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贸易概念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进出口贸易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反倾销会计;进出口贸易额;关系研究
一、反倾销会计的理论框架
所谓反倾销会计,是指特定主体运用会计知识、反倾销法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就反倾销中的问题提供会计支持,进行会计规避、会计举证、会计调查、会计鉴定活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针对我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在反倾销应诉调查中,会计信息提供着权威的诉讼支持。反倾销调查涉及国际贸易、反倾销法律和会计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所以在反倾销应诉中,应诉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构建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会计概念框架,正确指导企业的内部会计核算,提供令反倾销调查当局信服的会计记载资料,获得反倾销调查中的市场经济正常调查待遇,就显得尤为必要。
反倾销的会计概念框架可以为企业提供实务运作上的指导,它可以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信息披露三个方面来进一步阐述,这三个方面又分别可以从企业日常会计核算专题、调查中的成本结构分析及问卷填列以及反倾销中的盈余管理三点来分别加以说明。
二、研究假设
反倾销会计主要用于应诉反倾销案件,以及在反倾销案件中提供对我方有利的经济证据。自1995年以来,各国对华反倾销案件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我国反倾销会计学有了更深的发展,反倾销会计人员的队伍也逐年扩大。由此可见,反倾销案件与反倾销会计人员的数量存在着一定的关联。由于反倾销会计人员的数量不易统计,本文利用反倾销案件的数量来替代反倾销会计的发展这一变量。进出口贸易是本文研究的另外一个变量,这个变量易于量化,本文利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来替代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因此,本文的研究假设可归纳如下:假设:进出口贸易额为自变量JCK,反倾销案件的数量为因变量y,进出口贸易额与反倾销案件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本文利用最简单的线性模型来对此假设进行检验,即:y=α+β*log(JCK)。
三、样本选取
(一)1995~2009年我国遭遇反倾销指控的案件统计
从反倾销的立案调查数量来看,我国世界上遭遇反倾销立案调查最多的国家。从1995年到2009年,世界范围内共发起3865起反倾销立案调查。自1979年欧盟对我国出口的糖精钠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来,国外对华反倾销愈演愈烈,一个最重要的例证就是我国产品遭遇反倾销调查案件数量的增加,我国已经连续15 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立案调查最多的国家。
从1995~2009年的15年间,全球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数达3865起,其中2009年最高,达到437起;1995年最低,为157起。而我国遭遇的反倾销立案调查数量也高达746起,从1995年的20起,到2009年的75起逐年增长。
国外对华反倾销数占全球反倾销发起总数的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数占其全球反倾销发起总数的比重由1995年的12.73%上升到2008年的35.1%增长了22.37%。如此快的增长趋势,不仅说明我国已成为全球反倾销运动的主要目标国,也使我国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对我国出口贸易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二)1995~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数据统计
自1995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进出口总额从23499.9亿元上升至150648.1亿元,最高达150648.1亿元。本文主要研究进出口总额对我国反倾销会计的影响,其变化趋势可用折线图表现,如图1所示。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运用Eviews对假设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实证结果
实证结果表明,进出口贸易额与反倾销案件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即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反倾销案件的增加,而反倾销案件的增加将促进反倾销会计的发展,从而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反倾销会计的发展。在今后几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仍将不断扩大,我国仍然无法摆脱国际贸易争端的障碍,我国的反倾销会计将发挥其重要作用,其发展也将顺应潮流,成为我国会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关键一环。
参 考 文 献
[1]白蓉蓉,蒋葵.我国企业应诉反倾销中的会计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123~124
[2]贡峻.基于反倾销会计视角的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研究.会计准则发展——第六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6:352~358
[3]贾轶群.解决企业反倾销会计问题的对策研究.商业经济.2008(5):86~87
[4]李昌奎.世界贸易组织《反倾销协定》释义.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73)
[5]刘翠英,杨桂花,刘虹.反倾销会计支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预警系统的建立.商业会计.2009(20):14~15
[6]吴惠萍.出口企业反倾销胜诉的会计障碍及对策.经济师,2009(7):157~158
[7]王仁祥,李芊蕾,陈艳林.国际反倾销制度对我国应对反倾销的启示.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
[8]张琦.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反倾销会计问题研究.现代商业.2009(30):253~255
[9]李朝良.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J].企业导报.2009(12)
篇2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 通货膨胀 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通货膨胀与进出口贸易是不同的经济范畴,但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通货膨胀是指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按照这一说明,如果仅有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这不是通货膨胀,只有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上升才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之内。第二,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第三,超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通常人们用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那么什么是CPI?CPI即是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货膨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国外需求增加,近几年来,这种趋势的出现对出口的影响将会因此维持一定时间,并且出口回落对我国总体经济有一定的冲击,也会影响到通货膨胀。
二、我国通货膨胀与进出口贸易现状的分析
1.近年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居高不下。各种日常生活用品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涨价,虽然物价上涨只是通货膨胀的一个表现形式,物价上涨并不代表中国处于通货膨胀时期。甚至有的专家学者认为,不能因物价上涨,CPI超过3%而认为中国目前存在通货膨胀。他把目前中国的物价疯狂乱涨主要归结于气候原因,而并非按照定义所说的“货币发行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但如今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中国的的确确处于通货膨胀时期。
2.通货膨胀下的货币供给。货币供给被动扩张,通货膨胀预期明显。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在很长一段时间持续快速增长,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目前,银行贷款增速非常高。从货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出现了微观主体风险偏好上升,投机交易性货币需求旺盛,大量货币追逐有限非货币资产的现象。除货币超额供给的格局外,近年来我国银行存贷差也日益加大,金融机构存款呈现活期化趋势,存款活期趋势增强。外贸顺差和国外资本流入,是导致人民币货币被动扩张的主要因素。货币流通速度持续加快,意味着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无论是凯思斯主义的货币需求概念,还是费里德紧的货币需求理论都表明,货币流动速度具有顺经济周期变动的特征。
3.通胀下我国汇率的困境。近年来央行十分繁忙。因为一方面,CPI连续创下两年来新高,为管理通胀预期,央行大量回收流动性。另一方面,本土的通胀应该造成外汇市场上的强币变弱,汇率下降。但现实是,对内变弱,对外愈强,二者无论如何也统一不起来。
三、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影响的理论分析
1.货币供给传递路径
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长期、大量的对外贸易顺差,而形成巨额外汇储备时,国内市场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方面,商品从国内市场被大量输出到国外;但另一方面,为收购出口所得外汇,中央银行要增加货币投放。这样,就会造成流通中货币过多,引发通货膨胀。另外,当国外资本大量流入而引起国际收支顺差过大时,也需要增发大量本国货币用来收购外汇,从而也会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过多,引发通货膨胀。其简单的传导机理是:进出口差额——外汇储备——外汇占款——货币供给量——国内通货膨胀水平。
2.国外商品的价格传递路径
当国外出现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时,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该国对外国商品出口的增加,从而增加该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又会减少本国居民对国外进口商品的消费,而转为增加对本国商品的消费,由此,一增一减,最终引起整个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近年来,我国对外商品出口连创新高,对外贸易连年出现顺差。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而导致的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内市场需求的增加。快速增长的对外贸易,不仅提高了我国对出口商品的市场需求,而且也引发了整个社会总需求的膨胀。这种膨胀的社会总需求一旦失控,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3.成本传导路径
一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形成国家总供给的一部分,出口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在国内供给量和需求量一定情况下,进出口贸易会改变该国总供给—总需求平衡状况,从而促使国内通货膨胀水平发生变化。比如,国际市场上石油、原材料、粮食等价格上涨,导致国内这些基础产品的输入价格增加,从而引起国内的价格上涨,并最终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这些年,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高。造成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石油需求增加;由于政治、自然等因素导致的石油供应数量的不确定;各种投资基金等投机商的哄抬物价。我国受石油价格的影响比较明显。首先,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全年进口量基本接近美国;其次,我国目前对于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还缺乏发言权,只能被动的接受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
参考文献:
[1]成蓉.我国进口贸易发展的整体态势[J].国际贸易,2012,(23).
篇3
我是在无锡市对外贸易公司实习的。(自己再加点废话吧,比如说,学到了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等等。我想这个对你来说很简单吧。嘿嘿~~~~~~~)
一、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二)对外贸易(Foreign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二、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二)、对外贸易(Foreign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一)、对外贸易值(ValueofForeignTrade)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用同一种货币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就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值就是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值。由于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只计成本,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略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量(QuantumofForeignTrade)
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更不能使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值直接比较。为了反映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贸易指数表示,其办法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用进出口价格指数除进出口值,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就是贸易量。然后,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贸易量指数同各个时期的贸易量指数相比较,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反映贸易实际规模变动的贸易量指数。
五、贸易条件(TermsofTrade)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务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
七、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
(一)直接贸易(DirectTrade)
直接贸易是"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二)间接贸易(IndirectTrade)
间接贸易是"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转口贸易(Entrepot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即使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者
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的交易关系,仍然属于转口贸易范畴。
八、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一)总贸易(GeneralTrade)
总贸易是"专门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在总出口中又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和未经加工的进口商品的出口。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原苏联、东欧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二)专门贸易(SpecialTrade)
专门贸易是"总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以及从保税仓库存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专门进口。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放在保税仓库,未进入关境,不列为专门进口。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口,则列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称为专门贸易额。德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九、有形货物贸易
有形货物贸易指有形的、实物形态的、可以看见的货物的贸易。为便于统计和国与国之间进行协调,1974年联合国秘书处修订了1950年版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现行实施的是1974年修订本。在该版本中,把国际贸易货物分为10大类,63章,23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
这10类货物分别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
饮料及烟类(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3);
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
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
机械及运输设备(7);
杂项制品(8);
没有分类的其他货物(9)。
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0到4类货物称为初级产品,把5到8类货物称为制成品。
十、复出口与复进口
(一)、复出口(Re-export)
复出口是指外国商口进口以后未经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称再出口。复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经营转口贸易有关。
(二)、复进口(Re-import)
复进口是指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未经加工又输入国内,也称再进口。复进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货)所造成。
十一、知识产权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土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包括如下内容:版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外观设计(分布图)等,是一种受专门法律保护的重要的无形财产。
十二、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特点
(一)世界市场上国际类型的多样化
战后,在世界市场上,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国家,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约占70%左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约占20%,而社会主义国家和原苏联、东欧国家约占10%左右。
(二)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出现了一些新贸易形式,主要有:补偿贸易、对外加工装配贸易、租赁贸易等。
(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更为剧烈
战后,世界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强,使得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争夺市场,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
1、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
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
3、国家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
4、从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产品质量、性能、改进产品设计、做好售前售后服务等。
5、开拓新市场,使市场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场的概念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十四、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易方式
(一)单纯的进出口贸易方式
买卖双方自由选择交易对象,通过函电往来或当面谈判,达成协议签订合同,进行交易活动,这是国际贸易最普遍的一种交易方式。
(二)展览交易方式
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长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点或无固定地点的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博览会、贸易中心、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场所。
(三)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场上进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种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种有组织的商品市场。其经营活动是根据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规定的条例进行的。
(四)国际拍卖
国际拍卖是经过专门组织,在一定地点定期举行的一种公开竞争的交易方式。
(五)补偿贸易
补偿贸易是与信贷相结合的一种商品购销方式。买方用进口设备开发和生产的产品或用其他产品或劳务去偿还进口设备的贷款。
(六)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把加工与扩大出口或收取劳务报酬相结合的一种购销方式。
(七)租赁贸易
租赁贸易是把商品购销与一定时间出让使用权相联系的一种购销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给承租人在一定时期内专用。承租人根据租赁时间长短付出一定的资金。
十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
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TradebyRegion),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由于对外贸易是一国与别国之间发生的商品交换,因此,把对外贸易按商品分类和按国家分类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查明一国出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去向和进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十六、贸易差额
篇4
【关键词】高职;第一次课
记得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第一节课,如果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第一次朗读让学生为之感动;用丰富的表情和机灵的眼神吸引住学生;得体的幽默让学生笑起来:充满爱意的一次抚摸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学方法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有趣。那么,你就成功了如果这样,而且今后也不懈怠,我敢说,你绝对成功了。”可见,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良好的第一印象,会成为此后师生交往的感情基础,也会成为师生共同进步、焕发课堂活力的内驱力;因此,上好第一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上好第一节课昵?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高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为例,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明确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引起学生的重视
首先,我向同学们介绍《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是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一门培养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然后,我向大家提问: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培养目标是什么?未来面临的就业岗位是什么?这些岗位需要什么样的核心能力?然后,告诉同学们《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是培养“进出口业务处理能力”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在进出口业务中完成贸易准备、交易磋商、合同履行、业务善后等工作,具备从事外贸业务操作的基本职业能力。因此,本课程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
然后,我向同学们介绍《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也是一门与考证密切联系的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进出口环节相关的知识并培养相应的操作技能。从下图1中我们看到与进出口环节知识直接关联的资格证书有外销员、报检员、货代员、报关员、单证员、跟单员等职业资格证书,要考取这些证书,就离不开这门课程的知识铺垫,所以,我们说本课程是与考证密切联系的课程。
图1 国贸类职业资格证书与进出口业务环节的对应关系
接着,介绍本课程在本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前置课程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剑桥商务英语》等,通过引入国际贸易概念、政策、贸易区域以及相关的商务英语知识,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专业基础、语言基础;后续课程包括《外贸单证实务》、《报关业务》、《外贸函电》等,是对《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中所涉及业务环节知识与技能的细分与深化训练,进一步完善了外贸从业人员所必需的能力要求。
通过以上介绍,同学们明确了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知道这门学科关乎他们的将来,对其发展有价值,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搭建课程整体框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对同学们未来就业的外贸业务岗位进行分析,明确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如下课程目标:A.知识目标:熟练掌握出口和进口各个业务环节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掌握出口和进易的程序和方法;深入了解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及法律知识;了解其它贸易方式。B.能力目标:具备进出口贸易合同磋商能力、进出口贸易合同签订能力、进出口贸易合同履行能力。C.素质目标: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该具备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基本素质。
要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考核方式做了改革,我们要求学生以3-5人为一组,成立贸易公司,每个公司要模拟完成一项商品的进出口业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习相关进出口贸易知识。接着,向学生提问:要完成一笔出口业务,需要经过哪些程序?通过学生的参与,明确了一笔交易的业务流程是:交易前的准备、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的履行、业务善后。本课程教学将按照外贸业务流程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打破传统的章节式课程结构,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结构,在每个项目中,我们安排了若干个学习型工作任务,以项目为单元组织教学,以期达到相应能力。为了很好的实施教学活动,我们将在以后学习中把学习情境和工作场景相对接,探索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把本课中合同履行的部分内容如备货、报关等安排到黑旋风锯业股份有限公司、宜昌海关、集装箱码头进行,体现开放性、实践性的课程特色。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就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树立良好形象,建立良好的首因效应
除了以上课程设计外,在第一次课中教师还应注意建立起良好的首因效应。教育心理学表明: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接触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会对他人产生一定的定势作用。在教学中,运用好定势规律,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第一次课学生都存在着极强的好奇心理,他们渴望认识任课教师、领略教师的教学风采、了解课程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关键的一课,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对学习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首先,树立良好形象,把美带给学生。教师走进教室,N双眼睛从头到脚无数次地打量你,看得你毛骨悚然,心里发虚。笔者认为:如果之前没有充分的准备,这些犀利挑剔的眼光足以打败我们内心原本的那份坚定和自信可是别忘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新学期,这个时候他们最能够听得进去老师的每一句话,我们不妨利用这次机会,在这些“嫩”学生面前好好“SHOW”一把。在走进教室前,最好是修饰一下自己,包括发型、个人的衣着服饰等,一方面是彰显出你良好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对学生的重视程度。如男老师可打扮得帅气大方,女老师打扮端庄漂亮,自己不但信心倍增,心情也会跟着好起来,学生自然就把目光自然投射在老师的身上。
其次,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知识在传播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师生情感因素。在第一堂课中,老师要十分注重自己情感的发挥,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其实都应该包含“情”,通过饱满的情绪、昂扬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上课时充分利用面部表情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刻保持愉悦的心情,面带微笑。实践证明:和蔼可亲的笑容会使得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由的动脑思考,充分发挥主观积极性。而教师若利用通常意义上的“板面孔、不苟言笑”的严肃形象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属于一种不甚妥当的行为!其结果会导致学生对老师是敬畏而不是敬重。另外,充分利用心灵的窗口――眼睛去跟学生交流信息和情感,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课过程中,老师可采用环视和注视的相结合的方法管理听课秩序。环视使每个同学都感觉到老师在注意自己,因而能专心听讲。注视,可制止学生的违规行为,既代替了口头批评免得影响其他同学,又不伤害违纪学生的自尊心,一举两得,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四、采取多种方式,增强学生自信心
自信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信心是学生成长动力系统中最强的源动力,也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佳法宝。然而现实中,由于社会上对高职院校地位的认同较低,许多高职学生自认不如别人,如果不能正视现实和自己的新角色,没有进行恰当的心理调适,很可能会终日郁郁寡欢、不思进取,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所以,在第一次课中,我会利用一切机会去鼓励学生,赏识学生,通过介绍我校的一些优秀毕业生去激励学生,使这些人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一种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学习、工作经历会对他们起到示范作用,使他们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够取得榜样一样的成绩,并进而内化成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总之,第一次课的教学是为我们整学期教学所作的准备与铺垫,教师一定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信心,学生就会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学活动也将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参考文献:
篇5
原因
中国在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10年即1991年至200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以年平均15.5%的速度增长,之后10年即2002年至2011年这一数字提升到22.6%,而且这还是在2009年因受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海啸冲击、中国进出口贸易有13.9%倒退的情况下取得的,足见其提速之快。然而到了2012年,受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和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和进口尽管分别以2.0万亿美元及1.8万亿美元的金额再创历史新高,但其增幅则分别放缓至只有7.9%和4.3%,进出口贸易整体只增长6.2%,是自2009年下跌以来的最差表现,也是过去20年以来第四差的表现。2012年的贸易增幅不仅从之前正常情况下逾两成的幅度显著放缓,而且还罕有地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从而令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显著下降。
在2012年,尽管美、欧实体经济也有颇多波折,欧元区经济甚至继2009年后再次以0.6%的水平收缩,但经济情况毕竟较2008年和2009年有较大改善,美国经济仍然在继续复苏。在此环境下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步伐仍慢于国内生产总值,就显得较为特别,情况如果持续,就预示中国对外贸易可能遇到瓶颈。
此外,人民币兑美元自2005年汇改以后的升值情况对中国外贸依存度的计算也有不小影响。众所周知,2005年汇改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长年居于1美元兑8.28元人民币的水平,但汇改至今,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了约三成。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兑美元每月平均汇率换算成的每年平均汇率,2012年中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万亿美元,其增幅自2005年汇改之后更为显著地加快。在此计算方式之下,中国2001年的外贸依存度为38%,至2006年时升至67%,其后拾级而下,至2012年时降至47%,仅次于2009年因外贸大幅萎缩而导致的44%的外贸依存度。
解读
2012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先跌后回升,全年升幅仅1%,是汇改以来升幅最小的一年,汇率因素可以说似有若无。在此情况下,同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增幅偏低而且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原因之一固然是欧、美经济不景气拖累中国商品贸易的表现,原因之二就可能是从200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兑美元已达三成左右的累积升幅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开始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假设2005年汇改并没有发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2006年至2012年一直维持在1美元兑8.28元人民币的水平,那么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数字将是62%,而非2012年的47%。
尽管近年来以人民币作贸易结算的比重增加,但中国的国际贸易还是以美元为主要结算单位,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并不改变已经以美元计价的中国进出口贸易的规模,但它会改变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人民币换算成美元以后的总额。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越大,以美元为计量单位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值就越大,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就越低。据此,对中国外贸依存度下降的解读宜十分审慎,当中固然有中国外贸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差收窄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恐怕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的因素,这就是说外贸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依然高企,并没有外贸依存度所显示的递减幅度那么大。不计及汇率因素,则中国进出口贸易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就高逾六成,高于投资及消费;计及汇率因素,47%的比率也与目前投资与消费的占比十分相近,其重要性显然不能低估。
中国由于是世界工厂,加工贸易占比仍高,其外贸有大进大出的特点,就推高了外贸依存度。但就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来看,除了看对外贸易整体表现以外,还要看出口减去进口以后净出口的表现。在这一方面,外贸对拉动中国经济的作用的确在降低。2005年汇改之年,中国经济增长了11.3%,其中贸易及服务净出口就贡献了2.6个百分点或22.8%的增长动力。其后有关的贡献率逐年下降,在2011年及2012年中国经济9.7%和7.8%的实际增长率当中,净出口分别拖累了国内生产总值0.4和0.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3%和-2.2%,这显示中国的对外经济环节整体在走向平衡方面取得了进展。2012年中国贸易盈余仍有2049亿美元,但相对于中国51.9万亿元人民币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说不过两个百分点多一点,故中国调整经济增长模式从外贸方面可以继续改善的空间已经变小,更主要的要从投资与消费领域来进行,因为其总量均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近五成,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近年来也达到五成左右。
启示
就全球主要经济体而言,中国47%的外贸依存度依然是属于较高的,说明外贸对中国经济的作用难以在短时间内为内需所迅速取代。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2012年全球贸易总额为33.3万亿美元,而根据IMF的统计,同年全球名义本地生产总值为71.3万亿美元,故全球平均的外贸依存度刚好是47%,与中国完全相同。但要知道全球平均的外贸依存度能达到这一水平,来自中国的贡献最大。首先,2012年中国商品出口以2万亿美元的金额居全球首位,其7.9%的增幅虽然偏低于中国出口的历史增幅,但就依然远胜全球商品出口-0.5%的表现。其次,进口表现也相去不远,2012年中国商品进口1.8万亿美元的总额居全球次席,仅次于美国的2.3万亿美元,其增幅4.3%也胜于全球进口-0.2%的表现。两者加总,中国2012年商品贸易总额达到3.867万亿美元,与美国的3.882万亿美元基本看齐,成为全球商品贸易的两大引擎之一,其整体6.2%的增幅高于全球商品贸易-0.2%的表现,因此提高了全球的外贸依存度。
另据世界贸易组织计算的2009年至2011年平均数,全球四大贸易国当中,美国和日本的外贸依存度分别为28%和30%,只有另一贸易大国德国的外贸依存度88%是超过中国的。至于其他三个金砖国家,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的外贸依存度期内分别为48%、23%和51%。但由于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跻身全球第二大、大超这三个金砖国家,故中国47%的外贸依存度未来在调整经济增长模式的努力之下向美、日的方向递降是正常的预期。
篇6
1. 外贸稳增长
面对2015年外贸弱势格局,国家共出台多项支持外贸稳增长的举措,关注贸易便利化、收费过多及出口退税等问题,以期为外贸企业减负,激发企业的活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其中包括清理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改进口岸工作支持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等。
2. 中国制造2025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其中提出,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中国制造2025”为当下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明了大方向。
3. “互联网+”
“互联网+”当之无愧是2015年的热词“新秀”。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2015年7月,国务院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从“互联网+”创业创新、“互联网+”协同制造、“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智慧能源、“互联网+”普惠金融、“互联网+”高效物流等11个方面,为产业未来发展走向引航。
4.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战略在2015年终于尘埃落定。2015年3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阐述了“一带一路”的主张与内涵,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方向和任务。同年5月,海关总署推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16条措施,其中提出支持“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促进“一带一路”经贸产业合作及创新“一带一路”海关等口岸执法部门国际合作。
5. 中澳、中韩自贸协定
2015年12月20日,中韩、中澳自贸协定(FTA)正式生效。两个协定实施后将按照关税减让清单削减关税。其中,在中韩自贸协定项下,6108个税号项下中国原产货物、1649个税号项下韩国原产货物将在对方立即享受零关税;在中澳自贸协定项下,5662个税号项下中国原产货物、2402个税号项下澳大利亚原产货物将在对方立即享受零关税。2016年1月1日,两个协定实施第二次降税,关税进一步削减。经过一定过渡期后,两个协定项下绝大多数货物最终将实现零关税。
6. 亚投行
2013年10月,主席和总理在先后出访东南亚时提出筹建亚投行的重大倡议。历经多方谈判,2015年12月2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达到生效条件,亚投行正式成立。来自五大洲的57个国家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国。亚投行将弥补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推进了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并有利于世界经济复苏。
7. 跨境电商
近几年,跨境电商平台大量涌现。据商务部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将达6.5万亿元,未来几年跨境电商占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比例将提高到20%。甚至有人认为,跨境电商正成为外贸增长的新引擎。201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互联网+外贸”,更是为跨境电商的发展保驾护航。该意见从12个方面支持跨境电商发展壮大,包括支持国内企业更好地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对外贸易;明确规范进出口税收政策;完善电子商务支付结算管理等。
8. 人民币汇率
2015年,人民币变数甚多:“8・11”汇改、人民币入篮SDR、美联储加息、人民币汇率指数……受此影响,2015年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更加剧烈,走势跌宕起伏,令外贸出口无所适从。总体来说,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以“跌”收场。截至2015年12月31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6.4936元,全年下跌约5.77%。这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逾4年半以来的最低水平。不少分析人士认为,2016年人民币将继续贬值。
9. 自贸区
从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到2015年3月广东、天津和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自贸区”的概念伴随着铺天盖地的新闻,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以上海自贸区为例,其区内商品价格比市价便宜10%~30%,国内消费者在家门口便能买到国外产品。自贸区对进出口贸易的扶持,或将成为外贸一个新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辽宁、黑龙江、海南、云南、河南、湖北、浙江和山东等14个省区欲申建自贸区。
篇7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贸进出口进入高速增长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加大。认清外贸进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有助于为宏观调控和外贸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效依据。在评估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目前的文献主要侧重研究出口的贡献,研究过程没有全面反映进出口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公式,贸易差额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长对短期产出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即出口与当期产出正相关,进口与当期产出负相关。这就是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研究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出口和贸易条件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存在出口增长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在目前文献中,分析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研究较少。
从总供求的角度分析,进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还存在长期的动态关系,即进口的供给效应和出口对投资的拉动作用。从长期来看,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即进口能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也能带动进口贸易的增加。已有的文献大多对进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因果检验,而缺乏对进出口与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内在数量联系的分析。
在国民经济发展实践中,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显著影响表现为进出口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走势的高度一致,其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出口对经济增长有巨大的需求拉动作用,而且由于外贸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也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出口也间接带动了投资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进口被作为中间投入,对增加总产出会产生供给效应和结构改善效应,同样会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进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分析
在定量分析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如果简单地以净出口(出口-进口)作为研究对象来衡量,不仅可能高估或低估出口和进口的影响,而且由于国内生产总值和进出口分别是增加值和总产值的概念,口径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我们运用投入产出表作为主要分析工具,揭示进出口与国民经济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
1.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与商品结构
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基本稳定,主要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大类。从出口看,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占比均接近50%,两者合计超过90%。从进口看,一般贸易进口占比为50%左右,规模要大于加工贸易进口,两者合计超过85%。除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外,还有无偿捐赠物资、租赁贸易、易货贸易等,但比重较小。
我国进口商品构成以能源和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为主,直接消费类商品比重较低。按SITC分类,我国进口商品中直接用于消费的产品占比非常低,2009年食物及活动物、饮料及烟类进口占比仅为1.7%,即使加上汽车等进口,其比重也明显不足10%。我国大部分进口商品为原材料、机械等商品,被用于工业制造的中间环节,这一点从我国主要商品进口情况也能看出。2009年,仅原油、铁矿砂及其精矿、初级形状的塑料、为锻造的铜及铜材、钢材、大豆和煤等7类商品进口额就占到当年一般贸易进口额的46%。
2.投入产出法分析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
投入产出表,又称部门联系表或产业关联表,是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产出的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下表为简化的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
其中,投入产出核算恒等式为:
中间投入+增加值=中间使用+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进口+其他 (1)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重新构造投入产出核算恒等式如下:
(中间投入 + 一般贸易进口中的非消费品) + 增加值= 中间使用 + (最终消费 - 一般贸易进口中的消费品) + 资本形成总额+ 一般贸易出口 + (加工贸易出口 - 加工贸易进口) + 其他(2)
根据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和商品结构的特点,我们做出以下合理假设:
(1)按贸易类型分,进出口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大类。从进出口贸易类型看,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占比合计超过85%。为简化分析过程,我们假设进、出口仅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类,并保持原先规模的比例关系。
(2)一般贸易进口分为消费品和非消费品,其中消费品部分的占比为10%,对最终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从进口商品类型看,一般贸易进口中的直接消费品占比较低。因此,我们假设一般贸易进口中消费品占比为10%。食品、汽车等进口消费品将对国内贸易产生替代作用。
(3)一般贸易进口中的非消费品与原核算恒等式中的中间投入共同作为总产出的投入部分。从进口商品种类看,一般贸易进口中大部分为原油、铁矿石、铜和钢材等工业原材料和机械设备。因此,我们认为一般贸易进口中的非消费品被用于总产出的中间投入,对总产出产生供给效应。
(4)加工贸易进出口差额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公式,进出口差额与投资、消费和政府支出共同组成国内生产总值。因此,加工贸易进出口差额必然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估算进出口直接带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以此衡量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首先,根据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和上述假设来估算进出口各分项指标。
其次,估算进出口各分项指标带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是忽略一般贸易进口中非消费品与中间投入之间的差异化,仅根据一般贸易进口中非消费品与中间投入的比例关系,估计出由一般贸易进口中非消费品投入所带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5%。二是由于一般贸易进口中消费品对国内商品有替代效应,根据一般贸易进口中消费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估计出这一效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左右。三是由于出口是按产值统计,而国内生产总值是增加值,因此根据总产出的平均增加值率,估计出一般贸易出口所产生的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四是由于加工贸易净出口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因此直接计算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
最后,根据上述估算结果,我们认为进出口所带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6.8%。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带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5.5%,一般贸易进口带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5%。由此可见,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接近,即进口的供给效应和出口的需求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当。
3.出口对投资的间接带动作用
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不断刺激国内生产能力的扩张,带动投资的快速增长,即出口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带动作用。为了量化出口对投资的带动作用,我们选取2000年1季度至2009年4季度经季节调整后的投资和出口环比数据,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如下:
%INVESTMENT_TC = C(1) + C(2)* %EXPORT_TC(2) + [AR(4) = C(3), MA(1) = C(4) ]
回归结果显示,出口与投资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统计关系,即出口每增长1%,将间接带动投资增长0.15%。
按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中资本形成率近年来维持在42%-43%左右。根据这一比例估算,出口每增长1%,将间接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约0.07%。2007-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3%、9.6%和8.7%,其中由出口间接带动的增长率分别为1.7个、1.1个和-1个百分点。
三、主要结论及外贸发展趋势
2010年以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阴霾的逐步退去,我国对外贸易加快恢复。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4.1%,比上年四季度加快34.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同比增长28.7%,进口同比增长64.6%,3月份出现近6年来首次月度外贸逆差。出现外贸逆差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投资和消费不断扩大和持续升级带动了进口的强劲增长,以及进口价格大幅上升。例如,原油、铁矿石和纸浆的进口价格分别上升了101%、21%和55%。我们认为,贸易逆差是暂时现象,我国继续维持贸易顺差的局面并未根本改变。结合目前的外贸形势,我们得到以下结论及建议:
1.进出口所带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6.8%。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带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5.5%,一般贸易进口带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5%,加工贸易进出口带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6.3%。
篇8
本文发表在《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年第7期。)
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进出口等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计算过程涉及到许多资料来源,其中相当一部分资料来源,如财政决算、会计决算资料往往具有很强的时滞性,因此,这些指标在时间上并不总能满足宏观经济分析的需要。尤其是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季度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在进行季度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时,根本就找不到这些指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利用相关的统计指标估计或推算上述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指标,以满足分析的需要。所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和把握这两种类型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上述估计或推算的准确性,以免影响对宏观经济形式的分析和判断。本文阐述上述两种类型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关系
居民消费指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消费性货物和服务支出。“居民”指的是从事消费活动的住户或个人,不包括从事生产活动的企业、事业、行政等各种类型单位;“常住居民”是对居民所作的进一步限定,使其涵盖了临时离境和住外使领馆人员,排除了临时入境和住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使领馆人员。因此,原则上讲,居民消费这一指标不包括非常住居民在我国境内的消费支出,而包括我国常住居民在境外的消费支出。“一定时期”一般指一个核算期,即一年或一个季度。"消费性"意指不包括用于生产活动的房屋等建筑和机器设备方面的支出,这类支出属于固定资本形成。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所有房屋,包括居民住房的购买,都属于固定资本形成,而不属于消费性支出。“全部消费性货物和服务支出”指除了包括居民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虚拟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居民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的形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住户生产并由住户本身消费的货物,如农户生产并消费的粮食;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商业统计中的指标,它“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销售对象划分为两大部分,即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额。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对企业、事业和行政等各种类型单位的零售额。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讲,这些单位是从事生产活动的,它们购买的各种商品,除了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的形式支付给本单位职工和其他个人的部分外,要么属于中间消耗,要么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不属于居民消费。例如,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中所包括的售给社会集团的办公用具、纸张、书报杂志、文体用品,等等,属于中间消耗;办公设备,如电讯设备,交通工具,如小轿车、面包车、工具车、卡车,等等,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从这个角度讲,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实际上并不是消费品)。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与居民消费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为其中大部分直接构成居民消费,正因为如此,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计算居民消费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但是,两者之间也有许多方面的区别,这些区别可以概括如下:
(一)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售给临时来华的外国人、华侨、台湾同胞和外国住华使领馆人员的消费品,居民消费不包括这些消费品,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这些消费品包括在货物和服务的出口中。
(二)居民消费包括我国临时离境人员和住外使领馆人员在国外购买的消费品,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部分消费品。
(三)居民消费包括服务消费,如医疗保健服务、交通和通讯服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等,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些服务的价值。
(四)居民消费包括虚拟消费,即居民对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的形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居民对自己生产的货物的消费,居民对自有住房服务的消费,等等,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部分内容。
(五)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售给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这类建筑材料属于建筑活动的中间消耗,不属于居民消费。
1978年至1992年,我国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1: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数据对照表(单位:亿元)
年度HCSR1HC-SR1(HC-SR1)/HC
19781759.11121.2637.90.36
19792005.41311.7693.70.35
19802317.11608.0709.10.31
19812604.11798.5805.60.31
19822867.91956.1911.80.32
19833182.52169.51013.00.32
19843674.52574.51100.00.30
19854589.03391.41197.60.26
19865175.03912.01263.00.24
19875961.24562.01399.20.23
19887633.15869.61763.50.23
19898523.56376.42147.10.25
19909113.26509.12604.10.29
199110315.97358.52957.40.29
199212459.88621.33838.50.31
注1:HC:居民消费;SR1: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HC-SR1:居民消费-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HC-SR1)/HR:(居民消费-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居民消费。
注2:1992年以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再区分为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两部分,所以,本表数据截止到1992年。
注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2,1996)。
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还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1、附图2)
从表1、图1和图2可以看出,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既具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联系表现为两者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区别表现为前者始终大于后者,从未重合过。并且,绝对差额具有逐渐变大的趋势,以1978年为最小,637.9亿元,以1992年为最大,3838.5亿元,平均绝对差额为1536.1亿元;相对差额呈较平稳的波动状态,以1978年为最大,36%,以1987和1988年最小,23%,平均相对差额为29%。因此,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占居民消费的平均比例为71%。
二、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
政府消费包括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支出和政府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提供消费货物和服务所承担的净支出。前一部分等于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其经营收入价值;后一部分等于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消费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居民收取的价值。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等于它的经常性业务支出加上固定资产折旧,其中的经常性业务支出等于政府单位(包括行政单位、全额和差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因从事业务活动而购买的除固定资产以外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和支付的税金(生产税)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政府消费=政府关于公共服务的支出+政府免费或以较低价
格向居民提供消费货物和服务所承担的净支出
=(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政府服务的经营收入价
值)+(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消费货物和服务的市
场价值-政府就这些货物和服务向居民收取的价
值)
其中,
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政府单位的经常性业务支出+政府
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
=(政府单位购买的的用于业务活动
的货物(固定资产除外)和服务的
支出+政府单位支付的劳动者报酬
+政府单位支付的生产税)+政府
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
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中的一部分,如售给政府单位的文具、纸张、报纸、图书、杂志等办公用品,售给部队的粮食、衣着、日用杂品等生活用品,等等,属于政府单位购买的用于业务活动的货物,因而是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政府购买然后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居民的消费性货物,政府关于这部分货物的净支出包括在政府消费中。
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主要区别可以概括如下:
(一)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对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等非政府单位的商品零售额,政府消费中显然不包括这部分商品的价值。
(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售给政府单位的小轿车、面包车、工具车、卡车等交通工具和电讯设备、电影器材等机器设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这些交通工具和机器设备的购买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不属于政府消费。
(三)政府消费包括政府单位关于服务、劳动者报酬、生产税的支出和政府单位固定资产的虚拟折旧价值,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部分价值。
(四)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政府购买然后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居民的消费性货物的全部市场价值,而政府消费只包括这些货物的市场价值与向居民收取的价值的差额。
(五)政府服务的经营收入是政府消费的冲减项,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显然不受政府经营收入的影响。
1978年至1992年,我国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2:政府消费与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对照表(单位:亿元)
年度GCSRSGC-SRS(GC-SRS)/GC
1978480.0143.7336.30.70
1979614.0164.3449.70.73
1980659.0186.0473.00.72
1981705.0204.0501.00.71
1982770.0225.4544.60.71
1983838.0256.6581.40.69
19841020.0324.7695.30.68
19851184.0410.0774.00.65
19861367.0462.0905.00.66
19871490.0553.0937.00.63
19881727.0665.01062.00.61
19892033.0697.81335.20.66
19902252.0741.21510.80.67
19912830.0887.21942.80.69
19923492.31083.52408.80.69
注1:GC:政府消费;SRS: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GC-SRS:政府消费-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GC-SRS)/GC:(政府消费-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政府消费。
注2:1992年以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再区分为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两部分,所以,本表数据截止到1992年。
注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1996)。
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也可利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3、附图4)
从表2、图3和图4可以看出,政府消费与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的变化趋势比较接近,但前者始终大于后者,且两者间的绝对差额随时间逐渐变大,从1978年的336.3亿元逐步增加到1992年的2408.8亿元,平均绝对差额为963.8亿元。政府消费与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相对差额始终在60%和70%之间变动,平均值为68%。显然两者间相对差额较大,这是因为,在政府消费的价值构成中,政府部门的劳动者报酬和固定资产的虚拟折旧价值占主要部分。
三、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
如前所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两部分组成。最终消费也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组成。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基本上表现为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和政府消费与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区别可以概括如下: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售给临时来华的外国人、华侨、台湾同胞和外国住华使领馆人员的消费品,最终消费不包括这些消费品,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它们包括在货物和服务的出口中。
(二)最终消费包括我国临时离境人员和我国住外使领馆人员在国外购买的消费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这部分消费品。
(三)最终消费包括服务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相应的服务价值。
(四)最终消费包括虚拟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这部分内容。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售给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这类建筑材料属于建筑活动的中间消耗,不属于最终消费。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对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等非政府单位的商品零售额,最终消费中不包括这部分商品的价值。
(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售给政府单位的小轿车、面包车、工具车、卡车等交通工具和电讯设备、电影器材等机器设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这些交通工具和机器设备的购买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不属于最终消费。
(八)最终消费包括政府单位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全部价值,即,不仅包括政府单位在从事公共服务活动时所购买的的货物(固定资产除外)价值,而且包括政府单位从事上述活动时所购买的服务、支付的劳动报酬和固定资产的虚拟折旧价值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只包括其中的货物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3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表(单位:亿元)
年度FCSRFC-SR(FC-SR)/FC
19782239.11264.9974.20.44
19792619.41476.01143.40.44
19802976.11794.01182.10.40
19813309.12002.51306.60.39
19823637.92181.51456.40.40
19834020.52426.11594.40.40
19844694.52899.21795.30.38
19855773.03801.41971.60.34
19866542.04374.02168.00.33
19877451.25115.02336.20.31
19889360.16534.62825.50.30
198910556.57074.23482.30.33
199011365.27250.34114.90.36
199113145.98245.74900.20.37
199215952.19704.86247.30.39
199320182.112462.17720.00.38
199427216.216264.710951.50.40
199534529.420620.013909.40.4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可利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5、附图6)
从表3、图5和图6可以看出,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绝对差额随时间逐渐变大,相对差额变化比较平稳。这些特点同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相同,这是因为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有较大比例。绝对差额以1978年为最小,974.2亿元,以1995年为最大,13909.4亿元,平均绝对差额为3893.3亿元;相对差额以1978年和1979年最大,44%,以1988年最小,30%,平均相对差额为38%。因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最终消费的平均比例为62%。
四、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关系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通过购买和销售、易货交易、实物资本转移或自己生产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净增加价值和因生产活动所实现的非生产资产的增加价值之和。前一部分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固定资产净增加价值=通过购买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
+通过易货交易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
+通过实物资本转移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
+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价值
-出售的旧固定资产价值
-通过易货交易交换出去的旧固定资产价值
-通过实物资本转移转出的固定资产价值
这里的固定资产包括有形固定资产和无形固定资产。有形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机器设备和培育资产,后者即人工培育的水果林、役畜、奶畜,等等。从理论上讲,无形固定资产包括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娱乐、文学或艺术品原件,等等,受资料来源的限制,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的无形固定资产只包括矿藏勘探,没有包括其他类型无形固定资产。
后一部分包括土地改良和非生产资产所有权转移费用。土地改良指增加土地的数量、提高土地的质量或防止土地退化所进行的重大的土地改良,包括开垦荒地、填海造田、修建水库、灌溉渠,等等。非生产资产所有权转移费用指土地、矿藏等非生产资产在所有权转移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如律师费用、经纪人费用、税金,等等。
固定资产投资额又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的主要指标,它“指以货币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它是我国计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最基本资料来源。两者间的区别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投资额中不包括5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相应的投资。
(二)从理论上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应包括上面定义的所有土地改良投资,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只包括部分土地改良投资,即通过正式立项的土地改良投资,而没有通过正式立项的土地改良支出则没有包括在固定资产投资额中。
(三)从理论上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非生产资产的所有权转移费用,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则不包括相应的费用。
(四)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人工林的成长价值和役畜、奶畜的成长价值以及通过购买、易货交易和实物资本转移所实现的役畜、奶畜的净增加价值,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则不包括这部分价值。
(五)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包括部分无形固定资产的净增加额,即用于矿藏勘探的支出,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包括相应部分。
(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扣除了由于出售、易货交易和实物资本转移而转出的旧固定资产价值,而固定资产投资额不扣除相应的价值。
1980年以来,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4: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对照表(单位:亿元)
年度FCFFAIFCF-FAI(FCF-FAI)/FCF
19801318.0910.9407.10.31
19811253.0961.0292.00.23
19821493.21230.4262.80.18
19831709.01430.1278.90.16
19842125.61832.9292.70.14
19852641.02543.297.80.04
19863098.03019.678.40.03
19873742.03640.9101.10.03
19884624.04496.5127.50.03
19894339.04137.7201.30.05
19904732.04449.3282.70.06
19915940.05508.8431.20.07
19928317.07855.0462.00.06
199312980.012457.9522.10.04
199416856.316370.3486.00.03
199520300.520019.3281.20.01
注1:FCF:固定资本形成总额;FAI:固定资产投资额;FC-FAI: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FC-FAI)/FCF:(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注2: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起始于1980年,所以,本表数据也从1980年开始。
注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其中1995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有所调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1950--1995)。
1980年以来,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关系也可利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7、附图8)
从表4、图7和图8可以看出,同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相比,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具有更接近的特点:两者的变化趋势相同;绝对差额在1986年的78.4亿元和1993年的522.1亿元之间变动,平均值为287.8亿元;相对差额较小,平均值为9%,除前五个年度外,平均值为4%。可见,导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产生差异的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五、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与进出口贸易额之间的关系
货物和服务出口指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货物和服务进口指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这里的货物出口和进口均按离岸价格计算。进出口贸易额是海关进出口统计指标,它指引起我国境内物质资源增加或减少的进出口货物。其中,进口贸易额按到岸价格计算,出口贸易额按离岸价格计算。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与进出口贸易额之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一)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不仅包括货物进出口,而且包括服务进出口,而进出口贸易额仅包括货物进出口。
(二)在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这一指标中,货物进口按离岸价格计算,而在进出口贸易额这一指标中,货物进口按到岸价格计算,其中包括进口货物从出口国口岸到我国口岸所发生的货物运输和保险等费用。
(三)在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这一指标中,出口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我国境内购买的货物,进口包括常住单位在国外购买的货物;而在进出口贸易额这一指标中,出口和进口均不包括上述货物。
1982年以来,我国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5: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对照表(单位:亿元)
年度NEXPNEXTNEXP-NEXT(NEXP-NEXT)/NEXP
198291.156.334.80.38
198350.816.534.30.68
19841.3-40.041.331.77
1985-366.9-448.982.0-0.22
1986-255.2-416.2161.0-0.63
198710.8-144.2155.014.35
1988-151.1-288.6137.5-0.91
1989-185.5-243.958.4-0.31
1990510.3411.598.80.19
1991617.5428.4189.10.31
1992275.5233.042.50.15
1993-679.5-701.421.9-0.03
1994634.1461.7172.40.27
1995998.51403.3-404.8-0.41
注1:NEXP: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NEXT:进出口贸易净额;NEXP-NEXT: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进出口贸易净额;(NEXP-NEXT)/NEXP:(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进出口贸易净额)/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
注2: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是利用国际收支平衡表计算的,我国从1982年开始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所以本表数据从1982年开始。
注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1996)。其中,1987年和1995年的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数据有所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的关系也可利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9)
从表5和图9可以看出,除1995年外,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始终大于进出口贸易净额,因此,除1995年外,,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的绝对差额始终为正值,1995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从上述表式和图型还可以看出,有两个年度比较特殊,即1984和1987年。在这两个年度中,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均为正值(数值较小),即表现为顺差,而进出口贸易净额则均为副值,即表现为逆差,从而,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的相对差额表现得尤为特殊,分别为3177%和1435%。前面所阐述的因素是导致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产生上述差异的基本原因(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也可能导致两者之间产生差异)。
从上述几种关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与相关的统计指标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在利用这些统计指标对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进行估计和推算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些联系和区别,准确地使用它们。
参考文献——
一、国家统计局1994年制定:《国家统计调查制度》。
二、林贤郁:《关于改进宏观综合平衡分析方法,准确使用有关统计指标的几点思考》。
篇9
关键词:安徽省出口贸易;PMI指数;对外贸易依存度;TC指数;回归分析
一、安徽省出口贸易总体发展的情况
从安徽省对外贸易的发展阶段来看,90年代中后期,对外贸易开始发展起来,1996年出口总额为148.68亿元,1997年出口总额为166.24亿元,1998年出口总额为166.83亿元,平均增长速度为3.91%,但到了1999年,由于1998年7月份发生长江特大洪水,出口总额骤降至138.78亿元,过了1999年这个分水岭,出口贸易又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2000年-2010年,出口贸易总额基本实现年年增长的趋势,但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的出口贸易受到冲击,出口总额下降至607.09亿元,其他年份出口总额都是逐年增长,2000年,出口贸易总额179.81亿元,到了2010年,出口贸易总额达840.29亿元,平均增长速度为15.05%,到了2011年,安徽省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千亿,达到1103.41亿元,2015年出口总额为2150.31亿元,平均增长速度达14.28%,相比上一个阶段增速有所下降,但符合主席在2013年提出对的经济“新常态”的概念,经济发展将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二、影响安徽省出口贸易发展的因素分析
1.基本因素
GDP因素。国民生产总值,反映着一国或地区宏观的经济环境,对经济体的方方面面的发展都起着基础性作用,出口贸易能否很好的进行也会依赖于整体的经济环境,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不仅具备为出口贸易提供物质基础,更重要的还会提供更好的技术环境、服务环境,创造更多的需求。
汇率因素。汇率主要涉及国际贸易往来的支付问题,所以,如果要研究一国或地区的出口贸易,汇率也是一个基本的影响因素,汇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国际支付上,更重要的是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着一国货币的币值,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越高,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来就是贬值的,反之。而一般来说,本币贬值是有利于出口的。
2.指数因素
PMI指数。PMI指数是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主要反映工业企业作为中间投入产品的购进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显然,该指数能够反映工业企业生产产品的原材料成本,是影响出口贸易的一个反指标,PMI指数越大,表明企业原材料成本越高,产品价格越高,产品出口不利,反之。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数。多外贸易依存度,反映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很明显,该指数越大,表明一国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对外的依赖度越大,是一项研究出口贸易的有利因素。
TC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一国净出口贸易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指数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大,等于1时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指数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弱,等于-1时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等于0时表示该产业竞争力处于中间水平。同样,该指数对一国或地区的出口贸易有很大的影响。
三、基于大三指数的回归分析
1.回归分析内容
本文将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以安徽省的GDP、汇率、PMI指数、对外依存度指数和TC指数为解释变量,安徽省出口贸易总额为被解释变量,并且选取各个变量20年的数据来研究安徽省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
2.数据收集与整理
通过以上的分析,本人收集了1996年-2015年人民币的汇率数据,安徽省的GDP数据、进出口贸易额数据、出口贸易总额数据、进口贸易总额数据和PMI指数,并且计算得出了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数和TC指数,如下所示:
3.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1)建立模型
首先,令被解释变量出口贸易总额为Y,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为X1、汇率为X2、PMI指数为X3、对外贸易依存度为X4、TC指数为X5,然后以这六组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其中β0是常数项,β1、β2、β3、β4、β5是各影响因素的弹性系数,ui是随机误差项,代表影响出口贸易总额的其他因素。
(2)OLS估计
用OLS法估计模型的参数,利用Eviews软件计算,回归结果如下:
所以,可得到如下模型: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拟合优度系数R^2及F值都很显著,有99.75%的预测可以用这个模型来进行,但是有些解释变量系数的t值比较小,没通过t值的显著性检验,所以要进一步对模型进行检验修正。
(3)模型的修正
①多重共线性检验及修正
通过以上的回归结果可知,所得到的回归参数的估计值有时候很不稳定,回归模型很可能存在着多重共线性,通过简单相关系数检验法检验结果如下:
此时,R2、F的值很大,表明修正过多重共线性的模型的拟合程度依然很好,安徽省出口贸易的发展有99.6%的预测可由安徽省的GDP、汇率、对外贸易依存度和TC指数来解释,且解释变量之间没有相关性。
②异方差的检验与修正
此外,其他影响安徽省出口贸易发展的因素可能会随着以上4个影响因素观测值的变化而对安徽省的出口贸易产生不同的影响,随机误差项u的方差相异,所以,需要进一步对上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异方差的检验和修正。本文将通过White检验法对原模型进行异方差的检验,得到如下结果:
由图示结果可知,在给定显著水平α=0.05下,临界值,显然,,所以,原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③自相关的检验与修正
为了使上述回归模型能够准确科学地解释1996年-2015年安徽省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还需要对回归模型进行自相关的检验,本文将通过Breusch-Godfrey检验法进行模型的自相关检验,并得到如下的结果:
型为,表明安徽省的出口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安徽省GDP、汇率、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数和TC指数,具体表现为安徽省GDP每增长1亿元,安徽省出口贸易额增长1022万元,汇率水平每提高一个单位,出口贸易额增长231.6508亿元,对外贸易依存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出口贸易额增长33348万元,TC指数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出口贸易额增长813.7085亿元。
四、结论分析及对策建议
1.回归结论分析
根据以上最终回归模型可知安徽省的GDP、汇率、对外贸易依存度和TC指数对安徽省的出口贸易产生了主要的影响,相关原因如下:
(1)改革开放后,安徽省加大了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政府支出结构在不断优化,基本建设支出、科教文化支出、农业支出等支出范围在不断扩大,额度也在不断增大,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使安徽省的出口贸易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并且由于经济飞速发展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创造了更多的需求,根据需求相似理论,使安徽省产生了与国外相似的需求,这样又为安徽省发展出口贸易打下了产品需求基础,所以安徽省GDP是影响安徽省出口贸易的一个基础因素。
(2)2005年后,人民币对于美元汇率开始低于8,并且逐渐发展到了6左右,由于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逐渐实现了腾飞,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币作为经济实力的代表必然实现升值,但这并不意味着出口贸易一定会下降,因为从全球看来,尤其是相对于美元来说并不是升值的,而且从2015年的数据看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来说是贬值,美国作为中国主要出口大国之一,这是有利于中国的出口贸易的发展的,同样,安徽省作为人口大省,劳动力丰富且劳动力成本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再加上人民币一直处于相对贬值的地位更是有助于出口贸易的发展。因此,汇率也是影响安徽省出口贸易发展的一大基本因素。
(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抓住这个机遇发展经济,国家也一直鼓励出口创汇,安徽省也开始开展出口贸易,并且随着国家开放程度的提高,从国外进口的原材料更便宜,安徽省的加工贸易兴起,目前已经超过一般贸易,达到80%的水平,成为安徽省的主要的出口贸易类型,可见对外贸易依存度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提高,反之,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不断推动安徽省加工出口贸易在不断增多,所以,对外贸易依存的对安徽省的出口贸易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4)近20年的发展,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已经逐渐从最初的初级产品转变成为了工业制成品,逐渐走出了从价值链的低端,并且安徽省机电等高新产品企业经营主体在不嗬螅高新产品的出口数量在不断增大,国际市场也在趋于多元化,这些都表明安徽省的出口贸易的竞争力在不断增强,很明显对出口贸易有很大的拉动作用。
2.基于回归分析的对策建议
从上述多元回归模型的结论分析中可以发现,安徽省20年来出口贸易总额整体上处于增长的态势,而影响安徽省的出口贸易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安徽省的GDP、汇率、对外贸易依存度和贸易竞争力,所以,未来想进一步促进安徽省出口贸易的发展还必须以这四个因素为着眼点,对于安徽省经济的发展,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走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道路,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技术开发力度,重视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创新激励制度,以此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对外竞争力,此外,鼓励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实际外商投资的利用率,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优化对外贸易的地理结构,实现多元化的对外贸易市场,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还可以更好地掌握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从而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希玉.影响昆山出口贸易发展的因素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篇10
在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亚太区域在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作用逐渐显现,而中国正处在亚洲地区和太平洋沿岸地区一个核心地带上,是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坚实推动力量,并且有着为亚太区域互联互通、区域增长转型中发挥特殊的重要作用。2013年,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策略,为我国古丝绸之路重新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同时也为泛亚与亚欧区域的共同合作注入一种新的活力。所谓“一带一路”,就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策略是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构建,即提升向东开放水平,也加快了向西开放步伐,同时还推进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助推了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一带一路”也将是中国新一届政府确认的发展战略。
二、对外贸易发展潜力的含义
对外贸易也称“进出口贸易”,对外贸易发展潜力就是指在进出口贸易中达到预期的价值交换能力,也就是贸易双方在贸易中带来的潜在效益和进出口贸易在未来贸易活动中的内在发展方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外贸易发展潜力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进出口数额大小定发展潜力的大小。为了准确理解对外贸易发展潜力,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对外贸易发展潜力除了进出口数额外,还有进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产品附加值。质量第一,有质量才能保证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也是对外贸易长时间的生命线。产品附加值是对外贸易的得以长久的根本,没有附加值的产品,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就会减小,就会被市场所抛弃。其次是贸易间的大环境,包括双方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全球的经济大环境,以及相关区域政策等因素,如自由贸易区。最后自身贸易基础条件的建设,科技创新能力,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市场贸易的大小,和商品的创新和更新换代能力。这些都直接决定了商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一带一路”下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潜力分析
古语言:凡得西域者,国必强,凡失西域者,国必弱。西域就是我们现在的新疆,西域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对丝绸之路的影响。而在“一带一路”下评价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潜力,从“一带一路”政策和对外贸易发展潜力的含义分析,简单从经济环境和区域政策、商品需求、以及产业结构进行多方面的考虑。
1.经济环境和区域政策影响
2013年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提出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该战略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通过现代化的综合交通通道和信息网络通道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紧密联系起来,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辐射东亚、中西南亚和欧洲以及北非区域,涵盖40多个国家30多亿人口,是横跨亚欧大陆的世界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和战略性经济带。APEC首次将“互联互通”,互联互通为推进亚太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奠定重要基础。互联互通有利于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而且成为贸易自由化进程基础性、标杆性的行动。而2013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资本外流和通货膨胀,多个新兴经济体采取提高利率、紧缩财政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新疆是北、中、南三条大通道的交汇之地,又处于东西两大经济圈(亚太经济圈、欧洲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和枢纽,“一带一路”下新疆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2.商品需求影响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作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与中亚五国中的哈、吉、塔三国接壤,还和乌兹别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隔国相望。中亚与新疆相同,拥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以及优越的农业发展光热水土资源组合条件,同时还有种类齐全的矿产资源,储量巨大,开发市场前景广阔,以及待加工原材料资源种类丰富。近年来,尤其是由原苏联国民经济区域布局的影响,中亚轻工产品生产非常匮乏,随着经济的快速复苏中亚对商品的需求欲发强烈。中亚进口产品也逐渐由生活消费品向机电产品、建筑材料等方面扩展,2007年新疆出口机电产品20-3亿美元,同比增长74.41%。新疆具有较为齐全的产业结构体系,尤其在电子、轻工、纺织服装、日用品工业、建材、机电业、家电、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具有很强的优势,而这些正是中亚五国和其辐射地区最薄弱的产业,双方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一带一路”下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3.产业结构影响
在“一带一路”下,强调了贸易的自由化,而随着贸易的不断深入,旅游作为第三产业以非常强势的姿态推动着各旅游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优势在不断的显现出来。新疆有着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资源分类中,我国旅游资源68种基本类型中新疆至少拥有56种,达到了全国之首。新疆著名的自然奇特景观有天池、喀纳斯湖、博斯腾湖、赛里木湖、巴音布鲁克草原等。“丝绸之路”在新疆有5000多公里,南、北和中三条干线上留下数以百计的人文景观,包括古城池、千佛洞、古墓葬和古屯田遗址等,尤其是文明中外的交河故城、楼兰遗址、高昌故城、克孜尔千佛洞、香妃墓等景点。可以同中亚国家进行合作,对我国西边丝绸之路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这样可以达到整合与连接完整的中亚旅游资源链条,实现新疆的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有利于与周边国家搞好交往关系,还可以促进了贸易的多元化。
四、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进出口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