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量调查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量调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东北粮食主产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化肥、农药的大量实施以及环境的恶化,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被提上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优先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1]。农产品的安全是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是公共安全的主要部分之一。从农户的角度,研究东北粮食主产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态度和行为调查
2009年暑期对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共计36个行政村当地的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态度、行为等情况展开调查。调查样本共700份,回收629份,其中有效数为498份,调查问卷回收率达89.86%,有效率为79.17%,其中,黑龙江省193份,吉林省174份,辽宁省131份。调查对象为乡镇和行政村居民,统计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中涉及农产品种植的共有467份,没有参与农产品种植的有31份,各省的调查情况见表1,调查内容涉及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程度调查、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行为调查等的基本情况,调查方式主要是调查问卷的发放以及询问等。
(一)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情况调查
了解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程度,是分析农户行为的重要基础。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直接影响到农户进行农产品质量保护活动的自觉性、动性强弱,而农户自觉性和主动性又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本研究从农产品优良新品种选择、农业生产技术服务、肥料实施、农药实施、灌溉技术等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通过汇总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结果,并对统计数据加以分析,得出了以下的结果。
1.优良品种的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优良品种的农作物推广对农业的生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质的种子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而且还可以改良农作物品质,其优良性主要表现在丰产性、抗病虫害、抗旱等方面,并且某些优良品种还可以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种植区域, 有利于促进农业机械的应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其价格水平一般相对较高。
根据调查,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户对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选择情况是,农户“对优良品种非常了解”的占47.6%,这部分农户对于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抗病虫害农作物品种,抗旱农作物品种等等都有着较为详细的了解;而对“优良品种比较了解”的农户占51.8%,这部分农户可能只对某一种或者几种优良品种比较了解;选择“对优良品种不太了解”的用户有30户,为0.06%,这部分农户并不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都表示对“优良品种的农作物”仅是听说过,但对具体的“优良品质”并不清楚。
调查问卷统计,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户选择农作物品种的主要依据是种子价格是否合理,其比例占36.7%,也就是说农户在选择新品种时首先考虑新品种的价格,只有农户接受得了的价格有利于品种推广应用;另外分别有23.8%的受访农户主要是看已经种植过该品种的其他农户的经验;18.9%的农户是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来选择新品种,这表明农户决定是否种植新品种农作物时凭借其他农户的种植收益情况和自己多年的经验。根据农户这一特点,种子公司和种子站可以向农户低价提供新品种,让其进行小面积试种,让农民能够亲眼看到新品种的种植情况和新特性。另外约8.6%的农户选购新品种是因为政府鼓励,5.3%的受访农户选购新品种是相信种子销售人员的介绍,4.5%的农户因为看到电视、报纸宣传才选购新品种,还有2.2%的受访农户表示自己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进行选择新品种的。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户自主经营权的不断扩大,农户越来越通过自己判断来选购新品种,国家的干预和他人的建议只能作为选购农作物新品种的辅助工具。
2.农业技术服务的调查分析。农业技术服务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据调查问卷汇总,农业技术服务组织进行服务的形式主要有定期举行培训,发放宣传册子和生产资料,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由种植大户带动,技术员个别辅导等。其中,最受农户欢迎的是技术员的个别辅导,占33.7%,农户通过与技术指导员面对面交流,可以针对面临的具体问题,详细地咨询农业技术员,但这种形式成本比较高,要求农业技术组织投入大量的人力,同时要求技术员投入大量精力,在现阶段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下,面对面的咨询这种方式还不能普及;发放宣传册子和生产资料是第二受欢迎的农业技术服务形式,占28.3%,这些资料可以保存下来,供农户随时翻阅;第三受欢迎的服务形式是种植大户的带动,占24.4%,种植大户一般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在邻里之间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并且种植大户十分注重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流通和变化,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同时也愿意将新技术和市场信息情况传授给邻居,因此,大量农户希望通过种植大户的带动应用新生产技术进行生产;定期举行培训和电视、广播、报纸宣传等形式,虽然内容相对丰富,并且通过声音、图像、画面等比较形象的方式进行传授,但是由于培训班开课时间间隔比较长,举办目内容相对固定,不能满足农民广泛的技术需求,因此仅有8.5%和5.1%的农户选择这两种形式。
关于农户实际生产中选择农业技术服务方法的情况是,29.6%的农户选择到乡镇农技站咨询,27.5%的农户选择去村里或者邻村种植大户进行咨询,22.6%的农户选择有问题时打电话给技术员,这表明农户最希望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技术指导,随时与技术员进行交流和沟通,解决实际问题。
3.化肥、农药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村存在十分严重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现象,使耕地土壤、地下水污染严重。根据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出单位耕地面积使用化肥量,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近三年平均水平分别为:61.62、93.12、80.49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t/km2的安全上限[2]。同时农药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大。农户为了增加农作物产量,防治病虫害,有逐年加大农药使用量和使用品种的趋势。调查汇总,知道化肥过量施用会造成土壤板结成块,理化性状变劣从而导致肥力下降,其中还有48.5%的农户了解化肥过量施用,相当一部分化肥未被利用,就直接流入水体,导致水体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数量增多,致使当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91.6%的农户认为农药的大量使用,会致使相当一部分农药滞留在农产品中,从而对人们的身心造成很大伤害,其中还有76.8%的农户了解大量的使用农药,造成了有毒物质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污染并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在调查农户中,没有人表示对化肥、农药的过量实施造成的后果不了解。因此可以看出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户对化肥、农药给当地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4.节水灌溉技术的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东北粮食主产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当春旱发生时,往往河流干涸,加之近年来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旱灾情况愈来愈严重,节水灌溉就显得十分重要。从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户对节水灌溉程度来看,67.3%的受访农户表示非常了解;29.3%的受访用户表示比较了解;只有17户表示对节水灌溉不了解,这部分农户主要来自未进行农产品种植的农户,他们表示知道节水灌溉技术,但对技术的具体内容不了解,主要原因是农户对节水灌溉不感兴趣,或农户文化素质和理解能力较低。 分析节水灌溉技术的设备支撑充分性时,73.7%的农户认为设备支撑不够充分。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农户认为积水灌溉技术的设备建设成本太高,渠道防渗、管道输水以及喷、微灌技术的建设需要资金农户所承受不起,政府的支农资金不能承担全部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因此到目前为止,当地农村有仍有近1/5的村子仍采用土渠的方式进行灌溉。
(二)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的行为调查
1.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的意愿调查分析。农户的参与意愿反映了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的积极性。在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调查意愿程度的问题上,表示非常愿意和愿意参与的农户占87.7%;不愿意参与的农户占12.8%,其中大部分农户为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由此可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还是得到广大农户的大力拥护的。
进一步调查农户愿意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的原因,其优先顺序:农作物单产高,收益好,占54.6%;节省劳动力,占43.2%;可以改善生活生产环境,占38.7%;节省时间便于从事其他劳动,占35.5%。不愿意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的农户原因排序为:抗逆品种、有机化肥价格高;节水灌溉成本高;并未种植农作物;熟悉原来品种的种植技术;习惯原有的生产方式等等。由此可见,农户愿意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关注点在于农产品收益的程度。
2.农户参与的决策类型调查分析。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的行为类型调查有助于我们解析农户的行为心理变化过程。汇总了调查问卷的数据情况,发现17.9%的农户是属于自主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行为类型,这部分农户认为自己比较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对自身生活水平得以改善的意义,主动地参与;59.4%的农户属于从众自愿参与,这部分农户一开始持有观望态度,发现自主参与的农户获得收益有所提高,因此也自愿参与,被动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的农户占22.6%,这部分农户认为自己是经别人劝说而被动从众参与的。
选择自愿进行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的农户,其对于土地的依赖性较高,在土地种植上有着较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而被动参与的农户,其多为保守型农户,有着从众的心理,往往导致自身在生产生活中得到的收益也较主动的农户少。
二、影响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行为的因素分析
影响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外部政策环境因素和农户内部因素两个方面。
第一,外部政策环境因素。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就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并且将食品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2004年国务院安全发展中心成立了我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课题组,到目前为止,相继有150余位学者参与了该项课题研究[3],开展了大量关于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的研究工作。农产品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条件,2006年4月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顺利通过,2009年6月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顺利通过,这表明作为国家优先解决的重点主题之一的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做到有法可依。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安全尤其是农产品质量有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农产品营养丰富、品种优良,口感好,而且更加关注施用化肥量,农药残留量等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第二,农户内部因素。本研究是以农户为调查的基本单位,因此受访的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程度、以往的生产经营习惯等是影响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保护行为的农户内部因素。本研究中调查对象为18-60岁劳动力,其中18-30岁的劳动力占14.32%,30-45岁,占56.4%,45-60岁的占29.28%;其教育程度为初、高中的超过65.5%,小学或者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将近30%,还有大约4.5%的农户为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
从理论上说,农户年龄越大,其接受信息的能力就越差,旧的思想观念也可能比较顽固,因此比较保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知程度也可能较低[4],并且如果年龄大到一定程度,农民受自身能力和精力的限制,更加不愿意接收新知识和新事物,因而其参与的意愿可能越低;相反年龄相对较年轻的农户,其思想相对来说比较开放,容易接收新知识,新事物,其判断力和观察力相对来说比较敏锐,其参与退耕意愿可能更高。
农户户主受教育程度与其家庭收入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的速度就越快,其视野也更为开阔,其新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收能力也相对较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近年来已经被作为国家优先考虑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户主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更为关注,对其认知水平相对较高,其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行为更为理性。
户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认知程度是农户进行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保护行为决策的基础,户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知程度越高,通常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和可能性越高。户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知与政府的宣传和农户的信息接受能力有关。
在以往生产经营情况上,户主一旦形成某种生产经营习惯,往往很难做出改变。户主的生产经营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户家庭参与的决策类型。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往往分为农业生产经营和非农业生产经营两个部分,有的农户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农户对农业收入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就比较关注,其参与的可能性就比较大,相反,有的农户以非农业生产经营为主,其经济来源并不依靠农业生产,那么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注程度自然会低,其参与的肯能行就不大。
三、对策建议
第一,关于农产品优良品种的培育。在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村区域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户对农产品优良品种都非常了解或者比较了解,也希望购买优良品种进行种植,但是其种子价格水平较一般农作物种子高出大约15%-30%,某些品种甚至高达50%。这直接影响了农户的购买积极性。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支农项目中,播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对优良品种的补助,以降低其价格水平,鼓励农户选购高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
第二,关于农业技术服务推广模式。有当地政府出面在相邻几个村子里面设置农业科技示范户,有农业科技示范户对周围农户进行科技培训和指导。农业科技示范户户主必须是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思想相对开放,接受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认知程度高。县、乡镇农技站技术人员必须定时对这些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农忙前技术指导,以及田间实际指导,使这些农业科技示范户可以帮助周围农户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遇见的问题,带动农户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第三,关于化肥、农药实施。绝大部分农户意识到化肥、农药的过量实施,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甚至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但是近年来,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却逐年增加,因此,国家政府一方面应该出台政策限制无机化肥和剧毒农药的生产,另一方面大力支持高效无公害生物肥料的研制以及精确施肥技术的研究,并同样对高效无公害生物肥料进行价格上的补助,鼓励农户进行购买。
第四,关于节水灌溉技术。在东北粮食主产区各个城市中设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专门用于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并在管理方法上进行改进。政府组织管理手段的创新一方面以法律手段作为管理方式的主体,另一方面要以宏观管理和直接管理为主。主要包括行政方法、法律方法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等。对于目前东北粮食主产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一些农户长期以来形成的陈旧思想和落后观念短期内难以适应和接受实行节水灌溉过程中一些基础工程建设投入较高可能带给他们的利益损失,这就要求配套运用以上方法。政府组织应该通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题的认识。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统计情况来看,东北粮食主产区绝大部分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并愿意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2)东北粮食主产区影响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政策环境因素和农户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政策环境因素决定了大方向上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农户内部方面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程度、以往的生产经营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户的参与与否。(3)针对调查汇总在优良品种选择方面、农业技术服务方面、化肥、农药实施方面、节水灌溉方面出现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郭霞.基于农户生产技术选择的农业技术体系推广研究[C].中国博士论文集,2008.
[2] 高晓露.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J].当代法学,2009(3):52-56.
篇2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消费市场;认知度;云南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健康意识不断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资助下,我们在云南省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调查,旨在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的解决措施,在政府部门、生产者、经销商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条公众认可的市场链,促进政府部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法律法规体系;敦促生产者改进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提高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多方配合,互相监督,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农产品消费环境。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课题选择了云南消费市场上三种主要农产品大米、猪肉、西红柿进行研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昆明市、玉溪市和曲靖市在超市、农贸市场、流动销售摊位购买大米、猪肉、西红柿的消费者和一些居民小区的住户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采用焦点小组、深层访谈、联合分析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手段,对消费者质量安全意识和认知度进行研究,对调查数据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内容
首先调查消费者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及认知度;其次是调查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食品及品牌农产品的认知情况与消费情况;再次是调查消费者获知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途径和选择农产品时主要参考的因素。
三、问卷调查主要结果
由于调查内容比较多,我们选择几个主要问题进行说明。
(一)消费者人口统计学特性
1.性别。男122人,占38.13%,女198人,占61.87%。
2.年龄。受调查者年龄没有小于18岁的,各年龄段的都有,其中最多的是21―25岁,有43人,占13.44%,其次是61岁以上,有42人,占13.13%,第三是31―35岁,有40人,占12.5%,最少的是18―20岁,有8人,占2.5%,有1人不愿透露年龄。
3.学历。消费者中小学或中学学历的最多,有87人,占27.2%,无学历的最少,有11人,占3.4%。
4.职业。消费者中退休人员最多,有78人,占24.4%,商人最少,有16人,占5.0%。
5.收入。消费者中3000―4000收入的最多,有63人,占19.7%,第二是2000―3000,有46人,占14.4%,最少的是6500―7000,有2人,占0.6%。
(二)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和关注程度
1.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程度
(1)QS测试
我们把代表质量安全的QS标识图给消费者看,消费者认为见过这个标识的有263人,占82.2%,表示没有见过的57人,占17.8%。进一步问到消费者QS表示什么意思,能完全回答正确的占52.5%,完全不知道的占16.25%,其余的知道一点,但不全面。
评论:QS标志是中国食品最普遍、最常用的质量安全标识,所以多数消费者都见过,至于QS代表什么含义,能完全回答正确的占52.5%,完全不知道的占16.25%,其余的知道一点,但不全,说明云南消费者对QS含义的认知度还是不高。
(2)农产品产地认知
消费者熟悉大米产地的人数占55.4%,不熟悉的占44.6%;熟悉猪肉产地的占30.9%,不熟悉的占69.1%,熟悉西红柿产地的占36.9%,不熟悉的占63.1%。
评论:大米一般都标明产地,如东北米、遮放米,消费者较为熟悉,猪肉和西红柿一般不标明产地,消费者难以判断产地。
2.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
(1)消费者非常担心农产品中含有害化学成分的285人,占89.1%,无所谓10人,占3.1%,不担心和绝不担心的25人,占7.8%。
(2)消费者表示在挑选食品时会看标签上注明成分的有267人,占83.4%,无所谓43人,占13.4%,不会看的9人,占2.8%,缺失1人。
(3)消费者认为农产品质量需要认证的294人,占91.9%,无所谓14人,占4.4%,不关注12人,占3.6%。
(4)认为农产品质量需要更多法规来控制的有301人,占94.1%,无所谓13人,占4.1%,不赞同6人,占1.9%。
(5)认为农产品包装上需要印质检部门的认证的有287人,占89.7%,无所谓25人,占7.8%,不赞同7人,占2.2%,缺失1人。
(6)想从农产品标签上得到更多的相关信息的消费者有270人,占84.4%,无所谓41人,占12.8%,不想得到9人,占2.8%。
(7)对所有产品生产加工信息感兴趣的消费者占12.2%,对大多数产品生产加工信息感兴趣的占40.6%,对1―2个产品生产加工信息感兴趣的占31.9%,一点不感兴趣的占15.3%。
(8)对生产食品农场的所有产品是否取得质量认证感兴趣的消费者占23.1%,对大多数产品是否取得质量认证感兴趣的占43.4%,对1―2个产品是否取得质量认证感兴趣的占18.4%,一点不感兴趣的占15%。
评论:通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几个问题的整理来看,云南消费者比较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
3.消费者对政府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能力的信任程度
认为政府能完全控制的52人,占16.25%,认为政府只能控制大部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85人,占26.56%,认为政府只能控制小部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150人,占46.88%,政府无力控制的33人,占10.31%。
评论:消费者对政府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能力不容乐观。
(三)消费者对健康的认知和关注程度
1.对健康的认知程度
对于哪种脂肪更容易导致人体血液胆固醇升高,50.3%的消费者回答正确;对于哪种食物中最容易找到胆固醇,74.69%的消费者回答正确;对于哪种食物是ω-3脂肪酸的来源,36.88%的消费者回答正确,16.56%的答错,46.56%的不知道。
评论:对于常识性的健康问题,多数消费者基本能答对,对于太专业的问题如ω-3脂肪酸,多数消费者不知道。
2.对健康的关注程度
如图2所示,有106和199名消费者表示关心和非常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占95.3%。有161和159名消费者表示熟悉和非常熟悉预防一些小问题如感冒,占95.3%,无所谓11人,占3.4%,不赞同4人,占1.3%。有221的消费者表示看广告或是其他信息时通常会关注有关营养方面的信息,占69.1%,无所谓57人,占17.8%,不关注22人,占6.9%。
评论: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云南消费者都关注自身健康问题。
(四)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特性的认知和关注程度
1.对农产品质量的认知程度
(1)在对农产品质量性状的几个描述中,多数消费者认为农产品形状最不重要,占79.4%,而多数消费者认为农产品新鲜度最重要,占84.7%,对于是否是有机食品,63.8%的消费者认为不重要和最不重要,认为农产品中不能含有化学残留物,占60%。
评论: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真正含义不了解,导致63.8%的消费者认为是否是有机食品不重要。
(2)62.8%的消费者认为不能象以前一样购买到质量满意的农产品。
(3)对于如果遇到购买大米、猪肉和西红柿的质量问题,极少数消费者表示能在家里处理这些问题,占20%,有80%的消费者表示少数问题可以或不能解决。
(4)对于判断农产品质量的自信程度,有136人表示非常自信能判断大米的质量,占42.5%,有110人有点不自信,占34.4%,不是很有信心和完全没有自信的占23.1%;有107人表示非常自信能判断猪肉的质量,占33.4%,有118人有点不自信,占36.9%,不是很有信心和完全没有自信的占28.8%,缺失3人;有153人表示非常自信能判断大米的质量,占47.8%,有99人有点不自信,占30.9%,不是很有信心和完全没有自信的占21.3%。
2.对农产品质量的关注程度
一点不关心农产品产地的消费者占16.6%,对所有农产品产地都关心的占8.4%,75%的消费者表示对部分农产品产地关心。
对农产品生产企业的信息一点不关注的消费者占15.3%,完全关注的占12.2%,大部分关注的占72.5%。
对生产农产品的农场是否取得质量认证一点不关注的消费者占15%,完全关注的占23.1%,大部分关注的占61.8%。
(五)调查问题相关性分析
用Spss软件进一步对调查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
1.消费者地区差异分析
在QS测试和对消费安全的关注程度上,昆明、曲靖、玉溪三地消费者不存在地区差异。
对政府控制食品安全能力的问题上,昆明、曲靖、玉溪三地消费者存在显著差异,昆明有39.8%的消费者认为政府只能控制部分食品的安全性,曲靖则有67.8%的消费者认为政府只能控制部分食品的安全性,玉溪有36.7%。
在对健康的认知和关注程度上,昆明、曲靖、玉溪三地消费者不存在地区差异。
在对农产品质量的认知和关注程度上,大多数问题不存在地区差异,只有对农产品新鲜程度和化学残留重要性的认知上,存在显著地区,昆明有68.3%的消费者认为农产品新鲜度最重要,玉溪有10.1%,曲靖有21.6%;昆明有70.9%的消费者认为化学残留比较重要,玉溪有5.8%,曲靖有23.3%。
对于遇到农产品质量问题,能否自行处理问题,对于大米不存在地区差异,但对于猪肉和西红柿,则存在明显地区差异,表示对猪肉质量问题不能处理的消费者,昆明、玉溪、曲靖三地比例为79.6%、0%、20.4%,表示对西红柿不能处理的比例为55%,13.2%、31.8%。
2.消费者受教育程度差异分析
在对QS含义认识上,受教育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从回答完全正确的164名消费者来看,无学历的没一人答对,小学或中学有33人答对,占该组人数比例37.9%,高中或技校有38人答对,占该组人数比例48.7%,专科41人答对,占该组人数比例58.6%,本科以上52人答对,占该组人数比例70.3%,可以看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对QS标识含义认识的正确率呈增长之势。
在对消费安全的关注程度上,与受教育程度高低无关。说明不同教育程度的消费者都关心消费安全。
在对政府控制食品安全能力的看待问题上,受教育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低的消费者更信任政府,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消费者越不相信政府。
在对健康问题的认知程度上,受教育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健康认知的正确程度越高,表现出高度正相关;在对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上,表现出学历越高的消费者越关注自己的健康,但是在熟悉预防一些小问题如感冒和关注广告上营养方面的信息这两个问题上,与受教育程度无关。
在对农产品质量的认知程度上,如农产品质量性状重要性判断问题上,受教育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性状认识、判断的正确率越高。但是对其他问题以及对农产品质量的关注程度上,不存在受教育程度差异。
3.消费者职业差异分析
在对QS标识含义认识的问题上,不存在职业差异。
对农产品中有害化学成分的担心、农产品质量需要认证、农产品质量需要更多法规来控制三个问题上,不存在职业差异,说明不同职业的消费者都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在政府能否有能力控制农产品安全的问题上,不同职业存在显著差异,较明显的趋势是技术人员与退休人员呈相反观点,技术人员认为政府无力控制或只能控制少部分食品的安全性,退休人员则反之。
在对健康的认知方面,如哪种脂肪更容易导致人体血液胆固醇升高,哪种食物中容易找到胆固醇,哪种食物是ω-3脂肪酸的来源,存在明显职业差异,技术人员和政府官员对问题的认识正确程度更高,无业者最低。
在时刻关心自己健康、熟悉预防一些小问题如感冒、看广告或其他信息时会关注营养方面的信息三个问题上,不存在职业差异。说明不同职业的消费者都关注自身健康问题。
对农产品质量性状重要性的认知,与职业无关。
能否和以前一样购买到满意农产品,存在显著差异,商人与其它职业相反,商人认为能,其它职业的认为不能。
对农产品产地的关注程度存在显著职业差异,家庭主妇关心农产品产地比例最高,占63.2%,技术人员最低,占29%。在生产企业生产加工信息、是否取得质量认证的关注上,不存在职业差异。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云南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调查,我们得到以下一些结论:1.消费者的消费安全意识比较高。2.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度比较高。3.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认知和关注度较高。4.消费者对QS标识的认知度不容乐观。5.多数消费者对政府控制农产品安全性的能力表示怀疑。6.对消费安全的认知和关注程度不存在地区差异;对健康的认知和关注程度不存在地区差异;对农产品质量的关注不存在地区差异,但对农产品质量的认知存在显著地区差异。7.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受教育程度越高,认知的正确率越高,但在关注程度上,受教育水平无差异。8.不同职业表现出对不同问题的认知和关注上有差异。9.对政府控制食品安全的能力不同地区、不同学历、不同职业表现出明显差异。
(二)对策建议
1.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急需普及。目前,大多数消费者不真正了解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的含义,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三品”的理解和判断,决定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无公害及有机食品价值的评判和消费态度,进而影响其消费行为,在调查中发现了部分消费者认为是不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并不重要的观点,因此,急需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
2.强化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绿色消费”是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的食品消费模式,应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
3.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增强防范能力,努力学习掌握食品安全知识,并在购买和食用时要增强防范意识,严把识别挑选关,自觉构建起消费安全防线,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
4.加大公众参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监督举报力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因此,公众的参与极为重要。一方面是加强舆论宣传,增加信息透明度,让公众了解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其政策走向。另一方面是让公众参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对违法销售农产品的情况进行监督举报。
5.提高政府控制食品安全的能力。政府应发挥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主导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加快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提高政府的公众形象。
参考文献:
[1]何坪华,焦金芝,刘华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关注度的调查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23).
[2]邱重植,杨.基于食品安全的消费行为分析[J].消费导刊,2007,(12).
[3]谢敏.从市场失灵角度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J].消费经济,2007,(6).
[4]于爱芝,李锁平.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J].消费经济,2007,(6).
[5]周洁红,姜励卿.食品安全管理中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与进展[J].世界农业,2004,(10).
[6]周应恒,霍丽,彭晓佳.食品安全:消费者态度、购买意愿及信息的影响――对南京市超市消费者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
篇3
[关键字] 结构优化 农业种植 节水型
[中图分类号] S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8-0096-01
引言
我国的种植业不断发展,农业种植量不断提高,这与我国紧缺的水资源出现了很明显的反差,这一反差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对节水种植技术的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节水型种植结构的特征进行了讨论,之后提出了几条节水种植结构的优化策略,希望对以后农业种植结构的发展有指导作用。
1 节水型种植结构的特征
1.1 技术综合特征
节水型的种植结构它所设计的支撑技术有很多种,包括农业设施、植物保护、栽培技术、耕作等,这些技术组成一个整体,互相补充,无法分离开来。所以说节水型种植技术是一项融合入了多项技术于一体,综合性能很强的技术。
1.2 效益特征
要想对一个体系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那么必须将这项体系在某一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其对照物进行比较。如果没有效益可谈,那将是无从谈起。一个体系所带来的效益可以很综合性的体现出这一体系的优劣程度,比如在社会、生态以及经济方面所带来的效益情况。所以说,真正的节水型种植结构需要有及其显著的效益特点。
1.3 系统特征
节水型种植系统这是一项非常典型的复合系统,它是融合了多项技术于一体,作物、水、肥等多种资源综合开发的一项工程。这些资源共同为种植业服务,缺一不可。比如说水是农产品生成的重要资源,但却不是唯一的一项资源。所以说,需要从整个农业生产结构出发,将节水种植结构看作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环节。
2 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策略
2.1 合理种植促进节水农业的发展
要想通过调整农业的种植结构,来达到种植水平的提高,那么就一定要根据种植地区的实际情况,来有目的的选择种植作物,实现将最适合的农产品种植到最合适的地方,这样就在保证了农业产量的条件下,更好的实现了节水型农业种植的发展。在这一环节,要想真正达到因地制宜进行种植,那么就必须对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做好分析。
(1)水利条件的分析
水利条件是农业种植结构中一项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决定节水型农业种植的关键环节,所以对农业种植地区做好水利条件的分析极为重要。在分析农业种植地区水利条件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当地的湖泊、河流等自然水利资源,还应该对当地的水库进行分析,真正的实现对种植地区所有水利条件的综合分析,并作出合理的灌溉计划。对于一些干旱严重的地区,当地政府应该考虑到为人民打造深水井或是构建水利工程等,从而进一步的促进了当地农业种植的发展水平。
(2)气候特点的分析
气候特点也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一项关键因素,并且也是影响节水型农作物种植的关键因素。在开展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过程当中,工作人员必须提前对当地的温度、年日照分布、降水分布以及气候属性等多方面做好相关分析,综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再进行农作物的种植选择,这样则可以有效的利用当地资源,提高农产量的同时,也实现了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
2.2 农作物用水量的分析
我国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不同的地区有着不一样的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区农作物种植类型的选择,比如说我国东北地区就适合种植水稻、玉米,而新疆地区则就适合种植马铃薯等,对这些农产品的种植选择都是综合了当地的实际自然环境情况最终才决定的,因此,在这前提下,要想真正的实现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那么就必须综合考虑当地的水资源、气候、温度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及分析,从而实现科学的对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另外,工作人员还应该对农作物的需水量进行及时的调查统计,根据不同地区农作物需水量的不同,做好供水控制,提高灌溉效率,减小水资源的流失。
2.3 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种植的科技水平
为了更好地实现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那么就要不断地 提高农业种植的科技水平,采取科技兴农的战略,真正实现农业种植水平的提高。比如说要达到农作物产量的最优,那么就要充分的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合理的选择农作物种植;要实现减少水资源的流失,改善农业的生存环境,就要提高地膜覆盖技术,增强滴灌与喷灌技术的传播使用。由此看来,科学技术子在实现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加快了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速度,为我国农业种植节水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
3 结语
总之,要想真正实现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则必须要对正确对待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改革,提高水资源的使用率,保证农产量的提高,真正实现节水型农业种植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万林.基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农业种植结构优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04):67-68.
篇4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国家统计局调查队系统改革和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农村住户调查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城镇住户调查工作的通知》及《关于支持做好农村抽样调查样本轮换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强凤台调查队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积极支持,加强领导。经济开发区、各乡镇(简称各乡镇,下同)要高度重视凤台调查队安排的各项调查工作,分管领导要认真组织完成好调查队安排的调查任务。为便于加强凤台调查队与县直有关部门的沟通和业务协调工作,对于凤台调查队安排的调查任务,按调查内容分别由县统计局、县农委、县畜牧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等县直有关部门提供必要的支持,密切配合凤台调查队积极探索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各乡镇统计站、农经站等单位要做好具体调查任务的落实工作,确保各项调查工作顺利开展和调查结果真实可靠。
二、落实工作经费。凤台调查队工作所需的经费,由凤台调查队根据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办理,县政府按有关文件精神给予必要的支持。各乡镇及有关居委会、村委会在经费上也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三、规范管理。各乡镇要协助凤台调查队选配好村级调查员,落实好调查户。调查员使用采用灵活用工制度,经凤台调查队培训后上岗从业。已确定的城乡居民收入和农产品价格调查户、农产量调查地块、畜牧业调查样本单位对象等,未经调查总队批准,不得擅自变更和终止。凤台调查队承担上级安排重要事项的调研,由县直有关部门和有关乡镇提供资料和必要的支持,调研报告的撰写和上报由凤台调查队负责完成。样本信息采集中的有关业务和技术问题由凤台调查队负责解决。凤台调查队要加大对全县社会经济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的调研力度,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加强对调查对象的培训工作。各乡镇务必要高度重视对调查对象的培训工作,要教育城乡居民收入调查户记好现金和实物帐,杜绝调查户不记帐或记假帐现象。同时,要加强对畜牧业调查、农产品价格调查、中间消耗调查、农村贫困调查、粮食生产调查等调查对象的管理工作。凤台调查队与各乡镇要经常沟通协调,加强培训,培训调查户时,乡镇分管领导和调查村、居委会领导要共同参加,并坚持每年至少对调查户轮训一遍制度。对责任心不强的调查户,凤台调查队和乡镇、村委会、居委会有关领导及有关人员要共同入户加强教育,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可靠。
五、勤于检查。检查是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规范管理的必要手段,凤台调查队和各乡镇有关人员,要坚持每季度共同逐村入户检查相关规定的执行情况、调查户的记账质量情况和上报数据的真实性情况。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由凤台调查队会同县直有关部门或有关乡镇共同研究解决。
篇5
一、目前我区镇(街)统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镇(街)统计工作是任务重、人员少、困难多,尽管现有的工作人员尽职尽责全力工作,但是完成目前的工作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有的工作处于应付状态。
1.统计任务繁重,人员相对不足。全街的23名工作人员要承担上级布置的20多个专业的统计调查,任务相对繁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调查工作的深入开展。除此之外,还要开展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等国家大型调查,每一个普查从开始到结束一般都要三年左右的时间。由此出现调查项目相对较多,工作任务相对繁重,业务人员相对不足的状况。统计人员除了负责以上各种调查的组织实施外,还要负责市级有关部门布置的其它报表,人少事多的矛盾十分突出。
2.经费严重短缺,工作待遇较低。镇(街)每年要承担除日常统计报表以外的大量调查,绝大多数调查项目经费严重不足,比如:2005年我们承担的群众生活热点调查,上级下拨的经费仅为000元,限下商贸企业抽样调查的调查经费为000元,利用内资统计的调查经费为000元,劳动力抽样调查的经费为00元,每年调查经费缺口近0万元。同时,镇(街)在争取上级财政支持上也困难重重,镇街业务经费大幅减少,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更加突出,只有任务,没有经费。尤其是即将开展的农业普查,调查员的补助和差旅费至今未纳入财政预算。同时,统计人员的待遇相对较低,特别是节假日加班根本没有加班补助,而财政、纪检、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仅有补助,而且每月还有特殊岗位补贴。镇街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待遇相对更差,而且工作十分辛苦。尽管如此,统计人员都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班加点,尽职尽责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3.统计改革滞后,指标设置过多。首先,各专业统计报表制度的改革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各级领导和当地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比如:现有统计报表缺乏民营经济、小康监测、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标,而服务业的统计几乎处于综合统计的盲区。其次,各专业统计制度有交叉现象,突出表现在综合统计与三峡库区监测统计、两纲监测统计,以及综合统计与全面农业统计中的县卡有交叉重叠现象,多头上报同一个指标、同一个数据的现象十分突出。第三,各专业统计和各种普查、专项调查的指标设置不科学。突出表现在指标设置过多、过杂、过细。如经济普查中规模以下企业要求填报具体的财务指标,这对绝大多数个体经营企业来说相当困难。而工业常规报表中,要求填报的工业产品产量也太多太细,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相对较大,而且很难核实。农产量抽样调查的指标设置也不科学,要求填报的农产品调查卡意义不大。第四,统计核算的方法不科学。如:计算工业发展速度和农业发展速度时,不应采用工业增加值和农业增加值率进行推算,而应采用价格缩减法计算发展速度。
4.统计环境不宽松,调查对象的配合程度有所下降。首先,统计法制不健全。突出表现在《统计法》中如何确保统计调查人员的权利上还很不够,在如何加大对统计违法者的处罚上还相对较软。其次,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还有待提高(受统计法的限制),群众的配合程度有所下降。有的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法制观念淡薄,守法意识不强,为了逃避国家税收,增加自己的收入,千方百计地隐满自己的生产情况和经营情况。对统计工作不关心、不支持、不配合,迟报、漏报、瞒报,甚至拒报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了少上税,人为瞒报劳动工资、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的现象也比较突出。这在2005年全市相处的15件统计违法案件中就有11件是瞒报,2件是虚报,2件是未建统计台帐。第三,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困难重重,执法环境并不宽松。我们在查处每一个统计违法案件时,都要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挠,统计工作举步维艰。
当然,在统计现代化建设上,我区与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服务器等硬件设施严重老化,全市没有建立独立的统计信息网。有的基层单位还没有配备专用计算机,办公条件也十分简陋,工作效率相对较低,远不能够适应统计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今后工作的建议
针对我们提出的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议国家统计局抓紧对《统计法》进行修改和完善,突出基层统计建设这一重点,镇街统计机构的设立、人员的编制、设备的配置、经费的安排、统计人员的待遇等,从法律上确保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2.建议国家加大对统计调查制度的改革,进一步理顺各专业统计调查的关系,规范统计调查的指标体系,减少或取消重复指标、过时指标和难以调查的指标,同时增加与当前经济发展有关的“民营经济指标”、“和谐社会指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以满足各级领导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建议国家在开展各种大型调查与专项调查时,彻底打破分级负担的限制,采取国家直接预算或省级预算的办法,将普查和各种调查经费直接下拨到县(市)级或乡镇级,以彻底缓解县(市)级财政和镇街财政的紧张状况,进一步推动基层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4.建议国家或省级统计机构,加大对县(市)级统计调查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对农调队的业务经费及统计局硬件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善县(市)级统计机构的硬件环境,切实提高农调队员的自身待遇,促进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篇6
一、加强辅助调查员管理办法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辅助调查员管理是确保统计调查源头数据真实性的根本要求。辅助调查员是统计调查工作的基础力量,是一线调查工作者。目前,我队的住户、农业、畜禽等大多数调查源头数据依靠辅助调查员采集而来,而统计调查的生命线就是源头数据质量的真实。因此辅助调查员队伍管理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调查工作的进展是否顺利和调查数据质量是否真实、准确。
(二)加强辅助调查员管理是确保统计调查工作顺利开展的现实需要。一方面,辅助调查员从事的工作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事前进行过专门的业务培训才能胜任,如果队伍不稳定,中途频繁换人,调查工作将很难按时高质量完成。另一方面,辅助调查员并非本系统在编员工,多属兼职,如果放任不管,将随时出现“撂挑子”现象。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加强管理,增强辅助调查员这支队伍的责任感、凝聚力和稳定性,确保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三)加强辅助调查员管理是提升统计精准服务的重要途径。聘用的辅助调查员对统计任务较为专一,能提供较为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各类制度相对健全,便于管理。一方面通过管理,对辅助调查员的具体工作进行监督,核查,考核,掌握源头数据的第一手资料,为数据分析提供有力支撑,为科学决策提供精准服务;另一方面,建立培训和激励制度,服务于辅助调查员,提升业务能力,调动工作积极性,增强辅助调查员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让其有更多的获得感。
二、辅助调查员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辅助调查员管理有待完善和规范。虽然我队建立了各类辅助调查员聘用、管理、考核等制度,但监管力度不够全面,辅助调查员统计方式方法创新不够。由于各专业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对辅助调查员的工作职责、培训、监督和奖励等方面规范要求不一,因此健全与完善各类制度势在必行。
(二)辅助调查员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一方面虽然近几年辅助调查员的劳务补贴有所提高,但与本地的工资待遇水平之间尚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尤其是近两年编外人员不能参加优秀工作人员评选,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助调查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辅助调查员对统计工作认识不足。辅助调查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统计法律法规认识不到位,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学习;二是对统计的具体工作认识不到位,不能把握主要矛盾和重点工作;三是对统计服务认识不到位,统计调查分析与预判的力度和深度不够,不能有效的为领导决策服务,不能及时向调查对象进行反馈和解读。
(四)辅助调查员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队伍的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多数辅助调查员受制于乡镇、社区,由于调查工作繁琐、难度大、待遇低,不少辅助调查员不愿意长期承担此项工作,影响了对统计调查业务的钻研和工作水平的提升。
三、关于辅助调查员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辅助调查员考核制度,落实辅助调查员管理制度。依据工作要求完善《辅助调查员考核办法》和《辅助调查员工作规范》,明确辅助调查员职责,规范调查行为,提高调查数据质量,保障调查工作顺利开展。考核办法详细制定对辅助调查员的考评内容、计分方法和奖励办法,工作规范则从辅助调查员职责,辅助调查员访户工作内容和要求,账本审核及报送、编码、录入要求,信息及培训工作规范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推行绩效考核,对优秀辅助调查员给予适当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提高辅助调查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建立辅助调查员业务培训制度,加强业务能力,使其熟练掌握调查方案、调查技能,积累经验,提升业务水平。一是集中培训。各专业定期或者不定期召开业务培训会议,如住户调查、农产量调查、劳动力调查等主要专业建立年度例会制度,每半年将辅助调查员召集起来进行业务培训和研讨。二是通过学习交流、入户走访等多种学习方式进行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好的工作方式方法予以推荐,交流各自开展工作的好方法和技巧。如根据工作需要建立住户调查业务QQ群、微信群等平台,统一业务通知,解答疑难问题,交流统计调查工作心得,提高业务能力。
篇7
关键词:新型农业 统计体制 运行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快对农业统计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许多问题日益凸显,如在为市场决策提供依据方面,农业统计质量不过关,并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在反映农村整体发展状况方面,农业统计数据不全面;在多层次统计用户的需求方面,现有的农业统计体制和运行机制不达标,无法满足其需求。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目前的情况,我们需要不断的完善农业统计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农业统计质量和统计水平,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的农业统计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新型农业统计体制与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性
就我国农业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有的农业统计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存在不足,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为了克服我国农业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在符合我国实际的前提下,建立并完善了新型农业统计体制和运行机制,下面我们详细的阐述一下新型农业统计体制与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性。
第一,做好统计工作的基础是统计日常工作,其数据来源的主要依据则是统计台账。在农业统计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对台账的统计管理,有利于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促进统计基础工作的建设,确保可以通过数据观察农业的发展情况。同时,统计台账的建立有利于记录畜牧业、种植业的具体数据,促进村级统计人员对养殖情况的掌握力度。
第二,通过加大统计基础工作的检查力度,规范日常统计工作,制定符合农业实际的统计评估和审核制度,从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报表、村级农业统计台帐的检查、监督力度,保证数据完整性、准确性,也可以增加村级统计人员的责任感。
第三,协调统计数据与农口数据的关系。由于农业统计是农业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管理农业工作的人员中还需要国家配备的主管农业负责人和防疫员等,帮助统计员更加准确的掌握农村农业的具体情况,有利于农业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促使农业统计全面真实的反映农业实际情况。当然,统计人员要与农口人员切实做到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做到数出一门。
二、建立新型农业统计体制和运行机制所面临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通过实地调研,详细的分析一下新型农业统计体制和运行机制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一)首先要梳理统计指标,清除无用的调查项目和无用的指标
首先,通过大规模的梳理统计指标,保证统计改革行动的顺利实施。其次,增加对一些无用的调查账目和统计指标,如农作物估产、部分细微的品种等的清除、排查力度,进一步完善统计指标。
(二)向抽样调查方法为主转变,抓大放小
目前,农业通过全面调查的方法得到各统计指标的数据。另外,抽样调查会受到调查经费来源的限制,而全面调查花钱较少,有利于统计部门进行统计。通过对所占比例较大的农产品进行抽样调查,并按照以前的“比重”规律进行统计,再结合全面调查的数据,对系数进行修正,从而对农产品的具体情况进行统计,保证调查数据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三)加强新型农业统计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第一,进一步加强统计计划的管理,促进统计体制的完善。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统计中缺乏一个较为完善、可行的长期计划,致使在农业统计工作中,由于一些计划的不合理性、开展的不充分性,浪费了资源,也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促使数据在记录过程中存在偏差,导致企业统计数据的有效统一很难实现。
第二,加强和改善农业统计数据的共享和兼容。首先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计算方法、指标定义、处理过程等的统一性、规范性,从根本上提升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确保数据的质量。其次,我国各个政府部门之间需要加强沟通、配合,处理好统计数据的、采集和共享,改善农业统计数据的共享和兼容。
第三,加强统计数据的公信力和透明度。随着统计事业的快速发展,新型农业对统计体制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的数据更加准确。由于统计数据和资料的使用者是公众,因此我们需要提高数据的公信力和透明度,降低统计数据的误差,保证统计的独立性、准确性和中立性。
(四)以省为总体进行设计抽样调查方案,不必理睬基层各级政府的需求
首先,农产量抽样调查专业属于县级统计系统,并没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另外,国家和地方的住户专业数据不同,因此国家样本也没有受到地方的干扰。由此可见,我们可以发现能够抵抗地方权利干扰的调查方法之一是抽样调查。基层哪级需要数据,就自扩充样本量,自己用数据,上级不必理睬基层的推断汇总数据。这就是各基层汇总数合计往往大于总体推断数的原因。基层统计部门目前尚不具备抵抗地方权力的能力机制,只有依靠抽样调查方法才能避开权力干预。从而保证农业统计体制的不断完善。
(五)制订详细的数据采集方法规则,供村级调查员使用
全面调查方案通常只包括指标解释和调查表,并没有对如何采集指标做出详细的规定、说明,也没有统一的采集方法。由于没有统一的采集标准,导致采集方法多种多样,致使数据不统一,数据质量不高,更加无法评定数据的准确与否。另外,《农村统计知识》中的内容不适合在基层进行实际操作的人看。所以,我们需要结合村级农业报表,采集统计指标的方法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保证数据采集方法的统一性,从而将《农村统计知识》这本书完善成为基层统计人员实际操作的教科书。最后再根据书中有关的规定,对全省村级统计人员来个大培训,扎实人员的基础。
(六)农村统计台账,要搞真的工作台账,而不是搞应付检查用的台账
通过将数据统计资料进行分类、整理、集合,简化统计数据报表的填报过程,就叫做统计台账。统计台账也是填报统计报表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最简单的台账形式是将其做成和报表表式和内容一样的,从而更方便分月分季年度加总用。第二,最常用的是将报表样式做成分部 门(类别)加总用工作表式。第三,各类档案式资料也是另类统计台帐。如户口簿资料、耕地分户资料、年度统计报表归档。第四,原始资料的合订(封页有合计数据)。总之是先做好统计台账,再做统计报表的。我们目前只是对报表整理成能够归档的,就算是有台账了;有的根据报表数据去赶制台账,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所以,我们需要根据各个统计指标的不同的数据采集方法,制定出不同类型的真正的农村统计工作台账。并且将统计台账落实单位,而不仅是形式化主义,只让村级调查员重抄一遍报表数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目前农业统计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的不足,所以我们需要联系我国国情,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不断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新型农业统计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兼容先进标准的制度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官方统计的话语权,增强我国统计数据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庄莉.农业统计方法制度的有效改革措施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5(12)
篇8
一
生态环境是整个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历史时期农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在生态环境诸因子中,气候条件及其变化是原发性要素,它的发展与变化直接影响着植被、土壤和循环状态,奠定着特定时期生态环境的基点。
根据历史气候学的研究,两汉时代正处于大理冰期结束以后的第三个温暖期。这一时期起于公元前800年左右,止于公元200年左右,高于现代的年平均气温1℃-2℃。这种气候的特征,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找到佐证。
从植物分布变迁方面看,在这一历史时期,由于气温上升,南方亚热带与暖温带植物纷纷北上。以竹为例,目前大面积的竹林基本上不超出长江流域,而在当时,竹子的生长区域却超过了北纬46度,黄河流域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大面积竹丛。比如,春秋时的淇水一带,竹木巨大成荫,连延不绝。《诗经·卫风·淇奥》咏道:“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到汉代时期,这一带仍然竹木繁茂。西汉元封二年,黄河决口,武帝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即以“下淇园之竹为楗”;[1](《河渠书》)西北地区也是广有竹林,《山海经·西次二经》即记六盘山一带:“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水出焉。”《史记·河渠书》亦记:“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当时的关中地区,同样是竹林众多,在《诗经·小雅·斯干》中就曾言:“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司马迁所言“渭川千亩竹”[1](《货殖列传》)、班固所言“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2](《地理志》)更是脍炙人口。春秋战国与两汉时代竹简的盛行,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时竹木分布的普遍。
除了竹林之外,其他一些暖温带、亚热带植物的北移也十分引人注目。如《诗经》中屡屡在北方出现关于“梅”的诗篇。《召南》之“摽有梅”,地域当在当时的雍梁之地;《秦风》之“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其地域应在秦岭山脉。另外,《陈风》有“墓门有梅,有鸮萃止”,《曹风》有“鸤鸠在桑,其子在梅”,该两国地域均在兖、豫之地,即今河南山东一带。而梅树的下限温度为-14°,因此当时平原中部冬季最低温度比现在要高。[3](P15)
值得注意的是,梅为长江流域的原产,何以在春秋时代大面积地出现于北方?对此,历代经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对《诗经》中的“梅”作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如明末大儒王夫之在其《诗经稗疏》中,曾经引经据典,对“有条有梅”解释道:“条有两种:一则《毛传》所云槄也。《尔雅》:槄,山榎。榎,今谓之楸,似梓,至秋垂条如线,故谓之条。一则《尔雅》所云‘柚’、‘条’,郭璞注谓似橙实酢,生江南者。梅亦有二:一则今之所谓梅,冬开白花,结实酸者;一则《传》所谓柟,今西川所出大木,大数围者,乃似橙之条,出湖、湘、闽、粤,而梅花唯江南多有。”
王夫之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低温期,所以他认为“似橙之条”与梅均出自江南岭表,这应当是正确的,但他又以此为据,去诠释千余年前处于温暖期的《诗经》中的记载,这就有些失之偏颇了。他是这样诠释“有条有梅”的:“此《诗》云‘终南何有’,又云‘有纪有堂’,皆遥望之词,非陟终南,而历历指数之也。则条、梅皆非树名,梅当与枚通,小树之枝曰条;其茎曰梅。盖秦山无树,但有灌莽郁葱而已。望终南者,遥瞩其山阜之参差,远颌其荆榛之苍翠,以兴望君而韵慕之词。故曰:其君也哉,亦遥望而赞美之也。”这一推论显系公羊手法。其实,《诗经》本身已经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梅,就是江南之梅,开花结实,可以食用,而且时人以梅之开花结实作为男女求婚的时节,亦可见梅树的种植普遍。如《召南·摽有梅》所云:“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由“其实七兮”到“其实三兮”到“顷筐塈之”形象地道出了梅实熟落的过程。为何可以把梅诠释为“小树之茎”?“有条有梅”之条亦然,王夫之已引古人注,谓条或柚或楸。但因不产于北方,又推论条即小树之枝条,亦属大谬。“有条有梅”相对而言,梅为杨梅,条则为柚。许慎《说文》亦明确指出:“柚,条也,似橙而酢。”
实际上,直到汉代,桔与杨梅依然可以在关中种植,而且,除此两者外,还有柑橘、橙、枇杷、荔枝、龙眼(桂圆)、香蕉(甘蕉)、槟榔、橄榄、留求子、蜜香树等多种南方作物在关中落户。《三辅黄图》卷三《扶荔宫》曰:“扶荔宫,在上林苑中。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留求子十本;桂百本;蜜香、指甲花百本;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甘橘皆百余本。”《西京杂记》卷一说:上林苑有“梨十(种)……枣七(种)……梅七(种)……枇杷十株,橙十株……桂蜀漆树十株”。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曾对此也有详细描述:“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柰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薁棣,荅遝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
从河流冬季稳定封冻线看,在这一历史时期,其南线出现北移现象。据有关专家研究,当今河流冬季稳定封冻的南界大体上东起连云港附近,经商丘北跨黄河,沿黄河北侧高地西伸,这条线以北的河流每年都有隐定的封冻现象。但在春秋西汉时期,河流冬季稳定封冻线北移大概至今山东曲阜一带甚至再向北一些。[3](P15)据《左传》、《汉书·五行志中之下》记载,在关中地区及曲阜、洛阳地区,于鲁桓公十四年(前698)、成公元年(前590)、襄公二十八年(前545)、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07)昭帝始元二年(前125)都有“无冰”记载;《后汉书·五行志二》也云:“庶征之恒燠,《汉书》以冬温应之。中兴以来,亦有冬温,而不记录云。”李贤注引《管子》曰:“冬不冰也。”而河流封冻要比河边出现冰情所要求的冬季温度还要低。这种气候状况与梅树所指示的情况基本吻合。
另外,这一时期,渤海湾地区还出现大范围的海侵现象,据有关专家考证,这与当时气候之温暖不无关系。《汉书·沟洫志》记载:“王莽时,征能治河者以百数……大司空掾王横言:‘……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谭其骧等专家认为,王横所言,乃是发生在西汉中期的一次大海侵。其“九河之地”相当于今渤海湾西岸的天津、宁河、宝坻、武清、静海、黄骅六县市各一部分或大部分地区,即这次海侵的范围大体在海河平原上海拔四米的等高线附近,方圆数百里。直到东汉中叶以后,海侵地区的海水才渐渐后退;东汉末年,海陆形势基本恢复到海侵以前的局面。但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地区仍然人烟稀少。因而这一地区出现了西汉中叶以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遗存在年代上的中断现象;而且在这一区域的七里海北岸大海北村的汉代文化层内发现大量的孔虫壳体,其组合可能代表一个稳定的沼泽湖环境。[4]这些都表明,温暖、多雨是当时气候的一个重要特色,王横所言“天尝连雨,东北风”,当不是孤立现象。
由上所述,我们不仅对汉代的气候条件有了初步的把握,而且还可以注意到这种气候条件已经对这一时期植物的生长与分布发生了重大影响。同样,它对于其他生态因子诸如植被、土壤、水资源以及农作物布局、产量等乃至生产方式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转贴于 二
两汉时气候条件的相对温暖,带来了降水的充沛,水资源的丰富,而且对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植被与土壤结构也都发生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的温暖可以直接提高一个地区的降水水平,所以,在两汉时代,尤其是西汉时代,有关大雨、霖雨、雨的记载不绝于史。如《汉书·五行志》记载:“文帝后三年秋,大雨,尽夜不绝三十五日。”“昭帝元年七月,大水雨,自七月至十月。”“元帝永光五年夏及秋,大水。颍川、汝南、淮阳、庐江雨,坏乡聚民舍。”“成帝建始三年夏,大雨,三辅霖雨三十余日,郡国十九雨……秋大雨三十余日;四年九月,大雨十余日。”《后汉书·五行志一》也记载:“和帝永元十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皆雨伤稼。安帝元初四年秋,郡国十雨伤稼。永宁元年,郡国三十三雨伤稼。建光元年,郡国二十九雨伤稼……”各帝纪中尤其武帝以后诸帝纪对大雨的记载也是不绝如缕。丰富的降水,一方面会造成“山谷水出”,河流溢满,致使水灾;但另一方面也使水利资源相对充沛。我们还是以关中为例。班固《西都赋》言此地“决渠降雨,荷臿成云,五谷垂颖,桑麻铺棻”。杜笃在《论都赋》中也写道:“畎渎润淤,水泉灌溉,渐泽成川,粳稻陶遂。”《太平御览》卷八二一所引王朗《上求正贷表》言:“昔在两京,有鄠杜膏腴之饶,池阳谷中之利,泾渭三川之水,郑国白渠之溉。每年成熟,雨灌并亩,至今号为陆海。”俨然一派水乡景象。当然,这并不是文学家们的夸张与铺衬,关中地区的实际情况亦然。两汉时代,关中地区可以说是河网密布,水源众多,长安附近,八水环绕,有泾、渭、灞、浐、丰、镐、涝、潏。以泾水为水源修建的郑国渠、白渠,有灌溉能力为4.45万顷。如《通典》卷一七四云:“秦开郑渠,溉田四万顷,汉开白渠,复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关中沃衍,实在于斯。”而目前泾水最大月份的水量,却只能灌溉50万亩。
其他地区亦多如此。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代,黄河下游地区与黄河相连的河流就有南岸的济水、浪汤渠、汳水、汴水、涣水、沙水、洧水、获水、睢水、涡水、鲁渠水、濮渠水、漯水、笃水河等;还有北岸的汊道、屯氏河、屯氏别河、张甲河、鸣犊河等;下游地区鸿沟以来,泗济以西,江淮以北,大河以南,共有较大的湖泊140多个。黄河水系以外,北方还有其他水流系统,如山东南部地区即有沭水、汶水、泗水、沂水、桐水、南梁水、潡水、承水、祖水等。近几十年来,考古发现又向人们揭示了这一地区数十条不见文字记载的古河流,为土地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汉代的湖泊陂泽更是星罗棋布,不计其数。据统计,《水经注》记载的大小湖泊仅在黄淮海平原地区就有190个之多。正因为这一时期有丰富的水利资源,所以,灌溉工程格外发达。《史记·河渠书》对武帝时的情况有一概括的记载:“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
气候的温暖与湿润,也为两汉时期森林植被以及土壤状况能处于一种良性的自然循环状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可以看一下同期的山东与关中。据有关专家分析,春秋战国时代,山东地区木本植物孢粉比重增至30%-58.5%,森林植被是以阔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森林,主要树种有栎属、栗属、榆属、桦属、鹅耳杨属、桑属、枫香属、胡桃属、枫杨属等多种乔灌木混交。当时山东的森林面积约有7万平方公里,覆盖率为46%。如《禹贡》所言:兖州“厥草惟繇,厥木为条”,徐州“草木渐包”。《孟子·滕文公上》也说,这一地区“草木畅茂,禽兽繁殖”。经春秋以来的开发,到两汉时代,虽然自然森林面积逐渐减少,但经济林木与经济植被即人工再生林及次生植被却形成规模,像“齐鲁千亩桑麻”,“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荻”,[1](《货殖列传》)以及“曹、卫、梁、宋,采棺转尸……邹、鲁、周、韩藜藿蔬食”,[5](《通有》)等等,都很有特色。正因为如此,才会对这一地区有“膏壤千里”之誉。对此,史念海先生曾分析道:“兖州的坟土为什么为黑色,这是由于兖州森林草地最多,草木旺盛,土壤中腐植质也相应的增多,所以在《禹贡》中,兖州之土为上中。”[6](《河山集三·战国至唐初太行山东经济地区的发展》)这是两汉时代山东经济繁荣的重要条件。
居于兖州之上的是雍州之土,为上上,其原因也在于森林草木植被的完好,司马迁即言“山西饶材、竹、穀、纑、旄、玉石”。司马贞索隐:“穀,木名,皮可为纸;纑,山中苎,可以为布,今山间野苎。”司马迁又言:“燕、秦千树栗”;“渭川千亩竹”。所以,“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1](《货殖列传》)东汉班固的记载更是清楚,他说:关中“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2](《地理志》)又言长安之地“其阳则崇山隐天,幽林穹谷,陆海珍藏,蓝田美玉。商、洛缘其隈,鄠杜滨其足,源泉灌注,陂池交属,竹林果园,芳草甘水,郊野之富,号为近蜀”。[7](《西都赋》)东汉杜笃的《论都赋》亦言:“滨据南山,带以泾渭,号曰陆海,蠢生万类。楩楠檀柘,蔬果成实。”据史念海先生考证,秦汉时吕梁山、秦岭、崤山、首阳山、邙山、中条山、太岳山、析城山、黄龙山、嵩山、太行山、王屋山等山区,都覆盖着大片森林。[6](《河山集二·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
三
气候的温暖与温润改变了以往的作物布局,扩展了各种作物的种植空间。在植物方面,前已详述,此不赘述。就农作物来讲,以水稻为例,水稻为喜温喜水作物,产量较高,由于气候的温暖,水利的兴盛,两汉时代的水稻种植面积大大扩展。
水稻原产于南方,早在仰韶文化时代即陆续北传,春秋温暖期到来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诗经·鲁颂·宓宫》云:“有稻有秬。”《唐风·鸨羽》云:“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小雅·白华》亦云:“滮池北流,浸彼稻田。”《七月》云:“十月获稻。”战国时代,中原地区稻作生产已占有一定的地位。《战国策·东周策》记道:“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苏子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纵横家之言,固然不可全信,但由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东周一带应当是拥有相当数量的稻田,所以,当西周不下水时,才会“患之”。我们还可以看出,或有相应的水利,东周境内可以普遍种稻,正因为此,苏秦才会建议西周下水,待东周种稻后,再以水源控扼其命运,“令一抑西周”。
两汉时代,北方的水稻种植依然在发展中。从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看,北京黄土岗,河南洛阳西郊、辉县城北、洛阳烧沟以及江苏徐州奎山等地,都先后有稻谷出土,许多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稻作区。如关中一带,内史所掌握的公田中,即以稻作为主,据《汉书·沟洫志》记载,“倪宽为左内史,奏请穿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傍高仰之田”。武帝曰:“左右内史地,名山川原甚众……今内史稻田租挈重,不与郡同,其议减。令吏民勉农,尽地利,平徭行水,勿使失时。”民间种植也很广泛。汉武帝微服外出狩猎,“驰鹜禾稼稻粳之地,民皆号呼骂詈”;[2](《东方朔传》)直到东汉时代,关中仍然“畎渎润淤,水泉灌溉。渐泽成川,粳稻陶遂。厥土之膏,亩价一金”。[8](《杜笃传》)“粳黍稼穑之所入,不可胜算”。[9](《京兆樊惠渠颂》)河北一带亦然,早在魏襄王时代,史起为邺令,即引漳水溉邺,广植水稻,民歌之曰:“邺有贤令兮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舄卤兮生稻梁。”汉哀帝时,待诏贾让主张治河北水患,“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若有渠溉,则盐卤下湿,填淤加肥,故种禾麦,更为秔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2](《沟洫志》)东汉安帝时,大力发展水稻生产,“河内好稻……地产不为无珍也”;[10](《冀州论》)渔阳太守张堪,在狐奴(今北京顺义县东北)开稻田8000余顷。这是汉代水稻种植的北界。在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区是汉代北方著名水稻产区。如东汉初山阴太守秦彭“兴起稻田数千顷”。[8](《岑彭传》)东汉末,夏侯淳在陈留、济阳间“率将士劝种稻”。汝南一带更是“鱼稻之饶,流衍他郡”。[8](《邓晨传》)
由于水稻种植的扩大,两汉时代的北方地区已掌握了比较系统的稻作技术,并较南方更早地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出现于北方的《氾胜之书》与《四民月令》,可视为西汉与东汉的两部代表著作。这两部著作,对水稻种植技术的主要环节都有记载,如对于播前整地,《氾胜之书》指出:“种稻,春冻解,耕反其土。”“种稻,区不欲大,大则水深浅不适。”对于播种,北方地区已掌握了不同品种的不同时节,《氾胜之书》云:“三月种粳稻,四月种秫稻。”《四民月令》也云:“三月……时雨降,可种粳稻。”对于播种量,《氾胜之书》也指出:“稻,地美,用种八升。”这也可以告诉我们,西汉时代,水稻种植尚为撒播,亦即直接播种。不独北方如此,南方地区亦未见到移苗插秧的记载,一些地区画像砖上的播种方式也是撒播。到东汉时代,北方与南方共同出现了插秧技术,《四民月令》五月所记:“是月,可别稻及蓝。”是我国农作文献中首次对这一技术的记载。与此同时,南方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也出现了有关内容,如广东佛山澜石出土的水田模型中,就有农夫插秧的形象;贵州兴义出土的水田模型中,也刻画出了整齐的禾苗,显然是插秧的结果。这也表明,北方地区的水稻生产技术,因种植面积的扩大,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由于气候的温暖,使粮食的耕种时间大为提前,如《氾胜之书》记:“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立春后,土块散。”“三月种粳稻。”据专家推算,这要比目前关中地区耕种的时间提前约一个物候或一个节气。这对农作物的生长乃至产量影响较大。
气候变化对于农产量的影响对于高纬度地区,亦即我国北方地区的农作物产量更为直接。张家诚先生曾经提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平均气温每下降1℃,粮食单位产量就会比常年下降10%;同样,年降水量每下降100mm,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也会下降10%。[12]而低纬度地区则影响不大。吴慧先生曾认为,如统一以今亩计算,秦汉时代的平均亩产量为132公斤,东晋南朝为125.35公斤,较前朝下降2.84%,这主要来自纬度较高的长江以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的长江以南地区,水稻亩产量反比秦汉上升了5.2%。北朝时代的平均亩产为128.8公斤,较之秦汉下降2.48%。而唐代的粮食产量则直线上升,较之汉代,增长了26.6%;较之南北朝,增长29.66%。
余是非先生所考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粮食亩产量的变化起伏要高于上述结果。他认为,曹魏与两晋时代,粮食亩产较之两汉下降1.5%;北朝则下降13.3%;隋唐较之南北朝又上升了1.3%。[12]这与气候的变化趋势亦相吻合。
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两汉时期的生产经营方式也产生了连锁反应。从关中、关东地区来看,当时的生产经营方式总的来说不是单纯的经营农业,而是兼顾林、牧、副、渔诸业,这从当时的史料记载中便可看出。就畜牧业来说,即使以农业为主的中原关中地区当时农牧兼营比较突出。如齐人卜式,“以田畜为事……羊致千余头,买田宅”;[2](《卜式传》祝鸡翁,洛人,有鸡千余头;[13](《祝鸡翁》)宣曲任氏“力田畜”,“富而主上重之;”;关中桥姚“有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钟计”;[1](《货殖列传》)陈广汉除有大量的田产外,还有“千牛产二百犊万鸡将五万雏,羊豕鹅鸭,皆道其数”。[14](《卷四》)马援“在上林苑,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8](《马援传》)这些与董仲舒所说的“多其牛羊”、“广其田宅”,[2](《董仲舒传》)仲长统所说的“马牛羊犬,山谷不能受”,[8](《仲长统传》)都是典型的农牧兼营的豪强。另外,从一些名人曾从事放牧业,如淄川公孙弘“放豕海上”,[2](《公孙弘传》)梁鸿“牧豕上林苑”,[8](《梁鸿传》)济阴孙期“牧豕于大泽中”。[8](《孙期传》)从民间祭礼中“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中者“屠羊杀狗”,贫者“鸡豕五芸”;从济南王康拥有“马千二百匹”、外戚马光仅腊日用羊即达三百头,可从另一侧面反映当时中原关中地区畜牧业之发达。
由于水利资源丰富,汉代养殖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当时一方面出现许多大面积养殖区,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说“水居千石鱼陂……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凡生产“鲐鱼千斤,鲰千石,鲍千钧”者,可比千乘之家;东汉的樊宏家“池鱼牧畜,有求必给”。[8](《樊宏传》)另一方面,当时的水田陂塘也往往实行多种经营,将稻作、养殖、种藕等诸项有机地融为一体,农、渔、副兼顾,一举多得,这种现象我们从出土的汉代陂塘模型中便可看到。如在1978年在陕西勉县发掘的四座东汉墓中,出土了塘库农田模型一件,陶陂池一件,方形塘库三件。所出塘库农田模型为长方形,塘库与稻田连为一体,中有一坎相隔,塘内有螺蛳、蛙、鳖、鱼;陶陂池是一独立的蓄水设施,池内分布有荷叶、莲包,有鱼、虾、鳖、鱼、螺、龟,池坎上还有鸭子;另外三件塘库模型也分布有上述物品。又如,1977年在四川峨眉县东汉砖墓中出土的石塘库农田模型,右边为塘库,塘中有鸭、虾、蟹、螺等,左方为两方农田;在通往农田的水口处,还置有竹笼,以防鱼虾进入田中。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的东汉陶水塘,中以高堤相隔,右塘有荷花、鱼、鸭和小船,左塘为鱼池,池内有两条大鱼象征着养殖业丰收。[15]
经济作物作为农业生产的一部分,在汉代得到长足的发展。其种植规模之大、分布之广、品种之多,都是前后诸朝所不能比拟的。据《史记·货殖列传》载,当时带有商品生产性质的园圃,栽种量往往以“千树”、“千畦”、“千亩”、“千石”、“千种”、“千章”、“万个”、“千斗”计;各种园林比比皆是,两汉史籍中诸如“柚之乡”、“果布之凑”、“枣粟之饶”、“园圃之利”、“千亩桑麻”、“千亩姜韭”、“千亩竹”、“千亩卮茜”、“果菜千钟”、“桑麻铺棻”、“梨栗、桑麻、竹箭之饶”不绝于书。各豪强庄园的经营多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其他。如樊重“能治田,殖至三百顷……陂池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16](《比水》)陈广汉家除种植一般农作物外,还有藷蔗二十五区,蹲鸱三十七亩,有果蓏肴蔌[13](《卷四》)等等。各小农小户们也如班固所说:“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场。”[2](《货殖传》)由于种植环境的良好,加上技术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类也大大增加。西汉的蔬菜,见诸记载的就有36种之多,《四民月令》所记庄园中仅蔬菜就有20余种;检《西京杂记》卷一所载,当时果树种类梨有10种、桃有10种、枣有7种、李有15种、梅也有7种之多。
汉代这种以农业为主,兼顾牧、副、渔诸业的生产模式,反过来又为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起到维护和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4]谭其骧.历史时期渤海湾的大海侵[N].人民日报,1965-10-08;天津文化局考古发掘队.渤海湾西岸古文化遗址调查[J].考古,1965(2);李元芳等.天津北部全新世海侵[J].地理学刊(第18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5]桓宽.盐铁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诸子集成本.
[6]史念海.河山集[M].三联书店,1963.
[7]班固.西都赋[A].昭明太子.文选[C].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
[8]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9]蔡邕.京兆樊惠渠颂[A].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C].北京:中华书局,1958.
[10]卢毓.冀州论[A].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C].北京:中华书局,1958.
[11]张家诚.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的初探[J].地理学报,1992,(2).
[12]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58;余是非.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80,(3).
[13]刘向.列仙传[M].四库全书本.
[14]葛洪.西京杂记[M].四库全书本.
[15]郭清华.浅谈陕西勉县出土的汉代塘库、陂池、水田模型[J].农业考古,1983,(1);余德章,刘文杰.四川汉代陂塘水田模型考述[J].农业考古,1983,(1);刘志远.成都天回山崖墓清理记[J].文物,1979,(12).
[16]郦道元.水经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5.
The Han Dynasty:Its Climate &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篇9
关键词:数字农业;时空推理;专家系统
0引言
数字农业应用涉及大量的气象、环境、水文、地质、土壤等领域的时空数据。这些时空数据分散在异构系统中,有着不同的数据格式和规范,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基于不同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推理方法。这些多领域时空信息对农业生产、决策均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以前由于缺乏高效、合理的技术手段,即使付出很高的代价,也很难将这些时空信息完整无损地共享和融合集成到数字农业应用中,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数字农业的应用发展。同时GIS等商业软件平台成本较高也不利于大规模应用推广。
为此,本文基于自主版权GIS、专家系统等系统软件,应用时空推理、本体论、语义Web、关系数据挖掘和专家系统等技术,建立一个数字农业时空信息智能管理平台,对多源、异构的数字农业时空数据和推理分析方法进行集中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便于在实际应用中进行融合、集成和共享。基于该平台快速建立起了数字化测土施肥系统、大豆种植标准化管理系统、无公害水果蔬菜栽培指导系统等一批智能应用系统。这些应用系统精确控制农田每一地块种子、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能够实现精确控制农业生产过程,有效降低成本,充分保证农业资源科学地综合开发利用,减少和防止对环境和生态的污染破坏,保持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实现“绿色农业”的重要途径。
1主要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1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是在“数字地球”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的,是21世纪新型的农业模式和挑战性的国家目标,包括精准农业、虚拟农业等内容,其核心是精准农业。以3S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开发研究是数字农业研究的突破口[1,2]。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数字农业的概念,它是针对农业生产稳定性差、技术措施差异程度大等情况,运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控制位置,用计算机精确定量,把农业技术措施的差异从地块水平精确到平方厘米水平,从而极大地提高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产量,减少环境污染。法国农业部植保总局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病虫测报计算机网络系统。日本农林水产省建立了水稻、大豆、大麦等多种作物品种、品系的数据库系统。新西兰农牧研究院利用信息技术向农场主提供土地肥力测定、动物接种免疫、草场建设、饲料质量分析等各种信息服务。同时,我国紧跟国际研究的前沿,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应用研究。
1.2时空推理
近年来,时空推理(Spatio-temporal Reasoning)已成为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在军事、航天、能源、交通、农业、环境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十年来我国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清华大学、解放军信息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在时态GIS、时空数据模型、时空拓扑、时空数据库等时空推理相关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1.3时空数据标准与共享
不同领域和应用环境对时空数据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这造成了异构时空系统集成的困难,因此时空数据共享、互操作和标准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方面研究最初从空间数据入手,近期开始向时间数据和时空结合数据发展。时空数据的共享有以下方式:
(1)空间数据交换
空间数据交换的基本思想是各系统使用自身的数据格式,通过标准格式进行数据交换。目前空间数据交换标准有:SDTS、DIGEST、RINEX等国际标准; 以色列的IEF、英国的MOEPSTD、加拿大的SAIF、我国的CNSDTF等国家标准;AutoDesk的DXF、ESRI的E00、MapInfo的MIF等厂商标准。尽管各 GIS 软件厂商提供了公开的交换文件格式来进行空间数据的转换,但由于底层数据模型的不同,最终导致不同的GIS的空间数据不能无损的共享。虽然空间数据交换仍然在使用,但效果并不理想。空间数据互操作标准是当前国际公认的,比空间数据交换标准更有前途的数据标准。
(2)基于GML的空间数据互操作
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协会 (OpenGIS Consortium,OGC)提出了简单要素实现规范和地理标记语言( Geography Markup Language,GML)。OGC 相继推出了一整套GIS互操作的抽象规范,包括地理几何要素、要素集、OGIS 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空间参考系统、定位几何结构、存储函数和插值、覆盖类型及地球影像等17个抽象规范,2003年1月推出GML 3.10版[3]。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基于GML在空间数据共享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2001年 Rancourt等人[4]将GML与先前所定义的空间标准进行比较,认为GML能有效地满足空间数据交换标准。2002年,Zhang Jianting等人[5]提出了一种基于GML的Internet地理信息搜索引擎。2003年,Zhang Chuanrong等人[6]在网络环境下以GML作为异构空间数据库交换共享空间数据的格式,成功实现数据的互操作。2003年,崔希民等人[7]提出了GIS数据集成和互操作的系统架构,在数据层次上实现GIS 数据的集成和互操作。2003年,张霞等人[8]提出一种基于GML 构造WebGIS 的框架结构, 给出实现框架技术。其中采用GML 作为空间数据集成格式。2004年,朱前飞等人[9]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GML 的数据共享解决方案。2005年,陈传彬等人[10]提出了基于GML 的多源异构空间数据集成框架。GML数据类型较完整,支持厂家较多,相关研究丰富,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时空数据标准。本文选择GML作为农业时空数据标准。
1.4时空本体
1.4.1本体、语义Web和OWL
本体方法目前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语义Web、搜索引擎、知识处理平台、异构系统集成、电子商务、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工程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尤其是目前随着对语义Web研究的深入,本体论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建立语义Web的核心技术。OWL是当前最有发展前景的本体表示语言。2002年7月29日,W3C组织公布了本体描述语言(Web Ontology Language, OWL)的工作草案1.0版。目前工作草案的最新更新为2004年2月10日的版本[11]。
1.4.2时空本体
基于本体方法对时空建模的相关研究工作如下:
1998 年,Roberto 考虑了作为地理表示基础的某些本体问题,给出了关于一般空间表示理论的某些建议[12]。2000年Zhou Q.和Fikes R.定义了一种考虑时间点和时段的时间本体[13]。2000年,Córcoles基于XML定义了一个类似SQL的时空查询语言,该语言包含八种空间算子和三种时态算子用于表达时空关系[14]。2003年,Grenon基于一阶谓词逻辑定义了时空本体,使用斯坦福大学的Protégé环境实现[15]。2003年,Bittner等人[16]提出了用于描述复杂时空过程和其中的持续实体的形式化本体。以上工作中Grenon的时空本体研究相对完整,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网上共享,本文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建立农业时空本体。
2主要研究内容
(1) 农业时空数据规范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公认的农业时空数据标准出台。本文基于时空推理技术,研究通用性更强的时空数据表示模型,能表示气象、土壤、环境、水文、地质等各领域的农业时空数据。GML是目前公认的时空数据标准,利用上述模型扩充GML,兼容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农业资源空间信息元数据的分类及编码体系草案”等国内现有的地方性标准,构建针对数字农业中时空数据的DA-GML标准,作为数字农业基础时空数据的规范。现有的土壤、环境等基础空间数据库均支持到GML格式的转换。
(2) 农业基础时空数据库
基于笔者自主开发的GIS平台建立农业基础时空数据库,该平台具有运行稳定、资源占用少、结构灵活、功能可裁减、成本较低、便于移植等特点。采用了时空推理技术,支持对空间和时空信息的表示和推理。通过DA-GML能够直接从现有系统中获取领域农业基础时空数据,主要包括土壤数据库、环境数据库、气象资料数据库、农业生产条件数据库、林业信息数据库、影像数据库等。
(3) 农业时空分析方法库与农业时空知识库
时空推理是研究时间、空间及时空结合信息本质的技术,通过时空推理技术将现有面向农业领域的时空分析技术进行整合和规范化表示,形成农业时空分析方法库。对领域农业时空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同时通过数据挖掘方法从基础数据中提炼知识,建立农业时空知识库。
(4)农业时空本体库
在(2)、(3)中存储的数据、方法和知识需要一个有效的机制进行组织和管理。就目前技术而言,本体是表达一个领域内完整的体系(概念层次、概念之间的关联等)的最有效工具,所以本文选择建立农业时空本体库。具体包括本体获取、本体管理、本体服务与展示三个模块。使用Protégé做本体开发环境编辑。Protégé是斯坦福大学开发的基于Java的本体编辑与知识获取工具,带有OWL插件的Protégé可以支持OWL格式的本体编辑与输出。
以上三个库通过Web Service方式提供基于Internet的服务,可以在线对库中信息进行维护和检索,并能无缝集成到应用系统中。
(5) 系统体系结构
系统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首先,外部系统的时空数据转换成GML格式(现在绝大多数系统支持该数据标准),进入农业基础时空数据库。通过本体获取与编辑模块将时空数据和时空知识整理,形成本体库。外部系统的请求通过Web Ser-vices发给仲裁者,仲裁者区分各类情况调用三个库调用服务、提取数据和执行操作,结果返回给用户。
(6) 基于平台开发农业生产智能应用系统
基于数字农业时空信息管理平台建立数字化测土施肥系统、作物种植标准化管理系统、无公害水果蔬菜栽培指导系统等一批农业生产智能应用系统,解决实际问题。
3相关系统对比分析
3.1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
平台基于信息和知识支持的现代农业管理的集成技术,对农田信息进行动态采集、分析、处理和输出,从而根据农田区域差异、农事安排进行模拟分析、决策支持管理和指挥控制,并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区域差异进行精确定位、动态控制等定量操作[17]。
3.2全国农业资源空间信息管理系统
全国农业资源空间信息管理系统(NASIS)实现对全国农业资源空间信息的查询分发,具有系统管理、动态数据字典、数据检索、查询、数据分发、制图、报表统计、数据分发等功能。该系统已经用于全国农作物遥感监测、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科研和农业政策信息支持服务等方面[18]。
3.3中国西部农业空间信息服务系统
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建立基于Web的中国西部农业空间信息服务系统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从西部农业空间信息服务系统的数据库构建开始,全面地介绍了系统的运行模式和数据库访问技术,详细论述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平台环境和开发实现等。
(1)基于平台提供的开发框架,能方便、高效地建立大量的数字农业智能应用系统,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也能快速开发出技术含量高的应用系统,各应用系统能互通、共享,便于升级维护。
(2)由于大量的底层服务、数据、知识和方法由平台集中统一提供,简化了开发数字农业应用软件的工作,节约了成本。
4结束语
数字农业时空信息管理平台从系统目标、适用范围、采用技术、系统接口等方面不同于任何现有的基础农业空间数据管理平台,是一个概念全新的系统,定位于基础农业空间数据管理平台的上层,更便于开发数字农业应用。其中的本体库等机制为将来建立农业时空数据网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淑惠.数字农业及其实现技术[J ]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5(7):5-8.
[2]唐世浩,朱启疆,闫广建,等.关于数字农业的基本构想[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3):183 -187.
[3]Geography markup language (GML)[EB/OL].(2003).opengis.org/techno/specs/002029PGML.html.
[4]RANCOURT M. GML:spatial data exchange for the internet age[D].New Brunswick:Department of Geodesy and Geomatics Engineering , 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2001.
[5]ZHANG Jianting,GRUENWALD L. A GML 2 based open architecture for building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earch engine over the internet [DB/OL].(2002).cs.ou.edu/database/documents/zg0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