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现状调研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服务现状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服务现状调研

篇1

关键词:社区护理 人员配置 护理服务 继续教育

大力发展社区护理已经成为我国卫生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热点。社区护理是医疗服务的重要部分,但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为了了解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提高社区护理的整体发展水平,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笔者对秦皇岛市海港区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以秦皇岛市海港区随机抽取的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部120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

2.方法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制定,经护理人员和有关专家论证,反复修改而成。调查问卷共分为三部分:社区护理人员配置情况、社区护理服务情况及社区护士继续教育情况。

二、结果

1.社区护理人员配置

(1)人员基本情况。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人员年龄、学历及职称情况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护理人员的年龄偏小,职称和学历也较低。

(2)社区护理人员配置情况。在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生和护士的比例为1:1.25(表2),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人员配备不齐。

2.社区护理服务开展情况(表3)

以社区卫生服务的“六位一体”为内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护理服务项目中开展最多的是医疗和健康教育,而康复则为最低。在医疗服务中,主要是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在接受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开设了家庭护理项目服务的有11个(52.38%),开设了慢性病管理的有13个(61.91%)。

3.社区护士继续教育情况

在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社区护士继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只有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士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其他的1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士均没有进修学习。表4显示大部分护理人员愿意接受继续教育。

三、结论与建议

1.人员配置不合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秦皇岛市社区护士人员配备不足,医护比例不当。表1显示,社区护理人员大部分为30岁以上,年龄比例不当;学历为中专,学历结构偏低;职称大多数为初中级职称,职称结构不合理。表2显示医护比例只有1:1.25,而在国外医护比例达到1:5以上。由此可见,秦皇岛市社区护士数量不足,高素质人员较少。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护理人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严重制约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社区护理服务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服务质量也受到影响。建议:加强社区护士配置,引进高素质、经验丰富的临床护士充实到社区;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训,以继续教育为依托,进行社区护理的系统培训,促使她们尽快成长;以老带新,互相帮助,互相提高,在工作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医学院校增设社区护理专业,专门培养社区护理需要的护理人才,毕业后直接面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社区护理服务范围较窄

社区护理工作面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群体,护理服务工作也不再是单一的打针输液了,需要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六位一体”服务。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秦皇岛市社区护理“六位一体”服务中只有医疗服务的提供是100%比例,其他各项护理服务提供得较少,甚至有些服务在有些卫生服务站还尚未开展。目前社区护理工作大部分还是以基本护理为主,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建议:开展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未来医学是预防医学,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以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加强人群保健,尤其是社区重点人群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慢性病病人的保健;建立系统的健康检查体系,建立健康档案。

3.社区护士缺乏继续教育

秦皇岛市社区护士的整体水平较低,大部分为中专学历,是由卫生学校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在校时课程较少涉及社区护理,因此毕业后很难开展好社区护理工作。所以当前急需培训护理人员,开展社区护理继续教育。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少部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了继续教育,制约了社区护士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更新。为了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加强社区护士的继续教育工作,同时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建立健全社区护理人员培训继续教育体系,鼓励护士参与,提高其知识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进而全面提升社区护理服务质量。建议:社区护士每两年到三级医院或医学院进修培训一次,提高技能,夯实基础知识,学习护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在全市范围内组织短期培训,针对社区护士年轻化的趋势,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补充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欣娟,李晓霞,王玲,等.北京市社区护理工作现状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4(1).

篇2

根据办事处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方案以及第一阶段的计划安排,我们社区党支部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征求广大居民。党员及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围绕“抓服务、促和谐、打造文明社区”等主题,深入居民住户家中,开展了调查研究。调研中围绕“怎样服务好居民和居民想要什么、需要什么”的课题,了解我们社区居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社区工作者在开展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经过认真梳理形成了专题调研结果进行了上报。

调研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调研,主要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人大代表、党员代表及居民代表的意见。深入居民住户家中,听一听群众的想法及当前政策的看法,了解居民中的各种动态。现将调研中了解的在我社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做法,了解到的有关问题及建议汇报如下:

首先我们明确了这次活动的指导思想,本着社区的发展现状,要立足解放思想,在树立科学发展观上见成效,在突破服务方式上见成效,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上见成效,在加强党建工作转变工作作风上见成效。

通过走访居民,个体工商户和辖区单位以及征求意见座谈会,将征求的意见进行梳理,对结果进行分析、查找,研究下一步如何去解决。进一步加强服务体系方面建设是我们社区工作的重点围绕群众要求,创新服务载体。

篇3

1.永定门外街道办事处 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00075

[摘要]社区是城市社会最基本的组成细胞,社区建设涵盖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人文环境、组织领导、干部素质等方面,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通过逐步增加专业社区工作者的比例,有计划地培训现有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提高其综合素质,进一步明确社区工作者开展专项工作的流程和职责,建立和完善社区心理咨询师制度,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将社区队伍逐渐专业化是社区管理改革的有效手段。

[

关键词 ]社区工作者;专业化素质;社区服务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期,社会的变迁对社区建设和社会工作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社区建设涵盖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人文环境、组织领导、干部素质等方面,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从北京社区发展的历史来看,计划经济时期社会工作队伍主要以居委会老大妈、老大爷为主,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水平的高度发展,社区工作者队伍逐渐向职业化、专业化道路发展,这也是当前我国社区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当前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基本情况

在调研中我们感到,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状况较好,主要表现在:

一是具备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能够围绕中心任务积极开展工作。社区工作者能够注重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区委的有关文件精神,具备一定的政策与管理水平,能够围绕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积极开展工作,基本适应当前工作需要。大部分工作人员掌握了文字录入、网上查阅资料、表格制作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能结合社区实际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抓好落实。

二是具备一定的工作执行能力,能够起到连接政府和百姓的桥梁作用。各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以和谐社区建设为主线,在矛盾排查化解、畅通群众利益表达渠道、维护社会稳定、为居民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社区工作者在宣传党的政策的同时,积极为居民服务,满足居民需求,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带给百姓,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和好评。

三是具备勤奋敬业、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为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维护稳定做了大量而繁重的具体工作。社区工作事务繁杂,要求高,难度大。社区工作者很辛苦,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经常加班加点,周六、周日很少休息。但就是这样,大部分社区工作者能坚守岗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尽心尽力,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街道交给的任务。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关于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情况的研究,当前学术界主要集中于对社区工作者现状中具体问题的分析如职业倦怠度、心理压力等,实务界则对社区工作者的构成、现状及运行情况有较清楚的认识,并出台了一些系列改革举措。在深入实践调查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当前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状况与当前不断扩展的社区服务的内涵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匹配。这就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建设仍然存在着不足与问题。

一是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素质与社区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随着城市管理重心逐步下移,社区建设这一系统工程所具有的综合性、社会性、地域性、群众性、创新性的特征和社区所要承担的众多的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功能,迫切要求社区工作者必须具有专业化的素质。但从目前社区工作者的基本素质来看,这方面差距还比较大。近几年来,社区工作者的学历程度普遍较以前有所提高,但是距离专业化社区服务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在职训练(包括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过程中,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和社会工作师资格的人数占社区工作者队伍总体比例过低。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尽合理以及在职训练的不足,从而导致在拓展社区服务内涵和提升社区服务品质方面还有待提升。

二是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与社区工作的需要还不相适应。社区工作者应该与社区工作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目前社区工作者中,主要集中的年龄范围为20-29岁、40-59岁。前者主要是公开招聘的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和网格助理员;后者是企业离退休人员、下岗再就业者等,年龄断层现象比较严重。年龄偏大的社区工作者,往往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但有时面对工作的新要求往往表现出力不从心。年轻的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对于社区工作的认同度普遍不高。目前社区工作的模式决定了在社区中开展繁杂的任务工作很难有具体的流程和程序,更多的是经验性的探索和积累,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参加社区工作的时间短,还缺少社区工作经验,处理问题还不够稳妥,导致其对社区工作专业化的认同度不高。

三是社区工作者的服务内容与社区发展的趋势还不相适应。从工作内容上讲,社区工作者除承担大量的治安、卫生、就业、低保、计生、文体等传统政府公共服务项目外,还要承担社区禁毒、社区矫正、流动人口管理等多项新任务。从工作职责上讲,包括城市基层因公共安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物业管理等问题引起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呈多发态势,充分发挥好居民委员会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作用至关重要。

三、新形势下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拓展社区服务的内容

和谐社区建设时期社区服务的内涵已然发生变化。新时期社区服务的概念更加全面,包括社区就业服务、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社区救助服务、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社区安全服务等多方面内容。在当前各地社区服务实践中,这些方面的服务项目也已经在开展。

(二)拓展社区服务的提供主体

新形势下的社区建设是政府、居委会、社区志愿者、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共同参与的过程。政府承担宏观规划、组织保障、管理监督的职责,还负责提供公共服务为其他主体开展社区服务提供支持、指导。社区居委会协助城市基层政府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组织社区成员开展自助和互助服务,为发展社区服务提供便利条件。社区志愿者组织被纳入社区服务的兴办主体之一,支持社区成立形式多样的生活服务类民间组织。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业务。

在当前社区服务实践中,不同层次的社区服务的提供主体正在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有的推出社区自治工程,建立社区居委会与社区社会组织的有机衔接,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的活动把社区各委员会的工作进一步具体化,提高社区居民的组织化程度。这种方式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包括治安维稳、公益服务、计划生育、文教体育、环境保护和社区共建,在激发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促进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表现出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共同开展社区服务的取向。拓展社区服务的提供主体为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建设明确了方向。

(三)尽快实现社区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

一是逐步增加专业社区工作者的比例。充分考虑当前社区工作者的不同结构的差异性,逐步增加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比例,促进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与专业院校建立良好连接;拓宽选人视野,吸纳高素质专业社会人才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来,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引入院校专业教师、训练课程,提升社区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二是有计划地培训现有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提高其综合素质。制定《社区工作者培训管理制度》,建立符合社区发展实际的考核办法,加快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再教育、再培训工作,全面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专业化水平。

三是进一步明确社区工作者开展专项工作的流程和职责。制定《社区工作者服务手册》,对社区工作者提供的专项服务进行描述,明确社区工作者所要完成的专项工作的主要职责和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职责履行中的典型问题等。细化为民服务事项,标准化、明确化,提出具体考核标准,对居民相关满意度、活动开展频率、设施覆盖率等划定详细“标准线”。

四是建立和完善社区心理咨询师制度,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社区工作者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需要及时进行疏导和排解。社区工作者中年轻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建议开展专业化的心理辅导,聘请专业院校心理教师担任社区心理辅导师。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其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在激发个人潜能,增强团队凝聚力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国社区建设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现已进入和谐社区的创建阶段,社区服务的内涵已然发生重大变化,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4

一、现状和环境

中心城区自年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到年底,共有17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从当前情况来看,大社区卫生服务站有时一天到晚都门诊病人,严重亏损,机构工作人员工作一两年又“缩回”原,卫生服务力量削弱,病人就诊,恶性循环。究其原因:

“小病买点药,大病上医院”,不信任社区。大医院专家多、设备好,感觉更,而社区卫生服务点规模太小、设备更差、药品不全,对医生的技术不放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心目中位置,大多数市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不,也就难怪“患者稀少门前冷”。

“房屋破旧,设备不全”,被人瞧不起。中心城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公立医院分院“换牌”的,有社会和厂矿、事业医院机构“转型”的,机构与中心城区二、三级医院相比是“火柴靠在电杆上——差距太大”。它们是租破旧房子,是临时装修一两间店面,开张经费,也未添置医疗新设备和更多药品,房屋破旧、设备落后、药品不全。以东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被评为全省社区服务示范点,但还比不上乡镇卫生院。

“服务单一,功能不全”,称不上服务中心。,城社区卫生服务站都完全社区服务的要求,“六位一体”的功能,即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康复服务,80%的都仅是了医疗服务,20%左右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除医疗服务外,还健康教育和康复等服务。地说,社区卫生服务中站其实是功能不全,称不上心目中真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是“设置不规范、环境欠宽松”,制约社区卫生发展。一,医疗机构过剩。中心城区人口30万,但三级、二级、一级公立医院和社会办的全科、专科医院有25家,加上个体医疗诊所上百个,还有不少药房,医疗网点星罗棋布。社区服务站可以说是处在夹缝中生存,更难谈发展了。另一,上门管理、检查、收费的“婆婆”多。据市卫生局医政科人反映,当前到社区服务站去检查的大大小小共有37家。东方社区人说,“买的一台设备花了4000元,但为接待来检查,仅检测和招待费花了上千元,加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水电费是企业的价格收取,真是不堪重负”。

五是服务模式改革,社区卫生机构活力。公办的社区医疗服务点是由区级医院或其门诊点“变脸”而来,是公立医院改革分流或轮流的医护人员办起来的,其用人机制、分配制度、服务模式都还沿袭大医院的管理模式,“等病人上门”、人浮于事的,远远社区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多样性需求。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说:“‘铁饭碗’的医生、护士,我用人、分配的自。”

六是社区卫生机构与医院的服务职能急待。平时讲“小病上社区,大病进医院”,但大病小病,社区居民更喜欢上医院,并且尽上大医院。比如,市医院每天门诊病人500左右,70%来看小毛病的,但不去收费低廉、程序简便的社区卫生服务点就诊。为解决大医院的“门庭若市”、社区点“门可罗雀”的问题,市卫生主管对社区和医院“双向转诊”也曾作过布置,如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院之间利益共享和信息互传的机制还急待。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会向大医院输送病人,但医院从未向社区卫生机构转过患者。

二、建议和对策

个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举措。

一要认识,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内容,居民健康,社区,社会,“医患关系”,发展环境都有重大意义。党、国务院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非常,、总理都作了批示,国务院曾会议并下发《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国发〔2006〕10号)(简称《意见》),决定“财政从年起,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标准补助,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等必要支持”。鉴于当前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还不太、不太信任的情况,建议成立分管为组长的专项,,加大宣传;像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那样,超前意识,提前工作,使社区居民感受到党和的关怀。

二要搞好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的。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六项功能”要,铺开。“六位一体”的服务特点是贴近,解决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其服务项目要在社区的。,社区大只搞了医疗,搞了医疗、健康教育和康复,至于预防、保健和计划生育未,“六项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作用。《意见》,要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适宜社区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工作,才能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硬件、软件条件。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划、标准和管理办法,定好“入场券”,防止鱼目混珠,“建、调、并、转”四大举措,重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的形象。,全科医生培训,加大人员使用、奖金分配的改革,使社区工作人员社区的“病时是医生、平时为亲人、康复当助手”,医患“一家亲”,“电话,服务就到居民身边”,让居民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家门口的医院”、“床边的大夫”。服务和职责,好“双向转诊”。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以服务、上门服务为主;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分工协作关系,预防、保健机构要对社区和技术支持,医院和社区要的联合与合作,如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真正“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手术在医院,术后护理在社区”。

篇5

综合提升改造,扶贫焕发“新活力、新气象”

2019年10月,繁华新园社区提升改造工作正式拉开,小区提升改造工作旨在于积极响应精准扶贫工作要求,扎实有力开展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工作。本次繁华新园社区综合提升改造工作是在上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协调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以小区改造为具体举措、以提升贫困户日常生活品质为目标开展的一次重点民生工程、质量工程、廉洁工程。

本次繁华新园社区提升改造工作共计涉及贫困户6户,16人,提升改造工作具体事项覆盖了居住环境、老旧线路改造等,同时社区积极响应贫困户提出来的各项问题,主要围绕老旧提升问题难点、热点问题,深入调查调研,拿出了十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办法,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在宣传引导方面,社区持续强化宣传引领,提档加速开启惠民工程,以现场展板的形式向社区人员介绍社区小区改造改施方案、小区改造前现状,改造后预期设想图展板,同时设置每周提升改造例会,请居民代表提议、收集居民对老旧改感想看法,以更加积极、主动、担当、作为的态度为繁华新园社区居民提供细致、贴心的社区服务。

后续,繁华新园社区还将持续保持与各贫困户的沟通交流工作,切实将小区提升改造工作作为一项关键性工作来抓。

篇6

关键词:老年人护理现状;社区服务;长期护理保险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一个社会问题,它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走向的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性难题。众所周知,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同时也处于发展的转型期。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愈发严重,而社会保障中的养老保险存在巨大缺口。因此,商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越发显现,而健康保险中,更为贴合老年人需求的长期护理保险也成为关注焦点。为研究养老与护理保险结合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我们对北京市老年人护理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主要选择回龙观社区、西王庄社区、清华大学老年社区等作为试点以及由中年人的视角侧面反映,聚焦护理问题,将如今老龄化问题剖分更加细化、具体。

一、现状

(一)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容乐观

根据调查,患有心脑血管、“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导致行动不便以及病情严重需卧床陪护的老人比例占到45%;再者,60岁以上老年人,具有以上所述情况的比例占到55%,70岁以上老年人高达60%以上。这说明接近一半的老年人需要日常家政服务、病情照顾、全天候陪护等不同级别的护理服务,且护理服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需求增加、种类增多。此外,在调查老年人的过程中,需全天陪护的人群是接触不到的,故这部分数据低估了实际情况,实际比例定会上浮;从对中年人人群的调查中可看出,其家中老人需陪护的比例占到4%,也就是说对高级、全天护理的需求亦不容小觑。

(二)抵抗老年风险方式单一

由于老年风险使得老龄化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所以目前人们抵抗老年风险单一的方式根本难以使得老龄化状况好转。一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人群选择家人照顾的比例达到45%,自身照顾9%。此外,选择护理和敬老院、老年公寓的老年人近一半,且老年人选择的护理通常是家政服务,较少涉及全天候护理、病情照顾等较为专业的护理服务。而且,多数老人对养老公寓、敬老院的高昂费用、床位紧张、服务不专业等问题存在担忧。另一方面,对目前或者未来养老意向也从年龄层段上呈现出很大不同。50-60岁的老年人38%选择了老年公寓、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但70及以上的老年人较少选择养老机构,偏好护理服务,说明50-60岁的老年人更愿意接受西化的方式进行养老。但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不愿意搬往老年公寓、敬老院居住的程度加深。与此相似的是30-50岁的中年人人群选择老年公寓方式照顾老人的比例只占7%,而31%选择了护理。由此可见,我国未来护理市场的前景是很好的。但是,当前有52%的意向倾向于家人照顾,这就反映出中国目前护理市场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只有达到人们预期的服务水平才能开辟出一片天地。

(三)护理费用支出少影响小

我们所调查人群75%左右家庭收入中等,生活状况较为舒适,24%生活状况较为富足,并且82%的人群认为请护工的支出对于家庭正常生活没有较大影响。这说明,正常护理费用包括家政服务、护理等是足以承担的。另一方面,18%认为对于家庭支出影响较大的是由于家中有病人、或者卧床不能自理的老人(由4%的老人需卧床陪护的数据可以看到)导致护理费用高昂无法承担。那么,如果这部分费用能够由余下82%的人共同分担,就可达到分摊风险的效果。

(四)社区医疗服务不尽人意

调查中超过一半的人没有去过社区医疗站,并不了解卫生服务站的情况,而服务站的设立就是为了方便居民,但其普遍程度并不高。在接受过社区医疗服务站的服务的老年人群体中,对于其服务评价亦不高,超过一半都认为服务水平一般。这有违社区服务站建立的为大家服务的初衷,这是中国城市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社区是一个辅助养老便利的平台,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利用起来,这是很大的缺陷。

二、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还没有得到开发与满足,针对老年人护理现状,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养老机构方面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未来十年左右,养老机构的需求有较大的增长。但与此现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养老机构与设施严重匮乏,截止2013年第2季度,城乡养老机构中养老床位总计384.8万张,平均每千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2.24张。除数量严重不足以外,我国养老机构还存在结构不合理、护理质量不高、服务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当务之急,是政府应加大建设力度以增加养老机构的数量,根据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到2015年,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即养老床位总数约663万张。除了政府建设以外,也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鼓励民间组织创办养老机构,解决现在民办养老机构当前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地方局限、护理人员匮乏等困难。要解决养老机构现在的难题,仅仅靠新建是不够的,在新建的同时,应加强对现有养老机构的管理,提高其床铺利用率及服务质量。

其次,据调查,27.7%的被调查者选择“护理人员素质令人堪忧”为养老状况不让人满意的最大原因,仅次于“儿女工作太忙没时间照顾”。因此,随着老年人年龄增长,身体状况和生活能力不断退化,对护理人员专业性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但目前,专业化程度不够,护理人员素质不高却是困扰养老机构和老年人的普遍问题。老年人的照顾需要系统而细致的专业知识,然而现在的专业服务人员却极其匮乏。现在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多半是下岗职工经过简单的再培训之后便就职,在专业知识方面和个人素质方面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建议扩大专业护理学校的招生人数,养老机构与护校建立合作关系,将养老机构作为护校学生的实习以及未来工作的去处之一,提高护理人员素质。除此之外,在进行岗位培训时,应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并且进行严格的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员才能上岗就职。并在培训课程中加入老年人心理学有关内容,防止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社区服务方面

据以上,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被大家接受度和认可度不高,所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服务质量是目前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必然需要。

首先,笔者建议,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站的建设。第一,为社区所有老年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这样不仅方便管理,并且会记录老年人个人的病史,便于社区掌握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并根据其病史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第二,应增加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工作人员人数,由于现阶段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人手紧缺,提供的服务种类有限,上门看病更是不现实。但对于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来说,由社区医护人员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的需求较大。

再者,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与家政公司进行合作,提供上门照护服务。在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超过一半的家庭都选择家庭养老,即由子女照顾老人的养老模式。并且因为时间分配上的问题,很多中年子女都渴望一种请护工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方式,而社区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那么,社区即可以与家政公司合作,在社区中建立社区家政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需要的日常护理服务,这样,既能保证子女白天工作繁忙时老人得到周照顾,又满足中国人传统的家庭式养老的需求。

此外,社区还应做好疾病的预防宣传工作,或者和体检机构合作,定期为自愿参加体检的老年人提供相应服务。

(三)保险公司方面

社会保障中的养老保险面临的空账问题日趋严重,作为社会保障体系重要补充的商业保险应当把握机遇,着重开发新型的养老护理产品。传统的养老保险仅仅提供金钱给付,在护理人员紧缺、养老院费用昂贵的现在,单纯的金钱给付已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加的护理需求,即传统意义上的护理保险并不能切实的解决养老问题。因此,保险公司可以参考日本德国等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传统养老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或社区中的家政公司相结合,开发一种以护理服务为给付的护理型养老保险。保险公司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家政服务公司形成合作模式,由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家政服务公司提供日常护理服务,即这些服务作为保险公司的养老保险金给付的一种方式,最终的医疗、护理费用由保险公司给付。此外,保险公司可抓住明年试点“以房养老”这一时机,加快研发与“以房养老”相结合的保险产品。如此一来,即解决了护理型养老保险不可避免的保费较高的问题,老年人在老有所居的条件下又能得到周到细致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2011年12月16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2011〕60号.

作者简介:耿 榕(1993-),女,陕西西安人,本科学历,保险专业,从事养老保险方向的研究。

篇7

公益教育调查研究学校家庭社区公益教育是通过日常生活的公益参与,提高学生的公益意识,培养学生的公益行为和能力,参与改善社会公共事务,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公益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是融参与、合作、服务、反思和责任于一体的社会服务和知识学习教育,更是具有将多种教育形式有机结合统一的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教育的特点。但对于这样一种旨在培养孩子能力,提高责任意识的教育模式,从北京师范大学公益教育研究所对政府部门、社区组织、学术机构、国际NGO以及热衷于公益教育的人士调查访谈资料来看,我国的公益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一、公益教育在学校层面的现状与问题

1.学校领导虽认同公益教育,但依然缺少开展机会

从北京师范大学公益教育研究所对11所学校校长、书记的走访调查中可知,学校领导层面对公益教育有着较高的认同度,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解释他们对公益教育的理解:

现在大家都在嚷嚷素质教育,可是真正给孩子提供素质教育的机会场合不是特别多。要让学生学会担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公益教育很重要,可以赋予雷锋精神现代意义。

从以上对调查走访学校领导的情况看,学校领导层面基本上都认同公益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和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从调查访谈的情况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一方面,学校缺少公益教育的途径和机会,较少开展公益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和评价机制的单一性,学校事务的繁杂导致公益教育活动顾不上或者没有主观意愿去开展公益教育活动。

2.学校虽有公益教育基础,但一直缺少系统课程模块

北京师范大学公益教育研究所从11所学校的调查访谈中得知,学校都具有一定的公益教育基础。比如1~2年级的品德与生活、3~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以及3~6年级的综合社会实践课程对公益教育都有所涉及。除此之外,在少先队活动和一些日常教学活动以及春秋郊游中都有一定的公益教育内容。但在学校里,虽然存在着公益教育的基础,但一直没有系统的公益教育课程模块,公益教育被碎片化、分散化地融于学校的个别课程和非教学活动中。

3.学校虽有涉及公益教育的课程,但缺少体验式实践

从国家层面来讲,我国学校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培养,这无疑就是公益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在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开设有相应的品德教育课程,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这些课程多注重的是知识化取向,缺少体验式的实践活动。而且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学校的活动形式单

一、缺乏新意,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性难于激发出来。更重要的是传统的教育活动往往注重说教,缺少体验式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

4.学校之间公益教育基础差异大,并缺少良好的社区互动

从调查走访的11所学校来看,各个学校之间的公益教育基础差异很大。一般来说,重点学校、国际私立学校公益教育的基础条件较好,公益教育活动设计新颖,能够寓教于乐,老师能够积极地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有策略地一步一步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和体会。对于这些学校开展的公益教育活动,虽然获得了家长较高的支持度,但依然没有有意识地与社区形成良好的互动,仅仅局限在学校的活动范围之内,缺少与社区的合作与互动交流。

5.学校师资配备力量各异,公益教育实践活动参差不齐

由调研数据资料可知,各个学校综合实践课的专职教师比较缺乏,多数为兼职教师,从具体调研的10所小学来看,仅有4所学校具有专职的综合实践课教师,其他几所学校缺少综合实践课的专职教师,一般都是由班主任担任综合实践课教师,但班主任担任综合实践课教师有一个重要问题:一旦学习任务重或者遇到竞赛考试之类的事情,综合实践课时间就成了首先被挤压的课程,难以有效开展公益教育实践活动。

在调查中,具有专职综合实践课教师的学校,他们的公益教育实践课程要好得多,而且开展形式丰富多样。在公立小学一般都设有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和德育教师,他们会发起一些公益教育类的活动;而在重点学校和国际私立学校,这方面的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配备良好,公益教育活动类型丰富多样。

二、公益教育在学生层面的现状与问题

1.学生虽具有广泛的公益实践经历,但公益活动类型少调研发现,90.53%的学生都具有公益实践经历,只有9.47%的学生没有参加公益实践活动。虽然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公益实践经历,但从他们参与公益实践的经历来看,大多局限于“捐钱捐物”和“环境保护”,“捐钱捐物”占到了他们公益实践的78.5%,“环境保护”占到了53.91%,其他类型的公益实践经历所占比例较低,“参加过志愿活动”占到了17.77%,“社区劳动”占到了27.45%,“慰问性活动”占到了7.08%(见图1)。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虽具有广泛的公益实践经历,但参与公益实践的活动类型较少。从学生参与较多的公益实践经历来看,“捐款捐物”和“环境保护”多具有集体性、仪式性的特点,这说明学生参与的公益实践经历,多是学校或社区集体组织的,而以学生个体主动参与的公益实践活动较少,同时也说明这种公益实践是集体行为的结果,远非个体公益意识使然。

2.学生参加公益实践活动的机会少,缺少可持续性

虽然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到,大多学生都有参与公益实践活动的经历,但他们参加活动的机会比较少,通过对2011年学生参加社区公益实践活动的次数看,学生参加公益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这主要是社区每年提供的公益教育实践活动次数较少,从调研数据来看,40.1%的社区一年中只开展1~2次公益实践活动,41.4%的社区一年之中开展次数也只有3~4次,甚至还有5.1%的社区一年之中没有开展过公益实践活动(见图2)。由此可见,社区公益实践活动开展的次数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频率。社区组织的公益实践活动通常都是出于社区方便的考虑,多一些临时性的、便利性、传统性的公益实践活动,缺乏公益实践活动的持续性和连贯性。

3.学生参与公益实践活动的频率较低,缺少系统化的供给平台

调研数据资料显示,学生参与公益教育的频率较低,每年1~2次的占13.2%,每学期1~2次的占25.1%,每月1~2次的占17.7%,还有31.7%的学生对自己参加公益实践活动的频率不清楚,只有12.3%的学生认为他们每周能参加1~2次的公益实践活动(见图3)。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的公益实践活动频率较低,主要是在寒暑假参与公益实践活动,在上学期间,学生们迫于学习的压力,很少有时间参与公益实践活动,在这期间,无论是学校还是社区都缺少公益教育实践活动的供给,缺少公益实践活动日常化、系统化的实施空间和平台。

4.学生对公益实践活动的认知存在狭义理解

从调研资料的数据来看,学生对于公益实践活动并不陌生,一说到公益,88.9%的学生认为就是“捐款捐物”,87.9%的学生认为是“看到滴水的龙头及时关掉”,79.3%的学生认为是“秋游时随手带走垃圾”。从这些数据来看,大多数的学生对公益都具有较好的认知,当然也有3.5%的学生认为“把作业借给同学抄”就是公益,很明显地看出,极少的同学对公益的认知还存在着偏差(见图4)。

三、公益教育在家庭层面的现状与问题

1.家长对公益教育的认可度、支持度较高

北京师范大学公益教育研究所通过对来自不同学校学生的不同职业的家长的访谈以及家庭调查问卷所得数据来看,家长对公益教育持高度认同和支持的态度。这些家长包括大学教师、警察、记者、全职妈妈、工人以及来京务工人员等,有37.7%的家长认为“很有必要”开展公益教育活动,有55.1%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开展公益教育实践活动,6.3%的家长认为“一般”,认为“没太大必要”和“没必要”的家长两项合起来也不到1%(见图5)。这说明,99%以上的家长对公益教育表现出普遍的认可和支持。

2.家长对社区公益活动参与有限

在社区组织的公益实践活动中,通过对过去一年家长参与情况的调查发现,只有8.9%的社区认为家长“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38.9%的社区认为家长只是“有时参加”,29.3%的社区认为家长只是“偶尔参加”,还有18.5%的社区认为家长“很少参加”,4.5%社区认为家长“从不参加”(如图6)。这说明家长对社区组织的公益实践活动的参与上非常有限,远未能适应和满足公益教育实践活动对家长参与的要求和标准。3.家长与学校互动较好,与社区互动较少

公益教育是一种联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机制,调查发现,家长与学校的互动较多,多数家长主要是通过家长委员会这种志愿组织与学校互动,而且沟通形式多样,既有面对面的沟通,又有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平台的电子沟通,如博客、学校信息平台,短信、电话和飞信等进行沟通互动。

但家长与社区的互动较少,可以上家长基本上很少主动去和社区进行互动,即便社区组织了青少年公益实践活动,家长的参与度也很低。

四、公益教育在社区层面的现状与问题

1.社区开展公益实践活动主题单一,次数少

社区所开展的公益实践基本上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开展的,而且其主题往往就是一些常规性主题,通常就是社区劳动、环境保护、安全教育之类的主题活动,孩子们每次参加社区公益实践活动总离不开这样的主题,缺乏公益实践活动的创新主题与形式。调研发现,74.5%的社区开展过社区劳动,73.9%的社区开展过环境保护活动,65%的社区开展过安全教育活动,43.95%的社区开展过健康教育活动(如图7)。可以看出,几乎大部分社区开展过的公益主题活动都离不开这些常规性主题。

2.社区与学校互动合作少,缺乏硬性制度规定

当前参与社区服务是学校社会实践课的一种评价制度,教育部与北京市教委均将社区服务和实践纳入到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的相关安排中,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来保障其实施效果。但从调研情况看,这一制度的运行并不乐观。尽管参与社区服务是学校评价体系中的一个指标,但对社区来讲,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项事务,社区与学校之间的合作由于缺乏硬性的制度规定,因此二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学校安排的社区实践服务活动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总的来讲,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公益教育塑造孩子人格的重要性有着较强的认同感,三方都非常重视公益教育,都曾不同程度地开展过相关的公益教育活动,这说明公益教育在我国有着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但是当前我国的公益教育活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学校公益教育一方面缺乏公益教育的专职教师,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独立系统的课程安排,公益教育活动的开展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家庭虽然能够认识到公益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家长把开展公益教育活动的意愿寄托于学校,希望学校能够积极开展这方面的活动,家长只是停留在配合参与的层面,并没有主动开展公益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公益教育活动虽然是社区教育方面的一个内容,但是多数社区往往由于事务的庞杂,不重视或忽视公益教育相关活动的开展。调查中发现,虽然学校、家庭和社区都有合作互动的意愿,但在现实中并没有达成很好的合作互动意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益教育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国庆.公民教育与服务学习[J].教育探索,2012,(10):20-22.

[2]王世伟,黄崴.透析服务学习对公民教育的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09,(10):21-25.

[3]王晨.服务学习视域下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式探究[J].才智,2011,(27):2.230.

篇8

[关键词] 社区护理;发展方向;调查对象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4-172-03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人口比逐年增长,社区医疗保健体系有待完善[1]。社区群众的各种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上升,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压力,对社区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高,因此,建立完善优良的社区护理服务显得尤为重要[2]。目前,社区基层护理仍然存在众多问题,为此,本组研究随机选择2011年6月~2013年5月期间深圳市宝安区15个社区的780人为调查对象,并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对调查对象的人口学资料、健康状况、社区护理需求等问题进行针对性调查。然后对8个社区基层医疗服务中心进行实地调研,目的在于发现和解决社区基层医疗护理存在的问题,提高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深圳市宝安区15个社区的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整体分层抽样方法,共筛选780名社区群众,其中农村组380人,城市组400人。男415人,女365人;年龄20~85岁,其中20~40岁126人,41~60岁234人,61~85岁420人。调查对象婚姻状况:已婚755人,未婚25人;丧偶266人,离异98人。

1.2 方法

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整理并制定适用当地实际情况的调查问卷,并请医学护理专家进行审阅和修改。本组研究问卷数据全部采用标准化调查法[3],调查内容包括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人口统计学基本资料、对社区基层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情况、现有医疗设施和医疗状况的利用状况和满意度评估[4]。专业护理人员当场收回全部调查问卷,发放780份,回收78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中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

表1 城市组与农村组调查对象所患疾病比较(n)

组别 n 高血压 糖尿病 慢支 胃肠炎 妇科疾病 胆囊炎 口腔疾病

农村组 286 65 30 26 32 67 26 40

城市组 140 52 22 12 18 6 2 28

x2 4.9846 4.9832 4.3213 4.9342 3.9823 3.8454 3.8521

P

表2 城市组与农村组对护理需求的情况比较(n)

组别 n 基础护理 社区护理

体温、血压测量 皮肤护理 口腔护理 注射护理 医疗宣讲 运动康复护理 生活护理 心理护理

农村组 400 368 192 79 286 380 20 216 390

城市组 380 241 96 302 156 213 165 327 178

x2 4.4231 0.0019 3.8521 3.9835 3.9735 4.9841 4.9268 4.5642

P 0.05

行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农村组与城市组社区调查对象患病率的比较

农村组与城市组社区调查对象患病率对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农村组与城市组对护理需求的情况对比

农村组与城市组调查对象对社区护理、疾病护理、基础护理的需求对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社区常住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疾病问题

本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本组研究中780人调查对象中,426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且同时患有2种以上疾病者有159人,且多为心血管慢性疾病。且农村组的调查对象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组,部分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通过城市组与农村组对护理需求对比数据显示,两组对护理需求程度相近;农村组对基础护理需求程度高于城市组,以血压、体温测量、注射居多,城市组对口腔护理的需求程度高于农村组。因此,社区基层医疗护理服务需要向农村和家庭逐步延伸,加强对农村社区人群的服务力度。

3.2 社区常住人口基层医疗护理的现状

社区基层护理护理内容单一,护理人群主要集中在慢性疾病且需要长期后续治疗的患者,忽视了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及亚健康人群的医疗保健护理工作[5]。社区基层医疗护理范围局限,主要集中在全国一、二线城市的社区,有绝大部分地区和农村没有建立相应的社区服务机构[6]。(1)社区常住老年居民的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较快,患病人数与年龄成正比例关系,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相对偏高[7]。因此,社区基层医疗护理要加强对疾病的长期性监控,宣传医疗保健常识,指导居民降低发病率的方法,提高人均生活质量。(2)社区居民的认知力参差不齐,应建立稳定的病情检测体系,随时观察并跟踪认知力的衰退情况有助于尽早发现可疑性痴呆,亚健康病例[8]。因此,建立并完善社区老年居民认知能力检测体系,有助于尽早发现可疑性病情,实施早期医疗干预[9]。(3)本组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居民对社区服务项目尚不知情,导致社区基层医疗护理资源利用率偏低,众多居民对基层医疗护理项目的认识程度,仅停留在打针、输液、按摩、血压测量等常规项目,农村组数据显示利用率更低。因此,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宣传,普及护理项目,提供常见慢性病、传染病的宣传资料,提高已有护理资源的利用率[10]。(4)社区居民对基层医疗护理所需程度存在差异。本组研究数据显示,儿童、青少年以口腔护理需求居多;中年以亚健康心理护理需求居多;老年人以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需求居多,各个年龄段人群均重视自身健康状况。特别是60岁以上老年人群,生活重心由事业向家庭转移,心理方面存在巨大转变,因此急需得到心理护理的基层社区医疗服务[11]。

3.3 社区基层医疗护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国外社区护理发展历程相对较早,目前已经形成硬件设施完善、人才资源充实、制度保障健全的社区护理保健服务体系,护理人员整体素质高,分工明确,有效保障了社区服务质量的稳健、快速发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展[12]。因此,我国必须进一步保障居民医疗的基本权利和医护人员的基本利益。社区护理不仅局限于对疾病的防控、治疗,须向提高居民整体生活质量与健康保健方面延伸。社区护理服务对象重点由单一性老年护理,向儿童、青少年、上班族等人群多元化转移。重视精神、行为、心理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威胁,加强卫生医疗科普宣传,提高全民健康保健意识[13-14]。加强区域性合作,建立城乡医疗合作网络,开展多元化疾病监测工作,减轻我国老年化步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压力。

[参考文献]

[1] 吕小红.我国护理服务现状评估及发展方向[J].医院管理杂志,2004,11(2):197-198.

[2] 李春玉,金胜姬.国内外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75-477.

[3] 张旋,姜小鹰.高血压人群社区护理干预形式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护理学杂志,2005,20(11):76-79.

[4] 金云玉,邢沈阳.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及研究方向[J].吉林医学,2005,26(11):1228-1229.

[5] 尚少梅,侯淑肖.社区护理的内涵与外延[J].中国护理管理,2005,5(3):28-30.

[6] 晏晓颖.浅议社区护理现状与发展方向[J].护理研究,2007,21(2):181-182.

[7] 尚少梅,侯淑肖.我国社区护理学发展的思考与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855-857.

[8] 刘婉咏.高血压人群社区护理干预形式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医药前沿,2012(28):381-382.

[9] 贾兆荃.我国社区老年护理现状及展望[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4):140-141.

[10] 纪敬敏,陈海英.我国社区护理现状和发展策略[J].齐鲁护理杂志,2014,1(3):67-69.

[11] 张秀梅.社区护理工作现状及策略探究[J].医学信息,2014,4(6):59-60.

[12] 孙中霞.社区护理发展现状及护理学范畴[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1(2):119.

[13] 吉凤霞.探讨我国现行社区护理体制改革发展趋势[J].中国卫生产业,2012,6(9)166-168.

篇9

全科医学人才的严重匮乏和质量偏低成为制约我国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不高,“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加快全科医生培养、提高培养质量是当务之急,对我国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迟,缺乏训练有素的全科医学师资,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多由专兼职教师组成,不具备全科医学理念,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专职教师缺乏临床经验,兼职教师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亟待解决。教育评价系统尚不完善,未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 加强全科医师理论培训基地的内涵建设

1.1 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全科医生培训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1.2 访问国内已有的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及已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高校,学习先进经验。

1.3 通过定量问卷调查法对豫西南六地区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现状、培训需求、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展开调查。通过定性问卷调查法,选择一定比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及资深全科医生进行个人访谈,深入了解全科医师基本情况,知识结构及需求现状,以及影响全科医学的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1.4 通过学习、培训、调研,更新教育理念找准培养目标。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是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服务体系。通过加强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的内涵建设,使全科医师具备临床基本技能和社区综合服务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程设置

以基层“六位一体”的卫生医疗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全科医疗临床思维、全科诊疗模式为原则,合理优化课程结构,打造知识、能力、职业素养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

3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3.1 通过调研——实践——反馈问题——修订方案——再实践的方式,促进培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及健康发展,为调整社区卫生政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措施的合理性、管理的准确性、服务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

3.2 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在职转岗培训是暂时缓解基层和社区全科医生不足的权宜之计,未来的全科医生培养必定要逐步规范为本科层次“5+3”模式及专科层次的“3+2”模式。医学院校要增设全科医学专业,并为全科医学专业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

3.3 深入分析全科医师岗位职责、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利用培训基地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建立基地对口帮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度,切实为群众的健康提供有效保障,降低医疗费用。

4 预期达到的目标

4.1 通过提高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技能,培养真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具备“六位一体”能力的基层全科医生。

4.2 通过强化全科医生理论培训基地的内涵建设,不断积累经验,为培养高水平的全科医生奠定基础。

4.3 通过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基地的内涵建设,为全科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参考。

篇10

一、活动的主题

今年寒假经济学院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社会责任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共组织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两支团队近300人分赴全省各地进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围绕我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突出国情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广泛动员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强化社会实践经历,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素质,落实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今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然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充分发挥了青年学生的智力和人才优势,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强化对国情和省情的认识,传播科学技术和文明新风,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活动的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真情助困进万家”为主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识技能优势,以分散为主,按照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三下乡”活动和“四进社区”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群众中去。

三、活动的重点内容和形式

经济学院今年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经济学院学科和专业优势,采取点面结合、集中组队与就近就便分散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活动形式重点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主,由各年级(部)围绕以下主要内容组织青年学生就近就便参加。

(一)社区文化服务与社区需求调研活动。下学期,经济学院即将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行动计划。为确保此项工作有效开展并建立长期机制,各个学院要利用学生返乡的机会,深入所属社区开展社区文化服务和社区需求调查活动,重点掌握城市社区的各个类型、现状以及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需求情况,总结了以往大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和教训,对下一步我院开展大规模的社区服务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

各学院不仅发动广大同学深入调研,写出调查报告,各年级、班级还专门组织力量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开学后组织了学生召开座谈会,汇总掌握有关情况,向院团总支提交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我院开展好社区服务活动提供政策依据。通过各个年级的汇报情况可以看出,我们的这一次调研显示了青年大学生的社区优势,知识优势以及年龄优势,通过调研同学们知道了一些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不为所知的东西,获得了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信息。

(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考察访谈活动。我们组织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考察访谈活动,青年学生在学习考察访谈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科学思想的伟大精神力量转化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的生动现实和杰出成就,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学习领会了党的十六大的精神实质。

我院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考察访谈活动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专业技能优势和优良的政治素质,通过发放张贴宣传品、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积极为农民群众开展支教扫盲、文艺演出、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等多种服务,把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送到农村基层,在服务中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寻访党的革命历史旧址、走访老党员、考察农村改革开放成就、与地方党政干部座谈等形式,重点了解了基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发生的积极变化,使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从中学习和借鉴新鲜经验,接受正面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1)组织留校学生深入学校附近的社区,宣传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导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来,为社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事、做实事;

(2)组织返乡同学依照“就地就便”原则,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开展法律

咨询、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科技、文化、卫生服务等活动,为城市、乡村的发展做贡献。

(四)“繁星计划”基层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活动。按照**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共青团山东省委的统一部署,在去年暑期组织大学生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基础上,继续利用了寒假的时间,深入研究分析社会各方面状况开展文化建设调研活动,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和对策建议。开学后各年级抓紧汇总了有关调查报告,择优上报院团总支参加评奖。

为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利用的返乡机会,自主的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了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以论文或调查报告形式进行总结与归纳。

(六)“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专题调研活动。“挑战杯”山东大学第九届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已全面展开。参赛学生充分利用了寒假时间,做好课外学术科研项目立项准备,并投入项目运作。经济学院的各个系、各个年级重点准备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类作品,以及一些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做好了重点项目的论文撰写、调查实施和实验测试、实物制作等工作。下学期初,学院将选择部分优秀项目予以立项资助,备战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四、活动的特点

1、我院的本次活动将宣传实践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学习、宣传、实践,积极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的思想优势、知识优势和群体优势来推动农村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服务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2、把社会实践与个人青春创业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企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今后学生创业打下良好基矗

3、自发性和有组织性结合。本次社会实践出现了许多同学通过自发组织的形式去实践“三个代表”及科技下乡知识宣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