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力调研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竞争力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对调查企业的样本企业数据的整理报告
(一)农产品出口企业的问卷调查反馈情况
1.企业基本情况调查
本次调研向农产品企业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41份。样本企业出口额8.21亿美元,占当年全省农产品出口的27.1%;涉及企业员工总数13 262人,其基本情况的调查统计如下:
样本企业中,国有企业3家,民营企业15家,外资和合资企业23家,分别占样本企业的7.3%、36.6%和56.1%。
流通型企业2家,生产型企业39家,分别占95.1%和4.9%。
自营出口类型28家,加工贸易型12家,型1家,分别占68.3%、29.3%和2.4%。
涉及的主要产品为杂粮类4家,水海产品16家,水果蔬菜类4家,干坚果类5家,其它类12家,均为加工类企业。
企业出口规模划分:年出口额2 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4家,年出口额1 000万美元以上,2 0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15家,年出口1 000万美元以下的12家,占比分别为34.1%、36.6%和29.3%。
2.出口综合情况调查
因汇率变动影响企业销售净利润总计7.2亿元,影响现金流量1.99亿元,影响当年出口26.51亿元(折美元3.46亿美元,按2007年平均汇率7.656计算)。
受人民币升值影响,41户企业中,7户在2007年已亏损,占样本企业的17%;如果人民币再升值,预计2008年1~6月的利润“一栏中,有13户企业预计会亏损”,占样本企业的31.7%。
3.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与行为调查
在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方面,选择“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开拓销售渠道影响”弊大于利的29家,占71%;选择“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出口调整贸易结构影响”利大于弊的26家,占63.4%;选择“人民币升值对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影响”利大于弊的只有8家,仅占19.5%;选择“人民币升值对传统产品企业的影响”弊大于利的31家,占76%;选择“人民币升值对基础薄弱的农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影响”弊大于利的多达35家,占85.4%。
企业行为调查方面,对“企业是否会趁人民币升值扩大海外投资的”,选择会的只有4家,不会29家,没考虑的8家;对“哪种汇率调整企业更能接受”,64%的企业选择“一次性调整相对稳定”;对“人民币继续升值,企业是否考虑放弃对外贸易业务”,选择不放弃的16户,占到24.4%,选择放弃的23户,占56%。
(二)机电产品出口样本企业调查问卷的情况反映
1.企业基本情况
本次对机电产品出口调查的样本企业共计66户。其中:企业性质方面,民营企业30户,外资及外资合作企业27户,国有企业9户,分别占被调查企业的45.4%、41%和13.6%;出口形式方面,自营出口36户,加工贸易出口12户,分别占样本企业的54.5%和18.26%;出口产品种类方面,成套装备出口的28户,单机出口的22户,零部件出口的10户;企业类型方面,63家为生产型企业、样本企业2007年出口额51.19亿美元,出口额占全省机电产品出口值的57.23%。其中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出口额分别占样本企业出口额的5.1%、87.2%和7.7%。
2.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出口的综合影响(见下表1、表2、表3)
3.其他因素对出口的影响
在汇率、产品价格、反倾销及其他因素中,31户企业选择汇率因素,23户企业选择产品价格,1户企业选择反倾销,2户企业选择其他项。选择汇率因素和产品价格因素的分别占到47%和35%。其中,选择汇率因素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近50%。
在“2007年包括汇率在内的各项因素对出口销售成本的变化影响程度”一栏中,27户企业选择了汇率因素,4户企业选择了退税率调整,26户企业选择了原材料价格变动,5户企业选择了人工成本调整。其中在选择汇率因素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15户,占比达到56%。
在选择“原材料价格变动”因素的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占比达到62%(16户),其次为民营企业(5户)占比达到19%,国有企业排位再次。
4. 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与行为调查
在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方面,选择“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开拓国外销售渠道”弊大于利的企业38户,占58%;选择“人民币升值对外资进出口企业在华追加投资或进行再投资的影响”弊大于利的企业20户,利大于弊的11户,其它为“没影响”或未予填列;选择“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企业调整贸易结构的影响”利大于弊的11户,弊大于利的18户,无影响的13户;“选择人民币升值对反倾销等贸易摩擦的影响”利大于弊的企业26户,弊大于利的4户,无影响的12户,其余未填列;选择“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的影响”中的利大于弊的25户,弊大于利的16户,无影响的13户;选择“人民币升值对传统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影响”中的利大于弊的10户,选择弊大于利的31户,选择无影响的10户。民营企业选择弊大于利的企业占填列企业的61%。
企业行为调查方面,选择“会趁人民币升值扩大海外投资”的8户,不会的14户,没考虑的34户。没考虑占填列企业总数的61%;选择“缓慢渐进,小步慢跑升值”的企业49户,占比78%。选择“一次性调整,相对稳定”的14户;选择人民币兑美元继续升值,企业会放弃外贸业务的16户,占被调查样本企业的24%,其中民营企业12户,占被调查的民营样本企业数的40%。外资合资企业4户,占被调查的外资合资样本企业的14%。选择不会放弃外贸业务的46户,占被调查样本企业的70%。其中9户国有样本企业有8户企业选择不放弃。民营企业60%选择了不放弃;在16户选择“放弃”的企业,选择汇率升至6.9:1时放弃的3户,选择6.5:1时放弃的10户,其中6户为民营企业,4户为外资企业,选择6.0:1时放弃的2户。民营和外资企业各1户。
(三)对钢材出口企业调研情况的综述
1.2008年上半年,钢材出口价格一涨再涨,钢铁企业对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的反映相对平淡。近几年,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开始贬值,到2007年,美元进入了快速贬值期。美元的贬值刺激各国对钢材等主要商品的进口。2008年6月,随着国内CPI上涨和国际铁矿砂的进口价格再涨,钢材主要品种的出口价格再创新高,且出口的盈利水平明显高于国内销售的盈利水平。热轧卷板、冷轧板的出口价格均超过1000美元/吨,价格增长同比超过30%以上。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出口积极性高涨,对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的状况不再更多地关注。
2.人民币汇率升值使依赖原料进口的钢铁企业成为汇兑的受益者。随着国内铁矿资源的减少,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对铁矿原料进口的依赖性加大。辽宁省进口的铁矿砂逐年增加,到2007年已超过1 500万吨。由此,本钢集团和鞍钢集团等钢铁企业成为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受益者。
3.企业反映,当前在出口中,他们最关心的是贸易政策的稳定性,包括对部分出口产品是否可能再加征出口关税,是否会进行数量限制。同时,他们更多关心的是国际钢材价格的走势,特别是出口价格高位运行带来的经营风险。贸易摩擦的增多,也是钢铁企业关注点。
综上所述,钢铁企业对人民币汇率升值之所以反映比较平淡,主要是因为当前国际市场钢材价格高位运行,出口利润率明显高于国内市场,企业出口效益突出所致。
二、我省汇率制度改革以及当前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贸易影响的分析
(一)出口增速逐渐受到抑制,进口增速趋向逐年提高
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是基于以下4方面的表现:
一是出口的增幅变化。2005年至2008年前7个月,辽宁省的出口同比分别增长了20.8%、20%、24.72%和18.5%。虽然2007年在人民币汇率累计升值了13.39%的情况下,辽宁的出口增幅不降反升,表面上看,背离了汇率水平变动与贸易发展之间变量关系的常理。但如果深入分析,出口受到抑制这一现实仍然存在。2007年,辽宁出口实际高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机电产品和钢材出口的高速增长,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了34.3%,钢材出口同比增长31.5%,两项对辽宁出口增幅的拉动就达到了12个百分点。相比下之,辽宁省的原材料和资源类产品负增长在持续加大;纺织品服装类产品和农产品出口的增幅继续回落,分别比2006年下降了2.1个百分点和7.9个百分点。虽然机电产品出口实现了高增长,但其当年的增幅较2006年增幅还是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因此,仅是机电产品和钢材产品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高增长所拉动的地区贸易增长,并不能说明出口受到抑制这一现实状况的不存在。2008年辽宁省出口增长受到了极大的抑制,今年前8个月,辽宁出口虽然同比增长了18.5%,但纺织品出口的增速继续在下滑,机电产品出口的增幅仅达到22%,同比减少了13.2个百分点。农产品的出口增长仅实现了11%,增幅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可见汇率升值强度的增加对我省出口的抑制能量仍在持续增大。
二是从样本企业反馈的数据分析。由于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上升,到2007年影响辽宁省农产品样本企业的出口3.46亿美元,影响机电类样本企业的出口16.11亿美元。预计2008年1~6月影响辽宁省农产品样本企业的出口6.34亿美元,影响机电类样本企业的出口28.6亿美元。这些数据从侧面证明了辽宁省今年出口增长之所以困难重重与人民币汇率升值有直接关系这样一个现实。
三是随着3年来人民币汇率的逐步升值,对出口的抑制效能还在不断加大。近10年,中国的出口像一辆高速飞奔的火车,在外向型经济和汇率高估作用的推动下,以从未有过的高速度行驶。这种高速行驶所产生的巨大惯性,并不会在汇率制度改革一出台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初期就会嘎然刹住。汇率的传导机制也决定了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下降将经历一个过程。样本企业的数据证实了这样一个原理。机电产品类企业提供的数据表明,从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值,其对出口的影响也在逐年加深。每年减少出口依次为6.44亿美元、7.02亿美元、16.1亿美元。预计2008年1~6月将达到28.6亿美元。而那些中小型农产品出口企业,不仅仅要面临着汇率持续升值对经营的冲击,还有更多的困难迎面而来。
四是进口增速在逐年提高,但进口产品的结构并没有明显变化。2005年至2008年7月,辽宁省的进口增速分别达到13.2%、14.2%、20.32%和34.1%。进口增速逐年提高。2008年前8个月的进口增幅不仅大幅提高,且超过出口增幅15.6个百分点。可见人民币汇率对贸易的传导机制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能。然而,这种进口贸易高速增长的动力,并非主要来自政策制定者设想的重大装备和技术进口的扩大上,进口产品的基本结构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二)美元大幅度贬值,使出口统计掩盖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对贸易冲击强度的真实性
根据大连海关提供的情况,我国目前海关出口统计的计算方法是按照出口企业报关单的外币币种与当日美元与其币种的汇率,直接折算成美元加以统计。2007年美元对欧元、英镑和日元分别贬值了17.7%、12.3%、6.1%,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升值或贬值都将对出口统计发生影响。在我国,虽然贸易结算货币中,美元依然占较大的比重。但是欧元、日元、英镑等可兑换货币在出口结算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特别是近几年,在人民币兑换美元大幅度升值和美元不断贬值过程中,出口企业为规避汇率风险、在出口成交中积极寻求以美元以外的其他货币为结汇货币。一些企业还常常在出口成交中通过用美元与欧元等其他外汇“混合组价”方式来减少汇率风险。我们通过对一些外贸公司以及一些出口国际市场需求较旺产品的企业的调查发现,欧元、日元等外汇的结汇量有明显上升。因此,在我国海关的出口统计中,这些对美元升值的外汇折算成美元时,由于美元对这些货币的贬值,会增加我国以美元为统一计量单位的海关出口统计额,形成出口统计中的“虚高”现象。
另外,近两年美元大幅度贬值也会形成我国海关出口统计的“虚高”现象。随着美元的贬值,其作为国际贸易支付手段的支付能力随之下降。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就会由于这一因素的变化而提高,也就是说在一定的产品交易价格中,购买者必须以支付更多的美元来补偿美元贬值对出口产品的“价值”损失,这也会使我国海关出口统计表现出“虚高”。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海关出口统计的虚高,虽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还不能作出定量的分析,但它在某种程度上会掩盖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国出口产生的冲击强度的真实性的实质是存在的。
(三)不同产业对当前人民币汇率水平承受力的差异性
企业对人民币汇率升值承受力的差异性是由复杂且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般而言,企业承受力的强弱除了受行业特点、国际市场供需关系、进出口占经营的比例、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等因素影响外,根本的还是市场占有率和产品价格(成本)的相对优势这两个要素。出口价格是产品成本的价值转移,而在价格的相对优势中,企业的技术含量是形成相对利润的最主要的竞争力来源。这种竞争力又恰恰是企业应对汇率升值的最主要支撑点。通过对样本企业的调查,可以发现,在外部环境相同条件下,企业产品成本中包含的技术价值转移程度越高,对汇率升值的承受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在辽宁,农产品出口对汇率升值的承受力为最弱。辽宁省农产品的出口结构是以原材料加简单整理和粗加工为主要特征。在价格的组价中,主要是原辅材料价格加上人工成本,技术价值低。因此,薄利和高度依赖市场价格走势是其产业当前最重要的出口竞争力所在,因而对汇率升值的承受力也最弱。2007年,全省以加工贸易方式开展的大量鳕鱼加工,因汇率问题使成本无法接受而全部退出市场。辽宁省水海产品出口的重点地区丹东市水海产品出口企业也因承受不了人民币汇率的一升再升而出现全地区性的负增长。
与之相反,我省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虽然也在承受着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较大压力,一些企业的出口也有萎缩,但总体上仍维持着较好的经营规模。有的企业甚至还实现了高增长。这种承受力的差异性,可以通过样本企业反馈情况的对比反映出来:一是机电类样本企业在选择各种因素对出口销售成本的影响时,只有27户企业选择了“汇率因素”,仅占样本企业的40%。而农产品样本企业选择此项的占31家,占比达到了76%,与机电产品类样本企业的选择比重多出了36%。二是机电产品类企业在选择人民币继续升值,将会放弃外贸业务的只占样本企业数的26.2%;而农产品类的样本企业选择此项的企业比重占样本企业的71%,差异性更加明显。三是同属机电类产品出口企业,由于技术价值含量的高低,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承受力也有差异。如电讯设备零件、电动机虽属机电产品类,但由于大多为传统的出口产品,其新技术开发的价值含量较低,在人民币升值的冲击和人工成本上升的双重夹击下,出口出现下滑。相反,沈阳机床厂的组合数控机床,由于拥有德国的专利技术,在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的状况下,出口仍然连续3年持续增长。预计2008年的出口增长将超过60%;大连造船厂由于拥有制造海上活动式钻井平台新技术,2007年的出口增长超过了80%。由此可见,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各行业、各类别乃至行业内部之间的企业承受能力的差异性更加凸现。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下去,这种差异性将继续分化。
钢铁行业同样存在着对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承受力的差异问题。但是,此次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对钢铁行业承受力的考量处于特殊状况下。在国际钢材市场需求旺盛,价格逐年上涨和美元大幅度贬值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冲击几乎被抵消。加上人民币升值对其进口带来的汇兑收益,其产业对汇率升值承受力的考量也就难以把握。应当说,这只是特定时期、特殊环境下产生的暂时现象。如果对钢铁行业出口进行深入分析,钢铁企业乃至行业内企业之间对汇率升值的承受力的差异性依然存在。2007年,我省以建筑钢材为主导出口产品的北台钢铁集团,就是在汇率升值以及关税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出口出现了负增长。这与出口热轧卷板、冷轧板、船板、彩涂板以及重轨等深加工产品的鞍钢集团、本钢集团依然保持出口高速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多数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出口成本已到临界点
从辽宁省的农产品出口企业状态分析,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出口企业以中、小型民营企业占主体地位;二是出口企业处于资本积累偏弱,企业净资本积累偏少,设备加工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状态;三是大多数出口产品尚处于简单加工、挑选整理或粗加工的工艺水平,仍属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四是对农业产业和劳动力就业涉及面广,与农民增收和地区就业关联度较大;五是与其他行业相比,整个产业的开放度仍有较大差距,其产业竞争力甚至比纺织服装行业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还要弱;六是整个产业正处于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兴旺时期,投资者、经营者和广大农民对通过扩大出口,积累资本,增加财富的期望值较高,寻求发展的愿望迫切。由于多数农产品出口企业具有以上几个主要特征,汇率变动水平与产品国际竞争力两个变量紧密关联的常理就决定了这些企业的竞争力受汇率升值的影响就会更加直接,更加紧密。
(1)样本企业反馈情况
首先看汇率升值对出口利润的影响。自2005年7月至2007年,因汇率升值使样本企业减少销售净利润7.24亿元,按户均计算,平均每户累计减少净利润1 750万元。经统计,全部样本企业区间全部出口在16亿美元左右,样本企业每美元出口则平均减少净利润0.46元,按2007年人民币汇率计算,每美元出口减少的利润相当于利润额的6.01%。这种描述,至少可以说农产品样本出口企业在其他条件均不变的条件下,出口农产品的每美元必须有超过6.01%的平均利润率,否则将可能产生亏损。如果考虑到企业利润总额与净利润之间的应交税金,出口每美元的平均利润率必须更高。应当说,对于大多数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发展状况看,要达到这样的平均利润水平是并不容易的。我们在与企业交流时,企业普遍认为,5%的利润率已是很理想的订单了。
其次,在调查问卷中,有19户企业预计如果人民币再升值,将在2008年产生出口亏损,占到样本企业的46%。这样的比例明显偏高,说明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在汇率升值中被吃净。
再次,在问卷中有56%企业选择了“人民币继续升值,将考虑放弃对外贸易业务”这种无奈的消极态度,其中81%的企业把人民币汇率选定在6.5:1的水平上。
最后,由于利润的下降,引起了企业现金流的下降,虽然不到2亿元,并不算多,但对于这种发展水平的企业,户均减少500万元的现金流,必然衍生出融资困难这一实际问题。而现金流和信贷支持又恰恰是农产品出口企业经营中最大的瓶颈。收购资金不足,现金流不足,足以把企业拖垮。
(2)通过企业了解到的现实情况
如前所述,2008年,辽宁省的农产品出口正陷入10年来不曾遇到过的困境。不仅表现在前8个月出口增长乏力,除了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因素外,资金不足、出口检验、人工成本上升以及水、电、运费涨价过快等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出口企业悲观情绪,盲然不知所措的惶恐情绪正在蔓延。甚至是那些近几年来在地方财政支持下,一直加速成长的企业也因汇率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出口出现下滑。企业反映,汇率升到这个水平,有单的作不了,差不多够得上的,因不知汇率还会升到什么水平而又不敢接。虽然企业也想通过金融工具进行汇率避险,无奈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太苛刻。除此之外,资金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收购和生产资金不足,而银行(市、县级)偏紧的信贷政策使企业寻贷无门。这两大因素,已经成为目前多数中小农产品出口企业甚至一些骨干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
通过以上分析,基本可以将目前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发展状况做出描述:农产品出口企业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影响下,利润空间已十分有限,出口换汇成本已到临界点。特别是进入2008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在上半年的再次快速升值,汇率问题给农产品出口企业正常健康的贸易发展已带来了实质性的冲击。加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困扰,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始面临着重大决策调整与企业生存方式的抉择。
(五)仅靠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难以解决贸易顺差问题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集中表现在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上。巨额的贸易顺差不仅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带来了压力,而且也对我国对外贸易事业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矛盾。中国的贸易顺差形成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其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中国多年来实行的鼓励出口战略,建立起巨大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为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正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在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伴生出这种失衡现象。准确地说,近10年来,在我国对外贸易由快速发展逐步走向过快发展的过程中,人民币汇率的低估和地方政府千方百计推动出口的行政干预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地方政府过多关心出口增长与GDP增长这一政府“政绩”的关系,轻视、不注意进口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长远发展的关系的基本态度,使进出口失衡进一步加剧。笔者认为,进行贸易政策调整和汇率政策的调整是必要的,但不应当过高地依赖用人民币持续大幅度升值的手段来解决。
(六)短期内的人民币持续大幅度升值,无法解决出口产品结构调整这一重大课题
按照一般的贸易与产业发展理论分析,一国的出口产品结构是由该国的产业结构决定的;产业结构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是贸易结构与发展水平的基础。国内的粗放型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主要结构特征: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土地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领域。为了改变这种结构,多年前,我国就提出了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外经贸发展战略,并通过品牌扶持,财政政策促进等多种有效措施加以推动。这一战略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高速增长,使其占出口的比重连年提高。但是,其出口产品的主导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究其原因,根本性的问题还是决定我国当前出口产品结构的经济结构。另外,几十年来积累起来的发展定式思维,习惯性的增长方式,特别是地方领导对增长“业绩”的渴求,巨大的经济集团的利润再分配,既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本积累过程与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及国际环境等诸多条件的约束,也客观上决定了这一转变和升级过程是一个艰难、复杂和需要时间的历史过程。汇改3年以来,还没有数据能充分地证明转变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这一改革目标取得了哪些明显的成效。笔者认为,把汇率政策作为调整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工具,并采取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的强力手段来达到快速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这一重大战略性目标,是不现实的。
三、汇率政策与企业应对措施的思考
(一)对外贸易政策调整应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人民币汇率政策应在增加浮动的基础上保持基本稳定
当前,我国的出口企业不仅仅是面临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带来的压力。国内CPI的上涨,用工成本的上升,贸易政策的从紧调整等多种不利因素,同时制约出口企业发展,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甚至建国以来从来没有经历过的。虽然这些政策的不断约束可以抑制出口,并推动进口,从而使外汇顺差减少,缓解我国国际收支的不均衡,减轻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但这样下去,会使出口企业生产受到破坏,使我国经济社会的细胞受到大的损害。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的制约,一旦我国出口市场丢失过多,企业生产与经营受到的打击过重,我国对外贸易未来的发展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仍然坚持人民币持续单边升值不仅仅是不利,而是有害。另外,我国的GDP增长的结构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对出口增长的依赖性,如果出口过快下滑,会增加我国的经济滞胀风险。这不仅仅是我国对外贸易是否能实现科学稳定发展的问题,也是我国经济能否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现阶段人民币汇率政策应在增加浮动特性的基础上保持基本稳定。这正如中国古人治水之策,可疏而不可堵。
(二)发挥政策导向和聚集作用,加快创新体系的建设
对加快我国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当前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国家在政策上,不仅是一般号召或给予支持。通过加强贸易政策、汇率政策、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的相互协调,切实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的有效机制。通过政策聚集作用,像当年扶持出口那样扶持企业创新项目,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产品升级的主体。对此,为了节约推动工作的政策“成本”,可以先采取有选择、有条件的示范试验。虽然提出这样的思路,或许会使人有“远水不解近渴”之感,但在目前维持人民币强度升值的价值基础已发生明显变化的形势下,发出这样明确而有实际动作的信号,不仅对减轻人民币汇率持续再升值的压力,坚定企业做强出口贸易的信心有着现实意义,而且对中国经济的今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提高竞争力是出口企业增加承受力的根本之路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无论是何种企业,在什么情况下都会面临市场环境对企业承受力和竞争力的考验。企业的承受力面临的是生存问题,而竞争力则是发展问题。承受力是竞争力的基础,竞争力则是承受力的条件。对我国出口企业而言,2005年汇改以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今年以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全球和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贸易摩擦增加,而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资金成本上升以及宏观调控政策偏紧的相互共同作用,进一步放大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出口企业要应对这种环境,仅仅采用金融工具避险,进一步压缩经营成本等一般性的技术手段已远远不够。企业要应对市场和政策环境风险,增加其承受力,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是最根本的出路。这应突出以下两点:
一是面对压力挑战,企业合纵连横是必须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国产业最具竞争力的发展模式。而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是以资源最优化组合和进一步细化分工合作为主要发展特征。这种资源组合不仅包括企业以重组、兼并、互相参股等方式的资本组合,而且还包含了经营管理模式、营销决策、重要资源以及劳动力调配的组合。通过这种组合,形成行业集中度高、优势资源互补、加长产业链和避免相互竞争,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增加企业应对市场竞争风险和政策环境风险的回旋余地,从而以最大便利获取自己的资源,降低企业整体价值链的成本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客观上会迫使企业实现企业间这种合纵连横的战略选择,而且中国对外贸易未来的发展也要求出口企业必须作出这种选择。
二是再造出口企业价值创新。创新是微利时代获取较好利润的法宝。首先,创新的内涵不仅包括技术、产品的创新,也包括了管理模式、营销决策、经营理念等多方面的创新。企业必须要由成本战略转向技术和服务战略,注重技术创新和更完善服务的提供,并加快实现从“原产地加工”到“原产地设计生产”,再到品牌经营的升级。其次,有实力的出口企业应抓住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有利时机,到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生产加工基地,进行跨国资源配置,开辟多元化市场。生产初级产品和常规产品的出口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中、西部资源、劳动力成本以及当地政府政策的成本优势,通过资本重组、兼并、产品生产转移等方式,扩大企业的发展空间。再次,出口企业必须实现“我生产什么”到“我有什么核心技术”的价值观念转变。在商品经济越来越发达的当代,生产什么并不是价值转移并实现价值增值最有力的企业竞争力,而拥有什么核心技术,采取什么“创新”则是创造企业发展空间的核心价值。当然,基于我国出口企业组织结构多层次、产品多元性,且中、低端产品过多的现实特点,要真正实现这种价值创新还需要走过一段艰难的路程。但是人民币汇率升值这一实际压力,已告诉我们的企业家,只有加快企业“价值”创新的建设步伐,才是最有效的应对之举。
课题组组长:林国军 辽宁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课题组副组长: 姚建华 辽宁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课题组成员:王觉 东北财经大学
张华 辽宁省对外贸易学校
姜明群中化辽宁公司
葛 伟辽宁佳益五矿股份有限公司
段敬东辽宁时代集团公司
郭鹏任辽宁对外贸易会计学会沈阳分会
篇2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其重要性日益突出。本文在整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本国企业实际,对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和理论进行综述和分析,并对我国企业提升竞争力进行了探讨,以求为我国企业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内涵;竞争力理论;评
一、竞争力的内涵
美国《产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报告》中指出,企业竞争力是指“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李显军,2002);其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的表现形式来分析企业竞争力内涵的。张志强、吴健中(1999)认为,企业竞争力实际上是一个通过比较而得到的相对概念,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企业现实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潜在的、未来可能拥有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将潜在竞争能力转化为现实、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其主要是从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角度展开,侧重于企业外部竞争环境。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金碚(2004)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品或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和条件。开始从外部竞争环境、内部资源和自身能力综合的角度定义竞争力,且越来越关注企业如何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本文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多层次含义综合性的范畴,即企业竞争力就是企业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同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合理地将所拥有的资源转化为产出的能力,以占有更多市场,创造价值,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等,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二、竞争力理论
(一)基于产业结构分析的竞争战略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教授(1980),其竞争力理论主要从竞争战略理论阐述了企业在产业内部如何进行定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取得更高的收益。波特认为,在产业环境中存在着五种基本力量: 市场上同业竞争者的力量、潜在入侵者的力量、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买方的议价能力。企业如果想在同行业内形成并获得战略优势,首先必须进行准确定位,然后充分利用这五种基本力量之间的关系,并推动这几种力量向自己有利的方向转变。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波特竞争力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三种基本战略丰富了企业竞争力来源的系统思想,价值链分析为企业竞争力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当然,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也有一些缺陷,例如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培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价值链理论只是从表面上来解释企业竞争力的差异化来源,并没有给出具体原因的解释,同时还忽略了政府政策和创新机制对竞争力的影响等。
(二)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维纳菲尔特(B. Wemerfelt)(1984)提出“企业资源基础论”,他是资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除了他之外还有格兰特(R. M. Grant)和巴尔奈(Barney)等代表人物。他们认为企业内部的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积累的知识性资源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所拥有资源的质量或者通过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使用资源来获得竞争优势,并且当这种资源难以模仿和替代时,企业就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这一理论将企业看作是异质的,并强调就是因为企业拥有异质资源才能够获得竞争优势,才使企业能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服务于市场和顾客,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顾客价值。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单纯地凭借其所拥有资源并不能保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也存在诸多缺陷,例如没有考虑环境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忽视了管理职能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等。
(三)基于能力的竞争力理论
1、钱德勒的组织能力理论
崇尚“看得见的手”的美国管理史学家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Alfred D. chandler,JR.)(1994)是组织能力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的观点认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是组织能力,认为组织能力是企业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获得的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技能,是从企业内部组织起来的物质设施和人的能力的集合。组织能力来源于企业对这三个方面的投资:第一是为了扩大生产而进行的技术设施设备投资,以使其能充分利用技术所具有的潜在的规模及范围经济;第二是为大规模营销进行的投资;第三是为有效的开展生产活动、营销活动而对管理进行的投资。
2、普拉哈拉德的核心能力理论
关于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最早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飞利浦.萨尔尼科在进行领导行为的分析时就曾经提出过企业特殊能力的概念。早期时候的特殊能力主要强调了一个企业比其他企业做得更好的因素。之后,企业特殊能力的概念不断变化和发展,人们逐渐把其理解为企业活动,尤其是指竞争或维持变革组织的能力。到了20世纪90年代,关于企业特殊能力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了,其中尤以普拉哈拉德(Prahalad,C.K.)和哈默(GHamel)(1990)的核心能力理论最为著名。核心能力理论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①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
②能力是对企业进行分析的基本单元。
③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
④积累、保持、运用核心能力是企业的长期根本性战略。
3、斯托克的基于流程的能力理沦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斯托克、伊文斯和舒尔曼(1999)认为,成功的企业极为注意行为方式,即产生能力的组织活动和业务流程,并把改善这些活动和流程作为首要的战略目标。每一个企业都必须管理一些基本业务流程,例如新产品的实现,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从营销到订货,从顾客订货到实现产品价值。每个流程都在创造价值,每个流程也都要求部门间协调配合。所以,尽管每个部门都可能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但是关键还在于如何管理和协调这些活动,使之形成竞争能力。
三、结论
我国的竞争力研究起步较晚,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国内学者应该结合本国企业的发展实际,深化和丰富竞争力理论知识,使之更加具有实践性,让国内企业将竞争力理论运用到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进行自身优化,获得竞争优势。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理论和实际结合,要深入企业调研和研究获得一手资料;二是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其竞争力不同,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竞争力指标体系,帮助企业识别和评价自身竞争力;三是注意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企业不能直视单纯想要效益,而应该在科学分析竞争力的同时,关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可持续竞争力。(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本课题得到贵州大学创新基金支持,课题编号(研人文2013016).
参考文献:
[1]李显军.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57-60.
[2]张志强,吴建中.企业竞争力及其评价[J].管理现代化,1999(1):24-25.
篇3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企业竞争力
一、劳动价值论原理的基本内容
(一)商品二因素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表示想交换的商品之间有一个等量的共同的东西,即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与商品体现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二)劳动两重性
劳动的两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即具体的劳动。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是抽象劳动。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来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并不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一种商品只有同时具备了使用价值和价值才能成为商品,才能在市场中进行交换。
(三)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主要指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基本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由于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价值规律必然起作用,它可以激发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最后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四)竞争理论
在竞争理论中,市场价格的基础是市场价值。供求与市场价格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供求决定市场价格,那么另一方面,市场价格或者说市场价值又决定供求。在供给和需求上存在着两种关系: 第一,单纯的商品货币关系即买卖关系;第二,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在第二种关系中,供给代表生产者总和,是一股市场力量;需求代表消费者总和,是另一股市场力量,竞争就是这两股力量发生作用的过程,竞争的作用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生产者采用先进技术,从而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获得超额利润。
二、利用劳动价值论原理指导企业提高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指的是,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企业通过培育自身资源和能力,获取外部可寻资源,并综合加以利用,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性能力;在竞争性的市场中,企业竞争力指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品和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提高企业竞争力,就是要使企业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在市场上生产比竞争对手更多的财富,通过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再认识,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重要指导作用。
(一)从使用价值上看,把握好市场需求
在劳动价值论中,马克思指出,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否则,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是没用的,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能形成价值。而企业的主要社会功能是生产商品并出售给消费者,要想使生产商品的劳动能够形成价值,其前提条件是企业就必须要生产出能够满足消费者所需的使用价值的产品。因此,企业要想生存,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应该生产满足消费者偏好的产品,具体而言,企业应该进行广泛性的市场调研,把握好市场需求,了解不同消费者的差异性需求,有目的的进行生产,才能生产出对社会有用的使用价值,从而才能实现所生产商品的价值。这是提高企业得以生存的最基本要求。
(二)从价值量上看,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超额利润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一件商品价值的多少取决于全社会所有生产该商品的劳动耗费的平均值,即价值量的多少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对于企业而言,不能认为自己生产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越长,其价值就越大,相反,个别劳动时间超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企业将会因为其个别商品价值高于市场价值即企业个别定价高于市场定价而卖不出去,或者亏本出售,其结果是企业必然亏损。因此,企业的正确选择应该是缩减个别劳动时间,使其个别产品价值低于市场价值,从而以低于市场价格出售产品,进而获取超额利润。于是,这就牵扯到劳动生产率的问题。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因此,必将刺激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求降低个别劳动耗费,谋求较高盈利,这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从商品流通上看,顺利实现商品价值
在商品流通中,马克思指出,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社会分工使商品所有者的劳动成为单方面的,又使他的需要成为多方面的。正因为这样,他的产品对他来说仅仅是交换价值。这个产品只有通过货币,才取得一般的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而货币又在别人的口袋里。 为了把货币吸引出来,商品应该证明自己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但马克思又指出,分工是自然形成的,而社会对一种商品的需要是有限的,如果他的竞争者已经满足了这种需要,我们这位朋友的产品就成为多余的、过剩的,因而是无用的了” 。这样,商品转换为货币就出现了更大的困难,企业也因此具有了市场风险。因此,为了防止这种风险,企业要避免生产过剩,并且,我们还要注意的是关于生产过剩的另一种理解:若一个企业生产某种商品的每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都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如果这种商品的社会生产总量超过了社会需要,即生产过剩,那么生产所耗费的总劳动时间超过了社会需要,等于说每个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都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企业会出现亏损;即使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整体产能的过剩依然会使企业的利润率降低。因此,商品得以出售,顺利实现价值,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张伦书:《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问题与对策》,《科学社会主义》,2001(3)。
[3]鞠杨:《对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识》,《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5)。
篇4
1 引 言
辽宁省科技型小微企业具有高技术性、高创新性,是一类具备灵活的管理机制以及强有力的市场应变能力的企业。可是,我省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成长状况让人堪忧,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成长评价指标相关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研究辽宁省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 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影响因素分析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普遍认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企业与市场关系。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综合实力、企业竞争力、企业管理者能力。
3 辽宁省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构建
对辽宁省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成长性进行评价,首先需建立一套评估指标体系,然而,过去对企业的评估主要是采用财务指标,但是在今天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单纯采用财务指标对企业的评估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它不能反映当前创造价值的活动,也不能反映未来前景,鉴于此,在文献研究和系统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下列指标体系:
(1)主营业务成长率。主营业务利润是反映一个企业主营业务获利能力的关键指标。在科技型小微企业当中,由于其科技程度及企业规模的限制,主营业务获利的能力对于企业的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表明企业每单位主营业务收入能带来多少主营业务利润。
(2)净资产成长率。净资产的增长,可有效反映出企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规模。净资产增长率是指企业本期净资产总额与上期净资产总额的比率。净资产增长率可反映企业资本规模的扩张速度,是衡量企业总量规模变动和成长状况的重要指标。
(3)员工成长率。员工工资的增长幅度是衡量某一企业成长发展的要素之一,可有效反映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程度,也可从侧面反映出企业近些年的成长情况。
(4)销售收入成长率。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率是反映一个企业本期与上期销售收入的成长程度。可有效反映出某一企业市场扩张速度,是评价某一企业成长状况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4 辽宁省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与成长影响因素相关性实证研究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辽宁省科技型小微企业为调研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书面发送问卷250份,回收243份,回收率为972%,其中有效问卷165份,有效问卷率为649%;通过电子邮件发送问卷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43份,有效问卷率为86%。本研究采用的分析软件为SPSS15。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企业的成长性评价指标与成长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分别进行分析,得出企业的成长函数,比较不同成长要素特征下企业成长函数的特点。对辽宁省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成长性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在研究中,主要采用综合指数法来进行指标的量化,即将量纲不同的大量数据指数化,取得标准化数据具体做法是:把要量化的统计指标与该指标的平均水平作比较,根据比较的不同层级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每个指标的最高分值为5分,最低分值为1分。
(1)主营业务成长率对企业成长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从结果来看,第一类企业的主营业务成长率主要受到内部综合能力和市场关系因子的影响。对照Beta值,可以得出内部综合能力因素对主营业务成长率最为重要,然后依次为市场关系因子,企业竞争力因子,宏观因素和企业管理者能力因素。
(2)销售收入成长率对成长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可以得出模型:
Y2=-0337+0029X1+0179X2+0155X3+0052X4+0016X5
从结果看,企业的销售收入成长率主要受到市场关系的影响。对照Beta值,可以得出市场关系对销售收入成长率最为重要,然后依次为内部综合能力因素,企业竞争力因素,宏观因素和企业管理者能力因素。
(3)员工成长率对企业成长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可以得出模型:
Y3=-0453+0032X1+0049X2+0115X3+0072X4+0113X5
从结果看,企业的员工成长率主要受到内部综合能力的影响。对照Beta值,可以得出内部综合能力因素对员工成长率最为重要,然后依次为企业管理者能力因素,企业竞争力,市场关系和宏观因素。
(4)净资产成长率对企业成长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可以得出模型:
从结果来看,企业的净资产成长率主要受到内部综合能力因素的影响。对照Beta值,可以得出内部综合能力因素对净资产成长率最为重要。然后依次为宏观关系,市场关系,企业竞争力和企业管理者能力因素。
篇5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 人才资源 企业文化 质量管理 战略 创新能力
本文着重强化影响企业竞争力的诸多要素,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循着良性的发展轨道健康发展,在市场竞争中永立不败之地。
企业竞争力就是能够使企业以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推出各种各样产品的一系列能力。它涉及到了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我们只有从它的基础入手,建立一个科学合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企业文化、质量、战略、创新能力等的管理上。
把人力资源、企业文化、质量、战略、创新能力等方面更科学合理体现出来的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不断壮大,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一)人力资源的管理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靠人推动和发展。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完全取决于全体从业人员的智力、素质、潜力和创造力,这也是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人力资源的管理:第一用人的原则。首先要德才兼备、择才而用,其次扬长避短、充分信任,再次要竞争用人、流动性用人。“人挪活,树挪死”这是句俗语,企业在用人过程中需要注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部门壁垒,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让人才做合理流动,让人才在各方面学习,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发挥作用,这也是一种培养全面人才的手段。第二用人的激励机制。激励的原则要公平,要客观实际,要适时。不公平影响职工的情绪,降低工作积极性,甚至会离开企业组织。不客观实际,就不能将激励达到好的效果。激励的适时,会使被激励的者情绪更加饱满,工作热情更高。第三要想法留住人才。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想要一个企业的发展,不光是引进人才,更应该留住人才。在很多职工心目中,报酬可能会占很重要的地位,以高报酬满足要求,才能留住具有才华的人才。也可以建立共同体,采用一定的制度,促使员工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留住人才。员工被委以重任,就会使员工有一种被认同感,自身价值得以实现,自然会留在企业。福利制度是否良好,是很多选择公司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作为企业新型的领导者就要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配置,发挥“保健因素”的积极作用,有效的激发人力资源管理的无限力量,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 企业文化的管理
企业文化在企业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的凝聚力和激励作用,它能凭借一股无形的引力让企业全体员工团结在企业管理者周围,从而使整个企业上下士气高昂、意气风发,使得企业的发展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要想建立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应该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是企业领导层要转变观念,以新的观念、眼光和要求去选拔、评价和配置、使用人才。随着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越来越需要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人才来打理。第二是加大培训投入力度,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规划和设计一套与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培训体系,通过培训使员工真正树立起现代管理意识,促进员工素质不断提高。第三是把企业文化融于企业内部管理之中。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彻底抛弃“人治”的做法,强调按纪律、制度办事,每件事都形成清楚的业务流程规范,人人都以此标准而行。同时确立着重纪律与管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第四是尊重员工,向员工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使人的显性智能和隐性智能更多地发挥出来,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第五是要注重用统一和谐的“感情管理”代替传统的“合同管理”。感情投资的直接收益是密切企业中人与人、职工与企业的感情关系,树立群体精神,激发和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元气,是企业竞争力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其在本质上所反映的则是企业生产力成果的进步程度。
(三)质量的管理
企业生命力的来源就是质量管理,它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好质量管理,企业才可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竞争力才可能稳健增长。推动质量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就要塑造企业的质量形象,而质
量形象是一项具有高艺术和技术性的工作,在沟通信息、交流信息、传播信息中充分利用一系列的组织方法和传播手段与技巧,通过连续不断、有步骤、分阶段的进行活动,才能树立起企业的良好质量形象。
在塑造企业质量形象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质量形象是企业的公共关系的重要标志,质量形象将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形象实质上是一种反映企业与业主之间联系程度和联系性质的标志,质量形象的提高,企业就会拥有更多畅通的渠道。第二工程产品的可靠性是质量形象的基础,工程产品的耐用程度直接影响质量形象,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协作的深化,对工程产品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第三职工素质是质量形象的关键。首先是企业领导的质量意识、质量方针、近期和远期的质量目标;其次是管理人员和底层作业人员的质量思想、操作技术和操作中可控水平的高低;再次是质量检验人员的质量责任和技术素质水平;最后是质量教育情况分析。第四企业的质量精神。企业有的名气、组织有的士气、员工个人有的志气,这“三气”凝聚成一种精神——质量精神,“名气”要以质量为保证:“士气”以质量为诱因和结果:“志气”则是拿出高质量的工作绩效来谋求个人发展。
质量形象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关键,需要企业的领导者以身作则,统一部署,中层主管与广大职工配合协作,实施企业的战略和方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走向成功之路。
(四)战略的管理
如果没有一个发展战略对企业未来作出明确方向指导,不管企业的规模多大,地位多稳,却将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和经济的大变革中丧失生存条件——托夫勒,由此可见战略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加强战略管理可以从以下四点来看:第一建立更加完善的成本分析系统。成本的大小,直接关系企业的生存。每一个工程的投标,拿出前几年工程投标的标书去衡量近期要投标标准,这种成本战略的优势很明显,但随着工程的结束,市场在变化,成本的变化就不仅仅是一个小数目了,这就要进行一个详细的成本利润分析。第二加快生产工艺的革新。加强对生产工艺的改进技术创新,一些临建性质的,一些不是关键工序的,在达到应用要求上应进行低成本设计,开发低成本的制造工艺,开发更先进的,更适合我们企业发展的制造和安装工艺。第三向外扩张。现在水利工程建设企业都是面向全国投标,而且已经延伸到国外。我们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所以不能盲目投标,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第四联合竞争战略。企业联合,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一个企业的跨省作业,会削弱企业的资金流动,占用资金量较大,尤其是面广摊多的时候,分散技术力量,人员不足来回调动,必造成时间、资金上的超支。企业联合,有效的利用规模效益,使技术、人员、资金的集中更加明显,更能有效的利用资金和技术力量,也利于跨省建设的行业竞争。
我们的企业要在行业发展的状况、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进行详尽调研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按照远虚近实的原则,合理制定和实施明确的发展战略,并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做出必要的调整。
(五)创新能力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就是把生产要素按一种新的方法组织起来。这就是说把一种从来就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推动企业迅速发展。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形式,也是一个企业不断适应环境、实现自我超越的必然过程。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已经渗透到了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和各个角落。企业管理思维的源泉是创新思维,企业竞争战略的精髓是创新战略,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管理学教程》 周健临 等编着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篇6
关键词:中小物流企业;竞争;资源整合;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流业成为经济领域中最活跃、增速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2012年全年社会物流总额177万亿元,同比增长9.8%。中国在加入WTO后履行对外开放服务领域的承诺,与此同时物流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加大了物流服务这一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部分中小型物流企业在面对日益增长和日益竞争激烈的物流市场,主要表现出来的现状就是低价格竞争和同质化服务,缺乏本质性的区别,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基本相同,体现出中小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失。
1 中小物流企业竞争环境分析
1.1 竞争不断加剧
中国物流业一体化、智能化、精细化的供应链服务需求持续扩大,专业化、柔性化、个性化的共同配送需求也在快速增长。特别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和居民在购买消费时,对物流配送和快递服务的期待和要求更高。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加剧,劳动力价格大幅上升,且这种现状预计短时期内难以改变。从各类调研中,可以看出中小型物流企业的生存环境较为困难,改革升级迫在眉睫。
1.2 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在上有国内大型企业、国际跨国公司,下有众多个体工商业者挤压的夹缝中生存的中小物流企业要想发展壮大非常艰难。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使我国的中小型物流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加入“WTO”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关系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来就处于弱势的中小型物流企业与国有大型物流企业同样面临与发达国家进入我国的物流企业直接竞争的局面。同时,市场价值计付报酬的形成,人才流动越发自由,劳动成本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并且,我国多数中小型物流企业中,存在着设备陈旧、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较低、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等现象,都给中小型物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
缺乏竞争力,特别是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当前中小物流企业面临的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理念陈旧。重战术、轻战略是中小物流企业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并且多数中小型物流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并且缺乏核心的经营理念,导致经营领域模糊、方向迷失的现象[1]。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原有优势丧失的原因就是因为在竞争力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地实行多元化的经营模式。资源过度的分散而弱化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2)管理方法落后。在全球化竞争的情况下,多数中小型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上较为落后,发展举步维艰。影响企业竞争力不强的深层次原因,就是中小型物流企业的管理制度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经营机制不合理,组织结构缺乏合理性等。
(3)工作人员素质低。我国众多中小型物流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主要原因是:企业的文化培育不到位,专业人才较为稀缺,对员工文化程度要求不高,员工缺乏专业知识培训,这些都反映出企业的管理不到位。
(4)技术落后、设施设备资金投入少。一般中小物流企业在设施设备上的资金投入较少,导致在市场上竞争力较小。很多企业技术落后,不能得到最新的技术。由于资金和技术的短缺,导致他们很多的项目都不能实施,抗风险的能力不强,服务较为单调。
2 基于资源整合的竞争力分析
2.1 物流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所谓资源的整合,就是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我国的物流市场,目前还没有经过整体的规划,处于一个分散的竞争、资源封闭的状态。所以,资源的整合是迫切的。在战略方面上讲,资源整合就是把相关的信息,进行组织梳理和归纳整理。在企业内部,要对相关的岗位职能进行划分,加强部门之间的关联性等[2];对于企业外部,对工作上的合作伙伴或者有共同利益的人或者公司进行系统的归纳,使一切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从另一方面上讲,资源的整合,就是把市场信息重新进行整理配置,重新制定发展战略。这样顾客的可选择性就会增加,公司的规模就会扩大。资源的整合可以让企业更能实现愿景,无论在各方面,都会大幅度地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
2.2 中小物流企业整合资源的内容
(1)客户资源整合。一方面将老客户视为企业客户资源整合的重点,增强老客户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视为客户资源整合的最佳途径,不断更新服务观念。
(2)能力资源整合。很多企业的差异就在于能力资源的差异,所以最有效地改进方法就是将服务态度进行改善,服务宗旨进行更改,最重要的还是服务的创新。国外很多国家,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企业的能力资源整合,多是通过服务网站的建立,或者借助新的服务方式、产品等途径。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方式的优势就是将能力资源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整合。
(3)信息资源整合。在当前电子商务大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行业的信息已经不是独立的存在,物流与信息流、资金流已经开始交汇。如今的物流企业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就需要把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一个可以在各个行业中都可通行的信息系统,从而能够提供全面的服务,最后实现资源整合。
2.3 建立物流动态联盟
我国现在的物流企业发展比较缓慢,中小型物流企业较多,且力量比较薄弱,无法与国外发达的物流企业相比[3]。所以我国的物流企业要进行自发的资源整合,形成企业联盟,扩大企业规模,引进新技术,实现高度的信息化。建立一个完善的物流体系与信息系统,突破现有的状况,才能有足够的竞争能力。
3 基于差异化竞争制度的分析
中小型物流企业在市场中进行竞争的时候,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至关重要。
3.1 物流企业差异化战略选择的动因分析
要避免服务的同质化,实行差异化战略成为物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很好选择。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外在因素就是顾客的差异化,内在因素就是组织的差异化,逻辑归宿就是价值的创造,而最重要的动力则是直接的市场竞争。
3.2 中小型物流企业实施差异化的策略
(1)定位的差异化。不一样的定位表示能为顾客提供的服务有所差异。要根据顾客需要和企业自身的能力来确定公司的服务定位,这也是差异化战略的实质标志。
(2)服务的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就是对不同层次的顾客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不一样的顾客对企业的贡献也是有所差异的。所以每一个顾客对企业的重要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有些客户对企业的重要性很高,理所当然公司为他们提供的服务水平也应该很高[4]。因为企业选择差异化战略,所以每一个企业的差异化也必然有所差异,每一个客户的看法和认可度也必然不同。每一个企业都会运用特有的方式来满足重要的客户。企业使用差异化服务对不同的客户实行差异化的服务来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
(3)实施虚拟经营。企业需要将外部资源进行合理的使用。中小型物流企业进行联盟的时候完全可以采用虚拟企业的方式,虚拟企业是企业差异化的经营方式。很多的经营都是虚拟的方式,将运用其他企业的优势来弥补自己企业的不足。虚拟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很强,所以在市场里有较大的竞争能力,同时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共享资料。在了解对手和伙伴的情况下可以将自己的企业扩大,开发出更多的产品,采用更多的营销手段和企业进行差异化的合作。每一个企业都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而合理地利用资源来进行经营,巩固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
4 结束语
中小型物流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以很强的竞争力为支撑。整合现有资源、实施差异化战略,运用合理的方式来和客户进行有效的交流,对培育与提升中型小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有裨益。企业可以通过利用现代物流技术,改善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降低成本支出,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桂艳. 第三方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物流科技,2004(1):21-23.
[2] 叶伟龙. 基于细分市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篇7
论文摘要: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一直制约着我国国际贸易总额的提升,其中关键在于在本土企业总体上相对显得实力弱、竞争力低,特别是民营企业活力充沛但总体规模还较小。因此如何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问题,本文在浅析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的基础上,就其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为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一、 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快速融人国际市场体系的背景下,“国内企业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已成为现代市场竞争的主要特征。很大程度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取决于其国家竞争力,根据波特的观点,国家竞争力可以通过该国国内企业的竞争力表现出来。企业是产业经济、国民经济的基本承担者和具体参与者,是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和基础,企业竞争力决定了国家产业竞争力,进而最终决定了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国家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是各国产业或同类企业之间相互比较的生产力。作为国家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微观基础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二、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描述
1.我国国家竞争力不足
2004年我国全年进出口总额达 11548亿美元,顺差32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贸易大国。但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国际竞争力却有所下滑。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对世界 51个国家和 9个地区进行综合评定的结果显示,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由 2004年的第 2位降至第 3l位。世界经济论坛的《2005至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显示中国排名第 49也较去年下降了3个位次(如表 1)。
2.我国产业竞争力存在结构性问题
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微观基础,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宏观体现,而产业及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又具体体现在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上。因此,从我国产业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相对优劣可以判别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情况。一般来说,产业(产品)国际竞争力可以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法来确定。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RCA =(EXi/IM~)/(EXT/IMT) (1其中,EXi和啦表示 i行业某年的出口额和进口额,而 EXT和 IMT则表示一国(或一地区)某年的进出口总额。RC 大于 1表示 i工业相对于其他部门在国际贸易中具备比较优势,R值越大则优势越明显。据公式(1)可以计算出我国几大典型产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如表 2。
由此可见,我国工业制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较弱,而初级加工业国际竞争力较强。在主要的工业制品中,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行业国际竞争力不足,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行业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并且在逐渐提高,也印证了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工场的论断。在初级加工品中,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行业和饮料及烟类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同年份有所波动,但这类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仍具有明显的竞争力。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存在结构性问题,但人世后的表现也说明,产业竞争力整体上是在提高的,我国的轻工、机电设备的国际竞争力有较大的提升潜力,在工业化进程中,这也将是我国近期产业发展的重点。
3.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
相对于我国国家竞争力的变化和产业竞争力的改善,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难以令人满意。通过 IMD提供的 49个国家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见表 3)。
从表3可以看出,1998—2002年间,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落后,且呈下滑趋势,竞争压力很大。企业管理竞争力从 1998年的第 3O名下降到 2002年的第 44名,平均排名 36.6,竞争力很弱。在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几个子要素中,只有劳动力成本竞争力最强,五年来平均排名7.4。
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是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最根本的竞争来源。但是,劳动力成本竞争力也呈直线下降趋势,从 1998年的第 1名下降到 2002年的第 l2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优势争逐渐弱化。在 2002年的49个国家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中,我国企业的管理效率、公司绩效和企业文化等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等较落后,均排在 40名以后成,为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软肋。这也充分说明,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知识、创新等潜在的“软因素”将成为决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力量,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势获取企业竞争力的机会将减少。这也给我国企业敲响了警钟:与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成长,必须不端提高“软实力”,注重知识等无形要素的作用。
我国国际竞争力不足的表现可以总结如下:(1)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目前我国出口产品基本上靠低价格竞争由于质量水平低,技术含量低,导致附加值也低有的产品尽管出口数量很大,但销售额不大,创利能力差。(2)名牌竞争实力较弱。一是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名牌。二是国内品牌的资产价值与国外品牌相比差距较大。三是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品牌的产品占有份额较低,创利能力较弱,处于竞争弱势。(3)大企业总数少,且规模偏小。我国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微乎其微。中国最大 500家工业公司与世界最大500家公司之间的差距很大。(4)国际市场营销渠道不畅。我国企业大量的产品不得不通过外国企业的营销渠道进入国际市场,而真正通过我国自己的营销渠道进入市场的产品却极少。因此中国工业企业实际上只赚取了极少的加工利润大量利润被价值链上占据高端的其他国家企业获得,大大削弱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种国际贸易规模剧增但国际竞争力却下降的现象发人深思。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原因与结构问题
1.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原因
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原因,从具体层面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备,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一直是困扰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障碍,同时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法人治理也不完备或运作不规范治理结构不善导致运作机制不善,因此难以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2)企业营销观念、市场调研意识落后。我企业重视产品出来后的广告宣传和推销,对整体的、战略化的现代营销战略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距甚远。
(3)自有品牌、技术的开发管理落后。当前我国出口的大部分是低技术、初加工、组加工、低档次、低质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又多是贴牌生产,我国企业对自有品牌的创建和管理态度远不够积极,同时对品牌开发利用、技术开发、销售渠道开发的实际运作方面,更是很难与外资竞争。
(4)盲目多元化,规模扩张但是核心竞争力没有增强。迄今为止我国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主要都是依赖独有的垄断资源来经营的,其多元化经营战略往往偏离了其核心领域,最后导致规模扩张但是核心竞争力增长不快,比如在重要的产业领域都还没有独占鳌头、遥遥领先的企业。
(5)体制障碍重重。种种导致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因素背后都可以追溯到其相应的体制原因,垄断行业的改革滞后、公司治理效率很低、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包袱重、产业投资布局不合理、企业结构不合理、对民营企业支持不够等都是重要原因。
因此,从总体上说,由于机制不活、环境约束等不利因素的存在,我国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上,主要从事的是制造加工环节,仍然处于价值曲线的底端,附加值很低,而在高附加值的研发、市场、渠道、服务领域远远落后于国外成熟企业。
2.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结构问题
我国总体国际竞争力不足的背后是我国国内企业发展的深层结构问题,这个结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从国别来看,我国外资企业实力强、竞争力强,而我国本土企业总体上相对显得实力弱、竞争力低。据统计,我国全国现存注册外资投资企业只占全国企业总数的 3%,但 2005年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 28%,出口额 占全国出口总额的 57%,其机电产品出口占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7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87%。由此可见我国大量出口产品实际上是由跨国公司生产和购销,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张主要是外资企业的发展造成的,整个经营过程中获益最大的是跨国公司,真正国际竞争力增强了的是外资企业,而我国本土企业只获得了一种“加工”优势或“制造”优势。这样一种格局是理解我国企业整体国际竞争力弱势地位的关键。
(2)从所有制来看,国有企业活力不足,而民营企业活力充沛但总体规模还较小。在我国本土企业中,呈现明显的“国退民进”趋势。由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领先于世界,所以近年来我国每年都有新的企业加入到世界 500强的行列中,但据《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02)}显示中国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之间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了,2002年中国企业 500强平均资产规模只有 2002年世界500强的 6.46%,平均营业收入只有世界企业500强的5.26%;中国企业 500强的平均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人均资产、盈利能力,分别只有世界企业 500强的 l2.95%、29.62%、1.57%和l2.06%。与此相反,民营企业所占比重迅速提升。如 2003年我 国集体私营企业进 出口总额984.4亿美元,增长 85.0%,占当年我国外贸额的l1.6%,其中,出口所占比重已达 12%,比2002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据表 1可以看到我国浙江省的国际竞争力可以排到世界第 20位,根本原因就在于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劲。1988年国家决定赋予生产企业 自营进出口权之后1999和2000年浙江省批准获得外贸经营权的企业约 2500家,是前 20年累计数的 2倍,其中集体、私营企业占4/5。到 2003年 10月底,拥有 自营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累计达到 9573家,占全省拥有外贸权企业总数的 81.3%,其中 8o%以上为民营生产企业。生产企业的出口地位日益提升2002年 10月,浙江生产企业的月出口量首次超过专业外贸公司,跃居第一的位置。由此可见,在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一贯扶持最殷但却发展不快的背景下,成长迅猛的民营企业虽然规模还是不够大,但是却是我国未来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希望所在。这一论断得到了国外调研结果的证明。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2004年 1月 l1日公布的一项企业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的小型企业被亚洲地区企业家投票评选为亚洲最具竞争力的企业,竞争力排名超过中国香港地区和日本的小型企业。接受 UPS Asia Business Monitor调查的企业家中,也有 7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小型企业最具竞争力。
由此可见,未来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创造环境提升我国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应该从政策体系的构建、市场环境优化和提高企业致力于创造高附加值的能力三个角度人手来提升我国企业整体国际竞争力。这既符合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更是切实保障我国产业国际安全的关键,同时也是由于我国加入 WTO保护期结束后的主要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45—70.
[2]汪应洛,马亚男,李泊溪.几个竞争力概念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综述[J].预测,2003,(1):25—27.
[3]彭丽红.企业竞争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30—70.
[4]Scott,B.R.G.C.,U.S.Competitinveness the eeonomy.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Boston,1985.
篇8
梦兰集团有限公司自2010年10月成立纪律监督委员会以来坚持把优质守信作为企业经营之本,依法廉洁作为企业生存之基,不断提升企业软实力,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和谐、稳步发展。思想启迪入手
梦兰坚持廉洁教育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提升企业软实力。充分整合党群力量,结合党员冬训和党课教育,组织党纪党风讲座,收看反腐倡廉教育片,加强对党员的廉洁自律教育;善于把廉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创新、优质、守信、和谐”宣贯活动与党员的先进性教育、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运用道德讲堂、身边典型、文化活动等形式,积极传递正能量,提高党员干部的自律意识和职工群众的职业道德,共同维护梦兰集团在家纺行业的品牌标杆地位和企业优质守信、依法廉洁的良好社会形象。
遵章守纪入手
梦兰坚持纪监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提高制度执行力。梦兰集团纪监委共11人,公司经营管理的主要负责人都是纪监委委员,下属5个党支部也专门发文明确了纪检委员,使纪检工作网络覆盖到企业各个层面。这两年梦兰在注重抓好了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的同时,还重点抓好内控管理,对权力制衡、采购控制、财务监管、人才引进等各项工作程序及环节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先后制订了反腐倡廉“十不准”等十二项管理制度及规定,全面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和服务,收到了一些成效。
前些年,梦兰集团在同外国公司谈判引进高端生产设备过程中,公司纪监委提前介入,要求进出口公司提供境内外至少3家咨询公司的调研报告,最终使报价从80万欧元降低到69万欧元,节约了100多万人民币,降低了企业技改成本。又如去年公司处理不锈钢厂设备,纪监委顶住压力,不受方方面面人员打招呼的影响,决不随意压低设备价格,坚持公开运作,使企业增收500多万元。三年来纪监委共介入重点项目近40项,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减少支出1000多万元。当然与先进相比,特别是参观了亨通集团、开关制造有限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感到企业在制度的严肃性、执行的严格性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今后将在制度的健全完善、特别是制度执行力的提高上还要下功夫,进一步增强工作的有效性,真正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不断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风险防范入手
篇9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深化,人的综合素质不断的提高,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企业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的寿命也越来越短。我国加入WTO以来,面对国外企业强劲涌入我国市场,我国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面对现状,我国企业寻求长期生存与发展之路尤为紧迫。面对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我国企业有挑战,也有机遇。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思想打造我国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去迎接挑战,成为我国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之一。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创新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这为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环境的变化,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大企业入住本国,这些企业所带来的全球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对我国企业的管理方法与体制的革新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才能确保企业在众强林立的市场环境中更好的生存发展,关键点就是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和研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一个热门话题,现代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核心竞争力拥有五个特点,即:价值性、难以模仿性、独特性、难以替代性、可延展性。一个企业要想培育自身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从内部培养和外部获取两方面入手。内部培养这一块主要的就是要不断对企业内部职能各个领域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综合评价和整合,从而明确企业的竞争地位,进而帮助企业管理者在生产和产品设计研发决策中提供相关的参考。核心竞争力可以帮助一个企业快速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帮助企业迅速的整合相关资源,进而完成组织既定战略目标。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表现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中,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组织累积性资源和学识,特别是那些灵活运用、整合这些资源的独特能力。企业赖以生存、发展、壮大之基就是核心竞争力,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质。
首先,它具有异质性,它组织内独一无二,有别于其它的。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表现和认定,如联想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刷新理念,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优先,中集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物美价廉等。而核心竞争力还表现为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内的独有性,它是其他行业、企业所买不到、偷不来、带不走的有形或无形的企业财富。
其次,它具有不易识别性。它可能是有形的,可度量的,也可能是无形的,不可度量的。通常核心竞争力比较容易从企业外部得到评价,常用的一种做法,称为“对标”,即企业将自己的产品及经营管理方式与先进的企业进行对比,通过一堆堆的数据分析,以帮助企业找出差距,精确获得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而选定的一系列对比分析指标可以是公司规模、持续盈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抗风险能力等方面。
另外,它具有动态性。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动态着的过程,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企业有一定的全方位积累之后,企业如何发展,如何培养其新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涉及规模效益、产品差异化水平、产业多元化及企业兼并等方面,它是一系列要素的综合体。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具有高附加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根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但能提高企业的效率,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或增加产品价格,增加企业利润空间的同时,扩大客户利润,实现“双赢”局面。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中,关键要点是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价值创新。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新工艺等的创造过程,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源泉之所在,特别是高科技产业中的核心技术创新,将对企业的发展和扩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价值创新是通过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来争夺客户,通过价值上巨大的扩展来作为支配市场意图的起点,通过确立全新的价值来获得竞争优势,是企业竞争的一种策略手段,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方法。管理创新企业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协调和开发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是强化企业竞争能力的基本手段。组织创新是要使组织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利用各种技术,在内部结构调整,体制建设,对外的有关发展战略以及所采取的对外竞争策略上及时调整,确保企业的最终利益能得到保障。而这四种创新,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让企业保持自身独特的竞争力,方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结束语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需要企业的管理者拥有识别相关企业资源的能力,只有这样企业才会获取到对自己发展有利的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梳理、整合,又可以最终形成企业的一种能力,当能力和资源相互整合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演变为该企业一种独特,别人无法模拟,对方也无可替代的时候就可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形成之后,可以为企业在日后的发展中,制定相关的战略目标的时候提供有力的支持,进而最终帮助企业实现既定目标,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另外一个方面根据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帮助企业明确在对外战略对位分析以及采取行动上提供参考,还能帮助企业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明确目前自身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21世纪,现代企业竞争的重点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以此打造比较优势,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总之,一个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不是靠产品的价格、质量,也不是靠多么英明的个体领导,而是靠企业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上去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然可以占据一席有利之位。作为企业管理者,通过整合企业资源、分析形势、完善自身建设,才能在严峻的竞争形势下突围而出。对于我们学经济管理的人来说,要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自身所学,为打造我国品牌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促进我国企业的长久稳健发展多做贡献。(作者单位:西山煤电集团机电园区机械修配分公司)
参考文献:
[1]谢振芳,吕永卫.企业管理要义解析[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2]余来文.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澳门:澳门科技大学硕士论文节选,2007.2.25.
篇10
1、企业营销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含意
企业管理是对于企业中人、财、物及事的管理,就是对于他们进行科学公道的组织应用。在知识经济时期的今天,企业管理不能仅仅只靠技术以及装备,而更首要的是要对于“人”及人所拥有的知识进行科学管理,这样才能使企业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实现持久发展。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管理,就是要深刻发掘人的才能及潜力,充沛激起人在工作中的踊跃性以及创造性,使企业中人的才能患上到最大施展,创造财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及核心竞争力。
2、知识管理利用于企业营销管理中的首要性
在我国,多数企业目前的工作重点之1就是做好企业中的知识管理工作,企业营销知识管理有下列几方面优势。第1,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立异能力。知识管理就是对于人的管理,确实来讲就是对于人的才能及立异意识的培育。在目前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企业要想在众多的企业竞争中立足与发展,就要注重对于员工立异能力的培育,员工立异能力有了提高,在产品研发进程中就会有更多的立异意识及丰厚的创造想象力,应用立异思惟开发出来的产品才会更为拥有竞争力。第2,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跟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情况瞬息万变,因而企业必需要及时对于市场进行调研,及时准确的获取市场信息,了解市场变化情况,然后从企业本身情况动身,依照市场需求对于资源进行从新分配整合优化,以提高企业应答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另外,知识管理通过对于人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能够及时对于市场变化做出准确判断,全面晋升企业应变能力。跟着时期的进步,知识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10分首要的作用,在企业营销管理方面,更需要知识管理的运用,及时培育立异能力及对于市场变化的应答能力,并相应答营销方式及营销思惟进行更新,才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逆流而上,提高企业竞争力及经济效益。
3、知识管理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利用分析
企业营销是不是患上当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抉择因素,所以具有1套科学先进的营销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的发展10分首要,为了顺应知识经济时期的到来,1种新的管理理念——知识管理利用于企业营销管理中可以给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实现企业价值及利益最大化。
一.明确知识管理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首要性。传统的营销管理重点在于对于企业的硬件等有形资产的管理,而对于知识的管理没有关注以及注重。跟着市场经济竞争日益剧烈化,知识及人材对于企业的发展影响程度愈来愈高。如果1个企业不注重对于人材的培育及对于知识的运用,在营销管理中,不重视对于知识的管理,那末就不能及时察看到市场的变化,进而致使不能及时转变营销策略,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必需要认识到知识管理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首要性,才能沉稳的应答市场竞争,增添企业经济效益,增进企业延续健康发展。
二.重视在营销进程中对于知识的获取及加工。知识管理主要是由获取知识、传递知识以及使用知识3方面组成,缺1不可,形成了知识资源在企业中流转的全进程。知识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重视对于知识的获取以及加工,简单来说,就是要及时察看到市场变化,并从中获取新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收拾成1套新的与实际市场情况相适应的管理及营销方案。具体来说,在管理方面,应完美员工工作记录及人员考查,注重对于员工建议及工作情况的收拾,注重客户各方面资料的搜集收拾,通过各种方式强化客户瓜葛管理,树立与客户沟通的有效机制,树立对于市场变化及与客户沟通情况的灵便反映机制,踊跃通过网络,市场调研等各种渠道,更新现有知识贮备,改良传统及旧的工作方式及管理措施,引进先进技术装备专业人材,借助新近的信息技术,对于知识库进行数据同享,保证数据分类准确清晰,实现企业总体知识库贮备更新,利于员工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及互相学习提高,从而增进企业发展。
三.强化对于营销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育。知识管理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材的培育,主要包含:培育营销人员洞察市场的能力,能够及时准确的搜集、组织、收拾加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培育拥有了解营销知识以及信息的特色、结构的能力;培育分析以及传布技术知识的能力,能够综合全面的了解客户需求;培育营销人员本身各种综合素质,比如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及立异能力,能够更好的以及客户进行沟通,传布企业文化,既能加强客户对于企业的了解,营销人员也能够通过与客户的沟通了解客户真实需求。因而,若想在市场营销中将知识管理的作用施展出来,企业就必需尽量的培育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及工作效力高的综合素质能力强的知识型营销人材。
四.树立立异的市场营销文化,加强对于外宣扬。知识不是1成不变的,而是在交换以及学习中不断丰厚以及立异。树立立异的市场营销文化就是讲立异的营销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在企业内部加强对于新的营销知识及营销文化的宣讲及传布,营建知识管理营销氛围,树立现代企业文化,使员工对于新的市场营销文化深刻理解并学习认可营销知识管理理念,充沛调动企业员工创造的踊跃性,树立企业内部知识库,构成知识传布以及同享的工作环境,创造知识交换以及累积的环境。另外,在营销进程中,应踊跃运用立异的知识贮备,进行产品技术的革新,轨制立异及管理立异,并加强对于外宣扬,包含对于企业形象、产品及服务的宣扬,让更多的客户了解企业现代文化,建立优良的企业形象,增添产品以及服务的知识含量,用知识吸引顾客,才能具有更多的客户群,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从而推进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 上一篇:会计信息质量谨慎性要求
- 下一篇:物流金融的特点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