好的满足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对运动训练带来的期望。开展运动训练又离不开不间断的系统训练,而文化课的文化课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运动训练的时间和精力上。

五、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应该以文化课学习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