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社区申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4-05 17:2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社区申报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营造浓厚的环境文化氛围,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为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促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双创”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积极开展“创绿”工作,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引导,不断提升市民的环境意识,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与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公众日常生活之中,进一步培养公众良好的生产、生活、消费习惯,促进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达到促进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城市科学发展的目的。
二、创建范围
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村庄、绿色学校(中小学、大学)、绿色幼儿园、绿色饭店(宾馆)、绿色医院、绿色家庭、绿色机关等。
三、创建目标
今年计划在每个行业创建区级绿色单位6-8个、市级绿色单位3-5个、省级绿色单位1-2个。按计划完成上级分配的目标任务。
四、创建任务分工
区双创办负责全区绿色系列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环保分局协助区双创办负责对各单位创建工作的检查、审评和验收,区直各部门负责本系统创绿工作的组织、督促、检查。其中绿色企业由经济发展局负责组织实施,绿色社区由民政局负责组织实施,绿色村庄由各镇办负责组织实施,绿色学校由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绿色家庭由妇联组织实施,绿色医院由卫生局负责组织实施,绿色饭店由旅游局负责组织实施。
五、实施标准
对照《省创建绿色文明示范工程行动计划指南》和评审细则,依据市双创办文件精神,制定我区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村庄、绿色学校、绿色幼儿园、绿色家庭、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等绿色文明示范工程评审细则。其它行业标准参照执行。
六、审报条件
1、单位做出关于实施绿色文明示范工程行动计划的决定,并形成正式文件。
2、设立由单位主要领导负责的绿色文明示范工程行动计划领导小组。
3、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定期自查自评并自评打分。
4、运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向社会公众传播绿色文明环境教育、清洁生产、环境标志认证和绿色消费等内容,为环境保护工作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5、单位内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文化氛围,单位水、气、声、渣等废物治理彻底,稳定达标。有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
6、县区绿色单位命名一年以上可申报市级命名,达到市级绿色单位命名一年以上可申报省级命名。
七、创建步骤
1、各主管部门制定、下发相应创建工作的工作安排,组织开展创建工作。
2、创建“区级绿色单位”的,由其向主管部门提交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后,向区环保局审报,创建“市级绿色单位”的单位向各自主管部门提交创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区环保局进行审查,区环保局审查合格后向市环保局“创绿”组委会申报。
3、环保局创建标准对创建区级绿色文明示范单位进行验收,并配合市“创绿”组委会对申报市级绿色文明单位进行验收。
4、验收工作结束后,将负责对达到标准的单位命名为绿色文明单位。
八、申报与审查
1、单位申报:
(1)申报区级绿色单位,创建单位到环保局领取并填写“绿色单位申报表”,连同申报相关材料报区相关主管部门审核。
(2)申报市级绿色单位。各创建单位将申报各项材料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区环保局,经区环保局审查后上报市“创绿”组委会。
2、审查:
(1)申报区级绿色单位。由各主管部门将申报材料报送区环保局,并对由其上报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做出书面审查意见。
(2)申报市级绿色单位。由区级主管部门报送材料至区环保局,区环保局审查后报市“创绿”组委会办公室,并由其对上报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做出书面审查意见。
3、现场评估:
(1)申报区级绿色单位。书面审查达到要求的,区环保局将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进行现场评估,提出评估验收意见。评估、验收工作结束后,提出拟表彰命名或向上级推荐命名的单位名单,报区政府审定。(2)申报市级绿色单位。由区环保局配合市“创绿”组委会进行评估和验收。评估、验收工作结束后,拟定表彰名单以及拟向上级推荐表彰命名的单位名单,报市“双创”办审定。
九、表彰命名
区级绿色单位经审定后,由区政府表彰命名,并向获得“绿色文明单位”称号的单位授牌。有效期为5年。市级绿色单位由市组委会负责。
原则上只有获得下级政府命名且达到一年以上的单位才有资格申请上一级命名,但条件成熟的单位经“创绿”组委会同意也可以越一级申请命名。
原则上每年命名一次本级绿色单位。
各级绿色单位在获得命名后,应不断巩固、深化和提高创建成果,凡在5年内发生重大污染事故和其它重大有损绿色单位称号的,或在5年后没有通过复查验收的单位,取消其命名称号。
十、要求
1、相关单位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环保科普知识及创建绿色单位相关知识宣传,营造浓厚的氛围。积极倡导节水、节电、节能,绿色消费等绿色文明的行为,使广大公众和单位职工积极参与绿色单位的创建活动。
篇2
一、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确保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
一是加强治污工作的组织领导。规模化畜禽场排泄物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之一,为切实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建设资源循环型现代生态农业,2013年,区农林局组织工作人员和养殖场业主召开治污工作会议,签订排泄物治理工作协议书,明确各方工作内容和责任,保障治理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加大治污工作的力度。局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到每个场进行现场调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方案,对四周有较多农田、农地的养殖猪场,选择“农牧结合”为主的生态型循环利用模式,无害化处理后的排泄物直接施于周边农地、农田,就地消化利用,最终实现粪污“零排放”。三是加强对治污经费的管理。对省、市、区规模化畜禽场排泄物治理扶持资金共计136万元及时下拨,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确保专款专用。积极与所在乡镇一起落实治污用地,已安排用地13.6亩,为治污工程建设顺利开展解决难题。落实责任人员深入现场,督促施工进度,协调治理工作,解决实际困难,保证施工质量。的共同努力,得到了有序开展,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效,第一批14家治理场任务已经顺利完成,治理设施已投入使用。14家猪场建造成各类污水处理池4356立方米,其中建成发酵池1358立方米;建成堆粪房418平方米;建成各类排污排水管道3010米。通过改造排雨排污管道和安装积水天沟等设施,实现了干湿分离、雨污分流。与治理前相比,明显地降低了污水产生量和浓度。据初步测算,14家猪场全年减少污水排放约5000吨,实现了过程中控制,减轻未端治理压力,达到节能减排目标。通过建造防渗、避雨储粪房,产生的干粪量可以实施多点循环堆积发酵,猪粪无害化处理,改变以前随便堆放、未经有效发酵就直接施用的状况。实现了14家猪场猪粪无害化处理率100%和利用率100%的目标。通过建成发酵池,污水可以多点定期进行无害化处理,并通过农牧结合管网设施,就近在茶果园、竹笋园、苗木园、农田和鱼塘进行消纳利用,实现了污水资源化、“零排放”的目标。治理前各场污水排放随便,对环境污染严重,污水没有进行资源化利用。据测算,14家猪场全年共计污水COD减排量约400吨。实现了14家猪场污水无害化处理率100%和利用率100%的目标。
二、农业污染源普查全面完成
农业源普查属及7个乡镇,162个行政村耕地面积271461.1亩,人口25万人,共调查样本数3369个,其中:典型地块抽样农户数473户,畜禽养殖专业户数839户,水产养殖专业户数1118户,农村生活源抽样农户数769户,农村生活源行政村调查样本数162个,乡镇种植业调查样本数7个。普查中聘用普查人员356人(其中:村级普查员323人,乡镇普查指导员28人,区级指导员5人)。完成各类表格统计、填报上万份。普查数据输入工作在2013年5月底全部完成。
三、全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实现农业“减排”目标
2013我局实施以“减量增产”为目标的农业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减少农业化肥的施用量,全区已完成测土配方施肥60万亩次,占全年任务38万亩的157.9%。一是落实目标责任促推进。建立测土配方工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二是加强技术指导促推进。已向乡镇、村二级发放发放培训资料5万份,发放施肥建议卡5万张。区、乡镇、村、组织举办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20期,培训技术骨干170人次,培训农民5000人次。并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及时指导技术难题。通过技术指导,使农户更加合理施用化肥,据抽样统计,全区农业生产共减少不合理施用化肥2622吨,有效地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四、突出抓好无公害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
我局紧紧围绕区政府提出的新增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万亩工作目标,及早部署,创新破难,大力推进全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及名牌农产品申报工作,目前3.1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已通过省里认定。一是科学规划抓培训。按照今年新增3万亩产地的市定目标,该局4月初及时召集乡镇、农业企业等30多人举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申报培训会,对申报单位进行重点辅导,及早准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申报材料。二是精心指导抓落实。坚持以建设规模产地为重点做好服务工作,主动邀请省有关环境检测单位对我区2013年申报的6.59万亩无公害产地进行了水、土、气抽样,送省地质矿产研究所的36个样本全部合格。至10底,我区累计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61个,面积达43.7万亩。三是强化检查抓监管。在做好产地申报的同时,组织区农技服务中心、农业执法大队等单位对申报单位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生产过程使用的农业投入品进行全程的监督检查,确保企业严格按标准生产,在今年省、市无公害农产品突击抽检中,我区所有产品全部合格。此外全区今年已有13个农产品申报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绿叶蔬菜等12只农产品申报国家绿色食品。目前已确定8家企业的农产品申报市级名牌,4个企业的农产品申报省级名牌,其中:有3只农产品商标申报省著名商标。
五、深入开展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
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抓好落实。今年以来继续抓好监管员、护林员队伍建设,并组织护林员对有关知识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知识、森林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措施、林业法律法规,并要求护林员佩带袖章、上岗证上山巡查,做好巡山记录,遇到有关情况及时报告。全面完成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及数据录入工作,今年建成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1.8万亩,已累计建成生态公益林面积13.6万亩,绿化造林更新面积2667亩,占总计划数156.9%。
六、加快省市级绿化示范村的建设,推进森林城市的创建
大力开展绿化示范村和绿化示范社区建设,2013年织里镇大港村、八里店镇塘红村、移沿山村、南塘漾村、东林镇星火村、星群村、埭溪镇贯边村、盛家坞村、妙西镇肇村村、织里镇乔娄村、道场乡施家桥村11个村已列入市级绿化示范村创建计划,同时,力争织里镇大港村、八里店镇移沿山村、妙西镇肇村村、织里镇乔溇村5个村争创省级绿化示范村,目前,申报材料已在准备之中。另外,为配合市政府争创森林城市,我区各个街道也开展了绿化示范社区创建活动。
篇3
(一)社会文化及文化执法大队工作
1、精心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春节、元宵期间,认真筹备,精心组织花灯、马甲大鼓吹、南音表演参加泉州市2014年“东亚文化之都”系列活动,凸显洛江文化特色;联合区委宣传部完成“和谐洛江欢乐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城镇化与减灾、森林防火3场主题巡回演出。精心编排“庆国庆65周年、建区17周年”文艺晚会。成功举办“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县域活动暨“文化之都·仙山洛水”洛江文化周,以“文化之都·仙山洛水”为主题,精心策划了展演、展示、展览、博饼四大系列的15项活动,通过五彩纷呈的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洛江生态山水、非遗人文、特色美食饮品以及海丝多元文化之美。
2、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资金49万元,新建7个村级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7个村级文化活动示范中心建设工作。
3、多措并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做好可移动文物的调查认定、信息采集工作。成立洛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完成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评审,公布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个;做好《陈三五娘》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跟踪工作,目前,该项目已通过国家级非遗项目工作评审并由国家文化部办公厅完成公示。组织开展第九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举行洛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揭牌仪式,在马甲镇文化中心举行了洛江区第二批市级非遗传习所和第二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授牌仪式并在授牌仪式后举行南音专场演唱活动。
4、加强文化安全监管力度。今年来出动执法人员500多人(家)次,检查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00多家次查缴有害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卡通漫画“小册子”、“口袋本图书”等非法出版物和非法印刷品50余张(册),盗版字典12本,进一步净化校园周边出版物市场;开展夜市地摊整治,查缴盗版VCD1000多片,非法出版物300多册,严厉打击游商、地摊兜售非法出版物行为;组织参加市扫黄办举办的2014年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集中销毁活动暨“绿色书签行动”系列宣传活动,对查缴的非法出版物及盗版光碟进行集中销毁。
5、做好文化产业服务工作。开展第四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调查摸底工作,推荐“东艺雕刻”、“建文工艺” 两家企业申报泉州市第四批文化产业基地。投入资金7万元,新建5家社区书屋,提升10家农家书屋。
(二)体育工作
1、做好2014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争取省体育局社区多功能运动场项目资金56万元,新建朝阳社区、院前社区2个多功能运动场,场地平整已完成,现等省体育局安装;新建10个市级全民健身点并安装完成;投入14.9万元完成室外损坏健身器材维修;投入30万元,提升10个村灯光球场招投标工作已完成,现正在安装中。
2、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在节庆期间,联合区直相关部门分别组织区第五届农民篮球公开赛第一阶段、新春象棋、乒乓球邀请赛、庆“三八巾帼健身舞蹈”、徒步越野比赛、拔河等机关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日期间,举办洛江区第五届农民篮球公开赛、首届洛江区太极拳大汇演等全民健身比赛;组队参加全国武术之乡比赛,积极备战第十五届省运会、省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工作。
(三)旅游工作
2014年,我区接待游客115.14万人次,同比增长20.93%,实现旅游收入12.16亿元,同比增长22.35%。
支持乡镇举办旅游节庆活动,3月22日,协同虹山乡、泉州广播电视报联合主办“最美虹山行”乡村游启动仪式,7月5日,协同河市镇举办“多彩河市 乐活乡村”美丽乡村休闲旅游体验季活动,取得良好宣传效果。
召开全区“国庆黄金周”假日旅游工作暨乡村旅游工作会,分析全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重点旅游项目进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对今后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完善沿线景点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针对主景区标牌标识少的问题,主动联系省、市旅游局安排设计单位,计划于年内新设置道路标牌标识20个。指导泉州田格里拉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按照创建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标准进行园区整治、申报材料撰写工作,目前,已通过市旅游局初评。
指导河市镇召开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协会成立大会,成立我区第一家乡镇级的旅游协会——河市镇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协会,实现我区旅游协会发展有新突破。
(四)其他工作
1、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较好完成三个环节的各项工作任务,提出了以“文化惠民接地气、润泽无声暖民心”主题,开展“四下基层”、“四送下乡”、“四个一”结对帮扶活动为自选动作,确定10个边学边改项目。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于8月18日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按照“四个回应”的要求,精心研究制定“两方案一计划”,其中班子明确6个方面、14项整改内容,科级党员干部共制定了61条整改措施,修订完善制度13项,新建制度11项,确定专项整治任务6项。
2、做好市、县(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关工作。
3、组织开展机构和人员编制核查工作,完成相关表格资料的整理上报工作。
4、2014年4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2011-2013年度文明单位。
5、全面部署,顺利配合做好全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局承担的人文环境组相关工作。
二、20**年工作计划
1、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继续做好区级文化馆新馆建设的前期工作,新建一批激情文化广场。
2、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3、继续做好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4、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展“陈三五娘”系列文化活动。
5、提升基层体育基础设施,继续争取2—3个省级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所项目建设。
6、承办好泉州市第七个“全民健身日”启动仪式活动,组织开展面向机关、乡镇、村、企业的多形式全民健身活动,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
7、继续加强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做好在建文化旅游项目的服务、宣传推介工作,加大对外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荐申报省、市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工作;认真组织甄选、推荐项目及企业参加“文博会”。
8、积极开展文化市场、出版物市场综合监管及扫黄打非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安全发展城区建设工作,推动企业加大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规范安全生产管理,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9、继续贯彻落实《洛江区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完善全区旅游布局,做好旅游项目的策划、包装、招商工作。
篇4
一、基本动因
据调查,保康县推行“为民服务制”,是缘于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20__年,歇马镇长坡村一个农民为了8株板栗树的所有权问题,到镇里、县里跑了19次,找了11个部门,历时8个多月才得以解决。此事在全县引起了强烈反响:农民办事如此艰难,合法权益如何保障?民利如何落实?作为执政为民的县乡政府应该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于是,保康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分析与研究,并很快形成了三点共识:
第一,从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要求来看,指导村民自治需要有一种新的机制。农村改革以来,乡镇合并、管理区撤销、机构精减和农业税取消,乡村干部从过去“催粮、刮宫、收款”中解脱出来,职能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尽管乡镇政府执政为民的宗旨没有改变,指导村民自治的职责没有减轻,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完善,村民要求政府办事的范围越来越宽。乡村干部对该干什么,怎样干一时感到无所适从。机制缺失、职能不清的问题开始暴露。农民盖房子要办手续、搞企业要办执照、采伐林木需要办许可手续......等等,这些事在村域内靠民主制度难以解决,农民盼望县、乡政府尽快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切实把工作的重点放到服务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民服务上来,而且在为民服务的方式上还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以促进乡镇政府尽快转变工作职能,更好地服务村民自治,并赋予基层民主活动新的内涵。
第二,从解决农民群众办事难的现状来看,服务群众办事需要有一种新的为民服务载体。近几年,保康不断加大管理民主落实力度,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引导村民群众实践创造,探索出了“干部问事,群众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的“五事”制度。并靠这项制度保障干部经常深入基层,与群众面对面的交心谈心,用议事的方法促使村组干部尊重群众意愿,实事求是的作出决策;用党性的要求促使干部心系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用评议的手段促使干部公开管理政务,自觉接受监督;通过“问、说、议、办、评”这种具体而实在的办法,在干部问事中体察民情,在群众说事中了解民意,在集中议事中广纳民言,在及时办事中解决民难,在定期评事中凝聚民心,使群众怨气怒气有处可诉,急事难事有人解决,化解了村域生产、生活矛盾,形成了干部与群众经常沟通的密切联系机制、群众议政参政的民主管理机制,较好地解决了村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问题。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一方面乡镇职能急需界定,一方面有些部门仍未改变行政体制下的和衙门作风,农民群众办事难现象凸显:要么,不知到哪里办---找不到门;要么,不知找哪个办,----找不到人。有的农民群众还反映,实行8小时工作制,办事早不得、晚不得,碰上双休日、节假日又办不得。此外,在部分机关部门和少数干部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问题。村民群众常常为办一个证、盖一个章、签一个字而来回折腾,既跑很多“冤枉路”,又花不少“冤枉钱”,还费较多“冤枉时”。要解决好群众办事难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建立一种新的载体,从根本上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消除“五难”现象,真正做到为民、便民、利民、惠民,切实保障村域管理民主的进一步落实。
第三,从保康山区的实际情况来看,为民解难需要有一种新的为民服务网络。保康境内有3369座山头,3193条沟壑,是襄樊市唯一的全山区县,省定新世纪扶贫攻坚重点县。版土面积3225平方公里,29.4万人。“竖起来的路,挂起来的田”,“上坡碰鼻子,下坡闪腿子”,是对保康县的真实写照。这里山大人稀,交通闭塞,最远的村距县城达200多公里,距乡镇有近100公里,很多地方不通公路,也不通班车。群众到镇上、到县城办事,出来一趟极不容易,有时为了办一件事情,得跑好几趟、好几天,而困难和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导致群众有怨气,干部窝火气,组织上理不出头绪。为此,从地处山区的县情和方便群众办事的角度考虑,有效解决农民群众办事难,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需要尽快建立一种新的工作网络,并通过这一网络来把农民群众要办的事办好。
基于上述三点认识,该县开始探索“为民服务制”,于去年初先在城关镇试点,并通过实践总结。从4月初在全县普遍推行了“为民服务制”。
二、具体做法
保康推行“为民服务制”,就是在县、乡镇、村(社区)设立为民服务机构,群众提出办事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后,由服务机构在规定时间内为群众无偿提供“全天候、无休日、一站式”的全程服务。
(一)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上下贯通的工作网络。县里成立为民服务中心,与原有的县行政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县直部门中具有行政审批职能且已在“中心”设立办公窗口的,其窗口同时作为本部门的为民服务中心;其他未在“中心”设立办公窗口的部门则根据情况,在单位内部增设为民服务中心。目前,该县已有公安
、民政、计划生育、工商、林业、土地、城建、司法等10个部门在“中心”设立为民服务中心,24个部门在本单位增设为民服务中心。11个乡镇均设立了为民服务室,并从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专人合署办公,负责本辖区群众所有审批事项的办理和其他需事务的全程服务。261个行政村和9个社区设立了为民服务点,员由村(社区)主要干部兼任,其他干部配合,为本村群众提供无偿服务。(二)建立受理、、办理纵横相连、高效运转的封闭办事系统。纵向上:村民申办事项,先由村级员受理、登记,之后由村员将有关手续移交给乡镇为民服务室。乡镇为民服务室受理登记后,属乡镇审批的事项,能当场办理的当场办理,不能当场办理的由承办单位在规定时限内办结,并转交给村员回复申办人;属县级审批的事项,由乡镇室安排人到县或有关部门为民服务中心办理。为民服务中心受理登记后,能直接办理的马上就办,不能直接办理的由服务中心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办结。横向上:各级机构根据内部业务分工,建立起受理、、办理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的封闭回路系统。一是“窗口”受理,村(社区)、乡镇和县直部门的服务机构,负责受理群众的办事申请。二是全程,机构受理办事申请后,认真登记并出具承办单,告知申请人的权利、义务,承诺办理期限,然后交给全程人,申请人坐等结果即可,全程人根据工作情况,将材料转给具体办理人;具体办理人按规定办结后再交给全程人,最后由全程人将结果交回申办人。
(三)建立即办、诺办、联办、代办、控办“五件五制”的办理制度。根据群众所办事项的具体情况,制明确了“五件五制”办理法。一是对程序简便、可当场办理的申请事项,作为“即办件”,实行直接办理。群众申请材料齐全的事项,窗口工作人员即收即办,当场办结;群众申报材料不齐全而影响办理的事项,工作人员告知补办材料,在群众补齐材料后当场办结。二是对需现场勘查或其他不能即办的申请事项,作为“承办件”,采取承诺办理。群众申报材料齐全,窗口收件后,按不同申请事项明确承诺办结的时限;申报材料不全的,明确告知群众需补办的事项,待补齐后承诺办结限期。三是对生产性新办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其他需由两个以上主管部门办理的申请事项,作为“联办件”,采取各有关部门联合办理,实施同步审批,在承诺时限内办结。四是对需上报办理的申请事项,作为“上报件”,采取上报。五是对国家明令禁止、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发展规划的申请事项,作为“控制件”,采取解释办理。
(四)建立人员、制度、经费、办理权限四个到位、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一是人员配备到位。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都从本单位骨干人员中抽调。县直部门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根据业务量确定,实行定岗定责;乡镇室配备工作人员3至5人,从乡镇社会事务室等单位抽调,集中办公。!各级服务机构的负责人一律由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兼任,工作人员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二是制度规范到位。建立健全了《为民服务室工作制度》、《为民服务点工作制度》、《为民服务工作回访制度》等规章制度,对各项工作职责、程序和要求作出明确规定,考核奖惩严格按照制度规范执行。三是经费投入到位。县里要求各服务窗口的面积在40平方米以上,配备微机、打印机、复印机、专线电话等办公设施,同时解决必要的办公经费。四是授权到位。规定凡适合进驻的事项,各部门都全部纳入服务中心办理,并授予服务中心一般事项的终审权,除重大项目确需领导签批外,其他均由窗口工作人员直接办理。
(五)拓展服务范围,落实“四个延伸”。保康推行为民服务制,初始确定有29项事项,主要是:居民身份证办理,暂住证办理,户口登记、迁移、变动,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农村五保户审批,城乡低保审批,农村特困户审批,生育证领取,流动人口生育证明,林木采伐许可证办理,林地占用审批,森林、林木、林地林权证办理,农户建房手续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变更、注销,农村土地经营承包合同签订、变更等。
随着制的不断健全完善,从20__年开始,全县确立了405项承办事项,并实行了“四个延伸”。即向生产领域延伸,定期国家产业政策、产品调整方向,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向科技领域延伸,举办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向流通领域延伸,及时向社会产品需求和价格信息;向社区延伸,开展了以行政事务、信息查询、社会福利为重点的便民利民服务。
三、初步成效
保康县从20__年2月份推行为民服务制以来,到目前各级服务机构已为群众事项26476件,已办结26246件,群众满意率100。
一是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保康县推行“为民服务制”,建立了方便群众办理的服务网络,打通了便民利民的“绿色通道”,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办为一次办,变被动办为主动办,变随意办为规范办,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群众的办事难,真正实现了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保康县民政局局长张大根说: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之后,农民处在休养生息时期,乡镇、村组干部落实管理民主的重点应该围绕为民服务做文章。比如,“生孩子上户口、盖房了办手续、搞个体办执照、用土地跑审批”等等事情,群众要跑的路都由干部来跑,群众要办的事都由干部来办,这样,乡镇、村组干部工作的重心真正转移到了为民服务上,才能真正领导、支持和保障村民群
众依法按章履行职责、活跃村民自治活动。二是方便了农民群众办事。推行“为民服务制”后,广大农民群众再也没有以前那种只能定时办、分散办、节假日不能办的苦恼事了。先行试点“为民服务制”的城关镇党委书记、镇长吕克宪说;“我们把过去的办公楼改成为民服务楼,凡是群众申办的事项,通过村或者社区的员就可以一次性提交完整的材料,直接报到镇为民服务室,属镇里办理权限的,即时就可办理;需要县里及县以上单位办理的,经过材料审核,由室直接到县为民服务中心代为办理。”我们在过渡湾镇方家坪村二组调查时,村民邓代凤说;“过去办个证,要跑很多地方,还要找很多人,非常麻烦,现在由村干部为我们跑腿,办好后给我们送来,既省钱、又省力,还省心,所以,村里有什么事,我们也更加关心,也愿意参加。”
三是提高了办事效率。过去,群众到县里、到镇上办事往往需要来回反复多次,“东跑西跑来回跑,你批我批多头批”,既费时又费力。现在,推行为民服务制后,群众办事如果不涉及实地勘查或需要调查的项目,不论涉及多少科室,也无论手续多么复杂,只要认准受理室一个门,随到随办,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城关镇陈家河村六组村民柳启萍说:“以前回乡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由于不知道提交哪些材料,跑了三趟也没办成,镇里成立为民服务室后,我在外地打个电话就办妥了。”刘家坪村一组村民王风成为孩子上户口,不知道需要哪些手续,找到村员刘帮银,刘二话不说,为其写好申请,带齐户口簿、生育证等相关证明材料到镇为民服务室盖章后,又到镇派出所办理相关手续,整个程序仅用了两个小时。
四是转变了干部作风。推行“为民服务制”,从机制上保证了干部作风的转变,不仅转变了部分公务人员“高高在上”的衙门作风,也使一些部门存在的“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许多干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主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城关镇小沟村三组村民胡春彦说:“党委、政府推行为民服务制,真正把工作做到了我们的心坎上。”店垭镇格兰村支书告诉我们说;“村里已为群众代办了建房地基、森林砍伐、流动人口证件等10件实事。过去,群众见我们愁眉苦脸;现在,村里开展自治活动,有“五事”制度作保障,村民有超越村域服务权限的困难,又有了为民服务制,群众见我们干部在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个个眉开眼笑。”
篇5
加快信贷投放,全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无锡农商行始终把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当作全行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积极配合无锡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持续加大对新城镇建设、科技型企业、农业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至2012年末,全行新城镇建设类贷款共计156户、贷款余额123.78亿元,比年初增加11户、增加贷款8.62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户47户,余额8.49亿元,去年新增贷款余额1.11亿元;全年新增农业项目贷款14个,投放金额14.94亿元。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金融形势,进一步深化支农服务方式,无锡农商行建立贷款阳光操作机制,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提高贷款透明度,打造诚信环境,深入开展“阳光信贷”进农户、进中小微企业活动。该行成立了小贷业务部并加强银保战略合作,开辟中小微企业信贷“绿色通道”,2012年全行50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了50.1亿元,较上年增加5.01亿元,增长11.1%;总户数达2730户,较上年新增542户,增长24.77%,有效解决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
强化发展创新,全力以赴IPO工作
无锡农商行着重加大对小微企业营销力度,在优质客户群体中,实施存款、结算、贷款、电子银行以及中间业务等“一揽子”金融产品和服务营销,逐步锁定全市优质小微企业,储备信贷投放资源。通过组织银企座谈会、强化对小微企业的调查走访、沟通联系,积极与政府、企业的项目对接,了解项目融资需求,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市场前景和还款能力,严格信贷准入关卡,合理确定投放总量,提高小微企业贷款户市场占有量。
去年,无锡农商行正式启动了IPO工作,完成了职工股的规范、股权的确权与委托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了股权的交易、转让、质押等流程;完成了审计、尽职调查、历史沿革的梳理、辅导验收及申报文件与材料的编制,并于2012年12月24日向证监会报送了IPO的申报材料。目前,证监会已经正式接受了该行的申请,从而成为江苏省第五家等待批复IPO的农商行。
启动“金牌服务”工程,全力开展市民卡服务
无锡农商行通过对现有网点现存问题进行梳理,全面启动“金牌服务”工程,吹响了该行发展战略转型的号角。该行确定规范服务标准,打造规范服务效果,塑造全行服务文化。主要内容包括改善网点硬件环境,为服务奠定良好基础;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员工对服务的认识,从内心接受优质服务;建立服务标准,让员工掌握服务标准并熟练执行;梳理服务流程,使员工掌握网点服务基本流程与抱怨处理技巧;形成网点良氛围,相互推动促进服务提升,加深企业文化渗透。
同时,无锡农商行加大市民卡工程投入,增设网点、窗口并抽调人力物力加强服务。目前,市民卡发卡量已达249.4万张,每月的人数已经超过51万,每月金额已经突破13亿元。为此,全行在去年一年共新设了15家网点,对6家老网点进行了改造扩建,并在集中兑付期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保证了所有网点的正常运营。该行还积极与同行开展合作,有效分流市民卡业务量。目前,该行与江苏银行、工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等近20家金融机构签订“柜面通”协议,市民卡存、取款业务,目前无锡市民可办理市民卡业务的总网点数已达310余家。
篇6
武宁路小学创建于1957年,至今已有51年办学历史。学校占地面积13亩,建筑面积6326平方米,绿地、垂直绿化面积3348平方米,绿化率达38.6%。校园内活动场地宽阔,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校园空气清新,无污染源。先后被评为上海市无烟学校,上海市健康促进学校,上海市红十字达标学校,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校、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红旗大队等。
学校以“开心、开放、开创”为校风,坚持把创“普陀区绿色学校”为建设学校育人环境的有力抓手,逐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以管理为中心)、四个基本点(课程建设、活动建设、科研课题、社区共建)”的绿色学校建设模式。
一、以精细化管理为中心,构筑保障体系
1、健全组织网络
学校健全了组织网络,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德育教导、大队辅导员、科技总辅导员、教师、学生代表为组员的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把环境教育纳入三年发展规划、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之中,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切实做到工作有检查、有督促、有总结。
2、加强育人观念
学校领导和教师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参加各类环保培训。添置了许多有关环保宣传教育的书刊,并通过报刊杂志和网络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自觉进行绿色教育的再学习、再提高。
各科教研组通过备课活动、教研活动,就课堂教学如何渗透环境教育进行深入探讨,浓厚的教研氛围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环境教育。
3、优化育人环境
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改善环境,从身边做起。我们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绿色”品位,强化校园环境的潜在育人功能,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
三年来,学校关于绿化项目共计投入资金16.5万元,不仅用于绿化改造,还在校园里开辟了“红领巾认植天地”、“毕业纪念林”等环境教育基地。
4、落实后勤保障
为了倡导“生态校园、绿色生活“的理念,学校着力落实后勤保障工作。先后投入近35万元,按卫生检疫部门的要求,高标准建成师生食堂,同时加强对食品的进出管理。学校行政部门配合卫生部门对食堂工作形成专门的监督与指导,保证了学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
卫生室有专职的卫生教师,积极参加市、区的各类培训,每学期制定健康教育工作的计划,并通过每周四的健康教育专题课,向学生宣传各类健康、卫生保健知识,以及配合学校德育处定期对校园环境卫生、节能节水情况作检查与反馈。
二、以课程建设为阵地,渗透绿色教育
1、在基础性课程中渗透
我们每学期都会制定《环境教育在学科中渗透一栏表》,各科教师自觉主动地将计划落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如:语文课《桂林山水甲天下》,教师利用投影把美丽的桂林山水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领略祖国风光美丽多娇的同时,接受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教育;美术课上,让学生写生,画祖国河山自然风光,画校园美丽的秋景;作文课上,引导学生描写校园四季一草一木的变化;品社课上,《能源问题》、《环境与灾害问题》、《水资源问题》都是极好的环保教材………
2、在拓展型课程中深化
学校以拓展型课程为资源保障,以少先队“菜单式”活动为组织形式、以红领巾社团为落实载体,打造了“566(我乐乐)”活动课程。课程专门开辟了“科技与环保”科目,以及植物大学堂、好奇探长、人与自然、变废为宝、节能先锋等活动项目,让学生在主动的、自主的、带有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感悟,并逐步内化。
3、在探究型课程中发展
在大力推进拓展型课程建设的同时,学校还梳理了“上海市小学探究型课程学习包”,将“绿色教育”纳入探究型课程,根据不同年级确定相关的探究主题及探究要求。
“一次性筷子与生态平衡”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发现用一次性筷子的同时也在“吃”森林,知道了关心环保要从身边做起;一张自来水账单让孩子们关心起了学校的节能问题,在走访与实地调查后,队员们搞起了节能妙招的课题研究,为学校每月节省了不少的水电费;学校获得“无烟学校”称号可有禁烟课题组的一份功劳。队员们查资料、搞调查,做宣传材料,不懈的努力感动了吸烟的男教师,“烟民们”自觉加入戒烟行列。此外,《油烟对绿色植物的危害》、《外包装的学问》、《各类清洁剂的污染比较》等课题,不仅让队员们了解了校园绿化环境的重要性,更获得了亲身参与科学研究的体验。
三、以校园活动为抓手,促进环保意识的养成
校园活动是学生进行环保实践的重要形式,近年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主题教育活动。
1、红领巾认绿护绿行动
校园内生长着许多植物,刚开始大部分同学都叫不出它们的名字,自然老师就与学校的养花工人,对校园植物进行了分类介绍。按植物的名称、习性、科目制作名称牌,并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及“亲亲小树”认养行动。发动各中队集体认养,并轮值晨扫,确保花木的成长环境洁、绿、美。
2、红领巾废品回收站
在少先队阵地建设中,最受孩子们热宠的当数“红领巾废品回收站”。队员们积极地把废纸、易拉罐、雪碧瓶收集起来,送进“回收站”。他们自己称重量、数瓶子、计算数目,还设计了“小管家”记帐簿……在经营“红领巾废品回收站”的过程中,队员们渐渐养成了“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由节约资源延伸而来的《怀旧行动》也深受队员欢迎。“老师,我的铅笔盒是旧的”、“老师,我的圆珠笔是上学期用过的”、“老师,我没有买新书包”……开学第一天,这动人的一幕经常在各班教室上演。
3、童心说话墙
学校面朝东新路有一排透绿的栅栏,在孩子们的集思广益下,它被布置成了一堵可以说话的墙;一堵传递学校信息、参与社区共建、携手社会共进的多功能墙。
“说话墙”的主题及内容我们定期更换,其中《奇思妙想话节能》专版最受关注。我们通过“变废为宝创意秀”、“不可思议的节能设备”、“节能妙招齐分享”、“节能情报传递”、“争做热心节能的好少年”等主题,号召队员大胆提出自己的节能方案,节能途径、节能创意。
“空调最好开在26—28度”;“尽量别在中午浇花,这时候的水容易挥发”……学生不仅深知“1度电,1度煤,1粒米,1滴水;小溪汇聚成大海,积土也能堆大山的道理,更通过“说话墙”向社会发出了节约能源的倡议。
4、精彩世博,绿色校园
当人们都在为创建绿色世博积极行动时,我们意识到,创建绿色校园也是为创建绿色世博做贡献。
有的中队积极组织环保宣传活动,对不良习惯、不良行为进行劝导;有的中队专门指定了关灯、关扇、关多媒体的“节能十大岗”;有的班级参加了社区的“矿泉水瓶换小苗”的行动,用收集到的废旧矿泉水瓶换来一棵棵小苗种植在校园里,即让资源再生利用,更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氛围;还有的中队发起了收集废弃塑料瓶,制作环保迷宫、环保玩偶、环保家具的活动……
6、变废为宝时装秀
学校环保社团的队员们利用“六一任我行”之际,每年儿童节都会赴“东方绿舟地球村”开展变废为宝时装秀活动。
队员们利用废弃的易拉罐、鸡毛、垃圾袋、废纸、一次性碗筷为原材料,不仅亲手制作服装、面具、头饰,还为他们取了贴切的名字,并以电脑小报的形式说明这些服装所具备的环保功能,分发给游客。这项活动在环保社团与指导老师的努力下,成为了学校的特色活动,并起到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四、以社区共建为平台,激活教育资源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围绕建设国家园林城市的总体要求,坚持“政府组织、部门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讲求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强化以城市园林绿化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二、总体目标
到年底,通过绿地建设、生态建设、市政建设、景观保护、人居环境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以上,绿地率达到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平方米以上,所有相关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确保年通过国家园林城市验收。
三、主要任务
1、以出入口绿化为亮点,加大出入口绿化景观建设。续建北景观带,新建出入口、海河路通出入口、大道以高速出入口两侧景观带,提升城市出入口绿化景观,延伸城市绿化空间。
2、以道路绿化为网络,加大道路绿化工作力度。对新建道路,一次成型的,全部按照断面建成分车带和绿化带绿化;暂未一次成型的,在未建断面全部暂建绿化。对现有道路及道路节点进行全面改造、补植,道路与两侧围墙之间的绿化和道路绿化一起配套建设,不留任何空白地带,城市基本形成林荫系统。主要新建大道、西路、大道、大道等道路绿化,改造永济西路、北大道、清池北大道等道路绿化。道路绿地达标率达到以上,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以上,林荫路推广率达到以上。
3、以公园绿地建设为重点,着力进行公园、广场和街头游园建设。建设名人植物园、公园、公园等公园;规划建设运河景观带等带状公园;同时,采取拆违建绿、拆临补绿、见缝插绿等方式,建设石油器材库游园、东方骏景游园、游园、路立交桥园、大道游园、游园、游园、游园、游园、游园、游园、游园、游园、游园游园等一大批街头游园,大幅提高公园绿地面积,达到城市居民出行米见绿,米见园的要求,满足市民游憩活动的需要。继续对人民公园、南湖公园、狮城公园等已经建成的公园进行景观改造,确保设施安全、美观协调。
4、以居住区、单位绿化为特色,大力开展城市绿化“五进”(进机关、进军营、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活动。新建项目与配套绿化要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达不到标准的不予验收。主要完等一大批新建小区及单位绿化。新建小区和单位绿地率不低于、改建小区和单位绿地率不低于。新建、改建居住区和单位绿地达标率达到以上。开展绿化达标和园林式单位(小区)创建活动,创建个省级园林式单位、个省级园林式小区。
5、以生产绿地建设为动力,加大城市绿化苗圃、花圃建设力度。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资,使生产绿地总面积占建成区总面积的以上。加强园林绿化植物引种工作,培育适应本地自然条件,具有特性、抗性的优良品种,出圃苗木的品种、规格、质量符合城市绿化工程的要求,做到基本自给。
6、以环城大环境绿化为依托,建设环城高速、京沪铁路和高铁绿色生态廊道及城市近郊景观森林。充分利用市独特的地形地貌,逐步形成以市主要通道和重点区域为主的环中心城区城市一体化绿色生态网络,防护绿地实施率达到以上。
7、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划定城市蓝线,加强河、一排干、河等河道综合治理和绿化建设,河道绿化普及率达到以上,水体岸线自然化率达到以上;提高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及以上水体比率达到以上,城市管网水检验项目合格率达到;污水处理率达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以上;城市大气质量良好,全年达到和好于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的天数在天以上。
8、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道路完好率达到以上,城市地下管网、道路桥梁等市政基础设施档案健全,运行管理制度完善,监管到位,城市安全运行得到保障。
9、加强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和风景名胜区、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与管理。划定城市紫线,制定城市历史风貌保护规划,并达到良好的实施效果;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得到有效保护。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或自然遗产严格依据《风景名胜区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管理。
10、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治理。联合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加大对违法建设、违章搭建的拆除力度,拆迁后的空地优先建设绿地。严格规范市场秩序,取缔街外店、店外店;高标准治理规范沿街广告牌匾,清除乱贴乱画现象,创造良好的市容市貌。主要完成6条以上城市主次干道两侧既有建筑外观改造和街道景观环境整治。
11、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城中村、棚户区改造。落实城市住房保障政策,制定城中村改造规划,加大对城中村和棚户区的改造力度,住房保障率达到,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率达到。建成区内基本消除棚户区,居民得到妥善安置,实施物业管理。
12、加强热计量建设,住宅供热计量收费比例达到以上。
13、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主要道路、公园、公共建筑等公共场所都要设置无障碍设施,确保正常使用。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市创建园林城市指挥部,市长任总指挥,分管副市长任副总指挥,运河区、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及市城管局、园林局、规划局、林业局、住建局、水务局、财政局、环保局、国土局、交通局、公安局、文广新局、环卫局、日报社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园林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园林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督导检查创建活动落实情况,并做好申报材料的整理汇编,确保园林城市创建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落实严格的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单位通报批评,把各项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城市建设目标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严格兑现奖惩。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责任主体实施包干负责。各部门、单位之间要密切合作,协同作战,确保完成各项目标和任务。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报社、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对创建工作宣传力度,市级各主要媒体把创建工作列入重要宣传内容,开办固定宣传栏目。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的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对创建活动全过程、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报道,使广大市民清楚创建园林城市的意义、目标和相关要求,从而增强全民绿化意识,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创建园林城市、人人爱绿、护绿的浓厚氛围。
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采取多元参与和多方筹措的方式筹集绿化建设资金。一是加大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公园绿地、主干道绿化、主河道绿带及环城高速和城市近郊景观森林建设所需费用,并列入市县两级各年度预算。二是重点工程配建、小区开发配套和环境综合整治等绿化建设资金要落实到位,足额投入。三是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通过实施开发带绿、租地建绿、BT模式、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和认建认养,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四是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吸引、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投资或联合建设城市公园、绿地、苗木基地等绿化项目,参与城市绿地的管理和养护。
4、划定“绿线”,严格管制。明确绿化用地范围,实行“绿线”制度,确保绿地按规划建设,维护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绿化规划的严肃性。继续贯彻实施“绿色图章”制度,严格审批各项城市建设工程配套绿化建设,确保各项建设项目配套绿地达到园林城市标准。
5、提升质量,打造精品。一要把好设计关。在植物配置上,要多栽乔木,多栽大苗;在植物选择上,要多培育、引进和种植抗旱、耐寒和涵养水源能力强的植物,积极发展和推广适应能力强的乡土树种;在绿地浇灌设计上,要积极推广滴灌、喷灌、微灌、管灌等节水型灌溉方式。二要把好施工关。施工前,要实行招投标制和工程合格证制,择优选取施工队伍,把好苗木质量关,杜绝非标准苗木入场;施工时,要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加强质量监督,确保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要严格实行竣工验收制度,按照标准规定,对绿化工程进行验收。三要把好养护关。要引入竞争机制,加快养护作业改革,进一步完善精细化养护管理体系,确保达到良好的园林景观效果。
6、强化监管,依法治绿。严格执行《城市绿化条例》和《省城市绿化管理条例》等城市绿化相关法律法规,城市规划区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都要同时做好绿化的规划设计。加强绿化审批和竣工验收制度建设,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绿线”不明确、绿化方案不确定、绿化比例不足的一律不予审批,凡绿化工程达不到规划设计标准的一律不得交付使用。加快建立“绿线”、绿化成果档案制度和巡查制度,加强绿化执法监察,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违法违规侵占“绿线”、挤占绿地、损坏绿化成果的行为。
篇8
今年,我局在市工商局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这一中心,结合省、市局年初工商工作会议精神,全局上下团结一心,稳中求进,进中求好,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巩固、完善工作机制,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提高工作效能,为我县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各项工作按序时较好地完成。现就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卓有成效
1.加强联系沟通,以有效作为赢得地位。主动向县委、县政府请示汇报,主动向企业及其他监管服务对象宣传解释,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监管服务对象对工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和社会舆论氛围。
2.着力提速增效,提高服务发展能力。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开展“窗口服务规范化建设”活动,大力推行“一审一核”,实行优质化服务,做到窗口服务“八公开”。对县政府确定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开通登记审批“绿色通道”,变被动受理为主动介入,实行导向服务、帮困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五项服务举措,着实践行服务亲情化、业务快捷化、窗口规范化,树立工商部门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市场的良好形象。我局登记窗口服务人员已连续多年获得先进个人荣誉。目前,全县经济持续发展,到今年5月底,全县共有个体工商户7387户,企业2439家。
3.落实发展政策,丰富服务发展内涵。今年来,我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积极制定36条优惠帮助政策,目前已交县政府研究论证中。我局充分发挥工商职能,积极利用动产抵押、股权质押为广大企业融资,截至目前,我局已办理动产抵押51件、股权出资3户,为企业融资105万元。
4.实施商标战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发挥商标指导职能,积极支持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以机械制造、农产品等产业为主攻方向,深入企业调研,制定了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培育发展计划,采取跟踪督导、上门服务等方式,指导企业填报申报材料,积极支持、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创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今年以来,培育扶持华星集团“铁扇”申报驰名商标,“双丰”、“TL”、“蜂联”、“东大”申报省著名商标,具体工作正在进行中。
二、监管执法工作稳步推进
1.加强法制建设,推进和谐执法进程。牢固树立公正理念、法治理念、和谐理念,坚持法治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相统一,行政执法、普法宣传、指导帮扶相统一,在基层工商所推行“说理式”案件,依法行政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2.创新工作举措,强化监管执法效能。以食品安全及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管、强化商标广告执法、打击传销为重点,突出执法监管工作的社会效益,创新管理措施,强化管理成效,全力维护公平交易、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开展食品流通许可证发放工作,发放过程中实行现场勘、探严格整改等措施,以规范经营主体、规范经营行为、保证上市食品质量为重点,积极推行“票政通”系统,实现了“监管关口前移,监管重心下移”,提高了食品市场监管水平,食品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截止目前,我局抽检了3个类别,20组商品,目前,我局正在积极向政府争取资金,加大商品抽检力度,下半年,商品抽检率将会得到大大提高。大力推进名牌战略实施,高度重视和加强商标专用权的维护工作,尤其是对“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标志专用权进行了专项整治。深入开展以农资打假为核心的“红盾护农”行动,全面推行农资经营者信用分类管理等制度,指导农资企业开展连锁经营,走出农资市场监管新路子。系统地做好打击传销工作。今年以来,我局联合公安部门和各社区进行打击传销专项排查工作,目前未发现任何传销活动。
3.加大了对违法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半年来,全局抓住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经营行为,涉案范围包括无照经营、非法经营等方面。尤其是我们查处取缔东湖小学和花桥中学附近黑网吧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较好地树立了执法权威。
4.深入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了“12315”投诉中心服务机制,加强了消协“一会两站”建设,消费监管网络建立健全并发挥了监督作用。推动了我县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不断向更深层次发展。今年“3·15”活动期间,出动300余人次,向广大消费者发放消保宣传材料近5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500余人次,并组织现场销毁活动。
三、队伍自身建设再上新台阶
1.进一步理顺工作运行体制。积极稳妥地对内设机构、岗位职责、人员分工的科学调配,将人员力量向市场主体登记和监管执法岗位倾斜,2009年新录用5名公务员均被充实到各基层工商所,有力地缓解了办管脱钩后,基层工商所执法力量匮乏的问题。开展了“科(室)、所负责人例会制”等规章制度,有效加强了科所联动、政治业务学习和重点工作的部署。
2.进一步提升“效能监察”力度。为纠正职守意识不强、服务观念淡薄等不良现象,县局成立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对系统各机构进行了明察暗访,并及时将检查结果以通报形式行文印发,便于大家认真对照完善和整改,取得积极效果,得到了市局的充分肯定。
3.进一步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坚持以能力提升、能手培育、能效升级为主线,全面提升干部队伍整体建设水平。今年以来,县局积极开展了案件互查、业务知识等培训和岗位练兵,积极搭建网上学习、办班培训等新型练兵平台。截止目前,共组织业务培训班2期,案件互审、点评2期。
4.进一步强化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将工商文化引入、渗透到行政规划、行政决策、行政行为、行政监督的各个层面。把弘扬工商文化融入到加强工商执行力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当中,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全员参与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引导、凝聚、教育作用。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把“一岗双责”落实到每个领导、每个工作人员,落实到执法监管和内部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四、下半年工作设想
下半年,我们将在市局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一步贯彻市局工作会议精神,针对年初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理清、转变、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职能,切实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规范工作职能和市场经营行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全力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工作职能,创新工作方式,促进经济科学发展。总体工作要再上一个新的台阶,重点工作、特色工作、创新工作要育新举措、新突破,以进一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监管职能进一步到位和行政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
2、继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加强学习教育,继续开展“业务培训”活动,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和各项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和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培养勤政、廉政的良好品质。
3、继续抓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
继续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从源头上抑制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大力整治无照经营,取缔非法经营;切实做好流通领域商品的“打假”,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节日市场专项整治,打击假冒伪劣违法行为,保护弛名商标专用权;加强广告管理,打击虚假违法广告;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加强建设,做到有问必答,有假必打,有案必查。继续加大力度,对集贸市场进行整治,巩固成果。
4、围绕中心,服务经济发展
一是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进行跟踪回访,为企业排忧解难;二是积极引导个私经济快速发展;三是实施名牌战略,指导、帮助企业正确运用商标,争创著名、弛名商标;四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
篇9
温江二中是一所城镇高完中,现代教育设施配备完整,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演示系统;通过网络技术,学生可以直接远程接受其他学校教师的授课;学校现有5间计算机室,每间教室有60台学生电脑;各个办公室均配备了电脑,且每位老师都有办公笔记本电脑;学校网络畅通,拥有350 GB容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学校建有网站,为社会了解我校提供了平台,同时也成为师生、生生、家长与学校交流的平台。这些信息化基础设施为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和学校的发展的需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高效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是培养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创新人才的要求,是学校发展的要求,更是课改的需要。课题组认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有效课堂活动,是教师统御教材、服务学生、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等综合素质的体现。2010年4月,课题组向区教育局递交了“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有效课堂活动的实践研究》的申报材料,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课题组,以课堂为载体,以科研为抓手,扎实开展教研活动,提高了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有效课堂活动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推进了课改的深入。
2.1 注重学习,狠抓教师培训,为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打好基础
其一,学习教育技术的含义、作用和地位;其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操作方法;其三,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对于前两方面的学习和培训,采用每周一全体教职工集中培训和每周教研组、备课组集中培训及个别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是学习和培训的重点,我们采用的是分学科学习的方式,结合学科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让教师明白应该怎样做,为何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何优势,尤其是在四川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引领式网络培训后,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有了全新的认识。通过这些学习和培训不仅仅更新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新课程理念也因此更为深入人心。
2.2 提升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有效课堂活动的能力
以教学设计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案例分析为突破口,提升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有效课堂活动的能力。
自2010年课题立项后,课题组围绕本课题进行了扎实的研究,其中核心基地在课堂,学校每年都要举行成功教育课堂大赛,德育课堂大赛,校本教研主题大赛,这些赛事都在组内初赛的基础上,推荐最好的选手参加全校大赛,甚至被推选到区、市及全国参加赛课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对课题研究起到了以下几方面的推进:一是在赛课中促进对所学经验进一步理解和交流;二是在赛课中促进成果的转化;三是在赛课中启迪思维,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
通过三年的研究,从申请立项、确定方案、构想策划、理论学习、前期调查,到贯彻实施,具体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一次次学习、实践、研讨、交流、改进、调整等实实在在的工作中,我们探索出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探索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有效课堂活动的策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有效课堂活动的原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课堂活动评价科学化的方法。一方面,促进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并积极探究和讨论;善于引导和点拨学生,使学生思维更有深度;教师善于激励和倾听,使学生对学习保持着较高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自主探索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提高了;学生敢于质疑,批驳不同观点,争论研究;讨论、探究氛围浓厚,使学生乐学、愿学。形成了一支由先进教育理论武装的、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师资队伍,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渐渐凸显。学校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大大推进了课改的深入。
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网络德育实效性
数字化悄然改变着整个社会的生存方式,互联网也正营造着人类文明新的殿堂。网络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益处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德育工作者要主动地辨析各种信息,正确地选择与利用对自身发展有价值的信息,对学生进行引导。这种开放性变为引导选择,提高了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拉近了学校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德育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从“灌输信息”转移到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引导学生对巨量的网络信息采取扬弃的态度。
利用网络优势,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以环境育人,活动育人,让德育活起来。针对部分学生内心空虚、无聊和压抑,想通过上网来发泄的情况,学校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有意义的校园活动,真正让学生“心”有所托。
德育处牵头开展“行文明礼仪,做文明学生”主题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传承文明、践行文明、树立文明之社会风尚;“祭扫烈士陵墓”活动,学生瞻仰英雄纪念碑,缅怀革命先烈,使同学们深受感染,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创文明城市,做文明学生”主题活动,进行手抄报比赛,同学们从板报中深受教育,纷纷表示在家、在校、在社区都要做文明的小卫士;“孝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弘扬孝道,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名讲孝道的学生。
校团委组织了“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国庆征文比赛”“成都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国梦,我的梦”征文比赛以及“手抄报比赛”等。通过特有的环境节,开展一系列的绿色环保教育活动,提出“保护生存环境 净化美好校园”,通过板报、手抄报、回收废旧电池、主题班会、绘画比赛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对环保的认识。
持续抓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通过假期认真布置“团队在社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帮老助困、社会热点问题调查、网吧游戏厅调查、“诚信、环保”类服务社区的实践体验活动等多个主题供学生选择,给学生最大的德育成长实践空间,收到了较好效果。
开展“网络德育”活动。利用校园网搭建的“心心桥”,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学校校园网的建立,不仅使学生可以了解学校大事,选择自己所需进行学习,还使师生、生生心灵交流成为可能,学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吐露自己的心事、苦闷或疑惑等,释放自己的心情。师生在这里进行沟通交流,学习知识,融汇情感,构建了温馨的家园,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德育从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的方式入手,摆脱了形式主义的说教,使德育内容由静态的文字书本,变成动态的交流过程,学生通过德育课件来感受德育内容,甚至可以通过游戏来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体验了精心设计的德育课程。
4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管理现代化
篇10
一、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整体推进
继续依照《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创建全国一流县级政务服务中心工作方案》既定的工作目标和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工作。确定了政务服务中心异地重建方案、清理公布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项目目录、修订和完善了相关工作制度、梳理编辑了《政务服务中心工作规范》、在入城主要路口设置了全省统一式样、风格、内容的政务服务中心交通指示牌和政务服务公告牌,服务大厅设置了引领咨询台、服务窗口设置“首问责任岗”、统一制作工作人员吊牌、工作装,落实了体育活动场所和报刊、图书阅览室等设施,全面完成了2010年度标准化建设任务。
二、加快便民服务体系,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
以“先恢复,后规范、完善、提高和重点建设,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和《市镇(街道)、村(社区)便民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的要求稳步推进。一是结合灾后基层阵地重建,对市7镇,114个村重建镇村便民服务体系的服务场所、服务设施进行统一规划,按照前台窗口柜台式服务,后台开放式办公的模式,规划设计透明、公开的便民服务大厅。该项工作已于今年3月全面启动,截止2010年10月底已有90多个村开工重建,师古等灾后重建维修加固的4个镇和红白镇等再后重建的10个镇已经全部通过发改立项;二是灾后重建的村统一配备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必须的办公设施和用品;三是强调基础设施建设与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并重,提出了统一整合网络资源以“数字”为平台建立市、镇(街道)、村(社区)互联互通的三级网络信息平台工作思路,逐步实施网上受理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目前,该软件正在紧张的开发中,预计将于2010年12月投入试运行;四是建立完善了便民代办服务等工作运行机制20余个,并落实了代办服务经费、目标管理制、专项考核制、督察通报制等保障机制;五是积极推进项目授权和下放工作,分别建立了镇村代办项目目录。
目前,马祖镇马祖村村便民服务代办点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已于今年4月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
三、“两集中、两到位”措施落实,“590工程”进一步深化
(一)“两集中、两到位”措施落实,窗口授权率100%,项目到位率100%。政务服务中心运行三年来,市政府先后多次通过部门走访调研、召开专题会议、开展专项督察、现场办公、签订承诺书等形式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措施落实。现有24个项目部门进驻中心设立了常驻服务窗口,19个项目部门进驻综合服务窗口,全市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43个市级部门的156项行政审批和88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进驻中心集中受理办理,项目进驻率100%;24个常驻服务窗口部门全部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科、落实了审批科长,并与窗口首席代表签订了全省统一的授权书,项目授权率100%。
1-10月,政务服务中心各服务窗口共计受理办理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90470件,办结90493件(含承诺件)当场办结率为94.28%,承诺时限内办结率为100%,累计节约行政审批时限350570个工作日(按法定工作日计算)。
(二)建立以窗口为主导的运行机制,审批流程进一步优化。一是推行行政审批一审一核制。出台《市行政许可一审一核暂行办法》,优化了审批环节,缩短了办事周期。二是逐项清理、调整、规范我市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项目目录,并按照规范、高效、便民的原则和“两集中、两到位”的要求,实施流程再造,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环节,实行动态提速。目前,95%以上的办事环节都在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完成,即办件比例由运行初期的7.9%提高到29%,承诺时限一般控制在7个工作日以内,与法定时限相比较平均压缩审批时限17.52个工作日。
(三)“三项制度”落实,监督机制健全,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印发了《市政务服务中心2010年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工作方案》,在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的同时,先后修订和完善了涵盖人员管理、办事规则、责任追究、考核评比、监督投诉等方面的运行管理机制40余项,并制作成《工作规范(一)、(二)》,确保了从服务规范、项目管理、审批运行、绩效考核、责任追究等方面的管理都有章可循;市效能办进驻政务服务中心,不定期暗访,加大了行政效能监察力度;市纪委、市监察局在中心设立了投诉窗口,加强了纪律监督;市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了“值班长巡查制度”,加强了现场监督;聘请了政务服务监督员,开展社会监督;设置意见箱、评价仪,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接受服务对象监督;工作人员挂牌上岗,自觉接受监督;建立了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开展适时监督,强化对服务窗口、审批事项、审批单位和责任岗位的实时监控、预警纠错,保证行政权力依法、公正、透明运行。
一年来,中心未发生一例“吃拿卡要”和其他损害服务对象利益的情况,有效投诉为零。
(四)加快实施并联审批,服务灾后重建项目。继续落实好“并联审批”、重大投资项目和灾后重建项目“绿色通道”、“全程跟踪代办服务”相关制度和运行管理机制,通过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为项目的迅速实施创造了条件;为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提高行政效能,完善行政审批“绿色通道”运行管理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做到项目审批提速不越轨、加快不违规,政务服务中心在结合前期运行经验在反复征求窗口部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草拟了《市建设工程项目并联审批实施方案(试行)》并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以什府发〔2010〕27号文件形式下发。同时,为进一步落实好建设工程项目的并联审批工作,中心还会同市监察局、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等单位制定了“建设工程项目并联审批联席会议制度”和“建设工程项目信息通报制度”,从制度上对并联审批工作中部门职责、部门责任领导和具体责任人等进行了明确。
1-10月,并联审批窗口受理并联审批事项674件,办结674件,平均每件比实施并联审批前节省审批时限30多个工作日。
(五)建立和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规范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一是建立全市统一的招投标交易平台。按照“管办分离、统一管理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工作原则,市政府将政府采购、经营性土地拍卖活动、国有资产转让活动、200万元以下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固定价比选等活动纳入市政务服务中心集中进行。同时,还结合实际拟定了进入政务服务中心的公交资源交易项目目录。二是建立标准化交易场地。在市政务服务中心三楼分别设立了开标室、评标室、固定价比选项目抽取室和拍卖室,开通了网络系统,配备了计算机、投影仪、视频监控设施、挂钟、档案柜等必要的设施设备。三是建立配套运行管理机制。作为全省“200万元以下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固定价比选”试点县级市,市政务服务中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本着合法、规范、高效、易于操作的原则,先后建立和完善了《招投标工作协调机制》、《招投标服务规范》、《开标评标活动的现场管理制度》,《200万元以下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固定价比选办法操作规程》等运行管理机制,使交易活动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四是落实现场全程监督服务。将《招投标开标现场会议纪律》、《评标专家须知》、《监督管理人员须知》等相关制度公布上墙;所有的现场监督人员、招标人员和机构人员均佩戴中心统一制作的工作牌;对进场交易项目的资格预审、开标、评标及中标候选人等交易信息进行全过程记录,并实行全程录像,保存60天。五是实施专人项目跟踪服务。本着为灾后重建工程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已确定承包人的项目实行了专人跟踪服务,掌握项目的工作进度。并针对跟踪过程中发现的个别投标企业贪图项目多,无法确保项目进程以及个别项目中取后未及时签订承包合同等问题,编制完善了《随机抽取企业须知》,在投标企业报名前大力宣传,同时将跟踪服务过程中发现的部分项目存在的问题向市纪委、市监察局做出汇报,促进了该项工作的进一步规范。
今年1-10月市政务服务中心共为政府采购活动提供服务194宗,为经营性土地拍卖活动提供服务7宗,组织开展200万元以下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固定价比选活动225宗。此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先后收到企业赠送的锦旗10余面,表扬信10余封,“中标企业觉得满意,未中标企业觉得公平”是投标企业发自内心的评价。
(六)强化人员管理,健全激励机制。一是按照《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法》的规定选派窗口工作人员,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作风纪律过硬的人员选派到窗口工作,确保窗口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二是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中心工作的特殊性先后修订和完善了《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窗口及窗口工作人员考核实施办法》以及“红旗窗口”、“政务服务标兵”评选办法;积极协调人事等有关部门,适当提高了窗口工作人员年度考核优秀比例;兑现了每月200元的绩效考核金。
四、强化信息公开,打造“阳光政务”
为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行政权利公开透明运行。市政务服务中心进一步强化信息公开工作,以公开强监督,以公开树形象,以公开提效率,全力打造“阳光政务”,取得显著成效。
(一)领导重视,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科室、服务窗口的具体责任,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科室、窗口配合抓的良好工作格局,确保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工作制度,规范政务信息公开渠道,确保信息公开工作依法有序地进行。先后制订了《办事公开制度》、《对外宣传及信息公开工作意见》、《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程序》等相关工作制度。明确了公开的内容、范围、形式和程序。并由中心综合业务协调科负责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网络信息管理科具体负责信息的对外和更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