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诚信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诚信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诚信管理

篇1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法学;长江教育研究院长江出版集团大家报刊社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0568

国内刊号:42-1624/G0

邮发代号:38-6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2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2-0045-04

1“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现状

该课程目前的开设情况并不令人乐观,老师感到难教,学生普遍只死记若干概念,缺少学习热情。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了却没有建设实际管理系统的能力;管理类专业学生不具备参与管理信息系统从规划设计到实施运营全过程的能力。

目前在社会上,先进的企业与单位已经普遍建设与应用着各种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已超出日常事务管理的范围,逐步转向经营管理的控制和决策过程。即使相对落后的企业与单位也都意识到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在不同程度上应用计算机技术于管理工作中。关于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在快速深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关注的热点已经不是简单的MIS的结构与开发方法,而是原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扩展及如何在原来众多系统之上构建上层新系统、关注管理决策的精细化、人性化与准确化。这些要求我们的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有更清晰地认识与更准确的把握,都要求对目前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所变革。由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所涉及内容太多,层次相差太大,不同行业的应用与系统彼此存在差异,使得教师把握这门课程的内容与要求不容易,学生学习自然更加感到困难。

以上问题的产生与实践环节设计有很大关系,人们的认识一般都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规律,由于学生没有社会实践的经验,尤其是管理的经验,对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内容普遍感到抽象,难以联系实际主动地学习,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改进实验教学内容,争取让学生身入其景,进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者的角色,让学生通过“做”实现真正的明白。

2对“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要求

不同学校开设“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情况差异很大。许多条件好的学校有专门的ERP实验室,可以开设关于ERP系统的实验。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企业所有资源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对于企业而言是比较高级的MIS应用系统。但是,ERP系统在我国的应用许多都只停留在人力资源、销售管理、物流管理等少数子系统的应用上,全面投入使用的成功经验不多。ERP的全面应用要求实现企业业务重组,在我国实施过程不够理想,另外,目前ERP系统还面临扩展困难的问题,使得ERP的前途更加让人担心。ERP系统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及商业与事业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关联也较少。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关于ERP的教学固然不可少,但是如果只限于ERP的教学显然是不够的。由于ERP系统内容多、子系统间关系紧密,学生无法独立进行完整的ERP系统设计的实验,目前开展的实验多为ERP认识性的实验,有些实验要求学生按照一定流程去操作,这对于学习企业管理过程是有意义的;有些实验要求学生在系统中扮演某个角色进行操作,例如扮演销售员、计划员等,也能激发学生某种学习兴趣。但是这些内容是其他管理类课程的内容,并不是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再由于学生对于企业具体业务流程完全不了解、没有一点感性经验,完成实验的难度很大,对于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而言实验效果并不理想。

有些学校利用网络实验室,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开设关于网页设计的实验。网页设计是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内容,但也不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主体内容。

有些学校采取案例教学法,以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一个系统设计的实验为全部目标。这种安排过于偏重理工、偏重软件开发,由于学生程序设计能力不够强,使得在程序设计方面耗费过多精力,忽视了WEB-MIS、ERP、DSS 等新内容,也不能为全面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服务,无法让学生全面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能。

许多学校在“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中还表现出重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忽视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的倾向。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应当对“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应当提出如下要求。

1) 课程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该课程有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例如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与功能、一般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与一般设计方法、某些典型系统的特点与关键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与维护知识等。

2) 实地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并具体实现是重要的,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仅仅是看看管理信息的模样、使用一下现成的系统是不够的,只有亲手做一个出来,才能真正弄明白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质。但是,决不能将之变成代码设计课程,不能让学生将精力全部陷进程序设计的泥潭里去。

3) 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各种行业,内容多,关系复杂,其课程实验要抓住其核心与公共的部分,要围绕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这一主题展开。

4) 实验既要有代表性,又要主题鲜明,易于实现,要在有限学时内完成尽可能多的实验内容。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利用所设计的部件库最小系统、Rose及ERP实验室提出如下实验方案。

3关于“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设计

我们为该课程准备了10组实验,每组实验上机学时数为2学时,要求学生必须预先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可以根据学生先期学习情况与学生基础情况灵活组织。

1) 实验一:利用部件库最小系统建立的工资管理系统。

实验目的:学习利用部件库最小系统基于VFP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让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了解课程的基本要求。掌握建立项目、建立数据表、设计与建立菜单、连编系统的方法。学习打印格式文件建立与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分析工资管理系统的需求。设计与建立工资系统的数据库与数据表。根据不同需要建立数据维护、查询与打印工资表程序模块。建立打印格式文件并在程序中调用。正确设计菜单,完成系统连编。运行系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一般构成,了解自己所建系统所实现的功能。

2) 实验二:具有多表操作及使用代码、数据完整性、安全性等特性的系统的设计。

实验目的:掌握利用部件库最小系统建立具有多表操作、能够使用代码、具有数据完整性控制与安全性控制等特性的系统设计的方法。深入理解进行数据参照完整性与域完整性控制、在管理中使用代码、向用户提供具有安全性保护、控制文本、图形等特殊字段的显示界面、计算派生数据的值并自动录入等的意义,认识这些内容是许多管理信息系统所要求的基本性能。了解关于上述问题的简单易操作的实现方法。

实验内容:在不同调用中使用代码表,建立至少1个代码表并在程序中应用、保证录入数据只在满足一定条件时才能存入、根据登录人的权限提供视图与功能、自动计算并录入派生数据的值、在使用部件时控制备注字段与图形字段显示空间。观察部件库中各个部件的界面与功能和性能特点,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常见界面的设计需求及对性能的一般要求。

如果在数据库课程中已经进行了以上实验,可以不再开设上述两个实验。

3) 实验三:Rose使用入门。

实验目的:学习UML模型的内容、意义,学习利用Rose绘制UML模型图的方法,重点掌握用例图、类图、时序图、协作图、状态图、活动图、组件图、部署图的画法及其意义。

实验内容:结合党务管理系统实例绘制用例图、类图、时序图、协作图、状态图、活动图、组件图、部署图。弄清每种图的意义。了解每种图的设计界面、具有的图形元素及其意义。

4) 实验四:利用Rose完成一个实际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实验目的:深入掌握利用UML模型对实际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

实验内容:通过对一个具有自适应性工资管理系统设计的分析,了解其结构与模块构成,包括所涉及的数据的结构;了解有关模块的功能,分析设计各模块的原因与需求;利用Rose绘制用例图、类图,根据对各部门工资员操作要求绘制时序图,绘制工资计算过程的活动图。提倡对原设计进行修改与完善。通过分析与绘图,深入需求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结合传统结构化设计方法,弄清需求分析一般步骤及面向结构与面向对象的两种分析方法。

5) 实验五:代码表的设计与具有数据转换功能的应用系统的设计。

实验目的:深入了解在管理信息系统中使用代码的意义与代码表设计方法,了解进行数据转换的意义,学习导入、导出(包括以HTML或XML格式导出)的实现方法。

实验内容:在实验二的操作基础上改变数据表的结构,讨论如学生表中的学号、社会人员身份证号、多种商品表的商品代码等编制方法与意义,建立简单的三种以上代码表,利用部件进行数据输入、输出、查询、统计等操作,了解代码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意义与常见设计需求。利用部件设计字典表,建立具有中英变换及其他逻辑异构结构系统数据变换功能的应用系统,实现不同文件结构与不同数据结构的数据的导入与导出。

6) 实验六:建立具有自适应性工资管理系统。

实验目的:根据需求分析的内容并利用部件库建立一个具有自适应性工资管理系统。

实验内容:根据需求分析中有关类图,在VFP环境下建立工资表、退休职工工资表、工资历史库、有关代码表、有关政策数据计算表(基本工资、职务工资、退休工资、劳保、福利、计税、公积金等计算表),利用部件搭建全系统。要求能对不同人员控制操作权限、能按各政策表计算或核对工资数据、能审核实发工资,能完成当前转历史操作,能对历史库进行查询,并按简单线性模型绘制工资构成曲线并进行预测分析。

7) 实验七:具有业务工作流系统的实现。

实验目的:了解工作流的意义,学习工作流系统设计方法

实验内容:利用部件设计一个简单的办公收发文系统,通过设计与实现了解目录树控件部件的使用方法,了解如何实现记录级与字段级的权限控制,了解什么是工作流及具有工作流控制系统的实现方法。要求首先建立收发文数据库与工作流表,利用部件建立收文、发文、阅文、撰稿、审核、签发、归档、转办、回复等模块及工作流任务安排程序,设计根据工作流安排定义目录树并控制工作过程的系统。

8) 实验八:ERP模拟系统演练。

实验目的:了解ERP系统构成及其基本原理与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实验内容:利用ERP模拟系统了解系统初始化、进销存、应收应付账款、总账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的构成与基本操作。通过实验了解一般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详细了解进销存系统的初始化、进销存系统的日常业务处理、进销存系统的期末业务处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初始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业务处理等内容。

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使用部件实际搭建单机版的ERP系统原型,更深入地了解ERP系统的构成及其原理。

9) 实验九:管理信息系统测试与维护。

实验目的:学习管理信息系统测试方法。

实验内容:教师提供不完全的仓库管理、商店管理、学生科管理、酒店管理等系统,学生通过对系统的简单介绍,并实际运行系统,分析系统结构,首先利用黑盒法对出现的错误进行测试并分析,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对某些问题教师提供具体程序,要求学生绘制判定树与判定表,或采用白盒法找出需要修改的内容,加以更正处理。

10) 实验十:电子商务系统模拟。

实验目的:利用电子商务教学模拟系统。

实验目的:分析、理解电子商务系统的一般体系、结构、流程。

实验内容:了解B2C(企业与消费者的电子商务系统)、B2B(企业与企业的电子商务系统)、C2C(消费者与消费者的电子商务系统)基本构成。对一个开展B2C电子零售的网络商店的电子商务系统进行系统分析,模拟B2B电子交易、B2C电子交易、C2C网上交易等交易操作过程,深入了解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数据流程和相关处理过程。

4结束语

我们按照以上设计组织了二届教学,涉及普招正规本科与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均取得满意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动手能力加强,对该课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掌握加深。本设计任务量较重,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做好实验准备;课后认真总结,如果未能在课上完成全部任务,应当继续利用课下时间完成实验任务。

参考文献

[1] 程学先等.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朝乐门等. 浅谈高校ERP实验课程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6,(3).

[3] 程学先等. 认识部件的第一次实验:利用部件库建立一个基于单机的管理系统[EB].科学网程学先博客. /blog/user_content.aspx?id=4273.2007.7

[4] 程学先等. 认识部件实验二:数据完整性控制及其他特性的实现[EB]. 科学网程学先博客. /blog/user_content.aspx?id=4295.2007.7

作者简介

程学先,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

篇3

关 键 词: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2-0051-02

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是由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的,本文所研究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以下简称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现代管理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

一、应以CBE理论为指导,进行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即“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也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学校学习期间即具备某个职业所必须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把是否具备这种能力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乃至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CBE强调以培养职业技能作为教学的基础来设计课程及相关的教学环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强调教学的灵活多样性和管理的严格科学性,真正体现出对能力培养的重视。

1.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能力结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包括知识要求、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等。可以用人才能力结构图来表示,见图1。

2.信息管理专业针对学生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教育所设置的课程。DACum(Developing A Curriculum)即指课程开发,其实质是把人才市场需求和教学实施紧密结合起来的教学体系。它是实施CBE 体系的关键。信息管理专业针对学生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教育所设置的课程,见表1。

二、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路描述

根据本专业的五大核心能力,分别构建每一项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学习链路,在这个链路课程体系中,反映掌握专

门技术的从易到难的训练过程,也是理论知识学习的从易到难的过程。在课程开发中我们把每个链路看成一个整体工作任务,一般可从问题中心课程开始,任务中心课程结束,使学生体验实际完成任务的过程。横向几个链路之间课程形成相关性,一般低年级侧重于技术和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中年级要集中掌握关键性技术技能及其相关理论知识,毕业前进行综合性能力培训或技术认证,形成横向能力递进的层次关系。本专业的主要课程链路描述,见表2。

三、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案的特点

1.省略编程基础》、《C#.net高级编程》、《Oracle数据库开发与管理》、《局域网管理与信息安全》和《数据库技术开发实务》等作为专业课,使教学内容跟得上技术的发展。

2.建立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是实现能力结构要求的重要教学环节。建立以强化专业实训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达到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开放性设计实验及实习与实训四个层次,按培养基本技能、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这样一个递进的过程设置实践环节,各层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相辅相成,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机融合,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形成系列课程链路,在修业年限期间,从入学开始就接触职业内容,职业能力随着学习时间逐渐递增,到毕业时达到专业培养的职业能力要求。彻底打破三段式的课程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职业体验和职业能力训练大大增加。

篇4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教育管理 改革

一、前言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人才培养方面过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应试教育体制是与我国学生人口基数大高校数量少等现实密切相关的,虽然饱受质疑,但是仍是我国在现阶段最主要的人才选拔模式,包括高考制度在内的各种考试制度构成的应试教育体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将是我国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新时期,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世界的联系交流更加广泛后,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当前我国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更加具备实用性和应用性,必须能够一专多能,素质全面发展,这对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着重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由此,小学教育管理体制也应顺应这一趋势,加强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从体制机制高度为从小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动手能力提供保障。

小学教育管理是我国小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小学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因素。作为新一轮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环节,改革小学教育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先进性和完善性是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紧紧抓住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这一关键,实现小学教育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为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模式落后

教学管理模式落后是我国小学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也是存在于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小学教学管理是一个涉及到多方面的综合系统,管理模式的落后直接影响小学教学水平。当前,我国小学教学管理模式的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管理手段上行政手段仍是最主要的方式,兼具强制性、权威性和实质性的行政手段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充当着重要角色,但是却随着小学教育改革的推进逐渐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小学教学管理中缺乏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是我国推进小学教学管理改革工作的重要原则,在传统小学教学管理中,学生的诉求、师生的个性发展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一切以学校规章制度为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强调学生成绩的重要性,特别在面临小学升初中压力的五六年级学生中,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在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和教师只能完全依照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的规定,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余活动,学校都有着严格细致的管理条例。一方面,这些条例为师生的行为提供了指导和规范;但是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师生创造性的发挥。

2.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小学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基础环节,相比于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小学教师无论是在学历、职称、经验还是在薪资、福利等方面均有着天然的劣势,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体现最为明显。城市小学教师特别是重点小学教师大都出身名校,农村小学教师学历较低,有些甚至仅为高中毕业。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思路僵化。新时期小学教育改革要求小学教师能够具备较高的创新精神,能够更好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掌握更多的教学手段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应用,解放思想,增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同时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

三、改革小学教学管理策略研究

1.全面改革教学管理模式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当前小学教学管理模式日益僵化且落后于时展及学生需要的背景下,全面改革小学教学管理模式刻不容缓。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小学教学管理模式之于小学教育的积极性,通过改革小学教学管理模式来更好地调动利用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成绩,最终达到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

全面改革小学教学管理模式,首先需要以校长为核心的小学管理者树立改革的坚定信念,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结合本校教学实际,深入课堂,加强对师生的了解,从而为更好地推进教育管理改革奠定基础。作为小学教育的总策划者和总管理者,校长在这一过程中担负着最大的职责,小学校长必须加强对本校师生的了解掌控能力,通过深入课堂,加深与师生的交流,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从而将新的教育管理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同时,小学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必须要始终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联系,将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更加强调通过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重视教师在小学教育管理模式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作为小学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保障,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唯分数论”的格局,在教学评价环节提出对师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改革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关键,也是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重点。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方面,要在小学教育现有教师队伍中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另一方面,要从师范院校学生培养环节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注重平衡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小学教育管理改革得以成功的保障,小学教育中教师需要言传身教来给学生更好地树立榜样,因此过硬的教师素质是小学教育质量的基础。就教师队伍素质的构成而言,教师的业务能力和道德素养同样重要。一方面,小学教师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从而提高自身掌握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师个性发挥和创新能力培养,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奠定基础。始终坚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学理念,真正达到小学教育“言传身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运输管理;信息化教学;应用

在运输管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过于枯燥乏味,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将一些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运输管理的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有必要对运输管理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

1信息化教学在运输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1.1提高了教学的先进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各个领域都加强了生产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而将信息化教育应用到运输管理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多种信息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也为教学体制的改革创造了更为积极的因素。

1.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是对相关的理论概念进行传输,甚至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述,这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很难产生学习兴趣,从而也很难提高学习质量。如果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对相关的软件进行适当应用,就会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

1.3强化了教学效果

运输管理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传统的理论教学在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会显示出较强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有效掌握和后期应用。而将信息化教学应用到运输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丰富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拓展教学思路,延伸教学深度,这样能够更有效地响应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运输管理信息化教学的应用

2.1MicrosoftExcel在运输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际的运输管理教学过程中,线路优化问题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讲解表上作业法来讲述线路优化问题,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枯燥的感觉,从而无法实现理想的学习效果。且传统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计算,忽略了运输管理问题本身,无形之中降低了教学质量,且这种方法也不适合学生在后期工作中进行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将来工作中肯定会有很多由计算机进行辅助的工作。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Excel软件辅助教学的拓展性比较强。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相关模型的构造,能够实现对相关报告结果的有效优化。MicrosoftExcel软件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性,几乎每一个学生的个人电脑以及学校的机房电脑都安装有此软件,因此,在使用它时,省去了专门购买和专门安装的环节,而且学生在使用此软件时,也不需要学习专门的编程语言,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运输路线优化问题为例:某个公司有三个仓库,每一个仓库存储的产品规格不同,分别为8吨、5吨和13吨。与此同时,还有四个客户需要该公司的产品,每个客户企业的需求量,分别为4吨、7吨、6吨和10吨,问如何设计最优的设计方案,从而实现最低的运输成本?在这个问题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应用MicrosoftExcel软件进行教学,教学过程能够非常直观地展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但这个问题较为简单,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题型比较有创新性,采用传统的方法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授课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从而借助相关的软件模型,取得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对不同线路的费用进行设定,并对每一个路线设置限重障碍,这样就会使整个问题的复杂度加大。这个时候,传统的表上作业法已经很难有效的解决问题,教师应该采用Excel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构建合理的软件数据模型。在Excel表格上设置专门的仓库和客户之间的运价表,设定变量假定和目标函数以及约束条件,然后利用Excel工具中的“规划求解”,找到问题的端口。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此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形成报告,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拓展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得出正确结果。

2.2物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运输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指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整个或者部分地球表面空气中的有关地理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和运算。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其在运输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用于掌握车辆的运行状态,从而保证能够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控,有效发挥定位跟踪和信息查询功能。2.2.1操作系统物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主要分为操作子系统和考核子系统两部分。操作子系统主要包括世界港口、物流地理以及物流运筹优化等各个过程动画的模拟。世界港口在海陆运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运输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加入软件实训教学,利用物流地理信息系统对子系统进行操作,可构成世界港口模块,这个模块能够展示各个港口的相关信息,对周围的气候、设施、交通状况以及规划给予更为详细的展示。例如,学生在学习陆桥运输方面的知识时,教材中可能经常会出现港口,但很多学生都对港口不熟悉,通过对该模块的利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相关的港口信息,从而加深对港口的了解。在实际的物流运输过程中,运输的成本占有较大的比例,相关人员要采用合理的方式对相关的运输路线进行有效规划,从而实现对运输成本的有效控制。在进行运输管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能够教会学生从理论上掌握相关的线路算法,更要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经济贸易的发展是保证运输货源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其对运输货源的规模、结构以及分布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学生在学习运输管理课程时,还要了解世界经济贸易的状况。在物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有世界经济贸易图形的展示模块,这种模块主要以相关的经济贸易数据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配合相关的图标和表现手法,可进一步挖掘相关的有效信息。通过对此模块的有效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经济贸易数据,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需要生成不同的图标和表格,便于比较和理解。2.2.2考核系统纵观目前的教学现状,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都比较弱,需要很多操作环节的训练和培养。而应用考核系统,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考核,也为学生的日常训练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运输管理课程教学中融合物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功能,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对相关软件进行有效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习的质量和学习效果,还能进一步提高其考核学生的功能。考核系统可以生成自动的试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考核和检测,且软件中设置了大量的题库,教师能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对相关题库进行合理的修改和调整,分析教学与考试的合理性,同时也能防止学生发生舞弊行为,使考核更加公平。考核子系统中的题型很多,既有理论性知识,也有操作性的实践题,例如,搜索重要的港口信息、查询一些国家的贸易数据,以及对软件进行合理的设计和优化等。且鉴于考核系统的题型全面,题量大,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语

运输管理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能够进一步丰富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水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为此,教师应该加强信息技术与运输管理教学的有效结合,并对信息化运用过程中的各个应用环节进行有效优化。在运输管理教学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运输管理教学工作更快、更好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彭惠林.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时代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手段应用研究[J].旅游纵览,2017(2).

[2]王慧.信息化背景下微课在物业管理实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7).

[3]张继荣.艺术设计类专业信息化教学管理及应用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7(1).

[4]隆平.云平台应用推进教育教学管理“三转变”——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经验[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3).

[5]张妮丽.浅谈信息化教学在我校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6(13).

篇6

[关键词]课程开发;校企合作;校校共建

[DOI]10.13939/ki.zgsc.2015.11.030

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为了能够将所教授课程充分应用于企业,与企业实际工作项目相结合,毕业生能胜任、策划、指导并创新企业项目,使校企合作企业以及整个行业能够认可、采纳、重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开发的着力点,本文将以物流管理专业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开发来研究。

1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开发的现状

1.1 校企合作双方开发课程数量不多

在亚马逊图书城网页进行检索,在关键词“校企合作”下有650条记录,而高职高专教材为316条记录,而在关键词“校企合作 物流”方面只有13条记录。在当当书城网页进行检索,在关键词“校企合作”下有1064条记录,而高职高专教材为154条记录,而在关键词“校企合作 物流”方面只有9条记录。当当书城和亚马逊图书城都是网上最大书城,其图书覆盖率很广,但就是在这样大的销售平台,我们的校企合作课程数量却少之又少。

1.2 校企双方合作开发课程质量不高

现在的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编写大多是由院校老师编写完成,教材的第一作者及第二作者都是由在校的教师构成,没有企业的一线员工、主管及经理进行参编;即使有教材列举了由某企业人员共同编写,但其主要编写人依然是学校老师,所以教材的内容还是以教师为主。教师的挂职锻炼情况与企业的兼职情况,以及教师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去企业一线进行调研都极少,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没有真正地投入到校企合作的开发过程中去,从而导致了课程开发质量不高。

2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开发的问题

目前,高职课程开发还没有完全突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存在着校企双方主动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不强,合作效果不甚理想;高职院校教师缺乏对企业工作过程与工作管理的准确认识,对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了解不够;以及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在保障机制、管理机制方面存在障碍等问题。政府政策不明确,也没有这方面的政策做引导,正是这些问题使得校企双方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还停留在表面,致使学校所教和企业所需脱节,不利于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2.1 校企合作双方课程开发协作不够

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主体参与意识不强、力度不够,政府积极部门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与推动,校企双方主动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不强,校企合作也仅局限在聘请企业专家授课和讲座,双方成立校企合作实习工厂等形式,没有“厂中校、校中厂”这种合作形式,双方互动较少,没有真正地进行资源整合和文化的融合。即使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也明显缺乏力度,使得企业专家的岗位优势、技能优势,特别是他们的工作知识、工作经验、职业素养等对职业教育尤为重要的内容,难以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去。

2.2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定位不准

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定位于服务合作企业,而非服务本行业。校企合作公司都是出于企业自身的考虑,企业在物力、财力上的投入都趋向于学校培养适合自我企业发展的学生,因此课程的定位都是服务于本企业。课程开发的拓展性决定了课程要有延展性,课程要服务于本专业以及行业的发展,而非某个公司的行为。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定位在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源于合作企业操作的一种模式。

2.3 缺乏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有效运行的信息协调机制

由于校企双方缺乏长期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的信息协调机制,以及校企双方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使得有些高职院校对与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不够重视,缺乏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的主动性;而企业不能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中直接受益,也缺乏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另外,缺乏有效运行的信息协调还使得校企双方在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彼此的时间、资金及其他资源难以协调,课程开发过程中阻力不断,合作效果不甚理想。

3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开发的对策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进行课程开发时,注重与企业沟通联系,重视行业指导与评价,力争通过省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面是各项问题的具体对策:

3.1 校企合作协议保障课程开发

3.1.1 企业能手与学校老师共同提出课程开发

以校企合作协议为依托,本校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企业教师来我院进行实地讲学,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三方联动,共同针对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流程改造、专业知识素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讨汇总,再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编制汇总教村大纲。

3.1.2 教材突出培养目标

课程内容的确定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又要高于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不是搞科研,但也不是停留在从事生产和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设备维修技术问题的技师型人才,而是能够在理论知识够用的情况下,对生产进行流程再造与人员分工管理。因此,在教材内容上必须紧紧把握以下几点:

(1)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理论知识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夯实技能操作水平,重点培养基层管理能力。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流程为依托,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完善学习性工作任务,教企业所需,学自己之不足,做技师型训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2)灵活适用企业项目与任务流程,把教学内容按照项目过程分成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分成理论知识、技能操作、阶段性考核几部分。其中的理论知识要点和技能操作都是围绕着具体工作岗位流程与管理而编写,完成所有项目的学习,学生就能够顶岗实习。

3.2 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共同确定课程目标

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定位于旨在服务于合作企业以及培养出行业的参考资料,培养的人才能够给企业管理和生产过程提出指导,给行业的发展提供引导和数据支撑。

3.2.1 校校共建,专业相交流融合

我院与其他院校进行校校共建,专业相交流。几个院校的专业教师集体讨论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的建设与选用,在课程建设上,各院校老师共同参与编写,组织人力来评定和审核课程结构与内容。

3.2.2 “厂中校、校中厂”共同确定课程目标

企业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目标就是我们制订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方向。在校校共建的时候,我们每个院校的企业资源能够共享,以确保课程在各企业间的共享性和互通性,能够给各企业提供生产指导与流程管理,同时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标准,适时调整课程目标。

3.3 政府机关出台文件和政策指导校校合作与及校企合作确保信息沟通

成立物流管理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企业骨干技术人员与中层管理干部以及合作院校的骨干教师和专业代表组成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每年定时召开会议,集中讨论专业发展以及人才质培养量情况,审订企业流程的改造方案,修订相关课程的内容。此机制纳入企业常规管理和院校对学院以及教师的考核,从而约束企业和院校花时间来进行沟通和共建。

4 结 论

如何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加强校校合作,是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武汉商贸职业学院通过建立“校中厂模式”,并与企业联办二级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同时与兄弟院校进行校校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收获。校企双方、校校双方形成了人才共育、流程共改、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体系,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内容,合作实践“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篇7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职业技能,市场需求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经济管理理论、运筹学、数理统计、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边缘学科。管理信息系统不同于一般的计算机应用,它能够处理分析数据,利用信息和模型辅助企业进行决策,控制企业的行为,加强企业现代化管理,帮助其实现经营目标。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设这门课程,依旧延循脱离市场需求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方法,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笔者根据多年从事不同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加强职业“技能点”培训为切入点,强化学生阶段性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教学改革。

一、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制定契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大纲

1,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均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但两个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较大的差异。

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具有系统思想,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承担中小企事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维护和管理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培养具备连锁经营管理基本理论、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操作技术、新型零售业态管理、商品采购与配送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必要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能在各类超市从事连锁门店运营管理、计算机业务操作;工商企业从事连锁推广、商务谈判、连锁购销等业务的经营管理和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

2,制定契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大纲。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走访不同行业的若干单位,征询他们对专业人才的岗位设置的技能标准;参加各类人才市场招聘会,调查用人单位对求职者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制定出契合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

二、以因“材”施教为抓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1,了解授课班级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知识的情况。《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学生是否已掌握相关知识,将直接影响本课程的学习效果。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其掌握的相关课程也是不同的。例如,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应掌握计算机高级语言、数据库以及管理学等课程知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则要求掌握计算机基础、连锁经营管理原理和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等课程知识。

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适用教材。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老师上课有充实的教学内容,还需要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一本适用教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相对成熟的课程,目前有许多经典教材和规划教材供选择。但选择一本适用于高职学生的教材,让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知识水平又能增强其职业技能,则尤为重要。

为此,笔者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目标,为不同专业的授课班级学生选择适用教材。如对于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其教材内容包含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等,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开发、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而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其教材内容则以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信息化建设案例等为主,学生通过操作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熟悉企业业务功能,从而掌握计算机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3,推动教学“主客体”角色转变。高职院校亟待改变“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推动教学中“主客体”的转变,积极探求并推行“师退学进”的教学模式,即教学中施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的角色转变,学生主动学,教师起指导的互动教学。为了促进新的教学模式改革,笔者投入大量的时间,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制定以项目为牵引,以实训任务为驱动,在过程中引导,在结果中总结,抓好因“材”施教,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三、围绕市场对职业人才技能的需求变化,深化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意义重大。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瓶颈问题,为此,《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及“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等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意见,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2,紧跟市场需求变化,重视人才职业技能。经过长期对人才招聘市场的调查,对网络、平面媒体招聘信息的关注,以及收集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反馈信息得知,目前市场对人才需求呈现“强调专业对口,着重技能水平”的现象。即:企业招聘强调人才专业对口的同时,着重衡量求职者的职位能力、综合素质水平。虽然有时求职者专业符合岗位要求,但岗位技能不足,经常被招聘单位所拒。反之,也有专业不符,但经验能力较强的求职者应聘成功的案例,也正是我们常常谈及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的原因所在。

另外,“能力为先,人才适用”是目前企业理性用人的又一现象。这种现象在去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中得以印证。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称,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高职就业率已经超过本科就业率。2008年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2007年增长了近5个百分点。由此可知,这不仅是人才市场上“追求学历向重视能力”的一种理性回归,更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已得到市场认可的体现,高职院校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3,加强职业“技能点”的培训,深化课程改革。笔者认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在于切实加强课程职业“技能点”的培训。为此,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根据市场对两个专业人才需求变化的信息反馈,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计算机产品营销、库存管理员、文秘、网络维护与管理、软件开发、IT培训等工作,专业对口率低,没有实现为特定行业提供人才的预期目标。但是从反馈信息资料中我们分析发现,他们依旧凭借专业技能处理工作事务,只是目前中小企业岗位要求员工“一专多能”,岗位职责范围更加宽泛。对此,笔者在课程改革中加强了实训技能培养的力度:一是增加不同行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实训,二是熟悉行业中具有标准化、代表性企业的经营业务流程、操作规范的学习,同时,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规划、设计、开发、实施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系统的思维模式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分布于大型超市、房地产中介、连锁商业企业、零售业、物流企业等行业中,从事业务服务、营销代表、文秘、基层管理等工作,专业对口率较高,培养的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相契合。笔者在课程改革中,一是选择大型超市管理软件供学生实训,强化学生对采购、收银、理货、盘点等业务训练,使学生未出校门已经具有顶岗实习的技能;二是拓展连锁商业企业中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知识等,促进“一专多能”的职业能力培养。

篇8

小学数学不同于小学教学中的其他学科,小学数学存在一定的逻辑思维,对于学生的创新、联想、动手等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培养锻炼和考验,更需要课堂管理制度体系的适当约束,以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积极有效的课堂管理制度就成为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一、提出明确的管理规则

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强调,要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要转变身份,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管理规则,让学生在心中形成基本的认知思路,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在课堂上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在养成这一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反复强调管理规则,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自控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此以往,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并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提出明确的管理规则,并对违反管理规则的学生进行教育,帮助教师树立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也便于以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教育者,又是和蔼可亲的长辈,这样才能将管理制度在学生中得以贯彻落实。而建立这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应当在课堂中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同时也就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具体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来,以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在教学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加、减、乘、除分别比作不同的卡通形象,增强学生当遇到哪一个卡通形象时进行什么运算,提高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并帮助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便于之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管理。

三、成立分工明确的小组

分工明确的合作学习小组是帮助教师管理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式之一,也是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但是在进行小组分工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考虑每个学生的优缺点,有目的地进行划分,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监督,起到干预的作用,明确小组中的个人分工,先进主动带后进,并不断提出意见解决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四、始终重视课堂中关于隐性管理的具体方面

篇9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 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1. 061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11- 0096- 02

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于是企业纷纷建设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来完成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和利用,以应对新竞争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实现新形势下企业的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负责为企业输送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管理人才的高校积极跟进,同企业需求进行对接,纷纷在管理类专业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以适应社会需要。而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的学科知识面广[1],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如何使缺乏相关学科背景的管理类专业学生较好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方法、原理和技术,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现实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对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适应学科发展,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1依据专业特点,界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1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它规定了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管理工作,他们应该是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清华大学侯炳辉教授认为:“学习管理信息系统应当有所侧重,例如偏工、偏商、偏管等”[2],所以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应该从管理和应用的视角开展这门课程的学习。从管理的视角,应该理清MIS给企业带来的影响、MIS怎样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经营方式,如何规划并设计一个能支持企业目标的卓有成效的MIS ;从应用的视角,需要理清MIS应用的组织问题、MIS应用的约束因素、MIS应用的劣势和优势以及MIS可能带来的冲击。结合以上的分析,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掌握MIS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具备较强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能力;(2)使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战略性作用,培养其在信息化环境下管理和创新能力;(3)培养学生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参与意识,使其掌握MIS开发步骤和方法,能从战略角度进行规划和管理;(4)能跟踪MIS发展的新动向,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1.2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综合了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展开要体现“管理是核心,技术是工具,应用是目的”。也就是说在对计算机网络、数据库、Web技术等MIS基础技术进行通式讲解之后,将主要内容放在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MIS的基本原理和方法、MIS开发及管理上。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专题:(1)信息技术对管理的影响以及MIS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MIS技术基础;(3)MIS开发过程和方法;(4)MIS 开发方式选择以及MIS的实施与运行管理;(5)MIS的典型应用与最新动态,如ERP、CRM、电子商务等。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内容往往还受到所选用教材的制约。现在的教材种类很多并各有侧重[3],教材出版时由于其通用性的考虑肯定会使其缺乏对特定对象的针对性,所以在授课时应“基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笔者在讲授该课程时将教学内容按照教材的脉络进行展开,方便同学预习与复习;然后注意把一些教材上没有深入和没有出现的内容引入课堂,比如在讲解MIS典型应用时,把教材上讲得比较简单的企业资源计划沿着其订货点法、物料需求计划、制造业资源计划到企业资源计划的发展沿革进行详细讲解,再比如把教材上没有涉及的协同系统引入课堂。这样使同学构建起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既掌握基本的理论与方法,又了解典型应用知悉发展动向,拓展了学生的学科视野。

2提高学生认识,促其主动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学习过程是每一个体通过相对独立的建构活动来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他们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刺激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4]。那么要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应该提高其认识,使他们在观念上由“要我学 ”转变为“我要学”,使他们将学习作为一种自觉的理。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就是一种有效的提高认识的方法。文献[5]中用SAP管理软件在两个企业应用时使用效果的巨大差异来说明理解和掌握MIS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在现实管理中的重要性。阅读这篇文献能很好地消除管理类专业学生对MIS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他们认为MIS一个技术系统,应该是计算机等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同管理类专业关系不大;通过阅读之后就会发现MIS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系统,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它作用的发挥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的交叉融合。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MIS不仅是他们将来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必备的技能,更是他们未来在工作中进行创新和突破的有力武器。这样通过提高学生对MIS的认识,可以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为达到教学效果打下良好基础。

3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际能力培养

3.1应用案例教学,模拟现实教学情境

MIS是一门同现实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它涉及企业管理实际,但是对于尚处于求学阶段的管理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对现实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缺乏了解,也无实际管理经验。案例教学则较好弥补了这种欠缺。案例教学突破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开放式教学,采取引导式、言谈式双向交流,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的案例,学生可以观察到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通过对各种业务流程的分析,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管理的内涵,进而对MIS有了感性的认识。

教学中选取的案例要尽可能是学生熟悉的,可以大小案例、正反案例结合起来使用,用案例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6-7]。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把课堂上要用的案例提前给学生,并把案例的思考题一起给学生,这样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不仅仅是讲解案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去,促使学生将以前所学的内容应用于案例分析中,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比如笔者在用福特公司应付账款部流程重组的案例讲解企业流程重组时,就先把旧流程给了学生,让他们思考假如自己是部门经理会如何革新流程,然后在课堂上把重组后的流程给出来,让他们把新流程和自己设计的流程作比较,接下来举一反三,用学生熟悉的联想公司的产品报修流程和一般公司的报修流程进行比较,看看信息技术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案例中,避免了将“案例”变成“故事”,拉近了课堂同现实、理论同实际的距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习兴趣,锻炼了知识应用能力。

3.2现代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实施立体式教学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丰富了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能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从而较为生动形象地表达抽象而枯燥的内容,尤其是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如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表格分配图、数据流程图、功能结构图、信息系统流程图、决策表等,这些内容用多媒体可以快速、清楚地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使用多媒体教学,还使得课堂内传授的信息量增大,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了由此带来的一个弊端,就是由于信息量增大,同学们更关注于把课堂的教学内容记录下来,而忽视了课堂教学过程,没有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后来笔者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下,建设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网站,将多媒体课件等相关资料放到教学网站上,从而把学生从记录中解放出来,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该课程教学网站仍在建设和完善之中。

在将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同时,黑板书写、提问、讨论这些传统教学手段在课堂上仍然有大量用武之地,这些教学手段在原理、概念等问题的讲解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做到条分缕析、层层深入,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同步互动。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将现代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它们相得益彰,形成立体式教学。

3.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课程实践教学

MIS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许多理论和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地理解和领会,实践教学是MIS教学成功的一个关键部分。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其他学者的实践[8-10],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可以由“一看二用三分析”3个部分构成。

一“看”是指组织学生到MIS应用比较成功的企业去参观系统的使用操作,请企业的系统管理部门负责人对系统的构成、所发挥的作用等进行详细介绍,使学生对MIS在企业中的应用形式和重要性形成一个直观认识。二“用”是指让学生到实验室实际操作管理软件,笔者在此环节选用的是金蝶K/3和用友U8这两款国内使用较广泛的管理软件,在对学生分组的基础上让其各自扮演销售、库存、采购等不同部门的角色进行软件操作,并进行角色轮转,使学生能体验不同角色所需完成的操作。这里让学生用两种不同软件完成相同操作是为了避免其对MIS形成一个单一的印象,而且还可以让他们比较两种软件在操作上、在完成同样功能的流程设置上的异同,提高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三“分析”是指在完成前两个部分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一企业按照结构化分析与设计的步骤进行MIS的分析与设计,分析为主,设计为辅,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管理需求的调查分析能力和将信息技术与需求相结合的能力。在验收各小组的设计报告时要让小组的每位同学谈谈他所做的那部分工作以及心得体会,避免“搭车”现象,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效。

4结语

本文从界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企业提供合格的复合型人才。管理信息系统是面向未来的学科,其自身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之中,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跟踪学科发展,及时进行教学改革,使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 黄梯云. 管理信息系统[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侯炳辉. 试论工科院校管理信息系统(MIS)专业[J]. 管理工程学报,1989,3(3):86-89.

[3] 刘晓科. 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10(2):36-38.

[4] 郑毓信,梁贯成. 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5] W Huang,K K Wei,R Watson,管理信息系统(MIS):背景、核心课程、学术流派及主要国际学术会议与刊物评介[J]. 管理科学学报,2003,6(6):85-91.

[6] 孟庆果.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MIS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100-103.

[7] 殷凯,谢光前. 基于案例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20(2):81-85.

[8] 梁妍,王知强.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图书馆学研究,2010(4):19-21.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3.002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UANG Yuan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rder to better carry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ut forward a kind of suitable for the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onstruct a framewor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management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科建设,与此同时,高校科研成果的数量不断增大,产生了大量的科研信息,对科研成果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目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科研管理系统能够保证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进行科研成果管理。[1]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和技术为职业院校科研和管理服务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1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特点及分类

1.1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特点

(1)应用型研究成果少。与更高层次的高校相比,由于之前高职院校较为重视基础性研究,所以科研成果大多为基础性研究成果。大部分应用性研究成果则体现为论文、专著等,数量虽多但质量及其层次较低。[2]其中,大多为省部级科研科技项目及横向项目,国家级科研项目较少。

(2)技术水平较低。高职院校更注重基础性研究,对应用性研究缺少关注,从而产生多为基础性研究成果。大部分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倾向于实践的操作性,忽略了理论研究。虽然部分科研成果实用性较高,但由于这些实用性成果没有直接用于产业开发,从而对一些理论研究没有重大突破进展。从整体水平上看,高职院校很少有技术水平较高的科研成果,比较重视应用性研究而忽略基础研究,这就导致科研水平不能朝纵深方向发展。

(3)科研成果转化资金不足。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对科研投入较少,而由于经费的不足,使得很多项目无人做,很多经费可能只在项目开发初期就用完了,项目中期成果转化的经费几乎没有,这就造成只对一些投资小的项目研究,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大多产生于一些小规模的项目,经费问题也成为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障碍。

1.2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分类

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根据一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学或者科研机构编制的索引工具所收录的期刊,及根据一些学术指标确定的科研论文的类型,并以国家、省、市的出版社或科研机构为标准来划分科研的级别。[3]从科学研究的整体上讲,高职院校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五类: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科研课题、应用成果、技能竞赛。

(1)学术论文:学术期刊论文成果课分为四类,第一类为SCI收录的论文,第二类为EI、ISTP收录的论文、第三类为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第四类为一般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

(2)学术著作:著作可分为5类,第一类为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类为省级规划教材,第三类为一般教材,第四类为公开出版的教辅、实验实训教材,第五类为学校内部使用的教材。

(3)科研课题:科研项目可分为5类,第一类为国家级项目,第二类为省(部)级重点课题、第三类为省(部)级一般课题,第四类为国家级学会、协会课题,第五类为校级课题。

(4)应用成果:应用成果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

(5)技能竞赛:技能竞赛包括国家级,省级,院级技能竞赛。

2 如何构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系统

2.1 科研成果的管理模式

科研成果的管理关系到整个科研管理的质量,采取四级管理模式较为合理,系统用户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普通教职员工层,部门管理员层,教科研处管理员层和系统管理员层,系统管理员拥有对系统的所有权限。

普通教职员工能够对教职工自己的个人资料进行管理,并能查看相关科研动态信息,并且能够利用系统增加、删除、修改、查询自己的科研项目信息,同时能直接生成统计教职工个人科研工作量的excel表格。在申报课题方面能够上传研究课题的立项、开题、中期、结题等相关资料,只有通过教科研处的管理员审核之后这些资料才有效(图1)。

图1 教职工权限图

部门管理员权限能够新增、删除、查询、修改本部门的所有资料,统计本部门的工作量,生成本部门统计数据表格。同时能够新增、查看、修改动态公告和最新通知等信息(图2)。

图2 部门管理层权限图

科研处管理员能够对教职工的课题申报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能设置科研项目的分类和各种项目的分值,并能查看各个项目分类生成的报表。科研处管理员还能及时科研动态信息(图3)。

图3 科研处管理层权限图

图4 系统管理员权限图

系统管理员的主要任务是本系统的安装、配置、管理和维护工作,为系统的安全运行做技术保障。同时可以对用户权限进行更改,还能对所有用户账号进行新增,删除,查询,修改等操作(图4)。

2.2 科研管理系统的性能

从总体上来,一个合格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要做到以下几点:

(1)准确率。这是衡量系统性能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系统的准确率低那么在整个项目的申报过程和统计方面就会出错,从而影响整个科研项目。

(2)易用性。对系统管理?T来说,系统的安装,配置,维护操作应该是简单方便。对用户来说要易于操作,在不同的硬件环境下也要易于使用。

(3)健壮性。当系统出现错误提示的时候,用户依然能够正常使用,可以执行错误处理,系统依旧能够正常运行。

(4)安全性。安全性对于系统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已经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系统,同时要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鉴别,防止非法用户入侵系统,使系统数据库遭到破坏。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权限进行不同的操作,例如教职工用户登录后可以修改自己的个人信息和密码,提交自己的科研信息,查询科研分数,网上申报项目。部门管理员在权限上只能对本部门的人员情况进行管理,审核人员的申报信息。

(5)数据库设计。合理进行数据库的设计是保证系统能够高效运行的基础。良好的数据库要能保证数据存取效率高,数据的存储空间大,数据库系统的运行管理效率高。由于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不断有新数据的添加进来,造成数据量不断增加,这对数据库的要求就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