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基本素养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的基本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实验教学;素质;创新能力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不断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实验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化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实验课程。通过实验课的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熟练的实验技能,加深他们对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而且还可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化学类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通常在大学二年级开设,这一阶段学生正处于实验操作技能和独立实验能力的培养提高阶段,做好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科研意识的培养

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首先为科研意识的培养,即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主动地学会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化学实验是一种培养学生科研意识的有效途径。而在有机化学实验前严抓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和预习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对学生进行科研意识培养的关键。实验预习报告内容包括明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装置图、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和结果、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等,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实验前查找一些有关反应物、产物、溶剂等的相关数据和文献资料,并了解其理化性质、毒性及注意事项,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化合物性质的习惯,从而有助于他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的预习工作还包括让学生充分地利用校园网的丰富资源,如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资源,认真查阅资料,查看该实验有没有人研究过,有哪些实验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这些实验各有什么改进,从而促进学生科研意识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发挥出较好的思维水平。

二 动手能力的培养

有机化学实验基本单元操作包括蒸馏、洗涤、干燥、过滤、重结晶、熔点和折光率的测定等,教师在实验教学时,应该规范操作,严格要求,从简单的仪器操作抓起,同时结合有机化学的特点,仔细、正确地进行解讲,使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动作是规范的,什么样的动作是正确的,通过教师周到细致的描述与学生多次练习使之变成他们牢固的实验技能。操作时要求学生既要大胆动手,又要细心认真,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操作,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逐步得到提高。这部分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这些都能为以后的专业实验课程和毕业论文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科学态度的培养

科学研究需要实事求是,这种品质在需要讲诚信的今天尤为重要。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有机化学实验开设包括基本单元操作,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性质验证和综合设计实验四大部分,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是告诉学生如何操作,要得到什么样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方法。这时教师的评价机制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只看实验数据而不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学生就会一味地追求完美结果,弄虚作假,这样就谈不上科研道德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正确教导他们,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若没有得到理论中预想的结果,就要想方设法找出原因,并作出合理的解释。要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总结,这样学生即使得不到理想的实验结果,但是总结到实验失败的原因,也对他们的科研素质培养意义远大。

四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思维的灵活性强,才有应变能力,才有创造性,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实验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更有利于通过思维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有利于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培养。教师在进行演示和指导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对实验现象所产生的好奇感,启发学生寻找疑问,并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发展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做实验时不能只重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主动观察,捕捉现象,总结发现规律,利用实验手段去分析解决问题。例如由乙酸和乙醇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通过分析可知其为平衡反应过程,根据平衡反应的知识,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学生容易想到采用过量的酸或醇,或除去反应生成酯和水的方法提高产率,在此基础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想象出分水装置的雏形。同时,让学生思考能否有更好的装置完成同样的操作,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学生在实验课上由等待老师告诉答案变成主动找出答案,实验过程不再是简单重复课本的要求,而是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通过实验,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有了清晰的概念和深刻的认识,然后在生动、直观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形成了理论与实验辨证统一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善于探索、不怕挫折、锐意进取的精神。

五 团体合作精神和责任感的培养

现代化的化工生产及工艺开发设计涉及到工艺、工程、水电气、建筑设备、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运用,一个人是难以胜任的,即使能够胜任,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而具有协作精神的工程人员在人际关系融洽的环境中,更能发挥其聪明才智。因此,要培养学生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怎样当好助手的素质,配合他人做好工作。在做有机化学实验时,每次有机实验一般都是一个学生或最多两人一起完成实验,学生之间缺少相互合作。如果教师能将一个实验系统化,分成几个平行部分,将学生分成几组,协作、合作完成一个实验,最后由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并汇总,这样实验就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团队的共同行为。例如在肉桂酸的合成实验中,我们根据文献将肉桂酸合成实验设计为正交试验,根据相关因素设计正交试验表格,将学生分成九组进行试验,让学生合作完成正交实验表格,最后由他们共同探讨该实验的影响因素排序并得出最佳的实验条件。同学们共同分析、思考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合作建立起与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了学生团体合作的精神,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六 环保和安全意识的培养

篇2

>> 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经济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 工商管理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技能培训实践研究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职业发展导向下工商管理类人才多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环节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就业能力导向的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培养路径的创新研究 基于学科竞赛的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于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基于“双面向”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创业大赛实践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互动研究 基于知识管理过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商管理类学生理财能力培养对策的创新研究 基于素质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工商管理类应用型本科实习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模型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10-08.

[4]St. John’s College. How does St.John’s prepare me for my future?[EB/OL].

.2010-10-20.

[5]Duke University. Degree Programs[EB/OL].

http://registrar.duke.edu/bulletins/Undergraduate/2003-04/degree.pdf.2010-10-15.

[6]Brown University. Brown gives students the freedom to direct their education[EB/OL].http://brown.edu/academics.2010-10-21.

[7]杨静.张庆亮.中外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现代企业,2006,(10).

[8]严佳琪.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1,(7).

[9]胡兵.乔晶.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2,(1).

篇3

计算机理论论信息时代高校科研人貝的信息素养

科学研究过程实际上是通过信息的交流,对信息进行创新的过程。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获取、使用、创造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对前沿科研信息的敏感意识;对信息的基本操作能力,即能主动、有效地检索信息、对信息进行质量评价、提炼和整合后充分应用;信息创新能力;信息道德。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能否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准确评价和充分吸收信息,不仅对本身的科研活动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高校整体乃至国家的科研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素养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科研工作是一个创造性、探索性和累积性的工作,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科研信息的使用。可以说科研信息贯穿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协助科研人员寻找突破口,加快科研进程,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产出率。

(一)选题阶段,促进科研工作的准确定位

准确的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良好开端,甚至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在选题阶段,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地、准确地对他人所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对各种数据进行计算,了解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避免重复劳动。同时,认真检索本研究领域中已获得资助的项目信息,找出尚待研究的问题,确定选题,以及对此选题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和分析来证明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明确具体研究内容、技术关键,从而完成课题论证工作。此阶段是科研人员已具备的知识和获取的信息有机结合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在开展研究工作时才能节约时间,目标明确,少走弯路,避免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二)研究阶段,保证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科研人员所开展的每一次科研工作,全过程都离不开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对比和应用。科研人员结合课题的研究计划,随着课题的进展情况,有步骤地查找、搜集、提供参考数据、工艺、方法、标准等有利于扩展思路的有关资料,与课题研究密切配合,同步发展。占有的资料要体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反映学科前沿最新进展与发展方向的最新理论与发现,代表学科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的高质量的文献资料,保证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进行理论推导时资料丰富,数据翔实,引据充分。如果研究有实验阶段,这时研究人员需要了解国内外同研究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材料、实验方法和手段等,需要追踪同类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通过新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来证明原先设想的正确性,以期得到创新的成果。由此可见,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获取的信息对科学研究起到启发、调整、充实和提高的作用。

(三)总结阶段,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通过获取的信息,一方面促进成果的产生,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对比分析客观评价成果的水平。在此阶段,科研人员要按照研究预定的成果目标和水平,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包括对比资料,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的信息,高标准对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从而阐明该研究成果的水平、意义和价值,为研究工作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也同时促成科研人员及早发现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成果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使研究工作最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新的突破,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

“计算机理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计算机理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教育部颁布最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现在的高中信息技术课中,虽已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中心还是围绕考纲,所以现在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多的还是仅仅以掌握一些基本操作作为主,至于如何获取信息、怎样获取信息,如何获取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之甚少。比如,高中学生学业考试网上报名填个人信息时,只要根据括号内的例子在前面的文本框填好个人信息就行了,但许多同学对这个例子视而不见,甚至认为这个例子多余的,当它不存在,有的干脆坐着等老师来解决。其实他们只要动动鼠标在空文本框上点击一下,下拉菜单中也已有提示。所以说培养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势在必行的。下面,我结合自己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谈一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信息素养进行培养。

一、充分利用教学常规管理,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要求学生养成最基本的信息素养习惯。第一:要求学生遵守机房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上课时应对号入座,操作时要规范,不浏览不良网站,不沉溺虚拟游戏,不要为了躲避老师,乱拔网线或是破坏键盘等,要爱护设备。第二:保持机房整洁美观。学生进入机房要穿布鞋套,除跟上课有关的都不允许带入。第三: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在必修教材最后一章中我们也讲到信息资源的管理:如何有序管理好信息资源,使之井井有条。比如电脑中文件夹的管理、桌面的管理等等。通过信息资源管理来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更好地实现了信息的价值。生活中处处包含信息素养的影子。

二、信息素养构成标准及存在的不足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2004年了《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信息素养标准》(草案),该标准用以指导信息素养教学过程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描述了五方面标准:一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明确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二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地、有能力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三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准确评估所获取的信息和它的出处,进而决定是修改最初的检索式,还是寻求另外的资源,以及是否建立一个新的研究过程;四是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一个团体的成员,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要能够认识与信息使用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经济、伦理、法律和社会观点,有效地、合理合法地利用信息,以实现特定的目的;五是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了解信息素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和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认可对他所在领域的最新进展保持了解的必要性。

虽然这个科技信息素养标准是主要针对高等院校的学生在科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而制定的,但标准的制定也是根据科学技术教育和研究过程的特点,所以也同样适用于科研人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构成标准主要是:一是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能够从完成科研任务的角度重视信息能力;二是能够了解和确定信息源,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方法,通过信息检索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三是能够批判性地评价和有效地使用获取的信息,经过对信息的整合和应用,实现信息的创新;四是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注意知识产权问题,合法使用信息。

目前,虽然信息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因为教育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普遍不太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科研人员信息素养培训的忽视,使科研人员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缺乏敏感性,不会积极、主动地获取和整理信息;或者研究方式观念陈旧,获取科研信息的途径单一,还没有意识到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信息技能不高。大多数科研人员虽然有信息需求意识,但由于缺乏基本的文献检索知识,不了解检索系统结构,使科研人员不能充分准确表达自己的信息要求,造成检索效率低。三是信息综合能力较低。不能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评价、组织、处理等综合分析,以实现信息的增值,从而达到知识创新的目标。

因此,只有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强化其信息意识和能力,使其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优势,增强科研竞争力。所以迫切需要通过有效途径对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

三、培养科研人员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优势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员、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及良好的学习环境等优势,是渎者获取知识、信息、技术、能力和接受终身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对科研人员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等信息素养的培养。一方面,让科研人员熟练掌握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的各种检索途径、技能和策略,使其具备快速、准确、精确获取信息的技能,并具有一定的信息鉴别、选择、分析、有效利用的能力;另一方面,针对科学研究开展以高深信息理论和高级检索方法为主的高层次教育,重点是各种高深信息资源的获取策略与方法、整理与利用以及高深信息资源的二次、三次开发等。

(二)充分利用高校开设的文献检索课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与讲授文献检索课的教师积极沟通,根据不同学科的研究需求,制定对科研人员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信息素养教学体系。主要对科研人员进行信息获取的基本技能、技巧教育,旨在让科研人员熟知获取各种信息所需的常用检索工具或途径,注重进行各种检索方法、检索工具的实际操作使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加强对信息道德、信息安全、法律等方面的教育,规范科研人员的信息行为,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自觉维护良好的信息交流环境。

(三)积极开展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科研人员来讲,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习的兴趣。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研讨班、讲座等多种形式,如开展针对某一类型和某一学科个性化信息需求和使用的专题讲座;对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结合科研实际进行的专题讲座;对刚开始进行科学研究的青年教师开展资料积累整理的方法以及科研论文的写作技巧方面的讲座和研讨;等等。

参考文献:

[2]ALA/ACRUS73科技领城信息素养任务组[J]。李玲,张冬荣,译,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6,(4):7-12

[3]赵志宏,论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信息素质教育[J],大理学院学报,2005,(4):100-101

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英语教师 基本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教师素养是教师按教育规律从事教育工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知识、 技能、观念和情感的总和,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必备的基本条件。教师自身的素养水平对整个教育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有教师基本素养的条件下,针对不同层次学习主体进行不同学科的教学,教师所应具有和发展的素养应有所不同。本文拟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来探讨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 教学素养

1.1 先进的教学理念

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如何借鉴本科教育搞好高职教育是一个值得持续研究的课题,这既是由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所决定,也源于高职教育主体的自身特点。高职学生以往的英语学习经历中往往失败感远超过成就感,整体上自主学习能力欠缺,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对教师的依赖性重,易产生学习倦怠感。但从高职教育目标出发,高职阶段的英语学习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这为学生改进英语学习提供了新的机会与可能。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应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支点,充分意识到并实践教师的教学中介作用,从情感、能力等方面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保证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革的有机发展。

1.2 灵活的教学技能

对英语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普遍不强的高职学生而言,英语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且从无捷径可走,只有学有所获才能令他们体会到苦尽甘来的学习乐趣。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一定的语境与便利,如听英文歌曲、看英文影视剧等。但任何时候现代技术的运用都有其两面性。学习目标明确、自我监控能力强的学习者能利用网络资源提升自己;与之相反的情况下,有些学生只是利用这类资源娱乐自己和消磨时间。对许多高职学生来说,英语学习缺乏语境且现实压力不明显,学好英语只有努力后才能巧干。信息时代诱惑太多,如网络游戏、电影、小说等,学生极易获得这些资源并沉溺其中,因而如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能力,是高职英语教师必备的教学素养。

1.3 正向迁移的情感素养

学习既是认知过程,也涉及情感因素。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其间不仅有知识的交流,还涉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此师生双方的情感因素都会影响教学效果。研究表明焦虑是影响学习者英语学习的最重要情感因素。英语课堂上感到焦虑时,学生会手心冒汗、无法集中注意力等,教师会出现思维不连贯、表达不清晰等问题;又如学生移情与教师移情为正相关关系。当教师对学生多一分理解时,教学设计、进程安排就更符合学生需求。学生越明显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理解,就能越表现出对教师的理解,并配合完成教学目标。因此作为教学主导者,教师在教学上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还要顾及学生的情感因素,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同时学生也能对教师移情,因而营造出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师生、生生有效合作,乃至愉快完成教学任务。

2 专业素养

2.1 语言文化知识

作为语言教师,要做到发音标准,书写正确漂亮,听力及反应速度快,语言表达准确流利,能够随时随地展示英语的魅力,为课程的顺利进行提供质的保障。准确流利的语言表达是英语教师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的最直接表现,能使学生对英语语言美产生感性认识。以语言运用为主要教学目的的高职英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中学英语教育,教师流利的语言示范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单纯语言学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无法达到实际运用的学习目的,因而语言教学必然涉及到文化教学,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且已是大多数人广泛接受的观点。现实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文化教学素养的状况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比较片面、肤浅。由于缺乏专门培训,教师很难对文化做出整体、全面的概括,更不用说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对文化教学的意义和目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入。高职英语教师对文化的认识与跨文化外语教学所追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学习者个人综合能力提高的目标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3)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外国文化的掌握程度随心所欲地对待和处理文化内容,缺乏系统大纲的指导。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课时安排、教材提供、教师培训等其他多方面的配合改进。

2.2 教育、心理知识

如何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良好地与同学合作既涉及到教学技巧,也涉及到很多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技能。现今的大学生存在诸多心理疾病,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是第一个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并帮助学生的人,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不少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表现得或孤立、沉默、无话可说,或兴趣低下、不合作甚至不礼貌等。如果教师有适当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就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运用合适的技巧,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和帮助,以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2.3 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社会的到来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都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新时期的英语教学应广泛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基于信息技术的英语教学改革。基于计算机和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教学理念与方法,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并能够对所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取舍,决定哪些信息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在课堂上。一名称职的英语教师应能根据教学实际与教学计划,从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培养其文化素质的角度为学生提供立体化、网络化、个性化的教学。

与本科大学英语教育相比较,高职英语教育发展时间不长,软硬件建设都还存在一定差距,且课程的网络化建设相对比较滞后。概言之,高职英语教育的信息技术运用落后,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一项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职英语教师信息意识较强,但信息技术能力不够,只有32.1%的教师认为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够完全满足多媒体网络教学的需要,而30.7%的教师认为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在网络教学方面。该研究从信息获取能力、处理与整合能力、管理和评价能力、交流能力等四个方面考察高职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尽管89.1%的教师都能够比较经常和熟练地使用搜索引擎、常用数据库等获取所需的信息,但是在语料库和调查平台的使用上还比较欠缺。在信息的处理整合上,只有12%的教师会经常使用音频和视频的编辑、剪辑工具来对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整合。同时,能利用SPSS、Excel等软件对教学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能力也不高,只有13.2%的人会用SPSS统计工具。而67.6%的英语老师在教学中很少使用信息技术来评价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这些数据表明现今高职英语教师获取信息的一般性能力较强,但为进行科研所要求的文献检索等较高要求的能力较弱;基本的信息处理和加工能力尚可,而对于如使用数据库、图形、音频等编辑及评价工具等对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评价及创新的能力不够。

鉴于目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师以及高职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要使信息技术有效地服务于外语教学,教师必须以提高自身能力为前提,致力于加强信息技术素养,以促进高职英语教育的更快更好发展。

3 科研素养

加强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素养的高低,决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必须教育科研先行,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素养。教师的科研素养决定着一位教师是否能从事教育改革的科学研究,是否能开创性、高效性地工作。科研能力是教师自我学习能力的一个反映。科研的过程是教师学术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只有具备了教育科研素养的教师才能使教育教学更具创造性,才能更快和批判性地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并迅速将其应用于自身教学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科研素养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基本条件。要获得持续发展,教师就必须不断反思,不断地研究改进,即不断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更好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以促进知识更新,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

一项实证研究表明,非重点大学与重点大学的英语教师在研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及统计学和心理学知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统计学知识缺乏导致非重点大学的英语教师在研究中无法从事科学、系统的实证分析,因而影响到他们在核心期刊上难以发表学术论文。非重点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素养的不足,既有教师自身知识与科研意识的欠缺等原因,也有一些客观存在的原因,如缺乏科研带头人,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的机会较少等。从学术氛围、科研投入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教科研究的上述方面存在着不小差距。

信息社会的到来给教育事业带来了全新挑战,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基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英语教师应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支点,从情感、能力等方面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并在致力于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科研素养的同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升教学效果,以促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年国.制约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9(11).

篇5

医学基础课包括《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病理学》、《药理学》等课,是医学基础课。学生在尚未学习专业课、在没有临床体验的情况下学习这些课有一定难度。因此,积极开展动物实验,在动物实验示教中给学生以临床真实情景的呈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如《病理学》的空气栓塞实验,实验中由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在正常的家兔静脉内注射空气,然后及时观察并记录家兔因空气栓塞而发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让学生既复习了解剖生理知识,又加深了空气进入血管后可以引起静脉栓塞导致死亡的认识,为其今后从事医护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如《病原生物与免疫》的豚鼠过敏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给豚鼠注射发敏物质后迅速出现烦躁不安、全身抽搐,呼吸急促、大小便失禁、休克直至死亡的过程。让学生真实体验到Ⅰ型超敏反应对豚鼠(人体)的危害性,增强了中职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注射青霉素等易引起过敏性休克药物必需做皮试重要性的认识。2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打下较好基础

护理工作涉及病人的身体健康及至生命,护理人员除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外,并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目前,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加上入学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过度关心和宠爱,学生娇生惯养,常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表现出自私自利、缺乏爱心、缺乏工作责任心的现象。因此,职业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3为学生科研素养的养成打下一定基础

中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为各用人单位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要初步具备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医学科研通常采用动物实验来进行,而医学基础课的许多实验也要通过动物实验和动物模型来完成。因此,职业学校应充分利用医学基础课的实验示教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科研活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科研素养的养成打下基础。老师在设计动物实验时,可穿插科研基本程序,如《生理学》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实验,可引导学生来设计实验。因为这个实验涉及到神经调节,要研究的是反射弧,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中不同部分在调节心血管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作用可用人为的方式来改变,以此观察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与心血管活动的关系。设计时要确定观察心血管活动的指标,如血压,可以设计一个具体的反射弧,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来设计实验项目。实验结束时应向学生解释,作为科研过程的实验观察必须反复多次的重复,结果需经统计学处理才能做出结论,使学生大致了解科研的基本程序。为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同情之心、仁爱之心是医学人文观的主要内涵,是每一位医务人员必须具有的职业素养。患者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具有精湛的技能,更需要护理人员具有浓浓的人文情怀。动物实验是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医学基础课的动物实验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同情之心、仁爱之心,要求学生具有尊重一切生命的理念,严肃对待实验,在实验中最大限度地人性化对待动物,尊重试验动物的生命,在人道的实验过程中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如在实验中,不任意折磨有感觉的动物,不让动物处于疼痛难忍的状态,不能将未完全死亡的动物随便扔进垃圾箱或掩埋等处理,培养学生树立善待一切生命的理念。4为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打下良好基础

篇6

关键词:中药学 实验基本技能 阶梯式培训

LTM(阶梯式教学模式,LadderTeachingMethod)的概念来自欧美,最初在我国各种英语教学和培训中广泛应用,目前也在医学教育及其他各种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延伸应用。它是将一项培训业务分阶段、分期完成。参加培训的人员可以在半年至二年的时间内择期完成全部规定的培训课程和技能训练任务,取得各期课程及技能培训合格的结业证书。这种培训模式是由应试培训向素质培训转变的一种新型培训模式。

一、目前我校中药学专业学生实验技能的现状

我校的中药学专业以培养掌握传统中医药基础理论和现代医药科学技术知识、具有应用现代科技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中药学、药学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特色,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浙江省重点专业、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是浙江省唯一具备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中药学专业。其中第一批招生已纳入浙江省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专业。按照传统的实验技能培训模式,各门课程只注重各自课程的专业实验技能,各自为政,对于课程群所需要的共同基本技能,以及学生的基本实验素养和科研素养,往往疏于关注,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基本技能缺乏,动手能力差,严重影响后续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课程的学习,基本实验素养和科研素养的缺乏,导致学生操作不规范,给实验室安全带来不小的隐患,也为以后的科研、工作埋下了不良的种子。我们所构建的实验基本技能阶梯式培训模式主要是针对目前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的要求,让学生在基础学科平台学习时即进行相关实验素养和科研素养、基本实验技能、基本实验理论的培训,并结合相应的等级考核体系,为进入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

二、中药学专业实验基本技能阶梯式培训模式的构建

1.实验基本技能阶梯式培训模式的基本框架

根据中药学专业的培养方案,针对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阶梯式训练我们定为四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学习时间可以定为十天到一两个月(根据需要可以更长或者缩短)。即基础化学模块(1级)、药理学模块(2级)、显微制片基本技能模块(3级)、中药制剂品质评价模块(4级)。各模块的培训落实到各课程开设教研室,包括培训方案的制定、培训教材的编写、培训的具体实施及后期考核。各培训教研室在适当的时间,安排1~2次培训,参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的时期(如一年)内按等级顺序参加培训。每个培训期结束时,经考核对所学课程合格的学员发给当期培训合格证书。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员,可以考虑给予一次补考机会,若补考仍不合格则只能重新参加培训。为了保证培训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原则上要求学员逐级培训,即第1级期培训合格的学生方可进入第2级的培训,以此类推。直至完成4级培训合格后才能参加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的学习,才能进入科研实验室跟随科研导师进行课题的研究。

2.培训的内容

培训的具体内容由各实施教研室制定,但主要包括:

(1)学生初次进入实验室时就需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素养和科研素养,如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客观准确的记录数据、爱护实验仪器设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将来科研、生产打好基础。

(2)基础化学模块的培训落实到基础化学教研室,一般安排在学生大一期间培训,是学习后续化学课程群《分析化学》《中药化学》《物理化学》等的基础。要求熟练地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实验操作的基本技术,正确使用化学实验中的各种常见仪器,学会测定实验数据并加以正确地处理。

(3)药理学模块的培训由药理学教研室承担,一般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进行,是后续课程《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的基础,也是学生以后科研、工作中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开发新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要求掌握药理学所需实验基本技能,如实验动物的标记、抓持、给药方法、给药量的计算、处死及动物实验的设计、报告记录等基本技能。

(4)显微制片基本技能模块是处于整个体系的第三级,是学习后续课程《中药鉴定学》《生药学》的基础,也是以后学生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研究与开发等领域从事标准化生产与鉴定、中药炮制与制剂、中药质量与分析、中药药理与安全性评价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前提保障。要求掌握新鲜药材固定、石蜡切片、显微观察、显微绘图、显微图片分析等技能。显微制片基本技能培训在完成前二级培训考核的基础上,由中药资源与鉴定教研室实施,一般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进行。

(5)中药制剂品质评价模块是在《分析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分析、色谱分析、仪器分析的最基础的原理与技能,为后续学习《药物分析》《中药分析》《中药制剂分析》《中药制剂品质评价》等课程打下基础,也为进入专业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服务。

3.具体实施

首先任务落实到教研室,制定每个模块的培训方案。培训方案包括时间安排、明确培训的知识、技能、情感等目标;明确具体的培训内容、课时,可由教研室根据学生前面课程的基础及后续课程的需要选择。制定考核内容与方法,注重基本操作的规范性、步骤的准确性及实验素养的培养。根据培训内容,撰写培训教材及材料,准备相关的文字稿和视频。综合以上材料,形成培训方案。培训方案交学院主管教学领导审核通过实施。第二步集中培训。集中培训前,将相关的文字稿和视频上传到网络课程平台,要求学生自主观看学习。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选择相关实验技能进行实践摸底测试,重点掌握学生在操作中的不规范处及薄弱处,可以在培训中有侧重点、针对性。现场培训可通过教师讲授基本原理、演示,学生实践操作、教师指导进行。在培训结束后,根据考核内容与方法,对学生的现场操作、实验素养以及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价打分,确定合格与否。最后进行培训效果评价。培训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及学生的自我认知满意度来评价。学生的自我认知满意度是以问卷调查形式展开。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训课时、培训教师与学生的适应性,培训目标的达成程度以及是否愿意参加以后类似培训等进行调查。另外听取学生对培训的其他意见。

三、反思

实验基本技能阶梯式训练模式遵循认知规律,通过阶梯学习过程,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以稳步积累和提高,在进阶的过程也可让学生得到鼓励,激发学习积极性,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它解决了以往的那种学生基础不扎实的问题,夯实了实验基本技能基础,为学生高技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通过我们以往的培训,学生普遍参与积极,满意度较高。实验技能阶梯式训练模式系统性强,具有较严密的计划性和预测性,需要各培训教研室合理安排、协调统一才能完成的,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培训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培训方案的固定性与灵活性。培训方案的基本指导原则不可随意变动,但培训内容可针对学生的需求与个性进行调整,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完善,因材施教,以达到培训目标。另外可安排耗时较长、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不宜安排、趣味性较强的实验,如显微制片模块中石蜡永久制片的制备。

(2)培训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培训前准备足够的自主学习资料,供学生培训前预习;并设置时间节点,培训前必须完成预习,在正式培训开始前进行自主学习情况摸底;培训的内容在后续课程中马上就能用到,进一步巩固其基本技能。学习材料的选择形式要求多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

(3)妥善管理培训的各项数据资料。良好的培训离不开规范的管理,对于培训过程中各项数据资料,一定要做到痕迹管理,妥善保管,这也是培训后期进行总结和完善方案的依据。综上所述,实验基本技能阶梯式培训与传统的学生实验技能培养方式相比有较大的优势,必将得到广泛地推崇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成红,姚晨姣,邓 芳.阶梯式临床思维训练在诊断学见习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5

[2]孟纯阳,刘洪美,安 洪.分阶段阶梯式教学法在骨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7

[3]何素英,李桂芬,徐 敏.阶梯式培训模式在年轻护士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5

[4]过 菲,杨 波,王辉清.阶梯式培训模式在机器人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手术团队训练中的价值[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3

篇7

一、更新教育理念,开展理论研究

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素质的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竞争力强弱的关键所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开发大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它给学生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科学思维实践、创造的环境和机会。为适应未来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医学院导师首先应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以医学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树立符合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医学人才综台素质质量观,把加强对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这一问题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为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每年应投入一定的经费资助和鼓励导师和相关管理人员开展医学生的创新教育理论研究。通过制定医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指南,不仅可以提高教育理论研究的针对性,也保证了研究的制度化和经费保障,激发了学生开展研究的积极性。

二、发挥课堂主渠道的导师的引领作用

为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科研能力,必须开设基础科研课程供学生选修,如医学文献、医学信息学、图书馆和中外文工具书的利用等,让学生具备查阅文献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选择性地开设医学统计学、科技写作、统计软件应用等课程,并让学生掌握科研活动必备的一些如科研选题、申报科研立项,科研调查统计分析、科学信息收集与检索、论文撰写及有关科研方法等基本技能。其学习和从事研究的机会和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导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将以往单一的传授模式转换为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在课堂上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开展自己的研究。在形式上,可以采用本科生导师制,即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课题组中进行科研工作,本科生、导师、以及研究生可以在课题小组内协作开展研究。这种模式不仅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研究中去,成为教师的科研助手,还能让学生的科技创意获得更多的教师指导,增加其可行性,减少盲目性。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组织读书报告及学术活动

组织学生举行读书报告会。学生自己立题、查阅文献,综合整理后撰写报告论文,并由专业教师组织考评。这样培养了学生选题、立题和独立思维的能力和检索文献、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文献资料、独立撰写学术文章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演讲能力、表达能力、答辩能力以及自学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拓宽了知识面,从而获得了科研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扩大知识面,了解新动向。组织或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教授开展学术专题讲座,介绍有关学科、专业的新迸展、新理论、新方法,以及不同学派对有关问题的分歧和争论焦点,目前尚待研究的问题等。这样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开阔了科研思路。

四、积极开展课外科研

在教师指导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其进行一些小课题的课外科研活动,让他们通过参加课题组的科研活动,对科研过程有一亲身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学会在具体的科学研究领域背景下进行科研文献的收集、整理、归纳、分析,撰写科研文献的综述、系统评价等。这样使学生可以得到一次完整科研过程的锻炼,更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处事能力等有极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科研素养,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五、实施科研激励制度

篇8

(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600)

摘 要:民办院校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力量.民办院校教师不仅要提高教学能力,还要提升科研素养.本文分析了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从教师自身、学校两个层面提出了提高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 :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12-03

基金项目:宿迁学院2013年发展研究课题“民办高校教师科研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宿迁学院为例”(2013GJ0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推进,我国民办院校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民办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加强内涵建设,重视教师整体素质的培养,尤其是科研素质的培养.然而,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院校起步晚,起点低,教师的科研素养普遍不高.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民办高校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分析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促进教师主动积极地进行科学研究,是民办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科研素养,主要指针对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以及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问题,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思想去分析,从而探索事物规律的过程中,个体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品质的总和.它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教师在科研上各种素养的集合体.一般可用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和科研道德去衡量.其中科研意识是科研的前提和核心,科研知识是科研的基础,科研能力是核心,科研道德是科研的保证.民办院校教师的科研素养具体包括:关注社会热点、新技术新方法,并能使之用于教育教学的素质;能够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法改革的素质;能够进行新技术开发并积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素养.

笔者以及课题组成员对部分民办院校教师进行了科研情况的调研,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民办院校教师的科研素养相比公办院校教师有一定的差距,总体素养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科研意识较强.民办院校教师大多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赞同科研,能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老师的科研行动滞后于意识.②科研知识一般.具体表现为教师的科研方法知识尤其是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欠缺,对专业期刊和杂志的阅读量较少.③科研能力较低.民办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主要问题体现在选题、信息处理和撰写研究报告等方面.很多老师不能把教学经验反思转化为理论.研究结果表明,教师近五年的科研成果较少,主持和参与的课题不多.④科研道德一般.很多老师在科研中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杜撰

参考文献、一稿多投、论文相互挂名的现象广泛存在.

2 制约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的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影响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的因素,笔者对部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访谈,结合近些年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整理出影响民办教师科研素养的因素.主要从教师自身因素、学校因素两个层面分析.

2.1 教师自身因素

1.教师对科研的认识有差异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院校教师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但行动落后于思想.通过和部分教师的访谈交流中发现,很多教师进行科研的主要因素来自于学校的考核、评职称等硬性方面要求.比如,学校的评优评奖考核中必须要过科研关,同时教师为了评职称,必须要去写论文,申请课题.

2.教师的科研时间不足

民办院校教师教学任务量大,课程压力繁重,这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他们从事科研的时间.从访谈结果看,调查的20位老师中有16位反映科研时间不足是困扰他们进行科研的主要因素.有些老师反映:“很多时间都用来备课、上课,几乎成了教学的机器”,“如果有充足的时间,还是愿意进行科研活动”.

从调查数据比较来看,教师科研素养存在性别差异性.男教师的科研素养高于女教师.有的女教师反映,女教师既要顾及家庭,又要忙于上班,加之工作量大,没有时间考虑科研问题.

3.教师科研知识薄弱

教师的知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研能力.民办院校起步晚,教师整体比较年轻,学历以及专业水平与公办院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很多教师通过在职学习形式完成学历进修.这也是导致教师整体科研能力偏低的一个因素.

研究发现,教师的科研素养存在学历和职称的差异性,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于本科学历,副高以上职称的高于讲师以下职称.学历越高,对科研方法包括选题,资料收集与处理等方面的掌握程度越高.

2.2 学校因素

1.科研条件较差

在访谈中,很多教师反映学校教学任务重、课题申请困难,科研经费不足也是影响教师科研活动的重要因素.比如,一位带公共课的老师描述,课多的时候,一个星期带30节课,几乎每天时间都排满了.有些教师反映,民办院校的科研项目相比老牌公办院校,少之又少.科研经费是支撑教师科研的物质基础,主要用于教师购买资源、外出调研、发表成果等方面.部分教师反映,研究经费相对不足也是当今民办院校教师进行科研的制约因素.

2.缺少科研协作团队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学科间知识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这就需要我们有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访谈中,很多教师反映,在科研中缺少协作团队是制约教师科研的因素之一.

“高校跟中学不同,平时大家接触机会较少,上完课就回家,很少在一起交流科研问题.也会偶尔把自己的名字加在其他同事的课题里面,但基本不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

3.缺少在职培训

教师培训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但从调查中发现,当前民办院校对教师的职业培训相对较少,培训内容侧重于教育教学这方面,最近几年很多学校开始关注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会定期派一些优秀教师出国进修,访学等,但机会较少.有的也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实现培训的价值.

4.缺少骨干教师的指导

问卷调查中发现,相比公办院校,民办院校的师资结构不太合理.年轻教师较多,副高以上职称人数较少.在科研中,缺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指导科研项目,带领年轻教师申报和主持课题.访谈中,一位年轻教师说:“自己也想搞科研,看到别人申请项目,也有兴趣,但缺乏科研知识和经验,不知从何入手.也没人指导,在科研方面我们还处于迷茫阶段.”

民办院校教师的科研团队还没有真正形成,缺少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引导.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案例.比如,美国高校一直实行教授终身制,以此激励助理教授和副教授提高业务水平,使他们主动寻找指导者.这种方式以科研为主要目的,兼顾教学技能的培养.

3 提高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的策略

通过对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笔者从教师自身和学校两方面提出提高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的对策.

3.1 教师自身

教师自身是影响其科研素养的内在因素,如果教师没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积极性,认识不到科研的重要性,外在环境再优越也起不到作用.提高科研素养,需要从教师自身出发.

1.增强科研意识

思想决定行为,教师只有端正认识,增强科研意识才能有参与科研的动力.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从事科研主要为了评职称和评优评奖,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的动机不利于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访谈中,个别教师思想认识有偏差,认为民办院校教师应该集中精力教学,科研是重点院校教师的事情,没有认识到科研对教师自身以及学校发展的重要性.科学研究是教师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保障,也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高校教师只教学不研究,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所以教师自身应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克服苦难,自觉主动地进行科研活动.

2.加强科研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科研理论知识是科研的基础,丰富的科研知识有助于教师了解科研规律,帮助教师掌握新理念.访谈中发现,很多教师因为自身学历基础等因素的制约,科研知识相对缺乏,为此,教师必须加强科研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理论素养.科研知识具体包括科研方法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三者之中,教师的科研方法知识基础最为薄弱,因此,教师在平时应着重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了解科研的一般步骤和程序,学会最基本的科研资料的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教师认为在数据分析统计方面存在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阅读统计学等方面的书籍,学习常见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方法.夯实自身的科研知识,为科研活动奠定基础.

3.以教研带动科研

民办院校办学时间短,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偏低.教师的工作以常规教学为主,科研方面比较薄弱.如果科研能围绕教学展开,以教学带动科研,把教学过程当作研究过程,这样可以一举两得,双利双赢.教师科研必须以教学为基础,教学可以为科研提供丰富的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围绕着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进行科研的过程.

笔者在和相关老师的交流中发现,很多老师也赞同民办院校教师的科研应以促进教学、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这也与民办院校的职能相符.

3.2 学校方面

1.引入高层次人才,改善师资结构

民办院校教师在学历和职称等方面比较薄弱.在问卷中显示,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影响科研素养的高低,学历和职称高的教师科研素养得分较高.针对这种情况,民办院校应调整和优化师资结构,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比如,重点引进优秀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对于校内的中青年教师,应鼓励他们通过在职进修、委培等形式提高自身学历.通过改善师资结构来改善教师的整体素质.

2.创设有益于教师科研的条件

首先,学校应调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时间分配.目前民办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任务量大,这样就没有太多从事科研的时间和机会.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学校应适当减少教师的教学任务,多留一些时间让教师去接触科研.为了解决教学课时量的问题,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新增一批外聘教师,适当分摊本校教师的课时任务,使教师数量满足学院发展的需要.其次,学校应从经费上给予支撑.造成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偏低的原因不仅仅是意识和能力上的,还有物质利益上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想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应采取一些外在的激励政策,从科研经费上给予支持.比如,可以从学校财政中划拨更多经费,用于教师的科研奖励;也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以及社会赞助扩大经费来源.与此同时,学校要建立合理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增大科研考核在教师考核中的比重,让科研考核成绩高的教师多获益.

3.创设科研协作团队

问卷数据分析显示,民办院校教师的科研素养与教师年龄、学历、教龄以及职称等因素相关.中青年教师的科研素养整体偏低.而中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体,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加强教师间的协作,建立科研学习团队.组建团队过程中,应老中青结合,有梯度、有层次,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更大程度发挥每个人的潜力.老教师有老教师的优势,他们可以在科研方法、科研程序上给新教师以指导,引导他们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和处理数据;而新教师也有新教师的特长,他们思维活跃,勇于创新,善于接触新兴事物.这样,一个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协作团队将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4.加强教师科研培训

科研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校需要通过组织一些科研培训为教师科研提供指导和帮助.应完善培训选拔制度,可以优先选派一批教学工作优异、科研积极性高的教师先进行培训,让他们充当领头军.在培训内容上,要突破常规,改变传统的教学培训模式,不光要关注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的培训,还应多增加科研方法知识的比重.在培训方法上也可以灵活多样,可以由本校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组成培训小组对中青年教师进行科研指导;也可以请重点高校的科研专家定期来校召开科研讲座;还可以组织教师走出去,到科研型院校去观摩、学习等.

5.制定以老带新的帮扶制度

在国内外的很多高校,对新教师的培养一直实行导师制,这是一种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的很好的方式.比如,在新教师刚入校时,学校为他们选择一位本学科资历高、能力强的教师进行帮扶.新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学校为其减轻课时量,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跟随导师随堂听课、学习,辅助导师改作业、辅导学生等.通过这种方式,让新老师能轻松地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职业的过渡,很快胜任教师工作.对于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也可以效仿这种方式.学校为科研有困难的教师选配一个科研导师,由科研导师带着他们一起申请课题,指导他们按照科学研究的思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带领他们在科研实践中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邵永强.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的h指数测度[J].现代情报,2012(6).

篇9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科研兴趣小组;实践活动

医学院学生学习医学基础和专业知识时,不仅需要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在校生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主要是在实验室,可是众多医学院校仍然存在着这样的情况:由于学时有限,许多实验操作不得不被压缩,以保证理论学习,久而久之,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其实验主要是通过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切片、无菌操作技术、体外抗原抗体反应来进行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它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同样也存在着上述情况,这令教研室和实验室教师苦恼不已。科研兴趣小组这一形式广泛应用于基础和高校的教育教学中,该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调动学习兴趣,甚至对于培养创新能力也是一条捷径[1]。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联合形态实验中心,专门成立了对科研兴趣小组进行研究的课题组,通过让学生深入实验室和开展户外相关科学研究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加强实验室建设。经过一年(两个学期)的实践,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教师的业务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1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制订培养目标和活动方案

经过多次教研室例会讨论,借鉴兄弟院校和其他学科成功的经验,研究小组最终决定成立科研兴趣小组。我们依托实验室,通过实验准备、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及校外实践等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感官认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1成立科研兴趣小组

科研兴趣小组成员的确立采取“兴趣+选拔”的方式进行。首先,在开课1~2周之后,由带教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这项活动的目的、过程和意义,强调兴趣优先、严格筛选、定期考核等关键点,人数控制在10~15人/班,以保证科研兴趣小组的质量。结合课题的需要,2015年3月初和9月初,在所带的班级中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在报名的学生中选取7名作为组长,其余随机分组。

1.2制订培养目标

针对三年制专科和五年制本科不同专业教学培养目标的不同,科研兴趣小组的目标亦不同,具体见表1。

1.3制订活动方案

根据不同学制、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制订相应的活动方案,具体见图1。

2实施过程

2.1规则先行,习惯养成

无规矩不成方圆,遵守实验室规则是保证实验操作的前提和基础。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主要实验对象是病原生物、小白鼠等,因此,在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天就必须强调实验室规则,如进实验室必须穿白大衣、严禁吸烟和饮食、实验仪器和用品的正确使用和清洗消毒、节约水电和实验材料、实验意外的处理、实验后物归原处、打扫卫生和水电的安全等。

2.2量身定制学习和活动内容

结合课题的需要、不同学制和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以教研室为单位的课题组为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量身定制了学习和活动内容,具体见表2。

2.3“短板”调查,有的放矢

实验室基本操作包括显微镜、移液器、普通天平、电子天平、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等仪器设备的使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完全掌握,甚至教师也只能在幻灯片上对着图片或者视频讲解,学生对于如何操作一无所知或者知道得很少,这就是操作的“短板”。教师在带领科研兴趣小组活动之前,需要对他们了解清楚,调查学生对哪些仪器设备或者操作存在“短板”,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具体调查结果见表3。

2.4以身作则,示教基本操作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欠缺的技能导致其根本不能独立完成一项实验,这就需要教师在任务下达前以身作则,给学生示教这些基本操作。同时这些学生在课堂实验中可以给其他学生提供帮助,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比如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中精确定量时都用到了移液器,教师从移液器的构造、操作要领等方面亲自指导学生练习,保证了操作的规范性。“细菌培养”,名字中有细菌,但要求必须无菌操作,既要防止空气等外界环境中的杂菌污染所培养的细菌,又要防止所培养的细菌污染环境和操作人员。由于平时课时紧张,此规则仅是告知学生,他们往往体会不深。然而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真切地观察和体会,给后面的实验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显微镜的使用是医学院校学生的必备技能,然而许多学生即使上过课仍然不能熟练掌握。教师先指导科研兴趣小组的组长掌握这项技能,然后再由组长教组员,时间为两周,让学生有充分时间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小鼠实验的危险性在于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被咬,一旦被咬,需要打多次疫苗,造成了实验中许多学生不愿意做小鼠实验的情况。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多次尝试,最终对小鼠的捉拿、注射及处死熟练掌握,为开展科研兴趣小组活动和课堂实验打好了基础。

2.5能力提升

经过1个月的基本技能培训,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具备了完成较高层次实验的能力。接着,课题组根据内容需要进行了周密而又合理的实验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由学生独立完成,具体见表4。

2.6定期考核

通常一个学期的科研兴趣小组活动需进行两次考核,分别安排在期中和期末,考查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实验的能力。针对学制和专业的不同,考核的内容具有差异,见表5。从表5可以看到,五年制临床专业的期末考核内容最多、难度最大,而三年制护理专业的内容最少、最简单,这是依照培养目标而定的,保证学生在专业能力范围之内完成考核。

2.7反馈和改进

期中和期末考核的结果是学生不同学习阶段技能掌握情况的反馈,为教师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提供了依据。同时,学生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也可以随时反馈,针对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今后完善培养目标、内容设置和具体活动积累宝贵经验。

3开展科研兴趣小组活动的效果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科研兴趣小组的活动已经开展了两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课题组教师和科研兴趣小组学生代表的讨论,一致认为开展此项活动具有如下效果。

3.1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灭菌消毒、细菌接种、空气中细菌的分布、口腔内细菌的鉴定等,学生真正明白了无菌操作的重要性,为今后临床和护理中的无菌操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显微镜的学习,学生仿佛拥有了“火眼金睛”,为学习更多更广的医学知识增添了一项强有力的本领;通过抗原抗体反应的操作,学生知道了许多疾病的诊断是可以通过体外实验预先判断的。

3.2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

一项实验的完成不光需要基本技能,更需要科研素养,比如坚持、严谨、科学、合作等多种能力。科研兴趣小组是一个小的科学团队,需要具备以上的科研素养才可以完成一项实验。科研兴趣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机会,让学生锻炼了科学思维,提高了科研素养。

3.3有利于教学相长

学生刻苦向上、乐观积极的学习精神感染着课题组的每一位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条件、提供更有实用价值的实验项目,做好学生的导师和领路人。事实证明,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科研兴趣小组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和教师的实践技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2]。

4对实验室建设的反思

科研兴趣小组的活动开展了两届,在为今后活动的继续开展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带来了对实验室建设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建设更加人性化的实验室

科研兴趣小组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实验准备人员的积极性,仪器设备、实验用品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应用和开发,唤起了实验室新的活力和生命。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人,最终也提高了教学能力和科学素质。因此今后仍需本着以人为本、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宗旨来建设实验室,让实验室充满着人性化的色彩[3]。

4.2建设开放型实验室

实验室的职责之一是一个教学场地,但这只是其中之一的基本功能,要想其发挥更大的作用,须向开放型实验室迈进[4]。开放型实验室的作用可延伸至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领域,科研兴趣小组就是一个成功的实践案例,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锻炼了科研思维,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同时,开展科研兴趣小组活动本身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有效途径。总之,建设开放型的实验室使教师和学生获得最大收益,更好地服务了人才的培养[5]。

4.3建设教科研于一体的实验室

学生与教师在更加人性化、开放型的实验室学习和工作,为他们带来了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新思路,他们的潜能得到了挖掘、价值得到了实现,实验室将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童婷,张新玲,阎晓菲.开展生物兴趣小组的探索与实践——以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6(1):163-164.

[2]赵珠峰,李艾鹏,陈光忠.关于开展人体解剖学兴趣小组活动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9):74-75.

[3]李宽庆,李雅梅.浅谈药用植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指导[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0):78-80.

[4]彭泽鸿,余平,赖育鹏,等.本科医学生在解剖科研兴趣小组中的学习[J].解剖学研究,2015,37(4):356-357.

篇10

1.1人文素养

“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人文素养是相对于科学素养而言,它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①人文知识、方法层面,即对各种人文科学所创造的精神价值的认知与运用水平;②人文精神层面,对常见文化现象所蕴含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特征的把持程度,如气质、人格等。

1.2医学人文素养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Luria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是科学与人文的有机体,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医学人文素养,是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医务人员的内在品质和人文情怀的综合表现,主要体现在:对患者生命的尊重、对患者尊严的维护以及对患者生存价值的关怀;它是医务人员非技术因素如仁爱之心、社会道德、责任情感等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长期修炼和内化的结果,均关联着患者的健康与安危。医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人类服务,若忽视人的社会性质,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就会出现见物不见人的现象。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理念,医学的使命就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的关爱和尊重。

1.3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辩证关系

医学包括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为条件、互为基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如同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共同演绎着医学事业的发展与医学人才的进步。任何割裂二者的行为,或只重视其一,不重视其二,顾此失彼,均会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不论是医学教育、医学人才培养,还是医疗实践、医患关系处理,都要遵循这规律。

1.4临床研究生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1)人文知识:熟悉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心理学、伦理学、哲学、法律、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2)人文思想:能将学习的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3)人文方法:能运用人文基本方法去分析、提出和解决医学及其相关问题;(4)人文精神:在医疗实践活动中能自觉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精神,注重对患者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人文关怀,这是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核心和灵魂。

2临床研究生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

2.1人文课程的局限性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以课程讲授为主要模式。然而,研究生3年学习期间、只有半年时间在校本部集中授课,而且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种类十分有限,一般只有大学英语、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等几门课。这种“短时间、少课程”的人文教育模式,往往教学效果不理想,已无法满足临床研究生所需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要求,亦不适应临床研究生教育特点。

2.2人文教育内容缺乏实践针对性

不少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知识还是本科阶段的陈旧知识,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他们需要更新、更高的人文素养能力以帮助解决临床实践、社会活动和思想情感中所面临的价值理念、人际沟通、人文关怀以及职业发展等问题。多数调查研究表明,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很有必要,但对研究生成长的帮助呈下降趋势。这不是说人文课程对临床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没有意义,而是现阶段的课程设计不适应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笔者认为,一方面,人文课程没有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即在医院尚未建立人文教育基地;另一方面,人文教育没有贯穿临床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这既是一个教育方法问题,更是一个认识问题。

2.3人文教育忽视了临床研究生多样性背景

临床研究生的来源参差不齐,有的从本科直接考研的,有的在医院上班后读研的。来源不同和背景不同的研究生对学医的首要目的、个人利益、医患纠纷等问题的处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他们的人文素养教育也必须注意个体差异。现在部分院校的集体授课、无差别指导等形式不能适应研究生个性化的特点,影响人文素养教育的效果。

2.4导师忽略对研究生的人文教育

多数学校对研究生导师考核只注重科研成果,有关导师职责中没有硬性规定导师对研究生人文素养负责;因此,不少导师往往忽略了这个方面教育。由于科研成果是评价教学和科研产出的最直接标准,研究生往往成为导师实验或者项目的主力军,造成多数研究生认为与导师的关系是“老板雇员型”,如同学之间交流时,把自己的导师通常称为“我的老板”。最终导致研究生长期在实验室埋头做实验,几年的研究生学习结束后,一些基本的人文精神缺失、人文关怀能力低下。

3医学人文教育是培养“合格医生”的必然要求

3.1Engel医学模式与人文素养

美国纽约州Rochester大学精神病学 和内科学教授Engel于1977年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又称Engel模式。这种模式是从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来观察、分析、思考和处理医学问题的医学观和方法论。该模式认为人患病不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还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把患者当作具有生物、心理、社会属性的有机整体。因此,医生不仅应该了解健康与疾病问题,还必须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互相作用。Engel模式以“人与健康”为中心,关注人的价值和需求,强调人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要求临床医生必须高度重视患者的思想感情变化,并要真正尊重、理解关爱患者,加强医患感情沟通,建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这就要求,临床研究生要想成为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应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

3.2“共同参与型”医患关系与人文素养

现代医患关系已由“主动-被动型”转变成了“共同参与型”,患者主动参与医生的诊疗活动。古代西方医学之父Hippcrates曾经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这句话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尊重、理解、关爱和抚慰患者,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博大的仁爱之心。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培育和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然而,当前医疗市场渐趋于市场化,医患关系呈现“物化、经济化和利益化”倾向。患方辱骂、殴打、敲诈医生,围攻医院,更有甚者将医务人员致残、致死……一幕幕暴力事件在各地频频“上演”,引起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当然构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很多,有患方认知差距,也有社会因素等,然而在医疗过程中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也是构成医患互信缺失的重要原因。有统计表明: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导致的纠纷约占2/3。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具备爱心、责任心,为患者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用良好的人文修养和适当的人性关怀及时化解医患矛盾。

3.3创新能力是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共同表达

目前我国临床研究生教育“重专业、轻人文且二者分离”。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在医院各临床科室轮转实习,主要学习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没有系统地将人文知识和医疗实践整合,最终导致研究生实习质量与临床效率低下、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工作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是其良好人文素养的体现,没有人文动力,就没有工作上的尽心与科研上的创新。研究生皆有创新潜能,但其创新欲望的激发、创新意识的唤醒、创新潜能的开发同时需要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共同支撑。“创新并不是无中生有的,不存在脱离知识的创新能力,创新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对现有知识的重新组合和突破现有思维的转换。”人文教育缺失可能会使研究生因知识结构的单一而无法顺利进行创新性科研活动。这也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尴尬,如少数“知名学者”时常出现学术腐败问题等。因此,我们不能单纯使用科研成果的多少作为衡量研究生合格与否的依据。对人文教育不重视,只会抹杀研究生的韧性和个性,使之无法拥有持续的热情、稳定的情绪、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融会贯通的能力,成为“缺乏批判思维与独立创造能力、丧失精神追求”的单向度人(One-DimensionalMan),从而导致研究生在以后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创新动力不足。

4临床研究生导师人文教育新机制的创建与探索

4.1确定导师为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孙鹏等和宫福清等研究建议,医药院校要建立“一贯式、内省化、全维度、双螺旋”医学人文教育体系。“一贯式”是指人文教育持续整个研究生教育期间,并延伸至医学生涯;“内省化”是指将显性教育成果如知识、能力与隐性教育成份如感悟、体验、激励,通过心灵感知和情感震撼,内化为研究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全维度”,是指从研究生培养的方方面面分别构建子体系,形教育的支撑体系“;双螺旋”是指生命健康的维护既需要研究生高超的专业知识技能,更需要充分的人文关怀精神,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融合,共同提升研究生“救死扶伤”的综合素养能力。基于上述人文教育体系,加上导师的地位与作用,即导师制为研究生与导师深度交流提供了有效平台,研究生在与导师的密切接触中,能充分感知导师的言传身教,导师的一言一行、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均深刻地影响着研究生。这样,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过程中可以最有效地把人文精神渗透、融合进去,成为研究生人文教育的主力军和第一责任人。

4.2完善导师遴选和评价制度

正因为导师是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学高为师,身正是范”,要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导师自身必须有过硬的人文素养。在导师的选拔过程中,不仅要对导师的学术修养和业务水平进行考察,同时也要对导师的职业道德、思想品德、人格品行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判定。作为一名导师不仅应该崇尚学术,追求真理,更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知行合一,为人师表。对于不负责任和学术不端的导师,应立即停止其导师资格。青年导师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已高达近50%。青年导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支最有活力的力量,他们自身精力充沛,学历层次高,创新意识强,对工作充满激情,对学生饱含爱心,对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青年导师在育人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素养不够过硬,育人意识不强,育人方法不得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青年导师的教育与管理,对于将临床研究生培养为“合格医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4.3利用导师与研究生交流平台,开展研究生人文教育

根据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在每学期开学初有计划、针对性地提出6~7项医学人文讨论主题或基于背景的讨论专题,研究生在适当的时间就他们感兴趣的、与临床实习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人文主题与导师进行深度探讨,以摆脱目前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研究生反感的说教式空洞理论以及教师讲授、研究生被动听讲的课堂授课模式。期末每位研究生要提交一份医学人文讨论报告或论文,其中优秀的鼓励发表或参加学术会议交流。从2011年2月开始至今,在我校2010级、2011级和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中实施了该项“平台人文交流”教育,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对20多项主题的相关医学人文问题在实践背景下面对面地进行了系统、深度探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4导师在指导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中融合人文教育

临床实践是研究生直接、大量接触患者的时期,有助于帮助他们通过感性认知,深化理性认识,是人文教育效果最明显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点要与其临床工作的特点和内容紧密结合。①培养研究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医患沟通技巧。语言表达的优劣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变化,准确、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助于加强医患沟通、增强医患互信、减少医患纠纷。②要使研究生认识到医疗文书的重要性,养成规范应用语言文字、规范书写医疗文书的习惯,同时,在临床实践教学中还要融入法律知识,既维护患者权力又保护自身利益。③培养研究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全心全意去救死扶伤,用和蔼、微笑去温暖患者,用关爱、自信让患者及家属产生信任;廉洁行医,不以医谋私。④培养研究生人文关怀意识,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情感,保护患者的隐私,为患者选择经济、适当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手段。⑤要在查房、手术、抢救等医疗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这些素养往往是通过课堂的说教无法完成的。

4.5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科学研究中渗透人文教育

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新生力量。真实、准确的科研态度既是科学研究的根本需求,也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但是,近年来研究生中屡屡发生的科学道德失范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担忧,严重影响了学术界的声誉。挪用或剽窃他人成果、编造或篡改实验数据、一稿多投等等,这些在以前甚少听闻的科学道德失范行为如今已司空见惯。作为导师,要在研究生“科学选题、科研实施以及科研总结”全过程中对其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指导研究生科研选题时遵循“需要性、可行性、合理性和创新性”原则,从战略上选择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研究生要认真书写科研开题报告,并严格履行开题程序,导师及其专家组要审核和批准其开题报告,这样既让研究生明确自己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与进度,又有利于导师的监督和管理,从源头上避免重复研究与学术腐败。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导师要跟踪研究生实验实施过程,检查其科研实验记录,是否“真实、准确”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在实验过程中杜绝“数据造假”。对研究生论文,导师必须严格审查、修改后方能发表和提交。只要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过程真正负起了责任,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将会得到有效遏制,与此同时,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团结协作精神、科研水平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4.6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文教育考核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