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申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3 14:4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关系申报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关系申报材料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已于*年1月1日起施行,为树立和宣传我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引导和激励广大企业自觉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和市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决定今年共同开展“深圳市千家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评选表彰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引导和激励广大企业自觉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进一步鼓励和推动更多的企业在构建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劳动合同法》的全面贯彻落实,从而在全市建立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积极为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建设贡献力量。

二、组织机构

本次评选表彰活动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和市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三方共同举办。三方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评选表彰活动组织委员会。组委会下设办公室,负责评选表彰活动的组织协调和具体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关系处。

(一)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

*

曾平(市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雇主维权部部长)

(二)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办公室

主任:*

副主任:*

工作人员:*

三、参评范围

深圳市行政区域内依法设立的企业。

四、评选标准

1、遵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

2、按月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并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

3、认真贯彻落实女职工、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及未违反有关禁止招用童工的规定;

4、遵守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技术工种从业人员均持证上岗;

5、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

6、注重安全生产,近1年内没有发生四级以上工伤伤残事故;

7、企业内劳动关系和谐,近1年内没有发生因劳资纠纷导致的集体上访、罢工、游行、停产事件;

8、依法成立工会组织。

五、评选表彰企业数量

全市共评选和谐企业1000家,候选和谐企业名额1200家。综合考虑市、区企业的情况,将候选名额分配给各区和市有关部门(见附件1)。

六、评选表彰工作安排

(一)企业自荐(8月22日—9月20日)

由企业比照评选标准先行自荐,认为符合条件的,填写《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申报表》(见附件2),并提交和谐企业先进事迹汇报材料(主要内容围绕本通知的评选标准,字数限于3000字以内)。按照事权划分原则分别报送市、区三方协商机构(设在市劳动保障局和区劳动局)。

光明新区、市保税区管理局辖区、市大工业区内的企业向光明新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办、市保税区管理局、市大工业区管委会劳动管理部门报送。

(二)推荐(9月21日—9月30日)

1.各区参评企业由所在区三方协商机构按候选名额分配表推荐出本区劳动关系和谐候选企业,签署意见后报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市劳动保障局劳动关系处1213室)。

2.市辖企业由市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办公室推荐并签署意见。

3.光明新区管委会、市保税区管理局和市大工业区管委会推荐的候选和谐企业,经签署意见后报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办公室。

(三)评选(10月1日—10月15日)

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对被推荐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评选,建立集体协商制度且同时符合各项评选标准的企业优先评选。

(四)公示(10月16日—10月23日)

对于评选出的“千家劳动关系和谐候选企业”名单通过政府网站或相关媒体公示。对于经过公示发现确有问题并查实的,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可以行使否决权。

(五)审定、表彰(10月24日—11月20日)

公示后,深圳市千家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由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审定并表彰。

七、表彰方式

以深圳市人民政府名义召开深圳市千家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表彰大会,颁发荣誉证书。

篇2

论文关键词 工伤 工伤保险 一般程序

一、前言

工伤,又称职业伤害,指的是因工作过程中突发事故导致的工伤和因工作环境和条件原因长时间侵害工人健康造成的职业病。工伤认定是工伤待遇给付的前置程序,工伤认定涉及我国数亿职工潜在或现实的重要利益。在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中,工伤保险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保障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一方面有利于维持职工必要生活,减轻用人单位的负担;另一方面能够帮助预防职业危害,减少职业伤害。

二、工伤认定的一般流程

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单位和人员往往在事故发生很长时间后才申请认定,证据材料已发生很大变化,造成社会保险部门取证困难,无法作出认定决定。像2010年7月5日郑某在用人单位工作时间双腿受伤,由于在一年多的治疗期间单位及郑某亲属未及时为其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致使两年后郑某向社会保险部门提出进行工伤认定及支付工伤待遇的申请因超出时效未被受理。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工伤认定的一般流程,为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在职工正常利益方面进行更方便的维护。

当职工患上职业病或者在事故中受到伤害的时候,经过诊断与鉴定,所在单位必须要在三十天内,向本地区的社会保险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在申报材料不齐全的情况下,企业可在30日内先将现有材料提交给统筹地区社会保险部门,待职工出院后补齐材料。如果用人单位未在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自申报日期之前的医药费工伤保险不予支付,由企业自行承担。如果单位没有在本期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的申请,当事者或直系亲属以及相关工会组织,可以在被伤害或者被鉴定为职业病之日开始计算的一年年内,向本地区的社会保险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的申请。超过1年的案件社会保险部门将不予受理。

三、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需要提交的材料

了解到工伤认定的一般流程后,我们就需要明确用人单位和职工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时需要提交的材料,以便于我们能够高效、快速的维护权益,保障利益。同时也能减轻工伤认定管理部门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

(1)工伤认定申请表(法人签字)以及职工工伤事故保安备案表(个人申请不必提供);(2)劳动合同文本或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材料;(3)受伤害职工的有效身份证明;(4)两人以上的证人证言及身份证复印件;(5)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鉴定书。

如果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不完整,社会保险部门要求申请人要在十五天内补齐材料。

四、职工自行申请工伤劳动关系的证明

实践中,存在劳动关系争议的工伤认定案件往往认定时间长、程序复杂。这类申请案件在职工通过仲裁确认劳动关系期间,工伤认定程序中止,直至仲裁下达确认劳动关系的证明之后,工伤认定程序才能继续进行。如2011年12月,一用人单位职工王某工伤后要求公司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公司答应了并接收了王某的病历本、医院诊断证明书等材料复印件,但一直找借口没有到社会保险部门办理,王某担心拖久了会过了认定时效,要求公司给自己出具工伤事故说明书和劳动合同复印件,但公司不肯为其出具。

职工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负举证责任:有劳动合同的,提交劳动合同;没有劳动合同的,提交证明材料,如工资表、考勤表、工作证、单位同事的书面证明、证人证言等证据。用人单位与职工就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争议的,可以提交劳动仲裁解决,确认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五、临时工的工伤认定

例如,赵某是一家公司的临时工,为该单位干活,工期是7天,按日薪结算。但是在干活时赵某左手受伤,花了2000多元医疗费。赵某向该公司询问,是否可以得到工伤待遇,但是该单位以不是劳动关系为由,所以不能给予工伤申请。

由于临时雇用的关系是雇用人与受雇人约定,由受雇人提供劳务,雇用人支付报酬而发生的社会关系。赵某与该公司之间只有民事雇用关系,不存在劳动关系或者事实劳动关系。赵某不是该单位的正式职工,所以不能像其他的职工一样享受到社会保险待遇。我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因此,赵某被临时雇用受到的伤害不能认定为工伤。

通过临时雇工工伤的认定我们可以明确王某在工作过程中受伤,尽管不能认定工伤,但对于雇用你的用人单位来说,并不意味着就此可以完全不承担责任,因此王某可以就此案件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六、工伤保险与意外伤害保险的区别

了解工伤保险与意外伤害保险的区别是我们判定工伤保险与意外伤害保险关系的基础,有利于为我们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意外伤害保险指的是人的身体和生命受到外来和不可抗拒因素的意外伤害后,根据投保对双方约定的契约和投保额,从保险公司获取相应的赔偿。

工伤保险与意外伤害保险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实施目的不同。工伤保险是政府的一项社会保障政策,指在劳动者因工伤残丧失劳动能力之后给予基本生活的保障,不以赢利为目的;人身意外伤害险虽然也给劳动者带来一定的保障,但商业性较强,以获得利润为经营目标。

2.实施范围不同。工伤保险的被保险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劳动关系,被保险的对象限定在一定范围属于劳动保障范畴;人身意外伤害的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等价交换关系,任何人只要符合保险合同规定的条件就可投保,双方根据保险合同而产生权利和义务。

3.保险待遇确定标准不同。工伤保险待遇的确定是根据整体社会的经济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福利政策由政府确定的,在保险金额的给付上,完全依照社会保险法规的规定给付,待遇水平既要考虑劳动者基本生活的需要,又要考虑他们本人的工资水平;人身意外伤害险的理赔金额则是由保险人与投保人双方确定的,双方约定后,投保人按规定交纳保险费,当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人按合同的规定给付保险金。

4.法律关系不同。工伤保险属社会保险法规范畴,受国家法律法规调整;人身意外伤害险是属经济合同法调整范畴,由经济合同约定的内容调整。

李某建筑工程公司职工李某从事塔吊作业,因为所从事工种的危险性,建筑工程公司为其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去年底,李某参加了劳动保障部门开展的《工伤保险条例》宣传活动,学习有关的工伤保险知识后,他认为用人单位还应当为其办理工伤保险,即向用人单位提出办理工伤保险的要求。可是,用人单位负责人称:“单位已经为其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出了工伤事故,已经有经济上的保障和补偿,无须再参加工伤保险”。但通过对工伤保险与意外伤害保险的区别的分析我们发现,在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上,社会保险是基础,商业保险是补充。所以,该建筑工程公司应当依法为职工李某办理工伤保险,缴纳工伤保险费用,不能以意外伤害保险代替职工工伤保险。

篇3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市属国有破产企业和市属国有困难企业退休人员(以下简称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是指下列人员:

(一)2001年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前经法定程序已经破产,没有重组并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的市属国有破产企业的退休人员;

(二)2001年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后经法定程序破产,无力按《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豫政〔1999〕38号)规定缴纳10年基本医疗保险费、没有重组并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的市属国有破产企业的退休人员;

(三)已停产一个自然年度以上、职工已连续半年以上未发工资的市属国有困难企业的退休人员;

(四)在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退休手续的原国有企业的失业人员。

第三条 破产企业退休人员认定,由人民法院指定的清算组或者破产企业主管部门向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法院破产裁定书;

(二)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基本情况等有关材料。

困难企业退休人员认定,由困难企业持上年度及本年度本企业职工工资月报表、上报财政部门的有关统计报表等有关材料,向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第四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申报材料后,应当在30日内会同市财政、市国资委、市经委和企业主管部门共同审查核实,作出认定结论。对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条件的退休人员,由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办理《郑州市大病统筹医疗保险手册》,享受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待遇;不符合条件的,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给予书面答复,并告知原因。

第五条 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大病统筹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按郑州市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筹集。

第六条 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大病统筹医疗保险费由市财政提供。

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大病统筹医疗保险费企业无力解决的,可由企业提出申请,经市国资委审核同意后,向市财政部门借款,待企业经营好转时由企业归还。企业确实无力还款的,由市国资委负责在企业改制或破产时,从企业资产或企业破产财产中扣除,归还市财政部门。

第七条 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大病统筹医疗保险专项资金由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管理,单独建帐,独立核算。

第八条 享受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待遇的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不建立个人帐户,门诊医疗费用由个人负担,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门诊规定病种治疗及家庭病床、外地就医等医疗费用,按照《郑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待遇。

第九条 享受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待遇的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应当按照《郑州市城镇职工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暂行办法》(郑政办文〔2000〕152号)的规定,缴纳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费,享受超过基本医疗保险封顶线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待遇。

第十条 困难企业退休人员享受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待遇期限暂定为一个自然年度。一年期满后仍符合享受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待遇条件的,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重新提出申请,进行认定。

困难企业生产经营好转的,可向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申请,按正常参保形式为其职工办理参保手续,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为其职工和退休人员建立个人帐户,享受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门诊和住院待遇。

第十一条 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工作,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市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经办。

篇4

(一)生产类工伤汇报及申报程序

1、工伤事故发生后,不论伤情轻重,不论用工性质,事故责任单位的带班干部、当班班组长、现场人员或安全员(瓦安员)必须立即向矿(井)调度室、安监部、单位值班干部汇报。汇报内容包括工伤时间、地点、伤者姓名、用工性质、事故概况、受伤部位及伤情、汇报人姓名等,汇报内容必须真实,不得虚报、瞒报。

2、矿(井)调度室接到工伤事故汇报后,按规定程序向有关领导、部门汇报。

3、安监部接到矿(井)调度室工伤事故汇报后,有关人员必须及时赶赴事故现场,勘察事故现场并作详细记录。事故责任单位必须保持事故现场的真实性,反映真实情况,不得伪造、破坏事故现场。

4、异地项目部发生工伤、工亡事故,除按所在矿规定的汇报程序汇报外,必须立即向矿调度室汇报,由矿调度室向有关领导、部门汇报。

5、全民合同工的工伤申报工作由安监部负责,收集整理工伤申报材料,并于工伤发生后7 日内将工伤申报材料上报集团公司劳动工资部。

6、劳务派遣工的工伤申报工作,由劳务派遣单位负责,安监部、事故责任单位协助提供申报工伤的有关资料。劳务派遣工发生工伤后,劳动工资科要在24小时内通知劳务派遣单位,劳务派遣工发生工亡后,劳动工资科要立即通知劳务派遣单位。

7、广龙公司劳务输入人员的工伤申报工作,由广龙公司负责,安监部、事故责任单位协助提供申报工伤的有关资料。劳务输入人员发生工伤后,劳动工资科要在24小时内通知广龙公司,劳务输入人员发生工亡后,劳动工资科要立即通知广龙公司。

(二)非生产类工伤汇报及申报程序

1、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非生产类工伤,由发生工伤的单位于事故发生后向矿(井)调度室汇报,由矿(井)调度室及时向有关领导、安监部、劳动工资科汇报。

2、全民合同工非生产类工伤的申报工作由安监部负责,劳务派遣工非生产类工伤的申报工作由劳务派遣单位负责,广龙公司劳务输入人员非生产类工伤的申报工作由广龙公司负责。

二、工伤治疗

1、工伤人员原则上在庞庄分院或集团公司总院治疗,如需到集团公司以外的工伤定点医院治疗的,必须经集团公司总院出具转诊证明,否则,造成的后果由本人负责。

2、工伤人员需要在庞庄分院治疗的,发生工伤事故的单位应在当班写出工伤事故简单经过报告,单位值班干部签字、加盖单位公章,由矿(井)调度室当班值班主任或调度员签字,安监部开具《工伤就医证明》,必须经劳动工资科工伤医保组登记盖章后,凭《工伤就医证明》到庞庄分院挂帐就医(如伤情严重,急需救治者应首先安排伤员就医,然后再补办《工伤就医证明》)。

3、工伤人员在庞庄分院以外工伤定点医院就医的,在工伤认定书下达之前需要借款治疗时,由单位填写借款单,安监部、劳动工资科签字、盖章,报矿长(经营副矿长)审批后,到财务科办理借款手续。

4、能在门诊治疗的伤情一定要在门诊治疗,不得住院治疗。否则,住院补助费、护理费和医疗保险中心工伤科不予理赔的医疗费,均由工伤者或所在单位承担。

5、“工伤医疗介绍信”的审批

工伤住院职工的“工伤认定书”下达本人后,仍需住院治疗的,其所在单位的党政主管应在一周内敦促单位办事员、工伤护理人员及当事人将办理“工伤医疗介绍信”的有关手续(医院医保科盖章的入院申请、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下达的工伤认定书复印件)送交矿劳动工资科工伤医保组,矿劳动工资科工伤医保组应在接到手续后一周内到市医保中心工伤科办理好“工伤医疗介绍信”。

6、旧伤复发重新住院就医手续的审批

因旧伤复发需住院就医的,需携带经单位主管领导签字同意(加盖公章)的个人住院治疗申请书、医院医保科出具的入院治疗证明、“工伤认定书”复印件、“工伤鉴定书”复印件及医院入院申请,到劳动工资科工伤医保组填写“旧伤复发就医申请表”,由劳动工资科工伤医保组上报市医保中心工伤科审批,医疗费由工伤保险基金直接支付。医疗类别(住院或门诊)和医疗期将直接按照徐州市医保中心工伤科的核准期限办理。未经医保中心批准,擅自住院就医的,发生的一切费用由本人自理。

7、劳务派遣工及广龙公司劳务输入人员发生工伤的一切治疗费用分别由劳务派遣单位及广龙公司负责,矿不予办理借款手续,非安全生产类工伤的一切治疗费用由工伤本人负责,矿不予办理借款手续。

三、工伤护理

1、工伤人员初次入院治疗期间,伤情较重的,经劳动工资科同意后,原则上由工伤单位根据伤情

安排适当人员护理,不得委托工伤家属或亲友护理,待工伤人员伤情相对稳定后,工伤单位必须减少或撤回护理人员。初次入院治疗的重工伤人员在生命危险期内可安排一名家属对其护理,伤情稳定后及时撤回。对工伤所致植物人,可安排一名家属长期护理,直至康复。对初次入院的重工伤人员在生命危险期内和植物人康复前家属护理按徐州市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50%标准按月发给护理费。

2、工伤人员在停工留薪期满,经伤残等级鉴定后,根据伤残等级按《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生活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 个不同等级支付,其标准分别为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30%”。

3、根据徐矿司[20__]113 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工伤人员有关待遇问题的通知》精神,集团公司为体现对工伤人员的特殊关怀,对经徐州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达护理依赖等级目前享受徐州市护理费待遇的工伤人员,由所在单位在市社保机构发放的护理费标准的基础上再增发50%。此类人员在单位增发护理费后,旧伤复发确需住院治疗的,如需要单位安排护理的,所需护工工资应首先用工伤人员本人领取的市社保机构发放的护理费和单位增发的护理费支付,不足部分由所在单位支付。

四、停工留薪期

1、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停工留薪期的确定:破皮伤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 个月,轻伤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重伤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或徐州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停工留薪期规定的月数。

2、停工留薪期满后,需要进行内固定取出术的,届时另行增加1-3个月停工留薪期。

五、停工留薪期工资待遇

停工留薪期工资待遇原则上按照《工伤保险条例》有关规定执行。为保证工伤职工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井下采掘岗位职工发生工伤,其停工留薪期间应发工资标准不得低于集团公司上年度地面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80%,井下辅助岗位职工发生工伤,其停工留薪期间应发工资标准不得低于集团公司上年度地面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地面职工发生工伤,其停工留薪期间应发工资标准不得低于集团公司上年度地面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

六、工伤人员的批假手续

1、工伤人员住院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由工伤定点医院出具住院证明,由工伤本人填写或单位安排人员填写工伤假条,凭住院证明审批工伤假(每次批假天数不得超过1个月),首先由单位党政主管同意,安监部签字确认,由劳动工资科工伤医保组审批,交考勤组审核备案。

2、劳动工资科建立工伤人员休假台帐,未经劳动工资科审批的工伤假一律无效,按旷工处理。

七、劳动能力鉴定

1、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矿每季度组织一次工伤人员参加市劳动能力鉴定,由工伤职工申请或劳动工资科通知工伤职工所在单位参加徐州市劳动能力鉴定,工伤职工本人提供相关鉴定资料。

2、工伤职工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应及时参加劳动能力鉴定,按照不同等级享受相应待遇。停工留薪期满后没有及时恢复工作的,其停工留薪期满后至参加劳动能力鉴定前的工资待遇按照市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对不按照矿通知的时间参加劳动能力鉴定的职工,从通知鉴定之日起按旷工处理。

3、劳动能力鉴定后,根据鉴定结果,按照《工伤保险条例》,根据不同的等级执行相应的待遇。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的待遇。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经矿研究后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经矿研究后按月发给伤残津贴,具体标准按《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二)款执行。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原则上回原单位工作,确实不能从事原单位工作的,报矿研究,安排适当工作。

八、工伤费用理赔

1、“工伤认定书”下达及办理“工伤医疗介绍信”前,工伤医疗费由矿垫付,所发生的费用由劳动工资科到徐州市医保中心进行理赔。“工伤认定书”下达及办理“工伤医疗介绍信”后,矿不再垫付工伤医疗费用,工伤医疗费先由工伤定点医院垫付,然后由工伤定点医院到徐州市医保中心进行理赔。

2、发生工伤的单位,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办理完“工伤医疗介绍信”,应安排有关人员,根据“工伤医疗介绍信”的有效时间(有效期七天)及时办理出、入院结账手续。出院的原始发票、出院记录、手术记录等资料送交矿劳动工资科工伤医保组。

3、劳动工资科负责工伤医疗费用理赔工作,要根据工伤医疗费用发生额及时到徐州市医保中心进行理赔,工伤医疗费用理赔率要达到矿规定的80%以上。

九、其他规定

1、各单位要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审批工伤假,劳动工资科要建立工伤人员管理台帐,动态掌握工伤人员基本情况,每月与安监部核对工伤人员。

2、劳动工资科、安监部、企管部等单位要定期或不定期到医院检查了解工伤人员伤情及住院情况,检查中发现一次本人不在医院住院的,扣除当月住院伙食补助;二次的,停发工伤工资;三次的,停止一切工伤待遇,后果自负。

3、为了及时了解工伤住院人员的伤情、治疗情况,工伤职工应及时办理工伤住院伙食补助的审批,原则上每月审批一次,否则不予审批。

篇5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一是就业各项任务指标完成良好。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036人,完成市目标任务的93%;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58人,完成市目标任务的276%;困难群体再就业168人,完成市目标任务的105%;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668人,完成市目标任务的102%。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715人,征缴失业保险550万元,分别完成市下达任务的96.9%和90.3%。实现新增劳动者创业504人,劳动者创业并带动社会就业人,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64%,比市任务降低0.76个百分点。

二是各种专项就业服务活动独具特色。积极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宣传招聘活动,发放“春风卡”及城乡劳动者进城务工服务指南、进城务工维权手册等宣传资料3000多份。成功举办各类招聘洽谈会40余次,达成求职意向3600余人次。其中,举办专场招聘洽谈会20次,即“春风行动”、“再就业援助活动月”、“民营企业招聘周”、“预约专场招聘洽谈会”。参会招聘单位共157家,提供空缺岗位4000余个,参会求职人员4560余人次,达成求职意向有3000余人次。帮助困难人员就业168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58人。认真组织11月下旬举办的蓝色半岛经济区高端人才洽谈会参会企业报名工作,报名参会企业2家,需求高端人才6人。

三是不断强化就业创业培训。一是将就业培训与就业群体有机结合,着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及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培训;就业转失业人员的职业转换能力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能力和技能提升培训;城乡劳动者的创业能力培训。通过充分发挥就业与培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整体合力,提高素质就业,实现就业培训工作向大规模、高层次、广平台发展。二是加强定点培训机构的管理,提高定点培训机构师资力量,监督定点机构的软、硬件建设,规范从业人员培训、补贴申报、资金拨付程序,同时,制定一套完整的培训学员跟踪回访制度,提高培训合格率及就业率。三是探索校企联合培训模式,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渠道,扩大培训覆盖面。四是结合目前失业保险扩大支出政策,充分做好企业新招用人员岗前培训工作。截至目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678人,完成市年初下达任务指标的105%。创业培训404人,完成市年初下达任务指标的101%。

(二)人才工作卓有成效

一是积极做好人才引进推介工作。我们组织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的申报。同时,积极开展了黄蓝两区人才引进项目申报,完成5家企业申报材料的整理上报。

对全区事业单位针对国家985重点高校高层次毕业生的需求汇总,共上报5个需求计划,专业涉及水利、海洋、工业设计和医学四大类,属于我区急缺专业。按照全市的安排,我局针对农林牧渔系列单位召开了我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全国博士后学术论坛筹备工作会议,积极组织各有关单位深入调研、全面挖潜,形成有本地特色、有高科技突破口的发展和改进项目,吸引全国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专家、学者和博士后研究生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寻求系统有效的解决方案。目前,我局已选取农业局和畜牧局的论坛议题汇总报上级,完成了人才需求材料的上报。

二是扎实做好职称评审工作。按照全市统一部署,认真做好各种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职(执)业资格考试的网上报名、报名材料审核、发放等工作。今年共组织538人报名,其中职称英语156人,职称计算机214人,卫生专业74人,各种职(执)业资格考试共计94人。办理评审、考试通过的各系列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职(执)业资格证书371份。办理职称外语成绩单、职称计算机合格证447份。

三是精心组织招聘考试。今年我局一方面全力配合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进行年区公务员录用工作。年初对我区18个公务员职位进行摸底,先后对1323人进行了网上报名审核,为我区考录公务员14人。另一方面全力组织我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对4257名考生进行初步审核,为全区32个部门单位招聘工作人员134名,涉及财经、法律、水利、城建、计算机、农林牧渔、医学、师范等8个大类47个具体专业,为我区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社保政策

一是保险征缴成绩显著。今年以来,我局突出“便民、利民、务实、高效”的原则,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项社会保险实行“一票征缴”,即设立一个社保登记窗口,设立四个征缴窗口,一张缴费票据缴纳五项社会保险费用,社会保险征缴经办能力大幅度提高,为征缴工作的高效开展打下良好基础。截至目前,社会保险基金总收缴10658.8万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7062.6万元,医疗保险2625.5万元,失业保险491.6万元,工伤保险319万元,生育保险160.1万元。

二是保险待遇全面落实。在推进社会保险扩面的同时,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落实好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待遇。截止目前,我区共发放各项社会保险待遇6978万元。其中发放企业养老保险待遇1199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3124万元,工伤保险待遇295万元(其中,支付老工伤人员工伤待遇6.6万元),生育保险待遇31万元。发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总计1922万元。共支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住院费用210万元。支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待遇2119万元。

三是保险政策惠及民生。全区210名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实现“养老有保障”;92名农村非公办幼儿园教师纳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范畴,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703名公务员和参照管理人员纳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实现“伤有所补”;8名非参保期新生儿实现“落地参保”。

(四)劳动监察和仲裁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劳动关系进一步协调

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劳动监察和仲裁的工作力度,认真处理和劳资纠纷案件,有效地维护了劳动关系的稳定。我们通过日常巡查、专项检查、举报专查等方式,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情况依法开展监察。截止目前,我们先后对80家用人单位开展了日常巡查,涉及职工15378人次,查看用人单位规章制度451条,纠正用人单位违法条款235条,补签劳动合同421份,指导13家用人单位建立了工资支付制度。处理群众投诉172起,累计下达整改指令书16份、追发劳动者工资及加班费54.3万元、督促补交各项保险费6.5万元,清退风险抵押金金额3000元,接待各类劳动者咨询327人次。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进一步加强。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调解工作,建立健全了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体系。在全区28家企业聘任了35名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员。今年以来共接收劳动人事争议案件76起,案前调解办结50起,案前调解率65.8%,依法立案26起,已开庭审结21起,按期结案率100%,为劳动者挽回工伤待遇、经济补偿金等经济损失160万元。

(五)重点亮点工作

一是大力推行“一票征缴”管理模式,社保经办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今年4月份,我区率先组建成立全市首家县区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中心,综合管理协调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工作,全面推行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五险合一、一票征缴”工作模式。坚持高标准起步、规范化运作、高效能管理建设社会保险综合服务大厅,实行“一个大厅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的经办服务;科学合理设置社保登记、申报缴费、票据打印、待遇支付等服务窗口,一步之内“定员、缴费、打票、送材料、领待遇”,即定员窗口和缴费、打票、银行收费、费用报销、财务出纳六个窗口设置在一起,实行人性化服务;将原分散于各险种业务科室的登记申报、缴费稽核、财务管理、待遇支付、信息统计等职能调整到综合股室,实行“集中征缴、集中稽核、集中财务、集中支付、集中统计”,不仅方便了参保单位和职工,促进各项险种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管理,而且使险种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实现覆盖范围的同步扩大,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两项“便民实事”落实成为“为民好事”。年,我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被列为区委、区政府确立的“便民实事”。今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补贴标准由每人60元/月提高到130元/月,高于全市120元/月的标准。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2964万元,其中上级政府补贴2031万元,利息收入80万元,征缴基金853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7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各级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260元。少年儿童、学生总筹资标准达到每人300元/年,成年居民达到每人420元/年,老年居民达到每人380元/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8947人,总筹资标准达到314万,其中基金征缴75万元,各项财政补助达到239万,上半年各级财政补助已到位160万元。

三是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扎实推进创业带动就业。方便、快捷地为创业及失业人员提高优质服务,废除报送时限要求,采取随报随审随批的快速申办模式。截止目前,累计为535名创业人员申报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累计申报小贷额度3309万元;为229名失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金额1205万元,其它的申报手续正在市级审批、放贷审核中。积极组织省创业大赛赛区参赛组织工作,组织报名29个参赛企业。创业大赛赛区的海选、预赛、复赛工作于11月份底全部完成。

二、存在问题及不足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对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就业形势依然严俊。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社会新成长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日益增多,农民工数量将持续增加,且下岗失业人员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劳动者职业技能和择业观念同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就业形势严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任务繁重。由于非法用工行为不同程度地存在,劳动争议案件大幅增长,侵权案件不断增多,企业改制带来的深层次问题日益暴露,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压力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任务艰巨。为数众多的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还有相当数量未纳入社会保险范围,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任务繁重。干部职工的思想解放力度还不够大,创新意识不足。特别是在运用上级政策推进发展上,思路还不够开阔,胆子不够大,办法不够多。

三、2013年工作打算

一是狠抓就业再就业工作。以创业促进就业为重点,加大创业促就业计划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服务型企业的扶持,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创业人员、农村劳动力等人员的就业工作。充分发挥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协管员作用,全面打通区内外、市内外招工渠道。

二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城镇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上,及时支付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待遇,确保养老金和失业保险金发放率达100%。加强基金监管和经办能力建设,继续开展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全面加强社会保险经办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

三是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开展人才培训计划,通过聘请专家授课、自学等方法,提高我区各类人才的整体水平。根据我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人才专项编制,着力引进我区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注重针对博士研究生人员的引进。

篇6

第一条为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问题,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根据《**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培训实施意见》(**政办发[20**]16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水平应当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多渠道筹资,政府、集体、个人共同负担,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三条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在县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由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公室(以下简称县农村养老办)负责日常工作。

第四条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是我县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县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国土资源局申报征地时必须同时呈报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方案。社保方案和资金不落实,不得批准征地,并负责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对象的审核确定、被征地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解缴及划转工作。

县财政局负责落实财政补贴资金,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资金专户,并做好基金筹集、划转、监督工作。

县民政局负责将被征地农民中符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县农村养老办负责被征地农民参保、缴费基数审核、个人帐户记录、基金管理、养老金收缴发放等工作。经费由县财政全额安排,纳入预算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及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宣传动员、组织参保、养老金收缴等各项服务工作。

第五条凡18周岁及以上新征地失地农民均须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征地时个人所享受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主要用于缴纳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

第六条新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所需费用,由村(社区,下同)、组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60%,村、组集体按规定配套资金并拨付到账后,所差部分由个人缴纳;省、市、县三级财政各承担财政补贴40%的三分之一,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解决。

第七条新征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使用原则:60%分配给应享受的村民;村集体分配10%;组集体分配5%;25%用于应享受范围内18周岁以上失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村、组集体配套资金。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人均享受在3000元以下1500元以上的,50%分配给应享受的村民;村集体分配10%;组集体分配5%;35%用于应享受范围内18周岁以上失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村、组集体配套资金。

人均享受在1500元以下的,不统一扣缴集体配套资金、不统一组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可根据个人意愿单独办理。

第二章适用范围及保障对象

第八条新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范围:凡经有土地征用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由相应国土资源部门统一征收农村集体土地后,人均耕地不足0.3亩,且在征地时享有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的年满18周岁以上的在册农业人口。

第九条下列人员不在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范围:土地被征收后,重新获得了调剂土地且人均耕地超过0.3亩的;土地被征收后,已享受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且户口已迁往外地或出国(境)定居的;参加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内人员在服刑期间的。

第三章办理程序和保险费缴纳

第十条新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档次确定为月领取80元、120元、160元、200元和240元五个标准。参保人员须在高于村、组配套金额的前提下自选标准,实行分次达标,分段缴费,分段补贴,叠加领取。(缴费标准见附件)

第十一条自本办法颁布之日起至2009年12月31日,新被征地的失地农民在征地时主动申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县上再予个人缴费额(不含村、组配套资金)的10%作为奖励基金。奖励基金由县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共同负责解决。

征地时主动申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是指:在土地征用宣传动员阶段(县人民政府对该宗土地征用手续批准上报前)就主动申请参保、确定个人参保档次,并同意将个人享受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由县国土资源局扣缴,或由个人缴纳。

第十二条新被征地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方案由县国土资源局和农村养老办共同制定。土地征用申报材料上报前,国土资源局按国家有关规定向财政部门申请,将村组集体配套资金和参保人同意扣缴为养老金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拨付到县农村养老办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收入帐户。

第十三条每批次征地后村、组配套资金就近套入保障档次,所欠费用由参保人缴清后,县农村养老办再申报40%的财政配套补助资金。财政补贴的40%资金由县财政局向省市申报,连同县级补贴费用及时足额拨付县农村养老办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收入帐户。

第十四条未到达领取年龄参保人员的村、组集体配套资金套入保障标准后的差额,参保人员补缴确有困难的,可与县农村养老办签订缓缴协议。但参保人员应承担相应的利息。

第十五条缓缴协议签订后,县农村养老办依据实缴保费申报财政补助资金。在参保人员按协议补缴清保费及利息后,县农村养老办再补报财政补助资金。

第十六条新被征地失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以该宗土地使用管理的村、组统一组织参保。新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时间,以县人民政府对该宗土地征用批准上报日期为准,并以此确定参保人员的缴费周岁年龄。

第十七条土地征用手续上报后,被征地村、组须在10日内对应享受村、组配套资金的人员征求意见、选定参保档次、测算补缴金额并造册上报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审核。

第十八条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审核后,通知参保人向县统一规定的帐户补缴费用,负责填写《**县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申请登记表》,在参保人确认并签字后,连同《**县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花名册》、《**县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审核汇总表》各一式三份报县农村养老办审核。

第十九条县农村养老办审核后,将《审核汇总表》报县财政局申报财政补助资金,为参保人建立养老保险档案和个人账户,并及时将资金全额转入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资金专户。

第二十条保障标准累计已达240元的,若再征地后不再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范围。

第二十一条参保人员被用人单位录用并与其建立劳动关系、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或未实现稳定就业,按陕西省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政策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可将其养老保险资金全额转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账户,退休后享受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二条参保人户口从县内迁出,根据本人意愿需退出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将其个人账户中个人和村组所缴金额一次性退还本人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也可根据本人意愿将养老保险关系保留,待到达领取年龄后,按规定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三条国家个人存款利率涨、降幅超过1%(现为2.52%),未达领取年龄参保人员所缴费用的积累率再做相应调整。

第二十四条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金由县农村养老办委托银行,个人持存折到银行领取。

第四章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五条凡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并缴清保险费用且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从次月起由县农村养老办按月计发所达保障标准的养老金。

第二十六条参保人到达领取年龄,但个人所享受的集体配套资金不在某档次时,参保人应补齐到就近的保障档次。若确无能力补缴的,按实缴保费按比例结算养老金。

第二十七条已达领取年龄的参保人员,每年均应准时参加县农村养老办进行的资格认证,未参加资格认证的,县农村养老办即当月停发养老金,待其资格认证后予以补发。

第二十八条参保人员在领取养老金期间被判处有期徒刑的(不含缓刑),在服刑期间停发基本养老金。服刑期满后,从释放的次月起,按服刑前享受的基本养老金标准领取。

第二十九条参保人在参保或享受养老金期间死亡的,参保单位或家属应在30日内持参保人员死亡证明及其他相关证明,到县农村养老办申报停发手续。县农村养老办将个人帐户中个人和村组集体所缴费用的余额一次性支付给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后即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第三十条若国家提高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标准,将依照有关规定相应提高被征地农民的保障待遇。

第五章基金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县人民政府每年从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提取10%作为储备金,用于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补助和基金风险防范(基金调险、长寿风险),形成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增长长效机制。基金不敷使用时,由财政部门负责解决。

第三十二条县农村养老办负责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基金收入户和支出户,县财政局在同一国有商业银行开设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资金专户。存入财政专户的基金,按照银行同期城乡居民个人储蓄存款利率计息,所取利息纳入基金。养老保险基金及其所得收入依法免征税费。

第三十三条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预算管理、财政专户储存、专款专用。财政部门应按标准编制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财政补助年度预算,及时将资金划拨县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帐户,确保被征地农民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篇7

关键词:职称制度;问题;改革措施

1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

1.1职称评审标准条件已经过时

现行的职称评审标准和条件规定,仍然是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制定的标准、条件和系列规范,执行周期已有20年,标准和条件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对人才全面准确评价的需要。特别是职称标准和条件中对学历、年限、工作经历以及论文、著作、学术成果等方面的要求刻板生硬;职称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与有些行业或专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讲,要求比较苛刻;评审条件中量化标准不够规范,可操作性不强;全面推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后,仍对职称申报人员范围要求过死,单纯以执行职级、职等工资制为取舍,限制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评价方法上也存在片面性和职称“一评定终身”等问题,缺乏必要的激励和鞭策机制,职称作用受到削弱;职称评聘工作在企业中只搞评审、不搞聘任,不与待遇挂钩,有逐步淡化的趋向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挫伤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长远来说,不利于整个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1.2现行岗位管理办法不科学

事业单位岗位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因人设岗现象依然存在。由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相对缓慢,各方面配套措施未及时跟进,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还是走职称这个“独木桥”,而职称又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紧密挂钩,一旦聘任,即刻兑现。基于体制原因,事业单位岗位管理采取结构比例标准和最高职务档次控制办法,只能按照上级规定的设岗比例实行岗位总量控制,而无法要求事业单位做到遵循“以事定职,因事设岗”原则,以工作任务、业务职责的要求来确定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又由于评聘分开制度的全面推行,使一大批符合相应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及时通过评审取得了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而评上职称不是目的,获得聘任并兑现有关待遇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岗位需求矛盾普遍存在。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较为集中的农业科研、教学研究、卫生医疗、文化等事业单位,需求矛盾更为突出[1]。由于现行的岗位结构比例和最高控制标准难以达到有些单位的实际需要,为尽快解决岗位需求矛盾,许多单位只好不顾客观实际,超限额比例要求申请增设岗位,致使事业单位因人设岗现象依然存在。再者,经济发达地区人才集聚密度较大,而经济落后地区人才集聚密度相对较小,现行岗位管理办法没有考虑到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异,安徽省按照同一比例和标准管理,就限制了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力度,客观上极易造成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1.3职称后续管理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规范化管理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不少单位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竞争聘任力度不够、走过场,甚至“暗箱”操作,聘约管理弱化,任期考核滞后或简单化,个别单位甚至存在弄虚作假、虚于应付等不负责任现象,致使竞争聘任机制未能真正形成。而作为职称综合管理的人事部门,在职称聘任方面存在政策空白,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缺乏上级赋予的明确的行政监督管理职能,使得职称聘任过程中的一些明显不合理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职称改革工作的健康发展。

1.4评价机制不适应激励人才辈出的时代要求

一是评价方法相对落后。目前,能力测试仍然通行“笔试”。实践证明,“笔试”在职称评聘工作中的高度运用,难以准确地考察专业技术人员全面的情况,往往是考试成绩上去了,专业能力、专业水平,特别是工作创新能力却没什么提高。二是评价考察的内容相对落后。按现行政策,各级各类职称,一般必须专业能力、外语(以英语居多)、计算机3门课程都合格才能参加评审。虽然这是应该而且必要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外语测试,除少数人获得免试资格外,大多数人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这意味着如果通不过考试,就不能晋升高一级职务,尤其是高级职务。一部分业绩、能力平平、缺乏上进心的人,自然是望而却步。但那些破格不够条件,而能力、业绩突出的技术人才,因为历史原因和缺乏外语学习的环境而很难通过考试,导致难以晋升高一级职务,势必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评价的标准不科学。比如晋升资格条件,明确规定晋升高、中、初级职务必须达到相应的学历、任职年限等要求,但从充分激励人才的角度看,这些限制条件,就成为限制有突出贡献人才、积极上进人才、致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依据。

1.5全评全聘不适应“评聘分开”的改革要求

客观地说,“评聘分开”在现实工作中有较大阻力。首先,计划经济长期的“大锅饭”形成“你有,我有,全都有”的习惯,不评则已,评则必聘;其次,单位领导担心对职工利益重新分配易引起新矛盾,造成职工上访、闹事的局面。所以,目前大多数地方仍是评聘合一。显然,不符合人才激励要求。

1.6聘后管理不适应现代管理制度规范

由于评、聘实质上难以分开,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经济利益不可能有本质冲突,聘后管理仍停滞在收发考核表、掌握一些无关痛痒的信息等低端层面。以能力、业绩为基本评价要素,以激励人文化管理为基本手段的现代评价体系和管理模式,最终流于形式。

2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2.1进一步推进职称评聘分开制度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进一步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评审过程中按岗位职数评审的限制,实行“能者上”的激励机制;在聘任管理上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任。通过评聘分开,使符合评审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及时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能较好地解决过去因岗位职数限制而积累下来的矛盾和历史欠账。实践证明,评聘分开制度的全面推行,不仅使职称工作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目标迈出新的一步,而且为今后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的合理流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转贴于

2.2运用科学职称评审方法

职称评审工作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趋于科学合理,使评审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职称评审工作实行单一的考试或评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局限性。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进行严格公正的考试和科学合理的评审,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评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从2001 年开始,对职称评审工作实行考试和评审相结合的办法,对晋升高、中级职称人员,进行全市统一的业务考试,成绩作为高级推荐和中级评审的重要依据。考评结合办法的全面实施,既可以从一个侧面检验和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真实水平和业务素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从而为准确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2.3建立人才评价新机制

尽快建立起新形势下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才评价新机制,促进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打破制约和影响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一切不利因素,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依据。围绕能力和业绩2个方面,结合各系列、专业间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明确的、有针对性的和有所侧重的要求,特别是能力方面的要求。不唯身份、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学历,以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进一步扩大职称申报人员范围和职称覆盖面,凡在当地与用人单位确立了人事、劳动关系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论户籍、档案、身份和单位性质,均可参加职称评审;职称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要区别不同情况,因地区、行业、专业、工作性质和年龄而异,不搞“一刀切”;允许专业技术人员申报2个以上职称,促进复合型人才成长,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公平、合理和有效的竞争机会和平台,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2]。

2.4加大对职称工作的投入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一步精简手续,规范程序,缩短工作周期,切实提高职称评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将每年的高、中级职称申报、评审时间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公开,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做到心中有数。评审时间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到基层工作的实际,在时间上留有余地,并进行合理安排。同时,加大对职称评审工作的投入,配备得力的工作人员和先进的办公设备,改善办公条件和工作环境。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建议由安徽省人事厅牵头,组织安徽全省各个地市的优势力量,共同开发安徽省内通用的职称评审管理软件,将职称评聘的各个环节形成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运行模块,并充分利用网络建立相互联系,试行网上填报材料,网上传阅材料,网上评审材料,网上查阅结果等[3]。

2.5发挥职称改革的影响作用

继续深化职称改革工作,坚持考评结合的科学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职称改革的政策导向作用;坚持评聘分开、竞争上岗制度,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杠杆作用;正确处理好职称申报、评审和聘任管理三者间的关系,不断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2.6加强职称后续管理工作

针对职称后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力度相对薄弱、竞争聘任和聘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通过赋予各级人事部门相应的行政监督管理权限,加大人事部门对各单位职称后续管理工作的参与管理力度,充分发挥人事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将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贯穿于职称评聘工作的全过程[4]。同时,建立健全职称评聘方面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积极维护专业技术人员的合法权益。

2.7扩大职称改革的宣传面

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进一步加强对职称改革工作政策规定和工作部署的宣传力度,扩大职称改革工作政策宣传的覆盖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组织原因造成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利益受到影响的机会和因素,积极维护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

2.8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评价

为进一步适应职称改革工作的深化和社会化评价工作的大趋势,也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职称工作“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情况,彻底解决职称评审由于各系列间多头参与所造成的不平衡现象,加快推进职称工作走社会化评价这条路子的步伐。建议尽快出台安徽省职称评审社会化评价的相关政策、规定,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使职称评审工作尽快走上社会化评审的轨道,从而推动整个职称改革工作上一个大的台阶。

3参考文献

[1] 孙晓燕,赵俊杰,卢萍.职称制度改革与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1):121-123.

[2] 陈鼎杰.关于职称制度的评价与创新[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125-127.

篇8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统领,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4号),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就业工作的意见》(发[]7号),市委、市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就业工作的通知》(发[]8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为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保障全县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上台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特制定此方案。

二、目标要求

按照“县区有窗口、乡镇有站所、村组有专人”的工作要求,年全县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均要达到有组织机构、专职人员、工作经费、办公场地、规章制度。在行政村(居委会)设立专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或信息员,逐步形成城乡一体、上下贯通、平台到村、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的工作体系。

三、机构设置

乡镇(工业园区管委会)统一设置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在乡镇事务服务站(工业园区管委会在经贸局)加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牌子,实行合署办公,所长由站长或局长兼任。配备2名工作人员,业务上接受县劳动保障部门指导;配置满足工作需要的办公室、档案室和服务场所;配备电话、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办公室设备;设置财务公开、信息公布栏。

在行政村建立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从村干部中明确1名兼职劳动保障信息员(村文书或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兼任),县鹿城镇、工业园区管委会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从社区工作人员中各选配一名专职协理员,业务上接受县劳动保障部门指导,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延伸到村(社区)。

四、工作职责

(一)开展政策法规宣传咨询服务。宣传国家、省和地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为劳动者提供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业务咨询服务。

(二)提供培训就业服务。对辖区内劳动力资源、登记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流动就业人员的调查、建档、统计;对辖区内登记失业人员日常动态管理和就业服务,协助落实扶持政策;收集、技能培训、就业岗位信息,组织辖区内农村富余劳动力、登记失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服务,组织其转移就业;负责对辖区内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重点帮助城镇零就业家庭或农村零转移就业农户中至少1名成员,实现就业或转移就业。

(三)提供社会保险服务。协助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参保及接续工作;协助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村干部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负责辖区内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协助做好退休职工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发放和年检工作;协助劳动者申请相关社会保险待遇;协助做好园区企业用工的组织、招聘等工作。

(四)做好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护权益服务。督促辖区内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负责辖区内用人单位劳动用工情况的调查、统计工作,承办辖区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登记备案工作。

(五)做好基础管理服务。建立各项基础台帐,做好农民工的摸底登记工作,做好统计报表填报工作,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承办上级劳动保障部门、乡镇政府交办的其他劳动保障工作。

五、工作制度

(一)建立健全岗位职责制度。根据机构职能和人员编制情况,科学设置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基本职责,切实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便于考核。

(二)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劳动保障部门每年将劳动保障工作任务分解下达到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事务所要将责任明确到位,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定相应的检查、考核、评比办法,建立奖优罚劣的工作机制。

(三)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利用网站、宣传栏、公示栏公开劳动保障法规政策、岗位职责、办事流程,对外公布就业失业登记、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劳动用工登记备案、社会保险参保接续、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劳动争议调解等办事依据,公开办事程序、办事要求、办事时限、承办人、负责人、咨询电话。

(四)建立健全服务承诺制度。一次性告知办事依据、办事程序、申报材料,对外服务的内容、程序、时限以及服务标准等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并在规定的时限内按时办结。

(五)建立健全基础台帐和统计报表制度。建立健全辖区城乡劳动力、登记失业人员、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零转移就业农户、流动就业人员、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用人单位用工、劳动争议调解等基本情况台帐、就业再就业、转移就业情况台帐和数据库。真实、准确、及时上报各项统计报表。

(六)建立健全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制度。建立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的操作规程、计算机操作和网络管理、服务行为规范等制度。

(七)、建立健全监督投诉制度。设立意见箱、投诉电话,接受群众的监督、意见、投诉。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建设,是健全完善统筹城乡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措施,是全面发展劳动保障事业的重要基础。县劳动保障部门对乡镇就业和劳动保障事务所进行业务指导,通过开办培训班、以会代训和专项检查等活动,不断提升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水平。

篇9

第一条  为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规范劳动力市场中介行为,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用工、职业介绍机构中介行为的管理。

人才市场管理,按国家及本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加快培育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

第四条  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力市场。

财政、工商、公安、物价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劳动行政部门做好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和监督。

第二章  求职与用工

第五条  凡年满十六周岁、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均可凭相应的《求职证》或《失业证》(《下岗证》)在本省求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六条  本省城镇劳动者才依法向户口所在地市、县劳动行政部门领取《失业证》(《下岗证》)。

本省农村和外省劳动者,凭本人户口所在地县级劳动行政部门出具的《外出人员就业登记卡》(或外省的《失业证》),依法向本省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领取《求职证》。

第七条  用人单位公布招用简章,内容应当包括:

(一)用工地点;

(二)岗位(工种)及用工要求;

(三)招用数量和工作期限;

(四)工资、福利待遇;

(五)录用办法。

大众传播媒介招用广告的,其内容应经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并报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张贴、刊登播发虚假的招用广告。

第八条  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职业介绍机构或劳动力交流洽谈会招用劳动者,也可通过其他方式招用。

用人单位委托职业介绍机构招用的,应出具书面委托书。

第九条  用人单位不得招用下列劳动者:

(一)未满十六周岁的;

(二)未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下岗职工除外);

(三)未领取《求职证》或《失业证》(《下岗证》)的。

法律、法规对招用劳动者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

第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教育。

选择实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工岗位的劳动者,必须具有相应的从业资格,持证上岗。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优先招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兼顾城区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

用人单位的用工情况应按月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收取报名费、培训费和保证金(押金)等费用,不得扣留各种身份证件。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必须依法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章  职业介绍机构与中介服务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就业服务。

申办职业介绍机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规范的机构名称;

(二)明确的章程、业务范围和财务制度;

(三)不少于五万元的开办资金;

(四)开展职业介绍活动所必须的固定场所和设施;

(五)两名以上有从业资格、熟悉劳动法规、政策的专职人员。

第十五条  开办职业介绍机构,必须经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批准,领取《职业介绍许可证》。经营性职业介绍机构应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

劳动行政部门对于开办职业介绍机构的申请,应在收到申报材料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第十六条  职业介绍机构必须在《职业介绍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开展职业介绍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借、倒卖、伪造由省劳动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职业介绍许可证》。

职业介绍机构变更或终止,应提前三十日向原批准开办的劳动行政部门和注册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或终止手续。

第十七条  职业介绍机构可以为劳动力供需双方提供下列服务:

(一)为劳动者进行求职登记,推荐用人单位;

(二)接受用人单位的书面委托,介绍求职者;

(三)组织、指导劳动力供需双方洽谈;

(四)收集、劳动力供需信息,为劳动力供需双方提供劳动法规、政策咨询;

(五)指导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各级人民政府开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当开设专门服务窗口,对持有《下岗证》的职工实行免费服务。

第十八条  职业介绍机构应当按照本条例第七条第一款所列内容如实向求职者介绍用人单位的情况,如实向用人单位介绍求职的学历、从业资格等情况。

第十九条  职业介绍机构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为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

(二)介绍劳动者从事法律、法规禁止的活动;

(三)介绍未持有《求职证》或《失业证》(《下岗证》)者就业;

(四)以暴力、胁迫或欺骗等方式进行职业介绍活动;

(五)其他侵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妨碍社会秩序的职业介绍劳动。

第二十条  举办劳动力交流洽谈会,应当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在五日内批复。

第四章  调控与管理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就业总水平的宏观调控,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城镇失业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合理调控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规模;发展职业教育,实行劳动预备制度,提高劳动者素质。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区域劳动力市场发展规划;

(二)依法审批职业介绍机构,并对其业务活动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三)建立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对劳动力供求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提供咨询服务;

(四)核发职业介绍机构从业人员资格证书;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三条  劳动行政部门应当支持劳动者、工会和其他社会组织依法对用人单位、职业介绍机构进行的社会监督,及时受理投诉和检举,查处违法行为。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用人单位有违反本条例第九条规定行为之一的,或采用虚假招用简章(广告)招用劳动者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赔偿劳动者的经济损失。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收取报名费、培训费、保证金(押金)等费用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退还,并处以按违法收取金额三倍的罚款;扣留各种身份证的,由有关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未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擅自开办职业介绍机构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直至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造成损害的,应当赔偿经济损失。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或第十九条规定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吊销《职业介绍许可证》;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造成损害的,应当赔偿经济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劳动者不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第二十九条  劳动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劳动力市场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篇10

乙方:

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在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就 加油站转让事宜,共同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同标的

本合同转让标的为位于 省 市 县( 镇) 加油站(以下简称加油站)的全部资产及该加油站的各项经营资质与权利,包括但不限于:

1、加油站已有的全部资质、证照、文件批复等(见附件一《证照清单》)。

2、编号为“府国用( )第号”项下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见附件二:《国有土地使用证》)。

或土地租赁(承包)权(他项权,位置、面积等见附件二),具体权利由甲乙双方与该土地使用权人另行约定。

3、加油站其他资产清单(见附件三《资产清单》)。

二、声明和保证

1、甲方保证对合同所涉转让标的拥有完全合法的独立权益和权利,没有设置任何抵押、担保或其他第三方权益,也不存在任何权利瑕疵或涉及任何争议及诉讼。

2、甲方保证该加油站为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同意的永久性加油站。

3、甲方保证为乙方办理并取得本次转让所需要的一切批准和授权等,确保乙方受让合同转让标的后,能够完全合法拥有或继承其所有资产、资质和权利等,并不因此而受到任何排除、限制或减少。

4、甲方保证在合同转让标的移交之前,继续履行必要的义务,确保合同转让标的持续合法、有效,其价值、权益等不受减损。

5、甲方保证附件中所列的加油站资产详情在各方面均真实、完整、准确;所交付给乙方的所有文件及证照均真实、合法、有效。

三、双方的权利、义务

(一)目标企业设立

1、本合同签订后,甲方在收到乙方提供申报材料之日起 日内,负责办理并取得当地工商管理部门预核准的企业名称为加油站(下称“目标企业”)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2、自本合同签订之日起 日内,乙方向甲方提交办理该加油站资产过户手续所需的相关证照、文件和资料。

3、自本合同签订之日起 个月内,甲方负责办理和完成目标企业的工商注册登记、税务登记、刻立公章等事项,取得工商登记部门核发的目标公司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国税、地税)等目标企业正常经营运作所需的一切证照;协助乙方重新办理目标企业的银行基本帐号和注销原加油站名下的所有银行帐号;并将原来的加油站经营手续注销,将注销证明及新办证照原件交付乙方。

目标企业名称及负责人等由乙方指定,经营范围至少应包括:“柴油、汽油、油零售、便利店”等内容。

(二)资产交付

1、在本合同签署之日起 个工作日内,甲方负责:

1)将加油站全部资产和资质权利证件、证书原件等移交乙方。

2)将该加油站现行有效及历史形成的所有票据、证照、公章、财务章、其他印鉴,文件、帐册、油站设计图纸、油站建筑施工图纸、竣工验收图纸、资料,油站设施、设备等的合同、发票和保修证明等相关原件及资料移交给乙方。

上述所有资产、文件、实物等交接完毕,甲方、乙方签署《加油站移交证明》。自双方签署该《加油站移交证明》之日,乙方正式接管该油站。

2、甲方应对加油站原雇用人员另行安排或者与其合法解除劳动关系,相关费用由甲方自行承担。乙方接管加油站后,自主安排用工。甲方、原加油站(或油库)雇用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不得干涉,否则,由此给乙方造成的一切损失由甲方赔偿。

(三)房产过户及证照办理

1、自本合同签订之日起 个工作日内,甲方负责将该加油站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及房产证项下全部权利过户(或甲方将与加油站土地使用权人签订的土地租赁合同的权利义务转让给乙方,并负责在该合同签订后起 日内将加油站所租土地的《土地他项权利证书》变更)到乙方或乙方指定的其他人名下,并将相关的证件原件移交给乙方,办理更名所需费用、税费由甲方承担。

乙方取得的新房地产权证上,土地使用性质须为“加油站商服用地”,土地使用类型为国有土地出让,土地使用年限自新证签发之日起算应不低于 年。

2、在合同签订之日起 日内,甲方应办妥加油站所有证照包括但不限于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化学危险品经营许可证的变更批复以及消防、环保、计量、防雷设施等证照的变更手续,将批复和变更后的证照原件及现有的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原件等移交给乙方。

3、在本合同签订后的第一次成品油零售许可证和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年审时,甲方应负责办理并取得新的成品油零售许可证和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等加油站经营所需的所有新核发的经营资质、证照,并将证照原件交付给乙方。

(四)甲方负责合同转让标的移交乙方前发生的所有债权债务及安全、环保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应向政府及公共事业单位缴纳的所有税款、规费、员工工资、保险等),并保证其不会对乙方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任何影响。该加油站移交并由乙方实际经营控制期间所产生的债权债务及安全责任由乙方负责。

四、转让费及支付方式

甲乙双方同意本合同转让标的转让费总额为 万元整(人民币,下同)(¥ 万元),具体包括:土地使用权作价万元(¥ 万元)、房屋及附属设施设备作价万元(¥ 万元)、经营资质、证照等作价 万元(¥ 万元)。

该转让费已包含乙方因受让该加油站及相应资质、权利等而需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办理该加油站及该地块的各种资产、资质、证照及经营资料转让所需各类费用、各种行政收费、税收等。该转让费按以下方式支付:

(一)乙方在本合同签订后个工作日内向甲方支付定金 元整(¥ 元),该定金可冲抵转让费。

(二)自双方签署《加油站移交清单》),乙方实际接管该加油站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乙方向甲方支付转让费元整(¥ 元)。

(三)甲方全部完成本合同第三条第(三)款规定义务后十个作日内,乙方向甲方支付转让费 元整(¥ 元)。

(四)在甲方办理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变更登记并将原件移交乙方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乙方应向甲方一次性支付转让费余款 元整(¥ 元)。

(五)上述每笔付款均由乙方以银行转帐方式支付至甲方指定银行帐户(银行帐号: 开户行: 单位名称: );上述定金及每笔转让费付款前,甲方均应向乙方出具符合国家规定并经乙方认可的税务发票。

五、不可抗力事件

(一)由于地震、台风、水灾、当地政府政策发生重大调整以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致使直接影响本合同履行或不能按约定条件履行时,遇有上述不可抗力的一方应立即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并应在七内提供不可抗力详情及合同不能履行、部分不能履行或迟延履行理由之有效证明文件,由双方根据其对履行合同的影响程度协商决定是否解除合同,或者部分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或者延期履行合同。

(二)如本合同因不可抗力而解除,甲方应将乙方所付费用在合同解除之日全部返还给乙方。同时,乙方应按照《加油站移清单》的内容将该加油站交还甲方,乙方已作装修及改造等,甲方应作价补偿。若加油站出现毁损(不可抗力、正常磨损及乙方装修、改造等因素除外),则乙方应按价赔偿,但乙方在实际控制及经营该加油站期间的收益由乙方享有,债务由乙方自行承担。

六、合同违约、解除及其处理方法

(一)如该加油站的经营资质、证照等不能变更至乙方或乙方指定人名下,即构成甲方违约,乙方有权随时通知甲方解除合同。合同解除后,甲方应向乙方返还已收到的所有转让费,双倍返还乙方定金,并赔偿由此给乙方造成的损失;乙方按照《加油站移移交清单》的内容把该加油站退回甲方,但乙方经营期间的受益由乙方享有。

(二)如甲方未能在合同第三条规定的期限内办理完相应的手续,每延期一天,应向乙方支付违约金元整/天(¥元∕天),违约金可由乙方直接从转让款中扣除;如甲方逾期超过一个月,乙方有权解除合同,甲方应返还已收到的转让费,并双倍返还乙方定金。合同解除后,乙方按照《加油站移交清单》的内容将该加油站交还甲方,但乙方经营期间的受益由乙方享有。

(三)如甲方未按第三条的规定办理或配合办理报批手续或履行合同中规定的其它义务的,甲方应赔偿由此给乙方造成的损失。

(四)乙方未按合同规定付款或未向甲方提供办理上述事宜必须提供的资料的,即构成乙方违约,乙方应承担逾期违约金元整/天(¥元∕天)。若乙方逾期付款满 天,则甲方有权解除合同并没收乙方定金,同时将乙方已付款项退还乙方。

七、知识产权和保密

无论本次加油站转让是否成功,双方均应对因本合同而知悉和取得的对方资料予以保密,未经对方书面许可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披露或自行使用;该保密义务至相关资料被公开之日止。

八、其他

(一)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合同正本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两份,均具同等法律效力。

(二)合同附件作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三)双方因本合同发生争议的,首先应友好协商解决,不能解决的,双方均有权向合同签订地法院提起诉讼。

甲方:(盖章)

法定(授权)代表签名:

地址:

电话: 传真:

乙方:(盖章)

法定(授权)代表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