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表1 各国修改外资法的情况,1991—1998
项目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修改外资规章的国家数
35
43
57
49
64
65
76
60
外资规章的修改数
82
79
102
110
112
114
151
145
其中修改后更有利于引进外资的a
80
79
101
108
106
98
135
136
修改后与原规章相比对引进外资不利的b
2
-
1
2
6
16
16
9
a: 包括有关自由化的修改或旨在加强市场功能的修改和增加鼓励外资的措施
b:包括加强对外资的管制和减少鼓励外资的措施的修改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
外资自由化内涵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解释,所谓外资自由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图1):①减轻或者消除所谓市场扭曲(market distortions)的影响。造成市场扭曲的原因可能是外资法中专门针对外国投资者的限制措施(例如外资进入及经营方面的障碍),也可能是外资法中有关给予或不给予外国投资者某种优惠措施及补贴的规定;②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例如给予外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以及公平公正待遇);③加强对市场的监督以保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例如制定竞争规则,信息披露规则等)。
单边外资自由化
各发展中国家的单边外资自由化主要通过在上述几个方面修改原有外资法或制定新法规来实现:
(一)减少对于外资准入、股权、经营等方面的限制
第一,在外资准入方面。各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减少(而不是完全放弃)对外资进入的行业限制,使得外国投资者的进入及开业较以前更为容易。各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修改其外资法以放宽对外资的准入,一种方式是在所谓允许外资进入“积极清单”(positive list )上增加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另一种方式是减少原来禁止外资进入的“消极清单”(negative list)上的行业,主要是服务行业和基础设施产业。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通过允许外资参与本国对于公共设施领域的私有化进程,开放了许多原来禁止外资进入的行业,如电信、公共交通等行业。
第二,在对外资股权限制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曾将对外资股权参与限制和强制性的合资经营要求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广泛使用。目前,在大多数对私人投资开放的行业里,以上这两种限制已被取消。另外,对于股权限制外的其他对外资控制的限制, 例如所谓的“金股权”(golden shares)尽管在大型投资项目中,在对当地经济具有战略重要性的投资活动中,或是在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过程中,可能仍需继续使用,但与以前相比这种方式的使用已经不是那么普遍。为消除对来自中小企业的外资流入的障碍,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减少或取消了外资进入的最低投资比例要求。另外,几乎所有东南亚国家均修改了其外资法中非常普遍的股权当地化(fade —out)要求。
第三,在外资进入程序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非洲国家趋向于用简单的登记程序来取代原来对外资进入的审批要求。当然,对于外资进入某些特定的具有战略地位的产业,例如银行与金融业、航空运输、广播及电讯业,或是外资通过兼并或收购(m 各国都有一定的审批要求。
第四,一些国家正在放松某些类型的经营性限制。例如对于外国管理人员进入的限制除了其移民法上的限制外已有所放宽。 根据wto 的trims协议的要求,许多发展中国家修改了其外资法中为trims所禁止的有关履行要求的内容。对于那些不为trims 协议所禁止保留下来的履行要求,也不再作为一种强制性要求,而是与投资鼓励措施结合在一起使用。据统计,1998年,对于经营性限制方面的修改占到了各国外资法修改的94%。
第五,一些发展中国家放松了对于投资项目的外汇管制。投资原本及利润被允许自由汇回,尽管在外汇收支危机时,它们仍有权实行暂时性的外汇管制。
(二)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 减少外资流入障碍的同时,各发展中国家也通过修改其外资法提高了给予外资的待遇标准,目前给予外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公平和公正待遇原则上已被广泛接受。具体来说,许多原来仅给予国内公司的优惠措施现在也同样适用于外资。实际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即外资能享受到本国企业所不能享有的优惠政策。另外,以往许多发展中国家外资法都规定外资企业不能在其国内资金市场上筹措资金,这一限制主要是为保证外国投资者的投资能带来东道国所缺少的外汇资金,现在许多国家都已取消这一限制。
(三)加强市场监督机制 为保障市场机制的健康运行,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颁布了竞争法。制定有竞争法的国家从1980年的40个增加到1997年的70个。大多数国家也建立了对于跨国兼并、股票交易与金融市场的监督机制。
政策评价
发展中国家外资单边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与其对待外资态度的转变密切相关。战后至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独立后,为保证其经济上的独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对外资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持谨慎甚至怀疑态度,他们往往倾向于强调东道国对外资的管理,比如说采取禁止或限制允许外资进入的部门,限制外国投资者的利润或原本汇出,或对外资实行履行要求等种种手段来对外资加以管制。但由于8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先后发生债务危机,迫使这些国家对外资的作用重新认识。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认识到外资尤其是跨国公司对于本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外资可带来发展中国家急需的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市场。因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待外资态度经历了从谨慎欢迎到积极引资的根本性转变,他们竞相修改原来以管制为主要内容的外资法,大力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推行对于某些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事实上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联合国贸发会议在其《1998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流入中、东欧国家外资大幅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和外资自由化的政策。
自80年代中期以来,外资自由化浪潮席卷了各发展中国家,但与此呈鲜明对照的是,外资在各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分配却出现两极分化的态势。1997年亚洲发展中国家与拉美发展中国家引进的外资分别占到全球外资的21.8%和14%,而非洲许多发展中国家尽管修改了国内外资法,采取外资自由化的政策,外资流入水平仍然非常低,其引进的外资仅占全球外资的1.2%。因此,对于外资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资的作用, 应该认识到其局限性。外资自由化政策只起到允许外资进入的作用,但并不一定能保证外资的流入。
外资自由化内涵:减轻或消除市场扭曲影响;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待遇标准;加强对市场的监督。
(一)局限性 ①外资自由化政策本身不能完全等同于吸引和促进外资增长的政策。由于这两种政策的主要目的都是为吸引外资,因此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区分。但是,外资自由化政策并不是吸引外资的唯一可能的手段,也不一定是所有情况下最有效的手段。在特定情况下,一些限制性措施也可被用来吸引外资,例如为吸引一个外国投资者投资某个产业时,东道国政府承诺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允许其他投资者投资该产业与之竞争。②外资进入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是否实施自由化的外资政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某些经济因素,诸如东道国国内市场的大小,国内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运行状况的稳定性,对国际贸易的开放程度,当地是否存在有能力的供应商等等。不同类型的外资进入时所考虑的经济因素亦不同,例如对于以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外资来说,进入时主要考察的经济因素是东道国市场的大小,因此,如果一国的国内市场容量十分有限,那么,即使该国外资自由化的程度再高,也不可能吸引到以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外资。③外资自由化政策在不同产业适用的效果不同。对于一些产业来说,外国投资者对东道国通过修改国内外资法而采取外资自由化政策是非常欢迎的。例如在通讯和公共设施领域,跨国公司对于外资自由化政策的反应非常积极。1990年美国投资者在这两个领域中的投资仅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量1%还不到, 但随着各国放松了对这两个产业的管制,到1996年美国在上述两个领域的投资上升到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3%。相反,对于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竞争激烈、 交通运输费用较低的生产性产业,比如说制造铅笔、毛巾、牙刷的行业,外资自由化政策不会带来更多的外资流入,这些产业的发展还得依赖于贸易和国内生产。在这些行业,外资自由化政策作用有限并非由于发展中国家失去了其吸引外资的地缘优势(locational advantage),而是因为很少有外国投资者认为自己具备了与当地企业竞争的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目前所奉行的单边外资自由化政策对于吸引外资来说,不仅有其局限性,当实施到一定阶段时,甚至可能会带来消极影响。在某个发展中国家刚开始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时,可能会对于吸引外资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以竞争外资,外资自由化政策正逐渐失去它对外资的吸引力,这意味着外国投资者,尤其是跨国公司在作投资决策时,已不再将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外资自由化政策视为一种鼓励措施,而是将其视为理所当然应该享受的待遇。发展中国家普遍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所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同一行业在不同的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程度正日益接近,这使得外国投资者对于东道国的其他与外资有关的条件(如前面提到的经济因素、其他政策)越来越挑剔,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关注焦点:第一,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水平谨慎决定外资自由化的步伐。事实上,尽管投资自由化是国际投资领域内的一个新趋势,但甚至在目前许多所谓“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他们的国内法也继续对外资进入与设立进行不同程度的管制。第二,为使外资自由化政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到积极的作用,将外资引入到符合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中去,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产业上应采取不同的自由化政策。对于优先发展的产业或因进行结构性调整急需外资流入的产业,可适当加快外资自由化的进程;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传统优势的民族工业或暂时需要保护的“幼稚工业”,应暂缓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第三,为保证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成功实施,发展中国家应考虑到外资自由化政策与其他政策如贸易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劳工政策等相协调。第四,发展中国家应该认识到外资自由化政策不能被当作成一种相互竞争外资的工具来使用。如果发展中国家在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时竞相攀比,不仅无助于吸引外资,而且与其利用外资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会背道而驰。为克服单边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消极影响,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强外资政策的协调,统一立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参与制订区域性及多边的投资协议,以便在国际层面上建立一个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认同的、统一的、透明的外资自由化标准。
中国重构外资立法体系应关注:研究外资自由化趋势;发挥我国自身优势;根据国际条约义务修改相应法规;加强反垄断立法。
重构我国外资立法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以三个专门外资法为骨架的外资法体系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实践中常表现为各法互不协调、难以解决外资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对于我国现行外资法的修改已经显得十分迫切。在各发展中国家外资法出现自由化趋势的背景下,我国在重构外资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 题:
(一)在修改我国现行外资法时,应注意研究其他发展中国家外资法中出现的外资自由化趋势 例如,各发展中国家修改外资法、推行外资自由化一个重要内容是简化外资的审批程序,而长期以来我国外资法的一个主要弊端是外资的审批程序过于繁杂,缺乏透明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国投资者来我国投资的积极性。因此,应该参照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立法经验,修改我国外资法中关于外资审批的内容。
(二)充分发挥我国具有的吸引外资优势,灵活运用外资自由化政策 由于我国具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吸引外资的优势,如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巨大的市场及高素质却相对廉价的人力资源,到1998年,我国已连续7 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1998年中国引进的外资总量达到450亿美元。 鉴于前面提到的外资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资的局限性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我国不应盲目追随发展中国家外资自由化的潮流,在修改我国外资法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引进外资的长远目标来谨慎实行外资自由化,并且在不同的产业部门应实行不同的自由化政策。
(三)根据所承担的国际条约下的义务修改相应的外资法规,决定外资自由化步伐 随着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有义务实施世贸组织的各项与投资有关的协议,如trims协议、gats协议, 并且有义务履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议定书中所作出的市场开放承诺,这就要求我国一方面根据世贸组织有关协议的要求修改现行外资法中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的内容,如被trims所禁止的当地成分、贸易平衡等履行要求, 另一方面根据市场开放承诺的时间表要求,在承诺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内逐步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放松对外资进入的管制。
篇2
关键词:外商投资 产业 国民经济
最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跨国公司在加速向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领域扩张的同时,已经启动向现代服务业领域进军的步伐。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资准入的门槛逐步放开,外资现代服务业(即第三产业)进入我国的速度将明显加快。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及特点
建立在农业、工业基础上的
“现代服务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之后的产物,目前主要是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及现代科学管理理念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具体划分为四大类:基础项目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公共服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源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大趋势。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跨国公司在加速向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领域扩张的同时,已经启动向现代服务业领域进军的步伐。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资准入的门槛逐步放开放广,外资现代服务业进入我国的速度将日益加快。
二、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产业分工格局,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垂直分工向混合分工转变,产业分工向产品工序分工转变,递次转移向直接投资转变,国内分工的国际化与产业集群化。外商投资企业在华研发机构是中国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如何把这个组成部分真正有机地融入中国国家创新体系,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而关键就在于内资企业如何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技术引进的各种积极作用。
其一,示范作用。以我国通信技术领域产业技术进步为例,跨国公司对我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总体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中国政府通过鼓励以合资方式大量吸收FDI,跨国通信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一方面为国内通信、电信企业提供了先进的设备;另一方面又创造了一个国内设备制造企业通过与跨国电信设备制造商的竞争与合作而近距离学习先进技术和市场运作模式的机会。
其二,带动作用。经过十几年发展,外商投资企业与中国当地企业一起形成了某些产品价值链。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向上游企业采购和向下游企业供货,带动了上下游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其三,人力资源。第一,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提供的国际水平的薪酬和尖端科研工作条件,可以吸引大量国际水平的科研人才来华服务,特别是我国在海外留学的高级人才回国服务。同时吸收部分本土科研人才参与其研发活动,可以大大提高本土科研人才的水平;第二,研发机构人才的合理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与本土科研机构的合作,都将促进先进科研技术、信息的扩散;第三,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对本土企业和科研机构具有示范作用,有利于提高本土研发机构的管理水平和面向市场开发产品的能力;第四,同业的本土公司可以从外资公司的基础研究所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中得益。
三、制造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制造业一直是外商在我国直接投资的热点,连续多年位列行业投资首位,外资的进入推动了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扩大了就业,同时也带来了我国制造业核心技术停滞不前、民族品牌萎缩等一系列问题。其一,外商投资企业在制造业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新一轮的世界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外资对我国制造业投资稳步增长,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制造业实有18万户,比上年增长5.4%,占实有总户数的69.2%;投资总额895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2%,占实有投资总额的61.2%;注册资本5116.8亿美元,增长12.3%,占实有注册资本的63%;其中外方出资4031.3亿美元,增长14.4%,占实有注册资本的63.8%。其二,外商投资制造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东北省市投资增长较快。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外商进一步加大了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投资力度,东北三省制造业利用外资的速度明显加快,2005年,东北三省制造业实有外商投资企业1.4万户,比上年增长8.6%,投资总额669.7亿美元,增长14.3%,注册资本357亿美元,增长20.8%,外方出资244.8亿美元,增长25.1%,德国宝马等著名跨国公司已经在沈阳安营扎寨。
四、结语
随着我国对外商投资进一步开放,外商投资企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但随着外资规模的扩大,我国吸收外资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也逐渐凸显,如:投资产业结构失衡,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的比重偏低;投资区域布局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比重低;技术溢出效应有限,对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带来巨大浪费和严重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不仅要针对各行业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和解决方案,更应该高屋建瓴,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强化产业政策指导,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促进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实,推动外商投资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紫外线照相;数码化;倍增管
前言:在紫外光波段内对拍摄对象进行专门的照相,就是紫外线照相。目前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于刑事图像采集技术当中,通过紫外线照相技术可以达到其他拍摄方法中难以得到的效果,而且在发现物证、提取以及鉴定工作中需要用到紫外线照相技术,然而传统的紫外线照相技术存在缺陷不仅制约了这种技术的发展,对紫外线照相的影像质量和拍摄效果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紫外线照相技术概述
一般的可见光拍摄技术,仅能拍摄到肉眼可见的影像,而紫外线照相技术能够清晰地拍摄到人眼看不到的皮肤下层的痕迹。紫外线照相技术就是对配设对象在紫外光波段中成像的专门拍摄技术。在紫外线照相中,在某一波普范围中的紫外线受到物体的反射,通过照相机的镜头而形成紫外线影像。紫外线照相技术在公安刑事案件的侦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发展十分迅速。
二、紫外线照相数码化的现状分析
所谓紫外线照相数码化,就是将拍摄对象通过数码技术从不可见的紫外影像转化为清晰可见的影像,并把影像进行相应的记录。当前尝试紫外线照相数码化的设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全波段照相系统,以CCD技术为核心,一种是紫外观察照相系统,它建立在紫外线倍增技术基础上。
(一)全波段CCD照相系统
美国Apogeego公司的U47-UV全波段CCD数码相机以及ROPER SCIENCE公司的全波段物证鉴定CCD照相系统是全波段CCD照相系统的主要代表,其中ROPER SCIENCE公司的全波段物证鉴定CCD照相系统中的CCD在一定范围内的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光谱区的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光谱反应,将拍摄图像在监视器上显示的同时能够对其在光谱范围内的光线进行准确的记录,便于图像处理。由于这种设备有一定的曝光特性,且内部有制冷装置,所以在长时间曝光状态下仍可得到高质量的影像,但是全波段CCD照相系统价格非常昂贵。
(二)紫外观察照相的系统
紫外观察照相系统通过紫外倍增管技术,可增强拍摄对象的图像,并把紫外影像转换为可见影像。市场上主要有美国SIRCHIE公司sirchie紫外图像勘察照相系统、智海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的UVYNZH紫外观察照相系统、法国ATP公司UV VIEW-ER紫外图像照相系统等众多采用传统的照相方法照相系统,在紫外照相技术当中经常存在盲拍现象,而这种系统恰好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操作者通过紫外线增强管可直观地看到转换后的清晰图像,可见其在物证定位和紫外光配光角度的确认工作有着重要作用。
和传统的短波紫外线照相技术相比,目前紫外观察照相系统中的不足之处在于动态范围以及分辨率的问题,且紫外倍增管的分辨率限制了该系统最终获得的影像质量,所以为了得到良好质量的影像,利用紫外倍增管对被拍对象进行定位后进行直接拍摄的方法得到了广泛使用,既能避免盲拍的缺陷,又发挥了感光胶片中高分辨率的作用。
(三)普通的数码相机
目前普遍使用的数码相机的镜头是不可拆卸的普通镜头,普通数码相机不能够进行短波紫外线照相,因为镜头能够吸收强烈的短波紫外线,从理论上看,利用单反数码相机是可以进行长波紫外线的,但是在实际上,数码相机是否真正能够进行紫外线拍摄还与另一个因素相关,就是数码相机的CCD能够感应到紫外线,通过试验发现,目前很多数码相机都无法对长波紫外线进行拍摄,部分数码相机能够实现长波紫外线的拍摄,如KODAK和SONY等部分品牌。
三、紫外线照相数码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紫外线照相数码化的进程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而加快,其搜索和拍摄也会变得更加方便,在紫外线光照条件下能够自动调焦功能的照相系统将会方便其拍摄和勘察。目前在紫外线照相配光中几乎是照明的紫外光源,所以在进行配光时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设计出一款能够根据改变光照角度和范围的紫外光源,这样在拍摄物证时的配光会变得容易,同时得到高质量的拍摄效果。
紫外线照相数码化的基础就是紫外数码图像质量的提高,利用传统的紫外图像观察系统得到的图像质量并不好,难以满足实际勘查工作的要求,从理论上分析,建立在CCD技术上的紫外线照相可以称得上是紫外线照相数码化,这是紫外线数码化发展的方向,所以为了得到高质量的图像,应该在提高CCD分辨率和处理图像方面上多努力。
小型且实用的紫外线数码照相机在实际勘查工作中便于携带,拍摄物证时也能够满足相应的要求。此外,紫外线照相技术的普及也受到相机价格的影响,在我国基层的公安机关单位中,昂贵的紫外线数码照相设备是难以得到推广和应用的。
结论:综上所述,文章从紫外线照相技术着眼,对紫外线照相数码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其未来发展做出了相应的展望。目前紫外线照相系统存在着同质化现象,并没有技术性的突破和进展,基于CCD技术和紫外倍增管的基础上的不同紫外线照相产品的性能也是大同小异,所以为了满足勘察工作中的实际要求,要进一步完善紫外线照相系统,并不断推动紫外线照相技术数码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顿.红外线与紫外线数字摄影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广东公安科技,2010,12(02):27-32.
[2]房宽峻.中国数码喷墨印花设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纺织导报,2011,12(01):65-67.
[3]崔晓萌.数字印刷图像质量检测与质量控制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篇4
关键词:对外投资 特点 发展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开始了蓬勃的发展。本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包括了各种所有制结构、各种行业、各个地区和各种经营规模的企业,与国内目前投资体制改革相适应。各行各业都积极地跨出国门,加入到对外直接投资的队伍之中,并且有少数的中国跨国公司在国际跨国公司行列占有重要地位。在目前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中,我国仍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它们分为金融型、贸易型、工业型和窗口型四类。
(二)投资行业多样化
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涉及领域极为广泛,其中九成流向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租赁和商贸服务业302.8亿美元,同比增长47.9%,占44%;金融业86.3亿美元,同比下降1.1%,占12.5%;批发和零售业67.3亿美元,同比增长9.6%,占9.8%;采矿业57.1美元,同比下降57.2%,占8.3%,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6.6亿美元,同比增长173.8%,占8.2%,主要是水上运输业、其他运输服务业和航空运输业等投资;制造业46.6亿美元,同比增长108.2%,占6.8%,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投资。
(三)投资区域分布广
从投资区域上看,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重点区域由原先的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转向北美、西欧和亚太的一些发达国家及地区。截止2008年底,中国在海外投资最多的(按投资存量)15个国家和地区见表1-1。
表1-1 截止2008年底中国在海外投资最多(按投资存量)的15个国家和地区
排名 国家/地区 2008年投资流量(亿美元) 投资存量(亿美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中国香港
开曼群岛
英属维尔京群岛
澳大利亚
新加坡
南非
美国
俄罗斯联邦
中国澳门
哈萨克斯坦
巴基斯坦
加拿大
蒙古
韩国
德国 386.4
15.24
21.04
18.92
15.51
48.08
4.62
3.95
6.43
4.96
2.65
0.07
2.39
0.97
1.83 1158.45
203.27
104.77
33.55
33.35
30.48
23.9
18.38
15.61
14.02
13.28
12.68
8.96
8.5
8.45
小计 533.06 1687.65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年鉴(2009)》。
(四)投资规模扩大化
2003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增长率也保持较高水平。随着我国境外投资存量的进一步扩大,企业的投资行为将更为理性,一些以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也在对外投资中崭露头角。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方参与投资的大型项目也不断增加。
(五)投资方式多样化
90年代后期,得益于“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及“入世”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海外并购当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有的以现汇出资,有的以从国外获得贷款出资,有的以机器设备等实物出资,还有的则通过专利技术出资。从所有权结构看,采用合资方式的企业约占80%左右,独资的中国企业比较少。为了弥补国内资金短缺,我国企业除了通过资金和融资投入外还通过出售许可证、商标,以技术、设备、商品等入股来进行投资,投资形式多种多样。
二、 中国对外投资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行业选择更具针对性,将更多的投资于对产业结构调整有利的行业。
(二)投资方式将会变得多样化。
(三)主要投资发达国家,投资区域不断合理化。
(四)进一步优化对外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杨大楷.国际投资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2]陈秋敏.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思考[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6).
[3]徐菲.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8).
[4]陶薇.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7).
[5]陈秋敏.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思考[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6):1-4.
[6]范纯增.中国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地域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01(3):257-260,274.
篇5
关键词:自贸区 财务外包 应用的优势
2014年12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天津建立自贸区,主要涵盖3个功能区,天津港片区、天津机场片区以及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天津自贸区位于华北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毗邻北京,是“三北”地区对外贸易所必经的通道。自贸区的成立不仅可以促进自身发展,而且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如华东、东北地区)。而天津地区又是北方一个传统的经济发展中心,作为一个沿海城市,有着丰富的对外开放经验。因此自贸区在此建立有很好的基础。
财务会计外包:英文(Finance&Accounting Outsourcing),简称财务外包或会计外包,是指企业在自身的财务运营过程中,以外包的形式将某些财务相关的事项或流程交给相关的专业机构代为处理。目前,财务外包已向多元化发展,其主要服务包括初级服务,简单的记账和报税等;一些新兴服务也在悄然兴起,例如,专业的外包服务机构可以为财务核算以及会计信息处理提供相关的专业服务,企业就可以更好集中资源,发挥其财务的分析和决策作用。
一、有利于国家对整体战略的统一部署和协调发展
宏观上,天津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国家对整体战略的统一部署和协调发展,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自贸区的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将会不断发展,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区域间实现相互促进,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共同发展格局。有利于探索新时期新的模式,在这样美好的形势下,纷纷落户滨海新区的支柱产业,应抓住大好时机改变仅限于传统的财务外包形式。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财务外包:大都采用的是,发展较快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当今国际,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互联网又将全球信息联系到了一起,财务外包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也在不断扩展,现在已不局限于交易管理,还兼顾财务分析、风险管理等。近年来,财务外包的发展方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是单纯的业务分割,而是开始将各业务模块整合成整体,提供决策支持型的外包服务,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业务处理。并充分合理使用互联网技术为财务决策提供支持。
二、如何使财务外包进一步规范、合理的发展
国家提出打造京津冀协调发展,天津建设自贸区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培育天津全球化竞争中的新优势。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
再有,国家明确的提出:服务贸易是今后外贸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外贸的主要增长点,是衡量对外开放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服务外贸是扩大对外贸易的一个重点项目。各地政府也在大力发展财务外包服务,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政策,加大发展力度,为财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的政策环境。
自贸区的成立,将全面对财务外包产业发展提速、规模扩大、市场进一步拓展,呈现出良好发展优势:
(一)自然条件的优势
天津自贸区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并毗邻首都北京,为北方的一座重要的经济城市,更是一座国际化港口城市,是我国重要的贸易口岸,现代制造业与传统服务业共生,行政区与功能区并存,为财务外包的优势发展奠定基础。
(二)环境优势
自贸区占滨海新区九个功能区的一部分。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滨海新区。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企业,为财务外包行业的发展及提高,提供了雄厚的后备力量;
(三)经济发展优势
天津本身就是知名的老工业城市,经济实力雄厚,由于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十分良好,不断吸引外资投入,滨海新区内的国际知名企业也如雨后春笋。并且已经带动传统的财务外包形式,尽快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
(四)政策优势
政府应不断加强、加大行业的投资力度,制定灵活弹性的扶持政策;对财务外包产业提供指导和支持,不断完善财务外包产业的相关政策。积极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多渠道增加对财务外包产业的投入;在财政税收、出口补贴、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要给予服务机构更大的优惠。提升自贸区服务功能水平,为顺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传统优势产业进行优化提升和改造升级,从而吸引大影响力产业入住天津。这些大型产业纷纷在天津自贸区建厂。为京津冀经济圈和环渤海的经济发展提供帮助,从而为财务外包实施奠定基础。
(五)市场发展需求的优势
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在他们的产业结构中,服务贸易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我国要顺利过渡为发达国家,必然要加大发展服务贸易的比重。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经济结构、发展水平、特点,发展服务贸易是必然要求。我国要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不断升级,就必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财务外包的健康发展。
(六)更好的提供财务外包服务的优势
我国服务产业政策的调整及深化、服务贸易领域拓宽、吸引国外优势企业、服务业务类型也随之相对应发展,既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各种财务外包的项目需求,也给我们发展新型财务外包服务的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国际上知名的、具有影响力、十分强大优势、国际顶尖级会计事务所对财务外包提供服务,从而带动国内会计事务所调整服务及经营理念,财务外包服务不断的发展,使得类型不断的丰富,服务范围不断的扩张,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以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针对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发展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拓宽服务范围、改变业务上的限制及经营范围少的制约,更能着意于发展财务外包的服务。
(七)专业技术服务与网络IT技术支持的优势
财务的外包服务业务表现出良好的是: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揽专业服务。我国财务外包服务就目前看是以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税务师事务所,为主要的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多半是参加国家级的考试获得专业技术职称,保证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性。
当今是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时代:就目前社会,一切变革的核心推动力除了传统经济,网络与IT行业的发展也居功至伟,财务外包也受其影响。国家政策颁布建立自贸区,并对企业财务加大了监管和制约力度,使业界认识到财务外包的必要性。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提供、网络的支持,快捷和便利、周到的服务;更加为财务的外包提供了技术支持,财务外包要想成为CEO或者是CFO,必然要依托于网络和IT发展。外包的前提就是要可监控、可协调,网络为相关信息的传递、管理提供了平台。为我国企业、乃至外资企业更好的实施财务外包提供了重要条件,使财务外包可以高速有效进行,尽快赶上西方发达国家而努力。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价值成为企业所最求的目标,那么企业将财务外包就将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事情,企业的财务外包,不仅可以节约人员的聘用,更能降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成本,还可以提高财务的质量。
相关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以增强外包机构服务质量,随着自贸区的建立,区域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而会计服务示范基地的建立,必将使财务外包系统化、规模化,服务高度规范化,最终形成品牌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
企业财务管理实施财务外包既有必要的市场基础,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实施财务发展是必然趋势,也有着广阔的空间前景。
参考文献:
篇6
作者简介:伍虹儒(1976-),女,四川自贡人,博士,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技术经济管理。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技术行业正成为所有产业的核心,高技术上市企业作为该行业的载体,成为企业最具活力的部分。外资通过国际间接投资影响我国企业发展。选取财务会计指标,研究我国高技术上市企业外资长期效应。
关键词:高技术;企业;长期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001020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技术行业正成为所有产业的核心,高技术上市企业作为该行业的载体,成为企业最具活力的部分。在我国,高技术企业面临严重的资金缺口和融资困境,企业上市是解决资金困境的重要途径。外资通过国际间接投资影响我国企业发展。本文研究我国高技术上市企业外资长期效应,对我国高技术上市企业融资具有重大意义。
1 高技术上市企业范畴
本文结合股票市场行业的分类,将电子类,机械、设备、仪表类,石油、化学、塑胶、塑料,医药、生物制药;其他制造业,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类,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综合类称为高技术上市企业。
2 高技术企业和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高技术企业发展迅速。从2003年20796家发展成为2010年48472家,增加一倍多。营业收入从2004年起突破一万亿元,到2010年已突破五万亿元,且每年增长速度加快。净利润从2003年不足一千亿元增加到2010年2599亿元,增加三倍多。根据科技统计报告,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50461亿元,对制造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为10.7%,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实现11621亿元。从高技术各产业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达到5808亿元,占整个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例为50%。从五类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增幅看,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其余三个行业增幅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3 高技术上市企业概况
到2011年12月,按照高技术上市企业所属行业划分,电子类78家,机械、设备、仪表类261家,石油、化学、塑胶、塑料187家,医药、生物制药115家,其他制造业14家,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48家,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类16家,计算机应用服务业60家,综合类103家,共计882家。企业数超过200家的有机械、设备、仪表类。企业数超过100家的有机械、设备、仪表类,石油、化学、塑胶、塑料,医药、生物制药,综合类。企业数不到50家的有其他制造业,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类。在882家高技术上市企业中,电子类占比9%,机械、设备、仪表类占比9%,石油、化学、塑胶、塑料占比21%,医药、生物制药占比13%,其他制造业占比2%,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占比5%,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类占比2%,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占比7%,综合类占比12%。
4我国高技术企业外资长期效应研究
本文采用财务会计指标对我国高技术上市企业外资长期效应进行研究,讨论高技术上市企业各财务指标的长期变动。
4.1 选取指标和样本
本文选取的财务指标有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利润率。其中,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是最常用的两个赢利指标,每股收益是投资者最常关注的财务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与股东权益之比,是紧跟每股收益重要的财务指标。总资产利润率是税后净利润和总资产之比,该指标是企业财务业绩的综合反映。
本文选取外资组和非外资组作为样本。对于外资组,选取原则,第一外资股份在高技术上市企业中的股权占比在15%,且是前十大股东之一。第二在研究过程中外资股份稳定保持前十大股东地位,不能有剧烈波动。第三该外资股份是相对独立的,消除某些外资股份盲目追随行为。根据以上原则,本文选取10支股票。对于非外资组,选取原则,第一上市企业为高技术企业,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外资股份参与前十大股东,都是A股。第二在研究过程中,企业持续经营无巨大变革行为,股票无剧烈异常波动。根据以上原则,本文选取10支股票。本文研究时间为2007年6月(第三季度)到2011年9月(第四季度),共18个季度。
4.2外资组和非外资组每股收益比较
每股收益即EPS,又称每股税后利润和每股盈余,指税后利润和股本总数的比率。它是测定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能综合反映企业获利能力。该比率反映每股创造的税后利润,比率越高,显示创造利润越多。比较外资组和非外资组每股收益(图1~图3)看出:第一,两者发展趋势一致,都是波动式上升,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的周期为两个季度,波峰波谷之间的周期大概是一年。第二,在选取样本中,外资组最高每股收益超过非外资组,最低每股收益高于非外资组。从每股收益看,外资组优于非外资组。第三,从样本平均值看,外资组和非外资组波动趋势相同,但在每一个时间点外资组都高于非外资组。显然,从长期看,外资股份在促进上市企业获利能力上起一定积极作用,但这一作用并不显著,企业每股收益变动趋势仍以大盘变动为主导,外资股份起催化剂的作用。当每股收益上升时,是正催化作用,下降时是负催化作用。
4.3 外资组和非外资组净资产收益率比较
净资产收益率又称净值报酬率或股东权益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比例。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指标值越高,显示投资带来收益越高。净资产收益率能衡量企业对股东投入资本的利用效率。比较外资组和非外资组净资产收益率(图4~图6)看出:第一,两者在发展趋势上一致,都是波动式前进,波峰波谷之间的周期大概是一年。第二,在选取样本中,外资组最高每股收益超过非外资组,最低每股收益也高于非外资组,但这种优势不显著,只属于个别现象,缺乏普遍意义。第三,从选择样本平均值看,外资组和非外资组波动趋势相同,两者在最高值处各有千秋,外资组缺少优势。在最小值处,外资组显示显著优势,每一个波谷处外资组都高于非外资组。显然,从长期看,作为投资者,投资外资股份或非外资股份投资收益相差不大,外资股份不一定是获得高收益的优质股份,它的优势仅在于比较保险,当市场低靡时,它的最低收益仍高于其他类型的股票,这显示外资股份比较灵活,对股票市场具有调节剂的作用,对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也有一定调节作用。
4.4外资组和非外资组资产利润率比较
资产利润率又称投资盈利率、资产所得率和资产报酬率,是反映企业资产盈利能力的指标。资产利润率能促使企业改善生产经营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比较外资组和非外资组净资产收益率(图7~图9)看出:第一,两者在发展趋势上一致,都是波动式前进,波峰波谷之间的周期大概是一年。第二,在选取样本中,外资组变动较非外资组平缓,虽然最高值低于非外资组,但最低值却高于非外资组,整个变化没有非外资组剧烈。第三,从选择样本平均值看,在前5个季度,外资组占有优势,但在之后13个季度,外资组资产利润率显著低于非外资组。
5 结论和建议
比较外资组和非外资组每股收益看出,两者发展趋势一致,但外资组优于非外资组。从样本平均值看,外资组都高于非外资组。比较外资组和非外资组净资产收益率看出,两者在发展趋势上一致,都是波动式前进。从选择样本平均值看,作为投资者,选择投资外资股份或非外资股份投资收益相差不大,外资组的优势在于保险和灵活。比较外资组和非外资组资产利润率看出,两者在发展趋势上一致,都是波动式前进,外资组变动较非外资组平缓,外资组资产利润率显著低于非外资组。
参考文献
[1]特里芬.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7,101110.
[2]何国通,谢湘生.信息不对称与货币危机传染模型[J].商业研究,2005,(4): 46.
[3]吴有昌.现代货币危机理论及其启示[J].财贸经济,1999,(3):14.
[4]安德鲁·贝尔格,埃杜尔多·波伦斯廷等.预测国际收支危机早期预警系统的作用[R].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37.
[5]张颖.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喜与忧[J].荆州师专学报,2010,(1): 1011.
[6]刘艺欣.对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1,(6): 57.
[7]王国林.我国外汇储备适度状况定量分析[J].亚太经济,2011,(5): 15.
[8]吴丽华.我国适度外汇储备量的模型与外汇储备管理[J].厦门大学学报,2011,(4): 511.
篇7
关键词:国际投资;自由化;局限性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和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大幅扩张使得资本、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打破国界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着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经济一体化成为不可抵挡的潮流。投资领域的自由化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也通过国际投资法律不断趋于自由化的调整和转变表现出来。
一、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状况
国际直接投资作为生产资本国际流动的重要形式,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直接投资得以迅速发展,其速度已快于国际贸易。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公布的数据,国际直接投资在2000年达到13880亿美元,达到了创纪录的高水平。虽然从2001年到2004年分别下降到8176亿美元、7161亿美元、6326亿美元、6481亿美元,2006年又恢复到12000亿美元。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跨国公司纷纷破产倒闭或者撤回海外投资,国际直接投资又出现大幅度的下滑。国际直接投资规模呈现出大起大落的态势,考虑到经济发展规律和投资增长存在的周期波动的规律,从长远来看,国际直接投资在经济复苏后仍会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国际直接投资活动的不断发展为国际投资条约与协定日益增多提供了客观基础,同时也对国际投资协定内容的更新和规则的完善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出现了国际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规范化的趋势。
二、国际投资的自由化发展趋势和表现形式
为了从总体上把握国际直接投资自由化的发展趋势,我们首先从定义进行分析。所谓投资自由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减轻或者消除会导致市场扭曲的措施;第二、加强外国投资者享有的特定待遇标准;第三、加强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的监督机制。投资自由化旨在突破传统投资法的规定,消除对于投资的各种限制,并且在投资者及其投资之间实行非歧视性待遇,使投资成为全球性的活动。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起各国国际投资立法都呈现出减少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加强对外国投资保护的自由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投资准入方面,东道国享有外资准入管辖权,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允许或根据什么条件允许外国投资者进入本国投资,对一些准许外资进入的行业或部门,也有权施加种种履行要求。最近投资条约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美式双边投资条约(BIT)、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将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引入投资准入领域,要求外资在进入东道国前后都享有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这将极大削弱东道国对外国投资进入领域和进入条件的普遍审查权,使得外资在进入的程序、领域等方面享有极大的自由。这些多边条约的自由化准入规定,预示出发达国家今后在多边立法场合对准入问题可能采取的基本态度:力图将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推广适用于从准入前到准入后的各个阶段,并限制东道国履行要求方面的外资管辖权。
第二,对外资的保护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征收及其补偿上。发达国家通常主张对外资征收应根据国际法给予“充分、及时、有效”的补偿,即采用“赫尔三原则”,发展中国家坚持认为应该按照东道国国内法给予适当、合理补偿。但从1998年的研究表明,大多数BIT都使用“赫尔公式”,从ICSID和美国—伊朗仲裁庭的实践来看,几乎所有的案件都采用“充分”补偿或“全部”补偿标准。
第三,在投资争议解决的方法、安排上,最近投资条约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并呈现出扩大仲裁管辖权范围、削弱东道国管辖权的态势。国际投资争议中最复杂而且最难以解决的争议就是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争议。解决这类投资争议的主要途径是协商调解、东道国当地救济、外国法院诉讼、外交保护和国际仲裁。长期以来,在选择何种方法解决国际投资争议的问题上,两类国家存在着严重分歧:发达国家及其投资者倾向于选择外国法院诉讼、外交保护、国际仲裁等方法解决争议,而发展中国家一般倾向于选择本国当地救济或由发展中国家创设的仲裁机构解决投资争议。最近越来越多的BIT明确放弃了“当地救济”的要求,或规定一旦双方协商不成,外国投资者即可提起仲裁,或规定提起“当地救济”与否应由外国投资者决定。
最近投资条约采用仲裁方式呈现两大特点:一是仲裁提起需要双方同意。据对1985年以后缔结的BIT研究表明,绝大多数采取强制同意型条款,这极大削弱了东道国的管辖权。二是引入了选择性仲裁制度。越来越多的投资条约中规定了多种可供选择的仲裁途径,备选对象主要有ICSID仲裁体制、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体制、国际商会仲裁院仲裁体制以及其他特设仲裁体制。
三、中国双边投资条约的自由化发展及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对外投资条约实践,主要是与他国订立BITs。自1982年与瑞典签订第一个中外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以来,截止2005年年底,我国对外共签订了119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这些协定的签署,对促进我国和有关国家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早期签订的BIT,只能说还处于投资自由化的萌芽阶段。“中国的条约在用语上变化非常显著。条约实践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早期的条约以谨慎和不情愿丢弃传统保守观点为特征”。规定也较为简单,反映出来的自由化程度也较低。在随后签订的一系列BIT中,投资自由化的特征日趋明显。这可简单地概括为:BIT调整范围的扩大;各项待遇标准的到位;投资保护水平的提高;争端解决机制的更为有效;投资自由化力度的加强。目前我国所签定的中外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主要内容包括:定义条款,投资待遇,资本和收益的汇回,征收和国有化,争端解决等。从双边投资条约的某些主要条款的变化中可以发现,我国在对待自由化投资条款的立场上有所松动。在对外资实施国民待遇问题上,我国在准入阶段不实施国民待遇,在对外资的经营管理阶段,20世纪80年代对外签订的投资条约也没有真正确立国民待遇原则。近年来,我国在对外资经营方面的国民待遇问题上进行了调整,将给予外资经营的国民待遇作为我国外资政策的主要目标。
在投资争端解决方面,最近我国对外缔结的大多数BITs规定,可将争端交由东道国法院或国际仲裁管辖,不再坚持事先应寻求“东道国当地救济”的要求。
此外我国对外投资条约中关于外资保护,也与国际投资规则的自由化趋势保持一致,我国承诺除非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对外资实施国有化及征收。在国有化、征收的补偿标准上,中外协定中的有关规定也与发达国家坚持的赫尔公式(即“充分”、“及时”、“有效”)非常接近。
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发达国家作为全球投资自由化的鼓吹者和倡导者,对其发展演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投资自由化不仅是发达国家生产资本寻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要求消除阻碍其追逐全球利润的各种形式壁垒的外在表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参与投资自由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以下问题。
第一,投资自由化的内涵是减轻或消除市场扭曲影响,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但投资自由化政策不能与吸引和促进外资增长的政策等量齐观。就引资而言,在制定政策时应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实行逐步或渐进式的自由化政策,引进的目的在于发展本国经济,不能为追求或迎合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置本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于不顾,把引进外资作为发展经济的唯一推动因素对待。
第二,外国投资对东道国的消极影响。诚然,我国吸引外资的同时可以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政府税收,扩大就业规模,促进本国企业的竞争与效率的提高,开拓进入国际市场,增加产品出口的新途径等等,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利的影响。外国投资者的投资方向、经营策略往往与东道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一致,如果对其采取放任的态度,或疏于管理,也可能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如民族工业受损,环境受到污染,资源遭到破坏乃至经济命脉受到外国投资者的控制。如1994年墨西哥爆发的那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就是墨西哥对外国投资,特别是对美资在外资准入方面出现导向失误,以及全面取消对外资的业绩要求所至,以至引进外资非但没有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反而扩大了外贸逆差,使其最终爆发了金融危机。前车之鉴,后世之师,我们应对此予以高度关注。
第三,投资自由化政策应当与投资环境中的其他因素结合配套互动才能达到引资目的。外资进人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是否实施投资自由化的外资政策,更重要的取决于经济因素,诸如国内市场的大小、国内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运行状况的稳定性、政治普遍的安定、国内潜在市场的存在、基础设施的完善、法制健全与否等这些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一国的投资环境系统中的诸多因素。那种把外资法的自由化和投资自由政策的实施,认为是对吸引外资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
第四,我国应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在国际层面上建立或制定投资协议。在参与投资自由化过程中,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较为一致的利益,应注重在多边或区域性投资协议问题的协调行动,加强外资政策的统一立场,力争建立一个能被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认同的、统一的、透明的投资自由化标准和更公平的投资制度。同时避免利用投资自由化政策时的竞相攀比。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对世人的警示和教训,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投资自由化政策不应被当作一种相互竞争外资的工具加以使用。
参考文献:
[1]余劲松.论国际投资法的晚近发展[J].法学评论,1997(6).
[2]卢进勇,余劲松.国际投资条约与协定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资产重组趋势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以及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资产重组逐渐在我国兴起。资产重组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产的增值,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国内资产重组趋势分析
(一)资产重组增长进入平台期
1993年9月发生的宝安收购延中实业事件,开创了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先河。经过10余年的发展,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在思想理念、操作模式、监管体系以及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与整合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从发展趋势上看,到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数量的增长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平台时期。2004年,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数量更是首次出现负增长。
资产重组数量是指一年内有多少家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了转移。从短期趋势来看,经过1997年到2002年的快速发展,2003年、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数量的增长,已经进入平台发展的时期。
(二)外资资产重组在理性与规范中不断扩大
2003年,在我国对外资开放并购市场以及以产业并购为目的的诱因与驱动下,外资资产重组得到了直线式增长,增幅为500%。但到2004年,外资并购眼光似乎变得挑剔,既要选择业绩优良的,或者有潜在利益价值的企业,又要得到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合作,所以外资并购的“管涌”不堵自滞,2004年披露的上市公司的外资并购数量为10家,与2003年相比,上市公司披露的并购数量增长率为-37.5%。
从短期趋势来看,经过1997年到2002年的平稳发展,2003年、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外资资产重组数量在开放政策的刺激下有了快速的增长,但外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会更趋于理性化。而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希望寻找投资场所,转移生产力,使得全球产业能力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其主要会通过并购重组产业链削减成本,提高竞争力,这就为中国提供了机会。在外商对中国的投资中,并购重组只占其中的5%-10%,而在国际上并购重组在投资中所占比重一般为70%。并且目前我国实施鼓励外资并购的政策,既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产业开放的要求,同时又是国有经济自身结构调整、内部重组的内在需要。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方将围绕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积极推动外资并购。所以,可以预见,未来外资对我国企业的并购重组规模将会不断扩大。
(三)民营企业成为资产重组主体之一
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在国有企业发展步履维艰的时候,长期遭受压抑的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民营企业要获得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在改善内部管理的同时,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民营并购重组也将逐渐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中国并购市场上的主流力量。2002年,许多习惯于保持低调的民营企业家开始了通过并购重组来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步伐,2003年,就收购主体的性质而言,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收购上市公司的数量相差不多,相对而言,民营企业并购重组出现了大幅增长,很显然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受让国有股和参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整合的生力军。
在2003年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民营企业当之无愧地成为主角。从并购重组金额看,民营企业以97亿元遥遥领先国有企业的38.9亿元和外资的9.8亿元,占到了总并购重组金额的66%;从并购数量看,以68%的比例占据了绝对优势;从发展趋势来看,国家把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放在一起构成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从思想上、法律地位上大大提高了民营企业的身份,从而有利于其发展。民营企业通过新建方式进入某些行业仍有诸多障碍,而并购重组国企可以绕过障碍,实现低成本扩张、迅速进入某些行业。并且民营企业的经济实力也日益强大,许多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公司收购过程以及以后的整合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德隆系、复星系、东盛系等。我们可以预测,民营企业资产重组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并成为我国并购市场发展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
二、重庆市资产重组趋势分析
(一)集团整合成为主流
重庆不管是国营还是民营集团都有一个突出问题,既“小、碎、散”,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推进重庆市的集团整合。从2002年开始,重庆市国资委着手对全市国有企业进行大规模重组,其目标是组建十个资产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担当政府融资的重要平台。截至2004年10月底,重庆市相继重组了城市建设、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水务、地产、电力投资、水利投资、外贸集团、商贸集团、煤炭共十大国有建设性投资企业集团。其中,前集团的资产总额高达1000亿元,累计融资总额超过457亿元(其中2004年融资额224.4亿元),累计投资总额390多亿元(其中2004年投资额223.6亿元)。经过这些整合,2004年重庆新增了4个销售额超百亿的企业集团—重庆商社、电力集团、重钢、机电控股集团,加上原有的长安集团,当地一共拥有了5家百亿企业。十大企业集团的成立和壮大,不仅有效缓解了政府建设的资金缺口,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开发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通过市场行为推进了国企的改革发展,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由于十大企业集团实际上担当了政府融资的重要平台,重庆市政府从容不迫地推动了国有企业之间的破产和重组。要实现重庆市工业资产结构的调整,就必须大力推进集团整合,这将成为重庆市资产重组趋势的主流。
(二)政银合作主导国企重组逐渐展开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重庆市国有企业在经历“债转股”、政策性破产和剥离社会职能等扭亏解困措施之后,仍有270亿元的不良债务难以处置,由此带来的每年利息支出高达20多亿元。沉重的债务负担使银企关系出现了“死结”:一方面,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融资能力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降低自身的呆、坏账比例,拒绝对不良债务缠身的国有企业继续“输血”。
2004年3月,为了有效处置国有企业“债转股”和债务剥离后的巨额不良资产,重庆市创造性地成立了地方性资产管理公司—重庆渝富资产管理公司,隶属重庆市国资委,注册资本为十余亿元,经营定位为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的不良资产进行重组;推动各种企业资产重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帮助企业实现转制;实施战略性的收购投资。据重庆市国资委统计,2004年国有工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下降10%,消化了应提未提资金利息潜亏12亿元,盘活了抵押在银行的土地7790亩、房屋200万平方米和价值10亿元的机器设备等。与此同时,重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也从2003年底的18%降到2004年底的10%左右,使重庆成为西部金融资产质量最好的地区。然而政银合作是解开这个“死结”的重要突破口。政府作为谈判主体将银行的债权“打包”后再打折回购,“打包”处置对工商企业的不良债权,从而盘活资产,大大提高了处置国企不良资产的效率。这种政银主导国企进行债务重组的创新模式将会逐渐推广开来。
(三)资产重组的“重庆模式”不断演进
我们将重庆公司的资产重组称其为“重庆模式”,是因为在这些年的资产重组过程中,我们坚持把资本运作和资产重组工作作为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一项重要任务,推动重庆国有企业破产重组、改制重组和战略扩张重组齐头并进。重庆市政府近年来引导扶持重庆上市公司重组发展最明确的政策指向是把国民经济中的主流体系和优势资源与重庆上市公司的发展紧密结合,以上市公司带动整个地方经济发展,使重庆上市公司真正能够反映重庆整体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正是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根据重庆资本市场的特点,重庆市提出了资产重组的四种模式,即破产退出型、转制实现股权多元化型、扩张收购型、为现金流等目的优化资源配置型来推动企业资产重组。对业态趋同、资源相关的企业集团,实施了发展型重组。对实力不强、缺乏竞争力,难以做大做强的企业集团,实施了兼并式整合。这种“重庆模式”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来推进重庆企业的资产重组,进而实现重庆市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参考文献:
篇9
参考文献
[1]梁慧.基于云计算的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探讨[J].财经界,2015(14).
[2]刘兵.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新模式的探索[J].机电兵船档案,2015(2).
[3]杨雯.云计算环境下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5(10).
[4]李善贵.浅谈基于云计算的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J].中国总会计师,2015(2).
参考文献:
[1]曹钢.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及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7:395-396.
[2]刘清.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比较分析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04:260+258.
[3]杨瑞青.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及发展趋势[J].企业研究,2012,16:64+68.
[4]樊林堉,何世鼎.浅析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基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对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16:225-226.
【参考文献】
[1]张爱民.中国公办和民办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研究[J].新会计,2009(9):4-6.
[2]刘芳.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界限——基于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会计比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120.
[3]孙莹.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财务运作模式异同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2011(9):108-109.
[4]徐梅兰.美国公立和私立高校财务报告要求之比较[J].事业财会,2003(6):23-25.
参考文献:
[1]廖家生.管理会计:企业应对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工具[J].财务与会计,2015(01).
[2]智建成.分析企业财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3(09).
篇10
关键词:金融创新;问题;发展趋势;探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在对我国金融创新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金融创新的基本特征。
一、我国金融创新的基本特征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吸纳性强、前景广阔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吸纳性强
长期以来,我国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吸收外国成果,以更好的满足现实社会的创新需求。吸纳外国创新成果不仅可以降低创新成本,而且还可以节约创新时间,以快速适应需求。不过在吸纳的过程中,切忌照抄照搬,要严格按照自身实际进行。
2、 前景广阔
虽然目前我国金融创新还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尚不具备进行大规模金融创新的条件,但其发展前景还是相当广阔的,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可以说,金融创新工作的开展是必然的,必须从现在起,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为金融创新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我国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我国金融创新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其发展。归结起来,主要有金融创新主动性不够、金融电子化滞后以及金融创新人才缺乏等几个方面。
1、金融创新主动性不够
对于任何企业部门来说,创新就是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市场需求,采用多种手段提高自身产品等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金融机构的创新是被动的,很多创新活动和自身实际出现了脱节现象,这不利于金融创新的推进与快速发展。
2、 金融电子化滞后
这个方面主要是从金融工具角度来说明的。金融创新必须是全方位的创新,作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金融工具的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电子化、网络化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除此之外,大多数金融机构目前都还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3、金融创新人才缺乏
人才的缺乏是影响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金融创新人才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金融学校或学院的稀少、教师素质的普遍低下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不重视等表现得较为突出。
三、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
既然我国金融创新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那么其未来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拟从微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行业内部竞争的加剧、金融创新业务范围的扩大以及混业经营趋势的增强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微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
技术进步和应用的高速度使得金融创新也日益朝着虚拟的方向发展。微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金融创新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前提。在此基础上,金融创新不仅会在速度上取得较大跨越,而且在质量上也会获得较大发展。
2、 行业内部竞争的加剧
各个金融机构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肯定会有竞争。为了保持自身竞争优势,金融机构一般会积极推出各种创新业务,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要求,不仅国内的竞争是这样,与国外的竞争也是如此,这样一来,就能有效推动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
3、 金融创新业务范围的扩大
目前,我国金融创新的范围还只是局限于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几个方面,在以后的发展中,金融创新的业务范围将会不断扩大,覆盖金融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比如,资产证券化就是未来金融创新业务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推动我国银行业的改革,而且还可以有效改变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优化过于单一的手段。除此之外,在与国外市场竞争的同时,一些金融衍生工具,如外汇期贷、汇率期权、远期外汇交易等也会随着市场需求而出现。
4、 混业经营趋势的增强
目前,我国实行的仍然是分业经营体制,不过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介入以及国内垄断金融市场局面的打破,这种局面将会得到很大改变。比如,对于国内的一些金融机构来说,通过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其合作的方式将会进一步的深化;对于国外的一些外资金融机构而言,其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必须按照中国相关规定进行经营,而其设在本国的母公司则可以实现混业经营。这也是未来我国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结语:
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各个部门与行业必须共同努力,积极推进金融体制、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可以说,金融创新还是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用武之地的。本文从我国金融创新的基本特征、我国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可以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某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在具体论述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中要加以规避。(作者单位:广西新未来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郭雁,林凡.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分析与思考[J].决策与信息:下旬2009,10(2):15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