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科研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科研方法

篇1

一般来说,一项新的、正式的科研课题的确定大多要经过以下几个基本过程:a.提出科研课题;b.对课题进行初步论证;c.将课题具体化;d. 撰写选题报告;e.征求意见,反复修订。

1.选题的策略

(1)从教育实际工作需要中选题

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社会实践、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根据社会需要,看清时代的潮流,选择当前社会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是课题选择的重要策略之一。

(2)从教育文献中选择题目

查阅和评价已有研究文献,是选择课题非常重要,同时也是最常用的方法、策略之一。查阅与评价研究文献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明确哪些问题已经被研究,进展状况如何,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已有研究的完成质量,如果发现已有研究质量不高,这就说明该问题值得研究者做进一步的研究。在查阅文献资料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注意研究资料中被忽视的“空白点”;注意发现研究结果中相互矛盾的地方;注意发现已有研究在方法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3)选择教育科学研究题目要注意可行性

研究者要根据自身具备的主观条件和从事研究所具备的各种客观条件来选择研究课题和课题的深度。主观条件指研究者为完成课题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知识、研究能力和工作经验,以及对有关研究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程度。它反映了研究者承担课题的可能性和完成课题的水平。客观条件指完成某课题所必须具备的设备、仪器、工具以及必要的人力、物力、图书资料等。对于任何一位研究者,选题必须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这样才有可能完成它。

需要指出的是,研究课题按研究深度的高低是分层次的,选题时必须考虑课题的研究深度。按照研究深度,研究课题可分为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和预测性课题。

①描述性课题是指对教育现象的真实情况进行具体描述的课题,它主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如教师生活状况调查、学生看电视情况调查等都是描述性的研究课题;

②因果性课题是指揭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课题,它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如寻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就属于因果性课题;

③预测性课题是指在弄清了教育现象的现状及其因果联系的基础上,对事物将来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预测的课题,它主要回答“将来怎样”的问题,如探讨下个世纪中国教育状况,就属于预测课题。

在上述三类课题中,描述性课题是最基本的研究课题,难度小,层次低;因果性课题层次较高,难度较大;而预测性课题则是最高层次的研究课题,难度很大。研究者对课题的层次性、难易性在课题选择过程中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4)从自己所学的专业、所担任课程范围内选择教育研究题目

专业基础知识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选定教育研究题目,只有紧密地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搞好教育科学研究。而有人因临时的兴趣,选择脱离自己专业的研究题目;有人偶然得到其他专业的资料,轻易决定选择脱离自己专业的研究题目,结果不是半途而废就是分析肤浅,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2.目前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教育科学研究选题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题目往往偏大

初做教育科学研究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不考虑各方面研究的条件,选择的研究题目往往偏大,结果不是不能完成任务,就是只能得到一些肤浅的材料,得不到可靠的、经过深入研究与分析的科学结论。

(2)对应用性选题重视不够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性的选题中,理论性课题所占比例较大,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课题所占比例较小;二是在应用性课题中,忽视了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综合探讨,而是分散、孤立地探讨了一些相互关联的细小问题。这种局面与社会需要相距较远,选题的社会效益和应用价值很小。

(3)研究选题的系统性、连续性、积累性差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许多研究者在选题时不注意查阅研究文献,不了解他人研究结果和有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对已有研究成果缺乏深入、正确的分析和评价。二是许多研究者研究方向不明确,选题前后无关联,不能使自己的研究课题把握住问题发展的脉络而层层深入,而是在一些毫不相关的课题上按自己兴趣随意选择。

(4)描述性课题多,因果性课题和预测性课题少

目前在教育科研中,描述学生学习现状、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方面的课题比较多,对各种变量、因素之间关系的探讨大多停留在相关分析的层次上,而对学生发展规律、影响学生心理活动的内在因素、学生学习成绩的预测等研究少,即缺乏因果性、预测性的研究课题,使教育科研难以发挥其解释与预测功能,妨碍了其研究水平的提高。

(5)研究课题的理论水平低

许多研究课题未能同有关教育理论联系起来,研究问题较表浅,就事论事,缺乏理论深度。因此,目前大量研究未能在有关教育理论方面有所建树;很多研究结果也未能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加以分析、概括。

(6)单一性课题多,综合性课题少

目前,研究课题大多从某一学科的某一方面人手,缺少多角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科研合作大多局限在同一领域的研究者之间,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之间、同一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之间缺少必要的合作,未能对一些较大课题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7)对研究方法、方法学方面的课题重视不够

在目前众多的教育学科研究课题中,有关研究方法、方法学方面的课题极少。由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水平,因而目前国外对方法学的研究十分重视,不少学者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而我们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

3.撰写课题论证报告

研究课题基本选定后,研究者一般需要对课题的价值、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认真地论证。做好研究课题的论证工作,对撰写好课题申请报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书面形式的课题论证有助于进一步详细阐述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具体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从而使整个研究课题具体化、系统化、完善化。它将作为整个研究工作的行动纲领,对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起重要指导作用。

篇2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善用已有理论解决幼儿教育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该专业学生缺乏学前教育研究的亲身经历。传统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偏重于传授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实践证明,如果教育者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观念,引导学生把学前教育科研的理论运用于实际,改变并创设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情境,有计划、分步骤地引导学生开展学前教育研究,学生的学前教育研究意识、研究热情、研究能力甚至专业素质就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以课题研究样例为参照,丰富学生科研直接经验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知识体系可以分为纵向的学前教育研究设计和横向的学前教育研究实施两大部分。无论纵向的学前教育研究设计,还是横向的学前教育研究实施,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前教育研究经验。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一经验。为了增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直观感知,教师应结合学期备课为学生安排一些典型的学前教育研究样例。这些样例包括学前教育研究实施方案、学前教育研究报告等,还可以包括一些近年来学前教育改革创新的综合性案例。

 

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结合备课设计使用有机搭配的三类样例,能够为学生提供非常生动、具体的学前教育研究情境。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理论知识,边引导学生阅读样例,不仅能够直接充实学生本课程的实践经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能间接培养学生关注学前教育改革状况,追求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发现并研究学前教育问题的良好习惯。

 

由于样例是一个研究设计或研究实施的整体,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讲授中,实施样例教学的效果远优于教师的举例。只有在样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什么是研究课题名称,什么是研究设计,什么是研究类型,什么是研究方法。

 

目前,许多教材也注重样例介绍,但教材上的样例始终需要授课教师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化远为近,量学取材,灵活运用。为了提高样例的参照性,建议教师为学生布置样例时,针对每一章的内容,应至少安排两个不同类型方法运用的样例。每一样例都应完整体现该研究实施的整个过程。在教学初期,全班应使用统一的样例,待学生基本入门后可引导学生自己检索样例。

 

以随堂探究设计为主线,培养学生科研技能技巧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可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科学的学前教育行为能力的养成。将《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关技能、技巧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散到每一堂课,加强教学的计划性、针对性以及实践性,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必然选择。

 

如结合学前教育研究理论介绍,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较为规范的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名称,然后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学前教育理论及经验,自行选择一个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并准备课题论证;结合文献检索理论的学习,教师为学生提示适合其学习参考的学前教育文献及其检索途径、方法,并安排学生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文献检索,完成书目登录、摘要、文献综述等检索工作;结合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理论的学习,教师督促学生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审查自己选定的研究课题的方法,并进一步展开课题论证等等。选择并论证课题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有些学生选择的课题可以成为他们毕业论文的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随堂探究设计的机会很多,只要教师结合教学进程,紧盯学生学前教育科研技能技巧养成这一目标,可以说,这样的练习触手可得。如“观察研究”章节中有许多观察记录表,教师从探究设计的角度,让学生完成填写并进行分析,空表格就会变成活教材,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设计,教学效果明显不同。

 

学生随堂探究设计学习,每一个环节持续1~2周,有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随堂任务,有的学生可能难以完成。如有的学生能够检索到相关文献,有的学生检索不到文献。检索到文献的学生可以考虑课题论证,检索不到文献的学生除了进一步检索文献外,就要求从选题的价值原则重新审查课题,以确定是进一步检索,还是重新选择课题。由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起点及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一方面,授课教师容易忽视或拔高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另一方面,高职生图书资料的检索使用意识和能力也不同于本科生,目前学生随堂探究设计这一学习方式被许多授课教师所忽视,直接导致《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显得枯燥。

 

以课外文献检索为动力,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科学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本身就是在心理学、教育学、实验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只有与学前教育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密切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门具有实践基础的学科,才有可能真正促使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和素质形成与提高。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眼光考察学前教育史上的一些事实或现象,特别是一些教育家的学前教育实践;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方法分析评价周围幼儿园管理及其教育教学的实施;还可以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立场审视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动态与举措。

 

本研究所指的文献检索可以分为《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文献检索两部分。《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可以丰富学生本学科的知识视野,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和准确把握,培养学生对学前教育科研的兴趣爱好。学前教育专业的文献检索,笔者把它叫做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的文献检索。这种检索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任务,但若从学前教育科研与学前教育实践的联系出发来考虑,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环节,更不应把它看成负担。只有学科的文献检索,而没有专业的文献检索,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肤浅与枯燥的状态;只有专业的文献检索,而没有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学生的学习又会处于盲目与混沌状态之中。拓展学生视野的文献检索是学前教育科研的肥沃土壤,《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是田间精耕细作,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学生既掌握够用的基础知识,又能形成发展保育教育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

 

要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经常引导学生从研究的角度回顾学前教育史、心理学、教育学中的“儿童事件” 、“幼儿故事” ;(2)结合文献检索理论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学前教育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以及三次文献等,并加以交流;(3)结合观察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使用不同观察记录方法的文献,体会各种记录成果如何成为研究的素材;(4)结合实验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现当代学前教育改革的典型案例与当前国家学前教育管理与改革的法律法规,等等。

 

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的文献检索,有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领域选择课题,选择更典型的课题。这种文献检索贵在教师根据所授理论,或从理论延伸、或从方法使用、或从事业创新的视域为学生提供信息源,提高文献检索的效益,保持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以尊重幼儿为目标,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前儿童的身高在90~110厘米左右,体重在13~18公斤左右,在传统文化中他们是“小孩儿”。而在现代教育理论中他们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个性正在形成中的人。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并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让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能够准确判断眼前儿童(个人或集体)身心发展水平及其表现,针对眼前儿童发展愿景,实施教育并评估教育效果。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更需要学生具有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热爱学前儿童,尊重学前儿童的道德情操。

 

应该说,陶冶学生的学前教育情操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但由于《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本身的特殊性,其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情感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对教材中列举的许多样例进行具体探究操作,而且应有意识地对师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幼儿保育、教育中的矛盾和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这些活动可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保证幼儿“跳一跳,摘桃子”地发展,帮助幼儿、幼儿教师及家长矫正幼儿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促进发展或问题解决的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选择课题、制定方案、搜集资料、撰写报告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能加深对幼儿教育理论的认识和体会,加深对幼儿的热爱与尊重。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深则爱之切”。《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有意引导学生接近幼儿,选择学前教育保育、教育中的问题加以研究解决,能够直接促进学生专业理想的形成与专业素质的提高。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前教育情操,要求《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教学要做到:(1)授课教师应坚持经常深入学生,做到师生经验共享;(2)重视实训教学,确保实训教学的开出率;(3)教会学生关注幼儿、亲近幼儿,学会与幼儿一起游戏;(4)对一些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进行系统强化训练、小单元训练、提前训练、提前应用。

篇3

一、更新观念,增强科研意识,让课程改革与课题研究相融合

一种意识:全校教师要树立“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意识。要让教师意识到开展教育科研是推进课程改革、加快教育教学的客观要求;是学校创建教育特色、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教师素质、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重要途径。

一种思想:在平时的教学教研过程中,要让教师意识到课题源于教学实际,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搞科研,逐步形成“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同伴即专家”的科研思想。

一个转变:要让教师对课题研究从行政取向和任务取向向教育价值的取向转变,推动学校以课题研究促进课改实验,以课改实验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

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让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与课题研究紧相连

1.构建好校本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机制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教科室、教务处、政教处负责人及年级组长或各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校本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督促校本课题的实施过程,指导课题研究的方法方式。

2.加强过程调控,保证研究有序

为了保证研究工作的有序进行,我们加强了对课题研究工作的过程调控,努力做到“三定”和“三查”。

“三定”:“定课题”――在学校总课题的基础上,由教研组或个人选择申报子课题;“定时间”――课题研究人员在学校教务处的总安排下,分教研组确定集体研讨活动时间;“定目标”――根据自己的课题要求分阶段制定研究目标。

“三查”:“查实施”――每学期对各个课题组的研究情况检查一次,看实施情况是否正常;“查进展”――不定期地对课题组或教师个人的研究情况进行督导、抽查,看进展是否顺利,是否有困难需要解决;“查记载”――看集体研讨活动的记载是否翔实,是否在按计划、按时积极开展活动等。

3.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明确努力方向

学校每个学期末进行一次教师综合素质评价,学校把教师有无教科研专题及成果作为每个教师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考核结果与聘任、评优、评职、晋级直接挂钩。这些措施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科研并搞好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收到了实效。

三、立足校本、着眼课题,让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永相伴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科研带动教学的策略能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研究能力。我们主要通过从教师教学过程中具有的共性问题入手寻找科研方向,提出研究专题进行专项研究的形式为教师参与校本研究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目前,这种活动形式正逐步成为我校校本教研的一大特色。

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让教师成长与课题研究同发展

1.“引进来”

我们先后聘请了省、市、县等十余位专家学者来校为教师们作专题讲座,传递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2.“走出去”

首先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特别是优秀的青年课题实验教师,让他们接受高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培训,促使他们尽快成长。其次是给青年教师搭建展示锻炼的舞台,尽量让他们在新课标教材研讨会、课题研究交流会、优质课竞赛等大型活动上展露风采。

总之,我校以加强校级课题管理和校际交流为突破口,推动了校本课题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中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方法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1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2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冒险经历,回想在自己的冒险活动中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

又如教学《真正的英雄》之前,我让学生讲他们知道的英雄故事,并让其发表对真正的英雄的看法。学生发言后,我加以引导:“看来大家对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英雄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总统里根对真正的英雄有什么看法吧。”

以上两个教例的共同点就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3在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

3.1加强诵读教学。语文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特殊的阅读心理特点,点燃他们诵读激情?笔者以为:一是老师(录音)范读,激发学生兴趣或慷慨激昂,或低回婉转,或抑扬顿挫,营造学生跃跃欲读之势。论文格式,阅读教学。急于募仿与超越的愿望。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如开展诵读会,挑选课文中优秀诗文进行小品表演等,三是制作课件创设情景。比如学习诗歌散文可以挑选乐曲作背景音乐或听或诵或唱或谈,激发学生配乐朗诵的热情。

3.2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提问忌琐碎。一方面,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要大胆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研究提问的艺术,力争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能设计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提问。

3.3加强语感训练,注重积累。语感,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可见培养语感能力非常重要。语感训练包括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部分。在训练时一是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去体会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二是强化语言训练,让学生能针对不同的语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去选择、去运用最恰当的语句。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尤其应注重让学生积累重点字词、优美文句、段、篇。

4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正确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的“渔”也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包涵一定的能力层级,教师应避免教学中阅读指导的随意性和零散现象,力求有一定的指导体系,能系统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进行点拨。

4.1感受性阅读是阅读能力和方法的基础。读书、读书,关键要去“读”。“读”了人才知道课文中的人物事情理趣,“读”了才能感觉到文章作者那颗心为什么会如此歌唱,“读”了才能品尝到文章的深透与空灵,将文章读上两三遍,或快读全文,或细读有关段落,或跳读扫描,或吟诵你喜爱的句子……总之,要用“心”钻进去,去感受文章的精华。

4.2理解性阅读是培养阅读良好品质、提高品位和阅读能力的必经途径。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联系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时代前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文学性作品理解性阅读的方法之一。理解性阅读着力强调知识的迁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以致用的阅读途径。

4.3鉴赏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高层次的阅读境界。要真正进人语文的天地,进人“语文”的胜境,需要鉴赏阅读。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能够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能够借鉴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思路,从而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正因为如此,就要求阅读者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章的内涵中去,将“读”的思维与作者“写”的思维契合在一起,然后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诵读全文,声情并茂地美读一番,你定会顿觉热血沸腾起来,你的思维飘逸起来,你会感悟和深思。

4.4比较性阅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作较为深人的带有创造性成分的阅读。即便是同类文章,其文体或构思或题材的差异依旧明显,从指导学生不断地分析、咀嚼、鉴赏以文章中“”,在“异中求同”中归纳出某些共性,找出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在辨识中学会整体性比较,形成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

5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接受信息、认识历史、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人文、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多读书,多学新知识。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还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1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很多学生,他们都有自觉预习课文,记笔记的好习惯。但是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仅仅只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增加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或借阅室等去借阅资料,这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扩大了知识面,还能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2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有调查发现,适当的时间、地点、情景,更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跟学生做好互动,对积极回答问题同学给予肯定跟表扬。另外,可以把班级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共同阅读、共同讨论、共同分析、共同学习、这样,不仅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让他们更深刻的了解到团队的作用。

5.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阅读更多知识,就应该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相对减少对课文的讲析,留出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自由阅读。当然,这个阅读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他们感兴趣,有意义的文章,让他们自己真正投入都文章里面去,自我激发对阅读的兴趣。

总之,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更多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他们主动思考,引导他们关注自身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并通过与文本、同学之间的交流,汲取一切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不断地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杨邦俊.互动性阅读概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8),(9).

篇5

经历了十年的课程改革,我们惊讶地发现,多数地区、多数学校、多数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整体而言,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是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准确,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学习方式没有多大改变,应试压力使语文教学脱离了正确轨道。东方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沿袭着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老师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为代价的老路子。“少教多学”正是针对着课堂教学的这个痼疾而提出来的。“少教多学”是一个涉及到教学论深层次理念和策略的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思考和研究。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运用“少教多学”的理念和策略,解决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对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并且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学的核心问题――为谁而教?教什么?怎样教?“少教多学”呼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并为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上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其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少教多学”教学思想与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与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一致的,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核心就是促成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让学生多学,自主地学、主动地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正是“少教多学”所追求的。或者说,《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只有通过“少教多学”才能够实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完成这个任务的唯一途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尊重与关怀,给学生充分的发现和质疑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更广阔的实践和展示的舞台,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和限制,真正实行“以学生为主体”,解放学生的学习“生产力”。做到这一点,最简单、最朴素、最实用的做法就是从“少教多学”做起,让学生行动起来,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去实现自己的美丽梦想。

“少教多学”不是一个刻板的、凝固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学思想;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方法,而是一种行为规范,甚至是一个行为警示。少教,不是教学行为、内容数量的减少,而是教得更好,教得更精,教得更加有效。多学,不是学习内容数量的简单增加,而是学得更主动,学得更科学,学得更有用。“少教多学”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发展观。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组,将本着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并在明确发展性、突出创造性、讲究自主性、注重实践性、强调结合性和体现兴趣性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及其他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开展研究与实验。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属于学科基础应用性研究。课题研究不是要创造出一个“教学模式”供大家去使用,而是希望所有参与这一研究活动的学校、教师,能从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灵活地、恰当地处理“少教”与“多学”的关系,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教风和学风,真正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促进课程改革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深入发展。

课题研究遵循面向基层、服务教学的宗旨,坚持以广大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在专家的带领和帮助下,开展有针对性的、能够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活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既是行动者,也是研究者;既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遵照相关的法规及管理办法开展活动。按照实施方案,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达成研究目标,逐级进行结题鉴定。总课题组之下,在条件成熟的省、市设立地区指导中心;在地区指导中心之下,吸纳条件成熟的学校为课题研究与实验学校。研究与实验学校可以在推荐的子课题项目中选择确定子课题项目,也可以在“少教多学”的总体框架内自设子课题项目,在履行申报、审批手续后。开始进行研究活动。课题组还将聘请一批具备相当研究能力和一定研究成果的优秀语文教研员和优秀语文教师担任课题研究员。

课题组欢迎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学校及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活动中来,为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总课题组由景民教授任组长。总课题组设学术委员会,负责相关学术活动的指导和评价工作。总课题组秘书处设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艺术》杂志社。如需课题资料,可与课题组秘书处联系。

秘书处负责人:刘桂英 办公电话:010-68980218/68980397

篇6

在近几年的电大教学中,我校强调抓考试通过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考点,紧密结合考试题型及重点进行教学,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收到了明显的成效。电大招生,我校连年突破指标,在周边及其他兄弟院校出现萎缩、下滑的形势下,这一喜人的成果就是一个明显的见证,但这也是和老师们潜心钻研教学、诚心为学生服务密不可分的。在电大教学中突出考点,结合考试题型及重点进行教学固然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大教师就把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彻底放弃。否则,我们就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和初衷,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表现。其实,抓考点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这二者不应对立起来,这就要求从事电大教学的教师既要抓学生的考试通过率,还要关注教学中学生知识水平、学科兴趣、运用知识的能力——即职业素养是否有所提高,提高的程度有哪些差异;这就要求教师用心地去教学,用心地关注学生;而不是只做一个教书匠,反正知识给学生们了,学不学、学会学不会、学会多少是学生们的事。我恰恰是秉承了这样的教学理念进行电大本科英语专业高级日常英语和高级职业英语这两门课程进行教学的。本文旨在总结这两门课的教学情况,和其他同事进行切磋交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 学科特点介绍

高级日常英语是电大英语专业本科系列课程之一,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该课程的侧重点在教授日常生活中所需的英语听说技能。其教学目标为:通过大量的口语练习和实践,在本课程结束时,学生能就日常生活中常见话题,如家庭、住宅、日常琐事、出行、社区生活、人生与婚姻、健康以及人生等单元的话题进行连贯交谈,语言得体,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除了听说能力的要求,其他技能训练包括阅读和写作。具体考试题型为:听力40%,阅读40%,写作20%,口语考试单独进行,占20%。听力和口语考查的是教材中练习的相关话题,很灵活。阅读考的一部分是教材中的原文,另一部分是课外的文章。写作题目一般也是课本中要求练习的有关内容。

高级职业英语是本科开放教育英语专业一年级第二学期的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与职业工作有关的英语语言技能。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同时包括一定的听说训练,以继续提高听说能力。考试听力30%,阅读50%,写作20%。单独口语考试占20%。其中听力一部分为课本相关内容(教材中也许以阅读形式出现),另一部分为课外内容。大部分的阅读为课外文章,但其主题、词汇与教材内容相关。写作题目则较灵活,一般与教材有关。所以,综上所述,这两门课就其考试本身而言,主要考查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及运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技能提供了前提和空间。

三 学生基本情况介绍

本学期初,我就09秋、09春英语专业本科两个班学生基本情况做了大致调查。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毕业院校,原专业,工作单位及职务,学习动机,工作中是否经常使用英语等。其中,09秋英语本科班,13名学生中,11人参与了调查。其中学生年龄在21~36之间,10人30岁以下,1人超过30岁,可见本届学生年龄普遍较小。毕业院校一项,其中8人毕业于普通高校,3人毕业于高职学院。所学专业只有2人为英语相关专业,9人为其他专业。工作单位及职务一栏,11人中4人是教师,其中2人为英语教师,6人在公司工作,1人在政府部门。学习动机一栏,5人为了“提高英语水平”,3人为了“巩固、提高”,1人为了“取证”,2人漏填。“工作中是否经常使用英语”一项,3人“否”,2人“偶尔”,5人“经常”,1人漏填。可见将近一半学生工作中会用到英语,本班学生生源素质普遍较好。09春英语本科班,10人参与了调查,年龄在23~38岁之间,6人30岁以下,4人30岁以上。2人毕业于普通高校,2人毕业于高职学院,6人毕业于业大、电大。“原专业”一栏,7人为非英语专业,3人为英语相关专业,“工作单位及职务”一栏,只有1人为少儿英语教师,其他人均为公司职员。“动机”一栏,4人为了“提高英语水平”,2人“为了工作需要”,1人为了“电大英语作业”,2人为了“兴趣和文凭”,1人为了“兴趣、提高”。“工作中是否使用英语”一栏,5人工作中经常或有时使用英语,占到了学生的50%。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09春英本学生生源素质与09秋英本有些差距。

四 教学中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与运用

在高级日常英语、高级职业英语两门课的教学中,由于考试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考查,加之学生总体基础较好,这就为我的教学理念的实施运用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我始终秉承“交际式教学法”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给学生创造机会,使用英语,练习英语,提高他们对英语语言的兴趣和能力。使他们在“做中得学”,即“learning by doing”,使学生在逐步地学习中“习得”英语,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例如,在高级日常英语这门课中,几乎每次课都会组织学生针对本单元的主题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pair work”“group work”。学生对这种教学形式非常感兴趣,都积极参与活动,经过一学期的培养训练,他们的口语、听力及语言的流利度都有了不同程度地提高。

在高级职业英语这门课中,由于教学目标为“兼顾听说,突出阅读”,在听说训练中,我继续日常英语的做法,并加强了学生的阅读训练。教材中的阅读文章都是国外报刊上有关职业等主题的原文。学生阅读起来会有难度。阅读之前,通常我都会根据文章的主题和内容,设计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判断,遇到生词,我也会尽量启发学生利用上下文去猜测词义,如果不能这样做,就尽量用英语给学生解释,而不是直接给出中文,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不懈地努力,克服了师生两方面的偷懒心理,终于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五 总结

经过了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无论在到课率、学生调查满意率,还是以往几届的学生考试通过率几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09秋新生班,13名学生中,出勤率经常是10人左右。09春班出勤人数固定。09秋学生满意率100%,参与调查11人。09春参与调查6人,1人打了良好,满意率86%。这两门课程前几届学生考试通过率一般都是100%。这充分说明了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事,不怕辛苦,坚持不懈,肯定会有所回报。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开放教育;法学微课;教学应用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与经济高速发展,各行业都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对高素质和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大家对自身的学历和素质越来越重视了。因此,国家鼓励全民实行终身教育。而开放教育恰恰是实现成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主要形式。开放教育于1999首次被提出,其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模式,进行本专科学历教育,它的特点是基于终身教育价值理念下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并且不限时间、地点,随时可学可考的一种创新人才培养策略。法学专业在开放教育发展中渐渐成为主流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法律人才,为社会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而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在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了,为开放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了办学质量,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好更便捷的学习途径。

一、法学微课的特点和优势

法学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专业教学方式,是以视频为载体,针对法学专业教学内容或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教学资源。法学专业知识多为法条法规文字描述,法学的传统教学方式具有单一性和机械性,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无味,没有学习兴趣。而法学专业教学中微课的出现,成为传统教学方法的有力补充,丰富了法学的教学资源。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法学微课以其短小精悍、重点突出、应用广泛、交互性好的优势特点得到了法学专业师生的认可。一是法学微课是可以再生的教学资源,可由专业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进行制作和开发,学生可以反复学习、灵活运用,而单纯的课堂教学内容不可复制且难以保存。法学微课弥补了传统法学专业教学方法的固有缺陷。二是学生在接授传统的法学专业教学后,都认为法学的知识量大且复杂、重难点不好把握,法学微课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每个法学微课只讲解一个知识点,其中包括案例描述、提出问题、讲解问题、案例评价几个方面,各个微课的知识点都是独立分散的,知识点中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学习一个完整的知识点。三是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采用强度较大的讲授式,很难使学生提起学习兴趣,而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宽松愉快,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法学微课在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高校的法学专业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而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又存在着是上课时间长、方法单一的问题,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渐渐失去兴趣,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而法学微课这种教学资源的出现,很好的弥补了开放教育中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一)增强了法学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社会竞争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都报读开放教育。开放教育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传统法学课堂学习,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法学微课是由专业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结合典型案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来完成整个学习过程,提高了法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二)增加了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学生学习上的灵活性。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来进行法学知识的学习,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学历和素质,增强自身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但他们上课学习的时间,往往是没有保障的,这是开放教育的特点。在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教学中,法学微课的应用可以使法学专业的传统授课方式转变为远程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的学习方式,使法学知识的学习可以不受地点、时间、空间上的制约,使学习变得更加灵活。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具有深厚法学理论知识和系统的法学思维的应用型人才。

(三)促进专业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缓解师资力量不足。法学微课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法学专业教师具有更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制作出一个优秀的微课作品,要求教师不仅得具有渊博的法学知识,同时还得具有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运用PPT、录屏、截屏等相关软件。教师要时刻关注司法实务案例和社会热点问题,还要具有对学生的个人状况、心理变化等进行分析调查及沟通的能力。微课的应用,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接受相同的教育。这就大大减少了法学专业学生对师资的需求量。

三、加强法学微课在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用法学微课来辅助开放教育课堂教学。法学微课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能很好的解决传统教学法的机械性、固化性等弊端,运用生动有趣的法学微课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更多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法学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超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专业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熟练灵活的运用法学微课教学法,才能更好助力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法学微课运用到开放教育实践教学中。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传统教学方法的特点是重理论轻实践,新时代社会需要法律理论知识与法律思维并存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高校法学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实践活动的教学。实践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如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或领学生参加法院审理旁听,以提高学生对法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感受法律知识的力量。如今,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实践教学方法就是把重要知识点结合典型案例,让学生观看微课资源,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法学人才。

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科学方法;实践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教育内容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的不断认识和改造实践中,所总结概括出来的正确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它是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等。科学教育方法则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正确引导学生感受科学方法在学习活动和研究实践中的作用,并培养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促进知识学习和提高能力的教育目的。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教育意义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中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尤其加强了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也不外乎如此,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讲授,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化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此外在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时,又离不开化学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好。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教育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对教学策略的制订起着指导作用。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时也一定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首先是适度性原则。就是在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时,要掌握好一定的度,既不能过难,又不能太简单。应该在结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篇9

关键词:商务英语;课程特点;教学方法

商务英语属于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的一种。它以适应职场生活的语言要求为目的,内容涉及到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目前,商务英语课程是各大高职高专和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它不只是简单地对学生的英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更多地是向学生介绍并传递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工作模式、职场规则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等。随着中国加入WTO,商务英语课程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商务英语课程特点分析

1、商务英语课程是一门涵盖内容极广的课程

通常来说,商务英语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几乎对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其他课程都有所涉猎。从语言本身的特点来说,商务英语属于“普通词汇,特殊含义”,鉴于该特点,商务英语课程涉及到了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和商务英语写作课程;从商务这个角度来说,商务英语课程又会涉及到与外国人进行洽谈合作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事实上又是商务单证和国际贸易等课程的主要内容。

2、商务英语课程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

有关商务英语的理论性内容并不是很多,它教学的重点就是实践。因为商务英语本身就是属于职业英语的一种,所以它的生命力就存在于职场中,所以商务英语教学是一门十分注重实践的课程。

3、商务英语课程是一门涉及跨文化交际的课程

因为商务英语要向学生们介绍并传递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工作模式、职场规则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因此不难看出,商务英语课程涉及到了跨文化的诸多内容。因此,想学好商务英语,了解一些西方文化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隐私方面,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二、商务英语教学方法分析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商务英语课程涉及到商务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对这方方面面的知识进行讲解时,案例教学法是个很不错的选择。比如说,在讲到企业并购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案例教学法。众所周知,阿里巴巴同雅虎中国之间的并购交易无疑是近些年来全球电子商务领域最大的一起并购事件。阿里巴巴和雅虎中国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都不陌生,因此用这样的案例来讲解企业并购中的背景知识、优势和劣势、潜在危机、并购流程等内容既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能让学生对该知识点有具体的认识。

2、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的核心认为语言首选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因而主张以具体的交际功能项目如问候、邀请、做客等主要线索来安排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其培养目标的侧重面,加强针对性。基于交际教学法的这一核心内容,它可以被充分地应用到商务应用教学中。商务英语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在进行实践教学时,交际教学法就得到了应用。如,当我们讲解如何招待外国客户时,我们可以安排公司接待人员和国外客户两种角色,然后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学生们的角色扮演,教师强调一些招待过程中语言和文化要点。

3、结合BEC证书考试开展的教学

商务英语考试(BUSINESS ENGLISH CERTIFICATE),简称BEC,指的是剑桥商务英语资格考试。是剑桥系列考试中专为学习者提供的国际商务英语资格证书考试,考察真实工作环境中英语交流能力,被欧洲乃至全球众多教育机构、企业认可,将其作为入学考试或招聘录用的英语语言水平要求。商务英语考试(BEC)于1993年由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引进中国,历经多年实践和推广,其权威性和规范性使得BEC在中国极具知名度,是求职者有力的语言能力证明。鉴于BEC证书的这种广泛认可度,越来越多的学生想获得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有倾向性地把BEC考试中常考的内容和融合到日常教学中来,这样既能吸引住同学又能丰富教学内容。

有关商务英语课程的研究是一个值得广大商务英语教师探讨的话题,因为目前商务英语的重要性愈发明显了,它被充分地英语到商务活动的各个领域。期待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尽早浮出水面。

参考文献

[1]陈建平.案例教学法与商务英语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5).

[2]陈焰.交际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8).

[3]王文良.从商务英语的特点看商务英语教学[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03).

[4]熊明丽.任务教学法之于综合英语教学[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篇10

论文摘要:中学语文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人文化特点,将培养学生的美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摆到了重要位置。并提出了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任务。本文以中学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为核心,就如何有效开展中学语文课堂情感教育进行探讨,并重点对相关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 

 

情感教育具体是指的是以培养学生道德、美德等高尚品质为教育内容的教育模式。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善于运用有效的情感教育方式方法,通过富有情感和体验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进而促进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形成。 

 

一、营造情感氛围,激感共鸣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均为文学创作者的经典文章,这些文章为学生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情感世界,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进入到课文描绘的情境,去领略去体验作品的内在情感表达,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进而形成共鸣,汲取作品的内在精神养料,实现自身品格升华。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人手的方式,营造浓厚的课堂情感氛围,促进学生形成情感共鸣。客观方面的方法,主要是借助外在工具手段,烘托氛围。例如,在讲授《我的母亲》一文之前,笔者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首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通过如泣如诉的音乐将学生引入对母爱感恩、感激的情感意境中,进而形成共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作品的兴趣和欲望。主观方面的方法,主要是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中要擅于充当导演和演员的角色,通过富有艺术的“导演”和“表演”,烘托出强烈的课堂情感氛围,感染、熏染学生的情感,进而达到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最后一课》时,语文教师应在深入领会作品内在深刻情感内涵的基础上,进入韩麦尔先生的情感角色,进入境界,用充满情感的抑扬顿挫音调,辅以声音哽咽、茫然若失和神情呆滞等肢体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的鲜明感情,达到情景交融。 

 

二、深入挖掘教材,体悟教材情感 

 

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多是情文并茂的名家名篇,饱含文章作者的情感因素,给人们以丰富的精神熏陶,如春意盎然的《春》、稚趣扑面的《社戏》、搏打风浪的《海燕》等给人们留有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感受并领悟这些文章的丰富情感内涵,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教授,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科学挖掘来引导学生体悟感受文章的情感。下面,笔者结合鲁迅先生的名篇《藤野先生》谈谈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悟教材情感。在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教师应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体悟教材情感。课文中,描写当作者看到日本学生观看中国人被捉的影片,发出“万岁!”的呼声时,作者写道“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刺耳”这个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析感悟作者遣词用句背后的情感。可以通过向学生发问:“刺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刺耳”?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从理解“刺耳”是指声音杂乱,听着不舒服的本义出发,进而领会作者有感同胞因愚昧被杀、而做“看客”,祖国因落后挨打,日本学生的妄自尊大,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的深刻情感内涵,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感情。 

   三、突出朗读诵读,体会文章真情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意思就是有“情感”是写文章的基础,而读文章是进入“。情感”的条件。这句话对我们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很有借鉴意义。读文章,即朗读和诵读,这两种学习方法对于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乃至情感美有着重要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诵读,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在讲解散文《背影》时,为了使学生感悟文章蕴含的深挚的情感,笔者指导学生进行深情朗读专项训练,围绕最能体现“背影”的情感因素一“蹒跚”、“探”、“攀”、“缩”等饱含深情的词语,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忆父亲对自己关心、关爱,并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深情朗读比赛,充分调动学生感官,使他们积极参与,用心去体会、品味如山的父爱,深刻地理解父爱真谛,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中拥有的真情。在强化朗读的同时,在课堂情感教育上更要注重诵读的训练。例如,学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文时,笔者便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诵读自然地融入到诗作者创作意境中,领会诗人对黑暗社会的鞭挞,对幸福光明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爱憎情感,进而促进学生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四、联系实践生活,强化学生体验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思想体悟和升华。为了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加强了对相关文章社会实践和生活背景的讲解,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悟能力,比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社会资料调查法和表演授课法两种。社会资料调查法,就是针对课文学习需要指导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人文地理等相关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用感性的方法拉近学生和作品的距离,产生亲近感和熟识感,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在情感。如,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学习前,我要求学生们搜集身边的环境破资料,了解人为破坏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重大灾难,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悟深切,产生了保护、爱护环境的情感共鸣。表演授课法,就是结合富有戏剧性色彩的文章,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方法,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会。例如,笔者在教授《孔乙己》一课时,便组织学生将作品改编成剧本,并让学生扮演孔乙己、掌柜、“我”等,通过实践的方式再现成亨酒店、作品描述的场景,使学生在表演中深入体验人物情感,在角色中真切地体验到作品中的主人公情感,从而加深对课本主旨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邓康,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的融入及其途径探析[j] 

[2]熊小萍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及其途径[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