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营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经营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经营特点

篇1

网络经济的产生的条件,是技术经济背景与社会物质基础。首先,是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通信、计算机、信息资源支持的数字技术革命,形成了通讯网、计算机网、资源网这样一场网络革命,使其“三网合一”。这一场网络革命能不能产生网络经济,还要看经济发展状况的需要,它只是提供了可能性。其二,网络经济其内涵是信息社会经济。第一,在互联网基础上的资源分配、生产和消费为主的经济形式。第二,工业价值在经济增长中居中主导地位,而让位于后工业信息社会为主导的网络化经济活动。网络化出现推动了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我们正走入一个科技革命时代即信息技术革命,它加速并诞生了一个崭新的经济形态即网络经济。网络经济将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将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方向,推动着全球经济新时代的到来。引起了整个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网络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其经济形态是信息网络,发展态势终将是智能化信息网络,构成为重要的生产工具,也可以这样解读,网络经济是从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

网络经济有两个基本要素:经济行为主体的“集”和经济链的“集”。网络经济已经成为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把几个国家或区域联结在一起,网络经济是一种趋势经济。从产业发展层面看,人类经济发展和进步是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阶段性的,任何新经济形态出现都与产业结构的变动有直接联系,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取得主导地位是信息技术转化为生活生产的结果,也是网络经济形成的最大标志和核心的内容。具体来看,网络经济直接与电子商务紧密相关的网络产业。以网络服务为核心高新技术主导群已取代了传统产业群,成为市场规模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拉动范围广的前沿性支柱产业。

二、网络经济的特点

以往的传统经济相比新经济的网络经济,受信息网络特点的影响而形成的许多新特点:

(一)24小时全天运作的经济只能是网络经济

网络经济活动是不受时间条件所限制,它可以全天24小时在动转中,经济来往、信息传输可以在时间的跨度上更小的进行,经济活动更少受到时间的因素影响。

(二)网络经济是全球化经济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国家、消除了区域界限,网络使整个世界紧密相连,信息网络把全球变成了“地球村”,使区域间的距离变得无关紧要,网络的经济活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空间因素的制约,大大加快了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空前加强了。

(三)网络经济是直接"经济中间层次作用减弱的"结果

网络经济其组织结构薄平化,生产者与消费者是直接相联系,因为他们都是网络端点。中间关系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使产销直接见面,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四)网络经济是即时经济

现代网络是光速传输信息,使得网络经济成为速度型经济,网络经济是对市场变化高度灵敏的“即时经济”或者是“实时运行经济”,实时速度收集、应用大量信息和处理,竞争不再是过去,也已成为时间的竞争。

(五)边际效益递增性

在工业社会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边际效益递减是普遍规律,网络经济呈现出来的边际效益递增性特点:其一,网络经济边际成本递减;其二,网络经济累积增值性的特征。

三、网络经济的重要性及其对未来经济的影响

(一)发展网络经济的必要性

网络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它提供了一种将信息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的高效工具,它创造成了美国经济长达10年的高增长奇迹,为实现经济增长构筑起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营造了一种全球化经营环境。同时,在我国网络经济迅猛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优化了社会劳动就业结构。网络经济的价值不只在于它本身能够产生多少财富和利润,重要的是它所营造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使社会成员和所有产业创建一个新社会经济形态,让我们有可能实现财富迅速累积和跨越式的发展。

(二)网络经济对未来经济的影响

1.网络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互联网与高新技术产业及传统产业的结合,产业结构将向物质生产单位所占比重减少,知识服务单位所占比重增加的总趋势发展。网络产品与网络相关产品的迅速发展,电子信息产品的自身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网络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不断相结合将会出现许多新的前沿性的产品,如,医生可根据病人的不同病情将生物芯片植入病人身体的不同部位,然后医生在通过互联网实施监控病人的病情对其跟踪治疗,网络技术还可以和传统产业广泛结合,更快地促进我国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的过程。使更多的传统产业重新展现出新的生机。在各行各业中网络将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2.网络经济将缩短区域之间的差距。工业化过程“后发优势”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赶超发达国家,跨入了先进的国家行列的途径。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我国提出了五化并举,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另外还提出了工业化与信息融合战略,使落后地区不在走传统经济的老路而是依赖网络的发展模式。由于网络经济硬件设施要求不高只需引进优秀人才和一定的奖金,一个好观念和相当技术就可以形成“后来居上”。特别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目前已积累许多丰富的经验也积累一定量的人才,急需寻找出一条与当年沿海地区开发开放不同的新思路、新方式,使网络经济在我国“两个开发”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快地缩短区域之间的差距。

3.网络经济提速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从网络经济自身来看,它使经济活动具有世界性,真正做到了跨越了空间和时间,使交流互动方式变得更加便捷并不断扩大范围最后覆盖全球市场,实现了“跨国界经济”、“无国界经济”国民经济是24小时全天候的经济模式。为企业形象宣传、企业文化传播及开拓国际市场,搭建了一个较好的平台。

四、结束语

篇2

[关键词] 网络广告 广告市场 监管

随着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广告成为网络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然而,与成熟的美、欧广告市场相比,网络广告在中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客观分析我国网络广告存在的问题,完善网络广告的法制规制,加强市场监管具有现实意义。

一、网络广告的概念和特点

网络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运用专业的广告横幅、文本链接、多媒体等手段,推销自己的商品或介绍自己的服务,在互联网上登载或广告,并通过网络传递到互联网用户的一种高科技的宣传方式。与电视、广播、报纸、期刊等大众传播媒介的传统广告相比,网络广告具有显著特点或优势:

1.传播范围广。网络广告的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它通过国际互联把广告信息24小时不间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只要具备上网条件,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浏览、阅读。然而,传统广告却受地域的限制,传播范围有限;而且,在传播时间上也无法与网络广告相比拟。

2.成本低而效率高。传统广告从设计、制作到,经营者必须付出高昂的费用。广告后很难更改,即使可以更改,也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而在互连网上做广告成本低廉,且能按照实际需要随时变更广告内容。由于网络广告能以图、文、声、像等形式传递产品和服务的详细信息,因此,用户或消费者能在网上预订商品或服务,即时交易并结算。这会大大增强网络广告的实效。

3.针对性强。网络广告的受众者是最年轻、最具活力、受教育程度最高、购买力最强的消费群体。网络广告可以帮助广告主直接面对最有可能的潜在用户,并且在互连网上可通过权威公正的访客流量统计系统,精确统计出网络广告被多少个用户浏览过,以及这些用户查阅的时间和地域分布,从而有助于广告经营者正确评估广告效果,调整广告投放策略。

4.交互性强。交互性是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而是信息互动传播,即用户或消费者可以获取他们有用的广告信息,厂商或经营者也可以随时得到用户的反馈信息。

基于网络广告的特点,其在我国的发展有着巨大潜力,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网络广告存在的问题

1.目前网络广告还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状态。由于网络广告市场准入的管理缺乏规制,导致网络广告主、经营者、者的主体资格模糊,他们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网络广告的监管机关、审查机关和自律组织缺位。这种局面造成了我国目前网络广告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状态。其产生的直接后果是:有的网站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有的网站法律、法规禁止或限制的商品或服务的广告;有的网站在广告经营中存在着损害其他经营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些特殊商品的网络广告前未经有关部门审查;等等。

2.网络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值得质疑,其诚信度值得关注。网络广告是经营者推销商品或介绍服务的手段,其性质属于电子商务的范畴。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对网络广告的规制,导致网络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缺乏保障,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不实广告充斥网上,利用网络广告欺骗用户的行为时有发生;网络广告市场混乱,有的企业在互联网上开设网站后,利用网站进行虚假宣传;甚至有的经营者伪造企业名称,或者冒用其他企业名义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这些违法广告行为导致消费者对网络广告的厌烦心理,使网络广告的诚信度大大降低,严重阻碍了网络广告市场的健康发展。

3.违法网络广告的证据难以确定。一是由于互联网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使得如何界定违法网络广告行为发生地和确定管辖权,成为一大技术难题;二是由于网上电子文本可以任意修改,不留痕迹,且电子证据易丢失,导致对违法广告证据确定难、查处难;三是由于我国尚无专门对网络广告进行调整的法律法规,加之网络经营行为的特殊性,给广告监管机关依法监管带来困难;四是由于网络是虚拟的空间,违法广告经营者常常隐瞒其真实的经营地址和名称,导致广告监管机关查处违法者难,追究其法律责任更难。

违法网络广告严重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

三、解决网络广告问题的对策

1.尽快修改和完善我国广告法律法规,明确网络广告监管体制。针对目前网络广告宣传范围广、方便快捷、价格低、形式灵活,不受时间、地域、国界限制等特点,国家应对网络广告监管进行立法,尽快制定并出台网络广告管理法规,规范网络广告主、经营者、者的广告行为。当前,应结合实际需要对我国《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必要的修改,将网络广告纳入其调整的范围,并加强国际协作,实现网络广告的国际保护,建立和完善网络广告监管体制,由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和县级以上地方工商管理局在其管辖范围内对网络广告市场依法进行监督和管理,负责查处违法广告行为;由信息产业部下属的中国互连网协会对网络广告经营者、者的广告行为进行行业自律性监管。

篇3

网络会计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它是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对虚拟的网络交易进行交易确认,远程报表,财务核算等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无纸化会计的表现形式。其特点如下。

(1)网络会计能及时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网络会计具有实时跟踪的功能,可以动态跟踪企业所发生的业务变动,给予及时必要的披露,且加快核算速度。外部信息使用者要了解企业的最新发展规划及各项经济指标,可通过网上访问企业的主页,同时,企业管理者也可以随时获取本企业及相关企业的有关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及时作出正确预测及决策,从而减少其决策风险。

(2)网络会计能有针对性的获取会计信息。网络能为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及时交流创造了条件,在工作中,能简化操作过程,避免计算失误情况的发生。由于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人机对话,能改变以往会计信息使用者被动的接受统一格式局面,使信息的获取过程具有交互性。同时,使用者可根据需要获取相关会计信息,并对这些信息作进一步处理,使提供的信息规范、准确。

(3)网络会计能全面披露相关会计信息。网络会计的办公是在网上进行的,借助网上报告形式,扩大了会计报表及附注的信息内容,能及时的进行信息沟通,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的反映与控制各类交易的职能。网络技术可动态跟踪企业每一项变动,并予以必要揭示。由于它没有时间地域限制,企业内外信息使用者可以随时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样既降低了人工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且避免了失误。

(4)网络会计能使网络资源共享。网络资源指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共享。在网络环境下,在线数据库包括了网上所有企业的信息,企业可以借此科学地进行预测和决策。所以,会计信息资源能做到充分共享。首先是硬件共享,单机系统共享性差,当网络配有一台高性能服务器后,其他工作站配置要求可大幅降低,若干台普通工作站可在网上共享CPU的高速度,文件服务器大容量的内存、硬盘、光盘,网上高速优质的打印机、绘图仪等,硬件共享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能。其次是软件共享,网络会计打破单一的财务软件购买和使用方式,网上计算机可以节省购买软件费用、简化安装过程及软件的运行维护过程,从而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

(5)网络会计能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和操作成本。网络会计以无纸化为突出特点,在这一点上大大降低了操作成本。网络会计系统的电子化,使办公速度大大加快,提高了劳动效率,减少了企业人工成本。

2网络会计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会计主体假设是指假设会计所核算的是一个特定的企业或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也称会计实体、会计个体。会计信息系统在空间灵活的网络会计、变化频繁的会计主体中,只有明确会计核算的主体,才能将会计所要反映的对象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把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之间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才能划定会计工作所要处理的重点,并为确定特定企业所掌握经济资源和进行经济业务提供基础,也为规定有关记录和报表所涉及的范围提供依据。

(2)对会计期间假设的影响。会计期间是指会计工作中为进行结帐所确定的起始期间。会计期间的假设,是会计假设中的一个重要假设,是指为了在会计主体终止之前,能够及时向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提供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人为地按一定时间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地经营过程分割开来,形成一个合理的会计期间。会计分期假设本身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它存在的原因与会计管理职能直接相联系。网络会计技术的采用能在瞬间使一笔交易完成,由于企业经营存续的时间长短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如果网络公司解散,在续存时间很短的情况下,要人为地进行分割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并且也没有实际意义。

(3)对货币计量的假设影响。货币计量假设是指当会计为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时,是以采用币值稳定的货币来综合计量为前提的。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货币计量是会计系统产生所遵循的尺度约定。传统会计以货币作为计价尺度是以市场的存在为前提计量,这样就为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提供了依据。货币计量假设是为了满足人们将不同的资料加以汇总反映的需要,使人们能够根据货币计量来考察企业的实际情况。网络计价时代,由于许多资源是无法用货币计量的,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许多问题不能用货币简单计算。随着网络经济这样的新经济形态地出现,许多行业开辟了新兴会计领域,其中包括破产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和社会会计等等。这些行业需要创新的会计假设理论才能有更好发展空间。

(4)对持续经营的假设影响。持续经营假设,是指被审计单位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假定其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会继续下去,不拟也不必终止经营或破产清算,可以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它是在低风险要求环境下对会计时间加以限定,是指会计上假定企业持续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不会被清算或破产,反映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的和愿望,解决企业资产、收入、费用、利润等分配问题,许多会计基本原则都与持续经营假设相关联。在传统会计中,持续经营占有重要地位,而在网络环境会计中,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主体显得十分灵活,由于时间长短存在不确定性,传统会计在非持续经营条件下,适应清算会计,而在网络会计中使用清算会计还是建立新的会计系统方式是必须明确的,具有时间长短不一的特点。

3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假设的重新建立

(1)用相对的会计主体。网络上存在的临时组织来代替传统会计假设,使其成为开放性的主体假设。企业为了共同的利益结成的相互协作联合体可视为会计主体。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系统中对会计主体用经济相关联合体定义更为准确。

篇4

关键词:网络交易;消费者权益;消费者保护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216-02

1 网络交易的特点

(1)交易速度快。网络交易由于利用了迅捷的电子技术,与传统交易相比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追求速度化的今天,网络交易的这一特点必将受到消费者的广为欢迎。

(2)交易成本低。网络交易是一种新型的市场交易方式,通过网络,所有商品都可以在网上,无需再负担高额的广告促销费。同时还可以很好的实现“零库存”,什么时候卖出货,什么时间才进货,将交易成本降到最低。

(3)交易安全系数小。由于计算机互联网是一个人工虚拟的空间,因而其中充满了各种风险。同时由于网上经营者的宣传可能会夸大其词,对消费者进行引诱,使得消费者在一时冲动之下购买了自己并不需要或并不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因此与传统交易方式相比,网络交易安全令人担忧,消费者的权益保障令人担忧。

2 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呈现出的新问题

(1)信息真实完整问题。在网络交易中,由于消费者与商家都是在虚拟化的网络环境中进行交易,通过网络远距离订货、电子银行结算、配送公司送货上门来完成交易。一些不法经营者正是利用网络购物这一特点,以虚假不实的广告,诱使消费者购买质次价高的商品,或者收到货款后拖延发货,甚至进行诈骗。而消费者只能通过描述、图片等广告或宣传订立合同,这种在信息资源的占有上的劣势,使得消费者很容易受到误导甚至受到欺诈。

(2)交易安全问题。在网络交易中,侵害消费者安全权的形式主要体现在财产安全和隐私安全两个方面:

①消费者个人财产安全问题。网络交易中,消费者要通过网上支付方式完成交易,这就要求消费者必须拥有网络电子账户,从而将个人财产的安全权交给了网络,这同样也给网络黑客提供了侵入系统窃取消费者账户的可能性。

②消费者隐私安全问题。网络消费中,大量的私人信息和数据等被信息服务系统收集、储存、传输,消费者的隐私权不可避免受到威胁。

(3)全面适当履行问题。网络消费合同不适当履行的行为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延迟履行。网络购物的物流配送缓慢是很普遍的事情,出于某些原因,经营者向消费者承诺的交货日期难以兑现。

②暇疵履行。网络消费者在认购商品并发出货款后,经常出现实际交付商品的种类、数量、质量等与购买时不一致的情况。

③售后服务无法保证。网络交易的最大特点就是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虽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经营者承担“包修、包换、包退”的义务,但因为跨地域交易、经营者真实身份难以认定等因素,消费者很难实现其享受售后服务的权利。

(4)公平交易问题。与经营者相比,消费者在交易中常常处于弱者地位,以致交易的公平性难以实现。对于网络交易而言,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实现出现了新的变化:

①格式合同。格式合同保证了网络交易的速度和效率,因此对于网上消费有着特别的意义,但是由于格式条款由商家预先拟订,订立合同时未与消费者进行协商,消费者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

②售后问题。在实际交易中,退换货不利于消费者的情形屡见不鲜,首先是寻找网上经营者困难很大,网上经营者经常会有意无意地隐瞒自己的真实地址;其次是网上经营者很容易否认自己的责任;再次是退换货的费用由谁来承担等等,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研究解决。

3 建立和完善我国网络交易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和完善网络交易信息披露规则

(1) 经营者信息。经营者信息主要指经营者自身的名称、地址等身份信息,立法应明确要求网络交易的经营者有义务至少披露如下信息:经营者的身份;经营场所;经营者的执行主管和法定代表人;经营者的登记注册地和登记号或许可证号等。

(2)商品或服务信息。披露的商品或服务信息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生产者、产地;生产日期、有效期;价格、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检验合格证明、质量证明;使用说明书、售后服务;对可能危及人身或财产安全的商品或服务,特别加以说明等事项。

(3)交易条件信息。网络交易所有的程序都是网站经营者设计好的,交易大都属于非谈判交易,交易条件也是由网络经营者确定,消费者几乎没有权利进行选择,我国现行法没有涉及交易条件信息披露问题。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法律应当明确规定经营者有义务披露真实的、完全的交易信息,向消费者提供清晰的、全面的交易条件。

3.2 加强网上交易的行政管理

加大对网上经营者主体资格的审查力度,明确网络消费法律关系的主体范围以及各种主体的权利义务,尤其是准确界定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概念及其权利义务。由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联合介入,实现分区管理,从而防止网络经营者跨区登记,逃避监管。行业协会、认证系统、金融系统和工商管理部门等通力合作,在网络社会中尽快建立个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经营者信用保障机制以及网络支付安全系统三大安全保障体系,让消费者知悉真情权的保护建立在完善的信用体系基础上。

3.3 确立网络交易消费合同履行的特别规则

确立履行期限制规则。履行期限制是一项规范合同履行过程的消费者保护规则。对网络交易的经营者履行合同规定了法定最长履行期限,如:经营者必须在30天内履行合同,30天自消费者向经营者发出订单起算。不管什么原因,只要经营者未能在规定的日期内履行合同,必须尽可能快地通知消费者并返还所涉款项,通知和返还的期限是在履行期满后的30天。当然,在当事人另有约定时可以不适用这些期限,在法定履行期内未履行视为合同未成立。根据该规则,在履行期限内没有履行的合同被视为自始没有订立,消费者可以以合同未成立为由要求恢复原状的救济。

3.4 加强对网络交易格式合同的规制

(1) 对在线格式合同提示条款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提示,该“提示”应使相对人知道它是合同条款。提示注意的方法应使消费者知道条款的存在,提示注意的程度应以客观合理性为准,即能使一个具有正常注意能力的普通人产生注意等等。

(2) 对免责条款的合法性审查。不合理的格式条款,有可能因为格式条款接受方“同意”而具有约束力,其条件是必须合理提请相对人注意这些条款。但是,判断当事人是否注意或知晓这些条款不是一个主观判断,而是一个客观判断。因此,法律还应当建立一种对不合理条款的审查机制,以公权力裁决的方式来排除不合理条款的适用。

(3) 对网络格式合同解释的约束。格式条款是由当事人一方拟定,非由双方当事人合意而成,一般合同双方当事人利益兼顾一点在格式条款中即已丧失。因此,为保护相对人的利益,维护契约正义,在解释上有疑义时,应当作出有利于相对人的解释。

社会的进步促使了网络的发展,网络的发展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而我国对于网络交易的法律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保障。所以我国应在尽量不影响法律完整性及不造成国家法律体系混乱的前提下,尽快推出关于网络交易及网络的完整性法律或法律性法规,以实现我国网络经济的快速腾飞。

篇5

关键词:茶叶企业;网络营销;管理策略;经营理念;体系优化

在社会大众日益注重健康养生的大背景下,其实际上,就为整个茶叶企业的经营发展提出了较高要求,社会大众自身的理念思维变化对整个茶叶企业的具体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同时,如何更好地去利用网络这一途径实现自身发展,这对于整个茶叶企业的经营来说,不仅仅是发展上的重要机遇,更是亟待融入的重要内容。

1当前茶叶企业网络营销管理活动开展的具体背景认知

当然,影响茶叶企业具体经营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客观上的经营理念外,还有与社会大众自身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等等,这些因素的具体存在,不仅影响了茶叶产品市场的发展机制,同时更重要的是,其需要茶叶企业自身根据具体的市场需要调整具体的茶叶产品营销机制和产品经营体系。当然,对于茶叶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而言,多数茶叶企业属于中小规模的茶叶企业,所以无论是其具体的经营理念,还是相应的经营策略、方案,乃至具体的经营体系等等,都相对落后。就目前茶叶企业的营销模式和具体途径看,其中面临的挑战在于主观欠缺与客观不足两个具体视角。首先,从内部主观上看,我国多数茶叶企业的经营状况,尤其是茶叶企业的经营成熟度看,多数茶叶企业规模较小,加上其更多是从小型作坊等转化而来的,因此,多数茶叶企业实际上并不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和经营理念。实际上,当前多数茶叶企业的经营不足,还表现在由于这些茶叶企业处于相对较为落后的状态之中,因此,其具体经营过程中,很难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来具体经营整个茶叶企业。客观来看,茶叶企业的整体运行过程中,其作为产品导向型企业,整个茶叶企业自身产品的营销活动直接决定和影响茶叶企业的经营效益。但是对整个茶叶企业的营销渠道和途径看,其更多依赖的是传统的门面营销,当然,此时,茶叶企业的生产与营销之间关联性并不是很大,所以很多茶叶企业仍然是传统的经营管理体系,尤其是很多茶叶企业仍然是传统的理念状态,缺乏现代化的经营思维与价值理念。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电商模式日益成熟的今天,无茶叶企业想要实现自身良好发展,就必须充分注重立足互联网电商这一时代背景,通过具体的价值理念融入和经营体系的优化,从而实现整个茶叶企业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事实上,目前多数茶叶企业仍然处于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状态之中,很多茶叶企业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这对于当前整个茶叶产业的发展要求而言,极其落后。因此,在互联网电商在茶叶产品营销过程中的比重不断提升的今天,茶叶企业只有完善探究网络营销的应用途径和相应的渠道,从而才能实现整个茶叶企业管理发展的时代化发展的最佳效果。事实上,当前茶叶企业之所以要进行优化创新和系统化管理,其还在于整个时展要求和企业管理的多层次化需要。具体而言,当前在茶叶企业网络营销管理活动实施过程中,其面临的环境主要表现为:从客观方面看,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茶叶企业的整体经营成本不断提升,尤其是涉及茶叶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多个要素,尤其是生产性经营要素等等,都实现了系统化革新,而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多数中小规模的茶叶企业发展来说,只有做好自身成本的必要管控,才有可能不被当前整个市场所淘汰。因此,这就需要茶叶企业结合自身特点,构建新型、完善的管理机制就成为当前茶叶企业经营发展时,所不可缺失的重要要素和价值要求。因此,在当前整个时展的诉求中,茶叶企业管理理念如何进行有效优化和具体完善,尤其是融合将现代企业制度全面、系统化融入其中,实际上就成为目前茶叶企业经营创新和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重要要求。而互联网技术作为时代赋予的全新要素,做好网络资源的有效嫁接,就成为当前茶叶企业在经营创新过程中,所需要注重融入和借鉴的内容。

2茶叶企业做好网络营销管理活动的必要性认知

当然,从消费者自身的购买习惯以及市场消费主体的不断变化看,互联网电商消费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为目前青年消费者的主要购买途径,经过相关数据调查统计表明,仅天猫和京东上的所销售的茶叶总量和具体金额,已经达到整个茶叶产品营销活动中的一半以上。尤其是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应用日益成熟,加上青年消费者在整个茶叶购买活动中的影响力日益突出,其迫切要求茶叶企业提升自身经营理念,重塑经营结构,同时也需要茶叶企业积极结合互联网电商的购买习惯,对当前所正在具体应用的资源技术进行全面优化和系统化创新,并且制定完善的电商营销渠道和策略,就发展成为当前整个茶叶企业运行过程中所不能忽略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同时,应该从当前茶叶企业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整个茶叶产业营销活动的发展趋势看,利用新技术、制定新方案、完善新途径已经成为目前任何茶叶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忽略或者脱离的重要因素。当然,结合当前茶叶产业经营贸易中,国外贸易在整个茶叶产品营销活动中所占的份额日益突出,因此,茶叶企业必须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视角来具体看待和认知自身建设。当然,只有认识到竞争的紧迫性,以及整个具体竞争过程中,网络营销的价值作用,才能更好的参与到市场竞争过程之中。可以说,当前的时代特性决定了茶叶企业自身想要实现更好发展,其既要充分利用好社会大众成熟及热情的饮茶需要,同时也要具体合理的认知自身经营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通过合理应用网络营销这一途径和策略,从而实现茶叶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理想效果。而如何做好茶叶企业网络营销管理工作,这就值得我们去深度分析,当然,在茶叶企业具体开展网络营销管理工作时,其具体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营销途径和方法,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认识到网络营销活动开展的价值及作用的同时,探究其他合适的元素机制应用其中,从而实现茶叶企业网络营销管理策略的最佳应用。

3互联网经济背景下茶叶企业做好网络营销管理活动的实施策略

当前茶叶企业在具体推动网络营销管理机制建设,并且完善使用相关策略时,我们必须明白,要想实现该机制的最佳应用,其主要需要:首先,茶叶企业必须明白网络营销管理活动对企业自身发展的价值作用,提高必要的思想认知,特别是茶叶企业要在弄清网络营销管理活动所包含的各项资源要素的基础前提下,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网络管理机制。实际上,对于多数茶叶企业来说,其对网络营销管理活动的实施价值,以及实施策略和方法、注意事项等等认知都相对较为欠缺,这不仅影响了我们对整个整个网络营销管理活动的价值认知,同时更是影响了现阶段茶叶企业的经营发展与管理提升。因此,在茶叶企业网络营销管理策略制定与应用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借鉴其他产业的网络营销途径,通过有效借鉴和完善管理,构造最佳策略应用。其次,我们要认识到做好网络营销管理,必须对茶叶产品网络营销活动的实施特点以及具体的实施需要进行全面解析。网络时代,最大的形式和特点就是快速,尤其是要结合整个市场形式,快速做出反应。所以,茶叶企业在进行茶叶产品的整体营销过程中,必须结合网络营销活动的特点与实施状况进行合理分析,从而确保茶叶产业网络营销活动实现最佳效果。因此,茶叶企业必须树立合理完善的市场营销理念,并且及时作出调整,从而实现整个茶叶企业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此外,对于当前茶叶企业网络营销管理机制建设而言,也应该认识到互联网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和途径,其中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网络营销途径,同时也要具体结合这一营销模式,构建与之相关的设计体系和具体的支付模式、乃至文化理念融入和应用等等。在整个茶叶企业网络营销管理活动实施过程中,必须认识到网络营销只是其茶叶产品营销的一种途径,因此,想要真正完成整个营销活动,还需要充分注重考虑线上支付,以及线下物流、运输等等各种相关要素。可以说,做好茶叶企业网络营销管理活动,其效果将是整体性的。而从当前整个茶叶产业的互联网营销活动开展状况看,其想要实现理想的营销效果,其需要充分注重将经营理念的完善融入与全面表达,特别是对于当前整个茶叶产品的丰富性与全面性看,只有茶叶企业做好茶叶产品的外在包装设计,并且将必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应用其中,赋予整个茶叶产品相应的文化内涵和整体造型,从而才有可能实现整个设计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在当前社会大众挑选具体的茶叶产品时,其更多依赖的是互联网,以及具体的手机智能终端等等,因此,良好的茶叶产品展现状况,直接决定了消费者自身的具体消费行为。

4结语

对于整个茶叶企业的网络营销管理活动开展与实施而言,其必须注重利用现代广告元素和经营途径,进行具体而完善的网络营销活动,同时也要结合当前消费者自身的选购行为,来设置与茶叶产品相关的终端平台,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整个茶叶企业经营过程中,移动平台这一新途径在茶叶产品营销过程中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因此,茶叶企业必须结合这一营销活动的具体要求,通过分析网络营销管理活动的实施要求,从而满足茶叶产品的全面营销。

参考文献

[1]吴佳新.媒介融合背景下广告营销新策略探究[J].台湾农业探索,2013,(18):139-141.

[2]黄清河.数据化环境下电视广告营销模式探究———媒体视频内容品牌植入研究[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4,(13):141-143.

[3]李儒俊.我国茶叶电子商务市场现状分析及营销模式研究[J].茶叶通讯,2015,(05):152-153.

篇6

[关键词] 电子商务 消费者 信息权 法律保护

一、对电子商务消费者信息权法律保护的原因分析

1.对电子商务消费者信息权法律保护的理论原因分析。消费者信息权是指消费者基于合理信赖的消费,依法享有的获得全面、及时、真实信息的权利。在民商法领域中消费者与经营者都被视为处于平等地位,一般不考虑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强弱关系,以形式上的平等导致实质上的不平等。经济法将市场主体假设为不平等的经济人,偏重对市场弱势方的保护,从而以形式上的不平等来实现实质上的平等。在电子商务中,因网络的虚拟化使信息不对称性更为严重,要消除非对称信息状态下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必然要求信息权的充分行使,而能够采取的法律手段就是消费者信息权的设定。

2.对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信息权法律保护的现实原因分析。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环节增多,新型商品越来越多,消费者的信息权也面临更多威胁。特别是在电子商务中,一方面,消费者不能直接接触所要购买的商品,其消费依赖于经营者提供的信息;另一方面,经营者可能不披露或不真实披露其商品和服务的信息。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电子商务中侵害消费者信息权的现象比传统商业模式更为严重。同时,由于网络具有传输速度快、影响面广、监管难度大等特点,消费者在普通消费关系中存在的“畏讼性”,在电子商务中由于举证困难而显得更加突出。因此,消费者信息权的设定在现实中必不可少。

二、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信息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1.网络消费欺诈问题。网络消费欺诈是指经营者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网络上实施的利用虚假的商品和服务信息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消费者财物的行为。由于电子商务是通过虚拟的网络来完成,消费者和经营者的非谋面性,使得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了解仅仅是一种虚化和片面的了解,容易滋生网上欺诈行为。同时网络经营者对其身份信息披露不全或虚假,消费者很难认证其真实身份。而且在电子商务中,销售者无告知销售动机的义务,消费者仅凭传统经验和习惯对其销售动机进行主观判断,更易遭受网络消费欺诈。

2.网络虚假广告问题。网络虚假广告是指经营者为达到引诱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目的而的关于其商品或服务的不真实的信息内容。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商家可通过匿名方式躲避调查,并利用网络监管难度大、隐蔽性强、传播快、易的特点大量虚假广告,侵犯消费者的信息权。当广告传播真实情况时,它能完成一种信息功能,网络广告是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的主要依据,消费者很难判别广告信息的真实性,使消费者的信息权难以得到保障。

3.网络经营者的商誉问题。商誉是指企业所独有的可在未来带来超额收益的无形资产。目前中国的社会化信用体系很不健全,信用心理不成熟,交易行为缺乏必要的自律和严厉的社会监督,商业机构损害商誉价值的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电子商务中,网络经营者的隐蔽性和非确定性,无法显示其真实的商誉价值,而目前又缺乏完善的针对网络经营者的商誉评价制度,使得网络经营者将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作为行为准则,不遵循诚信的商业准则,严重侵害消费者的信息权。

4.消费者求偿权难以实现问题。消费者的求偿权是法律赋予消费者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或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后,其权利遭受损害时享有的一种救济权。当消费者信息权遭受侵害后,首先需要网络服务者提供经营者的详细信息资料,但他们常以商业秘密为由予以拒绝,从而使消费者因无法得知经营者的真实身份而不能救济。同时,即使消费者最终获悉了经营者的真实身份,但由于经营者并无与之相适应的赔偿能力,或者所处地区较远而无法救济。过高的诉讼成本、举证的困难性、消费者的弱势以及网络纠纷法律适用的不确定也导致消费者的求偿权难以实现。

三、我国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信息权保护的法律完善

1.确立网络经营者向社会公开在线信息的义务。(1)网络经营者对其个体信息的披露义务,网络经营者一方面要披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注册资本等有关重要营业信息;另一方面还要披露自己的住所、电子联系方法等能够快捷方便交流的方式,以便消费者了解经营者,确保信息畅通。(2)网络经营者对商品或服务内容信息的披露义务,即应提供有关商品或服务内容信息的书面确认书,以便消费者了解其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作出符合自己真实意愿的消费选择。(3)确立网络经营者不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律责任,即法律禁止经营者从事虚假陈述等欺诈消费者的败德行为,并明确规定网络经营者不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相应法律责任。

2.加大政府监管力度。(1)加强对经营者身份的审核与公布。管理部门应该定期巡查网络经营者的身份,对非法经营者予以处罚或取缔,并公布合法经营者的身份,以保障消费者的信息权。(2)加强对网络经营者信息披露义务的监管。网络交易的非谋面性使消费者对网络经营者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多有质疑,这使负有维护公共交易安全义务的工商行政机关的监管显得更为重要。(3)加强网络虚假广告的监管。对网络广告实行抽查和举报有奖制度。针对网络虚假广告等不正当引诱方式制订特殊的法律规则,确立合理的认证规则规范网络广告,减少网络消费欺诈。

3.建立网络经营者的商誉评价制度。在电子商务虚拟空间中进行网络交易,有着较高的风险性,建立完善的电子商业机构商誉评价制度,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信息权。

4.完善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求偿权。对消费者信息权的保护除了事前保障,更应注重事后救济。应建立专门的网络交易消费争端解决机制,成立全国统一的网上投诉中心受理网络消费者投诉,并根据有关信息将案件移交给被投诉企业所在地主管部门,由其代表消费者行使求偿权,最后将处理结果通过投诉中心反馈给消费者,从而使消费者能得到迅速方便的救济。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网络贷款 家庭农场融资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金融和家庭农场的内涵

互联网金融是指金融机构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App等互联网工具,可以实现投资、支付、信息中介和资金融通等业务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网银、宝宝军团,后续P2P、移动支付等也都是互联网金融的产物。P2P是英文“Peer-to-Peer”的缩写,意即个人对个人,又称互联网金融点对点网络借款,是一种借助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借贷平台,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并借贷给有资金需求的人群,而P2P平台从中赚取一定利息差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P2P还有一种更广泛的概念,泛指互联网金融,即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的相关理财行为、金融服务。简单说互联网金融是大概念,而P2P是其中的组成部分。这里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是为不易从银行取得融资的部分小微企业主或者个人等提供一条民间的渠道进行融资,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投资门槛低、风险较低,然而收益比银行存款高的投资渠道。

家庭农场,这里是指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收入,农业经营单位的家庭成员的劳动力。在研究中,家庭农场一般具有四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以家庭劳动力为主。为他人劳动的农业和自己劳动的农业具有不同的结果,家庭农场区别于工商资本农场的雇工农业。第二个特征是要具有一定规模,而规模上限为在现有基础下,家庭成员生产能力所产生的最大经营规模,而规模下限是保障农户生活消费的最低规模,以区别于小农户。第三个特征是家庭农场注册,家庭农场型的农业企业要进行工商注册,便于识别和设立专门的政策支持,同时方便政府的管理。第四个特征是具有稳定性。稳定性决定农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经验与技术的积累。家庭农场稳定性是必然要求的,要包括生产、规划、融资、农场继承和品牌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以区别于兼业农民和各种承包的短期行为。

家庭农场最大特点就在于可以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现代农业组织的发展,不仅仅保存着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要求和农户经营农业的优势,还战胜了小农户生产的弊端,而这特点也是家庭农场的优势所在。除此之外,家庭农场新模式的优势还体现在: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减少耕地闲置,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吸收部分劳动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稳定性和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等。

当前,对P2P网络借贷与家庭农场融资难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互联网金融(或P2P网络借贷)和家庭农场融资两个领域的单独研究,将二者结合起来的问题研究还尚少。

传统信贷制度与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不相适应

由于家庭农场模式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有显著优势的同时,仍存在限制性因素。如土地规模细碎化导致家庭农场土地流转集聚难、农业技术支持不足和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低等,其中较为显著的障碍是资金不足、融资困难。从传统信贷的角度看,现存信贷制度对家庭农场融资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第一,传统信贷不适应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一是传统信贷不能满足家庭农场的经营特性对资金需求比较高的要求。家庭农场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不同于以往的普通农户,在生产经营环节上对资金的需求更高。但是,家庭农场企业不得不面对农业先天劣势、有效抵押资产不足、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因传统信贷准入门槛高,家庭农场的经营特性难以满足银行信贷资质认证的较高要求,这些困难都成为家庭农场在融资环节面临困境的直接原因。二是传统信贷不能满足家庭农场较大规模的融资需求和较长时间的融资期限。家庭农场一般属于集约化经营,需要一定规模的土地流转,具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同时需要先进设备的购置费、承担较多土地流转费,因此具有一定规模的金融需求,以及需要较长的融资期限。另外,家庭农场农业季节性劣势、农产品销售劣势等因素,都使得家庭农场融资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是高风险项目,并不符合传统信贷业务严格的风险控制要求,家庭农场融资也因此被排斥。而对于有足够资质完成银行信贷资质认证的家庭农场而言,能够缓解其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但就现有融资配套体系而言,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其需求。这体现为融资渠道过于狭窄,金融产品匹配度低,农业保险制度不够完善等,这就需要一条适应家庭农场的民间融资渠道。

第二,现存信贷不适合家庭农场,需要找到没有抵押物的信贷。根据贷款用途进行划分,我国现在的传统信贷业务主要有: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工业贷款、农业贷款、商业贷款和消费贷款等种类。现主要介绍两种常用的现存信贷:第一种是流动资金贷款,这是一种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可以正常进行,满足需求者在经营过程中的短期资金需求而发放的贷款。由于流动资金贷款具有贷款期限短、周转性较强的特点,并不适合家庭农场这种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企业申贷。第二种是固定资产贷款,主要用于固定资产项目的建设、购置、改造及其相应配套设施建设的中长期本外币贷款,是银行为解决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资金需求而发放的贷款。固定资产贷款这种业务看起来符合家庭农场融资的需求,但是,固定资产贷款的申请条件要求是比较高的。而家庭农场企业,由于从事的是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约束、市场变动影响较大。所以对于银行来说,给家庭农场贷款风险是很高的,而且家庭农场企业并没有高价值的抵押。目前现汇贷款和票据贴现可以满足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需求,比如,满足客户外汇资金融资需求,企业流动资金方面的需求等,但对于家庭农场企业来说并不太适合,家庭农场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国内进行,所以一般不考虑这种贷款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信贷不适应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需要寻找一种适应家庭农场的民间融资渠道;现存信贷不适合家庭农场,需要找到没有抵押物的信贷。而P2P网络信贷模式因与家庭农场的经营较为契合,能够较大程度满足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从而为家庭农场的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P2P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具有灵活、便捷、借贷门槛低等特点,能够解决家庭农场短期融资问题和实现无抵押借贷

P2P网络借贷的特点较大程度满足家庭农场融资需求,能够缓解家庭农场无抵押贷款和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P2P指在网上实现借贷,借入者和借出者均可利用这个网络平台实现借贷的“在线交易”。这是一种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小额度的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的人群或小微企业的一种商业模型。它能很好地体现提高社会闲散资金利用率、发展个人信用体系或发展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和满足个人或小微企业资金需求这三方面的社会价值。P2P网络借贷双方可以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实现借贷,而且一般额度都不高,无抵押,完全是一种信用借贷,这与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达成共识。同时,由于家庭农场经营一般是由零散农户集合而成,它在组织结构上具有集合性的同时又具有零散性,这种家庭农场的模式正与P2P网络借贷的便利性、灵活性的特点较为契合,因此,P2P网络借贷可以较大程度满足家庭农场融资需求。

家庭农场可以通过P2P网络借贷来满足融资需求,实现无抵押的举措,但是家庭农场要想更好地融入P2P网络借贷模式,还需要依靠以下措施来解决无抵押贷款和网络贷款融资的问题:首先,网络借贷存在较高风险,网络金融平台很多,企业必须要客观考察,多方比较,选择实力雄厚,安全保障较多的网络借贷平台;其次,家庭农场具有集合性,规模不一,所以要根据企业自身的规模和具体情况来整体规划融资方案;再次,通过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来进行借款额度的限制。国内主流的网络借贷平台大都采用这样的操作模式,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比如利用房子、车子等物品进行评估;最后,网络交易的虚拟性容易产生欠款不还和欺诈的违约纠纷,导致借贷双方无法认证彼此的资信状况,作为合作家庭农场企业来说,必须制定好以便规范管理的一套完备规则。

互联网金融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家庭农场经营者也需提高对P2P平台的识别力

一方面,需要考虑P2P网络借贷在家庭农场中应用时存在的风险,确保家庭农场无抵押贷款和融资正常进行。农业生产容易受外界影响,容易产生季节性波动。所以,作为家庭农场要考虑风险保障,对企业自身的资金链运作,要尽量降低风险,做好财政预算和应对策略。一方面,对于家庭农场企业来说,如果还没有完全偿付到期的还款,要对借款人产生逾期罚息以及逾期管理费。然而违约后违约金额还是有一定的收回率,并不等于完全损失,同时还要承担信用降低的风险。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的大量放贷人信息中可能存在擅自从事金融活动者,会因为“非法集资”、“非法吸引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管理秩序而被追究法律责任,可能出现捏造借款信息而非法集资的情形。这些情况都会间接或直接给借款人造成不好的影响,甚至无端对家庭农场的运作造成较大的打击。

另一方面,需要找到适合家庭农场自身的P2P网络借贷模式,确保家庭农场融资到位和减小无抵押贷款的风险。作为借款人的家庭农场经营者自身应该主动应对现在P2P网络借贷的风险,把风险降到最低。首先,一定要学习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在融资过程中陷入违法的圈套之中。其次,要多方考察了解借贷的P2P平台,如今的网络借贷平台多如牛毛,选择实力雄厚、可靠的平台。再次,必须具备理财知识、鉴别能力与社会常识,在选择了好的平台之后,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服务。最后,壮大自身发展,实行有效的生产营销策略,最大效用地使用贷款,并做好还款计划,避免逾期还款、信用受损等风险。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①MertonR.C.,Bodie Z.:《Deposit Insurance Reform: A Functional Approach》,《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1993.

②和毅:《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供应链融资发展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12期。

③江维国,李立清:《互联网金融下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模式创新》,《财经科学》,2015年第8期。

④Phillp Strallan,Jamesp Weston:《Small Business Lending and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the Banking Industry》,《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1998.

⑤严谷军:《社区银行与小型家庭农场金融支持》,《农村经济》,2008年第1期。

篇8

摘要:

P2P网络集资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融资活动,具有主体多元化、交易网络化等特点。“异化”的P2P经营行为在损害出借人财产利益的同时扰乱金融秩序,刑法必须要进行规制,要以传统意义上的P2P经营行为为规制界限,将“异化”的P2P经营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范畴。“异化”的P2P网络集资行为涉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界定的关键是以集资用途以及资金占有为切入点,实现对非法占有的目的的认定。

关键词:

网络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

近几年来,作为新型的互联网借贷模式———P2P网络集资,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与传统的融资形式相比,P2P网络集资实现金融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突破银行融资与民间借贷的局限性,促进金融市场融资形式的改革与创新。P2P网络集资模式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新型融资途径的同时拓宽社会公众的投资渠道。在P2P网络融资模式不断探索与发展的同时,不规范的P2P经营行为暴露了这一融资模式存在的经济风险与法律风险。据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期间P2P融资平台有896家发生问题,同比增长326%。[1]大量P2P融资平台的倒闭以及负责人携款潜逃等恶性事件的出现,在损害社会公众财产权益的同时对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影响,引发刑法学界对P2P融资模式进行探讨。在具备融资优势的同时P2P网络融资模式是否存在法律风险,刑法如何规制以及利用P2P平台实施的犯罪行为如何定性。这些问题关系着P2P网络集资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稳定,是当前刑法学界和司法实践亟须解决的难题之一。

一、P2P网络集资行为界定

P2P融资模式作为第三方的金融服务中介,为借款人与出借人提供融资平台。P2P网络融资的本质是实现点对点的借贷。也就是说借贷双方通过P2P平台,进行信息交互、自由竞价、完成转移支付,最终达成借贷关系。P2P网络集资模式突破传统融资方式的局限,促进金融融资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实现融资市场的供需平衡。与传统融资形式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同时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从交易的形式来分析,P2P网络融资以互联网为平台,实现交易过程网络化。P2P融资平台实现网络与金融的有机结合,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借贷双方的“直接交易”。借贷双方身份的注册与验证、交易信息的与获取以及交易的完成都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融资模式突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在降低融资交易成本的同时实现融资信息的广泛同步分享。与此同时,由于当前我国征信系统不完善,信用数据的缺失使得P2P网络融资模式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从借贷的主体来分析,P2P网络融资主体多元化。P2P网络集资,又称“人人贷”,将融资交易的主体从中小型企业逐步扩大到个人,满足了社会大众投资理财的需求。作为新兴的网络金融服务,短时间内规模得到迅速发展,参与融资主体范围不断扩大。参与借贷的主体多元同样使得P2P网络融资一旦发生风险,造成的社会危害性难以估量。综上,P2P网络集资行为的本质是实现点对点的借贷,以借贷双方信用为基础,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融资活动,具有主体多元化、交易网络化等特点。此外,P2P平台依托互联网筹集资金与流转,直接实现了融资双方之间的资金体外循环。[2]网络融资脱离金融媒介,一方面提高融资交易效率,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监督审查,导致监管上的空白。作为新兴的融资模式,促进金融融资市场体系的改革,但对此法律如何规制并不明确。法律适用的不明确以及监管制度的缺失使得P2P网络融资模式出现“异化”行为,对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产生严重的威胁,需要刑法对此进行回应。

二、P2P网络集资刑法介入问题探析

(一)P2P网络集资刑法介入的必要性

在当前信用体系不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监管缺失的环境下,P2P网络集资不规范经营的现象层出不穷。大量P2P融资平台陷入经营困境、倒闭的事件不断出现,P2P网络融资模式下的经营活动突破原有“信息中介”的性质,出现了“异化”的P2P经营活动。利用P2P平台开展的非法集资活动侵害民众的出资利益,威胁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对此有必要进行刑法规制。首先,“异化”经营活动的出现。大量P2P网络融资平台突破原有的经营模式,参与到交易的过程之中,利用互联网平台实施非法活动。一方面,大量平台“自我融资”现象的出现,违法擅自开展自融业务;另一方面,一些平台为了获取更多的中间利润,擅自设立资金池开展相关的融资活动。此外,由于我国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为了扩大经营规模一些P2P网络融资平台擅自开展担保业务,对借款人利用平台开展的非法集资活动采取默许态度甚至提供帮助。其次,“异化”的P2P平台经营活动侵害了民众的出资利益,威胁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一方面,一些平台忽视自身经营风险盲目投资继而引发倒闭,致使出资人的财产利益受到重大损失。另一方面,P2P网络融资平台擅自开展禁止性的业务,有关负责人携款潜逃的恶性事件也不在少数。甚至有些P2P网络融资平台的设立是为了实施非法集资活动,借助P2P平台骗取社会大众的资金,损害出资人的财产利益,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些异化的经营行为严重限制了P2P网络集资行业的发展。综上所述,P2P平台的集资经营活动存在严重的金融风险与法律风险,有必要将其纳入刑法规制的范围。规范P2P平台的经营行为,保障社会大众的出资利益,打击利用融资平台开展的犯罪活动,推进P2P网络融资模式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P2P网络集资行为刑法规制的限度

P2P网络集资作为新兴的融资服务方式,具有传统融资方式所不具有的优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当前信用体系不完善、相关监管措施的缺失,P2P经营行为出现“异化”,利用P2P平台实施非法活动的事件频发,P2P经营行为隐藏着较大金融风险和法律风险,一旦发生风险造成的危害后果难以估量。因而以传统意义上P2P网络集资行为为界限进行刑法规制,将“异化”的集资行为纳入刑法的规制范围,而对于经济发展有益的传统意义上的集资行为则排除在罪圈之外。[3]司法实践中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打击非法集资活动,无视集资用途的差异,混淆了直接融资行为与间接融资行为的界限。[4]司法实践中刑法对直接融资行为的规制,使得中小企业通过P2P平台的融资行为在一定情形下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两者存在一定的契合。因此如何将传统意义上的集资行为排除在犯罪之外,实现两者的平衡是刑法规制限度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应当以构成要件为切入点,限定犯罪的集资用途以及提高入罪门槛,实现对本罪构成要件的限缩。一方面,集资用途应当进行限定,以此取消对直接融资行为的限制。借款人在筹集资金之后从事的经营活动影响行为的定性,也就是说集资用途的差异影响对P2P网络集资行为的认定。对于本罪应当将集资用途限定在用于高风险领域,例如进行货币、资本经营或投资证券、期货等。集资活动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融资之后开展正常的实体经营活动的风险远小于上述投资活动的风险。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解释》①中对于融资之后从事实体经营的行为从轻处理。原因在于集资用于生产经营的行为风险较小,行为人的主观恶性较小。因而对于集资活动用于风险较低的领域可以排除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范围之外,从而使得P2P模式下借款人的融资活动排除于刑法规制的范围,保障中小企业的合法融资途径;另一方面,适当提高入罪门槛。《解释》从集资的数额、集资对象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经济损失三个方面设立本罪的入罪门槛。①与当前P2P网络集资的发展状况来看,本罪设立的门槛相对较低。P2P网络融资借助互联网突破地域限制,具有广泛性。多数参与融资的主体人数多达数百人,筹集资金的数额高达上百万甚至更多。如此,多数的P2P网络集资行为将会受到刑事追究。因而有必要适当提高入罪门槛,将一定程度上的借款人的融资行为排除在刑法规制的范围之外,从而保障借款人的融资途径,为P2P网络集资的发展赋予一定空间同时,对严重的集资行为予以打击进一步规避金融风险。

三、P2P网络集资行为的司法认定

在“异化”的P2P经营模式下,利用平台实施非法集资活动,严重侵害了出借人的财产利益,同时扰乱我国的金融秩序,对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产生严重威胁,应当受到相应的刑事追究。“异化”的P2P网络集资行为主要涉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以及非法经营罪等罪名。非法经营罪的判断较为容易,但前两个罪名的界限并不明显,因而本文主要对“异化”的P2P网络集资行为涉及两罪的情形进行区分认定,以期为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提供理论依据。

(一)“异化”的P2P网络集资及其运营行为

在“异化”的P2P经营模式之下,通过P2P平台开展非法集资活动,符合非法集资犯罪的特征。其一,违法相关的规定,P2P平台擅自开展融资活动,符合非法集资犯罪的非法性特征;其二,P2P网络集资实现网络和金融的对接,相关集资业务的宣传利用互联网开展,符合非法集资犯罪的公开性的特征;其三,出资人的收益取决于P2P网络集资事先向出资人的承诺(收益远高于同期银行利率),而并非是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非法集资犯罪的利诱性特征;其四,P2P网络集资参与主体广泛,筹集资金以互联网为媒介,面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符合非法集资犯罪的社会性特征。通常情况,“异化”的P2P经营行为有四种运营模式。一类是设立P2P平台,实施诈骗活动;第二类是未经批准擅自开展自融业务,筹集资金实现平台自身的发展;第三类是开展期限错配业务,长标拆成多个短标滚动发行用以吸引投资;第四类为平台吸收资金后用于市场投资,投资收益用来还本付息。四种运营模式并非单一存在于P2P网络集资中,多种模式可以并存,对于集资行为性质的认定没有影响。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的适用

司法实践中“异化”的P2P网络集资行为如何定性存在争议,成立集资诈骗罪要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因而定性的关键在于“非法占有目的”的判断。但是如何判断缺乏可操作的统一标准,应当根据具体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中主要从集资用途以及资金占有两个方面对七种“非法占有目的”行为进行规定。

1.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首先,“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主要从集资用途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以集资是否用于生产经营为依据判断。将筹集的资金并非用于或主要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而是进行高风险领域的投资甚至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可以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另一方面,但如果集资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因正常的市场风险或是经营不善等客观原因导致自身亏损,致使资金无力返还。这种情形下不能认定具有主观上非法占有的故意。集资之后在客观上具有偿还能力的情形下,采用挥霍、隐匿以及逃避的方式,实现对资金的占有导致资金无法返还的情形,应当认定为非法占有。其次,即使集资用于生产经营,但行为人承诺的收益明显超出正常经营活动的盈利,在这种情形下应当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行为人以客观上不可能实现的收益为条件实现集资,其行为本身具有不法占有的性质。[5]明知其承诺收益明显超出经营盈利,对于出资人的利益无法保障,最终无力返还资金是必然结果,在这种情形下,行为人的集资行为具有的非法占有的目的。

2.“异化”的P2P网络集资行为的罪名适用

具体到实践中的“异化”的P2P平台经营行为,通常情况下有四种运营模式。不同运营模式下“异化”的P2P网络集资如何定性,首先对行为是否构成非法集资犯罪,再对行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进行判断,从而确立罪名的适用。设立P2P平台,实施诈骗活动。P2P平台的设立门槛较低,无需资本注册等硬性标准的规定。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监管的疏漏,以设立平台为名,以此实施非法诈骗活动。以高收益吸引出资人的投资进行资金筹集,平台最终倒闭负责人携款潜逃。在未取得有关部门批准的前提下,设立平台实施诈骗活动,平台的设立以及相关的集资行为具有违法性。平台的设立是为骗取钱财,实施相关的集资行为最终实现资金的占有,构成集资诈骗罪。擅自开展自融业务。传统意义上的P2P平台是作为第三方的信息中介,并不参与掌握资金。“异化”的P2P经营行为以平台为基础,作为借款人向出资人筹集资金,之后用于进行自身的生产经营。平台以借款人的身份参与到具体的交易行为,向社会大众筹集资金,构成非法集资犯罪。平台集资之后从事正常经营行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将筹集的资金从事非法业务,实现资金的占有,构成非法集资罪。开展期限错配业务。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和吸引更多的短期投资,P2P网络融资平台将长标拆分成多个短标滚动发行,通过以新偿旧的方式返还到期资金。一旦发生资金链的断裂,平台经营陷入困境甚至倒闭,产生的后果难以估量。平台擅自经营此项业务,威胁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属于非法集资犯罪的范畴。平台并未将筹集资金用于其他经营活动,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后用于市场投资。P2P平台筹集资金之后,将资金用于市场投资,行为构成非法集资犯罪。根据市场投资的风险类型,判断非法占有的目的。一般情形下,平台集资之后用于非法投资或是将资金投入高风险领域,否定资金客观偿还的可能,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将资金用于非法投资,不具有返还的可能性。投资于高风险领域,将出资人的财产置于危险境地,构成集资诈骗罪。

参考文献:

[1]网贷之家.2015年P2P网贷行业年报简报[EB/OL].[2016-01-01].

[2]宣刚.论P2P网络借贷犯罪的刑法适用[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4(6).

[3]刘宪权,金华捷.P2P网络集资行为刑法规制评析[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4(5).

[4]刘宪权.刑法严惩非法集资行为之反思[J].法商研究,2012(4).

篇9

一、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与经营者主体资格的界定

消费者与经营者是相对应、相对立的关系,没有经营者就没有消费者,反之亦然。电子商务中可能存在的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交易模式有三种:B2B、B2C、C2C,其中B2C模式中存在消费者与经营者是毫无争议的。值得探讨的是B2B、C2C模式中是否存在消费者与经营者,以及消费者与经营者主体资格如何界定等问题。

电子商务只是人们生活消费的途径之一,它没有改变消费者的定义也没有改变法律对消费者的保护,所以现行法律对消费者的定义同样适用于电子商务领域。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没有解释消费者的定义,也没有对消费者的主体资格进行说明,要清晰地界定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身份,就必须对消费者的主体资格及概念进行界定。根据国家标准局《消费品使用说明总则》的规定,可以成为消费者主体的只能是“个体社会成员”。有些学者认为若单位购买生活资料最后也是由个人生活消费而使用,那么该单位和集体属于消费者权益法保护范围内。笔者认为在这种特定情况下,“单位”、“集体”或者“组织”是否构成消费者的主体仍然值得商榷:

首先,国际通行的规则是将消费者定位于个人。从目前法学理论界的观点和世界各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惯例看,消费者的主体资格只限于个人,例如《牛津法律大辞典》对消费者的定义是指那些从经营者处购买、获得、使用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消费者政策委员会将消费者定义为,为个人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欧盟消费者远程合同指令》将消费者定义为,非出于商业、买卖、职业目的而缔结合同的任何自然人。

其次,只有自然人才能成为最终消费的主体,单位购买生活资料的基点仍是个人生活消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指的消费是个人消费,或者说是直接消费。在单位作为商品的买受人、服务合同的订立者时,其不能直接进行生活消费,不能作为最终消费者。法人或其他组织因消费而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应由合同法调整,而不应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如果单位坚持依照《消法》来主张权利,这种情况下它的地位相当于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的诉讼代表人。

最后,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角度看,立法宗旨是为了保护交易中弱势一方,就单位所具有的实力而言,很难将其视为市场中的弱势一方。个人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往往处于弱者地位,故应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特殊保护。且其与经营者相比较缺乏交易经验或缺乏足够的交易信息和交易能力,从而导致在交易中不具有与经营者对等的实力,所以需要国家立法进行干预;而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进行交易时,有足够的团体力量与经营者抗衡,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处于强势地位,法律上没有必要给予特殊保护。

因此,笔者认为具有消费者主体资格的只能是个人。消费者是指为生活消费目的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商业的,由国家专门法律保护其消费权益的个体社会成员。那么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主体资格为:出于生活消费目的采用电子商务方式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商业的个人。由此可知,B2B交易模式中的单位购买者不具有网络消费者的主体资格,即B2B交易模式中不存在消费者与经营者。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经营者的概念未作解释,也未对其主体资格进行界定。《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经营者有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产品质量法》用的是“生产者”、“销售者”概念,未将两者合称。实践中,经营者的概念也不明确,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我国对经营者管理注重的是经营许可证的取得或商业行为。本文将“经营者”界定为: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销售和商业,并已经取得经营许可证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同时,本文认为电子商务中具有经营者主体资格的有:采用电子商务方式达到营利目的,从事商品生产、销售和商业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在C2C交易模式中,虽然销售方为没有经营许可证的个人,但个人销售者应被视为经营者,以令其对应的购买者自然成为消费者,双方行为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具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角度看,消费者作为分散孤立的个人,处于不利或弱势地位。且在交易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等因素[2],故法律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电子商务中,因网络的虚拟化、电子化使消费者的弱势地位更加明显。例如在C2C交易中,在线销售者只是披露商品信息或自己的身份信息,消费者无法对其信息作出真伪鉴别。如果销售者披露的信息存在虚假内容,那么购买者的权益将无法得到保障。信息不对称在C2C交易模式里表现的淋漓尽致,整个交易过程中购买者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2、在C2C交易模式下,企业可能以个人身份注册并从事经营,而购买者很难得知与其交易的对象究竟是企业还是个人。如果法律一概将注册为个人用户的企业销售者排除在经营者的范围之外,那么与这类销售者进行交易的个人不会被法律视为消费者从而无法受到特殊的保护。

3、C2C交易中,大部分的个人销售者以出售商品为业,主观上具有营利目的,客观上存在营利行为。由于网络的特性,个人销售者可以只凭借个人身份证或相关证件开设“店铺”,销售商品。其“店铺”规模及产品种类甚至可以和现实生活中的商家相媲美,甚至规模更大、种类更多。其销售方式多样,包括拍卖、零售、批发等。这类个人销售者的性质和现实生活中的经营者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是其借助了网络这一便利资源。将这一类个人销售者视为经营者,更有利于网络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C2C交易模式中,如何以特定的标准来确定个人销售者为经营者,这涉及到制定法律的技术问题,本文不作论述,但建议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1)个人销售者是否以出售商品为业,具有营利目的。(2)个人销售者出售商品的数额或交易频率是否达到一定标准。(3)个人销售者“店铺”货物的库存量。

二、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的问题

相对于传统交易,电子商务具有交易主体虚拟化、交易过程无纸化、支付手段电子化、交易空间泛地域化等特点,这些特点使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力量对比更加悬殊,网络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安全权等更容易遭到网络经营者的侵犯。(见表一)

1、网络消费欺诈问题

网络消费欺诈是指经营者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网络上实施的,利用虚构的商品和服务信息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消费者财物的行为。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该概念中的经营者包含了真实的经营者和假冒经营者身份的欺诈行为人。因为,在网络环境下,若销售者对其身份信息披露不全或虚构身份信息,购买者则很难辨认或无法判断销售者的真实身份。在目前网络法律规范不完善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只要消费者将在线销售者视为经营者,或者说消费者根据销售者披露的信息判定或推断其为经营者,无论其是真实的经营者还是假冒经营者身份的欺诈行为人,法律上都应当将销售者认定为经营者。这样不仅可以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有助于消费者在遭受欺诈后寻求司法救济,也可以借助该法对网络交易行为进一步规范,弥补现行法对网络交易监管的不足。现阶段,网络消费欺诈的手段有:低价陷阱套取货款、空头承诺骗取订金、网络拍卖欺诈等。

针对网络消费欺诈,可以尝试建立事前预防体系:(1)建立经营者信息管理中心;(2)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3)从立法上明确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审查义务;(4)可以考虑在涉及网络消费合同时,法律作这样的规定:在网络交易中,对消费者的付款应先做预付款处理,交易过程完成之前,预付款所有权不发生转移。

2、网络虚假广告问题

网络虚假广告是指经营者为达到引诱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目的而的关于其商品或服务的不真实的信息,如夸大产品性能和功效、虚假价格、虚假服务承诺等。网上广告因其特殊性,给相关部门的审查和监管带来了一定难度。而网络广告是网络消费者购物的重要依据,消费者的购物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根据广告文字和图像判断而作出。消费者很难判别广告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其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难以得到保障。

笔者对网络虚假广告的监管有如下建议:(1)加强对经营者身份的审核与公布;(2)明确ISP[3]与ICP的责任;(3)明确主管部门的监管职权及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4)完善相关法规。有必要针对网络虚假广告等不正当引诱方式制订特殊规则,使网络广告的行为有法可依,加强对虚假广告的管理。

3、网络消费合同履行问题

网络消费合同不适当履行的行为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延迟履行。网络购物的物流配送缓慢是消费者经常遭遇的问题之一,出于某些原因,经营者向消费者承诺的交货日期难以兑现;(2)瑕疵履行。网络消费者在认购商品并发出货款后,经常出现实际交付商品的种类、数量、质量等与物品介绍不一致的情况。(3)售后服务无法保证。网络交易的最大特点就是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虽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经营者承担“包修、包换、包退”的义务,但因为跨地域交易、经营者真实身份难以认定等因素,消费者很难实现其享受售后服务的权利。关于数字化商品的退货问题也成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面临的新问题。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经营者的合同履行期限未做规定,相关法律法规中也没有偏向消费者履行期限的规则。根据欧盟2000年10月31日生效的《消费者保护(远程销售)规则》:“供应商必须自消费者向其发出订单的30天内履行合同。无论出现任何原因,供应商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履行合同,必须尽快通知消费者并返还所涉款项,通知与返还期限在履行期届满30天内。”该规则同时规定“消费者有权在最少7个工作日内撤销任何远程契约,且不需要给付违约金与说明理由。在撤销契约中,消费者承担的费用仅限于返还货物的直接费用。”我国在未来的立法中,应当考虑这两个规则,有条件的确定最长履行期限和“犹豫期”。前者可以促使经营者及时处理信息,尽快履行合同;后者可以确保消费者“退货权”的实现,同时保障经营者的合法利益。

4、网络格式合同问题

目前,网络消费类合同中普遍采用的是格式合同形式,大多数交易条款或服务条款都是经营者事先拟定好的,消费者一般只能接受或拒绝。消费者在网络交易中经常遇到点击类格式合同(click-warpcontract),即消费者按照网页的提示,通过点击经营者网站的“同意”或“接受”按钮所订立的网络合同。另一种格式合同是浏览类格式合同(browse-warpcontract),指经营者作为合同的一方在合同中约定,访问者一旦浏览了其网站主页便与该经营者成立了合同。

经营者的格式合同中,存在着减轻、免除自己责任的条款,这些条款较高的隐蔽性令消费者忽略了条款中不公平、不合理的内容。

在网络环境下,要消除格式合同是不现实的,因为“网络具有天然地适用格式合同的条件及优势”[4]。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有责任制定一些规则,规范网络格式合同订立的程序及内容,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经营者对合同订立程序的合理性具有提示的义务。网络经营者经常采用设置方便链接,将格式合同隐藏于其他页面等方式,使消费者无法知道合同的存在。经营者应当以醒目的标识提示消费者合同条款的存在,并在技术上设置提示程序,消费者只有阅读了格式条款后,才能缔结合同。(2)经营者对格式条款的合理性具有提示的义务。订立合同过程中,经营者应当提醒消费者网站上哪些协议、声明、通知属于合同条款,而且应当以醒目、易懂的形式告知消费者关键条款内容。(3)经营者对合同内容变更的告知义务。在合同订立后,存在着经营者对合同条款进行变更或修改的情形,经营者对其变更或修改的条款内容应当履行告知的义务。

5、网络支付安全问题

网络交易是一种非即时清结交易,通常由消费者通过信用卡或其他支付手段付款,经营者收到货款后才发货或提供服务,这区别于生活中即时清结的消费交易。网络的开放性增加了消费者财产遭受侵害的风险,消费者在使用电子货币支付货款时可能承担以下风险:网上支付信息被厂商或银行收集后无意或有意泄露给第三者,甚至冒用[5];不法分子盗窃或非法破解帐号密码导致电子货币被盗、丢失;消费者未经授权使用信用卡造成损失;信用卡欺诈;支付系统被非法入侵或病毒攻击等。

对于保障网络支付安全,除了采取当事人自律规范、从网络技术上确保交易安全等措施外,更要从法律上明确银行、经营者的赔偿责任,平衡其与消费者之间的权利义务。从目前各国信用卡的法律规范来看,大都偏重于保护消费者。例如,美国的《Z条例》(RegulationZ)就规定:“消费者承担的责任有限,对欺诈产生的损失,经营者承担较大风险;对事件的调查责任主要由发卡行和信用卡公司承担。”我国在制定电子货币支付相关法律时,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法律内容,采取对消费者权益实行重点保护的立法原则。

6、网络消费者隐私权保护问题

网络消费中,大量的私人信息和数据等被信息服务系统收集、储存、传输,消费者的隐私权不可避免受到威胁,如:网络经营者为追求利润和利益使用甚至买卖消费者个人信息;银行的过错行为或黑客侵犯导致的个人信用卡信息被盗、丢失;大量垃圾邮件的骚扰等。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法律对网络隐私权加以保护,而国际社会对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保护的力度已大大加强,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已经有了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法案,我国也应该尽快把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纳入立法的日程。立法内容应当考虑以下几点:(1)规定经营者的义务;(2)收集个人信息行为必须合法。经营者必须在法律的规定范围内,经主管部门许可及当事人同意后才可以进行收集;(3)个人信息的使用必须安全;(4)规定侵犯网络隐私权的法律责任;(5)制定对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的特殊保护条款。

7、消费者损害赔偿权难以实现问题

消费者的损害赔偿权又称求偿权。实现这种权利的前提是消费者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或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后,人身或财产遭受了一定的损害。损害赔偿权实际是法律赋予消费者在利益受损时享有的一种救济权。

网络的特性和相关法律的缺失使网络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产生大量的纠纷。当消费者发现自己权益遭受侵害后,因无法得知经营者的真实身份或者经营者处于其他地区而无法或不便寻求救济。而且过高的诉讼成本、举证困难、网络交易纠纷的管辖权与法律适用的不确定也导致消费者容易放弃救济权。网络与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如何更好的保障网络交易的发展,保护网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网络消费者在遭受侵权后迅速、方便的寻求救济,这成为了立法面临的新问题。

三、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构建

(一)通过法律规定网络经营者的义务

1、在线信息披露义务

在电子商务中,经营者具有强大的优势,交易信息不对称使消费者经常陷入不知情状态,处于交易劣势。经合组织1999年12月《OECD关于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保护指南》中明确指出网络经营者应当披露的信息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经营者身份信息、商品或服务信息、交易信息,这可以成为我国立法借鉴的原则。

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法律应当明确规定经营者有义务披露真实的、完全的交易信息,向消费者提供清晰的、全面的交易条件。如:向消费者收取的或由消费者承担的成本项目、服务条款、交付和支付条款、购买的限制或限度条件(监护人许可、地域和时间限制、购买额的限度等)、有效的售后服务信息、保证和担保条款等。

2、不得滥用格式条款的免责义务

网络格式合同在网络消费交易中是必要的,其效力是可以根据《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确认,只要其符合法律的规定而且没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格式合同就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另一方面也应当从法律角度对免责条款进行限定,这对维护交易公平和发展网络交易具有重大意义。如:限制无效条款列入合同;限制不合理条款的效力;对于减轻、免除经营者责任或限制消费者权利的条款应当采用特别提醒的方式列入合同,否则就是“霸王条款,权利不平等”。

3、切实履行合同义务

电子商务合同履行中,经营者延迟履行合同、瑕疵履行合同、不履行售后服务义务的情况时有发生。除了上文中建议法律有条件的规定最长履行期限和“犹豫期”外,还应当规定经营者的承诺义务、保证售后服务义务、赔偿义务。当然,为了防止消费者对权利的滥用,可以规定一些例外情形。

4、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义务

网络经营者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除了前面提到的措施外还可以从一些细节上进行规范,如:经营者要保证数据的统一性和秘密性;提供的网络服务必须有技术保障,以保护消费者信息的安全;告知消费者降低风险的技术措施;对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带来的损害结果必须负有赔偿责任;经营者擅自转让消费者个人信息给第三方,造成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建立在线交易争端解决机制

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除了从立法和制度上给予事前保障,还应当保证消费者在争端发生后寻求救济的权利和途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了消费者在遭受侵权行为时寻求救济的权利,但在电子商务中,其救济途径却难以找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筑网络交易争端的解决机制:

1、设立小额诉讼程序

网络交易中,大多数是小额交易,在合同履行出现问题后,面对诉讼成本、诉讼困难等问题,消费者往往选择放弃救济。因此,有效的小额诉讼程序的设立对于方便公民小额纠纷,特别是保护网络消费者利益有着重要意义。

小额诉讼程序的实质是为一般民众提供一种救济小额权利的司法形式,其具有立案数额低、简易、高效等特点,对小额诉讼程序在审理阶段上应该和一般诉讼程序有所区别,例如我国台湾地区的小额诉讼程序的审理就有以下特别规定:可以在夜间或休息日进行;实行一次言辞辩论终结诉讼;为实现简易、迅速的审理目的,对证据的调查有特殊规定;诉讼中严格限制诉之变更、追加与提起反诉;使用表格化判决;原则上实行一审终审制,限制当事人上诉。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设立了受理小额诉讼的法庭,如:美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小额诉讼程序,构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小额诉讼程序。这不仅能够解决网络纠纷中诉讼管辖权的问题,也能够轻松解决消费者跨地域、标的小、案情简单的多种纠纷。

2、建立在线投诉中心

中国工商总局和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可以共同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在线投诉中心,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网络消费投诉。在该中心投诉的资料由中心转发到被投诉的网络经营者所在地的工商局或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由当地的工商局或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对投诉资料进行核查并进行处理;也可以考虑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下设立部门,该部门在收到中心转发的投诉资料并核查后,代表消费者与经营者协商解决。这使消费者在寻求救济时不需要考虑地域限制和救济成本的问题。同时,笔者认为消费者对经营者所在地有查找的义务,这样可以让中心能快捷、高效地处理来自全国各地投诉信息以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建立在线争端解决机制

在线争端解决机制(ODR)是指“涵盖所有网络上由非法庭但公正的第三人,解决企业与消费者间因电子商务契约所生争执的所有方式。”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具有纠纷解决方式和适用规则的灵活性、争端处理的高效性、纠纷解决的经济性(低费用)等特点。在线调解和在线仲裁是最常见的在线争端解决方式。

在线调解的基本原理同传统调解一样,不同的是调解的全部过程在网络上进行。在线调解的特点是:

(1)更能体现当事人的自愿。当事人可以自由决定是否采取该种方式,也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参与到程序中;(2)其程序受法律规范约束少。在线调解中,可以通过第三人寻求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法。

(3)第三人为自愿且无利害关系的第三人。美国OlineADR的调查程序中,通常是由消费者协会、商业协会或一些中立机构来进行调解。

在线仲裁因受到网络技术对当事人举证等活动的限制,很少适用于网络交易纠纷,目前在线仲裁主要解决域名争议。建立和发展在线仲裁面临的问题主要有:(1)证据提交的问题。网络交易中,除了数据电文来往外,可能也会出现书面或其他形式的证据,此时如何向仲裁庭提交证据成为难题;(2)在线仲裁地的确定问题。由于在线仲裁程序完全是在线进行,故不易对仲裁地作出确认,仲裁地的确定对跨国交易产生的纠纷解决有重要影响。(3)仲裁裁决的效力问题。在线仲裁裁决对双方当事人具有多大的法律约束力,是否具有司法执行力,这一点尚笔者认为,为更好的保护网络消费者权益,更快的发展电子商务,建立一个具有我国特色的网上争端解决机制是有必要的,该机制必须由相关职能部门进行领导和管理(如国家工商总局、信息产业部),相关的全国性协会或组织负责争端解决(如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以确定和保证争端解决的公正性与权威性。

篇10

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和贸易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营销环境和消费者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营销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重要的营销方式(手段)。可以预见,网络营销将是21世纪企业竞争的焦点。网络营销可以解释为:将企业、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以及其他商业和贸易所需的环节用INTERNET技术连接,用INTERNET系统,方便、快速地提供商品的宣传、销售以及服务等各种商务活动的营销方式和手段。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性和互动性,它使得网络营销为解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与企业大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可能。

与传统营销相比,网络营销有自己明显的优势:

1、网络营销是以客户为中心的电子化销售和服务。传统的定做、定制,被视作是生产效率低下的标志。大工业时代的来临,特别是福特T型车的成功,大公司越来越偏好利用大规模生产来取得规模效益。但是,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提供订制产品与成本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关系。网络营销的到来悄悄地改变着这种不平衡关系,即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单独设计某种产品以符合特定需求,从而使“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成为可能。另外,网络营销通过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缩减了中间过程。销售费用的减少,佣金的节省,直接变为现实的利益转移到消费者的头上。

2、INTERNET的全球性和即时互动性为企业、供应商和客户提供了一条相互沟通的新渠道。网络营销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的实时性、交互性,拉近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消费者能得到更好的服务和产品,也使企业不断地开拓新的商机,从这个意义上,交互式的沟通是整个网络营销的基础。

在网络上,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可以主动地与企业销售部门、技术人员进行对话,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和服务,并提出反馈意见。企业则在自己最密切的消费群的对话沟通中,可以根据更细微的差别将其细分,从而正对特定的需求,传送更精确的广告信息,并推出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企业的主页还可以为自己的消费者提供交流的场所(如爱好者俱乐部、网上聊天室等),使消费者就使用用心得和经验畅所欲言,这不仅是一种提供售后服务的方式,更可以增强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交互式营销沟通模式,向消费者提供了无限的选择自由和沟通的主动权,使沟能过程更有效率,沟通结果更令人满意,特别是其跨越时空的实时性使消费者能密切的参与到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生产到最终服务的全过程中去,其结果必须是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都得到了最大化。

3、WWW(WORLD WIDE WEB)引人如胜的图形界面和多媒体特性,使企业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形象、产品及服务,充分地利用网络进行广告宣传,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企业和产品信息,也将使信息接受者的接受度大幅提高。

然而,物流配送体系始终是困扰网络营销的最大难题,它涉及到建设本地区、全国与全球的物流运输配送网、计算机管理中心、运输配送与库存设施,要求建立快速、准确、低成本与优质服务的配送体系。可见,传统商业活动中的物流部分是网络营销所不能取代的,为了推广网络营销,必须建立高效快捷的物流配送中心,将实物产品送到买方手中。而物流管理恰恰是连锁经营的优势。 二、连锁经营及其物流管理优势

连锁经营一般是指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若干企业,以共同进货或授予特许权等方式组织起来,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大流通最具代表性的商业经营模式,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社会化大生产对社会大流通提出的客观要求。连锁经营采取无差别营销,即统一店名、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统一广告、统一管理及统一核算(正规连锁)的经营形式。

短短几十年,连锁经营席卷全球。为什么它有这么强的生命力?首先从理论上看,连锁经营符合现代化科学的经营原理。它使零售业摆脱了传统形式对其获得规模效益的束缚,创造了零售业更多的获得规模效益的机会和途径。另外,连锁商店的出现把资本经营的大规模要求同零售活动的分散化、个性化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既不违背零售经营本质要求,又能实现大规模经营的零售形式。其次从运作方式来看,连锁经营采用了现代科学的营运手段。进货成本和销售成本都有所下降,从总体上实现了低成本经营。另外,连锁经营改变了旧的流通体系,减少了流通环节,直接面向消费者,更及时地了解顾客的需求,更迅速地建立起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从而提高了流通效率。

连锁经营的成功离不开物流的系统化和合理化。物流被称为第三利润泉,目前国内关于物流概念的主流看法是:以适合于顾客的需要为目的,对原材料、在制品、完工品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流通与保管,进行有效的计划、实施和控制,即把正确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以合适的成本,送到正确的消费者手中。

连锁经营的物流管理优势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1、连锁经营物流的系统化。连锁经营物流系统的功能由采购、仓储、流通加工、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六个功能构成,这些功能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各自特定的功能有机结合、协调运行、共同产生出的新的总功能去协调各个子系统,从而使各子系统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保持协调一致,在发挥各自特定功能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总功能,实现商品的流动。

2、连锁经营物流的合理化。连锁经营物流的系统化是其物流合理化的基础,而物流合理化则是整个连锁经营物流管理所追求的总目标。首先,物流合理化可以降低物流费用,减少商品销售成本;其次,物流合理化可以压缩库存,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物流改善,可心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3、连锁经营物流的标准化。物流是一个大系统,对这样一个大系统的管理是非常复杂的,系统的统一性、一致性和系统内部各环节的有关联系是系统能否生存的首要条件。标准化就是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物流标准化能加快流通速度,保证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从而较大地提高经济效益。

4、连锁经营的核心——配送中心。配送是指以客户(店铺)的需求为先导,围绕商品组配与送货而开展的接受订货、预先备货、分拣加工、配货装货、准时送货通货等一系列服务工作的总称。配送中心是承担物流专业化管理职能的组织机构,它是连锁经营的核心。这是因为连锁经营的集中化、统一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配送中心来具体实施的,通过配送中心的作业活动,不仅可以大大简化门店的活动,从而降低连锁企业的物流总费用,而且还能实现商品在流通领域中的增值,并向门店提供增值服务。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的业务活动,是从供应商处取得商品后,按照各连锁店铺的经营需要,快捷准确地将商品配送到各个分店,并且依据高效率的的信息传递和管理手段,对各分店的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

然而,由于连锁经营是一种店铺的分散化经营,传统的管理方式显然已渐渐无法应付日渐拓展的业务发展要求,其高效的运行体制和规模效益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有效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

从连锁经营企业的规模结构上看,一般除了总部以外,有仓储中心、配送中心、运输中心、培训中心及所属各连锁分店。这些分支部门业务领域广而散,而相互联系又紧密频繁。因此,由这些部门构成的一个庞大有机整体要做到有效运转,没有计算机网络系统是很难协调的。从连锁店企业管理上看,连锁店业务流转环节多,仅靠单据控制容易出现失控现象;流转中发票联次多,也给各环节的结算、统计带来困难;重复劳动多,数据量大,综合信息不能反馈,等等连锁企业自身的缺点决定了必须引入计算机辅助管理才能使连锁训自动化和现代化成为可能。 三、网络营销与连锁经营的结合

在强大的信息处理技术和全面的顾客资料数据库的基础上,企业便可以根据各个细分市场,甚至是每一个顾客的独特需求来为他们设计“量身定制”的产品了。互联网络的产生与发展,打破了传统时空概念的传统分销渠道,使信息存储、传递、使用成本大幅度下降,为零售商业体系提供了全新产品和服务再分配系统,使制造商、零售商和消费者之间可以克服时空限制,实现充分的互动交流。企业在物流管理中,采用网络技术来协调和管理整个供应链上形成直接的信息共享,把以外部为导向的营销计划、以内部为导向的制造计划和供应链物流计划连在一起。

连锁经营方式能解决网络营销企业的物流问题自然是两者结合的首要原因,同时,连锁经营和网络营销也存在许多相似的地方,这也决定了两者的结合是一种绝佳的选择。

信息技术和完善的管理系统是连锁经营和网络营销经营企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两者都属于网络化经营,但是经营模式存在本质区别。连锁经营属于地域网络化经营的典型代表,连锁分店受总部统一的支配和领导,通过这些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连锁分店实现规模化经营。网络营销则是通过网络直接和不同地理位置的客户进行接触和交易,直接同供应商打交道,因此网络经营更加虚拟化。连锁经营和网络营销都要求企业具备比较完善的信息系统,连锁经营更侧重于商店实体上的规划和管理。在网络经营模式下,连锁经营的标准化特点都可以通过网页设计发挥得淋漓尽致,更可以通过完善的INTERNET极大程度地满足连锁店内部的管理和员工培训、协作。而无论是连锁经营还是网络营销,都需要一套完整的前、后台管理信息系统支持。

如果将连锁经营与网络营销有效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扩大企业市场,而且会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和自动化程度。具体表现如下:

1、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连锁经营可以帮助企业在现实社会市场中占有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同时帮助企业在虚拟社会市场中以网络营销的形式扩展自己的“领地”,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2、为企业发展网络营销带来较高的起点。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形式,其内涵偏重于知识经济和先进的信息处理手段,而其最后的落脚点在于促成大量电子化交易与购物活动的开展,然而在此方面显然缺乏经营之道。连锁经营作为一种有着百余年发展历史的成熟、先进的经营制度,正是网络营销发展的衷心之需。先进的思维、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再加上先进的经营制度,必须会使企业在参与市场运作之初便拥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3、使企业在网络营销发展中拥有巨大的潜力。网络营销在发展中对规范化和标准化有着很高的要求。而连锁经营可以使企业具有组织形式的联合化和标准化、经营方式的一体化和专业化以及管理方式的规范化和现代化,这些地正好满足网络营销发展的要求。可见两者是“天作之合”,它们的结合必然会使企业在开展网络营销活动中拥有强劲的势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4、可以使企业降低市场进入成本。网络营销的发展使企业进入市场成本降低,而采用连锁经营方式开展网络营销企业的市场进入成本将降到更低。一个企业,尤其是一个新兴企业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可以依附在一个成功的大企业之下,利用其散布全球的广告宣传、家喻户晓知名品牌以及先进的管理与技术,以最低的成本、最小的风险进入市场,并在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

5、可以使企业增强竞争实力。如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孤军作战必形成势单力簿的局面,后果难料。网络营销的开展为中小企业进入市场提供了良机。中小企业采用连锁经营方式,在发展网络营销的过程中可以轻易地形成集团优势,各成员之间资源共享、互相帮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

目前,正规连锁、自愿连锁和特许连锁是连锁经营的三种主要形式,它们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心促进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沟通向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从理论上讲网络营销与连锁经营的确可以互补,如连锁经营可以通过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经济,可通过遍布全国的连锁店形成物流网络突破我国网络营锁面临的配送瓶颈,这对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连锁经营在我国的发展也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而网络营销可为连锁经营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空间,必然有利于连锁经营在我国的发展。

网络营销与连锁经营可以互补,但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有自己的知名品牌和良好的企业形象;有自己独特的商品和服务方式;有独特的信息网络和完善的配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