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的评价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课题的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课题的评价

篇1

一、美术院校教师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构成

美术院校教师科研成果量化评价体系就是将学院各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换算为等量分值,以教师各项科研成果的质量与数量为认定标准进行综合衡量、考评教师科研状况的一种管理办法。评价体系由统计表格、分值说明、参考目录三部分组成。统计表格和分值说明依次对应,分别包括10项内容。教师先按表格要求填写当年成果内容,在表格分值空格处根据分值说明填写分值,最后合计当年获得的科研成果总分值。其中5和7项的分值计算配有参考目录。将5项学术论文分成三级:A级核心论文,B级重点论文,C级一般论文。将7项展览等级分成四级:A级为国际大型展览、国家级展览;B、C级为国外专业性展览、全国美术家协会各专业美术委员会举办的单项展览;D级为各省市美协组织的美术作品展、联展、邀请展。根据级别分别将历年的展览名录逐条列出,教师可以清楚地查找到自己参展应给予的分值。管理方式以整年为一个周期,每年年底根据上一年的经验,将评价体系进行修改,兼顾公平与合理。同时设有必须及格分值,助教8分、讲师10分、副教授与教授15分,如未完成,5年累计为一个奖惩周期。

二、美术院校教师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核心问题

评价体系的核心问题是分值量化的科学性。环境设计、服装设计、视觉艺术设计、工业设计、装饰设计、公共美术、多媒体艺术、动画、摄影、油画、版画、雕塑、国画、史论等所有专业产生出的成果千差万别,作为一个学院的科研管理与统计部门,如何将所有教师科研成果的工作量进行比较,一直是本项研究的重点。美术学与设计学两大学科差别较为明显,这种因专业不同而出现的局部不均衡现象非常明显。分值量化在本专业内能有效地评估教师科研工作成果,但在跨专业评估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三、美术院校教师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难点

科研成果质量的认定是评价体系的难点,学术浮躁现象已为整个学界所关注。学术不端行为与当前科研评价体系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效应、轻长期积累的取向有关。一些出版单位受经济利益驱使让所谓的核心论文、学术著作掺杂了太多的水分;一些展览的邀请与评奖方案由于各种人际关系、社会地位、作品炒作而真假难辨;一些设计被采用变成了赚钱的生意而失去了对艺术价值的追求。当代美术的市场化和资本化导致美术语言逐渐缺乏原创性和生命力;有些美术家创作急功近利;美术批评失语;美术史写作状况混乱,缺乏学理性标准。当然客观原因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现有的经济条件无法为教师们提供更多的资金及技术支持,而且一般科研课题的要求完成周期是2至3年,有悖于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律,这些因素同样为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增添了难度。但主观原因更应引起重视,从事科学研究,甘于寂寞的心态与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考评体系的构建而言,在数量与质量认定中仍需要进一步实践与研究。以下是评价体系的分值说明,供教师参考。

1.出版教材

教学用书或出版教材应为当年新编(5万字以上)20—30分。

2.教学成果奖

精品课、教材、其他教改项目获国家级成果奖40—50分,获省部级30分,获校级15—20分。

3.科研项目

为当年正式结题项目。承担国家级项目40—50分,市级20—30分,院级15分。

4.学术著作

学术专著(8万字以上)40—50分,学术论著(6万字以上)25—35分,译著(5万字以上)10—20分,编著(5万字以上)10—15分,个人论文集、个人作品专集10—20分。

5.学术论文

核心刊物(被A&HCI收录)15分,重要刊物6分,一般论文4分。

6. 作品发表

发表于正式出版社的大型画册一次2—4分,一般画册刊物一次1—2分。

7.作品参展(设计参赛)

国际大型展览、国家级展览25分,国外专业性展览、全国美术家协会各专业艺术委员会、专业学会举办的单项展览或赛事4—6分,各省市美协组织的美术作品展、联展、邀请展2分。

8.设计(创作)作品被采用

与教学或学术研究有关的设计(创作)作品被国家大型活动或场馆采用15—20分,被省市级大型活动采用5—10分,被一般场地或活动采用2—5分。

9.个人展览

在国家级美术馆展出为30分,地区性或专业院校为15—20分。

10.个人作品收藏

国家级博物馆、美术家协会收藏10分,省市级美术馆5分,院级收藏3分。

美术学科的开放自由与科研管理的系统性是科研评价体系的双生面,教师科研成果考评体系并非仅仅是监督机制、考评手段、激励措施,其核心目的应是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为教师提供更大的研究空间及更多种可能性。但现实状况是,很多教师在这种体系下会有紧迫感,仅仅为了考评分数而努力,忽视了科研本身。这种现象看到了评价体系的应用价值,但在数量达到要求的同时,如何真正提升内在质量,还需要教师及管理者共同努力。

(注:本文为北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资助项目和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2130)

参考文献:

[1]孙海垠,纵深.从文化公德自律理论阈阐释艺术管理及其孵化教育[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1.

篇2

【关键词】科研创新 创新型人才培养 层次分析法 评价体系建立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时代,传统的经济模式己发生了重大变革。从国际上来看,创新已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其中美国p日本和欧洲等国家已经将其确立为经济发展战略核心。我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实践探索,在积累了大量发展经验的同时,也逐渐将创新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展模式[1-3]。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的提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给出了可行的理论指导和具体操作方向。在这一过程中,鼓励科研院所、大中院校及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工作者积极的将研究成果进行创业创新、技术转化是一个既有现实意义、又迫在眉睫的研究工作[4-6]。在实现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的加入与积蓄。而创新型人才培养各相关因素不仅重要,同时也是一种相互关联,动态发展的有机整体[7,8]。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体系的构建,对沈阳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相关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优化分析,通过真实、准确、科学、合理的评判后,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培养提供了有益启示;为决策者及相关人员选择创新方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方案。

1 沈阳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评价指标建立

1.1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

通过沈阳高校相关科研专家交流、资料调查研究及国内外高校科研创新文献整理,在众多备选数据中得到以获创新资源投入、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形式产出质数以及创新效果方式四个方面为主要影响因素。各考察因素具体相关如下。

1.1.1 创新资源投入因素

创新资源投入因素由三个下级指标层作为研究内容:人才团队建立,团队科研数与费用使用,重点实验室质数。人才团队建立包括教授、博士人数及所占团队人数比重;从以往经验来看教授、博士人数越多及所占团队人数比重越大,科研创新效率越好。团队科研数与费用使用包括团队申请到的基金数量及质量;基金数量较多及质量较高的科研创新产出率相对越多。重点实验室质数包括重点实验室数量和质量;即科研团队是否有重点实验室支撑,是哪一级别的重点实验室都会对科研创新团队层次产生影响。

1.1.2 创新能力培养因素

创新能力培养因素由四个下级指标层作为研究内容:独立设计方案,分析文献资料,实验现象综合整理及知识综合运用。独立设计方案体现创新思路确立和开展,是科研创新的基础和出发点。分析文献资料能力体现了对前人工作的整理及提升能力。实验现象综合整理体现了对反馈信息整理及深层次挖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体现了对各种复杂因素及结果的处理能力。

1.1.3 创新形式产出质数

创新形式产出质数由三个下级指标层作为研究内容:创新成果数量,创新成果质量和创新周期。创新成果数量主要衡量研究领域的宽度或频度。创新成果质量主要衡量研究领域的深度或专度。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创新成果数量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某领域基础牢固的程度;但如果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也会使该研究方向深入不足。创新成果质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科研内容向理论形成或成果转化应用有效迈进;但要把某一个创新成果做到在实践检验中保持良好的长期适应性和适用性,就需要多方面的学习和多角度的考量。创新周期体现在创新进度及创新效率等方面的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创新的连贯性和科研团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水平。创新周期相对越快,创新成果数量相对越多,而创新成果质量也相应越高。

1.1.4 创新效果效益

创新效果效益为创新成果转化率测评,创新成果产出率测评和产生经济效益周期测评。创新成果转化率测评是指科研成果转化成专利或产品的比率大小。创新成果产出率测评是指科研成果转化成专利或产品的价值或价格的多少。产生经济效益周期测评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及创新有效推广有重要的指示作用。这三个方面是科研创新的主要方向及根本目的。

1.2 构建各影响因素两两比较矩阵

①本研究采用通过对沈阳地区的理、工、医等多家学校科研团队实际情况作为实例研究;并邀请各团队专家作为评议成员。通过对前期关于高校科研创新资料交流、指标筛选、数据整理后,针对以上指标进行赋分。

②将所得到的分值通过判断矩阵以萨蒂专门设计的1 - 9的比例标度作为比较的标准:如i与j两因素相比同样重要取值为1;前者比后者略微重要取值为3;比后者重要取值为5;比后者明显重要取值为7;前者比后者绝对重要取值为9;而数值2、4、6、8为介于相邻重要程度之间比较取值[9,10]。赋分之后进行比较分析及权重计算。

1.3 层次间重要度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考察每个一级指标及各二级指标间的重要度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由此来对比各同层指标及影响权重。表1-5显示的是各层判断矩阵及权重。

1.4 层次总排序

通过各层权重归一化,得到各二级指标间的权重总排序,并进行一致性验证;确定最终指标重要度排序。通过以上各因素比较,最终形成沈阳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机制评价体系,见表6。

由表1-5评价分析得出:创新效果效益在一级指标权重最高为0.465,说明现代科研创新越来越重视科研自身的意义,即用于经济和社会有效快速发展为根本落脚点。创新能力培养在一级指标权重数值为0.297,说明要想创新其人员素质能力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现在各国和各地区科技的竞争往往主要体现在科技人才竞争和培养方面。在二级指标中人才团队建立权重最高为0.593,体现了要高效科技创新还要以人为本,人才团队有效建立和应用是科技创新的发展源泉。另外产生效益周期权重为0.582,在二级指标评价体系中为第二关键指标,它是评价科技创新有效性直接体现的指标,创新是不是使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都可以通过效益周期来进行客观评判。创新成果质量在二级指标评价体系中为第三关键指标,权重为0.539。通过对该指标的分析既可以体现创新人才自身水平高低,又可以预测后期创新效益转化的效果,是科研创新各指标中比较重要的评价内容。最后综合组合权重排序表6得出,产生效益周期、创新成果产出率、实验现象综合整理、知识综合运用为考察科技创新的几个最重要方面。通过以上研究表明,要实现科研创新最佳效果要以产品效益周期为创新的核心出发点;创新成果产出率是实现技术转化的必要过程;而实验现象综合整理、知识综合运用为团队创新能力的有效体现。

2 结语

高校科研团队创新受到多元因素作用和影响,使用层次分析法对沈阳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方案进行评价分析,能够有效抓住主要影响因素去繁就简,通过对相关因素定性和定量的优化分析,充分考察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指标不同层次和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权重指标值进行综合分析,真实有效地反映出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的优化方案。让学校科研团队在双创过程中及时了解自身发展情况,宣传科技成果转化对高校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而通过相互比较,获得适合沈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运行模式。该研究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Emir Kuazaqui.A Discussion on Entrepreneurship, Creativity,and Innovation Applied to International Marketing[J].Economics World,2015(1):54 -70.

[2]王涛,顾晓雪,胡圆圆,等.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技术产业化分布特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0):23-27.

[3]杨济成.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问题探微[J].中国科技纵横,2015(22):200-201.

[4]冯文全.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教育机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6):25-29.

[5]刘朝,李慧,师洪波.关于高校专利技术转化评价标准的初步研究[J].电子知识产权,2011(6):57-65.

[6]张超慧,以一种开创的思维推动沈阳经济新发展[J],沈阳市科学技术年会,2015.

[7]李政.以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路径[J].高等研究与实践,2011(1):16-21.

[8]王文寅,梁晓霞.创新驱动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43-49.

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成绩评价:措施与方法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来,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随着"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的不断深入,使体育课程的价值理念和体育教学目标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而随之相伴的体育锻炼效果的评价和体育课成绩的评定也将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如何评价学生的体育课成绩,是目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上体育课的在校大学生。

1.2 研究方法:(1)采用资料分析方法。2005年国家五部委(教育部、体育总局、民委、卫生部、科技部)共同组织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和1975年推行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简称75标准)、2002年试行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称02标准)2007年9月开始实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称07标准)。(2)观察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

2.1.1 体能素质下降

无论是同1975年相比还是同2002年相比,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素质等都呈下降趋势。以下是国家分别于1975年、2002年、2007年推行、试行、实施的大学生50米(速度)、1000米和800米(耐力)、立定跳远(弹跳或爆发力)三项体育测试的评分标准对照:

可见1975年到2007年的32年当中,三个项目的测试标准出优秀标准略有提高外,及格标准几乎都是下降的。

2.1.2 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不平衡。随着几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入学时的身体素质发展很不平衡,运动技能方面的水平更是差异太大。对此,老师们都有共识。

高中尤其是高三阶段,体育课受到冲击很大,为了应付高考,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体育课,更不用说课外锻炼。

2.2 对体育课的认识不明确

2.2.1 学生对体育课及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因关系到能否毕业,大部分学生只考虑及格,少部分体能、技能较好的学生考虑的是冲击奖学金,而很少有学生说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等。

2.2.2 上体育课的目的不纯。根据新《纲要》精神,全国各高等学校已开始实行体育课选项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学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改革,给学校体育带来了极大的活力。但这同时也给了太多的选择余地,如:体育选项选室内课程的多,选室外的课程的少(怕天寒、日晒、风吹、雨淋);选容易学的项目的多,选难度较大一点的项目的少;选给分多、要求不高的教师的课的人多,选要求严格的教师的课的人少等等。

2.3 对体育课成绩缺乏应有的评价

2.3.1 评价方法简单或说不全面。现在对体育课成绩的评价方法过于单一,基本上是只看结果,即以期末的体育考核成绩为最终的评价。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忽视了主体的活动过程,即个性化发展过程。

3.3.2 没有发挥评价应有的作用。到目前为止,主要还是工作性评价,对学生的体育能力还是总结性判断,弱化了体育评价的导向意义和作用。它不分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统一的考核标准,只关注最终的考核结果,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情况,使评价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同时,这种片面的评价结果还常常用来做为检查和衡量教师工作质量和体育课程教学水平的依据。

3 对策和建议

3.1 明确体育课程评价的目的,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应该是:对学生给予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促进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掌握学生入学时的健康状况、素质状况和发展趋势,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并及时采取措施、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水平,帮助学生竖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

3.2 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根据《纲要》精神,不仅要关注预定的体育课程考核结果,更要注重体育课程的实际效应。体现"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体育课程评价就应关注每个学生独立个体在体育课程中的发展和提高水平,关注体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

3.3 重视个体间的差异性。由于个体差异性,因此,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应该是突出发展性的综合评价。所以在评价学生体育课程成绩时,在考虑学生个体起点因素(即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积极参与,努力态度,进步幅度和提高程度。

3.4 体育课程评价的操作

(1)基本素质摸底测试。考虑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为了解学生入学时身体素质状况,也为制定基本的考核目标(或标准)底线,进行摸底测试。主要为800米或1000米(属耐力类)、50米或100米(属速度类)、立定跳远(属弹跳类)。成绩记录在案供后期参考。

(2)运动技能摸底测试。因现在高校中普遍施行体育课选项教学,为了解学生对所选项目的运动技能,也为专项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制定基本的考核标准,进行基本技术的摸底测试。以足球项目为例,主要包括踢球(脚法)、接球、运球等。

(3)公布考核内容。体育课程不同与其他课程,考核内容无需保密。学生一开学就可以围绕着考核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课内课外进行练习。考核内容包括素质和专项技术两大类。

(4)公布考核标准。素质类的考核标准完全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执行(全部量化),这对《标准》的执行也是一个促进。专项技术类考核标准根据摸底测验和上一年级的考核标准参照制定(尽可能量化)。

(5)期末考核。上半学期按正常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和练习,下半学期开始按公布的考核内容进行预测,一般为1-2次。然后是复测,复测实际上是进入了考核阶段,就象某些体育竞赛项目的预赛、复赛一样。无论是预测、复测成绩都记录在案并有效力。未达标的继续再测,已达标的因状态不佳、成绩不理想也准许再测。体育课的重复考核,给了较大的自由度和空间,减轻了对考试的恐惧和压力,增大了对体育课的投入和参与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为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

篇4

摘 要 本文主要针对传统的高中体育课程评价单一而导致课程评价功能的不足,着眼于高中体育课程的整体观,提出体育课程的评价应涉及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的各个方面,并结合《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分析探讨对体育课程的理念、目标、结构以及学生和教师等方面进行评价的意义和方法。通过研究与分析,摸索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学生学习评价方法。

关键词 高中 体育课程 评价

一、研究背景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对高中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研究是目前高中体育教学的热点问题。高中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运动情况、体育教师教学情况以及学生课堂中的身体锻炼和表现等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二、高中体育课程评价的发展概况

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体育课程是在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在体育课程目标的确定,体育课程的设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体育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身体机能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教育部在1978年制定并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对体育课考核标准有具体的表述。由于各地的情况和条件不同,在试行中如不符合本地情况,可参照大纲中的项目标准,制定出本地区的考核项目和标准。我国传统体育课程的评价基本上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它的基本性质是在公平、公正的旗号下,用统一的运动成绩考核作为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及课程实施的主要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在实施中常常是教什么,考什么,偏重于生物性的评价,评价内容也与教学目标脱离。它既不可能全面的反映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结果,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而且很容易挫伤由于遗传等客观原因造成的运动技能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是评定学生健康状况的最佳手段。可以这样认为:传统的评价方法由于比较简捷而便于教师的操作,但不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好方法。

三、体育课程评价的具体表现

长期以来,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大多是以鉴定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已不能适应新课程下对普通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鉴定功能,忽视其教育、改进、反馈与激励的功能;二是评价标准单一,评价的内容过多地限于学业成绩,很少涉及学生的多元智能,更少提高到情感、思想、心理、能力等层面上;三是评价的主客体单一,始终呈现“他评”的特征,忽视了被评价者的作用;四是评价的时效单一,过于强调终极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等,所以,这种评价难以全面、系统、准确地对学生的个体发展状况进行跟踪评价,不能体现学生的动态发展变化。

以人为本,就是要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从而促进所有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的个性化的发展与提高。所以,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满足普通高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创新精神的需求,提高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对体育课成绩考核的表述是:“考核评定成绩的方法,主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测验,并参考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相互评价的意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级评定。教学内容中,凡可进行定量测验的(主要是跑、跳、投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应进行阶段性的测验,认真记录成绩。这些记录是判断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的依据,也是了解和评价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身体综合素质的参考数据。强调学生自身发展和进步的幅度,进行综合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补其所短,激励进步。特别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体弱学生的特殊情况,使每个学生都有前进的信心,每学期评定一次成绩,每学年进行一次综合等级评定。”

四、对体育课程评价的建议

综合国内外体育课程评价的发展概况,我个人认为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精心制定体育课程学习目标。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结合体育课程本身存在的特点和学生个体体育发展的不均衡性等特点,在教学之初就应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立个人进步的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实际,要本着“跳一跳能够摘着桃子”的目的,制定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目标。第二;体育课程评价的全面性。体育课程评价可从学生运动成绩的提高幅度,身体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基础知识掌握、努力程度,协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可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会更客观、合理,再者,自我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学习体育、关心体育的过程。第三;突出课程评价内容的重点。评价要注重体育情感等非智力目标的评价,如体育态度、意识、合作创新精神等,这些因素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也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中心价值趋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2.

篇5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

体育教学评价过于注重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以?W生具体的体育成绩进行评定。而忽略了身体差异与体能大小,因而教师与学生大多数追求体育考试的分数,既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也不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更不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立自信。因此,教师应了解各方面学生的需要,分析学生不同要求,让老师不愿教课,学生不愿上课,家长怕出意外而不让学生参加活动的现象不再出现,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之间的紧密关系。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因素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体育是通过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运动训练、组织竞赛等来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新课程标准专门提出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强调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了解与运用,既客观求实、承认差异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使评价体系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的情况,评价更趋于合理。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充分尊敬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也应尊敬教师,了解师恩不图报。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和感受到自主的尊严,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上体育课的时候,可以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高涨的学习情绪中完成教学内容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氛围,学生常常会在下课以后要求老师再练习一次,这就实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的身心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使他们身体得到了锻炼。

(四)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它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特别重要因为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它既不影响学生的升学压力,也不影响就业机会。所以教学内容只有引起了学生兴趣,学生才能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

三、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建议

(一)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

评价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体能与技能两部分的分值,即学生成绩={学习过程(平时分)+体能与技能(身高、体重、50米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一分钟毽子、1分钟跳绳和坐位体前屈)+身体质量}/3。这套评价方法看起来虽然比较繁琐,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真正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期中和期末的两次测试的成绩以优的为主,可以评价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以后的发展空间。它不仅使对体育教学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的要求。

(二)学生平时成绩的评价

即体育课堂常规的评价,比如上课时,老师要求的器材有没有带,运动鞋、运动裤有没有穿,排队是否及时,上课进队伍时有没有喊报告等等。这一评价标准对规范体育课堂常规有一定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

(三)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教师是学生的引航灯,应教导学生培养正确的锻炼意识。评价的时候要注意的方面是是否与学生合作?教师的基本功怎么样,上课的内容是否新颖?老师的着装是否合理?上课的教法是否正确?场地器材的分布摆放是否合理等等一些相关因素进行评价。

(四)学生的自我评价

评价的因素有对上课是否感兴趣,这堂课你是否学到了什么,自己平时有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与开学相比期末的时候自己有没有进步等等。这样的评价可以使得学生更加了解和清楚的指导自己本学习的学习情况,今后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再努力发展。

篇6

一、原有评价体系模板

为建立这套评价体系,我们项目组从2008年就开始了问卷实验及跟踪调查。最初的模板设想是选择题所占比例为30﹪,笔答(日语)题为70﹪。原问卷模板为以下内容(原问卷为日语,学生日语作答):

(以下的内容与大家成绩无关,请按照你的真实想法认真填写)

1、该课程使用的教材对你来说难吗?

a 太难 b 有一点难 c 符合自己的程度 d 有点简单 e 太简单

2、为什么会这么认为?请写出你的原因。

3、该课程的开设你认为重要吗?

a 重要 b 不重要 c 哪一类也不是

4、通过该门课的学习,你获得了什么知识?尽可能写出你能想到的。

5、关于这门课的教材,你认为什么地方吸引你?

6、关于这门课的教材,你认为什么地方没意思?

7、担当这门课的教师的教授方法,你认为哪些地方好?请具体写出来。

8、担当这门课的教师的教授方法,你希望哪些地方改进?请具体写出来。

9、担当这门课的教师对教学内容重点的把握如何?

a 重点突出 b 一般 c 没有重点

10、对于这门课整体,你有什么建议?请自由书写。

二、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的结果判断

迄今为止,我们进行了连续四年的问卷调查及研究,受调查的学生人次超过500人。这里以其中一门分析、整理过的日语课程数据为例,来进行结果判断。(原数据内容涉及126项,由于篇幅所限,这里选取其中的前10项)

通过对该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生最为关注的内容是该课程的教师和教授方法。“教师”一词出现的频次为146次,相对比第20项专门提及教师姓名的频次只有6次。从这里反映出来的是,学生对由哪位教师来教授该门课程并不是最关心的,关心的是该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授课能力等等。同样在“教师”这一项中,给予教师好评的为111次,不好的为12次,影响度为“2.5122”。虽然给予不好评的只占到少数,但也说明还是有学生对该教师的授课方式存在异议。因此负责该门课程的教师之间必须做到良好的沟通与协调,才能使课程不会因为教师的更替而造成教学内容的断层及授课质量下降等不良影响。

在第10项“文法”中,给予好评的为0次,不好评的为2次,影响度为“-1.500”,这是在该门课程调查中影响度为负数的为数不多的几项之一。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还要注意对学生语法运用的巩固。

另外,由于是日语答卷,所以学生出现的日语单词的误用也显而易见。

如:第16项(此表未列出)的“泛読”。这门课程为“日语阅读”(有些也将之称为“日语泛读”),在日语中多译为“多読”,可其中写成了类似汉语的“泛读”的频次达到8次;类似的情况还有第19项(此表未列出)的“単詞”,汉语中虽称之为“单词”,但日语的表达却为“单语”等等。这说明部分同学的日语基础知识掌握得还很不牢固,教师在授课时,从这方面也要加以注意。

从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还可以发现很多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我们将对这些结果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以期提出更好的教学改进方法。

三、对原评价体系的改进

在原有模板中,选择题与笔答题的比例分别是30%、70%。很多参与问卷的学生反映笔答题较多,且有相似内容出现,因此在回答问卷时耗时过多,对此项调查的兴趣也有所降低。对此,我们请该领域的专家进行了评估,在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并考虑学生感受的前提下,对原有模板进行了较大修改。在原有模板的基础上,提高了选择题的比例,从原来的30%提高到50%,使学生回答起来更为轻松并乐于接受问卷调查,更能准确地反映自己的心声。这样,新评价体系所获得的数据的真实性也大为提高。这对教师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更大作用。

改进后的新问卷模板为以下内容:(问卷为日语,学生日语作答)

改进后的新授课评价体系,在形式上比原有模板更为规整。在内容上,把原来的第5项、第6项合并为一项;删去了第2项、第9项。结合新的教学改革及教学实践的要求,增加了第3、4、5、6项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5项,紧扣当前“创新”这一时代要求,把“参加与该课程相关的创新实践类项目”单独作为问卷的重要一项提了出来。我们相信新的授课评价体系将对日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更为积极地作用,我们将持续进行教学监控与效果验证。

参考文献:

[1] .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探讨.教育科学研究.2000

[2] 侯玲.对地方高校学校办学定位的思考.大连大学学报.2006

[3]古贺揭维他.PSEを用いた教育情報の収集?分析?可視化の試み.第10回問題解決環境ワークショップ論文集.2007

篇7

课业评价中学生相互评价存在的问题:

学生相互评价作为一种新兴的课业评价方式,开始挑战过去的仅以考试成绩单维因素或者以教师的“权威论断”为主的传统评价。

(一)评价结果顺从教师

过去教师一直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地位,是主宰、是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只有教师才能对学生的课业作出评价。“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严师出高徒”、“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实质是一种权力的影响”1这种观念的建立是由其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适应了当时教育发展的状况,在传承人类文化,传播先进理念,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学生占领,但“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他们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放不下架子,自己充当唯一裁判的角色,不能把学生的评价能力发挥出来,以为这样才能维护教师的权威。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课业进行评价时,对学生相互评价这种方式采取逃避的态度,或者使学生相互评价在课业评价方式中占微乎其微的比例,如此评价权重的划分,客观上使课业评价的结果顺从教师的想法。

(二)评价内容过于片面

课业评价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整体评价,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是有机结合、水融的。课业评价直接受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的影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要经过家长、学校、社会、国家的检验的,如果教育出来的学生不能符合社会大体的评价方式,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师、学校需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因此,现存的教育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作为教育实施主体的教师与学校只能迎合,是被告动的信息接收者,即使对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看法,或者想跳出这个束缚,都只能是在不破坏主体评价方式的前提下,进行极其少数的尝试。当前影响学生互评的评价方式主要有教学成绩、学习成绩至上、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

学生相互评价作为课业评价的一种评价方式,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教学成绩这座大山的重压下,教师和学生都为“分”疲于奔命,看不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诉求。成绩至上的评价方式根深蒂固,而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无法得到落实,使得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被忽视了。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只注重个别学生而忽略全体,把更我的精力放在那些升学有望,能给老师和学校带来荣誉的部分学生。学生在作出相互评价的过程中,也就只有迎合、被动地接受以学习成绩论优劣的观点,注重对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以“一优遮百丑”相互给出评价,使得相互评价出现偏颇。

(三)过分关注学生的外在客观因素

学生是以生命为存在方式的个体,决定了其对如家庭出身、经济状况、身体外貌等外在客观因素只能被动地接受,是无法在学生时代得到多大改变的。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进一步影响着人际关系及其选择。人际关系由以前的伦理型转向法理型,由以前的封闭型转向开放型转变。学生之间的交际领域也在扩大,对家庭状况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当学生带着商品经济意识,根据学生的不同家庭背景对他进行课业评价时,受利益多元化的影响,学生之间不同的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原本纯洁的生生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现了功利性倾向。并且这种倾向很大一部分是学生家长在有意或无意之间传达给学生的,比如在家庭内部聊天过程中透露某某同学是某某领导的孩子,或者把具有利害关系的家长关系施加于学生之间相处的方式上。功利性的人际交往遮蔽了学生之间正常的友谊关系,使得学生课业相互评价呈现扭曲现象。

另外一方面,有的同学可能在体态、长相上比较特殊,也可能由于某些原因造成身体的残缺,跟大多数同学相比差异显得过大,比如个头矮小、身体肥胖、口齿不灵、因残疾造成的行动不便等等。这部分同学可能在平时表现上就不那么突出,甚至会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如果在进行课业相互评价时,由于学生价值观念发展还不够完善,以这些作为评价标准时,不仅造成课业评价结果的不公正与失真,也对那些有缺陷的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打击。

(四)容易出现小团体主义

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彼此根据兴趣爱好、需要和态度、感情融洽程度、行动是否一致等,经常聚集在一起就容易形成小团体。团体也称为群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2受小团体的从众心理影响,即个人由于受到团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动作等方面做出的与众人趋于一致的行为,它使得个体容易改变自己原来的观点、立场,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小团体内部的成员存在彼此的忠诚感,在面对其他同学或者班集体时容易掩盖其不足的一面,更多地把其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而作为个体去评价班级中的同学时,由于对小团体中的成员在感情与心理上有更多的相似性,对彼此的行为与表现认同度远远高于其他同学,对团体中的同伴通常只提优点,而不以公正的立场指出存在的不足,对缺点采取不予理会的态度。当学生相互评价时受小团体主义影响超过了公正允许的范围内时,产生的评价结果不仅不能达到评价的预设目的,而且对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品质,正确处理同伴的关系,树立良好的班级风气都存在较大的危害性。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用户体验;微课;微课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3―0063―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3.010

一 前言

目前,虽然还尚未明确到底什么是“微课”还是“微课程”,但是,覆盖学术界、行业、企业在内的微课系统工程已经全面铺开,大量的微课活动、微课产品以及和微课相关的学术研究已经层出不穷。虽然看似作品、平台、研究已经逐步到位,似乎正在系统化,但是,如何遴选出好的微课无疑成为时下最急迫的事情,不同的比赛虽已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标准,但各有侧重,而且伴随大赛的结束,评价标准也将被取代。至于“微课评价是教学评价?微课评价是技术评价?微课评价是用户评价?的谜团”还未有人去解开,可见,如何能使其具有长效性和普适性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问题。

二 微课评价的特征及相关评价指标分析

1 微课评价之“3W+H”

从传播的视野“什么是微课评价?为什么要进行微课评价?谁来实施微课评价?如何进行微课评价?”这是在微课评价之前必须要明了的问题。微课的功能有很多,诸如作为生成性资源、作为慕课中的资源、支撑翻转课堂。对于微课的评价首先要厘清其功用,从前言中不难看出进行微课评价的必要性。可是谁来实施微课评价?组织者、政府还是用户?如何进行微课评价这是该研究集中讨论的问题。

2 不同视角下的微课评价

(1)宏观理论视野下的微课评价

宏观理论视野下的微课评价离不开对微课内涵的分析及其特征的挖掘,我们以为微课评价属于评课的范畴,一般评课的指标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但是微课的“课”又略有不同,是微视频,所以,在此基础上,微课评价还应包含技术评价。当然,微课评价还需要从微课“短、小、精、悍”这些特点进行考量。

黎加厚老师对微课的特征进行挖掘,他认为需要从四点来评价微课:聚焦、简明、技术、创新。聚焦是指“只讲述一个教学知识点”;简明则是从时间控制上对微课的限制;技术主要强调在微课的制作中要恰当选用技术:创新涉及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运用技术创新等。

下面两个微课评价指标维度表虽然看似从不同的角度对微课进行评价,但是,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紧抓教学,从微课的本质入手对其进行评价。

除此之外,尹合栋对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内容、指标权重等内容进行研究得出八个维度:“微课选题”、“教学设计”、“互动设计”、“辅助资源”、“微课技术”、“课件艺术”、“课件实用”及“教学效果”等。

(2).从比赛的角度来看微课评价

各级各类微课作品征集、竞赛评选、教学大赛、应用推广等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以教育部全国高校教育网络培训中心、中国教师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所举办的微课比赛为早期的微课大赛形式。

面对广大参与者如此高涨的热情,如何在众多的微课作品中客观公正地遴选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微课作品呢?分析近年来各大微课比赛评审标准,可以看出,微课概念的不明确导致微课评价标准的模糊、不清晰。我们认为,用户作为微课作品的直接受益者,分析用户的感受,以此来指定微课的评价标准,将会使微课的应用价值得到很好的体现。

首届全国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的评审标准融合了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和微课比赛的评审标准,在评审人员构成上和评审流程上有一些差异。例如,北京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是由专家和学生评委共同评审,专家评委需要长期从事教学和教务管理工作,例如正教授、博士生导师,优先推荐教学名师,年龄60岁以下;学生评委要求成绩在年级中排前1/4。其中,专家评委主要负责现场教学演示的内容、讲授、演示和互动方面的内容,学生评委负责教学效果的内容。而全国高校教学比赛仅有专家,没有学生。尽管首届微课反响不错,但是,在评价方面还有较多不完善之处,诸如视频长度以及创新性难以把控。

第二届微课大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其评审规则主要涵盖作品规范(材料完整、技术规范)、教学安排(选题价值、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目标达成、教学特色、教师规范)以及网络评价四个方面。在该评价系列中,不仅体现了微课的教学特征,还体现了其网络特征。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陈竞萌老师从“微课评价主体是谁”这个问题入手,对微课的评价机制提出建议。他认为每个职业都应该找好受众,像把护士还给病人,把歌手还给观众一样,也应该把老师还给学生。一个老师课上的好不好,不一定是专家说好就好,受众是学生,学生说好才是好,才能愿意听下去,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传递。可见,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去评价微课不啻为一个明智之举。

三 基于用户体验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1 用户体验及用户体验有效性

微课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产品,只要其能带给学习者良好的学习体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其必然是一个成功的产品。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9241-210,2008)将用户体验定义为“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James Garrett为用户体验是指产品在现实世界的表现和使用方式,积极用户经验指创造产品的组织和用户都能实现的目标。有用性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是基于事物的属性而存在的,也就是有用性是事物意义的基础。事物有用,才有存在的意义。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有用性是产品满足人们需要的特性,是一个产品能否达到一些特定的目标的特性。用户体验研究专家Nielsen通过对计算机系统可接受性的解析,得出计算机系统中的有用性包括实用性以及可用性。Nielsen的计算机系统可接受模型如图1所示。

Silius和Tervakari在Nielsen的基础上对有用性中的另一个分支――实用性进行了详细划分,得出了更为完整的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有用性体系模型,如图2所示。

尽管微课不同于计算机系统和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但是从产品的角度出发,微课评价同样可以从实用性和可用性的角度去考虑。微课产品也涉及教学可用性、易于学习、使用高效、易于记忆、低错误率和用户满意等几个属性。

2 个案分析

【案例介绍】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大气污染、吸烟、工业经济发展导致的理化因素、生物因子吸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使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给社会、家庭及患者本人造成了极大伤害。因此正确认识支气管哮喘非常重要。此微课重点阐述了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相关的理论知识,正确认识支气管哮喘,也可以使社会人群了解支气管哮喘,从自身做起(如戒烟、保护环境等),预防上述疾病。

评价1:选手具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及临床医学经验,教学风范良好,微课制作完整、规范;选题价值重大;教学设计科学;教学内容安排合理。通过引用生动的教学案例,导出教学内容;从实践出发,结合临床医学经验,结合医学理论,以模拟方式清晰、形象、生动、有趣地分析了支气管哮喘的定义及症状,以及容易被忽略的“不典型”病症体征,对不同程度的支气管哮喘病症做了详细解析,对其他病症引发的气喘与支气管哮喘的不同做出了明确区分,并提醒学生在实践中要充分注意病症的可能性。整个教学活动能有效帮助学生对该病症确诊,有效避免临床误诊,能激发学生对该问题的充分思考及认知,充分体现出一位资深医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高度的责任心及严谨、科学、求是的医学态度。作为一位著名院士,钟南山院士示范教学,参与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可谓绝无仅有,对于中青年教师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鼓舞效果。

评价2:情景教学和案例教学,使得学生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同时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教师仪态大方,视频画面清晰,布局合理,整体效果很好。

评价3:虽然我不是学医的,但是老师讲的很清楚,经验非常丰富,十分佩服。医生和老师如果都如他一样就好了。

评价4:我的孩子一直有这个毛病,医生每次看一分钟不到就诊断为支气管炎,吃很多药都不见效,后来是自己查资料才知道是得了过敏性哮喘。钟院士用大量图片及声音模仿,分析得很透彻,同时也教学生医德,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从上面的评价可以看出,对于钟南山该微课的评价主要体现了“实用性”和“有用性”。

3 建构模型及指标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评价微课,就是站在学习者的角度,首先要知道学习的内容是否和现实的需求相一致,然后就是探索如何进行微课的学习,并且关注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着良好的体验。因此,基于用户体验有用性的微课评价,应该从满足学习者需求,微课教育教学过程以及微课可用性几个方面来评价。

图2所示有用性体系模型,分为实用性和可用性两部分。其中,附加效益是根据微课使用者以及微课的使用环境不同而变化的,所以在本文的指标项中,没有将附加效益加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同时,根据用户体验的理论,产品对用户有用是良好用户体验的前提,而微课的主要意义在于对学习者的教育,本文将教育可用性改为教育有效性,以保证评价指标更加切合主题。

因此,基于用户体验有用性的微课评价分为两个维度,一部分是教育有效性,一部分是可用性,如表2所示。教育有效性主要关注微课从目标设定、内容选择到活动设计等方面对学习者学习的支持情况,具体可分为微课符合学习者需求、微课对学习过程的支持、微课对学习目标实现的支持、微课对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支持,微课对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互动的支持。可用性主要关注的是微课是否便于学习者的使用,其具体划分主要参考Nielsen基于用户体验系统有用性的分类,分为易于学习、使用高效、易于记忆、低错误率和高满意度五个方面的内容。

4 问卷调研――专家访谈――形成评价体系

将初步构建的指标维度,转化为观测点,并转化为题项,设计了相关的问卷,对用户进行调研,并对来自国内外的13位具有微课制作经验的教师进行访谈。通过第一轮专家意见的整理与问卷分析的结果,对模型的具体指标项进行调整和增删,初步形成评价指标体系。接下来,我们邀请国内15位微课专家对该指标体系进行论证。总的来说,此指标体系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我们认真考虑专家意见之后,删除了不合适的指标,并对有关指标进行了修改。

篇9

关键词:资源论 高校科研 绩效评价

Abstract: While designing the apprais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inside research performance, we should not only care about the research benefic outputs of every inside organization, also consider the impacts of the resource inputs of every inside organ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appraising system together, and then study the university’s research performance appraising evaluation system in resource theory, which can not only arouse the reasonable distributing ability of inside resource, but also play a role in arousing whole research performance.

Key Words: Resource Theory University's Research Performance Appraisal

一、资源论的理论分析溯源

(一)资源基础理论

以Ansoff、Barney、Minttzberg、Pateraf等为代表的战略管理理论中的资源基础理论范式,构造了“资源―战略―绩效”的基本分析框架。该框架表达的资源基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是由战略的差异,或者更进一步说是由企业的资源差异来解释的[1]。资源是指“(企业)控制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质、信息、知识等等,是由企业为了提升自身获得效率和效益而用来创造并实施的战略的基础”。这些资源被Barney分为三类: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企业的成长则主要取决于能否更为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

(二)“资源位”理论

1991年,昝廷全教授提出了“资源位”理论。该理论根据竞分元的不同把广义空间资源分为经济系统资源位、社会系统资源位和生态系统资源位[2]。其中,经济系统的资源位包括全球资源位、国家资源位、区域资源位、企业资源位、家庭资源位和个人资源位等几个层级。

根据资源位的存在与非存在形式,以及资源位的实际和潜在被利用状态,可将资源位分为存在资源位(包括实际资源位和潜在资源位)和非存在资源位[3]。

(三)企业资源的层级结构

随着企业资源论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任何组织都是特定资源的载体,企业是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有效配置来完成价值创造的。资源理论的实质指企业的资源不能单独发挥效用,必须通过一定的有效配置机制,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进一步来说,任何资源,不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物力资源,都不能单独为企业创造出价值。企业内孤立的资源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只有把企业的资源在内部按一定的等级结构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企业的战略竞争力[4]。在企业资源的等级结构中,企业资源的各等级层次之间存在着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差别,不同的资源要素组合方式与类型就会形成不同等级与层次的中间组织,我们必须把处于同一层次中间组织的人力资源和特定的其他资源相结合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在企业资源层层分解和同层资源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企业内部就形成了与内部各组织相对应的中间组织“资源位”,企业的资源通过这种方式的层层,可以划分为企业整体资源位、各内部组织资源位和个人资源位三个层级结构[5]。

(四)企业各层级资源的作用关系

依据组织结构理论,企业内部不同等级的中间组织在某一特定条件下,所拥有的企业资源具有一定的专有性,也就是说企业内部各组织与其所拥有的企业资源存在着狭义上的产权关系。这种企业资源的层级分解结构,决定了企业的任务不可能由高层管理者直接下达给个人,而需要通过中间组织的过度,才会使员工个人了解到自己的权责和职能,进而使员工获得一定的个人资源来完成自己的任务。不同层次之间的资源具有不同的性质,底层级的资源要以高层级的资源为背景来合理配置;高层级的资源又要以底层级的资源为基础进行创新与共享,从而增加企业的整体资源。同一层次之间的各个资源又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不断地进行着资源的交流与协调,从而达到合理地安排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内的企业资源结构,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5]。各层级的作用关系,如图1。

二、运用资源位对高校科研绩效体系的研究

根据资源位理论,当任何组织拥有的资源位越多,也就是掌握使用资源位的可能性越高,该组织通过合理使用存在资源位的战略部署,越提高使用资源位的效率,就有可能产生越高的产出绩效。

(一)发掘潜在资源位

高校不能只注重已经拥有的实际科研资源位,还应该努力发掘隐藏的潜在科研资源位。根据国家科研战略、行业科研属性、本校科研特色进行目标反索,研究解决阻碍高校科研潜在资源位发挥效用的限制因素。首先解放出这些潜在的资源位,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科研产出绩效的基础。

(二)合理利用存在资源位

具有相同或相似资源位的产业,对资源位利用的效率(即资源位功能)可能有很大差别[3]。高校科研同理,利用效率低的高校的资源位必然会流向效率高的高校,比如有能力的高校科研人才(个人资源位)肯定倾向于流向能发挥更大潜能的组织。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合理利用存在资源位的能力,保证存在资源位不流失,并使其产生最大效能。

(三)开拓非存在资源位

高校科研不能只关注现有的存在资源位,应该努力通过多种方法,使一些非存在资源位转变为存在资源位,拓宽高校科研发展路径,开拓高校科研发展领域,逐步壮大高校科研实力。比如,一些不曾涉足的研究领域,可以通过交叉学科进行渗透,逐步发展至专业领域,从而将非存在资源位变为存在资源位。

三、运用资源论对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意义的研究

任何组织都是特定资源的载体,高校也是一种组织,将资源论中的层级结构作适当调整,我们可以运用企业资源论的方法对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研究。

(一)高校在科研绩效评价中对科研人员个人及团队进行考核的意义

高校科研人员及团队拥有需求层次高、成就欲望强的个人资源特质,通过科研绩效考核办法对科研人员个人或团队进行奖励,能加强其被尊重被鼓励的成就感,调动其充分发挥个人资源的积极性。个人科研绩效产出越高,得到的科研奖励也越高,科研人员及团队会相互竞争互相鼓励,得到更高奖励的科研人员及团队也会更有动能地进行科研工作,形成高校科研的良性循环。

(二)高校在科研绩效评价中对各行政职能部门进行整体考核的意义

在高校从事科研活动的科研学术人员及团队本身拥有一定的个人资源,但无科研场所、科研设备、科研工具、科研经费等其他资源支持的情况下,显然是无法独立完成科研活动的。科研学术人员需要通过科研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人事管理部门、院系等对学校资源进行分解配置、授权、协调组织,才能得到更丰富的个人空间资源、物质资源等,进而从事资源创新的科研活动;而上述这些相关科研管理部门也要通过对个人原有及创新科研成果资源的整合、共享、评价、推广,使其对整个学校科研资源的增长发展产生积极效用。

高校各相关行政职能部门作为内部组织资源,是直接与校领导层和科研人员及团队进行科研活动沟通协调的组织单位,是连接高校整体科研资源和高校个体科研资源的纽带,各相关职能部门发挥职能效力、相互配合工作的能力等绩效情况的好坏决定着学校科研资源的发展水平;各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将本部门资源使用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向学校领导层提供必要的建议对策,能帮助领导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高校的科研资源及战略发展目标由校领导层逐级下放到内部各组织单位,形成内部各组织单位的科研资源。校领导层为了更有效地对内部各层级分配到的科研资源的占有和利用情况进行监督与管控,就有必要定期对高校各内部组织的科研资源绩效进行考核评价。这绩效考核评价结果能够反馈出高校科研资源配置是否合理以及高校科研战略实施的有效程度,反馈情况能帮助校领导层制定或改进学校的整体战略决策,提高高校的科研核心竞争力。比如:在很多高校内部,一些科研人员及团队的科研活动是相对独立进行的,有需要交叉学科科研需求的时候无从寻找校内这方面的资源,有的甚至到校外借助资源,这时候校内组织单位协调整合资源能力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各组织单位能帮助校内个人资源节省科研时间和精力,同时优化提升校内科研资源的利用率。

从战略意义上来讲,通过对内部各组织进行绩效评价,可以反映出高校内部资源配置是否合理以及人员调配的有效性,有利于高校科研战略调整以及高校资源优化配置[5]。基于战略的高校内部资源配置与绩效反馈过程见图2。

(三)高校在科研绩效评价中对不同二级院系进行整体考核的意义

从科研人员个人及团队角度来看,在现代组织结构理论下,结合企业资源论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出,科研人员的个人绩效经常会受到来自于其所在院系组织的一些不确定性资源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只关注个人绩效,而忽略了科研人员所处的院系组织对资源利用的有效性的考评,学校内部就会产生不公平现象,导致不同院系组织成员间的相互分歧行为,绩效评价系统就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更不利于跨院系的团队整合。比如:在一些高校内部,有的院系的科研活动做得红红火火,有的院系的科研活动却总是无法提高,各院系科研人员的积极程度很大不同,这时候对校内二级院系的组织单位进行绩效考核评价的意义在于,通过分析各院系协调整合资源的能力,帮助其重置或优化资源配置,制定合理的监管和激励机制,监督促进各院系均衡发展。因此,有必要在学校的整体绩效评价和员工个人绩效评价之间建立起内部各院系组织的绩效评价体系,以便使学校整个的绩效评价体系更加趋于完善、公平,使绩效评价体系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5]。

(四)高校进行科研绩效评价的战略意义

从战略意义上来说,高校校级领导必须将高校战略发展目标进行逐级分解,落实到内部各组织,进而形成高校资源的层层关系。罗伯特・西蒙斯在《战略实施中的绩效评估及控制系统》一书中提出企业要“以绩效为中心进行组织设计” [6],这也说明企业资源的层层分解的组织特征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同理,高校科研投入也需要层层分解的合理资源配置组织,才能使科研人员取得更多高质量的科研产出。

学校各内部组织科研资源位的高低与领导层对学校内部组织设计的选择和协调能力有关,影响着各内部组织的科研绩效,再进一步影响着各二级院系的科研绩效、科研人员及团队的个人科研绩效。

罗伯特・西蒙斯曾提出企业的组织设计有两种选择[7],一种就是根据职能的不同来划分的职能性组织结构;另一种是根据产品的类别或产品的客户类别来划分的产品事业部性的组织结构。

在高校科研以绩效为引导进行组织架构设计时,普遍采用了这两种设计方法。从学校的总体战略和整体资源位出发,行政职能部门采用第一种方法划分,以利于学校领导层结合对内部科研绩效评估的结果合理有效地调配资源,进而提高各内部组织的科研绩效以及学校的整体科研绩效;第二种方法用来划分各二级院系,根据相关学科等整合各二级院系内部组织能够直接控制的资源的多少,一般地,内部组织可控制的使用资源权限越大,资源位也就越高,其绩效水平也就越显著。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组织所投入的资源影响着组织的绩效;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内部各组织资源的分布状况决定着内部组织的活动流程,从而决定各内部组织的绩效[5]。在组织结构复杂的企业里,各个部门之间的绩效关系并不是直接相互作用的,而是通过企业资源位这一更高层次的资源位来进行协调和影响。

高校同理,高校投入的整体资源影响着高校的科研综合实力;各二级院系的资源分配状况影响着二级院系和个人的科研成绩;各行政职能部门的资源调配机制和监管评价效果决定了各行政职能部门的绩效,同时影响着校领导层对学校资源位的整体布局和战略决策。每个资源层级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相互制约与影响。

所以,高校整体科研资源位越高,高校内部各组织资源位越高,能到达二级院系、科研个人及团队的资源位就越高,反之亦然。

四、按资源理论层级分析X高校现有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

(一)X高校在科研绩效评价中对科研人员个人及团队进行考核的办法

为充分调动各相关单位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在校内各相关单位的预算分配中,除主要考虑所承担的教学工作量,也要体现各部门科研工作的状况,即按照各部门在前一年度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来决定各部门预算中科研工作所占的份额,X高校制定了《X高校科研业绩预算奖励经费管理办法》。同时在《X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意见》中设置对各科研岗位的基本任职要求,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管理要求和激励动能。

《X高校科研业绩预算奖励经费管理办法》和《X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意见》加强了学校对个人及团队科研资源的激励刺激作用,鼓励个人及团队科研资源充分发挥效能,产生更多量更高量的个人及团队科研产出。

(二)X高校在科研绩效评价中对各行政职能部门进行整体考核的办法

为调动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落实学校年度工作各项任务,X高校制定了《X高校机关职能部处年度考核办法》。各个相关职能部门虽然不直接参与科研学术活动,但是被赋予强大的科研资源调配权力和科研绩效考核手段,这双剑合璧在上传下达中起到关键作用,如果职能部门没有所为,这个学校的科研就不会有希望。所以,对职能部门的考核显得尤为重要,每年X高校都会令各职能部门撰写下一年度的科研规划并报学校常委会审议,决议后的学校科研绩效目标就是学校考核评价职能部门最明确的部分,这也推动着职能部门不仅要做好上传下达的服务工作,更要积极帮助学校、科研人员拓展资源位、开拓创新科研领域。

(三)X高校在科研绩效评价中对不同二级院系进行整体考核的办法

《学院(研究院、部、所、中心)科研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试行)》中说明,各单位科研工作考核分别根据论文、科研项目、著作及教材、获奖、科技开发项目、艺术创作奖、发明专利等方面进行评分,由科研处最后依据各单位的人均分数,确定各单位的科研工作考核结果(含绝对分值和排名),纳入学校决定对学院(研究院、部、所、中心)进行的综合考核之中。按照各部门在前一年度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来决定各部门预算中科研工作所占的份额,X高校在制定《X高校科研业绩预算奖励经费管理办法》后,允许个别二级院系制定和采用适合于自己本部门发展的《Y部门科研业绩预算奖励分配办法》,充分考虑本部门人员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意向,合理调配本部门的科研资源,调动科研人员及团队的科研积极性。

(四)X高校为加强科研绩效资源位的战略部署

为进一步理顺学校管理体制,统筹整合学科资源,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利于整合科研力量,组建大团队,搭建大平台,协同创新,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行业重大发展战略,结合X高校实际,学校按照学科门类或大类设置对学院、系所进行了全新整合、布局,新成立的学部承担学术发展指导、学科布局协调、学术评价和学科相关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学术管理责任,加强学科的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作用,建立更加合理的学术标准和评价体系,以期争取学校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马昀.资源基础理论的回顾与思考[J].经济管理,2001(12):24-27.

[2] 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概念与原理[J].大自然探索,1991(2):38-42.

[3] 昝廷全.资源位理论及其政策启示[J] .中国工业经济,2000(9):19-22.

[4] 韩经纶,王永贵.给予资源观的竞争优势构架透视[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9): 7-16.

[5] 张禾.基于资源角度的企业内部绩效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06(9):100-103.

篇10

Abstract: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of education goals and the corresponding educational phenomenon and gives quantitative or qualitative value judgments. This assessment involv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evaluation system,the composi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and other issues related to moral values,are the issues of integrity in the evaluation embodiment,which will influence the authenticity and credibility of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关键词:教育目标;考核评价;诚信伦理

Key words: aims of education;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credit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1-0166-01

1建立诚信伦理的考评制度

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所代表的已不仅仅是该群体本身,而更多地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问题。由于学校不是在真空中存在,社会上的一些消极文化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会在校园产生折光反映,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和利已主义风气的滋长,不守诚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生存手段。尤其是当采取这种手段居然可以获取较高评价等级时,就会出现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考证和价值判断造成“失真”的尴尬局面,这是对教育考核评价人员和制度本身的一种嘲讽,这种藐视公德、挑战道德伦理底线的行为败坏了学风。

建立诚信伦理的教育考评制度不仅要求考评教育效果,而且还要求对教育行为进行导向。良好的教育考评是教育的第一个环节,最前列的环节,教育考评的功能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导向功能、检查功能、激励功能、筛选功能、改进功能等。对于职业能力来讲更重视导向和激励功能。由于学生能力目标的宽泛,能力评价的模糊以及操作中的随意性和形式化,传统的教育评价日趋虚化。顺应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规范学生能力评价成为必然趋势,教育考评就应由传统的检测手段转变为促使教育变革的手段。学校应当按照多元能力理论建立一套统一的、具体的、科学的能力考核标准,以此对每个学生就其专业精神、专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等做出综合评价;二是对学生的能力评价结论做出实质性的、准确的描述,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优、良、中、差”等级。如采用多元能力考评就是使学生对纷繁的职业背景和过程建立起理性思考与价值判断的愿望与能力,以及终身学习态度与自我反思的精神。帮助学生在能力的培养中通过扮演、体验、反思等实践性活动理解岗位工作的丰富内涵及责任,获得以诚信为本的会计人理念,更新拓展自已的专业结构,促进自主专业成长。

2考评主客体应遵循的原则

2.1 诚信原则诚信,是做人之本,是会计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必备品格。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在会计学历教育中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英国专门颁发了会计道德教育大纲,要求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道德价值观,把道德教育作为在未来企业之间的竟争中保持其发展地位的重要措施,明确地把学校教育作为灌输其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重要场所。美国欧文出版公司出版的《财务会计》(FinancialAccounting,1989年第4版)和《基本会计原理》都把伦理问题摆到非常突出的地位,都在序言中强调指出:伦理是最基本的会计原理。国外最新的研究也表明,会计伦理对经济及管理的作用胜于会计法律。在当前高层次会计人才供不应求,一般会计人员严重饱和,工作难有保障的现状下,作为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重要基地――本科会计教育,应当体现其需求特色。高等会计教学的目标自然应当是: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拓宽知识口径,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诚信、综合能力、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就考核评价问题而言,诚信存在的必然性就是师生双方――也就是主客体的共同需要。用一种制度以外的纽带,从基础上,或从更高层次上,作为完善自身的道德追求,防止利益冲突出现矛盾。不仅是这一目的产生的动因,还是这一目的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在会计教学评价中,道德诚信不是消极被动和无所作为的。它有着不可替代,不可抹煞的实践力量。

2.2 利益原则因为本科会计教学中仍然没有摆脱过分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单纯培养认知能力的弊端。在考核中则显得更为突出,在考评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权重比例大的都是这些可把握的知识性要素。考核内容过于单一,评价方式中缺少对学生的多方人文关怀。注意到了学生分数,却没有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造成了评价动机与评价效果之间的不一致,进而伤害到学生的利益。如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超越自我。评价主体必须通情达理,尊重被评价者,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他的目标、兴趣、尽量地向他们展示评价的要求和条件,消除其可能产生的种种对立和顾虑。既要人文关怀,又要具有科学、理性、严谨的判断力。

假如评价人员怀着某种不道德的动机。或者是简单地屈服于的评价要求,甚至是形式主义的评价方式,也都会形成对学生的利益伤害问题。

2.3 公平性原则公正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一项评价必须是无偏向的。就是说,它在方法上对所有的相关者都必须是公平的、不偏不倚的。公平性原则往往体现在公平设计和公平测试。一要设计出自然的教学情境,努力排除可能干扰学生正常情感表现因素,如:教师评价的语言导向,特殊的情境刺激和学生的情绪反常等。二要在评价中坚持证据性原则,要在掌握大量的可考察的行为事实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分析、比照、进行定性、定量的结论,不能单凭教师的印象,就主观地、草率地下结论。三要使学生对整个评价体系以及操作产生信任感,理解教师开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得到某种飞跃和提升,发现学生某些方面的不足,也不会鄙视和嘲讽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在评价中持以端正、严肃和积极的心态,而不是简单地去迎合教师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张文贤,施月华,施真真.伦理:最基本的会计原则[J].学术交流,2002(4):9-10.

[2]黄曦,周利刚.从市场伦理透视会计信息造假[J].商业经济文荟,2005(6):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