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探索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我探索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我探索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 青少年 职业探索 职业兴趣

一、职业探索的含义

职业探索理论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它被看成是人类探索活动中的一种,其目的在于职业目标的定位。它是指个体为实现职业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心理和身体活动,既包括信息寻求,又包括对自我和环境的认识。其实,就是个体对其本身的自我特质、需要、兴趣以及一些职业内涵做澄清的过程,以便个体对未来职业发展有个明确的目标。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提出职业探索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职业目标,同时也是明确自我发展方向,它是个体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这一观点从个体适应功能和终生发展角度看待职业探索活动,提升了职业探索的内涵。

二、激发中学生职业探索意识的重要性

本文的中学生是指13~14岁到18~19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或许处于初中阶段或是处于高中阶段。这一时期,在心理学中被称作“狂风暴雨”阶段,青少年处于成人感和半成熟的心理年龄矛盾之中,形成自我同一性,它是青少年树立理想、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期。因此,在这个阶段,激发中学生职业探索意识是相当重要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1.职业世界的复杂性和竞争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职业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每一阶段,根据社会的需求都会出现一些我们从未听说过的职业。例如,皮革护理员、调香师、泊车员,等等。同时,职业内部分化和扩展的速度呈“裂变”态势,导致了社会职业种类呈现膨胀式增长。这增加了人们职业的选择性。但是,如果知道这些职业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是去竞争以前已有的发展比较成熟的职业,这无形中会增加职业竞争性。

另外,高考扩招,每年有大批毕业生涌入到求职的浪潮中,职位数量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职业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如果毕业生职业探索准备不充分,在求职中显得迷茫和不知所措,会阻碍求职的进程和效率。

2.职业教育工作做得不够

传统上,中小学教育重视智育,而轻视其它教育,职业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实际是脱离的。在义务教育阶段,几乎没有什么职业教育,学生对职业知之甚少,缺乏职业探索的意识,更谈不上探索的行为,巨大的升学压力,使学生们根本没有时间思考未来的职业。职业教育往往要等到大学后才开始,这使得职业探索的时期往往变得非常短暂,而个人的职业探索能力又未得到培养和发展。另外,如果不激发中学生的职业探索意识,他们没有职业探索行为,在高考后选择专业时就会显得比较盲目。

3.这一时期是职业心理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个体开始向往某种具体职业并对其外部特征产生兴趣。个体可能会摆脱在此之前对于职业的幻想,有一种想去了解某一特定职业的特点或要求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仅仅是一种表面的动机。如果个体在这一时期职业探索意识被激发并有探索行为,他们可能会进入理想化职业选择阶段。个体不愿再对职业的了解停留在表面阶段,而是开始思考自身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各种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但是这种认识会带有一定理想化的色彩。随着探索行为的深入,个体职业意识慢慢确立,职业理想化认识可能减退,职业选择逐步实际化和具体化,表现于实际的学习行为中。如果确定了以后的职业方向,个体可能会更多的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并努力学习使自己与职业要求匹配。可见,如果这一时期职业心理如期形成,将为个体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如何激发中学生职业探索意识

职业探索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而青少年时期无疑是职业探索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激发青少年的职业探索意识,促进他们的职业探索行为,培养和发展他们职业探索能力,对他们将来乃至一生都会有深远的影响。但是,这一点却被学校教育严重的忽视了,课业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职业探索同样也很重要,学校和社会应采取积极措施激发中学生的职业探索意识,培养他们探索能力。

1.发展自我意识,帮助学生认清自我

中学生自我意识感逐渐增强,喜欢思考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学校教育应抓住这一大好时期,激发学生探索自己和环境,尤其是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需要和价值观等方面。只有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从自身角度出发去探索外在世界。

2.定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

职业意识教育就是向学生传播与职业相关的知识,传递职业发展的动态,使学生加深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职业理想。

3.开展“职业日”,培养职业兴趣

“职业日”是由美国的一些学校率先采用的。在美国,一些学校经常会安排某天为“职业日”。到了那天,校方会请各行各业的人到学校来为学生们介绍各自的工作,职业特点和有趣的职业经历。“职业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兴趣只是对某一职业有个感性的认识,它可以激发学生职业探索意识,如果条件允许,学生可以实施探索行为,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某一职业。随着探索的深入,他们或许会更加喜欢这份职业,但也可能放弃原先的职业兴趣,而喜欢了另一个职业。学生对职业由原来感性认识逐步走向理性思考,这一转变的关键学生是否有意识去进行职业探索。

4.充分利用假期,参加职业探索夏令营

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这是事实,但我们必须明白一点,我们天天这么辛苦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父母学习,还是为今后从事自己喜欢又擅长的工作在做准备?有多少人想过这个问题,又有多少人为自己要从事的职业做哪怕一点点的探索。学生们都有自己的理想或是梦想,但是,不管是理想,还是梦想,都只是在想,它到底行不行,是否适合自己,并不是靠学生自己想出来的,而是通过他们自己的职业探索。通过参加职业探索夏令营,也许学生们不能收获很多探索技巧和方法,但是只要能激发他们职业探索意识就已经可以了。

四、小结

在中学阶段,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这时是进行职业探索的大好时期。通过激发学生们职业探索意识,引导他们探索自己的职业世界,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探索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然后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颖华,张常洁.国外青少年职业生涯教育经验及启示[J].消费导刊,2009,(21).

篇2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30多万人,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将超过700万。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政府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引起各界的广泛思考。如今,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国家大力推进大学生的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对此给予了较多政策支持,在这种全新的的形势下,高校应该加大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工作,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愿望,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引导学生优质就业。这也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有力措施,也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及现实意义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现状,行业发展趋势,以准确定位自我。

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大学生充分地探索自我,逐渐确定职业偏好,就是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然后为自己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有效引导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探索,明确自己的优势以及不足,形成对自我客观的评价;同时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才市场的现状,了解人才需求的比例以及自己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科学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明确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 促进大学生自我完善,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能力的不足以及人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从而促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培养,巩固知识基础的不足,锻炼职业技能和处事能力。通过参加相关培训和社会实践,有意识地提升职业素质,锻炼工作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为将来实现职业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当今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理念的缺失

首先从高校角度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以就业指导机构为主,工作重心基本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以就业政策的宣讲为主要形式的思想动员;其二是以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手续办理为主的事务性工作。

第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系统建设不完善

由于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许多高校开始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逐渐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力度。但是处在探索期的职业规划教育系统建设不完全。其一,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没有采取全程化教育的形式,几乎未能贯穿大学教育始终;其二,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执行主体多为就业指导中心、校团委以及年级辅导员。其三,课程设置不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

第三,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全员化与个性化分离崩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必须面向所有大学生的课程,必须普及到每个年级的每个个体。同时,它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他根据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素质技能的不同而有所差距,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重视“因材施教”。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1、积极推广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

校方与大学生都必须明白当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校方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平台,必须致力于推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方式辅导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2、逐步完善大学生阶段性职业指导教育系统

大一是适应期,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学习的时候往往对新的环境和未来的发展感到无所适从。在这个阶段学生应该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和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同时也要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当前的就业形势。在这个阶段,指导老师可以通过观察、交流等方式逐步了解学生的性格、能力等个人特征,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展望。

大二是定位期。在大学二年级阶段,学生主要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应在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的实践与探索)。在这个阶段指导老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思考、决定未来是选择升学或者就业.

大三是实践期。在这个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应该放在获得职业技能认证以及社会实践上。在逐步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的同时,指导老师应协同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确立具体的目标。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针对性的复习考试,获取相关证书以增加成功就业的资本。

大四是就业期。经过三年的积淀,大学生已经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为了使实习与就业成功接轨,校方可以适当调整毕业答辩的时间,将答辩安排在毕业实习之前。这样,大学生面临的事直接进入社会,开始应聘、面试。

3、组建专业化教师团队

高校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第一力量就是老师,组建一支专业化的教师团队是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整体水平的关键。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人员来看,大多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各教学单位的辅导员等组成。在工作中教学人员两级分化严重:有的从事学生思想工作,有实践经验但缺乏专业知识及对形势的了解;有的专业素质高但是缺乏与学生的密切交流,这样的师资状况显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大学生的需求(从操作层面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改进)。

参考文献:

[1]梁宏瑜.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论文集

篇3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课堂中首先是由教师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开始的,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参与的动机和自主探究的欲望。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显然,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三、合作交流,完善认知。

在教学中,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以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能够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自我反思,深化认知。

篇4

初中数学 创新 学习方法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感情,关系到学生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所以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 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曾经有一个调查,对500名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行为注意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为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我最近争对120名七年级学生在这方面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在回答①“有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A有(占 28%) B没有 (占 63%) C 不明白什么意思(占 20%) ②在回答“觉得订一个学习计划重要吗?” A重要(占 90%) B不重要 (占 3%) C 不知道(占 8%) 由此可见,学生也知道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就是没有这样概念,这一点必须由老师提出一定的合乎学生实际情况的要求。

在回答“ 如果一个人在书房里学习,你能集中精神不开小差吗?” A能(占21%) B不能 (占 22%) C 有时能有时不能(占 56%) 说明七年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根本不够,这时候应该由父母帮助孩子做好自我监控。

另外老师也应该做好有关的引导工作,例如预习前应该明确目标,可以提出一两个争论的问题,不然学生在预习中根本不知道要学什么东西。比如:在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1.3展开与折叠 ”, 完全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本做好需要的折纸与正方体平面展开图 。“§1.5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可以事先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找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到课堂上再全班交流,这样既能让学生有一定的预习目标,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更深入地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现了数学的重要性。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而不是单纯集中力量猛抓他的学习。

在回答“你觉得开展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后,你的学习兴趣” A增加了(占74%) B 减少了 (占 1%) C 不增加也不减少(占 25%) 在回答“你感觉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对你和同学或老师相处方面有帮助吗?” A有很大帮助(占 80%) B有一点点帮助(占 18%) C 跟原来一样(占 2%)

由此可见,学生非常希望、欢迎合作学习,并且要求经常开展课内外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合作学习可以改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美国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和福茨断言:“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因此数学课要重视开展、努力开展、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

三、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生(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篇5

论文摘要: 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在影响因素之一。一些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成绩呈显著正相关。本文意在通过讨论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探索教师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途径。

引言

近几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全国各地蓬勃地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外,还要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并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学习过程,英语自主学习的展开既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也需要内在条件的支持[1]。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中介因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自我效能感通过对学生努力程度、意志控制、归因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发展过程。许多研究者对自我效能感的功能作了诸多表述,对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研究提示了英语教师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1.理论依据

1.1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ncy)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1977年于《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提出。班杜拉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即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是个体在组织、执行行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和信念、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2]。学习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学习领域内的表现,是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2]。

1.2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1.2.1 自我效能感对于学习行为选择的影响。

研究表明,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他们确定的学习目标往往很高,更有挑战性。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往往信心不足,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容易完成的任务作为学习目标。

1.2.2 自我效能感对于学生学习努力程度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面对困难,他们更有恒心,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用事实说明自己的学习能力。他们认为,自己的成功来自于努力和能力。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在困难面前,主动性和努力程度受到抑制,更容易选择放弃。面对失败,他们倾向于做出能力的归因。

1.2.3 自我效能感对于学生思维和情感反应模式的影响。

在面临可能的学习逆境时,学习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程度等情感反应。这些反应又通过改变思维过程的性质而影响个体的活动及其功能发挥。学习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更为强烈地体验到应激状态和焦虑唤起,进而在课堂上以各种保护性行为或防御行为被动地应付教师教学。

1.3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

Butkowsky&Willows(1980)的研究表明:优生、中等生比差生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在学习中有更高的坚持性。其中优生又高于中等生[3]。一些实证研究也表明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呈显著正相关。

2.关于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讨论

2.1 运用赏识教育法。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4]因此,教师的言语表扬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这不排除有建设性的批评,这会让学生感到自己还能做得更好。教师要关心和信任学生,焕发学生的激情,像一把火炬点燃每个学生的火焰。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得到鼓舞,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教学中,要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多给予学生鼓励、关爱和信任,“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在远古时候塞浦洛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对自己塑造的美女形象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美女居然活了。这个故事暗示我们人的情感和观念会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后来,“皮格马利翁效应”被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4]。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扮演“皮格马利翁”角色,对学生要充满期待和关心,时时处处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相信他们的潜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她们的希望。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的精神热情帮助,要肯定学生好的一面,委婉指出不足,勉励进步。要通过眼神、笑貌、语调、滋润学生的心田。不能冷眼看待,更不能认为他们笨,学不会,教不好,缺乏信心,消极对待。教师的鼓励、信任和关爱让这些学生感到在老师的眼里,自己是大有希望的;以减轻学生压力,消除焦虑感,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获得好的学习成绩。

2.2 注重归因反馈,提高学习中的自信心。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原因做出的解释或推论[1]。对自我效能感最强烈影响的是对成功做能力的归因[3]。成功的体验可以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失败的体验则可能降低自我效能感[2]。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归因概念,注重培养正确归因能力。平时要经常提醒和暗示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分析学习的得与失,以及与他人的差距和与学习目标的距离。有意识地监督自己的学习成绩,进行有针对性的调节,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能力的自信心。

教师在学期、学年考核后,要组织学生对考试成绩做分析与研究,认真进行归因,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对于成绩优异者,可以淡化其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强调其个人努力等方面内部的、可控制的因素,以进一步强化其自我效能感;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要淡化内部的可控制因素,强调外部的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以保持其自我效能感,争取下一次的成功[2]。对于那些学习不够努力的学生,也可归因一些不可控因素,如努力不够、平时的预习和复习不认真、考核前复习不充分,等等,让学生意识到只要改变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就有希望获得成功。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把学习成功归因于能力、策略运用、学习环境等,而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以及其他可以弥补或纠正的因素。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

2.3 设置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学习活动的标尺。有了教学目标,整个学习活动就有了依据[5]。学习目标的设置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目标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不能过高。因为学生之间不仅存在语言天资和语言基础上存在差异,而且个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风格及情感特征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尊重个性的差异,帮助学生设置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如果设置目标过高,难度太大,由于很难实现,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会降低学习自我效能感。如果学习目标设置太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没有挑战性,也证明不了自己的学习能力,这样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通过学习目标的设置,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成功的机会,尤其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设置切合实际的通过努力有能力完成的学习目标。设置学习目标要有所侧重,不能面面俱到。如:在听力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认知目标主要是知识性的目标,是重点。如对听力学习中的语音、语调、单词、词组、句子、短语等,根据目标重点的有所不同,对于各目标知识的学习,不可能面面俱到。

2.4 替代性经验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从其他同学身上通过观察,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会受到感染,对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很大。看到自己学习能力接近的同学获得成功,会增强实现同样学习目标的信心。当学生看到与自己学习能力相近的同学在学习中失败,特别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会对自己取得成功产生怀疑,降低学习自我效能感。替代性经验对学习能力缺乏判断的学生影响极大。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在学习中如何取得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对那些比较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功者的经验,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这样,对学生会产生极好的影响。教师要通过总结和传授替代性经验,在学生之间互相产生影响,使其得到鼓舞,受到启发,激励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

2.5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2]。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有很大影响,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尊互爱,互相间应情感和谐,心情舒畅,充分信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和紧张感,使学习情感化。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生动活泼、气氛活跃的良好氛围,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

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利用现时条件,努力为学生学习营造好的氛围。如:在听力自主学习中,教师可以选择各种丰富多彩的听力材料,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在听力的间隙尽量插入一些轻松、美妙、动听的音乐或英文电影等。设置适应学习内容的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料,对营造好的学习氛围也很重要。让学生自由地探索,自主地学习会提高学习兴趣、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3.结语。

本文对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和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讨论,只是做了些肤浅的探索,很不深刻。关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的文献,已有很多,但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尚少。本文认为,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关于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实证研究尚少,相关实证研究有待于被进一步实施。

参考文献

[1]赵宇,周亚萍.论影响英语自主学习的内在因素[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学报,2005,22(4):54-58.

[2]洪灵敏.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7,(4):19-20.

[3]陈寒,周国韬.自我效能感和归因的自我调节之理论背景及研究现状[J].教育科学,1999,2:38-40.

篇6

很高兴写这篇心得体会,因为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通过了考试,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即将开始我人生中的新征程。虽然有过两年的工作经验,但这对于伟大的教育事业来说,却是极其渺小的,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让我们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工作,期待已久的培训终于到来,开班仪式上教育局的各位领导对我们表示祝贺,同时又对我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几天的培训下来,感触颇深,收获颇多,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也让自己对以后的教师之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远的计划。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会投入自己饱满的热情,在教育事业上展现自己,同时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训中几位校长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讲座,讲座的内容很丰富,包括新教师怎样做一个有情怀的班主任、班主任的理论与实践、构建高效课堂、做有创意的教师、做一名有理想的名师、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介绍了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这几方面的学习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了教师这个行业的重要性,它不仅担任教书的重任同时育人是教师终身的奋斗事业,教师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真正的为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

通过培训,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我从中得到了很多的体会和启发。首先,九中的刘世凯校长给我们讲的做一个有情怀的班主任给我的印象最深,刘校长一见如故,当年上初中的时候是我隔壁班的班主任,那时候刘老师刚到实验,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得到了我们多少同学的仰慕,他经常带学生参加比赛获奖,另我们十分的羡慕,没想到时隔多年会在这里见到刘老师,可这次完全不一样,刘老师已经是一名出类拔萃的年轻校长,刘老师跟我们介绍了他的经历,同时阐述了班主任的重要性。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师工作的协调者。班主任是学校中最重要的角色,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刘老师的这句话: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级,一群好班主任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批好班主任就是一方好教育。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会争做班主任,做好一个班主任,做一名合格优秀的班主任。

其次老师跟我们讲了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有效课堂以及怎样做一名智慧的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轻师生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通过这篇讲座我了解了课堂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要怀着谦逊的态度认真学习,向书本学,向老教师学,向经验学,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多走入老教师的课堂,多学习,多反思,同时我还会邀请老教师走进我的课堂,对于老教师提出的不足,我会认真思考,及时改正,争取让自己尽快的成长,尽快的适应工作的要求。

再次,南关小学野校长为我们阐述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野校长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从宏观的角度让我们更深层次的认识自己的身份,身为教师所需的知识、技能、理念,自身专业成长和规划。使我认识到教师责任重大,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素养等的重要性,但也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校长提出的六点“信念、自主、学习、反思、挑战”值得我们新教师细细的揣摩,并能够真正的在我们的工作当中得以实现。

对教师来说,成长最重要的是以终身学习为途径的自我培训,我的自我培训之路还很长,我的专业成长道路也还很长,我要像朝圣那样虔诚而持久地搞好自我修行,争取做个无愧于“老师”这个神圣称谓的好老师,做个不断进步,永不停步的阳光教师,用自己扎扎实实的教学探索和实践践行好素质教育!

对我自身来说,我会初步做一些规划,首先我的目标是半年适应,一年胜任,两年探索自己的教学风格。新教师上岗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十分欠缺,需要多听、多看、多请教,更要多讲,才能一点点的锻炼自己,让自己尽快的融入到教学工作中,适应教学。在自己度过“适应阶段”后,就需要尽快“胜任”,这就要不断的去充实自己,这个期间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学习,去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能够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力争早日胜任教学工作。

一个教师成功的标志就是有一套自己的教学风格,所以我定的第二年的目标,便是探索自己的教学风格,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够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优秀的教学成绩,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这个目标是十分艰巨的,但我会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去努力,并付诸实际的行动!

前面只是自己的一个短暂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以后漫长的教师之路,我还有一个更远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让学生愿意与你交心的老师。他不管在学习或生活上有困难,都愿意和你说让你去帮助他;他有高兴地事情也喜欢与你分享,我希望自己在孩子们心里撒下的不仅是知识的种子,还有阳光,有对生活的热爱。也许这个理想很难实现,但我会一直为之努力,一生都去追寻,同时给自己定一个更高的梦想是能够成为一名名师,就像这次给我们培训的各位校长一样,能够坐在那个位置分享自己的教学、工作经验。

篇7

个体还可能出于许多原因寻求自我矛盾信息,有时可能是被迫的。比如,环境与自己的社会身份的突然变化,使得原有的自我概念丧失了解释力,无法用以理解自己。比如,面对意外事故造成的身体残疾,个体往往需要调整自己的自我概念(Beam, Hatdy, &Bu(han, 2004),探索可能与先前自我认识不一致的自我的侧面(如,自己有软弱的一面)。此时继续顽固坚持过去的自我认识,可能带来的是不断的挫败,降低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换言之,当个体的实际情况与自我认识的差异已经十分巨大后(“自欺欺人”己经难以为继),人们可能会被迫寻求自我矛盾信息,进行自我改变。此时,如果个体先前的自我一致性过强,则可能即便实际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个体仍然试图自我防御,进而降低人们寻求自我矛盾性的意愿。   

 个体矛盾寻求的动机与行为也可能受到一些个体差异因素的调节.自我领域的重要性(impottan(e ot (enttality of Self-domain)是一个重要的调节变量,人们一般更加关注自己重视的自我领域,对于自己自我中相对次要的领域则关注较少(Linville, 1985; M((onnell, 2010).因此,可以推测个体同样更多地会在自己比较重视的自我领域寻求自我矛盾,而其他的领域相对较少受到自我矛盾性的影响。个体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也可能存在影响。目前自我矛盾性与矛盾寻求的关系中并没有明确地考察自我领域的效价问题,然而个体的自我总体积极或消极可能影响人们对于反馈的态度(Gteen et al., 2009; Shtauget, 1975)。在以往研究中,高自尊的个体大多愿意接纳积极的反馈,但是对于低自尊个体是否愿意主动寻求积极的反馈,自我验证理论和自我强化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分歧((Gtegg, 2009; Sed}ideS & Gtegg, 2008; Swann Jt, Wenzlaff, et al.,1992)。由于矛盾寻求本质上是寻求自我相关的信息与反馈,因此对于个体的矛盾寻求,个体自我认识的效价也可能产生影响。其具体的作用模式有待于未来实证研究的探索。    

自我矛盾性的产生部分源于个体的内省,因此个体的自我觉知(Self-awateneSS )程度也可能存在影响。高度自我觉知,倾向于内省的个体更易于发现自身存在的矛盾性。与之相关连的是个体对矛盾的态度,即个体辩证自我的程度。对于那些不能容忍矛盾存在的个体,可能压抑自我潜在的矛盾的动机更强,以至于更不容易意识到自我的矛盾性。高度辩证自我的个体则可能相对更容易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矛盾。   

 除了个体的特征之外,自我领域的特征也可能存在影响。比如,在可变性  ( modifiability)不同的自我领域中,人们面对反馈的态度也可能存在差异(Dunning, 1995)。如果特质是不可改变的而且很重要,人们会更乐于在自己水平高(曾取得成功)时接受反馈,而相对而言,如果特质可变,无论自己水平高低,人们均乐于接受反馈。可变性的调节作用不仅体现在行为反应上,还体现在情感反应和认知反应上(Dauenheimet, Stahlbetg, Spteemann,&SedikideS, 2002)。在个体自我矛盾性的作用中,人们也可能受到自我领域可变性的调节作用,即在自我领域相对不可变的情况下,人们寻求矛盾的意愿可能相对较低。(本文由论文平台网提供,如有更多需要,可登陆官网咨询客服。)

篇8

关键词:学习、借鉴、探索、反思、创新

一、学习

学习是前进的基础,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尤其如此。要“真学”、“勤学”、“善学”。

1、学习什么内容?结合教育的需要以及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学习教育基础理论(包括信息技术学习理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理论、信息技术教育传播理论)、技术技能(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电子技术传感技术)、和艺术知识(语言文字艺术、数字视听觉艺术、审美艺术)。

2、如何去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而且,我们不能“死读书”,也不能“读死书”,要把学习内容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进一步提升教育的理念。

在过去形势下,信息技术教师一生平庸并不奇怪。新课程的实施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有所作为提供了条件。只要善于学习就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或教学专家甚至出色的教育家。

二、借鉴

关于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途径,英国课程理论家斯腾豪斯认为有两条途径,即“系统自觉地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和在教室里检验已有的理论”。其中第一条说的就是借鉴。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这个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要多借鉴其他学科的经验,这是取得成功的策略与捷径。借鉴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它起着积累经验的作用,不借鉴前人或成功者的先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绝对不行的。但在借鉴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发挥聪明才智,要兼容并蕾、取长补短,避免生搬搬套。

如何去借鉴呢?最好的方式是听课。不同的教师,授课方式、处理教材、启迪学生思维的方法各不相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信息技术教师抱着学习的态度,肯定能在听课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而且,听课能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革新。教育是一门科学,它要求执教者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法并用之于教学。听课中,抱着谦虚的态度,拿他人的有效之“异”以及有益之“新”,去推自己教学之“陈”,教学“活水”自会源源而流。“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家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借鉴,确实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

三、探索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单纯的去借鉴是不够的,还要有探索精神。要冲破以教材、课堂、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技能、情感的积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1、超越课堂。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把信息技术延伸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还要触及学生的心灵。由此,在超越课堂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要自身转变观念,还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不但要把信息技术看作促进学习、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要作为拓宽生存空间、改善生存条件的需要。

2、超越教材。以往的教学,大多数教师只守着一本教材去教一些软件。然而,在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更重要的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也即“授之以渔而不仅授之以鱼”。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作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准确地自选教材,适当的拓展教材。

3、超越教师。信息技术学科具有时代性、变化性、多样性的特点,信息技术教师不是全部知识、技能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超越自己。这实际上也是教师的自我超越,是教师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境界。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绝不是不可超越之。

探索要在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课堂上下工夫,这个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认识极限,从而实现自我的过程。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的探索可以实现自身不断的超越。勇于探索,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四、反思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如此,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开展教学的综合能力,尤其要具有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在教学中反思、完善教学行为的能力。

教学反思一直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考尔德希德曾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由此可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教学前的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提炼和实践;教学中的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确实,反思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

五、创新

在新课程环境下,要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加快自身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创新。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那些方面创新呢?

1、在教育观念上创新。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从“消极被动”型向“积极创新”型发展,从“惟书惟上”型向“探索反思”型发展,从“灌输教学”型向“对话教学”型发展,从“单纯教学”型向“教研结合”型发展。

2、在教学方式上创新。传统教学方式完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在新课程中,信息技术教师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教”为“学”服务,变教育教学的权威者、传授者、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帮促者、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激励者。

篇9

【关键词】幼儿 自我服务能力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01-02

现今的幼儿多数为独生子女,两代甚至几代独宠一个。平日的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都被护幼心切的好心家长给包办了。很多家长觉得只要给予幼儿富足的物质条件就等于给了幼儿一切。这使一些本应该让幼儿得到锻炼的机会,在无形中全部让家长剥夺了,使幼儿失去了发展自身的机会。这样的家庭环境往往造成幼儿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不爱劳动等不良的后果,导致幼儿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对幼儿的发展有直接的负面影响。

一、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里“把最美好的东西给孩了”已成为每个家长的普遍心理,不少家长认为“最美好的东西即是最好的食品、衣服、生活环境”等,往往忽视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从小有意识地让幼儿白我服务,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及公益劳动,培养孩了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对孩子的身心及个性以至优良品质的发展有良好的作用。国外研究资料证实,从小具有家务劳动习惯的孩了到少年期社会行为犯罪率很低,和无家庭劳动经历的孩了差异较大。又如全国人人皆知的刘亦婷被选入哈佛之事,她的录取通知书上这样写着:“……经过仔细慎重的选择,您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使您被我们录取……论分数刘亦婷仅在班上排第十,然而她的素质出众,据报道她在3岁时父母就教她洗碗、扫地、倒垃圾,7岁学会了做饭,这些家务活培养了她的责任感和独立能力,并为她今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3-6岁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策略

(一)在游戏中,激发幼儿自我服务的兴趣

单纯的讲解或示范,幼儿学起来感到枯燥无味,这并不符合幼儿的特点,因而需要教师设计出各种形式新颖的游戏活动。如:我在教幼儿扣扣子时,用废布自制了许多的果树,用扣子当果子,我说“:果树上长满了果子,请宝宝帮忙把果子扣上去。”又如“我们把果树上的果子都摘下来。”孩子们就把扣子解开来,这样反复练习解扣子和扣扣子的本领。游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幼儿在游戏中有积极愉快的情感,运用游戏的方法教会幼儿洗手、洗脸、穿脱衣服等。消除了紧张情绪而会主动参与练习,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得到了发展,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把“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自我服务的意识开始萌发。

(二)在多种活动中,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

《规程》中指出:幼儿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自我服务的能力可以在多种活动中培养,除了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还要善于掌握学习的时机。如:进餐前后,午睡前后,户外活动等。例如:幼儿园点心吃蛋,刚开始我们总是把蛋壳剥去后给幼儿吃,又省心、又省事,但这样是剥夺了幼儿学习、动手的机会。我改变了过去做法,让幼儿自己动手来剥。把煮熟的蛋分给孩子们,让孩子们看、摸、闻,然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剥去蛋壳、品尝蛋。这样,幼儿既认识、了解了蛋的外形特征,又在剥蛋的过程中掌握了劳动技能。当孩子们把蛋壳剥完后的高兴劲,使我感到让幼儿自己来劳动的重要性。

(三)注重个体差异,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

幼儿由于遗传因素不同,生长环境不同,所以差异存在是必然的。因此,我们不可要求幼儿达到同一水平。有的幼儿由于父母过分宠爱,自我服务能力较差,往往别人轻而易举做完的事,他却感到很吃力。对于这样的幼儿,我们不应把他们视为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要给予幼儿适时适当的帮助,使幼儿树立信心,直至把事情做好。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活动中进行个别指导。如:请小手机能发育不太好的幼儿帮助小娃娃穿衣服,请大肌肉发育不理想的幼儿整理玩具,摆放积木等。对那些动作快、接受能力强的幼儿,要鼓励他们关心、帮助别人或请他们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事情。

(四)在反复的练习中,养成幼儿自我服务的习惯

小班幼儿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在园中自己穿脱衣服,回家后,却是另外一个人,什么事都是家长包办。有的幼儿要自己做,可家长怕孩子这个做不好,那个做不好,非要亲自来做。幼儿自我服务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需要通过教师及家长配合,经常地、细致地教育,以及幼儿自觉地参与练习,才能逐步形成和巩固。

三、结论

总之,对小班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它扭转了幼儿过分依赖的性格,促进了幼儿身心全面的发展,为幼儿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但是,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结合家园同心,培养较强的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雪鸿. 寄宿幼儿生活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 现代教育科学,2013,02:51-53.

篇10

关键词: 主动思维 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

教学活动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培养其主动思维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1]主动思维训练法,它提倡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承认学生潜伏着极大的由已知转化为未知的原动力,千方百计鼓励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主动探索能力,从而养成大胆探索习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的人,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思维习惯不是天生的,是培养出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就是通过各种途径,采用不同方式,善于启发、点拨、引导学生思维。具体操作如下:

一、强化学生“充实自我”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营造主动思维的氛围。

惰性是影响人发展的一大障碍。当前由于家庭“包办”现象严重,学生的惰性表现明显,主动进取、“自我充实”的意识淡化。中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不定型的时期,可塑性强,对接触到的东西印象较深,对认识的形成影响也很大。针对这种现象,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充实”的意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物理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知识的重要性、体验技能和能力的重要性、体验良好方法的重要性、体验不断探索终生学习的必要性。比如:讲到“帕斯卡”原理时,可以结合液压千斤顶等实际应用来让学生了解将力变大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方法,学生无形当中就会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在上电学知识的时候,可以结合稀缺工种“电工”的报酬介绍,让学生体验技能和能力的重要性。在“空气的‘力量’”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观看“神舟七号”飞船的宇航员翟志刚出舱作业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飞船控制中心需要对舱做什么处理?宇航员穿的宇航服有什么作用?在学生讨论出结果后,老师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看来我们的学习还是很有用的啊,都能与高科技接轨了。在一次次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习的重要性,潜移默化,使学生渐渐消除惰性,开始主动接受知识,对物理学习有了兴趣。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心理学指出:思维从问题开始,又深入于问题之中,它始终和一定的问题、任务联系着。人有了问题和任务,就要求去思维、去解决。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乐于思维。初中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空间的知觉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较低,在学习兴趣上的稳定性较差,他们好动、好奇、善于模仿,但可塑性较强等特点,可以通过实验、竞赛、游戏,玩出“问题”来。比如:在讲解“大气压强”时,可以先做几个“魔术表演”:矿泉水瓶底先加入少许凉水,并倒入一些开水,矿泉水瓶安然无恙,将开水倒出,拧紧瓶盖,接着往矿泉水瓶上浇冷水,矿泉水瓶就开始变形了(实验过程中始终要求学生观察矿泉水瓶的变化)。学生立即说:浇的开水烫变形了。让学生上来摸一下,是冷水,这时学生马上开始思考:“是谁将矿泉水瓶压变形的?”老师只要稍微引导一下:“矿泉水瓶旁边有什么?”学生就会发现问题的答案。有的学生又有了新的疑惑:“空气为什么会有力?平时怎么都没有发现?”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因此,教学过程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主动思维的需要。

人的心理有这样的特性:如果他的行动不足以应付外界事物,就产生一种需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水平或是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物理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学科,学生对生活中的很多物理现象有着自己的想法,其中有很多想法是错误的,这就是学生的“前概念”。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的“前概念”随时“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的心理需要,这样,他们就自然会乐于思维。在初中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在该节课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动画演示:给粉笔擦施加一个向右的力,粉笔擦向右运动,撤去力后粉笔擦停止;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地上滚,最后也停了下来。接着老师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回答:“是的。”让学生列举出相同的事例。老师介绍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后,再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并问学生:“伽利略这个实验有没有道理呢?”学生觉得也有道理,这时就产生了“矛盾”。“两个完全矛盾的观点可能都合理吗?是哪个观点出现问题了?”学生开始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老师适时引导:“球在向前滚时真的不受力吗?”学生发现了自己观点的错误之处:没有考虑到摩擦力的存在。由此设计出实验来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就水到渠成了,并且化解了该节课的难点。

四、实验学习,培养主动思维的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物理学科,很多规律、观点都是来自于实验数据的归纳和总结,物理学家想要证实自己的观点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实验说明。因此,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也就培养了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让学生独立完成其中的一、两个环节的探究活动,并引导学生掌握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这样学生遇到问题后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考问题的方向,达到会自学、自评和自控。

五、课堂分组自由讨论,提供学生主动思维的时间与空间。

课堂分组自由谈论是学生和学生之间或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方法,提供了学生主动思维的时间与空间。在分组讨论时,三、四个学生为一组比较适合。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首先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在小组内选一名有威信的同学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发言人顺序的安排和对谈论过程进行监督,以确保小组谈论的有序进行。其次,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老师应该加以取舍,一般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难度不是太高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最后,要及时评价,激励竞争。可以采取老师对学生评价,同组同学相互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的多维评价体系。老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奖品”鼓励小组间的竞争,让小组自由讨论落到实处。

六、积极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思维。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指出:人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存的需要、心理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教师没有料到的甚至是刁钻古怪的、非常离奇的想法和问题,这时教师将它们以异端处理,一棍子打死,或者加以严厉批评、指责甚至是痛骂一顿,那么学生所有朦胧的,零碎的,不成片段的思想泡沫都将随之破灭。虽然这与教师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但这是孩子们的大胆思维和设想,正体现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要表扬和鼓励学生,不该批评与指责。学生只有处于一种积极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才能激发出内部动机。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积极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师应珍惜每一位学生点滴进步,不失时机地在作业批语、课堂提问中加以鼓励,表扬甚至指导,使其树立自信心。

七、触类旁通,培养横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容忽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面临教师创设的新异情境时,在思维中产生不确定性,于是出现了探究的学习动机,教师应把握好机会引导,培养横向思维。教师必须随时注意运用自身的教学机智,让学生触类旁通,知识与知识之间产生正迁移,形成横向思维能力,锻炼思维的灵活性,扩充语言信息量。比如有这么一道题目:“一个重100N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当用60N的力竖直向上提它时,这两个力的合力为多少N?”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很简单,但是把它改成“一个重100N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当用60N的力竖直向上提它时,物体所受到的合力为多少N?”,这确是学生常错的题目。学生听到题目后开始不确定还是不是原来的答案,就开始了思考:两种问法有什么不同?最后,老师给出答案并分析两个题目的不同点。有了这个对比过程,学生对该类型的题目印象就深刻了很多,而且明白了两种问法的不同之处,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的思考也就有了方向。

相信只要我们有心,在课堂的各个环节都不忘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就能够做到“授之以渔”,让我们的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