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隐患排查及防范措施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安全隐患排查及防范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4月-2013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66例消化内科老年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460例,女406例;年龄60~80岁,平均(72.8±2.4)岁。2011年4月-2012年4月未实施护理安全防范措施病例资料为433例(对照组);2012年5月-2013年5月实施护理安全防范措施病例资料为433例(观察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未采用护理安全防范措施,观察组采用安全防范措施,具体方法如下:(1)消化内科老年患者入院以后,护理人员就对患者给予坠床与摔倒等方面的评价,如果评分≥4分,则要告诉患者应有陪护。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巡视与观察,发现护理安全隐患应该引起高度注意及时消除。(2)对于具有精神意识及肢体功能等方面障碍的老年痴呆患者,要叮嘱患者家属24 h要对患者进行陪护,并且给患者的病床安装保护栏或约束带。(3)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评估,对于存在潜在压疮老年患者要运用气垫床,给予建立翻身卡,在患者的受压部位进行局部按摩。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保持皮肤的清洁、床铺的平整与干燥,改变的时候要小心,注意不能拖与拉。(4)强化对老年患者用药知识的指导。对于认知水平不高的老年患者,护理人员要将患者药物打开,并放于口服的状态,待患者正确口服药物以后才能离开。(5)一些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告诉患者的家属对患者进行全日陪护,也可以指定专门的护工陪护。患者进食的时候要呈半卧位,进食速度要适当控制,建议运用小汤勺给予喂食,要防止患者窒息。(6)强化患者的心理护理。有些老年患者因为长期身受慢性疾病之折磨,在心理上比较容易产生抑郁与轻生等不良的情绪。为此,护理人员应该强化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指导,努力消除老年患者的不良情绪。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资料出现护理安全问题为80例,占9.2%。跌倒、坠床;撞伤、碰伤、烫伤属于消化内科老年患者的主要的护理安全问题。实施护理对策前后,两组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年人对医疗水平也越来越高。在临床上消化内科收治的老年患者具有日益上升的趋势。然而,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却没有跟上人口老龄化的上升步伐。为此,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应该高度重视,提高护理质量,为老年患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消化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2]。笔者对这些护理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护理对策前后,两组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实施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消化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率。如何预防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还是今后消化内科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笔者在本研究中发现,引发消化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的隐患存在下面几点原因:第一,内因。内因又分为疾病因素及患者因素。(1)疾病因素:消化内科疾病一般病程比较长,并且是伴发多种疾病,有的疾病难以诊断,起病急发病快[3]。有些患者还存在出血现象、消化功能不正常,身体素质比较差、四肢乏力、肢体活动比较困难,容易跌倒,这给护理工作带来比较大的影响。(2)患者因素:患有消化内科疾病的老年患者存在既不服老又不愿意麻烦其他人的心理特点。这些心理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会危及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3]。比如,一些老年患者在没有护理人员照顾下自己强行下病床解大小便或者活动,从而出现坠床与跌倒等意外情况。同时,老年患者可能会出现视觉模糊、听觉衰退、记忆力减退等障碍,在心理上会产生抑郁、烦躁不安等症状,从而导致老年患者走失、摔倒,甚至会引发自杀。第二,外因。外因可以分成下面几种情况:(1)护理人员的因素:有的护理人员对职业风险没有重视起来,没有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护理操作,服务态度较差,护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比较缺乏,从而给老年患者带来不良的后果[4-6]。有的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发现老年患者病情出现新情况没有及时向主治医师报告,从而延误老年患者病情的治疗。(2)管理因素:医院对护理人员管理不严,没有建立健全护理工作制度,对有些护理制度及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多种管理因素都会给老年患者护理工作带来安全隐患。(3)药物因素:老年患者在使用一些降压药、抗抑郁药及镇静安眠药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多种并发症,从而引发摔倒及坠床等一系列不安全的事件[7]。这些安全隐患因素应该认真排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并妥善采取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措施坚决杜绝护理安全隐患。
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来加强消化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1)要高度重视护理细节管理,认真做好前馈控制。在护理工作中发现,消化内科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者过程均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所以,护理人员不能掉以轻心,应该从思想上、行动上、细节上高度重视护理工作[8]。比如,要严格按照医嘱对患者发放消化药与降血糖等口服药物,并认真监督老年患者按时服下,防止老年患者漏服或者多服。对于需要控制用药速度之药物(如施他宁、胰岛素等药物),则应该使用输液泵或者注射泵对其用药[9],以防止 药物使用过程中发生意外。(2)强化医疗安全教育,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爱岗敬业的精,对于容易发生意外护理安全事故的事段,要安排更多的护理力量。
综上所述,护理安全与消化内科老年患者的疾病康复、生命安危密切相关。每一个护理人员应该规范自身的各种护理行为,提升自己的护理素质与护理技能,消除各种护理不安全的因素,从而提升护理质量及护理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亚楠,温揽月,郑琳静.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2):295-296.
[2]邬丽满.全程安全管理在老年内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 [J].全科护理,2010,8(4):1003-1004.
[3]田群芝,高霞,田莲.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价与安全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7):3823.
[4]孙蓉,穆少丽.消化内科医院感染的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药前沿,2013,(16):107-108.
[5]林妙英,佘佩吟,方楚萍.64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5):44-46.
[6]王咏梅.消化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体会[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10(9):227.
[7]梁晓丽.小儿腹泻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60-61.
[8]楚清.消化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2,33(10):2187.
篇2
关键词:神经内科; 护理; 常见问题; 防护措施
我国医疗水平日益发达,对于神经内科的治疗和康复,大多医院都具备着高超的医疗技术和优秀的医疗团队。神经内科的护理工作是对神经内科患者康复治疗中最重要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在了解神经内科患者特殊性的前提下,只有不断提高护理工作的水平和护理效果,才能让患者更好更快康复,使护理工作达到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
一、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综述
1.1、护理中意外事件的发生
根据神经内科病人的特殊性质,他们大多都是中老年人,不少病人有身体机能障碍、各器官感觉或者意识上的障碍。老年痴呆和癫痫症患者也不为少数。在行动不便,反应缓慢的情况下,由于护理人员和家属的疏忽,容易出现很多让病人受伤的状况,例如坠床。家属的疏忽下,而病人情绪又不稳定时,最容易发生坠件。行动不便的病人也容易发生跌倒的事件。还有一些反应较为缓慢的病人,容易在无意中被烫伤等问题,这些都是在护理工作中常出现的问题,值得护理人员和病患家属以及病人的注意。
1.2、病人的走失问题
在神经内科的护理中,很多病人的年龄都偏大。一些老年痴呆症等意识不太清楚的病人容易走失。特别是在护理工作繁忙,人流量大,安排任务较多的时候,这种现象最容易发生。这给医院和病人家属都带来很大的压力。
1.3、病人咬舌和窒息问题
神经内科的病人非常容易出现咬舌和窒息的情况。因为病人的特殊性,很多都有轻微的吞咽方面的问题,癫痫病患者也不在少数。在护理人员和家属稍微的疏忽下,咬舌和窒息的伤害都很容易发生在病人身上。
1.4、人员和仪器上管理的缺失问题
神经内科护理工作的人员管理和安排必须要合理。护理人员在生活和家庭里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事情,而很多生活上的压力总是能影响到工作的情绪和动力。一些医院对人员审核和把关的不重视,导致很多水平较低的护理人员浑水摸鱼,大大降低医院的医疗水平效果。医院仪器需要随时进行检查、清理、消毒等程序,老旧仪器应该及时处理和换新。有时候,例如仪器故障等仪器方面出现的问题,严重时,也会导致医疗事故。
二、对神经内科护理现状问题提出的一些防护措施
2.1、健全医护人员管理体制
为了达到安全可靠的神经内科护理服务,必须要对医护人员的管理体制有所改革和重视。严格对护理人员的入选和安排进行把关,对护理人员的调配和调动要合理。管理措施和管理体制的健全,是衡量一个医院的医疗质量是否安全的关键。
2.2、加强医护人员法律意识
当前我国很多医院除了主治医师以外,大部分护理人员的学历水平还不是很高。一些专科卫校出来的护理人员,之前只专注学习了护理方面的知识,而其他方面的素质不太健全的情况居多。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较为薄弱,就很容易因为一些小细节导致医疗纠纷。这既影响了病人和家属的心情,也对医院在社会上树立的形象大打折扣。所以,医护人员必须要拥有一定法律意识,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护理工作。
2.3、进行护理人员培训
面临医疗水平和技术逐年提高的趋势,只有不断强化医护人员的技术和水平才能顺应时代的大流。特别在神经内科护理方面,医护人员的工作水平要求更加严格。护理人员必须在细心负责的前提下,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各医院应该加强人员培训工作,在护理人员工作的同时对其专业能力进行培训。例如经常开展医学讲座、护理学交流会等,让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
2.4、加大护理基本常识的宣传力度
虽然当今的科学技术和医疗技术都比以往大大提升,但是,人民的医疗基础常识并没有因此有大幅度的提高。很多人对医学方面的常识还存在很大的误区和盲点。所以,在护理人员工作的同时,应该加大对病人及其家属护理常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的护理常识含量。只有在护理人员精心的照料和病人及其家属拥有护理基本常识的前提下进行配合,这种双向性的护理工作对神经内科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才是最能够达到效果的。
2.5、医院积极配合,消除安全隐患
病人的治疗环境本身随时都会对病人造成各种安全隐患。医院作为病人的治疗康复中心,应该及时排除细节上会出现的安全隐患。例如电梯的定期检查维修、楼梯扶手安全程度的检查、各种医疗器具的摆放安全、治疗仪器的定期故障排查等工作都应该做到位。排除意外的因素干扰到病人的康复和治疗,杜绝一切因小失大的事件发生。
三、总结
神经内科的护理工作相对于其他科室的护理工作有了一定的特殊性。在面对特殊的患者时,护理人员应该重视护理工作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和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同时,护理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医疗护理水平。在医院对此重视的前提下,医护人员应积极参加医院组织进行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讨论,完全服从医院的管理,以提高神经内科的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邱笑玲. 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 基层医学论坛,2007,08:326-328.
[2]李景梅. 神经内科护理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05:66.
篇3
关键词:PDCA;急诊安全管理屏障构建;作用
急诊科是医院接待危急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主要承接抢救患者的工作,管理任务繁重、风险性高的特点[1]。护理安全是急诊科室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的前提保证,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对提升急诊科室工作效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有重要作用。急诊科安全管理屏障主要针对急诊科护理人员,通过对护理人员的行为、素质、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减少医疗纠纷[2]。PDCA是上世纪50年代由美国首次提出并逐渐推广应用于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一种管理方法,主要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提升管理工作的效果。本文就PDCA在急诊安全管理屏障构建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旨在为急诊科护理管理提供借鉴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有1名副主任护师,8名护士,2名主管护士,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33.6岁。每6个月接受1次实习护士12名,轮转和进修护士各4名。在2015年6月~12月对我院急诊科实施PDCA进行安全管理,以同时期未实施PDCA急诊安全管理为对照,观察实施PDCA前后急诊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2方法
1.2.1计划阶段 成立安全管理小组,明确主要的安全隐患及管理目标。将急诊科所有的护理人员分为2个小组,每组各5人,每个小组中有1名主管护士为组长,1名副主任护师对各安全小组进行监管。对急诊科常见的安全隐患进行梳理,组长每周将搜集信息进行整理,并在开会时对新发生的、发生频率较高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说明,引起所有护理人员的注意。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有: ①工作量过大,工作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导致护理工作效率降低;②急救仪器维护力度不够,导致急救室仪器不能正常使用;③大批量急救患者急救时不能提供合适的急救资源及空间;④静脉补液、留置导管时引发的安全隐患;⑤未仔细核对患者信息、用药信息,导致用药错误;⑥实习护士护理工作不全面,未及时整理和完善护理文件;⑦护士综合素质不高,导致与患者发生纠纷;⑧护士护理知识的缺乏,导致患者在院内发生跌倒、压疮、静脉血栓、吸入性肺炎、院内感染等并发症;⑨药剂科电脑信息失误。以“护理工作零失误”为各安全小组的主要护理目标,针对上述常见安全隐患提高警惕性。副主任护师每月对所有护士开展安全隐患知识讲座,提高护士对安全隐患知识的掌握能力。
1.2.2实施阶段 针对常见的安全隐患采取防范措施:①合理安排值班人员,在流行病时期和急诊患者较多的时期联合其他科室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在节假日提前安排好工作人员,避免护理人员出现疲惫工作状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②安全专人每天定时对急诊科所需的器械进行消毒、分类整理、检测,对有故障仪器及时报修,并告知值班医生,及时更换老化器械,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③根据接待的患者量适当进行科室扩建,增大急诊救治的空间,优化空间布局,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急救环境。④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并不定时对护士进行笔试、操作考核,减少用药失误。⑤定期对护士进行技能培训,对留置导管、输液、呼吸机使用等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护理内容进行强调,并完善护理管理制度。⑥对药剂科加强合作,学习药品知识,降低药剂科药品配置错误事件发生率。
1.2.3检查阶段 评估PDCA在急诊安全管理中的效果。在实践过程中,每天由组长对PDCA的效果、各组及其成员的实践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再由副主任护师每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评分,实施奖惩制度,提高护士对安全隐患的重视度。对发现的问提进行记录并及时处理,在每月的例会中对总结的问提及经验进行讲解,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1.2.4处理阶段 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通过长期的实践后,将行之有效的经验在急诊安全管理条例中体现出来,并制订成急诊科安全管理宣传手册发放给所有护士,便于护士随时翻阅,提高护理安全风险的防范意识及护理能力。并对难度较大的安全隐患在下一轮PDCA循环中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提高护理水平。
2 结果
PDCA实施后急诊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见表1。
3 讨论
急诊科的护理任务繁重,患者病情危重,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急诊科对护士的要求较高,护理安全管理是针对急诊科具有明显的风险性这一特征采取的有效的管理制度。急\科中输液引起静脉炎、渗液,患者出现院内感染、跌倒,护理文件为及时补充等不良事件都是常见的安全隐患,容易引起患者的不满、发生医疗纠纷[3]。PDCA是一种质量管理循环模式,在急诊科的护理安全管理屏障构建中,通过分组、全员参与的方式分析常见的安全隐患,将所有护士提供的安全隐患进行逐一梳理,对护士进行教育、讲解,明确护理工作的方向。以“零失误”为主要护理目标,让所有护理人员提高对安全隐患的重视度[4]。每月对护士进行安全风险知识宣讲可以随时发现新的安全风险,提高风险预防能力,变被动处理安全隐患为主动防范风险,使护理工作更全面化。在实践中严格遵循核查制度、护理流程,提高了对安全隐患的排查及处理能力,明显降低了安全隐患的风险[5]。在一个阶段的实践后对PDCA效果进行观察,对护士的安全隐患意识及实际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可以了解PDCA实施的进度,对护士的工作效率有一定的了解。将实践经验制订为明确的调例具有权威性,便于对护士的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本文通过观察发现,通实施PDCA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55起下降到5起,说明PDCA在急诊安全管理屏障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急诊科的护理不良事件,提高全体护士的安全意识,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国光,王欣,,等.PDCA管理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4):297-300.
[2]郑颖,费晓璐.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133-134.
[3]唐永仙,李悦.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的价值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0):117-118.
篇4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探讨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护理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护理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护理纠纷或事故,以及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护理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护理不良事件是护理服务缺陷的反应,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手术室是医院高技术、高风险、高强度工作的科室,是对患者进行手术和抢救的重要场所,工作紧张繁忙,护理工作中的任何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祸,给患者带来严重损害甚至危害生命。因此,必须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至最低,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1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分类
1.1常见不良事件 手术器械遗留到辅料中夹带到清洗中心;术中器械清点不清而延长关腹时间;器械准备不全而延长了手术时间;术前未检查器械设备性能,造成使用时发生故障,贵重器械仪器使用不当而造成损坏。
1.2少见不良事件 使用高频电刀时因护士配合有误而造成电灼伤;病理标本管理不当或丢失;手术放置不当引起患者神经损伤;术中用药错误,药物浓度、剂量不准确,输错血;手术用物遗留体腔;接错患者,开错手术。
2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的防范措施
2.1加强手术室的安全管理
2.1.1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手术室是集抢救、治疗、诊断于一体的场所,护士每天面对的是急诊、重症或是被麻醉而失去表达能力的患者,手术室中仪器、器械多,手术有关物品多,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易因忙乱而发生事故。因此必须健全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让护士在做每件工作时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为每件仪器、设备的使用指定出工作流程、操作要点,并粘贴上墙,便于人员流动时,在最短时间内熟悉流程,一丝不苟的进行各项操作,有条不紊地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护理。
2.1.2每个月召开安全讨论会,共同排查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对已发生的不良安全事件,及时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讨论,分析原因,吸取教训,提出改进措施,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尽量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
2.1.3加强学习培训 至少业务学习2次/月,学习内容如复杂手术配合、重危患者抢救、新仪器的讲解及掌握要点等。同时采用护士长早会提问,设护士工作质量登记本,每日记录,月底统计,要求新护士认真做好工作笔记,加强业务学习,熟练掌握手术配合工作,护士长不定时抽查,评定成绩与年底考核挂钩。
2.1.3排班时遵循优化组合、能级对应的原则 将业务水平、健康状况、年龄、学历不同的人员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护理人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使结构达到最优化,提高护理安全及整体效率。
2.2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教育和技能培训
2.2.1加强责任心 责任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护士工作崇高而重要,必须一丝不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大的事故往往是因"小差错"而引起的。作为1名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我修养,在工作中养成很好的责任意识,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2.2.2严格执行手术室各种制度及操作规程 各种制度和操作流程是患者手术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保证。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认真执行各项查对制度、安全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及各种技能、仪器操作规程,以确保患者安全。
2.2.3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护士在工作中出现不良事故,应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长,并逐级上报,讨论后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2.4新业务、新技术的不断开展,新的医疗仪器设备的大量应用,导致了手术室护理人员技术方面的风险加大。如不加强学习,往往会发生仪器操作不当,与手术医生配合不协调而影响手术的质量,因此要加强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各种新的医疗设备培训,达到人人熟练掌握,并能排除简单的故障,对新购进的医疗设备仪器,要求供应商对全科护理人员集中规范讲解,包括安装、 使用、注意事项、保养方法、小故障的应对等。对每一台仪器挂操作规程,定期对仪器进行维修、保养、登记,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转。
3讨论
手术室护理人员业务素质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手术室护理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作为1名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应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务必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和崇高的责任感,增强防范意识,保证护理安全,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筱军,张水红,陈静宜.手术室护理差错防范的探讨[J].中华临床护理学杂志,2008,5(108):5418.
[2]薛焕芬,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05).
[3]杨琦运,刘美斯.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隐患与防护措施.全科护理,2012,10(4):931-932.
篇5
1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
1.1护士语言行为由于儿科住院患儿多,床位周转快,工作量大,繁琐而辛苦,不能按时下班,导致护士疲劳、焦虑、烦躁。儿科护理大多是低年资护士,在家有的是独生子,父母疼爱,不能忍受工作中的磨难,缺乏沟通服务技巧,对患儿家属提出的疑问解释不到位,缺乏耐心,主动服务意识差,态度生硬,甚至厌烦,缺乏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常因言语差错与患儿家属发生争执。
1.2护士责任心低年资护士工作经验缺乏,工作中责任心不强,儿科病房危重患儿多,特别是夜班人少时,不能及时巡视病房,不能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缺乏慎独精神。对患儿及家属私自外出和对患儿存在的跌倒、坠床危险宣教不到位,防范意识差。大小便未问就随意记录,脉搏呼吸测量时间不足,生命体征记录不准确。
1.3心理素质方面儿科患者都是父母的宝贝,一个孩子生病,有的甚至有几位家属陪护,所有工作都在陪护的监视下进行,心理压力大,静脉输液时,有些不理解的家属要求条件高,要求一次穿刺成功,遇到心理素质差的护士,即使平时技术很好,也有失手的时候,起患儿家属的不满和投诉,甚至打骂。特别是遇到危重患儿抢救时,家属紧张得在一边哭喊,护士心理也紧张、手忙脚乱,抢救措施不得当,处理不到位,影响抢救效果,引起纠纷。
1.4技术方面随着新技术、新项目大量引进与开发,护理工作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特别是新护士护理技术不熟练、操作欠规范,护理经验不足,疑难静脉穿刺成功率低,抢救患儿时,工作忙而无序,延误患儿治疗,对新设备不了解,使用不当。
1.5治疗方面
1.51给药不足护士配药时粉剂溶解不全,抽药不彻底,造成瓶内剩余药液浪费,有的操作不注意,引起药物容器破碎,药液流失。
1.5.2用药途径不对漏给错给患儿药物,药物配伍不当,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未检查药物质量,药物知识欠缺,不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1.5.3不了解患儿病情擅自加快或放慢液体滴速,抗菌类未按医嘱准时给药,未认真落实现配现用。
1.5.4患儿漏服药物没有严格执行药疗制度,发药时间随意性大。
1.5.5对新药的性能、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不熟悉,出现不良反应时,解释不到位,或与医生不一致,引起纠纷。
1.5.6吸氧患儿吸氧流量与医嘱不一致,宣教不到位,家属随意调节或停止吸氧。
1.6护理记录方面
1.6.1体温单漏填体重、血压、大小便、出入量。错记或生命体征描绘不齐。患儿外出随意记录生命体征。
1.6.2医嘱单医嘱处理不及时,签名潦草,漏签名、随意签名、涂改。
1.6.3护理记录单护理记录不及时,书写不规范,涂改、修改过多,字迹不清楚,病情描述简单,不能及时反映病情变化特点,使用非医学术语,记录缺乏连续性。护士对患儿家属的知情告知,没有在护理记录中体现,医护记录不吻合,护理措施记录不详细,没做到“写所做的,做所写的”。
1.7管理方面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科室一级质控人员监管不力,执行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护理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护理人员编制不足,护理质量不达标,业务培训不全面,职业道德教育欠缺。
1.8物品的配备和放置如地面过滑致跌倒,床旁无护栏造成坠床,热水瓶放置不当致烫伤,各种消毒液未及时更换,消毒浓度不符合要求,患儿多,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患儿同住一室。
2防范措施
2.1提高护士整体素质,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护理管理者要加强护士职业素质培养,提高责任心,千方百计为护士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并鼓励护士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宽护士知识面。
获得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定期对护士进行理论和技术考核,鼓励护士积极学习心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高自身修养,规范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从而提高与患儿家属的沟通协调能力,耐心解答患儿家属的疑问,积极做好健康教育,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增强主动服务的意识,及时巡视病房,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2.2重视护士法制教育在继续教育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引导护士学法、知法、依法行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让护士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加强责任感,使护士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从而维护了患者和自己的权益,提高了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加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2.3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护理管理者要根据儿科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护士长动态安排人力资源,中午和夜间要增加护理人员,住院患儿多时要实行弹性排班,多种方法解决护士超负荷工作,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篇6
护理不良事件是由于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失误,不在计划中发生,如差错、导管滑脱、跌倒、坠床、压疮、输血输液反应等均属护理不良事件,通过对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发生的241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探讨有效的应对措施及改进措施,有效避免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1.常见原因
1.1 管理制度及各种工作流程不健全、不完善
1.2 护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1)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在:①各种护理操作前后未认真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或仅核对床号,给药前未再次核对药物名称、剂量导致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引起不良后果。②处理医嘱,转抄服药卡、注射卡后未再次认真核对,引起医嘱漏执行,影响病人治疗。③一些化验单检查项目名称相近,留取标本后护士未认真核对,导致送检错误。(2)分级护理制度落实不到位,表现在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及时,造成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时,未及时采取相关措施。(3)交接班制度落实不到位,交接班内容不全面,不仔细,造成口服药漏发、护理操作漏执行等。(4)健康教育制度落实不到位,表现在内容不充实,形式单一,不易被患者接受。
1.3 低年资护士经验不足,对潜在风险预见差
①年轻护士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专科知识缺乏,面对患者突发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和应对。②对一些药物的药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知识掌握不牢固,易发生给药差错。③未掌握特殊血标本采集方法。
1.4 护士责任心不强
主要表现在不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及流程,凭借印象盲目操作而造成遗漏护理操作项目、发错口服药、粘错化验单、配错药等。
1.5 护士的消极怠倦心理
表现在对工作缺乏主动热情,与医生和患者之间缺乏沟通交流。
1.6 支持保障系统不到位
如卫生间扶手、防滑垫基础设施欠缺,小心跌倒等警示标识不明显,未能及时检修病房老化设施等。
1.7 实习护士带教管理不严格
一些简单护理操作如更换液体、发放口服药等过分依赖实习护士,而实习护士刚刚进入临床,对工作流程不熟悉,也未养成良好查对习惯。
2.对策
2.1 不断修订护理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并非完全由个人的疏忽和无能所致,制度和流程的缺陷也是引起差错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工作要不断改进细化不够科学、合理的制度流程,完善警示标识等。
2.2 发挥各级质量控制组织的作用,注重各环节质量控制
①及时补充、修改、完善护理质量检查标准,采用定期与不定期、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严格的检查考核,及时查找原因,持续质量改进。②坚持每月护士长例会和每日护士长夜查岗制度,将年计划、月重点、周安排及时安排部署,组织实施,并在以往护士长常规夜查岗基础上制定 "一日三查房三重点",做到重点突出,督促有力,及时协调解决突发事件,确保了护理安全。③加强重点科室、重点人群、重点时间段、重点环节的监管,根据各个科室的情况,如在治疗集中的时间段加派人手,或实行弹性化排班,保证患者得到全程的、连续的、优质的护理。
2.3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护理安全。
2.4 加强护士培训教育
①采取检查、提问、讲课、考核及召开护理不良事件讨论会等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和法律知识培训,做到知法、懂法,警钟长鸣。②邀请药剂科、控感科、化验室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提高年轻护士应对能力。③日常工作中加强标本留取方法的提问及学习,制作科室抽血项目一览表,规范采血检验项目、采血量、试管对照表等,便于护士参考。
2.5 积极有效应对压力
①管理者要及时了解护士思想动态,加强对护士的关怀,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减轻紧张和焦虑,提高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②实施绩效考核,进一步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③与工会等部门协调,丰富护士业余生活。
2.6 加强医护沟通、护护沟通、护患沟通
①不能盲目工作,对有疑问的医嘱,一定要向医生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②及时了解患者需求及心理状态,采取单个、集体等多种形式对患者及其陪护进行健康教育,同时注意沟通技巧,使他们思想上重视,行为上配合各项护理操作。③鼓励低年资护士多与骨干护士沟通,学会自我评价,反馈工作完成情况避免漏项现象发生。
2.7 完善支持保障系统
①与设备科、总务科、宣传科等部门协调,定期对病区内物品及建筑物进行安全隐患排查,统一卫生间防滑设施和标识。②临床服务部、消毒供应中心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尽量减少一些非护理性的超负荷劳动,真正把”护士还给病人”。
2.8 严格实习护士带教管理
学生入科时专人讲解本科室常用药物及专科护理技术相关注意事项及要点,提醒学生相关关键点,同时要求带教老师切实做到放手不放眼。
2.9 按计划补充了护理人力
培养模式采取“年轻护士全科化”培养为导向,按计划进行科室轮转,掌握多学科知识,使年轻护理人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容应对紧急状态下跨科室人力资源的调配。
参考文献:
[1] 梁梅菊,张兰兰. 327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70-71.
[2] 玲.临床护理不良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8):112-113
篇7
我们成立质量控制小组,由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PICU护士长组成,实施二级管理,明确职责与分工。修订完善切实可行的各项护理制度和疾病常规。根据护士工作年限、职称、技术能力及性格特点合理分配病区,实行弹性排班,各层护士定期轮换。质控小组按照质控标准,对护理工作定期组织检查、反馈总结,及时整改。此外,科护士长利用每周大交班的晨会时间强调日常工作中发现的护理隐患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强化细节思维管理理念,要求把每例患儿均作为纠纷隐患来预防,强调投诉、纠纷、差错源于细节疏忽,培养护士“保护患儿就是保护自己”的细节防范意识。
二、细节管理
1、入院时细节管理围绕以患儿为中心的原则,病房制定并推行“首问负责制”,应用文明用语。一方面护士要积极、热情、和蔼、主动询问,及时观察患儿病情,立即根据病情通知医生判断是否入PICU;做好相关入院宣教,内容包括陪人探视时间、环境介绍、订餐时间、消防安全、财物安全、患儿安全、紫外线消毒时的安全及主管医生护士姓名等;对加床患儿做好解释安抚工作。另一方面要求护士不能推诿,护士解决不了的医疗问题必须传达给医生,避免家属传达不清或家属认为护士有意推诿等情况发生。每位护士都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及主人翁精神,积极维护集体荣誉,增强集体荣誉感,发扬良好的团队精神。团结协作、相互支持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
2、住院期间细节管理
(1)强化安全护理的超前意识儿科护士长应具备超前的预见能力,做好预见性的预防工作,达到前馈控制的目的。护士长应针对薄弱环节采取防范措施,确保护理安全。对护理人员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学习安全护理管理条例,借鉴以往发生的差错和护理缺陷,排查服药、注射、处理医嘱、带教等安全隐患。安排工作能力强的护士处理医嘱,以确保医嘱的准确、及时;配药治疗台前放置提示牌,随时提醒护士,确保药物准确无误。发药、注射及其他治疗时让家属回答患儿的姓名,以防止环境嘈杂造成差错。收集护理工作中易发生差错的环节,分类整理,对发生的护理缺陷组织全科护士进行讨论,要求责任人和护士长及时登记,分析原因和不良后果,自提防范措施,以加深对护理差错造成危害的认识。对轮转护士或实习护士入科时逐条详细讲解,反复练习按剂量抽吸药液,学会快速换算剂量,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2)健全细节管理机制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按照各班职责检查实际工作完成情况,护士长定期跟班,全面掌握护理质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遵循日日清管理法,即对每日、每人、每事进行全方位控制,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护士按病种调床后,更改病历夹及一览卡,再打印服药卡、雾化吸入卡、护理卡及输液卡,最后通知患儿及家属并更改床头卡。以消除频繁转床带来的护理隐患。
(3)人性化的健康教育和便民服务由于陪护家属多、轮换快、过分关注患儿,造成家属对专业护士的介绍和住院安全知识、疾病健康教育知识记忆不牢固。宣教内容应采用反复讲解、版面上墙、发放疾病健康教育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强化。科护士长定期进行健康教育讲座,给家属普及育儿知识和心理发展教育知识等。在护士站设便民服务箱,箱内备有生活用品,以提供便捷服务。
(4)加强护患细节沟通一切误会、矛盾都是沟通缺乏导致的。首先,努力营造充满人情味、人性化的服务环境,尽可能体现家庭式温馨、舒适的环境,从细节服务上体现对患儿的关爱。工作中要做到“七声”,即患儿进科室有迎声、进行治疗有称呼声、操作失误有道歉声、与患儿合作有谢声、遇到患儿询问有应声、接到电话有问候声、患儿出院有送声。一切从方便患儿出发,从细微之处入手。调床时要做好病房内原有患儿的解释工作,输液时要表扬、鼓励患儿。对高热和脱水患儿,要向家属交代因病情可能会造成穿刺困难,希望家属理解,穿刺失败时要及时道歉。为疑难穿刺患儿安排高年资护士穿刺,必要时使用留置针输液治疗。
3、出院细节管理患儿抵抗力低、免疫功能差,要注意保护,嘱其避免到公共场所及人多的地方,合理营养,及时添加衣服,定期复诊等。护士准确打印出院汇总单,专业护士按时取回出院带药,以免遗漏。护士长在出院前向家属征求意见和建议,了解家属需求并给予帮助,发放最满意护士调查表。
4、PICU细节管理PICU患儿都是急危重症,护士要有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抢救后由护士让家属确认入院评估,对送进的物品、食品等标注清楚,严格交接。护士长及时安抚家属,给予心理疏导,以稳定家属情绪,取得其配合。入室期间患儿不配合,安全细节管理至关重要,护士细心护理的同时,应避免患儿自伤和各管路脱落,治疗床四周用海绵垫保护,必要时用约束带适当约束,以保证患儿安全。密切关注输液泵的使用情况,严防液体外渗。严格交接班,及时更换尿布,防止发生红臀。及时更换消毒液,使手卫生的标准执行成常态化,有效控制院内感染。
5、加强业务学习鼓励护士业务学习,支持参加护理本科自学考试,鼓励创新,积极撰写论文及科研创作,提高学历水平和自身素质。分批派优秀护士外出进修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定期传授所学的知识。高年资护士定期传授经验体,使年轻护士迅速成长。护士长在工作中身先士卒,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带头实干,公平合理,任人唯贤,发挥每名护士的专长,努力为他们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合理使用激励机制,制定儿科护士激励措施,调动其积极性。护士长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术、开拓创新的意识,随时发现、解决医患纠纷和疑难问题。
三、小结
篇8
一、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及形成因素
(一) 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1.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
妇产科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仍然大多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以致在行护理操作时不认真、执行规章制度不严、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畅、对病情解释不周,从而引发很多护理安全问题。如有的护理人员有章不循,制度执行不严格,轻视病人出入院时间、新生儿性别、出生时间等护理文书的书写和记录,导致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有的护理人员没有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等制度,出现发错药、接错液体、抽错血等现象;有的护理人员缺乏对孕妇和婴儿进行常规的、系统的护理,或没有认真、仔细听取孕妇的胎心及对孕妇进行严格的产程观察,以致造成新生儿窒息以及孕妇产后大出血等严重后果;再如,随着患者权利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参与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增强,而有的护理人员知情同意落实不到位,在出现急症的时候,或因紧张或忙于处理,或因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意外需用产钳术或剖宫术时,没有及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就可能偏离患者的期望值,引起患者的不满情绪,成为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的因素。
2.护理人员专业水平有限,业务能力不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妇产科的患者和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期望值日益提高;加之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知识和高科技医疗设备不断应用到妇产科医疗护理服务中,这些都对妇产科医护人员在业务上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妇产科护理队伍年轻化倾向明显,加之学习力不足,部分妇产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有限,自身综合素质偏低,业务水平不高,成为发生护理安全问题的源头。有资料显示,低年资护士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比率较高。多因临床经验不足,职业敏感度不高,专业知识不扎实,护理操作不规范,应用仪器不熟练,综合处理能力不强等,从而引发病人和家属对治疗效果、护理效果不满意、不信任,甚而引发医疗纠纷。如血氧饱和度是呼吸循环的重要生理参数,有的护理人员对血氧饱和度仅90%的患者,仍忽略对其面色、呼吸等情况的观察;有的护理人员在抢救危重病人的时候,不能准确、快速的配合相关人员实施抢救;有的护理人员在对临产妇的护理工作中,不能正确监测孕妇的产程、缩宫等情况,以致新生儿缺氧、脑瘫、锁骨骨折等疾病发生率增高。
(二)院方原因
1.医院人力资源不足
护理人员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的状态,已成为护理不安全因素之一。如因护理人员疲劳操作、疏于观察而导致的输液渗出致组织坏死;患者引流液性质改变而不能及时发现致延误诊疗等。
2.医院的基础设施布局不当
如地面过滑导致跌伤,床旁无护拦致坠床,热水袋使用不当致烫伤等。[1]以及环境污染、食品污染、院内交叉感染以及安全危险品管理制度措施不完善等都成为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3.医院药品、护理设施短缺
必需的药品及必要的护理设施是完成护理任务的重要工具和前提。如医院相关人员在药品、医疗设施的采购和管理中工作不力,导致药品和医疗设施短缺或质量低,性能差,不能满足妇产科护理的实际要求,就会造成妇产科护理水平降低,导致各种医疗事故的发生。对用于产后大出血、子痫抢救工作的急救药品、抢救设备是否得到及时补充、良好维护、甚至位置摆放是否得当等都会影响护理技术的正常发挥,从而影响抢救及治疗工作,成为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的因素。
(三)患者自身因素
在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主要是产科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心脏病和产褥感染等;新生儿死亡原因主要是窒息、感染、出血性疾病、畸形及早产因素等。由于妇产科病人存在着比别的患者更多的特殊性、危险性,这无形中更多的加重了医疗和护理的难度;加之大部分社会人群认为分娩是生理过程,无风险意识,对医疗行为的依从性差,如果一旦与其期望的有差距,就对医生的诊断用药产生不信任感,更不听从护理人员的安排,拒绝服从治疗,导致患者人为的护理不安全因素。如有的患者及其家属通过网络、书籍等多途径获取一些疾病知识及诊疗方案,就私自参与医疗过程而不规范用药;有的患者住院期间私自离院外出,如造成摔伤、胎盘早剥、胎膜早破、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严重后果,就可能成为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的因素。
二、妇产科护理安全问题防范对策
(一)护理人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妇产科是高风险科室,危重症患者多,病情变化快,监护难度大,加之护理队伍的年轻化,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临床上出现了许多在学校未学习到的新技术、新药物、新设备、新器械、新方法以及职业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如不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跟上专业发展步伐,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影响到护理职业安全的问题而束手无策。因此,针对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专业水平有限、业务能力不高的现状,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培训,重视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国外将护士的继续教育称为“生涯教育”,认为护理人员作为一种专门职业人需要通过终身教育不断学习来完善自身,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增强护理安全意识,规避安全事故的发生。定期组织《护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丰富护理人员法律知识,不断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做到警钟长鸣,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确保护理安全。
(二)制定相应防控措施,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针对妇产科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和落实各项操作规程,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安全保障,是预防和判断差错事故的基本要求。制度的执行包括构建执行框架、制定执行流程、组建执行团队、塑造执行文化。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把握每一个细节,如交接班时必须认真检查抢救设备仪器是否处于完好状态,严格执行检修制度,保证治疗的正常进行;护理管理部门要将操作过程进行标准化规范,形成相应的书面材料,要求护理人员在执行操作常规时,不可随意简化操作程序。对新入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标准化操作流程及规章制度的培训,减少不规范行为及护理差错的发生几率。护理工作责任重大,妇产科护士在工作中要严格按照护理程序的方法,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重视高危人群的管理,认真观察病情变化,落实有效护理措施。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加强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让患者及其家属认识到妇产科护理工作的难度所在和责任所在,认识到不配合院方的要求就有造成各种严重后果的可能,从而配合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在妇产科,最为常见的敏感问题为心监测、新生儿身份识别、新生儿意外、新生儿失窃、新生儿院感等,对于这些问题,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进行核对,提高警惕,严加防范,及时避免。要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达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使用特殊药物时,如缩宫素、硫酸镁等,要严格按规范使用,严密观察,详细记录。抢救时一定要有条不紊,分秒必争,确保人员、器械及药品、物品准确到位,注意使用保护性医疗措施,让家属随时了解患者病情。总之,必须针对妇产科护理工作、护理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各自特点,制定防范措施和制度。
篇9
【关键词】关键环节;护理管理;儿科;护理质量;加强
强化关键环节指的是在日常护理管理工作中,明确护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作为强化的重点,科室内管理人员探讨优化关键环节的方法及策略,监督实施效果,最终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1]。其中关键环节是各项护理管理措施实施的核心,因此工作中需先识别护理工作的的关键关节,掌握护理工作的重点[2]。科室管理人员探讨解决方案,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制定方案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潜在护理工作安全隐患,制定防范策略,避免护理不规范及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3]。儿科患者年龄均较小,护理工作中更需加强关键环节,以切实保障患者的安全,及早消除安全隐患,避免护理差错事件发生[4]。笔者所在科室为提高儿科护理质量,自2016年7月起,实施了强化关键环节护理,本次研究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16年1-12月诊治的1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了强化关键环节管理对提升儿科护理质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16年1-12月诊治的1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为2016年1-6月接诊的56例患者,试验组为2016年7-12月收治的56例患者,试验组男31例,女25例,年龄5个月~12岁,平均(6.74±2.13)岁;住院时间3~25d,平均(11.35±2.62)d。对照组男29例,女27例,年龄7个月~11岁,平均(6.43±2.47)岁;住院时间5~24d,平均(11.87±2.46)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所在科室共有20名护理人员,年龄19~54岁,平均(34.73±2.52)岁,学历:中专4名,大专13名,本科3名;4名工作年限在3年内,10名工作年限3~10年,3名工作年限10~20年,3名工作年限20年以上。实施强化关键环节管理前后,均为同一组护理人员。
1.2方法
对照组均采用常规管理方法对儿科护理工作进行管理,试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强化关键环节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强化儿科护理中患者转院、转科交接环节
护理人员在接诊转院、转科室的患者时,需先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对病房、床位的准备,床单、被褥等生活备品的准备等,并通知医生准备接诊。接收上一科室或门诊的病历资料,询问转运护士患者基本信息、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及目前病情等,将重要信息记录在转接卡上,再次核对患者情况及注意事项,确认无误后,将患者送入病房。
1.2.2强化儿科护理中对患者的管理
开展护理服务时,需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掌握患者的病情或心理特点,并实施个体化护理,例如在护理存在病情危重、易感染等情况的患者时,需进行侧重护理,在制定护理方案时,也需考虑患者的患病特点,如心理状态不佳的患者可加强心理护理,病情危重的患者需加强体征、病情监测,易感染患者需加强防护措施[5]。从而使得护理方案更加高效、科学。每日评估患者的护理风险等级,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详细的记录。
1.2.3关键时段、时期加强护理力度
护理工作中,易出现特殊的薄弱时间段,如高峰期、节假日、夜班等,这些时期的特点是易出现护理差错,因此需抓住这些时间段特点,进行有效的护理管理。护理管理人员在充分了解这些特殊时间段的特点同时,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分析有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并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6]。如采用弹性排班制度的方法,结合工作实际,使排班制度更加科学、高效。实施分层次管理制度,并加强监督。每组护士均需分配主管护师或护师等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指导护理人员工作,并可及时纠正其不规范护理方法。
1.2.4完善护理制度,定期监督考核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科室内护理方法及护理操作学习,纠正不规范操作,学习科室内常见疾病的常规护理及急救护理,定期组织考核。完善科室内各操作流程及操作规范,保证护理工作有序进行[7]。如为患者进行静脉穿刺前,必须加强护理服务中的查对制度,核对输液卡信息与患者信息是否一致,采用呼叫患者姓名、手腕带及与家属核对方式,进行三方确定,以确保穿刺准确。在执行医嘱时,不能盲目予以执行,需结合药理知识及临床静脉输注用药经验,判断静脉输注医嘱的合理性,确定无误后予以执行。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需观察的指标包括:(1)护理质量;(2)护理满意度:患者出院前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研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问卷满分为100分,评分≥90分,则认为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3)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4)护理不规范事件发生情况。护理质量评价标准:采用《儿科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对强化关键环节管理实施后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考核项目包括:护理管理、安全管理、工作管理、消毒隔离等,总分为100分,每周考核1次,1个月后取平均值作为护理质量评分[8]。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总满意率(94.64%)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总满意率(73.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及护理不规范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发生护理风险事件0例,护理不规范事件2例,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3.57%;对照组发生护理风险事件3例,护理不规范事件5例,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4.29%。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医院的医疗水平及护理质量是提升医院整体水平的重要基础,因此,只有在护理管理工作中,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加强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才能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9]。此外护理过程还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因此也需不断组织护理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强化管理护理关键环节,管理内容需涉及护理全程,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10]。儿科患者的年龄均较小,体内防御机制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护理安全隐患,如护理机制不到位,护理管理方案不完善,规章制度不健全等,极易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不利于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11]。因此,护理管理工作中,需加强对护理各个关键环节的护理管理,包括转诊环节、排班制度、患者管理、操作流程等,定期组织科室内的护理人员培训,使其掌握科室内常见疾病的护理操作流程,并了解危重病患者的应急护理流程,加强对护理隐患的排查及上报力度[12]。提高护理人员风险及责任意识。严格核对后再执行医嘱,通过护理工作关键环节的强化,最终实现儿科护理工作规范有序运行的目的。本次研究中,采用强化关键环节管理后,试验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总满意率为94.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3.57%)明显低于对照组(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强化关键环节管理后,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13-15]。综上所述,儿科护理管理中,强化关键环节管理,明显减少了护理风险及护理不规范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对于提高医院整体护理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蒋云芬,朱红燕.品管圈管理在骨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z2):249-250.
[2]王代明.在儿科护理中强化细节管理探讨[J].医学信息旬刊,2011,24(1):220-221.
[3]彭萍.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36):190.
[4]张玉芳.儿科护患纠纷的常见原因及其防范措施后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8):66-68.
[5]王霞.加强儿科关键环节的护理管理防范差错及隐患的发生[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0):162-163.
[6]鲁兰杰.目标管理激励方法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今日健康,2016,15(12):192.
[7]邹欣茹.在儿科病房实施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9):58-60.
[8]刘婷,代振华,孟繁蕾,等.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实践及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67-69.
[9]邵丽,李莉,马艳玲,等.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实践及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5):219-220.
[10]李汝霞,汤昔康.分层管理模式在提高急诊儿科护理质量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9):1257-1258.
[11]魏贵红.应用PDCA循环在儿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效果评价[J].医学信息,2016,29(31):140-141.
[12]肖昌定.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0):100-101.
[13]韩海玲,陈丽,韩海飞.强化关键环节管理对提升儿科护理质量的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21):117-119.
[14]王霞.加强儿科关键环节的护理管理防范差错及隐患的发生[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0):162-163.
篇10
为给患者提供安全有序的医疗环境,提高医院的安全保障能力,根据202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部署和省政府安委会工作要点落实情况开展自查,我院采取了强化责任心、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有效措施,深化了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全院员工的安全意识,定期进行专项检查等,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我院安全生产工作报告如下:
1、 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
我院领导高度重视安全工作,进一步落实“一岗两责”制度,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岗位专业共同抓的联合管理模式。
一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为加强管理,我院完善了医院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医院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医院安全生产奖惩制度、消防安全预案、非医疗安全隐患防范措施、应急预案、特种仪器设备管理使用制度、安全生产岗位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根据岗位特点和安全隐患,颁布了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院长亲自部署工作,责成分管领导按照医院职责分工组织有关部门,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落实具体工作,成立安全检查组,定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
第二,加强宣传教育。为加强安全生产教育,提高全院职工的责任心,医院开展了“安全月”活动,召集相关部门人员从消防安全、设备安全、医疗安全等方面进行深入学习,特别是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能力。为了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氛围,集中观看安全生产警示教育视频,并利用医院工作群进行了安全知识的传播,实现了不断的教育和警惕。
三是落实责任分工。为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各级责任,院长和各部门负责人及全部职工均签署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落实责任到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四,加强对一般值班人员和保安人员的管理和控制。为提高值班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我院进一步完善了值班制度,24小时保持值班电话畅通,对值班人员和保安人员进行了专项培训,提高了一般值班人员对紧急情况的反应和处理能力。
2、 积极开展专项检查
院长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和责任部门的定期自查,先后带领分管医疗工作和安全生产的副院长及责任部门开展了多次医疗安全、消防安全、消防安全专项检查,电梯安全和设备设施安全,及时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
一是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医疗质量的医院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医院为加强质控管理,由医务科、护理部定期深入临床进行检查,包括病历、核心制度落实、抗菌药物使用、院感等方面,整改存在的问题,努力避免医疗质量缺陷和医疗安全隐患的发生。院长还定期深入临床开展业务查房,现查房已基本覆盖全院,进一步落实医疗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规范,严查质量环节,提高了临床医务人员对核心制度的重视度,进一步规范了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同时,在院长还对临床科室的治疗室、抢救室、库房的药品器械、一次性耗材、办公用品、库存物品等进行了全面排查,发现多处问题,由责任科室及时整改及反馈,并加强教育培训。
第二,开展重大调查活动,确保消防安全。为加强易燃易爆化学品及各类电气设备使用、储存管理,医院开展“消防安全调查整改活动”,制定专项活动计划,组织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召开会议,满足部署要求;截至目前,我院已对门诊内科综合楼、外科大楼的火灾报警、消防系统等消防设备的配置及完好性进行了检查,安装了防火卷帘,更换了消防指挥台、报警器、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并组织了消防演练;医院院长组织专项检查,发现个别安全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损坏等隐患,我院已责成责任人完成整改,均已达标。
三是加强重点岗位、重点部门管理,确保医疗器械、特种设备的安全。组织器械科、办公室等重要科室对各自辖区内的重要部位设施进行了安全管理检查。特种设备、设施的操作人员均持证上岗,并按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办理资质证件及审验合格证明书;器械科对全院大中型型设备进行检查,使其安全标准达到国家要求。在检查过程还对通风通道的开放等问题进行整改,达到了安全标准要求;同时以医疗器械及相关设备作为重点对象,加强准入、验收及日常管理。建立了重大与关键设备事故应急预案,成立抢修小组,定期开展应急抢修演练,强化事故应急抢修技能;办公室针对供热设备、供电设备、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设专人看管,并定期维护保养,严明安全生产责任,坚持“三下”检查,严格查处“三违”,消除安全隐患。
第四,提高安全责任意识,确保电梯、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的安全。为提高电梯安全使用意识,组织医务人员、电梯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开展电梯安全培训,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制作电梯安全使用警示牌,张贴在电梯明显位置;维护医院的电梯,确保安全运行。加强对医院线路、电线、变电所的检查,发现线圈过热、温度过高等隐患,并根据问题进行整改;急诊楼、外科楼建设时间长,是医院的重点维修对象。加强墙体和屋面的维护,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同时在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张贴明显标志,并指定专人管理。
此外,我院还加强了医疗秩序、治安秩序和车辆使用的安全管理,加强了财务部、药房、机房等重点科室的防盗、防泄漏管理,对各类放射性物质的安全储存和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和整改,用于医疗和医疗技术的生物和化学有毒有害物质。
3、 建立长效机制
- 上一篇:盾构法施工验收规范
- 下一篇:工程结算价格调整方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