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专题调研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专题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教育专题调研

篇1

一、基本情况

(一)观念发生新变化

许多家长从自己得失成败的经验和教训中受到启示,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子女的教育普遍比较重视。经问卷统计,认为家庭教育重要的占83%。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以往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的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问卷统计,有72%的家长首先重视的是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其次才是孩子的学习成绩。

(二)载体得到新拓展

全区38个社区都建立了家长学校,聘请社区干部、优秀家长、五老以及大学生和教师志愿者等任专兼职教师,不定期进行家教咨询、请优秀家长介绍家教经验;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各社区都开辟了道德大讲堂、妇女儿童之家等阵地。全区13所中小学都成立了家长学校。家长学校定期对学生家长进行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内容讲座,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和育人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努力提高广大家长的道德水平和家庭教育水平。调查统计,有43%的家长认为是通过家长学校获得家教知识。

(三)不断涌现新典型

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了不少社区和学校因地制宜,本着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断创新家长学校活动内容,丰富内涵,提升了家长道德水准,为家庭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街道人民路社区的**,女儿本科考上南京大学,后又被保送清华读研,成为了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女孩。她经常在社区家长学校与辖区家长分享自己的育儿理念,与大家共同探讨,协调解决了很多家庭因为教育理念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等社区与区法院联合开展驻社区法官制度,法院一名法官与社区保持经常联系,帮助社区对家长进行法制宣传,及时解答家长对青少年维权方面的疑惑和难题;上海路社区成立社区心理咨询室,定期聘请心理专家为家长、青少年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师院附小与所在社区**街道车站社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各自资源,双方联手联办家长学校。学校家长学校开会,请社区干部和五老参加,社区家长学校开课,请学校派出老师授课,这种校社联合办家长学校的形式,受到许多家长和社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问题成因

调研中,也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普遍比较重视,但因家庭情况、个人文化素质的不同,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困惑。二是各社区家长学校及中小学校的家长学校在提升家长道德水准中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三是相关部门尽管也意识到家长的道德水准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履行职能、牵头联动,整合资源等方面,还有很多拓展的空间。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家长观念存在误区。一些家长自身道德文化素养不够,自我感觉良好,不肯主动学习提升。受应试教育影响,少数家长过度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期望值甚高,忽视了对孩子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问卷调查中,尚有近30%的家长把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作为首选。有些家长由于忙于劳作,一头劲追求做生意赚钱,缺少与孩子交流、沟通,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问卷统计,家长与小孩主动交流的只占50%,有10%的家长从来不与孩子交流。

篇2

关键词: 盲人学生; 心理特点; 施教原则

中图分类号: G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0-0057-01

随着盲人接受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程度的提高,中国盲生的人数也在逐步增加。目前国内外对于盲生的心理状况研究甚少,本文试就这方面作一些初步探讨。由于盲人自身缺陷,对于盲生很难进行常规心理测试。

笔者多年从事盲人教育工作,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对盲生心理状况进行了连续多年的深入观察和专题调研,并对我校463名盲人青年学生进行了问卷测试(参考卡特尔16PF和明尼苏达个性测验问卷,针对青年盲生实际情况自拟问卷,统一指导语。)盲生的心理发展与健全人具有大致相同的律,但由于生理缺陷和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盲生也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心理特点

一、盲生的心理特点

(一)盲生的认知特点

盲生对外部事物和自我的认知往往存在一定偏差。盲生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形成较为困难,特别是对颜色、平面形状等与视觉有关的概念,与健全人的理解存在一定距离。盲生对于许多事物的判断容易出现偏差、片面或绝对化,有时显得爱“钻牛角尖”。

多数盲生能够接受现实,对自身缺陷采取积极的补偿措施,愿意谈论残疾带来的问题,客观地考虑自身条件,集中精力做好能做的事,在向目标进取中表现出正常的竞争精神。盲生在自我认知方面的偏差主要表现为自视过高或自我贬低。自视过高者无视自身条件,认为凡是健全人能做到的我都能做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自我贬低者则自认为是社会、家庭的包袱,甚至认为自己生存下去只能给自己增加痛苦,给别人增添麻烦。

(二)情感与情绪特点

1.孤独感

盲生往往因自幼缺乏温暖(特别是“幸福院”长大的弃婴)或者由于封闭式教育而产生孤独感。有的盲生不愿与社会接触,性格孤僻,爱独自读书,听收音机,沉溺于幻想和自怜

2.情绪不稳定

这是盲生突出的特征,有些盲生比较敏感,常常感到自己在受到别人的注意,对于他人的言行容易多心,最忌讳触及他们的缺陷之处,不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较易受到心理暗示,并因此影响自己的情绪。

3.防卫心理

有些盲生对健全人怀有疑惧心理,自我保护意识较强。除社会原因外,也存在一些心理原因:有的盲生把自己的一切不幸和失败都归咎于家庭、社会和学校,总感到委屈、忿懑不平,有的还表现出无端敌意、侵略性和对于环境的严重适应不良。

(三)意志特点

盲生必须面对3大难题:一是因残疾带来的诸多不便和困难,二是残疾造成的他人歧视与不平等待遇,三是本人能否在逆境中建立起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支柱。这些是每个盲生在意志方面必须经受的考验。

1.惊人的代偿现象

多数盲生能通过加强记忆和触、听、嗅觉来弥补视力丧失的缺陷,有些功能代偿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靠一根盲杖千里独行的青年盲生也不乏其人。这些都要靠盲生高度集中精神、长期刻苦磨练才可能实现。同时,也有少数盲生缺陷补偿能力较弱,约有4%盲生认为必须依赖别人照顾才能生存。

2.独立意向

国内曾经有调查结果表明盲生的独立意向较差,盲生中有独立意向者仅占17%,但该调查是以在校盲童为主要对象的。笔者在长期观察和调研中发现多数青年盲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向,答卷青年盲生中78%的人认为“认准目标,再难也要坚持到底”,回答“常因别人的话改变主意”的仅占23%,这个比例与他们平时实际表现情况也基本相符。

二、盲人教育的施教原则

盲生在心理上个体差异较大,但上述心理特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针对这些特点,对于盲生培养教育除基本适用盲童教育中的“缺陷补偿”、“语言诱导”等原则外,还应注重以下原则。

(一)互信原则

对盲生教育培养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对他们充分信任,真诚相待,即使是批评劝诫也应以信其能够成为有用之才为前提。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必须通过自身言行取得盲生的高度依赖,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教育引导才能事半功倍。与对健全学生的教育相比,对盲生的教育尤其要把师生互信作为首要原则。

(二)针对性原则

要区别失明原因与时间长短、残余视力程度等基本条件,进行分级培养,因材施教。对特殊对象必须个别施教,把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解决思想、心理问题结合起来。特别要针对盲生这一时期出现的诸多心身变化,满怀爱心进行科学的引导。

(三)正常化原则

盲生由于自身缺陷,往往存在“特殊”心态,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应当尽量按正常人标准来要求,培养不依赖他人的“四自”精神。同时应尽可能安排他们与普通学校的同龄学生多开展联谊、互助等活动,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开阔胸怀,培养健全人格与正常心态。

(四)环境适应原则

一方面通过生活技能训练、体育课程等提高盲生适应生活环境的活动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盲生加深对社会环境的了解;组织他们经常接触社会,提高对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的适应能力。

(五)“三全”原则

即对青年盲生实施教育应当坚持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原则,全天候就是要注重日常养成教育,无论白天黑夜,课内课外,从学习、生活到感情生活都要充分的给予盲生充分的关爱,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全过程就是要从盲生进校到毕业离校,要根据他们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实施不间断的教育指导。全方位就是要不仅帮助青年盲生掌握文化知识和专业职能,而且要对他们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包括主动与盲生家长、亲属或所在单位联系,共同配合把青年盲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吴厚德.残疾人心理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

[2] 祁寿东.盲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09,11.

[3] 黄柏芳.浙江省盲人学校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4,3(45).

[4] 罗观怀.重视少年盲童的教育康复,促进少年盲童的身心健康发展[J].特殊教育.

[5] 雷江华,孙菊莲.论少年盲童家庭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3,2(38).

篇3

__市现有总人口14万,约有儿童4.2万人。2012年4月数据统计,全市共有困境儿童2431人,其中贫困家庭儿童1746人,残疾家庭儿童153人,单亲家庭儿童409人,留守儿童100人,流动儿童179人。

1.贫困家庭儿童。据统计,__市现有贫困家庭儿童1746人,大多分布在农村各学校。此类家庭经济来源单一、不稳定,且具有双重性,即大多数家庭属于残障、单亲或因病返贫家庭。这些儿童不仅面临物质生活匮乏,进一步生存发展空间狭小,同时也存在性格障碍、心理偏差失衡等问题,无法持续完成学业,易与社会发展脱节,出现贫困导致教育的缺乏,教育的缺乏又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

2.智障及患病儿童。我市目前在册残疾家庭困境儿童约150人,目前均能就学接受义务教育。为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__市专门建立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学校特教班现有学生16名,其中多是生理缺陷儿童或智障儿童,如盲哑儿童、残疾儿童,这部分儿童上学不仅要有专人看护,还要进行行为训练等形式的技巧培训,一方面家庭负担重,无力再让儿童继续接受教育,另一方面教育资源不足,经费紧张,无法满足儿童成长各项需求。

3.留守流动及单亲家庭儿童。家庭结构不全、家庭环境不稳定形成了留守、流动、单亲家庭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这类儿童由于缺乏社会重视、家庭关爱、家长监管和专业心理辅导,普遍存在学习成绩不佳、性格发育不健康、生活习惯差等问题。目前__市已建立动态管理机制,为摸排出的100名留守儿童、179名流动儿童、409名单亲家庭儿童建立了档案,下一步将有针对性的开展困境儿童家庭教育培训、“大手拉小手”结对帮扶等活动。

1.扎实开展“春蕾计划”活动。__市积极推进“春蕾计划”纵深发展,活动自2001年在全市实施以来,累计资助春蕾女童2436人次,发放助学金104.088万元;修建“春蕾小学”4所,筹集建校款95万元;举办“春蕾计划”实用技术培训班,免费培训学员237人,累计评选优秀春蕾女童50余人。“春蕾计划”已经成为妇联工作的品牌工程,成为凝聚社会奉献爱心的公益平台,成为一项社会支持、群众满意的公益品牌。

2.广泛开展“恒爱行动”系列活动。“恒爱行动”活动在我市开展以来,累计发放毛线300斤,回收新毛衣300余件,接收捐赠的全新毛衣、鞋帽、围巾和书本近2000件。活动不仅为本市困难家庭儿童、孤残儿童和特教学校的儿童送去爱心,还为革命老区孤残儿童送去了温暖;不仅为困难家庭儿童、孤残儿童家庭解决了实际困难,同时也为爱心人士搭建了一个关爱孤残儿童的慈善平台;不仅实现了物质增值,更实现了精神增值、社会资本增值和人的能力的增值,目前此项公益活动已成为针对孤残儿童的一项关爱品牌。

3.积极创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状况,__市各级上下联动,于2009年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七里镇中学、孟家桥中学建立了两所“留守儿童之家”,目前各项工作已步入正常轨道,管理机制逐步完善,达到了有一个稳定阵地、有一支教育队伍、有一个“一帮一”形式的“三个有”和有一个好的组织领导、有一套好的工作方案、有一种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有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的“四个一”工作要求,社会成效显著。

4.关爱帮扶等社会救助扎实推进。一是积极拓宽捐助渠道。__市妇联组织充分把握机遇,牵线搭桥,精心运作,向上争取资金的同时大力争取企业和个人支持,如吸引__立新超市等爱心企业、刘艳等爱心人士共同参与,为__市捐资助学活动的开展增添了活力和光彩。二是开展“爱心助春蕾”、“圆梦大学”等捐助活动。如:2009年组织机关干部对莫高镇因交通事故父母双亡的杨玉婷同学进行生活帮扶募捐,筹集资金2.4万元。三是大力营造关爱弱势群体氛围,积极动员市直机关各部门、单位等与困境家庭结对帮扶,倾力帮扶困境儿童家庭。

目前,困境儿童救助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如救助工作的覆盖面与困境儿童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救助工作的长效机制还未完全形成,资金募集和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等等。根据调研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积极营造关爱困境儿童社会氛围。开展“困境儿童救助工作”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妇女儿童根本利益的生动体现,是为群众解难的“民心工程”,为做好、做实困境儿童救助工作,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使救助工作可持续发展;要围绕困境儿童开展更深入的调研,针对他们的特殊困难、实际需要和成长要求,争取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困境儿童,保障困境儿童享有的权利;促进救助工作与政府政策有效对接,使救助工作从妇联自发的公益活动变为政府及职能部门的长期职责和自觉行为;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大力营造关爱困境儿童氛围。

2.整合资源,建立社会化、全方位救助新模式。困境儿童救助工作作为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要以推动解决困境儿童的实际困难为重点,积极探索救助模式,充分

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开展各类帮扶活动,努力推动改善困境儿童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要善于“借势”,做好“联”字文章,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努力推进“救助工作”;要整合优势资源,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争取有关非政府组织、国际合作项目的扶贫资金,实行项目化运作;要大力争取政府及职能部门在扶贫、社会救助、大病救助等方面的资金倾斜,探索出一条全面救助、综合服务的新路子。3.坚持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拓宽困境儿童救助内容和范围。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及时调整帮扶重点,拓宽救助内容和范围;要认真履行救助职责,定期为他们送去知识与温暖,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要在帮扶内容上,从钱物帮扶延伸到情感与物质同时帮扶,实现开展困境儿童心理帮扶工作的专业化、标准化和职业化,弥补其监护人或临时监护人因亲情沟通不足而留下的缺陷,促进困境儿童的心理帮扶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

篇4

一、总体情况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性格特点,心理情绪。由于家庭的缺损,造成了单亲家庭子女的性格缺陷,他们通常表现出孤僻、内向、任性等性格弱点。绝大部分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的未成年人在个性发展中,常常感到空虚、寂寞、惶恐不安和焦虑。在调查的2840名单亲家庭子女中,处在离异家庭的单亲家庭子女,大都行为习惯差,甚至染有不少不良习气,诸如抽烟、赌博、打架斗殴、谈情说爱、寻衅闹事等等。

(三)单亲家庭子女的生活状况。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只有少数单亲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多数单亲家庭的生存状况是十分艰难的,生活条件差,生活质量跟不上需求。在调查中发现,2840名单亲家庭子女中有53.9%随父,46%随母,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扶养的占0.1%;在生活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或母为了寻求生计,外出务工,也只能将子女交给长辈或他人看管。

(四)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人文化结构。调查的单亲家庭中家长是农民的居多,占整个的89.76%,是工人的占4.2%,是干部及其他的占6.04%;同时,他们的文化层次也参差不齐,其中,小学文化占单亲家庭的60.59%,中学的占34.01%,大专以上文化层次较高的只占其中的5.4%。

(五)单亲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在学校的教育中,86.7%单亲家庭的子女能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有13.3%单亲家庭的子女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单亲子女的学习状况向两个极端发展。其中,学习成绩特别突出的单亲子女属于个别现象,只占0.6%,成绩较差的占78.3%。由于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低,不具备给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素质和能力,因此,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大多数未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二、存在的问题

(一)单亲家庭教育功能弱化,质量差。单亲家庭的父母一人既要承担沉重的家务,为了生活又要努力的生产、工作,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方面常显得力不从心,对其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不够,造成了家庭教育功能欠缺的一个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农村单亲家庭中,多数家长常年外出务工,孩子托付给家中的长辈,监护人本身文化水平低,思想素质不高,严重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式方法,不具备对孩子进行家教的能力,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质量差。

(三)单亲家庭子女学习向极端发展。在对单亲家庭子女的调查中发现,他们的学习状况向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情况是父母离异或丧偶后,把孩子作为整个家庭的精神支柱和依靠,在孩子的学习教育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出类拔萃,但是他们性格孤僻,很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而且很自卑,缺乏爱心。另一种情况是父母双方互相推卸责任,视子女为累赘,在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自暴自弃,有厌学情绪,在学校表现恶劣,不思进取,任意逃学,而这种情况在单亲家庭中占绝大部分。

(四)单亲家庭经济出现危机。由于大部分单亲家庭都是一个人承担抚育和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除了少数家庭生活富足以外,绝大多数家庭经济都十分困难,难以支付高昂的教育费用,很多学生只能勉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少数学生早早辍学,连九年义务教育都不能完成。同时,健康也不能得到保证。

三、几点建议

(一) 社会责任

1、加强领导,进一步关注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各级党政部门应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贯彻落实中发8号文件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加强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一是加快经济发展,积极给单亲家庭的家长创造就业机会,使其就近务工,创造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二是完善有关法律政策,保障孩子合法权益。三是社会各界要力所能及开展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帮扶活动。

2、强化宣传,积极引导单亲家庭子女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由于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人责任意识普遍淡薄,要切实改善单亲家庭子女的生存、发展环境,就必须强化单亲家庭子女法定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针对这一问题各级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机会,对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人进行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教育,让他们了解单亲家庭孩子出现的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问题,了解青少年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规律和方法,明确自己监护的任务和责任。

(二)学校责任:

1、学校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用爱心抚慰创伤。要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教育实效。学校应对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全面了解他们的情况;并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专门档案,针对不同特点,分类管理。老师应与外出打工家长及其临时监护人经常保持联系,并建立家长记录卡,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

2、创造活动环境,用鼓励消除自卑,用友情弥补亲情。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别人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更怕老师和同学知道。学校要积极创造活动的环境,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各项有益的活动 。同时,在活动和学习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和同学的友谊,用友情来弥补亲情。

3、鼓励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单亲家庭的学生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无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时光。学校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和生活目的教育,让他们增强自信、树立正确理想,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积极安排一些兴趣相投的同学与他们结成学习伙伴。

(三)家庭责任:

1、强化监护意识,确保家庭教育力量。单亲家庭子女的父母要重视与学校、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掌握孩子动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如果必须外出务工,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选择责任心强、有保护能力和精力的临时监护人管理孩子,并应履行相应的委托手续。

篇5

1、本单位现有党员教师20名(含4名退休党员),民进会员1名,为本单位参加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全部对象。

2、经过调研,老师们认为影响和制约我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源问题。我校地处城东经济开发区,生源结构层次不一:有从原市区因城市扩建迁至新建小区的市区居民,有城中村改造的农民转为市民的新型居民。现代家长对教育普遍比较重视,很在乎孩子同伴的素养。原市民用有色眼光看新市民,因此生源流失比较严重,生源问题成了影响和制约我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由于生源不佳,学校的要求、家长的期望与学生实际的素质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二是师资问题。首先是师资紧缺问题。去年我校调走2名教师,退休1名教师,全是中层以上的骨干教师,而只调来一名普通中学英语教师,严重削弱了我校某些学科的教学力量。按正常编制,我校可以有45个教师,而现在在岗的只有42个(本学期又有一位数学骨干教师辞职),而且我校领导岗位多(校级领导有4位,含1

名正校级协理员),领导干部兼课相对而言少一些,所以教师的工作量都非常大,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的身心健康。其次是教师的年龄结构问题。近六七年来我校新分配教师只有1人次,而其他学校近几年来新分配教师达几十人次,这个差距是十分巨大的。尽管再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但可塑性并不大。再次是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受外部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育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思想(教育的滞后性特点是容不得急功近利的);受社会简单评价的左右,部分教师放弃了教师的职业自觉和职业责任(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要求教师有强烈的专业精神:一是专业责任感;二是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三是终身发展的意识)。

三是学校特色问题。学校缺乏可以贯穿3—5年的系统工程,特色性不强,影响力不够。教师对学校发展的主人翁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参与管理、建设学校的认识还处于管理与被管理状态。对学校科学发展起决定因素的人文因素不是很强,硬、软件的提升与更新后,适合学校的可操作性的校园人文观念不凸现。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特色化的主力军。先生曾经说过,“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的特色、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往往是靠特色教师的努力而形成的。学校缺乏个性鲜明、有特长的教师,也谈不上创建特色学校。如果学校要创建体艺特色,就要成立体艺专门负责机构,要担当起学校体艺工作全面开展的重任,同时师资的保障更是不容置疑。

四是家庭教育问题。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家庭中,家长普遍地学历偏低,大多只有初中或者高中程度,少有大学学历的,家庭教育理论、经验缺乏,家长的素养和家庭教育水平亟待提高。家庭环境普遍较差,有的虽然已经住上了公寓房,但家里的设施非常简陋,卫生条件也比较差,还残留着旧时农村的许多不良习惯。我们希望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提升阅读素养,可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连做作业较安静的地方都没有。家长也是力不从心,家庭教育环境亟待改变。

五是对外宣传问题。学校要内部造优,外部造势,积极做好对外宣传这篇文章。校园文化建设还需浓厚些,要营造开放、融合、包容的校园文化。

3、认为我校党政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有大局意识。应该团结协作,从学校大局出发,少一些个人利益思想。在考虑问题、处理各种关系时,方法还可再妥当些。

二是要有开拓创新意识。在学习和实践中,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带头实践的步伐应该跨得更大一些。

三是要以身作则。党员干部要体现先进性,处处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党员干部能挺身而出,迎难而上。要发扬以前的产党员那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工作作风。党员是学校的一面镜子、一面旗帜,是学校的中坚力量,要时时处处做好教师的表率,要以高尚的行为准则成为普通教师行为的榜样。应该在各种场合宣传党员干部做了什么样的好事,以此来引领普通教师作为言传身教的典范。

四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事业追求的崇高目标和本质要求。学校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准确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4、认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涉及我校教师或学生的民生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工作量超重问题。由于严重缺编,再加上做产的、生病请假的、内退的,这些工作量都要在教师身上内部消化,教师的工作量严重超负荷。像我们这样的学校,生源不好,更加应该让教师有时间去钻研教材和教法,有时间去研究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有时间去转化家长的协同教育观念。现在的情况是教师疲于应付强大的工作量,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而少有时间去精心研究教育的科学化问题。同时,由于教师的工作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过重,身心疲惫不堪,原有的工作热情逐渐消失,大部分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期盼有一个愉悦的工作环境。学校要实施人文关爱工程,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感受到工作与学习的幸福,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减轻教师的压力。

(建议市教育局考虑到教师会遇到做产、生病、甚至保胎等特殊情况,给学校适当增加编制。目前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出来苦于没有工作岗位,而学校这方面岗位又严重欠缺,教师疲于奔波,如果有个适当调整,两方面的问题都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是评优评先问题。教师的评优评先学校领导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人而异。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既要人格平等,真诚合作;又要提倡个性发展,健康竞争。

三是制度完善问题。各项制度的制定要体现人性化,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宗旨。要科学全面的评价教师,对在一线默默无闻地工作,从不在领导面前夸耀自己的教师,学校领导要多关心照顾。要加大教师之间的分配差距,真正实现多劳多得、职重多得、绩优多得。

篇6

一、城区教育资源现状

我县城区现有教育单位14个,其中省级重点高中1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3所,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12448人,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近700名;共有教职工838人,其中中学616人,小学176人,幼儿园46人;城区其他教育单位7个。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县城区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发展教育的大好机遇,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呈现出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良好势头,为全县教育长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二、城区教育工作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关于硬件设施

1、学生活动场地不足。永乐中学、城关小学和职业中学,三校共用县体育场为操场,而体育场是社会公共聚集活动场所,学生在这里进行体育活动,学校难以进行正常的管理,容易发生意外事故,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秩序。

2、教学设备落后。教学图书、仪器缺乏,仅有的一小部分也很落后,实用性不强,除县中、二中外,其他学校教学设施陈旧且数量严重不足。

3、学校建设负债沉重。目前城区学校共负债5104.5万元,其中县中1500万元,二中1800万元,职业中学1500万元,永乐中学210万元,城关小学143万元,县河小学100万元,青槐小学4.5万元,县幼儿园120万元。

4、网络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城区所有学校都配备了语音室、微机室等,但并没有完全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大多数教师不能熟练操作电脑,基本不会使用常用软件制作课件,不能熟练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

(二)关于师资建设

1、城区学校规模大、班级多,教师编制总体上偏紧。

2、教师队伍建设、年龄结构、资源配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师专业不对口,数学、英语、艺术等专业教师缺员,年龄老化且男女性别搭配不合理,尤其是城关小学和幼儿园最为突出。

3、高中阶段教师学历未完全达标,具有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教师过少。

4、优秀教师外流现象严重,给我县教育带来极大冲击。部分新分配教师缺乏基本教学经验,骨干教师队伍尚未形成。

(三)关于学生资源

1、学前教育与小学义务教育界线不清,部分幼儿过早进入小学,造成县幼儿园生源严重不足。

2、二中、县中生源质量严重失衡,难以体现教育公平。

(四)关于教育环境

1、班额过大,违背教育规律,为新课程改革带来诸多制约因素。

2、“三室两厅一吧”特别是网吧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突出。一些网吧经营者无视规定,接纳未成年人进入,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3、小商、小贩在学校门前摆摊设点,严重干扰学生上学、放学秩序;车辆乱停乱放安全隐患突出。

4、家庭教育亟待加强。

三、对策与建议

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教育发展要适应新形势,实现新突破,打造新品牌,我们认为必须坚持三条原则:一是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和全面统筹城区教育的发展,以改革开放的精神办教育;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增加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的投资力度;三是各级各部门在教育发展上,要坚持做到统一思想,分工协作,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关于学前教育

按照国务院《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要求,大力推进办园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幼儿园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办园质量,提高幼儿教育入园率,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一是在第二幼儿园并入县幼儿园的基础上,以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为目标,不断加强园舍建设,添置设备,强化管理,牵好全县幼儿教育龙头;二是按照一类标准加强县河新城区及青槐社区幼儿园建设,全面提升办园质量;三是取消城关小学的学前班设置,提高幼儿教育入园率;四是设法解决幼儿教师性别比、年龄老化问题,盘活人力资源,提高办园质量。

(二)关于基础教育

1、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教育法律、法规,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教育局与永乐镇政府管理教育的责任和权利,建立财政保障体制,做到财政优先安排教育经费,足额预算,单独列项,专项管理,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完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促进城区“两基”的巩固和提高,对学校在“两基”达标过程中的负债进行全面清理,实行政府买单,为城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严格学区划分,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规范招生秩序,引导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到县河小学、青槐小学、第二中学就读,促进城区三所小学和两所中学均衡发展,共同提高,缓解永乐中学、城关小学班额过大问题,促进新课程改革顺利推进。

3、保障好必要的师资力量,及时补充急缺的英语、数学及艺术类教师。对于年龄偏大,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应从编制中分离。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强化培训基地建设。择优分配或调入年轻教师,补充师资力量。

4、当前,城关小学、职业中学、永乐中学的办学条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需要,学校亟待改建和扩建,提请政府围绕*县城市规划布局调整,解决县体育场归属问题,以提高学校生均使用面积。

5、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建立党政领导和各机关、事业团体单位联系学校制度、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制度和安全工作长效机制。依法取缔校园周边违规经营的网吧和电游室,整顿和规范学校周边的餐饮、营运、小卖部和治安秩序,对行政不作为的部门和相关人员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新闻媒体加强对教育发展的舆论宣传,营造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城建、市政部门要协同教育部门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6、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合力作用,把办好“家长学校”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家庭教育工作要做到“五落实”、“三注重”,即在组织领导、教学计划、教材、师资、场地等方面的落实;注重“家长学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序列化,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全社会都配合教育工作,支持和帮助未成年人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三)关于高中阶段教育

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路径选择;和谐

留守儿童特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力大转移的产物。据专题调研报告显示:浙江共有农村留守儿童25万人,其中温州、衢州和丽水3市分布最集中,约有12万人。全国的留守儿童人数已近2000万,这个数字还在每年递增。笔者对富阳稠溪村进行了调查,约90%以上的家庭有1-2名正劳力外出打工,主要从事铝合金门窗的生意。被调查家庭中89.9%的在外务工者的子女留在家乡,只有10.1%的孩子随父母一起外出生活,留守儿童大约是流动儿童人数的9倍,可见“留守”是这一带在外务工者子女生存的主要形式。在被访留守儿童中,单亲外出的占35%,其余65%属于双亲外出情况。家长外出打工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现象。据调查,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情感问题如任性、自私、偏执、冷漠等不良人格特征,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不容忽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分析

(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而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富阳总体经济较为发达,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覆盖率已经达到100%,留守孩子的群体主要集中在稠溪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关爱、心理教育、德育、体育等没有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着范围广、影响大、解决难度大的特点,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管理。

(二)关爱缺位引发“家教抛荒”

家长的长期缺位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家庭功能的完整发挥,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着生活失助、心理失衡、教育缺监管、道德失范、不安全感强等问题。据调查,稠溪村留守家庭中84.6%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隔代监护是这一地区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方式。家庭权威角色的缺位致使儿童对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的识别和遵从陷于混乱或盲从状态。监护人监护教育能力不强,隔代监护人缺乏教育耐心、教育知识和手段,仅能照顾生活起居,不能满足青少年的教育需求、亲情需求,出现了“家教抛荒”的现象。

(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等

区域间、城乡间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是留守儿童教育权益受损的根本原因。留守农村,城乡教育的差异使离开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不能和城市子女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相关部门管理服务意识弱,各项经费保障不足,服务能力较弱,他们的权益保障体系还亟待完善。

二、化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难意义重大

(一)是切实有效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的需要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保障儿童基本权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切实为广大农民做好事、办实事的重要举措。创造有利环境对留守儿童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农村儿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农村儿童素质关系到新型农民的培育,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是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需要

当前的教育资源是竞争十分激烈的稀缺资源,因为受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资源是由国家来提供的公共资源,它应遵循平等竞争的原则,使每一个人都能有机会获得教育。

(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难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事关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与重视民生的落脚点应当切实保障民生,尤其要切实改善乡村的民生状况。化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难对民生状况的改善、社会矛盾的缓解、和谐社会的促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服务于“三农”工作大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在外务工人员而言,子女的健康发展是他们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触及最根本利益的问题,所以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能有效消除他们的不安全感,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多元路径选择

(一)充分发挥社会整合功能,扎实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1、由村委会牵头,推动各地依托学校来构建有效监管机制。村委会牵头有利于留守儿童实际生活情况的调查和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有效持续开展;依托学校使监管工作和留守儿童的在校学习情况结合,实施科学监管。通过讲授心理、卫生、健康等知识,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帮助监护人掌握科学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使他们认识到教育艺术的重要性,重点对青少年的习惯、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家长学校可以把重点放在加强留守学生的法制教育上,邀请司法部门、公安干警等定期进行法制教育,有效控制留守儿童道德滑坡现象,使留守儿童知法守法,健康成长,促进农村和谐家庭的建设。

2、整合社会资源,利用村民图书馆建立村级中小学生学习中心。农村学校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多,因为缺乏引导和有效监管,很多孩子沾染了网瘾或是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气。杭州钱杭社区的“四点半课堂”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由村委会牵头邀请老师担任辅导员,由村委会工作人员配合管理,辅导学生完成作业。学习中心的建设将会有效提供在校生课余学习交流的场所,增进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中心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稠溪村是杭州首批“农家书屋”之一,获赠了500册科普读物。定时开展阅读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和村民共同参与读书活动,既能充分发挥公共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又能实现和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符合十七大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精神。

3、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有意识地向校外生活延伸,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创新活动内容、方法和载体,增强活动的实效性。以提高道德素质为目标,精心组织实施各项活动,促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或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留守儿童生活自立精神。村委会可以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劳动,通过各种渠道教育他们自立自强;通过交流沟通参与活动,增强他们对父母外出务工的理解,促进他们的心理和谐。例如2008年2月稠溪休闲文化节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全面展示稠溪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和独特魅力,提升影响力,吸引八方宾朋来稠溪休闲、创业。节庆期间就可以让留守学生来参与接待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村文化的魅力,锻炼能力。节日期间,该村表彰了“新农村建设模范奉南者”、“创业标兵”、“好婆婆、好媳妇”、“模范五好家庭”、“幸福老人”等先进个人,这样的评选活动本身是对留守儿童最好的教育:弘扬传统美德,铸就稠溪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乡风。儿童参与活动能让他们感同身受,更好地延续这种优良传统。

(二)整合社会力量,建立留守儿童长效教育机制

1、建立科学教育机制,持续有效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科学教育机制是推进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围绕农村留守儿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调研,出台政策,整合资源,努力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作的工作格局,共同指导和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由村委会、妇联等牵头,尽量以村为单位积极开展“妈妈”、“爸爸”等活动,构建留守儿童社会安全监护网络,防止家长权威缺失和情感培养缺位的现象,使监护网络为儿童社会化提供一种范式,也使其成为留守儿童成长中的有力支持体系。农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服务渠道的畅通,服务制度的完善,活动载体的创新,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能使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持续有效开展。此外,还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实际需求,组织人员编写适合农村家长和儿童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尤其是编写教育案例,培训一批留守儿童教育骨干。

2、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激励动员机制,树典型、促宣传。定期交流各地各部门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表彰在留守儿童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进工作开展。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宣传,切实为留守儿童办好事实事。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社会宣传。当地报刊可开辟专栏,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宣传优秀典型,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政府要重视并强化落实运行机制,推进社会整体合力关爱留守儿童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地方政府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健全一系列的落实经费投入机制和救助保障机制;既能以政策、文件等来确保经费的划拨和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又能动员一切可能的社会力量来确保扶持力度的加大。根据留守儿童的发展需求和实际问题,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使在外打工的父母安心,在家读书的儿童用心,取得双赢。

总而言之,只有多途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长效教育机制,共同为促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谋划策,办实事,才能形成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打下扎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杨群.关爱“五失”农村留守学生[J].精神文明导刊,2008(1).

2、谢志强,潘嘉.游走在城乡夹缝中的留守儿童[J].精神文明导刊,2008(1).

篇8

【关键词】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现状;思考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任意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孩子。[1]2008年共青团湖南省委在《湖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中指出,湖南省有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2]本文拟通过对湖南省吉首市凤凰县箭道坪小学的专题调研,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等方面面临的困境。探索如何让这些孩子摆脱困境,健康成长的对策。

一、吉首市凤凰县箭道坪小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箭道坪小学位于凤凰古城。考虑到箭道坪小学低年级儿童心智尚处于启蒙阶段,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质量,样本只选取了箭道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箭道坪小学六年级共五个班,近300名学生。经调查,留守儿童共有90名,占到六年级学生总人数的30%,比例还是很大的。其中男44人,女46人,男女比例几乎相近。

1、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环境

在这90名留守儿童中,跟(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在一起,形成隔代抚养的占到了54%,也就是说留守儿童抚养义务的重任要由(外)祖父母承担,这里面女孩居多;其他亲戚抚养的比例占到了31%,在这部分人群中,男孩居多;其他人抚养的有5%。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留守儿童自己住,负担自己生活起居的也有5%,让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照顾自己,难免令人担忧。

2、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

在箭道坪小学六年级的留守儿童中,学习良好的占到45.5%;学习成绩一般的占30%;成绩较差的占24.5%。在学习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上没有很显著的差异,在对与自身学习成绩的相关认识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也没有显著差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箭道坪小学六年级的234班,这个班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但却是六年级的精神文明班,而且年级的学习标兵也来自该班。通过跟箭道坪小学六年级234班班主任龙俊峰老师的谈话了解到,该班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还是比较刻苦的。换句话说,留守儿童与学习成绩差相挂钩的认识,过于片面。

二、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活问题

(1)人身安全。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山间,虽说山水环绕,景色优美。但是这也给这些孩子游玩提供了许多去处,复杂的山区环境给当地留守儿童埋下了安全的隐患。由调查可知,大部分留守儿童多为隔代抚养,但(外)祖父母因为年老力所不及,而其他委托监护人限于委托,往往并不负责任,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儿童年幼,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一旦遭遇安全事故极易导致伤亡。

(2)身体健康问题。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必须自理生活或依靠年迈的祖辈。在少数民族贫困山村,由于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很低,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一年到头以吃白饭为主,经调查,箭道坪小学虽然保证学生按时吃饭,但是也只限于早餐,况且箭道坪小学地处凤凰风景区内,午餐只能在风景区里购买,价格不言自明,这对于游客都有点吃不消,更何况当地的孩子了。父母在外打工都是长久之事,留守儿童长期的伙食如果没有调配,缺乏营养,势必会影响其生长发育。

(3)过早独立承担家庭责任。在我们走访的少数民族村寨看到,留守儿童过早地承担了家庭责任,小小年纪就要照顾自己,负责自己的衣食起居,承担日常家务,有些孩子还要照顾祖父母。生活的重担使他们的童年变得辛苦,相较其他同龄人更为老练和成熟。

(4)行为放纵,不受约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使得留守儿童行为过于自由、不受约束。再加上他们又处于青春期,极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比如受到不法分子的教唆等。在我们去凤凰的路上,一个广告牌就是号召当地居民关爱女孩的,尽管如此,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父母及亲属对留守女童却缺乏有效保护以及性安全意识教育,使得她们常常会受到不法侵害。[3]

2、接受教育和学业发展问题

据统计,在外出农民工中,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0.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3.5%。虽然这只是全国的统计,但也足以说明外出务工人员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低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水平。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学校教育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投入不足,难以对其家庭教育缺失形成有效补充和替代。

3、心理问题

(1)心理危机。“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少年儿童原本就比较叛逆,而缺乏父母关爱和教育的留守儿童表现则更为明显。他们没有生活目的,生性自由而无约束,不听长辈说教,抵触老师管教。在调查中,两极分化严重。有的留守儿童性格内敛,难以交流,偏向抑郁。有的则为一点小事就暴怒不已,惹是生非,甚至出现了暴力倾向,致使老师、家人无法管教。[4]

(2)错误的人生目标与方向。虽然父母外出打工可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但是父母打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家长没有想到的。在这些孩子眼中,他们的人生早已规划好了,那就是自己的父母虽然没怎么上过学,却照样能在外面打工挣钱,与其在学校看着枯燥的书本,还不如早日步入社会,像父辈那样打工挣钱。这种观点,被这些孩子冠之以“读书无用论”,这是恶性循环。另外,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目的本就不明确,积极性不高,成绩不好也就在情理之中。况且在学校学习的留守儿童中,又只有很少一部分被老师关注和器重,监护人碍于自身所限又无法辅导,久而久之,这一部分留守儿童对待学习就采取了更为消极的态度,要么追随前者走“读书无用论”的路线,要么自暴自弃,陷入另一个恶性循环。

三、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特殊性的思考

1、留守儿童的特殊性

通过对箭道坪小学留守儿童的相关调查,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区别在于:首先,从心理方面看,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处于分离状态,不能很好地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因而就没有那种正常儿童对于父母的难舍难分的心绪。[5]这并不是说这些孩子不希望与父母亲近。经过调查,几乎100%的留守儿童想跟外出打工的父母住在一起,而且几乎100%的留守儿童经常联系外出的父母,这就说明造成这种依恋关系的障碍,源自父母外出打工的客观限制。其次,从家庭环境方面看,家庭对子女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家庭不仅仅可以为子女成长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还担负对子女教育的重任,这也为子女的个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儿童社会化的开端,往往来自家庭。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往往没有得到来自家庭的精神支持,物质帮助和知识解答。这样的孩子,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往往缺乏足够的安全感,这也就使得他们对于整个世界是戒备的。再次,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留守儿童面对教师时,显得紧张、焦躁和忧虑,他们往往不会和老师交流,这也使得他们得到学校的教育往往不够充分。最后,从行为方面来讲,留守儿童如果在学习、生活或社会交往中遇到烦恼或困难,他们并不善于倾诉或主动寻求帮助,多表现为退缩。[6]

2、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

一方面,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多处于西部,耕地质量低,人均耕地少,无特殊经济资源,距离城镇较远,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偏低,外出务工是当地居民创收的主要来源。近些年来湖南的公路、铁路交通网建设加快,加剧了省内民工大规模转移,于是在偏远山区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当地落后的少数民族经济制约,教育经费紧张。许多学校除了教室、黑板和部分教材外,几乎没有什么教学设备。有的学校甚至连电脑都紧缺,更谈不上现代化教学设备了。我们所走访的箭道坪小学可以说是凤凰地区设备较好的小学了,尽管如此,教学资源也不能说充裕,更何况偏远的希望小学了

总之,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有其固有的特殊性,其问题也远不止以上这些,而对于解决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的对策也不能一应俱全,有待于其他研究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学者去不断的总结,不断的研究。可以说,少数民族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切实重视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研讨会综述[Z](内部报告)[R].2004.

[2] 卢国良,李云中,唐添翼.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现状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12).

[3] 陈海燕.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以贵阳市少数民族乡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1(01).

[4] 刘欣,陈清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5).

[5] 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

[6] 周金艳,罗学荣,韦臻等.长沙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特征[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

篇9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逐渐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出现了“民工潮”现象。他们去外地工作,使得农村中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人群。“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1]。据《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进行推算,全国留守儿童规模为6720万,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为5483万。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因群体数量庞大且成长环境特殊,在受教育机会、营养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安全、行为与学业发展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又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孩子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方面的培养被忽略,部分留守儿童会因缺少必要的关爱与监管而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长期不良的思维方式会促使其发生厌学逃学,沉迷网络,甚至抽烟酗酒,打架斗殴等违法犯罪行为。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在短时期内消除,因此,留守儿童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失,而且其规模有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大[2-3]。安徽省是典型的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排名前10位的省份中,安徽省留守儿童的问题尤为突出。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情况,并将其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研究他们成长问题是否存在差异,对于安徽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有深远影响[4]。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分析安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现状,特选取某学校儿童为调查对象进行本次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在安徽某农村学校不同年级各抽取一定比例的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4份,有效率为95%。2.方法:选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三部分:(1)基本信息调查(性别、年龄、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是留守儿童等);(2)心理健康情况调查,选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该量表由8个维度组成,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每个分量表采用3点计分模式,即选择“没有”计0分,选择“偶尔”计1分,选择“经常”计2分。将各个分量表分数累加,即可得到量表的总分。总分在65分及以上,一般可以认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若一个维度的分数达到10分及以上,一般可以认为存在该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5];(3)留守儿童社会关系状况,包括心理需求和与父母、老师的交流情况。3.质量控制:在进行设计阶段,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自拟基本情况调查表,正式调查前先进行预调查,并咨询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问卷调查采用匿名方式进行,并当场收回,每次调查问卷完成后由检察员对问卷进行现场审核,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不合格问卷,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4.统计分析:将所有调查问卷统一编号,采用EpiData3.0软件创建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双次录入并检错,以保证数据质量。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值变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资料采用率表示。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样本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篇10

山东省莱州市教体局局长

:蔡局长,您好!2013年底,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作为莱州教育的领头人,请谈谈您心中的“教育梦”。

蔡润圃:教育肩负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我的“教育梦”是我的“中国梦”的一部分。无论是作为一个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还是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特别希望能通过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深化综合改革、教育公平等各项举措,推动莱州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德育工作符合发展规律和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特点,与民族文化特质相融合,与时代要求相协调。我希望学校充满人文关怀,每一名莱州教育工作者和教职员工都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培养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的合格公民为己任,人人都能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让莱州的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生行走的力量: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健康的体魄、阳光的心态、高雅的情趣和良好的气质,成长为具有中国心和中国魂的好公民。

:党的十报告指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2014年莱州市制定和实施了《道德建设三年行动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请问,莱州市是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全过程的?有哪些经验可以和读者们分享?

蔡润圃:《大学》开篇即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天子以至于庶民,皆以修身为本”。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始终强调道德教化,强调立德修身,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近年来,莱州市以培养中华好公民为目标,深入实施以德治教和文化兴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紧围绕“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区域推进道德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书法教育,改进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创树莱州教育工作品牌,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活动。2014年8月莱州市教体局下发了《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活动的意见》,并以《文明基因・孝诚爱》教育读本为依托,针对青少年年龄特点,加强分类指导,精心组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熟知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并结合学习和生活实践加深理解,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使之成为学生思想、道德和行动的指南。2014年,我市选取了17所学校进行《文明基因・孝诚爱》教育读本实验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4年12月1日,山东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现场观摩研讨会在莱州召开,各级领导充分肯定了我市德育工作。

二是继续深入实施以“孝诚爱仁”为核心的四德教育活动。莱州是全国四德工程的发源地和示范市。各学校要围绕孝诚爱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把四德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2014年莱州市教体局编印了九本道德教育成果专辑,其中有学生应该对父母说的话、不应该对父母说的话,有莱州中小学生应该努力做到的13件事,有各学校的道德宣誓誓词,有四德儿歌童谣,有师生发现的身边的感动、身边的榜样,还有家长参与的家风等。各学校要发挥好这套专辑的教育作用,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来做好师生、家长的教育工作。同时,在工作中要边推进边总结提升,努力打造四德教育区域特色,开创以德兴校、以德兴教、以德知名,与建设厚德莱州相适应的厚德教育品牌。

三是强化德育实践。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不仅是引领学生提升道德认知,培育道德情感,更要重视和加强道德体验。要舍得拿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用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学校教育除了要让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时代需要,迎接未来的挑战。学生从学校里走出去的时候,他手里的成绩单只是一张单薄的纸片,而那些无法看到的基本素质,才决定他将走出什么样的道路,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只有将党和国家关于“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的思想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能够“道德日有所进,才能日有所长”,这也是我们立德树人的初衷和归宿。

:立德树人师德为范。请问,莱州市在师德师风建设和促进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成长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蔡润圃:一是加强师德教育。我们每年都在广大教师中深入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近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修素质强师德、树形象展师风”主题教育活动、“爱在教育、心系学校、情暖学生”系列主题活动、“做四有教师,筑教育梦想”演讲比赛和征文活动,建立健全师德评价机制,制定出台了《莱州市师德考核实施意见》,开展了“我最喜欢的班主任”“我最喜欢的任课教师”等学生评教活动和家长评教师活动,每年组织网上评师德活动,通过进行正面教育引导,激发广大教师责任心和荣誉感,积极主动地教好书、育好人。

二是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典型。全市每年推选出10名爱岗敬业优秀教师典型进行表彰,利用各新闻媒体宣传他们的的事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在莱州市教育系统倡树正风正气。

三是严厉查处师德违规行为。通过设立举报电话、征求意见箱,建立《家校联系卡》,发放《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召开家长委员会和全体家长会,在网上设立“阳光对话”等渠道,广泛征集家长和社会的意见建议,针对接受家长宴请、馈赠或通过其他途径谋取私利,组织、动员或者从事有偿补习,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学生订阅教辅资料、推销出版物和学具用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根据人情关系安排班干部、学生座次等师德违规问题,予以重点查处,并及时向社会反馈公示,进一步规范了教师从教行为。

:近年来,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06年,莱州市启动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心灵工程”,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土壤。请您谈谈“心灵工程”的具体内容以及这项工程是如何推进的?

蔡润圃:我们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在全市进行了专题调研,发现未成年人中普遍存在公德意识淡漠、文明礼仪缺失、不懂感恩、虚荣攀比、贪图享受、焦虑冲动、耐挫能力差等问题。为此,我们以培养未成年人的健全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为目标,在全市深入实施“心灵工程”建设,以心灵塑造、心灵沟通、心灵保护“三大行动”为重要载体,广泛开展各类特色活动,有效地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

第一,开展心灵塑造行动。我市以“懂感恩、知荣辱、辨是非”为目标,坚持贴近实际、知行统一、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唱好“心路三部曲”。一是在张扬个性中明辨是非。定期举办班级、学校和校际间辩论会,引导学生参与道德问题的自主辩论。举办集体宣誓、签名承诺、学校社团活动等,引导未成年人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意识。二是在社会实践中感悟真情。在各中小学校成立“亲情援助”行动小组,与学校周边村庄、社区、敬老院的老人和残疾人建立长期走访援助关系,在扶危济困中培育善良品质。组织开展各类社区服务、义务劳动、公益宣传等道德实践活动,让未成年人在践行善行中增强公德意识。三是在教育引导中固化品行。我们在教师中开展师德主题系列活动,更好地发挥教师的领路人作用;以实施“母亲素质工程”为抓手,依托家长学校加强家长教育,每月举办一次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每年举办一次优秀家长经验交流会,引导广大家长正确施教、做孩子们的榜样;在学生中每年评选表彰市级“杰出少年儿童”“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道德之星”,运用事迹宣讲、编写道德教育读本等多种形式,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深化感恩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尊重父母,自重自强,奋发成才。

第二,开展心灵沟通行动。一是抓好个体沟通。我们从未成年人心理需求出发,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设立“一部电话、一个网络、一个信箱”的私密沟通渠道。成立“莱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莱州市教体局在全市开通未成年人“心理阳光热线”和“阳光心灵网”,要求各个学校建立校园网络“心灵驿站”,每个教师设立“心语信箱”,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情感表达、利益诉求、疏导情绪的平台。二是抓好特定群体沟通。莱州市教体局在全市选拔专业心理咨询师和优秀心理辅导教师及心理服务志愿者,开展“心灵之约”心理健康知识巡回讲座,并于2009年9月开播“心灵之约”电台直播节目,每期选定一个未成年人心理成长话题,如新学期学校适应指导、同学间交往、寄宿生的心理问题与解决策略等,邀请优秀心理咨询师、教师或家长针对未成年人出现的典型心理问题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与听众互动交流,从而引导家长、老师、社会增强处理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合理疏导未成年人心理困扰,目前已吸引了众多学生及家长积极参与。三是抓好全体沟通。良好的家庭关系是未成年人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为此,我市广泛开展“亲子携手,家庭行动”主题活动。组织家长与孩子每月进行一次书信交流,共读一本好书,共唱一首好歌,共同参与一次社会公益活动,让广大未成年人在参与中体验温馨亲情,促进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更要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我们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建设“幸福校园”活动,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积极构建平等、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学校生活学习的愉悦感,确保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