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样调查的主要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05 18:00: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抽样调查的主要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抽样调查的主要方法

篇1

关键词:抽样调查;教学改革;人口与社会

作者简介:李春平(1982-),男,江苏昆山人,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JXGGB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29-03

抽样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是根据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作为样本,对样本进行调查或测量,然后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利用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未知参数的过程和方法。相对于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具有经济性好、时效性强、应用面广和准确性高的特点,因此是经济社会领域了解总体情况的一种常用方法。

欧美国家抽样调查方法运用较早,经过在政府民意调查和各类商业调查中的大量实践,已经形成一系列实用的抽样方法和估计方法。我国的抽样调查教学和实践活动起步较晚,但随着各大高校纷纷开设“抽样调查”课程,以及政府对统计数据质量的不断重视,我国已经培养了一大批抽样调查人才,也取得了一系列教学和科研成果。[1]

从各大高校开设的“抽样调查”课程来看,课程名称上略有差异,选用教材也不尽相同,主要有《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冯士雍等著)、《抽样调查的理论和方法》(施锡铨主编)、《应用抽样技术》(李金昌主编)、《抽样技术》(金勇进等编著)、《抽样技术及其应用》(杜子芳编著)、《抽样调查》(孙山泽编著)、《Sampling:Design and Analysis》(Sharon L.Lohr编著)等,但授课内容大致相同,主要集中在概率抽样,分为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系统抽样、多阶段抽样、二重抽样、不等概抽样,估计方法通常包括简单估计、比估计、回归估计和不等概估计方法。[2-4]

从各高校专业建设和学分设置来看,由于抽样调查课程是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统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因此财经类高校的统计学专业均开设抽样调查课程,其他如数学类和社科类专业也有开设抽样调查课程。抽样调查课程多设置为3学分,也有2学分,总学时通常在36~54之间,教学层次主要涉及大学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有的高校包含实践课时,有的则没有实践课时。

一、目前“抽样调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推导过多

目前各高校抽样调查课程教学以理论推导为主,将大量时间花在公式推导、证明和记忆上,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况且很多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有很多是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理科生差,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很多学生对抽样调查课程或统计学专业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统计专业知识的信心。

2.理论脱离实际

教材和课程安排把理论解释与数理推导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案例和习题也主要强化计算的过程,然而实际运用中计算以外的工作同样非常重要,如如何确定总体、根据怎样的条件选择正确的抽样方法、如何组织实施才能保证抽样的随机性等等。这些知识在课堂中都得不到体现,使得该课程的实用性大大下降。

3.教学安排较分散

目前抽样调查课程普遍都在10章以上,除去复习和习题讲解,每一种抽样方法讲授的时间非常有限,重点不突出,学生普遍感觉每一章都知道一点,但都不会具体使用,而且每一章都是以灌输的方式讲给学生听,教学节奏比较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抽样调查”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当前抽样调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严重脱离,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难以直接运用到实际调查中,抽样调查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实践课程设置和改革。因此,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抽样调查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1.增加实践课时,适当减少理论推导

抽样调查课程理论相对复杂,不易掌握,但不同抽样方法及估计所遵循的理论步骤基本一致(见图1左),抽样调查课程主要讲解整个过程的最后两步,即估计量均值和方差的计算机总体参数区间估计计算,不同的抽样方法估计量计算方法存在差异,不仅要理解不同抽样发放的差异,也要会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这是教学的重点、难点。由于简单随机抽样是其他概率抽样方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详细介绍简单随机抽样及估计的理论及方法,重点讲解简单随机抽样均值估计量及方差估计的公式,即:

这两个公式是整个抽样调查理论的核心。而其余抽样方法,如分层随机抽样、整群抽样和多阶段抽样,实际上是简单随机抽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层随机抽样实际上是若干简单随机抽样的加权和,权重为层权;在整群抽样中如果把群看成是规模较大的个体,则整群抽样的抽样过程与简单随机抽样没有差别,其估计也与简单随机抽样十分接近,只是这时的含义是平均群规模,而不是个体均值,除以群规模才是个体均值;多阶段抽样则是几个整群抽样的叠加,其单个抽样过程理论与前述抽样方法相似。

因此,抽样调查课程的理论教学重点在简单随机抽样,其余抽样方法只要讲解与简单随机抽样的关系或相互之间关系,而不需要每一章都详细展开论述。对于专科和本科层次应该重实践,适当讲解理论,减少数学推导过程,重点培养实践能力,设计12~18课时为实践课时;对于研究生层次,则可把重点放在理论和推导上,加强理论和方法的认识,重点培养理论分析和理论创新能力,可设计6~12课时为实践课时。增加的实践学时主要用于实践调查或者模拟调查,每讲完一种抽样方法后应让学生在实际总体或虚拟总体中完成该抽样过程,并选用合适方法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一来可以巩固理论知识,二来可增加对该种方法的感性认识,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课程的具体安排见图1(右)。

2.理论教学的同时,选择软件进行实践教学

传统抽样调查课程的学多需要手工推导,过程较为繁琐且不易掌握,增加了实践运用的难度。采用软件辅助计算将大大减轻手工计算,增强实际运用的可能。目前财经类高校使用的统计软件主要有SAS、SPSS、STATA和R软件等,SAS和SPSS软件均包含复杂抽样模块,STATA也有相应程序,能完成基本抽样设计和推断。因此对于简单的抽样过程,如基本的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等可采用SAS或SPSS中的复杂抽样模块进行抽样及估计的过程,具体使用方法参考相关教材或软件说明。

但复杂抽样设计功能仍不全面,如不放回不等概抽样、各群或各层抽样方法不同等情况较难在软件中直接实现。而R软件相对灵活,且R是开源软件,无需为软件或某个软件包支付任何费用,可自行设计抽样和估计程序,并且已有若干现成的抽样估计程序,可方便进行模拟及结果可视化,逐渐成为统计学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员的主要分析工具。因此本文认为对于简单的抽样过程或本专科层次的实践教学可选用SAS或SPSS软件作为辅助软件,而对于研究生层次的实践教学,可选用R软件作为辅助软件,对于一些复杂的抽样过程和估计过程可采用R软件编程完成。

3.修改练习及考核方式

抽样调查课程理论性较强,因此一般高校均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考核学生学习效果,这样就使得学生花大量时间在公式推导和记忆上,忽视了实践运用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因此,本文建议将抽样调查课程考核方式改为调查报告的形式,让学生独自完成一份完整的抽样调查报告,训练学生确定总体和抽样框、选择抽样方法和估计方法、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和结果分析解释的全过程,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加深对抽样调查理论的理解。

修改原来各章的练习题,改为结合实践课程,完成具体抽样实践或模拟抽样,在每种方法讲授完成后由教师拟定若干题目,学生根据题目确定调查的总体,设计抽样框,选择抽样方法和组织形式,然后进行实地抽样调查。为了节约时间,平时练习时调查样本量不需要很多,30~50份即可。将调查的数据输入软件,并进行相应计算,得出结果,加以解释并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及不足。教师作点评,并给出完善的建议。这样学生就不仅学会了如何计算,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如何设计、组织并实施调查的全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课程的适用性。

4.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

为了将实践教学融入到理论教学中,需要修订现有教材的编写内容和顺序,并修订相应的教学大纲,减少数理推导内容,增加案例分析和软件操作,使得每一章节内容都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根据课时的安排及实用性,简单随机抽样的理论推导和证明需保留,因为这是该课程的核心理论,其余章节的理论及数学推导可简化,并增加实践课时。以人口与社会相关专业为例,实践课程应该围绕人口与社会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并选择各种抽样方法进行实地抽样,如在小区中进行多阶段抽样,估计该小区的平均年龄、平均生育子女数、老年人口比例等。教师不仅考查学生抽样方案的设计,还需对学生实际抽样时碰到的问题处理进行评价和考核。有了这些模拟练习经验和实践经验自然就明白了调查中抽样误差与非抽样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处理的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实际调查能力。

三、抽样调查在人口与社会等相关领域应用的常见问题及处理

人口与社会领域研究的对象和主体主要为人,抽样对象也为人,而人具有复杂社会性和动态性,因此,人口与社会领域调查很难完全根据随机原则进行抽样,降低了样本的代表性,导致样本代表性差的常见问题有:

1.总体边界不清晰

人口与社会领域的研究对象通常是人口中的部分群体,如老年人口,然而该总体蕴含在总人口群体中,在未进行调查前无法界定总体的范围。常见的处理方法为仍将总人口作为总体,然后划分层或群进行多阶段抽样,在抽中的小区、乡村或家庭中有针对性地选择老年人口进行调查。这种抽样方法由于没有完全按照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方案设计,因此抽样误差无法准确估计。

2.调查的随机性得不到保证

人口与社会领域的抽样最小单位通常为小区(村委)、家庭或个体,即最后一阶抽样单元为群或者个体,然而在实施简单随机抽样时需要各群具有相同的规模,且有最后一阶段的完整抽样框,然而在实际调查中通常都无法事先获取完整的抽样框,因此最后一阶段抽样很难保证完全按照随机原则进行,虽然在全国或者省级层面看最后一阶段抽样误差对整体误差影响并不大,但在县市层面分析或者如果各地区误差存在相关性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估计误差。

3.非抽样误差问题

由于人的社会心理复杂性,在问到敏感性及隐私性问题时通常不会给出真实答案;调查对象对问卷相关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会对问卷答案的准确性产生影响;被调查者自身的目的不同也会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如老年人有希望被政府关注的愿望,则可能会把自己的情况说得比实际更严重;其他如记忆误差、无回答误差等都会对问卷调查质量产生影响。

要处理好实际抽样中碰到的这些问题,首先必须了解抽样调查的基本原理,清楚每一个抽样步骤对结果的影响;其次,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抽样方法,如针对老年人口的调查实际上采用二重抽样估计效果会更好;再次,调查员的培训对一次抽样调查也很重要,调查员必须遵守抽样规则,在碰到实际问题时需及时向设计组反映,应尽量避免调查员随意解决具体问题,防止误差扩散;最后,保证估计方法和抽样方法一致,抽样中如果是非概率抽样就不能用概率抽样方法进行估计,如果是不等概抽样就不能采用等概率方法估计。总之,抽样调查是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实用性方法,在人口与社会领域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准确使用抽样方法的关键在于严格遵循抽样调查设计过程以及质量监督和控制。

四、结论与讨论

抽样调查是较为抽象的一门统计学专业课程,单纯讲授抽样原理在本专科阶段的教学效果都不佳,加入实践课程能让学生直观了解抽样过程及结果,使抽样理论可直接运用于实践。因此本文对抽样调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从教材、教学大纲、学时安排、软件使用和考核方式多个方面设计了实践教学方案,并就人口与社会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研究的改革进行了系统探讨。抽样调查课程须与具体学科相结合,设计具体学科的抽样调查方法,如针对理论研究的“抽样设计”,针对商业的“市场调查与分析”,针对人口与社会领域的“社会调查与研究”等等,并在教学中增强实践教学,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讲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只有系统掌握了抽样调查的原理与方法,才能在人口与社会研究领域准确使用抽样调查,有效避免在有较大偏差的样本上进行进一步分析,并得出不准确结果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庞智强.《抽样调查》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1,(6):148-149.

[2]马岚.对《抽样调查》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7,

(8):29-30.

[3]冯士雍,等.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篇2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等五部门关于做好县级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关于进一步做好县级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工作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全市县级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现就做好全县粮食产量抽样调查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县级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粮食是国家经济、社会和政治安全的基础,是实施宏观调控和改善民生的基本保障。准确的粮食产量数据是党委、政府制定粮食产业政策的依据,对促进粮食稳产增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部的统一安排,从年起在粮食生产县(区)建立新的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制度,这是国家对粮食产量调查制度进行的重大改革,通过建立县级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实现对县级主要粮食作物的直接调查、直接上报、直接推算,及时、准确地反映县级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收获情况,为制定粮食政策和对粮食生产的分级管理服务。

二、明确县级粮食产量抽样调查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制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粮食产量核算方式由原来层层上报的统计方法改变为建立以县为总体的抽样调查制度,国家统计局市级调查队组织区县统计调查部门直接到现场划地块抽样,根据实割实测数据推算;二是市、县汇总数据由原来的市、县统计部门负责改变为由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负责直接汇总推算,经国家统计局核准后,由调查总队反馈给市级调查队,市级调查队再反馈到各区县统计部门;三是反馈到市、县的粮食产量数据是对粮食生产市、县中央财政奖励和补助政策执行的主要依据。

我县粮食生产乡镇(街道)共12个,根据新的调查方案抽中样本村分布11个乡镇,分别为。

按照调查制度规定,由省调查总队抽取我县调查样本村20个(见附件1),每村抽选调查地块3至5个,每个调查地块按照权重比例,最少不低于10亩,每村聘用辅助调查员至少一名。辅助调查员每年度要对本村农作物的春播、夏播、夏收、秋收、秋冬播的面积及产量等进行全方位监测,对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生产经营单位开展调查。调查内容是主要粮食作物和小品种粮食作物两部分。对小麦、玉米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采用两阶段抽样、实割实测的抽样调查方法开展调查;对甘薯、稻谷、大豆的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采用重点调查的方法,直接选择重点农户进行入户测量调查;对其他小品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采用以预代实的调查方法,进行评估测算。各乡镇(街道)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调查内容和方法做好每一品种、每一粮食生产季节的粮食产量调查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调查、独立上报,确保数据质量。

篇3

关键词 森林资源;抽样;数量;精度

中图分类号 S757.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173-02

Abstract Sampling survey is still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ethods in forest resource survey.By introducing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the quantity and precision of sampling survey,the parameters were explained and the results we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which provided reference and help for analysis of the survey results and the accuracy of the survey results.

Key words forest resources;sampling;quantity;precision

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由于林木资源面积大,个体数量多,不可能一一对其进行调查。无论是森林资源一类调查(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的样地调查、二类调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的总体蓄积抽样控制以及三类调查中的抽样调查,均是在被调查的森林资源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地,以样地调查的数据来推算整个被要求调查的森林资源的相关数据和因子[1]。

为此,样地调查数量多少和调查是否达到精度要求,成为抽样调查的关键。从理论上说,抽取的样地数量越多,其调查结果误差愈小,精度越高,但样地数量越多,其调查工作量越大、成本愈高、工作效率愈低。因此,需要以最小的样地数量达到相应的精度指标要求。样地调查后,也需利用抽样理论公式计算抽样精度,用以检验抽样调查是否达到规定要求,并以此估算整个被调查的森林资源的区间数值[2]。

1 抽样调查的相关概念

在数理统计中,把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观测和研究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构成总体的每一个基本单位称为单元;在总体中抽取部分单元组成的全体称为样本;对样本进行测定调查即为抽样调查。在森林资源调查中,被要求调查一定面积上的森林资源即为总体,所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地便为样本。笔者就用数理统计的参数估计法来论述在一定精度条件下所抽取的样地数量和抽取一定数量样地调查精度的计算[3]。

2 抽样调查样地数量计算方法

森林资源抽样调查一般为不重复抽样(即抽中的样本单元不再放回总体),其调查样地数量的公式为:

式中:n为样地数量,即样本单元数;N为总体单元数,即被调查的森林资源面积除以样地面积;t为可靠性指标(林业可靠性一般为95%,总体遵从正态分布,其指标为1.96);C为变动系数(可通过预备调查获得);E为相对误差,即1-P,P为调查精度[4]。

例如,调查面积为36 hm2的森林资源蓄积量,现随机抽取0.06 hm2的样地10块进行预备调查,各样地调查的蓄积量分别为5.6、8.3、8.9、6.7、7.6、4.3、8.5、8.6、7.9、7.1 m3,若要求调查精度达到90%以上,问至少需调查多少样地?

3 抽样调查精度计算

3.1 抽样调查精度计算公式

以上公式中,P为调查精度;ua为可靠性指标;s为标准差;x为样本平均数;n为所抽取的样地数量(样本单元数);N为总体单元数;Sy=为重复抽样标准误;Sy=为非重复抽样标准误;?驻=ua-Sy为绝对误差限;E=为相对误差限。

从以上公式可看出:抽样调查精度P=1-E;ua作为可靠性指标,如抽取为大样本(即样地数量≥50),按可靠性要求由标准正态分布概率积分表查u值;如为小样本(即样地数量

3.2 实例计算

如上例再行随机抽取了5块0.06 hm2样地进行调查,每个样地蓄积量分别为7.6、7.5、9.4、5.7、7.2 m3,求算:样地平均蓄积量 =7.39 m3/0.06 hm2; 标准差s=1.37 m3/0.06 hm2;由于=0.025

绝对误差限:?驻=uaSy =2.15×0.35=0.75 m3/0.06 hm2

相对误差限:E==0.10=10%

调查精度:P=1-E=1-10%=90%

以此计算总体蓄积量估计值:M=600×7.39=4 434 m3

总体蓄积量的抽样误差限:?驻M=N?驻=600×0.75=450 m3

总体蓄积量的估值区间:M±?驻M=4 434±450 m3

即被调查的36 hm2面积的森林资源,按可靠性95%,调查精度为90%,其蓄积量的估计范围在3 984~4 884 m3之间。

4 计算明确事项

在森林资源抽样调查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林业中常用的抽样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机械抽样)、分层抽样等,但样地抽取必须是随机的,否则其计算精度不正确;二是在森林资源调查中,被调查的总体因子(单位蓄积量、胸径、树高等)必须遵从正态分布,否则抽样也不具有代表性;三是为确保达到所要求的调查精度,一般在计算样地数量的基础上另行增加样地数量,以保证精度。一般增加2%~3%的数量,如上例再增加15×2%=3块,即抽取18块样地进行调查;四是计算出的调查精度称为“估计精度”,是在一定的“可靠性”下科学估算出的精度,反映了估算的准确程度,而“可靠性”是反映正确程度、可信程度[5]。

5 参考文献

[1] 史京京,雷渊才,赵天忠.森林资源抽样调查技术方法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研究,2009(1):101-108.

[2] 李炳凯.关于森林资源抽样调查中标准误的表述[J].林业资源管理,2007(1):64-65.

[3] 李海峰.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信息化技术方法探析[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5):233-234.

篇4

抽样调查为科学研究方法中重要技术之一,是指就所要研究的某特定现象之母群体中,依随机原理抽取一部份作为样本(Sample),以为研究母群体(Population)之依据。将样本研究结果,在抽样信赖水准内,推算母群体可能特性以为决策之参考。

抽样调查之优点:

1.利用抽样技术及机率理论,可获得既定精确估计值,以代表母群体特征。

2.节省调查人力,物力,时间及经费。

3.经由少数优秀人员施予特殊训练及配合特殊设备,施行调查,可得较深入且正确调查结果。

故在实地市场调查中,抽样调查为一不可或者之工具。

抽样调查基本目的乃在信息之搜集作成结论,以供决策参考。有效抽样调查应具有准则有下:

1.有效原则

抽样调查应该(1)符合调查目的之需要,(2)所获信息价值应超过所支付成本。

2.可测量原则

抽样的正确程度必须能够测量,否则抽样调查就失去意义。

3.简单原则

抽样调查必须保持简单性要求。俾使抽样调查顺利进行,以避免不必要之节外生枝。 二、抽样调查的基本术语

1 母群体(Population)

在调查研究中,调查研究对象的集合体。调查台北市中学生,则在台北市上课之54所中学生总数,便是调查研究之母群体。

2 抽样架构(Sampling frame)

整体抽样单位的详细名单,以供抽样之用。例如以台北市医师为抽样单位,则台北市医师公会名册,便是抽样架构。如果以学校班级为抽样单位,则学校60班班级名册便是抽样构架。

抽样架构有三种型态:

具体的抽样架构:每一个抽样单位名字皆列成表册,可以直接按表册名字抽取样本。

抽象的抽样架构:没有抽样单位之名册,只要符合调查之条件就有被抽样之可能。例如在百货公司举行消费者抽样,随然没有抽样名册,但是抽样架构却冥冥中隐约出现。

阶段式抽样架构:在采用分段抽样中,依抽样阶段之不同,产生不同之抽样架构。

3 抽样单位(Sampling unit)

在抽样架构上排列的名单之个别单位。例如台北市每一医师即为一抽样单位。在上例中,每一班级都是抽样单位。

4 元素 ( Element )

指接受调查的最小单位,通常是指人。上例中,班上每一位学生既为元素。

5 样本(Sample)

从抽样架构中抽出取来的抽样单位总和。例如百事可乐抽出350家庭做测试称为样本。从台北市医师公会抽出90名医生作调查,称为样本。

6 精确度(Precision)与 准确度(Validity)

精确度乃用以衡量估计值精确可依赖的程度,如在物价统计中,经济家若认为物价如上升0.02将影向经济决策,则精确度即须订在0.02。

准确度乃衡量母全体特性与实际母全体特性间之差异。两者之差异愈小,代表准确度愈高。

7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因为抽样时样本可能会偏离母群体,其间的差距称为抽样误差。抽样误差可用统计方法估计。

8 信赖水准(Confidence level)

以样本估计数推论母群体大小时,正确估计的概率有多少。信赖水准是95﹪,即正确估计概率为95%,调查者以此来表示其正确估计程度。

9 容忍误差(Tolerated erro)

在抽样调查时,调查者所要求的精确度不是百分之百,而是在设定母群体平均数上下各多少百分点作为误差容忍范围,称为容忍误差。

2.双重抽样(Double Sampling)

先对母群体做一次初步抽样,搜集一些有关母群体之信息,根据所获得之信息,再做一次比较精密之抽样。通常对母群体认识极为贫乏之下,可用本法。第一次抽样,因所要信息较少,故样本数通常较大。第二次进行比较流入调查,样本数较小。

3.逐次抽样(Sequential Sampling)

此一方式之抽样,开始只抽取少量样本,根据此少量样本之结果来决定是否接受某一假设,或应继续抽取样本,直到能够决定接受或摈弃假定为止

逐次抽样法应是费用较低且实用的一种方法。

4.分段抽样(Subsampling)

先由一母体中抽取n个单位随机样本(PUS),再由PUS中抽出m个单位(SSU),就SSU进行调查,称二段抽样。若续从SSU抽取更小单位进行调查,称为三段抽样。三段以上,称多段调查。

分段抽样之调查费用节省且处理方便,应用范围很广,且有限母群体或无限母群体,均可采用。

二段抽样法样本数分配实例

5.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

先设立目的及某种分类标准分为若干组或若干类,此组类称为层,然后将母群体之各个体分别编入相当层中,再由各层中以简单抽样或系统抽样法选取适量样本之方法。

分层之基础有赖抽样设计者之经验及判断。理想上分层之数目愈多愈好。因为层数愈多,每层之样本单位愈相似,样本估计值之精确度愈高。但成本与疾率之考虑,层数不宜超过六层。

6.群集抽样(Cluster Sampling)

在本法抽样是以随机选出一群,一群为单位,不是个别单位。群集抽样之优点简便易行,经济省事。但是易产生抽样误差危险性很大。

7.系统抽样(Systematic Sampling)

将母群体之每单位加以编号,先计算样本区隔,在1~N/n间随机选出一个号码作为第一个样本单位,依定距循序抽出样本。

此法优点,抽样操作简单。有发生抽样误差的可能为其缺点。

8.复合抽样(Replicated Sampling)

将母体分为若干层,用系统抽样法选取样本。因此有分层抽样及系统抽样优点。 六、非抽样误差之避免

在实际进行抽样调查时,常会产生「非随机因素以外之其它因素所造成的误差,影向抽样结果精准性甚大,称为「非抽样误差。此种误差只有细心设计抽样过程及正确认真执行抽样工作,方可减为最低。

造成非抽样误差原因:

1未能回受问卷或填答项目不完整,遗漏数据。

2测量不准:由测量方法及测量工具不良所导致。其主要原因之乃:

a设计错误:对于问题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观念及推理逻辑偏离主题,整个抽样设计错误,所测量对象并非母群体真正参数。

b问题偏激或隐匿事实,易造成受访者不安或压力,不愿给予正面答案。

c更换样本:抽样访问对象与原来计划不同。

d访问员之错误,误解问题或加入自己意见。

e方法影向答案。即访问者本身影向被访问者状况。

3数据处理错误:如程序设计错误,资料牏入错误。

为弥补非抽样误差,通常使用之一些方法。

a. 为弥补遗漏数据采用「加权调整法加以弥补。至于问卷没有回收,问项答不完整。采用「设算法加以弥补。

b. 利用手提微电脑进行实地访问;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Con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CATI)。

c. 统计分析利用计算机处理;抽样调查的结果经由计算机通讯网路直接传送结使用者。 七、美国企业公司在市场调查使用抽样方法之统计

市场调查的管理要点

先锋企管中心市场调查小组译

犬田充着

台北先锋企业管理发展中心 出版

单纯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篇5

一、关于贸易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统计指标体系是开展统计工作的“龙头”。关于贸易统计指标体系,3年前有过一场讨论,国家统计局也召开过专题研讨会,形成的共识为:贸易统计既要反映全商品流通和商品市场运行全貌,又要反映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行业的发展变化状况。一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要保留,因为它是反映全社会商品市场运行的唯一指标,许多地区还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计划考核指标,尽管这一指标具有计划经济色彩,而且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另一方面,为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并有利于与国际接轨,贸易餐饮业行业统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起来,这方面的工作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流通产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工作量和难度都将大大增加,贸易统计工作重心必然要转向贸易餐饮业行业统计。

近年来,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围绕上述两条主线,进行了不断充实和完善,目前基本框架已经成熟或基本成型,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

1、对当前经济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反应不灵敏。例如,对政府关心的商品市场总量平衡状况、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如粮食、棉花、石油、钢材等)供求信息反应得不够;同时反映流通产业化进程的指标和分组过于简单,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反映商业连锁经营和现代商业业态状况的统计制度。

2、贸易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目前贸易生产资料销售量仅占社会销售量的20%左右,不能反映生产资料市场全貌;同时价格信息是商品市场最为敏感的信息,但目前商品价格统计与流转统计为“两张皮”,按不同的统计方法从两个渠道自下而上地统计,难于、全面和及时的商品市场全貌。

3、现行的贸易餐饮企业的统计限额标准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目前贸易餐饮业统计限额标准过高,能够达到限额标准而进行全数调查的企业数量太少,从而形成了与其他专业统计“抓大放小”截然相反的结果,贸易统计必须“抓小放大”,因为按现行限额标准,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的商品流转量所占比重很大,市场趋势。而目前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又难于抓住和抓好。这是目前贸易统计数据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4、目前贸易统计非调查(或派生)指标很少,从而直接影响和制约了贸易统计资料的深度开发。加之现行统计资料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导致贸易统计资料的利用程度很低。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

(一)贸易统计指标的设计应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采取务实和相对灵活的原则。

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应随着经济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而相应调整,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目前首要的是恢复居民购买力平衡统计和主要商品产销平衡统计核算制度。因为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领域,绝大部分商品处于买方市场,市场环境相对宽松,政府的注意力必然转向如何启动内需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如何确保商品总量平衡以防止市场波动、如何保护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国家安全等。在从事这方面的分析时,居民购买力平衡统计和主要商品产销平衡统计资料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对国内市场起着预警的功能。可考虑仅要求在国家和省两级统计局利用相关资料进行编算,并不增加基层负担。

(二)尽快制定科学合理和实用的贸易餐饮企业统计划型标准。

贸易餐饮业企业划型尚无国家标准,但统计上有一个限额标准,目前这一标准作为贸易统计开展目录抽样的依据,即对限额以上企业实施全数调查,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实施抽样调查。笔者认为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企业限额标准对贸易统计工作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着贸易统计工作的格局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根据目前的限额标准(批发企业年销售额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500万元及以上、餐饮企业200万元及以上,年末从业人员分别为20人、60人和40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占全部批发零售贸易业的47%,其中零售企业仅占26%;企业单位不足3万家。建议将目前的限额标准降低,也就是要提高限额以上企业的比重,其销售额应该提高到70%以上,其中零售额比重应提高到60%以上。届时限额以上企业约达到7万家,足以反映商品市场的总规模和发展变化趋势。今后贸易统计只要紧紧抓住这7万家限额以上企业,工作就会变得较为主动,数据质量也有一定的保障。也可减轻限额以下贸易业抽样调查工作的压力。同时现行的许多贸易统计信息(如限额以上企业财务统计指标)也会“身价倍增”,变得很好用了。

(三)要在“十五”计划期内取消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从而完成贸易统计核心指标的过渡,并完善贸易统计指标体系。

我国即将加入WTO,贸易统计必须象其他专业统计一样,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现行的贸易统计核心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由于其自身存在许多弊端和资料采集方面的制约,数据质量不断下降,已经难以为继;从现在开始,必须统一认识,逐步弱化这一指标,相应突出和加强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可能的话应含服务业)的商品零售额统计,因为它涵盖了90%以上的商品零售额,目前可考虑同时公布以上两个指标,2年以后用后者取代现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同时完整的商品市场是由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两大市场组成,生产资料流通总规模的变化,反映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和水平。要在国家和省两级统计部门,主要依据统计报表和贸易统计报表有关指标,按季度测算社会中间产品销售总额(或称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从宏观上反映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变化,这项工作对于贸易统计来说也是责无旁贷的。

(四)要从宏观上商品流转统计与商品价格统计的配套。

这个问题目前比较复杂,因为涉及到现行统计体制问题,但现在必须认真的研究。在现行统计体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可以设想将目前商品零售价格统计基层的采价过程与目前基层商品流转统计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确保商品价格统计和流转统计基础资料的配套,然后按现行统计体制,在县级统计局“分家”,分别按贸易统计和价格统计的不同渠道逐级上报。这样综合资料和许多结构性资料就能配套使用了。

二、关于目前贸易统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统计制度是政府统计部门对调查对象、调查、调查表式、调查、报送时间及方式等内容进行的专门规定,它既是对统计指标体系的具体体现,又是对具体统计调查工作的综合要求。统计制度的改革相对于指标体系改革而言,既有从属性,又有相对独立性。就目前贸易统计制度的改革来讲,笔者认为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贸易报表制度修订要遵循“进度侧重反映趋势、年度侧重反映总量与结构”的原则。

目前贸易餐饮业报表体系中,必须精简进度报表内容与工作量,以利于上下都能轻装上阵,快速反映商品市场发展变化动态。进度统计只要反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贸易商品销售总额及其主要构成情况;年度统计则必须全面反映贸易餐饮企业基本情况、流通总规模及其结构状况、企业财务状况及其效益等,为深入研究流通产业发展现状、为宏观决策以及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础性资料。

(二)要强化商品类值统计、弱化现行行业统计。

目前国民经济行业分组标志越来越难以反映贸易企业真实状况,因为按现在许多企业的实际经营范围,己经无法准确地界定和将其划归为某个行业,流通企业在一定范围内经营的情况己不复存在。年度统计中的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统计应加强,因为它反映企业所有制结构;而行业分组目录要大为压缩,仅区分为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即可,因为再细分既难于操作,也缺乏经济分析意义。同时要强化对贸易企业商品经营类值的统计,因为详尽的商品分类信息,对处于上游的生产环节和处于下游的消费环节均具有导向作用。建议将目前我国商品分类目录由37个增加到60个以上。

(三)要加强对商业经营方式和零售业态的统计。

我国即将加入WTO,外资开始抢占我国零售市场。这样一方面加快了零售市场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另一方面又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商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和单一的百货商店零售业态,目前国内零售市场可谓“百花齐放”:连锁经营迅速发展,连锁企业达1500余家,连锁门店超过26000家,销售额突破了1500亿元,超级市场和专卖店亦应运而生。我国商业尤其是零售商业已步入重组。但目前尚未建立起完整的涵盖全社会的商业经营方式和零售业态的统计制度,既不能为政府提供零售市场翔实的结构资料,也不利于我国零售业的国际比较研究。因此建立完整的连锁经营和零售业态统计制度,无论是对探索其发展变化,还是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都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四)要进一步完善商品交易市场定期统计制度。

商品交易市场即有固定交易场所、进行经常性常年交易、并设有专门管理机构的现货交易市场。这种我国特有的商品交易形式近年很快,全国较为规范的市场近6万家,年成交额突破2万亿元,商品零售额己占全的20%。对繁荣、方便生活、安排就业均作出了贡献,这种交易形式将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存在和发展。我局在1999年进行了商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快速调查基础上,于2000年起建立了重点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情况的的季报制度,目前已基本走上正轨。今后主要从报表运作方式、完善统计指标上进行规范和完善。

(五)要尽快建立主要商品品牌统计制度。

我国目前的商品市场己处于买方市场,大家关心的己经不是哪些商品好销,而是哪种品牌的商品好销,因而商品的品牌信息己经成为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共同关心的信息。统计部门必须顺应市场形势的变化,适时地研究建立主要商品品牌统计制度。可考虑将目前“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库存”年报表设计改造成“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主要商品品牌统计”年报表,选择与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密切相关的30种商品进行品牌信息的年度统计。

三、关于贸易统计调查的改革

我国的贸易统计抽样调查工作是随着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提到议事日程上的。从小型贸易开始,到目前己经扩大至包括个体经商户在内的全部限额以下贸易餐饮业;由于多方面因素,前期推进的速度慢一些,而近2-3年推进的速度明显加快,目前各地区普遍完成了小型贸易餐饮业和个体户的抽样调查试点工作,近10个地区经过连续抽样调查的观察和验证,己经达到国家规定的抽样调查精度,具备了用抽样调查数据替代全面统计数据的条件。这项工作的成绩应该肯定,但这项工作整体推进和深入开展的仍很多。除具有与其他专业抽样调查工作相同的问题(如受分级经济管理模式的制约而使抽样调查工作的推广困难重重、各种干扰因素影响抽样调查数据质量、受传统统计调查模式的影响和束缚而使统计系统自身缺乏调查方法改革的内在动力等)之外,目前贸易抽样调查工作还受调查方法、调查体制以及保障条件等因素制约。所以必须从整个统计设计和理顺统计体制的全局出发,统筹考虑和合理安排,才能使贸易抽样调查工作深入和扎实地开展下去,真正发挥出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突破口”的功能。

从近期工作看,各地区已普遍开展了贸易餐饮业抽样调查的试点和探索工作,只是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同而己。目前必须尽快结束全面试点,将工作重点转入抽样调查成果的,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2-3年内使各地区的贸易抽样调查工作达到具备用抽样调查数据替代全面调查数据的条件,并在经费基本到位的前提下,在尽可能多的地区实现数据替代。数据替代及其相关工作的完成,即贸易抽样调查工作基本到位。当前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必须尽快对全国的贸易抽样调查方法和样本户调查指标进行规范和统一。

对贸易抽样调查方法的采用,国家未作统一规定,只提供了方案,由各地区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但目前这项工作进入应用阶段后,改变各地调查方法的多样性以利于调查资料的开发利用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前提条件。经过多年的实践,可以按“小型企业采用分层等距抽样、个体户采用整群抽样”的思路来规范和统一全国的贸易抽样方法。各地区根据这个原则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确定抽样总体和样本量,只要对本地区有足够的代表性即可。国家只要求达到一定的调查精度和按一定要求与格式上报抽样调查资料。同时对样本企业(户)的调查指标和相关要求(如调查频率、数据采集方式等)也应统一,以利于抽样资料地区之间的可比和全国抽样调查成果的利用。

二是积极而又稳妥地做好数据替代工作。

用抽样推断数据替代全面统计数据,是贸易抽样调查的工作目标。但实现目标必须积极而又稳妥,因为一旦替代,传统的调查渠道即告中断,还须做好与资料的衔接,实现平滑过渡。所以实现数据替代的首要条件是调查方法趋于成熟,调查数据经过连续观察和验证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其次是数据替代的后续经费保障条件要从根本上解决,必须纳入预算科目。目前小型贸易业的数据替代技术条件基本成熟,大部分地区具备了替代条件;而个体户由于受总量与结构不清、调查方法的不完善与不统一等因素制约,目前仅有约三分之一的地区具备替代条件。而后续的调查经费保障条件机制目前也尚未形成。

三是要切实加强贸易抽样调查的基础工作。

篇6

一、现代交通运输统计存在的问题

1 运输量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各项交通事业的加快发展,现有的运输量统计方法体系已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运输量指标已不能真实地反映这几年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对国民经济起到的巨大促进作用。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缺少一个完整、准确的运输工具总体库和一个科学的调查方案,否则样本资料再准确,应用抽样调查方法也无法科学推算出总体数量。从近年执行情况看,由于管理水平及体制等因素制约,公路水路运输全行业车船总体数据库一直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更新。再加上各地营业性与非营业性运输并存,异地经营、挂靠经营、无证经营等行为缺乏规范管理等因素的影响,运输量统计范围执行标准不一、总量及构成无法准确推算、非营运运输量得不到准确反映等问题长期存在,严重影响了全社会运输量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2 运输量统计指标较为单一。由于历史沿革,目前运输量指标基本上都是实物量的指标,由于缺乏有关运输效率、能源消耗指标、运输经营财务等价值量方面的统计指标,来研究测算交通行业增加值,反映交通行业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而随着经济运行中不稳定因素的增加,政府部门对反映市场变化的统计信息需求也越来越多。当前运输量统计还乏不同分组(如分运输区域、运输距离和货类等)的统计数据,缺乏对区域运输发生量,特别是主通道所承担的发生量的统计,无法准确分析运输市场发展动态及存在的问题、客观评价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为科学制定行业发展政策和企业运营策略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支撑。

3 交通统计的快速反应能力不足。现有的交通统计调查组织体系在管理方式上基本上足以行政命令为主、在执行手段上以逐级上报为主的模式。这种方式的最大问题在于基础数据收集、审核、汇总和上报的工作环节多、周期长,面对交通行业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统计数据难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有效回应,统计的快速反应能力未能满足行业管理的需要,尤其是当前月度经济运行统计分析工作的需要。

4 现行道路运输统计体系不能适应抽样调查的更高要求。目前的公路运输抽样调查,大多是由基层运管部门的统计人员完成的。这些县级(区站)统计人员往往一人身兼数职,既要报送当地统计部门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报表,又要负担行业抽样调查工作,有的甚至还是业务科室的骨干,造成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负荷增大。在这种情况下,调查人员即便是想要搞好抽样调查工作,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时间、人力和物力上很难有好的保障,从客观上影响了抽样调查工作的开展。

二、不断加强统计数据规范工作,实现交通运输统计可持续发展

1 充分借助科技手段,增强统计工作的时效性。在科学设置统计制度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统计的信息化,提高时效性和信息开发利用程度。计划明年依托全省运政信息系统,在全省三级联网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数据快速传输通道和信息统一处理和平台,集中统计信息资源,形成方便快捷的下载、上报和查询模式。通过信息化,促进统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推动统计工作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2 与政府统计部门联合开展抽样调查工作。借助政府统计部门专业型调查人才的力量,每年定期与政府统计局开展联合抽样调查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既可解决基层运管统计人员人手紧张的问题,保证抽样调查专项经费拨用到位,实行专款专用,又能对抽样调查工作进行专业性指导。在开展联合调查过程中,建立抽样调查数据质量评估小组,监督调查数据产品质量,对调查数据生产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减少抽样调查数据的误差,提高调查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

3 改进抽样调查方法。根据当前我国道路运输市场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单纯采用一种调查统计方法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抽样调查还可以结合其他的调查方法,进行互相监督验收,以取得符合实际的统计数据。如,以往的抽样调查,大多采用调查人员亲自跟车调查或采用访户调查形式,这种形式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在信息时代,抽样调查可以结合网络调查,GPS监控调查,平台短信调查等信息手段,使统计调查变传统意义上的调查为现代意思上的调查,从而节约调查时间,减轻基层统计的工作负担。同时,对驻点经营车辆的抽样调查还可以结合典型调查,对长期在几个大型市场或大型企业驻点经营的外地车辆进行重点调查,从而保证调查数据的全面性。

4 抽样调查与外挂车辆登记调查相结合。抽样调查应与外挂车辆(包括驻点经营车辆)登记调查相结合,把外挂车辆(含驻点经营车辆)纳入全社会公路运输量统计范畴。近年来,外挂车辆和驻点经营车辆引起了各地的重视,许多省市都把外挂车辆整治作为工作重点。例如,浙江省更是率先在全国范围内以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了驻点经营的概念:即指外省籍的营运车辆,其货物运输连续两次以上起讫地都在本省境内,或者起讫地一端为本省境内,另一端为车籍地省以外的道路货物运输。相继开展了外挂车辆的调查登记,并且采用各种优惠措施,鼓励外挂车辆“回家”。

篇7

关键词:统计方法 风险管控 贷款企业 金融

一、概述

随着国家各项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行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信贷工作,更是为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保障。同时,对于贷款企业风险管控的工作也随之成为银行工作的核心之一。由于贷款企业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复杂且多样,给风险管控工作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与困难。目前,针对贷款企业风险管控的方法种类繁多,但统计方法因为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而被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运用到风险管理研究的领域中来,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应用于风险管控的主要统计方法

(一)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在对贷款企业风险管控过程中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统计调查是指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

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以调查企业风险因素所涉及的范围为依据,统计调查可以分为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两大类。全面调查是指对被调查企业中的所有风险因素及企业状况进行调查,这类调查可以取得被调查企业较为全面、系统、完整的信息资料。但全面调查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相对较多。抽样调查是指对被调查企业中一部分重要因素进行调查。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主要区别在于两者所选调查对象涉及的因素范围不同,这两类方法最终取得的结果都能够反映出被调查企业的总体特征。只是在样本数量规模相对较大时,采用抽样调查所得到的结果,会因选取调查样本比重的大小而影响到最终结果的误差范围。

在实际的具体工作中,比较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包括:普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和随机抽样调查等。其中,普查是一种全面调查的方式,例如银行全面开展的贷款分类工作实际上就属于一种普查的方式。但该种统计方式由于其消耗资源过大,时间长,效率较低,所以在日常工作中使用的局限性较大。一般情况下,在对于贷款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采用普查方式主要是针对样本或影响因素规模很小的企业使用。

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随机抽样调查都是抽样调查的一种。重点调查是指从被调查企业样本中抽选一部分重点企业或影响因素来进行调查,从而了解被调查企业总体概况的一种方式。在重点样本或因素选取过程中,通常会选择占总体调查样本比重较大的企业或影响因素来进行操作。例如贷款金额较大的企业或近期经营状况有较大波动的企业等。

典型调查是指根据银行开展调查工作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要求,有意识地、有针对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或因素进行调查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具有很强目的性,因此可以有效的降低样本的选取数量,使得调查工作易于操作且资源消耗较小,并且结合具体的调查目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被调查企业或影响因素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

随机抽样调查是指按照相应的原则从全部被调查的样本中随机抽选一部分企业或影响因素来进行调查的一种方式,这种统计调查方式在国际上获得了金融企业的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主要是由于其一方面可以实现对被调查单位较为客观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用于对进行普查工作结束后的跟踪检查与校验。结合贷款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工作的需要,常用的随机抽样调查方法主要包括:纯随C抽样调查,是指不对被调查的全部样本作任何的前期处理,使得所有样本被抽取的概率都是基本相同的,并完全根据随机抽样原则抽取样本的调查方法。分类抽样调查,是通过先对全部被调查样本按照一定的需要或原则进行分类,然后在所划分的类别中再进行随机抽样的一种调查方法。整群抽样调查,是指将全部被调查样本按照一定的原则或以纯随机的方式划分为若干的组群,然后按照随机原则抽取一定数量的组群作为调查的样本,并对被抽到的样本组群内的各个组成因素进行全面调查的方法。

以上四种调查方式普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和随机抽样调查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其主要表现为:普查虽然准确性最高,但耗时、耗费资源的程度也最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开展需要足够的前提与条件;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由于这两种方式在选取样本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调查结果的客观性上会存在不足;随机抽样调查,由于其选取的样本主要是按照随机采样的原则抽取的,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代表性误差,但是这种误差可以通过一些后期的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修正或控制,以达到理想效果的程度。

(二)单变量统计分析

单变量统计分析是风险管理过程中最常用的统计方法之一。单变量分析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单变量描述统计,是指用最简单概括的形式反映数据的基本信息。另一方面是单变量推论统计,主要是指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情况。

单变量统计分析的运用必然会涉及到单变量预测模型。单变量预测模型是通过单个财务比率指标的走势变化来预测企业财务风险。单变量预测模型最早是由威廉・比弗(William.Beaver)提出的。他提出的单变量统计分析的风险预警作用主要是基于如下的认识:如果某一公司运营良好的话,其主要的财务指标也应该一贯保持良好,一旦某一单变量指标(主要的财务指标)出现逆转,说明公司的经营状况遇到了困难,应引起管理层和投资者的注意。

通过单变量分析,可以有效的进行企业经营风险的预警。借助财务报表、经营计划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中的信息,结合利用财务、统计、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理论,以单变量预测模型为依托,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进行风险的分析预测,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避免风险演变成损失。

单变量预测模型虽然比较简便易于操作,但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是用多方面的财务指标来反映的,只用一个比率难以概括企业的全貌。从而造成对于同一个公司,使用不同的指标预测时,有时会得出不同结论的现象。所以,该方法更适合于业务相对单一,核算相对简单的企业使用,或者是在针对某一指定的指标进行管理预测时使用。

(三)综合风险指数模型评估法

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指数模型也是一种常用的经典的统计方法和手段。风险指数是对企业经营风险的一种半定量测评,它可以用来对基于相似标准的一系列风险进行评级,以便于企业对各类风险进行比较。综合风险指数模型评估法就其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对风险进行分级和比较的定性方法,因此其主要的作用是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分析,而采用数学手段可以更便于定量和操作。

综合风险指数模型评估法,最初源于投资学中的“多因素模型”。所谓“多因素模型”是指由影响公司价值的多个重要的基础因素构成,并以回报率为核心的一种估r模型。在实际运用中经过不断的演化,逐渐转变为针对企业运营风险分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型,并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借鉴和运用。其数学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V(t)=∑Vit=P1it×S1it+P2it×S2it+…+ Pnit×Snit+Eit

(i=0,1,…,n 假设各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P和敏感系数S是可知的)

V(t)――t时间内的综合风险指数;

Pnit――t时间内第i个项目的第n个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

Snit――t时间内第i个项目的第n个风险因素的变化对预期收益率的敏感系数;

E――随机误差项;

I――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的项目数;

T――代表时间。

应该说明的是,本模型在实际运用中应该充分考虑时间因素t的影响及取值范围。由于企业在经营周期内所遇到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而且各因素在不同时点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企业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周期来定位整个评估模型。在确定因素t时,企业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市场环境,如果周期太短,会加大风险管理的成本,周期太长,又会失去风险管理的意义,所以企业应该注重更加动态的过程管理,从而有效地控制风险。

该模型的局限性在于,由于其以多因素条件为基础,在各因素概率判断和权重分配过程中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整个风险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因此,该模型更适合于企业所要评估的影响风险的各类因素,主要源于市场客观条件或企业可以有效定量定性的情况下使用。

三、结束语

贷款企业的风险管控是银行的一项重要工作,而统计方法又是一种严谨而科学的管理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管理研究的不断进步,统计方法也正在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金融领域的各个层面。相信随着统计研究在金融领域中不断发展与完善,未来一定会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佳,陈军.经典统计方法在财务困境预测中的应用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0,(14)

篇8

一、关于贸易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统计指标体系是开展统计工作的“龙头”。关于贸易统计指标体系问题,3年前有过一场讨论,国家统计局也召开过专题研讨会,形成的共识为:贸易统计既要反映全社会商品流通和商品市场运行全貌,又要反映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行业的发展变化状况。一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要保留,因为它是反映全社会商品市场运行的唯一指标,许多地区还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计划考核指标,尽管这一指标具有计划经济色彩,而且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另一方面,为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并有利于与国际接轨,贸易餐饮业行业统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起来,这方面的工作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流通产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工作量和难度都将大大增加,贸易统计工作重心必然要转向贸易餐饮业行业统计。

近年来,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围绕上述两条主线,进行了不断充实和完善,目前基本框架已经成熟或基本成型,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1、对当前经济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反应不灵敏。例如,对政府关心的商品市场总量平衡状况、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如粮食、棉花、石油、钢材等)供求信息反应得不够;同时反映流通产业现代化进程的指标和分组过于简单,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反映商业连锁经营和现代商业业态状况的统计制度。2、贸易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目前贸易企业生产资料销售量仅占社会销售量的20%左右,不能反映生产资料市场全貌;同时价格信息是商品市场最为敏感的信息,但目前商品价格统计与流转统计为“两张皮”,按不同的统计方法从两个渠道自下而上地统计,难于科学、全面和及时的分析商品市场全貌。3、现行的贸易餐饮企业的统计限额标准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目前贸易餐饮业统计限额标准过高,能够达到限额标准而进行全数调查的企业数量太少,从而形成了与其他专业统计“抓大放小”截然相反的结果,贸易统计必须“抓小放大”,因为按现行限额标准,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的商品流转量所占比重很大,影响市场趋势。而目前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又难于抓住和抓好。这是目前贸易统计数据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4、目前贸易统计非调查(或派生)指标很少,从而直接影响和制约了贸易统计资料的深度开发。加之现行统计资料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导致贸易统计资料的利用程度很低。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

(一)贸易统计指标的设计应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采取务实和相对灵活的原则。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应随着经济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而相应调整,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目前首要的是恢复居民购买力平衡统计和主要商品产销平衡统计核算制度。因为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领域,绝大部分商品处于买方市场,市场环境相对宽松,政府的注意力必然转向如何启动内需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如何确保商品总量平衡以防止市场波动、如何保护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国家安全等。在从事这方面的分析研究时,居民购买力平衡统计和主要商品产销平衡统计资料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对国内市场起着预警的功能。可考虑仅要求在国家和省两级统计局利用相关资料进行编算,并不增加基层负担。

(二)尽快制定科学合理和实用的贸易餐饮企业统计划型标准。贸易餐饮业企业划型尚无国家标准,但统计上有一个限额标准,目前这一标准作为贸易统计开展目录抽样的依据,即对限额以上企业实施全数调查,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实施抽样调查。笔者认为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企业限额标准对贸易统计工作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着贸易统计工作的格局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根据目前的限额标准(批发企业年销售额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500万元及以上、餐饮企业200万元及以上,年末从业人员分别为20人、60人和40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占全部批发零售贸易业的47%,其中零售企业仅占26%;企业单位不足3万家。建议将目前的限额标准降低,也就是要提高限额以上企业的比重,其销售额应该提高到70%以上,其中零售额比重应提高到60%以上。届时限额以上企业约达到7万家,足以反映商品市场的总规模和发展变化趋势。今后贸易统计只要紧紧抓住这7万家限额以上企业,工作就会变得较为主动,数据质量也有一定的保障。也可减轻限额以下贸易业抽样调查工作的压力。同时现行的许多贸易统计信息(如限额以上企业财务统计指标)也会“身价倍增”,变得很好用了。

(三)要在“十五”计划期内取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从而完成贸易统计核心指标的过渡,并完善贸易统计指标体系。我国即将加入WTO,贸易统计必须象其他专业统计一样,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现行的贸易统计核心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由于其自身存在许多弊端和目前资料采集方面的制约,数据质量不断下降,已经难以为继;从现在开始,必须统一认识,逐步弱化这一指标,相应突出和加强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可能的话应含服务业)的商品零售额统计,因为它涵盖了90%以上的商品零售额,目前可考虑同时公布以上两个指标,2年以后用后者取代现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同时完整的商品市场是由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两大市场组成,生产资料流通总规模的发展变化,反映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和水平。要在国家和省两级统计部门,主要依据工业统计报表和贸易统计报表有关指标,按季度测算社会中间产品销售总额(或称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从宏观上反映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变化,这项工作对于贸易统计来说也是责无旁贷的。

(四)要从宏观上研究商品流转统计与商品价格统计的配套问题。这个问题目前比较复杂,因为涉及到现行统计体制问题,但现在必须认真的研究。在现行统计体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可以设想将目前商品零售价格统计基层的采价过程与目前基层商品流转统计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确保商品价格统计和流转统计基础资料的配套,然后按现行统计体制,在县级统计局“分家”,分别按贸易统计和价格统计的不同渠道逐级上报。这样综合资料和许多结构性资料就能配套使用了。

二、关于目前贸易统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统计制度是政府统计部门对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表式、调查方法、报送时间及方式等内容进行的专门规定,它既是对统计指标体系的具体体现,又是对具体统计调查工作的综合要求。统计制度的改革相对于指标体系改革而言,既有从属性,又有相对独立性。就目前贸易统计制度的改革来讲,笔者认为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贸易报表制度修订要遵循“进度侧重反映趋势、年度侧重反映总量与结构”的原则。目前贸易餐饮业报表体系中,必须精简进度报表内容与工作量,以利于上下都能轻装上阵,快速反映商品市场发展变化动态。进度统计只要反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及其主要构成情况;年度统计则必须全面反映贸易餐饮企业基本情况、流通总规模及其结构状况、企业财务状况及其经济效益等,为深入分析研究流通产业发展现状、为宏观决策以及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础性资料。

(二)要强化商品类值统计、弱化现行行业统计。目前国民经济行业分组标志越来越难以反映贸易企业真实状况,因为按现在许多企业的实际经营范围,己经无法准确地界定和将其划归为某个行业,流通企业在一定范围内经营的情况己不复存在。年度统计中的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统计应加强,因为它反映企业所有制结构;而行业分组目录要大为压缩,仅区分为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即可,因为再细分既难于操作,也缺乏经济分析意义。同时要强化对贸易企业商品经营类值的统计,因为详尽的商品分类信息,对处于上游的生产环节和处于下游的消费环节均具有导向作用。建议将目前我国商品分类目录由37个增加到60个以上。

(三)要加强对商业经营方式和零售业态的统计。我国即将加入WTO,外资开始抢占我国零售市场。这样一方面加快了零售市场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另一方面又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商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和单一的百货商店零售业态,目前国内零售市场可谓“百花齐放”:连锁经营迅速发展,连锁企业达1500余家,连锁门店超过26000家,销售额突破了1500亿元,超级市场和专卖店亦应运而生。我国商业尤其是零售商业已步入重组时代。但目前尚未建立起完整的涵盖全社会的商业经营方式和零售业态的统计制度,既不能为政府提供零售市场翔实的结构资料,也不利于我国零售业的国际比较研究。因此建立完整的连锁经营和零售业态统计制度,无论是对探索其发展变化规律,还是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都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四)要进一步完善商品交易市场定期统计制度。商品交易市场即有固定交易场所、进行经常性常年交易、并设有专门管理机构的现货交易市场。这种我国特有的商品交易形式近年发展很快,目前全国较为规范的市场近6万家,年成交额突破2万亿元,商品零售额己占全社会的20%。对繁荣经济、方便生活、安排就业均作出了贡献,这种交易形式将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存在和发展。我局在1999年进行了商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快速调查基础上,于2000年起建立了重点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情况的的季报制度,目前已基本走上正轨。今后主要从报表运作方式、完善统计指标上进行规范和完善。

(五)要尽快研究建立主要商品品牌统计制度。我国目前的商品市场己处于买方市场,大家关心的己经不是哪些商品好销,而是哪种品牌的商品好销,因而商品的品牌信息己经成为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共同关心的信息。统计部门必须顺应市场形势的变化,适时地研究建立主要商品品牌统计制度。可考虑将目前“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库存”年报表设计改造成“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主要商品品牌统计”年报表,选择与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密切相关的30种商品进行品牌信息的年度统计。

三、关于贸易统计调查方法的改革

我国的贸易统计抽样调查工作是随着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提到议事日程上的。从小型贸易企业开始,到目前己经扩大至包括个体经商户在内的全部限额以下贸易餐饮业;由于多方面因素,前期推进的速度慢一些,而近2-3年推进的速度明显加快,目前各地区普遍完成了小型贸易餐饮业和个体户的抽样调查试点工作,近10个地区经过连续抽样调查的观察和验证,己经达到国家规定的抽样调查精度,具备了用抽样调查数据替代全面统计数据的条件。这项工作的成绩应该肯定,但影响这项工作整体推进和深入开展的问题仍很多。除具有与其他专业抽样调查工作相同的问题(如受分级经济管理模式的制约而使抽样调查工作的推广困难重重、各种干扰因素影响抽样调查数据质量、受传统统计调查模式的影响和束缚而使统计系统自身缺乏调查方法改革的内在动力等)之外,目前贸易抽样调查工作还受调查方法、调查体制以及保障条件等因素制约。所以必须从整个统计设计和理顺统计体制的全局出发,统筹考虑和合理安排,才能使贸易抽样调查工作深入和扎实地开展下去,真正发挥出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突破口”的功能。

从近期工作看,各地区已普遍开展了贸易餐饮业抽样调查的试点和探索工作,只是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同而己。目前必须尽快结束全面试点,将工作重点转入抽样调查成果的应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2-3年内使各地区的贸易抽样调查工作达到具备用抽样调查数据替代全面调查数据的条件,并在经费基本到位的前提下,在尽可能多的地区实现数据替代。数据替代及其相关工作的完成,即贸易抽样调查工作基本到位。当前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必须尽快对全国的贸易抽样调查方法和样本户调查指标进行规范和统一。对贸易抽样调查方法的采用,国家未作统一规定,只提供了参考方案,由各地区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但目前这项工作进入应用阶段后,改变各地调查方法的多样性以利于调查资料的开发利用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前提条件。经过多年的实践,可以按“小型企业采用分层等距抽样、个体户采用整群抽样”的思路来规范和统一全国的贸易抽样方法。各地区根据这个原则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确定抽样总体和样本量,只要对本地区有足够的代表性即可。国家只要求达到一定的调查精度和按一定要求与格式上报抽样调查资料。同时对样本企业(户)的调查指标和相关要求(如调查频率、数据采集方式等)也应统一,以利于抽样资料地区之间的可比和全国抽样调查成果的利用。

二是积极而又稳妥地做好数据替代工作。用抽样推断数据替代全面统计数据,是贸易抽样调查的工作目标。但实现目标必须积极而又稳妥,因为一旦替代,传统的调查渠道即告中断,还须做好与历史资料的衔接,实现平滑过渡。所以实现数据替代的首要条件是调查方法趋于成熟,调查数据经过连续观察和验证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其次是数据替代的后续经费保障条件要从根本上解决,必须纳入预算科目。目前小型贸易业的数据替代技术条件基本成熟,大部分地区具备了替代条件;而个体户由于受总量与结构不清、调查方法的不完善与不统一等因素制约,目前仅有约三分之一的地区具备替代条件。而后续的调查经费保障条件机制目前也尚未形成。

篇9

抽样调查项目计划书范文一一、调查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的收入日益增加,生活消费水平也大幅度提高。而超市作为零售业的一种,竞争激烈,超市的经营情况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我们就超市的经营,展开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

我们主要针对家乐福、华润苏果、金润发三家大型超市的调研,通过他们的店名及所在社区、周围的交通环境等了解他们的竞争优势及劣势。通过商品种类、顾客服务以及购物环境等了解他们的零售组合状况。并从中选择某一类商品,对三家超市进行具体的调研,从而了解他们的市场把握程度。

二、调查目的与任务

1、目的:

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对三家超市的调研,了解他们的经营状况,并提出各自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使管理者能够做出更好的决策,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2、任务:

了解他们所在社区、周围的交通状况以及周边潜在对手的情况,了解超市各类商品的种类、顾客服务、购物环境等。并从中选择某一类商品进行调研,了解顾客的平均消费额。

三、调查对象与人数

1、对象:

家乐福

华润苏果

金润发

2、人数:

每家超市随机调查20位顾客,了解他们的消费额,以及每月购物的次数。

四、调查内容

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2、顾客对三家超市的了解

3、顾客选择超市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价格、交通状况、环境卫生等

4、顾客对超市的满意度

通过对超市的环境卫生、交通状况以及价格等综合因素进行

考虑,了解顾客对超市的满意程度。

五、调查方式与方法

1、方式:书面问卷

通过向顾客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抽样调查,并及时的收回问卷。

2、方法:

问卷调查法和小组讨论法。

六、调查程序

1、准备阶段

确定调查对象、列出调研计划

2、实施阶段

组员分工合作,确定各自调查的区域范围。根据调查要求,采用多种形式随机调查。

3、结果处理阶段

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汇总、归纳、整理和分析,并将调查结果以书面的形式调查报告表述出来

七、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方法

1、品质数据的整理

2、数值型数据的整理

3、图表显示

利用直方图、折线图、柱形图、条形图等图形来显示超市的经营状况。

八、调查进度

1、确立调查对象、调查策略、调查计划.1周

2、项目准备阶段(人员的安排)、组员实地访问调查.1周

3、对第一次调查的补充.1周

4、调查数据资料汇总、处理阶段、调查数据资料整理、统计、分析与预测阶段、调查报告撰写阶段.1周

抽样调查项目计划书范文二一、前言

最近很多同学都反映学校食堂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我们同学的日常生活,同学们对此抱怨连连,为此我们准备制定相应的市场调查方案,来具体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想法

二、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为详细了解食堂问题各方面的情况制定了合理的调查方案书。目的及意义如下

1全面了解学生对学校食堂的需求和学生对食堂的满意度

2调查学校食堂的价格,服务,菜式的销售现状

3了解学生的消费观点和习惯

从以上几点中分析研究,来发掘出一些食堂的服务改进措施及学校对食堂的有效管理措施

三、调查内容:

市场调查的内容要根据市场调查的目的来确定学生对食堂餐厅的服务情况的评价。该次调查中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学生对餐厅提供的饭菜口味,种类分量,价格

2.调查学生对餐厅的卫生条件和其舒适程度

3.调查学生对餐厅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

4.调查竞争者市场概况

四、调查对象和范围

针对学校食堂各项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尤其学校餐厅饭菜质量备受学生关注。对于学生都焦点的问题,所以全校学生都是调查对象。个人的喜好以及家庭经济背景的差异、学生 月生活费之处的多少导致消费者购买习惯的差异。为了准确快速的得出调查结果此次调查决定采用随机抽样法,对在学校餐厅及在校外用餐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样本量为100。具体实施措施是:我们将在就餐期间随机抽取70名在校就餐同学,以及30名在校外就餐同学,分别了解他们对学校餐厅的满意度

五、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涉及人员较多,我组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问卷共设计15 各小题,涉及调查餐厅的各个方面。调查的实施要求本组人员进行面对面的街头访问,最后的资料整理由本组人员分工处理

六、资料分析

1.学生对学校食堂的伙食情况分析

2.对学校食堂的服务情况分析

七、经费预算

1.调查问卷准备100份,打印0.1元/份,复印0.1元/份,共10元

2.活动经费(略)

八、附录

项目负责人:

调查方案、问卷的设计:

调查方案、问卷的修改:

调查人员:

调查数据处理:

篇10

根据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关于开展农村抽样调查样本轮换工作的通知》(川调字〔2010〕33号)和总队办公室《关于印发2010年农村抽样调查样本轮换工作实施方案及细则的通知》(川调办字〔2010〕24号)要求,为做好2010年遂宁国家农村调查网点样本轮换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样本轮换工作的内容

本次样本轮换工作是针对国家农村抽样调查网点开展的。相应的主题类别为:(1)农作物调查。包括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主要农作物单产调查;(2)农村住户类调查。包括农村住户调查、农民工监测调查;(3)农产品生产价格调查。主要农产品中间消耗调查利用农产品生产价格的样本网点。主要畜禽抽样调查不参加本次样本轮换。

二、样本轮换的实施阶段

按照总队的统一安排布置,样本轮换的实施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资料核实阶段(2010年5月7日—2010年5月20日),完成对抽中调查县抽样框资料核实工作。

样本抽选阶段(2010年5月底—2010年6月底),完成新网点(户)的抽选工作。

布置落实阶段(2010年6月中旬—2010年11月底)。6月中下旬在抽中的普查小区(村民小组)内开展摸底调查工作;8-10月,完成新网点的辅助调查员、调查员的聘请及培训工作、新网点的开点、开户、试记账和试调查等工作;2010年12月1日,正式启用新的农村抽样调查网点。

四、加强组织领导,扎实做好样本轮换工作

农村抽样调查样本轮换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调查队、*县统计局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务必完成好样本轮换的各项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由于*是国家统计局新增加的调查县,鉴于目前尚未建队,为切实加强对样本轮换工作的领导,经与*县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县样本轮换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名单附后)。*队、*县统计局要落实具体工作人员,做好有关协调工作,从人力、物力、交通、经费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确保样本轮换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认真执行全国统一的样本轮换方案。一是要认真学习样本轮换方案和相关抽样方法,从思想上真正理解、搞懂方案;二是要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的样本轮换方案,按方案和实施细则的要求开展样本轮换工作;三是在样本轮换过程中,对发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做好记录,及时与遂宁调查队农村科联系,及时研究解决。