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1

为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建设,确保实现“十二五”期间及2012年节能降耗目标,工业园区在狠抓项目建设、不断完善产业链的同时,加大对园区企业节能降耗、技改项目的推进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引导企业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延伸产业链,形成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及产业链间的循环体系,有效降低园区总能耗的产生量,推进园区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序开展。

2、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模式及问题分析

目前,除化工、电镀等专业工业园区及有条件的其它专业工业园区需单独建设集中污水处理厂外,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模式主要有3种:一是企业预处理后纳入市政管网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二是企业自行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排放,目前大都是采取这种方式;三是园区建设有污水处理厂的排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

2.1 企业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外排

园区企业各自建设配套的废水处理设施,废水由企业自行处理,各项水质指标都合格后,经地方环保部门监测达标才允许排放。这种模式虽然达到了分散事故危险和责任分担的目的,但存在如下缺点:(1)不论规模大小各厂点都单独建设废水处理设施,废水处理设施总占地面积大,其投资费用是相当大的而且处理设施的投资并不随废水量的减少而减少,运行费用高,重复建设造成人力资源、设备浪费严重,资源利用率较低,对企业是个沉重的负担;(2)环保系统监管难度大,不利于专业化运行操作,效果保证度没有集中治理模式好;(3)工业废水水质水量变化大、污染物浓度高、营养物质不平衡。企业很难长期保持污水水质和水量的稳定,也很难满足生物处理工艺所需的各种物质和进水水质。

2.2 排入城镇污水处理厂

在纳入城镇污水管道之前,企业一般要对废水进行预处理。一般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城市排水管网,特殊的有毒有害的工业废水经预处理或特殊处理后排人城市排水管网,进人城镇污水处理厂与生活污水一并处理。企业污水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必须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纳管标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目前企业预处理中通常是采用了与城镇污水处理厂相同的生化处理工艺,仅降解了污水中可生化降解的有机物,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被转移到城镇污水处理厂,得不到有效处理,依靠城市污水的稀释达标排放。(2)所在城镇污水处理厂其处理工艺和能力,必须符合有效处理工业企业排入污染物的条件。否则,不能接纳工业污水。(3)为保证在合理处理成本下出水水质,对于纳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工业废水所占比例也是应有限定的。

2.3 工业园区建设污水处理厂

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保障工业园区污水得到妥善处理,许多工业园区都建设了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此外,有的工业园区在污水处理设施尚不完善的城镇,有些城镇还未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分别用管道排放到园区的集中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园区水质差异大,需要各企业预处理污水,达到园区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要求方可排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缺点是不同厂家的同一类水集中于园区管道收集,没有配置必要的高技术监测设备,企业废水混排查找不及时,也难以查找;没有有效的手段监控各种废水,无法约束各厂家的乱排乱放,不能用经济手段促使各厂家进行清洁生产。

3、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建议

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及地方省级生态工业园建设都要求具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建设集中污水处理厂是大势所趋许多地方政府就要求工业园区配套污水处理厂,否则实施区域限批。如何有效的发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作用,使园区污水处理厂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3.1 加强在线监测,有效监控废水浓度

随着进园企业日益增多,废水水质更加复杂。处理难度增加。少数企业环保设施不完善,存在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问题,容易导致园区污水处理厂运行不正常,因此必须强化对园区企业点源污染预处理设施的监管,确保企业废水达到接管标准后进入园区污水处理厂。

3.2 严格入园标准,加强企业末端的监控

严格入园标准。新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对未来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未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的项目一律不得投入生产。对重点污染源实行动态监督,对环境违法现象突出的园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制度,以严格保证园区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和园区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

加强企业末端污染监控。园区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关键还在于接管企业进水水质的末端控制。在各级环保部门和园区管委会的共同监管下。企业都建设了预处理设施。但由于接管标准是三级排放标准,企业采用各种技术手段追求废水的三级指标特别是COD的达标排放。而忽视了清洁生产和针对有机毒物的预处理,园区污水处理厂生化系统极易因进水有毒有机物而导致运行异常而影响了污水厂处理工艺的效果。

3.3 制定应急保障措施,加强污水处理厂的监管

保证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放污染物达到相关排放标准要求,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如污水处理厂发生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要立即报环保部门,通知相关企业采取停产或限产限排等应急措施。

4、结语

全国各地工业园区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为防止工业园区成为工业重污染区,如何控制工业园区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是当前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焦点,本文分析了目前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模式,并就目前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篇2

关键词: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2年是来宾市建设10周年,在总结来宾市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2013年来宾市提出了以发展工业经济为主要任务,尤其注重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速城市产业聚集,发展城市工业,引领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园区的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平台及增长极。

1 当前来宾市工业园基础设施的现状

1.1 园区建设基本完成

自2007年以来,来宾市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速度,市政府在园区交通路网、供水、供电、环境保护、卫生管理等方面加强建设,大部分工业园区建设基本完成,初具规模。现已形成凤凰工业园区、迁江工业园区、河南工业园区三大园区版块。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否完善,影响着我市工业园区的设施建设级别以及园区融资水平。

1.2 园区建设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园开办工厂,扩大了工业园区的资金投入,现今工业园区所占工业产值已占我市工业产值的很大比例。工业园区内的招商引资工作带动了园区内各类产业的发展,园区尤其注重引进与支柱产业相关的企业项目,培育支柱产业及特色产业。可见,工业园区的建设随之带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解决城市人员的就业问题。。

2 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匮乏,园区内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2.1.1 园区基础建设资金紧缺

当前,部分工业园区面临着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其中主要是由于政府财政支出较大,资金紧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使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开展存在一定难度。

2.1.2 区内设备滞后,污染物处理系统不完善

我市大部分工业园区在建设初期,园区建设规划滞后、区内设备落后、污染物处理系统不完善等不合理因素,加上资金不足,园区内基础设施不齐全、配套设施落后,严重阻碍了园区的工业发展及招商引资。

另外,我市工业园区排污处理系统不完善,排污使用的专用管道没能及时投入使用,使得前来投资的经营者顾虑重重,并严重影响了园区的长远发展。

2.2 工业园区交通建设未及时跟进,且土地供求不足

一方面,当前通往我市工业园区的主要交通道路建设落后,有规划、有建设但进度缓慢,尚未竣工交付使用,未完善的交通网络及园区专用通道等交通设施,严重影响了工业园区的原料输入及成品输出,不利于工业园区的发展。

另一方面,工业园区土地需求大于供求,项目用地紧张,土地资源供求不足,不仅无法满足招商引资的大量需求,而且阻碍园区的经济发展。

3 完善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的三大建议

3.1 加强对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3.1.1 进一步提高市政府对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识

在进行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任务时,首先应当进一步提高政府对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识。工业园区是城市发展经济的重要平台。只要通过科学化、合理化的规划我市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才能真正实现工业化发展。只有政府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高度重视,采取相对应的倾斜、重点措施,才能更好的完善园区的建设工作。

3.1.2 进一步加强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规范文件

来宾市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完善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规范工作,通过制定相关的规范文件,对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指导、规范,提高园区建设的质量及效率。

在制定园区建设的规范文件时,应当注重对园区用地、划地问题进行进一步规范,制定明确规划,充分加以利用土地资源。另外,在办理相关费用上,市政府也应当增强已制定明确规范文件的透明度,杜绝出现乱收费、多收费的现象,以免影响我市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3.1.3 充分发挥政府核心领导职能

在进行园区建设工作时,应当注重充分发挥市政府的核心领导职能。市政府应当增设专家顾问组,为建设园区工作出谋划策,切实将完善园区设施建设落实到工作中,避免出现空喊口号的现象。市政府应当积极做好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工作、实施工作,并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进行。

另外,政府应当尽快完善、落实有关园区建设的政策,由政府机关部门协调供水、供电部门,落实工业园区的相关优惠政策,尤其要注重对园区内的水土保持工作,进一步做好园区环境的保护工作,避免水土流失、破坏环境。

3.1.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应加大对工业园区的资金投入力度,解决我市工业园区基础建设底子薄、资金紧缺、配套服务设施滞后的现象。

一方面,通过市政府及各大银行的支持,加大工业园区的资金投入,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注入到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促进工业园区的发展。

另一方面,市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以鼓励民间投资方式,筹集资金,为工业园区的建设奠定基础。通过大力推进市场化运作方式,创建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不仅可以降低政府的经济压力,而且可以有效、快速的为工业园区的建设筹集大量资金,加快园区的发展,使我市工业园区健康、快速、长期的发展,从而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3.2 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总规划

3.2.1 制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总规划

通过对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进行总规划,该规划要有前瞻性,充分考虑工业园区的长远利益,不仅可以使得园区建设更系统化、全面化、合理化,而且可以避免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只有对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全面总规划,包括规划园区的主要发展方向,及各类必要的配套设施,主要有园区交通网络建设、土地规划建设、供水、供电建设、防污染处理系统建设、基础生活等配套设施。制定全面总规划,使得整个园区建设工作有序、全面的进行,避免造成浪费或者设施建设缺漏。

此外,在对园区进行建设规划工作时,应当注意长远目标,尤其要注重对园区内的排污水系统建设、绿化建设、垃圾处理系统建设、排废气系统等环保设施建设。只有切实保护环境,工业园区才得以长远、持续发展,不断为我市经济发展作贡献。

3.2.2 落实总规划,分步实施

在园区建设的总规划完成之后,市政府部门应当加快实施,严格按照总规划落实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可以采取分步实施的方法,有侧重的开展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作。将资金用于园区建设中最重要的部分,尤其是环保设施与交通网络的建设,确保园区的投资环境良好,为招商引资奠定基础。园区内的水电、生活配套设施也应当及时完善,只有园区设施完善、全面,日后进行招商引资工作才能更好的进行,加快园区的发展速度。如2010-2012年期间,来宾市政府先后展开了凤凰中途、末端供水工程、迁江园区供水工程,并将其作为重点工程来监督实施,以保证园区内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充足供应。

3.3 完善污染物处理系统

由于工业本身所带来的污染情况较大,加上园区内防污染、环保设施配套不完善,加大了园区内的防污染工作困难度,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园区周边群众的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可见,完善园区的污染物处理系统刻不容缓。在园区管理中,市政府应当制定明确规范文件,强制要求工业园区的污水排放使用专用管道,将污水排入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避免污水直接流入江河之中,影响群众的生活。其中,如果园区外工厂污染严重,应当将其迁入园区内,统一进行排污处理,降低园区内企业的污染物处理成本。另外,对于工厂的废气排放,应当加大对废气排放处理系统的建设,严格按照相关废气指标标准统一处理,确保废气排放入大气层之前已经过标准处理,降低空气污染的程度。目前,来宾市的凤凰污水处理厂、迁江污水处理厂、河西污水处理厂正在实施当中。

参考文献:

[1]刘日炎.加快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调查与思考[J].市工业园区管委会,2011,(8).

篇3

19世纪末,不少发达国家都在其区域内建立了聚集众工业企业的工业园区,以减少对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所需要的投入,同时方便管理。然而,在经济总量提高的同时,生产加工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及资源,工业园区的一些弊端也开始日渐尖锐起来,包括其所带来的大气、土壤等一系列的环境影响问题,这些环境问题还给人们的生活以及生态环境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2007年,我国的商务部与科技部以及原国家环保总局一起联合颁布了《关于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决定要对国内的工业园区加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并一起努力开展建设生态型的工业园区。

 

一、工业园区环境保护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园区环保执法的能力比较弱。国内许多工业园区都是在当地的市政府或者县政府的整体规划下建设而成的,而对于园区的环境监督管理则由市级或者县级相应的环保部门来负责。但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常常因为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而发生空位或者缺位等情况,有些地方还因为要保护对当地经济有重要贡献的重点企业项目而出现包庇违法的执法行为。

 

(二)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环保专业人才缺乏。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只有16%的工业园区专门安设了环境管理部门,剩下的绝大多数的工业园区内部并未规划建设这样的环境管理部门,只是聘请一两名兼职的工作人员来应付环保部门的调查等,而且这些仅有的兼职工作人员人事调动频繁,可见我国大多数工业园区的环保水平非常低,招商项目当中环保这一关的把关能力也较低。

 

(三)政府招商压力大,企业环保意识弱。当前国内有部分城市、县镇都推行政府部门全员负责招商的规定。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主要负责招商引入资金工作,因此大部分都只重视园区单一的经济发展能力,很少考虑到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县区级的环保单位在上级指标规定的压力下,还要负责当地的引资工作,因此一些环保单位在上级指标以及奖惩的压力之下,往往会在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过程当中撤销了环境保护这一前提条件,致使引进的企业项目当中有部分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或者在卫生防护距离这一方面做得不到位,最终在后期的项目环批环节里无法通过考核,不得不搬迁或者关闭,使得经济和环保两方面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二、加强工业园区环境保护与管理的建议

 

(一)强化规划环评,优化布局和结构。在考核工业园区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加强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力度,切实根据一体化建设和分层次布局的园区建设规划原则,在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评价考核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区域内的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功能几个方面的规划是否能够达到一致;如果是针对已经投入使用的工业园区做环境影响的现状评估 ,则需要注意考核重点是治污治散,有规划有层次整合产业相关、区域条件互补以及空间相近的工业园区;而部分水平比较低且规模不大的、地理区域位置比较分散的工业园区则应该进行资源优化整合,让其实现产业的合理积聚。工业园区在规划建设时都应该对自身做好定位,进入园区的企业生产加工时则必须服从园区整体的定位。

 

(二)强化环保意识,保护环境要从源头进行控制。许多工业园区、开发区在开展保护环境的治理过程中其主要措施还是在末端治理,也就是对于那些在生产过程中已经对环境造成污染或者影响的企业进行相关的惩处等。显然这种处理和保护环境的措施无法很好的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因此相关部门单位以及开发区在环境保护管理方面应该把其工作重心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这样才能沟提升环境保护的质量及效率,具体措施包括以项目环评来强制性要求入园企业一定要达到园区规定的详细的生产工艺及环境指标。规划建设园区的时候注意对同一种类型的污染企业做集中式管理,通过统一收集和处理废弃物来提高对这些企业的环境管理。也就是说,园区及相关部门在环境保护和管理方面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将污染排放等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的污染源等控制在源头。

 

(三)正确引导园区企业进行清洁环保生产。园区的环境保护工作要以预防污染为主,把防治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从以往的末端治理变成生产过程当中的污染物排放量的最大削减,其主要措施包括:首先,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以清洁能源或能源代替技术等来代替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能源,最终提升单位能耗内的生产加工效率;其次,鼓励企业通过工艺和科技创新来降低废水废弃等废弃物的排放量,研发出少废甚至无废的生产工艺;第三,正确引导园区企业实现三废及内部物料的循环再利用,把产品之外的其他物料都进行回收返回到生产环节当中,或者将废料做有效处理之后再返回到企业的其他生产环节当中。

 

(四)实现园区内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园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应该致力于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生态型的工业园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对不同的产业或者项目等资源以及主副产品和废料等进行充分的利用,然后通过现代化先进的信息、工业技术来构建一个能够对物质与能量实现多层利用,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工业链网结构。生态工业园区对于地方经济、环境以及社会发展都有推动作用,因而成为国内现有工业园区最基本的改造方向,也是国内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

篇4

(一)管理体制

(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三)经济运行

(四)招商引资

(五)规划修编

二、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决定》,园区管委会作为同级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虽人员除马龙外,基本配齐,也已授权,但实际工作中难于充分行使职权。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还停留在为了项目而建设,没有真正做到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先行,园区开发力度能力较弱,只有陆良、罗平、马龙、会泽开展了土地预收储工作。现已开发建设区电力配套没有协调一致,所到县市区多反映现有企业用电的问题。

(三)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较少。我市工业园区现有具备招商的储备项目95个,再谈项目只有40个,不足储备项目的一半,签约项目只占储备项目的五分之一,而开工建设大项目没有。

(四)经济运行情况和投资情况堪忧。曲靖的加工制造业,除烟草外,主要是以重化工和冶金两大支柱产业为主,受世界金融危机、希腊债务危机和我国调控房地产也的影响,我市的煤炭、焦化、钢铁等产业的产能、产量、价格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了我市工业园区经济运行和投资。从调研的情况和一季度的报表情况分析看,同比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同比是两位数的增加,但固定资产投资降低3.03个百分点;上缴税金大幅降低,减低38.74个百分点;企业利润除西城、师宗、会泽、罗平没有出现亏损外,其它园区出现亏损。

(五)产品结构单一。我市12个园区的规划布局非常雷同,基本上都是围绕化工、冶金两大产业进行发展,没有真正形成依靠资源,错位发展的格局。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园区还停留在原料的初级加工上,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园区产业链的延伸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三、当前的困难

(一)建设资金短缺。特别是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缺口较大,各级政府投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与园区发展那的实际需求差距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

(二)企业融资贷款困难。受宏观政策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货币政策任然偏紧,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大部分中下企业融资尤为困难,资金链绷紧甚至有可能出现断裂的风险。

(三)项目支撑不够。由于目前招商引资政策不够完善,加之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项目签约率不高,项目落地不多,项目推进不快。总体上看,园区大项目不多,主导产业不突出,特色产业未形成,园区经济总量小、层次低、竞争力弱。

(四)用地成本增加。去年9月,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上山,城镇上山”的政策,按照新的土地政策,需要征收坝区耕地质量补偿费,据不完全统计,我市需增加的用地成本麒麟麻黄达37万元/亩,南海子达28万元/亩,其它地区达18.7万元/亩,用地供给成本大大增加,项目推进、落地更加困难,有一部分再谈项目推进较为缓慢或停止。

四、建议和意见

(一)强化考核。根据《决定》提出的要求,我市工业园区实施“三年倍增,五年翻两番”行动计划,要对各工业园区实施考核,建议尽快促成市政府出台园区考试实施办法,逐一落实《决定》的有关政策,激发园区活力,掀起园区发展新景象,以工业园区的“三年倍增,五年翻两番”推动我市工业的跨越发展。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是园区发展的生命线,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筑巢引凤的基础上,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议市委、市政府促使各县(市)区出台招商引资相关激励机制,确保招商引资取得突破。

(四)召开园区用电工作协调会。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多,当前已经出现的电力配套设施的滞后等问题,建议由我委主持,邀请市供电局;县(市)区分管领导、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工信局分管领导;县供电公司是就园区规划修编后和近几年发展的情况,电力配套设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当前急需解决的等问题召开专题座谈会进行协调。

产业园区调研报告(二)

一、李庄乡铝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另有已签约落地园区的商丘广源运输有限公司即将开工建设,投资5.6亿元的商丘广宇石墨有限公司正在做落地前的各项准工作,投资10亿元的电解铝阴极项目正在洽淡之中。

随着市、区两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制定了专门的铝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力争把铝加工业作为我市的支柱产业等相关政策出台后,园区的发展后劲更加有力,园区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各种配套设施更加齐备,园区功能更加完善。

二、当前我国铝加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及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对作为现代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支柱性原材料的铝材更加需求旺盛,同时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对铝行业的进一步限制,使我国的铝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壮大起来,特别是在广东佛山,短短一年多时间,竞猛增了400多家铝加工企业,**年来,全世界铝材加工总。量为3000万吨,而我国铝产量为1300多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0%还多,但我国的铝加工企业多属于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加工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强,很多高精铝产品仍需进口。同时铝加工企业存在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情况,出现了局部的产能过剩,真正的高精度铝板带,高强度汽车铝轮,精密铝铸件,泡沫铝、高压电子铝箔,优质彩色涂层板、铝塑复合板管、特种铝型材、微细球型铝粉等产品严重供不应求,市场缺口仍然很大。

三、铝工业发展趋势:

以美、日、德发达国家为代表,铝加工业在20世纪已完成了优胜劣汰,兼并重组的整合过程,并成立了跨国集团,进行全球性的选择、生产和经营。其中美铝公司在全世界设有分支、囊括了高精铝加工的全部行业,年加工能力为200万吨,在铝加工技术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通过对全球铝行业纵向、横向比较,多行业、多角度的分析论证,总体上讲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电解铝需求不会增长太多,铝加工企业数量也不会有太大变化。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铝产品需求将猛增。因此未来的铝加工企业在加工工艺上,应向着更加精细化方向发展,在铝加工装备上,应向着更加智能化方向发展,在企业建设上,向着更加大而强和专而精方向上发展。

四、金融危机对铝行业的影响:

**年底,**年初,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下滑,电解铝下游行业发展后劲乏力等影响,我国铝加工企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单就我乡铝工业园区内几家企业来说就损失惨重:神火铝厂的销售严重下滑,库存压力陡增,最后不得不停止过半生产线,直到我省加大战略储备和国家率先实现企稳回升,才使神火铝厂逐步渡过难关;商丘阳光铝材有限公司生的铝板也出现了滞销现象,面对正在建设的冷轧项目,公司高层个别人士基至出现了犹豫思想;商丘东南铝业的客户需求减少80%,使其无法正常生产;河南鑫海铝业公司干脆停产来应对危机。**年底至**年上半年上述四家企业共减少销售收入近60亿元,它们经历了一次非常严重的经济寒冬。随着**年下半年我国经济率先实现企稳回升,同时全球需求开始增长,**年第四季度及今年第一季度,它们的销售收入分别比09年第三季度增长了10%和17%,目前已基本恢复到危机前的生产销售水平。

五、当前梁园区铝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1、铝工业园区还没有形成规模,产品还比较单一。

2、铝工业园区的道路、电力、排水等各种配套设施还需更加完善。

3、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企业少,个别企业存在高能耗与污染。

4、园区内中小企业多,成规模的大企业少,真正深加工、精加工的企业更少。

5、园区内企业存在各自为战,互不沟通,没有形成合力,对外缺乏竞争力。

六、对策和建议:

1、制定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使更多铝加工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入驻园区,扩大园区规模,健全产品类型。

2、进一步增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努力改进企业的生产工艺,向着高、精、尖方向发展。

3、全力以赴搞好园区建设,同时加强对园区服务人员的素质培训,力争为落地企业提供更加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4、积极引导、帮助企业努力做大做强,不断扩大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5、协调企业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严禁过度重复建设及恶性竞争。

篇5

一、xx工业园区建设现状

(一)园区管理体制

20*年4月县委、县政府对园区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将县园区管理办公室更名为县园区管理委员会,赋予园区管理委员会直接从事园区开发建设的职能职责,主要承担园区土地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明确划分县园区管委会、县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园区所在街道、镇的职责权限,建立起调动县、街道(镇)两级积极性、分工协作、职责明确、统一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管委会下设综合科、经济运行科、财务科、用地科、工程科和工程建设技术中心。目前,园区工作步入正轨,机关运转顺畅。

(二)园区招商引资和建设情况

xx工业园区坚持“用地集约、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的原则,按照打破行政区划“一园几区”的开发模式,着力构建璧城、青杠、大路三大板块,努力壮大机械制造、制鞋、建材三大产业,依靠产业优势和特色来提升园区竞争力。通过不断深化招商引资,目前已有南方天合底盘(美国天合汽车集团投资)、乐百氏饮料公司(法国达能集团投资)、金田鞋业(巴西派诺蒙集团投资)3家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奥康集团、青岛双星集团、广东伟雄集团(顾地塑胶)、xx力帆集团、xx嘉陵集团等177家企业入驻园区。目前园区建成区面积4.3平方公里,在建区面积3.8平方公里。自园区体制调整以来,管委会先后负责实施并完成了璧城永嘉大道下段、双星大道延伸段、石堡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金剑路、三环路、河西2600亩土石方、两横五纵道路、派诺蒙和青杠民安西街、缙云路路基及施工便道、力帆微车一期土石方、杨柳和中兴安置区施工便道等40余项工程建设。

20*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亿元,工业增加值27.6亿元,上交税金3.85亿元,完成企业投资15亿元,基础设施投资6.75亿元。20*年至20*年xxxx工业园区连续五年被评为xx市“十强特色工业园区”。

二、xx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园区规划滞后

一是园区部分拓展区和所有远景规划区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具备可行性和操作性,需要将该片区纳入城市总规和用地规划的修编范围;二是园区控规编制滞后,或一个片区编制完成后由于企业用地位置的变化频繁调整控规,导致不能及时开展基础设施的设计等前期工作;三是园区产业规划尚未正式出台,园区产业布局及功能分区缺乏政策性依据,招商引资缺乏明确指导。

(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够高

xx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建桥、晏家等先进园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需进一步提升建设水平以完善园区功能。如晏家工业园区围绕“大工业、大物流、大能源、大配套”的发展定位,加大对变电站、公路、铁路、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大项目入驻提供了能源和交通保障。建桥工业园区高度重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树立“环境就是资源,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大手笔规划和建设,完善的配套设施为园区发展创造了独特的投资优势,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污水处理及排洪等基础设施达到了先进水平。荣昌工业园区采用租地的办法拉通道路骨架,为入园企业创造条件。

(三)入驻项目的投入产出规模偏小

近年来随着我县招商引资的不断深化,园区已入驻了3家世界500强企业和5家全国500强、4家xx工业50强企业。但xx工业园区仍然缺乏一批100亿级的基地型、龙头型、旗舰型大项目作为支撑,经济发展后劲与我市其它先进园区相比仍显不足。如晏家工业园区引进的重钢集团投资达200亿元,全面建成投产后,重钢及其配套企业产值达500亿元。长寿化工园区引进的巴斯夫MDI一体化项目投资300亿元,建成投产后产值将达300亿元。港城园区的海尔工业园商用空调及家电项目,投资28亿元,达产后年产值200亿元。

(四)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近年来征地审批难度加大,区县之间对用地指标的争抢日益激烈,再加上受我县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约,园区建设用地严重不足,完全不能满足招商引资和建设的需要。目前xx工业园区内符合“两规”可供征用的土地不足400亩,已签约入驻的项目需用地17000余亩,在“两规”修编未落实之前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征地工作,尖锐的土地供需矛盾在较短时期内难以缓解。

(五)土地使用效益不高

一是土地投入产出强度偏低。xx工业园区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制鞋业和机械制造业,特别是制鞋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规模不大,产出效益不高,因此我县工业园区土地的投入和产出强度只有20亿元/平方公里和40亿元/平方公里,与我市先进园区相比差距较大。主城园区入园门槛较高,偏重于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入驻项目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如长寿化工园区引进了12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企业均是化工行业的全国乃至世界龙头企业,园区土地利用达到了高投入高产出。建桥工业园区规划面积仅15平方公里,园区产业定位起点较高,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新材料、医药食品、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预计到2015年产出强度达100亿元/平方公里。二是存在土地闲置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已出让的闲置土地有40余宗,面积在数千亩,还有个别企业拿到土地证后真正用于建设生产的土地不到总面积的一半。土地闲置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让真正需要土地投资发展的好项目好企业无法落地建设,也给政府财政收入带来了损失。

(六)建设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

某种程度上来说,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园区建设工程推进速度的首要问题。近年来,我县的融资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远远不能满足园区建设的资金需求,自园区体制调整以来,园区管委会实施的工程普遍存在不能按合同约定按期支付工程款的现象。此外,由于拆迁安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已取得征地批文的土地迟迟不能开展拆迁安置,推迟了企业进场建设的时间。目前,我县的融资工作主要由县金融办和国资公司统筹负责,通过整合国有资产或土地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融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没有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来筹集资金。

(七)各级各部门对园区发展的认识有待统一和提高

极个别部门还存在本位主义和部门利益至上的思想,对园区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在园区建设审批过程中思想不够解放,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现象时有发生,没有创新思考如何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三、推动xx工业园区科学发展

(一)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提高园区工作效率

一是采取更加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一方面,对园区建设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表现突出的优秀人员,建议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提拔、升迁上予以优先考虑。另一方面,园区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建议参照市内大多数园区采用“固定编制+临时聘用”的用人机制,根据园区建设的进展和工作岗位的需要公开招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财政压力,克服了“只进不出”的传统弊端,有利于形成优胜劣汰、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更能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为搞好园区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障。二是进一步探索园区管理体制。增加管委会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增强园区管委会对园区建设的统筹职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全县各职能部门和园区所在街道(镇)的资源优势和工作积极性;真正实现园区内行政审批“一站式”办公,为园区建设和发展开辟绿色通道,建议在园区设立规划、建设、国土房管、环保等重要职能部门分局,在园区内部完成各项手续的审批和办理,在前期工作环节为工程建设节省大量时间,提高园区建设推进速度。

(二)树立规划先行的观念,提升园区规划水平

一是园区规划必须跳出xx,站在“融入xx主城区、建设重要功能区”的新高度、新视角,以加快实现xx园区与xx主城的融合和对接为出发点,对园区未来发展进行全新的思考和谋划。二是高质量完成园区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实现控规全覆盖,并将园区建设规划与产业规划有机结合,为招商引资和实施建设提供规划指导。三是园区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有机结合,避免相互冲突、相互影响,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四是规划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功能,改变过去单纯布局工业的做法。要改变每个企业都分别建设职工宿舍的做法,集中成片规划建设职工公寓,同时,配套建设学校、幼儿园、超市、文体娱乐设施、社区服务中心、物流中心、治安派出所、金融网点等配套设施,提升园区的综合服务能力。五是坚持政府主导园区规划、政府指导企业建设,改变工业企业“千房一面”的单调形象,制定入园企业的外观、景观和绿化等设计的总体要求并严格把关,以提高建设档次、提升城市形象。园区规划一经审定,必须严格按规划实施建设,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避免主观随意性,真正做到规划一张纸、审批一支笔。

(三)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招商引资硬实力

一是加大道路骨架建设的力度和速度,尽早完成主干道和管网建设。要千方百计改变园区道路骨架的建设速度滞后的被动局面,学习和借鉴合川区、荣昌县在没有获得土地批文的情况下,先行租用土地建设园区道路骨架的做法,在使用的过程中同时完善用地手续,提高土地的商业价值和满足工业项目快速落地、快速建设、快速见效的需要。园区道路骨架建成后,土地以生地出让给企业,既可减轻园区建设的资金压力,减少工作中的问题和矛盾,又可大大节约土地整治成本。

二是大力推进水、电、气等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建设工作的前瞻性,加大对变电站、开闭所、水利设施等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提升园区能源系统的承载能力,满足入园大企业、大项目的能源需求。

三是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管理。从设计到施工环节,都要本着“质量第一、精打细算”的原则开展工作,首先是科学优化设计方案,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其次是严把施工质量关,努力把园区的每一个工程都建成合格的,能经得起实践考验的工程。

四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确定建设时序和工期。在道路控规和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建议路基土石方与道路路面和管网工程一并发包,由同一家施工单位负责实施,有利于工程质量管理、责任追究和施工工序的同步,同时会大大节约工程招投标的行政运行成本,缩短工作周期。由于路基填方区如填方高度较高或填方区沉降可能会破坏路面,路基土石方完成后最好待其自然沉降至少半年后才实施路面工程。实施道路建设时,建议先实施主干道建设和地下综合管网,人行道、路灯和绿化工程待入园企业基本建成后再实施,避免企业进场建设时破坏人行道、绿化工程。

(四)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短缺难题

一是通过财政资金注入、资产划转和国有资产整合等形式做大做强融资平台,提高融资担保能力;二是改变过去单一的利用政府资产或土地抵押、政府担保向商业银行贷款的方式,通过深化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合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性信贷资金投入;三是做好土地这篇文章,以地生财、以地聚财,加强新征土地的储备工作,由政府高度垄断经营性用地(包含新征的和旧城改造的),切实保证经营性用地纯市场化经营和管理;盘活存量土地,通过调整城市规划和城市用地结构,置换有开发价值的土地,以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四是经营好园区服务区,将配套的商场、农贸市场、文体娱乐设施等建设用地规划为经营性用地予以拍卖;五是拍卖园区内的道路、桥梁、公共建筑物的冠名权和户外广告的经营权;六是对新建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采用BT融资方式,向社会公开招商引资,择优选择合作对象,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政府可在该片区企业产生的税收中确定一个合理的支付比例和支付年限,或者无偿提供一定面积的商业用地作为投资回报。

(五)强化土地征用和管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一是进一步加大园区的征地力度。全县在安排征地计划时,除保证融资需征用的经营性土地外,要优先考虑工业用地的征用,尽最大努力缓解工业用地的供求矛盾。积极引导项目业主申报国家级、市级重点项目,突出项目征地,争取用地指标的倾斜。主动向国土资源部和市地房局汇报工作和沟通联系,获得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加大用地调规力度,力求修编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满足园区建设发展需要,解决制约土地征用的瓶颈问题。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集中整合农村建设用地来修建标准厂房,安置中小企业。

二是抓好土地的节约集约使用和加大对闲置工业用地的处置力度。规范土地供应政策,对入驻项目严格审查其投资规模、投产周期、经济效益、社会贡献等指标,科学合理确定供地面积,对于分期实施建设的项目改变过去一次性供地的做法,根据建设进展情况实行分期供地、分阶段办理土地证,督促企业尽快建设投产,防止圈地现象的发生。推行楼宇工业和标准厂房建设,对用地规模偏小(低于20亩)的企业采取只供房不供地的办法,引导其入驻标准厂房生产经营,既可实现厂房的统一规划建设,又可提高土地投入产出强度。政府要下决心加大对闲置工业用地的处置力度,责令其限期开发建设或收回土地使用权,树立政府加强土地市场管理的权威和决心。

(六)推进产业上档升级,构建集聚优化新格局

一是精心编制园区产业规划,科学指导招商引资和企业建设。根据xx工业园区的发展定位、区位条件和周边产业环境,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合理划分组团功能分区,提高产业集聚度。在出台园区产业规划后,要严格按规划来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指导入园企业布局,改变项目落地“遍地开花”的局面。

二是瞄准产业转移机遇,大力推进产业上档升级。瞄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国内东部沿海向西部产业转移、xx主城退二进三等机遇,发挥xx工业园区邻近大学城、西永微电子园的区位优势,以建设“三都两园一城”为载体,在壮大机械制造、制鞋等传统产业的同时,重点引进和培育装备制造、电子工业、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保节能型产业,实现园区产业的梯次分布和优化升级,增强园区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是围绕推动园区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做好引导和扶持工作。引导现有企业做大做强,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扶持具有产业带动作用、市场占有率高、对财政收入贡献大的龙头骨干企业,吸引上中下游配套企业集聚衍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成本低廉的生产环境,把工业园区打造为特色产业集聚的高地。

(七)创新招商思路和方式,提高招商引资效益

一是树立产业招商的理念,坚持龙头带动、完善产业链条、强化产业聚集的招商思路,力争多引进高创税项目、高投入产出项目、产业带动和配套能力强的项目,提高产业集聚度、壮大产业规模,增强园区发展后劲。

二是充分考虑招商成本与收益在较短时期内实现平衡。招商引资要算经济帐、算综合帐、算明白帐,要认真测算征地拆迁成本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确定一个合理的地价、投入、产出标准,用以指导招商引资工作。同时,建议对引进企业的资金实力和产出效益进行全面评估,根据企业对税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小来制定优惠政策。

三是实现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转变。严格项目准入制度,由县相关部门对其投入产出、用地规模、环境影响尤其是资金实力等方面进行审核,确定其是否达到入园条件,保证入园项目的高质量。

四是拓宽招商思路,创新招商方式。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所属企业的广泛接触和联系,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挖掘现有企业的招商优势和潜力,鼓励企业现身说法、以商招商,真正实现引进一个、吸引一批;巧借外力,加强与上级经济职能部门的联系,大力推荐xx的投资环境和政策,争取其引进项目的支持和帮助。

(八)优化协调服务,打造宽松的发展软环境

一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建议成立县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或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召开园区建设专题会议,集中研究解决园区招商引资、用地、工程建设等重大问题,加强园区工作推进力度。

篇6

【关键词】“工业西进”战略; 产业集群; 工业园区

新型工业化是一个动态的经济过程,是经济资源、产业要素通过集聚、组合、运动产生无穷生命力的“襁褓”。从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来看,通过各类工业园作为载体,大规模集聚和提升区域特色经济,从而有效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已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途径。

2008年9月,保定市委、市政府针对西部山区发展现状,进一步统筹全市产业发展布局,历史性提出了“工业西进”战略,出台了《关于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意见》,这无疑为西部山区县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工业西进”战略实施近三年来,西部山区县工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工业日益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县域考虑工业化问题往往集中在政策和产业层面上,对正在成长的或者正在出现的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有些地方甚至陷入盲目建设工业园区的误区。欠发达山区县农村工业化道路怎么选择,建设县域工业园区是否能作为山区县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的有效途径,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一、保定市“工业西进”战略实施以来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工业西进”的科学内涵 。“工业西进”战略是保定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定市西部8个山区县为地域范围,在产业选择上,依托丰富矿产资源、丰富的特种种植、畜禽及水产养殖及林果产品等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工艺、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积极吸引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推进机械加工、新型材料等现代制造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在产业布局上,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集聚度,以规模化特色产业园区为发展载体,实现工业项目的适度集中、集聚、集约,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形成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特色产业为主体、以骨干园区为框架、以特色园区为补充的西部工业经济增长极。

2.保定市山区县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保定市共有山区县8个,总面积1260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57%;总人口324万,占全市人口的28.8%。是明显的欠发达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但西部山区县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及林、畜产品深加工发展资源。在“工业西进”战略指导下,各县政府在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中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坚持“工业发展园区化,园区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聚集化”的发展理念,按照项目聚集、用地集约,产业集群原则,区分功能定位,加强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园区已成为各县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西部地区八县已经完成工业园区规划23个,入驻企业近千家,其中一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景观式工业园区已初见成效。各县分别出台多种优惠政策,灵活运用多种手段,让入园企业能以最低门槛进入,最低成本运营,最高效益回报,加快了园区规模扩大,发挥规模效益。经过近三年的发展,西部山区县工业园区已成为县域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3.保定市山区县新型工业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西部山区县重视工业园区建设,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要求,园区谋划和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有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率低,影响了企业入驻;有的园区仅仅是企业数量的简单聚集,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度差;有的园区产业定位不明晰,专业化和特色化不鲜明;有的园区远离城镇和居民区,弱化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拉动作用。

我市西部山区县的工业园区基本都是政府主导型,缺乏自主发展能力。政府利用特殊的政策手段兴建工业园区作为地区平衡发展的一种政策手段,曾经被广泛采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首先,过度依赖土地经营和优惠措施,对产业发展缺乏有效调控;其次,过度依赖土地经营和优惠措施,对产业发展缺乏有效调控;在“条块分割”的体制下,工业园区出现诸如用地浪费、产业缺乏特色、企业之间缺乏联系和分工、园区内的专业化生产业欠缺、无法形成有效的创新环境等问题。最后,工业园区发展评价指标片面,重视招商引资数量、产值、出口总额等数量指标,轻视内在竞争力、发展可持续性、创新能力等质量指标,从而进一步助长了由粗放型的开发区发展模式所导致的上述问题。目前多数工业园区处在“筑巢引凤”的阶段,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企业呈孤立状态,劳动分工微弱,交易费用高,企业间缺乏诚信;中介服务机构缺乏;人才缺乏,各类教育和培训滞后;知识流动和积累速度慢,创新文化不足;甚至管理机构缺乏远见,这些现象急需改变。

二、产业集群、工业园区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保定市西部山区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创新和提高,向高增值的价值链环节攀登。促进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的健康发展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

第一,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可以产生明显的外部规模效应,推动与工业园区和与产业集群配套的专业化市场的发育和完善,每天进出集群区的原料和产品都达到规模批量,各县政府一般都为产业集群优化使用土地资源、统一建设公用设施创造了条件,使单个企业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企业很容易从集群区获取技术和市场信息,有利于公共技术推广和普及,使产业集群表现出较明显的外部效应。随着创新的速率越来越快,集群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正是为新企业、新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有利于大批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产生较强的内部规模效应。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由于新技术的影响,作为一种复苏的产业组织模式,中小企业集群在国际上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由于集群内同类生产企业的激烈竞争,使每个企业都面临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差异化的激烈竞争,这种压力促进了企业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提高,企业从彼此竞争的关系转变为上下游配套的伙伴关系,不仅降低成本,而且促进了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改变了单个企业势单力薄、无力开发的被动局面,优胜劣汰机制促使集群区形成内部规模效应,目前在每个集群区都产生了有较强影响力的骨干企业。

第三,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促进了产业区域分工和新型产业基地的形成。由于社会化生产的推动,从一个集群内的产品联盟、技术联盟扩展到地区间的产业联盟,直至在更大范围在相关产业间促进了产业链的形成和提高。

第四,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可以集中治理污染,节约治理环境的成本。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环境和资源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条件,为此“十二五”规划将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研究表明,集群战略既是减少区域差异和消除贫穷的措施,又是应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措施。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可以有意识引导园区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废料,建立起本地工业系统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网络,对达标企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余热,也要鼓励排放企业或下游企业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各工业园区应根据各自的环保需求,列出禁止进入的产业名录,毫不含糊地将高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企业拒之门外。项目审批应严格把住环保这道重要关口,坚持环保门槛不降低,排污不达标企业不得进入。对因实施生态保护而受到经济发展损失或作出重大牺牲的区域,应不断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做到补偿到位。

三、发展创新性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载体。西部山区县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需要互动发展,一方面,工业园区建设理性化,要求建立集群的发展机制,以保证园区的永续经营和增强园区竞争力;另一方面,自下而上的产业集群需要加强物质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资金积累的集群开始园区化,满足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使山区县根植于本地社会文化的产业集群和建立在创新性产业集群基础上的工业园区得到更快的发展,并使低成本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向创新性产业集群升级,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在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中明确政府定位。我国的产业集群大部分是自发形成的,工业园区主要是政府主导的。西部山区县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政府能做什么,如何进行公共干预,一方面提高现有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把更多的相关企业和机构吸引到集群中发展。要把干预的重点放在促进产业联系方面,至于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则由企业自己去决定。从西部山区工业发展的支撑体系看,引进高科技企业和项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虽然符合发展的大方向,但在近几年条件还不具备,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发展的过程。因此,学习借鉴高阳纺织、白沟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将现有的传统优势产业尽快做大做强,应该成为当前加快工业发展的工作重点。要立足西部山区实际,引导西部各县把招商引资与扶持原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结合起来,发展壮大中小企业。集中优势力量,采取一企一策、结对帮扶、"量体裁衣"的超常举措,在行政审批、财税政策、优化政务环境上谋求创新务实,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尽快做大总量和规模,努力培植自己的优势主导产业,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上、中、下游产品的衔接和配套。在项目建设上,把“工业西进”重大项目统一捆绑包装打造,壮大规模,增强实力,力争申请国家项目,争取国家政策支持。重视信息化建设,建立传统优势产业信息库,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外推进,争取引进与本地产业高度关联的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嫁接和移植,借势做大本地产业。

2.加大对促进产业联系的三大公共要素的投入: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信息服务。城市基础设施对工业空间布局的导向显著,地方政府应该承担起区域层次骨干网络的规划建设工作,培养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在工业园区的建设中,除了强调对外招商引资,还要进一步强调对内开放,并重视本地下一代具有竞争力企业的繁殖和衍生,而不是把工业园区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引进外资上。加强对专业性教育培训活动和机构的指导,提高学习能力,把有技能劳动力的培训和教育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任务。集群政策应立足于调动地方发展的创新动力因素,创造就业机会、减少贫富差异,达到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区域范围内以产业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将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作为中小企业政策的重要载体。充分认识产业集群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各地发展产业集群和实行集群政策的经验,除了必要的战略产业之外,减少对某些产业部门的偏爱,发展具有创新性和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鼓励和限制政策以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为对象,促进集群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在专业镇或专业化产业区中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科技开发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中心、融资担保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服务组织。

3.强化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工业西进”战略实施近三年来,西部山区县都初步谋划制定了“工业西进”战略的实施规划,以及各自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园区建设规划等,并已开始着手实施。但各县之间由于缺乏错位竞争、合作共赢的意识理念和运作机制,在园区定位、项目引进、产业布局上存在的各自为政、相互分割、产业趋同、结构类似的问题。比如,除已经开工建设的唐县冀东水泥、曲阳金隅水泥之外,还有多个县也在各自谋划实施大水泥项目。如果这些项目都予以批准立项并投入建设,短时间内就将出现区域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

篇7

一、园区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化工园区或化工生产集中区26个,其中临淄5个(含齐鲁化工区)、桓台4个、张店6个、淄川3个、周村2个、博山2个、沂源1个、高青1个(规划中)、市高新区2个,化工园区或集中区座落于省级以上开发区内的有10个。

二、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布局散乱,缺乏统一规划。我市化工企业数量多,居全省首位,且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数量占全省近一半。规模小,除齐鲁公司外,20__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仅有10家,规模以上的企业529家,规模以下的企业近900家。聚集度差,全市1400家企业中仅有603家在化工园区或化工集中区内,其它约800家企业则分散在全市各村镇,安全、环保隐患大。城企交错,“工业围城”现象较为突出。

(二)化工专业园区少,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我市经省级和省级以上批准的化工或与化工相关的工业园区较少,且多数为综合工业园区,没有明确的化工专业园区规划,部分园区没有统一的污水处理设施,我市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化工集中区,但缺少统一规划,有些只是企业相对集中,环保设施薄弱或基本没有,有的离城区或居民区较近,这些企业的发展已经对周边大气及地下水造成污染。

三、对策和建议

(一)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化工产业布局。提高城市规划水平,统一规划城市建设和工业布局特别是化工产业布局,科学规划布局好工业区,避免出现新的“工业围城”、“污染围城”。

(二)高起点规划现有工业园区,提高园区配套功能。我市现有的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是我市今后化工发展的主要载体,将承担新企业、新项目建设和老企业搬迁的重任,需高度重视,超前科学规划。其它省级工业园区应在园区内单独规划设立化工专业园区,并加快建设完善水、电、汽、污水处理排污等公用配套设施。

(三)规范化工集中区,促其尽快发展为化工专业园区。对远离城区、村庄且聚集企业较多的集中区保留下来,规范发展,但需要抓紧建设污水集中处理等设施,提高配套能力,促其尽快发展成为化工专业园区;对离城区或村庄较近、企业又不多的集中区建议通过提高安全、环保标准等措施逐步关停;对已在城区的化工集中区如张店城区东部化工区,市里需尽快出台有关政策使企业迁出。

篇8

一、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的推进产业建设

(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电力)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1-10月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电力)完成36.29亿元,同比增长48.9%,全面扭转了年初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电力)负增长的不利局面,到目前同步完成了省下达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电力)目标任务并略有超额。从1-10月来看,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电力)的增长情况是前低后高,到6月扭转了年初投资完成情况负增长的不利局面,7、8月及近期实现了快速增长,预计到年底可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电力)46亿元,可确保超额完成州政府和省经委下达我委的目标任务(省下达的任务为42.97亿元,增长25%;州下达的任务为增长12.9%)。

(二)、重点项目建设整体上进展顺利。一是一批重点项目进入施工高峰期,促进了投资任务的完成;红河钢铁有限公司三期工程,总投资12亿元,其中:80万吨棒材/年工程,XX年10月1日开工,今年8月16日已全面竣工投产;1350立方米高炉及配套工程已于XX年年1月开工,截止今年9月底,完成投资1.5亿元,预期2009年9月投产。云南瑞气公司15万吨/年二甲醚项目,总投资11.3亿元,基础工程基本完成,现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到9月底累计投入资金3.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亿元。小龙潭煤矿五期扩建工程,总投资15.8亿元,各项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之中,至9月底累计完成建设投资4.3亿元。云南润鑫铝业有限公司后续项目,总投资10亿元,现已完成了场地平整工作,全面进入土建施工阶段,现因项目建成后的电网供电方式发生改变,公司提出暂缓建设,该问题正在协调解决中。红河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8000吨棕丝软垫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已完工,设备进入调试阶段,共完成工程投资3490万元,计划年底投入生产。云南维科生物产业有限公司年产五万吨生物乙醇燃料项目,现已完成投资6100万元,形成了3万吨生产能力。二是几个重点项目顺利或提前开工建设,省煤化工集团公司的95万吨煤焦化项目、锦东化工公司的30万吨氨醇项目、省冶金集团公司的高纯铝项目已于今年州庆前开工建设。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根据红河州委州政府的安排,我委高度重视产业建设和工业发展,继续对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工作力度,保持了强力推动、加快建设的工作态势。按照年初召开的全州工业经济暨产业建设工作会议的要求,全面部署了产业建设工作。

1、继续加强了对重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 实施重点产业行动计划是促进全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重点项目的建设是产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委根据全州重大项目的建设情况筛选上报了21个在建项目和10个前期项目共31个项目,经州政府批准确定为XX年年度州级产业建设重点项目。为确保今年31个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按照今年州委州政府的决定:一是继续实行重点项目建设州级领导挂钩督查指导制;二是继续对重点项目建设实行目标责任制,县市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州政府与各相关县市政府签订了产业建设重点项目责任书;三是继续对产业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

2、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电力)实行了目标责任制管理。我委在县市提出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电力)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全州的工业项目建设情况,提出了全州各县市的目标任务,报经州政府批准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电力)目标任务纳入了州政府对各县市工业经济目标责任制的考核。

3、认真贯彻落实好州政府与省属大企业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协议项目的建设。云锡公司10万吨铅项目、省冶金集团总公司10万吨铝项目、红河钢铁公司三期工程、红磷公司挖潜节能技改扩建工程等大项目正在加紧推进。

4、强化服务,进一步加大协调服务力度。项目建设涉及到许多方面和部门,为加快项目建设步伐,我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协调服务工作,按照主动服务,有效服务、限时服务的要求,急项目建设之所急,积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一是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在供电、运输等方面优先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在工作中破除按部就班的思想,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办法,全力加快产业项目建设步伐;三是将重点项目作为重点积极向省经委省财政厅争取省级新型工业化和技改贴息资金的扶持, XX年年预计可向省争取新型工业化、技改等资金1700万元,现已下达1000万元。同时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云锡10万吨铜项目、红钢深加工项目被列入了20个省级重点项目;四是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的投资体制改革精神,简化项目审批手续,加强了对项目备案工作的力度,项目备案数显著增加,推动了不同层次的项目建设。五是对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协调机制和报表制度,及时掌握项目情况,并对有关问题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解决;六认真做好州级工业项目前期、工业重点产业培育资金、技改贴息资金的申报和安排工作,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示范及带动效应,促进项目的实施,不断增强我州工业发展,XX年年共安排资金1000万元支支持工业发展。 共3页,当前第1页1

5、开展了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督查。州政府高度重视投资工作,专题开展了专项督查,我委积极配合开展了督查工作,同时针对年初全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电力)负增长的不利局面,对重点项目的建设也进行了督查指导,并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协调;同时要求县市及有关企业对投资完成情况应做到如实上报。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我们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循环经济技术为支撑,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红河州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我们按照“一主两辅”的规划布局,全面加快我州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一主就是以红河工业园区和弥勒工业园区两个省级工业园区为重点,努力打造成为省级一流的工业园区,使之成为我州产业发展的新高地;两辅就是启动建设建水、个旧、泸西等工业强县示范县的特色园区建设和绿春县、红河县、石屏县、屏边县等的园区建设。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规划先行全面启动和推进园区建设。二是坚持以产业建设与园区建设的良好互动,以项目建设推动园区建设。三是以省级工业园区和园区基础设施为重点,带动和推动全州园区建设。通过不断的努力,园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园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批重大项目入住园区,产业进一步聚集,同时泸西、建水工业园区的规划编制评审工作已经完成并进入启动实施阶段,另外,我州个旧市、绿春县、红河县等县市特色工业园区的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其它各项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抓紧谋划和推进之中。

三、以科技进步促进红河工业经济发展

随着我州工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州企业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加强,企业的科技进步动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正逐步形成和加强,一批大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效显著。我们一是认真组织实施红河州重点产业行动计划,夯实技术进步的基础,加快提升企业实力,加快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二是实施与大企业的政企合作,构建技术进步与创新平台。三是坚持以大企业和重点企业为核心不断加快技术进步促进工业发展。四是积极贯彻落实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政策。五是加强产学研联合,构建工业企业技术支撑体系 。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相关建议

(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推进产业建设的困难加重,在项目建设中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制约了项目建设,土地审批与征用、环保审批、项目备案与核准等依然是推进项目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主要是“五难两不足”:

一难:项目建设用地征用普遍较难。主要是一些项目征用的土地涉及基本农田,土地规划修编调规及报批手续用时较长。

二难:项目建设用地征用后的移交很难按时进行,项目建设用地的征用和移民搬迁仍是影响项目建设的“难中之难”。

三难:项目建设中的环保报批手续以及环境容量制约,仍是项目建设的难点。

四难:项目的备案核准难,国家产业政策越来越严格并且调整加快,新上项目和行业准入的门槛越来越高;钢铁、电解铝、水泥等的发展受到限制。

五难:部份中小项目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两不足”:一是部分工业大项目进展不理想,尚未形成大的工作量,云锡10万吨铅、10万吨铜等大项目目前未形成大的投资量。二是一些项目前期工作的滞后和不扎实,以及部份有关部门的主动服务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报批和推进。

2、工业园区建设。一是园区建设资金明显不足,资金缺口大。我州的几个园区都才起步,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招商引资竟争激烈。虽然我州具有一定的资源、区位和要素优势,但由于我州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地区,基础薄弱、产业配套差,限制了许多产业项目的发展。

3、技术进步与创新任重道远。一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长期以来,我州相当一部分企业对自主创新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大多数企业依赖资源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缺乏创新的主动性,有的企业发展思路还不适应市场的要求,没有摆脱靠政策扶持、靠优惠措施、靠建大项目发展的老路子。二是企业科技创新投入较低。由于受产业结构制约、创新意识不强、企业实力不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提高企业创新投入的难度较大,企业投入的积极性也不是太高,中小企业则因经济实力不强,资金来源渠道不畅,融资困难,加之规模小效益不理想,开展技术进步和创新更是步履艰难。技术进步与创新是我州企业发展的“软肋”,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三是企业创新人才严重不足和企业研发机构较少。到目前我州工业仅有3户企业建立了省级以上的技术中心,从我州的经济总量来看,总量明显不足,部分大中型企业设立了技术中心,但同时由于生产规模、企业经济实力、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企业尚不能建立企业自己的研发机构,大多数企业科技人才紧缺,高层次人才更是严重不足。

五、2009年工作安排建议:

(一)、坚定不移的推进产业建设。一是继续推进红河州重点产业建设行动计划和千亿元行动计划的实施。以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动重点产业中的大项目建设,积极支持引导大项目入驻工业园区,加快产业聚集的形成;推进产业的提升和产业的聚集,推进行业的整合。在推动总量做大的同时,注重质的提升,努力做优、做精、做强。二是继续实行重点项目建设州级领导挂钩督查指导制,县市主要领导责任制;三是继续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四是要力促云锡10万吨铅、开远市明威公司竹浆纸一体化项目、泸西95万吨煤焦化项目、弥勒锦东化工公司的30万吨氨醇项目等大项目加快推进步伐,尽快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形成大的投资量。 共3页,当前第2页2

(二)、进一步强化服务推动不同层次的项目建设。一是要认真贯彻省州的有关要求,及时做好州级权限范围内的工业项目的备案核准工作,组织指导开展好项目的前期工作,进一步规范做好项目的报批工作,推动我州中小项目的实施。二是积极配合做好省级审批项目的各项报批工作,促使项目早日办理完成相关手续以提早开工建设。三是要继续做好省级资金的争取工作。四是做好州级工业技改和前期费资金安排工作,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示范效应和促进作用,进一步促进投资,加快项目的建设。

(三)、促进工业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全州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一主两辅”的规划布局,全面加快我州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一是继续推进红河工业园区和弥勒工业园区两个省级园区的建设,二是要引导鼓励泸西、建水两县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快园区道路、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积极推进个旧、绿春、红河、屏边等县市的特色园区的规划编制、评审及申报工作,同时积极争取列入省级特色工业园区。

篇9

武汉市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模式一直受到政府和市场双重力量的影响,如何改革和完善目前武汉市各园区的开发建设模式,是我们现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实地调研了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典型的工业园区以及武汉市不同等级的园区,通过对沿海地区典型园区开发建设的分析,找出武汉市与其在园区开发建设中存在的差异性,借鉴经验,发现问题,为武汉市工业园区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武汉市;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1203

武汉市工业园区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当前已形成国家级、省级到都市级并存的园区体系。从产业园发展速度及趋势来看,未来园区在承担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同时,还将在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扮演核心的角色。与此同时,“工业倍增计划”和“两型社会”改革试点,深入实施“两型”示范工程,均加速了工业发展平台建设,强力推进了重大项目的建设,增强了重点区域的支撑作用。

然而,在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各类工业园区及其内部企业类型冗杂,发展动力迥异,园区的开发建设模式一直受到政府和市场双重力量的影响,影响其健康发展。在良好的社会契机面前,如何改革和完善目前武汉市各园区的开发建设模式,是我们现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1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模式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所谓开发建设模式,可以理解为在建设工业园区的过程中,关于解决园区由谁来开发、怎样开发以及多重开发主体之间权利职能等一些列问题的统称,包括园区建设资金的来源、前期园区规划、基础设施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等。

总结国内外关于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经验,依照开发主体的不同,一般可以将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分为三种:市场体制型、政府体制型、综合体制型。

1.1市场型

市场体制型是指在园区的开发建设中,市场的机制起主导作用的模式。根据企业的性质不同,又可以将这一开发模式划分为产业链型和房地产型模式。

1.1.1产业链型

产业链模式就是在特定产业领域内具有强大实力的企业,获取大量的自用土地后建造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业园区,并在自身入驻园区且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借助其在产业中的强大号召力,以出售、出租等方式吸引同类企业的集聚,最终实现整个产业链完善的开发模式。

此类模式中开发建设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在内)属于纯市场化运作企业,其本身根据早期市场运作在相关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并且有足够的资金、技术来完成对园区初期的开发建设以及对园区发展过程中的运营、管理,甚至可以联合当地政府职能机构来服务和管理园区的各项社会和经济职能,对将来入园企业给予扶持和孵化等作用,以服务者的身份协助企业的发展。

这是政府支持、企业带动的一种开发模式,它不仅符合主体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也容易带动同一产业的集聚。但是,这一模式仅适用于功能定位比较单一的小规模开发,难以适应大片区的跨行政区划的综合开发工业园。

1.1.2房地产型

房地产型开发建设模式可以理解为开发商在园区内获取产业用地或商业用地项目,进行厂房、仓库、研发等工业地产项目或办公楼等商业项目的营建,然后以租赁、转让或合资、合作经营等方式进行项目相关设施的经营和管理,获取合理的地产开发利润的一种模式。

从本质上说,这类开发模式与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没有太大区别,房地产商在参与开发建设工业园过程中可以大大解决园区开发和建设中融资、土地运作、三旧改造等前期筹备资金问题。同时,因为对开发商的产业经营能力要求非常低,而且回收资金相对较快,在楼市调控的背景下众多房地产开发商选择以这种运作模式进入产业地产领域。

1.2政府型

政府体制型是目前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最常见的园区开发模式,也是大多数现代科技园区采用的开发模式。这一类型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由园区管委会或管委会负责管理下的全资开发公司承担开发建设的主体并进行开发建设的模式。应用该模式要在税收返还、土地出让方式等方面争取相关政策,并且要求管委会或开发公司具备较强的园区开发能力。

该模式是政府根据产业运营的特点进行规划与开发,并在此基础上为园区提供政策支持、税收优惠等,所以这种模式的产业园区具备集中统一、权威性高、规划性强、形成周期短等优势。但是,这种模式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活力不够,容易导致机构膨胀、政企不分。

1.3综合型

综合体制模式是指市场型、政府型模式混合运用的开发模式,即政府提供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并成立管委会负责行政管理事务;地产商投资开发建设并提供相应的园区服务;龙头企业入驻发挥产业号召力,多方合力共同推进产业园区开发和经营。这种模式下,工业园区、开发商和入驻企业均可以作为开发主体,可以两两合作,也可以三者共同合作开发;既可以是合作开发同一地块,也可以是分别由不同主体开发不同地块。从长远意义看,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将逐渐趋向综合型建设模式,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

这一模式既能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性,也能发挥市场的灵活性,权责明确,有利于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实施综合性、大规模成片开发项目。但是,该模式对政企关系协调要求非常高,如果关系处理不当,则容易造成产业园区的发展停滞。

上述工业园区三种不同开发建设模式及其特点如表1。

2武汉市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现状

武汉市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其工业园区的发展经历了由国家宏观指令到市场与政府共同影响的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的转变;从职能单一的工业区向空间、职能复合的产业园区的转变。武汉市工业园区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从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都市工业园区到最新提出的工业倍增示范园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等,产业园区的发展在类型、功能、规模和数量上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武汉市已形成国家级、省级到都市级产业园区并存的园区体系。当前,武汉市有国家级开发区3家,省级开发区12家,都市级工业园5家,9个都市新型工业示范园区(如图1所示)。

我们选取了不同等级的三个园区进行实地调研,发现每个园区在开发建设模式上都有各自特点,有部分园区根据自己的地理区位和发展条件大胆改革,使用创新型开发建设模式,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1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东湖高新区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多年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也竞相发展的“131”产业格局,其中,光通信、激光、集成电路、光显示、半导体照明、地球空间信息等领域,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属于综合型开发建设模式。从行政体制上来看,东湖高新区成立管理委员会,武汉市人大授权其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将周边乡镇、街道作为管委会派出单位。管委会代表市政府全面负责开发区基础设施、土地开发、招商引资和社会管理等工作;本级干部实行任命制,下级实行聘任制。设立一级财政,自行组织税收编制、实施财政预算,制定特殊的区域管理规范文件;机构和人员编制精简,不与传统行政体制一一对应。

2.2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1993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规划控制面积202.7平方公里,开发区内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完整,形成了汽车、电子电器两大支柱产业和印刷包装、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优势产业,成为武汉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属于政府型开发建设模式。从组织机构上来看,开发区实行“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工委会、管委会代表武汉市委、市政府统一管理开发区各项社会经济事务,为武汉市的独立辖区,并在下属的六个园区设立管理机构,分别成立管理办公室、开发建设公司,主要职责是服务企业、协助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

2.3洪山区青菱都市工业园

青菱都市工业园是武汉市“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的重点园区,是以先进制造业和生产业为主,着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精密制造等现代制造业及现代物流为辅的综合性工业园区。

青菱都市工业园在开发建设模式上属于房地产型模式。目前园区主要有街道、管委会、洪山区城司三个相对独立且平行的管辖机构。其中,街道主要负责社会事务,主要包括园区村级土地的征地拆迁问题;管委会和区城司负责经济事务,在职务的人事任免上面两者是相互渗透、互相监督的“一套班子两个牌子”的局面;在分工上管委会主要负责招商引资、政策制定、规划引领,区城司则主要负责园区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其是园区的主要开发建设者。

综上所述,根据武汉市现有工业园、产业园及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模式,借鉴国内典型园区在开发建设模式方面的不同经验,对武汉市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模式作总结,如表2所示。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了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典型园区,如上海张江科技园、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同时也走访了武汉市不同级别的园区,以分析武汉市与沿海发达城市在园区开发建设中存在的差异性,并发现问题。

根据武汉市园区开发建设模式的现状,借鉴国内外其它园区的经验,不难看出,在武汉市不同类型的园区开发建设模式中,单一的市场型或者纯粹的政府型很难形成相对完善的开发建设体制,目前,武汉市园区的开发建设还存在如下问题。

3.1产业链模式目前应用不足

武汉目前还没有产业链模式下的开发建设模式,导致工业园区的产业聚集效应无法发挥。对于在一定产业内具有号召力的企业参与园区的开发建设,可以对相关产业获取集聚效应,最终达到完善的产业链园区。显而易见的优势也导致其缺点也相对比较明显,也就是这一模式下的园区并不能适用于大地块综合型的园区开发。

3.2房地产模式难以形成产业集聚

相较于产业链模式,房地产开发建设模式中的主导企业本身已有足够的经验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厂房、配套设施等硬件的建设,但是在后期的招商引资以及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方面缺乏经验。因此,在这种模式下,当土地开发完毕以后,房地产开发公司(即所谓的城司)如何从园区中“脱身”,把权利交给管委会是将来开发公司需要考虑的问题。

3.3政府型模式可能出现资金不足

传统的政府型模式在园区建设过程中用土地向贷款方换取启动资金,虽然可以解决园区建设过程中一部分资金问题,但是在园区建设的中后期贷款的回笼返还已经成为目前大多数政府的问题。政府对于银行的“政府债”问题不断膨胀,这样既对政府存在资金还款的压力,同时对社会也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泡沫。

4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纯粹的市场体制型虽然能够更广泛的结合市场力量,帮助政府体制下被遗忘的中小微型企业的孵化和发展,顺应市场要求发展园区,却很难满足大规模的综合型园区开发建设。而政府体制型虽然有足够的政策保障,但园区初期开发建设的资金会给政府巨大的“政府债”压力。如何把握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共同开发园区,互利共赢,是现在园区开发建设中面临的巨大问题。

4.1以政府型为主,顺应市场要求

以政府型为主,顺应市场要求也就是说,政府提供土地、税收等政策,同时成立管委会负责行政管理实务,参与建设的企业负责园区基础设施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政府不是万能的,因此应当发挥企业在园区开发建设中的优势,并作为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话事人,来缓解群众对于政府在拆迁征地、土地储备等方面的压力。同时企业雄厚的资金链可以减少政府在建设园区过程中向银行形成的“政府债”等债务连锁反应。

4.2合理划分政府-企业-园区管委会三者之间的权限

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政府、企业、管委会三者之间的权限应当有所区分。政府作为服务者,主要提供园区建设初期的政策支持,法律保障。企业作为主要的开发建设主体,负责完成园区的规划、融资、基础设施建设等,从执行者的角度对政府的指导性意见予以执行。园区管委会则以管理者的角度管理入园企业的社会服务,协同政府满足园区内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合理划分三者之间的权限,不互相干涉,互相支持,形成有机的整体开发建设体制。

4.3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

要尊重市场机制在产业园区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外资参与产业园区建设甚至是管理事务。政府要制定鼓励和引导产业园区市场化建设的政策,让园区公司根据市场为入园企业提业升级所需各类服务。

4.4分阶段、递进式开发园区

在园区开发初期,资金和开发经验不足,因此应在园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分阶段规划和开发园区,积累资源和能力进入开发的良性循环,推动园区区域经济的递进式发展,抛弃盲目求大,按照要求完成园区合理化、高标准的开发建设。所谓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其主要依照苏州高新区的开发观念,始终将先行建设基础设施和环境作为吸引企业入驻的重要措施,保障园区硬件设施的高规格开发建设。

参考文献

篇10

一、三大工业集聚区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园区产能不断扩张

今年以来,三大工业集聚区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产能不断扩张,拉动作用明显。2006年1-6月,工业园区、壶镇城市工业功能区、五东城市工业功能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2亿元,同比增长44.3%,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9.3%;实现税收4213万元,同比增长46.8%;上半年共协议入园企业8家,开工企业7家,累计当年竣工投产企业12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3.45亿元。其中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2.61亿元,同比增长94.7%,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1.99亿元,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家,占全县规模工业企业的27.57%,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34亿元,同比增长96.5%;其中壶镇城市工业功能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98亿元,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1.47亿元;其中五东城市工业功能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4亿元。

(二)园区产业集群特色彰显

根据年产值在4亿元以上、具有区域经济特色、且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产业进行划类,工业已初步形成了机床工模具、摩托车及配件、照明电器、门业、厨具、建材、缝纫机、纺织服装重点行业,且主要集群在三大工业集聚区内,园区的产业集群特色日益彰显。工业园区以五金机电、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进行定位发展,以吸引县外企业入园为主,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机床工模具、摩托车及配件(电子仪表)、建材制品、照明电器、门业、厨具等为特色的主导产业,据统计,上半年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0.21亿元,同比增长97.8%,占全部工业产值的81%,其中门业、厨具、摩托车及配件、机床工模具增幅分别达214.8%、433.8%、90.2%、40.6%,建材制品、照明电器、缝纫机、纺织服装增幅分别为13.1%、14.8%、25.3%、33%;一批县外引进的规模企业已成为园区发展主动力,目前共有县外规模企业36家,上半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9.40亿元,同比增长113.4%,占全部工业产值的74.6%,园区内县重点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36亿元,同比增长51.3%,比上年同期净增14774万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34.6%,平均每家6224万元,规模企业已在园区唱主角。壶镇城市工业功能区以缝纫及机电设备特色工业园进行定位发展,以当地企业入园为主,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缝纫机、带锯床、工刃具、纺织服装四大特色主导产业为主的工业格局。五东城市工业功能区以摩配及电光源特色工业园进行定位发展,以五云镇企业迁移入园为主,目前已初步形成五金机械、照明电器、化工、铸造、包装彩印等为特色的支柱产业格局。

(三)园区开发建设有序推进

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三大工业集聚区的开发建设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但合力扶工、致力开发园区的氛围十分浓厚,开发建设仍有序推进,进程在不断加快。工业园区原为新碧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24.97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13.4平方公里,2006年5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被确定为省级经济开发区,通过审核的土地规划面积为4.16平方公里,自2003年园区正式组建以来,目前已完成开发1.94平方公里,出让面积1.41平方公里,建成面积1.32平方公里,园区已累计投入各项建设资金2.6亿元,其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98亿元,在重点完成一区块、二区块以及延伸区块的绿化、亮化、美化、洁化工作基础上,现已着手推进第三区块的水、电、路、绿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式启动第三区块的扩区开发工作。壶镇城市工业功能区经过重新规划,整个功能区占地面积规划为8.66平方公里,通过审核的土地规划面积为1.45平方公里,自2000年8月园区第一期工程动工以来,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已开发建设1.4平方公里,建成面积0.75平方公里,目前止整个园区基础设施投入累计已达7300多万元,现正在建设聚贤路、西山路、锦锈路北段、兴工路东段、青川路、好溪路等工程,有望在年底前完成,在实行园区东扩的基础上,现正在实施园区北进建设。五东城市工业功能区总规划面积5.04平方公里,通过审核的土地规划面积1.73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建设0.66平方公里,建成面积0.4平方公里,累计出让土地824亩,自2001年3月创建以来,已累计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1400万元,在已开发核心区块的基础上,当前主要在做向东部扩区延伸工作,启动二期开发,增强园区的综合承载力。

(四)园区管理体制得以理顺

今年上半年,县着重对工业园区、五东城市工业功能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改革试点,走出了一步好棋,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园区开发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建立起了一个事权集中、高度统一的园区管理体制。工业园区现已开发范围内共有两个平等的行政主体,即工业园区管委会和新碧镇政府,存在着管理“两张皮”和权责不清的现象,根据快速、简便、可行的原则,现实行工业园区与新碧镇政府并存的管理模式,工业园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区镇合一,交叉任职”,工业园区设党工委书记,主持园区党工委全面工作,党工委副书记兼新碧镇镇长,主持新碧镇政府全面工作,实行统一人事任免权、财政权、管理权的“三统一”,实现了工业园区与新碧镇的软性糅合,突出一个领导班子,明确职责分工,减少在园区开发、建设和管理上人为的扯皮。而五东城市工业功能区原先分别由五云镇和东渡镇两个镇共同管理,产值、税收按65:35分成考核,存在着“好事争着做、难事相互推诿”的现象,今年6月份起,原来的五东城市工业功能区正式纳入东渡镇管理,相互扯皮的管理体制得以理顺,为五东城市工业功能区的今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二、三大工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三大工业集聚区开发建设起步与周边县市的园区对比本身就迟了一步,且又遇上国家信贷、国土政策紧缩和全面清理整顿工业园区的不利形势,确实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既有全县性的共性问题,也有个别园区特有的问题。

(一)发展空间的问题

目前,园区的发展已进入一个关键性阶段,空间的拓展已成为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其实质是土地要素制约的破解。省政府批准工业园区的面积为4.16平方公里(其中1.2平方公里为城镇建设用地),已完成开发1.94平方公里,园区可用土地已剩余不多,扩区问题已迫在眉睫,需在第三区块开发上加紧推进,适时启动第四区块开发。壶镇城市工业功能区的用地储备已几乎没有,剩余工业用地不足0.5平方公里,虽“园区北进”拉开了大园区建设的序幕,但存量土地不足影响了空间的拓展。五东城市工业功能区也同样面临着园区空间拓展问题,急需向东部扩区延伸,上马二期开发,解决“寿尔福”整体搬迁、耐特公司技改项目等用地问题。而国家今年实施的第二轮宏观调控,对土地指标供应更从紧、土地审批更严格、土地出让要求更加规范、查处违法违规用地力度更大等从严从紧措施,对园区的扩区拓展带来了不少影响。部分已入园企业的技改和一些较大的新项目因土地问题目前只能停滞不前,无法及时组织实施,加上农保地转用调整难、土地征用政策处理难,土地问题已成为制约三大工业集聚区发展的极大障碍。

(二)资金瓶颈的问题

园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特别是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园区自身缺乏融资能力,只能依靠政府投入和银行贷款来拉动。工业园区自2003年正式组建以来,为营造相对比较优势,吸引县外企业前来投资,园区的“熟地”出让价平均不到6万元/亩,而开发成本平均每亩需12万元左右,到目前止,园区累计投入各项建设资金约2.6亿元,其中除县土地收储中心投入的土地征用费1.7亿元以外(已收回土地出让金近1亿元),县财政实际投入的资金为4542.8万元,其余目前均为负债,在以上投入中,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只有8000多万元,园区的各项建设资金十分紧缺,即使不考虑下一步征地、扩区及现有区块公建项目的支出,仅目前急需支付的工程款、在建工程项目和三区块的启动资金就达到7000多万元,若得不到缓解,将直接影响园区的开发建设。壶镇、五东城市工业功能区的建设资金投入也严重不足,今年上半年,壶镇功能区基础设施完成投资仅320万元,而五东功能区的基础设施投入还不足100万元。由于融资渠道单一,仅靠财政投入和银行贷款以及部分土地出让来解决园区建设资金问题难以奏效。而从园区企业角度看,企业融资难问题直接影响着企业技改项目的实施与企业的正常生产,今年以来,一方面受国家宏观调控、信贷闸门把紧影响,企业的信贷规模减少,特别是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更难,重点工业技改项目资金落实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受市场价格波动冲击,原材料和能源不断上涨,企业资金需求不断加大,产品销售价格却不能同步提高,利润空间缩小,企业效益下滑,部分企业的销售压力逐步增加,大量流动资金沉淀在生产环节上。据工业园区统计,今年1-6月园区规模以上企业流动资金同比增长45.9%,产品库存比上年增加3297万元,应收帐款增加6571万元,应收款增多,存货占用资金上升,造成了部分企业资金紧张。而且受壶镇“祥和事件”等非法集资案的影响,园区企业民间筹资受阻,筹资难度加大,民间借贷引起恐慌,负面影响一时难消除。

(三)规划调整的问题

三大工业集聚区虽十分重视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规划为园区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先导作用,但存在着园区规划的总体性、前瞻性不强问题,对规划的起点不够高,对规划的重要性、严肃性认识不够到位,园区布局缺乏整体观念,点多面少,与毗邻的武义、永康、龙游等地的园区布局规划相差甚远。由于急功近利,导致园区出现边建设、边规划,形成的规划在短时期内多次修编,总规与详规、详规与实施在时间上不衔接等不合理现象。“十一五”期间,工业园区已作为县中心城市的工业功能区块来定位发展,承载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而目前的园区总体规划包括各专项规划已不能适应这一要求,在园区功能区块的划分、建设时序、产业布局、基础配套、人口集聚等各方面差距还较大,急需纳入并在新的县域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加以调整到位。

(四)配套功能的问题

三大工业集聚区在产品质量检测、信息化推进、科技创新、现代物流、职工培训、企业服务等“六大中心”的建设方面不甚理想,重视不够,没有很好地列入议事日程,造成了园区开发建设成本大,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发挥,企业在“六大中心”建设上大多各自而建,对资源的共享度低。

三、进一步加快发展三大工业集聚区的对策与建议

“工业兴则县兴、工业强则县强”。欠发达的根本原因在工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根本出路也在工业。三大工业集聚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主阵地,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加强和促进园区开发建设,推动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建设实力、活力、大气、和谐“四型”、深入实施“开放兴县、工业强化、生态立县”三大发展战略、加快撤县建市进程的有效举措。

(一)要强化园区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国家实施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对县三大工业集聚区的开发建设和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压力和困难更是重重。越是宏观环境趋紧的时候,越是拉开发展差距的时候,也越是发现机遇、把握机遇、创造机遇的时候,要想在新一轮调控中获得制发优势,全县上下必须充分认识国家宏观调控的长期性,正确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认识,冷静思考,积极应对,要有凤凰涅槃的决心,迎难而上,的实际是欠发达,落后在于工业,必须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加快园区开发建设,不能有松劲、犹豫和观望的思想,要对工业经济发展、园区开发建设充满信心,强化“工业第一经济”的理念,坚持合力兴工不动摇,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要按照县“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打造欠发达县市工业强县”和“打造五金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组成区”的目标,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持续发力,连年推动,着重打造工业园区和壶镇城市工业功能区两大平台,优化提升五东城市工业功能区等其他工业区块,不断强化园区经济在工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和支柱作用。

(二)要努力破解土地、资金要素制约

土地和资金问题是制约三大工业集聚区发展的最大瓶颈。努力破解土地、资金要素制约是重中之重的现实课题。土地是园区生存发展的基础与核心,把有限的土地开发利用好,把现有的入园企业建设好,是园区开发的重点工作,从目前情况看,要真正发挥园区的规模集聚效应,工业园区每年至少应开发1平方公里以上,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取决于两点;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否如期完成修编,二是土地指标能否如期供给,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正在修编中,土地指标尚未确定。要缓解土地制约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对现有规划土地存量情况进行摸底清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入园企业闲置土地进行挖掘,千方百计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同时,要积极做好农保地转用调整和土地征用政策处理工作,妥善清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健全被征用地农用的社会保障机制,确保土地征用、政策处理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据了解,上一轮土地利用总规的用地空间布局在符合“两规”的前提下,工业园区还有可用面积约138.8公顷,其中耕地93.6公顷,只要政策处理到位,还有一定的用地空间。在企业用地上,必须严格按照投资强度和税收密度双控制度,尽量压缩引进企业的用地规模,努力做到集约用地,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要求企业尽量多建多层厂房,建立健全入园企业退出机制,对少数投资不足,闲置土地较多的企业,要求其通过增资扩股或通过“以企引企”等方式,实现“无地招商”,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园区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来自政府的财政投入、银行融资、园区商贸用地的出让收入、园区企业的留县税收返还等四个方面,在短期内,园区建设资金只能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和银行融资两种途径来解决,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每年在财政预算中要安排好园区建设专项资金,确保资金到位,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向金融部门争取信贷信贷规模,对园区开发建设项目要加强项目包装多争取银行信贷支持和国债资金支持,以园区预留的商贸用地捆绑担保等办法,向银行融资;同时,要彻底垄断园区范围内的土地一级市场,控制城镇建设区内的农村和农民建房,培育土地市场,有计划的逐步推出商贸用地出让,在每年的土地出让收入中,切出一定比例用于园区建设,还可尝试与各被征用土地的村集体实行土地资金委托保值增值制度,由各村将土地征用费按一定利率借给园区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园区的资金问题。

(三)要优化园区布局规划

园区布局规划要从原有的纯工业开局转向以工业为主、城市建设为辅、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综合性开局进行规划,在遵循经济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水平地抓紧修编和完善三大工业集聚区的园区发展规划,要以现有园区为基础,突出地域和产业优势,根据“规划高起点、投入高强度、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能”的要求,修规划,拉框架。工业园区要抓住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的有利时机,结合330国道西移和金温铁路改线工程,抓紧做好纳入县域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调整工作,尽快提出园区规划修编和扩区规划,使之与全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加快符合“两规”的4.16平方公里面积的开发,启动开发第三区块,适时开发第四区块,争取扩区到6平方公里,逐步拉开发展框架,在规划中,还要打破地域界限,把工业园区和主城区、仙都风景区两个城市功能区摆在同一层面进行产业规划,加强三区互动和联动发展。按照“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滚动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做好壶镇、五东城市工业功能区的重新规划,加快推进两大功能区的建设和开发。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三大工业集聚区园区功能区块划分及产业空间布局,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及市场发展前景制定好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把握好园区发展方向,按照工业园区主要集聚五金机电、高新技术产业,壶镇城市功能区主要集聚缝纫机、带锯床、纺织、工刃具等产业,五东城市功能区主要集聚灯管、摩配产业的总体定位,完善项目准入机制,提高产业的集聚度和关联度,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此外,还要对事关园区建设大局的交通、电力、供水、排污等重大基础设施实行统一规划,统筹考虑。

(四)要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由于县三大园区开发建设起步较晚,前几年园区的招商引资质量的“粗放性”比较突出,引进的不少企业规模不大、资金实力不强、产业关联度低。今后园区的招商引资要逐步向选商引资转变,提高入园企业门槛,创新招商方式,大力开展定向招商、专业招商、产业招商和以商招商,突出定向招商,根据产业转移规律,在目标定位上,要继续把永康、温州、台州、金华等相邻发达地区作为三大工业集聚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努力引进一些规模大、经济效益明显的大项目;在招商方式上,要突出产业招商,努力引进一些规模大、高新技术、产业关联度强的企业,形成具有规模集聚效应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