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高校本科生技能培训状况分析
1、本科生技能培训现状
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参加过校外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为46.8%,从未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学生比例为53.2%。其中,没有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学生大多为理工专业,其主要原因为,理工专业大都属于技能类学科,所学习的技能基本可以满足学生未来工作的要求,因此理工类学生对于校外职业技能培训需求较小。
相对于理工科而言,文科类专业对于校外职业技能培训需求较大,比例高达65.3%。由于文科专业本身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学生们大都希望通过校外技能培训来获得更多的技能,如计算机培训、速记培训、商务礼仪培训、外贸业务培训、口译培训等,以提高自身竞争优势。陈胜军(2011)指出,有经验、有技术的人相比于那些只有文凭的大学生就业会容易得多。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多数学生只是迫于某种外界压力选择培训项目,并非自愿去学习某项技能,从而大大降低了其培训效果。
2、原因分析
大学生对校外技能培训的需求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宏观来看,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和学校本身教育内容过于落后、单一;此外,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加深了学生就业的危机感;微观来看,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够清晰,眼高手低,实践能力差等导致大学生对于校外课外技能培训的依赖有所增加。
(1)高校课程设置“落后”。由于受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知识转换能力差、实践经验等缺乏问题。高校缺乏对市场的周密预测,无法应对就业市场的快速变化,使得高校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发生了错位现象,也就是大学生所学知识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曾湘泉(2004)从就业结构和供给角度分析指出就业能力是根本,他认为“就业能力取决于知识、技能等资产,取决于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和向雇主展示的方式以及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当大学生无法进行双向满足时,便会去寻找第三方,即选择有助于自己就业的技能培训。
(2)高校扩招盲目。由于高校的盲目扩招,造成高校人数激增,然而岗位需求较少,出来了岗位供不应求的现象。据教育部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大学毕业生为212万人,2004年为280万人,比上年上涨了32%,2005年后上涨率虽然有所下缓,然而人数却在增加,2014年人数高达727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直至2015年达到最高峰749万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便会主动或被动地选择相应的技能培训来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
(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差。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一系列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显示:高校毕业生通常都会高估自己的预期收入,因此在这种心理驱动下,他们往往会去参加培训机构以获取相应的资格证书,以此作为提高自己自身价值的途径。大学生大多认为价值越高,企业支付的薪水也越高;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一点,现代企业更加关注大学生的“使用价值”,即大学生的真实技能和实践水平。
二、技能培训机构现状分析
2014年最新的《教育蓝皮书》指出:2008年至2012年间,培训机构数量有增有减,基本保持平稳发展状态,约有14.4万家之多。培训机构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单一
调查研究发现,培训机构开设课程过于单调,种类单一,主要集中于计算机类(高级办公自动化、二级C语言等)和使用技能类(驾照培训)。培训机构未能针对企业实际需求状况进行有效调研,因此不能充分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培训机构并不了解学生需求状况,也就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未来职业技能学习的预期,从而降低了技能培训的有效性。
2、教学手段陈旧、师资力量薄弱
培训机构对于学生的培训只追求速率,并没有在教学设计、安排和师资配备等问题上下功夫;教学水平和教学设施的不足,导致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落后,致使培训机构培训效率远不及预期。《教育蓝皮书》(2014)指出“民办教育培训行业目前存在供给弱,格局乱,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在这种紊乱的教育模式下,大学毕业生容易产生更多的惶恐与迷惘,这无形中为将来的就业增添了路障。
三、解决思路与策略
1、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开拓者,应该对未来作一个详细的计划和安排,并根据自身需要合理地选择相关技能培训,拒绝盲目跟风报班,在扰乱自己正常学习、生活步调的同时也牺牲了自己宝贵的时间。同时,大学生应注重专业素养的提高,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实践,了解相关行业技术规范与要求,进一步增强实践技能,缩短未来上岗培训时间。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的知识转换能力差,不能真正达到未来岗位对其技能的基本需求。
2、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培训机构
大学生选择培训机构,应详细了解该培训机构的具体信息,包括课程设置和教师资质,而不应单方面听信华而不实的宣传。大学生应该重视技能培训,将校外技能培训视作自己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以切实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而不应将其视为最后的退路或万能急救品,更不能过分依赖校外技能而忽视了本专业的学习和培养。
3、政府有关部门应促进培训机构良性发展
培训机构作为大学生掌握未来职业技能的桥梁途径,应对所属地区的高校在校生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以了解该地区大学生对于技能培训的实际需求,并根据其需求设置相关培训科目。培训机构课程安排和设置应符合时代变化,教师的知识掌握和水平也需顺应社会变化,满足学生知识和技能需求。培训机构应遵循“优胜劣汰”原则,发现不足,及时补充、改正,不断完善、发展,才能真正地做大、做强,从根本上迎合市场和学生的需求状况。《教育蓝皮书》提出,“建立地方性教育培训网上平台,公开各种类型教育机构的办学资历、成绩等,使得广大市民及时了解培训机构的基本情况,充分发挥教育培训行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功能”。
4、加强政府的适度介入
培训机构从根本上而言属于盈利教育机构,但由于与教育挂钩,因此政府应该适度地介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监管培训机构,同时在政策上对优秀培训机构进行支持和鼓励,从而加强培训机构与学校之间紧密合作,发挥其桥梁作用。
篇2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为此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技能来确保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微格教学对于培养及提高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教学技能是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字】微格教学 信息技术 微格教学系统 教育信息化
一、微格教学及其教学技能
(一)、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法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微格教学创始人之一,美国教育学博士德瓦埃.特.爱伦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微格教学法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国从80年代初期引进微格教学,开始对教学技能进行研究和训练。微格教学的引入,对改革教学法课程,实现师范生培训方法、手段现代化及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90年代后,我国对教学技能培训方法来看一般是采用微格教学的模式。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微课的出现,又给微格教学带来了技术上的革新。许多的专家和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微格教学模式,从不同角度论述微格教学的培训方案。周兰桂在《微格教学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中的优势》一文中认为,微格教学作为师资培训中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与手段,不仅使师范生将所学知识转变为能力成为了可能,而且具有理论上、设备上、实际操作运用上的优势。王邦雄、雷体南在《微格教学中教学技能的分类、训练和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认为,通过用微格教学方法训练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实验研究,阐述了教学技能的分类方法和应遵循的分类原则;提出了在大面积训练师范生教学技能过程中,教学技能的动态组合的观点以及具体实施训练的步骤;介绍了微格教学中的评价方法和制定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王槐源在《微格教学在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的应用模式研究》一文中阐述了微格教学的特点及其在高师教学技能训练工作中的作用,并从理论上提出了微格教学手段在高师教学技能训练工作中的两种应用新模式。
(二)、微格教学中的教学技能的分类模式
为了保证教学的高效化,人才的优质化,必须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通过微格教学模拟课堂教学,在有条件的指导监控下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不同国家对微格教学中的教学技能分类模式也是不同的。
1)、美国斯坦福大学将教学技能分为14类,并同时提供技能录像示范和技能评价表,以提高师范生所要求的教学技能。然后师范生进行实践训练,一次只训练一至两项教学技能,并用摄像机记录下来,在小组之间进行评价,以录像记录和评课进行反馈,然后再修改教案,再重新讲同一内容。并按斯坦福教师评价标准进行分析评价。从传统微格教学的角度来讲,这是运用简单的摄录技术对师范生集讲授、评价、反思反复训练于一体形式,有利于目标性的教学技能的提高和师生、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教师技能的提高的。
2)、我国课堂教学技能分类模式则在借鉴国外微格教学的基础上综合我国的教育特点,对教学技能中的行为要素进行描述而分类的。包括两项十条:一项是基本技能包括:语言表达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和板书技能;另一项是综合技能包括:导入技能、变化技能、Y束技能、组织技能。从宏观层次上的教学技能分解为各项教学技能,而每一项的教学技能的概念又是通过对该类教学行为的教学功能特点和行为方式进行概括描述,强调教学技能的目的性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单项技能的实践训练。应该说,这两项十条教学技能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对大多数专业而言是适应的。
除了以上列举的美国斯坦福和我国的教学技能分类模式,还有包括像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教学技能分类模式,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学技能的分类模式以及日本东京学艺大学和印度等的教学技能分类模式。无论哪种教学技能分类模式,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技能的分类原则。包括教学技能必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并且为教师的时间经验所证实;教学技能必须是客观的,能够提供鲜明、具体的范例,便于师范生感知和学习;同时教学技能必须具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和要求,便于师范生掌握,具有可操作性;并且教学技能能够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价,为技能被掌握的程度和效果提供反馈,有利于训练和完善。
二、信息技术变革时代中的微格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实践,微格教学也融入了时代的元素,理论研究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教学实验系统,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系统训练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和提高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微格教学和传统的微格教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微格教学中教学理念的变化
首先,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现代教学理念早已经不是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而是注重“双主”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且借助信息通信技术的网络平台,提供多元化的实时有效并且生动的教学。其次,对于学生的认知风格,已经从传统的依赖教师转变为多样化的合作独立式学习,学生更多地喜欢通过教师、图书、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平台等多种媒体中来获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现代学生的知识视野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知识,他们更多的关注自己喜欢的知识。像很多如“翻转式”课堂理念的出现,就是鼓励学生课外自学,课堂集中讨论,教师起一个引导、答疑解惑的作用。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微格教学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势必要相应地发生变化。
再次,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方面,微格教学对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尽可能利用先进的多媒体,优化评价体系,在注重专业技能提升的基础上,应更多地关注培养其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人格魅力的熏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在教育中的不断应用,传统的微格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脱离了轨道,或者说不能行之有效地实施教学技能的培养,以至于很多高校的微格教室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地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微格教学环境的变化
在信息技术变革的时代下,微格教学环境变化的核心是微格教学系统的数字化。将微格教学教室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相结合,配备视频采集仪、数字化大屏幕投影机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建构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音视频、存储、传输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化微格系统,为现代教学技能的训练创造物质条件。
与传统的微格教学系统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软件控制。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改变传统的机电控制的方式,采用软件管理,既增强了控制的精确性,同时简化了指导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操作程序,体现了易学易用的特点;②数字传输。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采用数字传输的模式,改善了信息的传送质量;③资源共享。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将文件纳入网络文件服务器中,改善了传统微格教学系统主要在控制室和观摩室使用文件的局限性,使校园网中的特定用户随时可以调用文件,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呼叫可视对讲功能、远程遥控功能、多播功能、评课功能、示范功能、系统多媒体监控及扫描功能、远程传送功能等。可具有以下用途:
1、优秀教师的重要课程实况录像,以利于其它教师观摩、学习;外聘特级教师的示范课。
2、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在主控室对青年教师进行听课,记录缺点、问题进行课后的对比、提高;专业教研组的实验课和教研组针对该课的讨论、修改。
3、学校重点课程的资料留存;学校重大活动如外请专家、学者讲课,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4、和闭路电视系统结合把微格教室的活动和课程向全校实况转播。
5、学校送审的优秀公开课的节目录制;精品课程视频的制作;学院留存档案和兄弟院校之间的资料交流。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微格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微格教W目标的多元化
传统微格教学要完成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练习并掌握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技能培训。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强调师范生在技能训练中,要注意学习如何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实施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学习如何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去“导学”,而非“灌输”。因此,微格教学的目标体系应多元化,既包括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技能培训,也包括以导学为主的教学技能训练;既包括信息加工型教学模式的尝试,也包括社会型教学模式的体验;既包括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也包括课堂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微格教学培训技能的多样化
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具有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适合信息时代需求的人才,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技能训练中,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整合,如何指导受训者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个别化网络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技能必将是微格教学培训技能时要研究的课题。
(三)微格教学评价反馈的及时化、自动化
网络化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建立。基于此,微格教学的评价反馈将由自动评价教学效果的计算机系统来完成,它能及时指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通过无线上网传输系统,同步将这一过程传输出去,也可由其他观众对教学情况发表评论并实时传递回来。
四、总结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格教学将继续成为培养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微格教学系统将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能够传播最新教育观念与教育信息,创造重视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校园环境,是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和通过网络在校内和校际间进行教师合作专业发展途径的重要技术支撑;为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分析和反思提供的素材准确度高、真实性强、信息量大,并可重复反馈,便于自我分析评价和集体讨论评价;并且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克服了传统教师专业化发展手段的缺陷,有效地把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作为真实的研究对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速了教育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蒋文彬.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构建方案[J].高校理科研究,2007年,第6期:88
[2]陈婷.信息技术环境下微格教学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93-94
篇3
关键词:档案工作者;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82-01
档案工作者要增强现代化意识、市场意识和法律意识。一是档案职业道德意识。档案工作者必须维护档案和历史事实的原貌,既不能任意篡改和歪曲档案的内容和特征,也不允许主观臆断随心所欲地鉴别档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实事求是,坚持据实立档,据实用档,尊重历史,忠于职守,维护党和国家档案的历史真实面貌,同一切篡改档案、歪曲历史的行为作斗争。二是档案信息传播需要档案工作者增强其对信息性的认识程度,提高鉴别水平和处理能力,增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意识,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档案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三是档案工作者要开发档案信息并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为市场服务。四是档案信息传播要求档案工作者努力学习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技术,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跟上时代节拍。五是档案信息传播要求档案工作者在履行服务职能时要有强烈的依法办事意识,按照党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档案的开发、开放、公布与利用,正当参与市场竞争。
当今世界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网路技术发展很快,档案管理工作应充分利用现在已经成熟的网络技术,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使档案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档案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加强与各单位 的协调,经常到有关单位和部门宣传档案信息化的知识,鼓 励各单位以电子文件的形式按规定格式、程序和要求上报 有关档案资料,以加强电子档案的管理和建设。档案工作不是独立的,档案信息化的实现依赖于方方面面的 配合,要及时以数字化的手段收集、加工、整理、传送和接收 以及储存。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档案 管理信息化运行机制。
一、必须始终坚持科学文化知识学习
1、掌握文史知识。语言文字与档案管理和服务是不可分割的,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搞好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通晓历史,才能了解档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作用,更好地熟悉、管理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书写水平也很重要,因为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如编目、著录、标引等与书写水平是分不开的,若所写的文字难以辨认会直接影响档案作用的发挥。
2、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现代档案学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日益加强,档案工作者应有重点地学习和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如现代管理学、情报学、图书馆学,还应具有一定的经贸、法律知识。
3、掌握现代化管理知识。随着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建设和科学技术管理手段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熟悉和掌握复印、缩微、音像以及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知识,才能适应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
二、必须坚持进行各项技能培训
篇4
【摘 要】文章就我院高智能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在CPR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总结了该系统的技术特点,在CPR实训教学中的优势和弊端及使用数字网络化实训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心肺复苏(CPR);实训教学
心肺复苏(CPR),是一门常见的急救技术,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急救技能。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了提高实训教学效果,进一步加快教学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于2012年引进高智能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GD/H1200)。以下就该系统的功能特点、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在CPR教学方面的利与弊与大家探讨。
一、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的技术特点
CD/H1200高智能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程学技术与仿生学技术完美结合,将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模拟技术赋予一身,他会说话,会呼吸,有心跳,有脉搏,可以自主表现生命体征,对所给与的治疗措施自主而非人为的做出反应。该系统由全身男性模拟人、生命体征仿真器、多参数模拟监护仪、计算机为一体:具有基础护理和高级护理的功能,可提供心肺复苏术、体外除颤等多项急救操作技能。通过虚拟护理案例,制造实际医疗工作场景,提供不同状态病人,不同病情变化,使学生置身于创建的情境当中,利用所学知识做出各种判断并实施相应急救措施,教师可通过计算机教师端对每个在线学生的操作手法和过程进行实时视频监控,综合计算机同步统计数据,便于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训练考核情况。
二、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在CPR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CPR做为应全民普及的急救技能之一,在养老护理员岗位技能培训中显得越发的重要。护理人员对该急救技术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对急危重老人的抢救效果。但由于其过程复杂,学生很难顺利掌握。
CD/H1200系统以PPT的形式将CPR课程,通过大量的图片、案例演示给学生,其形式形象、生动,易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规范的操作技巧,应达到的标准,通过不同的训练模块使学生能从感性和理性上迅速掌握知识点。该系统执行美国心脏协会(AHA)2011国际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实训操作提供3种训练模块:自操作练习、标准操作练习和实战操作练习。
(一)自操作练习:可以随意进行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压,FLASH同步演示标准动作,时间控制区、统计区、吹气、按压条形码和操作时间实时显示。不需要按人工呼吸:心外按压=2:30的比例操作。适用于基础动作的自主练习。
(二)标准操作练习:(1)检查模拟人初始状态:瞳孔散大,颈动脉无自主搏动,判断是否符合心肺复苏操作标准。(2)单击“开始”,计时开始。(3)开始操作练习,FLASH同步演示标准动做。(4)胸外心脏按压。系统可依据按压深度和频率统计正确率。当按压深度过浅、正确和过深时,条形码显示为黄色、绿色和红色。(5)人工呼吸。系统可根据吹气量(系统默认为500-1000ML)自动统计正确和错误次数,支持口对口、简易呼吸器对口等多种通气方式。当吹气量不足、正确和过量时,吹气条形码分别显示黄色、绿色和红色。(6)系统实时显示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压的波形图。操作成功后模拟人自主出现胸廓起伏,恢复自主呼吸,可触及大动脉搏动,瞳孔LED发光显示。(7)操作结束后,系统自动进行统计,显示学生姓名、操作日期、教师、成绩,并可打印成绩单。本模块适用于标准操作流程的训练。
(三)实战操作练习:根据系统内存案例或自定义案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病人意识状态的判断、标准的急救操作流程。本模块适用于应急演练。
三、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在CPR实训教学中的优势
(一)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的应用使实训教学真正进入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了学生主动式、开发式、研究式的学习,更新了教学模式。
(二)实训教学过程中更加体现互动性及人文的特点: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而是参与到逼真的环境教学中来,从根本上结束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模拟环境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该系统可以模拟病人病情发展全过程,设置病人生理参数,设置治疗过程,以及治疗后的效果,可对各种不同的病情进行训练和考核,丰富了教学及考核手段。
(四)促进科学高效的管理,更好的培养教师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从基础生命支持到高级生命支持,可以全方位的帮助养老护理学员进行标准化的技能培训。
四、使用CD/H1200系统在实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不足
(一)CD/H1200系统功能强大,涵盖了护理教学大纲中几乎所有的训练项目。可能由于考虑面较广,一些细节问题做的不是很完美。比如模拟人为了进行气管插管的训练,口腔会较大,但在做CPR训练时会发生漏气现象;比如静脉穿刺的管路设置、关节部位的固定装置等等都存在一些小小的瑕疵。
(二)新设备的引用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手段,但如果教师无法尽快的掌握使用方法并运用自如,提高教学效果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应用前一定要请专业人员做好培训,熟练掌握软、硬件系统的操作非常关键。
(三)精心维护CD/H1200系统的软硬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建设一支计算机业务过硬又热爱实训室工作的实训技术维护队伍,适时进行维护保养。同时要与厂家人员随时沟通,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及时将解决,定期保养。
五、结语
通过实践证明,CD/H1200系统非常适合老年服务与护理专业的实训教学,尤其在CPR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迅速便捷的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仿真的模拟环境还增加了学生的职业感,更提升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在以后工作中,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研究和开发CD/H1200系统,才能使这一高智能的教学系统得到最大化的使用,才能使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成为实践型精英人员。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介绍了重庆市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农民工的基本情况,探讨了“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文化共享农民工服务联盟”的特色、社会影响及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12-0002-03
收稿日期:2014-11-05
作者简介:兰晶(1982-),重庆图书馆助理馆员。随着农民工群体的成长、成型,其精神文化需求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推进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都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应有之义。
1重庆市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基于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特殊市情,重庆一直是全国重要的农民工输出地之一,目前约有750万农民工。1997年重庆直辖及2003年重庆市文化共享工程启动后,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各级中心)就一直在开展针对农民工的服务工作,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为核心,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现已基本实现市、区县、乡镇、村四级服务体系全覆盖。重庆图书馆依托重庆市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围绕“融入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农民工服务理念[1],结合重庆地区的特点,注重统一规划,以农民工教育培训作为突破,打造农民工文化服务品牌。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农民工文化服务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和社会影响。
为了形成服务整体,打造服务品牌,带动全市共享工程服务,文化共享工程重庆市分中心于2010年启动了“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文化共享农民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项目建设,依托重庆文化共享工程现有服务网络、依托有意向开展农民工服务活动的机构或单位、依托已有的农民工服务机构或项目(扶贫办培训基地、“雨露计划”),打造农民工服务联盟,形成了具有组织保障、具备多样化服务手段、能够开展有针对活动的长效服务体系。
“联盟”自成立以来,由于服务对象明确、组织保障有力,具备创新性、可行性、适用性,服务网络覆盖全市所有区县,惠及数十万农民工,服务品牌突出、社会影响广泛,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公共文化建设政府最高奖――文化部第十六届“群星奖”(项目类)。2“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文化共享农民工服务联盟”的保障机制及特色2.1保障机制
“联盟”在重庆市文化委指导下,由重庆图书馆负责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联盟”对成员单位的相关负责机构提供统一设计标识,实行统一管理制度,由市文化委组织定期考核评估,在每一年的“世界读书日”和“重庆农民工日”,对表现突出的成员单位进行表彰,并对全年活动进行梳理总结,定位需求,作为下一阶段服务开展的依据。
“联盟”全市活动及硬件建设主要依靠文化共享工程重庆市分中心经费和重庆图书馆自有经费,2011年投入约100万元,2012年投入约150万元,2013年投入180万元,2014年预计投入200万元。区县特色服务活动依靠区县公共图书馆自筹,大部分来自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经费。
2.2主要特色
“联盟”的主要工作是整合全市公共图书馆优势资源,为各图书馆农民工服务活动提供组织保障、人才支持和业务指导,形成面向农民工服务的统一标准、统一形象、统一平台,对内促进图书馆交流与合作[2],培养服务人才,扶持特色服务品牌,对外联合相关社会组织,开展广泛宣传。
2.2.1创新载体,文化惠民工程落实处、见实效。在全国首创农民工联盟,创造性地利用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整合了全市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人才资源和平台资源,形成专门服务农民工群体的图书馆共同体,成为文化共享工程这一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发展、落实的新载体。根据全市农民工分布情况,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区域设立农民工图书馆,所有文献资源由“联盟”统一配送,包括纸质书刊、视听资料和数字资源。2012年5月,该“联盟”在渝中区南纪门劳务市场开设了第一个农民工图书馆,藏书近3,000册,涵盖经济、法律、教育、文学、艺术、医学和劳动技能等多个门类,基本满足了该区域内农民工书刊阅读需求。在此基础上,该“联盟”把分布在各区域内的农民工图书馆纳入重庆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通借通还系统,确保了全市各区域内的农民工均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2.2.2依托项目,合作服务起步快、发展好。以“雨露计划”“留守儿童之家”等国家级项目为依托,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加入“联盟”,借助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已经铺设好的网络和平台开展服务,推进联盟服务网络迅速铺开。目前,“联盟”依托国家级项目“雨露计划”,与重庆市贫困地区干部培训中心合作,为重庆市12所“雨露计划”基地学校提供服务;依托国家级项目“留守儿童之家”,将数字资源通过市妇联服务点送到了留守儿童身边;北碚区由政府主导的“农民工数字文化家园”培训农民工2万余人次,巴南区支中心与政府合办的农民工实用技能培训班惠及5千余人。
2.2.3全市联动,“联盟”服务品牌规模大、影响广。“联盟”以重庆图书馆为中心,围绕“融入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形成“春节购票我来帮”“中秋人月两团圆”“庆祝重庆农民工日”等全市品牌。活动持续时间长,覆盖全市各区县,宣传力度大,活动受惠群众数以万计,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2011年,“联盟”在全国文化共享工程中率先行动,调动全市区县支中心帮助农民工网购火车票,活动报道登上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等国家级媒体,吸引了凤凰网、大公网、《澳门日报》《京华时报》、浙江电视台、《重庆日报》等全国各地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掀起网上热议。从2011年以来,“联盟”每年春节都要开展帮助农民工网购火车票活动,迄今为止,共帮助1,352名农民工成功买到火车票。
兰晶:公共图书馆服务农民工的实践兰晶:公共图书馆服务农民工的实践2.2.4贴近实际,基层服务品牌形式新、特色明。在“联盟”的组织和指导下,各区县图书馆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依托区县政府和相关组织的支持,服务品牌百花齐放,发展出农民工图书馆、农民工夜校、农民工数字文化家园等诸多创新性基层服务品牌[3]。渝中区支中心通过与重庆市最大的室内农民工劳务市场合作共建,组织资金、人力,建立“农民工图书馆”,配置了电脑、图书、互联网,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为每天上千名前来求职的农民工朋友提供服务,农民工朋友在此可免费上网查阅资料和观看共享工程电影、讲座,阅览书刊,可凭证免费外借图书。农民工图书馆开放以来,每天接待农民工读者近百人次。北碚区支中心开展的“农民工数字文化家园”培训活动,是在北碚区政府支持下的公益性民生项目,由政府主导,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利用北碚区58个社区、119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和各社区书屋、大型网吧,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服务,已培训农民工2万余人次。
2.2.5文化平等,关注弱势群体文化权益、暖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均体现出文化平等的要求,“联盟”开展的农民工服务活动,服务重庆市750万农民工,虽然关注的是“小众群体”,但是作为“普适服务”的有益补充,充分保障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建设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旨在解决我国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差距较大的突出问题[4],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有利于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2.6长效服务,开展服务活动时间早、经验足。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直辖以来,城市建设和经济快速发展,也成为农民工聚集和对外输出的集散地,“山城棒棒军”就是最具重庆特色的农民工现象。重庆各级政府历来重视农民工服务,确定每年11月第一个星期日为“重庆市农民工日”。重庆市各级公共图书馆也非常关注农民工群体及其子女的文化权益,自重庆2003年启动文化共享工程以来,各馆开始联合推出多种贴近农民工实际需求的服务活动,在长期的服务活动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文化共享工程重庆市分中心针对重庆市农民工生活现状和精神文化需求,提出了“在各服务点设立长期常规培训、集中进行特色培训,将资源活动送进农民工集聚地”的培训思路。通过紧紧围绕“关注农民工,促进再就业”这一主题,通过培训、引导、扶持,以培训促进就业。自2009年开始,坚持每月举办一期农民工及下岗职工技能培训,还经常根据农民工的需要进行重点项目集中培训。重庆市分中心还通过多方协调、沟通联系,以合作共建的形式,先后在南岸区龙门浩阳光公寓、大渡口区建桥工业园区蓝领公寓、市扶贫办培训基地、大渡口区跳磴镇农民工服务中心等25个农民工集聚地建立了文化共享工程基层点,为农民工提供贴心服务,定期为服务点输送优秀电子资源,赠送书刊,免费发放重庆数字图书馆读者卡等。2008年,按照全国贫困地区干部培训中心与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合作组织开展“雨露计划・文化共享”项目的要求,重庆市分中心与重庆市扶贫办培训中心开展合作共建,通过示范指导各基地学校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资源,优选教学内容,改善培训方式,丰富教学活动,举办培训班628期,培训转移农民工28,267人次,为提升劳动力素质、同筑同走脱贫致富路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重庆市分中心也十分重视农民工子女问题,积极与农民工子弟学校、留守儿童学校沟通合作,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不仅邀请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一起结对参加市分中心主办的“太阳花”读书会、周末故事会及少儿英语角等特色少儿活动,还将少儿读书活动办到留守儿童学校里去,邀请部分城市儿童走进农民工子女学校,一起参加读书活动,共度书香童年。3“重庆市文化共享工程农民工服务联盟”的社会影响及发展规划3.1社会影响
“联盟”面向全市750万农民工,仅2012年一年就服务农民工24.2万人次。在服务活动方面,联盟服务品牌及区县服务品牌都已初步树立,获得社会各界好评。
“春节购票我来帮”活动获得了时任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现任重庆市政协副主席何事忠的批示肯定。2013年春节期间,“联盟”成员单位共举办大小文化活动91场,服务民众8万人次,其中购票活动接待农民工7,000人次,成功抢票514张。截至2013年底,在农民工培训方面,“联盟”与重庆市贫困地区干部培训中心的合作项目共举办培训班930期,培训转移农民工46,731人次。北碚区“农民工数字文化家园”培训农民工4万余人次,巴南区的农民工实用技能培训班培训在岗农民工8,000余人次。同时,重庆图书馆、渝中区图书馆等还定期举办针对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的免费计算机培训班。
3.2发展规划
3.2.1建立以农民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文化服务机制。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农民工群体也越来越多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享受数字文化服务,而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文化成果的一种传播手段,更需要考虑实际的需求。“联盟”将继续依托现代网络和传统硬件设施,打造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信息诉求、和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和基层公共服务网点,收集和各项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为农民工提供线上线下多种诉求途径,实现及时有效地收集需求、传播信息的立体化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充分尊重农民工的文化主体地位,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服务供给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各类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统一采购针对性强、可读性高的书刊杂志,统一开展农民工急需的知识辅导、技能培训等服务,购置配备文化学习、文艺表演、娱乐健身、就业培训等活动所需的器材设备。此外,根据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城市融入程度低的现状,向农民工发放公共文化服务卡、导游册,让他们全面知晓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与服务信息,让农民工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到最近的地方,享受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务”。
3.2.2重视农民工群体的信息素养的改善。针对农民工的文化服务要想落地生根,归根结底还是要依赖受众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普及农民工的科学文化常识是提升其信息素养的基础。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联盟可以通过多渠道对农民工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如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农民工培训班、组织农民工专题讲座、为农民工群体设立专用书架、在网站上开辟农民工话题的专题版块、送信息到工地等举措,为农民工的科学文化普及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引导农民工对信息的认识和掌握利用,改变其智力基础和思维结构,养成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习惯。只有唤醒农民工群体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才能让基层文化服务真正地扎根农村。
3.2.3整合社会力量,使农民工文化服务进一步体系化。农民工的文化建设既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也需要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一方面,应该把农民工文化建设纳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之中。社区和企业是农民工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也是他们融入城市的重要平台。因此,“联盟”应联合政府及企业力量,着力提高城市社区面向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共建农民工文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应该吸纳更多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尤其要发挥好工人社会组织的联结作用。不少社会组织为农民工提供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活动,这些活动由于具有内生性和自发性等特点,往往更受农民工的认可和欢迎。但从整体来看,这类社会组织数量较少,力量也较弱。因此,“联盟”应充分利用这一有效平台开展面向农民工的文化服务活动。此外,也应引导和扶持农民工自办文化,努力提升农民工自主参与、自发创造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只有形成良好的长效服务体系,才能更好地“为服务找人,为人找服务”。
参考文献:
[1]葛晓萍,袁丙澍.新生代农民工“融城”进程中的素质教育问题[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2]黄寅寅.发挥公共图书馆知识救济作用――以浙江长兴县图书馆农民工服务为例[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1):29-32.
[3]李晓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谱写社会和谐曲[J].图书馆建设,2008(2):103-105.
篇6
近年来,数字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全流通服务、新媒体服务等创新服务不断涌现,国家提出的建设书香社会和全民阅读倡导更是助推图书馆发挥更大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在新形势下,要适应“互联网+”的信息环境和图书馆创新服?盏囊?求,必须加强和提升图书馆员的职业素质。
2新时代图书馆员的职业素质构成
图书馆员的职业素质是指馆员在从事图书馆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包括职业精神、职业态度、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其中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是个人主观范畴,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属于个人客观范畴。因此,员工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更比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重要。
2.1馆员职业精神
馆员的职业精神是指馆员对图书馆职业的思想认同和精神自觉。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的员工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较强的职业价值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在工作中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服务意识。职业精神是馆员职业素质最重要的元素,良好的职业精神是馆员做好图书馆工作的思想基础和前提。
2.2馆员职业态度
馆员的职业态度是指馆员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选择性态度。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的员工工作积极主动,谦虚好学,能动性强,工作成效高,发展潜力大。与之相反,观念不准确、心态不健全的员工,工作推诿搪塞,被动敷衍,主动性差,工作效能低下。良好、稳定的职业心态是馆员必备的职业素质,是做好图书馆工作的关键。特别是在与读者交流的过程中,态度将直接关系到服务的效果和成败,关系到图书馆整体的形象。
2.3馆员职业知识与技能
新时代图书馆员的职业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技能、一定的外语水平与实践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与应变能力。其中,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技能是“互联网+”时代馆员重要的、必备的职业要求。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技能已经与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相互融合、不可分割,传统的手工编目、典藏、检索、借阅等已经实现计算机操作;而在信息服务和读者沟通过程中,更是无时不刻地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优秀的馆员业应该同时较好的掌握四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并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成为一个综合能力强、工作适应性高的多面手。
3提升馆员职业素质的措施
新形势下,馆员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丰富、标准越来越高。而因历史形成的原因,我国图书馆员队伍长期以来存在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等突出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要全面的、整体的提升馆员职业素质不能一蹴而就,要立足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的现状,认真规划,分类、分步实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重点突出,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面提高。
3.1集中式学习
采取讲座、观摩等形式开展馆员集中学习培训是常用的职工培训方法,是馆员继续教育的一种常见形式,它适合于对全体员工开展普及式的知识、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集中培训要针对业务工作的实际,制定好培训目标与内容,坚持定期开展,要有计划、有考核。集中培训的内容不宜太偏窄、太专深,应偏重于图书情报知识和常规业务技能、基本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读者服务礼仪规范与沟通技巧等,力求通过培训实现全体馆员基本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的整体提升,实现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升。
3.2分散式培训
采取送出学习培训等定向方式的培养是针对特定员工的一种职工培训方法,也是馆员继续教育的一种常见形式,它适合于对个别员工、重点员工开展分散式的关键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培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伴随数字资源的普及及其信息服务手段的不断更新,数字资源供应商携手图书馆学会举办的各种数字资源知识与使用技能培训越来越专业化,参加这类培训学习对于馆员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和服务能力越来越显得重要。再比如,现代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对图书馆技术部工作人员形成持续的压力,技术部工作人员需要经常性地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和业务交流学习,及时地掌握最新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才能胜任本职工作,维护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智能管理系统和计算机与网络系统。
3.3实践中学习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最好的途径。一个善于在工作中学习的人往往能实现学习与工作互动双赢,成为事业的成功者。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具体而琐碎,实践操作性都很强,馆员要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做工作的有心人,立足于本职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学会在工作中学习和提高。同时,要发扬员工之间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形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3.4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而言的主动性学习过程。馆员的自主性学习的形式主要包括晋级晋升和学历培训,它是改善馆员队伍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的主要途径。要鼓励馆员积极参加图书馆学会的学术交流、研讨,积极申报和从事科研项目研究,踊跃发表学术论文,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升专业技术职别,勇挑重担;要鼓励馆员积极参加学历教育,特别是在职学历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和水平,改善馆员队伍学历结构。
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数字鸿沟 接入沟 使用沟 知识沟
[分类号]G258.6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及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数字鸿沟便成为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的问题,成为一种“社会状态”,进而上升至“社会后果”和“社会问题”。有关数字鸿沟的研究大都聚焦于数字技术的接入和使用上,即所谓的第一道鸿沟――接人沟和第二道鸿沟――使用沟,有学者提出“数字技术接入和使用上的鸿沟是否导致了人们知识上的鸿沟”,继而提出了第三道鸿沟――知识沟。事实上,“仅仅拥有是不够的”,单纯提供电脑或上网的环境,并不一定能真正消除数字鸿沟。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江苏省部分高校图书馆网站的访问,对其电子资源接人情况进行了归类统计;通过电话、QQ、E-mail等方式,与部分图书馆馆长、参考咨询人员进行交流和访谈,对其参考咨询人员组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对该地区高校图书馆之间数字鸿沟进行纵向研究,调查结果如后文所示。有关高校图书馆之间数字鸿沟的横向实证研究将另文撰述。
1 高校图书馆之间数字鸿沟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
1.1 接入沟:电子资源接入上的鸿沟
由于缺少兴趣、电脑焦虑和新技术缺乏吸引力而导致的基本数字经验的缺乏,Jan van Dijk将其称为“精神接入”(mental access);而将电脑和网络连接的缺乏,称为“物质接入”(material access)。这两种接入与第一道数字鸿沟――接入沟紧密相关,因为它们直接决定了人们是否在物质层面上接人因特网。一般而言,大多数研究者指称的数字鸿沟接入沟指因电脑和互联网接入上存在的物质差距。
对于电脑和因特网的物质接入,高校图书馆之间似乎并不存在明显差异,但由于各高校图书馆所在区域电信事业发达程度、各高校的功能定位、资源需求、各高校对图书馆的财力支持等诸多因素,高校图书馆数字接入沟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如高速互联网连接比例、高校图书馆计算机设备数量质量及定期升级等方面。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应包括一种物质接入,即电子资源的接入。因为电子资源的多寡、语种、学科类别等从根本上影响并决定着高校图书馆之间数字资源的接人程度。这种接入沟的存在是高校图书馆之间数字鸿沟的一大特征(尽管因高校功能定位不同导致资源需求的不等,但实际上这正是加剧高校图书馆之间数字鸿沟的客观因素之一),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作为支撑,并非短时间内能够弥合。而且随着数字化过程的加速,实力强硬的高校图书馆利用“先行优势”获得很快发展,而实力较弱的高校图书馆则难以获得“后发优势”的技术平台,最终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两极分化,“马太效应”更加明显。
以江苏省部分高校图书馆为例,其电子资源(资料来自各馆网站,调查时间在2008年6月24至2008年6月26日之间)接人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高校图书馆之间数字资源的接人存在较大差距,重点高校图书馆中外文电子资源接人量明显优于一般高校、地方高校及民办高校,也成为许多中外数据库出版商重点争取的对象,从数据库的试用数量就可见一斑。另外,由于重点高校一般都集中在大中城市,电信基础设施较好,本地镜像的容量大,数字资源的保存优势明显、更新效率较高,读者培训保障性较好,读者获取资源的优势明显,使用满意度较好。
1.2 使用沟:电子资源使用上的鸿沟
由于技术界面不够友好、教育和社会支持不足而导致数字技能的缺乏,Jan van Dijk将其称为“技能接人”(skills access);将使用机会的缺乏以及这些机会的不平等分布,称为“使用接人”(usage access)。这两种接入与第二道数字鸿沟――使用沟紧紧相关,因为技能水平会对用户如何使用因特网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技能水平的不同,人们使用因特网的方式千差万别,有研究表明:教育程度更高的人往往在使用互联网时更具主动性,其使用也偏向信息导向型,能够系统地将高级数字技术用于工作和教育,并从中受益;而教育程度较低者的互联网使用往往更多局限于网络的娱乐功能,只能使用基本的数字技术和简单的应用。这种技能水平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导提高,如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技能的培训、信息知识的提高等。体现在高校图书馆之间,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实体(包括电子资源、网络资源),需要图书馆参考咨询人员在提高自身信息智商的同时,努力提升学校整体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引进、维护、更新、宣传、培训、信息传递等日常工作大都由各馆参考咨询馆员来完成,而各馆参考咨询馆员在学历、职称、专业性质等方面也参差不齐,以江苏省部分高校图书馆为例,其参考咨询馆员的组成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在人员数量、学历、职称、专业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重点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不但数量多,而且在学历职称等方面明显优于一般高校、地方高校及民办高校,图书馆专业人员较多(如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均是图书馆专业出身)。也就是说,重点高校图书馆储备了较为优秀的信息咨询群体,他们在数字技术方面集中了较高的“知识权力”。一方面,重点高校对信息咨询人员需求层次较高,人员培训机制较完善(从各馆访谈中得知);另一方面,重点高校在综合实力上也吸引高层次专业人才,而一般高校、地方高校及民办高校在吸引并留住高层次信息服务人员方面则显得“力不从心”,这就使得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人员在数字技术方面也存在“马太效应”。高校图书馆信息参考咨询人员群体本身存在的数字鸿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图书馆及至高校应对信息环境的信息水平指数,导致电子资源使用上的鸿沟。
1.3 知识沟:知识获取上的鸿沟
有学者曾深入研究过数字鸿沟与知识沟之间的关系,得出两者之间的研究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知识沟的成因可以从很多方面深入研究。在数字鸿沟研究层面上,数字技术接入和使用上的鸿沟能导致人们知识上的鸿沟,这就是为什么数字鸿沟成为“社会后果”、“社会问题”的原因。由于信息和知识能够被转化为社会和政治力量,人们在知识获取上的不平等必然会对人们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富裕地区和高收入者更容易享受信息革命带来的利益,同时信息技术的正反馈效应,将
使先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成果的地区和个人占有较大的信息比较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贫富差距因此将逐渐扩大。
由于高校图书馆之间电子资源存在接人和使用上的鸿沟,直接“社会后果”是一般高校、地方高校及民办高校图书馆在电子资源获取上的失衡,知识获取全面性、便捷性大打折扣,影响了研究人员的科研兴趣,导致图书馆及高校之间科研成果与重点高校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重点高校拥有资源优势,有实力较强的科研队伍和先进的科研设备,“知识权力”集中,科研积极性高,科研攻坚能力强,生产力转化率优势明显;另一方面,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校比较容易获得各种资助,并最终在高校科研水平上形成实力悬殊的“马太效应”,导致高校图书馆乃至高校之间知识沟的形成。
2 高校图书馆如何逾越数字鸿沟
如上所述,从江苏省部分高校图书馆调查结果的纵向比较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数字鸿沟,一般高校、地方高校及民办高校图书馆必须直面现实,采取措施尽量缩小信息时代的数字差距。在努力赢得校方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经济援助(此不赘述)情况下,图书馆要从自身做起,多方参与图书馆联盟,寻求合作,加强培训,正确引导员工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2.1 参与联盟,缩小接入沟
对于层出不穷的中外文电子资源,一般高校、地方高校及民办高校图书馆难以有实力大部分或全部接入,与重点高校相比要逾越电子资源的接人沟似乎是不现实的。那么,图书馆该如何缩小电子资源的接入沟呢?笔者认为多方参与图书馆联盟是缩小数字鸿沟的有效途径之一。
图书馆联盟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为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其实质是以联盟的形式在地区、全国或更大范围内进行全面的或某一方面的合作,实现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
图书馆联盟的功能定位是一般高校或民办高校图书馆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举措:①共享资源。各图书馆之间可以共享联盟成员之间各种资源,包括文献方面和技术方面的资源。②减少支出。电子资源购买方式部分是以集团方式采购,通过联盟增强购买力,分摊费用,共同拥有电子数据库的使用权;通过联盟给信息源提供商施加影响力以降低电子资源的价格等。成员馆只需支付部分费用就可享受该电子资源的全部接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高校图书馆的经济压力。如JALJS“数字化工程”,以集团方式采购电子资源,在江苏省内建立镜像站点,向全省高等院校提供服务。③技术支持。图书馆联盟成员馆可以享受联盟的技术接入,以便开展新的服务项目。④共建共知共享电子资源。依托图书馆联盟,有学科优势的高校图书馆可以参与联盟的电子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既可获取稳定的资金赞助,又可开发自身优势创建电子资源。如我校图书馆依托JALIS,获得了4万元的经济资助,创建了特色数字库“海洋专题数据库”。
2.2 加强培训,削弱使用沟
首先,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要消除自身的数字使用沟,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从表2可以看出,现在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图书馆专业出身的比例不大,大部分是非专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短缺不利于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技术转让和技术扩散。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对参考咨询馆员的培训,提高群体的信息专业化技术水平:①参加图书馆专业的继续教育,提高学历的同时接受专业的技术培训;②参加图书馆联盟组织的各种新技术新技能培训,及时消除数字技术障碍;③参加数据库出版商组织的培训,及时更新服务理念;④参加各级各类图书馆学会协会组织的参考咨询业务研讨会,倾听专家及同行的意见和建议。
其次,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应加强对学校师生的数字化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扫除各种电子资源的数字使用沟。培训方式有:①由参考馆员对各种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获取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进行定期培训。如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图书馆每周三下午的定期培训,苏州大学图书馆还把课后录屏和课件一起放到网上,供学生下载学习;再如南京大学秋季举办的“90分钟系列讲座”是实用性的读者培训活动,如今已成品牌。②邀请数据库出版商上门培训。这既可有效提高参考馆员的培训水平,也使全校师生得到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可操作性强。另外,培训要注重效果,在培训之前,一定要做好做足宣传工作,只有宣传到位才能确保培训效果。
2.3 注重学习,弥补知识沟
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微处理器产品部总裁虞有澄在《我看英特尔》一书前言中提出“无尽的成长与学习”,得出的结论是“学习――成功之道”。北京大学王选教授总结出一句言简意赅的话“高科技产业的基础是在于学习和求变”。“学习与求变”就是“学习与创新”,学习创新“是数字技术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知识经济成长的基础”。
尽管高校图书馆之间存在较大的电子资源接入沟和使用沟,但是,笔者认为这仅仅是影响高校之间知识沟的一个客观条件,并不是最主要的。决定知识沟的因素很多,除地域、电信等信息物质环境之外,还与个人性别、年龄、兴趣、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很多因素有关,而决定高校图书馆知识沟的重要因素还是组织或群体的学习态度。现在,高校电脑及互联网的物质接入不是主要问题,所以,学习是成功之道,也是人们弥补知识沟的唯一途径。
篇8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6-0078-02
为推进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建构“校企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庆市商务学校与重庆海尔物流中心、重庆力天国际物流中心、天天快递重庆分拨中心等企业真诚合作,积极探索开放、互助的产学合作新模式,构建了“行业引领、校企联动、以岗定学、订单培养”机制。校企双方实现了学生实习、教师实践、员工培训的全程管理,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
一、行业搭台,校企唱戏
学校借助重庆市物流与供应链协会教育专委会委员单位的平台,成立由物流行业、企业、高校等专家和技术骨干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指导专业建设,开展校企合作。同时,联合行业协会、校企合作企业及相关院校等组成合作性、协作性职业教育组织,成立重庆市商务职业教育集团。借此平台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科研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有效推进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
二、综合发展,订单培养
访谈各领域企业管理层,均表示除了专业技能培训,学生还应加强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初,会接受一年半的物流综合能力培养,设置文化基础课程以及物流基础、物流地理、基础会计、仓储作业实务、运输与配送作业实务、单证作业实务等8门专业核心课程。此阶段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物流领域,掌握物流的七大功能要素,熟悉物流中心的作业管理和运作,并提升学生的基础文化素养。高二下学期,根据与企业的合作情况,针对企业的业务开展需要,学校与合作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以岗定学,对物流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方向课程培训。例如2014年,学校与昆明市鼎源物流有限公司共同设立“鼎源物流班”,为其旗下的物流储运中心培养专业仓储管理员。在这种订单培养模式下,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就业岗位能力得到增强。
三、双向兼职。师资互嵌
据重庆市教育科学院调查统计,重庆市中职物流专业教师70%为管理、计算机等专业教师转型而来,而少数毕业于物流专业的年轻教师,在大学里侧重理论学习,实际操作经验也有待提升。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在与天天快递重庆分公司、昆明鼎源物流有限公司的合作中,建立起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学校与企业“师资互派,双向兼职”。学校组织年轻教师到企业,向企业骨干“一对一”拜师学习,了解合作企业的业务流程,让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有机结合,更好地把握专业教学内容。聘请合作企业的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指导校内专业实训和学生跟岗、顶岗实习,解Q师资不足的问题,学生也得到更专业的指导。同时,学校也派出专业骨干教师前往合作企业,参与到企业的新员工岗前培训、在职业务培训工作中去。校企双方在师资互派中,实现了“人才共育,互利双赢”。
四、教研课题合作。打造精品课程
篇9
关键词:数字媒体专业实验教学复合型人才
一、探索与实践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实验教学的意义
(一)满足当前社会对于数字媒体产业的人才标准和需求
针对当前社会对于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可以知道,有关学员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还应当熟练掌握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的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能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独立获取知识、开拓创新的精神。其次,应具有一定程度的艺术素养,能够应用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理论,依靠现代科技结合艺术思维进行网站整体包装与形象策划,宽带流媒体应用、网络动态影像、多媒体交互艺术、网络广告以及网络动画等网络多媒体艺术创作。再次,熟悉网站建设和多媒体制作的基本方针、法规及政策;了解网络传播的特点和基本规律以及网站运行、商业网络的各个环节;具备充分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充分的思维能力等。最后,具备英语等至少一项的外语能力,能够自主阅读各类外语文献资料;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体制以及完善的道德品质,能够健全的与人沟通和交往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二)促进影视类高校数字媒体教学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是当前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培养数字媒体产业人是一项艰巨而长久的任务,因为它涵盖了艺术管理与设计以及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用文化产业、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技术融合衍生出的数字媒体专业,以“科技为媒、文化为体”的理念将数字媒体产业中技术的地位和价值准确的反映出来。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以艺术设计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将设计艺术与数字科技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多门学科交互的专业课程。探索与实践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的实验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影视类高校数字媒体教学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美术鉴赏能力以及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与科学的技能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数字媒体进行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数码视频编辑、动画制作、游戏、网络媒体制作以及平面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他们成为一名能够从事教育、人居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工业产品设计以及动画设计、娱乐游戏行业、影视广告行业、传媒业以及网络媒体公司等行业的复合型人才。
二、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的方法及策略
(一)以适应课程专业对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制作
人才、创作设计人才的需求进行实验教学现代教师可以从数字媒体产业水平提升和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数字媒体专业技术与艺术密切融合的特点在传统影视类高校艺术教学的基础上,兼顾视听艺术和计算机软硬件的融合,深化学校方面对管理、计算机、设计、影视等不同专业方向专业之间的复合交叉。除了对学生基本艺术素养的培养之外,还要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侧重于对数字媒体专业学生有关课程和专业的提升,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游戏程序设计”等有关数字媒体专业的课程知识,开设中外优秀作品赏析、游戏软件编程技术、多媒体应用系统与制作等专业性较强的公共课,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开发及其IT技术、艺术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已有的基础教育体系进行数字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要从艺术与技术、技术研发、艺术制作、策划和创意等多个方面设置数字媒体管理、数字音效、互动媒体、游戏、数字动画、影视特效等专业课程和研究方向,包括与数字媒体产业市场知识、音视频处理、游戏编程、游戏设计、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计算机图形学、动画原理、影视理论以及造型设计基础等课程。此外,专业设置可以从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两个方面进行开展,前者主要针对学生数字艺术的技术开发、支持、指导等方面进行培养,后者则侧重于培养学生数字艺术编辑、设计、导演和创意等方面的艺术进行培养,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建立符合时代要求、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实验教师队伍和先进的技术实验室
为了使学生能够迎合时展的要求,使他们紧跟数字媒体的技术前沿并熟练掌握数字媒体专业的新技术,学校方面在实践和探索影视类课程的过程中建设实验教师队伍、数字化设备以及先进的技术实验室是主流机种,也是学校及教师的首选。在建设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的实验时的同时学校方面要注意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因为实验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都比较快,且专业性、特殊性极强,更要注意同步影视动漫行业的发展情况等。实验教学作为当代影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模式的更新离不开科技手段的变化和仪器设备的更新。由于影视课程教学实验室的特殊性,我们一定要不断升级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不断提高和改进实验室的技术手段并健全实验室技术管理团队的建设。因为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的教学与实验室设备档次和配置的整体水平息息相关,甚至能够与当前影视动漫发展水平相挂钩,因此教学实验室的管理人员一定要有专长、有技术,既要具备使用、开发和维护设备仪器的能力,还要熟练掌握实验技术。综合管理类型的技术实验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应的实际应用能力,还必须具备实验教学和实验设计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三)搭建数字媒体的专业实验基地,为影视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和实践训练提供有利平台
搭建平台、应用网络,积极促进高校数字媒体教育与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以及社会数字媒体企业的交流和联系,致力于建设“学”“研”“产”于一体的数字媒体影视类教育平台,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内在灵感和创意,培养既善于经营管理又精通数字媒体产业内容的创意人才和管理者,让我国的数字媒体专业提供坚实的人才力量,使其能够更加稳健的发展。此外,学校方面还可以和研究机构和社会企业之间组建联合的数字媒体产业专业及其门下课程的培训网络,以应用技能培训为关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入“商业实战类”的影视类课程教育教学的教学理论和培训模式,为今后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教学实践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尽可能落实数字媒体人才赴海外学习的工作,应用各种渠道和教学资源,为数字媒体产业持续的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积极组织数字媒体论坛等活动,为校内外的产业人才提供一个能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学习的平台。
(四)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评价机制
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是短期内就能够完成的,尤其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更需要建立符合当前大学生心理以及激发学生创作的评价机制和评估体系。此外,还要创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激励机制,由各界知名人士、社会企业及高校方面共同筹集资金,形成固定的奖助学及体系,对于数字媒体专业经营管理人才、教育培训人才以及影视类人才等给予一定的资助和奖励。
篇10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实训基地;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2-0051-02
职业院校的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训基地是进行实训教学的重要基础保障。本文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为样本,对五年制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进行研究和探索,力求有所创新和突破。根据调研发现,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实训基地有整体规划,做到专业全覆盖,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标准,成为学生实践知识技能的基地、养成综合素养的基地和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基地。
一、江苏五年制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调研
(一)调研对象及内容
本研究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为样本,调查涉及全院10所分院及办学点的专业实训基地,地域包括江苏南北片区,其中大部分实训基地为江苏省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调研内容主要涉及五年制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情况、使用情况、校企合作情况等几个方面。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1.实训基地的投入情况。
以“本实训基地总投入为( )万元?”作为调研问题,被调研样本分布如下图:
根据有效回收调查问卷的10所高职校实训基地,5个在苏南地区,5个在苏北地区,主要为二产与三产类别的专业。被调研基地政府投入力度大,与企业合作紧密,共建共享,整体规划,实训基地结构合理。
2.实训基地硬件建设情况。
“本实训基地所对应相关专业学生数与所提供的实习工位数是( )?”@一问题的反馈数据显示,二产类专业的工位数要低于本专业学生数,三产类专业恰好相反,这种情况是由于二产类专业的实训设备价格比较昂贵,因此相对应工位数较少,但依然可以满足两个学生1个工位的要求,较以往数据有了巨大提升,说明无论是学校、企业还是政府,对五年制高职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都加大了投入力度。
3.实训基地使用情况。
“本实训基地当年所培养专业的学生中级工与高级工通过率是( )?”这一问题的反馈数据显示,中级工通过率为91%~100%,高级工通过率为72%~100%,所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基本可以满足社会需求。
就“本实训基地在2012年、2014年对外培训人数是( )?”这一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对外培训人数有较大的增加,最多的增加了320%,说明随着五年制高职基地建设的投入、实训场地的扩建和设备的增加,基地在培训方面的功效得到了较大提升。
二、江苏五年制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
适用教学原则。五年制高职实训基地的基础功能是用于教学,因此,首先要以适用、够用为原则,使实训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对于企业设备,必须先进行仿真化、模拟化、模块化处理,使之既具备生产实物的特性,又符合教学实际,体现适用性。
适度先进原则。五年制高职现在培养的是面向未来工作岗位的人才,其所具备的技术技能要适应未来的需要,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应在基础功能之上,适度体现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使学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体现先进性。
仿真生产原则。五年制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养成来自真实的职业训练,因此实训基地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真实而综合的职业环境,在场地布置、设备摆放等方面与实际的生产和服务场所尽可能一致,要按照实际专业岗位要求,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体现仿真性。
开放服务原则。五年制高职实训基地不仅是校内学生的实践训练场所,还具有为行业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功能,因此,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创新发展的基地。
三、江苏五年制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策略
(一)体制机制创新,在基地建设模式上取得突破
五年制高职校应争取多渠道投资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政府投资、学校自筹、企业赞助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建设高水平五年制高职实训基地;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努力加强校企协作,积极争取企业赞助,建设校企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培育更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二)创新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突破
五年制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首先要根据五年制高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进行构建,要按照现代企业的生产场景和高仿真的实训环境,给学生创设真实的训练情境,推进学校与企业的对接,真正实现“七合一”,通过实训模式的改革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三)开拓基地功能,在产学研合作上取得突破
要发挥基地设备的先进性,锤炼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形成产学、产教的良性互动。加强学校与企业在产品开发、产品加工、客户培训、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促进职业学校产学研能力的提升。
(四)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在对外培训效益上取得突破
要通过发挥基地的资源优势、人才集聚优势,利用各五年制高职校的品牌专业开展各类培训,提高培训的品位与质量,提高培训的规模与效益,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