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科研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科研方法

篇1

一般来说,一项新的、正式的科研课题的确定大多要经过以下几个基本过程:a.提出科研课题;b.对课题进行初步论证;c.将课题具体化;d. 撰写选题报告;e.征求意见,反复修订。

1.选题的策略

(1)从教育实际工作需要中选题

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社会实践、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根据社会需要,看清时代的潮流,选择当前社会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是课题选择的重要策略之一。

(2)从教育文献中选择题目

查阅和评价已有研究文献,是选择课题非常重要,同时也是最常用的方法、策略之一。查阅与评价研究文献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明确哪些问题已经被研究,进展状况如何,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已有研究的完成质量,如果发现已有研究质量不高,这就说明该问题值得研究者做进一步的研究。在查阅文献资料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注意研究资料中被忽视的“空白点”;注意发现研究结果中相互矛盾的地方;注意发现已有研究在方法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3)选择教育科学研究题目要注意可行性

研究者要根据自身具备的主观条件和从事研究所具备的各种客观条件来选择研究课题和课题的深度。主观条件指研究者为完成课题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知识、研究能力和工作经验,以及对有关研究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程度。它反映了研究者承担课题的可能性和完成课题的水平。客观条件指完成某课题所必须具备的设备、仪器、工具以及必要的人力、物力、图书资料等。对于任何一位研究者,选题必须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这样才有可能完成它。

需要指出的是,研究课题按研究深度的高低是分层次的,选题时必须考虑课题的研究深度。按照研究深度,研究课题可分为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和预测性课题。

①描述性课题是指对教育现象的真实情况进行具体描述的课题,它主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如教师生活状况调查、学生看电视情况调查等都是描述性的研究课题;

②因果性课题是指揭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课题,它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如寻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就属于因果性课题;

③预测性课题是指在弄清了教育现象的现状及其因果联系的基础上,对事物将来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预测的课题,它主要回答“将来怎样”的问题,如探讨下个世纪中国教育状况,就属于预测课题。

在上述三类课题中,描述性课题是最基本的研究课题,难度小,层次低;因果性课题层次较高,难度较大;而预测性课题则是最高层次的研究课题,难度很大。研究者对课题的层次性、难易性在课题选择过程中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4)从自己所学的专业、所担任课程范围内选择教育研究题目

专业基础知识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选定教育研究题目,只有紧密地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搞好教育科学研究。而有人因临时的兴趣,选择脱离自己专业的研究题目;有人偶然得到其他专业的资料,轻易决定选择脱离自己专业的研究题目,结果不是半途而废就是分析肤浅,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2.目前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教育科学研究选题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题目往往偏大

初做教育科学研究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不考虑各方面研究的条件,选择的研究题目往往偏大,结果不是不能完成任务,就是只能得到一些肤浅的材料,得不到可靠的、经过深入研究与分析的科学结论。

(2)对应用性选题重视不够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性的选题中,理论性课题所占比例较大,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课题所占比例较小;二是在应用性课题中,忽视了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综合探讨,而是分散、孤立地探讨了一些相互关联的细小问题。这种局面与社会需要相距较远,选题的社会效益和应用价值很小。

(3)研究选题的系统性、连续性、积累性差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许多研究者在选题时不注意查阅研究文献,不了解他人研究结果和有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对已有研究成果缺乏深入、正确的分析和评价。二是许多研究者研究方向不明确,选题前后无关联,不能使自己的研究课题把握住问题发展的脉络而层层深入,而是在一些毫不相关的课题上按自己兴趣随意选择。

(4)描述性课题多,因果性课题和预测性课题少

目前在教育科研中,描述学生学习现状、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方面的课题比较多,对各种变量、因素之间关系的探讨大多停留在相关分析的层次上,而对学生发展规律、影响学生心理活动的内在因素、学生学习成绩的预测等研究少,即缺乏因果性、预测性的研究课题,使教育科研难以发挥其解释与预测功能,妨碍了其研究水平的提高。

(5)研究课题的理论水平低

许多研究课题未能同有关教育理论联系起来,研究问题较表浅,就事论事,缺乏理论深度。因此,目前大量研究未能在有关教育理论方面有所建树;很多研究结果也未能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加以分析、概括。

(6)单一性课题多,综合性课题少

目前,研究课题大多从某一学科的某一方面人手,缺少多角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科研合作大多局限在同一领域的研究者之间,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之间、同一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之间缺少必要的合作,未能对一些较大课题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7)对研究方法、方法学方面的课题重视不够

在目前众多的教育学科研究课题中,有关研究方法、方法学方面的课题极少。由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水平,因而目前国外对方法学的研究十分重视,不少学者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而我们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

3.撰写课题论证报告

研究课题基本选定后,研究者一般需要对课题的价值、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认真地论证。做好研究课题的论证工作,对撰写好课题申请报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书面形式的课题论证有助于进一步详细阐述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具体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从而使整个研究课题具体化、系统化、完善化。它将作为整个研究工作的行动纲领,对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起重要指导作用。

篇2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善用已有理论解决幼儿教育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该专业学生缺乏学前教育研究的亲身经历。传统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偏重于传授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实践证明,如果教育者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观念,引导学生把学前教育科研的理论运用于实际,改变并创设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情境,有计划、分步骤地引导学生开展学前教育研究,学生的学前教育研究意识、研究热情、研究能力甚至专业素质就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以课题研究样例为参照,丰富学生科研直接经验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知识体系可以分为纵向的学前教育研究设计和横向的学前教育研究实施两大部分。无论纵向的学前教育研究设计,还是横向的学前教育研究实施,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前教育研究经验。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一经验。为了增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直观感知,教师应结合学期备课为学生安排一些典型的学前教育研究样例。这些样例包括学前教育研究实施方案、学前教育研究报告等,还可以包括一些近年来学前教育改革创新的综合性案例。

 

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结合备课设计使用有机搭配的三类样例,能够为学生提供非常生动、具体的学前教育研究情境。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理论知识,边引导学生阅读样例,不仅能够直接充实学生本课程的实践经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能间接培养学生关注学前教育改革状况,追求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发现并研究学前教育问题的良好习惯。

 

由于样例是一个研究设计或研究实施的整体,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讲授中,实施样例教学的效果远优于教师的举例。只有在样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什么是研究课题名称,什么是研究设计,什么是研究类型,什么是研究方法。

 

目前,许多教材也注重样例介绍,但教材上的样例始终需要授课教师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化远为近,量学取材,灵活运用。为了提高样例的参照性,建议教师为学生布置样例时,针对每一章的内容,应至少安排两个不同类型方法运用的样例。每一样例都应完整体现该研究实施的整个过程。在教学初期,全班应使用统一的样例,待学生基本入门后可引导学生自己检索样例。

 

以随堂探究设计为主线,培养学生科研技能技巧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可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科学的学前教育行为能力的养成。将《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关技能、技巧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散到每一堂课,加强教学的计划性、针对性以及实践性,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必然选择。

 

如结合学前教育研究理论介绍,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较为规范的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名称,然后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学前教育理论及经验,自行选择一个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并准备课题论证;结合文献检索理论的学习,教师为学生提示适合其学习参考的学前教育文献及其检索途径、方法,并安排学生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文献检索,完成书目登录、摘要、文献综述等检索工作;结合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理论的学习,教师督促学生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审查自己选定的研究课题的方法,并进一步展开课题论证等等。选择并论证课题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有些学生选择的课题可以成为他们毕业论文的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随堂探究设计的机会很多,只要教师结合教学进程,紧盯学生学前教育科研技能技巧养成这一目标,可以说,这样的练习触手可得。如“观察研究”章节中有许多观察记录表,教师从探究设计的角度,让学生完成填写并进行分析,空表格就会变成活教材,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设计,教学效果明显不同。

 

学生随堂探究设计学习,每一个环节持续1~2周,有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随堂任务,有的学生可能难以完成。如有的学生能够检索到相关文献,有的学生检索不到文献。检索到文献的学生可以考虑课题论证,检索不到文献的学生除了进一步检索文献外,就要求从选题的价值原则重新审查课题,以确定是进一步检索,还是重新选择课题。由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起点及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一方面,授课教师容易忽视或拔高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另一方面,高职生图书资料的检索使用意识和能力也不同于本科生,目前学生随堂探究设计这一学习方式被许多授课教师所忽视,直接导致《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显得枯燥。

 

以课外文献检索为动力,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科学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本身就是在心理学、教育学、实验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只有与学前教育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密切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门具有实践基础的学科,才有可能真正促使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和素质形成与提高。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眼光考察学前教育史上的一些事实或现象,特别是一些教育家的学前教育实践;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方法分析评价周围幼儿园管理及其教育教学的实施;还可以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立场审视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动态与举措。

 

本研究所指的文献检索可以分为《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文献检索两部分。《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可以丰富学生本学科的知识视野,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和准确把握,培养学生对学前教育科研的兴趣爱好。学前教育专业的文献检索,笔者把它叫做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的文献检索。这种检索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任务,但若从学前教育科研与学前教育实践的联系出发来考虑,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环节,更不应把它看成负担。只有学科的文献检索,而没有专业的文献检索,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肤浅与枯燥的状态;只有专业的文献检索,而没有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学生的学习又会处于盲目与混沌状态之中。拓展学生视野的文献检索是学前教育科研的肥沃土壤,《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是田间精耕细作,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学生既掌握够用的基础知识,又能形成发展保育教育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

 

要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经常引导学生从研究的角度回顾学前教育史、心理学、教育学中的“儿童事件” 、“幼儿故事” ;(2)结合文献检索理论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学前教育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以及三次文献等,并加以交流;(3)结合观察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使用不同观察记录方法的文献,体会各种记录成果如何成为研究的素材;(4)结合实验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现当代学前教育改革的典型案例与当前国家学前教育管理与改革的法律法规,等等。

 

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的文献检索,有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领域选择课题,选择更典型的课题。这种文献检索贵在教师根据所授理论,或从理论延伸、或从方法使用、或从事业创新的视域为学生提供信息源,提高文献检索的效益,保持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以尊重幼儿为目标,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前儿童的身高在90~110厘米左右,体重在13~18公斤左右,在传统文化中他们是“小孩儿”。而在现代教育理论中他们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个性正在形成中的人。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并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让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能够准确判断眼前儿童(个人或集体)身心发展水平及其表现,针对眼前儿童发展愿景,实施教育并评估教育效果。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更需要学生具有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热爱学前儿童,尊重学前儿童的道德情操。

 

应该说,陶冶学生的学前教育情操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但由于《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本身的特殊性,其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情感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对教材中列举的许多样例进行具体探究操作,而且应有意识地对师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幼儿保育、教育中的矛盾和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这些活动可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保证幼儿“跳一跳,摘桃子”地发展,帮助幼儿、幼儿教师及家长矫正幼儿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促进发展或问题解决的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选择课题、制定方案、搜集资料、撰写报告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能加深对幼儿教育理论的认识和体会,加深对幼儿的热爱与尊重。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深则爱之切”。《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有意引导学生接近幼儿,选择学前教育保育、教育中的问题加以研究解决,能够直接促进学生专业理想的形成与专业素质的提高。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前教育情操,要求《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教学要做到:(1)授课教师应坚持经常深入学生,做到师生经验共享;(2)重视实训教学,确保实训教学的开出率;(3)教会学生关注幼儿、亲近幼儿,学会与幼儿一起游戏;(4)对一些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进行系统强化训练、小单元训练、提前训练、提前应用。

篇3

一、更新观念,增强科研意识,让课程改革与课题研究相融合

一种意识:全校教师要树立“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意识。要让教师意识到开展教育科研是推进课程改革、加快教育教学的客观要求;是学校创建教育特色、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教师素质、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重要途径。

一种思想:在平时的教学教研过程中,要让教师意识到课题源于教学实际,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搞科研,逐步形成“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同伴即专家”的科研思想。

一个转变:要让教师对课题研究从行政取向和任务取向向教育价值的取向转变,推动学校以课题研究促进课改实验,以课改实验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

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让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与课题研究紧相连

1.构建好校本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机制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教科室、教务处、政教处负责人及年级组长或各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校本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督促校本课题的实施过程,指导课题研究的方法方式。

2.加强过程调控,保证研究有序

为了保证研究工作的有序进行,我们加强了对课题研究工作的过程调控,努力做到“三定”和“三查”。

“三定”:“定课题”――在学校总课题的基础上,由教研组或个人选择申报子课题;“定时间”――课题研究人员在学校教务处的总安排下,分教研组确定集体研讨活动时间;“定目标”――根据自己的课题要求分阶段制定研究目标。

“三查”:“查实施”――每学期对各个课题组的研究情况检查一次,看实施情况是否正常;“查进展”――不定期地对课题组或教师个人的研究情况进行督导、抽查,看进展是否顺利,是否有困难需要解决;“查记载”――看集体研讨活动的记载是否翔实,是否在按计划、按时积极开展活动等。

3.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明确努力方向

学校每个学期末进行一次教师综合素质评价,学校把教师有无教科研专题及成果作为每个教师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考核结果与聘任、评优、评职、晋级直接挂钩。这些措施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科研并搞好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收到了实效。

三、立足校本、着眼课题,让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永相伴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科研带动教学的策略能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研究能力。我们主要通过从教师教学过程中具有的共性问题入手寻找科研方向,提出研究专题进行专项研究的形式为教师参与校本研究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目前,这种活动形式正逐步成为我校校本教研的一大特色。

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让教师成长与课题研究同发展

1.“引进来”

我们先后聘请了省、市、县等十余位专家学者来校为教师们作专题讲座,传递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2.“走出去”

首先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特别是优秀的青年课题实验教师,让他们接受高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培训,促使他们尽快成长。其次是给青年教师搭建展示锻炼的舞台,尽量让他们在新课标教材研讨会、课题研究交流会、优质课竞赛等大型活动上展露风采。

总之,我校以加强校级课题管理和校际交流为突破口,推动了校本课题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中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方法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1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2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冒险经历,回想在自己的冒险活动中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

又如教学《真正的英雄》之前,我让学生讲他们知道的英雄故事,并让其发表对真正的英雄的看法。学生发言后,我加以引导:“看来大家对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英雄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总统里根对真正的英雄有什么看法吧。”

以上两个教例的共同点就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3在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

3.1加强诵读教学。语文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特殊的阅读心理特点,点燃他们诵读激情?笔者以为:一是老师(录音)范读,激发学生兴趣或慷慨激昂,或低回婉转,或抑扬顿挫,营造学生跃跃欲读之势。论文格式,阅读教学。急于募仿与超越的愿望。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如开展诵读会,挑选课文中优秀诗文进行小品表演等,三是制作课件创设情景。比如学习诗歌散文可以挑选乐曲作背景音乐或听或诵或唱或谈,激发学生配乐朗诵的热情。

3.2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提问忌琐碎。一方面,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要大胆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研究提问的艺术,力争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能设计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提问。

3.3加强语感训练,注重积累。语感,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可见培养语感能力非常重要。语感训练包括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部分。在训练时一是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去体会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二是强化语言训练,让学生能针对不同的语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去选择、去运用最恰当的语句。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尤其应注重让学生积累重点字词、优美文句、段、篇。

4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正确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的“渔”也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包涵一定的能力层级,教师应避免教学中阅读指导的随意性和零散现象,力求有一定的指导体系,能系统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进行点拨。

4.1感受性阅读是阅读能力和方法的基础。读书、读书,关键要去“读”。“读”了人才知道课文中的人物事情理趣,“读”了才能感觉到文章作者那颗心为什么会如此歌唱,“读”了才能品尝到文章的深透与空灵,将文章读上两三遍,或快读全文,或细读有关段落,或跳读扫描,或吟诵你喜爱的句子……总之,要用“心”钻进去,去感受文章的精华。

4.2理解性阅读是培养阅读良好品质、提高品位和阅读能力的必经途径。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联系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时代前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文学性作品理解性阅读的方法之一。理解性阅读着力强调知识的迁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以致用的阅读途径。

4.3鉴赏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高层次的阅读境界。要真正进人语文的天地,进人“语文”的胜境,需要鉴赏阅读。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能够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能够借鉴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思路,从而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正因为如此,就要求阅读者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章的内涵中去,将“读”的思维与作者“写”的思维契合在一起,然后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诵读全文,声情并茂地美读一番,你定会顿觉热血沸腾起来,你的思维飘逸起来,你会感悟和深思。

4.4比较性阅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作较为深人的带有创造性成分的阅读。即便是同类文章,其文体或构思或题材的差异依旧明显,从指导学生不断地分析、咀嚼、鉴赏以文章中“”,在“异中求同”中归纳出某些共性,找出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在辨识中学会整体性比较,形成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

5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接受信息、认识历史、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人文、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多读书,多学新知识。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还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1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很多学生,他们都有自觉预习课文,记笔记的好习惯。但是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仅仅只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增加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或借阅室等去借阅资料,这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扩大了知识面,还能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2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有调查发现,适当的时间、地点、情景,更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跟学生做好互动,对积极回答问题同学给予肯定跟表扬。另外,可以把班级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共同阅读、共同讨论、共同分析、共同学习、这样,不仅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让他们更深刻的了解到团队的作用。

5.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阅读更多知识,就应该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相对减少对课文的讲析,留出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自由阅读。当然,这个阅读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他们感兴趣,有意义的文章,让他们自己真正投入都文章里面去,自我激发对阅读的兴趣。

总之,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更多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他们主动思考,引导他们关注自身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并通过与文本、同学之间的交流,汲取一切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不断地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杨邦俊.互动性阅读概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8),(9).

篇5

经历了十年的课程改革,我们惊讶地发现,多数地区、多数学校、多数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整体而言,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是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准确,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学习方式没有多大改变,应试压力使语文教学脱离了正确轨道。东方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沿袭着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老师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为代价的老路子。“少教多学”正是针对着课堂教学的这个痼疾而提出来的。“少教多学”是一个涉及到教学论深层次理念和策略的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思考和研究。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运用“少教多学”的理念和策略,解决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对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并且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学的核心问题――为谁而教?教什么?怎样教?“少教多学”呼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并为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上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其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少教多学”教学思想与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与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一致的,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核心就是促成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让学生多学,自主地学、主动地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正是“少教多学”所追求的。或者说,《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只有通过“少教多学”才能够实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完成这个任务的唯一途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尊重与关怀,给学生充分的发现和质疑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更广阔的实践和展示的舞台,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和限制,真正实行“以学生为主体”,解放学生的学习“生产力”。做到这一点,最简单、最朴素、最实用的做法就是从“少教多学”做起,让学生行动起来,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去实现自己的美丽梦想。

“少教多学”不是一个刻板的、凝固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学思想;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方法,而是一种行为规范,甚至是一个行为警示。少教,不是教学行为、内容数量的减少,而是教得更好,教得更精,教得更加有效。多学,不是学习内容数量的简单增加,而是学得更主动,学得更科学,学得更有用。“少教多学”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发展观。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组,将本着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并在明确发展性、突出创造性、讲究自主性、注重实践性、强调结合性和体现兴趣性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及其他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开展研究与实验。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属于学科基础应用性研究。课题研究不是要创造出一个“教学模式”供大家去使用,而是希望所有参与这一研究活动的学校、教师,能从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灵活地、恰当地处理“少教”与“多学”的关系,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教风和学风,真正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促进课程改革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深入发展。

课题研究遵循面向基层、服务教学的宗旨,坚持以广大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在专家的带领和帮助下,开展有针对性的、能够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活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既是行动者,也是研究者;既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遵照相关的法规及管理办法开展活动。按照实施方案,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达成研究目标,逐级进行结题鉴定。总课题组之下,在条件成熟的省、市设立地区指导中心;在地区指导中心之下,吸纳条件成熟的学校为课题研究与实验学校。研究与实验学校可以在推荐的子课题项目中选择确定子课题项目,也可以在“少教多学”的总体框架内自设子课题项目,在履行申报、审批手续后。开始进行研究活动。课题组还将聘请一批具备相当研究能力和一定研究成果的优秀语文教研员和优秀语文教师担任课题研究员。

课题组欢迎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学校及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活动中来,为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总课题组由景民教授任组长。总课题组设学术委员会,负责相关学术活动的指导和评价工作。总课题组秘书处设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艺术》杂志社。如需课题资料,可与课题组秘书处联系。

秘书处负责人:刘桂英 办公电话:010-68980218/68980397

篇6

[关键词]科技馆;科普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276-01

科学技术馆筒称科技馆是以展览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公益性科普教育机构。主要通过常设和短期展览,以参与、体验、互动性的展品及辅展示手段以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观念为目的,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也可举办其它科普教育、科技传播和科学文化交流活动。

科技馆是科普教育的主阵地;是对公众进行科学知识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的教育场所;也是公众学习知识的第二课堂;是人们了解历史、探索未来、休闲娱乐的重要科学文化场所。通过科学的教育、传播与普及,帮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树立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了解科技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升科学素质。科技馆已经成为各个阶层学些科普知识的重要场所,为了能更好的做好科普教育就必须要有多样的展览方法来吸引更多的公众。只有这样才能使公众对科普知只更有兴趣更有学习的积、极性。那么科技馆现有的科普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有常设展览、特效影院、科普剧、短期专题展览。

1 常设展览

常设展览一般指的就是展出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展览。展品是科技馆常设展览的基础设施,是“动态”的展示,只看不动不是科技馆展品的特色。将一些展品制作成允许观众亲身参与体验的,不能参与的也要有相应的演示手段。这样的展品更直观、引人注目,又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观众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使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愉快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随着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馆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各个科技馆的常设展览都大同小异。我们只有不断的更新、更换展品,使每一件展品所揭示的科学原理都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科J支馆常设展览的作用。

2 特效影院

特效影视主要利用现代电影科技手段,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体验各类影视特效刺激,领略人与自然之美。主要分为球幕影院和4D影院。

2.1 球幕影院

又称“圆穹电影”或“穹幕电影”。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大银幕电影。拍摄及放映均采用超广角鱼眼镜头,观众厅为圆顶式结构,银幕呈半球形,观众被包围其中,视银幕如同苍穹。由于银幕影像大而清晰,自观众面前延至身后,且伴有立体声环音,使观众如置身其间,临场效果十分强烈。球幕影院同时拥有球幕电影放映设备及天象演示节目设备,兼顾放映球幕电影和演示天象节目。

2.2 4D影院

4D影院是从传统的立体影院基础上发展而来,相tt较于其他类型影院,具有主题突出、科技含量高、效果逼真、画面冲击性强等特点和优势。随着影娱乐技术的发展和娱乐市场的需求,人们不仅将震动、坠落、吹风、喷水、挠痒等特技引入3D影院,还根据影片的情景精心设计出烟雾、雨、光电、气泡、气味等效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验,这就是当今十分流行的4D影院。由于观众在观看4D影片时能够获得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全方位感受。

以上两类电影都有身临其境,惊险刺激的效果。这两项电影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身临其镜、惊险刺激、感受科技是它们的共性;-个是在运动中感受刺激、一个是在视觉中感受刺激,这是它们的个性。这两种电影是目前科技馆较普遍的特效电影,通过电影的播放使观众感受强烈的视听震撼和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目前,穹幕电影已成为当代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科普教育手段,特别是在太空、海洋、军事、大气物理等科学领域里,更能发挥出它显著的优越性。而随着三维软件在国内越来越广泛的应用,4D电影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3 科普剧

科普剧是一种新颖的科普形式。它以科学知识为背景,将科学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给观众多方面的感受和体验,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别出心裁的剧情设计有利于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易于激发观众的兴趣。

近几年,我国的科普剧发展趋势总体较好,形式多样、题材广泛。越来越多的观众感受到了它的魅力,喜欢上了这种以幽,F风趣的表演和奇幻的实验效果的科普教育方式。科普剧已经跨出科普剧场,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科普剧在我国还尚处在起步阶段这种运用文艺形式开展科普工作形式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作为一种辛颖的科普教育方式和科学教育活动形式逐渐成为科技馆科普教育幢要组成部分。随着条件的成熟化科普剧的创作和表演将会迎来新的局面。

4 短期专题展览

目前,国外科学技术博物馆的常设展览、临时展览和巡回展览在保持自身的主要特点的同时,正在逐步相互渗透和借鉴,临时展览及巡回展览通过汲取常设展览的某些特点而演变成为更具有生命力的展示形式短期专题展览。

随着科技馆事业的发展,举办短期专题展览日益为业界所关注。举办高水平的短期专题展览,既服务社会,又提高自身。短期专题展览在开发上、内容上、设计上涉及非常广泛,可以满足观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因此在科技馆展览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个科技馆都有自己的特色,科普教育活动的方法也都不尽相同。而上面的四种确是现今科技馆主要的科普展示手段。随着科技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显然这样的科普教育方法开始呈现局促性,在网络和信息极度发达的今天,网络数字科技馆也已经成了科普教育方法有益的补充。

今后科技馆开展科普教育活动,要力求形式新颖,充分调动观众的参与和积极性。科普活动的实践永无止境,科技馆科普教育方法的创新也是永无止境的。只要科技馆的广大同仁敢于开拓思路在科普教育的方法上探索、求新。那么观众就会更多的参与其中,而我们科技馆的事业将会永远的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 杨军.传统技术的现代展示.科技馆,2010.

[2] 李云海,张芳.试论科技馆科普剧的功能特点和剧本创作.科技馆,2010.

篇7

【关键词】开放教育;法学微课;教学应用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与经济高速发展,各行业都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对高素质和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大家对自身的学历和素质越来越重视了。因此,国家鼓励全民实行终身教育。而开放教育恰恰是实现成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主要形式。开放教育于1999首次被提出,其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模式,进行本专科学历教育,它的特点是基于终身教育价值理念下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并且不限时间、地点,随时可学可考的一种创新人才培养策略。法学专业在开放教育发展中渐渐成为主流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法律人才,为社会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而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在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了,为开放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了办学质量,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好更便捷的学习途径。

一、法学微课的特点和优势

法学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专业教学方式,是以视频为载体,针对法学专业教学内容或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教学资源。法学专业知识多为法条法规文字描述,法学的传统教学方式具有单一性和机械性,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无味,没有学习兴趣。而法学专业教学中微课的出现,成为传统教学方法的有力补充,丰富了法学的教学资源。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法学微课以其短小精悍、重点突出、应用广泛、交互性好的优势特点得到了法学专业师生的认可。一是法学微课是可以再生的教学资源,可由专业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进行制作和开发,学生可以反复学习、灵活运用,而单纯的课堂教学内容不可复制且难以保存。法学微课弥补了传统法学专业教学方法的固有缺陷。二是学生在接授传统的法学专业教学后,都认为法学的知识量大且复杂、重难点不好把握,法学微课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每个法学微课只讲解一个知识点,其中包括案例描述、提出问题、讲解问题、案例评价几个方面,各个微课的知识点都是独立分散的,知识点中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学习一个完整的知识点。三是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采用强度较大的讲授式,很难使学生提起学习兴趣,而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宽松愉快,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法学微课在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高校的法学专业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而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又存在着是上课时间长、方法单一的问题,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渐渐失去兴趣,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而法学微课这种教学资源的出现,很好的弥补了开放教育中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一)增强了法学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社会竞争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都报读开放教育。开放教育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传统法学课堂学习,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法学微课是由专业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结合典型案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来完成整个学习过程,提高了法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二)增加了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学生学习上的灵活性。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来进行法学知识的学习,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学历和素质,增强自身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但他们上课学习的时间,往往是没有保障的,这是开放教育的特点。在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教学中,法学微课的应用可以使法学专业的传统授课方式转变为远程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的学习方式,使法学知识的学习可以不受地点、时间、空间上的制约,使学习变得更加灵活。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具有深厚法学理论知识和系统的法学思维的应用型人才。

(三)促进专业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缓解师资力量不足。法学微课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法学专业教师具有更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制作出一个优秀的微课作品,要求教师不仅得具有渊博的法学知识,同时还得具有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运用PPT、录屏、截屏等相关软件。教师要时刻关注司法实务案例和社会热点问题,还要具有对学生的个人状况、心理变化等进行分析调查及沟通的能力。微课的应用,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接受相同的教育。这就大大减少了法学专业学生对师资的需求量。

三、加强法学微课在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用法学微课来辅助开放教育课堂教学。法学微课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能很好的解决传统教学法的机械性、固化性等弊端,运用生动有趣的法学微课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更多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法学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超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专业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熟练灵活的运用法学微课教学法,才能更好助力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法学微课运用到开放教育实践教学中。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传统教学方法的特点是重理论轻实践,新时代社会需要法律理论知识与法律思维并存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高校法学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实践活动的教学。实践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如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或领学生参加法院审理旁听,以提高学生对法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感受法律知识的力量。如今,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实践教学方法就是把重要知识点结合典型案例,让学生观看微课资源,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法学人才。

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科学方法;实践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教育内容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的不断认识和改造实践中,所总结概括出来的正确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它是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等。科学教育方法则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正确引导学生感受科学方法在学习活动和研究实践中的作用,并培养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促进知识学习和提高能力的教育目的。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教育意义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中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尤其加强了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也不外乎如此,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讲授,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化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此外在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时,又离不开化学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好。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教育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对教学策略的制订起着指导作用。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时也一定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首先是适度性原则。就是在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时,要掌握好一定的度,既不能过难,又不能太简单。应该在结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篇9

关键词 瑜伽教学 特色创建 个性化教学 评估检验

一、抓住教学要领是实现瑜伽教学目标的关键

瑜伽教学中老师抓住教学要领,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瑜伽课理论教学一般要教授瑜伽的特点、瑜伽的、呼吸、调息法,以及瑜伽对健身的指导作用等相关知识。实践课教学以呼吸练习作为瑜伽教学的中心环节,这是瑜伽教学的重点内容。瑜伽姿势练习、调息术、瑜伽休息术和冥想是瑜伽教学的基础,其中瑜伽姿势教学是教学的难点。贯穿于整个教学阶段的是瑜伽学习规律的传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动作是适合自己的,在以后的健身中如何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 。

二、针对学生特点创建特色教学

(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坚持“基础知识经典化、技能练习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量多的向学生传授经典理论知识。在技能练习上实行层次化和个性化教学。层次化,就是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发展路径。个性化,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让学生有独立和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练习各有特色。

(二)无障碍化教学。当学生走入瑜伽课堂,影响他们、吸引他们的是良好的环境氛围和瑜伽的魅力,教师透出的亲和力将会消除学生的压力,感染和带动他们更好地参与瑜伽的学习交流,学生每天的学习既轻松愉快又有所收获。

(三)学生能控制自我、促进健康。在讲解动作时,结合每一个动作实际效果,将塑造形体的具体部位传授学生。学生通过对意念、呼吸与动作的相配合实现对身体有效控制,进而来锻炼肌肉和骨骼,强化神经系统、内分泌腺体和主要器官的功能,通过激发人体潜在的能量实现促进身体的健康。

(四)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初步形成课上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课下以提高专项身体素质和柔韧性为补充,以瑜伽协同锻炼为技能提高的格局。学生均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制定运动处方。

三、将个性化教学贯穿于教学过程

(一)以人为本,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增加体育教学的含量,使体育教学具有多重性。实现体育教学——传授知识与技能;健康教育——树立增强体质与终身体育意识;心理教育——讲求精神卫生;体育文化教育——培养文化、卫生、休闲品位。

(二)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体现一个“活”字,让学生广泛的参与,在参与中实现瑜伽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运用上,充分调动学生运动兴趣,正确引导和解决学生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重视学生情感的体验,考虑到学生身体条件的差异,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集百家之长为我所用。每个瑜伽派别各有千秋,这就要求瑜伽教师要通过各种先进手段广开信息源,读百部书,学百家艺,做到融会贯通,高度提炼精华,形成新思路、新内容、新观点等个性化的成果,把经典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始终在高平台上接受国内外最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

四、以全新的理念评价教学成效

(一)更新教学理念,形成新的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健康意识、行为和生活方式理念的形成,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体育文化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爱体育、爱生活、爱社会意识进一步提高,基本掌握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锻炼的好方法。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实用性的课程创新要求,制订适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教学计划和教案,教学内容新颖,方法得当,成效显著。

(二)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制定实施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是教学实践和科研相结合的产物,并不断更新、加深,更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自主学习、相互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和锻炼;通过教法创新,激发学生瑜伽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重视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运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运用“双学双练”教学方法和“双向互动”教学手段,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三)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措施取得成效。一是学生的参与率提高。经过瑜伽教学创新,极具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课堂出勤率显著提高,课下自主经常性练习的比率也相应提高,成立瑜伽协会,校院的一些重大活动都有瑜伽表演。二是学生身体素质和能力明显提高。比如,女生参加的800m跑都能达到合格标准。三是学生满意度提高。提高瑜伽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责任心、进取心。在开展学生评教活动中,教师评教结果名列前茅。

五、对瑜伽教学的多角度检验

(一)是否体现了教学体系的全面性,是否抓住了授课的重点、难点,是否充分地体现了瑜伽的教学规律。

篇10

关键词:民族预科生;数学教学

预科学生是否能学好数学关键在于教师,如果数学教师能够提供新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方法,调动每位预科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培养预科生重任放在首位,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整个课堂教学,那么预科学生就能够快速、有效地学习数学。做好预科教育教学工作,能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很多的求学机会,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创造条件,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文化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特点分析预科学生来自各州县、牧区和农村,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成绩差距较大,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有的学生甚至讨厌数学,以至于彻底放弃了数学学习。来到预科后,面对新的学校和学习环境,大部分学生普遍感到压力很大针对以上的差异及特点,采用变抽象为直观,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实施分层教学

1.分层教学的内容

分层教学是把一个班级或几个班级中的学生按其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分成若干个层次,提出相应的知识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最好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的形式一般分为“年级分层”和“班内分层”两种,由于“年级分层”实施以后学生整体水平比较一致,教学和管理相对比较稳定,而且学校分离出来的强化班只是学生整体中的较小部分,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班内分层”教学上。

2.分层教学的实践

在班内分层,可以采取隐形分层法,这种分层仅由教师本人掌握,对学校和学生并不公布。通常把较好基础与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分到C 层,把基础较差且学习速度明显较慢的学生分到A 层,其余大多数学生都到B 层。划分后要随时跟踪学生的变化,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划分的结果。学生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各个方面。

教师必须重视每位预科生的个性差异,在全面了解预科生的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在达到预科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要求的前提下,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对A、B、C 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各自的具体要求。 转贴于

A 层:使每位预科生掌握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方法,并且对数学学习不再产生厌恶和自卑的心理,并能够通过各种考核。

B 层:使学生掌握“三基”的同时,还具有分析、解决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为学生学生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

C 层:培养学生在达到B 层的基础上,能揭示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加以应用创新,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并为其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一章的内容前,可以将本章的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分为知道、理解、熟练掌握三个级别,向学生进行大致介绍,并指出重点难点以及本章和其他章节的内在联系。另外,针对部分学生纪律观念淡薄,自我要求不严,缺乏学习热情等现状,可以对各个层次学生分别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建议,帮助学生确定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拟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三、优化教学内容通过数学课的教学,我们可以了解有潜力的学生的特点和差异,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不同的特点和差异中发展和成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想象能力,传授和讲解新课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最有效方法,原有的新授课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在间接中获取知识,这种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总在教师思维的牵制下发展活动的。所以要想挖掘预科生的学习潜能和广泛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创设自主、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教师必要时还给预科生提供学习方法和建议要求,这样才能激发和提高预科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教师必须放下高高在上的权威架子,让每位预科生感觉到师生之间是在共同探讨、共同学习,使每位预科生在最大限度中发挥学习的潜能。其次,还要给预科生创造一个讨论和思考的空间。学在于勤和思,思缘于疑,学生只有学会勤奋与思考,才能学会创新和不断进步。经常独立去思考质疑的学生,他们就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更学会了如何去获取新知识,这正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在引导下以预科生的自学和讨论方式完成课堂学习,活跃课堂气氛,调动每位预科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预科生学习的欲望,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使预科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找到快乐和兴趣。

总之,教师只要用心去传授学习方法,提供学习建议和要求,提高预科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就能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子兴主编.数学教学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